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工程学的作用范例6篇

人体工程学的作用

人体工程学的作用范文1

    目前,这种现代电脑办公作业系统的迅速普及,已经悄无声息的严重威胁到办公人员的健康,就是因为人体工程学在电脑办公空间中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与重视。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在设计电脑办公系统、办公人员在使用现代电脑办公作业时,充分考虑到以下问题:(1)保持正确的姿势。电脑办公系统中主要包括显示器、键盘、鼠标、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电话机等,一般操作的视距范围在380mm~760mm之间,在

    560mm处最为适宜,小于380mm时会引起目眩,超过760mm时细节看不清。观察时头部转动角度,左右均不宜超过45°,上下均不宜超过30°,根据这些人体工程学数据,电脑屏幕应该放在距离560mm处最佳,位置略低于眼水平线10mm~

    20mm,显示器的亮度也不要太亮,以免光线刺激眼睛,导致视力下降。显示屏、键盘和鼠标的位置也应该放置合理。首先,键盘放置的高度以手臂自然下垂时,肘关节的高度为宜,操作时使键盘稍微向工作人员的方向倾斜,这样的放置有利于减少肩周、手腕部位的损伤。再者,使用鼠标时,在手腕处放置一个增高的柔软垫,使得手臂不处于悬空状态。移动鼠标时尽量靠臂力,不要用腕力,减轻对手肌腱鞘的损害。(2)若有条件,应该使用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的键盘和鼠标。现在市场上已经出现了各种采用人体工程学原理设计的键盘和鼠标,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与喜好选择适合自己手型、臂长的键盘鼠标。使手腕、手指、臂部操作时不仅提高使用舒适度,而且提高工作效率,从而避免患上“鼠标手”、“肩周炎”等疾病。

    二、现代办公座椅的人体疲劳因素研究

    依据美国的人体工程学研究协会指出,单靠采用优良的座椅就能使工作人员每天增加相当于40分钟的工作时间,笔者认为,好的办公用椅应该具备以下条件。(1)保持脊椎自然S曲线的靠背,可以防止不自然的躯体姿势。为了能够在坐着工作的时候,人体的腰椎曲线保持自然的S形状,座椅的靠背必须符合人体工学的腰椎设计,当坐下来工作时,能很贴切地保持腰椎的自然曲线,使椎间板承受压力平均,以获得更舒适与健康的姿势,来提高工作效率,保持脊椎健康。(2)符合人体臀部曲线的坐垫,减轻肌肉负担。在座椅上放置符合人体臀部曲线的坐垫,可以增加大腿底面及臀部与椅座的接触面积,降低并分散这些部位的压力。如果坐垫向座面里面的方向后倾3~5度,可以避免臀部向前滑动,增加盆骨的稳定性。(3)座椅材质的构成。一个品质好的座椅,不仅要注重正确的靠背、坐垫等,最重要的是它的舒适度,舒适度的高低与办公座椅材质的好坏密不可分。办公家具中,选择坐垫与靠背都是PU发泡的是最适合的,因为PU发泡具有弹性好、不变形、不老化和无毒等特征。如果坐垫材质过硬,无法均衡的支撑身体;若坐垫材质过于柔软,会使坐姿变化,导致肌肉疲劳。因此,办公用椅的坐垫需采用弹性优异、密度均一的材质。

    三、办公室内空间设计对人体疲劳因素研究

人体工程学的作用范文2

关键词:高职;工作过程;课程体系;开发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014(C)-0166-02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构建是我国高职高专教育的一个重要改革内容。教育部16号文规定,要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16号文件推进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的开发。

一、何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也叫学习领域课程方案,是在德国职业教育学家劳耐尔提出的以“设计导向”的指导思想下,逐步形成的课程开发模式,是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是基于现代人除了要掌握快速变化和不断深入的专业能力外,还须具备较强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创新精神而产生的,职业教育是发现、评估和促进这些能力发展的一个持续过程,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已经无能为力。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是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方法的必然选择。工作过程导向是指由师生共同确定的工作任务来引导教学组织过程,学生通过主动和全面的学习达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统一,即教师把教学内容设计成多个工作任务,每一个任务又可分解为一个或多个子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来掌握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它是一种以学生主动学习,老师加以引导的教学方法。不强调知识学科的系统性,重视案例和解决问题以及学生自我管理式学习。采用这种方法,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是围绕如何完成这个具体的工作任务进行,老师从课前准备,教学过程的安排组织到最后答疑解惑,归纳总结,评价结果,充分体现老师主导地位,学生从分组讨论、接受任务、分工合作、完成任务到分析得失、提出困惑,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整个教学过程实现教、学、做合一,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在完成任务、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中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使学生知识(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思想品德素质、身心素质)、能力(基本发展能力和生存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从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目标和学生特点来看,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构建已成为高职发展必然趋势。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课程。在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中,学习是学习者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这就意味着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刺激,他要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与加工,主动地去建构信息的意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将学习看成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经验间双向的相互作用建构自己的经验体系的过程,这种理论十分重视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是与建构主义理论相一致的课程体系:“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利用模拟真实工作、小组合作、协商、主动探究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理论知识、相关技能去建构自己新知识体系的过程。

(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当学习者感到学习内容与自己的目的有关时,才会产生意义学习。只有那些有助于达到自己目标的知识,才会被认为是对自己有价值的事情,学习者因此才能够投入精力,加速完成。当学习者发现学习材料不符合自己的学习目标或威胁到自己的价值观时,就难以产生意义学习。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应研究高职学生学习的目标,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学生工作需要选择讲授内容,模拟工作真实情景,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使学生自我学习,自主建构新的知识体系。教师不再直接控制教学,而是学生学习的向导,在教学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其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三、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构建的意义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以学生面向岗位(群)的实际工作过程为主线,将整个职业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和过程贯穿起来。这种课程体系并不是对传统学科体系、任务项目教学、模块式教学、案例教学等的全盘否定,而是一种新的继承和发展,主要是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序化两个方面提出了全新的观点。

全新的课程选取标准:课程内容选取不在以知识为体系,传授给学生的是实际工作需要的理论知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强调的是在技术条件下于工作过程有关的隐形知识即社会经验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地位,同时强调不是教师教而是学生在学习工程中主动自我建构而获得。

全新的课程内容序化: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关注的是工作过程系统;追求的是工作过程的完整性,提倡一体化教学。简而言之,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就是打破传统课程体系,代之以与企业实践工作过程高度统一的“综合性”和“案例性”教学项目。要以工作内容、流程组织安排课程内容、以工作过程序化课程内容、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学习载体、以完成工作任务为课程目标。实现“三个一致”,即:学习领域应与工作领域一致;学习过程应与工作过程一致;学习任务应与工作任务一致;充分体现出了高职教育特征。在这种教育理论下,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正面临着一个“学科体系的解构与行动体系的重构”的关键时期,“工作过程系统化”所凸现的“革命性”甚至是“颠覆性”的课程理念。

四、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一)以企业岗位(群)为依据,确保人才培养符合行业需要

在进行课程体系构建前,要深入相关产业、行业的企事业用人单位进行需求调查,把握相应技术领域发展趋势,选择专业服务面向的行业岗位(群),以适应岗位需求和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为目标,以人才培养能够完成面向岗位工作任务为依据,按照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要求,确定本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并以此作为课程体系构建的起点,有效地保证课程体系目标符合行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

(二)充分发挥校企联合委员会的作用,实现校企双方深度融合

建立由行业企业专家、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职业教育课程专家组成校企联合委员会,共同制定人才需求调研计划表,开展调研,分析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真实工作任务内容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构建工作过程导向高职高专课程体系,充分体现高职高专课程体系构建的开放性和企业参与性。

(三)打破“学科为中心”的课程知识观念

高职高专教育中传统课程体系设置是以学科为中心的学科知识体系,以学科知识体系和理论思维训练为中心构建出来的课程和教学模式,是以学术知识为主的课程理念。目前我国建设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要求劳动者具有技术水平高,应用性强的实践操作能力,高职高专课程体系的构建就不应以学科知识为中心,而是以技术应用能力为核心。因此构建工作过程导向高职高专课程体系成为当今教育的必然趋势。

(四)树立以实践操作为主,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通过“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勇于创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能将学到的知识、技能运用到实际中去,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给学生更多发言、展示自我的机会,提高学生主动性和表达能力。因此,要改变原来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树立以实训为主,以学生为主,真正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服务学生”的教育理念。

五、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构建步骤

(一)专业调研

在课程体系构建前,需要校内外专业建设委员会成员、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共同完成,制定详细的社会调研计划表,包括调查内容、调查步骤和调查方法,深入到社会深入到职业岗位,通过对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发展趋势、人才结构与需求状况,以及城市热能环保专业的教学现状的调研,找到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定位高职院校培养人才方向,为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提供依据。

(二)工作任务分析

工作任务分析是对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岗位或岗位群中需要完成的任务进行分解的过程,目的在于掌握其具体的工作内容,以及完成该任务需要的知识、技能,分析的对象是工作而不是员工。进行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的分析,了解并分析该教育职业相应的职业与工作过程之间的关系,将职业工作过程中具体的工作任务一一例举出来,然后采用逆向推倒归纳法,

将这些工作任务按照由复杂到简单的顺序排列,提取出典型工作任务,从而确定课程核心内容。

(三)课程体系构建

工作任务分析之后,将典型工作任务进一步归纳,形成行动领域,将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课程。一个学习性工作任务对应一个学习领域。分析行动领域,按照工作过程岗位能力要求,归类转化为学习领域,这个过程要本着“教学目标要以该专业所对应的典型职业活动的工作能力为导向”的原则,运用学习性工作任务提高学生职业工作过程需要的所有的技能、知识和能力,以“教、学、做”一体,工学结合为设计指导思想,将教学单元归并为课程,通过课程内容进行排序,在排序的基础上选择课程类型,形成课程的教学大纲。其内容应包括:课程内容及课时数、教学重点难点、学习目标、知识掌握程度、能力培养目标、实践教学的组织和要求、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对实训设施的要求、考核考试的标准和方法等。这样完整的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就得以构建成功。

作者单位:黑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简介:刘铁铸(1973― ),男,副教授,黑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就业指导办副主任,研究方向为就业指导、机械制造;张立莉(1971― ),女,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语文、应用写作。

参考文献:

人体工程学的作用范文3

关键词:人体工程学; 室内设计; 环境

一、人体工程学的含义和发展

人体工程学,又称为人类工程学、人间工学等。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人体工程学逐渐兴起。人体工程学最初起源于工业社会,当时人类开始大量生产和使用机械设备,为高效的使用这些设备,人类开始探索人与机械之间的相互关系。其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人类开始将人体工程学运用到飞机、坦克等的设计中,以提高士兵在仓内的作战能力并最大限度地减少武器的制造成本。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人体工程学开始广泛运用于各行各业中。随着人的个人意识越来越强烈,“以人为本”观念越来越深入,人体工程学开始运用到人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中来。而在室内设计中引入人体工程学是室内设计的一大进步。对觉得对数人而言,呆在室内的时间明显高于室外,在室内设计中引入人体工程学可以使人获得最舒适的生活与工作环境,适合人的身心活动要求。在居住时可以保证心情愉快,在工作室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对人的效益是无穷的。

二、室内设计的现状与问题

室内设计的迅速发展是随着经济繁荣而发展的,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时期,特别是房地产行业已经连续快速发展超过十年。我国的室内设计行业也随着经济和房地产市场的不断发展而取得了空前的繁荣。一方面,经济热催生室内设计行业不断向前发展,我国的室内设计行业在不断向国外学习以及自身的摸索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是另一方面,市场的繁荣造成室内设计人员的急功近利,设计人才的良莠不齐。例如有些设计作品直接照搬国外现成的作品,完全不考虑国内外在使用上的差别;还有些作品由于时间紧、经费有限,没有经过深入的研究和一段时间的试用就立即退出,造成最终使用不便,浪费了大量的社会资源。

深究我国目前室内设计现状的本质,可以发现我国室内设计的问题出在对人体工程学方面知识的认识和应用不足,没有严格以人的使用作为室内设计的设计标准。可喜的是,随着我国室内设计行业的不断完善与发展,设计师和消费者已经渐渐认识到人体工程学在室内设计中的重要作用。当然,问题仍然存在,目前我国室内设计行业最根本的问题在于人体工程学的研究和运用仍只是停留在表面。许多设计师在对于人体工程学也只是一知半解。一方面,设计师对人体工程学的知识体系不求甚解。他们只是为了实际的设计而去了解人体工程学的一些皮毛,在室内设计过程中,仅限于满足基本功能,而忽视了室内空间组织、环境设计的合理性,使用者行为的科学性,以及环境质量等问题。另一方面,相关的知识仍旧只是全盘接收国外,很少自主研究。在设计时不考虑与中国人的体型差别以及不同的使用习惯,设计出的产品实用性不强。

三、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的关系

室内设计的宗旨就是要让人用得舒适、用得安心。而人体工程学为室内设计提供了充足的设计依据,目前大量的室内设计的参考都来自于人体工程学。人体工程学对室内设计有着深远的影响。

1.人体工程学促进室内设计质量的提升

自人体工程学应用到室内设计之后,室内设计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最初的室内设计带有盲目、想象、感性的特点,设计师凭借自己的想象和对设计的个人理解进行设计。引入人体工程学之后,室内设计被提升到科学、理性的层面,有了实际有形的衡量标准,从而大大改善了室内居住以及工作环境,将人们的生活直来那个提升了不止一个台阶。人体工程学对室内设计的主要贡献在于,其将传统的室内设计中的感性因素进行了量化,使得室内设计有迹可循、有据可依。人体工程学的广泛应用使得整个室内设计行业有了巨大的飞跃。它使得室内设计走向理性化,达到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尽管人体工程学这门学科最初的目的并不是为促进室内设计的进步而发展起来的,但其在室内设计中的广泛应用对整个室内设计行业以及人类文明的进步有着深远的意义。

2.人体工程学对室内设计观念的影响

人体工程学对室内设计的深远意义还表现在其对室内设计观念的影响。室内设计的理念随着人体工程学引入发生了深远变化。

一是人体工程学将科学的态度引入室内设计的理念中来。最初的室内设计只是设计师的经验之笔,设计师想到什么就设计什么,想到哪里就设计到哪里。人体工程学的引入带来了室内设计的颠覆,它将科学、严谨的观念渗透到审计师的灵魂之中,使得设计师在设计时考虑人的适用性成为本能。

二是将整体的概念带入室内环境的设计理念之中。传统的室内设计师关注的只是其当前手上所设计产品的优劣好坏,并没有室内这个整体的角度来考虑产品的适用性。而人体工程学将环境概括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认为室内的各种因素都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人体工程学的这种思维方式为室内设计带来了新的理念,促进设计时整体效果的统一,为室内设计带来了颠覆性的革命。

四、结语

人体工程学的理念是,人是整个环境的核心。将人体工程学运用于室内设计中,能够有效提高室内设计的质量,保证人们生活的舒适度。而室内环境是人们进行工作、生活以及其他活动的重要场所,深入而全面地理解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的关系,有利于促进人体工程学在室内设计中更广泛、更深入的应用,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肖晨凯, 朱晓娟. 浅谈人体工程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J]. 改革与开放, 2011(2)

人体工程学的作用范文4

〔关键词〕人体工程学;艺术设计;教学改革

人体工程学是艺术设计专业重要的学习内容,也是专业基础必修课之一。它主要服务于实用艺术,为提高事物的使用功效和舒适度提供科学依据和保障。在现代生活中,随着科技成分在社会生活中所占比重的增大,人体工程学已成为实用艺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如环境艺术、城市雕塑、工业设计等学科有着较强的科学性、工程性的特点,需要相关工科知识的有力支持,才能办得更具特色,更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的需求。因此这门课程教学的成效直接关系到后续的设计类专业课程教学是否能顺利展开,帮助学生在具体课题的设计当中将艺术性与科学性结合起来,对相应的设计理论课也起到示范作用。

人体工程学课程的内容对艺术设计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 为设计中考虑“人的因素”提供人体尺度参数;

⑵ 为设计中“物”的功能合理性提供科学依据;

⑶ 为设计中考虑“环境因素”提供设计准则;

⑷ 为进行“人—机—环境”系统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如何使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正确理解人体工程学的内涵,并将该课程的知识更好地应用于实际的设计项目当中,是一个值得我们所有专业教师共同探讨重要的课题。

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教学模式陈旧,缺乏针对性

人体工程学是从工程技术类科学延伸到设计领域的,课程内容偏重理论、原理、公式和数据,相对比较枯燥,特别是对艺术类的学生来说是一门非常头疼的课。部分院校的艺术设计由于办学时间不长、师资力量不足等原因,在人体工程学教学时还是采取传统的“课堂理论知识灌输 +课终闭卷考试 ”的模式进行教学。学生普遍有厌学心理,虽然靠在考前死记硬背都能基本过关 ,但考过之后很快就忘记。这种教学模式无法使学生真正在后续的各专业课的学习和课程设计中具体应用本学科的知识,导致理论学习和工程实践严重脱节。

2.人体工程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但在学校期间的学习往往和社会实际脱节,难以使学生从现实层面了解课程内容

人体工程学的实践课程大都基于课堂练习及在实验室训练等这些表面的“实践”方式,忽略了学生参与和直接动手的生产实践环节,从而使课题的解决方法单一、与社会实际脱节。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快速适应社会对综合型艺术设计人才的高要求。

二、主要教学方法的探讨

1.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①.重视设计实践教学

在信息多元化的社会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渠道越来越多样化,教师要根据时代的变化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目前的教育方法主要还是以教师单方面授课、学生个人动手实践的模式居多。根据现实需要,教师也可挑选网上设计招标项目,如家具、展厅或环境小品的设计等,让学生自组团队,设计投标,当然教师也可虚拟课题进行。在这种实战或模拟的互动教学中,学生会更加投入,互相协作并且了解哪方面欠缺,为以后自学指明了方向,有利于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

②.合理运用多媒体

在课件的设计上采用多媒体课件形式,将繁杂枯燥的理论知识化为浅显易懂的图表,灵活运用多种直观形式如文字、图形、声音、视频等,将传统教学中的各种信息表现出来,在较短时间里,让学生的各种感官并用,利用多种信息渠道, 提高对信息的吸收率,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③.结合案例进行讲授

为了使学生在具体的设计中能更好地运用人体工程学原理,更好地理解其使用范围和应用方法,在教学中就应注重运用丰富、典型的案例进行阐释,通过对具体案例的评析、讲解和讨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人体工程学和本专业的关系,学会进行相关知识和方法进行设计。例如,在人体测量与数据应用这一章中,为了更好地理解各个人体测量数据的应用范围及应用场景,除了选择书中介绍的案例外,还参考了大量和艺术设计相关的案例,特别是大量的人体测量数据与环境设计和室内设计的关系,像室内展厅设计中的空间设计、展具设计等,就会涉及到身高、立姿双手上举高、眼高的相关尺寸等。

2.灵活进行课程设计

虽然人体工程学是理论课程,但是它的作业最好要求学生以简单的设计形式来完成,或者开设相应的课程设计进行辅助教学。

①.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重新理解,本课程设计了一次调研报告:“用人体工程学眼光去审视我们的校园环境”,要求同学们认真观察思考,从室外环境景观——寝室、教室、绘图室、阅览室等——坐具、寝具、文具等三个角度,去发现现实生活和校园环境当中不合理的人体工程学问题。此次作业可随着课程章节内容的展开逐步进行调研及资料的搜集,重点在发现问题,深入分析问题和提出完善的解决方案。学生通过调查分析汇总以后,不但加深了对人体工程学概念和基本理论的认识,而且有助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的养成。学生将报告制作成幻灯片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陈述,不同的案例及每个学生的思考都能得到共享,加深了大家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②.小课题的设计

本课程安排了一次小课题设计“工作椅设计”,根据人体尺寸依据及椅子设计原则,分析目前学生用椅的缺点,设计一种适合学生用的椅子。作业提交内容包括效果图、必要的结构图、基本外观尺寸图及设计说明。课题主要是对人体尺寸测量章节内容所进行的一次设计实践,通过训练使学生重点掌握椅类家具(休闲椅、工作椅)基本尺寸规律,座面、椅背的倾斜角度及其弯曲曲率规律。养成整体匹配意识,亦即尺寸、倾斜度、曲率的整体配合规律。最后通过作业的展示及点评, 使学生们受益匪浅。

③.大课题的设计

大课题设计既是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又是教学的核心内容。以小型空间设计作为设计题目,如居室设计、书房设计、小酒吧设计、小办公环境设计或专卖店设计等,制定完整的任务书,要求根据空间功能恰当地分割空间、布置和营造空间,尺寸处理要满足人的心理和行为需求,其中的家具及用具设计要以人的舒适使用为宜,并将设计意图以效果图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课题的设计内容几乎涵盖了人体工程学课程主要知识点的各个方面,所以用作设计实践非常适合。

三、结语

在人体工程学的教学中,尤其针对艺术专业的学科特点,如果仍旧采取传统教学模式,课程教学的效果难以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在该课程的教学中,一方面要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系统地给传授学生人体工程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方法和技能,另一方面作为主讲教师还要灵活进行课程设计的安排,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创新实践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罗碧娟·工业设计专业“人机工程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探讨[J]·科技信息,2009,(24)

2. 吕天娥·浅议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的人体工程学教学[J]·艺术与设计,2008,(08)

人体工程学的作用范文5

【关键词】技能竞赛 电工专业 一体化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B-0024-03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国家急需大批各级各类技术人才,职业教育顺应发展潮流,培养各级各类技术人才。在“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办学宗旨和“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办学思路的指导下,如何以技能竞赛推动职业学校电工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高素质、扎实技术技能、高效工作”的电工专业高技能型人才,是职业院校电工专业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当前,很多职业学校没有将一体化教学实践与技能竞赛教学相衔接,导致只有参赛选手受益,大部分职业学校学生受益不大,严重影响一体化教学质量的信度与效度。为此,引入技能竞赛的教学机制以推动电工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促进教学质量快速提高。本文以广西贺州高级技工学校为例,探索以技能竞赛推动电工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

一、电工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的理论依据和坚持的原则

电工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是指根据一体化教学模式,坚持“以职业标准为依据,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组织、教学方法)”一体化教学思路,根据企业所需的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来设计电工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和职业学校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设计电工专业课程和安排教学活动,并在电工专业教学过程中,坚持“理论与实践教学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的工学结合模式。

(一)电工专业一体化教学的理论依据。电工专业一体化教学需要基于三大现代职教理论(即杜威“做中学”、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德国的“行为导向教学法”)和戴明的 PDCA 质量管理理论来设计教学和教学活动。

美国现代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从做中学”理论告诉我们,务必把“从做中学”贯穿到电工专业的教学过程、课程、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当中去。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的职教理论,明确指出做事的方法决定学习的方法,而学习的方法决定教学方法。这就要求在电工专业一体化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中,应坚持三点:一是如何做事就如何学习,如何学习就如何教学,教育与学习都要突出“以做为中心”;二是对事情来说是在“做”,对受教育者来说是在“学”,对施教者和学习者的来说都要通过教学活动来共同提高认识;三是职业教育目标不是简单的教人学习,而是教人学“做事”,通过“做事”来悟出新知识和找出新方法。

德国的“行为导向教学法”是能力本位的教学法。电工专业一体化教师应运用这一教学法,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突出职业实践能力的综合培养,切实做到把电工专业理论与电工技能实践相结合。

戴明的 PDCA 质量管理理论。基于 PDCA 质量管理理论,结合电工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工作实践,从“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行动(Act)等环节入手,探索电工专业一体化教学工作规律,从电工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模式、课程目标制定、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方面总结出科学、规范、有特点、易推广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促进健全和完善电工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工作体系,推进电工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进程和提升教学质量。

(二)电工专业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需要遵循的原则。必须坚持把“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作为目标,将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作为载体,教学中突出“职业学校学生主体性”的原则。电工专业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需要在课程定位、课程内容及要求、教学过程及评价等方面,凸显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和方法能力及社会能力。把企业典型工作任务作为载体,围绕企业典型工作任务来确定该专业的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制订专业教学计划、构建工学结合的电工专业课程体系,并改革其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教学中注重实用性、针对性,把学习过程转换为工作过程。教学中凸显职业学校学生的主体性,构建促进职业学校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平台和评价体系,做到学以致用,体验电工工作之责任并获得经验。在电工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中用企业电工班组的管理方式来管理学生,尽快让职业学校学生体验企业工作情景和角色转变。

二、以技能竞赛推动电工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以技能竞赛推动电工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电工专业课程内容改革。当前中职电工专业课程较为陈旧,且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广西贺州高级技工学校师生通过参与电工专业技能竞赛,逐渐意识到电工专业课程内容应与社会需求接轨,电工专业课程内容改革必须坚持就业导向来培养社会需要的电工专业技能型人才。随着电工电子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电工专业课程选择上要紧跟时展潮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紧贴市场需要,培养出当今社会需要的电工专业高技能人才。从近年来的电工专业技能竞赛可以看出这一特点,如单片机设备、PLC、电子制作等要求^高。由此可见,电工技能竞赛项目与国家经济发展、行业结构调整和企业用人单位紧缺急需的电工专业岗位技能对接。随着电工技能竞赛的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其必将成为职业学校电工专业课程改革的导向标。电工专业培养目标需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电工技能赛对于电工专业一体化教改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通过调整电工专业课程培养目标,达到培养适应企业发展的电工专业高技能型人才的教学目标。

(二)电工专业教学方式改革。传统的电工课程教学已不能满足职教需要,应以电工专业技能竞赛为契机,推行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提高电工专业教学质量。具体做法是:一是通过企业调研以了解企业需求,把电工专业教学与企业的工作要求、职业规范保持高度的一致,把企业电工岗位所需要的技能纳入电工教学当中,使职业学校学生能学有所长、学有所用;二是通过请丰富经验的电工师傅来学校讲课、辅导,增加师生对企业电工技能需求的了解;三是通过增强电工专业生产实践基地的建设,使职业学校学生能够真正做到产学做一体化;四是教学中通过项目导入、任务驱动、知识链接的教学活动,促进学习者学中做、做中学,增强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提高电工专业课堂教学效率。

(三)电工专业实训设备的建设。由于电工技能竞赛有比较高的要求,因此职业学校加快了电工实训室的建设。例如,广西贺州高级技工学校增加了亚龙和天煌的设备后,快速建立了相应的实训室。随着实训室建设推进,电工实训能力大为加强,增强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随着政府重视职业教育,职业技能大赛已经成为展示职业能力的极具吸引力的竞技平台。随着职业学校教学改革工作快速推进,越来越多的学子投身到职业教育中,为成为高素质高技能的职业教育人才而努力。

三、以技能竞赛推动电工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实践

(一)整合电工类专业群与优化专业培养目标。依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精神,应加快电工类专业课程结构优化,以适应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高技能电工人才培养的需要和提升服务工业转型升级能力。采用技能竞赛培训方式推动电工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培养职业学校学生成为掌握新技术、具备高技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传承企业核心技术技能、积累新经验和创新发展,促进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例如,广西贺州高级技工学校将电工类专业群优化为 4 个专业: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调试、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在建设中)、电子技术应用与电子电器维修、电工技术应用与制冷设备维护,以此优化电工专业培养目标。

(二)改革电工类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建立以工业产业结构调整驱动电工专业改革、以工业产业技术进步驱动电工专业课程改革、以电工实用技术驱动教学改革,实现电工专业课改以适应经济发展、工业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随着科技发展,电工专业技能竞赛内容不断更新,需要按照电工专业技能竞赛和职业资格标准来设计电工专业课程结构和内容。具体做法为:一是通过用人单位直接参与电工专业课程设计、评价,引进先进电工技术(如 PLC 技术、电子制作技术等),提高电工专业课程教学对技术进步的反应速度,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电工专业课程体系;二是模拟真实电工作业环境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真学真做以快速掌握真本领;三是推动电工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四是推动电工专业一体化教学流程改革,根据企业生产真实的工作流程设计教学流程;五是推动电工专业一体化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以技能训练为目标的课程体系分为单项技能训练课程和综合技能训练课程。其中,单项技能训练课程有电工基础与技能训练、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训练、电机与变压器检修、电机控制线路装调、PLC 基础与实训、变频控制技术实训等;综合技能训练课程有机床电气检修、PLC 与液压气动控制技术实训、制冷设备检修、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电气设备装调、机电一体化设备装调等。

(三)完善电工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一是着力推荐教育科研能力强的教师参与正高级讲师职务(正教授)评审,考核推举实践经验丰富的年轻教师入编,落实职业学校用人自;二是按规定聘请电气工程技术人员和电气专业能工巧匠担任专兼职教师;三是建立“双师型”教师绩效评价标准,绩效工资内部分配向“双师型”教师适当倾斜,建立“双师型”教师年金制度;四是推送年轻教师到办学能力强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和技术先进的企业学习,促进一体化教师专业化发展;五是探索职业学校师资定向培养制度,加强电工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例如,通过多年的师资培养,广西贺州高级技工学校电工类专业现有副高级职称 7 人,电类高级技师 12 人,都是“双师型”教师,国家骨干教师 4 人,建成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四)组建和优化电工类专业一体化教学校内实训资源平台。以职业技能竞赛项目和技能鉴定为依托,组建校内实训资源平台。在一体化教学资源平台上,需要满足如下条件,确保一体化教学的实施:一是建立教室与实训室一体化的场地;二是编写理论课与实习课一体化的教材;三是完善专业理论与实习指导教师一体化的师资队伍建设;四是设置实习设备与职业场景一体化的实训装备。这些实训平台包括大赛需要组建的机电一体化设备安装与调试、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单片机安装与调试、制冷设备安装调试、工业机器人调试与维护(在筹建中)综合技能实训平台,以及单项技能实训平台。主要有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一体化实训室、电工基础与技能一体化实训室、电机与变压器检修一体化实训室、电机控制线路安装调试一体化实训室、机床控制线路检修一体化实训室、低压电工作业技能训练一体化实训室、高压电工作业技能训练一体化实训室、PLC 控制技术一体化实训室、变频控制技术一体化实训室、PLC 与液压气动控制技术一体化实训室、制冷设备安装与调试一体化实训室、数控机床电气检修一体化实训室、家用电器检修一体化实训室、电子电器维修一体化实训室、高技能培训与鉴定实训室。

(五)建设基于PCAD的一体化课程教学督导及质量评价体系。随着职教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教改推进,一体化教学有了实质性的进展,一体化师资、场地、教材不断得到完善。但是,也出现了一些“伪一体化”教学的现象,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一体化课程教学的效度和信度。因此,亟需建立一套符合一体化教学特点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以保障一体化课程的教学效果。一体化课程教学督导,包括一体化课程实施计划、实施过程,教学评价过程的整个过程教学督导。一体化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应该采用全过程跟踪式的过程性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企业评价”的多样性评价、“知识+技能+素养”的要素评价,确保一体化教学活动不偏离教学目标(包括职业素质、职业技能、职业知识目标),能客观准确地反映一体化课程教学的质量。对好的教学经验和措施,纳入一体化课程教学标准中;对未能在教学过程中解决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找到科学的办法,争取在下一个教学循环中加以实证和解决。不断提升一体化教学质量,增强一体化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意识,丰富教学经验。

总之,职业技能竞赛对电工专业一体化教学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广西贺州高级技工学校电工专业根据技能竞赛项目遴选教学内容,通过“课课有竞赛、人人都参与”的教学实践活动,逐步完善电工专业一体化课程内容。通过竞赛选手介绍竞赛经验和指导教师指导参赛总结,观察其他学校选手的技能操作演示,对师生都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可以促进教学相长、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⒖嘉南住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3]戴士弘.职业院校整体教改[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

[4]赵燕南.电工一体化教学的研究和探索[J].职业,2012(23)

[5]刘 珉.职业技能竞赛推动教学改革的实证研究[J].物流科技,2013(10)

[6]展同军,卓 军,解永杰.一体化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研究[J].中国培训,2015(7)

【基金项目】2014年度广西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3级课题“以技能竞赛推动电工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人体工程学的作用范文6

关键词:一体化 教学模式 特色

作为人社部全国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专业,苏州技师学院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从2010年开始进行一体化教学试点工作,两年多来按照人社部课程标准,以企业需求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质量为核心,勇于创新、积极探索,博取众家之长,不断探索有自己特色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一、开展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情况、工作进展和成效

2010年开始,学院分别在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2010、2011和2012三个年级进行了教改试点工作,按照部里教改的工作部署和安排,明确工作思路及方法,扎实有效地推进教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组织实施一体化教学工作,完成一体化教学学习

任务

严格执行一体化课程标准,认真组织一体化课程教学。按照一体化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第一学年完成照明线路的安装与检修、电动机继电控制线路的安装与检修课程,第二学年完成简单电子电路的装接与检修、简单电气设备安装与检修和可编程控制器及设备的安装课程,第三学年完成低压配电线路设计、安装与维护、电动机继电控制线路维修与改造和电子线路维修与调试课程的相关学习任务。在课程实施中,每学期均严格按计划完成。

2.学生知识技能和职业能力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通过一体化教学实践,学生在以自身为主体的学习过程中,对以工作任务为引领的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与评价的系统化教学模式已能接受;6S现场管理、团队精神、与人沟通与协作等良好的职业素质正逐步养成;责任心、质量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也不断提高;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也得到同步提高。

3.建立并发展一体化教学师资队伍

试点初期成立以一体化骨干教师为主的一体化课程教研工作小组,确定具体的工作目标,根据人社部一体化课程标准,组织实施一体化课程教学工作。通过两年多的探索对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方法、模式、效果进行分析、评价、总结、研讨,学校探索出了一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子,积累了一些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经验。

二、主要做法和特色

1.严格执行一体化课程标准,认真完成课程教学任务

每个学期初始都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消化一体化课程标准,明确每个学习任务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流程与活动评价内容与标准,明确各个学习任务的关联,明确教学中要严格按照工作过程六步骤“明确任务―制订计划―作出决策―实施计划―检查控制―评价反馈”组织教学,做到了教学内容与工作内容相衔接,体现“学习即工作,工作即学习”的一体化课程教学理念。

2.采用集体备课制

在备课环节中,采用集体备课制,参与教师群策群力、分工合作,设置教学进度、教学环节;解决如何根据现有教学资源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如何根据学院实际情况完善工作页,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将操作规范、安全意识等融于工作过程等问题。每个教学项目都设定项目负责人,由项目负责人形成书面教案,具体安排教学内容的引入及展开。

3.多种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环节中教师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根据教学安排,采用任务引领,明确工作任务,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输出;课程实施中采用集体谈论、分工合作、展示成果、相互点评、分工合作与反思等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力求做到工作任务明确、责任到人、目标到人,加之经常对这些学生进行及时的鼓励和指导,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学生富有成就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参与热情,从而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4.创设一体化教学环境

设立一体化课程教学试验区,建立一体化课程教学场地。以工作情景方法,对教学环境进行精心布置,配备计算机、投影仪、储物柜、展示架等教学用具。建立教学资源站,为学生提供集信息咨询、听课交流的学习园地;建立开放式的咨询室,定期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查找,做好咨询环节教学工作,平时学生可随时上网搜索相关专业资料,用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5.加强督导,实施每周工作总结制

每周组织试点班级教师开周总结会,由授课教师及时反馈教学情况,总结一周教学经验,进行总结并记录情况,由项目负责教师调整教学安排,并布置下一阶段的教学要求及重点工作。

6.注重经验的积累和分享

建立学生档案资料,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做好教学记录,采用日志、照片、录像等多种形式跟踪记录,保存学生各项学习成果。做好教学资料积累和整理工作,形成了周教学安排、教案、教学情况记录等一系列教学资料,教学使每位教师能在此基础上,迅速提高一体化教学能力。

7.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

聘请企业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教学工作,与教师共同备课,把企业的实际应用和经验带进学校,同时通过企业技术人员的授课使学生开阔了眼界,拓宽了

思路。

8.制定一体化教学评价方案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过程评价与考试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评定学生成绩。平时采用每个模块相配套的评分表,考察完成任务过程中的综合表现,同时为了让学生整理总结学期各环节的相关学习内容,进行总结性考核。过程与总结性考核分别占70%和30%。

9.结合班主任工作

一体化主要授课教师担任班主任,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对待学习自觉性差的学生,共同教育、帮助;对学习基础较差的同学鼓励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同时结合班主任工作加强学生的专业教育,经常在班级介绍专业发展、专业知识结构、就业情况、社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对本专业有所了解,对专业学习投入热情。

10.成立一体化教改课题组,申报学院课题

教改课题主要对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1)形成符合学院实际的教师和学生工作页,规范本课程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和教学设置。保证与技能鉴定和进入大专阶段的继续学习相融合。

(2)编写课程习题集,设置简单的电路应用环节,提高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思维的能力,丰富学生业余时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3)提炼教学方法,推广一体化教学经验。

11.开展市级、院级一体化教学交流

每学期开设市级、院级一体化示范课、公开课,交流促进并推广教学成果。

三、工作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