家政行业的发展趋势范例6篇

家政行业的发展趋势

家政行业的发展趋势范文1

一、当前世界经济面临的通货紧缩风险日益增大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普遍出现了通货膨胀率持续显著下降的趋势,除石油外各类产品价格都不同程度地下降。据世界银行统计,以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gdp  deflator)计算,世界通货膨胀率在20世纪70年代为,9.0%,80年代和90年代持续降低到5.8%和3.7%,而2001年和2002年进一步降至2.3%和1.7%。其中,美、欧、日等工业化国家的通胀率在20世纪70、80和90年代分别为8.7%、4.6%和2.0%,2001年和2002年进一步降至1.5%和1.1%;亚洲新兴工业经济体的通货膨胀率在20世纪70、80和90年代分别为9.5%、4.7%和2.4%,2001和2002年甚至降为-2.0%和-1.2%;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通货膨胀率总体上呈现明显的下跌趋势。即使按消费价格指数计算,同期上述国家和地区的通货膨胀率也呈现出大致相同的下降趋势。

从近两年的情况看,在世界经济增长陷入低谷、复苏乏力的背景下,全球各类商品价格下跌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特别是工业制成品和信息电子类产品的价格普遍大幅下跌,严重制约着世界经济的复苏。美国的消费价格指数在2001年仅上升了1.0%,为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最低水平。2002年美国各类商品价格继续走低,其中企业设备投资价格下跌了1.0%,汽车和家用电器等耐用消费品价格下跌了2.4%,服装类产品价格下跌了2.2%,个人电脑价格降幅高达20.9%。而且,价格下趺趋势还从制造业蔓延到美国具有优势的服务业,其中酒店价格下跌了2.1%,飞机机票价格下跌了3.8%,电话服务业的价格指数下趺了4.0%。通货紧缩正成为美国经济面临的新挑战。日本的通货紧缩趋势更加严峻,消费价格指数在1999年以来已经连续4年下跌,跌幅依次为-0.3%、-0.8%、-0.7%和-1.0%。其间,虽然日本采取了实施零利率政策、诱导日元贬值和不断增加货币供应量等旨在导入通货膨胀的措施,但通货紧缩趋势至今没有任何缓解的迹象。欧元区的通货膨胀率虽然由于能源和食品类价格上涨而略高于欧洲中央银行规定的2%的上限,但许多商品和服务价格由于需求不足而面临下跌压力。亚洲新兴工业化经济体以消费价格指数计算的通货膨胀率也降至2%以下,在2000-2002年分别仅为1.1%、1.9%和1.1%,并且至今没有出现通货膨胀的迹象。目前,只有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以及发生金融动荡的土耳其和阿根廷等拉美国家的通货膨胀率超过两位数,但即使这些国家和地区的通货膨胀率也趋于稳定和下降。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全球价格指数虽然呈现出明显的持续下降趋势,但一般价格水平仍维持一定的涨幅,说明至今尚未发生严格意义上的全球性通货紧缩。在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中,只有日本的价格水平近两三年来呈下跌态势,美、欧、东亚及其他地区的价格水平仍在温和上涨。但是,由于全球通货膨胀率已经持续下降到不足2%的很低水平,许多产品和服务的价格近来普遍呈下跌态势,主要国家和地区的通货膨胀率已处于战后历史最低水平,并且几乎不存在任何明显通货膨胀征兆,因此世界经济确实正面临着日益增大的通货紧缩风险,发生全球性通货紧缩的可能性在增大。

二、导致出现全球通货紧缩趋势的主要原因

不同国家和地区出现价格水平持续走低甚至通货紧缩现象的原因不尽相同,从全球范围来看,以下因素是导致出现全球通货紧缩趋势的主要原因。

首先,信息技术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产业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降低生产成本和增加产出供给的同时,必然导致产品的相对价格不断下降。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产业为先导的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在世界各国产业构成中的比重不断上升。由于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具有技术创新层出不穷和产品更新换代快的特点,使其在不断提高技术含量和质量的同时不断降低产品价格。与此同时,信息技术还迅速向其他产业推广普及。传统制造业由于广泛采用信息技术,其产品的研发制造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使厂商不断降低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服务业在采用信息、网络和现代通讯技术以后,能够以比以往相对低的成本提供更多的个性化服务,服务价格也呈现出下降趋势。

其次,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国际产业分工和转移模式出现新的变化,全球范围内的竞争日趋激烈,生产能力的扩张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使得许多产品的价格难以上涨。为适应经济全球化时代国际竞争日益加剧的新形势,发达国家企业在继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传统产业以腾出空间发展新经济的同时,还将许多高新技术产品的不同生产制造环节,按照成本最低原则尽可能地转移到劳动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自身则专注于技术开发、品牌经营和营销网络建设,通过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达到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赢利水平的目的。发展中国家为适应国际产业分工和转移模式的新变化,充分发挥劳动生产成本低的优势大量引进跨国公司投资,不断提高加工制造技术水平和扩充生产能力,力争加入跨国公司的生产营销网络而分享部分利益。其结果是造成全球许多产品的生产能力过剩和国际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剧,最终导致产品价格的下降。

再次,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全球贫富差距扩大,加剧了总需求不足的矛盾,是造成全球通货紧缩趋势的一个重要原因。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所处的地位和所分享的利益是截然不同的。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由于控制着产品的核心技术、品牌和营销网络,因此能够获得产品生产销售利润的绝大部分,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只能赚取少量的产品加工费。不仅如此,跨国公司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生产制造工序或采用外包生产方式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也加剧了国内普通就业岗位的竞争,从而压低了普通劳动力的工资水平。其结果是制约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普通劳动者购买力水平的提高,使得全球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日趋尖锐,一般价格水平涨势放缓,以致形成全球性通货紧缩压力。

最后,许多国家长期奉行以反通货膨胀为首要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在有效地降低了全球通货膨胀率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目前全球一般价格水平走势低迷的局面。在20世纪70、80年代,美、欧主要发达国家大多经历过严重的通货膨胀甚至是滞胀,以致90年代的宏观经济政策普遍以抑制和预防通货膨胀为主。在克林顿政府长达8年的执政时期,美国的财政预算政策始终以减少政府开支、削减预算赤字和最终实现财政盈余为目的;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也把重点放在预防经济过热和防止通货膨胀死灰复燃上,只要出现经济过热苗头而有可能引起通货膨胀时就采取预防措施提高利率。欧盟在向单一货币过渡的近10年时间里,规定了严格的经济趋同标准,要求成员国实行以稳定为导向的宏观经济政策,力争实现低通胀甚至是无通胀条件下的持续经济增长。

其中,财政政策以减少政府开支和削减财政赤字为主基凋,最终将财政赤字降至国内生产总值的3%以下,并力争在中期实现预算平衡和略有盈余;货币政策也以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和降低通货膨胀率为主,促进成员国之间通货膨胀率的下降和趋同;工资政策则要求名义工资增长不得导致通货膨胀上升,实际工资增长不得超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欧洲中央银行成立后,在欧元区实施以稳定价格为首要目标的货币政策,规定欧元区的通货膨胀率不得超过2%的上限,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应保持在45%左右。

美、欧发达国家实行的这种以反通胀为主的宏观经济政策也对其他国家产生了示范效应。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以及中东欧国家面对经济转轨过程中出现的严重通货膨胀现象,也大多采取了大幅削减政府开支、减少货币供应量和提高利率的宏观经济政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对东亚和拉美发生金融危机国家提供援助贷款时,也要求这些国家采取类似的宏观经济政策。20世纪90年代盛行的以降低通货膨胀来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宏观经济政策,对当前全球通货紧缩趋势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世界经济在可预见的将来不会陷入通货紧缩陷阱

从以上导致全球性通货紧缩趋势的主要因素以及当前世界经济的走势看,造成目前全球价格水平持续走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都不必然会导致出现严格意义上的全球性通货紧缩。世界经济在可预见的将来出现衰退的可能性很小,也不会陷入通货紧缩陷阱。 首先,由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提高、企业生产营销方式改变,以及经济全球化时代市场竞争加剧等结构性因素所引起的,建立在生产成本下降基础上的产品价格下降,不仅不会必然导致通货紧缩而妨碍世界经济增长,而且具有积极意义,是人类社会生产方式不断进步的必然表现。从历史上看,发达国家大多经历过因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提高和生产成本下降而出现价格水平长期下降的阶段,但并未妨碍经济的持续增长。例如,西欧主要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曾经在1874-1895年长达21年的时间内价格水平持续下降,但经济仍在持续增长。美国在1917-1922年间也出现了价格水平持续下跌趋势,同样没有妨碍其经济增长。从当前的情况看,信息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虽然导致生产成本和价格水平再度出现较明显的下降趋势,但并未因此影响世界经济的增长,也不是导致个别国家和地区出现经济衰退或通货紧缩的根本原因。日本的通货紧缩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泡沫经济破灭后,传统的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以及经济发展模式不适应新形势而出现内需长期低迷不振,以及金融系统不良债权激增、信贷收缩等原因所引起的。美国经济的衰退则与新经济泡沫破灭、信息技术产业投资过度,以及恐怖主义袭击等因素有关,东亚和拉美地区近年来出现的经济衰退主要是由于金融体系不健全和金融市场动荡所引起的。

其次,因有效需求不足和部分产业生产能力过剩造成的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和全球价格水平走低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不会必然演变成全球性通货紧缩,可以通过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加以改变。有效需求不足和生产过剩所引起的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失衡是导致一般价格水平下降和经济衰退的直接原因。如果采取自由放任的政策而不加干预,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就有可能最终导致经济衰退或通货紧缩。然而无论是在当代的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政府都拥有很强的宏观经济调控能力和手段,国际上也已出现各种形式的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机制。因此,在面临有效需求不足和生产过剩有可能引发经济衰退或通货紧缩时,各国政府往往会相应地采取各种形式的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来刺激和扩大需求,避免经济因有效需求不足而陷入衰退或通货紧缩的困境。在产业层次上,经济全球化也为企业加快淘汰过剩生产能力和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创造了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生产能力过剩对经济增长可能产生的持久的不利影响。

事实上,近年来世界各国的政府和企业大多采取类似的积极措施来预防和减缓可能发生的经济衰退或通货紧缩。例如,布什政府上台后,面对美国经济增速下降和有可能滑向周期性衰退,采取了一系列以大规模减税和增加政府开支为特征的财政政策来应对经济下滑,美联储在确认经济面临的主要威胁是需求不足后,同样毫不犹豫地连续12次大幅度降低利率以刺激经济增长,对减缓美国经济的衰退程度和促使经济迅速走向复苏发挥了巨大作用。东亚国家在亚洲金融危机后,则大多采取了以扩大内需为主的宏观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经济增长对外需的依赖,增强了经济增长的自主性。与此同时,世界各国也都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通过淘汰、压缩落后的过剩生产能力和不断发展新兴产业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些宏观经济调控和产业结构调整措施,有效地防止了世界经济进一步滑向衰退或通货紧缩,使得世界经济继续保持一定的增长。

再次,现代货币制度是建立在不可兑换的纸币的基础上的,中央银行从理论上说具有创造货币和信用供给的无限能力。因此,中央银行完全有能力对经济运行中所需货币流通量进行调控。战后西方国家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实践表明,主要采取降低利率和增加货币供应量的办法来刺激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这种以扩张性为主的货币政策往往容易引发通货膨胀;而以反通货膨胀为主要目标的货币主义货币政策则以抬高利率水平和控制货币供应量为主要手段,这种以收缩性为主的货币政

家政行业的发展趋势范文2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普遍出现了通货膨胀率持续显著下降的趋势,除石油外各类产品价格都不同程度地下降。据世界银行统计,以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GDPdeflator)计算,世界通货膨胀率在20世纪70年代为,9.0%,80年代和90年代持续降低到5.8%和3.7%,而2001年和2002年进一步降至2.3%和1.7%。其中,美、欧、日等工业化国家的通胀率在20世纪70、80和90年代分别为8.7%、4.6%和2.0%,2001年和2002年进一步降至1.5%和1.1%;亚洲新兴工业经济体的通货膨胀率在20世纪70、80和90年代分别为9.5%、4.7%和2.4%,2001和2002年甚至降为-2.0%和-1.2%;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通货膨胀率总体上呈现明显的下跌趋势。即使按消费价格指数计算,同期上述国家和地区的通货膨胀率也呈现出大致相同的下降趋势。

从近两年的情况看,在世界经济增长陷入低谷、复苏乏力的背景下,全球各类商品价格下跌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特别是工业制成品和信息电子类产品的价格普遍大幅下跌,严重制约着世界经济的复苏。美国的消费价格指数在2001年仅上升了1.0%,为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最低水平。2002年美国各类商品价格继续走低,其中企业设备投资价格下跌了1.0%,汽车和家用电器等耐用消费品价格下跌了2.4%,服装类产品价格下跌了2.2%,个人电脑价格降幅高达20.9%。而且,价格下趺趋势还从制造业蔓延到美国具有优势的服务业,其中酒店价格下跌了2.1%,飞机机票价格下跌了3.8%,电话服务业的价格指数下趺了4.0%。通货紧缩正成为美国经济面临的新挑战。日本的通货紧缩趋势更加严峻,消费价格指数在1999年以来已经连续4年下跌,跌幅依次为-0.3%、-0.8%、-0.7%和-1.0%。其间,虽然日本采取了实施零利率政策、诱导日元贬值和不断增加货币供应量等旨在导入通货膨胀的措施,但通货紧缩趋势至今没有任何缓解的迹象。欧元区的通货膨胀率虽然由于能源和食品类价格上涨而略高于欧洲中央银行规定的2%的上限,但许多商品和服务价格由于需求不足而面临下跌压力。亚洲新兴工业化经济体以消费价格指数计算的通货膨胀率也降至2%以下,在2000-2002年分别仅为1.1%、1.9%和1.1%,并且至今没有出现通货膨胀的迹象。目前,只有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以及发生金融动荡的土耳其和阿根廷等拉美国家的通货膨胀率超过两位数,但即使这些国家和地区的通货膨胀率也趋于稳定和下降。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全球价格指数虽然呈现出明显的持续下降趋势,但一般价格水平仍维持一定的涨幅,说明至今尚未发生严格意义上的全球性通货紧缩。在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中,只有日本的价格水平近两三年来呈下跌态势,美、欧、东亚及其他地区的价格水平仍在温和上涨。但是,由于全球通货膨胀率已经持续下降到不足2%的很低水平,许多产品和服务的价格近来普遍呈下跌态势,主要国家和地区的通货膨胀率已处于战后历史最低水平,并且几乎不存在任何明显通货膨胀征兆,因此世界经济确实正面临着日益增大的通货紧缩风险,发生全球性通货紧缩的可能性在增大。

二、导致出现全球通货紧缩趋势的主要原因

不同国家和地区出现价格水平持续走低甚至通货紧缩现象的原因不尽相同,从全球范围来看,以下因素是导致出现全球通货紧缩趋势的主要原因。

首先,信息技术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产业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降低生产成本和增加产出供给的同时,必然导致产品的相对价格不断下降。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产业为先导的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在世界各国产业构成中的比重不断上升。由于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具有技术创新层出不穷和产品更新换代快的特点,使其在不断提高技术含量和质量的同时不断降低产品价格。与此同时,信息技术还迅速向其他产业推广普及。传统制造业由于广泛采用信息技术,其产品的研发制造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使厂商不断降低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服务业在采用信息、网络和现代通讯技术以后,能够以比以往相对低的成本提供更多的个性化服务,服务价格也呈现出下降趋势。

其次,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国际产业分工和转移模式出现新的变化,全球范围内的竞争日趋激烈,生产能力的扩张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使得许多产品的价格难以上涨。为适应经济全球化时代国际竞争日益加剧的新形势,发达国家企业在继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传统产业以腾出空间发展新经济的同时,还将许多高新技术产品的不同生产制造环节,按照成本最低原则尽可能地转移到劳动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自身则专注于技术开发、品牌经营和营销网络建设,通过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达到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赢利水平的目的。发展中国家为适应国际产业分工和转移模式的新变化,充分发挥劳动生产成本低的优势大量引进跨国公司投资,不断提高加工制造技术水平和扩充生产能力,力争加入跨国公司的生产营销网络而分享部分利益。其结果是造成全球许多产品的生产能力过剩和国际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剧,最终导致产品价格的下降。

再次,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全球贫富差距扩大,加剧了总需求不足的矛盾,是造成全球通货紧缩趋势的一个重要原因。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所处的地位和所分享的利益是截然不同的。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由于控制着产品的核心技术、品牌和营销网络,因此能够获得产品生产销售利润的绝大部分,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只能赚取少量的产品加工费。不仅如此,跨国公司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生产制造工序或采用外包生产方式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也加剧了国内普通就业岗位的竞争,从而压低了普通劳动力的工资水平。其结果是制约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普通劳动者购买力水平的提高,使得全球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日趋尖锐,一般价格水平涨势放缓,以致形成全球性通货紧缩压力。

最后,许多国家长期奉行以反通货膨胀为首要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在有效地降低了全球通货膨胀率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目前全球一般价格水平走势低迷的局面。在20世纪70、80年代,美、欧主要发达国家大多经历过严重的通货膨胀甚至是滞胀,以致90年代的宏观经济政策普遍以抑制和预防通货膨胀为主。在克林顿政府长达8年的执政时期,美国的财政预算政策始终以减少政府开支、削减预算赤字和最终实现财政盈余为目的;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也把重点放在预防经济过热和防止通货膨胀死灰复燃上,只要出现经济过热苗头而有可能引起通货膨胀时就采取预防措施提高利率。欧盟在向单一货币过渡的近10年时间里,规定了严格的经济趋同标准,要求成员国实行以稳定为导向的宏观经济政策,力争实现低通胀甚至是无通胀条件下的持续经济增长。其中,财政政策以减少政府开支和削减财政赤字为主基凋,最终将财政赤字降至国内生产总值的3%以下,并力争在中期实现预算平衡和略有盈余;货币政策也以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和降低通货膨胀率为主,促进成员国之间通货膨胀率的下降和趋同;工资政策则要求名义工资增长不得导致通货膨胀上升,实际工资增长不得超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欧洲中央银行成立后,在欧元区实施以稳定价格为首要目标的货币政策,规定欧元区的通货膨胀率不得超过2%的上限,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应保持在45%左右。

美、欧发达国家实行的这种以反通胀为主的宏观经济政策也对其他国家产生了示范效应。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以及中东欧国家面对经济转轨过程中出现的严重通货膨胀现象,也大多采取了大幅削减政府开支、减少货币供应量和提高利率的宏观经济政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对东亚和拉美发生金融危机国家提供援助贷款时,也要求这些国家采取类似的宏观经济政策。20世纪90年代盛行的以降低通货膨胀来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宏观经济政策,对当前全球通货紧缩趋势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世界经济在可预见的将来不会陷入通货紧缩陷阱

从以上导致全球性通货紧缩趋势的主要因素以及当前世界经济的走势看,造成目前全球价格水平持续走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都不必然会导致出现严格意义上的全球性通货紧缩。世界经济在可预见的将来出现衰退的可能性很小,也不会陷入通货紧缩陷阱。

首先,由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提高、企业生产营销方式改变,以及经济全球化时代市场竞争加剧等结构性因素所引起的,建立在生产成本下降基础上的产品价格下降,不仅不会必然导致通货紧缩而妨碍世界经济增长,而且具有积极意义,是人类社会生产方式不断进步的必然表现。从历史上看,发达国家大多经历过因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提高和生产成本下降而出现价格水平长期下降的阶段,但并未妨碍经济的持续增长。例如,西欧主要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曾经在1874-1895年长达21年的时间内价格水平持续下降,但经济仍在持续增长。美国在1917-1922年间也出现了价格水平持续下跌趋势,同样没有妨碍其经济增长。从当前的情况看,信息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虽然导致生产成本和价格水平再度出现较明显的下降趋势,但并未因此影响世界经济的增长,也不是导致个别国家和地区出现经济衰退或通货紧缩的根本原因。日本的通货紧缩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泡沫经济破灭后,传统的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以及经济发展模式不适应新形势而出现内需长期低迷不振,以及金融系统不良债权激增、信贷收缩等原因所引起的。美国经济的衰退则与新经济泡沫破灭、信息技术产业投资过度,以及恐怖主义袭击等因素有关,东亚和拉美地区近年来出现的经济衰退主要是由于金融体系不健全和金融市场动荡所引起的。

其次,因有效需求不足和部分产业生产能力过剩造成的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和全球价格水平走低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不会必然演变成全球性通货紧缩,可以通过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加以改变。有效需求不足和生产过剩所引起的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失衡是导致一般价格水平下降和经济衰退的直接原因。如果采取自由放任的政策而不加干预,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就有可能最终导致经济衰退或通货紧缩。然而无论是在当代的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政府都拥有很强的宏观经济调控能力和手段,国际上也已出现各种形式的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机制。因此,在面临有效需求不足和生产过剩有可能引发经济衰退或通货紧缩时,各国政府往往会相应地采取各种形式的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来刺激和扩大需求,避免经济因有效需求不足而陷入衰退或通货紧缩的困境。在产业层次上,经济全球化也为企业加快淘汰过剩生产能力和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创造了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生产能力过剩对经济增长可能产生的持久的不利影响。

事实上,近年来世界各国的政府和企业大多采取类似的积极措施来预防和减缓可能发生的经济衰退或通货紧缩。例如,布什政府上台后,面对美国经济增速下降和有可能滑向周期性衰退,采取了一系列以大规模减税和增加政府开支为特征的财政政策来应对经济下滑,美联储在确认经济面临的主要威胁是需求不足后,同样毫不犹豫地连续12次大幅度降低利率以刺激经济增长,对减缓美国经济的衰退程度和促使经济迅速走向复苏发挥了巨大作用。东亚国家在亚洲金融危机后,则大多采取了以扩大内需为主的宏观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经济增长对外需的依赖,增强了经济增长的自主性。与此同时,世界各国也都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通过淘汰、压缩落后的过剩生产能力和不断发展新兴产业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些宏观经济调控和产业结构调整措施,有效地防止了世界经济进一步滑向衰退或通货紧缩,使得世界经济继续保持一定的增长。

再次,现代货币制度是建立在不可兑换的纸币的基础上的,中央银行从理论上说具有创造货币和信用供给的无限能力。因此,中央银行完全有能力对经济运行中所需货币流通量进行调控。战后西方国家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实践表明,主要采取降低利率和增加货币供应量的办法来刺激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这种以扩张性为主的货币政策往往容易引发通货膨胀;而以反通货膨胀为主要目标的货币主义货币政策则以抬高利率水平和控制货币供应量为主要手段,这种以收缩性为主的货币政

家政行业的发展趋势范文3

企业战略管理在当今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越来越多地被企业家、ceo所重视。一个企业假如缺少战略管理,就如同在茫茫大海中的航船缺失方向与路线的指引,其结果将是险象环生,难以顺利达到理想的彼岸,甚至是被浩瀚的大海所吞没。正如美国战略家伍德将军所言:“假如企业战略正确,即使其犯错仍会成功;假如企业没有战略或战略错误,即使做对了,也仍可以失败”。就目前中国物业管理企业的现状而言,“战略决定成败”的概率远高于“细节决定成败”。物业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企业可以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通过正确熟悉自己,明晰企业的战略目标,规划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途径与战略方法,从而使企业得到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可持续发展,并在市场竞争中扬长避短、做强做大、立于不败之地,打造物业管理行业的“百年老店”。

物业管理企业实施战略管理必须在把握市场与行业发展趋势、企业战略制定、企业战略实施三个环节上下功夫。

一、正确把握物业管理市场未来发展的趋势

企业的发展趋势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物业管理企业制定发展战略的基础是做好企业宏观环境与行业环境、竞争环境的分析,并以社会、行业大环境、大趋势为依据,把握市场的发展趋势和企业中长期发展方向,不断捕捉企业发展的机会,消除或减弱企业发展的威胁,强化企业优势、回避企业劣势。

珠海华发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1985年,是珠海市最早成立的物业管理企业之一。2001年,我们在制定企业战略规划时,企业已走过16年风雨历程,但是企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企业在管项目仅有10多个,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仅有800多万元。为了加快企业的发展,上任不久的公司经营班子决定制定企业战略发展规划,在这一战略规划的指导下,经过5年的艰苦努力,公司在经济效益、企业规模、企业品牌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约增长了4倍,4个项目被评为“国优”,10多个项目被评为“省优”,并获得了多个各级政府颁发的荣誉,公司无论从规模、品牌、效益都取得了质的飞跃。

在制定企业战略规划前,首先要把握市场发展的趋势,做好宏观环境分析,因为这些环境对企业的影响往往是深远的、广泛的。我们在进行宏观环境分析时,应从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技术环境四个方面入手:即分析当时国家的政治制度改革、法律法规建设、政策动向、司法执法情况、政府机构设置与改革、重要政治事件等对行业、企业的影响;分析社会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经济政策等的变化及对物业管理市场的影响深度与广度;分析自然环境、文化环境对当地物业管理的影响;分析国家科技政策、科技体制、科技发展水平等对企业经营管理、企业装备水平的影响等。

其次,在进行行业发展趋势分析方面,我们应着重把握如下六方面的趋势:行业政策不断得到完善,行业法制管理逐步健全。非凡是近年来国务院、建设部、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了《城市新建住宅小区管理办法》、《广东省物业管理条例》、《前期物业管理招投标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文件。随着时间的推移,猜测今后将会有更多的相关法律、法规陆续颁布,物业管理市场与行业将逐步走向法制化;房地产市场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快速发展而进入高速发展期,并带动物业管理市场的进一步繁荣;物业管理市场竞争、人才竞争将日趋激烈,导致物业管理企业优胜劣汰、存强去弱和专业分工的不断细化;客户现实与潜在的需求持续增长,客户对物业管理的要求不断提高,物业管理服务的广度与深度将不断增加;业主的维权意识、消费意识同步提高,必然要求物业管理企业运作更加规范化;物业管理企业呈集团化发展趋势,跨地区、跨行业组建物业管理企业集团将陆续出现。

在做好行业发展趋势分析的同时,我们要进一步进行行业竞争分析,即分析行业新进入者、顾客、供给商、替代服务产品、行业内现有企业对本企业的竞争与影响。

二、企业战略的制定

在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时,我们拟定多个可供选择的战略方案,其主要过程如下:

1.企业使命的确定:在确定企业使命时,我们借鉴了世界上许多成功的案例,如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把企业的使命定为“让全世界老百姓都能用上通用汽车”;韩国三星公司把企业的使命确定为“以人才和技术为基础,创造最佳的产品与服务”。我们依据物业管理行业的特点,把企业使命确定为“以一流的管理和服务,创造一流的生活与工作环境”。

2.企业战略目标的确定:企业战略目标通常考虑中远期目标,一般3~5年为中期目标,5年以上为长远规划目标。我们在制定企业[fs:page]目标时,充分考虑到企业外部环境及企业内部条件和企业适应外部条件的匹配能力,把目标确定为经过努力“跳一跳”能够得上的目标。在经过充分的论证与评估的基础上产生的企业主要目标有:企业业务规模目标、市场主攻方向及占有率目标、人才发展目标、服务品牌目标、科技进步目标、利润目标等。

3.企业竞争战略的确定:我们在制定企业竞争战略时,充分考虑市场环境和企业特质,制定了企业成长战略、竞争战略、品牌战略、服务优先战略、市场求存战略、市场业务占有率战略、专有战略、求胜战略、大势把握战略、资金战略等等,确定以“品质、诚信、专业、科技”取胜的总体战略思路。

4.企业战略的制定、评估和选择:进行战略多方案比较与评估,在充分比较鉴别各方案的优势、得失的前提下,选择真正适合本企业的综合战略方案,企业战略方案应包含不同的层次,如公司级战略、事业部战略、职能部门战略。

三、企业战略的实施企业战略完整的贯彻执行下去是企业战略管理成败的要害。

目前最常见的现象就是一些企业在制定企业战略方案后,内部出现“你吹你的号,我拉我的调”的不协调现象,导致战略决策和实际执行的巨大偏差。为此,我们从三个方面加以解决:一是提高员工正确做事的能力,二是加强团队精神的培育,并把企业战略目标的实施与员工的利益紧密结合,三是加强企业战略实施的监督。

在企业战略的指导下,我们做出了若干事关企业命运的重大决策,如改变了只为上级公司(发展商)提供物业管理服务的发展模式,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并走出珠海,面向全国物业管理市场;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走具有华发物业特色的品牌发展之路(精品战略、人本战略、社会效益优先战略);在服务产品结构上,突出发展高端住宅、写字楼、政府物业等;实施人才战略、品牌战略、科技进步战略、大力培育企业文化战略等。通过实施以上适合企业特点、顺应市场发展趋势的战略,使华发物业走上了快速、健康、稳步发展之路,在短短几年内跨入了全国物业管理企业先进行列,成为珠海物业管理的一面旗帜,2005年被评为“广东省物业管理十佳企业”。

参考资料:

家政行业的发展趋势范文4

是“用势”。

强者没有强大到不可被战胜:弱者没有弱小到不能参与竞争。

强和弱之间,泾渭并不那么分明。再强的强者也都有其弱点,因为这个弱点,强,转瞬间可以变成弱:再弱的弱者都有强项,因为这个强项,弱,在转瞬间也可以变成强,关键就在于找到那个点,那个点就是转化强弱这间力量对比的关键。

这个点,就是“势”。

弱者之所以弱,是因为其主观原因弱;强者之所以强,也是因为其主观原因强,要实现以弱胜强,弱者必须借用客观环境来增强自己,并利用客观环境来削弱强者。这个可以借用的客观环境,也是势。

“用势”理论,是中国自古以来极为强调的策略宝典。

企业就像一盘棋,企业家就像棋手,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谋势,就是企业以小博大、以弱胜强、以少胜多,总之一句话,是谋势之战,

什么样的事物称得上势呢?

势包括市场消费的主流趋势:比如雅客v9抓住了2003年非典补充雏生素的大趋势,推出维生素糖果而一举成功;

势也包括社会的热点。比如现在的奥运热/运动热,于是运动饮料和运动型地板都赚得盆满钵满:

势还包括人所共知的社会资源。比如蒙牛和伊利就抢占了内蒙古大草原这个资源:农夫山泉就抢占了千岛湖这个大资源,从而都实现了以小博大、快速成长。

当然,从更为宏观的角度来划分,势主要包括社会犬趋势、消费大趋势和行业大趋势。借趋势的力量,就能够“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

借社会趋势的力量

社会趋势包含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

1、企业家要懂政治

首先,企业家要懂政治,随政治的指挥棒而舞。

在国内商界有句俗话叫:“要想把握经济局,必须关注政治局”。还有人说,你可以不看“财经报道”,也可以不看“焦点访谈”,如果你不是做石油和外汇的,甚至你都可以不去管类似9・11事件和中东局势,但是,你必须要看“新闻联播”。如果实在没有时间看“新闻联播”,那么坚持看《人民日报》也是必须的,因为其间自有黄金万两、白银上千。

这是什么意思呢?

吴晓波在《中国企业史・激荡三十年》一书中写道:“过去30年中国企业的几乎所有重大机遇都只是政治变革的伴生品”。

北斗集团老总任志田也说:“在中国,不懂政治的企业家是不合格的企业家,不懂政治的企业家是很危险的,搞得越大越危险。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三大风险:政治、行业、投资决策。而政治风险是第一位的。”

这些言论都试图阐述一个道理:在体制转型期的中国,一家企业如果没有与政治取得并保持一种协调性的关系,那将是非常难以壮大的。

80年代末,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关键时期。1991年的中国弥漫着“改革是姓‘社’还是姓‘资”’的硝烟,同时,之前三年多的宏观调控,让过热的经济趋于平稳,各项经济指标大大地降了下来,人们在改革上变得缩手缩脚。

“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邓小平南巡,不但结束了意识形态上的争论,更为中国的经济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一时间,解放思想、加快改革步伐,成为了社会的共识。从2月开始,北京市的新增公司以每个月2000家的速度递增,比过去增加了2~3倍。全国各地都出现了大办公司的热潮。

而在江苏的华西村,每天准时收看新闻联播的吴仁宝一看到邓小平南巡的新闻,连夜就把村里的干部召集起来,四处高息贷款,囤积原材料。他们当时购进的铝锭每吨6000多元,三个月后就涨到了每吨1.8万多元。

这就是深谙中国特色的企业家,这就是谋政治的大势,这就是对政治敏感的回报。

深刻理解中国经济的转型特色,高度关注社会趋势特别是政治的风向,把握宏观政策的出台和调整,对政治高度敏感。这是一个优秀企业家的重要素质,也是考验企业战略能力的重要指标。

在中国企业的发展历程中,宏观调控往往是一个半周期性的政治因素。企业家除了要关注政治风向和政策的出台,更要高度关注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要把它作为企业制定战略的一个首要因素来考量。

从1981年开始。中国经济每隔3到5年必有一次宏观调控,而每次整治的重点对象便是民营企业。如果不重视政治风向,或者不重视国家的宏观调控,而盲目地扩张和发展,企业往往要付出惨重的代价。顺驰地产就是一个活生生的案例。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爆发,中国经济面临重大压力。启动内需成为主要战略任务,这时候,一直被限制发展,却能够带动巨额消费的房地产业突然受到重视。1998年,国家停止福利分房政策,接着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取消了以往对个人住房贷款的多种限制。由此,被压抑多年的住房需求被极大地激发了出来,中国房地产业开始爆发式地成长。

在这一年,孙宏斌领导的顺驰地产把地产业的发展大势看得清清楚楚,多年的压抑需求将持续很多年地爆发,这就是他对中国地产的判断。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英明的战略趋势判断,中国的房地产一直到今天,都还是处于爆发式增长的阶段,2007年上半年更是创下新高。

顺驰地产在这样高瞻远瞩的战略判断下,开始了疯狂的扩张动作。以高价拿地、并以高举高打的营销模式出击,顺驰从2000年到2004年,实现了超常规的发展,2003年创下了45亿元的销售额。而当年国内地产老大万科的销售额为63亿元,2004年顺驰实现了92亿元的销售,已经基本上完成了孙宏斌做全国老大的战略意图。

但是,真可谓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对宏观大势了如指掌的孙宏斌,正是因为看穿了国内地产消费的大趋势才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功,不过,他却忽略了国家宏观调控的威力,最终失败于此。

2004年,中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宏观调控中,银行出现借贷,疯狂拿地而资金链紧绷的顺驰资金链随之断裂,最终顺驰公司项目搁置,到2006年,顺驰公司负债30多亿元,孙宏斌被迫出让公司股权,并失去了对顺驰的控制权。

2. 企业家要懂经济

2001年之后,随着宏观经济的持续高速成长,各种能源全面紧缺,其中钢铁和电力是最紧俏的两大物资。中国全境再掀炼钢狂潮。国内众多民营企业和私人老板也都跃跃欲试,纷纷涌入。

江苏常州的戴国芳也在长江边建起了“铁本”钢厂。2001年前后。由于缺乏大型企业的常州,需要大规模的投资来填补当地这一缺憾,于是,当地政府大力支持“铁本”项目的扩建,使“铁本”从最初的年产260万吨提升成了840万吨,投资也从最初的10亿元提升到后来的106亿元。

由于中国的钢铁行业是一个半垄断的行业,投资额在3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就必须报国家发改委审批。“铁本”投资过100亿,获准的机会非常渺茫。

于是,铁本的840万吨项目被拆分成7个子项目和1个码头项目分别上报,“化整为零”,意图曲线过关。结果就事败于此。

戴国芳忽略了中国经济大环境,也忽略了国家对经济大趋势的宏观把控。盲目上马超大型项目,与国家对宏观经济趋势的界定产生了冲突,于是败北。

中国在十一五规划当中,将新一轮中国的经济增长界定为主要是源于消费结构升级,也就是中国的消费结构由衣、食向住、行阶段升级,所以在这种趋势的带动下,中国的产业结构在十一五期间将发生巨大的变化。要调整产业结构,使我们的产业结构进一步的优化,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与国家宏观经济趋势相违背的是,有资料显示,2002年前后,全国的炼钢企业从80年代的114家陡增至260多家,平均规模不足年产70万吨,其中200余家的平均规模还不到年产10万吨,“散、小、乱”的问题非常突出。但是,2002年和2003年全国钢铁业投资分别比上年增长45.9%和96%,投资过热,低水平重复性投资、盲目投资现象严重。这最终导致国家对钢铁、水泥和电解铝三大行业的宏观整治。

“铁本”项目首当其冲,最终“铁本”死去,戴国芳入狱。“铁本”最终喝下了逆经济趋势而动的苦酒。

3. 企业家要懂文化

这是一个文化主导的世界,身处其中的企业家要学会用战略的眼光来审视文化。一个中国企业,必须了解中国自己的文化特质,了解自己正在从事的行业(产业)发展所必需的文化特质。

首先,企业家要关注中国的传统文化,并将传统文化的某些精髓为我所用。

比如,我们现在很多企业在品牌战略上费尽脑筋,在单一品牌、主副品牌、多品牌、混合品牌等品牌结构方面。不知道该选择哪种战略。甚至有的企业采取了多品牌和混合品牌的战略,结果往往导致惨败。

笔者认为,适合中国企业的品牌结构主要是单一品牌策略。除了联想、海尔等成功企业的前车可鉴的原因外,中国消费者心灵深处的传统文化烙印也是一个关键的因素。

从文化的深层次角度来看,为什么单一品牌最适合中国?

中国有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中国人习惯了由一人发号施令,“一山不容二虎”等俗语已经充分说明了中国人已经习惯了一个人说了算,对于品牌,当然也是只认一个,由一个单一品牌统领无数个产品,就像专制制度一样。同时,中国人自古就有“大一统”的概念,国家要求统一,分久必合,这是大趋势,品牌方面当然也可以大一统。

借文化趋势的力量,除了借用传统文化之外,我们还可以借用流行文化和当代文化发展趋势。比如借用民族自豪感、借用当今社会流行的草根文化等。

20世纪90年代,中国人在开放的年奋图强,不仅想从世界进步的喧嚣中寻求激励,而且希望从民族的情感中获得源泉。伴随这种社会的潮流,国内刮起了“民族品牌”和“爱国主义”思潮的旋风。

当时,联想电脑第10万台电脑即将下线,就充分地借用了当年的这股思潮,为品牌的迅速崛起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联想首先是为这第10万台电脑做了一个广告:“用户是联想的上帝,联想向上帝请教,第10万台电脑去往何处?”结果14天里收到2万多个电话,人们表达的想法见仁见智,但是里面的情绪是共同的,那就是义无反顾地集合在联想的“民族品牌大旗”之下。

“中国质量万里行”组委会主任艾丰说,联想从事的是一项争气争光的事业:媒体开始总结“联想精神”;《北京青年报》甚至号召大家起来“保卫联想”……

随后,联想将这第10万台电脑捐赠给了著名数学家陈景润。紧接着又展开了“联想电脑快车中国行”的巡展活动。

这一系列的活动,正是借用了爱国主义的文化思潮,所以顺风顺水,全民参与,为联想打开家用电脑的局面立下了汗马功劳。

借用流行文化趋势。近些年还有很多案例涌现出来,最为经典的就要数蒙牛牛奶的“中国航天员专用牛奶”和“蒙牛酸酸乳赞助超级女声”了。蒙牛在这两次大型公关活动中,借用了“爱国主义”和“平民文化”这两个流行文化趋势,为蒙牛最终成为奶业霸主奠定了基础。

借消费趋势的力量

四川有一种竹子――毛竹,被称为“会魔法的竹子”。其生长过程可谓自然界一大奇观。毛竹的外形在前五年几乎看不出生长的变化,但到了第六年的雨季,它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以平均每天1.8米的速度向上长。15天内即可疯长到27米高,一跃成为竹林里的“身高冠军”。

有好事者想解开毛竹的生长之谜,于是挖开地面,却惊讶地发现:毛竹在前五年并不是不生长,而是以一种常人看不见的方式在长――向地下长。毛竹利用五年的时间将自己的根牢牢扎在地下,每公顷的竹林,竹子根系总长竟可达24000多公里,然后,在时机到来之时,创造出了高速生长的神话。

所以,快速成长的方法之一,就是“借势”、“搭顺风车”。

作为一个后来者,我们要学会“借这一场雨季”,或者说叫“借势”,对于企业来讲,要么你不去登山,要么你就去攀登最高的山。而最快捷的成功办法是踩在伟人的肩膀上,踩在“大人物”的肩膀上。

正如古人所云:“善假于物”,这个“大人物”就是消费大趋势。那么,消费大趋势有哪些呢?

消费大趋势有行业性的、有文化的、有传统资源的、也有社会热点类的等。可以说是“一年一个热点,年年有看点”。

比如市场消费的主流趋势:2003年,雅客V9就是抓住了非典引发的补充维生素的大趋势。推出维生素糖果而一举成功。

消费趋势也包括人所共知的社会资源。社会资源的力量无限大,大到可以让一个普通人一夜成名,也能让一个企业转瞬日进万金,关键就在于,你如何去抢占资源,并把它引爆。小肥羊连锁快餐抢占了“内蒙古羊肉”这个资源;蒙牛和伊利也抢占了内蒙古大草原这个资源;农夫山泉抢占了千岛湖这个大资源;“真功夫”快餐抢占了中国功夫和李小龙这两个大资源……使巧力,用巧劲,四两拨千斤,花小钱办成了大事,从而都实现了以小博大、快速成长。

消费趋势还包括利用符号的力量,即“品牌符号化”:在一个广告信息泛滥的时代,最快提升品牌知名度的方法就是:简化认知;品牌符号化最大的贡献,就是能帮助消费者简化他们对品牌的判断;品牌符号化,对于企业而言是最节省沟通成本的做法。比如:消费者看到牛仔就会想到万宝路,看到“v”就会想到大红鹰。

当然,消费趋势更涵盖了社会热点这个趋势。比如现在的奥运热、运动热,于是运动饮料和运动型地板都赚得盆满

钵满:上海超限战策划在策划沃特运动鞋时,就借用了社会热点――奥运的力量。

作为运动品牌,我们为沃特提出了“傍奥运”的思路。奥运不能明傍,只能暗傍,如何暗傍呢?即在产品研发上运用“中国元素”。“中国元素”与奥运有何关联呢?

2008年奥运会。通过中国元素把自己与奥运联系在一起,激起中华民族自豪感,从而拉近与北京奥运的关系,已经成为部分先知先觉的运动品牌的英明选择。李宁推出的“李宁弓”和“三国系列”、耐克推出“中国红”即为明证。

然而,当中国元素成为世界时装、汽车、电影等的一种流行元素的时候。中国元素就不仅仅是一种傍奥运的手段,而是社会的热点、主流的文化。

我们为沃特该系列产品取名叫“中国印象”。并选取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中国书法、中国功夫等元素。通过把这些“传统元素时尚化”的设计手法,对这些中国元素经过二次加工,用时尚的现代语言来演绎它们。最终获得了市场的好评。

借行业趋势的力量

对行业发展阶段和发展趋势的把握,可以说已经渗透到每一个企业每一天的经营活动中。如何把握行业何时爆发式增长?如何把握行业何时进入普及的拐点?如何把握行业的成熟阶段?等等问题,都决定着企业的战略决策和战术运作。

只有准确把握行业大趋势的企业,才可能先对手而动,取得持续领先地位。如果企业仅仅把眼光局限在企业本身的“一亩三分地”上,不抬头看天,不举目扫视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这样的企业是短视的。也注定是走不长远的。

1. 抓住行业爆发性增长的机遇

中国市场最可爱之处,就在于这个市场上还存在很多爆发性增长的行业。而且每过几年就会涌现出这样的行业来,甚至几乎年年都会出现这样的行业。

90年代的VCD行业:

后来的手机行业;

2003年的运动饮料行业;

2005年的凉茶行业:

2006年的电动车行业……

曾经在国内风光无限的托普集团,就是因为抓住了计税软件系统的机遇。而一举完成原始积累的。

1992年,副教授职称的宋如华辞职下海创业,成立了“托普电子科技发展公司”。前面两年,他都没有找到发财的机遇:他瞪着三轮车整日整日地跑,到处拉业务,但辛辛苦苦一年下来,仍然赚不了几个钱。

真正让托普完成原始积累的机会,是一个偶然的契机。1994年,成都金牛区税务局想向托普买几台电脑,在交谈中,当局长得知宋如华是电子科技大学的教授时,便无意中问了一句:“你们能开发自动打印发票的计算机软件吗?”

当时正值经商热潮,税务系统整天为日日猛增的计税事务忙得焦头烂额。国家税务总局也专门下过文件,要求:“在本世纪末,全国各税务局、所均要实现从申报、登记、开票、会计的计算机化”。然而,国内几乎没有一家计算机公司有成熟的产品。

这一句随便的问话,给从来没有接触过软件业务的宋如华送来了一个大馅饼,他当即签下了这个合同。虽然公司没有一个软件工程师,但他马上回母校招进3个大学生,3个月后,托普计算机自动计税系统诞生了,输入纳税人信息后,计算机能自动打印出发票。

宋如华发现自己找到了一个金矿。他计算了一下,全国大小税务局有4万多个,每个局、所投入10万元,就是几十亿元的大市场。

随后,托普公司开始了跑马圈地的工作,当年就实现了4000万元的销售收入,完成了初步的原始积累。

后来,北京中关村的软件大公司也发现了计税软件系统这块大蛋糕,纷纷加入这个战团,终于迎来了行业爆发式增长的春天,行业在一夜之间迅速膨胀开来。

由托普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市场充满了机会,聪明的企业要学会做一个机会模式者,要善于发现消费趋势背后潜藏的机会,当发现机会以后,出手要快要狠,迅速抢占地盘,划定自己的势力范围,这样,企业就能快速做大。

2. 把握行业普及的拐点

当一个行业爆发式增长之后。往往会迎来短暂的平稳期;平稳期过后,行业教育成熟,消费者开始普及化,这样,行业普及的拐点就到来了。率先准确判断行业普及拐点到来的时间,并率先展开行动的企业,往往成为该行业的领先品牌。

1995年,爱多打人VCD市场,当年实现销售额2000万元。1996年,爱多判断行业已经进入普及阶段,因为随着爱多的崛起,国内在一夜之间就冒出了上百家VCD制造工厂,纷纷攘攘地前来分一杯羹。

爱多认为行业拐点开始出现,于是发起“降价行动”,率先迎接拐点的到来。

12月,爱多宣布大降价,将VCD的价格首次拉下2000元大关,定价为1997元:

到了次年春节前后,爱多再次让那些还没有从“1997旋风”中缓过神来的同行瞠目结舌,它实施第二次“降价突袭”,将价格普遍拉下400~500元,最便宜的只有1280元。

家政行业的发展趋势范文5

1.1煤炭营销市场供应现状分析

当前国内煤炭企业的产量己经出现了明显的增加,这主要得益于前几年的生产技术改造、但是,近两年由于国内通货膨胀的幅度较大,政府在宏观经济调控过程中的首要目标就是稳定市场价格,而煤炭作为基础性能源,在经济调控方面一直是主要对象,政府不愿因产量受到限制而导致煤炭价格上涨,因为这将导致供电企业价格上升趋势明显,对整个市场的物价上涨造成刺激作用,因此,政府相关部门依然会要求煤炭企业持续扩大产能,通过增加产量来保证煤炭的供应,加之其他国家对我国的煤炭出量增加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场煤炭供应问题。

1.2煤炭营销市场需求情况分析

我国近年来的经济一直保持在高速运行的状态,国内煤炭市场需求量也对应保持稳定增长的趋势、而国家在治理通货膨胀的过程中,必将通过产业调整政策以及货币政策等对经济模式进行修正,这必将造成煤炭需求量降的问题,但是,当前我国依然处于城镇化阶段,因此房地产建设拉动的钢铁、铜价等依然会一定程度上拉动煤炭需求量,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的粗钢年产量达到了1.74亿吨,而且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从上面的分析来看,在后续较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的煤炭市场需求量都将处于一个相对平稳的阶段,但是铁路运力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有效供给量小于需求量的情况出现,这将会在区域形成供求失衡的问题,尤其是部分沿海工业发达区域,其对电力需求较大,这种影响更为明显。

2煤炭营销市场前景展望

根据上文针对当前煤炭营销市场的基本特征以及市场的发展现状等进行分析,可以明确广大企业在建设过程之中应当遵循的宗旨以及核心思想。将针对煤炭营销市场的发展建设前景进行系统化的分析,以更好的明确企业的建设方向以及发展的工作思路,为更好的适应当前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奠定坚实的基础。故在今后还应当着重的对相关行业建设前景进行探析,真正意义上促进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在当前的发展趋势之中,将客户的满意程度作为工作的核心原则。全面的制定出可行的方案,为工作的发展寻求出新的改革途径。从价格来对煤炭市场进行分析是煤炭营销前景预测的主要方式之一。当前煤炭市场呈现出供不应求、煤炭市场价格机制持续完善的状态,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与市场规律作用相互结合,推动了煤炭价格的持续上涨。将来的煤炭市场发展过程中,国家集中调控的政策指导性将更加明显,政策的扶持将成为煤炭市场价格稳健的基础。同时,必要的市场价格同样有利于促进煤炭生产结构的调整实现煤炭生产及营销技术的稳步前进。煤炭营销市场的发展需要适时的引入新的理念和新的机制,以更好的响应当前时代和经济发展的趋势。

3结论

家政行业的发展趋势范文6

万科不做“地王”

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郁亮:

我想讲讲房地产与天时地利人和的问题。最近,我在思考我们行业怎么归类。我们行业有制造业特征,但在过去一年,房产成了投资品,这个行业跟钱的关系更加密切,所以也有了金融服务业的特征。现在,我觉得说成农业也可以,靠地吃饭,靠天吃饭。古话说天时地利人和,地利不去研究了,大家都明白。所谓天时就是趋势,我们有行业发展趋势,也有城市发展趋势。比如城市在不断扩张,城市里需要各种各样的物业,城市需要解决年轻人的住宅问题等,这些都是我们行业未来所面临的趋势。在趋势面前,我们一定要顺势而为。行业发展,离不开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环境,所以万科在今年会继续坚持“三不”策略,不当地王,不存地盘,这是万科的一个政策。

竞争力来源于制造业管理模式

青岛海尔地产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卢铿:

海尔地产是比较另类的,因为它的背景是制造业。

制造业下的地产有什么不同?我觉得是管控模式的不同。有人说我去海尔不到6个月肯定会走,为什么?因为管理不一样,行业差异比较大。后来张瑞敏讲了一句话,隔行不隔理,确实是这样。从世界来看,制造业做房地产也有很多成功的先例。比如德国的奔驰,日本的丰田。我们也发现,国内的很多优秀的房地产企业,也在向制造业学习。海尔的地产,有张瑞敏的哲学思想,也有海尔的成功经验。海尔的本质是什么?用模式去获取竞争的优势,用体系来保证持续的发展。我觉得就是这样。海尔的管理思想一是强调人,而不是处理事。张瑞敏一直说,当领导的不要去管事,你是经营人的;二是人本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强调持续的增长;三是隔行更在理。我们不缺品牌,不缺资源,不缺资金,不缺土地,不缺创新力,缺的就是你怎么借鉴海尔的制造业思想把地产做好。我希望今年年底,我们能够完成制造业企业在管控模式上的转型。

房地产必须回归常态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晓蕾:

我相信,大家比较想听的是“房价还会涨”这句话。因为有需求,预期也很高,而且产业链也很长,所以不敢打压,打压太厉害就会垮。我是经济学家,经济学家是讲规律,讲趋势的,根据历史的判断,我觉得去年的情况不是常态。其实,全世界大国小国、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西方国家、东方国家都在房地产上栽过跟斗。日本1990年代初,房价疯涨,信贷开放得太快,由于买房人还不起钱,一天曾关掉50家银行。2005年我去日本的时候,房价还没有恢复到1980年代的水平。所以,我觉得,大家都不要有侥幸的心理。刚才说了去年的房地产非常态,那么今年调整价格是什么意思?不是上涨不应该,而是不能上涨过快。去年的房价最高点,超过了2007年的最高点,而且最重要的是,平均月供达到了近80%的水平,国外是40%。大涨一定会大落,如果大家存在侥幸的心理,继续推动它可能会非常危险。

中国的房地产应该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回归一个常态。所谓常态是什么?实际上我们这么多年的房地产市场,做着做着已经违背了本来的属性,它应该是一个居住性的市场,而像去年就是投资性的市场。所以不可能把房价控制在一个理性的水平,因为要赚钱,而赚钱的欲望是无限的。只要它是一个投资性的市场,各种问题都会发生,到最后支撑不了了,就变成了泡沫。为什么过去的政策没有把它调下来?就是因为它在投资性的市场上打转,那些政策谈土地供给也好,别的政策也好,都在针对投资性需求而说的,只会推动房价上涨。前些天温总理专门提到了要让民营的发展商进入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我希望发展商跟上这个思路,相信发展的前景非常好,可以持续10年、20年。

寡头市场,价格没法降下来

中共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