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价值的特点范例6篇

公允价值的特点

公允价值的特点范文1

关键词:公允价值计量;会计;活跃市场;估价技术法;

一、公允价值的内涵及特点

公允价值(Fair Value)的界定在各国之间虽然都不尽相同,但是却没有实质性的差别。公允价值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公允价值是交易双方自愿进行交易的价格;公允价值在本质上是与公平交易相关联的;公允价值的内涵隐含着一系列的假定。根据公允价值的内涵,可以看出公允价值具有公平交易、持续经营、时点计量、客观性等特点。公允价值在本质上是市场而非特定主体对资产或负债的价值的认定;其并非是真正的价值,而是对真实价值的点估计;在公允价值模式下的会计信息也并非是绝对真实的。

二、公允价值的确定研究

(一)公允价值的确定途径

公允价值计量的假定实体是持续经营的,估计的目的是估计不存在强制清算或亏本销售的交易中,自愿的当事人协商一致的单一的交易价格。从目前世界各国的惯例来看,确定公允价值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存在市场交易的情况下,若没有相反证据表明所进行的交易是不公正或非出于自愿,市场交易价格即为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在不存在活跃市场交易的情况下,应寻找市场上相类似的交易,以类似交易的价格作为公允价值的计量基础;如果资产或负债没有交易价格可供参考,此时确定公允价值最好的方式就是采用定价模式或未来现金流量折算等估值技术估计公允价值(图一)。

1.相同项目的市场报价

市场是以价格为信号传递信息,市场根据不同资产的风险与收益决定其具有不同的交换价格。因此,市场是所有市场参与者充分考虑了某项资产或负债未来现金流量及不确定性风险之后所形成的共识。

2.以类似项目价格为计量基础

类似项目法是在找不到所计量项目市场价格情况下的一种替代方法,其通过参考类似项目的市场价格确定所计量项目的公允价值。这种方法应用的关键在于类似项目的确定。通常情况下,确定两个项目是否类似的步骤是:确定所要计量项目的期望现金流量;选定另外一个初步认为具有相似特征的资产或负债;比较两个项目的现金流量以确保她们是相同的;评价在一个项目中影响其价值的因素在另一个项目中是否全部得到反映;判断两个项目的现金流量面对经济状况变化时是否按照同样的方式变化。

3.估价技术法

如果市场不够活跃、市场没有完备的建立,估计技术可用于确定公允价值并使其具有足够的可靠性。企业选择计量公允价值的估计技术时,应当确保估价技术放映了所计量项目公允价值的五个要素:对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对这些现金流量金额及时间可能的差异的预期;以无风险利率表示货币的时间变化;包括了资产或负债中内在不确定的价格;包括非流动性或市场非完美性的其他因素,有时这些因素是不可确定的。

(二)公允价值确定模式的利弊分析及选择

结合图一所示,按市场因素运行的程度归纳,确定公允价值的三种途径的主观成分和应用难度依次增加。通常情况下首选的方法是活跃市场中的市场报价,因为最能代表公允价值的是可以观察到的、由市场价格机制所决定的市场价格,市场价格是市场交易各方承认和接受的。但是在实际经济社会中,会计人员是很难观察到这种由市场机制决定的、双方均可接受的金额,在找不到所计量项目的市场价格的情况下,往往采用的是类似项目法,通过按照严格条件选取的类似项目的市场价格来决定所计量项目的公允价值。如果同类项目或类似项目均不存在可观察的市价,或可观察的价格不能代表可靠的市价,则需要考虑采用估价技术法对所计量项目的公允价值所处估计。

运用估价技术法时,企业首先必须明确其应用条件:不存在或只有很少市场价格信息的情况下。在选择估价技术法时还需要遵循一些原则,强调核四厂参与者的评价,要求运用的估计方法应当经过实际交易的检验。现阶段应用最广泛的公允价值估计方法是市场法和现值技术法,其中最常用的是采用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值计算现值,进而确定交易双方均认可的公允价值。在计算现金流量时,还需要考虑风险、市场缺陷等因素的影响。

三、结束语

公允价值在理论界和实务界的研究与运用范围的逐渐扩大,相对于历史成本会计,公允价值在提供更为相关的决策信息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优势。但是公允价值在提高会计信息相关性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损害了其可靠性。随着我国公允价值计量的不断完善,公允价值计量将会取得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美华.公允价值计量基础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公允价值的特点范文2

关键词:公允价值计量;审计;风险评估;控制测试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05-79 -03

新会计准则是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国际趋同中迈出的实质性步伐,对我国审计工作产生了很大影响。由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本身涉及许多复杂问题,容易引起和诱发被审计单位或第三方的错误和舞弊,导致财务报表的错报,加之当前我国的市场环境不够完善,没有建立完善的公允价值审计理论体系,审计人员的执业水平不够高等,增加了我国公允价值审计的风险。本文在分析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我国审计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改善公允价值审计质量的方法。

一、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简单综述

国内外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都进行了大量的规范和实证研究。但中国对此问题的研究起步晚于国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在美国已走在了前列,很多的研究成果与研究方法值得中国会计学术界去学习与应用。

(一)国外评述

国外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进行了大量的规范和实证研究。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英语缩写IASB)及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英文缩写FASB)对公允价值的研究与运用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FASB及IASB对公允价值相关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公允价值定义及其特征、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公允价值计量的理论基础、公允价值估值层次与技术以及公允价值的应用等几个方面。在实证研究方面美国和西方主要的发达国家处于领先地位,研究的主要领域集中于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不同国家或地区使用公允价值差异性的研究以及对金融工具的研究等方面。目前,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已经被很多西方发达国家较为普遍的应用,讨论的重点也从要不要用该模式转化为应该怎么用。美国是应用该计量模式的先行国家,其实证研究具有代表性。从20世纪70年代起,美国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大规模地推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特别是在金融工具的确认方面,制定了许多与公允价值相关的会计准则。到了20世纪90年代,实证研究支持了公允价值是金融工具最相关的计量属性的观点。综上可以看出,国外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研究不论是规范研究还是实证研究方面成果丰硕,特别是美国,其研究成果引领世界跟从。

(二)国内评述

我国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无论是规范研究还是实证研究方面都晚于西方国家。1997年我国开始引入公允价值计量,主要体现在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如1998年会计准则中对其定义的表述和2006年会计准则中对其定义的重新表述。国内学者对公允价值的研究发展也很快,如,黄世忠教授1997年在《会计研究》第12期发表的《公允价值会计:面向21世纪的计量模式》标志着中国对公允价值研究的开始。我国对公允价值相关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公允价值定义及其特征、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公允价值计量的理论基础、公允价值估值层次与技术以及公允价值的应用等几个方面。但总体来说,虽然我国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规范研究充分借鉴了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研究成果,但仍是结合了中国的经济发展现状有自己的独特发展。在实证研究方面,我国一直非常谨慎。1997年引入公允价值模式后,我国的研究主要还是停留在规范研究上,对实证研究总体上还处于模仿的阶段。综上可以看出,我国的公允价值研究起步晚于国外,在很多方面是充分借鉴国外的理论和经验,特别是在实证研究方面落后于西方国家。

二、公允价值计量对我国审计的影响

公允价值会计理论、方法和应用中涉及许多复杂问题,容易引起和诱发被审计单位或第三方的错误和舞弊,导致财务报表的错报,且应用过程中人的观念、行为、准则本身的质量等也都会影响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这些对我国审计的难度、审计风险评估和审计控制测试产生影响。

(一)对审计难度的影响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本身的特点和我国的经济发展现状使得公允价值可靠性遭到质疑。一方面,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本身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给人为操纵利润提供了便利。相对于历史成本而言,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较难满足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质量要求,因为公允价值是通过市场确认的,而市场环境复杂多变,有的会计要素或事项可以寻找相同的或类似的市场交易价格,有的则只能通过估计来确定。因此公允价值的估计给报表编制者提供了很大的操纵机会,也使得报表使用者无法充分判断公允价值的公允性。另一方面我国现在还处于市场经济初级阶段,市场化程度还较低,各类要素市场的运作还不够正规,通过资本市场交易的一些资产和负债的市场价格也就不公允,且市场信息传导的速度和其真实性可靠性与国外有很大差距,导致了估价具有比国外更强的主观随意性。而且我国的上市公司与其大股东的关联交易比较普遍,特别在上市公司与其母公司关联公司进行债务重组及资产交换等交易中,交易价格缺乏公允性的情况更为常见。

公允价值的特点范文3

关键词:公允价值;财务信息;纳税行为;经营管理

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并已于2007年1月1日在境内上市公司首先实行。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顺应我国经济快速市场化和国际化的需要。首次构建了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国际准则趋同、涵盖企业各项经济业务、可独立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实现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新的跨越和历史性的突破。新准则体系的一大亮点是在投资性房地产、金融工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和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等交易或事项谨慎地采用了公允价值。

一、公允价值的概念

公允价值一词,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定义是:“在当前的非强迫或非清算的交易中,双方自愿进行资产(或负债)的买卖(或发生与清偿)的金额。”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定义是:“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我国会计准则的定义与后者相同。目前,国内外会计理论界均认为公允价值是公平交易中的交易价格(金额)。公允价值是一种具有明显可观察性和决策相关性的会计信息。在计量属性上,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实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之间存在着交叉重合。

公允价值作为一种新的计量属性。具有公平性和复合性两个特点。

(一)公允价值之公平性特点

公允价值计量的公平性特点建立在自愿、熟悉情况、不关联等因素基础之上,因此具有明显可观察性和决策相关性的特点。会计学偏重于实务,注重可操作性,从会计学的角度来看,公允价值的公平性特点是会计学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体现。公允价值首先是来自于对公平交易市场的确认。是一种具有明显可观察性和决策相关性的会计信息。

(二)公允价值之复合性特点

公允价值的复合性特点即公允价值本身不能作为一个单独的计量属性与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并列,公允价值本身不能直接用于具体的会计计量。换言之,公允价值计量的具体表现形式可以是历史成本计量、重置成本计量、可变现净值计量。类似的表述如:“公允价值作为一种复合型的计量属性。可以涵盖其他几个计量属性。即公允价值可以表现为历史成本、可变现净值、重置成本、现行市价和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等多种计量属性。”

二、公允价值在新会计准则中的应用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衍生金融工具的大量产生,人们日益关注对企业商誉、衍生金融工具等资产和负债的确认与计量。由于历史成本计量的会计信息缺乏相关性和及时性,使得现行财务报告过度关注历史、成本和利润,忽视未来、现金流和价值。公允价值会计因其潜在的高度相关性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但是,由于公允价值计量在一定情况下存在难点,并且当前还存在世界性的会计信息失真难题,因此。公允价值在会计中的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如何解决公允价值应用所带来的新的会计理论和方法问题、实现传统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创新成为国内外会计研究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从国际上看,无论是国际会计委员会还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从来都没有放松过对公允价值的研究。公允价值计量已经广泛地应用于金融工具、长期资产和负债的计量之中。而我国在2006年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体系中,大量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这既符合国际会计计量的发展趋势。也适应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考虑到中国市场发展的现状,新准则体系主要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方面采用了公允价值。对于公允价值在新准则的具体应用这一事实。本文不再赘述。我们所关心的是公允价值的应用到底会对企业的财务信息和纳税义务产生何种影响。它会不会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手段之一。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就公允价值引入所产生的影响展开剖析。

三、公允价值引入所带来的影响

(一)公允价值计量对企业财务信息的影响

在新准则中采用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一方面会对房地产类企业产生深远的影响,短期内会对企业的账面利润产生重大影响,从长远来看,还会影响企业的经营决策和投资决策。在目前房地产价格处于持续上涨的市场环境中。投资性房地产都是以历史成本计价,所以一般情况下。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都远大于成本价,拥有用于出租的建筑物或持有待升值的土地使用权的商业、房地产类企业。会受到利好的影响。如果改用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大于账面价值的数倍溢价将在财务报表中得到确认。巨大的利润将显现出来。这将极大地改变企业的财务信息,可能导致房地产类上市公司的利润在短期内发生剧烈变化。另一方面。公允价值的应用对金融工具产生的影响也是不可小觑的。以股票市场为例,以前,企业按照“成本与市价孰低法”确认股票的短期投资收益,账面上只能用成本确认投资价值,无法显示出市值的实际变化。这样尽管符合谨慎性原则。却并不能充分反映证券投资的实际价值,也抑制了企业投资证券的积极性。而按照新准则规定,交易性证券的投资必须在期末按交易所公布的市价计算证券价值,变动部分计入损益。这就意味着,如果企业能够较好地把握市场行情和动向,其业绩即会随“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增加而提升;相反,如果企业的投资策略与市场行情相左,其当期利润就会因此受损。

(二)公允价值计量对企业纳税的影响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不会影响公司的实际运营。但会在较多方面影响公司的财务信息。进而对企业的纳税义务产生影响。一直以来,“投资性房地产”以历史成本入账。每年提取折旧。随着我国房地产业的日渐景气,“投资性房地产”的账面价值往往低于公允价值,而《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因采用公允价值对房地产计价将引起利润上升,可能增加企业的所得税。对于这部分利润的所得税纳税义务,税务主管部门还未明确具体的处理方法。因此。对某些公司来说。仍有可能选用历史成本计价模式进行纳税筹划。在金融工具市场。交易性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价会产生利得或损失。同时也将影响当期损益。上市公司进行短期证券投资,期末按公允价值入账,账面盈利或亏损就要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对于公允价值计量条件下金融工具产生损益的纳税义务,目前的税法体系还未进行明确的规定。对于因公允价值的变动产生的这部分利得或损失,不是生产经营产生的利润。根据我国税法一贯的立法原则应该不会确认这部分损益。而是要求企业在年终汇算清缴中作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或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进行纳税调整。在递延税款中进行列示。

(三)公允价值计量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公允价值极有可能成为调节利润的工具。以投资性房地产为例。引用公允价值计价模式取代历史成本模式记账的行为属于会计政策的变更,在采用公允价值计价的第一年,地产公司将会采取追溯调整的方式对公司财务进行调整。从而使企业的上年度净资产值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有利于提高相关公司的规模。同时对于投资性地产上市公司来说。运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意味着要每年重估地产价值,并以市值反映其账面价值,这为企业将投资性房地产转换为其他资产的时机选择提供决策依据。当企业选择以成本计价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计价时,无论何时将投资性房地产转为其他资产均不会产生转换损益。但是。当企业选择以公允计价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计价时,不同的时机选择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如果企业所持有的投资性房地产在市场上的交易价格处于一个比较好的上升通道时,则企业应继续将其作为投资性房地产;反之,当市场价格处于一个下降通道时应选择尽快将其转换为其他资产,从而避免转换损失。另外,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房地产市场价格的波动就会带来公司净利润和净资产的波动。这其实是对此类公司的管理者提出了一个相当大的挑战,若经营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作为衡量经营业绩的净利润和净资产的大幅波动意味着风险的加大。因此,公司管理者为了稳定经营业绩。必然会作出相应的投资决策来管理风险,由此可能导致对其他金融产品的需求剧增。

四、新准则引入公允价值之启示

新准则中引用公允价值能更好地反映当前经济环境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更符合会计发展的要求,更有利于提高财务信息的相关性,但是就目前而言,公允价值尤其是在不活跃市场的公允价值的计量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这就要求国家加强对公允价值模式的管理,企业也应选择适合自己的计价模式,使之更好地为本企业服务。

(一)公允价值的采用首先要有完善的理论为基础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我国现阶段还是一个正待深入研究的领域。我国理论界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研究仍然十分有限。对理论研究的缺失将极大地阻碍公允价值的应用与发展,从而可能导致会计信息失去对经济决策的作用。会计职业的存在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都将受到威胁。也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国际化。加强公允价值的理论研究,建立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二)公允价值是一把“双刃剑”,企业应谨慎采用这一计价模式

公允价值的特点范文4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SFAS157《公允价值计量》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或转移一项负债时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支付的价格\"。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在IAS32《金融工具:披露和列报》中指出:\"公允价值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

而我国现行会计准则将其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由以上三个组织对公允价值的定义可以看出,我国对公允价值的定义与IASB是趋同的,但与FASB的相比,有明显不同的地方。笔者对其差异分析如下:(1)SFAS157中,着重强调了所发生的交易不限于实际交易者,是一种假设易;但IAS32把当事人定为实际交易者。(2)IAS32将负债公允价值界定为\"清偿\"的金额,SFAS157界定为\"转让\"的价格。(3)SFAS157更加强调公允价值具有强的时效性,明确将公允价值界定为脱手价,而IAS32界定的公允价值既不是脱手价也不是买入价.

同时笔者认为,SFAS157(以及我国会计准则)和IAS32对相同之处在于:(1)本质相同,即公允价值本质上是一个面向市场、强调公平的会计计量属性。(2)交易发生的市场条件相同。SFAS157指出公允价值是在有序交易中发生的活动,IAS32强调在公平交易中发生的活动,两者都强调市场交易者是自愿参与交易,不是受胁迫去交易的.

二、公允价值在具体会计准则中的运用比较

我国财政部于2006的38项企业会计准则中,有17项直接或间接地运用了公允价值,其中《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投资性房地产》等具体准则最为实务界关注,同时也是运用公允价值较多的.

1.公允价值运用于金融工具项目

公允价值运用于金融工具项目主要体现在金融工具的分类、计量和公允价值的确定三方面。首先,对于金融工具的分类,国际会计准则(IAS39)(以下简称国际准则)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以下简称我国准则)在内容和范围上是基本一致的,即将其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损益的金融资产(负债)、持有至到期的投资、贷款和应收账款、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四类。但是,我国更为谨慎,规定金融资产(负债)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负债)和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负债).

其次,在金融工具的计量方面,我国准则和国际准则均规定采用公允价值对其进行初始计量,但对交易费用的会计处理则有所不同。在我国准则中,除了以上所说的第一类金融资产(负债),其交易费用应计入当期损益外,其他的交易费用均计入成本。而国际准则规定,交易费用应在初始计量时计入各金融资产(负债)的成本.

最后,在对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确定方面,有两种情况,即存在活跃市场和不存在活跃市场。当存在活跃市场时,可采用金融资产(负债)的活跃市场上的报价来确定其公允价值。但是当不存在活跃市场时,我国准则规定采用估值技术确定公允价值,而国际准则是在不能获得标价的情况下,才可采用估计技术来确定公允价值.

2.公允价值运用于投资性房地产项目

公允价值运用于投资性房地产项目主要体现在计量和披露两方面。对于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国际准则规定可以选择公允价值模式或成本模式。而我国准则对采用公允价值计量附有一定条件,即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

由此可见,国际会计准则规定主体在公允价值模式和成本模式之间进行选择,强调了公允价值的领导地位。而我国会计准则将成本模式作为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的基本模式,适当引用了公允价值模式,对其运用规定了较为严格的条件,即有活跃的市场,或者企业能够在交易市场上获得同类房地产价格及其它相关信息.

这体现了我国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运用的谨慎态度.

三.我国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运用的特点

由以上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准则中的运用具有趋同性,谨慎性和非主导性三个特点.

1.公允价值运用的趋同性

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国际上,特别是发达国家,正在扩大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纵观国际会计准则体系,2003年至2007年14项改进的IASC及7项新颁布的IFRS中有12项与公允价值相关,占60%,公允价值在准则中应用的频繁度大大超过以前.

借鉴国际惯例和趋势,我国新准则取消了历史成本作为基本会计核算原则的规定,不再排斥公允价值。新准则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其中,涉及会计要素计量的有30项,而直接或间接地运用公允价值的有17项,约占准则体系的43.6%。虽然具体项目运用方面,我国准则较国际准则较为保守,但是总体却是向着和国际趋同的方向发展.

2.公允价值运用的谨慎性

我国准则在确定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时,更充分地考虑了我国的国情,做了审慎的改进,强调只有在能可靠地确定公允价值时,才允许运用公允价值。并且对于公允价值计量的项目,我国制定了较为严格的条件。例如,非货币易在运用公允价值时,必须具备两个前提条件,即交换必须具有商业实质,且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谨慎性\"是最为主要的特点,贯穿于我国公允价值运用的始终.

3.公允价值运用的非主导性

国际准则规定主体在公允价值模式和成本模式之间进行选择,并强调了公允价值的主导地位,而在我国,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的分层不是很明显,在许多准则中,两者是并列选择关系,但仍然强调历史成本在我国会计计量中的主导地位.

四.结语

我国在对于公允价值的运用,总行上是和国际趋同的。但是趋同不等于相同,目前,我国准则对公允价值的运用设定了一些苛刻条件。并且,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在我国的分层不是很明显,并非主导性的会计计量属性。但是公允价值却具有信息更为相关的特性,符合决策有用观会计目标的选择。我们应该保持客观的态度,不能盲目借鉴。在和国际趋同的同时也要保持中国特色,使其适应我国的经济环境,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参考文献:

[1]石磊.FASB和IASB公允价值研究比较[J].财经问题研究,2008,(04).

[2]谢诗芬.会计计量的现值研究[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3]财务部会计司.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上,下)[J].会计研究,1999.7[4]应华羚,张维宾.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国际比较及在我国的应用[J]会计之友,2008.(10)[5]许家林,龚翔.中国会计准则体系建设--发展,比较,协调[M].

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9.

公允价值的特点范文5

关键词:公允价值;争议;公允价值审计

2006年爆发的次贷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使得全球经济一蹶不振,金融企业在本轮的经济危机中遭受了最大的损失。随着雷曼兄弟等国际投行的轰然倒下,会计准则中的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引发了人们的广泛争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2006)最大的亮点就是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广泛运用,新准则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方面的确认与计量中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根据谢诗芬(2006)等学者的初步统计,我国现行由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组成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有35项、约占90%的会计准则直接或间接地运用了公允价值或现值计量,许多准则都对公允价值或现值的计量及披露做了规范。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具有诸多优点,但是公允价值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给我们的审计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一、当前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存在的争议

(一)公允价值的定义之争

新准则关于公允价值的定义如下:“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负债清偿的金额计量”。iasb32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公允价值,是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而fasb于2006年9月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计量日市场参与者之间的有序交易中,销售资产所收到的或转让负债所付出的价格”。

对比以上三个定义,我们可以发现公允价值的定义是经常变化的,不同国家的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定义并不统一,我国主要采用国际会计准则关于公允价值的定义。在公允价值的定义方面国际会计准则与fasb的主要区别在于:fasb的公允价值是采用的脱手价格而不是交换价格,因为它认为脱手价格能够更好地代表现金流入与流出,更加符合现行的资产、负债的定义。

(二)公允价值运用的后果之争

公允价值的运用无疑是对以前计量属性的重大创新,它被运用的本意是为了能够提供对决策更为有用的信息,以便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及经济学家对企业的未来发展和国家经济形势走向做出预测和判断。然而,2006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却使得公允价值遭受了一片责难之声,有人就认为是金融工具中公允价值的运用导致了本轮金融危机的发生。sec在对金融企业及部分上市公司调查后认为,金融企业在资产及负债应用公允价值计量并在报表中确认的比重并不高,它不可能是银行经营失败的原因。它进一步发现,金融危机的根源是贷款质量审核的严重失误、风险管理的不当措施以及现行监管政策所存在的漏洞与缺陷。因此,本文认为公允价值仍是金融工具,尤其是衍生金融工具最恰当的计量属性。

二、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给审计带来的影响

公允价值会计是基于价值和现值,具有“真实和公允”本质特征的计量属性,无疑具有很多优点。一般认为公允价值具有公平交易、假想交易、为实现性及非客观性的特点(葛家澍,2009;孙丽影、杜兴强,2008),但就是因为它所具有的这些特性,使得它从诞生的第一天就存在着广泛的争议。

公允价值是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的公平交易,其实这里面暗含着交易应该是在非关联方之间进行的。因为,一般认为关联方之间进行的交易,其交易价格的确定可能并不是资产的真实价格。我国的上市公司有很大比例的是受国家统一控制的国有企业,虽然它们之间可能并没有相互的持股关系,也并没有形成具有重大影响的关联关系,但是它们的终极控制人都是同一个主体。如果说仅仅就此认定它们是关联方交易,不具有商业实质,因而交易不能够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话,笔者认为这似乎不太合理。最终受国家控制的上市公司之间,只要不存在控制、重大影响或共同控制的关系,其发生的交易应该可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这也是遵循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2006)中并没有关于公允价值的专项准则,只是在其他的准则中对公允价值做出了一些规定。在运用公允价值对相关资产或负债的价格进行确定的过程中,首先要根据活跃市场中相同资产或负债的报价确认,如果没有相同的则要根据同类或类似资产或负债的价格确认,最后才能采用特定的估值技术对未来的现金流、折现率等进行估计,从而得出资产或负债的价格。由此可见,公允价值并不是那么完全可靠,其估计价格会出现偏差,尤其是在确定未来现金流、适用折现率的时候,因为包含了一系列的估计和假设,这也就给我们做出合理、恰当的审计判断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公允价值会计信息在最大程度上有利于实现现代审计目标之一——对财务报表的真实公允性发表意见,符合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念,也有利于消除长期以来审计界和司法界之间在“公允表达”理解上存在的重大分歧(谢诗芬,2006),但是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确认资产或负债的价格的时候,也给我们的审计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三、公允价值审计的应对策略

(一)进行风险评估和控制测试时的公允价值审计策略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本身就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需要管理人员以及财会人员根据市场情况做出合理的判断。这就存在一定的人为因素,尤其是当市价不存在需要对未来的现金流量进行估计,并且还要选择合适的折现率的时候。所以在审计时,首先,注册会计师需要加强对被审计单位的诚信度、能力和态度的分析。注册会计师进行公允价值审计时应对管理层的诚信度和能力进行评价,关注其是否存在公允价值计量舞弊的可能性。同时,注册会计师也要对被审计单位对待公允价值审计的态度进行分析。如果在审计时,被审计单位一反常态,出现一些怪异行为,对注册会计师所需要的资料迟迟不予提供,对注册会计师的提问含糊其辞、甚至是故意回避或绕开话题,这时注册会计师要提高警惕。

其次,要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状况和融资扩股情况等相关内容,要把握其所处行业的发展状况、被审计单位的市场占有率情况,被审计单位在公允价值计量方面作假大多是为了达到利润操纵的目的,特别是上市公司,其作假往往是为了达到再融资指标、避免退市以及管理层的期权行权等方面的考虑,如以前股市上的10%现象以及现在的6%现象。

再次,注册会计师要全面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情况,要特别关注管理层凌驾于控制之上的风险实施程序;注册会计师还应当评价财务报表中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是否符合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另外,注册会计师还应该特别关注管理层采取特定措施的意图,对其意图获取审计证据、做出评估,并考虑管理层实施相关行为的能力。因此,注册会计师要考虑以下事项:当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规定了选用估值方法的标准时,管理层是否充分评价和适当运用这些标准来支持其选用的方法;根据被估值资产或负债的性质以及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判断采用的估值方法是否适当;根据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情况、行业状况和所处的环境,判断采用的估值方法是否适当。

(二)实质性测试阶段的公允价值审计策略

由于公允价值计量可能非常简单也可能非常复杂,注册会计师在开展审计工作时,要本着谨慎、怀疑的态度,贯彻风险导向的审计意识。注册会计师在实施与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相关的实质性测试时,首先,要对管理层采用的重大理论假设、选用的主要估值模型、采用的基础数据的来源、准确性等进行测试和分析;然后对依据管理层选用的假设、模型、数据对公允价值进行重新估值、重新计算,来印证管理层计算的公允价值是否真实、是否恰当有效;最后,还要考虑或有事项、期后调整等对期末公允价值计量及披露的影响。在评价管理层确定的公允价值的合理性、有效性、可靠性时,注册会计师应当仔细考虑下列因素:管理层的假设是否建立在合理的理论推导之上,有无理论根据;公允价值估价运用的模型是否合理、有效,是否考虑了相关的制约因素;能够及时、可靠地获取管理层的假设、模型需要的信息。

注册会计师在进行公允价值审计时,要对资产运行的有关情况进行分析,尤其是市场价格等信息,还要深入基层进行调研,并运用询问、观察等方法了解事实真相。由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公允价值具有诸多特点,它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价格,并不是真实的交易价格。公允价值的特殊性决定了仅靠被审计单位会计人员提供的数据是不行的,注册会计师要了解更多的与公允价值计量相关的数据和其他相关信息,比如资本市场证券的价格信息、企业的持有意图、有关折现率采用的市场利率等。为此,注册会计师可以询问被审计单位相关人员该资产或者负债的市场交易情况以及调阅与公允价值计量有关的相关文件,比如董事会的有关决议等。注册会计师还要善于运用分析性复核程序,分析性复核程序是行之有效的、运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审计方法。

总之,目前国内外对公允价值的运用还存在广泛的争议,各国准则对它的定义也是各有不同、时常变化的。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所具有的假设性,非客观性等特性给我们的审计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注册会计师不断地学习、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拓展自己的视野,科学谨慎地对公允价值的有关信息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s].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 葛家澍.关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几个问题[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12).

[3] 葛家澍.关于在财务会计中采用公允价值的探讨[j].会计研究,2007,(11).

公允价值的特点范文6

关键词:公允价值 内涵分析 职业判断

一、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1946年,美国的WilliamPaton首次提出了“公允价值”概念。指出“成本和价值不是相抵触和相排斥的概念。在购买日,成本和价值几乎是一样的,至少在大多数交易中如此。就支付媒介是非现金财产而言,购入资产的成本应按所转出财产的公允市场价值(Fairmarket value)确定。事实上,成本是重要的,因为其大致等于购买日的公允价值(Fair value)。”。从这一描述中可以看到,公允价值引入的一个主要背景是没有货币计量的具体标准的情况下的一种价值判断标准。1970年美国会计程序委员会(APB)引入了公允价值概念。并在第4号公告(APB statement NO.4)“企业财务报表中的基本概念和原则”、第16号意见书(APB Opinion NO.16)“企业合并”、第21号“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的利息”和第29号“非货币易”等意见书中作为计量属性。FASB是当前准则制定机构中使用公允价值最久远且运用最多的组织。在FAS15中指出“债权人和债务人对困难债务重组的会计处理”最早引入公允价值概念。FAS15之后,FAS121“长期资产减值和待处置长期资产的会计处理”、FAS133“衍生工具和套期活动”、FAS133“衍生工具和套期活动”、FAS141“企业合并”等,均频繁地采用了公允价值作为会计计量基础。国际会计准则引入公允价值概念相对要晚。1982年的IAS16“固定资产会计”(已多次修订过)首次引入了公允价值概念。但对于“为什么要使用公允价值”这一问题,FSAB和IASB在其公告和准则中都没有阐述得十分完整,只是隐约地在相关条文中提到了使用公允价值是为了弥补历史成本的局限性,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从而有助于信息使用者作出正确决策。

(二)国内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会计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会计界也开始了对“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的研究,以厦门大学葛家澍为代表一批会计学专家和学者也纷纷对公允价值的相关问题展开了研究和讨论,从1992年到现在,在《会计研究》上发表的针对公允价值的文章达75篇。谢诗芬2004年的专著《公允价值:国际会计前沿问题研究》作为研究公允价值的一个代表。对公允价值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深入的研究。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大部分学者都是对“公允价值”的理论基础、计量属性内涵和在我国准则中引入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以及怎样在准则中引入公允价值等问题展开探讨,对公允价值内涵的主要表现――会计人员在使用公允价值进行会计计量中要充分运用职业判断未做太多关注,但在我国新会计准则运用初期这一问题会深刻影响到准则的正确运用。基于此,笔者就这一问题做如下分析,试图为会计人员在运用公允价值计量提供参考。

二、公允价值内涵分析

(一)公允价值的思想起源从字面意义上看,“公允”二字是道德上的范畴,不是经济上的范畴,公允价值的思想起源可以追索到英国和欧盟会计中“真实和公允”的会计思想(葛家澍)。从历史上看,“真实和公允(True and fair)”的观点来源于传统的、英国人对财产所有者承担“经管责任(stewardship)”所奉行的原则,并且这一会计最高理想是按法律判决行事的,在所有的会计准则条文中都没有对此做出清楚而明确的解释。“真实和公允”作为财务报告的一个特征,还没有非常精确而系统的定义,ParkerR.H.和Nohesc.w.(1994)的研究表明,人们对其理解涵盖了我们今天所知道的或能想到的几乎所有的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理解和描述。由此可见,公允价值作为反映“真实和公允”这一会计最高理想的计量属性,不仅表现为一种计价基础,还表现为会计计量的一种计量哲学。即要尽可能能运用某一价格真实反映出某一经济业务的经济本质,能透过表面的数据反映出数据背后的经济内涵。一方面衍生金融工具等资产出现之后,历史成本、重置成本、现行市价等计量属性对这类会计要素计量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局限性,另一方面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求得到企业更相关、更公允的会计信息,于是提出了“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其主要目的是要努力实现“真实和公允”的会计思想。所以,笔者认为在使用公允价值计量过程中必须要有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并且也只有有了能判断经济业务经济本质和经济内涵的职业判断,“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基础才能满足“真实和公允”的要求。

(二)公允价值理论基础分析有很多学者曾就公允价值的理论基础进行过论述,如劳秦汉(2001)指出: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上的非确定性(现行市价还是现值不能确定)、变动性(金额可变)和集合性(多种属性的集合)使其理论基础是模糊的,并导致在实践应用方面是困惑的。葛家澍指出,公允价值有着丰富而深厚的理论基础,其根本目的是反映现值。笔者为,可从以下方面来分析公允价值的理论基础:

(1)决策有用观的现代会计目标是公允价值基石。决策有用观主要是向投资者和债权人等提供其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决策有用观出现比受托责任观要晚,资本市场发展到一定时期后,上市公司的股权分散化程度越来越高,委托和受托关系也逐渐弱化。尽管形式上受托者(投资者)可以通过股东大会、董事会向管理层实施控制,但实质上大多数股东仅以证券市场为媒介与企业间接沟通,大多数股东更想了解企业当前发展状况和未来发展前景。会计目标逐渐从受托责任观转向决策有用观,会计计量上也就从重视企业过去经营成果的历史成本转向关注未来收益的公允价值。所以,资本市场的发展,股权分散程度的提高是推动会计调整目标,进而推进其改革计量体系的最根本因素。美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轨迹和会计理论的发展演进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结论,也说明了为什么美国APB是最早提出“公允价值”,并且sEC如此执着地拥护“公允价值”的使用和推广。

(2)相关性质量特征是公允价值的理论前提。要实现“决策有用观”的会计目标,相关性质量特征就必然摆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首位,所以,相关性质量特征是公允价值的理论前提。目前会计理论界普遍认为,历史成本具有较强的可靠性,但缺乏相关性;公允价值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但可靠性不足,尽管实证研究者对公允价值的相关性褒贬不一,但理论界主流仍然认为公允价值在进行计量时相对历史成本这种单一的计量属性更具相关性。首先,当经济环境的急剧变化使得物价不再稳定时(如衍生金融工具),历史成

本只能说明过去经济交易的一种结果,对资产未来的经济利益的流入(负债经济利益的流出)没有完整、公允的反映。在这种计量属性下反映出来的会计信息,其相关性受到了很大质疑,而公允价值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其次,收益的公允价值信息更具决策相关性。在历史成本会计下,会计核算是以收入和费用的配比来决定收益的。SeoR(1997)认为,历史成本是一种“平滑”本年现金收益的方法,它使这些现金流量代表的收入与费用在一个长期持续的期间内得到均衡的计量,往往使用历史成本的费用和现行市价的费用进行配比。人们可能喜欢这种收益“平滑”的财务报表,但这对决策却没有多大价值。采用公允价值会计来计算和报告收益会使会计信息更具相关性,能使收入和费用在真正意义配比后计算出利润。另外,对于一些特殊资产来讲,如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是唯一符合这项资产计价特性的计量属性。显然,公允价值会计信息更具决策有用性。

(3)公允价值内含的假设。基于“决策相关性”的会计目标和相关性会计质量特征的“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推出的当时就被赋予了太多的任务和要求,理论设计者期望公允价值能解决所有会计计量问题。但从严格意义上讲,公允价值不能作为一个单独的与其他计量属性相提并论的一个属性,而只能是一种理想中的、不可能达到的观念上的价值(黄学敏)。所以。为了符合计量属性概念的内在逻辑性,公允价值的理论基础中象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包含币值稳定的内含假设一样也包含了诸多假设:首先。都假定在企业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不会破产,会进行持续的经营活动。其次,会假定企业资产和负债的价格呈现出一种动态的变化,且这种动态变化会以一种价格的形式进行反映,在任何时候,会计人员都能通过一定的方式找到这种价格。并且在缺乏历史成本和各种市价的场合下仍能适用,可以通过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技术来近似地、公允地估计其价格。第三,假定市场交易价格是符合商业实质的,是公平合理的,即使存在不合理的交易,会计人员都是理性会计人员,有能力在市场诸多的价格体系中找到一个公平、合理的价格来作为计量价格。因此,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是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一个重要的内含假设,没有这一假设的存在,公允价值就难以符合计量属性概念的内在逻辑性。

(4)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符合经济学的资产、收益概念和价值计量要求,是会计计量的关键,符合计量观和净盈余理论。经济学观点和理论认为,资产是企业使用这些资产所带来的未来预期收益的现值来计量的,收益是企业在某一期间净资产现值变动的结果――实质上,经济学收益和资产概念都建立在面向现在和未来,强调与经济决策相关的经济学“价值”概念上。并且,经济学家还认为,会计有责任计量一个企业的价值,而价值的直接计量就是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会计学家也希望能做到这一点,但在此之前,现值计量难题始终没有解决,因此会计学收益和资产概念不得不都建立在面向过去、强调计量客观可靠的会计学“成本”概念上(不是机会成本)。80年代中期起,西方实证和规范会计研究者都开始认真研究现值会计问题,并均取得重大突破。90年代产生的实证会计理论“计量观”认为,会计人员已日益有责任把“现值”和“价值”体现在财务报表本身中。以提高财务报告的决策有用性。但由于现值相对更难计量。所以纯粹的现值会计模式难以存在,而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和短期的可变现净值可以是现值的良好替代,仅当不存在同样或类似资产或负债的活跃市场的市价时才用现值。这些可替代现值的计量属性及现值本身统称为“公允价值”。可见,公允价值概念是对现值概念的体现,是价值概念的会计表达。

(三)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会计实务中的主要特点分析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其本质是面向市场、强调公平的会计计量属性。前以述及,公允价值是有着丰富的理论内涵,但理论内涵在实践中的体现又同时具有模糊性,使公允价值在会计准则中应用时表现出其它几种计量属性所不同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又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首先,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等计量属性不是一种平行的、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一种全新的复合型会计计量属性。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和未来现金流量的贴现值这五种基本的计量属性在特定的情况下都是公允价值的表现形式,并且只有当前面的计量属性不可靠(即不具有决策相关性)时采用公允价值这种计量属性。在运用公允价值进行会计计量时,需要会计人员运用其职业判断去进行选择,并且只有具备这些职业判断时,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才可能是能帮助信息使用者决策的有用的信息。其次,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具有动态性,从公允价值的本质来看其一直在资产的存续期间对资产进行连续的计价,不像历史成本一样只计量某一时点的价值。公允价值是一个连续的时期概念,用来连续反映企业资产价值,要求体现这一价值的变化轨迹,随时表现资产的价值。正因为公允价值的这种动态性,会计人员在进行计量过程中在动态的价格轨迹中选择所要表达的时点的价格表现,这也同样需要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最后,公允价值实际上代表一种潜在的交换价值,其性质较为抽象。在一般情况下,公允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活跃市场上的交易价格是公允价值的最好表现,但当这一价格很难取得或暂时不存在时,需要会计人员采取必要的技术手段来取得。在计算这种潜在的交换价值时,对会计人员的职业水平提出了很高要求,这种计算的准确性会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的质量,即会计信息是否具有相关性。

三、会计人员职业判断与公允价值的运用及其对策

(一)会计人员职业判断是公允价值应用的前提从前面对“公允价值”的内涵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会计人员在使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过程中充分运用职业判断是公允价值内涵的题中应有之意,离开了会计人员本身的职业判断,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就会难以成立,不仅不可能提供更相关的会计信息,就连可靠性都无法达到。会计人员在使用公允价值时不像历史成本那样有现成的数据可以利用,就连取得会计计量所需要的原始凭证都会变得异常困难,因此需要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和职业素养的提升。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公允价值本身包含了使用这种工具的会计人员的理想状态。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上的非确定性(指现行市价还是现值,不能确定)、变动性(指金额可变)和集合性(指多种属性的集合)导致其在实践应用方面带来了诸多困惑,这些都需要会计人员主观判断的准确把握来完善和补充。离开了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来谈公允价值的决策相关性是不现实的。二是公允价值计量对会计人员的使用要求。公允价值取得途径的广泛性和计量技术手段的多样性决定了不同企业的会计信息由于会计人员的不同职业判断而呈现出口径不一致的情况,造成会计信息不可比,以至于影响会计信息的决策相关性。所以要求会计人员在计量会计要素时一方面要首先选择简单的易于理解的技术手段和取得途径,另一方面对于公允价值的特殊取得方式在财务报告的报表附注中进行详细的说明。三是公允价值能够适应会计学科的不断变化发展。会计作为一种反映性学科,随着经济环境的改变,特别是市场交易手段的创新和

变革,这些变化需要会计做出调整性反应。而公允价值由于其多边性和不确定性刚好为这种变革提供了更广阔的变革空间,如可以不断根据交易的本质和特点创新取得公允价值的技术手段,以便实现“真实和公允”的会计最高理想。但如果在这一过程中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不能适应这种公允价值多边性和不确定性特点,会计计量将会带来灾难性后果。

(二)加强“公允价值计价模式”相关问题在财务报表附注中的披露公允价值取得途径的广泛性和计量技术手段的多样性使会计人员在取得公允价值时职业判断的空间大为拓展,这会加大不同企业的会计信息由于会计人员的不同职业判断而呈现出口径不一致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出现势必会降低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但如果在报表附注中加大对会计人员如何取得这一“数值”的判断过程的披露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因此,会计报表附注中除了要披露公允价值的确定依据和方法外,还需要披露会计人员认为这种依据和方法合理的理由,即取得这一数据的逻辑过程。

(三)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工作,使其从机械计价的会计模式中走出来公允价值模式相对于历史成本模式来说其开放程度和灵活性大大提升,历史成本价格的取得途径相对来说具有一定的机械性,大部分情况下表现为不可变的唯一价格,在历史成本模式下受到束缚的会计人员在没有足够的培训下很难真正从机械的会计计量模式中走出来,因为历史成本模式在工作中表现得更简单,更大程度上降低工作的责任感。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工作,使其能从深层次上具有“真实和公允”地表述会计要素经济内涵的内在驱动,并完成会计计量模式转变的思想上的转型,这是“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运用必要的前期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