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环境分析范例6篇

教学环境分析

教学环境分析范文1

现状分析

专业实验下面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环境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为例介绍。环境工程专业开设了环境化学、环境监测、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和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5类专业实验,上述专业实验存在以下问题:首先,由于农林类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教师多半从事与土壤有关的研究,导致了实验内容中还存在为数不少的土壤农化方面的实验安排,例如环境污染物的分析过程中所采环境样品往往以土样为主,对于水质或大气方面的实验较少。其次,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偏多,以环境监测实验为例,只进行简单的水质验证性实验,如浊度,混凝沉降的性能等的测定,限制了学生操作实验能力的锻炼。再次,实验过程将学生分为15人左右小组进行,容易造成小组实验中,仅仅动手力强的同学主动操作实验,其他同学只是在旁边观看,不能亲自动手参与的局面,并且,由于实验待检测的样品都是实验室配制的,使得学生在采样、预处理等环节得不到锻炼,造成与实际监测工作脱节。最后,在专业实验教学中要求学生按照教师的讲解,在规定的时间内按指导书的方法与步骤一步一步地完成实验,既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设计环节环境工程专业的专业设计包括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环境管理课程设计、环境规划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目前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指导教师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我校环境工程专业教师几乎都没有企业实际锻炼,缺乏现场经验,所以,教师在工程实际上的经验亟待提高,工科教学资源不足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我国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尽管广开增加师资队伍的渠道(包括外聘和兼职等),但是其与教学资源发展不同步,造成毕业设计课程师资、基础教学设备资源短缺,师生比严重超标现象发生(实际中一个老师指导几十名学生的情况常有发生)[3]。其次,课程设计过于理论化,毕业设计选题普遍比较落后,大量存在综述性课题,难以体现创新性内涵。最后,课程设计涉及多门课程,但是这些课程之间没有有效的整合、协调各个设计层次、内容,使得这些课程设计变为了简单的课程重复。实习环节环境工程专业的实习环节包括认识实习、金工实习、生态环境综合实习,环境监测与评价综合实习,环境工程综合实习,环境与市政工程实践训练。实习环节存在的问题如下:首先,环境工程专业相应的实习基地匮乏,实习基地建设落后于实践教学需要。环境保护岗位一般具有专业性强的特点,学生的大部分实习仅限于参观实习。再者,实习经费短缺和实习基地容量限制。由于扩招,2008级环境工程专业目前有155人。对于认识实习问题不大,对于需要到现场实际操作的实习而言问题就比较突出,所有实习单位都不能提供一次性容纳近100人的生产实习场地,由于时间、场地和经费等的限制,这些实习只能是走马观花,基本流于形式。对于农林院校,一方面应结合自己的生物特色,根据需要培养环境工程应用型专业人才,另一方面由于上述原因在实践教学环节还存在着不少薄弱环节,因此对农林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势在必行。

对策

以创新、综合、设计性实验开发为切入点推动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整合实验项目,杜绝土壤农化实验等农业环境保护类课程充斥环境工程实验课程的现象。进一步增加创新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项目。从必要性方面而言,实施满足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模式是当前高等学校工科实验教学改革的方向。根据教高厅[2004]21号文件———《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的通知》的要求,对于工科院校各专业的实验有如下要求:A级: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占有实验课程总数的比例≥80%,效果好;C级: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占有实验的课程总数的比例达50%~60%,效果较好[4]。其中综合性实验是指实验内容涉及相关的综合知识或运用多方面知识、多种实验方法和手段,按照要求进行试验,主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以及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综合培养。设计性实验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依据教师给定的实验目的和要求,从实验方案设计到实验器材选择、拟定实验过程以及后期的实验数据的获取和整理等均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这类实验的开设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综合应用以及解决实际工程应用问题的能力。设计性实验的开设,改变传统的教师“填鸭式”教学模式,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有效调动。设计性实验方法具有多样性,可以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使其全面发展。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的独立思维、才智、个性得到充分尊重,改变了千人一面的传统教学模式,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培养满足社会需要和具有创新能力与实践技能的人才是大学的根本任务。

从人才全面培养的角度考虑,在专业实验中开设创新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营造出具有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全面发展的当代年轻型人才是非常必要的。随着社会对人才实践动手能力要求日益提高,加强实验教学是大势所趋。尤其对于一些特色院校,只有培养适合特色经济建设需要、具有实际工作能力的科研和应用人才才是人才培养的方向。而目前农林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现有的实验难以达到这些要求。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的《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控制》,《土壤污染控制》,《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实验为例,针对其存在的不足,根据实验教学内容形成分析、检测、评价等多个实验模块,分为基础验证、综合设计以及研究创新三个层次的实验,设计了《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这个综合实验题目,该实验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内容:一是由学生选定某一特定区域后,对其大气、水、土壤和固废,生物等环境要素的基本情况进行实际监测。二是在对各环境要素进行环境监测的基础上,结合各环境要素的环境质量标准对所选区域进行现状评价。新增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见表1。在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注意了以下原则:①通过将教师的科研课题引入实验教学,引导学生对现行的实验内容重新设计,给予学生选题的充分主动权,为他们进实验室提供宽松的条件,对他们完成每个实验题目的时间仅给予宏观控制;②通过自己设计监测方案、开展指标监测、完成分析报告、编制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报告等环节,培养学生文献检索、研究能力、综合总结、组织协调能力等;③增加复合污染控制实验方面的内容,例如土壤生物中重金属污染控制实验课,结合铅、锡、锌的复合污染现状,由学生依据所学基本知识再结合查阅资料,拟定步骤,老师给予适当指导,由学生来进行实践操作。通过实践收到了良好效果。使学生建立了对农业生态环境综合监测的全面认识;提高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初步掌握了数据处理分析和环境评价的方法。依据培养目标,紧密结合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实际提高设计环节教学质量配合专业培养突出“厚基础、宽专业,具有创新意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为了解决农林院校环境工程专业设计环节指导教师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的问题,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先后引进了多名具有较强的工科背景的硕、博士来校工作。#p#分页标题#e#

同时送出了部分优秀教师赴国外著名环境工程研究室研究和攻读博士学位,把握国际领域相关研究前沿。2008级以后要求毕业设计必须以工程实验为背景进行撰写。要求指导老师必须要有一定的科研经费才能具备指导资格。使学生在满足基本教学目标的前提下,结合农林生产实际以及科研前沿,使学生在生产实际中得到锻炼。杜绝毕业设计中出现综述性课题。在环境工程专业课程设计计划的制定过程中系统、全面考虑,通过农村生态环境水质、大气、生物综合规划设计,既保证设计内容不重复,又注意各门课程之间的衔接,有效整合课程设计的层次和内容。通过建立校内外实习基地结合影像资料和可视化教学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本科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实践环节就是生产实习,如何保证和提高实习环节的教学质量一直是困扰农林院校的一个难题。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是确保生产实习质量的保证。本着资源互享,优势互补的原则,从2008级开始,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先后与多个企事业建立了联系,例如:在水处理方面与西安市自来水总公司曲江水厂,西安创业水务公司建立了实习合作关系;在大气污染控制方面与兴平化肥厂,铜川市水泥厂,陕西社会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宝鸡市热力有限责任公司和陕西渭北电力公司建立了实习合作关系;在固体废物处理与利用方面与宝鸡啤酒厂(有机废料处理)、西安市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综合处理厂、西安市江村沟垃圾填埋场、三民垃圾中转站和兴平市星光良种猪繁养殖有限公司确立了实习合作关系,另外,学校在农一站新建的资源环境实验站也以崭新的面貌投入到迎接实习教学任务中。

在与众多企业建立长期、稳定并且不断完善的各类实习基地的同时,邀请具有丰富工程实际经验的专家来校讲课,强化学生在环境废弃物处理与利用方面的专业知识。对农林高校而言,由于受到扩招及实习经费短缺和实习基地容量限制,这个问题表现尤为突出,并且短期内就传统方法而言很难有所突破。通过把计算机仿真作为现场实习的重要补充,在教学中引进多媒体和网络化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影像资料和可视化教程讲解工程案例,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收到良好效果。例如人为设置一些生产中常见的非正常情况和生产故障,使学生在模拟的工业控制键盘上对生产的全过程或者个别岗位进行控制,以此来加强学生对污染物处理系统性的认识。学生不仅可以通过各处理单元熟悉各处理过程的常用原理及效果,也可以在仿真操作中反复练习工艺操作过程,强化系统性训练。特别是可以在人为设置工艺条件下进行系统开停车、工艺条件的调整、工艺和设备故障的处理等操作,而且,系统中还设有评分系统,教师可以通过教师工作站对每位学生的操作情况实施实时监测,每次操作结束后,系统可以自动对每位学生的操作进行评定。

教学环境分析范文2

一、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现代科技发展的特点使得学科间交叉与渗透,近代生命科学、环境科学、材料科学的迅速发展给《分析化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限的教学时数不可能把方方面面的内容都讲到,只能以点带面地去讲,并且结合专业领域的实际应用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目前的环境工程专业《分析化学》教材的内容和体系基本上是以经典的化学分析为主,主要是四大滴定分析,即酸碱滴定、氧化还原滴定、配位滴定、沉淀滴定分析,如果只是简单地阐述这些滴定的原理及其方法会有些枯燥,缺乏和专业的联系。例如,在讲授酸碱滴定时,我们可以把这个知识点和环境污水处理过程联系起来,污水处理中对各种不同酸碱性水处理的实质上就是酸碱相互滴定问题,让学生了解酸碱滴定这部分内容与所学专业是紧密联系的,是不可忽视的内容。又如,在讲授沉淀滴定时,可以结合水体中污染物可能发生的沉淀溶解反应,通过计算分析溶解度及其可能影响因素,就可以利用沉淀溶解平衡关系预测污染物溶解或沉淀作用的大小。通过这种与专业应用结合的方法讲解,可以避免原有教材内容简单、枯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真正理解《分析化学》基础课的重要地位,重视今后的学习。

二、注重知识体系的衔接

众所周知,《分析化学》公式多,概念更多,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整个课程体系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许多公式只是一些基本公式的繁衍或不同的表现形式,在授课时,只要帮助学生理清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衔接关系,把握住它们之间相互连接的线索,那么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显得游刃有余。因此,做好《分析化学》各知识体系的衔接工作对于讲好《分析化学》尤为重要。此外根据课程内容,《分析化学》所用的方法可分为化学分析法和仪器分析法,二者各有优缺点,相辅相成。教师在授课时,除了要讲好讲透化学分析原理之外,一定要注意合理结合实验教学以及仪器分析技术,并且应适当调整化学分析法和仪器分析法在课堂教学中所占的比例,从整体上系统地把握全书的内容,时时刻刻突出主线,应用主线。

三、建立科学的考评制度

在大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中,通常是以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综合评价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以此来评价教学效果。这样的方法能综合考评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但是,传统的平时成绩一般仅仅包括平时作业、课堂考勤和课堂提问。这样的形式太单调,不能突出那些对《分析化学》比较有学习热情及学习兴趣的同学。因此,我们可以把平时成绩的内容扩大化,例如鼓励学生对其所感兴趣的章节进行课外阅读,通过课下查资料来写一些相关小论文;同时积极开展与《分析化学》相关的课外活动,俗话说“得法于课内,收效于课外”,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有关《分析化学》问题的辩论会、有关化学污染的调查等活动。这样既巩固了课内所学知识,发展了运用能力,又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习向社会生活的延伸。这样,平时成绩不仅包括作业、课堂考勤、课堂讨论、小论文,而且也包括学生平时在《分析化学》课外活动的参与情况。另外,期末考试,我们对考试内容及形式也可进行变通,改变传统的整篇死记硬背题目的做法,我们加一些考察学生创新思维的题目。这样,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四、结语

教学环境分析范文3

关键词:环境系统分析;教学改革;教学探讨

环境系统分析主要依据系统科学,以模型化为手段描述环境系统的特征,模拟和揭示环境系统的发展与变化规律及其与经济系统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并通过最优化与科学决策方法对环境系统的结构与运行、对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做出最佳的选择[1]。该课程涉及自然、经济、技术和社会多个方面,涵盖大气、水、土壤等多个环境要素,覆盖运筹学、控制学、管理学、经济学、工程学、数学、信息学等多个学科,要求学生既要有宽泛的知识面,又要有扎实的数学、工程学、决策学理论基础。作为安庆市唯一一所省属本科院校,安庆师范大学以“全力推进应用性突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类大学建设”为办学目标,应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培养更多高素质专业人才。作为环境系统分析的任课教师,通过对该课程教学过程的不断思考和总结,从以下几方面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进行探讨。

1强化案例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2]。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或者对于某个老师的讲课风格感兴趣,就会持续地钻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和质量。环境系统分析课程设置34课时,课时少,内容多而抽象,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学好这样一门综合性和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再加上学生本身不够重视,不少学生一开始就有畏难甚至厌学情绪。要在课时有限的条件下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授课教师必须在增强课堂教学吸引力上多下功夫,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热情。案例教学是高效利用课堂学时、激发学习热情、改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其优势在于紧密联系实际,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目的性和实效性[3]。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将案例教学贯穿其中,对于基础理论知识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剖析。例如,在介绍第一章中的系统分析方法论时列举了两个案例。一是生活中的经典案例——一个人如何利用最少的时间准备一顿饭菜。在这一案例中,通过对做饭步骤的分解、分析以及对各步骤间联系和制约的综合分析,最终确定了耗用时间最少的做饭程序,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分解+综合”的系统分析基本方法和总体过程。第二个案例设计是针对环境系统,如何从两个城市的不同可选方案中选择固废处置系统,以使得区域处理的总费用最小,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系统”、“分解”、“综合”等概念的理解。环境系统分析课程内容还涉及很多的应用技术,如第三~七章包括各类水体的水质模型、大气质量模型、环境质量评价模型等等,对于这些内容可以分别列举2~3道例题来讲解这些模型的实际应用。此外,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相关论坛和时事的补充、更新,注重课程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和先进性,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比如,在讲解城市非点源污染的控制途径时,结合当前城市建设的热点概念“海绵城市”加以介绍,使学生认识到城市中的水系、绿地、可渗透路面等等都是重要的海绵体,通过它们的下渗、滞留、蓄水、净化等机制,可以对城市雨洪引起的非点源污染进行有效的控制。

2把握教学重点,加强课程联系

环境系统分析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交叉学科,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十分紧密,有学生反映某些知识点总是似曾相识。目前使用的教材是程声通主编的《环境系统分析教程》,其中的水环境质量模型、大气环境质量模型、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规划等章节内容与《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学》《环境信息系统》等课程的相关内容有较大比例的重复。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对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均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然后对环境系统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和优化,突出本课程的特点和重点,不能照本宣科,从而避免简单、枯燥的重复教学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环境系统分析课程强调数学模型在环境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从这一角度出发,将《水力学》《环境水力学》《环境水文学》《环境影响评价》及《环境规划学》等教材均作为本门课程的主要教学参考书,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补充、优化,对在其他课程中有所涉及、本课程又必须掌握的内容讲深、讲透,同时注重与其他课程的联系。比如,在第二章介绍环境介质在水体中的紊动扩散特征时,可以利用水力学课程中的“雷诺实验”来讲解水体的紊流流态是如何产生的。再比如,对于污染物在有边界的水体中进行迁移、扩散的二维水质模型解析解时,《环境系统分析教程》及《环境影响评价》教材只是简单提到“通过假设虚源来模拟边界的反射作用”,那么怎样假设教材中并没有进一步解释,学生也很难理解。对于这一问题,结合《环境水力学》中相关内容对“像源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3关注社会需求,提升就业能力

作为安庆市唯一的省属高等院校,安庆师范大学对本市乃至全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应该起到提供专业人才的作用[4]。环境系统分析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其中各类环境质量数学模型的应用可为环境影响预测、环境规划与管理、污染控制系统的选址与设计、污染现状分析与治理研究等提供有力的、定量的科学依据。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可以掌握数学模型建立的原理、方法及应用,对于其成为能够从事环境保护规划、管理、设计、研究和开发等方面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进行环境系统分析基本理论及应用技术教学的同时,也注重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提升。比如,如何建立零维水质模型确定某一小型湖泊或水库的水环境容量,如何将一维稳态水质模型与最优化模型相结合对某一河段的污水处理系统进行最优化设计,这些训练将在某种程度上提高学生在相关领域的就业竞争力。除此之外,积极鼓励学生走出去,参与当地社会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明确环境系统分析课程的重要性,使学生了解未来可能的就业方向,以此作为促进学生努力学习的动力。

4结束语

通过对环境系统分析课程教学的摸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学生对该课程重要性的认识、学习热情及对知识的掌握都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希望通过对该课程教学的不断摸索,能够使学生将学习期间学到的知识转化为真正适应社会的实用技能,能够学有所用,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作者:计红 单位:安庆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程声通.环境系统分析教程[M].2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8-10.

[2]张寒冰,唐艳葵,閤明勇.环境化学教学改革探讨[J].广州化工,2011,39(17):118-119.

教学环境分析范文4

关键词:网络环境;小学英语;教学

网络时代的到来不仅为我国经济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发展机遇,对于教育领域同样如此。小学英语教学如果能够有效地利用网络环境,进而改进教学方法、那么对于小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十分有益的。

一、网络环境下小学英语教学的优势

我国传统的小学英语教学模式与方法虽然有其自身多个方面的优点,但是在某些方面依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例如学生学习内容的单调性、学习时间的有限性等。而在网络环境下,这些不足都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一方面,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可以依靠网络来获取更多的教学内容,使得教学内容不仅仅依赖于课本,可以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也可以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时间,有了网络,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对知识进行学习。

二、网络环境下小学英语教学的方法

1.营造活泼的英语课堂教学氛围

小学英语教学不同于其他高年级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需要先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利用网络技术,将书本中的一些知识更加生动化、形象化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对于小学生而言,更能引起其注意力,构建活跃的课堂气氛,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丰富英语课堂的教学资源

网络是一个信息量高度集中的平台,因而能够为小学英语课堂提供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料。首先,教师自身应该在备课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互联网,查找更加有吸引力的教学题材;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利用互联网,增加教学的方法,例如英语游戏、英语歌曲等;最后,教师还应该积极地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学习英语知识,进而扩充学生的英语知识量。

3.培养小学生协作学习的能力

小学英语课堂基于互联网这一平台,实现了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信息共享、相互交流,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学习过程中,小学生可以直接向老师提问,发表看法,这样有利于发挥小组教学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增强小学生协作学习的意识。

综上所述,网络环境下小学英语教学的研究对于我国小学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因而,在今后的小学英语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网络环境为教学提供有利条件。

教学环境分析范文5

关键词:植物生产与环境;教学;多媒体;实践

一、明确教学目标,确立教学原则

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学生能够明确学习目的,始终保持强烈的学习动机,对课程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各项教学活动。其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乐观、积极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能够在掌握正确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增强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实践能力,可以通过主动学习、自主探究从各种信息源中获取知识信息。其三,学生能够掌握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程的基本知识点,可以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生产实践问题,为相关课程的学习奠定扎实基础。

二、运用有效教学方法,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在植物生产与环境教学中,教师应当结合职高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合理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1.运用现场教学法,增强教学直观性。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程应当结合职业院校不同专业的特点,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并带领学生到实训基地或野外作业场所完成教学内容。如,在教学植物生产土壤环境内容时,教师可以针对园林专业的特点重点讲授园林土壤,带领学生到园林工程现场,就土壤改良这一问题进行现场教学。

2.运用案例教学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景,向学生展示真实的案例,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主动思考、自主探究、小组讨论,从而在案例分析中获取新知。植物生产与环境的案例教学必须选择生动形象的案例,精心设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问题。在案例讨论中,给予学生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观点意见,并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营造师生平等、互动、活跃的课堂氛围。

3.运用实践教学法,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教师要适当增加实验实训课时量,制订完善的实践教学计划,将植物生产环境实验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为学生提供到生产单位进行实验实习的机会。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植物生产与环境是一门涉及内容较为广泛的学科,并且教学内容的学科跨度也相对加大,若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将如此大量的信息全部传递给学生。多媒体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工具,其以自身强大的交互性和图文并茂等特点,不但使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有所增强,而且还使整个教学过程得以丰富。同时教师还可以按照实际的教学需要,补充与之相关的材料,这是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例如,在教学土壤胶体的阳离子交换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Flash软件,将胶体颗粒的双导电结构绘制出来,并设置好阳离子的交换过程。通过动态的画面、文字和音像,再加上计算机的缩放和转换功能,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一目了然,原本抽象的问题也随之变得直观、具体,教学效率自然会大幅提高。又如,在教学水分问题时,为使学生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土壤水分的有效性,教师可以利用PowerPoint软件将水分类型制作成幻灯片,并在课堂上给学生设置问题,由他们进行分组讨论。这不但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而且还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学生的主体地位也获得充分体现,教学效果随之显著提升。

四、改革传统考核方法,构建科学评价模式

以往传统的教学考核中,多以闭卷笔试为主,内容也都是教材中的基础知识,这种考核方式的记忆性成分过于明显,而实践演练和操作能力的考核却少之又少,从而造成了大部分学生为了取得好成绩而死记硬背,这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为此,学校应当积极改革考核方式,构建科学的评价模式。在实际考核中,应当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采取以实践能力考核为主,以基础知识笔试为辅的考核方式,这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笔试考核中,试题应当多采用问答和选择题的形式,理论部分应尽可能减少概念性的试题,多增加一些案例分析,这样能够检验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进行实践考核时,可将重点放在技能的考核上,多结合一些学生未来的实际工作情况,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此外,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也比较重要,教师可在新章节教学前,给学生布置一些与该章节相关的问题,并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预习,然后由教师在课堂上提问,并按照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打分,这样的评价方式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建湘.高职园林园艺专业《植物生产环境》教学浅见[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10.

教学环境分析范文6

关键词:信息化环境;有效课堂教学;小学数学

随着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浪潮风起云涌。教育部《关于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要求:“高度重视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的开发建设。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建设要以媒体素材和网络课程为主要内容,体现素质教育要求。”可见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重要性。

一、基于信息化的有效教学

从广义上讲,有效教学就是在符合时代和个体积极价值建构的前提下其效率在一定时空内不低于平均水准的教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核心问题就是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追求最大化的教学效益,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评价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21世纪以来,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校园网和因特网等信息技术,进入课堂教学。在这种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下的有效课堂教学,即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有效教学,以教学目标的实现为根本,综合效率与效果两方面的要求,考查信息技术在具体教学情境中的运用。

二、我国信息化课堂教学的现状与原因

1.现状分析

纵观中小学应用信息化资源的现状发现,教师最常用的是“制作―展示”型教学活动,即以课件、图片、视频资源为主要内容,利用板书挂图和幻灯片通过投影(或电视)播放出来,资源仅仅起到课堂辅助教学活动的目的。并且在西部和农村中小学的试点上,这种应用也只是停留在公开课、研究性学习等一些特殊教学活动之上。体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是根据教科书内容,将问题情境由课本搬到大屏幕之上,放大了视觉效果而已。这种做法,或许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减轻学生看自己的教科书容易走神的弊病,而对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似乎益处不大。

2.原因探讨

一方面,我国的许多小学教师在技术应用于教学方面,还处于适应和接受的阶段,未能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因此,教育研究工作者在开展教学评价或教师培训时,应当与教师一同探讨所学习的技术应用方式和教学活动形式适用的情境,鼓励教师从自己的学校、课堂和学生实际出发设计信息化教学方案,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真正从案例模仿走向创新。

三、我国信息化有效课堂教学的建设

1.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充分理解和认识

目前,很多教学一线的教师认为,信息技术会影响到学生的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从而导致学校升学率的下降,因而拒绝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这样落后、片面的观点导致学科整合途径不能得到有效实施,因而要引导教师充分理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技能培训,让他们在熟练掌握这些技能的同时应用于课程的传授中。

例如,小学数学教学中乘法的学习,要重视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让学生理解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当连续的几个数相加时便可以用乘法做简便运算。由此可以设定教学情境:小明去商店买铅笔,一支铅笔5角钱,小明需要买3支,一共需要多少钱?情境设计在于让小学生理解5+5+5可以用3×5来表示,这就使得课件演示时注重的是展现加法演变为乘法的逻辑关系,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

2.重视开发有效课堂教学资源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越来越多地借助于信息技术与网络资源,建立教学资源库,与学生通过网络共享教学资源,如教师授课时对于学生易错题的总结则可以作为很好的教学资源。信息时代,学生会在网络上获得越来越多的信息与资源,这使得课堂教学资源的内容极大丰富,有效课堂教学资源的比重加大。此时,教师应充分挖掘课堂中的教育资源,捕捉学生的信息,分享相关的经验,使师生关系处于一种民主、平等的氛围中,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会成为促进教学过程有效性的动力。

科技时代的到来,使信息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也改变着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信息化环境下有效教学不是简单的教科书内容的学习和巩固,运用信息技术增进教学有效性,将是一个长期的课题。

参考文献:

[1]郭巍.浅论信息化环境下的有效教学[J].经济师,2011(3):139-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