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特点范例6篇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特点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特点范文1

关键词:文化差异 文化认同 跨地域传播 维模原理

新闻传播中的文化差异是一个影响传播效果极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它从某种程度上左右了信息传播的效果。这是新闻传播学在进行效果考察及策略优化时必须考虑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广西对东盟的传播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传播现象,是以广西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向东盟文化进行“扩张”,并进行影响力塑造和美誉度包装的过程。为此,了解这个过程中的文化差异元素以及优化信息传播效果的认同度,就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广西的地域文化与东盟文化的差异与认同作为具体的视角,分析了广西对东盟传播的策略。

文化差异与认同的学理阐释

文化研究的基本理论认为,对于一个民族、国家和地区构建起历史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集体的(或主体间的)文化变迁的过程,他通过对成员及外来者的表征来创造一个民族,这种表征则是通过撰写虚构的故事或历史,创作风景画和静物画,设计节庆和庆典来完成的”。同时,“这种历史在再现的过程中,致力于通过确定使其成为一个共同体的事物来建立集体的存在:抽绎出民族的性格,确定关键的历史时刻或重点地点。”①

文化差异与认同的基本界定。所谓的差异,是一个哲学上的概念。它是一个个体与另外一个个体矛盾的主要方面存在的个性特征,是一个体区别于另一个体的决定性因素。在本文中,文化差异重点是指信息传播的主体和客体由于所属的地理、人文环境及历史传承等因素不同所导致的文化层面的差异。文化的差异则表现在文化层面,可以为人感知的诸如风俗习惯、理念信仰、衣食住行等层面的差异,它具有历史传承性、相对稳定性和外在的感知性。在跨文化传播层面,则重点指的是那些带有审美价值、信息实用价值和娱乐功能的可以为人直接体验、获取并感知的形态,这实际上是一个大文化的概念。

跨文化传播所追求的至高境界是传播的客体对主体的认同,即一种理念经过包括大众媒介、公关活动等在内的途径传播出去后所催生的客体对传播主体产生的倾向性态度、观念和行为上的强化或改变。在广西对东盟的文化传播中,它所可能细化出的标准是广西对东盟的经济投资环境、人文发展环境、历史文化继承、民族发展理念等整体的一个积极的评价,并在这个积极评价的基础上,触发东盟国家到广西旅游或者投资。

跨文化传播中的维模原理。“文化的维模功能是社会文化的基本功能之一。由于文化的这种功能的存在,在文化传播中,维模功能使文化圈对外来文化起到了一种选择作用和自我保护作用。外来文化有利于维护本土文化模式,便容易被接受,并被作为一种新的文化营养补充到本土文化机体中去。”②文化的维模原理具有两重基本的含义:一是文化流动过程中文化圈对外来文化具有借鉴、吸收和认同的功能,这种功能所导致的结果就是文化圈通过吸收外来文化的养分实现自我的提升和发展;二是文化圈对外来文化中的不利因素具有抵制、排斥和过滤的作用,它体现的是一个“文化警察”的角色。这两个基本的层面,都体现的是文化圈对外来文化的一种主动性和自觉性。

议程建构与文化移情原理。作为“议程设置”理论修正的“议程建构理论”认为:媒介发挥的角色更明确地说应该是一种“议程建构者”的角色,其过程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媒介强调某些事件,通过不同种类和数量的报道以有效地引起民众的注意,媒介这种初步的强调,会影响民众思想和言谈的内容;第二阶段,这些被引起注意的事件经过加工整理后,贴上“标签”,尽可能地与某些现实议程或民众关心的“热点”相连接;第三阶段,媒介将事件或议题与次象征符号相连接,使之变成与特定利益集团“挂钩”的鲜明的议题。③建构议程是通过巧妙的策划,将某些特定的信息嵌入到新闻事件的传播过程中,赋予某些新闻事件以特定的符号信息。

所谓的“文化移情是跨文化交际中主体和客体相互适应和情感沟通的重要方法。文化移情是既立足本土文化又超越本土文化基础之上的跨文化对话和交往,旨在本土文化与异质文化之间建立双向协调、双向互馈和双向建构的机制”。④文化移情原理告诉我们,在对外传播时,不可能仅仅将那些受众感兴趣的信息进行传播,而是需要通过专业的策划,使一些让受者不觉得很重要,但对传者很重要的信息嵌入到传播的议程中,进而扩大媒体报道所承载的信息内容。同时,在这个传播的过程中,受众的反馈意见极为重要,互联网媒体的互动优势已经为受众的反馈铺平了道路。

广西文化特征的解构性分析

每个地区都有每个地区的历史与自然,这是决定该地与另外一个地区不同的最为重要的表现方式。对于一个地区而言,文化的差异是民族特色差异的前提,这也是对外传播的信息能够吸引观众注意的特殊卖点,也是提升美誉度和知名度的根本之所在。经过前文的理论分析,我们有必要首先对广西的基本文化特点、文化构成进行解构分析,在此基础上便于有针对性地运用文化差异的基本原理,去探索传播路径,改进传播策略,最终达到预定的传播效果。

广西对东盟文化传播的过程解构。文化的产生与一个群体、部落、甚至是城市的历史等因素有着较大的关系,每个地区因其地理环境、自然因素的差异,也会导致其文化层面的差异。同样,文化作为反映一个群体、一个民族甚至是一个国家的一面镜子,也是其地理层面差异的表现,为此我们可以根据下图所示的广西对东盟文化传播的过程及文化认同进行分析。

根据上图所示,在广西对东盟的传播中,广西地域性文化是以整个中国民族文化为基础的文化内容,通过大众媒体手段传播到以东盟区域文化为背景的东盟受众中,这些受众获取文化后会产生一种批判性的吸收,甚至是文化的认同。在这个过程中,最关键的过程有两个:一是东盟区域文化与广西文化产生了一种接近性,尽可能让广西在对外传播时了解受众的文化观念,便于媒体制定有效的传播策略;二是在信息传播后,如何达到强势的传播效果,让受众获得文化上的认同。

广西对东盟传播的文化内容解构。广西对东盟的文化传播,必然包含的意思有两类:一是广西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分子所具有的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精神特质,这是中华民族在团结一致、自强不息的数千年历史中积淀出来的与其他的国家和民族不相同的地方;二是广西地区所特有的文化特质,这是由广西地区所具有的特殊的人文、地理、历史等因素构成的,它主要包含广西的文化地理学层面的特质,自然生态景观层面的特质,多民族融合共处的特质,以及广西的人民所具有的风俗、习惯、礼仪、饮食、服饰等层面的特质。

广西对东盟传播的文化优势分析。广西所拥有的文化特点是我国其他省市地区所不具备的,它虽然不是我国历来的文化中心或者任何商业、政治中心,但在漫长的历史积淀中却形成了自己不可多得的文化景观。广西的这种驳杂、交错的文化派系相互融合,使广西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文化交流中心,而这正是广西对东盟进行传播的优势,它海纳百川却又不失其本色。

广西与东盟文化差异的表现

经济水平决定的文化差异表现。经济水平是从根本上影响一个国家文化特点的重要原因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就越开放,越容易吸收和借鉴未来的异质性文化,而国家经济越不发达则对同质的文化有着更明显的倾向。新加坡是世界转口贸易、商业和金融发达的国家,对中国的国学、饮食,甚至是中医都有非常浓厚的兴趣;而与此相反,越南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它更容易接受广西的某些与越南有共性的文化内容,比如教育和科技。

地理环境决定的文化差异表现。虽然地理环境对文化不具有决定性,但却是一个影响文化特点和风貌的极为关键的因素。广西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影响了它文化的多样性,包括与湖南、广东、云南等地的影响而产生的湘楚文化、岭南文化、云南文化等多种文化的共融局面。此外广西沿海、沿边、沿疆又与东盟各国家有着复杂的海陆和内陆的经济、贸易往来,东盟各国与广西的文化又互相渗透,相互影响,因此广西的文化特质又包含了东盟各国文化的渗透性。

历史传承决定的文化差异表现。广西在历史上开发得较晚,历朝历代都被刻上了蛮荒的印记,因此在历史上,广西历来都是政治风云人物的流放之地,是带有顽强性格的部落群体逃难之所。这里汇集过柳宗元、苏轼等中原文化的先进典型,并将中原的纯正文化带入广西,培育了广西文化坚韧、顽强、激昂和深沉的文化特质。而东盟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虽然也受到了中国儒、道等文化的影响,但并没有如广西那般深刻。广西文化所具备的这些特质对于开发今天的广西依然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广西对东盟进行传播的优秀内容。

广西对东盟的文化传播现状

东盟在地理位置上或与中国接壤,或与中国隔海相望,具有天然的地域接近性,我国与东盟所有的成员国都建立了外交关系。对于中国广西对东盟的传播而言,具有地理上的接近性和认同性。

广西对东盟的文化交流。目前,广西电视台已经在越南、老挝、柬埔寨等东盟国家落地,而2010年广西电视台国际频道正式开播,成为广西第一个电视国际频道,面向东盟各国进行定向传播,成为向东盟推介中国文化、商贸、经济、科技等信息的重要平台。同时,广西电视台也积极开展与东盟各国重要城市的合作,在推介广西的同时也向广西的受众推介东盟的文化,起到了传播的双向性和利益的双赢性。

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对广西与东盟的文化交流较为重视,通过财政和政策的支持,鼓励开展诸如歌舞团出访东盟的“广西文化舟”活动,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广西旅游局持续举办东盟赴广西旅游等都对东盟游客推广广西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此外,诸如广西电视台所举办的“寻找金花”等通过电视的形式进行文化的渗透,绕开政治上的传播障碍因素,搭建了广西和东盟各国进行互动交流的平台。

广西对东盟的商贸交流。商贸交流也是广西对东盟进行文化传播的方式之一,近年来,广西各部门将商业活动提升到国家战略,上升到外宣的高度,站在国际化的平台上利用北部湾建设等机会,落实国家“三基地一中心”的工作都起到了助推广西与东盟合作的效果,诸如泛北部湾经济论坛等高端活动的举办,也为东盟的商业人士了解广西起到了搭建桥梁的作用。

自2002年11月4日我国与东盟签署《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后,中国广西与东盟的商贸交流就不断地扩大,从2004年中国与东盟的“早期收获计划”到2010年“中国-东盟自贸区”正式建立,都是广西和东盟加强商贸合作与交流的巨大进步,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广西对东盟进行传播所起到的积极效果。

广西对东盟的新闻交流。广西对东盟的传播最为直接和有效的方式是举办新闻类的专题活动,一方面这个活动将东盟的媒体界及宣传界的领导和精英召集一堂,通过论坛、研讨、会议、交流的方式了解东盟媒体和东盟受众对广西的期待,同时,此类活动又通过这些高端的与会者扮演起舆论领袖的角色,例如已经成功举办过四届的“中国东盟新闻部长会议”就是加强与东盟在传媒领域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为在今后推进广西对东盟的传播起到了很好的助推作用。根据笔者的调查发现,“中国东盟新闻部长会议”所探讨的议题已经涵盖了新媒体发展、社会文化、经济科技等若干领域,这既是一个议题深刻的研讨会,又是一个东盟和中国广西媒体加强合作与交流,熟悉对方媒体运行原则的平台与机会。

以上是笔者在调研中发现的广西对东盟传播过程中做出的一些积极的努力,从近年来日益增加的东盟到广西旅游的游客来看,这些努力的确起到了不小的推动作用。但与此同时,我们依然能够看到,广西对东盟的传播面临着不少的问题或者困难,其中最大的挑战就是广西和东盟的新闻媒体之间的交流还没有很好的形成,而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是:中国和东盟国家的新闻体制不同,在新闻价值的选择上经常会发生错位;与此同时,目前广西的经济实力和在东盟国家受众群体中的核心影响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广西对东盟的文化传播策略

广西对东盟传播所起到的积极效果包含了政府和各部门的努力,而在整个传播过程中,扮演着最为重要角色的当数中国-东盟博览会,对于广西而言,理所应当地利用这一平台借势造势,对传播的效果进行强化,但与此同时,对东盟的传播不能仅靠中国-东盟博览会的举办,更需要文化、外宣、媒体等各个相关部门分别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优化传播路径,改进传播策略,最终实现广西对东盟传播更上一个台阶。

利用广西与东盟的文化渊源,寻找传播的共性。学界专家也在研究中指出:“在文化联系上,广西与东盟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人文渊源,尤其是泰国的泰族与广西的壮族,在血缘、语言、文化方面都有相通之处。在生活习性和文化传统上,东盟国家和广西有很多相似之处,容易引起东盟国家对广西文化的认同与共鸣,有利于加强相互间的文化交流。”⑤可见,广西对东盟的传播已经具备了天然的优势,而且根据东盟在广西高校读书的一些留学生的调查也可以看出,他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比如有留华大学生积极报名参加中国-东盟博览会志愿者等)。因此,当前我们通过对东盟的文化传播可以通过传播路径的优化和传播策略的改进来强化其效果,其一方面寻找东盟和广西文化的接近性,使传播的信息更容易被东盟的受众所接受;另一方面又利用广西文化和东盟文化的差异性来塑造吸引力。

运用广西文化的吸引力,助推广西文化的扩散。广西对东盟的报道必须考虑以下几个基本内容:首先是中国广西的文化特点哪些能够对东盟地区的受众产生兴趣,并融入东盟的文化,可以通过维模原理中的“文化吸引”功能顺利地让东盟的受众接受并认同广西乃至中国的整个民族文化。其次,在中国广西对东盟的传播中,需遵循求同存异的原则,除了那些具有兴趣共同点的文化色彩外,将中国的特色文化,特别是那些尚未被东盟受众群体所认知的文化进行推广,也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内容。

通过中国广西对东盟的传播,将广西甚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精心地嵌入到媒体的报道中,使媒体在传递中国-东盟博览会相关信息的时候,附带大量对中国有利的文化元素。比如中国儒学、养生理念、中华民族的和谐观等,都从中国的文化精神和民族精神出发,嵌入了和平、友谊、团结、以人为本、和谐共处的文化理念。

整合对东盟的传播方式,扩大核心影响力。笔者认为,对于中国广西而言,需要整合媒体资源优势,发挥中国-东盟博览会的事件效应,将中国广西的文化特点和经济、科技、教育的成果传播出去,为提升中国广西在东盟地区的区域影响力作出应有的贡献。在这一跨文化传播的操作中,笔者认为,强化传播效果要重点发挥东盟十国中来广西旅游的游客(舆论领袖)、博览会参展商、东盟媒体记者的二级传播效应。同时,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各大媒介形态中,广播媒体和互联网媒体具有跨地域和跨文化传播的优势,除了开设中国-东盟博览会官方网站的外文版外,更应该发挥媒体的舆论优势,建立受众面更为广泛的对东盟传播的专门平台,通过发挥网络受众信息获取的主动性和受众的主动参与性,使信息的传播更为精准,同时,利用网络媒体的互动优势,可以将SNS、Web2.0等的互联网技术手段运用到网络信息的传播及反馈上。同时,除了网络平台的运用外,广播媒体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传播渠道,它具有信息传播速度快、投资小、覆盖面广的特点,因此,笔者建议有必要整合广西的广播媒体资源优势,根据中国广西地区的文化资源特点,对东盟各个国家展开有效的信息传播,从而拓展传播平台,整合资源优势,强化传播效果。

修正媒体报道偏颇,促使东盟受众态度改变及强化。国外的媒体、受众由于受不同的文化背景、新闻价值观的影响,可能会在报道或者获取信息的时候产生一定的偏颇。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三方面做出努力:一是向国外媒体提供关于中国-东盟博览会、广西文化、中国的民族文化的相关介绍,采用背景资料的方式对国外媒体的从业人员进行广西文化的“培养”;二是广泛利用互联网、广播媒体、海外广告等方式采用多种语言形式对普通大众进行广西文化的宣传和普及,以消除因为文化差异而造成的对广西文化的误解;三是需要我们通过各种途径尽可能地去培育国外记者的兴趣观念,可以组织东盟国家的专家、学者、媒体等话语精英到广西旅游、参观、举办论坛,引导他们对中国的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他们的话语优势,引导更多的受众对中国广西的文化产生兴趣。

结语

广西对东盟的传播已经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尝试,并且已经在逐步的操作中建立起了以中国-东盟博览会为重点平台的对外传播途径,而广西电视台和广西的文化部门也逐渐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对东盟传播的方式。为此,笔者结合文化学和新闻传播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对广西的文化特点和外宣优势做了细致的分析,认为广西对东盟的传播工作必须站在国际传播的高度,以文化中的共性寻找效果的认同,以文化中的差异性寻求传播的吸引力,发挥媒体、政府的积极助推作用,整合多种媒体手段,实现广西对东盟的有效传播。

注 释:

①阿雷恩・鲍尔德温[英]:《文化研究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62-163页。

②张国良:《传播学原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22-223页。

③高永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的适度原则》,《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8)。

④林娜:《论文化与传播的相互影响》,《河南社会科学》,2008(4)。

⑤茅量:《广西卫视以独特内容打造独家传播优势》,《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10)。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特点范文2

【关键词】民歌 《刘三姐》;南宁民歌节;东盟;文化交流

今年(2013)是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的第十个年头。中国与东盟关系已进入全面发展阶段,双方合作已进入加速期,发展的首要目标是把握时机推动双方多层次、宽领域、高水平、全方位合作。在这其中,文化艺术交流的作用愈发显著。它不仅对推动文化产业,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有着重要影响,更在加深双方人民的了解与增进双方人民的友谊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广西民歌作为广西文化的重要代表,在中国—东盟文化交流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一、传统民歌传唱:文化传播中埋下的种子—一以“刘三姐”为例

我国民歌不仅包括传统民谣、号子、小调还包括与众不同的广西壮乡山歌。民歌与古典音乐、重金属音乐、流行音乐以及摇滚音乐等相比不仅同样具有较强的音乐性、节奏性和欣赏性,更重要的是民歌在文化传播与日常交流方面展现出极强的信息传递性。民歌来源于普通群众对生活生产的感悟,有的是独唱形式的小调,有的则是以对唱方式呈现的山歌,山歌对唱不仅是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一种方式,同样适用于日常生活的交流、说理甚至于争吵。

中国民歌尤其是两广地区、福建和台湾地区的民谣、民歌在东南亚的影响较为明显,比如刘三姐的《山歌好比春江水》、邓丽君的《甜蜜蜜》等等。在东盟十国中,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尼都通行汉语,随着我国东南沿海居民在明清时期移居东南亚,中国的文化尤其是东南沿海的生活习俗、商业活动、语言文化以及音乐舞蹈都相继流传开来。

广西素有“歌海”的美称,古老而悠久的壮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了无数优秀灿烂的文化和艺术。自古以来刘三姐歌谣见证了壮族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体现了壮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与民族风貌。广西宜山壮族传说,刘三姐生于唐中宗神龙元年(703年)。从小聪慧过人,能歌善唱。2岁即出口成章,妙语连珠,以歌代言,名扬壮乡。后曾到附近各地传歌,慕名前来与她对歌的人络绎不绝,短则一日,长则三五天,刘三姐的对歌传歌引来无数歌迷前来学歌,以后便形成了歌圩。刘三姐的歌谣内容主要以描述壮族人民日常辛勤的生产劳动,反映壮族人民勤恳朴实与乐于自然斗争的精神,及对爱情向往真诚、互信、自由、平等,对封建传统礼教反抗与蔑视的爱情婚姻观。“竹篙打水浪飞飞,好情结交不用媒。多个媒婆多把嘴,免得人家讲是非。” 这些都是对当时百越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东盟许多国家在当时都受中国文化辐射,自古以来就与我国有着历史渊源。以越南为例,越南与广西山水相连,世代友好往来,中越之间有很多民族都跨境而居,历史上多源于我国古代越人,双方之间文化交流密切。越南北方民歌主要内容也多以爱情为主题,对婚姻包办的不满如“嫁夫不知夫君面/夜睡疑是邻家翁。” 还有也多是越南人民与自然抗争的劳动描述。同时,越南北方的民间音乐的音阶也与刘三姐歌谣类似,sol-la-do-re-mi 曲调明快。这些内容与形式上与刘三姐歌谣有着相似之处,甚至可能是双方歌谣相互影响而产生的。这些都说明自古以来,双方就在歌谣传唱中就已埋下了文化交流与文化认同的种子,等着后人去挖掘。

随着时代的发展,虽然很多古老的传承都已消逝。但是“歌仙”刘三姐却在新时代仍旧焕发着光芒,随着歌声传唱中国大地,乃至唱响东盟。第一部风光音乐故事片《刘三姐》在东南亚放映时,被誉为“山歌之王”,在马来西亚被评为世界十部最佳影片之一。此后,大型山水实景剧《印象·刘三姐》等作品也闻名世界,成为了新一代的“刘三姐名片”。在对广西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东盟留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中,结果显示大部分年轻留学生了解刘三姐多是通过《印象·刘三姐》这一途径。在观看《印象·刘三姐》这一过程中增加了他们对相关汉语知识文化的兴趣与了解程度,激发了他们学习中国文化的热情。无独有偶,越南政府早在2006年就计划将《印象·刘三姐》移植到越南下龙湾。据中新网报道,2006年广西就已着手与越南共同打造下龙湾大型海上实景演出项目。越南广宁省文化官员在广西桂林观看了《印象·刘三姐》大型山水实景演出之后,认为具有“海上桂林”之称的广宁省下龙湾也可以开发一台实景演出,便多次到桂林“取经”。广西文化部门与越南达成协议,把中国的资本、创意、运营模式等和越南的民族风情相融合,共同打造下龙湾大型海上实景演出项目。[2]此外,该创意还将“扎根”柬埔寨吴哥;而歌舞剧《刘三姐》也将进入马来西亚表演。据悉,其他一些东盟国家对“刘三姐”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可见这种文化交流方式不仅得到了民众的认可,还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可见以《刘三姐》为代表的民歌文化对巩固双边友谊是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的,同时还扩大了双方文化产业的交流。为中国—东盟之间更深入的文化交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民歌交流:文化交流中的绝佳途径——以“广西南宁国际民歌节”为例

南宁国际民歌节也是广西民歌文化的一张名片,至今已举办了15届,是我国唯一的国际性民歌节,同时也是我国民歌文化与外国(特别是东盟)民歌文化进行交流的重要舞台。近年来,随着南宁国际民歌多次成功举办,前来参加的海外各国的艺术家也越来越多。越南、印尼、菲律宾、柬埔寨等东盟国家也包括其中,带来了极具当地民族特色的节目。民歌节在我国和东盟的影响力日益增强。

(一)、南宁国际民歌节为中国—东盟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

南宁国际民歌节充分的展现了中国的民歌艺术,原生态的民歌、改编民歌(民歌新唱)、新编民歌和流行歌曲同台演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以最近举办的2013南宁国际民歌节为例,整场演出以《大地飞歌壮乡情》、《一江春水,连云贵湘粤》、《半挂云帆,达港澳东盟》和《中国民歌世界风》四个歌圩场景贯穿全部,将传统壮族文化和时代潮流元素相结合,展现了中国广西文化产业的实力与创新能力,满足了各个层次、各种爱好的听众的需求,给到场和收看电视转播的中国观众与东盟人民都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同时也为广西民歌走向世界搭建了一个高质量的平台。同样的,东盟各类优秀民歌作品也被引入民歌节的舞台,如印度尼西亚民歌《梭罗河》、马来西亚民歌《拉沙沙央》、菲律宾民歌《孩儿》在舞台上也广受好评。中国—东盟民歌艺术在碰撞中产生火花,在交流中产生共鸣。民歌节上还有很多合作创新类的演出,如西洋乐器演奏中国传统民歌、中国歌手唱东盟民歌、各国歌手合唱新编曲目《相聚南宁,相聚永久》。整个民歌节文化交流形式多种多样,双方在文化交流碰撞中都能吸收精华,积累合作经验,实现共同协作创新。只有这样高质量的对话平台才能催生出高质量的优秀民歌新作与其它形式的艺术作品,是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合作与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桥梁。

(二)、南宁—国际民歌节为中国—东盟文化交流提供新思路

传统形式上的中国—东盟文化交流的模式主要是政府包办为主,这种传统模式不仅为政府带来了巨大的财政负担,而各种活动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应都大打折扣,往往不能达到良好的预期效果。但民歌节则创新的采用“政府办节、公司经营、社会参与”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运行机制。政府在其中起主要引导作用,确定民歌节的主题,进行社会号召与宣传。节事运作方面交由专门的公司负责,采取市场化运作,提升了效率节省了开支。同时整个社会都参与到民歌节中来,为民歌节献计献策,营造整体的氛围。在这种新的文化交流模式下,加以民歌这种广受各国群众欢迎的主题,民歌节所产生的各方面的效益都大大超出了各界的预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民歌在文化交流形式上的创新很好地建构了一种典型的成功模式,为其他文化上的交流提供一种新的思路与模式。

三、民歌文化融合:进一步促进中国—东盟文化融合的有效方式

民歌文化作为中国—东盟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元素,在双方文化交流中起着独特的作用。(一)、民歌在中国—东盟文化交流融合中的“多点效应”

民歌音乐不仅能在双方的歌唱家之间交流传唱,同时也能极大的拉近广西与东盟各国人民的距离。音乐特别是民歌不仅是文化的重要内容,更是各国、各民族进行交流的共同语言。能够直接生动形象的展现人民的日常生活与情感,在特定的环境中,甚至比单纯的语言更具有感染力与说服力。这对不同语言、不同国籍、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身份、不同阶层的人民群众都同样适用。通过旋律、曲调、歌词能人们到达无障碍的文化交流,还能使文化交流的内容更加丰富、层次更加多样、受众更加广泛。

在民歌交流中,我们一向“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不仅大力邀请外国音乐家来我国进行表演,还常派代表团到各国进行巡演。国际交流力度也逐步加大,影响力也逐步提升。除了传统的“两会一节”以中国与东盟为双边主体外。我国民歌交流还多以与东盟各国“点对点”的交流形式展开。如2013中越歌曲演唱大赛在越南河内的顺利落幕,2012中泰友谊歌会的成功举办等等以对各国的特色交流进一步加深了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的友谊。此外,如中国驻越南大使馆文化处举办同唱友谊歌活动推进校园的类似特色活动,极大的扩大了我国民歌在越南青少年之间的影响力,这将对中国—东盟之间的文化交流产生深远而持久的积极作用。

(二)、民歌在深层次的融合东盟文化中的积极影响

随着中国—东盟经济交往的日益频繁,急需文化上的广泛深入交往,从而达到文化认同和融合,推动中国东盟全面深入的交往。民歌元素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并与日常生活关联密切,老百姓喜闻乐见。加强中国—东盟文化交流,构筑区域文化,有利于地区稳定和繁荣发展。最后参照泰国以往民歌《????》(《火车》)、《??? ???》(《亲爱的妈妈》)、《?????????? ??????????》(《月亮婆婆》)、《????????》(《翩翩少年郎》)、《?????????:??????????????》(《乌龟与兔子》)、《????????????????????》(《宋干节》)、《???? ???? ???? 》(《大象歌》)、《????????????》(《礼拜歌》)等等,我们可以发现中泰民歌、民谣中所采纳的素材和曲调都有深层次的内在联系,泰国民歌的曲调特点与中国大致相似,易于引起共鸣,都非常简洁、明快并且朗朗上口,民歌的取材都源于生活中的细节,比如节日、亲人、寓言以及具体事象。比如下面这首泰语歌:

“????????????????????(??????,??????????,???????????) ????

????????????????????(??????,??????????,???????????) ????

??????????????????????????????????? ?????????

???????????????????????(??????,??????????,???????????)”

这首泰语歌对应的翻译就是民歌《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如果我们感到幸福就(拍拍手,跺跺脚,大声笑),如果我们感到幸福就(拍拍手,跺跺脚,大声笑),如果我们对身边的一切都感到幸福满意,别忘了一起(拍拍手,跺跺脚,大声笑)。”它从曲调到歌词大意几乎全是从中国的民歌《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整体翻译而来的,可见中国民歌在东南亚尤其是泰国的影响。

同志说过,“文化就像一个绵延不断的河流,源头来自远古,又由许多支流、干流汇合而成。文化交流是民心工程、未来工程,潜移默化、润物无声。”[4]东盟各国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中国传统民歌也正在渐渐地深层次融入东盟文化氛围中,既展现了我国悠久而璀璨的民歌艺术文化,又让东盟各国加深认识和了解我国的传统民族文化,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与精彩。这对他们更直观、感性的了解真正的中国文化是有着极大的帮助的,也能激起他们学习中国文化的热情与兴趣,让中国广西民歌文化更好的走出国门,增强东盟人民对我国与东盟山水相连文化相通的认同。

所以,我们要积极发挥民歌在中国-东盟文化交流中的特殊作用。借助中国—东盟博览会这个良好平台,扩大中国民歌在东盟国家的影响力,进一步加强双方民歌文化的交流,为2014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年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为共创中国—东盟美好明日奠定基石。

参考文献:

[1]杨武.东盟文化与艺术研究[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7.

[2]蒋雪林.《印象·刘三姐》移植越南下龙湾项目已获进展[Z].中国新闻网,2010年11月17日.

[3]陆斐.论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文化模式与意义[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第20卷第l期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特点范文3

桂东南地区的人口主要由广东、江西、福建等地的人迁徙而来,在这一过程中,外来文化也随之在桂东南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呈现出了丰富多彩、异彩纷呈的特点,如当地的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建筑文化都独具特色。桂东南的民族文化有四大特征:一是江海文化的交汇融合。桂东南地区北有广西最大的河流西江,南邻北部湾沿海,西江是广西最大的水运干线,北部湾是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重要出海口,处于西江和黎湛线交汇处的贵港,是现在广西最大的内河港口。桂东南的所处的区位优势,非常便于沟通广西各民族间的文化,也便于吸收东南亚和其他外国的外来文化。二是粤东和粤西文化的交汇融合。粤东是广东,粤西是广西,由于历史原因,粤西一向落后于粤东。而桂东南紧邻广东,桂东南汉人都会讲广东话,且在生活习俗、饮食起居上也近于广东。而广西各民族也有各自优秀的文化传统。桂东南处于广西东南紧邻广东的位置,是广西各民族和广东汉族交流融合的必经之地,必将在文化的传播和交汇中,推广先进,认同先进。三是多元文化的交汇融合。桂东南在历史上处于多元文化交汇融合的位置,这里既有汉族的先进文化,也有少数民族的先进文化;既有以桂平西山、贵港南山为中心的佛教文化,也有以容县真武阁、北流勾漏洞传承的道教文化;既有以“守宗不守土”为特征的具有强大凝聚力的汉族客家文化,也有从国外传入的基督教、伊斯兰教文化;既有受广东影响的重商文化,也有广西传统的重农文化。各种文化在桂东南大地上和谐共处,共存共荣,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在文化上的包容性。四是重文重教和重经济文化的交汇融合。桂东南是农工商发达的地区,也是一贯的重文重教地区。农工商的发展为振兴文教提供了基础,同时文教的兴盛又以软实力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二、桂东南民族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随着艺术设计理念的不断更新,特别是近几年来,民族元素在设计领域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受到了广大设计师的强烈推崇。将桂东南民族文化运用到室内设计中,符合现代设计发展的趋势,而且这不是简单地将民族性元素盲目地添加到室内空间中,而是在细节上恰到好处地运用民族文化,在提升室内空间艺术性的同时,使民族文化的功能得到了充分体现。

(一)通过空间布局体现桂东南民族文化

首先,在通风方面,桂东南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是其显著的气候特点,因此,桂东南地区的传统建筑和室内设计首先要考虑通风、防潮、防热的问题。比如,当地传统的民居主要采用的是梳式布局,即以南北里弄为主,在东西两边设置南北狭长的冷巷以及连续的小天井和廊道等,以便能够借助风向实现空气的对流和防潮。而在室内设计方面,设计师大都通过开敞、通透的空间来打造小的通风系统,实现空气的循环流通。其次,在采光方面,桂东南地区的室内空间通常可以设天窗,或者将房屋的顶部设计成遮阳式的采光窗。另外,在室内采光度较差的区域可以放置一面镜子,起到发射自然光、增加室内亮度的效果。再次,在表现空间层次上,设计师可以借助特有的民族纹饰和线条来获得清晰的空间层次感,而不是对室内的物品进行硬性呈现;还可以借助线条增加空间的层次感,这里建议多选用直线,尤其是室内的顶部和地面要运用直线进行布局,这样既能够体现出室内设计简洁、大方的特点,也能够增加空间的层次感。相反,不恰当地使用弯曲线条会给人凌乱的视觉感受,达不到预期的审美效果。

(二)在色彩的运用方面凸显桂东南民族文化

桂东南地区人们的色彩观以追求古朴淡雅为主,强调色彩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如以白墙、灰瓦、青砖等为主色调,与周围的青山绿水融为一体,谐调而不张扬。这些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色彩搭配呈现出了和谐统一、素净明快的整体色调,是当代室内设计师取之不尽的创意源泉。色彩对于室内空间的重要性犹如其对于绘画的重要性一样,它是室内设计的灵魂。因此,在室内设计中,设计师要根据空间造型的不同、材质的不同,以及色彩在光线下的不同表现等,来考虑选用什么样的色彩。而且色彩作为室内空间设计的一种特殊语言,体现着主人的审美意识、审美眼光、情感体验等。由于桂东南地区的人们比较偏爱素色系,因此在进行室内设计时,设计师需要考虑到当地人的色彩偏好,多选一些简洁的色彩搭配。如客厅和卧室可以选用单纯的素色,这既符合当地人的审美观,也能够体现出主人朴素、质朴的性格特点。在使用素色系作为室内空间的主色调时,设计师可以选择黄、蓝、绿等颜色来进行搭配,这样室内空间的颜色就不会显得太过单调,而会增加一些灵动、活泼的气息。总之,桂东南的色彩文化蕴含着独特的精神内涵,将本地区的色彩观恰当地融入到室内设计的色彩搭配中,能够表现出室内空间装饰性、简洁性、象征性的特征。

(三)通过细节设计展现桂东南民族文化

桂东南地区的建筑不论是外观造型,还是室内空间设计,都非常重视对比,讲究规律。比如,当地民居的平滑屋顶、局部檐口及脊线的对比,横梁上复杂的雕饰与竖柱平直表面的对比,室内门窗的屏风和简单墙体的对比,以及室内的简单装饰和精美家具之间的对比,等等。这些对比都会给人以较为强烈的视觉反差,产生富有规律的变化。另外,这些简单与复杂、平淡与繁复之间的对比也反映出了桂东南地区传统建筑非常重视细节修饰的特点,而这也非常符合现代室内设计的准则。这样看来,桂东南传统建筑的设计精髓并不落伍,相反还非常具有时代性。现代室内设计的趋势不再是凸显墙面的装饰效果,而是将设计重点转移到了对空间环境的整体把握上,倡导在合理解决空间功能的前提下,通过家具、挂件、摆饰、灯具等细节来提升空间环境档次,通过装饰细节的精美变化来体现文化品位。现代室内的细节造型设计可以通过吸纳传统建筑中的藏、露、重叠、连续等装饰手法来强调对比效果;可以借助桂东南传统建筑的造型元素来突出节奏韵律;也可以同建筑结构相结合,用细节装饰来丰富和过渡界面的衔接,使细节造型更具有实际意义;还可以通过桂东南特色的家私组合、布艺摆件、灯光装饰等来渲染环境氛围。

三、总结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特点范文4

【关键词】明清时期;两广;地缘政治关系;影响

【作 者】滕兰花,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历史地理学博士。南宁,530006

【中图分类号】C9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10)01-0112-006

The Geopolitical Relations of Guangdong and Guangxi and Its Impact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Period

Teng Lanhua

Abstract: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period, the unbalanced phenomenon of Guangxi region development exacerbated, but also the uneven phenomenon in development in the east-west is evident, which with neighboring provinces, especially Guangdong and Guangxi geopolitical relations are inseparable. With the fact that Guangdong economy rose abruptly, its powerful geo-economic radiation force affected the east and southeast area of Guangxi, but also had a strong impact in culture, which created the obvious difference in social economy and culture between the eastern region and western region of Guangxi.

Key words: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Guangdong and Guangxi; geopolitical relation; impact

历史时期,广西社会开发进程在自然、人文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存在着区域差异,自秦到宋一直是表现出南北不平衡的差异,桂北特别是桂东北地区发展较快,其它地区发展相对滞后。宋代以来特别是明清时期,广西区域社会开发出现明显的东西发展不平衡,时至今日,广西区域社会开发的东西不平衡仍很明显。虽然学术界承认古代广西存在着区域社会开发的东快西慢的差异,但是都多从经济发展、政治治理、人口与移民等方面进行粗略地探讨,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并且引入地缘政治学理论进行深入地研究,这尚无人涉足。周边省区对广西的地缘关系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它影响了广西区域社会开发的进程。特别是,广西地区毗邻广东,在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发展过程中,都避免不了区域地缘政治关系方面的影响。

地缘政治是根据各种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近些年来,学术界多把这种理论移入研究地缘环境对区域经济、区域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上。李孝聪先生的《中国区域历史地理》在书中引入了地缘政治的学说,把它引申为区域内部的行政区划结构,表述为“区域的地缘政治结构”,他认为地缘政治结构指的是受政治制度与政治环境等要素制约而形成的地理空间结构,反之,这种地缘结构又对地区政治的动向有着重要的影响。①方铁教授指出,在研究西南古代区域史时,要注意西南地区的地缘政治关系,西南地区内部各地区之间存在复杂的地缘政治关系。以上关系隐藏于西南地区演变过程的内部,深刻地影响了数百年、上千年该地区的历史发展。②这个规律同样适用于明清时期广西与周边省区之间的地缘关系。因为地缘政治所涵盖的面很广,同样适用于同一地缘下的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和文化联系的分析。本文即在历史地理学的视野指导下,引入地缘政治学的理论,试图分析两广地缘政治关系以及对广西区域开发的影响,以求教于方家。

一、两广的地缘环境

地缘环境不仅包括传统的地理关系和政治关系,还包括与地缘有关的经济关系、民族关系、文化关系等诸多方面。广西地处中国西南边陲之地,东北与湖南毗邻,东与广东相接,西连云南,西北紧邻贵州,西南与越南接壤,既是中国内地,又是边疆重地,地缘政治环境十分特别。

广西与广东地处五岭之南,珠江水系把两广维系在岭南这个较大的地理单元,先秦时期的西瓯、骆越先民是两广大地上的主人。尽管有云开大山、六万大山、萌渚岭把两广分隔开,但是西江在广西梧州汇集了各支流后,流入广东,这条河道就是两广之间天然的纽带。在唐朝中期以前,广东和广西被并称为岭南,是历代王朝统治下的一个大的政治地理单元。唐朝中期在岭南地区分别设立岭南东道和岭南西道,岭南才开始分为广东和广西两个部分。

从秦代设岭南三郡到隋朝,两广的行政设置均相互交错,并没有形成单独的一级政区。唐初设立岭南道,两广仍同属其中。唐咸通三年(862年)岭南道分为岭南东西二道,两广才正式分治。宋代时,在岭南先设置广南路,太宗末,分广南路为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这是广东、广西名称之来历。广南东路治所在广州,有14州;广南西路治所在桂林,有7州。广南东西之划分,以西江流域的封州梧州之间为界,贺江、云开大山以东属于广东,以西属于广西。 这种划分是受地形影响。贺江自北向南流,萌渚岭、大桂山自东北向西南倾斜,构成两广的东北界,而云开大山、勾漏山、大容山、六万大山则组成东南屏障,这些天然屏障基本奠定了今日两广的分界线。

元代,广东地区归江西行省管辖;广西地区归湖广行省管辖,今海南省和雷州半岛,都归湖广行省统辖。政区如此调整,是因为元代通岭南的主要交通线是沿赣水和湘水分东西两路而下。自赣水逾大庾岭,则进入北江流域,江西与广东的联系很便捷,所以广东划归江西行省管辖;而原先的湘桂水道保持畅通,所以广西划归湖广行省管辖。这种交通格局更是奠定了两广各自的发展方向及水平。明朝初年平定岭南后,由于广西壮、黎、瑶三个民族反明起义猛烈,朱元璋采用分而治之的办法,把黎族聚居的海南岛,钦、廉州地区和雷州半岛一并划归广东,以便加强控制。直到20世纪后半叶,钦廉地区才回归广西。这种因交通线和军事用兵引起的地缘政治格局,对广西沿海地区民系、方言、习俗的影响,至今仍然能够感觉到。③明清时广西由于自然条件上的相似性以及经济方面的互补性,仍与广东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东西两广,虽分二省,其实共为唇齿之邦。” ④

二、广东对广西的地缘经济辐射

地缘政治是一定空间内不同集团的力量竞争,它们之间互为受力方与发力方,其力量的强弱不同,其影响也不同。某些力量更多地表现为发力方,对外扩散影响;而某些力量主要地扮演受力方,更多地接受强权的影响。在宋代以前,中国政治经济中心均在北方,为此,广西也多为接受来自北方的政治经济影响,桂北地区发展因而较早。从先秦时期开始,广西的经济即与中原地区特别是两湖地区有密切联系,这已有考古材料为证。如恭城县出土的大量带有浓郁楚文化色彩的器具。秦代凿通灵渠后,岭南与中原的交通主要以灵渠作为必经之路,湘桂通道成形。南北人员往来和物资交换不绝于史。桂东北地区也因此得到较早的开发,而且随着灵渠―漓江―桂江―西江水道的开辟和发展,广西的经济开发呈现出自北向南推进的格局,并一直保持到明代。

明代,岭南经济区异军突起,以广州为发展极点,形成区域经济市场,并积聚了较强的经济能量,开始沿着西江流域向广西辐射,出现了自东向西的梯级开发格局。西江这条珠江最大支流成为连接广东与广西之间的天然纽带。西江水系就象一把自东向西打开的扇子,以西江为主扇骨,贺江为扇形的最东面,南流江流域成为扇形的最南面,西江各大支流成为各扇骨,梧州作为扇骨的交汇点,广西的经济开发以及两广经济交流就在这样一个扇形区域内进行。

西江支流桂江、浔江、北流江、郁江、黔江、左右江等成为了两广经济格局中的支点,形成了以河流放射性分布的扇形经济辐射格局。两广之间通过珠江水系的东西互补性流通,使岭南区域市场一体化趋势明显。如嘉庆四年(1799年)时,广西商业性税银数总额为146420两,各府税银分布呈东高西低状态:年征杂税银在浔桂西三江总汇的梧州府共71650两,为最高;位于西江主干浔江畔的浔州府共52636两,为其次;地扼桂江中游的平乐府7523两;宋时商务较多的桂林府仅为5460两,位已降至第四;南宁府3032两;庆远府810两。⑤由此可知清代时,广西已经形成东西走向的货流方向。

由于广东的经济发展水平远远高于广西,所以在经济交流中,广东是经济辐射的发力方,广西是受力方,而且广东对广西的经济辐射随着两者之间距离的增加而递减,加之广西河流由西向东汇集,为此,广西的圩镇多呈现出自东向西、沿江河扩散的格局,形成了“无东不成市”“无市不趋东”的格局。紧邻广东的桂东南地区的商业发展自然不必再提,桂东南的陆川县的圩市很发达,贸易活跃,共有圩12处,遍布全县,都是三日圩,有些圩期还相互错开,以便贸易,多是以谷米及生猪为大宗的流向广东的外向型货物贸易。位于西江上游的南宁,地处邕江畔,上可溯水进入左右江地区,一跃成为桂西南商业重镇,粤商纷至沓来,城内不仅有多处粤商会馆,而且城区内街道职业分工趋向明显化,出现各种行业街道,如布行街、油行街、木行街、线行街、山货街、棕竹街、盐行街、棉花街、磨房街、油箩街、缸瓦街、槟榔街、打铜街、打铁街、细花街等多达55个市场街区。

即使是右江上游的百色,也因其便利的航运,成为桂西重镇。清代时,百色作为滇桂通道的重要中转站,滇铜粤盐都在此中转。其它物资亦借道出境。如云南的铜、锡、钨、锑等矿产品和土特产用船从剥隘运到百色,顺右江运至南宁、梧州、广州、香港等地。滇商购置的苏杭洋杂、花纱布匹、针织百货、盐巴煤油等货物则从百色用木船运抵剥隘运销滇南。当时的百色城“市肆喧闹,舟载马驮百货云集,类皆来自东粤以及滇黔,非土产也”。⑥

地缘各政治力量之间因位置不同而造成的距离差异进一步影响它们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关系。陆俊元认为,特定的地缘政治空间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地理场。在一个各向同性的地理空间平面上,任何一个力量源都处在该地理场中的一个特定位置上,它的影响会随着离开源的距离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将它的影响向周围地域传播,实力随距离增加而削弱。⑦岭南区域市场以广州为核心,向外辐射其经济能量,越往外,其辐射力递减。我们不妨以商业人群――粤商为例进行分析。粤商在广西的聚集度往往是衡量广东对广西的经济辐射力的一个重要指标。粤商主要分布在梧州、平乐、柳州、南宁、玉林等地,几乎覆盖了广西全境大部分圩镇。广东商人借助便利的西江航运,以会馆为基点,建立起地跨两广的商业网络,形成了影响力很大的一支移民队伍。

据侯宣杰研究,清代广西全省共有粤商会馆91个,占清代广西全省会馆203所的44.8%,分布于12 个府(州)50 多个县份;福建会馆仅8所,占会馆总数的3.9%。⑧其地域分布在桂东地区最广,桂西地区较少,呈现出沿西江自东向西递减的趋势。以桂西地区的百色为例。清代,滇桂通道上大宗的滇铜与粤盐的互易以及其它贸易使百色迅速发展成为桂西的商业重镇。百色设城于雍正八年(1730年),大量的粤商到此收购当地物产及云南的铜、硝石,贵州的桐油、矿石等产品,沿右江运往南宁,再运往广州销售。并将食盐、布匹等商品运抵百色或转运滇黔两省销售。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设立粤东会馆,这是桂西地区规模最大的粤东会馆。此外,田西县(今隆林县)旧州城在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就建有粤东会馆,百平街亦在雍正年间建有广州会馆,镇安府亦有广东会馆,这表明粤商之势力在西江上游也有较大影响,深刻反映出清代以来广西城镇经济的发育严重依赖广东等邻省辐射带动的历史特质,充分表明了广西“无东不成市”的商业发展格局。

三、广东对广西的地缘文化影响

文化的载体是人,在古代,文化的传播多是靠人的移动而迁移式传播。大量广东人迁居广西,把广东文化也带入了广西,使广西文化的发展在相当大的范围里带上了较浓郁的粤式色彩。本文仅以粤语、妈祖信仰这两个较具代表性的粤文化因子在广西的传播与扩散为例进行分析。

语言的传播与扩散,主要是靠人口迁移。粤语是极具地域特色的广东方言。明清时期,广东人口剧增,珠江三角洲地区无法承载,大量广东移民向内陆迁移,广西与广东同为一个地理单元的天然地缘关系让广东移民沿着西江溯流而上迁徙,横贯全域,呈典型的东西走向。明代时已经有明确的史籍记载广东人移居广西。如“三江蛋户其初多广东人”⑨。梧州位于浔江、桂江和西江的交汇点,水道四通八达,有“百粤咽喉、通衢四达”的八桂门户之称。明清时代,谷米从贵县、桂平、桂林等地运来,盐从广东运入梧州,木材、毛皮、兽骨等山货土产从柳州、南宁、百色、云贵等地运至梧州,优越的地理区位使梧州形成了以“西米东盐”为特色的转运贸易,来自广东和东南沿海各省的商人,纷至沓来。“客民闽、楚、江、浙俱有,惟广东接壤尤众,专事生息,什一而出,什九而归……盐商本客,列肆当垆 ,多新(会)、顺(德)、南海人”。⑩苍梧县戎圩“客于戎者,四方接,而莫盛于广人”。B11桂平县“城外厢居民皆粤东移民”。B12清咸同年间,横州城内有许多广东商人,他们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建会馆。B13

大量粤籍移民迁居广西,也把粤语带入迁居地,成为居住地通用语言。时至今日,自梧州沿西江西进,直至右江上游重镇百色以及左江上游商业重镇龙州、凭祥,均以粤语为城镇主要方言。如百色自清代建城以来,粤商一直执商业牛耳,粤语成为商业语言,至今仍成为城区内主要通用语言。甚至于在传统的壮族聚居地的来宾市,其下辖的兴宾区良塘镇,在清代时也有大量粤人迁居此地,以经商为业,建有粤东会馆,至今老街上仍以粤语为主要交际语言,而且兴唱采茶歌,崇拜妈祖。由此可见粤语的影响力之大。

以妈祖(又称天后)信仰为例,从中亦可看出广东对广西的地缘文化影响。宋源于福建的海神妈祖由于在民间传说当中有保航行平安之功,在明代时被封为天妃,清代时改封为天后,被东南沿海一带居民广为崇拜。随着明清时期广东商人入桂经商,他们把妈祖信仰带入广西,为之建庙祭拜。天后宫多分布在桂东地区,桂西地区分布较少,详见表1。

资料来源:广东会馆数量引自侯宣杰:《清代以来广西城镇会馆分布考析》,《中国地方志》,2005年第7期;天后宫数量统计来自清代广西各市县地方志以及笔者调查所得。

天后宫的空间分布实际上就是广西各地区广东商帮的势力分布的折射,其空间分布在此时与广东商帮的活动足迹相互对应起来,都是分布在建有粤东会馆的城镇及圩镇上,由此可见,天后宫地址的选择,实际上是广东商人经商足迹的一个印记,反映了广东在桂东地区的影响力强于桂西地区的现实。

以钟山县英家圩的粤东会馆为例,英家圩地处思勤江畔,在明末清初时是县西南的重要集镇,也是官盐的子埠。粤东商贾纷至沓来,办百货和丝绸店摊,购土产,开当铺,后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建立粤东会馆。当地居民多是粤东迁来的客家人,他们在会馆里建有天后宫,正殿前檐柱有对联,上面写道:“水德配天镇西粤无殊南海,母仪称后对螺岭如在羊城。”B15这反映了粤籍客商视异乡如故土的情怀。

南宁市邕宁区蒲庙镇的五圣宫建于1743年,由广东商人捐资兴建,所祭祀的神像为真武大帝、伏波将军、冯三界、天后娘娘、龙母。据道光二十年(1840年)重修五圣宫庙宇碑记载,捐资重修的商号有39家,其中布疋行商号7家,白糖行商号8家,油榨行商号5家,谷米行商号19家。可见蒲庙圩谷米贸易是如此之大。五圣宫大门的楹联可为证:“联赫濯之声灵,陟降共随天左右;萃神通于简阅,亘萌粤东西。”B16正是由于大量广东商人来到邕宁经商,他们为了加强联系,建立五圣宫以联络感情,这充分表明了广东商人在当地的影响是巨大的。

四、两广地缘关系影响着广西区域开发的不平衡

两广地缘关系的强弱影响着广西区域社会的发展水平,在经济上主要表现为东快西慢,在文化上主要表现为粤文化以其强势影响力沿着西江自东向西辐射。

明清时期,广东是经济中心,广西是经济腹地,西江就象是血脉,联系起中心与腹地。许桂灵提出了以广州为核心的泛珠三角区域圈层状经济腹地的格局,首层经济腹地是珠三角各县市,第二层是西江流域,第三层包括了西江中上游桂滇黔川以及北江东江上源湘赣乃至福建。她认为这个以广州为中心的扇形经济腹地圈层结构明显呈等级放射状态,其辐射能量与距中心距离成反比,从核心到边缘逐渐衰减,经济能量的传递主要借助珠江水系为主轴线进行。B17

情况的确如此。以广州为发展极点的岭南区域经济市场,积聚了较强的经济能量,沿着西江流域自东向西的放射性辐射。广西境内的西江支流桂江、浔江、北流江、郁江、黔江、左右江等成为了两广经济格局中的支点,形成了以河流放射性分布的扇形格局。在扇形结构里,西江各大支流成为各扇骨,梧州作为扇骨的交汇点,扇形以桂林、柳州、南宁、钦州为扇面的外弧。在这个扇面里,广东对广西的地缘影响力最强,特别表现在经济方面出现了“无东不成市”的格局,而且桂东南地区由于毗邻广东,受广东经济辐射最强,逐渐成为广东商品销售市场和商品粮及其他原料商品的收购场,粤商在桂东南的城镇圩市建立了小百货店、各类土产的专门性收购行店、较大的手工业作坊、交通运输行业(主要是水运业)等基本经济行业,促进了桂东南地区圩市的繁荣和工商业的发展。最终致使明清时期广西区域开发的东西发展不平衡现象进一步加剧并定型,形成了明显的东西差异。

随着广东对广西强大的地缘影响力的增强,广西的文化也出现了明显的区域差异。范玉春认为广西各地文化发展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语言/方言的差异上,与这种差异相应,各地的风俗、民间信仰等方面也表现出明显的不同。她将广西分为官话文化区、粤语文化区、湘语文化区和壮语文化区等四个文化区。贺州―南宁―龙州一线为粤语文化区与官话文化区、壮语文化区的界限。具体而言,即是桂东南地区流行粤语,饮食方面也有着浓郁的粤式风格,即喜喝凉茶,吃粥,嗜甜,戏剧方面以粤剧、采茶戏为主,流行龙母崇拜。B18

综上所述,明清以来,桂东地区深受广东这个经济大省的强烈经济辐射,而且移民的同源性也更加强了桂粤之间的联系,社会发展水平较快。并且在文化上也产生了强烈的影响,这就造就了桂东地区社会经济、文化与桂西地区的明显差异。

注释:

① 李孝聪:《中国区域历史地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5页。

② 方铁:《论西南古代区域史的特点以及研究的内容与方法》,《西南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9期。

③ 李孝聪:《中国区域历史地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58页。

④ 《朱批奏折》,雍正八年九月初九日,广东布政使王士俊奏。

⑤ (清)谢启昆修:《广西通志》卷161经政略11《榷税》。

⑥(清)陈如金修:《百色厅志》卷3《物产》,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据光绪十七年刊本印。

⑦陆俊元:《地缘政治的本质与规律》,时事出版社,2005年,第138页。

⑧侯宣杰:《清代以来广西城镇会馆分布考析》,《中国地方志》,2005年第7期。

⑨(明)王士性撰,吕景琳点校:《广志绎》卷5,中华书局,1981年,第114页。

⑩(崇祯)《梧州府志》卷2《风俗》。

B11 《苍梧县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876页。

B12(清)夏敬颐等纂修:《浔州府志》卷50《民俗》,光绪二十三年刻本。

B13饶任坤、陈仁华编:《太平天国在广西调查资料全编》,广西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42页。

B14滕兰花:《清代广西天后宫的地理分布探析》,《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7年第3期。

B15 郭洁:《英家粤东会馆》,《钟山文史资料》(第3辑),1991年。

B16此材料是笔者2007年10月在南宁市邕宁区蒲庙镇五圣宫据内墙所刻的道光二十年重修庙宇碑记抄录。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特点范文5

关键词:东盟文化;服装设计教育;探索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深入推进,我国经济、贸易、文化教育事业的建设与东盟国家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广西各大高校也借助与东盟各国文化相近、地缘相邻的优势,积极开展与东盟国家的教育合作,广西高等服装设计教育也应积极研究东盟文化的影响,并探索适应时代的教育教学方法,这对广西高等服装设计教育的长远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一、东盟文化

目前,学术界对于“东盟文化”一词还没有确切的定义。文章试图从东盟各国的文化特点出发概括东盟文化的内容,同时,集中对东盟文化大环境中形成的教育文化交流进行分析。

1.东盟文化特点分析

整体而言,东盟文化是多元性的,是中国儒家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东盟各国本土文化相互交融的结果,形成了一个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共同体。东盟文化以关注人的发展与安全、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性以及在保护多元文化的基础上培养地区认同为特征。东盟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合作机制,而且还是一个社会、文化合作机制。

2.东盟文化对广西高等教育的推动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推进,广西与东盟国家之间的交通、信息等硬件建设已初具规模。随着中国和东盟经贸、文化交流逐渐增多,双方都急需熟识双方文化背景的专门人才,这给双方的教育事业提供了宽广的合作空间。其中的利好信息是显著的,世界其他区域间经济合作组织的地区高等教育国际化互动成果证实了这一点。如,欧盟的博洛尼亚进程是一项欧洲多国参与启动的高等教育区域合作计划,即在欧洲各国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在制度自主、学术自由、机会均等的原则基础上,为促进流动、增加就业机会和增强欧洲高等教育的吸引力与竞争力,建立一个具有兼容性和可比性的欧洲高等教育区。近年来,中国与东盟高等教育合作得到了较快发展。在推动中国—东盟合作的中长期措施中,明确制定了一些推动文化、教育机构发展的共同促进项目,给广西的高等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现行的优秀模式值得学习和借鉴。

二、广西高校服装设计教育对东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广西由于地理位置特殊,与东盟国家有地缘近、人缘亲、文缘深的优势。广西要成为中国与东盟文化的交流枢纽、中国文化走向东盟的主力省区。因此,东盟文化影响下的广西高等服装设计教育探索与研究是一项兼具天时、地利、人和的项目。

1.文化与区位产生优势资源

广西是中国面向东盟的重要门户,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在服饰方面,广西与东盟同属多民族地区。人类学和民俗学研究成果表明,广西地区的壮族、侗族、水族等少数民族,越南的越族、热依族、泰族等民族,有着共同的民族历史渊源。其民族服饰绚丽多姿,有着很多相同点,地域特色也非常突出,同属于东方服饰文化,为广西高校服装设计教育提供了丰富多元的服饰素材。

2.广西高等教育国际化思考

由于历史、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等原因,广西高等教育的发展较为缓慢,区内各高校与国际合作交流不多,使得高等教育难以有效地利用国外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技术提高自身的发展水平。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必然的,2009年以来,中国与和东盟各国多次针对教育进行互访,双方加强了教育领域合作,建立了留学生交流机制,在学历互认等问题上达成共识,共同培养国际型人才。广西高等教育迎来了发展的大好时机,如何合理利用现有的优势资源,是眼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东盟文化影响下的广西高等服装设计教育分析

1.民族与历史文化传统优势

中国文化与东盟文化同属东方文化体系,双方都重视自身丰富的民族文化。在服饰方面,广西与东盟各国拥有多民族的共源性,同属于东方服饰形态。因此,广西高等院校服装设计专业办学应该转变以往的效仿观念,充分利用地域特色和优势,探索适合自己的办学思路。同时,要以东盟国家文化需求为导向,以创新创意为动力,充分挖掘广西文化的独特元素,结合东盟文化元素形成自身的办学优势。在东盟文化的影响之下,广西高等服装设计教育应该探索一条更适合国际环境且具有自身鲜明地域特色的办学之路。

2.东盟文化影响下的广西高校服装设计课程设置

广西高等服装设计教育的发展时间较短,一直借鉴发达地区的服装教育模式,并未形成显著的地域特色和优势。目前,在办学特色方面,国内有几所服装艺术设计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科建设水平比较高,办出了自己的特色。如,北京服装学院、中国美术学院都较早引入国外先进的设计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建立起具有各自特色的设计教育体系。中国美术学院凭借杭州的文化底蕴和地理优势以及本土女装产业发达的优势,深化校企合作,共同推进杭州服装行业发展。从大量的教学成果来看,他们在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等方面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目前的形势下,广西高等服装设计教育唯有融入东盟文化的课程改革,充分突出自身的地域优势,才能培养出具有竞争力的国际型人才。

四、依托东盟经济合作区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体系

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体系就是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资源,以课堂传授知识、培养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模式,力求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缩小学校对人才的培养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之间的差距,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1.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模式的重要性

首先,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可使高校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掌握工作流程,为就业打好基础。通过校企合作,学生在校期间能切身感受工作岗位、获取工作经验,具备用人单位所要求的工作素养。其次,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能让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实现学生向工作者身份的转变。再次,产、学、研合作模式能让在校学生及时了解就业信息,以便实现毕业生就业与企业对接,使其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2.广西高校依托东盟实现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随着中国—东盟经贸往来越来越频繁,广西各高校应抓住时机,积极将对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有利的企业实际项目引入课堂教学。结语以东盟为依托,充分结合并发挥本土文化的教学思想,是广西高等服装设计教育的长远发展之路。当今世界的市场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特色办学作为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战略,在人才培养的竞争中越来越显得重要。广西高等服装设计教育也应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和学校自身的优势,走出一条自己的特色之路。

作者:钟静 单位: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

参考文献:

[1]范伟,唐拥军.广西—东盟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思路.东南亚纵横,2003(11).

[2]何绍红,马瑞,赖燕.东盟文化与广西北部湾文化的互动发展研究——基于企业文化的视角.传承,2011(29).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特点范文6

[关键词]广西;东盟;对外传播;区域性电视频道

[作者简介]黄艳,桂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广西桂林541001

[中图分类号]G22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09-0143-03

随着科技的发展,传播的工具和方式正变得日益多样化,而传媒的力量则变得日益强大。对外传播的历史与现实告诉我们,谁掌握了媒体的最新技术和控制权,谁就赢得了对外传播的话语权,就可以获得最大的利益。东盟是我国的第四大贸易伙伴,自2004年起,中国一东盟博览会落户广西首府南宁,在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进程中,广西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战略地位。而作为广西对外传播重要内容之一的文化交流则是中国一东盟博览会的五大内容之一。 那么,如何才能更加全面快速地推进广西与东盟的沟通交流呢?在现有的经济和技术条件下,对外广播和对外电视传播仍占有主流地位。目前,电视媒体是形式最为普及、受众最为广泛、传播最为迅捷、公众最为接受的信息传播载体。显然,利用电视媒介进行传播沟通,掌握广西对外传播尤其是对东盟传播的话语权,将对广西与东盟的交流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我们认为,利用广西的地理优势及每年在南宁举行的中国一东盟博览会,广西有必要创建一个“广西-东盟”区域性电视频道。

一、创建“广西-东盟”区域性电视频道的必要性

(一)政府需要媒介:树立政府形象 世界各国尤其是在国际信息传播中处于劣势的发展中国家都把提升和改善本国的“国家形象”提上议事日程。在全球化的今天,卫星电视的逐步普及,网络在信息传播中地位的逐渐提升使得信息传播更加便利。国家形象实际上是一个信息传播的结果,也是一种社会传播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本国自我认知与他国对该国认知的博弈最终形成了一个国家的“国家形象”。因此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形象的正确建构有利于各国间的沟通与合作,也有利于全球化趋势朝着健康、合理、公平、有序的方向发展。

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中国传媒进一步融人世界的传播体系中。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中国传媒要想在国际竞争中求得生存、获得发展,在加强国内业务的同时,必须实施“走出去”战略。这不仅是经济的需要,也是政治宣传的需要。而在众多的媒介中,电视以其得天独厚的声画优势,在国际传播领域充当着“领头羊”的角色。对外电视传播在宣传我国的外交政策、塑造我国的国际形象,为我国营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样,广西区政府也需要通过媒体尤其是传播效果较好的电视媒体来对广西政府形象进行对外传播,这是让东盟以及世界了解广西、了解中国的窗口,是增进广西与东盟友谊的桥梁,是广西实行对外开放的先导和重要保证。所以“广西一东盟”区域性电视频道的创建对于政府来说具有重大意义。

(二)企业需要媒介:树立企业形象

所谓的企业形象(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又称“企业识别”或“企业个性”,是消费者和社会公众对企业的整体认识与综合评价。它可以分为内在形象和外在形象。内在形象是企业在内部职工心目中的形象,它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职工对自己工作的选择以及他所从事的工作的态度。外在形象是企业的外部公众和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它表示企业对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及外部公众和消费者对企业的信心。

在大众传播时代,尤其是在信息化的社会中,大众传播媒介对大众的生活态度与行业发展具有直接的影响。媒体,尤其是电视媒体,是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中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企业可以通过媒体广告和宣传迅速建立企业品牌和影响,扩大产品销售,实现企业利润,传播企业形象,增强企业竞争力。广西历经30多年的改革开放,除了“上汽通用五菱”、“东风乘龙”、“柳工装载机”、“两面针”等老品牌继续响亮,“金嗓子”、“花红”药业、“鱼峰”水泥等一批新品牌正声誉鹊起。在百色,铝工业这个新兴的优势产业已经成为广西的重要支柱产业,成为广西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蓬勃发展的旅游业,正在成为广西的支柱产业。近几年来,广西的旅游资源和产品开发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以广西国际旅行社为代表的企业也针对东盟开辟了新的旅游路线,

上述企业在广西具有相当的知名度,但是东盟对其就未必熟悉。如果能通过“广西-东盟”区域性电视频道,通过企业与电视媒体合作,把企业的形象推出国门,不断提高其知名度和美誉度,那么这些企业就会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强的生命力,对企业自身的发展和对广西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都至关重要。

二、创建“广西-东盟”区域性电视频道的策略

(一)“广西-东盟”区域性电视频道的“走出去”与“引进来” 之所以将对外传播提升到国家或地方政府层面,显然与我国长期在对外传播工作中处于被动的状况分不开。即便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对外传播与国外的文化输入依然呈现明显的不对等状态。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应该怎样对外传播国家及国民的形象?我们该怎样去发出自己的声音? 创建“广西-东盟”区域性电视频道,要求制作优良的电视节目,让节目“走出去”。从2007年上半年开始,广西卫视实现了整频道在越南胡志明市有线电视台、老挝国家有线电视台、柬埔寨有线电视台、菲律宾中央(有限)网络公司等东盟国家的有线电视网络的入网播出。以此为合作基础,广西电视媒体应以开放合作的心态为基点,建设多渠道、多层次的对外宣传新形态,面向国外的主流人群、本土人群,走出广西,走向东盟,乃至走向世界。让世界听到广西的声音,把广西政府和企业的形象、广西的人文地理特色传播出去,让东盟国家的受众及时了解广西政府实施的相关政策、广西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特征等各个方面的情况,从而吸引更多的外资,促进经济的发展。

同时,对于东盟的电视节目,我们也要“引进来”。不仅东盟需要了解广西的情况,广西也要了解东盟的具体情况。广西卫视在2006年开设的“连线东盟”、“聚焦泛北部湾”等节目成为了解中国与东盟的经贸、文化等信息的窗口,但是远远不够。中国和东盟双方要实现良好的交流与沟通,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把“走出去”与“引进来”有机结合,让东盟能听到来自中国广西的声音,大力培养和发展外向型文化企业。所以,

“广西-东盟”区域性电视频道要实现针对广西和东盟的双重身份,双向互动,双向交流,双赢策略。

(二)把握“广西-东盟”区域性电视频道的定位

面对国内电视市场的群雄逐鹿,国外电视传媒机构的虎视眈眈,西部省级卫视频道寻求新的改革发展之路已迫在眉睫。创建“广西-东盟”区域性电视频道,就必须对电视频道进行一个准确的定位,抓住机遇、主动出击,契合传媒行业发展趋势,根据市场变化和受众的实际需求,采取适合西部电视业发展实际的经营策略。媒介“定位”理论的核心是,在一个竞争激烈的市场和信息爆炸的社会中,通过调查分析和策划活动凸现媒介品牌形象,并将其根植于未来潜在顾客的心中,在市场上为产品赢得一席之地。

电视频道的定位首先应该明确其受众定位、功能定位和市场定位。任何一种电视节目已经越来越不可能面对“所有”的受众,也不可能同时实现电视的“所有”功能。所以创立“广西-东盟”区域性电视频道的前提只能是针对特定的受众,达到特定的效果,获得特定的市场。明确“广西-东盟”区域性电视频道定位,关键看是否能把握受众的收视需求,吸引受众的注意力,视角独特的综合性频道依然是该区域性电视频道第一阶段的选择。区域性的综合频道依然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树立别具特色的品牌,取得一定的优势,树立和巩固广西的地缘优势,开发电视资源潜力,走出一条区别于其他频道的差异化道路。广西地域文化特色显著,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历史文化资源,如何有效利用这些地域文化资源,在频道定位和节目策划中体现这些文化特色,应该是频道经营管理者和策划者仔细思考的问题。在频道定位设计上以某类或几类节目为主打,其他节目类型为辅,改变原有节目设计和编排方式,充分体现广西的文化、历史特色或时代风貌,把综合性频道办得差异化、新颖化,以获得尽可能广泛的、具有一定文化品味的、忠诚度高的收视群体的关注。

(三)创建“广西-东盟”区域性电视频道品牌

电视节目的品牌概念涉及三个层面的意义:一是知名度;二是相对独特的风格和特点;三是相对稳定的质量和标准。在媒介纷争的社会环境中,作为一种来自市场的概念,电视节目的品牌不仅是一种竞争力,更是对受众的吸引力、亲和力和信任度。它能以其独特的内容和风格吸引住一定数量的观众群,并在长时期内赢得观众的信任,在激烈的媒介市场竞争中占据自己独特的位置,电视台要想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取得突破,必须树立品牌意识,搞好频道经营。 那么广西该如何做呢?首先,对同类型的节目进行比较。品牌的存在和发展,或者应该具有独创性,或者应在同类节目中占据资源的领先优势,这就要求在同类节目中突出自己的优势,一方面借鉴其他节目的先进经验,另一方面在自己与同类节目的比较中实现创新。这就要求节目紧扣广西与东盟国家各方面的特点来进行创作。其次,遵循媒介市场变化原则。电视品牌的检验要进入市场,媒介市场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供求关系可能发生改变。为了保证品牌的稳定性,就应该寻找供不应求的增长点,在填补市场空白的同时占据有利的空间。随着广西与东盟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增多,电视节目的内容也要不断发展变化,从而维护电视品牌。最后,遵循受众变化原则。随着时代的变化,受众的组成会发生变化,受众的观念也会发生改变,品牌也应该随着受众的需求而作出相应的调整。广西与东盟不断的联系与沟通,会使越来越多的来自东盟国家的受众对广西产生兴趣,他们对节目内容的需求也会更加多元,只有节目作出及时相应的调整才能满足受众的要求。

与此同时,还要重视“广西-东盟”区域性电视频道形象的包装与推广。作为广西政府对外传播的主要阵地,“广西-东盟”区域性电视频道的形象从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广西政府的形象。媒体形象设计要符合东盟受众的审美情趣和接受习惯,为其传播内容的说服力创造前提和基础。所以我们必须意识到媒体的自身形象策划、设计与推广对于广西政府形象的树立具有的重要意义。

三、结 语

区域合作的新形势为广西自身发展并为广西服务全国、服务东盟、参与区域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所以广西应该充分利用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和中国一东盟博览会平台,发挥广西文化独特的资源和特色品牌优势,在利用报刊、杂志、书籍等交流沟通手段的基础上,通过创建“广西一东盟”区域性电视频道,充分发挥电视这个媒介在各方面的积极作用,不断提高广西的对外传播水平,推进广西与东盟更为频繁、更为有效的经济交流和文化交流,打造出政府和民间文化交流、信息沟通的对外传播新格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