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生态修复技术规划范例6篇

矿山生态修复技术规划

矿山生态修复技术规划范文1

【关键词】矿产开发;环境保护;绿色矿山;建设途径

长期以来,我国矿业行业存在重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轻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造成了矿区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有的甚至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把矿产开发对自然生产环境的破坏减少到最低程度,全面改善矿山自然生态环境的现状,实现矿山与自然生态环境相和谐,创建绿色矿山已成为当前矿业发展的要务。

1.绿色矿山的内涵

绿色矿山,是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降低资源及能源消耗、追求可循环经济为目标,将绿色生态的理念与实践贯穿于勘探、设计、开采及闭坑等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全过程。它着力于科学、低耗和高效合理地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实现矿产资源利用集约化、开采方式科学化、生产工艺环保化、企业管理规范化、矿山环境生态化。根据,国土资源部制定的《部级绿色矿山基本条件》,绿色矿山具体包含了依法办矿、规范管理、综合利用、技术创新、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土地复垦、社区和谐、企业文化等九个方面。

绿色矿山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代表着矿业开发利用的总体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以及维护生态环境平衡的能力。建设绿色矿山,要求在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过程中,对其产生的环境污染、地质灾害、生态破坏失衡等问题,应最大程度地以予解决。

2.建设绿色矿山的途径

2.1创新技术

(1)科学规划。以严密的规划、计划体系指导生产,实现矿产资源有序开采。根据不同区域资源的工艺技术指标的变化情况,在开采中以严密的规划作支撑,进行多方案、多因素组合比较,寻找出最佳的开采方案,以取得最佳的经济、社会效益。

(2)采用先进适用的采选矿石工艺,提高矿石、金属回收率;着眼长远,综合利用低品位矿石并进行伴生矿的回收利用,充分实现矿产资源利用最大化。

(3)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设备,采用大型、先进、高效的现代采矿设备,逐步向数字化管理矿山迈进,实现矿山高效管理,提高生产效率。

(4)进行现场采选工艺研究与公关,促进采选开采技术进步与成熟。

2.2提高管理水平

(1)强化基础管理,实现矿产资源利用集约化。要在贫矿资源上加大开发利用力度,提高矿山生产规模;同时,还要加强矿山找矿工作,促进矿山持续发展。

(2)提升资源管理水平,注重资源高效利用。矿山生产中采掘、地测、勘探等各项工作要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工程布置、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验收;实行采掘并举、掘进先行和贫富矿合理配矿的正规化作业模式;贫富矿兼采,防止采富弃贫、采大弃小、采易弃难及滥采滥挖等现象。

(3)规范开采。建立有关矿山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生态重建、安全生产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及保障措施,做到科学、合理、规范开发矿产资源。

(4)加强现场技术管理,及时消化、解决在生产现场遇到的技术问题,不断优化生产现场的工艺条件。

2.3实行清洁生产 ,注重环境保护

(1)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节能技术、节能材料和节能设备,积极开展节能降耗、节能减排工作,采用无废、少废的采选生产工艺。如循环利用井下废水和选矿工业废水,尾矿和废石回填采空区,无动力索道运矿,这些生产工艺既减少的环境污染,又降低了生产能耗。

(2)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矿山地表污染。如采用微生物修复技术修复因矿石堆浸受重金属、氰化物等有毒物质污染损毁的矿山地表、土壤,最大程度恢复植被。

(3)采用环保的生产工艺,使矿山生产产生的废渣、废水、废气、粉尘、噪声等“五废”均达标排放,降低环境污染。如选矿工业废水的循环利用,能减少地表水污染,防治污染地下水;尾矿和废石充填采空区、塌陷区,能减少地表占地及环境污染,有效防治地表塌陷,保护地表生态环境。

(4)对矿山压占、损毁的土地,要因地制宜进行土地复垦。采矿生产与土地复垦要同时规划、同时实施,同时还要进行植被恢复、防治水土流失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等工作。

(5)在矿区进行植树、植草,提高矿区的绿化覆盖,建设环境园林化矿区,保护矿区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

3.结束语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资源的逐渐较少,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建设绿色矿山已成为当今国内外矿产资源开发面临的主题。只有重视环境保护,加大节能减排的力度,实行清洁生产,努力建设好绿色矿山,才能实现我国矿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环境和谐的发展目标。 [科]

【参考文献】

矿山生态修复技术规划范文2

而以盛产高钙石而闻名的妙峰山镇,自2010年全镇采石场全部关闭以来,似乎已经改变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修复难以调和的旧事,妙峰山镇未占一分农用地,在废弃的采石场上改建而成的工业园区已达7个,修复并利用的废弃采石场达23个,妙峰山镇党委书记卢佳强介绍说,妙峰山探索出了一条同步实现矿山修复与经济发展的新路,在度过了最为艰难的产业转型期后,妙峰山正在步入跨越发展期。

那么,这些变化是如何发生的?变“废”为“宝”的新探索对北京资源型山区的废弃矿山修复利用又有怎样的有益借鉴?

用建筑修复矿山

妙峰山矿山开采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明清年间,靠山吃山沿袭了数百年。特别是近年来,随着首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资源开采业空前繁荣,全镇下辖的17个村庄集聚着47家采石场,在为当地创造滚滚财源的同时,大量山体破坏严重,荒坡、碎石随处可见。

2007年门头沟区被定位为生态涵养发展区,妙峰山的采石场自此进入关闭倒计时,废弃矿山修复成为摆在妙峰山面前的一道必选题。据初步测算,仅对47座矿山进行简单的生态修复,资金至少需要6亿元。

尽管门头沟区科委、林业局、水务局等相关部门,曾集中财力对妙峰山一座60余亩的废弃矿山投入八百多万巨资,应用了十几种生态修复的全新技术,使其成为了全市生态修复的试点,但是47座废弃矿山面临的巨大修复资金缺口依然让妙峰山倍感压力。

自2007年开始,妙峰山镇便四处收集世界各地资源型地区的转型资料,希望从中汲取经济转型与生态修复的氧分,其中北欧一些国家利用废弃的采石场建设音乐堂等高档旅游接待设施的作法对妙峰山颇为触动,妙峰山镇决策层意识到,矿山修复的模式除了传统的植树造林,还应该可以创新采用其他方式。

此后,经过调研考察,妙峰山镇对镇域内的47座废弃矿山的修复方式进行了分类:一些处于妙峰山门户地带,事关区域对外形象,且占地面积较小的采石场,仍然延续传统的植物造林修复方式营造对外景观;而一些地域面积较大、地理位置优越、地形特点平缓的采石场,地处浅山区,生态环境良好,比较适宜发展符合区域功能定位的生态服务型产业、高新技术和文化创意产业等,可通过招商引资引入社会投资,双方探索尝试采用以建筑修复矿山的创新方式。

卢佳强告诉记者,经过与投资商接洽,全镇域约有3/4的废弃矿山具有一定的投资价值,这些区域可随山就势建成错落有致的建筑物,以建筑对破坏的山体进行遮挡,形成与周围山水融合的全新生态体系。

2011年,妙峰山选择了陇驾庄村的废弃矿山进行试点,由社会资本投资兴建的陇上工业园,完全废弃矿山的基础上进行改造,不占用其他任何土地。如今,这个定位于浅山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工业园已初具雏形,依山势而建了厂房区、企业孵化区、待建场地区、服务区和预留开发区等五个功能区,可容纳企业100余家,目前已有包括农产品深加工、信息服务等11家企业签约入园。

而这种政府与投资商双赢的废弃矿山修复模式,远比政府公益性的生态修复来势凶猛。继陇驾庄村试点之后,担礼村引进“妙峰奇石”项目,每座建筑形态各异,如同一块块奇石伫立在山峦之中,一期还未建成便吸引了50余位知名书画家签约,原有的采石废墟将变身书画院、艺术创作室,进行艺术品创作、展览和拍卖;水峪嘴村如梯田分布的破坏山体,正建设老年服务中心,打造浅山高端养老园区……如此一来,妙峰山有效缓解了政府在生态修复资金方面的先期投入不足,并且通过工业园的招商引资迅速拉动了区域经济发展。

卢佳强指出,现在建设的7个产业园区,均针对采石场对山体形成的破坏特点,进行不同建筑风格的设计,建筑物均与周边的自然山水融为一体,不仅建成了形态各异的产业园区,也是一道独特的旅游景观。

靠什么吸引投资者

这种创新的废弃矿山修复理念在推广之初,其实也经历了曲折历程。起初,每当人们听到卢佳强“用建筑遮挡修复废弃矿山”的模式,都会不约而同地提出一个问题:废弃矿山,何以吸引投资者的“眼球”?

妙峰山搭上的是门头沟转型政策的便车。当下投资圈有一种说法,目前门头沟正闪现出一个绝佳的投资开发废弃矿山的“时间窗口”,为鼓励社会投资参与废弃矿山的修复,门头沟区政府规定,区域内废弃的工矿用地可视为集体建设用地进行招商引资,区政府在用地指标上给予优先安排。卢佳强也向记者证实,门头沟区对社会资本进行废弃工矿用地的开发设立了绿色通道,在项目立项、手续审批、工商注册、税收返还等诸多方面均有优惠政策,这正是废弃矿山吸引投资的最大“卖点”。

更为重要的是,废弃矿山的土地较其他集体建设用地的价格也便宜很多,租地的成本大约是其他建设用地的2/3,且这部分资金多数不用投资商马上支付,主要以村集体采取土地入股的形式,实现土地所有者(村集体)与土地使用者(投资商)的利益捆绑,如此一来,不仅可省去投资商建设初期的资金投入,还可保障投资商的长期利益。

而为了更好地发挥政策优势对投资商的吸引力,各个乡镇在服务上也尽显其能,妙峰山更是门头沟唯一成立产业园区管委会的乡镇,并开设了相关招商网站,针对各类投资者举办专场推介会,为吸引投资项目落地,政府还提出了全包式的服务理念,为投资商创造更具吸引力的服务发展环境。

可尽管修复开发废弃矿山的政策相当优惠,土地价格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其投资价值却仍难以与平原地带的开发园区相提并论。因为后者地理位置更为优越,同时还有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套做支撑,而位于浅山区的废弃矿山,尚不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套,则显现出了投资环境的先天不足。

但是,投资者们似乎并不这么认为。担礼村“妙峰奇石”项目利用废弃的25.7亩采石场,正在建设以书画艺术为主题的文化旅游综合服务基地,该项目投资方北京利环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自力向记者透露了作为投资者最为看中的投资环境。

“一说到区域的投资环境,往往人们就先提到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套,一说基础设施配套,就会说山区自身经济发展较差,又大多不在市固定资产投资倾斜的范围内……”在做出投资开发废弃矿山的决策时,张自力最不喜欢与人讨论“山区基础设施条件差”的问题,他更愿意把人们的注意力转移到另一个“投资环境”上——“你如果在浅山区建一个产业园区,这里依山傍水,以往这里开山采石破坏了山体生态,但矿山关闭后,几乎再没什么工业污染,就连汽车的尾气排放也少得可怜,用建筑将破坏的山体遮挡之后,如同将建筑镶嵌在了秀丽的山水中间,空气质量绝佳,这些先天优势相比其他区域,有钱也买不到,权衡之下,更多的人还是愿意到这个园区来发展。”他正是用这种观点说服了50余位书画艺术家签约他的基地。

盘活存量土地资源

引进社会资本以建筑修复矿山,解决的不仅仅是资金的问题,对妙峰山而言,弥足珍贵的是整理出了大量可用于经济发展的建设用地。

卢佳强坦言,矿山关闭之后,妙峰山的产业面临转型,但无论发展什么产业,土地都是绕不过去的一道坎,但作为山区的妙峰山,转型之初,留给其培育新产业的建设用地已经没多少指标可用。

妙峰山一直在为调整镇域规划、增加建设用地指标做着各种努力,由专业机构编制的镇域发展规划已经上报首规委,虽然已经征求了一轮意见,但前后历时两年,仍在等待最终的批复。

在等待的过程中,妙峰山引进投资发展经济,只能将目光转向被区政府视为建设用地的“废弃矿山”等存量资源。

“如果将废弃矿山进行植树造林,修复完成后就变成了绿地,而且根据规定也不会因为你增加了绿地,再给当地增加相应的建设用地指标,但若是据此引进社会投资,废弃的矿山便成了发展新兴产业的有效载体。”卢佳强指出,从土地利用效能角度讲,废弃矿山采用建筑修复比生态修复对镇域发展更具价值。

更为重要的是,山区乡镇普遍缺乏成片连方的产业用地,即便有可以利用的建设用地,也极为零散,不利于引进社会投资,而废弃矿山因连续多年,甚至上百年的开采,大部分已经形成数十甚至上百亩的平地,更利于一些大的投资项目落地发展。

据了解,目前妙峰山建设的7个产业园区通过对23座适宜建设的废弃矿山进行修复,已经整理出了1200亩建设用地,今年还将对担礼杨岭、黄土洼等废弃石灰场进行整理,还可增加450亩建设用地,镇域的发展空间将进一步拓展。

而对于开发利用废弃矿山的投资商,卢佳强更将其视为“真正的投资者”,他认为这将对妙峰山的经济转型意义重大,“废弃矿山属于村集体建设用地,意味着投资者不能拿土地向银行去融资,也在某种程度上避免了一些投机性的地产项目进入,使妙峰山引入的投资多为产业项目,更有利于镇域经济的持续发展。”

张自力也向记者证实了这一点,他投资的“妙峰奇石”项目一期投资近亿元,建筑面积为16900平米,由于土地无法质押贷款,投入资金全部源于公司其他产业创造的收益。采访中,他一再向记者强调,“我们不是做地产项目,而是真正的实业投资。”

“较快”的项目落地速度

2012年6月,“妙峰奇石”项目正式奠基,短短一年时间,一期建设已基本建成,张自力最大的感受就是“快”。他坦言,开发利用废弃矿山,从投资回报角度看,最大的优势就是项目运作周期短,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开工建设。

“在其他地方投资,土地从一级开发到招拍挂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就是到了招拍挂的阶段,也因为价高者得的规则,即便是之前和地方政府已经谈好项目的投资事宜,也未必能够最终拿到土地,但开发废弃矿山就不一样,不涉及征地拆迁,土地又归村集体所有,不会走招拍挂的程序,换句话说就是,只要和镇村政府发展经济的利益达成一致,基本就可以开工建设。”张自力说。

实际上,这背后同样包含着妙峰山工作方式的创新,而这与妙峰山废弃矿山修复方式的创新一脉相承——面对镇域规划迟迟不能获批的事实,妙峰山采用“曲线救国”的方式,保障项目的加快落地。

“2012年,我们聘请了中科院的专家根据区域功能定位,做了镇村两级的产业规划,以区政府定位的旅游休闲产业为核心,对全镇及17个村庄的产业发展进行了顶层设计,明确各自的发展方向,限定招商条件,并集中确定一批有项目的重点村,结合产业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多点开发启动村庄规划的调整,保障投资项目尽快落地。”卢佳强告诉记者。

所谓“曲线救国”,卢佳强解释说,之所以选择从调整村庄规划入手,是因为村庄规划区政府就可以审批,调整的规划只要符合大的功能定位,就能得到区政府的许可,也就意味着区政府会将废弃矿山整理出的建设用地指标匹配给妙峰山招商引资,这就避免了投资项目不会出现因镇域规划迟迟不能获批而无法落地建设的窘境。

矿山生态修复技术规划范文3

关键词:吉林省中部;矿山植被;恢复模式;系统

中图分类号:S731.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131028

矿山的植被恢复问题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主要攻关方向是结合矿山环境进行系统性植被恢复。本项目区位于四平市铁东区山门镇和石岭子镇,石坑周边环境为天然林带、道路、农田、工况用地等。

1 试验研究的技术路线和方法

试验地分4个小区:A为开采坡面区,按照坡度缓急又分为A1缓坡区、A2陡坡区,B为开采平台及弃渣区,C为周边破坏植被稀疏区。项目将在不同立地条件下的不同区域,通过研究找到合理模式,进行石矿区生态恢复。

1.1 A开采坡面区

A区开采坡面区域按坡度缓急分成2种小区域,分别是A1缓坡区和A2区陡坡区。

1.1.1 整地方式:土地整理

A区处于开采坡面区域。

1.1.2 植物选择:植被建设以藤本植物和草本植物为主。

A1坑侧缓坡区域

坡面沿种紫穗槐固沙植物带,紫穗槐株行距为0.5m×1m,在行间撒播三叶草籽,每667m2撒播3.5kg,部分区域使用生态植被袋生态防护技术。

A2坑侧陡坡区域

沿坡脚处种植一行五叶地锦,在坡面采用挂土工网+植被恢复基质喷附+生态植被毯该模式,撒播白三叶草籽,恢复生态。施工后立即喷水,保持坡面湿润直至种子发芽。

1.2 B开采平台及弃渣区

试验面积矿坑约在3000m2左右,通过整地,选择适宜的树种播种或栽植。

整地方式:水平阶整地

植物选择:栽植柳树、樟子松、丁香等,株行距为1m×2m;

技术措施:大量使用客土、保水剂、生根粉等措施。

1.3 C周边破坏植被稀疏区

主要实验不同的树种区域组合,适宜栽植抗性强的树种。

1.3.1 整地方式:穴状整地;

植物选择:沿坑边向外依次种植2行白榆、樟子松、刺槐和刺玫等。

技术措施:少量使用客土、保水剂、生根粉等措施。

1.3.2 试验数据调查与分析

植被恢复作为一种系统性的植被恢复工程。现对各个区域植被恢复情况进行调查统计,见表1。

由此表可以看出,矿区植被恢复过程中,每个区域的立地条件不同、整地方式不同、种植模式不同、同一物种不同区域表现不同,体现出的平均成活率、保存率差异显著。现对各区域成活率及保存率进行相关分析,拟定4个主要因素:地形地貌、水土养护、种植模式及植物选择对各个项目区分别进行评价,具体情况见表2。

总结分析各个区域成活率情况可知,地形地貌水土保持、种植模式和植物选择等多个因素对植被恢复速度都有影响,所以通过整地、保持水土,乔灌草种种植模式,选择抗逆性强的乡土树种,可显著提高植物的成活率与保存率,从而加快生态植被恢复的速度和效果。

矿山植被恢复是客观存在的生态环境恢复问题,2013年,四平市政府部署开展废弃矿山综合治理项目,课题组总结前期试验经验,提出多覆客土,保证覆土厚度,草籽播种15cm,灌木栽植30cm,小乔木栽植60cm,大乔木栽植100cm的标准,同时使用保水剂和生根粉。虽然治理成本加大,但在5.6hm2的项目区,树木成活率90%以上,2015年底保存率也在85%以上。

3 研究结论

在生态环境重建过程中具有典型性和可模仿性,结合矿山特点将植被恢复技术通过试验和总结,根据“适地适树原则”和“多样化原则”对矿区生态进行生态修复。

矿山生态修复技术规划范文4

关键词:矿山机电设备维修发展使用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G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伴随科技的迅猛发展,矿山工业生产的自动化程度也愈来愈高,机电设备在现代的工业生产过程中发挥了愈来愈关键的作用,设备的运行以及管理费用也不断提高。一旦机电设备在运行过程中产生故障,不但容易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还容易造成人员伤亡以及重大的社会影响。所以,我们应该重视矿山机电设备的维修与管理工作,保证设备安全、稳定、经济运行。

一、矿山机电设备维修发展的过程

设备的维修全都是以生产和高产为主要方式,乃是矿山生产中一项必不可缺的一种维修体制,其大约可分为以下几种方式。

1、预防维修

在矿山生产工作中,它又被称为定点检修,是一种流传至今多少年来的智慧的结晶,也是劳动人民汗水经验的总结。“预防”又是全社会全人类的一种好的代代传的好思想好传统,它也概括了矿山各种机电设备产品,再设计和制造的前提,我们就要考虑设备的可靠性,要从根本上减少不必要事故的发生,从而可避免机电设备在运行时候修的次数,从而提高原煤产量。

2、事后维修

顾名思义是在机电设备出现故障以后才开始组织修理。采取这种检修方法的原因有以下几种:一是在检修设备的时候不可能把所有的故障和有隐患的地方都一一排查出来,所以,像这类的电器设备故障在工作当中时常都会发生.乃至防不胜防。机电事故出现后的维修,从经济方面来看,事故后维修还是比较经济型的,对于那些简单的或者分布在不重要部位的机电设备,可采纳此种维修维护模式,但是,对于那些重要的机电设备的岗位,若采用此种模式的话,将会使设备的故障增加。然而会造成维修时间长,经济费用高等问题,这样折算起来是不核算、不理想的。

3、创新维修

又叫技术改造,在现实工作中,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而进行的技术改造,是为了更好、更适用于当前的工作情况。任何先进的好设备,其特性均是相对的,总有不足之处,只有经投入到生产工作后,才显出不足供可研究改进,也就是说,在维修的同时,总结、研究此机电设备的不足之处进行技术改造,从而使设备完好程度更趋于完善。

4、规范化管理维修

它是以设备检查的综合效率和完全有效的生产率为目标,以全系统的预防维修为载体,以员工正确操作行为规范为全过程,来动员全体员工一起参与到其中,一起出谋划策,建立一个完善的生产维修制度,而基础化的管理也是在设备维修当中最为重要的。而预防维修它既存在着维修主义,又存在着预算性的生产问题,将预防维修发展成生产维修,二者的发展结合,充分证实了生实维修除了平时的维修工作外,还需要日后的维修,改善和计划维修等工作。总之,要根据设备的不同,维修的方式也不同,要定期对设备进行大规模的故障排查、检查与预防修理。

二、矿山机电设备的使用管理

由于矿山工作环境的特点突出,如现场机电设备高强度的作业、工作环境粉尘颗粒物多等,因此加强矿山机电设备的使用管理工作是其中的关键点。

1、管理制度

通过对矿山机电设备的管理工作进行合理规范,结合矿山现场实际情况制定出齐备的管理制度,并将管理制度的作用进行充分地发挥,从而使得矿山机电在使用上能够有据可依。机电设备管理制度的制定同时要符合我国相关的矿山机电设备使用规定,矿山企业管理层要对机电设备的管理加以重视,加大相关投入,并逐层落实相关制度责任人,真正做到矿山机电设备管理制度深入人心,真正贯穿于矿山的整个作业全过程之中。

2、人员培训

随着各类新机电设备的不断被研发并应用到矿山现场作业中,对于机电设备的操作人员的培训工作同样非常重要。对于操作使用矿山机电设备的人员必须规定只有专业人员方可操作,同时利用多种先进的培训手段,对操作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工作,还能够配以合理的考核制度,从而对培训的结果进行强化。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培训,必须编制出内容丰富的,能够结合实际案例引起培训人员注意的并真正有实际意义的培训教材,以避免出现培训内容与实际操作脱节,从而使培训工作流于形式。通过合理的培训,使操作人员在对现有矿山机电设备能够科学使用的基础上,掌握矿山机电新设备的动态及技术。

3、机电设备

在矿山机电设备的使用管理中,机电设备作为其工作的主体,它自身的安全性能方面的提高也是关键之一。在矿山机电设备的使用管理中,首先要根据在作业现场的所有机电设备进行详细记录,并设专人进行对其的维护与保养工作,在机电设备的停歇期,要加强对它们的保养,根据其不同的使用特点与养护要求,合理地对其进行养护,以保证机电设备在使用中能够始终保持在最佳运行状态,同时做好相关记录并存档保管。对于需要维修的机电设备,则要根据其零部件的规格、尺寸进行统一,严禁使用不配套的零部件充数,从而导致在其使用中发生各种隐患。

4、加强监督

矿山企业要从根本上提高对相关机电设备使用的监管力度,成立专职管理小组,对机电设备在日常使用中的运行进行监督,并做好相关监督检查记录。制定出切实有效的定期检查与抽查的计划进度,并贯彻落实执行情况。对于在其使用检查中发现存在隐患的,必须责令其立即停止作业并限期整改,待其整改完毕后,经相关专业人员批准后方可继续使用。

三、矿山机电设备维修管理的对策

企业管理人员应根据现实维修理论、行业特点、设备特性、工作环境以及该设备在生产中的作用等因素,来进行决策,健全设备管理的规章制度,并严管理上等级。并根据设备的使用轻重来选择合适的维修方案(其包括事后维修、预防维修、计划维修、状态维修等),逐步形成具有煤矿特色的科学的新型维修管理模式。

设备维护检修制度,维护设备管理制度应以使用说明书为基础,设备运行记录档案为依据,根据零部件的使用寿命而制定的定期计划检修制度。例如,380采煤机的电机与变速箱连接处密封油用的骨架油封,正常使用寿命为2200h,那么此骨架油封的计划检修周期应为2000h,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将设备的故障在萌芽状态阶段消除,随后一并将所有设备的运行档案进行整理、归类、分析,并结合着说明书制定出现时的设备检修计划。其工作特性可分为两项:现场检修和计划检修。对于现场检修就是以机电设备的值班人员,在当班设备运行过程中发现的病症而提出的检修要求,此乃是一种被动的检修方案;计划检修则是预防性检修,它是一项保证设备性能完好的一项重要工作,所以,计划检修是维修工作中的重点,管理工作应主要放在计划检修上。

加强机电设备的更新改进,大约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设备的更新方面,均采用技术上比较先进的,在使用与维修上比较简单方便的,经济上也比较合理,管理上也比较进步的新型设备来替代原来使用的老设备。另一方面是,设备的改造方面,主要途径是,对设备的结构作局部改进和增加新的零部件及装置等。

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物质技术基础就是机电设备方面,如果设备使用好了,企业的发展自然就会上升,而企业管理中最为重要的一点主是设备的管理,想要让企业夺高产,创收更高的利润,就需要加强设备的维修管理制度,让它可以充分的发挥功能,不仅可以改善设备的技术状态,还可以使机械的使用寿命得到延长,从而企业可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要想设备正常运行,其主要方法就是维修工作要做好,它是煤炭企业的一个最重要的管理工作,也是费用支出最主要部分之一。

检修的目的是为了高产,高产的目的是为了增加更好的经济收入与更富裕的幸福生活,幸福的生活源自于健康绿色,所以绿色维修的推行,是目前来说现代化矿山企业最重要决策。现在我们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环境问题,资源方面,尤其是大自然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以后,地球的资源也大大的消耗掉,这是我们面临的最痛苦的事。从我国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后,近年全国又推行“ 6S”的生产管理,至此,绿色维修则成为了主要的运行,其是综合环境影响和资源,并充分利用的现代化维修模式,目标是除了达到保持恢复产品规定的状态,还要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最大程度的使产品保持和恢复原来的状态,又要使维修废弃物降至最低限度,因只有这样,才能对维修者、劳动者的身心保护好,进而使资源利用率达到最高。

综上所述,矿山机电设备的使用与维修质量直接决定了矿山现场作业能否正常、顺利、高效、安全地开展。只有通过在矿山机电设备的使用中加强管理,同时对其的维修、保养、诊断等一系列工作进行科学地规范,有选择性地利用合理的维修技术,就能够使矿山机电设备发挥出其应有的功能,从而提升矿山作业的工作效率,为矿山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辅助手段。最后,对于矿山机电设备的相关改进工作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矿山企业提升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裴玉川,杨瑞.浅论矿山机电运输隐患的解决方法[J]. 科技风. 2011(19)

[2] 裴秀丽,韩鹏.调度绞车钢丝绳防脱落装置研制与应用[J]. 科技风. 2011(19)

矿山生态修复技术规划范文5

关键词:矿区;综合整治;生态重建;焦作

中图分类号:TD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14-3283-03

我国90%左右煤炭产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突出的生态与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地表沉陷引发土地资源破坏、煤矸石堆放压占土地及其在雨水淋溶作用下对周边生态环境的污染、矿井排水导致水资源破坏等。以煤矿开采区土地资源破坏为例,截至2007年,采煤沉陷区面积总计达8 000 km2,且新沉陷区面积仍以较快速度增加。由沉陷、污染等原因造成的土地退化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

近年来,针对煤炭开采引发的生态与环境问题已经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一些土地复垦和生态恢复与重建工程也是卓有成效的。例如,开采沉陷预防及控制技术、沉陷区地表恢复及复垦技术、煤矸石山植被覆绿及景观重建技术、复垦土壤重构技术、矿区环境综合治理技术及其应用等[1-5],对不同破坏条件下矿区土壤、植被、生物等进行了大量深入研究[6-8]。通过在不同矿区的实践表明,这些工程和生物技术措施能较好地改善矿区生态环境质量,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矿区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以河南省焦作矿区为例,在分析矿区土地退化状况的基础上,针对矿区自然地理条件差异和土地破坏特征,提出相应的生态重建和综合治理措施,为该矿区开展土地复垦和生态重建提供理论指导。

1 研究区概况

矿区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地处太行山脉与豫北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面积达4 000 km2。主要生产低灰、特低硫、高发热量的优质无烟煤,是我国六大无烟煤生产基地之一,也是河南省特大型煤炭基地之一。矿区属暖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区,年均降雨量610 mm,降雨主要集中于6~8月,占全年的55%,年平均气温14.2 ℃。矿区地下水资源丰富,主要有第三系、第四系砂砾层水,地下水埋深一般在1.6~21.2 m。

2 采矿对土地资源的破坏

2.1 采矿引起的地表沉陷

焦作矿区属于厚煤层和多煤层开采,具有矿井分布范围广,开采深度变化大,地表沉陷面积大,移动持续时间长等特点。矿区开采已百余年,原有13个矿井,其中6个矿井已关闭,现有生产矿井7个,多数进入残采期。

矿区生产活动形成了分布较广的沉陷区,据统计,13个矿井生产产生的沉陷总面积70.16 km2(表1),其中稳定沉陷区48.16 km2,非稳定沉陷区22.00 km2。矿区地表沉陷深度多在1.20~4.30 m,平均深度为3.10 m,最大下沉深度达8.19 m,最大地表水平位移达1.96 m。地表沉陷对土地的破坏程度多为轻度和中度,主要表现为部分土地易形成积水,使土壤盐渍化,土壤肥力下降;坡度变化,导致水土流失;在浅部开采区、急倾斜煤层露头开采区,地面出现沉陷坑、沉陷漏斗,导致水分丧失,影响农作物的生长;采空区边缘地表附近出现裂缝,其长度一般为30~150 m,宽度0.03~2.00 m,深度为2~3 m,最深可达几十米。

地表沉陷对农田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灌溉条件受到破坏,但其耕作功能没有被完全破坏,大多情况下经过合理规划和必要整治,仍能恢复耕作能力和生产水平。地表沉陷对农田的破坏程度多为轻度和中度,其中,轻度主要表现为地面有轻微变形,不影响耕作,也不影响作物的生长,水土流失略有增加,主要集中在采区中央位置;中度主要表现为地面沉陷破坏比较严重,出现明显的缝、坡、坎等,影响农田耕种,导致减产,也影响作物生长,水土流失有所加剧,主要分布在下沉盆地的边缘部分。

2.2 开采沉陷对水体产生影响

地下开采导致覆岩及地表破坏,从而使地下、地面水体受到破坏,导致含水层水位下降、地面河流干枯,并破坏地下、地面水资源。由于开采沉陷使含水层水位下降,植被生长受到影响,土壤更干燥,加剧了矿区的土地退化。

焦作矿区矿井涌水量约1.7亿t/a,每吨煤排水量约60 t。矿井水综合利用水平低,大量水外排,造成水资源严重浪费;同时,排放的矿井水中含有大量煤粉、岩粉等悬浮物质以及其他污染物,污染周围土壤和其他水体。

2.3 采矿破坏植被引发水土流失加剧

北部低山丘陵区露天开采矿,地表物质的剥离、扰动、搬运、塌落和堆积,造成大面积的植被破坏和山体土体稳定性下降,土壤抗侵蚀能力降低,产生的废石、废渣等,在暴雨侵蚀下极易形成规模较大的水土流失。同时,采矿活动对林草植被的破坏,易使得水土流失加剧,也导致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持续下降。

3 沉陷区土地综合治理与生态重建技术

3.1 沉陷区工程复垦技术

3.1.1 低山丘陵沉陷区 主要分布在焦作矿区北部,为太行山前坡地,地表地势起伏较大,地下开采后引起地表下沉、塌陷、移动,塌陷区内裂缝遍布,高差变化较大[9]。低山丘陵沉陷区及积水沉陷区的边坡地带,可改造成梯田或缓坡地,重建为保水保土、农果相间的陆地农田生态系统。

梯田的水平高度应根据地面坡度的陡缓、土层的厚度、工程量大小、植被种类、耕作机械化的程度等因素综合考虑。一般在地形坡度小于5°的情况下,田面宽以30 m左右为宜;10°以上丘陵陡坡田面宽以不小于8 m为宜,最小不小于2 m。梯田边坡大小与田坎高度和筑埂材料有关,可以土坎为主。该区域土壤质地为壤土,田坎高度与田坎占地宽度比值一般取1∶0.3~1∶0.4,以保证田坎稳定和减少占地为原则。坡地田面坡度的大小和坡向,要以不冲不淤为原则。

根据沉陷区地面坡度,在坡度较小情况下修筑梯田施工可以采用条带法。具体是沿着坡面将之分为若干条带,施工顺序为间隔条带剥离堆放表土,再进行底土平整,修筑田坎,待其完成后将堆存于两侧条带内的堆存表土复填到该条带之上,并剥离两侧条带内表土堆存于已经平整好的条带上,进行平整后回填剥离的表土。

地面整治结束以后,以种植果树为主,间种花生、大豆等模式进行农业生产。由于施工过程中可能造成土壤养分损失或者贫化,可以增施发酵后的家畜粪便或者其他有机物料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并施用氮磷等肥料满足作物养分需求。

3.1.2 平原沉陷区 在焦作矿区南部,地表地势较为平坦,地下大面积正规作业开采形成的塌陷盆地相对平缓,地表破坏程度较轻,塌陷区土地高差一般在3 m以内[9]。可以采取以下工程技术进行治理:

1)疏排水法。主要针对地表沉陷不大,且正常的排水措施和地表整修工程能保证土地的恢复利用,确保第一层煤开采后的浅沉陷区正常种植。

2)挖深垫浅法。将未来积水区表土预先取出,根据预测下沉等值线,平整周围缓坡地,所挖精养鱼塘一方面可以养鱼,另一方面又可泄洪蓄水,提高沉陷区防洪抗旱能力;同时,在积水前治理有利于机械化施工,提高治理效率,避免积水后给施工带来的困难。对于大面积的沉陷地,特别是大面积积水或积水很深的水域、未稳定沉陷地、暂难复垦的沉陷地,可直接利用,如网箱养鱼、养鸭、种植浅水藕等。在矿井工业场地附近利用积水沉陷坑修建小型水上公园,提供休闲场所。

3)废弃物充填法。利用煤矸石或锅炉灰渣进行复垦,但在复垦过程中要注意防止二次污染,并优先考虑迁村等的建筑复垦或近地重建,对于市区内或者周边沉陷区复垦后也可以考虑作为生态用地,建设森林公园或者其他休闲场所。

3.2 沉陷区生物复垦技术

在复垦区内种植花生、大豆等作物或者一年生豆科植物,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利用含硫较高的煤矸石作为充填物时,应防止其氧化后致土壤pH减小,可使用石膏、氯化钙、碱性磷酸盐等调节剂,改良土壤的酸碱性。将粪便、秸秆、有机废渣等发酵后施用到复垦后土壤中,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改良矿区土壤结构,消除一些过黏、过沙土壤的不良理化特性。

3.3 其他整治保护治理措施

3.3.1 地面水体保护措施 随着井下煤层的开采,地面之上的水体可能遭受不同程度的影响和破坏。地面水体保护与治理应结合沉陷稳定后可能出现的沉陷积水区统一规划,制定措施。对于人工河堤及水利设施应加以维护、加固,保证其正常使用。

3.3.2 路、桥、管、线保护措施 井田范围内的公路、桥涵、高压线等设施因地表变形会遭受一定程度的影响,可采用地面维护、调整、加固、修复,必要时改线,以保证设施运行安全、不间断。

4 结论

1)根据地形地貌,沉陷区可简单分为低山丘陵沉陷区和平原沉陷区,分别采用不同的土地工程复垦和生物复垦技术。低山丘陵沉陷区以修筑梯田或缓坡地为主;平原沉陷区以恢复种植为主,可种植花生、大豆等作物同时根据情况因地制宜,发展水产养殖或者修建水上公园等。

2)在进行生态重建和综合治理过程中,既要科学规划,减少投资,变废为宝,又要考虑地区自然、经济、技术现状,还要遵循生态学原理,以求达到最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 宿建民.煤矿沉陷区防治和控制技术的探讨[J].煤炭技术,2008,27(6):154-155.

[2] 李凤明. 我国采煤沉陷区治理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J]. 煤矿开采,2011,16(3):8-10.

[3] 王丽艳,韩有志,张成梁,等.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煤矸石山复垦土壤性质及煤矸石风化物的变化特征[J].生态学报,2011, 31(21):6429-6441.

[4] 胡振琪,魏忠义,秦 萍. 矿山复垦土壤重构的概念与方法[J].土壤,2005,37(1):8-12.

[5] 徐琳瑜,赵彦伟,刘桂友,等.板集矿区生态恢复规划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8,15(5):152-155.

[6] 吕春娟,白中科,陈卫国. 黄土区采煤排土场生态复垦工程实施成效分析[J].水土保持通报,2011,31(6):232-236.

[7] 姚 虹,马建军,张树礼.煤矿复垦地不同恢复阶段植物群落功能群结构与生物多样性变化[J].西北植物学报,2012,32(5):1013-1020.

矿山生态修复技术规划范文6

关键词:矿区 土地整治模式 生态修复 经验 目标任务原则

土地整治是对低效利用、不合理利用和未利用的土地进行治理,对生产建设破坏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进行恢复利用。是提高土地利用率的活动。

一、山西省矿区土地整治的必要性

山西省由于煤炭资源分布地区广大,煤种齐全,煤质优良,开采条件好,成为中国最主要的煤炭生产基地。然而煤炭资源在带给人们巨大好处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

1.露天采矿造成表土剥离、地面挖损、地表压占、植被破坏,加剧了水土流失与土地荒漠化。

2.井工采煤破坏了地层结构构造,引发地表沉陷、裂缝。采煤沉陷区地质灾害类型以地裂缝、地面塌陷为主,其次为不稳定斜坡崩塌、滑坡和潜在泥石流,以及煤层自燃。衍生造成的环境效应主要有:生态环境破坏、耕地损毁、地下水位下降、土地流失和沙漠化、水源污染枯竭等。根据初步调查,山西省因采煤造成的采空区面积近5000km2,其中沉陷区面积约3000km2。受灾人口约230万人。

3.长期采煤活动使煤系地层以上水资源系统遭到改变和破坏,形成以矿井为中心的区域性地下水漏斗,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水资源枯竭。

4.煤矿中大量煤矸石的堆积,煤矸石中含有大量硫铁矿和锌、铅等重金属元素,煤矸石的自燃或雨水淋溶,使大气、周围土壤和水体受到污染,影响生物的新陈代谢,导致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失调。

山西省矿区业已成为典型的、严重受损生态系统。因此,预防和治理煤矿区的土地退化、塌陷等问题,已成为煤矿区的当务之急。

.

二、山西省开展矿区土地整治工作的经验

“十二五”期间,全省积极开展历史遗留的采煤塌陷土地的复垦,先后在全省安排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复垦项目3个,总投资达2781万元,复垦土地0.13万hm2(1.9万亩)。在重点采煤县实施土地复垦项目7个,投资达8796万元,复垦土地0.21万hm2(3.2万亩)。从2008年起,开展了对报国土资源部及山西省审批矿权及土地的土地复垦方案预审和审查工作。积极开展了全省土地复垦工作现状的调查,编制形成了《山西省土地复垦工程建设标准》。矿区土地整治取得的经验有:第一,矿区土地整治与生态环境的修复相结合,矿区土地整治主要工程有:地表沉陷治理、煤矸石治理、水资源保护、土地复垦、水土保持、矿区造林绿化、植被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矿区居民环境条件改善、生态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等。通过矿区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相结合,初步提升了矿山土地质量、恢复植被、增加了生物多样性。第二,山水林田矿综合整治,把山水林田矿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实行综合治理,提升矿区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质量。第三,园地制宜,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适应的整治技术措施。

三、矿区土地整治的目标、任务和原则

山西省是能源大省,能源的开采给山西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破坏。矿区土地整治目标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大力推进矿区土地复垦和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实施山水林田矿综合整治,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相结合,实行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促进土地资源永续利用。

山西矿区土地整治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在矿区生态恢复中发挥建设性作用,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平整土地、改良土壤、恢复植被,促进矿区的生物多样性的恢复。

山西矿区土地整治工作的主要原则是:

――矿区土地整治要依据矿山地质环境所处的地理条件、灾害环境类型,遵循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相结合的原则,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塘则塘、宜游则游、宜建则建的生态理念,因地制宜,分类实施。

――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基质,受污染土壤的改良是生态恢复与重建的基础和关键。采煤区由于受塌陷、断裂、剥离、机械受压等扰动,加之有毒物质通过淋溶、污水渗透等方式进入土壤,使土壤理化性质、土体结构、肥力等发生根本性改变。已经不能满足植物生长。而利用植被修复土壤是最有效、最直接的技术对策。土地整治工作中,选择当地的土著植被种类,在矿区进行生态修复和重建,并合理安排乔、灌、草栽种比例、密度及空间配置。

――矿区排出的废水,含有大量无机盐离子、重金属等,不仅严重污染地表水体、地下水源。而且造成水源的严重浪费。通过技术处理,将废水净化,土地整治工作中可将这部分水资源用于矿区植被恢复或农业灌溉,用以缓解当地水资源短缺的压力。

四、矿区土地整治的模式

矿区呈斑块状分布在各个土地整治区中,目前山西省的采矿方式主要是井工开采和露天开采。

1.露天矿区的土地整治模式。以平朔煤矿为代表,露天采矿造成地面挖损、地表压占、植被破坏、土地利用格局改变等,因此露天煤矿土地整治时主要的任务是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和植被措施,实现矿区生态修复,保护生物多样性。

――矿区土地整治按照“地貌重塑、土壤重构、植被重建、景观重现、生物多样性重组与保护”链条,重点是以人工植被建设为核心,迅速恢复矿区生态环境。

――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牧业,按照人工林草种植一土壤熟化一恢复地力一耕地战略储Or--生态农业良性循环模式为主线,首先林草业种植,重建生态环境,为整个农业生态系统建立绿色保护屏障,通过育林、植树载果,有效的控制风沙和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建设以生态旅游休闲为中心,带动综合服务业发展。建设以矿区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矿区主题乐园、生态餐厅、博物馆等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景点,开发矿区复垦生态旅游项目。

2.采煤沉陷区土地整治模式。采煤沉陷区治理要本着综合规划、全面推进、加快建设的实施原则。以解决采煤沉陷区人居环境突出问题为重点,全面实施采煤沉陷区搬迁安置、土地复垦、地灾治理、生态恢复等,恢复和改善采煤沉陷区生态环境,改善受灾群众的居住条件、生产条件、生活质量等。

计划到2017年底,完成全省21.8万户、65.5万人的搬迁安置任务。到2018年底,完成59个采煤沉陷区矿山环境恢复治理项目。历史遗留矿山环境综合治理率达到35%,完成40个重点复垦区的土地复垦任务,复垦土地面积达到310平方公里。

――采煤沉陷区治理,坚持环境治理与环境保护相统一、生态恢复与生态区划相统一、土地整治与地质环境治理相统一、旅游开发与城镇化建设相统一、产业开发与资源配置相统一,依据矿山地质环境所处的地理条件、灾害环境类型,遵循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相结合的原则,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塘则塘、宜游则游、宜建则建。

――采煤沉陷区土地整治要采用多N新技术模式,如浅层沉陷区复垦耕地技术模式、深层沉陷区水产养殖技术模式、沉陷整治区人工林种植技术模式、沉陷区多元高效生态农业技术模式、沉陷区兴建生态公园等休闲功能技术模式、沉陷区建设光伏农业模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