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科学主义教育思想范例6篇

西方科学主义教育思想

西方科学主义教育思想范文1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内涵 趋同 差异

1 中西思想政治教育内涵

1.1 中国封建社会思想政治教育

在孔子之前,中国的民众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可以说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基本上上从孔子时代为开端,在其之后,墨学、法学、黄老学相继成为统治者灌输给民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1)教育内容。儒家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目的都可以在《大学》中找到,后人称之为“三纲八目”,这是儒家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高纲领。(2)教育目的。儒家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一方面是培养具有儒家精神的人,儒家非常注重自我的精神修养,主张“内求诸己,外图事业,内圣外王。”另一方面是为社会输送大批的栋梁,维护社会的稳定,促进社会的和谐。

1.2 中国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共产党历来就是一个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政党,她在教育中成长、成熟。中国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是历史的产物,在历史的不断变化中逐渐的发生变化,是中国历史和中国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

特点:(1)1950年通过的《共同纲领》确认了马克思主义在国家政治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是国家主流的意识形态,由此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普及,在法律上确定马克思主义的地位,一直都是中国社会主义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wwW.133229.cOm

(2)社会主义中国自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一直面临着资本主义强国的颠覆,而国内的封建主义残余思想仍旧没有消除,所以面临着内忧外患的社会主义中国,必须在思想深处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先进性。

(3)中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而这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配合,及时的在人民群众中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等。

方法:第一,强调对青年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此基础上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第二,系统制定共产主义教育计划,重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第三,利用群众团体,组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第四,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认识到法制建设的重要性,因而在对人民群众进行法制教育,增强法制观念,使人们知法、懂法、守法方面,做了许多工作。第五,重视社会实践教育,中国对青年一代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

1.3 西方思想政治教育

(1)共识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在西方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这一共识是西方在吸收惨痛教训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二战后,科技得以迅猛发展,反映在教育上就是大量的应用型学科得以建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受到压缩,西方普遍崇尚技术、科学,而对人的综合素质的提升视而不见,最终导致了大量的社会问题的出现,在这种情形下,西方国家开始通过立法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教育的主干课程。

(2)广泛性。在西方国家,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广泛的参与性。在美国,无论是家庭、学校、社会还是大众传媒,无论是政党还是宗教团体,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在充分利用一切场合和时机宣传美国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因此在西方国家,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来就不是某一部门的事,而是由全社会来共同承担的工作。西方国家正是通过“公民教育”、“人格教育”、“价值观教育”等一系列的思想政治教育来对学生进行着资产阶级的政治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教育,以为维护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服务。

2 中西思想政治教育相同之处

2.1 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重视趋同

从古代的修身养性、现身说法到现代的理论教育、实践教育,说明我国历来都十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西方欧美和东方的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也得到了政治家、教育家的普遍重视。

杜威在论证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同时,特别提出家庭、学校、社会思想道德教育方法的协调一致。德国的赫尔巴特是在哲学和心理学结合的基础上来构建思想道德教育理论和方法体系。日本的企业管理者则说:“我们对于企业这一套的对人思想管理,一些来自美国的行为科学,一些则是从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学来的,主要是从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中学来,再加上我们日本人的拼搏精神,就构成了日本式的企业思想管理。”

由此可见,中西方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都十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作用,这一点在各国都是相同的。

2.2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趋同

在人们的观念中,长期以来存在这样一种错觉:“只有社会主义国家才会进行思想政治灌输”,但是事实告诉我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在使用灌输的方法。在美国,关于美国价值观的思想

无时无刻不充斥在报纸、新闻、电台、电影以及产品,甚至建筑物之上,美国的教育家卡扎米亚斯就指出:“即使在具有民主传统和声称民主之冠的国家,也必然要进行政治灌输和禁止异说,这是很实际的问题。”①

我国一直很注重灌输方法的运用,通过基本理论的学习灌输,使青年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要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些也是高校所通开的公共基础课。在大学以下的学历教育中,最主要通过学校来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一系列的规划、练习、安排,对青少年成为一个合格的“四有新人”铺平道路。

2.3 效果趋同

不同的国家在具体的措施上虽然有可能不同,但是不论采用哪种教育方法,教育者所期望的效果都是相同的——促进经济的发展、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3 中外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同之处

3.1 具体教育方法的差异

虽然中西双方在思想政治教育上都使用的是灌输的方法,但是在具体的操作上还是有显性灌输方法和隐性灌输方法之分。在中国,国家机关利用各种资源进行有目的、系统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鲜明的政治性、阶级性。与中国相反,国外的思想政治教育通常都不采用直接的方式,而是采用间接的、潜移默化式的方式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暗含其中,使受众在不知不觉中便受到影响,和国外渗透式的思想政治教育相比较,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意图明显。

3.2 思想教育媒介的差异

西方国家虽然名义上是世俗国家,但是基督教在国家内部影响极大,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西方国家基本都属于基督教国家,这样在西方各国作为思想教育媒介的宗教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统治者通过宗教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渗透到每一个教众的家里,使教众服从教会进而服从统治,这样宗教伦理便成为了国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核心。而在中国,由于马克思主义是无神论的学说,宗教在思想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很小,这样更能直观表达国家的立场,而避免了信息失真的危险。

总之,中西思想政治教育各有特色,有同有异,相比较而言,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科学性。

西方科学主义教育思想范文2

深化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始终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高等教育办学理念。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

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德的关系:“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国家的德”“社会的德”“个人的德”,从三个层面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重大问题。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高等教育办学理念,内在要求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第一位教育贯彻高校教育教学始终。

当前,在高校某些专业、学科中,存在着一种不协调的声音,认为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非专业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外加于专业教学的临时任务。虽然这种不协调的声音不是主流,但也反映出某些学者视高等教育为纯粹专业知识教育的错误认知。实际上,这种看法早已受到中外有见识的学者的批评。美国学者德怀特・艾伦就指出,高等教育有两个目的,“一个是要使学生变得聪明;一个是要使学生做有道德的人。如果我们使学生变得聪明而未使他们具有道德,那么,我们就为社会创造了危害。”(德怀特・艾伦:《高等教育的新基石》,《求是学刊》2005年第3期)这里,“聪明”说的是专业知识,“道德”则包括政治方向和思想品德。在德怀特・艾伦看来,政治方向和思想品德尤为重要,缺失了这一方面的教育,就会给社会带来危害。这一观点表明重不重视政治方向和思想品德教育,不是个别性的问题,而是涉及办学方向的本质问题。当然,这里说的政治方向和思想品德的具体内容与我们所讲的不同,但就教育的一般原则而言,这些观点还是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的。政治方向和思想品德教育事关“办什么学”“培养什么样的人”“培养的人跟谁走”的问题,具有极端的重要性。

始终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高等教育办学理念,要求高校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知识教育,把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使核心价值观成为他们的基本遵循,形成优良的校风和学风。

深化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落实好、履行好首要责任人的责任。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首要责任人是高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一所高校的党委,特别是书记和校长等主要负责人的思想政治状况,往往决定着一个学校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的存亡。现实中,高校的领导干部坚持什么样的办学路线,重用什么样的人,能不能发挥党组织的作用,在大是大非面前清楚不清楚,在学生中有没有应有的威信,实际上关乎高校走什么路、是不是坚持社会主义大学办学方向等重大问题。高校党委书记和校长是统管全局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在高校有无地位,能否列入高校工作的重要议程,并作出长远安排,持久地卓有成效地开展下去,完全取决于他们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和工作部署。所以,高校党委书记和校长必须担当起首要责任人的重任。

事实表明,凡是核心价值观教育搞得生机勃勃、成效显著的高校,无不是学校党委和行政领导特别是一把手重视的结果。所以,高校党委书记和校长对核心价值观教育认识是否到位,是否有贯彻落实的思路、要求、措施与行动,决定着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成效及成效的大小。假若一所高校的党委书记和校长认识不到位,甚至连有关文件都不看,有关精神都不知,有关会议都不开,有关工作都不部署,或只走过场一般开开会、讲讲话,不身体力行,不深入学校教学工作一线开展调研、掌握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各职能部门人员再努力,也难以有明显成效。

把核心价值观教育贯彻到高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必须落实好高校党委书记和校长的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首先,要从思想上认识到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关系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掌握在谁手中的大事,是确保国家政治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部分,是落实“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的精神动力。在这方面的失职是事关政治方向、办学方向的过错。其次,要建立长效机制,定期研究,有效指导,具体部署,督导检查,确保核心价值观教育在组织领导、学科建设、课程设置、科学研究、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后勤保障、综合管理、社会服务等各方面持续进行。再次,要密切关注高校教学,特别是哲学社会科学学科教学与研究领域的思想动向。对于在思想观念上崇尚西方思想理论,在价值取向上追名逐利,在教育教学上弱化、淡化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在科学研究上以学术探索为名宣扬错误思潮等倾向,都要及时给予引导和批评。对于个别一贯抵制四项基本原则,经多次教育而坚持不改者,应果断采取组织措施,决不能听之任之。

深化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发挥好高校所有职能部门和全体教职员工的作用,形成教育合力。对于核心价值观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肩负着重要责任,首当其冲,责无旁贷。但是,他们不是唯一的教育任务承担者。高校所有教师包括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的教师、管理人员等都肩负着这一重任,任何人不能置身事外。

就高校组织机构来说,也不是只有马克思主义学院(或思想政治理论课部)才担负着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任务。应该说,推进核心价值观教育,学校所有院系、所有职能部门都肩负使命和责任,区别只是在于实施和体现这种教育的方式、内容、途径有所差别。一所高校对弘扬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认识深度和自觉程度,决定着它在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所取得的实际成效。

真正发挥好高校所有职能部门与全体教职员工在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首先,在思想上,要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全方位育人观念。高校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体现在教书一个环节上,还体现在管理与服务等环节上。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只有高校各职能部门、所有教职员工在观念上真正确立起“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全方位教育观念,才能真正消除核心价值观教育只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或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部)的责任的偏见,也才能在实践中形成各职能部门相互支持、所有教职员工相互配合的全方位育人格局,进而形成推进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强劲合力。其次,在实践中,要真正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优势和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走向深入。高校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团委等职能部门要联合马克思主义学院(或思想政治理论课部),以全面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契机,采取师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强以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把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涵养在各种文化活动之中。

深化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将其内容和精神渗透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专业教育之中。哲学社会科学专业教育在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任务,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离不开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专业教育这一重要路径。要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哲学社会科学专业课相结合,注重发挥和落实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的育人功能与哲学社会科学教师的育人职责。

第一,要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本质与功能有清醒认识。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中,哲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管理学、文艺学等绝大部分学科都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它们作为高校文科的基本学科和基础课程,以理论的形态表达着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如西方人文社会科学著作一般说来具有强烈的为资本主义服务的政治倾向性一样,当代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特别是贯穿于其中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从根本上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的反映,理应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要求。为此,它们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也必须把学习、研究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

第二,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以来,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有了很大的发展,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大致概括为“五种西化”,即一些人的思想西化,一些教材内容西化,一些研究方法西化,一些学术话语体系西化,一些科研成果评估体系西化。这“五种西化”倾向反映在法学、政治学领域,有极少数人顽固坚持西方民主,企图瓦解我国社会主义的根本国家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反映在经济学领域,有极少数人坚持新自由主义观点,主张全盘西化,彻底私有化、市场化和自由化,企图瓦解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反映在史学领域,有极少数人竭力宣扬,抹黑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企图瓦解我们党执政的历史支撑;反映在社会学领域,有极少数人竭力鼓吹“公民社会”,企图瓦解我们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反映在新闻学领域,有极少数人竭力鼓吹“新闻自由”,企图摆脱、否定党对新闻工作的领导,如此等等,虽是支流和杂音,但仍值得高度重视。高校要克服这些噪音、杂音,排除前进中的干扰,最根本的是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工作,组织广大哲学社会科学教师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都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作为第一工程、铸魂工程,旗帜鲜明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学科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充分发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功能。

第三,要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优势。

西方科学主义教育思想范文3

[关键词]西方经济思想;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负面影响

[DOI]10.13939/ki.zgsc.2017.12.032

1 当代西方经济思想的典型特征

1.1 个人自由是西方经济思想的核心价值准则

个人自由是西方经济中最普遍的特征。它倡导“市场无所不在”,反对国家干预;其本质是以反凯恩斯理论的名义反对马克思主义,反国家资本主义和主义。这是一个彻底的政治意识形态理论[1];主张全球自由化,极力维护美国等西方主导下的自由经济,全面推行贸易自由化和国际化;宣扬福利个人化,以经济理论的自由化和市场化,拒绝公有制、否定社会主义、否认国家干预。

1.2 功利至上是西方经济思想的核心目标

在西方哲学中,“人的邪恶”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起点。杰里米・边沁是功利主义的奠基人,以人类追求享乐和避免苦难的功利主义作为衡量正义、美德的标准。认为“寻求庇护和快乐”的人性决定了所有人的行为。事实上,这里所谓的“乐”就是“功利”。西方经济思想保护个人利益最大化,为资本主义经济模式提供理论支撑。[2]

1.3 增长制胜是西方经济思想的价值追求

西方经济思想认为,只有通过资本投资才能获得财富,经济增长才是个人财富增加的目的。为此,国民经济以国民收入的实际财富作为标尺,以具体数量的增长来判定经济形势。

2 当代西方经济思想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负面影响

2.1 对我国指导思想一元化进行挑战,冲击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随着西方经济思想的不断涌入,充满欺骗、诱惑的西方“民主”“自由”“人权”等所谓的“普世价值”不断渗透到意识形态中,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冲击。如民主社会主义“自由”“公平”“团结”的价值观否定科学社会主义。[3]这导致一些人在西方社会思想的影响下,对马克思主义走向怀疑和混乱,使马克思主义的身份倾向于下降,开始怀疑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另外是道德异常,信仰迷失。

2.2 对共同理想的认同有所削弱,理想信念无根化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我们共同的理想。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取得了巨大成就。当前,社会变革时期,一些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突出,造成了人们的现实困惑、混乱和迷茫。同时,引入了一些错误的社会思潮,指责科学社会主义并非真正社会主义,而是倡导“第三条路”。[4]我国社会的年轻一代,因为年纪轻,政治素质不完善,看待问题的思维比较简单、直接,更容易受到西方社会的蒙蔽和欺骗,从而怀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真实性。

2.3 破坏社会道德风尚,造成社会价值观的扭曲

在西方社会传播的思潮对整个社会的价值观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随着市场化的推进,传统的规范和伦理道德均受到较大冲击,特别是新自由主义和消费主义的传播,影响了中国社会阶层的价值取向。一些人受到新自由主义的影响,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放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变成个人主义,失去了集体主义和共产主义价值观。消费主义以自我满足,物质享受为追求的起点,使某些人混淆真理的界限,形成金钱崇拜、享乐主义和狭隘功利主义等不健康的价值观,甚至丧失了基本道德底线和社会责任。

2.4 大肆挑拨、蛊惑、欺骗和误导,动摇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无孔不入地渗透并传播其“文明”,歪曲和妖魔化l展中国家和落后国家的文明,以此凸显其文明的优越。当前,一小部分人只看到眼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却看不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因此对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产生了动摇,甚至失去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开始追求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西方社会思想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理想的社会制度,以各种方式破坏社会主义,甚至在某些事件中利用公众不满煽动群众攻击政府。[5]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些西方社会思潮的真正意图,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相信社会主义发展取代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5 争夺教育对象,增加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难度

当代西方社会思潮的广泛传播,对主流思想教育提出了各种挑战。首先,西方社会思想的涌入,在与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对象沟通的过程中,有些人被西方社会所欺骗,不能正确地理解其本质和邪恶的意图。[6]其次,当代中国主流思想教育内容受西方社会思潮影响进而受到质疑,由于中国主流思想教育工作本身有一定的限制,加上各种西方社会思想的混乱和干扰,进一步增加了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难度。

3 积极应对影响,确保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地位

3.1 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树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根本要求

目前,各种网络社会思潮激荡和碰撞,对我国社会意识形态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受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时代的影响,人们获取信息和方法更加多样化,所有时间都可以获得海量的思想。在多元文化的碰撞和影响下,他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特征表现出了多元化、分散化、功利化的倾向。[7]因此,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的统一指导地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给予不同社会思潮有针对性的回应。同时,充分运用唯物辩证法指导中国经济主体创新和市场经济形式的完善,实现良性、和谐、持续的发展。在思想引领工作中,倡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先奉献后索取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人生价值导向。

3.2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是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途径

大学历来就是各种文化思想交融、交锋、交流的“自由场所”。培养出的人才不仅要有科学文化素质,更需要有可靠的政治素质。因此,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具体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实际教学中,应适当加强对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批判,并对多样化社会思潮间的本质区别给予明确的评析和区分,让他们在批判中学习、认同乃至信仰马克思主义。第二,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其核心内容就是要教育引导大学生坚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中国梦”以及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坚定信心。[8]

3.3 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需要

文化自信首先要正确对待自己的传统文化,一些者蔑视传统、数典忘祖,否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合理因素和内在价值;一些年轻人缺乏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抱着文化无用论的观念。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多元文化特征,代表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认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力量,具有强大的现实效应。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不断提升青年文化归属感,增强青年的民族文化自信。但应该注意到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上,一些社会思潮如新儒家思想,强调回归传统文化的态度值得肯定,但过度肯定传统文化而缺乏自我批判、过度坚持儒学中心地位等是需要警惕的。

3.4 建和净化网络宣传平台,是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保障

随着信息新时代的来临,人们越来越重视信息的关注和利用。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曾说过:“谁有信息,控制网络,谁将拥有世界。”目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西方强大网络文化的挑战,腐朽网络文化的侵蚀,网络主体意识的觉醒和网络道德责任感的弱化等特点和困境。[9]互联网上一些虚假信息、反动言论对网民的思想行为造成了深远的负面影响。对此,要做好信息技术时代的思想文化工作,宣传、鼓励和支持搭建多种形式的文化交流平台,切实提高公众自我认知水平和社会参与的责任感、幸福感、成就感。

3.5 增强政治认同教育,是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战略基点

公众对政府主要的执政纲领和治理措施认同程度越高,国家政权就越稳固,政治制度就越稳定。增强政治认同教育,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第一,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各高校依据自身实际,探索出产学研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机制。第二,要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在实际操作中,要在集体主义的原则下进行“团队精神”塑造,力求使大学生将个人的聪明才智、奋斗梦想与国家、民族事业融合在一起。[10]第三,要加强社会主义教育。一方面,要引导大学生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是前进与曲折的统一,深刻领会处在较为落后的经济文化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的特殊困难。另一方面,要引导大学生深切感受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各项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坚定信心。

参考文献:

[1]李文阁.准确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要求[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4(2):11.

[2][古巴]卡斯特罗.全球化与现代资本主义:中译本[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39-40.

[3]解松.当前主要社会思潮及其影响[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9(2):43.

[4]时统君.多样化社会思潮与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问题的思考[J].社科纵横,2011(4):7.

[5]王增杰.政治定力:党员领导干部的重大现实课题[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4(1):25.

[6]韩秀红.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塑国家发展之魂[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2):15.

[7]李建德.“普世价值”与普世价值辨析[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14(2):25.

[8]杨晓刚.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0(2):44-46.

[9]杨邦荣,华昊.走向破灭的神话――新自由主义的实质与危害[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14(2):25.

[10]揭晓.文化软实力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J].前沿,2011(16):173.

西方科学主义教育思想范文4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观 大学生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7-0307-02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1]马克思主义是我党的指导思想,指引着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大学生群体是我国青年中的翘楚,同时大学阶段也是广大青年学生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充分掌握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以及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是现阶段我们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

大学生群体如果要想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观,就要对其涵义有所了解。学术界关于马克思主义观的定义有着不同的解释,但学界普遍认为,马克思主义观就是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和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个问题的观点以及看法。大学生在实际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中,要清楚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定义,从定义入手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研究方向,这样才能形成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认识。中国共产党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没有教条式的照搬,而是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总之,在认识马克思主义过程中,不能浮于表面,要深层次、多角度去考虑,学会利用马克思主义在新时期发挥出马克思主义新的作用。

一、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观教育是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

近些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观教育在发展过程中总体上是进步的,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方面,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大国,国内外敌对势力经常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抹黑。另一方面,社会中存在的一些不公平现象被归咎于马克思主义的“过时”[2]。尽管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我国高校还是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下,在坚持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前沿阵地,培养大学生正确、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观教育是大学生所处社会环境决定的

1.1当代大学生是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下,随着社会巨变而成长起来的一批先进的青年知识分子。他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后继人才,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对于大学生来说,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行动指南,这为大学生提供了正确认识自然、社会规律,以及处理实际问题的方法。大学生学习了解马克思主义也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加深刻理解党的方针政策,从而坚定对党的信心。

1.2目前我国处于社会全面改革的关键阶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强调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的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强国之路。同志指出:“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坚持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3]我们要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就是要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让人民参与到我们的伟大改革过程中。全面深化改革能否顺利进行与每一个中国人的发展息息相关,而大学生作为中国拥有蓬勃朝气的生力军,在国家发展的关键时刻更应该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1.3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观教育是抵制错误思潮影响的需要。近年来,意识形态工作的内外环境都发生巨大变化,也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内外情况。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各种思潮蜂拥而入,开拓了国人的视野,部分科学理念也推动了国家的进步。同时,一些不良的社会思潮也夹杂着进入了中国,这也造成了部分大学生的思想混乱。而大学生正经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关键时刻。在一些错误思潮的影响下无法辨别是非,不加鉴别的信任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这也给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不小的难题。例如,少数大学生思想激进,不根据中国实际情况一味追捧西方的民主制度,公开与党和国家政策唱反调。这些问题的出现都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有开展到位有关联,也是我们党对意识形态放松警惕所造成的结果。我们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过程中,必须牢固把握意识形态斗争的主动权,这样才能巩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思想基础。

2.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观教育是由当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观教育现状所决定

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重视思想政治理论的宣传工作,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时,就已经开始注重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激发、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尽管可以清楚地看到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开展呈现出积极态势,但也要看到目前一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得到重视而产生不良的后果。这也给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埋下隐患。首先,马克思主义观重要性认识不足。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理论,同样也是我们国家的治国旗帜。伴随着改革开放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大学生在思想、政治、学业等方面进步明显。作为高素质人才,不仅要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思想政治素质作为新时期大学生必备的素质,对于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我国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对于大学生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多停留在基本概念的认识上,总体上是科学的。但也不排除一部分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存在着偏差,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并没有进行深刻的理解。其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存在不足。尽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取得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一些问题更是值得我们深思。一是部分高校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投入不足,如在课程设置与教师培养中皆无法匹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二是少数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受到西方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影响对马克思主义信念产生动摇,不能正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而且极少数思想政治教师由于对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逆反心理并不能真正地对大学生灌输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观。三是部分大学生因为没有受到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所以从根本上没有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理论信仰,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是需要的,但一些大学生在逆反心理的作祟下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进行抵制。

总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观教育目前来说还需进一步加强。这也需要党和国家在政策方针上的支持,同时高校作为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阵地,更是要发挥学校的教育作用,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地马克思主义观。

二、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观教育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观教育是党和国家在未来发展过程中的思想保证,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培养,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马克思主义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这对于我们的教育事业来说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工程,要做好这样一项重要工作,以下几点是关键:

1.必须进一步加强与改善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加强和改善党对思想政治的领导是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准则。曾在《论联合政府》中提到:“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4]因此,我们党在进行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始终不能忘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党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是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观教育的核心内容。我国的高等院校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长期的实践证明了这一制度不仅符合我国的国情,更是符合我国高等学校发展规律。所以高校党委一定要落实权责,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观的教育。同时,要完善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作用,深入把握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客观规律,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宣传体系。就当前而言,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后备力量,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一些大学生并没有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这就会使社会对大学生能否承担起建设国家的责任产生疑虑。所以中国共产党要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导,落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确保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2.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机制,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观教育

在总结过去几十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尤其是由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所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些理论成果体现出党在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发展过程中的深刻认识。这些思想理论的提出为我国各项事业的开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高校马克思主义观教育过程中始终要秉承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结合的理念,及时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新动态。在教学活动中,改变传统教育方式,积极完善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参与机制,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已发生巨大变化,他们更喜欢彰显个性,表达个人看法。所以,在进行教学任务中,高校思想政治教师要主动引导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师要改变过去的“一言堂”,通过师生的互动式教学方式来达到传播科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主要目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要加强培训,提高教学业务能力。同时,学校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让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更好的为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服务。作为教学内容与理论体系的载体,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材要建立自身的逻辑体系,将一些经典的马克思主义著作写入教材中,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的科学性。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今年初在《求是》刊文,提出要“坚决抵制那些传播西方错误观点的教材进入我们的大学”。[5]这也表明党在教材的使用方面有自己的底线,坚决抵制对我们社会主义大学建设有害的思想进入大学生们的课本中。

总之,大学生要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必须在高校科学的教育体系下完成。

3.依赖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活动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观进行塑造

大学生学习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是为了更好地利用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实践。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学习了解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确立和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立足于课堂教学,引导大学生们确立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然而仅仅理论教学并不能够让大学生充分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必须通过大量的课外实践活动作为补充,从而全面的培养大学生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高校思想政治教师要围绕教学内容,设计出令大学生容易接受的课外实践活动,让大学生们在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活动中,接受马克思主义观教育。例如,大学生们通过观看影片、开展马克思主义知识竞赛、查阅马克思主义相关书籍等活动在校内进行马克思主义学习。同时,学校要组织大学生参观各类历史博物馆,进行社会调研等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些“走出去”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全面了解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从而让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增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感。

4.借助网络新媒体开展马克思主义观教育,占领网络舆论阵地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将成为影响未来社会发展的新工具。网络时代的到来对于马克思主义观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新时期利用网络新媒体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观教育是目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发展的新难题。大学生正值求知欲、好奇心旺盛时期,更易于接受外来新技术、新思想。如何引导大学生在信息庞杂的网络世界中,更快更科学的获得对自身发展有益的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传统教育无法满足大学生广泛的求知渴望,所以必须更新传统教育观念,利用网络便捷性、互动性等特点,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观传播。例如,开设红色网站进行马克思主义宣传,利用微博、微信这些大学生普遍使用的社交工具进行马克思主义传播,让大学生随时随地都能够掌握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这些方式与手段贴近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更利于大学生接受这些思想。同时,要依靠大学生校内组织,如学生会、社团等组建专职的理论队伍,增强舆论引导。

高校是大学生思想发展成熟的主阵地,在这个阶段能对马克思理论能够产生更深的认识,能够充分继承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如此以来,便能通过思想的转变来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方向,给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重要的保障。随着目前国内外形势的巨大变化,信息时代的进一步深入,我们有必要加大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观的教育力度。通过高校的教育,使大学生加深理解马克思主义观的科学内涵,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观,提升大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从而为社会的和谐发展付出更大的努力,提供更有价值的服务。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N].光明日报,2015(2).

[2]陈晓丽.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观的引导与纠偏[J].陕西省行政学院陕西省经济管理干部学报,2003,(17)

[3]李维.重要论述学习笔记[C].人民出版社,2014..

[4].选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袁贵仁.把握大势 着眼大事 努力做好新形势下高校思想宣传工作[J].北京:求是,2015(3)

西方科学主义教育思想范文5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内容研究; 形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3)06-0006-05

内容和形式是一对基本的哲学范畴: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一切内在要素的总和,它包括事物的各种内在矛盾以及由这些矛盾所决定的事物的特征、运动的过程和发展的趋势等;形式是指把事物的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和表现内容的方式。在两者的关系中,一般来说,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内容,并随着内容的发展而发展。正是由于内容在事物特征揭示方面的重要性,长期以来,在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比较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而忽略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或方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和学科化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逐渐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目录下的独立二级学科,实现了由“工作”到“科学”,到“专业”,再到“学科”的跨越。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或方法问题受到重视,但如何体现与特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合的问题又构成新的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内容与形式问题的产生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内容与形式问题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的建立。以1984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在十二所院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标志,思想政治教育进入到专业建设的发展阶段。

教育部在《意见》中明确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原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史、党的建设、团的工作、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等专业课程,分别委托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开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主持编写。”[1]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教材的编写工作。1991年原国家教委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织有关高校的专家编写出版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系列教材12本,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994年,原国家教委组建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材委员会,对思想政治教育教材体系进行了总体规划,启动了第二套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统编教材。2001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一书,这本书的“初衷是想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开展一次回顾与前瞻相结合、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的学术探讨,既为硕士生、博士生提供一本参考书,又向学术界展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形象”[2]。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该书被列为“十一五”国家统编教材,被广泛作为教材使用。从上述发展的历程来看,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材在学科建设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既奠定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专业的知识基础,又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提供了可供讨论的学科话语体系,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特有的知识结构。

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材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过程中,既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在建设过程中本身也存在着特有的问题,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一些隐忧。

1.学科领域的相对局限

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其知识体系构建和教材的编写,主要针对思想政治教育专门人才的培养和教育进行课程设计。这种以专业人才培养和本科专业建设为主要任务的学科建设方式,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核心知识体系构建是至关重要的,它奠定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科学和学科最核心的知识结构。但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既不局限于学校,也不局限于思想政治教育专门人才所开展的工作,因此,由本科专业发展起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体系虽然把握了本门学科的核心知识,但是在探讨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内涵、思想政治教育的适用领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整体知识结构方面则存在着局限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后期,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点、博士点建设以后,一些高校也曾把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领域拓展到企业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并且出版过一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教材和专著,一些教材也对企业管理理论给予足够的关注①,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从总体上依然相对比较多地局限于教育领域,并且相对局限于专门思想政治教育人员所从事的工作,这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面对日益复杂和专业化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势面前,显得缺乏必要的干预力和解释力。

2.学科建设的路径依赖

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是一个新专业,如何进行专业知识体系的构建,就成为当时专业的奠基者思考的重要问题。尽管《意见》并没有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属性进行明确规定,只是宽泛地提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凡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第四条规定的,授予学士学位。”[3]但在实际专业建设中,鉴于开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高校主要是综合院校和师范院校,因而在具体学位授予时可以授予法学学士或教育学学士。后来,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列入政治学一级学科内,成为政治学学科的二级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越来越偏向从政治学取向开展学科建设,在硕士和博士层面更多授予法学硕士和博士学位,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教育学特点依然十分明显。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对教育学特别是教育学中德育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的依赖。有学者在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来源时,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建设过程中对教育学路径依赖进行过细致梳理,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之所以形成微观的思维,与其在建设过程中对教育学的借鉴有关:“当下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微观’色调,形成于其以教育学为底色的学术史。思想政治教育归根到底作为一种特殊教育形式的客观存在,与‘思想政治教育’极其相近的‘德育’在教育学领域中予以研究的悠久历史与丰厚积累,以及我国教育学的发展中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应关注,等等,使得作为学科或学术体系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在其创建之初,更多地取向于对教育学的参照。”[4]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对教育学的路径依赖,不仅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视域越来越“微观”,而且越来越偏向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形式”特征,而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日益忽视,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形式主义偏向。

3.学科建设与实践分离

随着思想政治教育逐渐成为一门本科专业,拥有了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博士点。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逐渐有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的概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出现了三支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即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生工作辅导员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说这三支队伍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三者应该相互支持取长补短共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然而,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过程中,由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可以相对独立地针对思想政治教育专门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进行构建,因而,在建设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出现把思想政治教育当成一种理论学科,而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日益脱离的倾向。正如有研究者分析:“长久以来,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工作之间似乎隔着一道高墙而难以跨越,即使是在方法论研究方面,学术圈内的种种研究与富有前景的探讨,似乎都无法跨越‘学术研究’与‘实务工作’之间的鸿沟。”[5]伴随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化、专门化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出现人们期望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现状,相反,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还似乎出现了另外一种偏向:一方面理论工作者越来越埋头于理论体系的构建,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实务的观照;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工作者又很少自觉运用理论成果指导实践工作,两者之间的鸿沟在日益加深。[6]这种倾向也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忽略,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可以相对独立于思想政治实践进行理论的构建,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形式主义倾向。

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形式主义的主要表现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内容与形式相脱离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追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化,把思想政治教育看成是一门纯粹的形式学科,淡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意识形态的属性;把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看成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学科,抹杀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统治阶级形形类似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内容上的根本区别;把思想政治教育看成是一门纯粹的理论学科,脱离当前我们正在做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纯粹理论分析。

1.过分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和斗争实践过程中形成起来的一门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是作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思想武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所代表的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思想的结合过程。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一门特殊的意识形态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学科,要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既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即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党的创新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同时也需要对思想武装群众的形式进行研究,更应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同所代表的人民群众之间实现思想结合的内容和形式。然而,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的深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者越来越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特征,比如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媒体、介体、环体的研究;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途径和方法的研究;关于人的思想品德发展的矛盾和实施教育的规律研究;等等。这些研究都是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需要关注的问题和领域。但是,如果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不与特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内容结合起来,探讨特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人民群众的规律和方法,就容易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演变成缺乏内容的形式研究,甚至把思想政治教育演变成形式的科学,丧失思想政治教育鲜明的阶级特点。

2.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规律

与过分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特征相适应,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也存在着把思想政治教育看成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这种现象的主要特点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当成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般的科学,而忽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既与历史上存在的类似于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和国外资本主义所开展的类似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存在着共性之处,但是,它们在内容和实质上存在着本质的差别。我们并不否认,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类似于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在当今世界上的其他国家,也存在着类似于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任何一个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阶级统治,都会努力采取各种方法使其统治阶级思想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7]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历史上各种统治阶级学说与世界上各种形形意识形态理论存在着本质的区别,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其所代表的人民群众的过程的规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与各种各样意识形态采取各种方法实现思想上的统治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3.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本性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学科的研究,具有自身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但是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在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科,又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仅仅局限于书斋里的理论研究,而必须以我们正在做的思想政治教育为中心,回应党的思想理论教育重大理论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广大思想政治工作实践工作开展理论研究。但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过程中,随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化和学科化的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逐渐有了自己的话语体系,一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逐渐开始退进书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纯理论研究。我们认为这种研究也是必要的,但如果仅仅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纯粹的理论研究,甚至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变成一种文字游戏和玄学,这样就越来越与形式主义为伍了。

总之,把思想政治教育看成一种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客观的形式学科,片面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形式特征;过分强调探讨整个人类社会普遍适用的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而忽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特殊规律研究;把思想政治教育现象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脱离开来,进行抽象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等等。这些都具有形式主义的某种特征,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过程中内容研究与形式研究相离的表现。

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形式脱节的思想根源

出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内容与形式脱离现象的主要思想根源是形式主义的思维方式。形式主义是一种片面追求形式而忽视内容的形而上学的观点、方法和作风。“形式主义者割裂形式与内容的内在联系,夸大事物的表面形式,抹煞内容对形式的决定作用。形式主义在观察问题时,对现状、历史、对任何事物都不作具体了解和分析,只根据事物的形式来判断事物的性质;不具体分析事物的矛盾和不顾及事物的本质,只按照事物的外部标志分类,取代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满足于甲乙丙丁的现象罗列,而不考虑事情的本质;在工作中不讲实效,满足于追求形式。形式主义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带有极大的主观性和盲目性。”[8]形式主义是一种不良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曾经受到过严厉批评,但是,政治上的批判、思想上的清理并不意味着这种思想方法的灭绝,特别是20世纪50、60年代,这种思维方式还伴随着西方分析哲学、逻辑实证学、元伦理学等哲学思潮的兴起而死灰复燃,并且一度成为时髦,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形成一定的影响。

西方道德教育中形式主义思潮的兴起是以对传统宗教教育、道德教育中过分重视“内容”或“知识”的灌输的反叛为起点的,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兴起的教育进步运动,杜威强烈反对近代德育中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播和灌输的倾向,他认为,“关于道德的”教育即是直接的道德知识传授,即使进行了这种观念的教育,也只能进行道德伦理知识传授而已,并不能代替真正的道德教育。正是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道德内容教育的价值受到质疑,道德教育的形式方面,如道德认知发展、道德思维发展、道德情感发展、道德行为发展等越来越受到重视,道德教育的形式主义倾向日益明显。“形式主义道德教育理论”就是伴随着这样的思潮在20世纪50、60年代兴起为一种主要的道德教育理论。这种理论重视对道德教育的基本范畴、结构、功能和语言的分析,反对对现实道德问题的描述;坚持道德形式特质的培养,反对具体规则的教授;关心道德教育的过程,蔑视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9]它的哲学基础即西方分析哲学、元伦理学,这种形式主义哲学思想偏重于从语言、逻辑等形式特质上思考问题,而不对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进行阐述。有学者对形式主义道德教育理论的特征做过如下分析[10]:一是主张从形式而非内容特征界定道德和道德判断;二是重视对道德教育基本概念的分析;三是重视学生对道德推理过程的理解,强调道德推理的技能、技巧等形式特质的培养,反对道德内容的教授;四是认为道德教育是中立的,也就是教育内容不应是特定社会和集团的特殊准则和规范,而应该是人类普遍的价值和道德原则。

西方这种道德教育理论如果说在当时条件下,针对西方社会普遍存在的过分注重道德规范和道德知识的说教灌输,而忽视个体道德发展的现象;针对西方把道德教育作为党派和统治集团利用工具的现实,而主张不以某一党派和统治集团的道德观念作为教授内容,主张道德教育关注形式特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积极意义,那么,在今天,对我们开展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其消极意义十分明显。它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教育观在道德教育上的一种表现:一是脱离道德内容的形式只能是抽象、孤立的形式,而缺乏实际内容;二是主张了道德相对主义,造成人们价值观念的混乱;三是把道德教育变成了一种玄学和文字游戏。笔者曾经对西方德育课程中的形式主义倾向进行过批判,由于西方道德教育流派对内容的忽视,“因此,德育课程教学方法和德育方法研究就成了当代西方道德教育流派研究的重点,西方道德教育流派的很多理论实质是方法的理论:价值澄清理论是课堂教学法;麦克费尔的体谅关心的理论‘提供了把人生生活与德育教学结合起来的上课形式’,认知发展理论的‘新苏格拉底法’,是课堂讨论的一种方法,而‘公正团体法’是一种隐性课程的德育方法;贝克的价值德育理论实质是一种课程教学的伦理反省方法;等等。这些方法就其本身来说具有巨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但如果方法不与正确和特定道德教育内容结合起来,只能是一种形式主义的游戏,这也表明西方德育课程理论与实际相脱离的一面”[11]。

改革开放以后,西方各种形形的德育理论和流派以各种形式和途径流入我国境内,在我国一些德育研究论文、教材和著作中,频繁出现西方德育理论与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不加批判地介绍和运用现代西方道德教育流派教学方法的现象,这种倾向也对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形式主义倾向的一种思想来源。

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形式的结合

如前所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一门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与思想武装形式相结合的学科,是一门意识形态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学科,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应遵循内容研究与形式研究相结合的原则,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内容与形式的结合。

1.探讨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规律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其所代表的人民群众的结合过程,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中曾经有过生动描述。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把这种过程比喻为“闪电”,认为“思想的闪电一旦彻底击中这块素朴的人民园地,德人就会解放成为人”[12]。列宁曾借用考茨基的“灌输”理论,提出“工人本来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13]。也就是“从经济斗争外面,从工人同厂主关系外面灌输给工人”[14]。中国共产党在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人民群众实现结合过程的独特经验,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人民群众实现思想结合的过程是一种特定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也就是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与思想武装的形式相结合的过程,它有利于实现内容与形式的结合。

2.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尽管人类社会历史上和当今世界范围内存在着类似于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但是中国共产党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与各种类似的思想政治教育现象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以武装自己,丰富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这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对人类历史上任何统治阶级和集团的类似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经验的研究和借鉴都代替不了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应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以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者所从事的事情为中心开展研究,这样才是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才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形式结合起来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3.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际的结合

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研究是校正思想政治教育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基本方式。证据为本运动是美国和西方兴起的一股把科学研究、实务工作与研究对象的价值整合起来的思潮,这种思潮首先发源于医学领域,它主张医生在治疗过程中不能仅仅从病理出发来进行医疗决策,还要通过从以往治疗的实际病例中寻找有利于疾病治疗的最佳证据来进行医疗决策,根据这种思想,在医学领域形成了一门新型的医学分支学科即循证医学。[15]后来,证据为本的思潮又广泛运用在心理咨询和精神疾病治疗的临床实践中,主张治疗师将科学研究、临床证据和病人的价值观念进行有机整合。目前,证据为本的思想已经广泛运用在教育和实务工作领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主张通过科学研究,把科学研究与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结合起来,实现精细教学。证据为本的思想可以作为把学术研究、理论研究与实务工作结合起来的一种尝试,通过科学研究来提高实务决策的科学性和精确性,同时,通过实务工作的具体决策,也使得科学研究更有针对性和适切性。它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把理论与实践、内容与形式结合起来提供了一种研究的范式,证据为本的思维方式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以问题为中心”、“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通过多元、多学科进行系统深入探讨的研究范式,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实现研究内容与形式的结合。

注 释

①如张耀灿、郑永廷等著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在谈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知识借鉴时,除了介绍了政治学、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借鉴以外,还特别用较大篇幅具体介绍了行为科学和企业文化理论的批判借鉴问题。

参考文献

[1][3] 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98-2002)[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2172,2172.

[2] 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前言.

[4] 沈壮海.宏观思想政治教育学初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1(12):84-90.

[5] 万美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254.

[6] 佘双好.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推动行动研究与学术研究结合[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5):11-15.

[7][1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50,17-18.

[8] 冯契.哲学大词典(分类辞典)[C].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108.

[9][10] 戚万学.冲突与整合――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理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46-47,48-55.

[11] 佘双好.现代德育课程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83-84.

西方科学主义教育思想范文6

摘要:1976年10月至1982年9月,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时期。这一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拨乱反正,开始了新的发展。西南交通大学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恢复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运用多种教育方法,开展各类活动,教育青年学生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学习马列主义和思想,坚持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和革命传统,实践“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同时,坚持思想政治教育靶向性,有针对性地解决师生思想困惑和现实问题,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拨乱反正的目标。西南交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和经验,对于高校加强和改进今后的思想政治工作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中图分类号:K275; 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474(2016)03-0006-07

Univers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Its Experience during the Historical Transition Period

―A Case Study of the Texts of SWJTU Journal from June 1977 to July 1982

LENG Xiangyu1,2

(1.School of Marxism,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Chengdu 611756, China; 2.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Xinyang Normal University, Xinyang 464000, China)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SWJTU Journal; bringing order out of chaos

Abstract: The period from October 1976 to September 1982 is an important turning point in the histor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During this tim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rought order out of chaos and its new development start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ideological line of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restored the fine tradition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The University applied a variety of educational methods and carried out all kinds of activities to educate young students to uphold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o study MarxismLeninism and Mao Zedong thought, to persist in the belief of communist ideal as well as the revolutionary tradition, and put the tenet of serving the people into practice. In the meantim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mplemented by the University achieved the goal of bringing order out of chaos by adhering to the target orient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solving ideological and practical problems pertinently. The practice and experience of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in term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ir enhancement and improve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the future.

1976年10月至1982年9月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时期。这一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拨乱反正中逐步恢复优良传统,开始了新的发展,积累了新的经验〔1〕。“”结束后,在党的正确指导思想指引下,西南交通大学(以下简称“西南交大”)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进入了新的阶段。本文将以1977年6月至1982年7月的西南交大党委和行政的机关报《西南交大》为证,对此期的工作做一梳理。

一、历史转折时期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1.正确宣传马列主义和思想

历史转折时期,西南交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在全校师生员工中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坚持无产阶级的政治方向”〔2〕,不断提高师生的思想觉悟,为完成学校的各项任务而奋斗。西南交大通过组织师生学习马列主义著作,宣传党的理论,把党中央工作的最新精神传达给师生,并与开展拨乱反正、“实践是检验真理问题”的大讨论等一系列思想教育结合在一起,实现对师生员工的思想引领,带领师生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1977年5月,学校政工组号召师生学习著作,举办了两期干部读书班,在学校掀起了“学习著作新高潮”〔3〕。机械系筑路专业1975级党支部、铁道系1976级学员分别开展了学习《选集》第五卷的活动〔4〕。此后,学校组织师生先后学习中共十届三中全会〔5〕和中共十一大精神〔6〕、中共中央关于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的通知〔7〕、教育战线的一场大论战〔8〕、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9〕、全国人大五届二次会议精神、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精神〔10〕、在庆祝建党六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等等。

在这些学习活动中,学校既注重马列主义的理论教育宣传,也有学习问答或思想讨论,旨在帮助师生提升思想认识,增强对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激励他们努力工作和学习,把自己培养成又红又专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增强革命的理想信念教育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7卷第3期冷向宇历史转折时期西南交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经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工人阶级政党以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理想教育人民,动员人们为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共产主义是最高理想。共产主义理想能给人以坚定的信念、明确的人生方向和巨大的精神力量。引导青年学生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11〕。

1979年4月13日,中共西南交大党委先后召开全校大会和座谈会,研究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如何教育青年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12〕。5月,基础课部学生会自发组织讨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13〕,表达了青年学生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自控1976班团支部召开“一堂富有深刻教育意义的团课”〔14〕,同学们表达了向“英雄学习的决心”,表示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青春。

3.学习并实践“全新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

1977年3月5日,全国各大报刊重新发表、、关于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在中共中央的号召下,全国掀起了中断十年之久的向雷锋学习的热潮,学习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西南交大积极开展学雷锋活动,涌现出了雷锋式的优秀学生代表,运输系1974级查民权同学“学雷锋”的优秀事迹被广为宣传〔15〕。同时,学校在全校青年中开展了写读书笔记、谈心得体会、评比红宿舍活动。5月至6月,学校团委先后在桥隧系、铁道系召开“学习雷锋”现场会,交流桥隧系、铁道系团总支开展学雷锋活动的经验〔16〕。1978年暑假,机械系全系348名同学做好人好事达508人次,参加义务劳动604天,雷锋精神在西南交大再次发扬〔17〕。1980年2月,学校团委号召团员青年开展以清洁教室、宿舍为内容的“学雷锋、树新风、做好事”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0月,为解决同学们“洗衣愁”的问题,机械系同学自购洗衣机,设立洗衣服务组,帮助同学们解决洗衣难题〔18〕。

4.加强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和法纪教育

“”结束后,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仍然存在着“左”的和“右”的错误倾向,社会上无政府主义和错误思潮严重冲击着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造成了一部分学生思想混乱。

为抵制社会上形形的错误思潮,必须旗帜鲜明的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979年4月13日,西南交大召开全校大会,党委书记刘圣化结合当时的思想情况和问题,做了题为“坚持四项原则,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保证工作重点的转移”的报告〔19〕。之后,在1979年的下半年,根据中央关于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示精神,学校对学生集中进行了一次关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澄清糊涂观念和错误认识,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同时,学校也加强了法纪教育。这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又是造就一代社会主义新人的需要。1981年,学校专门召开了“整顿校风校纪,严格治安管理,依法处理犯罪分子”的大会,要求“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进行遵纪守法教育,树立良好道德风尚”,并且号召“向一切违犯国法校纪的行为作斗争”〔20〕。这对师生员工来说,是非常好的一次法治教育。

5.恢复革命传统教育

革命传统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革命群众革命斗争实践的产物,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基础上的精神优势〔21〕,是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创造出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教育学生个人利益服从革命利益,积极进行“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的世界观教育”〔22〕。

1977年6月底,西南交大举办纪念中国共产党建立56周年活动〔23〕,各系积极开展黑板报、文艺晚会、“两忆三查”、党员评议、入党宣誓等活动〔24〕,在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青年学生中间进行了一次次普遍的思想路线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

1978年3月5日,学校团委邀请马列主义教研室黄通玉老师作党的领袖革命实践活动的事迹报告〔25〕。7月8日,学校邀请委员长之女朱敏到校作革命传统教育报告〔26〕,全校3500多名师生员工参加报告会。同年暑期,学校团委组织在校学生到重庆白公馆、渣滓洞、红岩村参观学习,接受革命传统教育〔27〕。

1979年4月26日下午,铁道工程系党团组织邀请战斗英雄田德云、刘铁两位同志来校做战斗英雄事迹报告〔28〕。10月22日,学校邀请华南工学院副院长史丹同志作关于海南岛革命斗争的报告〔29〕。

二、历史转折时期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由于形势和任务的变化,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随之改变,“遵循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30〕,抛弃了“”时期的“运动和批判”的方法,紧密结合实际,“坚持正面教育和疏导”的方法,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西南交大坚持运用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确保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1.注重疏导说服教育

“”结束后,各个高等学校拨乱反正,解放思想,批判了“极左”路线,开展了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进行四项基本原则教育、革命思想教育和共产主义品德教育。但是,由于、“”破坏造成的“内伤”极为严重,一些学生思想上的问题还比较多,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还比较薄弱〔31〕。

“思想斗争同其它斗争不同,它不能采取粗暴的强制的方法,只能用细致的讲理的办法”〔32〕。西南交大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注重疏导说服教育,通过组织开展报告会、学习会、讨论会,在校内开设各类培训班,分层次、有重点地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师生转变思想。凡属师生思想认识方面的问题,均采取“民主的方法,说服教育,服之以理”〔33〕。针对无政府主义、无国家法制等错误思想,西南交大通过理论学习、宣传引导和情况分析的方法,组织师生员工进行座谈、讨论。1978年新宪法公布后,学校政工组、宣传组召开了学习新宪法、遵守新宪法的座谈会〔34〕。在学习新宪法过程中,很多同学认识到“”所鼓吹的“反潮流的闯将”“交白卷的英雄”等思想是错误的,表示要“学宪法明方向,为‘四化’贡献青春”〔35〕。广大师生逐步领会新宪法是“大治国家的总章程”〔36〕,是“实现我国新时期总任务的有力武器”〔37〕。

2.注重社会实践教育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实践是人的思想形成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人们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根本途径。实践活动对培养广大青年学生的思想品德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西南交大积极鼓励师生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去,到学习和科研中去,把所学理论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并在实践中进一步升华思想,磨练意志,培养优良作风。1977年5月,西南交大1000多名师生员工分别到峨山公社和天今公社参加“双抢”劳动〔38〕。铁道系70余名师生为梁坎大队的农田基本建设进行测量;机械系和机械厂还为公社进行了农机检修。12月,学校领导戈平、阎焘等人带领政工组、教务组干部50余人,奔赴知青农场参加劳动〔39〕。

1979年5月,学校1700余名师生参加了峨山区的麦收劳动,200名师生参加峨眉校区绿化和平整球场的劳动。6月,地学1978级全体同学奔赴峨山公社中王大队,参加学农劳动〔40〕。师生通过参加劳动,既锻炼了思想,又支援了农业,受到当地公社生产队的赞扬和感谢。

1982年3月21日,学校团委组织140余名团员青年走出校园到峨眉火车站和报国寺打扫清洁卫生,校内有电机系、机械系、铁道工程系的“为您服务小组”,二十几位“理发师”热情地接待顾客,先后为200多位大人和小孩理了发〔41〕。

3.树立榜样的示范教育

榜样示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也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大多数人类行为是通过对榜样的观察而获得的”〔42〕,榜样是受教育者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榜样示范的教育方法在激发群众的积极性、培养其思想道德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历史转折时期,全国各条战线上都涌现出了很多先进人物和先进集体。学校通过在广大学生中宣传革命英雄事迹、学生先进分子的优秀事例,开展学习先进教育活动,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以激励全校师生的革命和生产积极性。

1977年5月26日,彭明英、戴淑蓉英雄事迹报告团到学校作报告〔43〕,学校号召广大师生学习两位同志为保卫国家财产、与歹徒搏斗牺牲的英雄事迹。12月,全国铁道团委先进事迹报告团谢曾荣等五人到校,向全校师生员工做报告〔44〕。1979年3月到10月,学校邀请某部参谋来校报告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情况,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荣立战功的某部英雄也应邀来校作报告,全校师生员工接受了一次极为生动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

4.关心群众生活,解决实际需要

只有关心人们的实际生活、从解决人们面临的实际问题入手,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收到实效。关心群众生活,是我们党的一项好传统,把群众的生活问题解决好了,群众的积极性就会进一步调动起来。

上世纪70年代,尽管生活条件十分艰苦,西南交大还是尽可能的改善师生的物质生活条件。1979年12月,学校行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各有关单位从12个方面切实改善学生生活、学习条件,并且落实了12件事关学生生活的事项〔45〕。1980年1月,时值期末复习考试期间,学校给全校每位同学发放了三元的伙食营养补贴――临时餐证〔46〕。1980年2月,为帮助1976级毕业生顺利离校,学校总务科承担为毕业生托运行李的工作〔47〕。10月,为方便师生领取信件,学校召开办公会议,决定为每个班级设立固定信箱〔48〕。同月,学校0号食堂也为搞好伙食工作制定了七条改进措施〔49〕。1981年2月,为使学生安心复习准备期末考试,机械系陈安邦、谭承娥、梁玉芝等几位教师为学生帮忙代购寒假火车票〔50〕。学校从解决一个个实际问题入手,不断改进管理和服务工作,使广大师生得以安心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5.开展丰富多彩的党团活动

由党团组织开展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就是要善于结合传统节庆日、重大事件和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展开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同时,发挥党支部、团组织和学生组织的作用。

历史转折时期,西南交大党、团、学组织将学校的部署具体化、多样化,组织开展“学雷锋、争三好”“精神文明创建”“文明礼貌月”等活动,并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有感染力的课外活动,包括举办讨论会、专题报告会、讲座以及文娱、体育活动等,以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广泛的知识兴趣。每年,学校或各系、各学生组织都开展纪念、和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袖诞辰的活动,举行庆祝建党、建国并表彰“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支部”的活动,纪念“五四”青年节,表彰“学雷锋、争三好”的优秀学生的活动。1979年10月,举办国庆三十周年系列庆祝活动。1981年,学校隆重庆祝建校85周年,举办了纪念大会、学术讲座、文艺联欢会等系列活动。学校充分利用各类纪念活动,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传统教育结合在一起,帮助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三、历史转折时期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经验“”结束后,尤其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优良传统在西南交大得到了进一步发扬,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提高了有效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内容到方法逐步实现拨乱反正。

1.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中国共产党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国情、革命和建设等实际紧密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也要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也是这一时期西南交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经验。

西南交大坚持把对马列主义的学习教育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注重运用“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马克思主义原理,把党的政策和理论原原本本的教给群众,解决师生思想、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从过去那种高高在上,“可以冲击一切的神秘光环中摆脱出来”〔51〕。在拨乱反正工作中,党委发扬“党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对中搞错了的案件,认真复查核实,积极,不留尾巴”,对昭雪工作“态度坚决,工作细致”〔52〕。1979年10月27日至29日,学校召开第六次党代会,总结了“”结束后三年来的工作,根据党和国家重心工作的转移,确定要完成党交给高等学校的培养人才、发展科学的重任,把学校的工作转移到教学和科研上来。为了解决师生关心的一些实际问题,鼓励师生安心做好教学和科研,12月份,学校行政办公会议决定落实12项事关师生工作学习的事项〔53〕。为了解决学生学习负担重的问题,机械系党总支召开学生工作组、团总支、学生会干部会议,研究如何在新长征中加强学生政治思想工作,既保证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学习,又能推动和开展党的各项政治活动。“要求政工干部在思想上要适应转变了的形势,在工作方法上有所改进”,针对教学科研的实际情况,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采取了七点措施〔54〕。

2.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靶向性,解决实际问题

靶向性原本是医学用语,是指治疗手段快捷、直达或直击病灶的意思〔55〕。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针对具体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西南交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秉持“靶向性”的理念,深入学生中进行调研,了解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状况,根据不同阶段的任务、不同的矛盾和问题,主动设置和引导新话题,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从拨乱反正开始,展开“真理问题”大讨论、落实政策等,并在《西南交大》上设立“思想杂谈”“读者来信”“大家谈”等栏目,针对校园中出现的不良现象展开“批评与表扬”,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确立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敏锐的问题意识和问题把握能力,引领学风和校风转变,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1978年6月,针对大学生中的错误思想、不良行为,王奔同学建议在《西南交大》开辟专栏,“表扬好人好事好风尚,批评不良倾向,以期是我们为把青少年培养成忠于社会主义祖国、忠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优秀人才而共同努力”〔56〕。校报在“编者的话”栏目中回应:“我们衷心希望大家都来认真对待王奔同志的建议,并欢迎来稿”,谈自己的认识。由此开始,师生在校园媒体上讨论不文明现象,发挥舆论引导的作用,引领校园风气向好的方向发展。10月,针对部分大学生用餐不排队的现象,卫疆提出批评,倡议“树立良好的共产主义风气”,并且希望“全校师生员工对学校存在的不良现象敢于问,敢于管,敢于纠正,为树立良好的校风,为培养又红又专的接班人而贡献我们的力量”〔57〕。

3.充分发挥《西南交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作用

传媒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一种现代形态,其中,报纸属于大众传播媒介。在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除了收音机广播、单位开会传达之外,报纸是重要的传播媒介,对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地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58〕。

作为西南交大党委和行政的机关报,《西南交大》是学校党政联系广大师生员工的桥梁纽带,师生也将其当作了解学校消息的重要来源。历史转折时期,《西南交大》继承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通过宣传各类教学科研成果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体现学校的中心工作及意图要求,先后刊发了“拨乱反正工作”“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学校工作重心转移”“学习《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提要”等重要政治学习内容;同时注重身边人、身边事和身边情的宣传,报道优秀学生的先进事迹,诸如全国和全路“新长征突击手”、机械系宋绍南同学的先进事迹〔59〕;刊发新闻照片或师生的文艺作品。同时,在宣传中注意加强审美性、体验性和人文性,消除了青年学生被迫接受教育的抵触情绪,引导他们主动去接近、去阅读、去接受。由于《西南交大》覆盖面广,实效性、权威性强,所以最大限度发挥了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作用。全校师生通过阅读《西南交大》,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优秀的校园文化也因之得以塑造。

四、结语在历史转折时期,中共中央“认真地纠正‘’中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60〕,带领全国人民深入批判中的错误理论,“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的基本观点,进行正本清源的工作”〔51〕,即拨乱反正,重新开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也要服从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党的其他一切工作都应该也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更不能例外”〔61〕。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引导师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走又红又专的道路:在内容上,坚持政治理论教育、革命理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在方法上,改变那种大轰大嗡的方法,坚持说服教育、潜移默化的方法〔62〕。这既是对以往思想政治教育成功经验的总结,也是对今后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要求。

“”结束后,西南交大恢复了正常的教育秩序,发扬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激发了广大师生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西南交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蕴含着学校的文化传统和大学精神,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和生动教材。值此西南交大建校120周年之际,重新审视这些珍贵的报纸资料,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进行总结,对于今后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国家教委思想政治工作司组.中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史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266.

〔2〕教育部.关于讨论和试行全国重点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的通知〔C〕∥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3.

〔3〕政工组举办两期学习《毛选》五卷干部读书班〔N〕.西南交大,19770610(1).

〔4〕掀起学习著作的新高潮〔N〕.西南交大,19770610(2-3).

〔5〕热烈欢呼中国共产党十届三中全会公报发表〔N〕.西南交大,19770723(1-2).

〔6〕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新闻公报〔N〕.西南交大,19770821(1-2);19770824(1-2).

〔7〕中共中央关于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的通知〔N〕.西南交大,19770930(1-3).

〔8〕教育战线的一场大论战〔N〕.西南交大,19771201(1-4).

〔9〕校党委召开座谈会学习讨论三中全会公报〔N〕.西南交大,19781229(1).

〔10〕学习《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提要〔N〕.西南交大,19810914(2-3).

〔1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86.

〔12〕教育青年学生树立远大革命理想〔N〕.西南交大,19790417(1).

〔13〕基础课部学生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N〕.西南交大,19790511(2).

〔14〕左学军.一堂富有深刻教育意义的团课〔N〕.西南交大,19790613(1-3).

〔15〕运输系.学习雷锋精神,做对革命有用的人〔N〕.西南交大,19790610(3).

〔16〕铁文.抓纲治国形势好,喜看校园气象新〔N〕.西南交大,19770716(2).

〔17〕范俊.雷锋精神在我系发扬〔N〕.西南交大,19781013(4).

〔18〕韦力.机械系学生自办洗衣服务组〔N〕.西南交大,19801020(2).

〔19〕刘圣化.坚持四项原则,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保证工作重点的转移〔N〕.西南交大,19790428(1-2,4).

〔20〕我校召开打击刑事犯罪活动和进行纪律教育大会〔N〕.西南交大,19811112(1).

〔21〕金艳芬.论高校革命传统教育〔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6):103.

〔22〕教育部.关于讨论和试行全国重点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的通知〔C〕∥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3.

〔23〕隆重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五十六周年〔N〕.西南交大,19770716(1,3-4).

〔24〕发扬革命传统,加强党的建设〔N〕.西南交大,19770716(3-4).

〔25〕刘骏.校团委召开全校青年大会〔N〕.西南交大,19780317(3).

〔26〕委员长的女儿朱敏同志莅临我校作革命传统教育报告〔N〕.西南交大,19780719(1).

〔27〕张世华.从革命传统中汲取力量〔N〕.西南交大,19780913(4).

〔28〕铁道工程系邀请参战部队来作报告〔N〕.西南交大,19790428(1).

〔29〕马列教研室.新闻简报〔N〕.西南交大,19791105(2).

〔30〕教育部.关于讨论和试行全国重点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的通知〔C〕∥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3.

〔31〕教育部,团中央.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C〕∥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5.

〔3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C〕∥文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31.

〔33〕教育部,团中央.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C〕∥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8.

〔34〕良宣.政工组召开学习新宪法座谈会〔N〕.西南交大,19780612(2).

〔35〕吴光.学宪法方向明,为“四化”献青春〔N〕.西南交大,19770612(2).

〔36〕学习新宪法讲话一〔N〕.西南交大,19770612(2).

〔37〕学习新宪法讲话二〔N〕.西南交大,19770630(4).

〔38〕我校师生员工积极参加“双抢”劳动〔N〕.西南交大,19770610(4).

〔39〕校党的核心小组领导同志和政工教务机关干部参加农业劳动〔N〕.西南交大,19771231(1).

〔40〕林木森.学农散记〔N〕.西南交大,19790613(3).

〔41〕过一个有意义的团日〔N〕.西南交大,19820331(1).

〔42〕A.班杜拉.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上册)〔M〕.林颖,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3.

〔43〕英雄事迹报告团到校作报告〔N〕.西南交大,19820331(1).

〔44〕李伯.铁道团委先进事迹报告团来我校作报告〔N〕.西南交大,19781229(2).

〔45〕校办公会议作出改善学生生活学习条件的决议〔N〕.西南交大,19800112(1).

〔46〕运讯.学校给我们发放伙食营养补贴〔N〕.西南交大,19800126(2).

〔47〕为使毕业生按时奔赴工作岗位,总务科承担了为毕业生托运行李工作〔N〕.西南交大,19800308(3).

〔48〕校长办公室召开会议,改进收发工作,方便师生领取报纸信件〔N〕.西南交大,19801125(1).

〔49〕膳食科通讯员.接受同学意见,及时改进工作〔N〕.西南交大,19801125(1).

〔50〕心维.热心为同学办事〔N〕.西南交大,19810304(1).

〔51〕许启贤.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325,325.

〔52〕林平兰.彻底纠正冤案,坚决不留尾巴〔N〕.人民日报,19790107(3).

〔53〕校办公会议作出改善学生生活学习条件的决议〔N〕.西南交大,19800112(1).

〔54〕机械系学生工作组.改进工作方法,减轻学生负担〔N〕.西南交大.19800405(1).

〔55〕杜超.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本策略〔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2.

〔56〕王奔.要有一个良好的校风〔N〕.西南交大,19780630(4).

〔57〕卫疆.树立良好的校风〔N〕.西南交大.19781013(2).

〔58〕.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C〕∥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18.

〔59〕机械系.让青春放出光和热〔N〕.西南交大,19791130(3).

〔60〕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