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教师的根本任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时代教师的根本任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时代教师的根本任务

新时代教师的根本任务范文1

参加中小学思政课建设联盟成立会议心得体会

海原一中张有余

作为中卫市思政课建设联盟委员会的委员,2020年9月22日,我应要求参加了中卫市中小学思政课建设联盟成立会议,通过认真学习领会会议精神,结合自身教学,有以下心得体会:

一、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

教育是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的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

二、为学须先立志。志既立,则学问可次第着力。立志不定,终不济事。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栋梁。中国的教育以成长、成才、成人为目标,不仅仅是止步于书面文章的内容学习,尤为重要的是思想政治方面的培育发展。对现在的青年一代来说,幸福来得过于容易,他们无法想象生活的不易,对待一些来自于父母师长的教育也是嗤之以鼻。“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对学生的教育,不仅仅在于书面,更来源于生活,更重要的是思想教育。

新时代教师的根本任务范文2

关键词:教师;立德树人;境界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8-0237-02

学生的品德教育始终是教育的永恒主题。十报告也进一步强调,“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都把德育置于一个特殊的崇高地位。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过:“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最高的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否则,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因此,教师的根本是育人,重点是育德。

一、当前部分青年学生的道德现状不容乐观,令人担忧

近年来,一些青少年厌学、逃学、沉迷于网络游戏、偷盗、抢劫,甚至杀害自己的同学、父母。这些存在于青少年中的人格扭曲、道德沦丧等现象,向全社会敲响了警钟。面对这些令人发指的事件,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的孩子怎么了?我们的教育怎么了?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痛定思痛,这些虽然是个案,但青少年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依然值得我们深思。分析起来,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我认为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家庭教育的缺失。面对以独生子女为主体的下一代,很多家庭教育显得苍白,传统的家庭美德、家书、家训被冷落,一些家长也缺失了理性教育,如溺爱代替了严格要求、奢侈代替了俭朴、自私代替了孝悌、任性代替了理智、冷漠代替了善良、享受代替了理想。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吃喝不愁,不劳而获,缺乏家庭责任感,进而缺乏社会责任感。其次是学校教育的某些方面也偏离了正确的轨道。应试教育盛行,素质教育只停留在表面,分数代替了品德,知识代替了能力,繁重的课业负担抢占了学生的业余时间,名目繁多的考试和强化班、提高班赶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正像陶行知先生批评的那样:教育等于读书,读书等于赶考。各种考试“把肉儿赶跑了,把血色赶跑了,甚至有些是把性命赶掉了”。更进一步“把有意义的人生赶跑了,把千万民众的教育赶跑了,换句话说,是把中华民族的前途赶跑了”。在学校,德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空洞的、形式主义的、教条主义的德育缺乏针对性、实效性,育人功能在不断削弱。第三,社会上的不良环境、不正之风等也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如网吧、迪厅、手机、电脑、电视、黄色信息、贪污浪费、腐败等,都在腐蚀着学生,不但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也直接影响着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净化社会环境,回归教育本源,追求真、善、美的教育,是当今社会、家长、教师的重要责任和使命。

二、始终不渝地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首的理念

部分青少年的道德现状,必须引起教育行政部门和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一定要加强中小学生的德育工作,牢固树立德育为先的理念,真正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我国古圣先贤都十分重视道德修养和道德教育。如《礼记》中说:“师者也,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把教师的根本职责定为“育诸德”。《大学》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教育的根本是“明明德”、“亲民”、“至善”。中华文明五千年经久不衰、历久弥新,最重要的一条是始终把人的道德修养作为育人的重要标志。古圣先贤不但十分重视道德教育,还特别阐述了很多修身修德的内容、方法及重要意义,尤其重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培养,这些品德的修养,对今天的学生来讲仍然十分有意义。司马光还对人做了如下分类:才德兼备为圣人,才德两缺为愚人,德高于才为君子,才高于德为小人。君子能够用自己的才能服务于社会,而小人则会用自己的才能危害社会。古人的警示,今天看起来仍然那么贴近现实。如近几年来出现的“苏丹红、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假药、假酒”等事件,均是无德的高科技人员参与的结果,他们的行为直接损害着广大人民的身心健康。“德者,才之帅也。”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一定要牢固树立“以德兴教,以德育人,德育为首,成才先成人”的理念。

三、以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提升德育境界

宋代大儒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古人的豪言壮语、豪情壮志,为我们描述了中华知识分子胸怀天下、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中华文明之所以伟大,之所以历经五千年而不衰,是因为古圣先贤们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明进步的思想,还有大量的经典理论与著作,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精神财富。作为今天的教师,应该是中华文明的传承者,如果不熟悉中华传统经典,那我们的教育就是空中楼阁,缺乏根基,失去了根本。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因此,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学校应该是主阵地,教师应该是主力军。所以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自觉地担负起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排头兵,引领学生“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为传承中华文明、实现中国梦做出自己的贡献。

四、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确保德育效果

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基础,只有站在以人为本,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国家培育良才的高度,才能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应该建立民主、平等、互相尊重的关系。师生之间从法律上讲应该是平等的,从人格上讲也应该是平等的。教师只有关爱学生,平等对待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教师的教育应该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而不是居高临下、盛气凌人,更不能是专制或是压制,只有与学生平等交流,倾听学生们的意见,尊重学生的个性,才能对学生实施有效的教育。其次是和谐融洽、信任理解、以爱为基础的关系。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站在生命的高度,看待学生的成长。所以把教育的基点定在爱学生、尊重学生的层面上,“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要信任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帮助学生。第三,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关系。孔子说:“有教无类”,我们要关注每一个学生,不歧视任何一个学生,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还要有“诲人不倦”的精神。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实践多元智能理论,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快乐地成长,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之才。第四,互相学习、教学相长的关系。当今的社会是一个信息空前发达的社会,现今的学生信息来源广泛,知识面宽,思维灵活,善于创新,很多方面的知识甚至超过了老师。因此,老师也要抱着虚心的态度向学生学习,“弟子不必不如师”,师生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五、不断探索德育新方法,实现德育新突破

空洞的说教、长篇的大道理显然不能打动学生的心灵。针对新时期学生的特点,不断探索德育的新方法迫在眉睫。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心灵决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所以,教师要有园丁的精神,要科学施肥、合理浇水、及时除去杂草,让“花苗”茁壮成长。首先要重视让学生在自然的活动中养成德性,热爱自然,保护环境,同学团结互助,在活动体验中感悟道德的境界。其次要重视让学生与书本为友,多读书、读好书、读经典的书,通过读书与大师对话,升华自己的人格。第三,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情趣和才艺,如琴棋书画、体育活动、小发明小制作等,多给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的平台,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第四,注重用真实、感人的道德形象激励学生,及时宣传“感动中国人物”、“道德模范人物”等,实时捕捉身边优秀学生的榜样示范,以及教师良好道德的示范。第五,科学合理地设置循序渐进的德育目标,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征有效开展德育教育。第六,重视心灵的沟通,建立起温馨的对话场景,正像陶行知所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

康德说:“道德的升华是人类不断向文明进化的载体。”为传承灿烂的中华文明,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实现幸福的中国梦,教育是基石,教育是百年大计。作为教育工作者任重道远,每个人都肩负着培育下一代的神圣使命。所以,我们要担当起自己的责任,以“立德树人”作为我们的根本任务,求真、求善,自觉育人,努力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论语,大学[M].

[2][爱尔兰]弗拉纳根.最伟大的教育家[M].卢立涛,安传达,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方明.陶行知名篇精选[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新时代教师的根本任务范文3

一、以指导思想提高认识

思政教师要坚定理想信仰。思政教师传道授业,要坚持指导地位,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建设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因此,思想政治理论教师要坚定理想信仰,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自己,以党的宗旨和最高目标引导自己,不断强化自身思想信念,并将党的信念根植于课程教学中。中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研工作,以新课标为依据,以常态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为重点,注重对骨干教师的培养,以此带动其他教师对本学科的重视,从而使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教研工作的质量和效益有所提高。

二、以工作开展落实目标

1.各备课组积极参与听课活动,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和自身素质。

2.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结合小课题研究,将深度教学落实在课堂

3.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由教材中的事例、道理来规范学生,并联系周围环境,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4.要求教师做到认真备课,上好每一堂课,着力提高课堂效率,向45分钟要质量,提出专课专上的要求。要面向全体学生,不歧视任何一个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5.积极开展听课、评课活动,鼓励教师在教学中注重信息技术的运用,结合德育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向课外延伸活动,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

三、教研课中提高实效

仅仅局限于理论学习是远远不够的,没有实践的课堂教学也是空洞的。我们认真学习了课改的相关精神,积极参加线上培训,听课评课,学习其他学校优秀的道法课教学设计,取长补短,努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强专业教学水平。教师的专业即是教师之本,我们将在具体的教研活动中,在教案编写、课堂教学、课后反思等方面加强钻研,不断提升自己的教研能力、教学水平,并通过听课加强互相学习,通过撰写反思、教学论文等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让道德与法治教学更有趣、有效,更富创新思想,更能促进学生的成长。

新时代教师的根本任务范文4

关键词:高职院校;立德树人;实施现状;对策建议

一、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新时代内涵

如今,伴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立德树人”的内涵经过不断的创新与发展有了较大的变化。高职院校由于其教育类型的差异,在“立德树人”的内涵上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因此,厘清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新时代内涵,对提高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成效、提升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与综合素质至关重要。那么,高职院校应立何德呢?用书记的话概括,“立德”就是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中,“明大德”就是要求学生能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德,要求学生能够始终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面对诱惑不妥协;“守公德”就是要求学生守社会发展的德,要求学生尤其是干部队伍带头践行社会公德、恪守职业道德;“严私德”就是要求学生严自己成长的德,要求他们能够恪守己任,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切实履行好相应的权利与义务。那么,何为“树人”呢?古语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人”即“育人”。新时代高职院校所树之人应是肩负使命之人,崇尚劳动之人,热衷创新之人。其中,树肩负使命之人,是指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进一步明晰其身上肩负的重任;树崇尚劳动之人,是指要重视对学生开展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劳模精神;树热衷创新之人,是指要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思维训练,使其能够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事物,用创新的方法解决问题,用发展的思维思考未来。

二、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教育现状分析

通过对部分高职院校的调研发现,目前各高职院校在各级政府的指导下均在不同程度地践行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通过深入分析了解到,在实施立德树人的过程中部分高职院校仍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重“树人”、轻“立德”

立德树人有着悠久的历史内涵,虽经过千年的创新与发展,“立德”与“树人”的本质却始终保持不变。在调研中发现,部分高职院校在实施立德树人的过程中主抓“树人”,重视对学生专业知识及实践技能的培养与训练,而轻“立德”,忽视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感染与熏陶,致使很多学生毕业后空怀一身技能,却因道德品质不佳而不受用人单位青睐。

(二)缺乏多方协同育人

立德树人是一项复杂的教育实践工作,要想发挥整体育人功能,需综合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力量,协同运作,共同为落实立德树人付出努力。然而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开展立德树人工作时多以学校为主体,如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搭建优秀传统文化长廊、树立先进事迹典型等,甚少考虑到要综合运用其他主体的教育功能和行为影响,与学校共同完成对学生的“立德”与“树人”,使得学校立德树人的阶段性成效并不显著。

(三)缺乏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教育

文化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高职院校要深入挖掘和运用传统文化的魅力对学生进行渗透式教育,通过文化熏陶这一隐性的教育途径,实现高职院校立德树人。通过调查发现,不少高职院校着实在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并以不同的方式将其呈现出来,以期能够达到影响和感染学生的目的。但深入了解后发现,这些学校并没能够取得预期成效,反而引起部分学生的不满甚至是反感。究其原因我们发现,这些看似可以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影响的优秀传统文化实则偏离学生的日常生活并与其行为举止相去甚远。

(四)德育重理论、轻实践

德育并不单单是课程教育,仅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难以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任务。在本次调研中我们发现,很大一部分高职院校一直奉行着德育即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理念,甚至花大力气通过诸如针对大学生自身思想状况设置授课内容、结合时事热点与学生开展交流研讨等创新性的授课形式,以期达到德育目标。可见,这些院校也仅仅是创新了理论授课的内容与模式,无一例外的把课程教育当作了德育的全部,但这种创新对学校德育工作本身而言却没有实质性的改变。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院校忽视了实践教育对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影响以及对高职学生正确价值观形成的指导。

三、提升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教育成效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

高职院校首先要健全学校的组织领导体制,始终坚持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做到从顶层加强对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重视度,进而至上而下布置落实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其次,要从多层面健全德育工作的保障机制,确保高职院校领导、教师、工作人员等形成全员育人的理念,确保学校政策制度有利于学生道德教育工作的开展;再者,要健全德育工作的评价机制,针对教师和学生的不同主体制定科学合理且具有可行性的德育考核评价机制。具体而言,一方面要落实好对学生思想道德的评价,如在期末考评时增加学生品德的考核占比,切记以分数高低一刀切来评价学生的好坏;另一方面,要强化对教师师德的评价,如将师德考评与教师职称评审、职位晋升、绩效考核等相挂钩。由此多方面保障高职院校立德树人工作的有效落实。

(二)集多方力量与学校共同育人

高职院校要想真正开展好立德树人工作,需要集政府、社会、家庭等多方力量,通力协作、共同育人。其中,政府层面要起到引领性的作用,从宏观层面制定政策措施,明确育人目标及任务,时刻监督其任务的落实情况并予以考核评价。社会层面要注重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一方面要增强德育的宣传报道力度,强调德的重要性,做到从思想上感染学生;另一方面可通过整合各方资源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活动,力求在“做”中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与能力,进而实现德育的社会功能。家庭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家庭对学生道德的影响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潜移默化的。因此,一方面要注重家风家规建设,让学生在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的家庭氛围中健康成长;另一方面,父母要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通过父母的表率影响、教育学生,达到提高学生责任感、道德品质及个人能力的目的。

(三)开展特色校园文化教育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精气神,开展特色校园文化教育,为全面落实高职院校立德树人工作提供有力保障。为此,各高职院校可将挖掘凝练的优秀传统文化与本校的特色校园文化相结合,并以不同的校园文化形式展现出来,以此达到文化熏陶与教育学生的目的。具体而言,第一,可通过校风、教风、学风、班风等的建设打造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并将其逐步融入到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从无形中影响并塑造学生的优秀道德品质;第二,可通过优秀校友宣传、社团活动开展、网络媒体报道等,开展形式多变、内涵丰富的校园文化教育活动,以具体的活动载体实现对学生的道德教育;第三,可通过邀请“校园技能能手”、“劳动模范”、“教书育人楷模”等进行典型事迹的宣讲,通过打造有特色的校园模范文化,实现用典型育人、用故事育人。由此,多角度、多层面地抓好、落实落细立德树人工作,以提高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成效。

四、结论

新时代教师的根本任务范文5

【关键词】创新 高校 思想政治工作

高等学校是直接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的基地,高校培养出来人才的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现代化建设能否实现,甚至关系到今后中国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前途,因此培养出大批能承担现代化建设重任的高素质的大学生,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在当今社会,90 后的大学生已成为高校学生的主要群体,由于社会的飞速发展,多元化的事物越来越多,这也给 90 后的学生带来了双面的影响,所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做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时会比以往复杂,这就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不断改进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而在完成这一根本任务中,高校的政治思想工作又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作用和地位不容忽视。

高校为了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把这一任务落到了政治思想工作者的身上。高校政治思想工作者站在大学生政治思想工作第一线,与学生接触较多,掌握大学生思想活动的脉搏,肩负着大学生政治思想工作的重任。在社会过度关注 GDP 的今天,一些人不十分重视政治思想工作; 或者把政治思想工作当作一般管理工作,只不过是管管缺席旷课、卫生纪律、文体活动等生活事项,与培养大学生目标没啥大关系。有的政治思想工作者自己轻视自己的工作,工作中程度不同地存在着进不去、缺动力、少方法、涣散软弱等现象。因此,在抓高校教学质量的同时,必须提高对政治思想工作的认识。

一、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问题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对时代和社会提出的高要求,在教育目标和内容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就教育目标而言,存在片面化和缺乏层次性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知行统一变成了“知”一个方面的目标。传统的考试就是目标片面化的表现之一。考试只考学生是否“知”,忽视学生是否去“行”。在这种对学生是否“知”的考试中,所有的学生都是同样地标淮,无层次性可言,导致目标与学生需要和接受能力的不适应,削弱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和兴趣;就教育内容而言,由于过分强调内容体系的全面、完整性,导致教育内容的全面性有余,针对性和精炼性不足,过分重视教育内容结论的统一性,忽视教育内容的辨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部分内容不同程度地与时代不适应,教育内容方面的创新不足,也影响了教育效果的提高。

21世纪无疑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世纪,随着高新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的触角正以惊人的速度延伸到社会的各个层面。截止2005年6月,我国上网用户总人数为10300万人,其中18~24岁的年轻人所占比例最高,达到37.7%,世界的网络化大大加快了信息传播的数量和速度,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交流方式和生活方式"网络己成为传播思想文化的新阵地和开辟舆论斗争的新舞台。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的挑战是一个客观的、不容回避的现实"怎样加强对信息网络的监控与管理,防止有害信息对大学生思想的侵蚀,怎样加强互联网上的阵地建设,构筑坚固的精神防线,替在信息高速公路上行驶的大学生系上安全带,将是新世纪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思考

首先政治思想工作者要与时俱进,站在时代前列。要根据时代潮流和形势变化,把握政治思想工作的规律,熟悉政治思想工作的特点,按照政治思想工作的客观规律办事。适应新形势,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必须走出单一格局,拓宽视野,以系统的观点改革当前问题式管理为主导的学生工作模式,重新构建以教育、管理、服务于一体,以发展式管理为主导的学生工作新模式。要懂得做政治思想工作的方法和艺术。只有这样政治思想工作才能做得生动活泼,有感染力和吸引力。

高校政治思想工作,就是通过政治思想工作者的努力,使大学生只有具备这样的远大理想,才能够以旺盛的精力,不断进取的精神,去攀登科学文化高峰,去发现、去发明、去创造,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为人民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使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使学生们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高尚的道德品质,树立为现代化建设、为人民服务而学习的明确目的,终生为祖国的现代化事业而奋斗。

其次积极探索充分利用网络手段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扬长避短,大胆创新,开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天地。如周济部长所说:“把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始终坚持把网站建设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把校园网络这块阵地建设好、使用好、维护好。”要充分利用BBS、网络论坛、电子邮件的功能,通过网络与学生们的“会晤”、网络聊天室里的“聚会”以及发送电子邮件等方式加强和学生们的沟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决不能是说教式的,网站建设过程中,要注意听取网络技术专家、视觉艺术专家、宣传和管理专家的意见,确保内容正确得当,力求形式生动活泼。

新时代教师的根本任务范文6

一、树立敬业精神

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为人师表,绝不只是单纯的知识传播者,还应在思想、道德、行为等方面都成为学生的表率,乃至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表率。教师所肩负的不只是对家庭、对孩子的责任,还肩负着提高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的使命,因此需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

教师这一职业本身就意味着奉献。教师的工作之所以被奉为最光辉、最神圣的职业,就是因为教师甘为人梯,以培养莘莘学子为自己最大的快乐,以吐尽蚕丝、奉献他人的崇高信念作为工作、奋斗的座右铭。这种敬业精神,为出色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教师要想及时纠正学生不符合道德规范的言行,就必须提高自身素质,规范自己的言行,用高尚的言行去影响学生,用高尚的情操去感染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树立教师的威信,才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了敬业精神,教师才能真正一心一意地扑在教育教学上来,既教好书,又育好人。

提倡敬业精神,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市场经济的浪潮冲击着社会的方方面面,同样也影响着教育行业。在这种形势下,教师树立敬业精神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只有一丝不苟地去教书育人,全心全意、倾心尽力地去对待教育事业,才能对他人、对社会承担起自身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二、注重教育教学工作的整体性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人们思想的不断解放及信息交流渠道的日益增多,传统的封闭性教学模式已不再适用;且学生的活动天地也早已冲破了“三味书屋”与“百草园”的篱墙,走入了社会,学生不可能只坐在教室听教师授课。不同学科、不同部门,乃至社会、家庭与学校之间都具有了某种联系。把握各方面的重要特点,互相沟通,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途径之一。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准确把握学生的特点,制订系统的教育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加强对学生的正面引导,调动积极因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各学科之间要注意与整体目标的一致性。在德育渗透、课程教学、方法引导、知识训练等方面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体现在思想行为、学习成绩等方面,全面促进学生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提高,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教师只有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思想状况、知识状况、能力状况,以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从德智体美劳多方面开展教育,才可促使学生在心理素质、思想素质、知识能力等诸多方面得以整体的提高。

三、教育要发展,需要投资、投智

随着电教手段被广泛应用于教学,增强电教意识已成为时代对教师的迫切要求。电教手段作为现代教育的一部分,被当作是教育发展中的生产力,作为教改中最活跃的因素被应用。教师只有尊重教育教学规律,重视科学技术在教育上的运用,逐步接触电教,加深认识,树立电教意识,才能进一步了解教材形态、教育手段、教育信息传递方式,了解电教的本质、功能、发展、媒体、过程、方法、管理等理论知识,才能更好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电教媒体或电教手段,可以通过形象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进一步发展。电教媒体所呈现的生动形象的信息符号,有独特的情感、意志、兴趣的引发力,能通过主体突出、动静结合的画面调动学生观察、思考的积极性,培养、提高其多方面的能力。现在,一部分中小学已经使用了电教媒体,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了知识,也获得了欲望的满足、情感的升华、认识的飞跃,有效地促进了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为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方面能力的提高奠定了基础。事实证明,教师只要扣住时代脉搏,运用、推广现代化教学手段,就能赢得教学的主动权。否则,就会成为教育的落伍者。

四、以主人翁意识引导、教育学生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时代接班人,这就要求教师增强时代主人翁意识。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期,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教师所面临的任务也因此有了更强的时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