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消防工作总结范例6篇

生态环境消防工作总结

生态环境消防工作总结范文1

市委、市政府决定今天召开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主要目的是进一步明确目标,总结经验,强化落实,认真抓好“十二五”期间特别是2011年的环境保护工作。刚才,春林同志回顾总结了我市五年来环境保护工作开展情况和取得的成绩,分析了“十二五”时期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主要任务,并对今年的工作进行了具体安排,重点突出,措施有力,我完全同意。下面,我再强调三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十一五”期间,我市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规划提出的主要指标特别是约束性指标基本完成,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在这五年中,我们着力解决影响可持续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环境保护事业不断发展,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环境保护队伍经受住了考验。在经济增速和能源消费总量均超过规划预期的情况下,可以说,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回顾过去的五年,我们对环境保护规律有了更深的认识:要解决环境问题,必须彻底抛弃“两高一低”,积极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境保护新道路,必须努力把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统筹协调发展。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做好新形势下的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着诸多压力,全市上下必须清醒认识面临的形势,进一步增强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第一,工业化和城镇化带来的环境污染势必增加环境承载力。目前,欠发达、欠开发仍是我市的基本市情,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污染物排放总量还会大幅增加。“十二五”期间,国家初步确定西部省区要在2010年的基础上平均削减COD和NH3-N(氨氮)8%、削减SO2和NOX(氮氧化物)10%的目标。结合我市经济总量小、人口基数大和排污总量剧增的实际,发展和污染减排之间的矛盾将会更加突出,环境保护的工作压力很大。第二,环境污染发生转移,农村环境污染呈加重趋势。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严重,主要表现为:耕地面积持续减少,耕地质量不断衰退;农村水环境污染严重,水环境状况不断恶化;植被被破坏,土壤受污染,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能力减弱……如果这一发展态势不能受到根本控制,后果不堪设想。第三,环境保护自身能力建设远跟不上新时期的工作要求。在发达地区,得益于经济发展和社会投资,环境监测、监察能力建设基础好、起点高,工作成效明显。在我市,尽管“十一五”期间环境保护能力建设有所发展,但还远远跟不上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工作发展的客观需要,尤其是为环境执法提供数据基础的环境监测能力严重缺失,存在着人员结构单一、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经费投入不足等一系列问题,环境保护能力不容乐观。第四,经济发展方式带来的环境压力巨大。“十二五”时期,我市将迎来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十二五”规划两大历史机遇,加之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对试验区的高度重视,国家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对我市的支持力度将显著加大,我市将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按照产业梯次转移规律和我市工业强市战略的实施,第二产业将是未来五年我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化工、煤炭、电力、原材料、建材、食品加工等行业将加快发展,资源开发强度将进一步加大,污染物排放量将大幅增长。高资本投入、高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的基本格局一时难以从根本上得到扭转,生态环境承受的压力十分巨大。第五,环境问题是重大民生问题。环境保护贯穿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两大领域,既是发展问题,也是民生问题。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群众对改善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迫切。环境保护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也是改善和保障民生的需要。在这个重大问题上,处理得好,就可以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的多赢;处理不好,就会引发,甚至影响社会稳定。现在,环境污染威胁和危害群众健康的现象在一些地方比较突出,环境保护已成为群众的热点领域。这说明,人民群众越来越把环境质量作为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对环境保护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期望越来越高,诉求越来越多。对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认真对待,深入研究,及时解决。此外,近期我国各地发生的环境事件,如福建紫金矿业有毒废水泄漏、大连新港输油管道发生爆炸、安徽怀宁电源厂污染儿童血铅超标等,无不为我们进一步做好新时期环境保护工作敲响了警钟。

二、突出重点,切实解决当前环境保护的突出问题

“十二五”时期,环境保护部门要加强对上衔接,抓紧制定环境保护控制指标和监管措施,确保环境保护工作有力、有序推进。2011年,各镇乡办事处、市直有关部门要深入分析存在的问题,采取有力措施进行管理,围绕目标定任务,围绕任务抓落实,切实开展环境保护各项工作。

一要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加快推动发展方式持续转变。当前,环境保护工作要服务于经济发展,同时又要考虑环境容量,把环境准入作为经济调节的重要手段,把环境管理作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措施,把环境保护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努力推动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要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培育新兴产业,优化经济结构。要在区域布局中,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科学谋划,合理布局,优化产业发展空间。要大力推动环境保护技术创新,积极推广新兴技术,大力发展应用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的环境保护产业和低碳经济。要在新农村建设中,着力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严格防止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实现城乡环境保护事业统筹发展。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在“十二五”工作中是相互促进的,“十二五”期间,生态建设一定要立足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如果我们产业结构调整还维持“十一五”状态的话,市生态文明建设要有新的进步,那是很难的。为此,必须下定决心,通过环境保护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该关的关,该停的停,决不手软。如果我们的产业还是以那些污染排放重、能量消耗大的产业为主体的话,那势必会影响我市的经济发展。

二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原则,建立完善的污染防控体系。环境保护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完善措施,健全污染防控工作体系。一是抓源头治理。认真落实环境影响评价、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排污许可和排污权交易等“源头防治”措施,严厉惩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行为,从根本上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认真开展规划环评和战略环评,积极探索重大决策环评方法,所有建设项目必须达到环评要求,做到增产不增污,努力实现增产减污。要真正抓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把好污染排放“总闸门”。“十二五”减排增加了两项指标,总体难度比“十一五”更大。对于市政府下达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各单位要克服一切困难,千方百计确保完成。二是抓综合治理。要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淘汰传统落后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广泛推行清洁生产和节能降耗,构建低消耗、少污染的现代生产体系。要大力倡导环境友好的消费模式,实行环境标识、环境认证、绿色采购和生产者责任延伸等制度,推行垃圾分类和消费品回收,完善资源回收利用,建立绿色、节约的消费体系。

三要坚持全面推进、重点突破,切实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一是抓好水环境保护。水环境保护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全市的饮用水主要来自倒天河水库和利民水库,为三类水体标准。然而,这一全市人民的生命之源近年来已经受到了污染,水质有富营养恶化趋势,必须加大污水收集处理和农业面源治理力度,不断改善水质量,保障市民饮水健康。二是健全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和监管的长效机制。必须要把落实畜禽养殖污染整治长效机制作为今年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抓好落实。三是严厉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始终保持环境执法高压态势,为环境质量改善保驾护航。

四要及时化解环境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随着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各类环境污染问题的不断增多,群众对改善环境质量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环境污染扰民投诉日益增多。要坚持预防与处理并重、执法与服务兼顾的原则,转变工作思路,寻求合理解决环境纠纷的正确途径,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一是健全机制,完善环境工作制度和程序,加大环境处理工作的执行力。要对全市环境进行调查处理,严格执行首问负责、专人登记、领导批阅等制度,及时上报信息并向主管领导汇报处理情况,在规定时限内赶赴现场做好调查处理、回访反馈等工作。二是严格把关,有效预防环境投诉。要做好前置审批,严格控制新的污染源产生,对新建项目选址不符合环境保护要求、不符合政策规定的坚决不予办理,杜绝环境问题的出现;对位于环境敏感区的建设项目预先征求群众意见,群众没有意见的再行办理,并加强日常监督管理,从源头上预防环境投诉的发生。三是严格环境执法,加强部门协调,提高工作效率。要严格按照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对政策明确、需要解决的合理诉求,一次性解决到位,让群众息诉罢诉;要积极主动地做好群众思想工作,帮助群众排忧解难,同时逐一落实措施,防止矛盾积累和激化;对于重大、复杂、疑难案件,做到领导包案,采取定时限、定责任、定方案的方式,一包到底,限期处理问题,实现“人要回去、事要解决、案结事了、息诉罢访”的工作目标。四是定期排查,集中整治,消除环境隐患。要针对重大节日和敏感时期矛盾易发、相对集中的特点,开展环境噪声专项整治,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境保护专项行动,集中力量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开展排查,努力做到环境问题早发现、早报告、早防范、早处置,对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不稳定因素要及早发现,提前做好准备,努力把矛盾解决在基层,把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三、齐抓共管,努力开创环境保护工作新局面

做好新形势下的环境保护工作,单靠环境保护部门很难取得重大突破,务必做到统筹协调,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不断开创环境保护工作新局面。

一要加大联合执法力度,提高应急管理水平。要以环境保护专项行动为抓手,加大执法力度,重点查处影响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破坏生态环境和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违法行为。要实行部门联动机制,加强污染事故防范和应急管理,重点加强对河流沿岸和人口密集区化工、采煤、洗选企业的监管,规范放射源和放射性废物及危险废物的安全管理,消除环境安全隐患。要进一步完善环境应急预案,有针对性地开展应急演练,增强防范和处置突发性环境事件的能力。

二要进一步明确各镇乡办事处和市直相关职能部门环境保护执法的监管责任。严格实行环境保护问责制,环境保护部门要强化统筹协调,其他各职能部门和各镇乡办事处要通力合作,对因决策失误或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造成环境污染的,要依法追究责任,情节严重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三要加强宣传教育,广泛动员,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去年6月,环境保护部、和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做好新形势下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的意见》,为大力推进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指导,各镇乡办事处、市直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广电等部门要加强配合,以“六·五”世界环境日等重要纪念日为契机,确定统一的宣传主题,开展创意新、影响大、形式多样,群众易接受、喜闻乐见的环境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宣传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对破坏环境的典型违法案件跟踪曝光。要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开展全民环境保护科普活动,全方位、多渠道地宣传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努力营造人人爱护环境、个个讲环境保护的良好社会氛围。加强环境工作,充分发挥“12369”环境保护热线的作用,拓宽和畅通群众举报投诉渠道,多渠道听取公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积极探索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有效机制,推动环境信息公开,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和监督权,提高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

生态环境消防工作总结范文2

为有效预防夏季蚊媒传染病,改善生产和生活环境,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根据县爱卫会灭蚊工作精神要求,结合创建省级卫生乡镇工作,我镇组织开展了夏季集中灭蚊环境卫生整治为重点的爱国卫生运动活动。现将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全力动员做好夏季灭蚊环境整治工作

病媒生物防制特别是灭蚊环境整治工作是确保我镇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内容,也是创省级卫生乡镇的一项重要工作。我镇党委、机关高度重视,会议研究,由行政综合服务中心领导该项工作,拟定工作方案,要求全单位高度重视,提高认识,精心组织安排,扎实有效实施了深入宣传动员广泛发动群众,把夏季灭蚊和环境整治工作作为当前爱国卫生和疾病防控工作的重点工作来抓,坚持标本兼治,防治结合,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双管齐下,做到了措施落实,工作扎实,有安排、有检查、有效果,使蚊蝇密度得到有效控制。

二、突出重点,科学防制,不留死角,全面整治防杀

我中心与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办公室和行政综合执法队配合,加强了对我镇各农贸市场、餐饮场所等重点区域的的指导和监督检查力度。对蚊虫做到了防杀结合,确保了防制效果,坚持科学消杀,不流于形式。各部门按照相关规定和固卫标准要求,通过认真做好组织安排,落实消杀工作责任,加强督导检查。坚持科学消杀,规范药物使用与管理,切实保证消杀工作质量。并进一步完善各类防蚊设施。全面落实“清、疏、装、防、灭”五环节,即:消除蚊虫孳生地,疏通排污沟渠,实行垃圾日产日清,采用药物喷洒、灭蚊等多种方法杀灭,通过综合治理措施,集中开展蚊虫孳生地环境卫生整治,确保病媒生物防制,卫生防病工作取得显著实效。

三、加大宣传,增强公众卫生防病意识

为让全镇广大群众掌握灭蚊知识,科学、有效地全面开展灭蚊工作,我中心通过专栏、宣传资料、电子显示屏、板报等多种形式在辖区内进行宣传。通过广泛的宣传培训,增强了居民对蚊虫危害性的认识,使辖区居民掌握了灭蚊防病知识,形成了人人了解灭蚊、人人关心灭蚊、人人参与灭蚊的良好氛围。广泛发动广大经营者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活动,消除一切卫生死角和蚊虫孳生地,要求门前“三包”,引导其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行为习惯,自觉做到了不乱扔果皮纸屑、乱倒垃圾,维护好清洁、生态和谐的镇域卫生生活环境,确保了人民身体健康。

四、活动自查,确保灭蚊活动成效

生态环境消防工作总结范文3

2010年,“两会”提案中,一份题为《关于推动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提案》被列为“一号提案”。时任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努力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积极参与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推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取得新进展。”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作《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时,全面总结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在2009年积极推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工作,进一步阐明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意义。2011年,中国政府更加明确提出了今后要加大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在未来五年内,我国要扎实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强生态建设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全面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非化石能源占一次性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1.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CO2排放分别降低16%和17%,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8%~10%,森林储蓄增量6亿m3,森林覆盖率达到21.66%。近年来,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

2低碳消防

2.1火灾中物质燃烧会排放有害物质物质的燃烧,必然要排放CO2等有害物质,不同物质燃烧乃至物质燃烧量的多少,决定着排放出有害物质的多少。比如黑龙江大兴安岭林区,1987年5月6日发生大火,燃烧了28d,焚毁了10万hm2森林,其有害物质排放量相当大,对人类的危害也大,在这场森林大火扑救过程中,有193名人员殉职,这些殉职者多是吸入有毒烟雾过多身亡的。又比如1997年6月27日21时,北京东方化工厂储油罐区发生火灾。该灌区共有31个储罐,罐内分别储存乙烯、丙烷、液化气、汽油和柴油等1.9万t。大火持续燃烧40h,焚毁油料,损失1.17亿元,在扑救火灾中,有8人殉职,40人负伤。这么多的油料燃烧,要排放多少有害物质。近年来,据官方公布的数字显示,我国每年发生火灾10万起,排放有害物质也是相当庞大的。

2.2关于灭火剂的使用我国传统的灭火剂是水,水能克火,但是消火过程中,最忌讳过量射水,以避免造成水渍损失。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火灾中燃烧物的不同,化学灭火剂应运而生。适量向火场注射化学灭火剂是必要的,但从低碳的观念出发,过量注射化学灭火剂所造成的危害,要远远大于水渍的二次污染。曾有一家建在黑龙江畔的化工厂,当油罐火灾时,大量注射化学灭火剂,经过一番苦战,大火虽然被扑灭了。但是灭火剂混合油污一起流到江水中,造成跨省乃至跨国污染。

2.3低碳消防的概念低碳消防就是顺应低碳经济的发展潮流,减排防灾。依法加强消防监管,倡导在城乡建设中提高耐火等级,减少火灾荷载,降低燃烧物在火灾中排放有害气体的浓度。在消火过程中,采用洁净低碳灭火剂,尽快淘汰不环保的灭火剂、采用快捷灭火方式,以减少火灾燃烧范围,下大力预防火场上危险气体、液体的泄漏,减少灭火剂的流失,确保火场周边的大气、大地和水域少受污染。因此,做好防火工作,力争减少火灾发生,以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并在火中科学使用灭火剂这是低碳消防的一项重要内容。

3探索低碳经济和低碳消防的结合模式

3.1近年的环境污染和雾霾的形势据新华社北京2013年11月9日电:全国平均雾霾天数为52年来之最,专家称趋势仍会增强。报告显示,我国城市大气中PM2.5浓度处于较高水平,伴随PM2.5等环境浓度的升高,东部地区的环境空气呈现出多污染物共存、相互影响等复合大气污染特征。2013年10月21日前后,史上最严重雾霾袭击东北,清晨哈尔滨市区大部分地方的能见度,有的地方甚至能见度不足10m。北京市2013年污染减排任务确定,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和氨氮这四项主要污染物均要比2012年削减2%。但是,这近一年的时间里,天公不作美,北京的高浓度雾霾天数持续上升。仅2013年6月,北京雾霾天气高达18d,是近10年同期雾霾天数的3倍。面对雾霾,北京和全国各地应急响应不断,停驶部分公务车、企业减排或停产、部分工地停止作业。部分专家认为,天气变化并未出现较大起伏,“人为因素”影响环境、大气污染仍在累积、环境容量下降,是雾霾高发的根源。因此低碳消防是低碳经济的必然。

3.2在发展低碳经济的道路上重在于“防”在低碳经济问题上,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人认为凡是节能的建筑材料就是低碳材料,例如:将填充聚苯乙烯泡沫塑料芯材或者硬质聚氨酯芯材的挤塑彩钢板,推上大雅之堂。2010年11月15日,上海市胶州路高85m,28层的教师公寓大楼发生火灾,过火面积8000m2,58人死亡,86人受伤。2009年2月9日(农历正月十五),建在北京的中央电视台新址在建服务楼发生火灾,该楼30层159m,建筑面积103648m2,过火面积22000m2,全部外墙保温材料及其幕墙框架被焚毁,内部结构和设备也有不同程度的烧损。直接损失150721938元,在灭火过程中有一名消防警官殉职,五名消防警员受伤。2011年2月3日(农历正月初一),沈阳皇朝万鑫国际大厦AB两幢高层建筑被大火吞噬。过火面积10839m2。A座距离B座数10m,A座着火后,B座外墙保温材料也被燃烧起来。以上这三场震惊全国的特大火灾,起因都是其外墙保温材料采用了可燃烧的聚乙烯泡沫塑料挤塑板,这些材料如遇到焊接火花、烟花爆竹就会带来灾难。据调查目前我国各地城乡,使用聚苯夹心彩钢板盛行,几乎遍地“开花”,然而,对于这些材料给火灾带来的危险性用户并不知情。这种白色污染建筑材料是十分危险的。目前建材市场上的彩钢板或挤塑板通常多是以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或者硬质聚氨酯为芯材,其外包金属多为锌铝制品,这种板面遇到高温时极其易容融化流淌,熔融点为418℃。其聚苯芯材在65℃温度条件下即开始排放出有毒气体,自然温度为300~500℃,燃烧时会产生浓烟和细小微粒在空气中漂浮扩散。它对呼吸道有很强的刺激作用,会使吸入者头痛、失聪,对脑神经有严重损害甚至死亡。

3.3在发展低碳经济的也离不开科学的“灭火”低碳经济和低碳消防以及二者的结合都是人类社会可持续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在消防辖区内创建低碳生态区或许是低碳经济和低碳消防比较好的结合方式。例如,北京市海淀区北部地区,将成为北京城最大的低碳生态区,区域内建筑将100%达到绿色建筑标准。按照“北京市海淀区北部地区低碳生态建设实施方案”,据称:所有入住项目,不管是公共建筑、研发建筑、工业建筑,还是居住建筑,都必须达到绿色建筑标准,从源头上减少排放。开发商须要政府部门签订承诺书,把达到建筑标准明确写在合同里。所有新建建筑都必须是绿色建筑,已建成未达标的建筑也将改造成绿色建筑。这样一个区域相当于海淀区消防支队50%的辖区,以后如果有条件会逐渐创建全区域内的低碳生态区,使这里的消防安全条件大大得到改善。

4结语

生态环境消防工作总结范文4

关键词: 工程实例 建筑设计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in order to make the office building can adapt to the new function and indoor environment needs, should be constantly application technology to achieve a new humanized office space, the design of the modern office building competence should conform to the function pluralism and large space into the flexible, combined with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aesthetic requirements and t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perfect combination with art materials.

Keywords: engineering example architectural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工程概况

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科学城新址场地位于广州市科学城开泰路以南,开源路以东地块。

地块内首期建设的办公实验楼,拟建地上8层,地下1层。标准层层高4.2m。地下室一层平时为车库及设备用房,战时为人防地下室。地面高度及高宽比见下表:

地面高度(m) 等效宽度(m) 高宽比

35.40 35.48 0.998

总用地面积约33605.5,总建筑面积17389,其中地上总建筑面积为13915;地下建筑面积为3474。

2、建筑设计

科学研究中心作为科学研究的场所,是知识孕育和发展的地方,特定的工作内容对工作环境提出了特定的需求。本项目选址在大城市的郊区,位于广州科学城内,广州科学城是广州高新区的核心园区,位于风景秀丽的白云山生态保护区边缘,地处广州知识密集区,规划面积22平方公里。该区域规划设计科学,地理位置优良、交通运输便利,实行生态优先,开发建设起点高,是广州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孵化基地和摇篮。但与城市保持密切的联系,而与生产的工厂分离。强调自然环境和工作环境的优美舒适,力求为工作科研人员创造、轻松的办公科研环境。

项目规划设计理念以生态环保意识为指导,强调人与自然共存。设计中应充分尊重现有地形地貌环境,结合当地气候特点,利用各种适宜的技术手段来减少建筑能耗,促进办公环境的无害化,满足节能和环保的要求。

设计中,强调外部空间的多层次园林化处理,精心组织空间和景观,对培养创造性思维来说轻松交流的环境极为重要,因此要注意环境氛围的营造。规划整体性强,建筑形式简洁大气不过分扭捏作态。

本项目的设计指导思想体现网络化、园林化、生态化、地域化的特点。设计打破各个功能相互独立的布局模式,采用有利于学科交叉、资源共享的网络化布局,在独立的工作空间之外提供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的共享平台和交往空间,设计突出科研所的文化氛围,通过规划、建筑、景观的设计体现岭南文化的地域化特色。

主要设计特色:

以中心园林为主要轴线构架的园林式科学园区

项目基地为矩形狭长形状。这样,地块特征就成为了基地内最具影响力的环境元素,建筑的布局和景观的营造都按照地块的特征进行组织。规划在各个部门组团核心营造生态园林,为各科学组团创造优美的景观中心和交往场所,并以贯通基地东西的园林景观轴将几个园林中贯通为空间序列,作为园区的主要规划骨架与开放空间体系。设计中我们融入岭南园林的设计手法,用各种大小开合的园林空间,将各个不同功能的办公场所有机的结合起来,丰富空间层次,形成建筑与景观之间起伏有致,收放自如的轮廓线。

有利于学科交叉和创新交往的科研所

提出中心园林―共享平台―研究社区的模式,将相近学科以共享园林为中心相邻布置,并在共享中心设计生态园林和公共资料中心等公共平台,实现相近学科的资源共享,利于研究氛围的形成。

提倡生态设计原则,注重环保与节能设计

建立环境-屋顶-空中庭院-室内的立体绿化体系,减少硬质铺地,采用生态铺地。在建筑的外侧设置智能百页,根据外界太阳高度角及气温的变化自动调整角度,满足遮阳及采光通风的需求,百页形式也成为了建筑造型的主要构成元素。在建筑物屋顶设置相应的遮阳棚架,减少太阳辐射造成的空调能耗增加。空中庭院的设置有效减少了东西向爆晒阳光的不利影响。采用双层智能玻璃幕墙,根据外界条件的变化调节其机制,以达到最大限度的利用自然光照明和通风,同时减少过多的热辐射、眩光等不利条件所带来的影响,创造舒适健康的室内环境。

回归建筑基本原理,塑造简洁理性的现代建筑形象

建筑的主要朝向布置为南北向,减少东西向的建筑日照对空调能耗的不利影响。外立面材料采用白色金属扣板、深色金属百叶和仿木金属百叶,严谨的材料风格形成深沉大气的立面材料肌理。建筑立面造型上巧妙结合,几种材料回环相扣,形成崭新的建筑形象,

确保结构上的合理性和造价上的经济性。

3、结构设计

3.1结构体系

本工程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

竖向体型规则,侧向刚度均匀变化。

3.2抗震设防

本工程为框架结构,主要屋面高度35.4 m(从室外地面起计)≤55m,属A级高度的高层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框架的抗震等级为二级。

3.3 构件设计

3.3.1主要结构构件尺寸:

柱、梁、板具体尺寸详各层结构平面图。

3.3.2结构用料:

现浇结构各部位构件强度等级及抗震等级详下表:

钢筋:

普通钢筋采用HPB235(fy=210N/mm2)、HRB335(fy=300N/mm2)、HRB400(fy=360N/mm2)级钢筋。

上部结构(屋面除外)板钢筋,采用冷轧带肋钢筋(fy=300N/mm2)。

砌体:采用加气混凝土砌块,强度等级≥MU5,容重≤10kN/m3。

4、照明设计

照度标准

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执行。标准如下:

5、灯具与光源

采用吸顶灯及高效节能日光灯为主作电源照明光源。

车库、设备房选用带反射罩日光灯管吸顶安装;办公及实验室选用高效节能带反射罩格栅灯盘;管井及附属用房选用节能日光灯及白炽灯。凡日光灯使用低温电感镇流器,并设就地补偿。

6、事故照明

1)消防控制室、变配电所、配电间、弱电间、前室、水泵房、电梯机房、防排烟机房、重要机房的值班照明等火灾时仍需坚持工作的房间的应急照明按正常照明的100%考虑,应急照明不小于3小时。公共走道按正常照明的30%设置确保照明,以保证停电时正常工作的照明用电

2)公共建筑的疏散楼梯间、防烟楼梯间前室、疏散通道、消防电梯间及其前室、合用前室,其疏散应急照明地面照度,不低于5Lx。

3)消防疏散楼梯、地下室走道、重要的机房等房间都必须要安装带充电电池的应急照明,应急时能迅速点亮的光源。

4)各层疏散走道、拐角及安全出口处均应设置疏散指示灯、出口指示灯。

5)疏散应急灯设在墙面上,安全出口标志灯设在出口的门顶。疏散指示灯设在疏散走道及其拐角处,距地面高度不大于0.5m处的墙面上,其间距不应大于10米。

6)应急照明灯和疏散指示灯选用自带镍镉电池灯具,应急工作时间不小于90分钟。

7、防雷

本工程建筑物高39.3米,按二类建筑防雷设计。在天面设置不大于12mx8m或者10mx10m避雷网以防直击雷的侵袭。在建筑物四十五米以上的部分每三层沿四周设一围避雷带,地面面筋及圈梁均与引下线联结,形成等电位面,并将四十五米以上的金属栏杆、金属门窗等金属构件接地以防侧击雷的侵害。

引下线,接地装置均利用建筑物的结构钢筋焊接或绑扎。接地级利用桩筋、基础钢筋连通而成。被利用的结构钢筋不小于Φ12。

所有引入大楼的金属管道,电缆金属外皮及大型设备的金属外壳,均应与接地系统相连。

8、通风及防排烟

8.1防排烟

本工程是一座科研实验楼,总标高42米,为二类公共建筑。按《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年版)进行消防防排烟系统设计:

1)对不能满足自然防排烟要求的防烟楼梯及其前室或合用前室,设机械防烟系统。风机置于天面及首层吊顶内。共设4个加压送风系统。消防报警后,启动加压送风机,并打开着火层及其上下一层的合用前室加压送风口行正压送风。

2)地上大部分房间都有开启的外窗,开启面积超过2%,能满足自然防排烟要求,不设机械防排烟。

3)大堂中庭和净空高于6米的房间在外墙高侧处设置电动排烟窗,开窗面积超过地面面积的2%。

4)超过20米的内走道,不符合自然排烟要求的,设置机械排烟系统。

5)超过60米的走道,设置竖向机械排烟系统,按每平方米120m3/h计算,轴流排烟机置于天面。

8.2消防控制

1)大楼着火时,各个消防通风机都跟消防指挥中心连锁,受消防指挥中心控制,着火时只开启着火区域的消防通风系统,其余空调,通风设备应自动切断电源。各个电动阀门按照要求与通风连锁控制,达到消防送风、排烟要求。

2)消防排烟风机,加压风机,排烟口由消防中心遥控,也可就地控制。

9、结语

对于现代化办公建筑领域来说,其关键领域还是要看建筑的外观和实用,其中包括安全、健康、舒适、经济等等。提高工作场所质量和能源性能,加强安全使之能适应承租人的频繁改造是重中之重。只有这样,办公建筑才能够为业主提高工作满意度和工作效率,并且节能环保,同时使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资料

1《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2002年版)

2《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版)

生态环境消防工作总结范文5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volvo818”为你整理了这篇生态环境问题整改主要举措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生态环境问题整改主要举措总结

黔南州八项措施加强2021年生态环境问题整改,进一步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工作机制,强化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全过程刚性约束,着力压紧压实整改工作责任链条,推动整改工作按期取得实效。

一是实行一周一调度,推动未完成整改任务。紧盯都匀螺丝壳风电项目、独山大风坪风电项目、独山夹缝岩违建项目、瓮安成功黄磷、贵定昆山化工、瓮福尾矿库、绿博园5号污水处理厂等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有针对性的对问题核心进展情况进行一周一调度,对调度情况进行研判后上报。

二是继续用好“三张清单”,持续推进“三个督战”。按季度动态梳理出生态环境问题“三张清单”交办给州政府分管领导以及县(市)党委和政府、州有关部门“一把手”,实行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重点督战、州政府分管领导专项督战、州整改办巡回督战“三个督战”,全面推进问题整改落实。

三是全面开展排查整治,提前解决一批问题。对照长江经济带警示片披露的问题举一反三,成立9个排查督导工作组,集中在一季度对包括长江经济带“4+1”环境治理在内的磷化工、白酒、煤矿、工业园区、自然保护地、城镇污水、垃圾填埋场、尾矿库,八大领域开展全面排查整治;对情况清楚、容易解决的问题,要立即着手、迅速行动;对需要较长时间整改和长期跟踪落实的问题,要步步深入、一抓到底,逐步进行落实。

四是深入跟进整改销号,全面完成问题复核。紧盯突出生态环境问题销号工作,对尚未完成州级复核工作的销号任务,2021年第一季度督促州直各相关单位完成各县(市)上报销号的全部复核工作,全面完成州级复核,严防问题反弹回潮。

五是启动成效考核工作,体检县市工作成效。制定出台《黔南州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实施方案》,完成对县(市)的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工作;充分发挥乡(镇)生态环境保护作用,将乡(镇)设立环委会情况作为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重要考评内容。

六是紧盯警示片披露问题,迅速推进问题整改。督促福泉市政府和瓮福集团,在当前整改取得阶段性成效的基础上,继续结合专家意见优化整改方案,依照“双十工程”整改推进模式,确保按省要求时限完成整改。

七是完成问题整改,迎接上级督察与考核。强力推动中央、省委环保督察反馈未完成整改问题整改工作;运用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议事规则,内部消化一批生态环境突出问题,迎接省级污染防治攻坚成效考核与中央第二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

八是补齐欠账,强化节能管理工作。通过立机构、强机制,将节约型机关创建工作纳入污染防治攻坚成效考核,全面铺开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费统计、节约型机关创建、公共机构垃圾分类等工作,全面补齐欠账,迎接国家对省、对州十三五考核工作。

生态环境消防工作总结范文6

摘要:

在系统分析社会经济发展与水利发展之间的互动机理、探讨水利发展的历程演变及其特征表现的基础上,从水资源利用、水环境保护、水生态修复以及水灾害防治4个维度,系统设计了水利发展进程评价指标体系,评估了我国水利发展目标综合实现程度,全面剖析了我国水利发展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果表明,2010年水利发展目标综合实现程度为45%,处于自然水生态赤字开始缩小期;预计水利发展目标综合实现程度在2015年末提高到63%,2030年提高到92%,实现局部自然水生态盈余;2050年我国将进入全面自然水生态盈余期,实现人水和谐,全面建成水利现代化。

关键词:

水利发展历程;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灾害;评价指标;评价体系

2011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的出台,标志着水利发展提升到了新的战略高度,水利发展理念已从工程水利、资源水利拓展并延伸为民生水利、生态水利与绿色水利。继2012年水利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2013年水利部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2014年水利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了《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工作实施方案》,这些政策文件的出台,进一步凸显了新时期党中央贯彻落实民生水利、生态水利、绿色水利与水生态文明等水利发展新理念。水利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为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利发展必须坚持水资源节约优先、水环境保护优先、水生态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遵循人水和谐这一客观规律。学者们对水利发展历史已有较多探讨,其中美国水利史的研究较多[1-4];此外,Ven[5]研究了荷兰水管理和土地垦殖的历史;Hassan[6]分3个时期研究了英国当代的水管理历史;Perret[7]总结了南非的水政策和灌溉管理制度的演变。还有一些文献从全球视角总结了水利发展的历程或经验。Serageldin[8]总结了世界范围内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水资源可持续管理的经验和教训;Gleick[9]展望了世界范围内面向21世纪的水利发展趋势;Cech[10]综述了世界范围内水资源利用和分配的历史经验。

图1社会经济发展与水利发展之间的互动机理我国学者和历代水利领导人对水利发展阶段的划分与评判做了深入探讨,分别提出了水利发展三阶段[11-12]、四阶段[13-14]和五阶段[15]的论述观点,从历史的高度把握水利发展规律,认识水利发展阶段和趋势,为指导治水实践提供思路和依据[16-20]。其中,王浩等[16]研究了水利与国民经济的动态关系及其协调准则,评判不同阶段水利与国民经济发展适应程度。王亚华等[17-18]分析了中国水利发展需求层次,划分了水利发展需求变迁的主要阶段,并选取了相应的评价指标,评价水利现代化发展进程;马婷等[19]测算了中国水利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分值;方国华等[20]结合定性与定量评价、分层逐级综合评价的方法和步骤,探讨了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不同阶段的评判标准。综合学者们的学术观点和水利管理者的实践经验,为了测算我国水利发展目标综合实现程度,首先对社会经济发展与水利发展之间的互动机理进行剖析,指出水利发展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水利发展的历程演变及其特征表现;其次从水资源利用、水环境保护、水生态修复以及水灾害防治4个维度提出水利发展的四大目标,系统设计水利发展进程评价指标体系;最后,对我国水利发展进程进行综合评价。

1水利发展历程演变

1.1社会经济发展与水利发展之间的互动机理社会经济发展与水利发展之间表现为相互作用、相互激励、相互制约的关系。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水管理政策制度的逐步完善,水利投资额的快速增长,会使水资源供给能力增强,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农业用水比例下降,生态用水比例上升,水污染治理能力提升,水污染排放量减少,防洪能力增强,有效缓解水利发展的滞后性,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健康发展,最终保障社会公众的生存安全、生态安全与国家安全;另一方面,中国人口众多,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少,且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旱灾害频发。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由于水利发展相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滞后性,会导致用水总量、地下水开采量和水污染排放量增加,进而形成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水生态退化、水灾害加剧等相互影响的现代综合型水问题和多重水危机,制约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影响生态环境的健康。社会经济发展与水利发展之间的互动机理如图1所示。由图1可见,相互影响的现代综合型水问题和多重水危机有:①水资源短缺,主要表现为从资源性短缺转向供水不足、水浪费和水污染相互作用形成的综合性短缺,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水资源相对不足;②水环境污染,主要表现为从常规污染物的传统型污染转向新旧多种污染物相互影响的复合型污染;③水生态退化,主要表现为从最初忽视水生态保护、水资源过度开发导致的水土流失严重转向水污染加剧和水利设施管理不善导致的水生态恶化,虽局部水生态得到改善但整体退化;④水灾害加剧,主要表现为从水生态退化、江河防洪标准低导致的灾害损失增加转向极端气候事件导致的灾害风险上升。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水生态退化和水灾害加剧等4大水问题相互作用、彼此叠加,构成了相互反馈作用的复杂关系,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巨大挑战和严重威胁,对水生态环境健康发展的不利影响也将愈来愈强烈,最终影响社会公众的生存安全、生态安全与国家安全。

1.2水利发展的历程演变及其特征表现按照上述社会经济发展与水利发展之间的互动机理,随着不同时期经济发展阶段的演变,结合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灾害等4个维度的变化态势,水利发展必然经历3个过渡期。首先,实现从自然水生态赤字扩大向自然水生态赤字缩小转变;其次,实现从自然水生态赤字缩小向局部的自然水生态盈余转变;其三,从局部的自然水生态盈余向全面的自然水生态盈余转变,最终根本扭转自然水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因此,水利发展历程的演变可分为以下4个阶段(所有数据来源于中国水利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国水资源公报、中国环境统计公报)。a.第一阶段(1949—1980年),自然水生态赤字缓慢扩大期。从农业主导过渡为工业主导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主要以粗放型水资源利用方式为主,水资源过度消耗利用、水环境污染与水灾害危机渐趋严重,水生态退化态势凸显。此阶段的水利发展特征体现为:水利投资额占GDP比重的波动性较大,由1958年的1.63%提高至1960年的2.29%,随后逐步下降至1980年的0.6%;总用水量从1949年的1031亿m3增长至1980年的4408亿m3,总用水量增加超过3倍,年均增长率达到4.8%;人均用水量为446.6m3,万元GDP用水量高达9700m3,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1980年废水排放量增加至239亿t,水环境缓慢恶化。与此同时,水旱灾害成灾率达到30%~40%,形成了对自然水生态环境的巨大冲击。由于水资源供给不足,地下水开采量逐渐扩大,导致水土流失面积缓慢增加,自然水生态系统逐渐退化,自然水生态赤字缓慢扩大。b.第二阶段(1981—2010年),自然水生态赤字急剧扩大至开始缩小期。在工业主导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水资源从粗放型利用向集约型利用方式转变,水环境从污染日益严重向逐渐好转转变,但水生态退化渐趋严重,水灾害风险较高。此阶段的水利发展特征体现为:水利投资额由1980年的27.07亿元增长至2010年的2319.93亿元,年均增长率高达16%。其中:①1981—1997年,自然水生态赤字急剧扩大,至1997年,总用水量持续增加至5566亿m3,用水量年均增长率为1.4%,水资源供给严重不足。水资源利用效率虽有提高,但仍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万元GDP用水量为705m3。

废水排放量由1980年的239亿t增加至1997年的415.8亿t,年均增长率达到3.3%。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开采,环境污染的加剧,开发建设活动的全面推进,导致水土流失面积快速增加,自然水生态系统快速退化。2000年,水土流失面积占比38%,防洪能力指数(高标准防洪保护区面积占防洪保护区总面积的百分比)仅21%[17],使20世纪90年代水旱灾害明显增加,1990—2000年水旱灾直接经济损失占同期GDP的比重平均为3.3%。②自90年代中期以后,通过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生态水利建设思想,促使自然水生态赤字由急剧扩大转为开始缩小,1997—2010年,用水量年均增长率降为0.6%。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至2010年,万元GDP用水量为151m3,水土流失面积占比37%,下降了1个百分点。同时,工业COD排放量由1997年的1073万t下降至2010年的434.8万t,实现经济发展与工业COD排放量的脱钩。生态用水比例增加到2%,主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46%。防洪能力指数提高至40%。c.第三阶段(2011—2030年),自然水生态赤字缩小、局部自然水生态盈余期。从工业主导过渡为服务业主导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水资源将得到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水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并日益好转,水生态退化态势被遏制并逐渐修复,水灾害风险降低并逐渐消除危机。此阶段的水利发展特征预计将体现为:通过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水资源利用效率与效益进一步提高,2030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以2000年不变价计)将降低至40m3以下,灌溉用水量和用水总量得到严格控制,灌溉用水量先达到顶峰,实现农业发展与灌溉用水量的脱钩。随后用水总量逐步到达顶峰,2030年用水总量控制在7000亿m3以内,实现经济发展与水资源消耗利用脱钩;通过建立健全水环境管理体制机制,加强水环境保护,2030年主要污染物入河湖总量控制在水功能区纳污能力范围之内,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95%以上,水污染排放总量得到严格控制,水环境质量全面改善,实现经济发展与水环境压力脱钩。同时,通过加强水土流失治理与地下水管理,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自然水生态系统长期退化态势被遏制,且自然水生态系统逐渐修复,自然水生态赤字达到高峰并逐渐缩小,出现局部的自然水生态盈余。

图2水利发展历程演变的概念模型d.第四阶段(2031—2050年),全面的自然水生态盈余期。在服务业主导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预计水资源高效利用、水环境有效保护、水生态全面修复、水灾害危机消除。此阶段的水利发展特征预计将体现为:2030年以后,用水总量与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实现零增长,自然湿地保护率提高,地下水资源采补平衡,水灾害危机消除,实现经济发展与水资源消耗利用、水环境压力、水生态退化以及水灾害危机的全面脱钩。最终,自然水生态系统全面修复,实现全面的自然水生态盈余。水利发展更加注重自然水生态资产的增值,通过不断增加自然水生态资本的投入,包括水利工程建设的投入,水污染治理和水环境保护的投入,水土流失治理和林业建设的投入,以及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的投入,为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自然水生态效益。结合水利发展历程演变的4个阶段,水利发展历程演变的概念模型如图2所示。图中横坐标表示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人均产值的变化,其中农业主导、工业主导、服务业主导的经济发展阶段分别表示农业GDP、工业GDP和服务业GDP占比最大的时期。纵坐标表示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演变,自然水生态系统处于自然水生态赤字或者自然水生态盈余的变化状态。在人均产值变化的同时,自然水生态系统所处的状态将由自然水生态赤字逐步转向自然水生态盈余。安全阈值表示自然水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当自然水生态赤字达到最大,超过自然水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时,自然水生态系统将遭到严重破坏。

2水利发展进程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2.1水利发展的四大目标体系根据图1,鉴于社会经济发展与水利发展之间的互动机理,为了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利发展必须尽快形成完善的目标体系,主要包括四大目标体系:a.社会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利用的目标,即构建绿色生产体系和覆盖全社会的水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完善水资源循环利用回收体系,持续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益,降低万元工业增加值水资源消耗,提高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控制农业灌溉用水量和取水资源总量,减少水资源消耗利用,促使用水总量尽快达到零增长,加快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与水资源消耗利用的脱钩。b.社会经济发展与水环境保护的目标,即减少废污水排放,控制水污染物排放总量,降低万元GDP水污染物排放量,提高城镇污水处理率和七大水系国控断面水质好于III类的比例;促使生活和生产的水污染物排放总量逐渐减至水环境容纳能力内,尽快达到水污染物排放总量零增长,水环境质量全面好转,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与水环境压力的脱钩。c.社会经济发展与水生态修复的目标,即增加水生态资本,减少水土流失面积与荒漠化面积,提高生态用水比例和自然湿地保护率,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量,保障地下水资源的采补平衡,促使水生态系统尽快达到全面修复,加快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与水生态退化的脱钩。d.社会经济发展与水灾害防治的目标,即增强抵抗水灾害的能力,降低水灾害发生的概率,降低水旱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同期GDP比重,提高防洪能力指数,促使建立健全水灾害防治体系,加快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与水灾害危机的脱钩。

2.2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结合水利发展的四大目标体系,从社会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利用、水环境保护、水生态修复、水灾害防治4个维度对水利发展进程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系统设计,见图3。根据图3,为了更加合理有效地评价水利发展进程的阶段、度量水利发展目标的综合实现程度,必须明确制定水利发展进程的阶段划分标准。鉴于此,结合水利发展进程评价指标体系,可将国家关于指标的发展规划值或发达国家的指标实际值作为阶段划分标准值或目标参考值,基于“目标一致性”方法,即将水利发展进程评价指标的实际值与目标参考值进行对比分析,确定两者之间的目标一致程度,采用等权法计算水利发展目标的综合实现程度,综合评价中国水利发展进程。

3我国水利发展进程评价与展望

3.1水利发展进程评价(2000—2010年)结合图3中的水利发展进程评价指标体系,可测算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水利发展目标综合实现程度(计算方法:对于正向指标,以“现状值/目标参照值”作为该指标的实现程度;对于逆向指标,以“目标参照值/现状值”作为该指标的实现程度;综合实现程度为各单项评价指标实现程度加权之和除以指标总个数),见表1~4。由表1~4可知,2000年水利发展目标综合实现程度仅为28%,其中水灾害防治的实现程度最低,仅为21%,说明2000年我国水灾害风险较高,水灾害危机严重;环境保护的实现程度为26%,说明2000年我国水环境污染严重。总体来说,2000年我国处于自然水生态赤字急剧扩大期。到2010年,水利发展目标综合实现程度已大幅度提高至45%,其中水环境保护、水灾害防治的实现程度均达到48%,提升幅度较大;水资源利用、水生态修复的实现程度均为43%,农业灌溉用水量渐趋稳定,基本保持在3700亿m3左右,水资源利用效率虽有提高,但仍未实现用水总量的零增长。工业COD排放量已实现与经济发展的脱钩,但水土流失面积占比仍高达37%。总体来说,2010年我国进入自然水生态赤字开始缩小期。这是中国水利发展的历史新起点,促使我国水利发展加快进入自然水生态赤字缩小、局部的自然水生态盈余期。

3.2水利发展进程展望(2015—2050)通过对国家中长期经济发展预测和水利发展预测,估算2015—2050年水利发展进程评价指标如表5~8。据表5~8可知,预计至2015年末,国家“十二五”规划完成之际,我国水利发展目标综合实现程度将提高到63%,其中水环境保护的实现程度高达75%,提升幅度最大,COD排放量将实现与经济发展的脱钩;水资源利用的实现程度达到67%,基本解决农村水贫困发生率,但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仍较高,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较低,仍未实现用水总量的零增长;水生态修复的实现程度最低(50%),水土流失面积占比略为下降至34%,自然湿地保护率提高至60%;水生态修复的实现程度为59%,水灾害风险不断降低。总体来说,2015—2020年,我国将处于自然水生态赤字缩小期。预计到2030年,我国水利发展目标综合实现程度将提高到92%,其中水灾害防治的实现程度达到100%,提升幅度最大,水灾害危机消除;水资源利用的实现程度高达96%,实现用水总量的零增长,但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6,仍有待提高;水环境保护的实现程度达到92%,但万元GDP工业废水排放量仍有待提高;水生态修复的实现程度达到80%,水土流失面积占比仍较高(25%)。总体来说,2030年我国将实现局部的自然水生态盈余。至2050年,我国将进入全面的自然水生态盈余期,实现人水和谐、山川秀美,全面建成水利现代化。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