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生物学发展前景范例6篇

分子生物学发展前景

分子生物学发展前景范文1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 园林专业 课程内容 实验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2-0169-02

园林专业背景的从业者是城市规划和设计的主要参与者,而在园林专业本科生的培养阶段,生态学相关课程所占的分量很小,通常四年中只有一门景观生态学或园林生态学必修课,学生对生态学知识尤其是最基础的概念理论了解不多。因此,在针对园林专业的景观生态学课程设计上,首先应该突出基础概念理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其次应加强景观生态学相关理论应用过程和方法的讲解。通过课程结构的优化以及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来加强素质和能力培养,从而增强学生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

一、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足

学生对该景观生态学课程重要程度认知不充分。园林专业本科生比较重视 “城市绿地规划设计”、“园林工程”等与工作实践紧密相关的课程,而对景观生态学的重视程度不足,没有从根本上理解景观生态学相关概念、理论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潜在价值。

(二)生态学基础薄弱

在景观生态学课程开始讲授之前,学生对于生态学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较低。另外,生态学很多理论的景观规划设计应用过程都离不开数学知识,如果学生这部分知识的掌握没有达到一定程度,那么在景观生态学相关理论应用实例的讲解过程当中,就会一知半解,学习效果会受到很大影响。而园林专业的大部分学生数学基础相对都比较薄弱,对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缺乏动力,认识不足。因此在课程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基础。

(三)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目前景观生态学课程选择的教材比较单一,园林专业更多应用了园林生态学的相关教材,比如温国胜、杨京平等主编的《园林生态学》,刘建斌等主编的《园林生态学》,刘常富、陈玮等主编的《园林生态学》,此类教材中的主要内容更加偏向于城市生态系统和园林植物生态的基础概念和理论,其中也有一个章节是关于城市景观生态学的,但是涉及内容很浅,而景观生态学最主要的内容为尺度、格局与过程,这其中包括了很多基本的概念原理和方法理念,因此只以园林生态学相关教材来备课的话,讲授的内容不够全面和深入。在实践教学方面,目前的实验任务设计比较偏向于传统生态学,没有能够很好的体现园林专业的实践应用性。

二、教学改革探析

(一)强调景观生态学知识体系的重要性

一般来说,传统的教材已经应用了很长时间,教材当中绪论部分的内容过于陈旧,不利于学生掌握最新的学科前沿和社会相关热点。而园林生态规划设计、景观生态学领域相关的期刊报纸,比如《中国园林》、《城市规划》、《城市规划学刊》、《应用生态学报》、《生态学报》、《landscape urban planning》《landscape ecology》等相关领域的文献内容和理念比较新颖,有大量的城市热岛、城市空气污染、城市水污染、城市暴雨时节内涝灾害等城市问题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和解决途径,可总结提升并做成多媒体课件,增加学生对于景观生态学知识体系的重视程度,增加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二)课程内容革新

本课程是园林专业本科生唯一的生态类的课程,因此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需要兼顾基础性和应用性。与本课程相关的教材主要有三大类,一类是景观生态学教材,比如周志翔主编的《景观生态学基础》、王云才主编的《景观生态规划原理》;第二类是园林生态类教材,比如温国胜、杨京平等主编的《园林生态学》和刘建斌等主编的《园林生态学》;第三类是传统生态学教材,比如宋永昌主编的《植被生态学》。本课程的内容体系是在详细查阅了以上三类教材和相关文献资料后形成的,总体上以景观生态学原理和规划应用为主线,适当融合园林生态学和传统生态学的最重要的基础概念理论的讲解,比如对植物种群和群落的相关基础概念原理进行了详细的讲述。总之,课程体系的设置尽量考虑学生的基础和社会的需求。

景观生态学课程56学时的教学任务。教学计划为16周,分讲述和实验两个部分,考察结果以考试为主。景观生态学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绪论、景观生态学概念原理、种群及群落生态学基础、城市环境与生态因子、园林植物与城市能量物质环境、园林植物与水、园林植物与大气、土壤与园林植物、城市生态系统、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等内容。绪论部分主要讲授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以及最新的研究进展,并强调景观生态学等相关理论在城市规划及景观规划设计中的重要性;景观生态学概念原理部分主要包括景观格局、过程、尺度相关的基础概念理论,比如景观格局、景观功能、斑块、廊道、基质、景观异质性、景观多样性等概念及岛屿生物地理学、等级理论、复合种群理论和渗透理论等;种群及群落生态学部分主要讲授种群的概念、种群的数量密度、种群性比、种群年龄结构、种群空间格局、种内关系及种间竞争和种间互利等种间关系,群落方面主要包括群落概念的形成和发展、群落的基本特征、关于群落的主要观点、群落物种组成的定性分析、群落物种组成的定量分析、群落多样性(α多样性、β多样性、γ多样性)、种间关联与生态位、群落外貌、水平结构、垂直结构、地下结构、年龄结构、群落的动态(群落演替、自然干扰与演替、群落的波动性、群落稳定性与多样性的关系)等概念理论;城市环境与生态因子部分主要从城市环境(环境的概念、尺度与类型、城市环境)和生态因子作用分析(生态因子分类、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生态因子作用的基本原理)两部分来进行讲述;园林植物与城市能量环境部分主要包括光与园林植物(城市光环境、光对园林植物的生态作用、园林植物对光的生态适应)、温度与园林植物(城市温度环境、温度对园林植物的生态作用、园林植物对温度的适应、园林植物对气温的调节作用)等两部分;水与园林植物部分重点讲授城市水环境、水对园林植物的生态作用、园林植物对水分条件的适应、园林植物对水分的调节作用等内容;园林植物与大气部分包括城市大气环境、大气污染与园林植物、园林植物对空气的净化作用、风与园林植物等几个方面;土壤与园林植物部分主要包括土壤理化性质与园林植物、土壤生物与园林植物、城市土壤特点、盐碱土与园林植物等四方面;城市生态系统部分主要包括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城市生态系统的主要特点和基本功能、城市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等内容;景观生态规划设计部分主要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书籍,梳理出近10年的相关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案例,通过案例对景观生态相关原理的应用实践步骤和方法进行详细讲述。由于本课程多为基础性的知识,包括很多园林生态学、景观生态学、传统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因此重点在于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与记忆,能够在将来的规划设计实践中将景观生态学的相关原理加以应用,增加实践当中的理性,学会从生态学的角度思考规划设计问题。授课过程中学生积极性较高,课堂参与度良好。

(三)实验课程体系

实验课程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外业调查,此部分实验的开展需要与教学团队的科研项目和工程实践项目相结合。科研项目主要是关于城市景观异质性与城市环境气候因子耦合关系的研究,在研究的前期阶段可以将班里学生分组,在研究区域布点或者设置样方进行生态环境因子数据的获取,通过这个过程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增强学生参与景观生态学研究的实践经验。工程实践方面,引导学生参与大尺度项目的前期调研分析,例如郑州市、洛阳市、南阳市的绿地系统规划项目。另一部分为计算机实践,景观生态学与传统生态学的主要区别之一就是研究对象的尺度差异,景观生态学侧重于大尺度对象的研究,而3S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在景观生态学领域,那么一些最基本的3S技术也是园林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比如遥感影像的几何校正、波段融合、栅格图裁切、景观解译等一些技术的操作步骤对于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或者大尺度的景观生态规划有着重要的意义,而通过计算机实践部分的讲授和训练,可以使学生掌握该部分知识。

三、小结

基于目前景观生态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对课程内容和实践环节的改革方式进行了阐述,着重突出基础性和应用性,希望能为景观生态学课程体系进一步改革完善提出新的视角。中国正处在城市化进程的关键阶段,如何协调城市化与生态文明的关系,是当今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而园林专业培养的学生绝大部分都会投身于城市规划、园林规划设计等相关领域,因此景观生态学课程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 参 考 文 献 ]

[1] 郑祚芳,高华,王在文,刘伟东.城市化对北京夏季极端高温影响的数值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2012(10):1689-1694.

[2] 张正栋,蒙金华.基于城市热岛效应的城市降温通道规划研究――以广州市为例[J].资源科学,2013(6):1261-1267.

[3] 孙小莉,李生才,曾庆轩,冯长根.城市空气污染及其防治对策[J].安全与环境学报.安全与环境学报,2008(4):73-76.

分子生物学发展前景范文2

1?郾按一定顺序观察。学生如果无充分的观察,是难以打开写作思路的。在观察和描写雨景之前,可以向学生提下列问题:(1)雨下得怎么样?(2)颜色有什么变化?(3)都是什么样子的?(4)如何表达雨声?让学生带着问题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展开想象。指导观察时,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运用固定立足点和变换立足点的方法,或远观、或近看、或仰视、或俯瞰。同时注意观察的顺序,或由近及远,或由远而近,或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或先整体再局部,或先局部再整体,观察有顺序写出来的雨景才会条理清楚,层次分明。例如有这样一段文字:“我透过玻璃向外望去,天地间像挂着无比宽大的珠帘,迷蒙蒙一片。雨落在对面屋顶的瓦片上,溅起一朵朵水花,像一层薄烟笼罩在屋顶上。雨水顺着屋檐流下来,开始像断了线的珠子,渐渐地连成一条线。地上的水愈来愈多,汇成一条小溪。”这里先写雨景的整体:“天地间像挂着无比宽大的珠帘,迷蒙蒙一片”,再从局部落笔描写雨落到屋顶上的样子和雨水顺着屋顶流下来的样子等等。其局部描写又是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来写。这样美妙的下雨场景便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2?郾突出雨的特点。按一定顺序对所写景物认真观察是前提,抓住所写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是关键。因此,在作文训练中应首先注重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教会学生抓住某一特定景物,在不同时间呈现出的颜色、形态、声响、气味等方面的变化,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官去感受和体会,突出景物的特点。如描写雨景,可布置学生各自观察同一场雨,观察后互相交流,共同分析、比较。看谁能说出别人没注意的地方。例如这段文字,“一会儿,粗大的雨点落下来了,打在玻璃上叭叭直响,雨越下越大”,“雨水顺着屋檐流下来,开始像断了线的珠子,渐渐地连成一条线”,这就写出了下雨时先后的不同和屋檐滴水样子的变化。有声音,有形象,给人印象深刻。

3?郾展开想象,注重细节描写。作文离不开想象,想象可以使文章内容更充实,形式更多样,主题更深刻。有经验的语文老师都注重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他们在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的基础上,总会向学生提几个有助于启发想象的问题:“这像什么呢?”“看到这些,眼前会浮现怎样的画面呢?”……国学大师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客观的,而写景之人则是有情的,观察、描摹景物的过程本身也是作者主观感受的过程。因此,应该指导学生在描绘客观景物的同时,把自己的喜怒误哀乐融注到作文中去,才有可能将读者带入特定的情境之中,受到美的熏陶,获得美的享受,产生情感共鸣。例如上面所举描写雨景的句子:“天地间像挂着无比宽大的珠帘,迷蒙蒙一片。雨落在对面屋顶的瓦片上,溅起一朵朵水花,像一层薄烟笼罩在屋顶上。”作者把雨幕想象成宽大的珠帘,把屋顶溅起的水花想象成薄烟,把雨水顺着屋檐流下来想象成断了线的珠子,把地上漫流的雨水想象成一条小溪。这一连串形象的比喻皆因作者能抓住细节,展开想象去描写。另外,描写雨景还可以把风、云、雷、电交织在一起写,如,“忽然刮起一阵东南风,天上布满乌云,雷声紧跟着闪电震得窗户都发抖,大雨像从天下倒下来似的”。寥寥数笔就把乌云滚滚、电闪雷鸣、风雨交加的场景描写了出来。

4?郾增加阅读,积累语言。描写景物要善于绘形、绘色、绘声,让人仿佛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这就需要尽可能选用那些生动形象的语言,如恰当的动词和形容词,尤其要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让学生熟悉并运用一些常用的词汇,如描写雨景中写雨声的“哗哗的”、“淅淅沥沥”、“唰唰的”、“沙沙的”等;写雨色的“白亮亮”、“灰蒙蒙”等;写雨形的“飘落”、“倾注”、“飞溅”等。要积累丰富的词汇,当然离不开阅读。

分子生物学发展前景范文3

关键词:区域景观生态格局;可持续发展;黄帝文化园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7-0049-04

1 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概念

1.1 生态安全

生态安全从狭义上指自然与一般自然的生态系统的安全关系,同时也指生态系统上的完整性与健康水平的完整表示;广义上则是表示的人的基本生活状况、基本权利、生活安全、生活的保障来源、必要社会资源、经济与社会生态安全,从而形成一个人工复合型的生态安全系统。生态安全所阐述的是国家或者是区域范围内的:水、气候、空气、土壤等环境因子和生态系统上的健康系统状况,同时也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状况大小。景观生态安全研究基于对生态风险的评价与管理。原来早期的生态风险研究是从个体和种群水平的生态毒理学,当前的生态安全则是开始注重生态系统及其以上的要求,试图通过以宏观上的生态学理论进来考量,讲述单一或者小区域范围内的生态风险问题相互联系,进行生态风险的评估,同时也从生态系统内的服务功能和健康作评价,注重过程的安全性和整w性,着重以功能过程上的生态系统管理方式。

1.2 景观安全

景观安全性如不完善,景观是不能够存在与健康稳定发展的,从而无法达到景观安全的需求,更无法称之为健康良好的生态景观。景观安全含义不光是表述景观的安全,更是作为一个系统性的景观,人为的因素在整个综合体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人在整体景观内安全感的获取,首要的感受就是对景观安全的判断。

景观安全可以从两个方面来阐述,一是景观带给人的安全感,二是人为因素能否保障景观系统的持续安全发展,从而达到生态景观的和谐发展。

1.3 区域生态安全

区域范围内的生态环境问题在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中尤为重要,生态系统结构和过程完整性的保持,生物多样性的恢复与保护,都是对区域景观生态安全问题的有力控制,并同时能够有效的持续完善区域空间的格局。

(1)区域生态安全格局需要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进行有效合理的综合性考量。同时面对生态系统的退化,采取正确的方式进行恢复,社会经济上的可持续发展,共同都是对解决区域性生态问题的系统性回答。确保将不同尺度上的生态修复措施相互联系,合并添加不同的方式方法,在解决宏观生态问题能够保持有整体性与系统性相结合。

(2)研究区域生态安全格局通常上需要具有针对性与特定性,结合生态学理论,加以生物多样性保护原则,生态系统修复为基准。用于目前最为重要的生态、社会、经济等问题的解决,并且提出相应的对策方法与措施,将这些方法应用于区域空间地域上,完善景观生态安全。

(3)考虑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多由于大范围内的人类不合理的使用与干扰,应该重视小区域内的问题,并延伸发展到大区域大尺度的全球性问题上,重视区域内的生态环境的修复,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都是目前生态保护的发展趋势。

(4)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相处与发展,才能达到区域生态安全的要求,合理的人为措施有益于生态系统的恢复和解决人类社会所面临的生态问题。

2 区域景观生态安全的理论基础

2.1 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是基于生态学为基本框架,并加入地理学与系统科学的结合的科学。系统论、等级理论、经济地理理论、斑块―廊道―基质理论共同构成了景观生态学。

生态安全格局的体现,是需要通过优化景观环境来得以实现。景观生态的优化,需要对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都有一定了解,并分析不同的过程,排除对不利于生态环境的生态过程,修复对生态过程有利的。这样才能达到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要求。优化景观格局的方式方法是对景观的再建与恢复,主要是指人类对生态系统的破环,以迎进新的景观单元组,重新修复受损的空间结构,调整景观格局。

2.2 保护生物学

人类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对其他生物生存的干预也逐渐增大。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问题是当今全球关注的重点。保护生物学是对保护物种及其生存环境的科学,在区域景观生态安全研究中地位日益凸显,景观规划上应提出多种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方法,建立国家性综合公园、生态自然保护区,建立核心保护栖息地,同时建立缓冲区以减弱人类活动对其的影响。可见,面对区域景观生态环境问题,优化格局,从大尺度上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维持稳定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性的完整,最终才能达到区域生态景观安全。

2.3 生态经济学

生态经济学是研究经济活动与环境发展之间的关系,讨论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之间的关系,用最小的投入产出最大的利益。当前社会某一种观念是追求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为总目标,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格局理念不符合。针对当前区域生态环境中的问题,应改变经济发展模式,运用科学的方法与对策。

2.4 恢复生态学

为确保生态系统内服务功能正常有序进行,首先要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健康。生态系统健康是整个生态圈内的生态系统可持续性,也是自身能够合理的自我调节,应对危险自我恢复的能力。研究区域景观生态安全目的是解决人类对资源使用与自身生存环境质量安全的问题,保证生态系统能够安全健康地发展进行。

恢复生态学不仅仅是对生态系统的讨论,同时也是多层次的研究,如生物因素的恢复技术、非生物要素的恢复技术、整体生态系统的规划设计,还有人类的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所组成的结构与功能过程的恢复。

3 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规划

3.1 景观生态安全格局规划原则

(1)异质性原则。如何保证生态异质性的可持续问题,需要对异质性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分析不同的生态状况,因地制宜地对生态破坏进行分类,确定区域景观生态安全建设的层次,有序准确地进行设计与规划。

(2)针对性原则。深刻了解区域生态环境出现的问题,确定干扰源。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内的结构和功能,运用合理精确的规划和设计思路。

(3)综合性原则。需要对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的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进行考虑,使得能够对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产生有利的影响。这需要进行合理的综合规划,通过合理的生态规划法则与技术,达到生态安全标准和格局的相互融合。

3.2 干扰分析原则规划

干扰分析能够对生态问题中的过程与原因进行详细的解读。生态问题的解决更加直观。

(1)对干扰程度进行分类, 分为改变过程的、直接影响目标的、间接影响目标的和环境产生压力的类型,这需要在空间上进行定位并分析。

(2)以监测、评价和排除过程作为规划的主要目的,同时分析干扰的层次,以及组成景观层次、群落层次、生态系统层次等。确定干扰性尺度范围,进行相应的规划设计。

(3)把社会经济文化的因素加入干扰分析中,这样更加有针对性。

(4)自然干扰与人为干扰性结合,保持景观生态的异质性,把不利于景观生态发展的排除,使得景观恢复中人类干扰能与安全格局相互发展。

干_分析的规划是将社会经济文化与自然景观生态系统的理论在实践中进行体现,因对生态系统及其影响的因素分析,是个极其复杂而且困难的过程,而用干扰分析生态学,对影响生态安全因子的产生、经过、结果的分析变得简单清晰,所以能对区域安全格局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3.3 格局优化原则规划

景观生态规划有完整和系统的框架,如下。

(1)背景分析。综合考虑区域当中的生态作用、景观生态格局空间关系、人文与自然过程的特点和相应的影响。

(2)整体布局。通过分散与集中的原则,形成一个高度稳定的总体布局模式,用以满足生态规划的要求。

(3)关键地段识别。是在景观生态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和价值的部分予以重视,其中包括,生态中的关键点裂点、生物种群的生活环境类型、影响景观发展的重要单元。

(4)空间属性规划。通过生态的角度,对现实存在的景观问题和特点,用整体的布局与目标来对景观进行优化。

(5)空间属性规划。空间属性有如大小、形态、边缘宽度、长度等复杂的边缘属性;廊道的连通性、水文过程的多层网格格、河流通道的缓冲区、空隙的大小位置、道路廊道与缓冲带的位置为主的网络属性。景观格局优化是对环境生态问题,用景观的手段来解决的生态学途径。

3.4 预案研究

预案主要是针对未知的可能性进行某种探索,并且加以实现的方式途径,以系统科学的方式方法帮助决策者顺利解决问题。生态规划上主要以“由上至下”或者是“由下至上”两种不同的方法。预案方法是通过格局优化与干扰分析的规划来实现的,相互影响促进,格局优化作为“由下至上”因子提出各种不同的预案的可能性;干扰优化则是把影响生态安全水平的干扰因子作为“由上至下”因子,提出能适合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设计需要。这两种因子同时对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规划的完美体现,从而能得到一个良好的结果,发挥出二者之间融合的特点与优势。

4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设计

生态安全格局设计方法是整合了格局优化、干扰分析与预案分析等方法,分为4个步骤进行。

4.1 景观生态问题的分析与评价

运用GIS、RS技术,对区域景观格局分析、功能分析,干扰源、频率、强度等特点与风险状况,区分区域生态景观问题与格局状况的关系,以及经济社会与生物物种多样性,对生态系统中所存在的功能问题的分析,生态系统中健康状况。都是对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设计中,需要仔细研究。

4.2 安全层次设计与总体规划目标

从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中所得出相应结果,对生态安全的现实问题与状况进行合理评估,把先前的预案作对比,得出相应的规划设计的整体目标。区域生态安全规划的种类也各有不同,如以人类活动发展居住为主的区域,动植物保护栖息地区域,农业活动发展区域等,都有各自相应的安全指数。

4.3 预案设计

需要把干扰控制对策,社会经济文化对策,对生态功能修复对策相互结合,对将来不同情况下的干扰变化做出准确的预测。保证在有利的干扰和不利干扰的变化中能够进行设计预案。研究中应采用预测模型,空间模拟等方法,对不同状况下所导致的生态安全问题进行对比参照,同时也应当对生态文化经济状况进行评估,等处在不同生态安全方面的预案结果。

4.4 适应性管理

主要是针对区域环境问题的多样性,采取不断完善的理念,对区域内的生态安全格局的方案,进行适应性管理。第一步,应当对方案实施的效果展开分析调查,对监测的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其中包含有对动植物的评价、景观生态的评价、社会文化经济的评价、生态系统的评价,也需要对过程中的作用与之前的目标之间的不同做出评价,从中得出的研究成果需要及时反应到设计之中,区域景观生态安全的新问题,区域内的生态文化经济发展的新变化,和区域生态规划中的设计规划的新发展等,都将经过监测和评估,在新的生态安全格局设计方案中体现。所以适应性管理是一个在不断变化、整合的过程,是区域生态安全设计的重要基础。

5 建立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步骤

5.1 “源”的选取

考虑搭配生态安全格局中“源”的确定,主要方式是把需要进行保护的对象或者区域看作“源”。在对现状调查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是单一的物种作为目标,也可以是某个需要被保护发展的区域,都是可以被认为是“源”。

5.2 阻力面的建立

人类活动对空间环境的利用,是被认为是对空间的掌控与覆盖的过程,然而要进行控制需要对克服当中所存在的阻力。阻力面就是反应人类对空间作用所产生影响的趋势。最小阻力面为模型,公式为:

其中f为未知的正函数,反映空间中任意一点的最小阻力与其到所有源距离和景观基面正相关关系[2]。Dij的是物种从源j到空间某一点所穿越的某景观的基面i的空间距离;Ri是景观i对某物种运动的阻力[3]。尽管f是未知量,但是(Dij×Ri)之累积值可以被认为是物种从源到空间某一点的某一路径的相对易达性的衡量[5]。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目前已应用到景观生态战略点的判别。

5.3 由阻力面来判别景观空间

根据阻力面的理论,对生态安全格局中发生的景观过程,这些过程包括人类活动、自然活动、生物物种活动等过程,对这些过程进行分析研究,来判断过程中对哪些是景观生态安全有利的与哪些不利的,包含缓冲区、源间连接、射道和战略点等,划定各级的生态安全格局水平等级。

6 结语

区域景观安全生态格局的研究,不仅是对该区域自身生态系统上的安全性研究,也是考虑人类活动不断扩张与大自然之间的矛盾的研究。在区域景观生态安全等级的理论上,进行对不同级别区域的发展,做出了相应的对策与思路,多层次的安全格局是对生态系统安全的多重保证。同时,随着自然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研究也会有所变化与进步,管理思路也在不断适应新要求。这也是区域景观生态安全理论,现阶段不够完善,需要不断地进行改造升华。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不是一成不变的标准,人类对于生态的需求是在不断变化的,生态管理的政策也在不断改变。当今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区域景观生态安全的研究是对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云才.景观生态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官紫玲.福州城市景观生态安全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8.

[3]肖 科.GIS技术在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中的应用[J].新材料新装饰,2013(7).

分子生物学发展前景范文4

【关键词】 大株红景天注射液;低分子肝素钙;进展性脑卒中

进展性脑卒中是指急性脑梗死后神经功能受损的症状进行性发展、加重的中风现象, 约占脑梗死发生率的20%~40%[1], 致残率和致死率很高, 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手段。中医药在保护心脑血管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科选择2013年2月~ 2014年2月收治的80例进展性卒中患者应用大株红景天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进展性脑卒中并观察疗效,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进展性脑卒中患者80例,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2], 入院后经影像学检查排除出血性脑血管病, 排除: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②完全性卒中人院24 h内死亡者。80例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40例, 男23例, 女17例, 年龄32~70岁, 平均年龄(61.2±7.5)岁;对照组40例, 男24例, 女16例, 年龄34~75岁, 平均年龄(62.4±7.3)岁。两组性别、年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积极控制血糖、血压, 应用降脂、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低分子肝素钙5000 U进行腹部皮下注射, 2次/d, 共2周。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大株红景天注射液10 ml静脉滴注, 1次/d, 共2周。

1. 3 观察指标 分别观察治疗组及对照组在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以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

1. 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 1 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1周、2周均显著改善, 而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显著,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 血液流变学部分指标变化 与治疗前相比, 血液流变学部分指标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脑血管疾病是危害中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 目前已超越恶性肿瘤称为我国第一致死原因。进展性脑梗死是脑血管疾病的一种特殊类型, 常与全身或局部因素所致的脑灌注减少, 侧支循环代偿不良, 血栓向近心端扩大或再形成有关, 由线粒体损伤、钙超载、氧化应激损伤、炎症反应等多种机制导致的神经受损所致[3]。

低分子肝素钙是一种低分子量的肝素, 具有抗血栓形成及抗凝作用的普通肝素结聚而成, 具有抗凝、降低血小板凝聚力、抑制炎症反应等作用, 有效控制血栓的继续扩展, 改善脑部病变部位的血液循环, 减小梗死体积[4]。

中药红景天是一种天然植物, 主要化学成分有红景天苷、酪醇及红景天多糖, 并且含有黄酮类化合物、酚类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微量挥发油及微量元素、氨基酸等。红景天苷能提高脑组织内抗氧化酶活性, 加快氧自由基的清除, 从而对脑缺血 - 再灌注损伤产生保护作用, 能明显降低乳酸脱氢酶(LDH)的释放、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水平、细胞凋亡及坏死的百分率。以往有研究红景天可以有效的降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全血粘度, 从而抑制血栓形成[5]。

本研究发现, 大株红景天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钙能够有效的降低进展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 起到神经保护作用, 且治疗前后其血液流变学指标也有明显的改善。进展性脑卒中发生机制非常复杂, 红景天苷的作用也是多方面的, 在神经系统疾病临床治疗中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参考文献

[1] Birschel P, Ellul J, Barer D. Progressing stroke: towards all internationally agreed definition. Cerebrovasc Dis, 2004(17):242-252.

[2]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6):381-383.

[3] Sultana S, Kolla VK, Jeedigunta Y, et al. Tumour necrosis factor alpha and interleukin 10 gene polymorphisms and the risk of ischemic stroke in south Indian population. J Genet, 201l(90):36l-364.

[4] 戚英,赵卫峰,王帽. 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治疗进展型脑梗死80例疗效分析. 中国厂矿医学, 2009, 22(1):45-46.

分子生物学发展前景范文5

1小背景,大作用

如果要评选物理学发展史上最伟大的那些年代,那么有两个时期一定会入选的:17世纪末和20世纪初.前者以牛顿《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的出版为标志,宣告了近代经典物理学的正式创立;而后者则为我们带来了相对论和量子论,并彻底地和重建了整个物理学体系.所不同的是,今天当我们再次谈论起牛顿的时代,心中更多的已经只是对那段光辉岁月的怀旧和祭奠;而相对论和量子论至今仍然深深地影响和困扰着我们,就像两个青涩的橄榄,咀嚼得越久,反而更加滋味无穷.中学物理中有关量子物理方面的介绍比较简单,尤其是量子的发展过程,每一个理论出现的背景知识的介绍更是少之又少.正是这些背景知识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物理学家们在量子物理世界探索过程中的欢乐、惊奇、困惑,使得量子物理更加有魅力,改变着人们的世界观.所以,物理学史并不是教学中可有可无的“点缀”,单纯的给学生讲故事,激发学习的兴趣,更多的是可以潜移默化的感染和影响学生.

2巧用背景知识,增强科学探索精神

课本上的内容往往是侧重于知识的讲解,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多的是掌握某一个知识点,会用这个知识去解决题目,提高成绩.常常忽略了这个规律的诞生,有时也是科学家们经历了忐忑和纠结之后的结果.跳过这样的背景的介绍,物理知识就只能是一个冰凉的知识点,并引起学生内心情感的涟漪.

例如,在人教版选修3-5,17.1节的内容其实正是量子力学诞生的过程,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单独的讲解这一节书本上的内容,往往会让学生不知所云,经典力学是如何过渡到量子物理的,那个年代里到底发生了些什么.因而在讲解这部分的内容之前,教师可以补充一些背景知识,让学生置身于当时的环境中.

在19世纪末,物理学家中普遍存在一种乐观的情绪,认为对复杂缤纷的物理世界现象的本质已经完成,物理学征服了世界,它的力量控制着一切人们所知的现象.他们陶醉于17世纪建立起来的力学体系,19世纪建立起来的电动力学和统计物理,形成了物理世界的三大支柱,它们紧紧结合在一块儿,是经典物理的黄金时代.一位著名的科学家说:“物理学的未来,将只有在小数点第六位后面去寻找.”

在经典物理还没有来得及多多体味一下自己的盛世之前,一连串意想不到的事情在19世纪的最后几年连续发生了,仿佛是一个不祥的预兆.1895年,伦琴发现了X射线;1896年,贝克勒尔发现了铀元素的放射现象;1897年,居里夫妇研究了放射性,并发现了更多的放射性元素;1897年,J・J・汤姆孙发现了电子;1899年,卢瑟福发现了元素的嬗变现象.如此多的新发现接连涌现,令人一时眼花缭乱.每一个人都开始感觉到了一种不安,似乎有什么重大的事件即将发生.20世纪伊始,开尔文就指出:“经典力学上空悬浮着两朵乌云,第一朵是指迈克尔逊-莫雷实验令人惊奇的结果,第二朵则是人们在黑体辐射的研究[JP3]中所遇到的困难.”本章的内容都要从令人困惑的“黑体”开始.[JP]

渲染这样的背景知识,可以让学生走进19世纪末20世纪初那个年代,变成科学发展过程中的一员,体会到当时物理世界的辉煌.学生可以更急于理解普朗克提出能量量子化的概念时的不安,他将旧的体系打破,侵犯了牛顿创立的如同圣经般的物理世界.教师补充这部分的知识,让学生了解科学知识是在不断发展的,没有一成不变的定理,质疑和创新精神是科学探索道路中必不可少的精神.

3巧用背景知识,增强科学探索信心

科学的发展是长期而又是曲折的,一个理论的成立要经历几代人,甚至是经历上百年的磨练和推敲.科学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更何况是现在遇到的困难.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入这样的背景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树立面对困难、质疑时对于自己的信心.

例如,在人教版物理选修3-5,17.2节从光电效应介绍了光的粒子性特征,但是学生并不能理解这是一个漫长而又曲折的探索过程,课本中对于这一过程只是一笔带过.所以教师在讲授这节内容之前适当的补充历史上的“波粒战争”还是有必要的.

古希腊时代的人们总是倾向于把光看成是一种非常小的粒子流.这种观点十分符合当时流行的元素说,并且这种“微粒说”从直观上看来是很有道理的,首先它解释了为什么光总是沿着直线传播,但是也有一些困难:比如人们当时很难说清为什么两道光束相互碰撞的时候不会互相弹开,等等的问题.中世纪过后,人们对于自然界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波动说认为,光不是粒子而是由于介质振动而产生的一种波,这样就可以解释投影里的明暗条纹了,但是这种说法也是有困难的,光的传播似乎不需要介质,跟一般的波又不太一样.这是最早的有关光的本质的理解.

历史上“第一次波粒战争”爆发的导火线是波义耳提出的关于颜色的争论,胡克研究了这个问题,提出光是一种脉冲,支持了波动说的理论.1672年,29岁的牛顿做了著名的色散实验,他将光的复合和分解比喻成不同颜色微粒的混合和分开,站在了粒子说的行列.由于牛顿的学术权威,微粒与波动的第一次交锋中,以牛顿为首的微粒说获得了在物理界公认的地位.

托马斯・杨用波动的理论解释了牛顿环的明暗条纹的现象,1807年在他出版的《自然哲学讲义》中描述了他的著名的实验:光的双缝干涉.点燃了物理史上的“第二次波粒战争”.此次战争的决定性时刻是法国的一位年轻的工程师-菲涅耳用波动的观点和严密的数学推导解释的光的衍射和泊松亮斑.这次战争中波动说站上了统治地位.

光电效应引发了“第三次波粒战争”,这次导致了最终的波粒二象性.

分子生物学发展前景范文6

关键词:生本教育理念;前置任务;小组讨论;情景表演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235-02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效果是否显著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对职业学校的学生而言,由于他们对商务类知识接触甚少,普遍对专业课程学习存在畏难情绪,如何使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树立信心,“生本教育”理念提供了有益参考。生本教育理念改变了往日“填鸭式”的“以师为本”模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注重学生的自学,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究与合作。生本教育理念与中职专业课教学的融合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解放思想,重组课堂角色定位

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专业课的学习中尤其重要。作为教师,应摒弃以往的“师本模式”,要树立面向全体的学生观,关心、热爱、欣赏和尊重每一个学生。学生是一个个生命实体,都有其长处和短处。教师的职责在于发现、在于引导。只有在教学工作中,善于不断地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将学生的优点放大,才能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成功欲,使其能扬长避短、思维活跃、大胆创新;敢想、敢说、敢做、敢于质疑,成为独特个性的学生。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应尽量做到从每个学生的实际出发,多为学生创造有利于个性发展的环境,提供活动和交往的机会,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价值。

二、布置前置任务,培养自学能力

前置任务是对学生课前预习的有效指导方式,旨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降低专业课学习的难度。在学习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材《商务英语听说》第13单元中的《LESSON 27》有关网上购物的听力前,通过课前布置前置任务——了解网上购物或电子商务的相关背景知识,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力练习前,请每组代表介绍和分享他们的搜索成果,例如有关网上购物流程、电子商务概念、电子商务发展特点和类型等内容,使全班学生在短短几分钟内便有了更全面的了解,这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魅力所在。

三、开展小组讨论,展现集体智慧

郭教授曾指出:“讨论是学习的常规”,“学问是头脑中的矛盾运动的结果,是自己对自己讨论的结果。而学习者基本是讨论者。”[1]讨论是生本教育的核心,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究与合作,在探究中学习知识,在合作中学会做事与共处。

学生了解相关背景后,即可开展小组讨论。如上所述的《LESSON 27》网上购物课,学生介绍完电子商务概况后,开展分组讨论与电脑有关问题,如对电脑的了解、电脑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上网聊天或玩游戏好不好等。组内讨论结束后,进行组际交流。教师请个别小组代表发言,其他组作出补充。通过组际间精彩观点大碰撞,学生学会了倾听和大胆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

在《商务英语函电》课程学习中,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模式,学生学习被动。“自学-探究-合作”的生本模式让学生分组自学,每人分工协作探究其中的难点。以高等教育出版社《商务英语函电》第五课中的一句“...our buyers...find your price much too high”中画线部分单词的意思为例,大部分学生直接译为“发现”,教师通过点拨后,学生受到启发采用它的引申意“认为”。在小组讨论中,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自学能力、分析、判断、推理等多种思维能力及语言技能得到提高,团结合作精神得到培养,讨论结果也凸显了集体的无穷智慧。

四、再现情景,活用语言

以生为本的课堂需要教师全面了解教材,充分认识各章节的联系,这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设计时灵活再现商务情景,提高教学效果。情景再现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手段,主要通过在教学中设计出一些真实性和准真实性的具体场合的情形和景象,为语言功能提供充足的实例,并活化所教语言知识。由于商务英语是商务场合使用的英语,因此,在日常的商务英语教学中若能再现商务场合,学生的学习效果会更显著。也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并且缩短学习与工作岗位的距离,学生会更容易适应日后工作岗位的需求。那么,如何再现这些商务情景呢?

1.课文情景导入。课文情景导入是教师导入课文时所创设的一个情景。它对学生开始学习时能不能够立刻集中注意力有着重要的意义。一般可用图片、故事、提问等方法来创设情景。一般说来,提问法是最直接最方便的方法,同时也可以把几种方法相结合,更自然地导入课文情景。如做《LESSON 27》一课的听力时,通过把听力的对话引申为教师一次亲身经历,然后联系课中情景提问设疑,激发学生听课的兴趣。

2.通过耳听感受课文情景,理解课文大意。学生带着老师的疑问,饶有兴趣的倾听,掌握听力原文的大意。

3.利用课文现有材料,对部分词汇和句型进行情景扩展。如学词组“short of”时,鼓励学生联系生活进行造句,在学生的实例展现中,有些学生拿出一个仅有几毛钱的钱包对学生说:“I'm very hungry.I want to have lunch,but I'm short of money.How poor I am.”学生在这个情景中就轻易而正确地理解并运用了这词组。

4.通过耳听口读模仿课文的情景对话。学生完成听力练习后跟读听力原文,模仿其中的语音语调。跟读几次后,表演该对话情景,学以致用。

5.通过观看录像或电影片段体验课文情景。在教完《LESSON 17——AT THE RESTAURANT》一课后,在练习口语前让学生观看《走遍美国》中关于餐馆就餐的录像,有助于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就餐情景,为下一步创设商务情景活用英语交流做铺垫。

6.创设听说情景。结合之前的视听内容,按照该主题设计相应的商务场景,让学生分角色地进行表演。如在餐馆就餐的话题,设计以下两个情景供学生自由选择,充分尊重学生:(1)生活情景:你和好朋友约好到肯德基庆祝生日,点你们喜欢吃的食物。(2)商务情景:你是某公司的大老板,在餐馆请客户吃饭,准备边吃边谈生意。

7.多形式激励学生表演情景。教师可把平时课堂表演次数登记好,并纳入期末学生总评分,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表演;或把情景表演融入单元测验或期末考试成绩中,让学生有意识地融入各种商务场合,为日后的工作岗位奠定良好基础。

通过课堂教学中听说情景再现,大部分学生学习商务英语时“敢说、乐说、会说”,课堂气氛也异常活跃,这都有赖于生本理念的运用。

当代著名的教育学家叶圣陶曾说过:“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让受教育者”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成为一个能‘自得’的人。“……使他们能够自己学,自己学一辈子,学到老。”[2]从某种程度上说,生本教育的终极目标或许就在于此——使学生拥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扎实的专业技能,不断学习,充实自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