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古典园林的差异范例6篇

东西方古典园林的差异

东西方古典园林的差异范文1

关键词:东西方艺术比较;东方园林;西方远离;意境;美学价值

东西方文化中存在着许多差异,而东方文明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之间虽然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它们都分别在不同的时间里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存在即合理,因而我们不可以去否定一种文明存在的合理性。任何事物都是辩证统一的,既有有差异又存在一定的共性。

东西方在文化方面存在着差异。而这种文化上,尤其是艺术上的差异,主要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东方人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而西方人则重视个体性。我们中国人总是强调“和为贵”,“天人合一”等,而西方则讲究多样的标立新说。

从一个很小的例子就能看出在艺术表现上,东西方存在着极大的差别。龙和凤在东方代表着吉祥如意,是指人中豪杰的意思,龙,凤均非凡物,是一种福音。而在西方完全不是这个意思, 在西方龙是罪恶和邪恶的代表,而凤,是再生复活的意思。在西方传说神话中,龙是一种巨大的蜥蜴,长着翅膀,身上有鳞,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 ,能够从嘴中喷火 。到了中世纪,龙演化为罪恶的象征。从文化的角度上看,西方长期受宗教的影响,我国却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受封建思想的统治。西方人信仰上帝,与上帝作对就是过错,就是罪恶;而我国人民信仰上天,佛祖,祈求上天能给我们带来好运,神把龙作为自身的代表降到人间,是至高无上的象征。

从园林景观上就明确的表现了东西方在艺术上的差异性。中国古典园林又最能够代表东方园林。以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园林等为代表的东方园林景观表现了自己的一些独到之处。中国的造园艺术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高和最终目的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就是以表达其意境美为艺术内容的,借用石头、山水、假山、亭台楼阁、花木的表现形式来加以表达的,同时吉利追求意境美。而运用意境的原则总能使游人感受到设计者的思想,更好的去体会设计者的主观情思。中国古典园林造园的意境需要意在笔先,立意是第一步的。造园时还要考虑周边的地形,不能脱离客观的自然条件,更不能完全凭借主观异端来造园。首先不脱离客观的环境又要超越这有限的地形条件,要通过局部对整体的艺术形象的简单把握和构思,创造出虚实结合、情景交融、显现造化自然的宛如天空的意境。同时,中国古代园林与西方传统的规则几何形园林迥然不同,而是以自由、变化、曲折为特点。它集合了自然、高出于自然,将自然美与人工美相结合,从而做到“虽由天作,宛自天开”,形成了自然式山水风景园的独特风格。中国园林意境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借助人工假山、池塘、盆景等,将大自然浓缩于某个园林中,微缩自然。

第二,在创作之初,首先创造一个意境,然后再借助山、建筑、水、凉亭、花木借物抒情的表现设定的主题。

第三,意境不仅仅要预先构思,同时还要通过后期的门匾、长廊;字画雕刻来进一步体现。

总而言之,以中国古典园林代表的东方园林是以自由、变化、曲折为特点;而西方园林以一致、统一、整体为特点。

那么为什么在双方的发展中存在如此的差异性呢?

首先,感知方式存在不同。中国人是以触、味觉为原型的感知方式。中国审美意识的特点是以触、味觉感知方式的原型。而西方审美意识则以听、视觉作为感知方式。由此中西方审美意识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也可以审美意识以听、视觉作为感知方式的依据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也可以说是形成中国审美心理结构的民族特色。

其次,美学价值上存在着差别。中国艺术上存在着三大美学价值。中国文化的世界观是由禅、儒、道三家作为主要原则而共同构造的。一方面它们在文化和艺术上有所不同,另一方面这些不同年的是倾向又共同构造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美学价值。在中国与西方文化中神与人的地位一样是又所以差别的,但中国文化总体追求一种“天人和一”的世界观,它倾向与把所有事物都融合为一个整体,具有一定的联系性,因而又与现代哲学有着相似之处。在此,我们把“家”“国”共同视为中国文化的基本隐喻,来分析一下儒家、道家、佛教,就不能看出中国古典文化和中国艺术的主要原则.

1.儒家的美学价值。第一,“中和”之美;第二,“雄健”与“充实”; 第三,“不忍人之心”与“宇宙心灵”。

2.道家的美学价值。第一,“自然”之美;第二,“虚静”与“空灵”;  第三,“玄”、“素”与水墨问题。

3.禅宗的美学价值。 第一, 存在的追问;第二,“冲淡”与“禅味”;第三,悟与圆满。

西方艺术的两大美学价值。恰如英国学者阿诺德所说,“西方文化是由希腊文明和希伯来文明作为强大的精神动源而运作的。希腊文明和希伯来文明以其不同的精神取向代表西方人有时想合有时截然对峙的精神追求,表现在艺术文化中,则分别体现为西方艺术的两大美学价值和精神,影响、规范着西方艺术家的美学追求。”

首先,希腊式的美学价值。希腊人向西方提出了一系列的经典理想价值,这一经典理想价值包含了三个主要的方面。第一,希腊人认为宇宙整体是一个有序的、严谨的。 第二,希腊人认为人体是宇宙的一部分,是宇宙整个大空间中的一个小的有序空间。第三,希腊式还强调古典美学原则的多样性。

其次,基督教美学价值。基督教向西方美学提供了与希腊式美学价值不同的美学原则,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第一,基督教原则是强调上帝的绝对美。第二,基督的“道成肉身”和基督教的象征主义。第三,光和色彩作为上帝神圣力量的象征表现 西方文明的另一精神动源是基督教。

同时,东西方艺术也有共同之处。首先,东西方文化都有不同的种类,并不是单一发展。东西方艺术都是在建筑、绘画、书法、雕刻等全方面的发展。其次,东西方艺术,都具有一定的继承性。

王宏建  袁宝林:《美术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曹顺庆选编:《中西比较美学文学论文集》,四川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周来祥、陈炎:《中西比较美学大纲》,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东西方古典园林的差异范文2

关键词:中西古典园林;艺术;审美特征;简述

园林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花草树木,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而所谓园林艺术,是指在园林中运用典型形象反映社会现实,表达作者的审美情趣和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门类。不同的园林艺术特征需要通过不同的园林形态来予以表现。在世界园林艺术的发展史上,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和西方古典园林艺术以其分别具有的鲜明艺术特征而著称于世。

中西方园林艺术由于中西文化的结构、形态,或是文化形成的哲学基础、思想观念的不同而形成了两大不同的类型。人们习惯于将以中国为代表的自然式园林称为东方古典园林,将以法国为代表的规则式园林称为西方古典园林。中国园林建筑与西方园林建筑相比,由于各自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形态、文化氛围、审美追求等方面的差异,造园中使用不同的建筑材料和布局形式,表达各自不同的观念情调和审美意识,产生了东西方园林艺术的差异。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典园林,是把自然的和人造的山水以及植物、建筑融为一体的游赏环境。中国园林是中国建筑中综合性最强、艺术性最高的一种类型,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珍品。

中国古典园林具有非常突出的审美特征,是一种蕴含着非常丰富和谐而又具有自然韵致的景观体系。中国古典园林还被赋予了深致的精神内涵,中国文化中的人格精神、哲学思想、宇宙观念等等都可以通过园林这个艺术方式而予以表现。

追求诗画意境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理念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自从文人参与园林设计以来,追求诗的涵义和画的构图就成为中国园林的主要特征。谢灵运、王维、白居易等著名诗人都曾自己经营园林。历代诗词歌赋中咏唱园林景物的佳句多不胜数。画家造园者更多,特别是明清时期,名园几乎全由画家布局;清朝许多皇家园林都由画师设计。园林的品题多采自著名的诗作,因而增加了它们的内涵力量;依画本设计布局使得园林的空间构图既富有自然趣味,也符合形式美的法度。

注重审美经验,通过多种手段调动审美主体的能动性是造园艺术家的不懈追求。园林毕竟是人造的景物,不可能将自然美完全逼真地再现出来,其中的诗情画意,多半是人的审美经验的发挥,即所谓借景生情,情景交融。观赏者的文化素养越高,对园林美的领会越深。东晋简文帝入华林园说:“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见《世说新语》);明计成《园冶》论假山说:“有真为假,做假成真”,都是强调在园林审美活动中主客观的密切关系。为达到调动审美主体能动性的目的,造园艺术家往往特别注重利用两种手法:一是叠山理水。因为假山曲水比较容易模仿自然,形成绘画效果;二是景物命名。通过匾、联、碑、碣、摩崖石刻,直接点明主题。两者都能较有力地引起联想,构成内在形象。

创造无穷的空间效果是园林艺术设计特别注意要达到的目标。在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中,私家园林面积都不大,而皇家宫苑又是私家园林的集锦。要表现出诗情画意的美学内涵需要某种连续委婉的曲线流动。为达此目的,必须运用曲折、断续、对比、烘托、遮挡、透漏、疏密、虚实等手法,取得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的无穷效果。像清朝学者沈复在《浮生六记》中所说的那样,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就是要达到“套室回廊,叠石成山,栽花取势,又在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的境界,造成无穷空间的意象。

中国古典园林是一种综合性的空间艺术,为了达到突破视觉局限,与天地融通的要求,造园的过程中还非常强调借景。借景包含借入与屏出两个相反相成的部分。《园冶》指出:“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俗则屏之,嘉则收之”;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等种种手法。中国园林运用借景手法创造了许多著名的美的画面,如江苏无锡寄畅园借景锡山宝塔;北京颐和园画中游、鱼藻轩借景玉泉山和西山;河北承德避暑山庄锤峰落照借景磬锤峰等,都是这方面最成功的例子。

二、西方古典园林的审美特征

西方园林艺术与中国园林艺术迥然不同。西方园林的造园艺术,完全排斥自然,力求体现出严谨的理性,一丝不苟地按照纯粹的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发展。“强迫自然接受匀称的法则”是西方造园艺术的基本信条,追求一种纯净的、人工雕琢的盛装美。

西方园林的艺术特色突出体现在园林的布局构造上。体积巨大的建筑物是园林的统率,总是矗立于园林中十分突出的中轴线起点之上。园林以此建筑物为基准,构成整座园林的主轴。建筑物控制着轴线,轴线控制着园林,因此建筑也就统率着花园,花园从属于建筑。在园林的主轴线上,伸出几条副轴,布置宽阔的林荫道、花坛、河渠、水池、喷泉、雕塑等。在园林中开辟笔直的道路,在道路的纵横交叉点上形成小广场,呈点状分布水池、喷泉、雕塑或小建筑物。整个布局,体现严格的几何图案。园林花木,严格剪裁成锥体、球体、圆柱体形状,草坪,花圃则勾划成菱形、矩形和圆形等。总之,一丝不苟地按几何图形剪裁,绝不允许自然生长形状。水面被限制在整整齐齐的石砌池子里,其池子也往往砌成圆形、方形、长方形或椭圆形,池中总是布置人物雕塑和喷泉,追求整体对称性和一览无余。

欧洲美学思想的奠基人亚里士多德说:“美要靠体积和安排”,他的这种美学时空观念在西方造园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西方园林中的建筑、水池、草坪和花园,无一不讲究整一性,一览而尽,以几何性的组合而达到数的和谐。追求形似与写实。被恩格斯称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巨人的达·芬奇认为,艺术的真谛和全部价值,就在于将自然真实地表现出来,事物的美应“完全建立在个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因此西方园林艺术在每个细节上都追求形似,以写实的风格再现一切。

在园林布局上,黑格尔曾说:“最彻底地运用建筑原则于园林艺术的是法国的园子,它们照例接近高大的宫殿,树木是栽成有规律的行列,形成林荫大道,修剪得很整齐,围墙也是用修剪整齐的篱笆造成的。这样就把大自然改造成为一座露天的广厦”。西方古典园林无论在情趣上还是构图上和古典建筑所遵循的都是同一个原则。园林设计把建筑设计的手法、原则从室内搬到室外,两者除组合要素不同外,并没有很大的差别。

综上所述,西方园林艺术提出“完整、和谐、鲜明”三要素,追求严谨的理性。欧洲人自古以来的思维习惯就倾向于探究事物的内在规律性,喜欢用明确的方式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形成清晰的认识。这种思维习惯表现在审美上就是对称、均衡和秩序,而对称、均衡和秩序是可以用简单的数和几何关系来确定的。“决定美和典雅的是比例,必须用数学的方法把它制订成永恒的、稳定的规则”,是西方造园艺术的最高审美标准。

三、中西方古典园林审美特征差异的根源

中西方园林在起源上有着根本不同的用途,又因为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导致了二者在发展过程中审美特征的不同发展趋向。

中国园林起源于公元11世纪的“苑囿”,所谓“苑囿”,就是“筑垣以设境界而于其中饲养禽兽”的场所,供人类进行狩猎、通神、求仙、生产等活动,后逐步转化为游憩、观赏为主。在“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下,人们更注重于对自然的山林川泽等生态环境的保护,而“君子比德”、“人化自然”的哲理更直接地导致了人们对山水的尊重,因此要求园林以自然为审美对象,从而明确了园林的风景式发展方向,形成了中国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整体布局。它还常与诗、画等相结合,楹联碑刻、雕梁画栋,给人以情景交融、遐想无穷之趣。中国园林的特点是将山、水、植物、建筑用绘画的法则进行设计布局,给人以含蓄典雅的艺术感染力,表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自然相处的关系。

西方园林起源于“菜圃”或“药圃”。为了农事的便利,将一块长方形平地划成若干方格,将蔬菜、药草等整整齐齐地种植于这些格子形的畦里,并在此基础上植上灌木或绿篱,这就是西方园林的雏形。受古希腊哲学思想的影响,人们本能地将人与自然区别开来,他们喜欢一些具体的事实,并将所见所闻的事物清清楚楚地表达出来。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说:“思想是最大的优点,智慧就在于说出真理,并且按自然行事,听自然的话。”这一思想逐步发展,形成了西方注重个性,提倡人的尊严,强调人的价值的观念,从而导致了西方人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必须要使人临驾于自然之上,体现在园林设计方面时就表现为以规则式为主体,用规则的几何形状表现人工的自然,中轴对称,整齐划一。花木、草坪、水池、道路、雕塑、喷泉等构景要素按建筑的法则来设计安排,显示出园林整体的人工图案美,从而表现出人对自然的奴役和改造的关系,其特点是气势磅礴、色彩绚丽、图案精美、空间开朗,给人以宏伟华丽的艺术感。

正是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特别是在思想方式上的差异,造成了中西古典园林艺术在审美特征上的不同,使中西的古典园林艺术交相辉映,称为世界园林艺术史上的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

[1](明)计成原著.园冶注释.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版.

[2](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翳然林水——栖心中国园林之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5]葛雷,齐彦芬.西方文化概论.中国文化书院,1987年版.

东西方古典园林的差异范文3

关键词:园林设计;中日两国;园林文化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4-0187-1

1 中日两国园林的差异

作者从自然环境上分析了两国园林的差异。其实,在阅读本书之前,我个人一直认为自然环境的差别是造成中日园林差异的主要原因。中国领土广袤,地大物博:而日本国土面积小,且是飘扬在大海上的岛国。大陆与海岛,两者各成陆地文化和海洋文化,在园林的建设上自然区别很大。中国山高,水长,湖广这就形成了中国人的大尺度观念,在园林创作中也多采用此尺度。其中皇家园林又是中国地大物博的代表,动辄千亩万亩。而且自古如此,从周文王灵台,咸阳宫,阿房宫,再到圆明园,颐和园其尺度之大,都要以千亩公顷为单位。另外中国的私家园林大者也要以千亩为单位。而日本园林与国土环境相对应,园林面积也较小,山体小水面窄。除了国土面积之外,在山水平衡上中国园林表现山多水少,而日本园林的本质为池泉式,以池拟海洋,以石拟矶岛,这便体现了日本园林的“海岛文化”。

在文化思想方面,中日园林都基于道家思想,而后各自向儒化和佛化方向发展。在历史的洪潮下园林的类型受到政府态度的影响。中国政府一向以儒家思想作为治国方略,皇家私家以至佛家园林都呈现出严重的儒化现象。而作为国家宗教的日本佛教,自大和时代进入日本到江户川时代重儒轻佛,一直有皇家和武家的支持,佛家思想始终统治着日本。故日本寺院园林能得以独立发展,形成自己的风格,进而渗透到皇家和私家园林。这在皇权至上的中国是不可能出现的,一定是皇家园林有它的主导地位,不受其他类型园林的影响。

2 造园手法的定位

在造园手法上,我很感兴趣于作者对于中日造园手法的定位。中国园林表现“人之喜”,日本园林表现“物之哀”。中国古典园林以儒家理论为指导,突出人工建筑的使用,体现人为的力量和神奇,体现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艺。正如《园冶》中的名句“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游人于园中有了欢呼,显示 “人之喜”。我的体验中,诸如圆明园,颐和园,北海公园这些皇家园林无不展现了设计者的独特设计,工匠的卓越技艺,游览其中感受着山水的巧妙结合,植物动物的和谐生长,顿时心情愉快,神清气爽。由于身处北京,对于南方私家园林的体会较少,但是有幸参观了一次上海的豫园,虽不像皇家园林的气势磅礴,但园子中无不体现着园主人的兴趣爱好。用“移步换景”这四个字形容最为贴切,每一个角度都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行走其中体会着文人墨客的多情感慨。而日本园林属于佛型,突出佛教世界观,体现佛祖的力量和神奇,人于园中参禅静悟,显示物之哀。园林中处处体现着对佛祖的敬仰与膜拜。

3 两国园林设计的风格体现

作为园林专业的学生,对于古典园林的构造手法是很值得学习和研究的。通过这次的阅读我收获颇丰。中日园林皆以向心式构图与西方园林规则式形成对比。反映了东西文化的不同:东方的变化在于中心与外物的关系协调,而西方的变化在于目标与现状的协调。但中日园林的“中心又有所不同”。中国园林表现为多级中心,日本园林表现为一级中心。中国园林以山水建筑为中心,日本园林以水为中心。我认为这也是日本人心中的“岛国园林”,他们依赖于海,对海深深的敬仰,使得在园林构图上也着重体现了水的地位。另外,书中对于“一池三山”的解读,让我对这种造园手法有了更深的理解。一池三山起源于中国的神仙思想,中日皆有表现,但也略有差别。中国园林突破了一池三山形成一池一岛,一池二岛,一池多岛。以往在课上,认识了解了很多中国古典园林中一池三山的范例,实际上日本园林中也经常采用这样的造园手法。在园林的划分和围合上,中国园林分和原则是大园重分,小园求曲,日本园林则重合不重分。在我看来这种划分原则还是和两国园林整体体量的差别有极大关系。日本园林很小,很难进行再划分。枯山水几乎不能划分,如龙安寺石庭。有园中园的真是少之又少,惟见修学院离宫分上御中御和下御茶屋。反观中国园林,讲求变幻无穷,内外有序,连只有9亩的网师园也作出殿春园中园,令人叹为观止。看完本书后,我感触甚多。通过比较,我们不仅从园林的表面现象了解了中日两国园林的差异,更重要的是我们通过现象,深入了解了园林现象差异性的本质。这种本质的差异不仅存在于园林的周围环境之中,也存在于造园的人物、时代、思想以及不同时代的社会心理所决定的特殊的具体造园技法之中。

中国园林设计,始终保持山水自然至上的风格。日本发达的枯山水、茶庭,始终不曾影响中国庭园。中国私家园林都为士大夫阶级所构筑,多为士大夫思想之具体表现,园林空间流溢着诗意,凝固着画意,浸染着禅悦,代表了中国古典园林的思想艺术品位。而滥觞于中国的日本庭园,多成于禅僧茶人之手,纯净和抽象,园林中充满了日本特有的禅味和涩味。日本园林全盘接受中国文化后产生爆发式飞跃,没有经历起始阶段的痛苦转化,在吸收合同化过程中,表现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曾经,看到玛莎施瓦茨的东西方结合的花园设计中,看到东方园林的代表是日本枯山水不免心中一丝伤感。中国唯美唯幻的古典园林本来领先于世界,代表东方。如今日本枯山水的发展让我们惊诧,作为园林人我们应当努力吸收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精髓。虽然我们不可能在复制经典,但是我们可以在未来的园林设计中展示出中国自由的自然古典之美,令其发扬光大。

东西方古典园林的差异范文4

一、岭南园林与广东园林 岭南地区指的是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包括广东、香港、澳门、台湾(福建、广西部分以及江西、湖南极少部分)等地理环境与生活风俗相近的地区。[1]这些区域的园林在总体构思、空间布局、水石运用以及花木配置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风格与技巧,故与北方皇家园林、江南私家园林一起被称为中国三大园林流派。广东园林是岭南园林的重要分支之一,风格秉承岭南传统文化,本土园林气息浓郁,颇具代表性。由于近30多年广东经济、文化的迅速崛起,广东现代园林更是得到空前的发展,并大有将岭南园林发扬光大之势,逐渐成为了岭南园林的代名词。而近些年的学术交流中,广东建筑界又对岭南建筑范围作了更狭义的解释,认为从实践上来看,岭南地区范围可以集中到最中心的地带,即珠江三角洲地区。[2]故下述岭南园林特指广东珠江三角洲区域园林。 二、岭南园林的传统造园特色 岭南园林在漫长的中国古典造园发展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相对于北方园林的气势恢宏与江南水乡的秀美精致,岭南园林始终保持着处于两者中间的中庸风格:既体量中等、造型朴素、功能实用、设计规律少且造景元素使用综合,给人以朴实无华且低调的感觉。 1.朴素实用的岭南庭园 岭南园林一般规模较小,大多是与住宅结合成一体的庭园。宅居和园林融为一体,表现在园主对实在的日常生活的追求。[3]因此庭园中的自然风光和建筑形式较为朴素、实用,这和庭园主人的身份是密不可分的。珠三角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最重要的通商口岸之一,商业气息重,许多庭园的主人都是商贾出身。商人的务实精神,使园内的建筑单体多为实用的厅堂楼阁,建筑布局紧凑,每一分空间都被充分地利用,让人体验到的是功能重于形式的园林形象。 2.水石庭与平庭主打的空间布局 在构建空间景观时,岭南园林常在水中点缀山石花卉,各种造园要素在其中运用得当,相得益彰,形成自然和谐的水石庭园景。如广州天河公园中的粤晖园,以人造的溪流水景为主,堆石形成多层瀑布景观。采用岭南地道的水石庭的造园格局,并通过诸如船厅、石柱等传统园林构件使其极具岭南园林风韵。同时由于珠三角地区平坦的地理环境,岭南园林中除了水石庭格局的庭园外,更地道的岭南庭园当属平庭布置的空间布局。园林建筑不仅要考虑单体建筑如何安排布置,更需要研究其组合、搭配方式。[4]通过在平坦的地势环境中种植极具岭南特色的亚热带植物群落,并结合看似随意的古典置石,添加上功能性为主的园林建筑,便形成了传统的岭南平庭布局。佛山梁园中的十二石斋景区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作之一,在方形的平庭之中以各种奇石配景,形成一幅花草树木与奇石和谐共存的风景画卷。 3.纵贯南北的园林建筑形态 岭南园林虽然在建筑的艺术造型上不如江南园林那样轻巧,也不像北方园林那样平稳持重,但极具兼容性的岭南园林善于融汇南北文化,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使岭南园林既不失地方特色,又富有现代感。从广州的西化民居中,我们可以看到多元化建筑、庭园在岭南园林中留下的身影。早在上世纪初的广州沙面一带,传统的西关大屋、竹筒屋等民族建筑风格与西方古典建筑相融合,产生了风格特异的建筑外观。而顺德清晖园中从西洋进口的彩色玻璃配合本土的刻蚀技术也使得其中的建筑成为中西结合的一个成功典范。值得称道的是这些西洋古典式的建筑,从平面布局到装修绿化却依然保持着中国传统的习惯。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后,更多异国园林元素进入珠三角,令当时的岭南建筑、园林与异国园林风情相互争辉。到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的十几年间,新岭南园林完成了对传统园林的继承及与外国“舶来品”园林的共生。 三、国外园林风格对岭南园林的影响 近些年,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愈演愈烈,各国的现代园林风格与造园手法开始大面积影响岭南园林的发展,岭南园林正在众多国外优秀设计风格、手法、元素的包围中茁壮成长。从规模宏大的市政广场、五彩斑斓的公园绿地、移步换景的城市街景,到数量众多的各种异域风格的居住区环境,给现代岭南园林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近代影响岭南园林的国外园林艺术风格主要包括: 1.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的影响 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被称为西方“现代园林艺术之父”。早在18世纪中叶,英国学派就领导了欧洲的园林艺术潮流,其深远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事实上,早期的英国园林曾经受到过中国古典园林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巨大影响,自然的风景式园林是在这种影响下慢慢形成的。但在英国园林中,自然是另一种面貌:成片的草坡随着起伏的地形蜿蜒,阳光照耀下浅绿色的草地把树丛衬托得格外明显。没有围墙的限制,可以随意感受这种无边的自然风光。还有庭园中大片没有驳岸的水面,草坡自然地伸入湖中,一切都令人感受到安静、祥和。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所具有的这种开放性和公共性,使它所表现的自然呈现一种外向开朗的性格。现代岭南园林中对于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风格的借鉴,主要体现在各种公共园林中的疏林草地与花境等元素。中国古典园林中讲究“疏可跑马,密不透风”,但是当开放性与随意性更强的英式疏林草地与装饰性极强的镶边花境在公共绿地中频繁出现时,一种新的流行风尚也就由此揭开序幕。 2.意大利台地园林的影响 意大利台地园林作为欧洲体系的一个分支,无疑也是以规整布置为主,与中国古典园林的模仿自然迥异不同。但意大利台地园并不完全排斥自然:首先,其结合地形的设计思路就有明显贴合自然的意味;其次,意大利台地园虽有中轴线的存在,但它在轴线两侧使用了退晕的手法,而使园景由人工逐渐过渡到自然;另外,在植物的使用上,意大利台地园也少用几何式的修剪,而整个庄园的背景往往呈现自然的植被,确实有回归自然的意味。在现代岭南园林中,一些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域,通常采用台地式园林格局。其中,有中轴线概念的庭园往往做成复刻意大利台地式园林,而与自然路径相联系的台地式庭园常常成为中西风格混搭的产物。#p#分页标题#e# 3.法国规则式园林的影响 法国庭园自16世纪以来,都采用了严格对称的形式,到17世纪,虽然受意大利的影响,但在整体设计及局部处理上仍未能达到统一,局部的变化也是零散的,直至勒•诺特尔式园林的出现。勒•诺特尔最重要的成就是将庭园与建筑看成一个整体,以此来设计雄伟而又统一的景观,由他设计的凡尔赛宫苑确立了法国古典庭园式样。凡尔赛宫的园林成为欧洲最具古典主义风格的园林艺术的杰作,而法国式的水池、花坛、喷泉、放射状的路则因为勒•诺特尔式园林的发展而成为欧洲园林的经典样式。法国园林中规则的植物种植与地毯式的植物模纹已经成为现代岭南园林中借鉴使用的一个经典元素,在规则的市政广场中,修剪整齐的植物列植在道路两旁,巨大的模纹图案仿佛雕刻般地从草坪中浮现,给人以震撼的视觉效果。 4.西班牙花园式园林的影响 西班牙式的情调与浪漫使得其园林在规划上多采用曲线,并大量运用色彩鲜艳的花卉。色彩斑斓的花坛和小巧怡人的花境,幻化的色彩令人不自觉地充满感性。西班牙式花园还更喜欢用植物来装扮建筑的外立面,挂满攀缘植物的秋千和花架,犹如镶满彩边一般。追求层次,追求几何效果和规则的图案是西班牙园林的特点。缠绕的青藤、开放式的草地、精修的乔灌,加上地上、墙上、木栏上处处可见的花草藤木组成的立体绿化,再配合欧洲沿海风情广场和喷泉等纯正地中海特色园林设计要素,欧洲浪漫的风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在现代岭南居住区园林设计中,中西风格混搭是许多业主乐于接受的一种模式,西班牙花园经常成为其中自成一体的点睛之笔。欧式的园林建筑与建筑小品配合中式的道路划分与植物配置,再结合色彩明亮的花钵与立体绿化,一种既体现现代造景元素,又考虑使用者使用习惯的现代园林风格油然而生。 5.日本枯山水园林的影响 提到日本园林,我们马上就会联想到其中的枯山水、假山水、筑山庭、茶庭、露地、回游式、观赏式、坐观式、舟游式等园林风格,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枯山水式庭园。虽说日本古典园林与中国古典园林本是一脉相承,早期的日本庭园中借鉴了大量的中国古典园林精华,并在后期与中国古典园林相互影响;但不同的地理环境、文化习俗终使得两种园林逐渐形成各自不同的园林风格。日本庭园之美,在于它把大自然的美和人工的美巧妙结合起来,体现着日本人特有的审美情趣,这主要由于日本岛国气候四季分明,使得庭园设计精美,用料精细,尤其受到宗教、文化、历史和风俗习惯影响,一座精美的庭园往往映射着文学、绘画、书道、花道、茶道的影子,成为荟萃精华的艺术作品。而象枯山水这种极其意向化的园林风格更是成为影响现代日本园林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枯山水式庭园中使用以砂作水,以石化山的抽象手法,在有限景物中表达无限意境,使得枯山水式庭园成为许多庭园面积有限,而对写意式园林情有独钟的设计者们选择的最佳造园模式,这些都影响到岭南的园林设计。 6.东南亚热带风情园林的影响 在东南亚热带园林中,有着大量极具特色的植物造景。热带大型的棕榈树及攀藤植物如最常见的椰子树、绿萝、铁树、橡皮树、鱼尾葵、菠萝蜜等,突显出浓郁的热带风情。而一些茅草屋篷或原木的小亭台配上高低错落的植物群则更增添了几分舒适休闲的情趣。东南亚园林讲究自然、质朴,一条原木构成的小道或是鹅卵石镶嵌的道路边缘,让人轻松自在。而一汪碧蓝的池水,还有人造沙滩等设计元素,构出的热带园林的画面实在耐人寻味。由于珠三角地区气候、地理条件与东南亚地区较为接近,所以近些年热带园林风格悄然成为珠三角地区造园的新宠。在造园过程中,将东南亚特色的关键元素与岭南园林的本土特色相结合,如运用黄木纹理,青石板、鹅卵石、麻石等具代表性的建筑材料,形成独具特色、接近大自然的热带风情。 另外在岭南园林与东南亚园林的结合过程中,传统园林建筑和吸收了传统精华的现代园林建筑小品相,提供了极富特色的硬质景观;而婀娜多姿的热带乔灌木,四季开花的花卉又形成令人眼花缭乱的软质景观,深层的文化底蕴,是怀旧情结和人造传统的交融。这种风格的融汇在现代建筑中尤为明显,并按地域分为:古朴和谐的巴厘岛风情、“一沙一世界”的芭堤雅美景和繁花似锦的新加坡花园等。房前屋后、屋顶阳台,每一个细微的角落都充满了热带园林的气息。 如广州富力现代广场,园林组团以叠级式水系为主,借鉴巴厘岛水景,通过丰富的植被、原石、连廊、天桥连接贯穿,平台花园与首层水系形成立体园林,首层为架空水景园林,并设计有大面积的空中花园。巴厘岛风情的园林小径、热带乔木、人工沙滩、大泳池、瀑布、凉亭等错落有致。除此之外,还在巴厘岛园林风情之中加入许多含蓄的岭南园林元素,使之更适合本地居民的生活。园内大量采用天然木材、石头等自然原料,色彩原始朴实;高大乔木、低矮灌木和攀藤植物相互配搭,塑造出了一个从低地到墙体,再到高地的立体绿化空间,视觉层次非常丰富。建筑、植物、水体、地形的完美结合,最大程度地实现了人与自然的亲密接触。 四、岭南园林的设计创作趋势 传统岭南园林继承发展的同时,珠三角地区出现了大量异域风格的广场、绿地、庭园,而不同的文化、时代应有着不同的园林景观。从静谧自然的英国风景、热情如火的西班牙风情到禅林寺院中的日本枯山水、连绵不断的意大利台地。现代园林设计,深刻反映出人们的自然观念和生存状态,对自然的各种不同的认识理解和文化的差异,导致了完全不同的景观的产生,东西方的差异是明显的,但当今的人们开始共同关注景观的美学意义以外的文化、生态、社会、艺术等,无论是自由式、古典式,还是现代抽象式,每一种都孕育了深层的内涵,每一种园林风格无论从自然观念、景观特征还是设计手法都有鲜明的个性。通过各种风格迥异的园林风格与本土家乡气息的共生、比较,一个“追求景观多样化”的口号被提出来。随着园林的发展和多元化园林风格的相互融合,园林从一种私人住宅的附属变为大众娱乐场所,建筑由主要地位而逐渐变为一种点缀,植物造园成为新的趋势。进入21世纪后,东西方园林相互借鉴,差距渐渐缩小,各种园林风格,造园模式逐渐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融汇。#p#分页标题#e# 南北文化的融会贯通造就了古典岭南园林,而岭南文化中的灵活、变通促进了现代岭南园林的发展,世界优秀设计风格在广为传播的同时,岭南人正努力地上演着“拿来主义”,在诸如美国、意大利、东南亚、日本等各种形形的园林风格涌入珠三角的一段时间里,具有几千年文化积淀的岭南文化消化、吸收、借鉴了其他优秀的设计理念、风格、手法的同时推动了新岭南园林的发展。正如同若干年前,极具本土特色的广州民居建筑对西式古典建筑的溶解一样,今日的岭南园林已从之前的多种园林风格并存状态,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岭南园林造园时代。 今天,面对珠三角地区各种所谓的美式庭园、巴厘岛风情、意大利建筑、西班牙格调......等等,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只是一个加深融合的过程,当岭南园林对各国园林艺术的形式借鉴发展到极限时,必然会对自身的风格体系作一次综合的汇总。而经过并存、融汇后的岭南园林也必将带着中国传统园林的特色与其他外国园林风格一起闪耀在世界园林艺术的舞台上。

东西方古典园林的差异范文5

关键词:私家园林;拙政园;发展历程;空间布局;园林特色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5005902

1 引言

苏州古典园林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是中国古典私家园林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园林类型,它成熟于宋代,全盛于明代,在清代达到了造园艺术的高峰。扬州园林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它有着独树一帜的造园特色,在中国古典园林史上具有无可取代的重要地位。

2 园林历史回顾

2.1 苏州古典园林

苏州是中国著名的部级历史文化名城,位于太湖之滨,有“人间天堂,园林之城”的美称,以山清水秀、园林遍布而闻名,自然地理条件十分优越。从古至今,它一直是江南地区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中心,文人辈出,文化璀璨[1]。苏州城水网密布,盛产太湖石,为园林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称。

苏州古典园林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史上记载的最早的私家园林为东晋辟疆园。每个朝代都有各自不同的发展,名园众多。明末清初,苏州已成为私家园林最繁盛的地区,园林分布于苏州城内外。进入21世纪,保存完好的苏州古典园林共有十余处,其中包括经典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以及环秀山庄等,这些园林大多起源于明代,后屡经改建,保存至今。其简远、疏朗、雅致、天然的特点使苏州古典园林具有其独特的韵味[2]。

2.2 扬州古典园林

扬州南临长江,北接淮水,东临黄海,西靠南京,京杭大运河贯穿扬州城南北,从古至今都是南北交通运输的枢纽和中心地带。虽位于长江以北,但它一直都属于江南地带[3]。

其园林风格是南北兼而有之的,融合了南北园林的造园特色后又有了创新。因此可以称之为“北雄南秀”。 “北雄”的风格体现在园林构筑物的大尺度,以及丰富的色彩。这是由于原主人大多为富甲一方的商人,出于对皇家园林的仰慕而进行了一点程度的模仿。而“南秀”的风格则为园林中诗情画意,烟雨楼台,山水朦胧的呈现,园林主人的附庸风雅,进而体现了园林的书卷气。最为典型的例子有个园、何园等。

3 苏州园林与扬州园林的差异性分析

3.1 园林特色的差异

苏州古典私家园林大部分是在园林主人渴望退隐,回归自然,修养身心的状态下所设计建造的。比如著名的拙政园、沧浪亭、退思园等。而扬州园林则是出于园林主人想要享受园林生活、凸显自己的财力和地位而建造的。苏州园林是文人园林的代表,而扬州园林则更多地体现了市民园林的特色。

苏州古典园林的造园时间要比扬州园林稍早一些。苏州园林大都建于园林成熟前期,即宋代至清初。而扬州园林则兴盛于成熟后期,即清中期至清后期。这一时期的园林取得了极其辉煌的成就,体现了中国古典造园技艺的高峰,同时也暴露出了即将解体的封建末期园林的衰败痕迹。曾经隐于园、避世的思想越来越淡化,造园逐渐开始追求享乐。

苏州园林的主要特色为雅致、朴素、清新、含蓄,追求诗画的情趣、意境的涵蕴,同时还具有含蓄与曲折的特点。通过欲扬先抑的空间处理方法,体现园林独特的意境,使园林散发出浓厚而朴素的江南气息。

扬州园林的主要特色为贵气、明朗与华丽。扬州自古以来就是经济非常发达的地区,这为扬州园林的发展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造园主大多为富商,为了炫耀地位与财力,极度追求园林的奢华与享受,而这与苏州园林所体现的朴素、雅致、天然的风格大相径庭。

3.2 园林建筑的差异

苏州园林主要为庭院式的建筑特色,园林建筑布局十分严谨,尤其以多变建筑空间而享有盛名。留园多样的空间处理便是最为经典的例子。开―合―半闭合的空间不断变幻,虚实相间疏密有致[4]。

扬州的众多园林与住宅建筑则是由高墙围合而成,构成了扬州街道的主要特征。其中建筑体量往往偏大,盖过了整个园林环境,常常使空间显得局促。最有代表性的例子是个园。其主要原因是原主人大多为富商,园林内的大体量建筑符合其多功能使用的需要,例如进行社交、唱戏、品茗等娱乐活动。

3.3 园林分布的差异

苏州园林与扬州园林在各自的分布上有着一定的差异。苏州园林常常分布于较为隐蔽的区域,藏于深巷或者是偏隅一方,与热闹的中心街巷往往距离较远。而扬州园林则恰恰相反,有着集中并且成群分布的特点。这与苏州园林以散落的方式坐落于不同的市肆郊野中有很大的差异。扬州园林集中分布于瘦西湖两侧,形成一带多园的布局模式。如九峰园、象东园、冶春园、王洗马园、卞园等都是沿河而建,构成了一幅绵长的历史画卷。

3.4 园林造园技艺的差异

3.4.1 扬州园林的旱园水作

旱园水作是北方园林的特点,由于北方地区气候干燥,地下水位较低,水资源极其匮乏,所以私家园林多采用旱园的方式修建。挖一池然后搭配些草木山石,便称为旱园水作,扬州的何园便是如此。

表面上看它与中国 “无水不成园”的造园习俗相悖,实际上它体现了对水的珍视。旱园对水景的抽象做法,可以看作是对真实水景的模拟。这是扬州园林区别与苏州园林的创新方式。这正是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技艺中“意到笔不到”的造园手法的运用[5]。

3.4.2 苏州园林与扬州园林的铺地比较

苏州园林与扬州园林的铺地都做到了与建筑的相呼应的特点。虽然它们都采用了吉祥纹样图案,但是苏州园林的铺地纹样远比比扬州园林要多。苏州园林的铺地常常采用大面积的几何图案并间隔小的花式样式做分割与补充点缀。苏州园林的铺地图案大部分是独立的纹样,不像扬州园林的铺地是随意无特定样式而铺的,丝毫不剩边角[3]。

3.4.3 苏州园林与扬州园林的漏窗比较

苏州漏窗的特点为:图案纹样较少,漏窗面积小,比较精致细致,以白色为主。扬州漏窗的特点为:图案简洁,以几何形为主,漏窗面积较大,手法较为工整,以黑灰色为主[3]。

3.4.4 苏州园林与扬州园林的花木比较

扬州园林的主要绿化树种为杨树和柳树。杨树枝干高大,是北方地区的常用树种,体现了北方的风情。柳树婀娜多姿,体现了江南的韵味。它们同时出现在扬州园林中,凸显了扬州园林北雄南秀的特色。

4 结语

作为江南园林中的最具代表性的两大类型,苏州园林和扬州园林体现了中国古典私家园林造园技艺的高峰以及古典私家园林造园风格的多样性。深入探析二者的造园手法以及细节处理的不同,将其差异性进行对比,可以为现代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提供可以借鉴的他山之石[6]。

参考文献:

[1]夏 敏.论苏州园林与扬州园林风格差异[J].中华民居,2011(3).

[2]李建国.苏州和扬州园林造景风格研究[J].北京农业,2011(30).

[3]冯媛媛.扬州园林的“秀”与“雄”――兼与苏州园林的比较[D].苏州:苏州大学,2007.

[4]冯道刚.细微处见真性情――扬州园林与苏州园林差异性浅析[J].广东园林,2008.

[5]李金宇.试析扬州园林的北方风格[J].中国园林,2004(12).

[6]赵,过伟敏.苏州园林和扬州园林的比较研究[J].现代园艺,2013.

[7]李黄山.中国古典园林理水艺术及其应用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2013.

[8]游晓琴.中国古典园林造园艺术在当代住区环境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2.

[9]许 超.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与“山水城市”[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3.

[10]周武忠.中国古典园林艺术风格的形成[J].艺术百家,2005(5):111~116.

[11]任朝旺.论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征及其旅游开发[D].石家庄:河北大学,2004.

[12]杨 杰.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与文化研究[D].青岛:青岛理工大学,2014.

东西方古典园林的差异范文6

中国园林基本上是感性的、写意的,强调自然、野趣、情感、想象,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韵味,“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而西方园林则基本上是理性的、写实的,强调人工、图形、秩序、规律,以一种天生的对理性思考的崇尚而把园林也纳入到明晰、精确、严谨的科学范畴。分析比较东西方园林的艺术风格和美学思想,对传统造园艺术的继承和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 东方传统园林 西方传统园林 空间形态

园林是作为人类再现自然的一种理想而产生、发展并存在的,也是人与自然相沟通的一种人文化的纽带。世界各国都有造园的活动,并且由于各自的文化、地域差异而产生不同类型的造园手法和风格,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两大类,就是以法国古典园林为代表的西方传统几何式造园手法和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的东方传统自然式构园手法,前者强调几何平衡,强调制约与人工,后者强调自然,并佐以人工使自然与人工相融合,而高于自然。园林设计理念和园林文化是通过造园要素来表达的,中西传统园林造园要素的差异体现了园林设计思想和设计理念的差异,进而形成了园林文化的差异。如果用“符号学”的观点来看,中西园林的空间构成有明显的符号性差异,中式园林是一种富有浪漫色彩的理想主义符号,西式园林则是一种科学式、理想式的符号。

一、 东方传统园林

中国造园讲究的是含蓄、虚幻,其中奥妙正在于含而不露,求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使人们置身其内有扑溯迷离和不可穷尽的幻觉。中国园林的造景借鉴诗词、绘画,力求含蓄、深沉、虚幻,并借以求得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从而把许多全然对立的因素交织融汇使之若浑然天成,充分体现了中国式的园林文化。

中国传统园林内部空间按使用上的需要,可把它们独立设置,也可用廊、墙等组合成为院落式的群体。建筑空间变化曲折、丰富多彩。在处理建筑、人、环境的关系时,儒家所倡导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使中国园林建筑强调与自然、社会环境的协调和统一。把客观的“景”与主观的“情”联系在一起,把“自我”放到自然环境之中,物我交融,从而在艺术创作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准确地抓住自然美的精华,并加以再现。因此,含蓄的意境美便成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所追求的至高境界。传统的将建筑化大为小、化集中的大体量为分散的小体量的处理手法,非常适合于中国园林布局与景观上“山水为主、建筑为辅”的设计理念的需要。中国传统造型艺术强调“线型美”,园林建筑所采取的木质梁、柱,恰恰能适应这种“线”的艺术要求,无论是单体建筑,还是群体建筑,均讲究具有优美的轮廓线和天际线。

在空间处理上, 中国古典造园“命意在空不在实”,显现的是活泼的、动态的、多点透视的空间,美在透与不透之间。中国园林力求从视角上突破园林实体之有限空间的局限性,使之融于自然、表现自然它把园内空间与自然空间进行融合和扩展, 利用借景手法把观赏者的目光引向园林之外的景色, 从而突破了有限的空间限定, 达到无限的空间领域。就表现在最常见的“移步换景”造园风格上。中国园林在空间构成上最忌“露”,强调一步一景,是一种微缩景观的组合。最典型的要数中国古典园林中常见的抑景手法。古典造园者认为,在园林中最绝妙的是假山,是游廊,是屏门,是楼窗,要使游者看到“粉墙间隔,水院幽深,园小意无穷”的景致,体会出“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心境。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犹如画幅一样, 集大自然之精美于一园, 在时间和空间的游览路线组织中, 任其高低远近、角度和视点的转变, 都能观赏到如诗似画的园林景观。

二、 西方传统园林

西方人擅长逻辑思维,对事物习惯于用分析的方法以揭示其本质,这种社会意识形态也大大影响了人们的审美习惯和观念。西方几何图案式的园林风格正是在这种“唯理” 美学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在西方, 人的观念中自然是美的一种素材或源泉, 自然美本身是有缺陷的。早在古希腊, 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就从数的角度来探求和谐, 并提出了黄金分割率古罗马时期的维特鲁威在其《建筑十书》中也提到了比例、均衡等问题, 并提出了“ 比例是美的外貌, 是组合细部时适度的关系”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人还通过人体来论证形式美的法则黑格尔则在他的《美学》中提到,“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所以,西方人认为自然美必然存在缺陷,它不可能上升为艺术美。亦因为园林是人工创造的, 它理应按照人的意志来加以改造,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完美的境地。

西方传统园林主从分明、重点突出, 各部分关系明确、肯定, 其边界和空间范围一目了然, 空间序列段落分明, 给人以秩序井然和清晰明确的印象。西式园林则强调视野的开阔和舒朗,要体现景观的“大气”。空间结构不但不隔,反而要开放,而且是彻底的开放,要让满园景致尽收眼底,让目光体会出“一马平川”的舒畅感。空间尺度不在于适应自然环境和人们实际活动的需要, 而是着重于强调建筑实体营造所需的气氛。它多运用数学和几何学原理来处理空间的形式, 从而产生主次分明、均衡、明晰的空间形态。

在园林布局上,黑格尔曾说:“最彻底地运用建筑原则于园林艺术的是法国的园子,它们照例接近高大的宫殿,树木是栽成有规律的行列,形成林荫大道,修剪得很整齐,围墙也是用修剪整齐的篱笆造成的。这样就把大自然改造成为一座露天的广厦”。其园林空间表现为开阔、坦荡、规则、整齐、豪华,有时甚至是不顾奢侈地讲究排场。18世纪以前的西方古典园林景观都是沿中轴线对称展现,宽阔的中央大道,含有华丽雕塑的喷泉水池,修剪成几何形体的绿篱,大片开阔平坦的草坪,树木成行列栽植。地形、水池、瀑布、喷泉的造型都是人工几何形体, 全园景观是一幅“人工图案装饰画”。西方古典园林的创作主导思想是以人为自然界的中心,大自然必须按照人的头脑中的秩序、规则、条理、模式来进行改造,以中轴对称规则形式体现出超越自然的人类征服力量,人造的几何规则景观超越于一切自然。造园中的建筑、草坪、树木无不讲究完整性和逻辑性,以几何形的组合达到数的和谐和完美,就如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所说:“整个天体与宇宙就是一种和谐,一种数”。西方园林讲求的是一览无余,追求图案的美,人工的美,改造的美和征服的美,是一种开放式的园林。

法国勒・诺特尔式园林的构图来源于欧几里得几何学和文艺复兴透视法推导出来的严谨的结构, 追求比例的协调和关系的明晰, 形式简洁, 装饰适度, 所有的要素均服从于整体的几何关系和秩序。包括植物, 也失去了个性, 或者被修剪, 或者成丛成林, 用于塑造几何的空间结构。勒・诺特尔以他天才的创造力使这种几何构图与大自然之间获得了完美的和谐。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