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与农业生产的关系范例6篇

气象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气象与农业生产的关系范文1

1.1休闲农业基本概况休闲农业是指利用田园景观、结合农林渔牧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其特色主要在于满足人们对农村自然环境和农村人文活动环境的向往。休闲农业以与大自然密切相连的农业为基点,以乡村休闲为最大的卖点在国内得到迅猛发展,先后形成了农家乐、休闲农场、民俗度假村和休闲农业生态园等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模式和类型。截止至2012年底,我国共有8.5万个村开展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活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主体达到170万家,其中农家乐150万家;从业人员2800万,占全国农村劳动力的6.9%;年接待游客8亿人次,实现营业收入超过2400亿元[3]。同时,“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消费方式的转变、新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都为休闲农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1.2休闲农业面临的气象灾害休闲农业是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传统农业和休闲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生态产业。农业生产在种类、品种和布局上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高投入、高产出的果树、花卉、茶叶、反季蔬菜、水产养殖等特色农产品占据主要地位,通过人工规划布置,与田园风光相结合,营造一种回归自然乡村的氛围。但这种人工农业生态系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严重不足,大风、暴雨、冰雹、雷电、强降温、大雪、连续高温以及连续阴雨寡照等气象灾害都可能造成经济损失。大风天气会使农作物叶片机械擦伤、苗木倒伏、树枝折断、落花落果而影响产量。暴雨天气会致使田块受淹,影响作物生长和品质。冰雹和大雪都会破坏大棚的外膜,甚至造成大棚坍塌,对棚内农畜产品带来严重损失。2013年4月山西阳泉出现暴雪天气全市塌损温室104个,大棚41个,露地蔬菜受冻面积50亩,涉及14个乡镇20个基地,直接经济损失500余万元。连续的阴雨寡照常常造成种子霉烂、发芽,病虫害的滋生蔓延,导致作物减产。夏季热雷雨能导致鱼塘残渣加速分解,水中还原物和浮游生物增加,耗氧量大,造成水中缺氧,使鱼类感染疾病,甚至死亡。水温在25-35℃、久晴不雨时,草鱼出血病流行。强雷暴天气还会使大面积钢架大棚以及户外务农人员遭受雷击事故。全国雷电灾害统计报告显示,全国每年都有多起农民田间务农遭雷击身亡事件。由此可见尽管很多农园采用了温室、大棚、人工气候室等现代化农业设施,通过环境调控为动植物生长提供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和空气等环境条件,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对自然环境的依赖。但仍然受到自然气候条件(如光、温、水)的约束[5,6],气象灾害更对休闲农业具有直接破坏的影响,多发的灾害天气还会影响农园的经营。

2、休闲农业气象服务需求分析

2.1、高效准确的灾害性天气预报和预防措施天气变化时刻影响着农业生产,农园依据每日常规天气预报合理安排农事,但突发性天气事件往往给农业生产带来不便。准确率高、传递速度快、预报提前量长的重大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预报服务效果显著。调研中无锡江阴一位农庄老板谈到去年10月收到气象与农业部门联合的大风天气预警短信后,及时对园内葡萄架和果树进行加固和防护,避免了数十万元损失。同年8月西安灞桥区村民几年来苦心经营的150亩葡萄园遭受大风破坏,预计损失达300万元。如果农园都能提前了解到各类灾害性天气的预报和预警,就能及时采取措施减少损失。同时由于广大务农人员对气象灾害了解甚少,及时获悉气象灾害的研究成果和预防措施,更能提升休闲农业防灾减灾能力。

2.2、微气候的监测和研究农业微气候监测是指对温度、光照、湿度、风向、风速、气压等气象要素进行连续不间断观测,通过研究分析,准确定量各类动植物优质生长的生态条件和气候指标。准确的气候测报改变了过去天气预报区域性大,生产活动较为被动的状态,使得种养殖过程中施肥、杀虫、喂饲料、清洁等工作时效性更强,生产效率得到广泛提高。同时在人工环境(温室、大棚、人工气候室等)中开展微气候监测可以掌握气象要素随外界环境变化的规律,一些现代化农园通过科技手段调节室内的微气候指标,可以控制农产品的生长指标,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

2.3、精细化的专项气象服务休闲农业具有投入大、效益高、与气候紧密依存的特点。各类特色农产品的发育、开花、成熟等关键期,以及运输、储存、销售需要更精细化的气象服务。在常规天气预报的基础上,通过专业加工、衍生,开发出针对休闲农业产品特点的多要素预报,以及重点环节的农情气象业务,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同时结合休闲农业自然景观和休闲旅游的特点,开发有针对性的旅游气象服务,更能适应休闲农业的发展。

2.4、气候资源开发和利用气候资源是为农业生产提供物质与能量的可再生资源,其光、热、水等要素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业生产类型、生产率和农业生产潜力。科学分析和评估一个地区的农业气候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对高效利用农业气候资源,合理布局产业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休闲农业通过改变产业结构,引进新型农产品和特色水产养殖来满足市场需求,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这些特色农产品的种植大多未作气候可行性论证,气象部门也无法主动介入引种的科学论证[8],导致当地的气候资源不能充分利用,产业结构不能因地制宜,损失难以避免。

2.5休闲农业气象防灾减灾服务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休闲农业受制于极端天气事件和病虫害的威胁日趋严重,需要更加完善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体系。休闲农园从业人员普遍对气象知识缺乏,希望气象部门加强气象科普宣传,增强涉农人员对气候资源、农业气象、灾害防御等实用技术的应用能力。同时近年来新增的各类农业保险为休闲农业避免和减少了种养殖风险,气象部门应参与理赔气象指标的制定,及时为受灾农园提供理赔鉴定服务,减小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

3、休闲农业气象服务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气候灾害制约着休闲农业的发展。休闲农业对气象服务的需求不断提升,以期能更好的利用气候资源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中国气象局和各地气象部门为适应休闲农业的发展需要,不断加强相关技术应用研究,更新气象服务手段,部分地区还建立起了休闲农业气象预报系统,增强了休闲农业气象服务能力,进一步开展创新性研究并丰富业务服务工作手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不断完善休闲农业气象服务系统。各地气象部门逐步建立农业气候资源数据库,并对当地气候资源特征和气象灾害分布和发生频率进行了详细分析[5],构建了特色农产品的周年服务方案和指标集,使得休闲农园布局和农产品选择更加科学。全面拓展多媒体传播渠道,运用LED电子屏、气象预警短信、气象大喇叭等设施,开展为农服务直通车,及时传递气象信息,取得了良好的效益。二、开展休闲农业专项气象服务。在常规天气预报的基础上,增设了多种气象指数预报,开发了集预报模型库和数据查询为一体的天气预报系统。建立了休闲农业气象信息服务系统,及时向相关从业人员提供短期和中长期气候预测和气象灾害应对措施。开展了休闲农业微气候监测和研究,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气象保障。三、加强农业气象科研与合作。各地气象部门与高校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并加强与农业生产部门合作[9],共建科技示范基地,开展各类特色农产品气象灾害防御指标、病虫害防治指标、危害等级预报的研究,建立信息共享、联合会商机制,发挥气象科技对休闲农业的推动作用。尽管气象部门在休闲农业气象服务工作中取得了很多成绩,但仍不能满足国内休闲农业迅猛发展要求,还存在诸多的不足和差距。具体表现在:一、气象服务技术能力不足。气象预报信息内容单一,服务产品针对性不强,精细化程度不够,科技含量不高[10],不能有效运用到一些特色农产品的生产管理中。传统预报模式的滞后性和中长期预报的准确性不能满足迅速发展的休闲农业对气象信息时效性的要求。目前大多数休闲农园还不具备气候自动监测系统,各地气象部门缺乏休闲农业气候监测网络和远程服务管理。基层气象部门设施落后,各类气象科研成果难以在休闲农业气象服务中展开应用。二、农业气象复合型人才缺乏。多年来,我国农业气象队伍整体发展缓慢,知识层次高和知识面广的农业气象人才较少[7],一线气象服务人员普遍对特色农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生理特性和病虫害防治了解甚少,对环境因子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机制、作物生长模拟等研究不够深入,面对气象灾害和病虫害无法做出科学的生产指导,限制了气象服务的水平和实效性。三、休闲农业气象服务机制尚不完善。休闲农业主体是企业,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专项气象服务是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休闲农业迅速发展的趋势下,气象部门与涉农企业合作方式、服务机制等还有待完善,气象为农服务任重而道远。

4、休闲农业气象服务发展方向

4.1转变理念,建立气象服务新思路。气象服务领域从传统种植农业向休闲农业、特色农业、工厂农业等现代农业转变,甚至包括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农民增收等“三农”各个方面。服务产品从对大宗作物服务产品转变到开发针对特色农产品的个性化服务产品。服务内容从粗放化服务转变到精细化,从间断转变到全程,涵盖农产品的关键生长期以及存储、销售和运输等各个环节。在目前农业气象服务的基础上,针对休闲农业的需求,建立一套全面、高效、专业的休闲农业气象服务体系。

4.2加强休闲农业气象服务科技支撑长期内外协作开展农业气象的研究和试验,在深入研究气象因子与作物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特色动植物不同生育期与环境关系的指标体系。加强GIS等现代信息技术和动态农业气象模型的应用,使农业气象服务由定性为主转变为以定量为主。同时开发专业化、精细化、可视化、动态化的气象服务产品,运用现代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建立智能化气象服务平台。各地气象部门还要积极推进业务与科研的结合,强化科研成果转化,助力休闲农业发展。

4.3加强气候资源区划和宏观规划。发展以气候资料、遥感反演、GIS多种小网格空间插值模型为基础,应用先进区划技术、方法与指标体系,制定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针对各地气候特点,开展休闲农业气候可行性论证。同时结合各地资源环境和市场供求做好区域规划,因地制宜,适度发展,合理搭配农产品品种类型,优化资源配置和合理布局产业,充分利用地域气候资源,降低休闲农业生产的风险。

气象与农业生产的关系范文2

关键词:农村气象;服务体系;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S16 文献标识码:A

三农问题自始至终都是关系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同时也是影响我国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因素。农业生产受天气影响巨大,气象灾害对农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也因此气象服务体系对农村的发展极其重要作用。下面是针对当前农村气象服务体系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改进方法:

1 当前农村气象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1.1 气象服务产品不能满足需求

在农村气象服务产品种类少并且针对性差,没有根据作物生育期和采摘期相关的气象保证服务,使得不能准确论证新品种引种的气候问题,更严重的是不能正确区划利于农业发展的农业气候区而导致气象灾害频繁对农作物造成威胁。另一方面,农业气象灾害预报不准确更是对农业生产重大的一击。

1.2 气象服务信息的传递渠道不健全

现在,农民获取气象信息的手段主要有电视广播、短信、电话和互联网等。虽然说农民可以选择获取气象信息的手段不少,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能做到主动利用这些媒体获取信息的人还是占少数。由于经济水平不高,农民舍不得拨打电话或定制气象短信来获取气象信息,想当然的凭借自己的经验来判断气象,势必会造成隐患。照目前的情况看,有些农村地区也配备了兼职气象员,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比如兼职人员的待遇和地位不好,导致的气象人员太少,不能承担起传播气象信息的重任,再加之他们没有经过特定的培训,不能承担起传播气象信息的重任。

1.3 气象知识宣传不到位,农民缺乏气象方面的科学知识

到目前为止,农民培训的内容还未涉及气象科学方面,所以,气象机构也没有深入到农村开展工作,导致人们对气象科学知识了解的很少。另一方面,城市化进程使得好多农村家庭都搬到了城市里发展,还有一部分长期到城市里打工,留下的主要是老人、妇女和孩子。由于文化素质偏低,他们了解不到真正的气象信息,更不能有效的科学的利用气象信息,导致了更差的结果。从事指导气象工作的工作人员不经常在农村呆着,不了解农村的生产流程,所以提出的建议也是没有针对性的,不能对农村的气象信息做出正确的指导。总而言之,农民由于气象知识传播不到位而导致的缺乏气象知识的缘故给农民的生产进程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2 应该采取的策略

针对农村气象服务出现的这些问题,我们必须要想一些方法解决,保证农村气象服务体系能够健全,给农民提供最及时、最准确、最科学的气象预报,充分发挥气象服务体系的指导作用,以下提出了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2.1 强化气象工作为全人民服务理念,创造出适合农村的气象产品

气象工作者要立足全社会,针对性的根据“三农”问题制作出适合农村农业发展的气象服务产品,如特色农业发展的气候区划、引进新品种的气候论证以及关于农业气象灾害预测的产品等,帮助农村构建出一个适宜的气象服务体系,指导农村农业的建设和实施进程。

2.2 完善农村气象信息传播渠道

在地方广播电视台上,要建立专一的针对行的灾害天气预报,及时的播报农业生产关键时期的天气情况,强调突发性的风、雨、雷电等灾害性和危害大的天气预报。同时,气象部门要将培养农村气象信息员提到日程上来,建立好信息快速传递的流程,通过气象信息员的传递,实现快速将气象信息第一时间传递到最基层的农村的目标,让农民根据气象信息做出正确的决策,有效指导农业生产的实施,及时预防减少灾害天气对农业生产的损失。

2.3 加大对农民的气象知识宣传力度

由于农民普遍学历低的缘故,那些学术性较高的文章一般不会被他们理解,所以,气象部门在此方面要针对农民做出一些调查,并根据调查编写出一些适合农民阅读的通俗易懂的书籍,内容应向如何利用气象预报指导实践靠拢,比如气候资源利用、避雷防雷技术以及种植业气象的标准服务等。气象信息还要“进村入户”,有规律性的抽出一定时间培养农民气象科学知识的讲座,让农民对气象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并将气象知识与生产实践联系起来,指导农民运用气候知识提高生产。

2.4 加大对农村防灾体系的建设,做好灾害防护管理

气象防护的理论知识并不能做到完全的避免灾害的损失,还需要一定的防护工具,即防灾设施。气象部门要高度重视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在加快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的同时还要加强防灾建设的进程,在农民建设过程中要严格把好防雷设计的关卡,做好建设质量关,为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在农村建设过程中设立监管部门,严格监督建设实施。再有,还要定期对农村的防雷状况进行调查和检测,对不符合标准的建设要给与指导并改正。

3 结语

加强和完善农村气象服务体系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是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重点工作。在此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切实做好农村气象服务工作,加强气象宣传,开发适合农村发展的气象服务体系,指导农民运用气象知识与实践生产。总之,气象服务体系对农业生产是非常重要的,气象部门要将开发农村气象资源、减轻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作为工作中点,建设好农村气象服务体系。只有将气象预报体系建设完善了才能使其有效的科学的应用于实践生产,从而实现农业产品数量和质量的提升,不仅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也为我国实现小康社会建设做贡献,为让我们的国家更加繁荣昌盛发挥了作用。

参考文献

[1] 甘晓英,梅活辉,朱文超.台山市农业气象预报服务方案[J].现代农业科技,2011(12).

[2] 王晓骞.宜春市农业气象预报服务现状与发展[J].吉林农业,2011(06).

[3] 段海花,侯学源.浅析农业气象服务的现状和发展[J].广东科技,2010(24).

气象与农业生产的关系范文3

关键词:气象信息;防汛减灾;农业;现状;措施

中图分类号:S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9-0156-1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农业大国,由于农业生态比较脆弱,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特别是旱、涝和病虫灾害基本上连年发生,抗灾能力较低,导致农业生产波动较大。因此,提供准确及时的气象预报警报服务,对提高农业防御灾害的能力和水平,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 充分认识加强气象为建设现代农业服务的重要意义

农业是受天气气候影响最脆弱的行业。农业生产高度依赖于天气气候条件,其产前、产中和产后都迫切需要气象服务做保障。

发展现代农业更是离不开现代气象服务。总体上看,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时期,这一时期,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仍难以从根本上加以改变。在目前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我国气候也在不断变化,极端的、异常的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出现,使得气象与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生态友好的关系显得越来越密切,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更需要优质的气象服务。因此,充分发挥气象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作用,大力开展天气、气候监测,进行气候资源开发利用以及气候可行性分析论证,努力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程度,不断增强气象服务能力和水平,尽可能减少和避免气象灾害的影响和危害,对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建立健全气象灾害综合防御体系和工作机制

农业受洪涝、干旱、大风、冰雹、冰霜冻、低温冷害、雷电灾害、大雾、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影响严重,这些自然灾害绝大多数都是由于气候异常而引发的气象灾害。动植物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蔓延和迁飞也与气象条件和大气环流背景密切相关。因此,高度重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大力加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建立健全气象灾害综合防御体系,建立完善由各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防灾减灾工作协调机制,坚持避害与趋利并举,最大限度地减少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对发展现代农业显得尤为重要。

3 发展现代农业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作物优良

品种引种栽培,需要进行可行性气候论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要途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离不开优良品种的不断改良和引种栽培,而产业结构优化布局以及优良品种的引种栽培又与当地气候条件密切相关。在引种栽培中,气候条件与原产地相似,引种易获成功,气候条件适宜,有利产业做大做强。气候条件不相似,将导致引种失败,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做好现代农业发展的精细化气候区划工作,对当地农作物或畜禽良种的引种进行科学论证就能为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作物优良品种的引种成功提供科学依据。

4 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准确、及时的气象信息

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用信息技术装备农业,对于加速改造传统农业,建设现代农业具有重要意义。气象信息是发展现代农业不可或缺的重要信息,特别是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农业气象灾害预报、情报、评价信息等,对现代农业的趋利避害和防灾减灾至关重要。

5 提高气象信息产品的措施

5.1 增强气象部门提供农村气象信息产品的责任意识

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特殊地位,也决定了作为提供农村气象信息产品主体的各级气象部门必须坚持以为农业服务为重点,以为农村供给多种多样及时准确的气象信息产品为责任,坚持“公共气象”的发展方向,充分认识增加农村气象信息产品的重要意义和迫切性,进一步树立面向农村、面向农民服务的意识,把为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提供更多的气象信息产品作为本部门的重要职责和工作任务,切实履行好气象部门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的公共服务职能。

5.2 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气象信息的准确性

强化气象科技创新工作,建立科研业务化和研究业务化的业务体制,开发新一代天气数值预报模式,输出更精细的可使用数值预报产品。努力提高天气气候预报预测水平和重大灾害性天气的预警能力,加大对重大灾害性、关键性天气过程的监测预报,做好气象年景趋势预测工作,提高中短期、短时、临近预报预警水平,尽快建立灾害天气临近预报预警系统。

5.3 加快农业气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农业气象公共服务体系是气象服务和保障农业生产的重要支撑。因此,要加强农业气象观测、试验和业务服务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推动农业气象观测、试验和业务服务工作有序发展;健全农业气象灾害预警监测体系,加强农业气象专业观测系统、农业气象预报系统、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和评估系统、农业气候区划系统建设。

参考文献

[1] 杨祥珠,娄伟平,董家明.绍兴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气象服务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7,(09).

[2] 姚学祥.气象与经济[J].百科知识,2002,(07).

[3] 黄宗捷.专业气象服务市场及营销策略研究[J].成都气象学院学报,2000,(02).

[4] 黄宗捷,蔡久忠.关于气象服务新型管理模式问题的思考[J].成都气象学院学报,1995,(03).

气象与农业生产的关系范文4

关键词:气象;新农村建设;服务;广东清远

根据中央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以及清远市委、市政府对清远市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特别是清远市“十一五”期间的十大目标,结合清远市气象部门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气象在为清远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中的切入点、着力点和结合点,明确了气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具体工作思路。

1找准气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切入点

根据中央和省的要求,清远市委、市政府结合清远市实际,提出清远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的工作目标是:1年起好步、3年打基础、5年初见成效。“十一五”期间,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实现十大目标:一是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较高的生活水平,其中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要达到5万元以上,“十一五”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要达到8%,到2010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 330元,地区部分农民收入要达到全省农民人均收入水平;二是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基本实现村村通水、通电、通信、通广播电视、通电话和改水、改路、改厕、改圈、改建旧房的“五通五改”;三是有较强的科技教育支撑;四是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五是有整洁的村容村貌;六是有文明进步的村风民风;七是有固定的文化活动场所;八是有丰富的文化生活;九是有较完备的社会保障制度,其中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农村人口75%以上;十是有健全的民主管理制度[1]。这就要求气象服务在巩固以往为“三农”服务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及早谋划,寻找新的切入点。

1.1从发展新产业中切入

在新农村建设中,清远市提出力争在构建新型城乡格局上取得重大发展,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整治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农村综合改革上迈出新步伐,在培育新农民、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方面取得新进展,在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方面取得新进步,在构建和谐农村上取得显著成效,全面推动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协调发展。明确了大力实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八个五”工程,努力在全市建立3.33万hm2无公害蔬菜基地、3.33万hm2优质水果基地、3.33万hm2速生丰产林基地、5 000万只清远鸡生产基地、50万头优质瘦肉型猪生产基地、3.33万hm2水产养殖基地、50个年产值2 0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转移50万个富余劳动力,以此为突破口积极探索加速山区农民增收步伐的新路子,推动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目前清远市已形成了优质鸡鸭鹅、沙糖桔、无公害蔬菜、有机稻、奶牛“五个特色农业产业带”,优质烟叶、中药材、竹笋、蚕桑“四大特色农业基地”的新格局[1]。

早在1999年,清远市气象局就组织专家、技术人员,研究分析了清远气候与农业之间的联系及其规律,分析总结了反季节蔬菜和杂交水稻等农作物在清远市不同地区、不同海拔高度生产的特征,找出了清远市气候与农业之间的客观规律,形成了《清远气候与农业》[2]一书。2002年,清远市气象局请广东省气象局气候研究所专家运用GIS 技术,对清远市农业气候资源、反季节蔬菜、水稻、玉米等农作物气候条件进行了气候论证和区划,对清远市农业产业的布局和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气象部门应该充分利用农业气象、气候方面的人才和技术优势,一是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品种引进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3]。二是利用“3S”技术为优质鸡鸭鹅、沙糖桔、无公害蔬菜、有机稻、奶牛“五个特色农业产业带”以及优质烟叶、中药材、竹笋、蚕桑“四大特色农业基地”进行精细化气候区划。尤其要在充分考虑气候因素的基础上,结合土壤性质、坡度、植被、土壤稀土含量等因素,利用3S技术对清远农业产业的开局区划到村组[4]。三是从农产品生产、加工到销售,提供全程系列化气象服务。

1.2从建设新村镇中切入

过去,农村建房大多是依山傍水,讲究风水地理,切坡建房相当普遍。由于当时的条件,没有考虑小气候因素的影响,以致出现因暴雨型地质灾害倒塌、冲毁房屋,或是因房屋建在雷暴多发区,常遭遇雷击而导致人员伤亡。在新农村建设中,清远市提出要以村镇规划为龙头,建设新村镇。作为气象部门应该直接参与到当地的村镇规划工作当中,为其提供规划区的气象灾害(地质灾害、雷电灾害等)风险评估,使村镇建设避开暴雨型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雷暴灾害多发区。

1.3从培育新农民中切入

一是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优势,在新农村建设网中专门开设农民网校,提供农业、农业气象、农业科技、农业气象适用技术、气象防灾减灾等方面的网上课堂。二是积极参与当地的农民知识化工程,在当地实施乡村干部知识技能过关、大力培训乡村干部等方面,派出天气、气候和农业气象方面的技术专家进行授课,向农民传授有关气象与农业生产技术,宣传科学防范气象灾害的知识,帮助广大农民增强科学生产和气象灾害防范意识。三是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近年来清远市气象局派出技术专家送科技下乡,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此方式应继续,并进一步加强。四是为农村推广使用沼气等清洁能源方面开展小气候评价和分析,还可以协助相关部门在中心村建一些气象科普、防灾减灾宣传画廊等。清远市政府决定把生态农业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计划”,推广沼气池,改厨房、改厕所、改畜圈等。推广农户用沼气和“猪-沼-果”、“猪-沼-茶”、“猪-沼-菜”等循环生态农业模式,使广大农民在发展生产的同时解决了生活燃料问题,改善了农村卫生条件[1]。在这方面,气象部门大有可为。

1.4从农民现阶段的迫切需求中切入

2006 年3 月下旬至4 月上旬,气象部门组织了大范围、多层次和多形式的“气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专题调研活动,调研结果表明:新农村建设对气象服务有着旺盛而迫切的需求。如:农业生产和农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需要气象服务来保障,特别是干旱、洪涝、暴雨型地质灾害、雷电灾害、大风冰雹等预报是农民最迫切的需求;农业产业的发展需要气象部门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副产品销售、病虫防治等提供针对性强、精细化、无缝隙的气象预报服务产品和信息服务,提供农业生产技术培训等。这些无疑是气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最好的切入点。

2抓好气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着力点

2.1加快中小尺度气象灾害监测网的建设速度

中小尺度气象灾害具有范围小、时间短、突发性强等特点,其灾害在各种自然灾害中占有绝大部分比重,而当前气象监测站网远远不能满足对中小尺度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的要求。在广东省气象局与清远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清远市气象部门准备从2006—2008年再建设82个区域自动气象站,加上原有的42个,气象站总数达到124个。目前建设工作已接近尾声,并在气象灾害防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应继续采取以地方财政为主体、部门支持、社会企业赞助等多种方式筹集资金,加大对中小尺度气象灾害监测网的投资建设力度。清远市全省雷电多发区,全年雷暴日数达93 d。雷电不仅威胁人类的生命安全,而且可造成供电系统中断、森林火灾、建筑物毁坏、油库爆炸起火、通讯系统瘫痪以及电气电子设备损坏等。随着国家和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水平的提高,特别是由于区域内通信、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雷电灾害的危害程度和造成的经济损失及社会影响越来越大。雷电灾害预警与防御问题已涉及到各行各业,加强雷电监测、预警和防护技术服务十分必要。要在雷电灾害多发区建设大气电场监测站。另外,清远市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十分明显,导致干旱频繁。要在干旱区建设土壤墒情监测站。通过几年的努力,全面建成布局合理的清远市中小尺度气象灾害自动监测站网。

2.2加强气象预测预报能力建设

要通过建立研究型业务和完善科研课题经费投入机制,重点加强以下几项科研开发。一是建立以数值预报产品为基础,综合应用各种预报工具、方法和预报员经验的气象预报业务平台。着重开展中小尺度数值预报模式产品的解释应用,逐步实现气象预报在时空上的无缝隙、精细化要求。二是加强暴雨、山洪地质灾害、短时强降水等气象灾害预报技术的研究,完善短时临近预报业务,建立山洪地质灾害预报预警服务系统。三是加强对重大灾害性天气、重要农事季节关键性天气的精细化预报技术和方法的研究,建立完善乡镇预报业务系统。四是开发并不断完善农业气象情报、预报、分析、评价业务服务系统。五是建立农业农村气象灾害预警系统。

2.3不断丰富农村气象预报服务产品

要在现有公共气象服务产品的基础上,根据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的新要求,不断开发针对性强、适用性好、需求量大的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新产品。一是开发山洪地质灾害、暴雨、短时强降水、雷电等灾害性天气精细化预报服务产品。二是开发农村气象指数预报服务产品,包括施肥、施药气象指数预报产品等。三是丰富农业气象情报、预报、评估以及农业气象灾害预警服务产品。四是提供产业布局的精细化气候区划和新品种引进的气候可行性论证服务。五是加强农业气象灾害指标体系建设,开发农作物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报、动植物重大疫情预测等服务产品。

2.4加强气象信息渠道的建设

准确的预报和丰富优质的服务产品,只有及时传递到广大农村和农民,才能发挥防灾减灾、趋利避害的作用和效益。而目前的状况是广大农村特别是山区,信息传输渠道不畅,甚至闭塞,已经成为气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瓶颈”。解决气象信息传输“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已是当务之急。一是在清远市气象部门已建成的包括电台、电视、手机短信、“12121”电话、决策气象信息平台、互联网等气象信息平台的基础上,建设电子显示屏气象信息系统、北斗卫星DAB卫星数字音频广播系统,实现中国气象频道在清远落地,开展气象信息进农村工程建设,建设基本覆盖全市的新1代农村气象警报系统。二是加强与广播、电视、电信、移动、联通等部门和单位的密切协作,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声讯电话(12121)、手机短信等多种手段在第一时间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递到广大农民手中,并为农民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三是积极配合清远市政府新农村总体工作目标和建设具有清远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特别是重点规划建设的80个新农村试点村建设,做好气象信息服务工作。四是建立一支以村干部为主的村级气象信息协管员队伍,负责转发农经信息和气象服务信息,收集上传气象灾情和当地农民的意见建议,同时负责中尺度自动气象站的维护等,也可以与当地政府聘任的防洪防治员相结合。

2.5切实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不断拓宽服务领域

人工增雨是防旱抗旱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广大农村最为需要,广大农民群众也最为欢迎。气象部门必须着力加强人工影响天气这项工作。一是加强装备建设,按照400~600 km2面积配备1套作业系统的标准完善人影作业装备建设。二是按照“五个一”(1辆运载车、1台火箭发射架、1部GPS、1台笔记本电脑或移动支撑系统、统一服装)的标准,每个市、县(市、区)至少建设1个标准化的作业分队。三是建立完善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系统,提高人影作业的科技含量。四是进一步完善人工影响天气管理体系和地方财政投入机制。五是积极开展防旱抗旱、水库增水、降低森林火险等级、森林火灾扑救、城市降温等人工增雨作业。

3把握气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结合点

3.1与贯彻落实国务院3号文件结合

2006年1月,国务院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3号),进一步明确了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提出了气象事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5]。这是指导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促进气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尚方宝剑”。要以贯彻落实国发[2006]3号文件来推动气象事业的发展,从而推动气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工作的不断深入。

3.2与实施“三大战略”结合

“人才强局”、“科技兴气象”和“拓展领域”是气象部门正在推进实施的三大战略[6]。三大战略中人才是基础,科技是支撑,拓展领域是根本任务。加强气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本身就是拓展领域的重要方面。要建立健全各类气象人才管理制度,创造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在培养气象业务服务领军人才和技术骨干的同时,要突出培养气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专门人才。要依靠科技进步,建立研究型业务,不断增强气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能力[7-8]。

3.3与地方相关部门的工作结合

“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干部服务,社会参与”是清远市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经验之一。气象与各行各业关系密切,尤其是与“三农”工作有着天然的联系。气象部门应该加强与当地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和农工部以及各相关部门和单位的联系与协作,认真做好“结合”的文章。如:加强与国地部门的协作做好农村山洪地质灾害预警与防御工作;与农业部门联手做好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报和预防工作;加强与广播、电视、电信、移动等单位的协作,共同解决气象信息进村入户的问题[9]。

4参考文献

[1] 曾贤林.着力打造山区特色现代农业品牌[N].南方日报,2007-12-25.

[2] 邹世忠.清远气候与农业[M].清远:清远市气象局,1999.

[3] 鞠红霞,赵蓓,郭一飞.泰州市农业气象服务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0(1):281-282,286.

[4] 李凤霞.农业气象为“三农”服务的实践与思考[J].宁夏农林科技,2005(5):81-82.

[5]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EB/OL].[2006-01-12].gov.cn/gongbao/content/2007/content_728251.htm.

[6] 秦大河,孙鸿烈.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4.

[7] 张锦镔,章爱华,谢国林.论乐清气象为新农村发展服务[J].现代农业科技,2009(22):290-291.

气象与农业生产的关系范文5

[关键词]农业气象工作;计算机应用;农业气象业务

一、提高农业气象服务水平的现实需要

若干年来,我国北方地区的农业主要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的生产活动,天气变化对整个农业生产活动和作物生长过程影响较大,天气等自然现象中的光、热、水、气的某种组合对当地的某项生产有利,形成有效的农业自然资源,而对另一种不同的组合状态下的农业生产有害,构成农业自然灾害,这就是传统农业中的“靠天吃饭”。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设施农业、特色农业已成为广大农民增加收入的有效手段之一,在设施农业的种植户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农民订制了天气预报手机短信,还有的通过拨打气象服务电话进行咨询。在一少部分的农民温室中,安装了简易温度表,根据天气预报和实测温度的高低,进行保温和通风管理。在关键农时季节的气象条件和预报信息的服务情况对农民一年收入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传统农业种植格局和“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即将告别历史舞台,而新型农业生产正在向规模化、效益化、现代化的发展方向迈进,科技生产力以不可阻挡之势发展,自然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问题必须解决。农业气象服务是指从农业生产需要出发,在天气预报、气候预测、农业气象预报的基础上,结合农业气象指标体系、农业气象定量评价技术等,预测未来对农业有影响的天气条件、天气状况,并分析其对农业生产的具体影响,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和建议,为农业生产提供指导的农业气象专项业务。农业气象服务项目应该多元化,与解决农业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密切结合,提高农业气象服务工作的实效是当前面临的最大现实问题,对提高整个社会的防灾减灾意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农业气象服务工作的基本内容

通过有效开展农业气象预报和天气变化咨询等信息和科技服务工作,对农业生产提供有价值的指导和建议,从而实现合理利用气候资源,规避恶劣气象环境因素,采取有效的农业保护措施,促进农业生产向规模化和效益化迈进,进一步降低由于自然灾害及其它环境因素造成的损失,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效益。为此,农业气象服务工作要利用现代化设备和计算机信息技术优势,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益。首先要依托计算机及其它现代通讯技术,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对当前农作物的影响,及时灾害性天气预报和预警,遇到灾害性天气立即深入田间调查,在对气象灾害的影响作出分析后提出合理化生产建议,把针对广大农民和农业生产的实用气象信息及时送到农民的手中,开展农业气象专题信息服务工作,为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有针对性的气象信息,切实帮助农民做到有效而及时的防灾减灾工作。开展农业生产基本状况以及关于自然气候的年景预测,开展大宗单项经济作物的年景预报,开展针对设施农业和特色农业的气象服务工作,制作详细的农业气象服务信息。定期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否则观测资料与农田的实际情况有时会出现差距,需要农业气象工作者根据天气变化适时指导农民利用气象信息和技术,进一步加强气象科学普及工作,让农民了解气象,让气象走进农村,切实服务农民。在重大气象灾害发生前,通过各种媒体及时向社会预警信息,特别是向订制气象手机短信的农民用户及时对农业生产有影响的气象信息。及时把气象预警预报信息通过电话等方式通知给农民,让农民对突发的气象灾害提前做好预防工作,把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三、强化计算机应用与农业气象服务工作的结合

农业气象业务水平需要不断提高,充分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使农业气象服务工作更有成效,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建立更加有效的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体系,逐步拓展农业气象服务领域,使农业气象服务工作更加人性化,更具有可操作性。利用计算机进一步完善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系统,围绕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及农村种养大户开展有针对性的气象预报专项服务工作。对农村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等专业用户的农业气象服务能力建设,建立农业气象服务信息平台,推进农村气象综合信息服务站和农村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农业气象服务的针对性、准确性、及时性、有效性以及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农业气象服务信息基本覆盖到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经济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用户。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一步做好主要粮食与经济作物的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评估工作,加强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农业和设施农业等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工作。针对干旱、洪涝、霜冻等天气变化,针对积雪、大风、沙尘暴等灾害天气,有针对性地开展农业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工作。气象服务必须为农业生产和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和咨询服务,为农民及时服务,使他们能够及时采取相关防灾减灾措施,以确保尽可能减少天气变化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开展农业气象移动观测和野外调查工作,得以全面掌握农业生产状况、农业气象灾害,及时准确提供需要进行应急服务的目标。利用计算机技术优势,及时开展农业气象灾害的应急调查工作,对农作物长势、种植面积、播种或收获进度等动态情况进行实时观测。利用计算机建立移动观测与野外调查资料处理与传输平台,提高农业气象移动观测与野外调查能力。有了计算机网络,能够进一步加强对边远地区的农业生产、农村基层组织和农民的农业气象服务工作,有效开发精细化的农业气象服务产品,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农业项目的天气预报服务,加强对各种农事活动的有效气象指导工作。发挥计算机应用技术优势,提高精细化农业气象信息服务水平,提供更加方便、有效、及时的气象咨询服务,提高气象信息服务农业生产活动和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气象与农业生产的关系范文6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粮食来源。与其他产业不同,农业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极易受到气象条件的影响。极端天气、自然灾害、病虫害等对农业的影响是巨大的,随着农业的发展对气象服务的依赖性不断增强,地面观测也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1现代农业发展与地面观测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现代农业发展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课题。农业生产离不开气象服务,地面观测是气象服务的重要内容,如何提高地面观测的技术能力,使之更好地为现代农业发展服务,是现今地面观测部门研究和关注的一项重点问题。

地面气象观测用目力和借助仪器对云和近地面的大气状况及其变化进行连续的系统的观察和测定。传统农业生产离不开地面观测,现代农业生产对地面观测的依赖程度更高。良好的气候条件是提高农业产量的必要条件,恶劣的气候条件不仅会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还会造成减产甚至绝收,给农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更是为农业发展带来阻碍。一些特殊的农作物,对于气候变化非常敏感,对生长环境有很高的要求。全球变暖引起的气候问题对于农业生产是非常不利的,要在这样的气候环境条件下保证农业生产的平稳发展,就必须在农业生产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做好应对措施,将由气候变化带来的损失尽可能地降到最低乃至规避。地面观测部门必须对地面观测工作给予充分的重视,努力提高观测的准确性,及时发现气象变化,做出预警和提示,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准确及时的气象变化资料,撑起农业生产的保护伞。

2地面观测内容

21天气观测

为天气情况的分析和预报提供绘图报资料,具有气象情报交流的价值。天气绘图报的观测时间是固定的,每天三次或者四次。有的台站还会在常规观测时间的基础上进行补充观测。在台风季节或者恶劣天气的多发季节,会在受影响的地区进行加密观测。

22气候观测

气候观测主要是为气候的研究和分析收集、积累资料。每个国家观测的项目和时次都是不同的,根据各国实际情况而定。在我国,气候观测时次与天气观测是一样的,根据观测仪器的记录进行统计和计量,并制定地面气象观测的月报表和年报表。

23气温测量

气温的测量是对空气冷热度的衡量,以温度的形式对空气分子的平均动能加以表示。气温的测量通常是指与地面距离在125~20m处的空气问题。在测量的过程中,将测温仪器或测量元件置于通风良好的百叶箱内,以排除太阳辐射的干扰作用,保证测值的准确性。

24湿度测量

湿度的测量是对空气干湿程度的测量,通常包括水汽压、相对湿度、露点湿度三项指标。水汽压表示空气中的水汽含量,有一定的限值,也叫饱和点。饱和水汽压与温度之间是函数关系,随着温度的不断升高,饱和水汽压随之增大。相对湿度表示空气距离饱和的相对程度,相对湿度与空气干燥度为正关系,湿度为零时表示空气是完全干燥的状态。相对湿度越大,空气越接近饱和。露点温度是水汽凝变为露珠的温度,是一种温度值,露点与气温的差值可以表示空气中的水汽距离饱和的程度。

3地面观测对现代农业发展的作用

31促进农业生产可行性的探索

现代化农业生产除了种植传统的农作物,还会时常引进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但是新的农作物因为缺乏种植经验,对其生长条件和环境的要求以及其他生长特性还不甚了解。任何一种新作物的种植,都要首先对其生长气候要求加以考虑,根据种植地区的气候条件和气候特点来选择引进适合生长的农作物。可通过加强地面观测,对引入农作物在此生长的可行性进行探索和检验,将地面观测的数据作为农业可行性的参考和指导,避免盲目的引进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32及时提供气象灾害信息,做好预防措施

气象灾害的发生具有典型的偶然性和突发性,对于农业生产的损害是巨大的,一场严重的灾害很可能会造成颗粒无收,破坏农户一年的劳动成果,甚至造成人身伤害,带来巨大的损失。做好地面观测工作,就可以提前预知气象灾害的发生,对灾害进行预报,使广大农户提前做好防护措施,尽可能地减少灾害带来的损伤。大棚种植是现代农业一种普及度非常高的种植方式,对于农民增产增收功不可没。然而大棚种植对于雷雨天气的抵抗能力较低,一旦发生恶劣的雷雨天气,这种种植方式就面临一定的威胁,预防不当很容易受到损坏,对农户的人身安全也有一定的威胁。因此,现代农业生产要不断提高地面观测的能力和质量,及时发出安全预警,为农户采取保护措施赢取时间,将损失降到最小,更有效地保护农户的人身安全。

33制作农业气象情报及专题

做好地面观测工作,定期制作农业气象报,为政府部门、农业管理部门的决策制定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让人民群众更多地了解农业相关的政策、规范和气象信息。分析一段时间内的气象趋势、农业生产情况、病虫害情况和防范等等,为广大农民提供农业生产信息的参考,了解气象信息的变化趋势,掌握不同气象条件下农业生产的应对办法和措施,趋利避害,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的指导。

4提高地面观测质量,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41建立和完善以现代农业服务为核心的地面观测研究体系

现代农业发展所需要的地面观测是根据现代农业种植的特点和要求,在一般地面观测的基础上,经过升级和改进建立起来的以农业服务为主的地面观测体系。这与传统意义上的地面观测有很大的不同,对观测的要求更高,观测的内容更全面,观测信息更准确、更具体,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相一致,不仅能够对不同种类农作物的种植气候要求进行详细的分析,还能为促进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专门的气象服务。

42拓宽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的途径和手段

现代农业生产对于气象服务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要求很高,为了满足对气象服务的需求,可从拓宽气象服务途径着手,获取更加准确有效的气象信息。一种途径是与各大气象研究科研院所或者高校建立合作关系,针对气象服务技术开展专项研究、技术攻关,针对现代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寻求解决办法,得到实际的积极方案应用到农业生产中来。另一种途径使加强气象服务方面的宣传,善于利用各种媒体资源,将最新的农业气象信息向农户传达,让农户学习知识,增长见识,以正确进行种植调整,使气象服务真正地做到服务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