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教育差异论文范例6篇

东西方教育差异论文

东西方教育差异论文范文1

关键词:人力资本;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差异

中图分类号:F0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8-0-01

一、人力资本对我国区域经济影响差异概述

我国东西部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始终存在着东西区域经济增长不平衡情况,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是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步积累造成的,同时根据生产要素总是向高生产率部门流动的规律可得,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向东部地区聚集加剧了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固定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要远远大于人力资本的投资,而且东西部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差异较大。这说明虽然人力资本对不同区域的经济都有促进作用,但影响的程度和贡献率有所不同。

二、探究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增长作用差异的原因

导致人力资本发挥作用差异的核心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两个:

1.东西部人力资本积累方式的不同

根据Backer和Lucas的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积累主要受正规教育、在职培训、健康投资和迁徙流动四个因素影响。

(1)教育。在Lucas的人力资本模型中,人力资本存量的增长主要来自于正规教育和干中学(learn by doing)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理解成在职培训。东西部地区教育科技发展的差异化不仅导致了东西部教育质量的差别,更造成了人力资本积累方式的差别,虽然国家对西部采取支持开发的政策,但是其中的教育投资所占份额较小,这也对人力资本积累的形成有所影响。

(2)健康。下面主要运用构建模型和实证分析的方法,定量分析教育和健康对人力资本存量和积累的影响。运用Cobb-Douglas生产函数作为教育资本和健康资本组合成人力资本的方式:

H = AEλM1-λ ,λ

其中H为人力资本,E为教育投入,M为健康投入,λ为参数,A为衡量地区原有教育水平对人力资本存量的影响的系数。

为了数据更有代表性和统计的便利,笔者选取东西部有代表性省份作为数据分析的对象,其中包括东部省份: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西部省份: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使教育和健康对人力资本的影响更加标准化,我们对(1)式两边取对数得到:

lnH = lnA+λlnE+(1-λ)lnM,λ

根据东西部地区1995-2000之间对教育和卫生健康的支出状况,进行回归,主要分析在近年来由于教育和卫生投入不同对东西部人力资本积累的差异,结果如图1:

从回归模型中可知,人力资本的健康状况也实际影响人力资本的存量,对医疗卫生投入较多的地区,人力资本存量也会增加的越多,从而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也会越大。

(3)迁徙活动。人力资本对东西部区域经济作用的差异,不仅取决于人力资本存量,而且和人力资本流量,即人力资本迁徙有关,异质性高素质人力资本的迁入可以为当地经济注入活力,而且会增加当地人力资本积累。

2.人力资本的利用效率

随着的国家对人才流动的导向性,西部地区的异质性人力资本也在逐步增加,但其对经济贡献作用依然有限,东西部地区人力资本利用效率的不同也是其对经济增长作用不同的原因之一。

三、政策建议

1.加强西部地区人力资本的投资,协调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投资比例

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内生化结构启示我们两者要合理高效搭配才能促进经济发展。我国的现状是对人力资本投资仍存在东西部空间的差异的情况,西部人力资本投资不足,所占西部投资的比重较小。

2.区域配置

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激励机制,制定特殊优惠政策,加大人才激励力度,并且积极发挥非政府组织(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即NGO)组织的作用,通过公益志愿活动引导促进人力资本区域的合理化配置。

参考文献:

[1]雷鹏.人力资本、资本存量与区域差异——基于东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社会科学,2011(03):53-63.

[2]万军康,梅小安.论人力资本积累的机理和方式[J].科技管理研究,2005(03):103-106.

[3]段平忠.人力资本流动对地区经济增长差距的影响[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17):87-91.

[4]张帆.中国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估算[J].经济研究,2000(08):65-71.

东西方教育差异论文范文2

关键词:教育投资;教育财政;地区差异;教育财政公平

一、 教育投资的地区差异现状

近些年来,在教育投资总量逐步上升的同时,教育投资的地区差异却越来越明显――横向差距越来越大。总体上看,教育投资偏向东部省份,东部、中部和西部的教育投资水平差异很大。不同区域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问题很突出。

1、区域划分

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沈百福提出,要从教育经济的角度进行区域划分,不能只关注GDP水平,一定要综合考虑该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1]

按照这个标准,可以将全国分为三个区域:东部区域,包括北京、上海、广东等;中部区域,包括江西、湖南、陕西等;西部区域,包括内蒙古、贵州和广西等。[2]

2、教育投资总量的增长

我国的教育经费呈现逐年快速递增的趋势。而且财政教育投资总量占GDP的比重在总体上也保持着稳步的上升,说明我国对教育经费的投入是随着经济增长的而增长的。但是,中国的教育投入水平,总体上还是落后于国际的平均水平,这与我国已经成为第二经济大国的事实是很不适应的。我国教育投资以公共财政的投入为主,因此,本文将重点放在教育财政投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

一个国家的教育投资水平,是其教育事业努力程度的重要标志,同时也可以反映出其支出水平与其财政收入水平、教育发展的速度与规模是否相适应。[3]

3、教育投资总量地区差异

在教育投资总量逐步上升的同时,教育投资的地区差异也越来越明显――横向差距越来越大。我国教育投资在总量上偏向广东、北京、上海等东部省份。2011年,教育经费总收入最高的省份广东达153273477千元,是总量最低的的23倍,差距很大。西部、中部和东部教育投资水平阶梯状的分化非常明显。

二、 影响教育投资水平地区差异的主要因素

1、财政分权体制

我国在1994年以来进行了分税制改革,根据事权和财权统一的原则,对中央和地方收入进行划分,并由中央向地方进行转移支付。改革后,中央财政的比重有了很大的增长,2012年全国财政收入11720975亿元,占GDP的22.6%,中央财政收入56132.42亿元,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47.9%。其中,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45383.47亿元,占中央财政收入80%。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能力虽然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目前转移支付制度还不够规范,反而导致了基层政府财政收入差距的拉大。

2、财权和事权不匹配

与财政分权改革相适应,教育财政体制也从高度集中变为分级管理的体制。“分灶吃饭”的分级管理体制通过把教育的大部分管理权和责任交给地方政府,扩大了地方政府在教育财政投入上的自,但是,由于地方财政收入水平和教育经费筹措能力取决于地方经济水平。地方经济水平的区域差异,就导致了教育财政收入的地区差异。中央政府在教育投资的转移支付责任,并没有随着其财政收入权力的增大而加大,与之相反,地方政府在财政收入权力缩小的情况下,反而扩大了财政支出的责任,“财权”与“事权”并不匹配。[4]

3、政绩观的导向作用

国家教育投资偏向东部地区的倾向至今仍然在持续。对于地方政府,在 GDP导向的政绩观看来,教育投资的效益周期较长,任期内效果不明显,因此更倾向于投资短期的外在效果明显的政绩工程。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地方政府的教育投资动力不足,这也在另一个方面固化了教育投资水平的地区差距。

三、调节教育投资区域差异的政策建议

总的说来,我国教育投资的区域差异,既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结果,也是进一步导致区域经济差距拉大的原因。这种恶性循环不但会导致经济上的不公平,更会导致受教育乃至就业机会的区域之间的不公平。为了缩小教育投资的区域差异,必须在政策层面进行改革。

1、厘清各级政府的财政责任

为了解决地方政府在教育投资方面的财权与事权的矛盾,有必要反思和厘清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责任。实行分税制之后,地方政府承担教育投资的主要责任无可厚非,但是,地区之间的财政能力的平衡责任则应该在中央政府。受制于地方经济的不发达,中西部地区的教育经费筹措能力和水平都远低于东部发达地区,这主要地只能依靠中央调控,而以中央政府目前的财力,完全有实现的可能。

2、加大比例,调整导向

为了实现教育公平,中央政府应该承担主要责任,加大中央政府在教育投资领域的转移支付比例――用于平衡地区差异,并且改变目前优先发展东部发达地区的偏向,将重心放在“兼顾公平”上来。

3、 建立横向支付制度

除了纵向转移支付以外,建立横向之间的转移支付制度也会有利于平衡地方之间教育投资的区域差异。[6]

例如,在不同的省份之间建立横向转移支付制度。鼓励发达省份帮助落后省份,可以采取一帮一,多帮一等多样化的形式,这往往会比中央的转移支付更加有力。具体的实施办法,可以由各省根据自己的自身情况组织制定。[3]

4、鼓励民办教育的发展

目前,无论发达的东部地区,还是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民办教育投资水平普遍还太低,无论是出于提高教育投资总量还是平衡地区差异的需要,大力鼓励发展民办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5、加强立法

可以进一步加强立法,将教育投资总量增长的目标(在占GDP比例的后4%时代,制定新的更高的目标)、缩小区域差异的目标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增强其保障力度。(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沈百福,俞诗秋.中国省级地方教育投资的区域比较研究[J].教育与经济,1994,(4):1-15

[2]沈百福.教育投资的地区差异与政策思考[J].中国教育政策评论,2001,(3):195-210

[3]张宏霞.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财政教育投资问题研究[J].经济与管理,2009,(23):83-89

[4]李媛.财政分权下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投入体制的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政治经济学院,2011

东西方教育差异论文范文3

关键词:广西高校;留学生;班级管理;策略分析

G648.9

广西作为东盟国家留学生的首选之地,东盟留学生招生形势以及发展前景较为乐观。广西力求在2020年建成面向东盟的教育国际交流以及合作高地。东盟留学生教育,受到文化背景差异的影响较大,使得广西高校留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着较大的挑战,而多元化管理无疑是最佳选择。多元化管理模式打破传统的不论国籍,不分文化背景,“一制到底”的管理模式,充分满足不同国家学生的不同需求,灵活全面地处理教学和日常生活管理工作,从而能够提高广西高校东盟留学生管理效率。

一、广西东盟留学生教育发展情况

至2013年止,广西招收东盟留学生的高校总数量已经达到29所,广西是主要接收东盟留学生的省份之一。广西政府自2011年开始,面向东盟各国留学生开设奖学金,奖学金由最初的400多万元,已经增加到了1000万元,而2013年此奖学金项目资金已经增至1500万元,据统计到2015年,留学金奖学金额度已经达到2000万元,同时广西政府也在加强各大高校留学生公寓等硬件设施建设,切实改善留学生在华的生活条件。

二、广西东盟留学生教育管理现状

广西东盟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行政工作管理水平低。随着广西东盟留学生数量的增加,使得广西各高校的教学资源难以满足教学需求。对于留学生的学籍与成绩管理工作,主要是由教辅人员负责,教辅人员的工作量大,而且工作效率低,加之对于东盟国家文化的了解较少,缺乏跨文化管理意识,极易引发文化冲突。

2.教学水平难以达到国际化标准。部分院校对外汉语教师只需要完成相关课程,院校对其没有具体的教学与科研考核要求,同时对教学质量以及效果等,没有明确的检验标准,使得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缺乏对国内外汉语教学的研究,进而使得对外教学水平难以得到提高。

3.留学生的日常管理效果差。由于文化背景差异,教育管理工作面临系列问题,对于留学生的民族文化以及生活习俗了解较少,加之缺乏有效的沟通,进而极易造成文化误解问题,留学生则面临着交友困难、生活不适、学习压力大等问题,加之缺乏有效的心理疏导,使其焦虑情绪难以得到有效缓解[1]。

三、广西东盟留学生教育多元化管理模式实施策略

(一)合理规范东盟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对于东盟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为了提高管理效率,则需要将东盟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纳入到院校管理体系,将其作为院校教育管理的组成部分,成立二级管理院校,学校教务部门负责东盟留学生学籍与成绩管理工作,避免出现职责划分不明确问题。同时还需要加强留学生教学队伍建设,组织学生学习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充分掌握东盟国家的文化知识,进而包容留学生的行为举止,理解其文化知识内涵,采取多元化管理措施,力求做到求同存异,减少文化冲突与碰撞。

(二)基于文化差异背景丰富教学管理

丰富教学课程内容,优化教学内容。院校要组织对外汉语教师开展教学科研工作,加强对东盟文化的研究,进而在教学方面加以调整。同时还需要提高对外汉语教师的教学水平,使其能够具备双语教学能力。东盟国家文化与中国文化存在相似性,对此教师加强东盟文化学习,在开展汉语教学时,可以利用文化对比的方式进行教学,激发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加强汉语练习,使其口语能力能够得以有效的提升。加强东盟留学生班级管理,制定完善的管理机制,确保管理制度既能够满足东盟留学生教育管理需求,同时还能够做到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控制留学生班级规模,以便于教学管理,由专职汉语教师,来担任班主任,班主任则需要做好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加强与留学生之间的交流,帮助其度过文化休克期,提高留学生的适应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基于文化特征加强日常管理工作

东盟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日常管理工作是主要内容,由于东盟国家的文化不同,而且东盟国家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存在差异性,对此在进行东盟留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时,则需要采取针对性管理,对于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基于文化特征,加强日常管理。加强宿舍文化建设,为东盟留学生营造具有其国家文化特征的宿舍,比如在装饰上采用具有文化特征的元素,为其营造家的感觉。组织多种联谊活动,鼓励中国学生与留学生多交流,减轻留学生的孤独情绪。

对于餐饮管理部分,后勤集团应多了解东盟各国的饮食文化,尽量为其提供不同国家的菜品以及特色小吃,减少东盟留学生的心理落差,进而缓解其负面情绪。规范留学生日常管理制度,做好人文关怀,除了加强后勤基础设施建设,还需要及时更新服务理念,为其营造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

(四)发挥教师的能动性作用

无论是来自何种文化背景国家的学生,在学习时均需要处于同样的教学环境下,面对相同的教师,对此在推广多元化教育管理模式时,则需要积极的发挥教师的能动性作用,采取多元化教学模式与方法,以满足新入学学生的学习需求,逐渐渗透东方教学文化。教师要敢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课程O置,增加理论与实践兼备的跨文化交际类课程,在课堂上讲授相关的跨文化交际常识、中国人的文化规约与价值观,并带领学生走出课堂,通过实践活动来操练所学知识,让学生通过自然语境,增强跨文化适应能力,提高交际水平[2]。同时教师与教辅人员还需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得留学生们能够尽快的适应中国生活,消除留学生的焦虑情绪,为其配备专门的心理辅导医生,使得留学生能够尽快融入广西文化中,同时接受中国文化,主动传播中国文化。除此之外院校还需要加强东盟留学生教育平台建设与开发,充分的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3]。

四、结束语

随着广西东盟留学生数量的不断增长,使得东盟留学生教育管理问题,已经成为了广西留学生教育管理的主要内容,基于文化差异背景,采取多元化管理模式,尊重东盟留学生的民族文化,融合中国文化,开展教育管理工作,进而传播中国文化。

参考文献:

[1]全克林,梁泽鸿.来桂东盟留学生教育回顾与展望[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6(01):115-117.

东西方教育差异论文范文4

论文摘 要: 可持续发展教育是近几年来世界范围内教育界的一个热点问题,中国在参与了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后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可持续发展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区域失衡问题和纵向发展障碍问题。基于此,本文讨论了这些问题的成因,并提出了原则性的对策。

一、 关于可持续发展教育

可持续发展教育是联合国在2005年正式颁布的世界教育改革方案,要求在今后十年时间里实施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十年教育,要求世界各国政府在这十年中将可持续发展教育融入他们国家各个相关层次的教育战略和行动计划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委员会在2003年4月举行的第166次会议上批准了可持续发展十年教育议案,并以行动支持将十年议案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一个两年期的行动计划结合在一起。这个议案提供了一个纲要,在此基础上,可以通过与联合国和其它合作者的协商制定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十年教育国际实施方案草案。可持续发展教育在提出以来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一致认同和广泛支持。在中国,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总的战略要求,教育界作为培育人才和萌发思想的前沿阵地,也必将充分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并把可持续发展战略贯穿落实到教育的实践活动中去。这就对我们的教育部门提出了十分明确的要求。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可持续发展教育进行研究和探讨,以便其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困境

(一)宏观失衡问题。

1.横向区域间的经济水平失衡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教育作为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可避免会受到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作为全国重要组成部分的广大西部地区,一方面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发展,另一方面发展速度却又远远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西部经济在全国所占的份额不断下降。进入八十年代,国家在推进改革开放中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东部成为发展重点,在投资、税收、信贷、进出口贸易等许多方面享受优惠政策,西部地区的资金、人才、技术大量向东部地区逆向流动,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呈急剧扩大态势。“到1985年,东部地区社会总产值达到8564亿元,占全国比重为51.6%,比1979年上升1.4个百分点;西部地区社会总产值3008亿元,占全国比重为18.1%,下降了0.5个百分点。6年间,东西部社会总产值占全国比重的差距扩大了1.9个百分点,绝对量差距由2707亿元扩大到5556亿元,扩大了1.05倍。进入九十年代,这种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1990年东部地区社会总产值占全国比重为53.8%,1991年为55.1%,1992年为57%,1993年上升到58.3%。东部地区八十年代每五年上升1.5个百分点,九十年代一年就上升1.5个百分点;而西部地区八十年代每五年下降0.5个百分点,九十年代一年就下降0.5个百分点。据测算,如国家对东西部发展差距不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以扭转,到本世纪末,东部地区社会总产值占全国份额将扩大到70%,而西部地区则下降到建国初期的10%以下”。可见在经济发展水平上东西部存在差异,南北也存在差距。

2.横向区域文化的差异性

教育是某个共同体、社会或民族以特定的方式和特色向下一代传递在这个团体中形成的文化、习俗和观念。它的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地与文化传统发生一定的互动作用,因而有人给教育下了一个定义,即教育是个体的“社会化”或习得文化的一个过程。从这一概念出发,我们认为文化是教育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教育”作为一种观念和实践活动必然同样会受到文化的影响。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在文化统一性的基础上会存在文化的多样性,由于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政治水准也参差不齐,不同的地理环境和物质条件,使人们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风俗习惯,从而造就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各种地域文化内部的文化特质,既有差异,又有共同之处;既有独立性,又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从而会影响到教育领域,对我们今天所提的可持续发展教育也会产生重大的影响。西部地区长期处于贫困落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状态,导致人们思想意识保守,并最终成为推进改革开放的心理障碍。这些因素会渗透到人们心中,阻碍“可持续发展教育”观念的接受和实践。

3.纵向阶段延续发展的问题

任何上层建筑的部分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作为文化的一个方面的教育也是如此,同时它还受到社会因素的制约。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基础之上的教育,我们今天的教育只能是我们在总结历史和当今现实的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对策,然而作为历史发展过程的教育却要求我们不仅能做到及时应对,而且要前瞻性地去考虑问题,要在历史规律的基础上提出可行性的未来方案。可持续发展教育从总体上来说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教育,它的要求是高出我们今天教育的状况的,所以我们应该站在历史的高度去看待,促进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全面发展。

(二)微观失衡问题。

1.课程设置的标准问题

可持续发展教育具有非独立性、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同时其内容应由理论模块、案例模块、课程研究模块和操作模块构成。虽然从2001至2003年,为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我国先后颁布了一系列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实施指南,对中小学课程进行了改革与创新。新课程强化了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加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容,赋予了中小学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新任务,但是现在我们的课程结构远远不能达到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要求。首先,高考机制不能很好地强化评价学生的量化标准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考评。其次,中国的“学而士则优”的思想仍在作祟,中国传统的官本位思想强调学子学习是为了仕途,所以也造成了今天教育的局面,而不注重其他能力的培养。

2.教师队伍的问题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必须深刻理解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涵并能深入贯彻到实际的教学活动当中去;把教材、学生融入到可持续发展教育中,真正融会贯通地领会教材、感悟学生。目前中国的教师队伍普遍年龄构成偏大,不能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教师与学生之间不能真正沟通与互谅。我们的制度没有给教师们提供一个轻松的搞科研的环境,教师必须为自己的经济生活问题而奔波。

3.学生的个性差异问题

可持续发展教育要最终落实到每一个学生当中去,而每一个学生又有诸多的差异性,所以也就造成了可持续发展教育落实的困难性。注重学生的差异性也是促进教育公平与平等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正处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时期,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要承认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相互之间存在着差异,把学生个体差异作为一种宝贵的课程资源,我们要研究差异,尊重差异,利用差异。这同时也是可持续发展教育所要求我们今天的教育所要做到的。

三、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理考

(一)设置总体性原则,但要避免僵化。

可持续发展教育要在全国范围内获得实施必须保证有强有力的领导,同时要保持社会主要特色代表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高度贯彻党的方针政策。要保持我们民族的独立、统一、完整,就要要求全国人民行动一致,团结共进,保证这一切实现的重要途径就是与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保持高度一致。在党中央制定的各项政策的基础上制定发展的原则、方向,但同时要适当扩大灵活性,以免陷入僵化。

(二)因地制宜,扩大地方灵活性。

教育受到区域和历史性的制约,所以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和文化现状不一样,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将一个笼统的概念套在不合时宜的地方,可持续发展教育要求我们要深刻理解其中的含义,而因地制宜地实施教育方针也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一个方面。所以要坚持扩大地方的灵活性,放权予地方,使各级教育部门能够根据本地区的具体条件制定出具体的教育实施策略。

(三)强化师资配置引导可持续发展观。

首先,各级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要强有力地获得执行,必须获得上级领导的支持和鼓励,并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来促进其发展。这就要求各级领导要有长远眼光,着眼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其次,要引进具有先进观念的年轻教师队伍。目前的教师队伍中存在一些思想僵化、应试教育观念浓厚的教师。这就严重阻碍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顺利实施。要改变这一现象,必须引进一批具有先进理念的年轻教师,优化现在的教师队伍。同时要加强对现有教师队伍的改造,通过先进理念的培训来使其更新观念。

参考文献:

[1]严太华.关于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扩大化的思考[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

[2]王巧玲.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有效推进——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特色评述[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东西方教育差异论文范文5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教育 区域差异 教育改革

一、 关于可持续发展教育

可持续发展教育是联合国在2005年正式颁布的世界教育改革方案,要求在今后十年时间里实施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十年教育,要求世界各国政府在这十年中将可持续发展教育融入他们国家各个相关层次的教育战略和行动计划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委员会在2003年4月举行的第166次会议上批准了可持续发展十年教育议案,并以行动支持将十年议案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一个两年期的行动计划结合在一起。这个议案提供了一个纲要,在此基础上,可以通过与联合国和其它合作者的协商制定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十年教育国际实施方案草案。可持续发展教育在提出以来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一致认同和广泛支持。在中国,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总的战略要求,教育界作为培育人才和萌发思想的前沿阵地,也必将充分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并把可持续发展战略贯穿落实到教育的实践活动中去。这就对我们的教育部门提出了十分明确的要求。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可持续发展教育进行研究和探讨,以便其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困境

(一)宏观失衡问题。

1.横向区域间的经济水平失衡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教育作为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可避免会受到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作为全国重要组成部分的广大西部地区,一方面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发展,另一方面发展速度却又远远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西部经济在全国所占的份额不断下降。进入八十年代,国家在推进改革开放中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东部成为发展重点,在投资、税收、信贷、进出口贸易等许多方面享受优惠政策,西部地区的资金、人才、技术大量向东部地区逆向流动,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呈急剧扩大态势。“到1985年,东部地区社会总产值达到8564亿元,占全国比重为51.6%,比1979年上升1.4个百分点;西部地区社会总产值3008亿元,占全国比重为18.1%,下降了0.5个百分点。6年间,东西部社会总产值占全国比重的差距扩大了1.9个百分点,绝对量差距由2707亿元扩大到5556亿元,扩大了1.05倍。进入九十年代,这种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1990年东部地区社会总产值占全国比重为53.8%,1991年为55.1%,1992年为57%,1993年上升到58.3%。东部地区八十年代每五年上升1.5个百分点,九十年代一年就上升1.5个百分点;而西部地区八十年代每五年下降0.5个百分点,九十年代一年就下降0.5个百分点。据测算,如国家对东西部发展差距不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以扭转,到本世纪末,东部地区社会总产值占全国份额将扩大到70%,而西部地区则下降到建国初期的10%以下”。可见在经济发展水平上东西部存在差异,南北也存在差距。

2.横向区域文化的差异性

教育是某个共同体、社会或民族以特定的方式和特色向下一代传递在这个团体中形成的文化、习俗和观念。它的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地与文化传统发生一定的互动作用,因而有人给教育下了一个定义,即教育是个体的“社会化”或习得文化的一个过程。从这一概念出发,我们认为文化是教育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教育”作为一种观念和实践活动必然同样会受到文化的影响。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在文化统一性的基础上会存在文化的多样性,由于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政治水准也参差不齐,不同的地理环境和物质条件,使人们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风俗习惯,从而造就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各种地域文化内部的文化特质,既有差异,又有共同之处;既有独立性,又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从而会影响到教育领域,对我们今天所提的可持续发展教育也会产生重大的影响。西部地区长期处于贫困落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状态,导致人们思想意识保守,并最终成为推进改革开放的心理障碍。这些因素会渗透到人们心中,阻碍“可持续发展教育”观念的接受和实践。

3.纵向阶段延续发展的问题

任何上层建筑的部分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作为文化的一个方面的教育也是如此,同时它还受到社会因素的制约。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基础之上的教育,我们今天的教育只能是我们在总结历史和当今现实的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对策,然而作为历史发展过程的教育却要求我们不仅能做到及时应对,而且要前瞻性地去考虑问题,要在历史规律的基础上提出可行性的未来方案。可持续发展教育从总体上来说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教育,它的要求是高出我们今天教育的状况的,所以我们应该站在历史的高度去看待,促进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全面发展。

(二)微观失衡问题。

1.课程设置的标准问题

可持续发展教育具有非独立性、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同时其内容应由理论模块、案例模块、课程研究模块和操作模块构成。虽然从2001至2003年,为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我国先后颁布了一系列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实施指南,对中小学课程进行了改革与创新。新课程强化了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加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容,赋予了中小学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新任务,但是现在我们的课程结构远远不能达到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要求。首先,高考机制不能很好地强化评价学生的量化标准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考评。其次,中国的“学而士则优”的思想仍在作祟,中国传统的官本位思想强调学子学习是为了仕途,所以也造成了今天教育的局面,而不注重其他能力的培养。

2.教师队伍的问题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必须深刻理解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涵并能深入贯彻到实际的教学活动当中去;把教材、学生融入到可持续发展教育中,真正融会贯通地领会教材、感悟学生。目前中国的教师队伍普遍年龄构成偏大,不能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教师与学生之间不能真正沟通与互谅。我们的制度没有给教师们提供一个轻松的搞科研的环境,教师必须为自己的经济生活问题而奔波。

3.学生的个性差异问题

可持续发展教育要最终落实到每一个学生当中去,而每一个学生又有诸多的差异性,所以也就造成了可持续发展教育落实的困难性。注重学生的差异性也是促进教育公平与平等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正处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时期,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要承认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相互之间存在着差异,把学生个体差异作为一种宝贵的课程资源,我们要研究差异,尊重差异,利用差异。这同时也是可持续发展教育所要求我们今天的教育所要做到的。

三、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理考

(一)设置总体性原则,但要避免僵化。

可持续发展教育要在全国范围内获得实施必须保证有强有力的领导,同时要保持社会主要特色代表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高度贯彻党的方针政策。要保持我们民族的独立、统一、完整,就要要求全国人民行动一致,团结共进,保证这一切实现的重要途径就是与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保持高度一致。在党中央制定的各项政策的基础上制定发展的原则、方向,但同时要适当扩大灵活性,以免陷入僵化。

(二)因地制宜,扩大地方灵活性。

教育受到区域和历史性的制约,所以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和文化现状不一样,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将一个笼统的概念套在不合时宜的地方,可持续发展教育要求我们要深刻理解其中的含义,而因地制宜地实施教育方针也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一个方面。所以要坚持扩大地方的灵活性,放权予地方,使各级教育部门能够根据本地区的具体条件制定出具体的教育实施策略。

(三)强化师资配置引导可持续发展观。

首先,各级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要强有力地获得执行,必须获得上级领导的支持和鼓励,并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来促进其发展。这就要求各级领导要有长远眼光,着眼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其次,要引进具有先进观念的年轻教师队伍。目前的教师队伍中存在一些思想僵化、应试教育观念浓厚的教师。这就严重阻碍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顺利实施。要改变这一现象,必须引进一批具有先进理念的年轻教师,优化现在的教师队伍。同时要加强对现有教师队伍的改造,通过先进理念的培训来使其更新观念。

参考文献:

[1]严太华.关于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扩大化的思考[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

[2]王巧玲.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有效推进――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特色评述[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东西方教育差异论文范文6

关键词: 本科生 国内外教育 思维 时间分配 学习行为

目前,世界各国都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手段。中国在十会议上也提出了与此密切相关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会议认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1]。而大学生是未来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力军。据2013年统计[2],我国当年高校本科毕业生近700万。因此,建立新型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也成为我国大学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所以学习和借鉴其培养创新人才的成功经验,有利于促进我国本科教育改革的顺利实施。对中外本科教育模式的对比和探讨已是国内教育工作者关心的热点问题[3-7]。

2013年,笔者有幸赴著名的美国里海大学访问学习。通过短期实践学习,对里海大学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及教学方法有了全面了解。里海大学(Lehigh University,后文简写为LU)是美国一所一流的私立研究型大学,与芝加哥大学、西北大学、杜克大学和塔夫斯大学齐名,被称为隐藏常春藤高校(Hidden Ivies)。该校以工科为重点,其工程学在全世界素享盛誉。而东南大学(Southeast University,后文简写为SEU)作为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其工科在中国有相当的影响力。因此,两所学校具有许多类似之处。笔者以自身亲身观察为基础,就里海大学和东南大学两所学校的教学方法、课堂内容、课后作业、评价体系及学生课前和课后表现等几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国内外大学教学思想及方式的若干差异,以期为中国本科教育改革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一、授课思维和方式

东南大学和里海大学教授知识的思路和方式明显不同。东南大学主要侧重于知识的传授,知识点往往首先从理论的角度阐述,再进行举例(包括实践的应用举例)强化知识点的掌握。这体现了一种抽象到具体的思维方式。而里海大学的课程主要侧重于工程实践应用,因此对知识的传授不是从抽象理论这一角度展开,相反,往往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对某一知识点详细描述,最终从实践应用归纳总结出抽象的概念。以讲解做功和能量的关系为例。如图1,东南大学老师对做功和能量的表达(W12)往往是物体前后动能之差(T2-T1),这实际上是功的一种定义式表达。而里海大学教师描述这一问题则从另一角度进行,即从时间顺序和前后因果关系描述。如图2所示,一个物体原先具有一定动能T1,经过力F做功W12后,其动能变为T2,因此初始动能T1与功W12之和等于动能T2。这种描述更易于理解,也更加贴近实际应用。

图1 功与能量关系(SEU授课思路)

此外,两个学校教学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图示教学法的应用就是其中一例。图示法由于直观,包含信息量大而在国内外教学中被广泛采用。东南大学的教师教授倾向于将知识点浓缩在一张图中,而里海大学则往往分几张简易图描述。在描述牛顿第二运动原理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力等于物体质量与该作用力导致的加速度的乘积),东南大学教师一般倾向于先将力和加速度同时分解成X和Y轴两个方向的矢量,然后用两个公式表达,即X轴方向力的和等于物体质量与X轴上加速度的乘积,Y轴方向力的和等于物体质量与Y轴上加速度的乘积。这种表达方式将信息整合在一张图中,并将力与加速的关系通过两个等式表达出来,虽然信息点浓缩在一张图(图3),但缺乏直观性,没有老师的讲解,学生不易理解。里海大学老师的图示相对更加直观,如图4所示,老师首先将力分解到X轴和Y轴方向,然后将加速度沿着分力的方向进行分解分解,更好地体现出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力与该作用力导致的加速度间的位相关系。学生通过比较两图之间的关系,可以自己推导出来F=ma,这种自行推导出的结论更易被学生掌握。

图3 牛顿第二运动定律(SEU授课思路)

二、授课内容、课堂作业、课后作业以其时间分配的关系

里海大学对授课内容、课堂作业、课后作业以其时间分配的关系处理方法和东南大学也存在一些显著差别。在东南大学(如图5,上),一般课堂内容主要是基本概念的讲解,其次是例题的讲解,通过例题讲解强化对基本概念的掌握。随后布置课后作业交由学生完成,学生参照课上例题的解题思路完成作业。第二次课老师在学生提交作业后开始新的课程讲解,而在第三次课上再通过批改情况讲解第一次课留的作业。里海大学则更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连续性(如图5,下)。在课堂上基本是基本概念的导出和讲解,例题很少涉及,这导致学生完成作业时没有现成直接的解题方法,这促使学生想尽各种方法自行解决问题。在第二次课程中,老师直接讨论课堂作业,经过自身摸索学习的学生会向老师提出很多问题,老师和学生通过讨论这些问题,强化前期课程所学知识,而学生通过这种“自己寻找答案”的教学培养调动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此外,里海大学的课程教学中的小测验非常多,一般几节课甚至一两次课中就有一个课堂测验,这种测验成绩占总成绩的很大比例,可以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有一种紧迫感,避免了国内常见的“平时不学,期末拼三郎”的不良现象。

图5 授课内容及课后作业

东南大学和里海大学对教学内容及作业的时间安排如图6所示。东南大学的大部分时间用于基本知识讲解和例题应用,少部分时间用于家庭作业讲解;而里海大学课程里,基本知识讲解时间约为总时间的1/3,而作业讨论也将尽1/3,小测验及其讲解讨论各占1/4。可见课堂上学生很大部分时间主要用于讨论学习,更多的自主学习在课后,过程考核不时在课程中出现。这种课程教学对学生提出了很高要求,但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性、开放性和创新性学习。

图6 课堂内容及时间分配

三、学生成绩评价

如图7,目前东南大学考试型课程的评价体系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期中和期末成绩。平时成绩一般占总成绩的10%,期中成绩占总成绩的20%,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70%。由于许多课程没有期中考核,大部分成绩主要由期末成绩(90%)决定。期末考试成绩比重如此之高,导致学生过于重视期末考试而忽视前期学习过程,“前轻松学习,后期拼命学”这种思想普遍存在。里海大学考核体系则将成绩比重均匀分配到平时,施行“过程考核”策略。除了10%的平时表现,每日测试成绩和周测试成绩可分别达到20%和45%,而期末成绩只占35%。这意味着如果学生平时没有努力学习,则依靠最后期末考试是不能通过该课程考核的。此外,里海课程也强调团队合作,约有10%成绩来自团队项目。

四、学生课前和课后的学习行为

前面三部分主要比较了两校的教学差异,相关内容是由教师和学校决定的。然而,学生的学习行为对教学效果也有重要影响。这里简要对学生课前和课后的行为差异进行分析。在课堂上,里海大学学生总体上相对东南大学学生要活跃得多,一方面,里海学生在课上提问比较频繁,有些提问甚至在老师教授课程过程中直接提出,另一方面,在讨论环节,和老师之间的互动积极主动;而东大学生更注重纪律性,上课时更倾向倾听老师授课。这种行为差异背后的原因有很多:如东西文化的差异,西方更强调个人主义,而东方更强调集体主义;西方教育体系在小学就鼓励自由提问,而东方更注重老师的权威性;不可否认大学教学模式不同也可能对学生行为产生影响,由于里海大学课程更强调“自身探索式”学习及“过程”评价,因此,学生通过自身探索后自然会产生更多疑问,学习过程不间断的压力也迫使他们更急于获得疑问的答案。

课后学生的学习行为也存在较大差异。里海大学学生更倾向课后相互讨论,而东南大学学生更倾向于独自学习。这种差异和传统教学培养理念有关,虽然西方提倡个人主义,但是教育体系中也大力提倡Teamwork,众多课程中的团队项目使学生习惯于相互合作。然而团队合作的理念在中国教育体系中还处于深入和发展过程中。

综上所述,东南大学和里海大学的本科教育在若干方面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也是东西方高等教育机构之间的差异。差异的原因在于教师教学方式、学校管理制度及学生学习习惯等方面,更深入的原因来源于双方教学理念和模式甚至文化背景的差异。中国已成为重要的科技人员培养地,因此中国教学质量不仅对中国的发展,甚至对世界经济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因此,认真分析中西方教学差异,吸取国外先进教学理念和模式,有利于为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http:///2012-11/19/c_113722546.

htm.

[2]http:///kuai_xun_4343/20130129/t2013012

9_898345.shtml.

[3]兰惠敏.中外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4(2):47-51.

[4]许弘,仇军.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专业(本科)设置的回顾与展望[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3(1):61-64.

[5]茆雅凤.高校本科教育模式的中外对比及改革探讨[J].文教资料,2012(28):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