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生物学作用范例6篇

分子生物学作用

分子生物学作用范文1

PCR是一种在机体外部迅速扩大增加特定基因或DNA序列的方法,它是由美国科学家Mullis在1983年发明的。RT-PCR是从RNA拷贝扩增cDNA的一种方法,其具体操作过程是:首先反转RNA并录成cDNA,再经过PCR加以扩增,从而使它的敏感性得以有效提高,针对dotblot或Northernblot中含有的目的mRNA不高的问题,这一技术可以有效解决。例如:郑小伟等人为了对二仙汤治疗肾阳虚证的作用机理进行有效的阐释,在各不相同的时间范围内,研究了二仙汤对于患有肾阳虚的大鼠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基因表达所产生的影响,最终的研究结果表明:二仙汤可以上调垂体组织ACTH的基因表达,而且用药的时间如果被延长,那么其表达量就会得到增加,这可以反映出上调ACTHmRNA表达,是利用二仙汤对肾阳虚证进行治疗的作用机理之一;β地中海贫血是一种具有遗传性和溶血性的贫血病,补肾生血胶囊可以益髓、生血、补肾,对于治疗杂合子患者效果比较显著。为了对其分子机理进行揭示,吴志奎等人利用RT-PCR的相关技术,研究了使用补肾生血胶囊的患者的α、β和γ珠蛋白mRNA转录水平,最终得出的研究结果认为,补肾生血胶囊能够有效地促进患有β地中海贫血的患者血红和抗碱血红蛋白,以及Hb珠蛋白链比的明显增加,相应地升高了γ珠蛋白mRNA转录水平,这表明有关的补肾生血的中药对于γ珠蛋白的转录与表达的促进是非成有力的,而且可以通过诱导促进HbF的合成,同时也代偿了β珠蛋白基因所具有的缺陷。

2DDPCR技术

梁鹏等人于1992年创立了DDPCR技术,具体说就是一种利用PCR技术,对来源各异的mRNA样品里面的多种cDNA基因一并进行扩充增加与表达的实验方法。具体说就是:采用锚定反义和随机正义这两种类型不同的合成寡核苷酸引物,通过把具有不同来源的扩增cDNA产物的电泳带谱进行对比,能够发现表达存在差异的基因。在中药作用机理研究的过程中,唐发清等人主要探索了益气解毒片如何干预鼻咽癌患者细胞基因的表达,旨在立足于具有选择性特征的基因表达水平,研究益气解毒片对于鼻咽癌进行防治的机理,最终得出研究结论:益气解毒片能够在患者的机体外有效地抑制鼻咽癌细胞基因的表达,除此之外,也可以诱导某些特异基因的表达,最终控制鼻咽癌细胞的生长和发展。

3核酸分子杂交技术

核酸分子杂交技术在目前的分子生物学领域是最基本的,其主要的应用原理为:基于特定的条件,2条核酸单链(具有一定的同源性)通过碱基互补退火形成双链。杂交的对象主要是待测核酸序列与探针,其中核酸被提取分离后在体外与探针进行杂交的被称为印迹杂交,而在组织细胞内直接进行杂交被称为原位杂交。在研究中药作用机理的过程中常用的比较早的有印迹杂交、点杂交和原位杂交。例如:二仙汤主要用于妇女更年期综合征的治疗,属于抗衰老的知名方剂,廖柏松等人利用核酸分子杂交技术,研究18月大的雌性大鼠下丘脑内阿片肽的基因表达水平,得出的研究结论认为:二仙汤组β内啡肽前体阿黑皮素原和脑啡肽原的mRNA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与未衰老前的水平相当。因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二仙汤本身所具有的抵抗衰老的功能,是借助于增强抗氧化酶基因表达水平来实现的。

4DNA阵列技术

分子生物学作用范文2

一、电子白板的内涵

近几年开始在我国教学领域兴起的电子白板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主要是由电脑终端、投影仪、电磁笔等多种先进设备组合而成。电子白板在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更加趣味化、直观化。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电子白板,能够丰富物理学科素材,有效利用教育教学资源,节省教学时间,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重难点知识,从而提高初中物理的教学效率和质量。

二、初中物理教学电子白板使用误区

(一)初中物理教学电子白板滥用要想使抽象的初中物理知识变得更加形象化、具体化,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并合理借助电子白板这一辅助教学手段,将电子白板课件作为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部分之一。就我国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运用电子白板现状来看,有很多初中物理教师在利用电子白板进行课件制作时未将教学目标与电子课件内容相统一,没有结合实际情况统一整合辅导教学资料以及教材上的知识;有很多教师制作电子白板课件时,水平较低,只是将书本、辅导教学资料上的知识进行“搬运”,导致电子白板课件对学生没有什么吸引力,不能很好发挥出教师教学的特点和风格;还有一些初中物理教师在进行电子白板课件制作时,没有对学习的重难点进行划分,而是把所有知识点都细化,导致教学目标模糊,学生分不清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降低初中物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二)混淆电子白板与PPT的作用物理学科所涉及知识多、范围广,涉及多个学科知识点,属于一门知识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互联网技术能够为初中物理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素材。但是,任何一种教学载体或教学手段都不能保证适用所有学科教学,都需要教师认真分清每种教学手段或载体的作用、特征等。从我国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电子白板现状来看,有很多初中物理教师不能很好区分PPT和电子白板的作用,认为PPT加上课件注释功能就是电子白板;还有一些初中物理教师利用电子白板课件展示替代一些必要的物理实验,导致学生不容易理解相关理论知识,造成初中物理教学效率和质量得不到有效提升。

(三)教师对电子白板认识不到位要想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有效运用电子白板课件,发挥电子白板课件的优势,需要初中物理教学充分考虑初中物理学科和电子白板的特点,并与教学内容、进度等相结合,深刻认识电子白板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的意义。从我国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电子白板现状来看,有很多初中物理教师只是将电子白板当作一种辅助教学的工具,没有重视电子白板对学生而言所具有的认知工具和交流协作工具功能;还有一些初中物理教师认为将电子白板应用到课堂上已经对教学资源进行优化,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以及学习效果,无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初中物理教学电子白板使用误区的对策

(一)制作更加便捷适用的课件能够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学生一定的启迪和引发,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且内容精简,才能被称为优秀的电子白板课件。初中物理教师制作电子白板课件时,不应该一味追求课件的美观性,而是应该更多的追求课件的实用性和适用性,要简洁明了,精心构思,目的明确,制作出真正好用、适用于自己课堂的电子白板课件。初中物理教师应该结合实际充分利用电子白板,不要过于注重电子白板运用的形式,通过一句话、一张图片、一个演示组成的电子白板课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科学的本质,树立学生正确的创新意识和科学价值观。例如,在学习《声音的特性》这一章节知识时,初中物理教师可以在课前为学生准备一些小鼓和碎纸屑,并利用电子白板为学生播放不同乐器演奏的音乐,从而引入新课,为学生展示声音的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的问题。学生在鼓面上放一些碎纸屑,由轻到重敲鼓,听鼓发出的声音,并观察鼓面上纸屑的振动情况,使学生得出声音的响度与声源的振动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的结论。

(二)充分利用多种多媒体手段电子白板作为一个综合的教学平台,可以利用其特性进行课程内容与多媒体手段的结合。物理来源于生活,有很多物理理论知识在实际生活中都有所体现。初中物理教师不应该一味依赖网络教学资源,而应该结合教学内容、进度和目标,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的资源,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获得更加真实的感知。例如,在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这一章节内容时,初中物理教师帮助学生理解声音的产生时,可以准备一些钢锯条、音叉(小锤)、泡沫塑料小球等,利用电子白板为学生展示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问题,随后让学生做以下两个实验:(1)将钢锯条固定后使其振动,钢锯条发出声音;(2)将用细线悬挂的泡沫塑料小球靠在音叉臂上,用小锤敲击音叉,使其发出声音。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并观察、分析这两个实验过程,最终得出任何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结论。

(三)及时更新教师的使用观念初中物理教师需要对电子白板的作用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才能更好发挥电子白板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的意义,促进初中物理教学效率和质量的进一步提升。一方面,初中物理教师需要掌握灵活、流利的电子白板应用技巧,将电子白板的使用功能和特点铭记于心;另一方面,初中物理教师需要将自身教学实际、教学目标、教学进度与电子白板进行有机结合,使电子白板课件的讲解节奏始终受教学需要所主导。除此之外,初中物理教师在制作电子白板课件的过程中应该及时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使学生对电子白板课件的需求能够得到及时反映,以便制作出更加适合学生、适合初中物理课堂的电子白板课件。例如,在学习《光现象》这一章节内容时,初中物理教师可以利用电子白板为学生展示一些光现象图片,并提出光从哪里来的问题。初中物理教师可以先在电子白板中阐述“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的概念,然后讨论、反馈练习,举出太阳、萤火虫、蜡烛、霓虹灯、恒星、水母、火柴、电灯等的例子,让学生区分哪道光属于“天然光源”,哪道光属于“人造光源”,加深学生对光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分子生物学作用范文3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医学检验;蛋白质

20世纪80年代中期,分子生物学技术进入人类的生活,自此之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果,已经逐步成为医学领域不可或缺的诊疗手段之一[1]。分子生物学技术作为检验医学的最新方法,已被检验学科的各领域所应用,近年来,分子基因芯片技术、分子蛋白组分析技术等技术都为检验学科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为此,笔者根据自己的一些临床经验,从与检验医学相关的技术与发展进行简单的分析介绍:

1、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的应用

PCR是一种体外酶促合成特异DN段的方法,是分子生物学中最常用的技术。基因的克隆、分离和核苷酸序列分析等都用到PCR技术,也可以应用与突变体和重组体的构建以及基因表达调控的研究,也涉及到基因多态性的分析、肿瘤机制的探索、遗传病和传染病的诊断等诸多方面。PCR的操作步骤分别是高温变形、低温退火、适温延伸,作为一个循环周期,多次循环反应,使目的DNA得以迅速扩增。传统的操作技术与这些衍生出的新PCR技术(定时定量PCR、原位PCR技术等)相比,都具有灵敏度高、操作简单、省时省力等特点。

2、分子生物传感器的应用

现代检验医学中,分子生物传感器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成为了临床诊断和病情分析的重要依据,其应用的主要范围在体液微量蛋白、小分子有机物等多种物质的检测。分子生物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如酶、蛋白质、DNA、抗体、抗原、生物膜、微生物、细胞等生物物质作为识别元件固定在转化器上,当待测物与生物识别元件发生特异性反应后,将生化反应转通过转化器将所产生的反应结果转变成可定量的物理、化学信号等,从而进行生命物质和化学物质检测和监控[2]。这样一来我们可以设想如果分子生物传感器能够在体内实施监控,那么对于患者来说是个很大的福音。

3、分子生物芯片技术的应用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医学检验技术显然已经不能跟上生物学的脚步,对于临床上更微量、更迅速的检验要求已经满足不了。生物芯片技术把传统医学检验技术的复杂、自动化程度低、检测目的分子数量少、低通量等不足都解决了,其原理是把分子间特异性地相互作用,将大量探针分子固定于支持物上,通过缩微技术,实现对细胞、蛋白质、基因及其它生物组分的检测。这一技术是通过不同的探针阵列和特定的分析方法,使其应用更加广泛和有价值,如基因表达谱测定、突变检测、多态性分析、基因组文库作图及杂交测序等均为“后基因组计划”时期基因功能的研究以及现代医学科学及医学诊断学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在基因的发现、基因诊断、药物筛选、给药等个性化方面也同样取得了重大突破[3]。

4、分子生物纳米技术的应用

分子纳米技术的发生和发展,使人们在防治和治疗疾病上又向前迈了一大步,改善了人类的整个生命系统。纳米技术可以探测机体内化学或生物化学成分的变化,适时地释放药物和人体所需的微量物质,及时消灭侵入人体的细菌和病毒,修复畸形的基因,扼杀萌芽的癌细胞。近来有学者将抗体连接的纳米磁性微球与高效率、快速的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技术相结合的自动检测系统,成功用于血清中人免疫缺陷病毒1型和2型(HIV-1和HIV-2)抗体的检测[4]。

5、分子蛋白质组学的应用

人类基因组的测序成功为蛋白组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但目前仍有很多新发现的基因编码蛋白质功能未知的,比如目前癌基因的发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很大发展和进步,但癌症的发病原因、诊断和治疗等方面还存在一些未解决的问题。

6、展望

目前检验医学中的发展趋势是定量PCR和PCR的全自动化。体外基因扩增技术除PCR以外,还衍生出LCR,链置换扩增系统(SDA),转录扩增系统(TAS),自限序列扩增系统(3SR)等技术也将由科研逐步进入临床领域[5,6]。所以说现代医学分子生物技术的前景是美好的,各种新技术的应用也在不断涌现,并且成熟的运用到临床医学检验中。

参考文献:

[1]王海英.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发展[J].当代医学,2011,17(6)16.

[2]Yuregir,Sahin,Yilmaz,et al.Fluorescent in situ hybridization studies in multiple myeloma[J].Hematology,2009,14(2):90-94.

[3]SkladalP,EiccardiCS,YamanakaH.Piezoelectric biosensors for real time monitoring of hybridization and detection of hepatitis C virus[j].J virol Meth,2004,117(2):145-151.

[4]李向军,郑娜,侯书荣,等.磁性纳米粒子在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十四届有机分析及生物分析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摘要集,2007,10-01

分子生物学作用范文4

[关键词] 药物作用的分子基础;选修课;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17-177-02

选修课是医科大学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培养新时代复合型人才。我校自1996年开始开设选修课作为本科课程体系的完善和教学内容的补充[1-4],选修课包括语言与人文社科类、自然科学与信息类、文体与艺术修养类及医药与生物技术四大类。从完善学员知识结构角度出发,并结合自身药物分子设计的学术背景,我们自2010年开始面向各专业开设选修课《药物作用的分子基础》。该课程属于医药与生物技术类,共30学时,目前已经讲授四期,深受学员好评。本资料从课程意义、课程内容、教学手段及考核方式等方面对本课程这几年的教学实践进行了总结。

1 课程意义

近些年,随着医学、分子生物学及结构生物学等学科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于药物与机体的相互作用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到分子层面,对这些知识的掌握有助于深入理解药物作用,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同时也是新药合理设计的基础。在医科大学原有的必修课程体系中,药理学和药物化学的内容中均包含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内容[5-6]。但受学时数所限,在实际授课中药理学往往侧重于药物较宏观的作用规律,药物化学则往往侧重于药物分子本身在机体内的变化过程。因此,开设一门聚焦于药物与机体在分子层面相互作用的课程显的很有必要,它将成为原有必修课程的补充和纽带,同时也能为医学、药学及化学等学科架起一个桥梁。

2 课程内容

基于以上考虑,我们设定本课程为从分子层面阐明药物分子在生物体内产生作用的原理,揭示药物分子与其靶点结合以及相互作用的内在规律的一门课程。它包括总论部分和个论两大部分。总论部分主要介绍药物与机体的作用过程、药物靶点的分类、药物靶点相互作用理论及药物与靶点相互作用力等基本理论。而个论部分按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外周神经系统药物、解热镇痛与非甾体抗炎药、循环及消化系统药物、抗肿瘤药物以及抗生素等分门别类的对其作用分子基础进行介绍。在具体课堂内容的选择上主要掌握以下原则。

2.1 注重广度

选修课主要目之一是开拓学员视野,因此课程内容更注重其广度而非深度。在讲授本课程时尽可能的向横向拓展,注重与相关学科知识的交叉联系。由于选课的学员来自医科大学不同专业,且有的为低年级学员,因此在介绍某些本课程专业知识之前,应该先对相关基础知识进行介绍和回顾。而对于本学科较难的专业知识要进行提炼精简,尽量做到通俗易懂,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

2.2 结合前沿

分子生物学及结构生物学近些年的快速进展,使得很多药物分子层面的作用原理都都到阐明。该领域研究属于学科发展前沿,很多成果近些年才报道,因此在准备教学内容时要多查最新文献了解最新进展,但同时也要注区分相关内容是否已经受到学术界公认。另外,很多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是一个长期不断发展的过程,我们可以通过对该过程的详细介绍,来起到启发学员思考的作用。

3 教学手段

3.1 运用多媒体技术,帮助学员理解

本课程内容涉及药物分子与药物靶点分子的相互作用,往往比较抽象,且有时涉及的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呈现方式,学员不容易理解。多媒体技术对于本课程就是一个非常合适的呈现方式,它就是以计算机为平台将数据、文字、图像、图形、视频和声音等处理技术结合在一起,构成的生动而有效的一种信息系统[7]。比如我们在介绍最新的作用于酪氨酸激酶的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时,我们借助动画就可以形象的将酪氨酸激酶如何通过将ATP上磷酸转移到底物蛋白从而活化它的动态过程展现出来,这样学员就非常好理解药物是如何通过结合于ATP结合位点来起到阻断激酶功能的。

3.2 采用讨论式授课,启发学员思考

选修课主要目的除了开拓学员视野,还有就是活跃学员的思维。而活跃学员思维的一个很好的教学手段就是采用讨论式的授课方式。在本门课程中我们常会给学员介绍随着对药物作用机制认识的深入开发新型的药物的整个发展过程,有很多环节都适合让学员参与谈论。比如,我在介绍抗代谢抗肿瘤药物的时候,首先给学员详细的介绍了嘧啶类抗代谢药物的发现及其作用分子机制,并以此引入代谢拮抗的概念,这个时候就让学员参与讨论,如果是他们身处当时的历史年代将会如何思考,很快有学员提出开发嘌呤类抗代谢药物,甚至有学员能想到叶酸拮抗剂,该讨论就起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

4 考核方式

选修课与必修课有所不同,它更强调的是增加学员知识面的广度和宽度,鼓励学员思维的活跃性和创新性,因此如果还采用与必修课相似的闭卷考试的方式就显的不和时宜。通过征求包括学员在内的多方意见,综合考虑后我们选择了综述报告形式作为本门课程的考核方式。学员可以就某一个药物或者某一类药物的发现、发展及其作用机制特别是分子机制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总结提炼,最终形成一个PPT报告,而本门课程最后一次课作为综述报告会。学员的报告主题可以源自课堂,也可以源自自己兴趣爱好。同时为了帮助学员较好的完成考核,在课程中间我们还给学员做了一次“如何撰写综述和制作PPT报告”的讲座。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这样的考核方式很能调动学员的参与积极性,不但让他们能更积极主动的去了解相关的专业知识,同时锻炼了他们查阅资料、归纳总结及口头表达的能力,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

这几年选修课《药物作用的分子基础》教学实践,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不断提高的过程。今年的课程刚刚结束,我们又发现虽然采用了包括动画在内的多种不同方式来表现药物与靶标分子相互结合,但对于相关基础知识较为薄弱的学员来说仍觉的有些抽象。而其实我们科研中常用的分子模拟软件平台Discovery Studio是能直观呈现该作用过程的一个工具。我们考虑在明年课程中安排学员上机实际操作一下该软件,加深学员对药物靶标相互作用的理解。

[参考文献]

[1] 秦超,许劲松.基于C-S模式的军医大学选修课管理信息系统[J].管理信息系统,2000(9):29-31.

[2] 刘娜,郑灿辉,周有骏,等.药物化学课堂录像摄制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医药导报,2012,9(1):112-113.

[3] 黄宝康,秦路平,张宏,等.《野生植物资源学》选修课程的教学策略[J].西北医学教育,2010(6):1169-1172.

[4] 贾敏,韩婷,张巧艳,等.军校《插花艺术》选修课开设的实践与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13(1):99-100.

[5] 李端.药理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5.

[6] 郑虎.药物化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7.

分子生物学作用范文5

1. 教材分析: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了大量有机物并储存能量,不但满足了绿色植物本身生活的需要,而且还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有机物和能量。并且所有生物对于有机物和能量的利用都是通过呼吸作用实现的,因而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2. 学情分析:

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对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动物的呼吸作用已经有了认识,但往往意识不到植物的呼吸作用,甚至将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相混淆。在课堂中注意时时以动物的呼吸作用作为参照,组织一系列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使学生在动手动脑、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中,获得有关呼吸作用的基础知识,发展思维能力,培养科学精神;通过分析呼吸作用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有关应用,关注现实生活,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常见问题。

3. 教学重点和难点:

( 1 )重点:

A 、学生能够理解有机物中含有能量。

B 、学生通过实验推出呼吸作用的过程,并用语言进行描述。

C 、学生理解呼吸作用的意义,并知道呼吸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 2 )难点:

A 、学生理解呼吸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B 、学生能灵活运用实验原理,独立设计、开展探究实验。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 1 )通过联系之前学过的知识,说出有机物可以构成植物体。

( 2 )能够解释出有机物中含有能量。

( 3 )能分析和解释植物的呼吸作用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 4 )分析出呼吸作用的意义。

( 5 )分析出呼吸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2. 能力目标:

( 1 )能模仿教师完成有关呼吸作用的实验,增强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 2 )能灵活运用实验原理,独立设计、进行探究实验。

( 3 )通过实验概述呼吸作用的过程,并用语言进行解释。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 1 )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 2 )在实践中大胆思考、勇于创新。

( 3 )认同绿色植物在制造有机物方面对于生物圈的重要意义。

课前准备:

1. 准备燃烧种子测能量变化的实验。

2. 将煮熟种子和萌发种子分别放入广口瓶中密封好,准备让学生观察瓶壁的变化。( 4 人 / 组)

3. 将煮熟种子和萌发种子分别放入保温瓶,密封并放好温度计 2 天。

4. 准备验证萌发的种子消耗氧气的实验。

5. 准备验证萌发的种子消耗二氧化碳的实验。

6. 提前将煮熟的和未经处理的白萝卜(根)、菠菜叶(叶)、小西红柿(果实)分别装入不同的广口瓶中,密封好,准备让学生进行实验,验证植物的其他部分也可以进行呼吸作用。同时给每组学生准备相应的实验用具。

具体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

1. 温故知新:引导学生回忆光合作用的产物。

2. 问题设置:光合作用的产物对植物有什么作用?

3. 引出本节课课题。

学生回答问题,并进行思考。

有机物构建植物体

1. 课堂展示:教师向剖开的红薯上滴加碘液,让学生观察现象并思考问题:红薯中有什么物质,从而引出淀粉。以提问让学生思考大豆中的成分:蛋白质和脂质。从器官水平的角度上让学生认识到:有机物构建植物体。

2. 讲解细胞各部分的成分,从细胞水平上让学生认识到:有机物构建植物体。

3. 引领学生总结有机物的作用:有机物构建植物体,并体现在板书上。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问题。

记笔记

有机物中含有能量

1. 问题设置:有机物还有什么作用?

2. 演示实验:烧种子,测温度。

教师用问题步步引导,证明燃烧的有机物可以释放能量。让学生直观的知道:有机物中有能量。

学生思考、观察。

配合老师完成实验、

植物生活所需的能量由有机物释放

1. 问题设置:植物的生活需不需要能量,能量来自于哪儿?

2. 引导学生以黄豆种子设计实验,证明萌发的种子需要能量。

3. 演示实验:保温瓶中,煮熟种子与萌发种子的温度变化。

4.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种子在萌发的过程中可以释放能量,且一部分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消耗,另一部分能量用于种子的生命活动。如种子的破土而出,根吸收营养物质都需要能量,这些能量来自于有机物。

学生思考

有机物释放能量的过程(呼吸作用的过程)

有机物释放能量的过程中产生水

1. 问题设置:在有机物释放能量的过程中,还有没有其他的物质发生了变化?

2. 学生实验:观察装有煮熟种子和萌发种子的广口瓶壁上的变化。

3.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在有机物释放能量的过程中还产生水。

有机物释放能量的过程中消耗氧气

1. 问题设置:在有机物释放能量的过程中,除了看得到的变化,有没有看不到的变化。

2. 演示实验:验证氧气有无变化。

在实验之前,与学生探讨验证的方法,如果有氧气能产生的现象和如果没有氧气能产生的现象。全部讨论清楚后再进行实验。

3.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在有机物释放能量的过程中还消耗的能量。

学生可能回答氧气、二氧化碳发生变化。

有机物释放能量的过程中产生二氧化碳

1. 问题设置:二氧化碳有没有发生变化。

2. 演示实验:验证二氧化碳有无变化。

(1 )以实验向学生证明,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2 )在实验前与学生讨论清楚可能发生的变化和对应的原因。

3.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在有机物释放能量的过程中产生了二氧化碳。

呼吸作用的概念

1. 将之前的观察与实验结果写成反应式。

2. 讲解呼吸作用的过程和概念。

呼吸作用的意义

1. 问题设置:植物为什么要进行呼吸作用?

2. 讲解呼吸作用为植物提供能量。

呼吸作用的场所

1. 问题设置:我们已经知道呼吸作用可以发生在萌发的种子中,在植物的其他部分可以进行呼吸作用吗?

2. 介绍实验材料:

(1 )白萝卜——根;

(2 )小西红柿——果实;

(3 )菠菜叶——叶

3. 学生实验:学生依照之前教师演示实验的方法,分组利用已准备好的不同的实验材料和用具,验证在植物的其他器官有无呼吸作用。

4. 分组汇报实验结果:

(1 )在装有未煮熟的白萝卜的保温瓶中,温度升高了;观察证明在装有未煮熟的白萝卜的广口瓶中有水生成,实验证明在装有未煮熟的白萝卜的广口瓶中消耗了氧气,产生了二氧化碳。

(2 )菠菜叶和小西红柿的实验结果参照白萝卜组相同。

5.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植物的各个器官都可以进行呼吸作用。

6. 教师深化:植物所有的活细胞中都进行呼吸作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并交流实验结果。

分组汇报实验结果

呼吸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1. 问题设置:人和其他动物需要呼吸吗?呼吸作用的过程和植物一样吗?

2.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动物也需要能量,也需要呼吸,并且呼吸过程和植物的一样,所以说:呼吸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分子生物学作用范文6

竞赛命题的主要依据

1.国际生物学竞赛(IBO)的理论纲要(《生物学通报》,1994.10)。

2.《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生物学》(高信曾主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和《中学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辅导》(吴相钰、刘恩山等编译,湖南教育出版社)《高中生物学大纲》供试验用(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编订,人民教育出版)。

范围和要求

理论部分

第一部分

植物解剖、生理(重点是种子植物)和分类(20%)

一、种子植物形态解剖

(一)植物组织 1.植物组织的概念和类型 2.分生组织 3.成熟组织 4.组织系统 5.维管组织和维管束

(二)种子和幼苗 1.种子的结构和类型 2.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形成

(三)种子植物的营养器官 1.根的结构(内皮层) 2.茎的结构(维管束) 3.叶的结构与气孔功能 4.根、茎、叶的变态

(四)种子植物的繁殖器官 1.花的结构 2.种子和果实的形成

二、植物生理

(一)植物的水分代谢 1.植物吸水的部位及方式 2.植物细胞渗透吸水原理(水势) 3.植物体内水分的散失 4.外界条件对蒸腾作用的影响 5.蒸腾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

(二)植物的矿质代谢 1.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及其主要生理作用 2.根吸收矿质元素的过程 3.植物根系吸收矿质元素的特点 4.植物体内无机养料的同化 5.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和利用

(三)植物的光合作用 1.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其重大意义 2.光合作用的场所和光合色素 3.光合作用的全过程(光系统Ⅰ和光系统Ⅱ) 4.C[,3]和C[,4]植物的比较(光呼吸) 5.绿色植物与光合细菌的光合作用的比较 6.外界条件对光合作用的影响(饱和点、补偿点) 7.光合作用的原理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四)植物体内物质的运输

(五)抗逆生理(抗旱、抗寒等)

(六)植物的呼吸作用 1.呼吸作用的类型和过程 2.植物体各部分的呼吸强度比较 3.外界条件对呼吸作用的影响 4.呼吸作用的生理意义 5.呼吸作用的原理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6.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关系

(七)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1.生长素类 2.赤霉素类 3.细胞分裂素类 4.脱落酸 5.乙烯

(八)植物开花的机理及其应用 1.植物的花前成熟 2.低温和花诱导 3.光周期和花诱导 4.春化和光周期理论在生产中的应用 5.其他条件对植物开花的影响

(九)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生殖 1.顶端分生组织和形成层 2.无性生殖、有性生殖 3.双受精作用、胚的发育和胚乳的发育 4.种子植物、蕨类植物和苔藓的世代交替(生活史)

三、植物系统分类(了解到科、目、纲、亚门和门)

(一)藻类植物 1.蓝藻门 2.绿藻门 3.红藻门 4.褐藻门

(二)菌类植物 1.细菌门 2.粘菌门 3.真菌门

(三)地衣植物

(四)苔藓植物 1.概述 2.苔纲 3.藓纲

(五)蕨类植物 1.概述 2.石松亚门 3.木贼亚门 4.真蕨亚门 5.蕨类植物的起源与演化 6.蕨类植物的经济价值

(六)种子植物——裸子植物 1.概述 2.裸子植物分类 3.苏铁纲 4.银杏纲 5.松柏纲 6.裸子植物的起源与演化

(七)种子植物——被子植物 1.概述 2.双子叶植物纲和单子叶植物纲的10个重点科(十字花科、豆料、菊科、蔷薇科、锦葵科、茄科、葫芦科、芸香科、禾本科、百合科等的特征及花程式、花图式) 3.被子植物的起源与系统发育

第二部分

动物分类、形态、解剖和生理(20%)

一、动物分类、形态与解剖(重点是无脊椎动物)

(一)原生动物门 1.主要特征 2.草履虫 3.分类(鞭毛纲、肉足纲、孢子纲、纤毛纲)

(二)多孔动物门 1.主要特征 2.海绵

(三)腔肠动物门 1.主要特征 2.水螅 3.分类(水螅纲、钵水母纲、珊瑚纲)

(四)扁形动物门 1.主要特征 2.分类(涡虫纲、吸虫纲、绦虫纲)

(五)线形动物门 1.主要特征 2.分类(线虫纲、轮虫纲)

(六)环节动物门 1.主要特征 2.环毛蚓 3.分类(多毛纲、寡毛纲、蛭纲)

(七)软体动物门 1.主要特征 2.无齿蚌 3.分类(双神经纲、腹足纲、瓣鳃纲、头足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