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发展思路范例6篇

县域经济发展思路

县域经济发展思路范文1

一、辽宁县域经济的总体情况

县区的基本情况。辽宁共有100个县区,其中44个县、30个城市郊区、26个城市区。县域经济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发展速度并不很快,是辽宁经济发展的最薄弱环节。县级财政更是举步维艰,省扶贫开发重点县还有15个,占全省县区的20%。而且县域经济占全省经济的比重与发达省份相比落后了一大截。

县域财政状况,决定着县域经济的兴衰。辽宁县域的工农业总产值占全省的1/2,财政收入占全省的28%,供养着全省57%的“吃皇粮”人口,承担着全省1/3的财政支出任务,因此县域财政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省、市和国家财政,影响基层政权的稳定,影响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影响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

二、发展辽宁县域经济的必要性

辽宁经济的发展,从大的方面讲可以分为两大块,一是搞好、搞活城市国有经济;另一方面是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不仅是优化辽宁经济结构,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关键环节,而且是加速振兴辽宁经济,改造更新原有优势,培育新优势的战略选择,它既是历史与现实给予我们的警示,也是发达省份取得的成功经验。

1、横向比较,辽宁与先进省份发展的差距在县域。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其它发达省份抓住机遇,大力推进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县域经济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主体。县GDP占全省的比重,江苏、广东、山东都占了60%以上,辽宁还不到40%,县域经济发展缓慢是辽宁经济位次不断后移,与先进省份产生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

2、战略摆布的失衡,贻误了总体发展的有利时机。由于辽宁城市经济比重大,国有大中型企业多的特殊省情,对县域经济发展只是片面追求粮食产量的增加和农副产品数量的增长,忽视了县域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市场拉动作用,没有创造与城市经济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公平合理的竞争机会。

3、巨大的发展潜力将成为推动辽宁经济加速发展的强大动力。几年来县域经济发展态势表明,县域经济已经成为辽宁最具生机与活力的增长点,如果加以引导,着力扶持,必将成为牵动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4、振兴县区财政是实现全省财政振兴的关键环节。辽宁的经济发展不能依赖单一的经济模式,要广开新财源,进一步加大县级财源建设的力度。

三、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可行性

1、优越的自然条件是县域经济大发展的前提。主要表现自然资源丰富,且大中城市多,大型企业多,且区位条件好,位于东北亚经济圈的要冲,又有发达的交通条件;四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众多,人才资源雄厚,技术力量强大。

2、县域经济已经具备了加快发展的基础。县域经济的总量已占辽宁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县区财政收入格局发生显著变化,财政实力有所增强,县域经济的运行质量迈上新台阶。

3、思想认识的不断提高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一是县区理财观念发生重大变化,理财水平有新的提高。二是各级领导更加重视了。三是发展思路清晰了。在财源建设中一些县区坚持走各具特色的财源建设之路。并依据辽宁县域经济的区位优势和经济类型,对城郊、沿海、山区、平原四种特色的县区给予分类指导,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经济结构雷同产业结构趋同等投资和重复建设问题;四是工作重点突出了。建立竞争机制,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择优扶强,培养和树立一批县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和领头雁,形成了强县带动作用。

四、发展辽宁县域经济的几点对策

1、把县域经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总体战略上实现新突破。树立“县域不活,城市难兴”的思想,在经济发展战略摆布上,把县域经济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坚持城市国有经济和县域经济“两块经济”一起抓,绝不可顾此失彼。

2、明确县域经济的发展思路,在规划上力求大突破,把工作的重点放到发展县域主导产业,培育特色经济上来。

3、放权松绑,力争在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和体制上取得大胆突破。

县域经济发展思路范文2

一、改革开放以来邵阳县县域经济发展的历程和回顾

综观邵阳县三十多年来县域经济发展的历程大概可分为四个阶段。

1、1978-1984年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县域经济发展主要是以农村改革为先导,县域经济中以农业占绝大比重,第二三产业仅处于萌芽起步阶段。

2、1985-1992年为第二阶段。这一阶段是县域经济改革进一步深化的时期,此阶段改革的核心是进行农产品流动体制的改革,改革重心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县域经济发展开始从以农业为主转向以第二、三产业为主。

3、1992-1997年为第三阶段。这一阶段,县域经济改革以市场为突破口,全面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时期。随着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该县经济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第二、三产业已成为该县的经济主体。

4、1998年至今为第四阶段。这一阶段表明县域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新的成效,县域经济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关联日益增强,县域民营经济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主体,县域经济已进入稳步增长的新时期。

二、邵阳县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毋庸置疑,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邵阳县的农村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通过调查不难发现,与湖南省发达地区相比,当前该县的经济发展水平仍然很低, 财政收支极度困难,人们生活质量不高。

1、经济结构单一。该县县域经济由自然经济和农耕经济脱胎而来,又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大多数企业产品结构单一,以小生产方式为主,第一产业比重较大,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缓慢。

2、企业创新能力薄弱,开放程度低。在该县各地区中,大多数企业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方面处于落后局面。技术老化、设备落后,产品更新缓慢,忽视新产品研发等问题较为突出,产品缺乏竞争力;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管理模式处于落后状态;企业产权单一,集权控制,激励措施不到位,企业文化建设落后等现象普遍存在。

3、劳动力素质偏低。在该县许多企业中,企业员工文化素质、技术素质、管理素质偏低,制约着企业的技术与管理创新。

4、发展环境制约。邵阳县无论是在区位条件、基础设施环境、人文居住环境,还是在资金、技术、信息、政策等各方面,都不能与经济较发达的县城相提并论,这也使得资本、人才、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加速向发达地区外流,招商引资困难加大,许多大项目难以落户该县,导致该县县域经济发展后劲不足。

三、推进邵阳县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邵阳县经济发展的困难虽多,但其资源却十分丰富,发展潜力也很大。境内矿产资源、水利资源、旅游资源、农副产品资源以及人力资源十分充足,具有开发利用的巨大潜力。

1、搞活民营经济。一是积极探索民间资金资本化、人力资源资本化、土地资源资本化的政策和措施,加大对中小企业政策性贷款发放力度,规范民间借贷融资,解决民营企业融资、人才、征地瓶颈问题,调动民间社会能人投资创业的积极性。二是拓宽民营企业发展空间,只要法律不禁止的领域,就积极鼓励民营资本进入,让民营企业机制灵活的优势充分展现。三是引导民营企业上档升级,按照规模化、品牌化思路,力促民营企业上规模,提档次,依靠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提升规模,做优做强,提高知名度,提升竞争力。

2、扩大产业规模,树立企业品牌。世界工业发展历史证明:工业化阶段规模决定效益。发展产业集群,一要千方百计做大生产规模,产生集聚效应,扩大产业知名度;二要集中连片发展中小企业群,节约综合成本,提升产业效益;三要注重科技进步,推进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四是注重树立区域性品牌,提升无形资产价值。

3、多渠道开发人才。一方面应积极引进外来人才,各地区要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有选择、有重点地引进本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急需的紧缺人才和高素质人才,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提升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另一方面应加强本地人才培养。本地人才熟悉环境,经验丰富,对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各地区可以构建有利于企业内部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平台,选拔具有较大潜力和较强可塑性的优秀员工通过岗位锻炼、专业培训、进修交流等多种方式提高其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尽快成为企业的有用人才。

4、优化发展环境,积极招商引资。第一、优化政务环境,转变政府职能,创建“服务型”政府,切实从“管理企业,管理百姓”向“服务企业、服务民众”转变,提速机关行政效能,提高办事效率,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第二、优化诚信环境,打造诚信政府、诚信企业、诚信机关,倡导全民诚信,营造重合同、讲信誉、鄙欺诈的良好社会环境,降低企业非经营性成本。第三、优化法制环境,政府机关要依法行政,司法机关要执法公正,让客商投资有充分的安全感。第四、大力优化人文环境,把城市环境扮美、扮绿、扮靓,创造宜居温馨小城市,让客商安家置业安心舒心,解除生活上的后顾之忧。

(作者:湖南师范大学2009级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县域经济发展思路范文3

一、确立思路,找准经济发展定位

近年来,我区认真分析了XXXX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地缘条件和人文环境,认识到XXXX区作为XXXX市的中心区,有“岭南都会”的美称,XXXX城是传统的商业重镇,历史沉淀下来的商品意识非常浓厚,自古以来XXXX人的商品意识强烈,而且有吃苦耐劳,反应敏锐,敢为人先的精神。我们意识到人的因素是最关键的因素,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XXXX要加快发展源泉在人民、发展靠人民。因此,我们把发挥XXXX人浓厚的商品意识和重商营商优势作为经济发展的立足点,把工业和商贸服务业摆到突出位置,确立了“工贸强区”发展思路。同时,XXXX区又是XXXX市的核心组成部份,XXXX区56万人口,有40万生活在城区,所以XXXX的优势在城市,潜力在城市,活也在城,兴也在城,XXXX区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以发展城市经济为主线,构建“城市中心区”经济发展新格局。

二、实施三大策略,激活城市经济发展因素

第一,开发内源和借助外力策略。内源是地方经济发展的源动力,外力是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力量,一个地方经济的充分发展应该很好调动这两方面因素,不能只重内源忽略外力,也不能只依靠外力而偏废内源。XXXX区在推进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开发内源和借助外力同等并重,很好调动这两方面因素。在开发内源方面,着力挖掘本地人才、资金潜力,发挥优势,激活民间资本,大力发展县域非公有制经济。一是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大力发展民营工业、商贸流通业和农业企业,迅速扩大经济总量;二是创造条件,吸引外出务工经商赚了钱的能人,携资金、技术、项目回乡办企业;三是开发XXXX人文资源,为扩大开放加快发展服务。特别是要发扬XXXX人重商营商的传统,开发XXXX商贸能量之源,重振“岭南都会”的雄风。在借助外力方面,通过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和经济技术交流,使国内外的经济资源为XXXX的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服务。一是通过灵活多种的招商方法,吸引国内外投资者到XXXX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办厂、经商、创业。特别是要通过落实优惠政策,优化发展环境,降低创业成本,为发达地区的民间富余资金开出一条“导流明渠”,引导发达地区特别是江浙、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民间富余资金到XXXX投资;二是着力引进、借鉴外地的先进经验和发展模式。既学习发达地区的先进模式,又学习后发地区的赶超经验。特别是学习温州发展经验,借鉴“温州模式”以及学习我们周边的高州、信宜等后发地区赶超经验。

第二,大商贸策略。XXXX人的重商传统和创业精神,XXXX在历史上商品集散地的地位和现实基础,区位优势、地缘因素以及面临的发展机遇,都是我们加速商贸业发展的巨大能量,使XXXX实施大商贸策略成为可能和必然。一是科学定位,把XXXX区建设成为区域商贸物流中心。把XXXX商贸辐射面定位在广西、雷州半岛以及西南和海南岛辐射范围。商品定位在高、中、低档商品齐全,生产资料、生活资料俱备。服务定位在产品以外销为主,兼顾国内外市场。市场的销售方式以批发为主,兼顾代购代销和旅游休闲购物。经营主体以个体工商户和厂家直销为主。二是加快培育市场体系,营造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集聚效应。建设完善商贸基础设施和配套完善服务系统,改善营商环境,增强XXXX商贸竞争优势,树立商贸物流中心的城市品牌。三是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加快发展新型商贸形态。四是创新投融资机制,优化发展环境,营造资金集聚效应,引导各方资本投资商贸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商贸流通业。五是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政府在构筑商贸物流中心中的积极作用。制定发展规划,出台优惠扶持政策。实现商贸流通业与工业化、城市化同步协调发展,理顺商贸流通管理体制,加强对全社会商贸流通的宏观管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制定实施发展规划和降低市场准入门槛上来。营造商贸人文环境,提高城市知名度。六是分步实施,整体推进。把建设商贸物流中心和开展各方面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将商贸物流中心建设的任务纳入到政府每年兴办的实事当中。

第三,项目拉动策略。加快发展,项目是关键,只有项目建起来,经济总量才能跃上去。我区深刻认识项目拉动对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实施项目拉动策略,实行经济发展项目化,项目落实目标化,目标落实责任化;坚持工业项目、农业项目一起上,生产性项目、基础设施项目一起上。积极引导外资和民间资本对国有集体企业进行嫁接、技术改造,实现体制创新和恢复性生产;积极盘活闲置土地厂房、兴办“玉贵走廊”工业集中区发展一批加工业;积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来拉动农业结构的调整;积极引进国内外资金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旧城改造、特色商业街建设;用好用活政策,争取上级支持,推进小城镇建设、文化生态家园建设、旧村改造、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村镇建设步伐,推进城乡一体化。

三、落实六个共识,实现经济发展新突破

第一,把工业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实现工业经济总量新突破。建区初期,XXXX区工业总量小,仅为,工业对财政的贡献率只有%左右,经济发展缺乏强有力的支撑。工业化滞后一直是XXXX区经济发展众多矛盾中的主要矛盾,加快发展工业是XXXX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长远之计,治本之策,是振兴XXXX经济的关键。为此,近年来XXXX区积极开展工业大会战,全力加快工业发展。一是扶持做大重点企业,引导发展四大产业集群。坚持服务玉柴、配套玉柴的方针,依托玉柴等大中型机械企业大力发展配套经济,大力扶持康澳、正菱、康裕等配件企业的发展,积极引导以南江镇平志村机械配件加工企业群为代表的玉柴配套企业加强与玉柴合作,引导发展机械产业集群。目前我区已有42家机械配套企业,2004年机械配套业产值超2亿元。依托全国最大中药材市场之一的XXXX中药材批发市场和驰名国内外的XXXX制药厂,做大以中药饮片、中药批发为主的健康产业,大力扶持汇兴、百莹、长盛、日田等中药饮片企业做大做强,引导发展健康产业集群。目前我区中药饮片企业已有9家,并建立了玉药生产基地。扶持广西最大的皮革制造企业——富英制革有限公司以及纬兴针织等一批服装企业,使其做大做强,引导发展服装皮革产业集群。2004年富英制革有限公司的工业总产值达到1.46亿元,出口创汇1885万美元,利润1652万元,上交税金1078万元。服装产业年产值5亿元以上,创税1300万多元。千方百计推进水泥行业的改制和技术改造,大力扶持中顺水泥有限公司、XXXX水泥二厂等企业,引导发展陶瓷水泥产业集群。2004年中顺水泥有限公司工业总产值达到1.66亿元,上交税金1146万元。二是构建工业集中区,发展园区经济。XXXX区着力构建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工业集中区,把分散的中小企业吸纳到集中区来,形成产业集聚和规模效应。三是推进国有集体企业改革。以最大限度地维护和实现职工合法权益,最大限度地盘活企业资产为目标,通过产权转让置换企业的国有性质,一次性补偿置换职工的全民身份,努力实现国有集体工业民营化。全区已有多家企业进入改制程序,家改制完毕。盘活闲置资产万元,闲置厂房亩。2004年,我区工业总产值达亿元,占生产总值%,工业对财政的贡献率达30%以上。

第二,把商贸业作为县域经济的突出任务,实现商贸服务业辐射能力新突破。XXXX区计划在2020年达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按照小康目标的要求,其时生产总值达到180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50%以上,即达到100亿元以上,那么商贸业经营额则要达400亿元以上。但是我区成立之初,市场档次低、规模小、设施落后、隐患多,出现无序经营的“马路市场”和辐射力下降等问题,不适应发展需要。为此,根据大商贸策略要求,近几年,我区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业主负责”的模式和“建一个市场、兴一方产业、活一方经济、富一方群众”的思路,积极推进市场建设和管理,商贸服务业辐射能力不断提高。一是加快推进商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配合城市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重点抓城东新区、江南新区、二环路内侧市场商贸区建设和城市综合整治,加快东门商业广场、斯壮商业广场、XXXX商业街、XXXX骑楼街、红楼商业广场、商业大厦、美家园商业广场等商业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提高了商业基础设施水平和规模。二是深化国有集体流通企业改革,积极引入外地资本参与重组、兼并、租赁国有集体流通企业,引入现代企业制度和科学管理方法,引入了温馨堂、圣安商厦、大大音像图书城、肯德基快餐等专业、大型、连锁商业企业,提升了商业零售业的档次。三是改造提升现有市场。实行划行归市,规范管理,引导马路摊点进入市场经营,使XXXX城区逐步形成了工业品服装市场、中药材市场、粮油市场、汽车摩托车及其配件市场、建材市场、花卉市场、果蔬市场、禽鸟市场等专业市场,同时加大对市场建设的扶持力度,联合市直有关部门对各大专业市场陆续进行改造提升,提高市场品位、档次和市场竞争力。经过改造提升,工业品市场已成为广西最大的工业品服装专业市场,2004年商品成交额超40亿元,创税2800万元。中药材市场,年成交额超10亿元,2004年创税超1000万元,已成为全国第三大中药材市场。汽车、摩托车及配件市场经营户也达800多户,年商品成交额超8亿元,创税1500多万元。

改造提升后,我区的商品服务业的辐射范围进一步扩大,工业品市场的商品销售范围辐射到华中地区一带,在中药材市场的带动下,汇兴、百莹、长盛等一批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先后到我区落户,并带动当地及周边地区中药材种植业的发展。目前周边县(市)区1.1万户农户发展种植中药材4.2万亩。2004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52亿元,增长13.3%,增幅同比提高3.8个百分点。

第三,把农民增收作为农村工作立足点,实现农村经济发展新突破。制约我区农业经济的突出问题是:农业龙头企业少、农产品加工水平低、城乡一体化进程缓慢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个目标,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努力实现我区农村城市化、农业工业化、农民市民化。一是大力发展以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的农业企业。重点抓好香蒜、果蔬、肉类、中药等加工项目。目前,投资100万元以上的农业企业已达27家。二是大力发展效益农业。重点扩大无公害蔬菜、中草药等种植规模和水产畜牧养殖规模。已建立无公害蔬菜、亚热带名优水果、中草药、特种水产养殖、叁黄鸡等基地30多个。三是切实抓好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通过发展工商业,解决更多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2004年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1.3万人,其中劳务输出3000人,本地转移就业1万人。

2004年,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生产总值元,比建区初期的元,净增长元,增幅%,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元,比建区初期的元增长元,增幅%,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增长。

第四,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为平台,实现城市化水平新突破。

城市是经济发展的空间和载体,是第一竞争力。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挡次,扩大城市容量,集聚城市辐射能力,对于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城市中心区,XXXX区牢固树立市区一体化意识,积极投身城市建设,依托城市发展,把城市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加快我区经济发展的步伐。一是推进旧城改造,提升城市品位。通过抓好斯壮广场、东门广场、州珮小区、振业广场、东明小区及商业中心街、名山饮食文化街、美家园商住小区以及人民路等旧城改造项目,建设特色商业街、广场,促使城市资源的有效利用,促进了城市品位的提升和商贸业的发展。二是加快新区建设,完善城市功能。积极开展征地拆迁工作,全力抓好以行政中心为主的城东新区、以商住开发为主的江南新区、以工业发展为主的玉柴新区建设,进一步扩展城市规模,促使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三是大力开展城市综合整治活动,塑造城市新形象。通过抓好21个开发小区道路硬化、绿化、亮化,抓好城区干道两侧建筑物“填平补齐”、“穿衣戴帽”,落实“门前三包”管理和城区硬化、绿化、净化、亮化、美化工作,使千年古州又焕发新姿。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促进了我区超市、专卖店等商业发展和房地产、餐饮、旅游、交通运输、信息服务、体育健身等服务业发展。

第五,把非公有制经济作为XXXX主体经济来抓,实现民营经济发展新突破。XXXX区认识到非公经济是XXXX最具活力的经济成分和最具潜力的经济增长点,对财政增收意义重大,因此,XXXX区把非公经济作为XXXX的主体经济来抓,全力加快非公经济发展步伐。一是认真学习借鉴温州、义乌等地超常规发展非公经济经验和毗邻的高州、信宜等后发地区赶超经验,结合XXXX民营中小企业多、民间资本多的实际,把发展民营经济的重点放在激活民间投资上,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方向,激发本地企业进行二次创业。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外出务工经商能人,携资金、技术、项目回乡办企业。二是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坚持和完善招商引资工作新机制,落实领导和专职干部跟踪服务制,完善项目工作日誌制,坚持例会制度和检查验收制度,完善招商引资上项目考核奖惩机制。抓好各类签约引资项目的落地工作,提高项目履约率,确保每签约一个落地一个。落实各种优惠政策,优化发展环境,降低创业成本,吸引发达地区特别是江浙、珠江三角洲地区富余资金到XXXX投资。

2004年,我区个体工商户数达19842户,同比增加1160户;注册资金39534万元,同比增长37.6%。私营企业1346家,同比增加289家;注册资金128264万元,同比增长50.9%;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从业人员7.45万人,同比增加1.1万人。引进外来投资项目个,投资额亿元,其中接纳东部产业转移项目个,投资亿元。全区非公经济上交税金约2.5亿元,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达80%以上,

第六,把“玉贵走廊”作为率先实现小康目标的示范工程,实现经济、文化、生态协调发展新突破。XXXX区紧紧抓住自治区、XXXX市加快玉贵走廊建设的大好机遇,把玉贵走廊建设作为加快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示范工程,与县域经济建设相结合,促进经济、文化、生态的协调发展,努力实现局部崛起。一是抓好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建设。进一步扩大开放,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泛珠三角经济圈构建等机遇,积极主动接纳外来投资,千方百计借助外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加快建设开放型的走廊。加快项目规划建设,抓好一批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抓好沿线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把名山、茂林两镇作为“玉贵走廊”建设的重点,集中力量,加大投入,以点带面,重点突破。二是抓好文化生态建设。重点加强村级道路硬化,搞好水利工程的维护,加快改水改厕改灶、绿化美化、沼气池等方面建设,完善科教文卫体基础设施,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优化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抓好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城乡整体文明程度,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开展玉贵走廊建设以来,全区旧房改造面积达32万平方米,硬化村级道路26条34.03公里,硬化社区道路36条9.1公里;投资790多万元建设一批文化娱乐设施;投资1370多万元进行生态建设,建成沼气池2500多座,垃圾处理点27个,成立农民环卫队44支,改厕4860多户,改水达标5120多户,植树造林近27万株,农村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实现了经济、文化、生态协调发展。版权所有

四、下一步打算

下一步我区继续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工贸强区”发展思路,紧紧依托“四大平台”,开发“两大内源”,加快“两个融入”,努力扩大经济总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县域经济进一步加速发展。

一是依托“四大平台”。以玉贵走廊、工业大会战、城市基础设施大会战、中小企业商机博览(中国•XXXX)为发展平台,努力把我区建成工业发达、商贸繁荣、城市基础设施完善和人居环境优美的城市中心区,把玉贵走廊建设成为经济发达的走廊、“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走廊、社会稳定及文明和谐的走廊。

县域经济发展思路范文4

一、苏北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苏北县域经济整体水平偏低,农业现代化程度不高

从总体上看,苏北五市经济总量偏低,其中:经济最发达的徐州市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1212.12亿元,是苏州市(4025.52亿元)的30%,是无锡市(2805亿元)的43.21%,是南京市(2413亿元)的50%;经济最不发达的宿迁市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375.85亿元,是苏州市的9.33%,是无锡市的13.4%,是南京市的15.58%。从具体情况分析,苏北欠发达地区经济总量偏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农业产业化不发达、农业现代化程度较低。以盐城市为例,2000年农业机播面积为31.48万公顷,到2005年仅增加5.22万公顷,增长16.58%。2005年盐城农业机播面积(36.7万公倾)占整个耕地面积(77.66万公倾)的47.26% 。这说明盐城市农业现代化步履艰难,发展缓慢。

(二)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经济发展后劲不足

目前,苏北县域经济中,农业经济占较大比重,县域工业经济不发达,服务业相对落后,特色农业偏少,无法大规模转移剩余农业劳动力。以盐城、宿迁为例,2005年,盐城的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为:22.74%:44%:33.26%。宿迁为26.63% :43.43%:29.94%。而苏南的苏州为1.96%:66.84% :31.2%,无锡为1.78%:60.43%:37.79%;苏中的扬州为9.29%:56.19%:34.52%,南通为11.02%:55.97%:33.01%。从上述的一、二、三产的比例,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苏北县域经济中农业经济比重较大,工业、服务业不发达,与苏南(苏州、无锡)、苏中(镇江、南通)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由于历史原因,苏北各县仍属于农业粮棉县,工业规模偏小,骨干企业偏少,多为中小企业,主要从事机械、化工、服装等行业的生产,高科技含量偏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导致工业经济落后。而农产品和特色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尚未形成规模,使得县域经济的发展后劲不足。

(三)非农产业发展滞后,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缓慢

在苏北县域经济中,由于工业不发达,服务业不兴旺,造成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可能性下降,导致农民增收速度减慢。目前农民依然主要是靠天吃饭,遇到灾年,只能减收、甚至无收,这就给苏北县域经济的发展,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2005年,盐城市财政收入为86.9亿元,用于农、林、水利的支出为5.44亿元,仅占财政收入的6.26%,起不到政策引导作用。2005年盐城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893元,比2004年(4451元)增长9.93 %。低于全省平均增长水平(11%)。仅占苏州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二分之一。

(四)招商项目不够严谨,投资环境亟待改善

一是苏北部分开发区为完成任务,对招商引资的项目缺少科学论证,有时引进发达国家或地区淘汰的高能耗、重污染的项目;二是在投资环境上,许多县、区存在市民综合素质不高、行政审批手续繁琐、政府办事效率低等现象。

二、加快苏北县域经济发展,切实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

(一)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不断壮大县域经济

1.科学分析比较优势,做强县域工业经济。如盐城建湖的森达集团充分利用当地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引进意大利造鞋技术,采用科学的管理方式,生产出中国名牌产品“森达皮鞋”,为建湖县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据调查,至2004年末,森达集团建湖生产基地已吸纳当地农民工就业近1万名,年上交税收近1亿元,占该县财政收入(6.87亿元)的15%。所以苏北各县只有认真分析现状,充分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才能做大做强县域工业经济。

2.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特色农业经济。在工业比较落后的苏北地区,要通过建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带动整个地区农业发展。要将培植生态农业、科技农业,作为实现苏北县域经济新跨越的重要举措。要按照种植规模化、经营合作化、“贸工农”一体化、服务市场化的要求,强化优势,突出特色,不断提高农业竞争力。如淮安市的白马湖农场近几年来,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目前已形成以农业为主体、种子为龙头、农产品深加工为主线、蔬菜为新增长点的“贸工农”一体化的新格局。通过建设种子市场、发展优质大米、面粉、曲酒、蔬菜、建材红砖以及其他水产品,使农场的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该农场近两年连续利税超千万,四次荣获江苏农垦“十佳”企业和先进企业称号。

3.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大力发展乡村第三产业。苏北地区应利用农村的自然风光,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有针对性地发展乡村服务业,较好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如:2003年初,有浙江“山沟沟”之称的杭州市余杭鸬鸟镇政府,利用本地自然风光,大胆吸收高新集团投资3000多万元,成立“山沟沟旅游度假有限公司”,开发双溪竹海漂流。以“政府主导、企业运作、农民参与”的形式,开发了汤坑、茅塘两个核心景点。该公司成立后一次性招用本地农民140人从事旅游接待服务工作,同时配套服务行业从业农民达400多人,每年接待游客40多万人次。到2005年底,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过万元,高于杭州市平均水平,而2003年以前,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远远低于杭州市农民平均水平。目前“山沟沟”村已呈现出“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雏形,双溪竹海漂流被赋予“江南第一漂”的美称。

(二)进一步改革开放,抓好“三大经济”

1.继续抓好开放经济。首先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苏北欠发达地区要用开放的理念加速资本积累,要组织强有力的招商队伍,引进优质项目,特别是要抓好技术密集型项目的引进,使县域经济在更大的发展空间加快开放,加速发展。如宿迁市针对县域经济规模偏小、农业产业化相对落后等问题,狠抓招商引资,集中精力实施工业突破,经济出现“高开高走”,逐步成为苏北乃至全省经济的一个亮点。其次要有选择地引进外资项目。苏北欠发达地区在引进外资项目时要坚持三个原则:一是有利于当地优势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项目优先引进;二是重污染的项目不引进;三是高能耗、低效率的项目不引进。

2.优先开发园区经济。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腾飞的一个成功做法就是大力发展园区经济,通过园区发展带动整个地区的发展。所以发展园区经济是实现苏北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苏北各县(市、区)应集中精力抓好重点开发区建设,同时有条件的乡镇也可以从自身实际出发,抓好特色园区建设,以扩大招商效果。如:徐州市政府为促进开发区经济的发展,于2006年3月,下发了《关于市有关部门支持徐州经济开发区发展和下放管理权限的通知》,一次性下放12个部门28项管理权限给开发区,极大地调动了园区的积极性。又如:素有江苏北大门之称的赣榆县坚持工业立县,推动主体突破,十分重视园区开发工作,2003年起,举全县之力重新启动建设两个经济开发区和西关民营工业园。两年共投入基础设施6.2亿元,投产项目96个,招商引资31亿。2004年,赣榆县在全市工业化进程考核中位居第一,民营经济发展排名全市第一,海洋与渔业经济效益等重要指标列全省第一。

3.大力培育民营经济。苏北欠发达地区要积极引导民营企业的发展,严格按照“规模型、科技型、外向型”的思路,大力实施地区民营企业发展战略,重点扶持一批当前效益好、远期前景好的科技型民营企业。

通过促进苏北欠发达地区“三大经济”的发展,可以使县级财政收入成倍增长,为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提供充足的资金来源。

(三)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一是要重视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科技创新是提升欠发达地区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动力,因此要切实转变思想观念,有选择地开展农业科技创新工作。要围绕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与销售,按“种、养、加”相结合,“贸、工、农”一体化的原则,精心组织力量开展科技创新工作,使科技创新真正为发展特色经济和增强县域经济竞争力服务。二是要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工作。应改变科研与推广相脱节的现象,走“研究、开发、推广”一体化的发展道路,提高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率。如:内蒙古的鄂尔多斯股份有限公司发挥传统养殖业的优势,经过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在沙漠上大量种植抗风沙的沙棘,实行山羊圈养,并及时给养殖户以资金上的支持,逐步出现人进沙退的可喜局面;沙棘的杆用于造优质纸浆,沙棘的枝叶用于喂养山羊,使羊群成倍增加,羊绒质量提高,开创了“科研、种植、养殖、加工”一体化的现代化农业新模式,实现了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四)制定和完善支农优惠政策,大力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1.制定和完善支农优惠政策。2006年7月21日,同志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中强调:“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为重点,制定和完善各项支农惠农的政策……”。因此,政府应尽快出台有针对性的相关支农优惠政策,如新招录的国家公务员必须到农村服务2~3年,享受特殊津贴;对优秀人才到农村服务的,应在个人升职、子女就业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等等。通过城市优秀人才向农村的流动,带动苏北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的繁荣。

2.不断完善现有的土地政策。国家应完善现有的土地政策,在延长农民对土地承包期限的基础上,允许农民在法律范围内将土地使用权以出租或入股的形式转让给第三者。这样既可以保证部分农民集中精力发展乡村第三产业;也可以保证进城农民工仍然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不至于在进城不顺利的情况下没有退路,流落街头。

3.加大农村教育投资力度。加大对农民的职业教育和专业培训,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扩大他们的视野,加强他们之间的交流,使他们从封闭走向开放,以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较高层次转移。

4.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欠发达地区小城镇建设的步伐,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同时要充分吸收富余农民到各类企业就业,使农民成为企业职工,能定期领取基本工资和效益工资,并享受各种保险,这样既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又可以达到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

5.做好农民进城务工的保障工作。要尽快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彻底废除现有的不合理的户籍制度,给予农民在城里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平等待遇,从制度上保证进城农民工基本生活,享受必要的社会保险,认真解决农民工子女进城上学中的实际困难,保证进城农民工工资的兑现等等。

(五)大力优化投资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有赖于良好的投资环境。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投资环境的整治,以良好的环境、优质的服务赢得天下客商。一是大力提高市民素质。苏北欠发达地区的城镇人口较密集,但市民的素质并不高,因此在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同时,要全面提高市民的综合素质,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二是优化投资的政策环境。要通过制订科学合理的政策,并加大督查力度,不断改善投资的政策环境。如2006年7月下旬,盐城市政府为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在全市印发了《关于集中整治经济发展环境的实施方案》,同时在市直118个行政事业服务单位开展了2006年经济环境建设考核评议工作,重申了《关于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六项制度》,极大地促进了盐城市投资环境的改善。三是美化生态环境。欠发达地区要在优化生态环境上下功夫,根据自身条件,全力打造特色生态环境,不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县域经济发展思路范文5

县域经济既是区域经济的组成部分,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单位。从宏观角度看,发展县域经济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实力提升,从而壮大国民经济。在这个意义上,发展县域经济就是发展国本经济。从微观角度看,发展县域经济可以解决辖区内居民的就业问题,从而提高其生活水平。在这个意义上,发展县域经济又是发展民生经济。然而,对于不发达地区而言,这个既关乎国本经济,又关乎民生经济的县域经济,其发展战略客观上不得不面临两种选择:一种是常规发展战略的选择,另一种是超常规发展战略的选择。在当前区域竞争几近白热化的背景下,常规发展战略的选择,实质上是选择亦步亦趋的跟进战略。实施这一战略,将会使不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永远处于落后状态。因此,我们只有选择超常规的发展战略,才可能给不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带来前景和希望。               

选择和实施超常规发展战略的根本着眼点在于:避免不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的后发劣势,使之用尽可能短的时间,在区域和县域经济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取得发展格局上的持久战略优势。事实上,战略的本来含义,就是指在竞争和对抗的关系中,通过出奇谋和用奇招来扬长避短,以达到小胜大、弱胜强的目的。早在战国时期,《孙子兵法》就有有关战略的经典论述。用现代 语言 讲,战略就是用辨证思维,来审视现实竞争和对抗关系中的内外两方面情况,在此基础上首先建立起局部优势,尔后实现整体优势的一系列方法和措施的总和。为了在不发达地区县域经济中首先建立起局部优势,最终赢得发展格局上的整体优势,我们在选择和实施超常规发展时,应当明确以下几个战略思路:

一“拿来主义”的战略思路

“拿来主义”就是对外开放。这是推动不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实现超常规发展的首要思路。众所周知,不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的最大劣势是资本匮乏。由于资本匮乏,使得自然资源和劳动等生产要素无法结合成现实生产力。因此,要使自然资源和劳动等生产要素结合成现实生产力,并推动其快速发展,就必须首先着力解决好资本的来源问题。解决资本来源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内部积累的方式获得资本,另一种是通过外部引进的方式获得资本。前一种是小农经济思维支配下获得资本的方式。在这种方式下,资本获得的规模小、速度慢。依靠这种方式来解决不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本来源,其目的是无法达到的;后一种则是 市场 经济思想 指导 下获得资本的方式。在这种方式下,只要能够创造出适宜的条件,资本就会受利益的引导,源源不断地流向这里,将沉睡的自然资源和劳动魔术般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珠三角”、“长三角”以及其他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历程,已证明了这种方式的有效性。成安县近几年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事实,也使我们深切体会到:只有坚持“拿来主义”,坚持外部引进的方式,坚持以开放统揽经济工作全局,才能克服资本匮乏这一制约不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最大劣势,从而在战略上解决其发展所需要的资本来源问题。

“拿来主义”作为不发达地区县域经济谋求超常规发展的战略思路,不应当是盲目的,应当是有针对性的。必须针对资本流动的规律。当前,国际资本是按照两种规律来流动:一是按照梯度转移的规律来流动,二是按照跨越式转移的规律来流动。以国际市场为主要开拓对象的资本,通常遵循前一种流动规律,即首先落户于最方便进行国际交往的地区。当资本积聚到相当水平,生产 成本 也上升到不经济的程度时,再由近及远地梯度式向扩散;以国内市场为主要开拓对象,或者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主要 投资 对象的资本,则通常遵循后一种流动规律,一开始就会把资本投放于方便国内市场交易的地方,或者是自然资源的富集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随着国内市场向国外资本的进一步放开,资本跨越式流动的规摸也会越来越大。认识到资本流动的两种规律,可以使不发达地区在“外资中移”的机遇中,自觉依据区位条件和自然资源来选择资本的主攻对象,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资本来源的不同,还使资本具有不同的运动方式。搞清楚这一点,对于增强“拿来主义”战略思路的针对性,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果把国外引进资本称之为外源性资本,国内土生土长资本就是内源性资本。外源性资本的运动方式是:在国内投入资本,将盈利转往国外;内源性资本的运动方式是:在国内投入资本,将盈利留在国内。盈利转往国外还是留在国内,是外源性资本和内源性资本的一个根本区别。这个区别决定了它们对内地不发达地区的投资倾向是不同的。比较而言,内源性资本具有更强的内地投资倾向。基于此,不发达地区在面对“南资北移”的机遇时,可以根据不同资本所占的比重,正确判断出哪类“南资”具有更大的“北移”性。“珠三角”和“长三角”是人们普遍公认的“南资北移”发源地。但由于“珠三角”外源性资本的比重大于“长三角”,“长三角”内源性资本的比重大于“珠三角”。所以从实际角度看,“长三角”资本的“北移”概率,比“珠三角”资本的“北移”概率相对更大。认识到不同来源资本的不同运动方式,可以使不发达地区在“南资北移”的机遇中,有针对性地确定招商引资的重点区域,减少工作的盲目性。

近几年来,成安县通过运用上述“拿来主义”的战略思路,实现了招商引资工作的重大突破。截止目前,已引进项目108个,总投资达30亿元,使县域经济呈现出超常规发展的态势。

二 “创造优势”的战略思路

优势就是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具体包括资源优势、区位优势、 环境 优势、人文优势和产业优势等。通常情况下,人们习惯于把优势仅仅看作是现实既有的有利条件。实际上,现实既有的有利条件是优势,现实没有的,通过主观努力创造出来的有利条件也是优势。这后一点,对于发展不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同样至关重要。那么,缺乏既有优势的不发达地区,如何能够创造出优势?

首先要辨证地认知优势。在一种情况下是优势,在另一种情况下可能是劣势。比如,靠近中心城市的不发达地区,“靠近”是一种优势。但这种“靠近”可能会阻挡其成为中心经济区的崛起。在这个意义上,“靠近”又是一种劣势。而远离中心城市的不发达地区,“远离”是一种劣势。但这种“远离”可能会促成其作为中心经济区的崛起。在这个意义上,“远离”又包含有优势。优势与劣势的相互包含、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要求我们必须用辨证的视野,来选择不发达地区县域经济超常规发展的道路。在靠近中心城市的不发达地区,我们可以充分发挥“靠近”的优势,利用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和资本梯度转移的规律,一开始就直接从推进 工业 化切入,用工业化带动整个县域经济的发展;在远离中心城市的不发达地区,我们则可以充分发挥“远离”的优势,从创建商贸集散地入手,进而推动相关工业的发展。如果不是这样,不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就可能在始终找不到最佳切入点的情况下,一再丧失发展的机遇。成安县之所以能在较短时间里,实现工业项目的超常规发展,正是得益于对本地优势的这种辨证认知。

其次要做强放大局部优势。这可以弥补不发达地区整体优势的不足,从而实现相对优势。我们知道,优势是包含有许多内容的。既使是发达地区的县域 经济 ,也不是在完全具备了各种优势后才开始发展的。“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的县域经济,甚至是在严重缺乏自然资源这一关键优势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这也就是说,一个地区只要具备了一项或几项优势,就可以通过做强和放大这一项或几项优势,来降低企业的发展 成本 。从区域 经济学 的角度看,一个地方能够降低企业的发展成本,就能够对资本产生吸引力。这恰恰是一个地区实现和发挥优势的根本所在。因此,对于优势十分缺乏的不发达地区,我们应当及时抓住为数不多的少数优势,并尽可能将其发挥到极至。唯此,才能增强不发达地区的相对优势,形成对资本的吸引力,达到实现县域经济超常规发展的目的。成安县在寻求县域经济超常规发展的过程中,就运用了这样的思路,将有限资金投放于靠近邯郸市的主要 交通 干线两侧,以解决资本投入所必须的供排水和 电力 设施问题。这不仅强化和放大了靠近邯郸市的“靠近”优势,还降低了企业的发展成本。这是成安县在不长时间内,能够吸引大量外来资本的又一重要原因。

第三要用创新的方法创造优势。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曾提出过一个沿用至今的创新概念。这一概念将企业生产过程中新生产要素的引入,以及新生产要素组合方法的引入定义为企业创新。实际上,这一概念同样可以用来解决经济发展中的优势创新问题。因为在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各种优势中既有客观性因素,也有主观性因素。但无论是客观性因素,还是主观性因素,都存在一个能够用创新方法获得的问题。不同点在于: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客观性因素,其创新获得一般需要支付较大成本。比如,在交通不便的地方修建公路,不支付很大成本是根本做不到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主观性因素,其创新获得一般不需要支付较大成本。更新理念、创新办公方式、优化 社会 环境 、改善政府服务和制定优惠政策等,都可以降低企业的发展成本,从而使我们能够从无到有地获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主观因素,也就是创造出新的优势。从不发达地区的现实状况看,我们应当首先从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主观因素切入,来创造新的优势。成安县近年来的经济发展实践也证明,开展以“扩大开放”为核心的思想解放运动,制定以“降低企业发展成本”为核心的优惠政策,实行以“提高工作效能、提高服务质量”为核心的政府“通透式”办公,以及将 行政 权力公开透明运行等,都起到了创新优势的作用。

三  “重点突破”的战略思路

不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不仅缺乏发展所需要的各种优势,还缺乏必要的经济积累和产业基础。在这种情况下,要想突破原有的停滞状态,实现经济的超常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根本跃迁,就必须按照“重点突破”的思路分阶段开展工作。

第一阶段,要首先解决产业“从无到有”的问题。这是不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第一阶段的发展重点。因此,在这一阶段,我们的工作重心,就是千方百计通过实施“拿来主义”和“创造优势”,来尽可能多地引进资本和项目,而无需过多地考虑单个资本和项目的规模大小。大量的招商引资实践表明,在这一阶段,不发达地区还不具备对资本和项目挑肥拣瘦的条件。如果在这一阶段就开始对资本和项目挑肥拣瘦,结果必然会延缓不发达地区产业基础的形成。不能尽快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基础,主导产业的选择和培育,以及产业结构的升级就无从谈起,实现经济的超常规发展也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有些同志认为,不发达地区缺乏一定规模的产业基础,这正好如同一张白纸,我们一开始就可以通过引进高技术含量的资本和项目,在上面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其实,这是一种缺乏经济工作操作实践的看法。在现实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高技术含量的资本和项目,大都需要一定的产业平台,需要相关的产业与之相配套,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劳动力和人才队伍。没有这些条件,引进高技术含量的资本和项目,就如同在无水的沙漠里种植莲藕一样,是很难收到好的效果的。要想获得好的效果,就必须创造引进高技术含量资本和项目所需要的条件,就必须尽快不分大小、从无到有地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基础。否则,我们会既拣不到西瓜又丢掉芝麻。还有的同志认为,现在提倡均衡协调的科学发展观,在这种情况下,搞重点突破怎么行?其实,这些同志忘记了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是发展,落脚点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因此,当不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尚缺乏必要的产业基础时,用“拿来主义”和“创造优势”的办法实现重点突破,尽快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基础,这就是实事求是地落实均衡协调的科学发展观!

第二阶段,要解决产业“从有到好”的问题。这是不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第二阶段的发展重点。经过第一阶段富有成效的努力后,不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客观上就会具备向更高层次变迁的产业基础。在 市场 经济背景下,这个产业基础不管它是否完备,(在县域经济这个狭小的范围内,完备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都会受到市场机制的有力调节,并按照区域产业生命周期的自我更新规律,自发地进行优化与重组。在这个过程中,不适应市场需要的产业,会被适应市场需要的产业组合掉,形成更大规模的产业。这个更大规模的产业,又会通过前向和后向的产业关联,带动整个县域经济的发展。这个能够带动整个县域经济发展的产业,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主导产业。同时,适应未来需要的前瞻性产业,也会萌生并开始发展。问题在于:产业内部的优化与重组完全处于自发状态时,结构重组的阵痛和资源浪费是不可避免的。要减轻结构重组的阵痛和减少资源的浪费,就必须在尊重市场机制基础性调控作用的前提下,有效地发挥地方政府的调节作用。因此,在这一阶段,我们的工作重心,就是通过制定区域产业政策,来选择、扶持和培育主导产业。那么,在已有的一定规模的产业基础上,如何选择主导产业?首先要选择需求收入弹性高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也就是说,把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需求会有更大增加,市场会有更大前景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其次要选择劳动生产率上升快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劳动生产率上升快的产业,一定是科学技术水平高的产业;再次要选择前后向关联度强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关联度强是一个产业具有强带动性的主要标志。

然而,对于不发达地区县域经济而言,我们只有首先完成好第一阶段的任务,才能接下来完成好第二阶段的任务。当我们处于第一阶段,并在倾力打造一定规模的产业基础时,我们要同时具备开始实施第二阶段任务的背景思路。不是用这种背景思路,来操作完成第一阶段的任务。而是用这种背景思路,给第一阶段的工作以未来的前进方向,减少盲目性。

四“长期坚持”的战略思路

发展经济本身就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发展不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就更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推动不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实现超常规发展,那就是难上加难的事情。我们之所以这样说,首先是因为不发达地区不仅底子薄、基础差,而且还缺乏经济发展所必要的积极理念和人文精神。启蒙和培育这种积极理念及人文精神,需要花大的力气,需要长期坚持才能奏效。否则,落后的理念就会反过来扼杀经济发展,更惶论经济超常规发展了。成安县近几年在推动经济超常规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了持续不断的思想解放运动。通过观念更新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其次是因为不发达地区存在一种低水平的系统稳定性。这种低水平的系统稳定性,不仅仅体现于 人口 增长会吃掉经济发展的成果,使人均收入始终处于低水平状态;还体现于 财政 供养人员的增加会吃掉经济发展的剩余,使政府本应承担的提高劳动力素质的功能无法正常发挥,致使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劳动力,也始终处于低水平状态。要打破这两种状态,突破经济运行的低水平系统稳定性,仅靠常规发展是不行的,必须要靠持续不断的超常规发展。根据国内外经验,这个过程大约需要20-30年的时间,更短时间则无法实现基本经济的根本转变。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我们不能在20-30年的时间里,持续不断地推动经济实现超常规发展,不发达地区低水平的系统稳定性,就会通过内在的均衡机制重新复制不发达状态,或者在一个放大的规模上复制这种状态。第三是因为在区域或县域经济竞争中,不发达地区如果不能通过持续不断地超常规发展,尽快形成相当规模的产业基础和相当程度的产业竞争力,发达地区就会在产业积聚和极化效应的作用下,进一步拉大与不发达地区的差距,使不发达地区的经济相对边缘化甚至绝对边缘化。当然,发达地区的产业积聚和极化过程不会是无限的,达到一定高度后,就会反过来向周围不发达地区扩散。既使在这种情况下,不发达地区也只能处于亦步亦趋的跟进状态。但无论是差距拉大带来的绝对或相对边缘化,还是亦步亦趋的跟进状态,都不利于不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都会使其深陷难以进一步发展的困境。

因此,为了使不发达地区的县域 经济 ,既走出当前的发展困境,又避免陷入未来的发展困境,就必须按照“长期坚持”的战略思路,持续不断地开展思想解放运动,以培育有利于经济超常规发展的人文精神;持续不断地招商引资和推进项目建设,以突破经济运行的低水平系统稳定性;持续不断地扩大产业规模和尽快形成产业竞争力,以做到后来居上。只有这样,不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才有可能真正完成经济起飞的 历史 任务。

此外,为了确保不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在寻求超常规发展的过程中能够落实好“长期坚持”的战略思路,我们还需要与之相应的 政治 安排。具体包括:增加领导机构中的专业人才,维护领导班子的相对稳定性,以及有针对性地扩大干部队伍的培训力度等。

五 “和谐稳定”的战略思路

推动不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的超常规发展,必然会对原有的产业结构、 社会 经济关系、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思想观念等产生重大冲击,使其发生大的裂变。这种裂变既可以在自为的方式下发生,也可以在可控的方式下发生。如果在自为的方式下发生,社会就会陷入动荡和不稳定状态,从而破坏经济发展;如果在可控的方式下发生,社会就能保持和谐与稳定,从而维护经济发展。因此,要成功地推动不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实现超常规发展,就必须把可能由此引起的种种社会剧变,都置于可控的方式下。为此,也就必须把确保社会的和谐稳定,作为超常规 发展战略 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我们能否把经济的超常规发展,与确保社会的和谐稳定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社会和谐稳定下的超常规发展?回答是肯定的。

首先,实现经济的超常规发展,与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是有着内在统一性的。这种内在统一性,不仅仅体现于没有社会的和谐稳定,就无法实现经济的超常规发展;还体现于在不发达地区普遍存在贫困的情况下,不实现经济的超常规发展,就更无法从根本上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大量的国内外实践已反复证明,贫困绝不能带来和谐稳定。因此,要消除不发达地区业已存在的贫困状态,并彻底拔除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根源,就必须坚决做到两个坚定不移:一是坚定不移地推动经济实现超常规发展;二是坚定不移地确保社会的和谐稳定。在确保社会的和谐稳定中,推动经济实现超常规发展;在实现经济的超常规发展中,达到社会更高层次的和谐稳定。

县域经济发展思路范文6

1、相比较而言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缓慢。

长久以来我国实行的是“二元结构”体制,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受限,这导致县域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镇吸引力差。

2、高级技术人才匮乏。

县域自然资源丰富、气候条件宜人、初级劳动力过剩,但是高级技术人才匮乏。由于各种因素综合作用,导致引进人才之路举步维艰。

3、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

重农轻工,第三产业发展缓慢。重传统产业发展,缺乏改革和创新性的新兴产业,第一、二、三产业尚未协调发展。

4、受政策、体制影响较大,缺乏创造力。

当前,县域人口几乎占全国人口的70%。由于综合考虑国家往往将一些大项目和大产业放在大中型城市,县域经济发展缺少大项目、大产业支撑,发展动力不足。存在上述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多年来我国城乡二元体制、政府政策导向的问题,特别是农村缺乏高级市场要素,上述原因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县域经济的健康平衡发展。

二、县域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现阶段,我国县域经济已经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并且处于良好的发展态势。深刻清醒的认识当前环境、形势的发展趋势,并根据我们自身的条件理清符合县域经济发展规律的新思路并确定相应的新对策是抓住县域经济发展机遇期的关键所在。

1、明确发展思路,革新发展理念

目前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缺资金、缺项目、缺技术、缺人才,更缺少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思想理念。应从多方面确立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民营经济的重要作用。摒弃不合时宜的传统县域经济发展观,与时俱进研究新思路,不要就农业抓农业、就农村抓农村、就县域抓县域的单一孤立打法,而是应以工带农,统筹兼顾。

2、加快工业化进程,以工业引领来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县域经济发展实际上是县域发展的工业化过程,是用现代工业带动传统农业和农村经济,从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转换的过程。加快推进工业化,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地转入工业和城镇,这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当前全国强县的实际情况已经是最好的证明。

3、加快城镇化进程,夯实县域经济基础

工业化和城镇化是相互依存的,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基础,城镇化又可以进一步推进县域经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快慢,直接影响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因此,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加快城镇化进程,并使之成为壮大县域经济的一个基础点。

4、创新县域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

党的十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那么首先就应该创新县域经济制度,这是前提,没有良好的经济发展软环境,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动力,那么我们说的发展县域经济都是空话。为有效创新县域经济制度推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重点应该从明确当前县域经济制度改革、创新目标和方向来对农业生产承包制度、组织管理制度等进行完善,坚决剔除阻碍县域经济以及农工一体化的制度障碍,加快推进城乡劳动力、技术、资本等合理流动,形成城乡一体化的有序、开放的市场体系,调整产业结构,合理配置资源,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来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同时还要鼓励县域经济主体走集约经营道路,在稳定土地承包权益受法律保障的基础上实现农工规模经营、发展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加快县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通过改革推进县域企业民营化进程,确立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5、招商引资,加快项目建设步伐,大力发展县域民营经济

当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目标还是注重依靠政府主导的大项目,总想依靠政府直接统管来建项目,恰好不重视市场的调节和决定性作用。县域经济应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发挥地方资源丰富优势,不光靠政府建大项目,还应该改善投资软硬环境和政策性问题,吸引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家来投资服务地方经济,带动县域经济项目建设步伐,促进县域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当前,普遍重视政府投资的大项目建设,而恰恰忽视船小好调头的民营小项目小企业,这一适合县域经济发展壮大的模式不容置疑、不能轻视。这可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速度。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