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企业文化差异范例6篇

东西方企业文化差异

东西方企业文化差异范文1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及我国加入WTO,跨国公司大量进入中国广阔的市场,纷纷建立中外合资企业,共同投资、经营、管理,共担风险和分享收益。作为对华投资和跨国经营管理战略的一个重要部分,合资企业在华的市场营销管理战略对企业经营的成败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中外合资企业由于不同语言、教育、行为举止、价值观念、投资理念、人才理念、经营目标等多方面的文化差异,集中体现在营销管理过程中出现文化冲突、营销沟通障碍等,从而影响到企业经营战略目标的成功实施。作为跨文化营销管理中的主体——营销管理人员的跨文化理解、融合,是顺利实施合资企业跨国经营成功的重要保证。根据对中外合资企业营销人力资源的跨文化差异进行分析,结合中外双方传统文化特点,建立有效创新的合资企业营销人力资源跨文化管理,对于促进合资企业的营销管理,推动企业营销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合资企业跨文化营销人力资源管理差异分析

(一)合资企业营销人员个性特征的跨文化分析

营销人员,作为市场经济社会的外向型职业之一,在企业经营特别是跨国经营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营销人员的个性特征对于跨国公司或合资企业营销战略管理中的人力资源选拔、评价、激励等均有指导性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R•B•卡特尔在本世纪六十年代对西方营销员的个性进行了测试和评价。他通过大量调查把这些特质归结为16种个性因素,并发现各种特质间的不同比重构成人与人之间互不相同的个性特点,而且不同职业对人的个性特质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即使同一种职业,在不同社会和文化背景下对人的个性特质的要求也有差异。我国学者运用卡特尔的调查问卷对东西方营销人员个性调查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东西方营销员在个性特征上具有整体上的一致性,或称为职业共性,但在“乐群、外向”、“兴奋、健谈”、“成熟、自信”、“自豪、支配”、“精明、世故”、“聪明、警觉”、“幻想、自我中心”、“自由、反传统”等特征因素中,均不同程度地存在一定差异。这些差异既有社会、文化背景方面的原因,也有当今时代潮流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西方营销员在成熟、自信方面远远高于东方营销员,这种特征与双方传统的民族性格不谋而合。西方营销员多喜欢单独出差,而东方营销员则喜欢与别人一起出差。在表达方式上,西方人倾向于直接、明了的谈吐,东方人则更乐于接受委婉、含蓄的表达。如果受到同伴或客户的夸奖,西方营销员会直接表达谢意,而东方营销员往往对内心的感受羞于启齿。2.西方营销员表现出更突出的勇敢、竞争和冒险特征,相比之下,东方营销员就略为逊色。比如:美国营销员更喜欢选择高收入而低保障的工作,而中国营销员则倾向于高保障的工作。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封闭性和超稳定性影响,中方人员缺乏风险意识和冒险精神,谨慎而细致的秉性往往难以把握竞争瞬息万变所出现的机会,安于现状并稳中求胜的结果往往又是输不起。外方人员则具有敢为天下先的冒险精神,在新市场开拓、新方法运用方面都充满探索性,而一种无时不有的危机感和竞争威胁感又使他们有强烈的风险意识。3.与西方营销员相比,东方营销员更具乐群性、协调性与合作性。这种个性差异同样是传统文化观念的积淀。在人生观与价值观方面,东方人重“大我”,西方人重“小我”,东方人看重社会责任和义务,西方人则看重个人价值和自身成熟;东方人强调与他人保持一致,害怕与众不同,西方人追求个人独特与创造。4.聪明与世故:就智商本身而言,东方营销员似乎比西方人营销员略胜一筹。这种差异既有文化传统因素,也有教育观念上的原因。在文化传统方面,东方人崇尚智慧、谋略、技能与技巧,西方人信奉胆识、力量、科学和技术,在教育观念方面,东方人注重智力训练,西方人强调个性发展。可见,东西方不同的社会文化与历史传统形成营销员各具特色的个性品质。但是,随着东西方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交流的日益增加,营销员个性品质的跨文化差异也在不断缩小,并逐渐趋同。

(二)合资企业营销人员需要、动机、态度的文化差异

1.需要的文化差异

需要是人对其生存与发展条件表现出来的依赖状态,是个体和社会的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个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马斯洛把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前两个是低层次需要,后三个是高层次需要。我国合资企业中的营销人员大部分是本地化人才,经过二十年来市场经济的洗礼,他们在个人需要层次方面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大部分的营销人员中生理和安全需要已不成问题,他们追求的是自我发展,自我实现人生价值,并受到同行尊重的需要。这种趋势已逐渐与西方的文化理念融合。营销人员对培训、教育的需要,特别是具体的营销理念、营销管理知识、技巧等相关课程的培训已是相当渴望,把这些看作是未来个人成长的重要物质基础。

2.动机的文化差异

动机是指推动和维持人的活动的心理动因。动机总是同满足个体的需要联系在一起。动机是文化的产物。在一定文化中形成的动机影响个体对工作、生活的看法。哈佛大学的大卫C麦克莱兰把动机分为成就动机、归属动机、竞争动机和权力动机四类。在西方文化中,以成就动机为主,这一概念本身具有高度的自我取向或个人取向,在任何或一切情境中应用个体认为优秀的标准,力求取得成功的倾向。但在中国,成就动机却以社会取向为主,由他人、家庭、群体或社会来决定成就的进程、优秀标准和评价,强调集体主义中的依赖性。合资企业中的营销人员,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其动机模式也不尽相同,只有根据跨文化的特异性,推崇社会主流文化,提供或满足他们各自最需要的需求时,方能使激励有效。

3.态度的文化差异

态度是指一个人对某一事物、人物、情境或事件作出赞成或否定反应的一种倾向,具有明显的文化特点,如某一文化中种族歧视态度导致对特定群体的歧视行为,某一文化的服从观导致其对权威的绝对遵从行为,某一文化的创造观导致社会上的竞争行为等。一般来说,态度有服从、依赖、民族优越感等,这些对营销人员的工作行为都不同程度的影响。跨文化合资企业的营销人员对服从的强调和服从内容要求不一样。不同文化中营造的服从氛围不同,有的要求理性服从、有的提倡盲目服从,有些文化充分肯定个性自由发展,但却忽视了集体的合作。如日本企业要求下属年轻人对上级绝对服从,而美国企业却希望年轻人有一种闯劲,能超脱一定的上下级关系,通过个人奋斗实现自我。不同文化对依赖性的强调和强调内容都不同,中国文化对集体的依赖性较强,营销人员希望通过团体的协作、沟通,以共同完成既定的目标,西方文化则强调独立工作,勇于创新。在合资企业中表现出的民族优越感同样对营销的工作行为产生影响,由于不同的文化熏陶,使来自不同文化的营销管理人员在日常行动中不自觉的流露出民族优越感,从而使不同的人员对他文化和民族产生偏见和狭隘观点,不利于组织内跨文化沟通。因此着重预防和消除这方面的负面影响是跨文化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合资企业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的跨文化差异

1.人才管理理念的文化差异

合资企业在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方面中外双方存在着文化差异,特别是在营销管理人员的选拔、使用、辞退、流动的问题上甚为明显。选拔、使用人才时,中方注重德才兼备,重视人的政治素质、个人历史和人际关系,而外方则把能力放在第一位,量才而用,且因事用人,崇尚规划、鼓励创新,尊重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在选拔中更依赖客观的、有关个人智力和能力的选拔标准,采用评价中心、智商测试和能力测量方式。在辞退员工方面,中方相当审慎,除严重违法乱纪者外,尽可能不辞退,而外方则认为,企业要辞退的人辞退不了必将涣散军心、降低效率,最终会损害企业利益和全体员工的利益。对于人才流动,中方对双向选择没有足够的认识,不习惯员工“跳槽”,常以某些条件和理由限制人才的流出,但外方认为,人才流动才能使企业保持活力和内部竞争状态,形成合理的年龄、知识、技能结构。在工资政策上,中方看重员工的资历、经历和学历,把工资调整与经济效益直接挂钩,外方则根据工作的性质确定工资,把工资调整与生活费用指数的变动联系起来。

2.人才激励理念的文化差异

由于合资企业中存在不同的价值观念和人们需要满足模式的文化差异,因此对人才的激励理念也存在差异。激励有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种。美国学者罗纳的一项调查研究表明:对德国企业员工富有吸引力的激励措施是满足其安全需要、进步的需要、利益需要、认识的需要和接受训练的机会;对加拿大员工来说,是满足其提高应用技巧的需要,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工作自主性需要、在同事和管理者之间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进步的需要;对日本员工最富有吸引力的激励措施是满足其对工作的物理环境的需要、与同事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安全需要、认识的需要、进步的需要、接受训练并提高其工作技能的需要。这说明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着激励机制的跨文化差异。在我国,早期开放初期,由于生活水平不高,因而在动机激励方面偏重追求生活质量提高,在需要激励方面强调社会需要的满足,其次才是个人需要和安全需要,在工作激励方面强调健康的人际关系,减少个人间的竞争,增强班组间的竞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国公司或合资企业更把精神激励作为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培养并调动员工持久的为企业发展而献身的信念。例如:IBM公司有个惯例,为工作成绩名列前85%以内的销售人员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工作成绩名列前3%的销售人员还要荣获“金圈奖”。在颁奖活动期间,IBM公司一般都播放拍摄精美的有关获奖者本人及其家庭的记录片,并举行一系列令人难以忘怀的大型活动。这样做的目的就在于充分激发员工的自豪感,并使所有IBM公司的员工都能够感到自己是整个庆祝活动的一部分,从而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我国一些企业重视荣誉激励,通过满足员工的荣誉感以激发强大的能量和增强员工的信心,使员工体验到自己生活的价值,收到良好的效果。但近来也有许多企业过度强调物质激励的作用,忽视精神激励,严重影响营销人员之间的关系,出现相互恶性竞争的局面,影响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三、合资企业营销人力资源的跨文化管理

基于合资企业营销人力资源在个性特征,个人工作的需要、动机、态度等方面存在着跨文化的差异,以及在管理理念方面也存在着文化差异,这些差异,往往会导致组织内部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出现,甚至激化,严重影响到营销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危及企业营销战略的有效实施,从而使企业陷入经营失败的困境。因此,合资企业必须结合中外双方的传统文化特质采取一系列步骤和方法整合不同的文化差异,融合文化中的优秀特质,塑造新型的营销管理文化,从而建立起一套适合跨文化条件下的合资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模式。合资企业可以采取以下步骤和方法进行跨文化的管理。

(一)文化的分析和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决定了人们持有不同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以及不同的个性特质。因此必须对企业中营销组织的两种或多种文化进行分析、识别和理解。中外双方营销人员要理解他文化,必须理解本土文化,传统文化,对自己的文化模式、文化背景,文化精华和糟粕演变进行理解,树立动态的关联的文化观。同时,努力消除“本文化中心主义”,即不能认为自己的文化优于他文化、用本土文化的范畴和价值观念去判断评价他文化、面对他文化存在偏见和歧视。

(二)文化的适应文化适应要求营销人员必须在某种程度上摆脱本土文化的约束,调整、适应他文化,从他文化反映原文化,但对他文化既要“入乡随俗”,又要“处之超然”,否则就会盲目落入另一种文化的框框之中,这是合资企业营销人员面临的最大挑战。

(三)调查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营销人员对外来文化的容忍度在合资企业的营销组织中,员工可能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他们对某些文化方面的差异如需求层次、工作动机、态度的差异以及权力距离等可能容忍程度比较高,易于接受外来文化的新作法,在另一些文化侧面上如宗教、传统习俗等可能持排斥态度。因此,通过调查,才能在制定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的各种规范过程中,尽量避免超越员工的文化容忍界限而引起的文化冲突和矛盾。

(四)开展文化敏感性训练文化敏感性是跨文化管理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培训包括两个内容:一是系统培训有关母国文化背景、文化本质和有别于其他文化的主要特点;二是培训外派管理人员对东道国文化特征的理性和感性的分析能力。目的在于使员工掌握对不同文化的反应和适应能力,促进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员之间沟通和理解。基本途径是把具有不同背景的营销人员或在不同文化地区工作的经理和员工结合在一起进行培训,包括介绍情况或适应实际的培训、文化意识的培训、认识观念转变的培训、经验的培训及相互交流的培训。具体方式有角色扮演、情景对话、营销案例分析、团队实地考察、环境模拟、专业培训等。这样将有效打破中外双方员工存在的文化障碍和角色定位,更好地找出不同文化的共同点,强化对不同文化环境的适应性,增进文化之间的联系和合作意识,并在此基础上,增进营销人员的跨文化沟通、理解和融合,达到跨文化的和谐,从而建立一种有效的营销沟通模式和营销管理模式。

东西方企业文化差异范文2

内容摘要:本文在企业内外双层社会资本原理指导下,构建了社会资本两层面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该指标体系对我国东西部的社会资本状况进行了评价与分析。最后得出结论:我国东部地区企业的社会资本水平比西部地区要高,而且笔者提出了优化西部地区社会资本状况的对策性建议。

关键词:企业社会资本 两层面评价指标体系 宏观层面 中观层面 建议

企业社会资本是基于社会资本理论框架下中观层次的理论,它是社会资本在企业视角的具体化,是指建立在信任、规范、网络基础上,嵌入在企业现有稳定的社会关系网络和结构中的、促使企业目标实现的各种实际或潜在资源的组合。我国东西部地区在经济增长方面的差距比较显著,本文从企业社会资本这一角度对东西部的差异进行探讨,找出东西部的企业究竟在社会资本方面有哪些差异,并针对性地提出优化建议。

企业社会资本分类

企业社会资本理论有代表性的层次说将其划分为两个层次。一层是企业内部社会资本,即指存在于企业内部的、能有助于推动企业成员之间相互信任与合作、能够促进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协调与沟通、而且可以增强企业凝聚力的人际关系的一种网络。另一层是企业外部社会资本,其是指存在于企业外部的各种社会关系网络,这些社会关系网络能够帮助企业获得有价值的资源。

企业社会资本两层面评价模型的构建

(一)企业社会资本两层面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文认为社会资本是由资源、网络、信任构成的。首先,本文将企业社会资本的分析层面放到宏观与中观两个层面,即从宏观方面度量企业所在地区的社会资本发展水平,然后从企业角度出发,将企业社会资本划分为企业内部社会资本及企业外部社会资本。本文对社会资本内外部的指标分别予以设定,即对内部分主要评价企业本身拥有的成员及成员间的关系所构成的企业内部社会资本水平;而对外部分则主要从宏观角度描述企业所处地区的社会资本程度,对于企业所处的大环境进行评价。然后对内外部分别进行评价打分,最后汇总的分值就为该地区企业的社会资本的总得分,然后就根据这一分值对不同地区企业拥有的社会资本的状况进行对比分析。

(二)企业社会资本评价指标权重的设置

本文通过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的权重比例如表1所示。表1显示,宏观层面社会资本的权重为52.8%,中观层面社会资本的权重为47.2%。

东西部对口支援省市企业社会资本状况的评价

(一)东西部企业宏观层面社会资本状况比较

在对企业宏观层面社会资本状况评价的环节中,样本数据的选定年份均为2007-2008年的均值。其中信任度指标来自“国际信用评估与监督协会[ICASA]网站”;民间组织指标换算公式为“该地区非营利组织数量的总数 / 该地区总人口数”,其中组织指标来自:民政部下属的“国家民间组织管理局主办的中国社会组织网”,人口数量来自当年统计年鉴。

以下指标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并按当年人均GDP做了换算,最后取了两年数值的平均:

城市化:城市化率/当年该地区人均GDP

高教比例:教比率/当年该地区人均GDP

三产比例:产比率/当年该地区人均GDP

投资占总产值比例:投资占总产值比率/当年该地区人均GDP

根据上文所做的设定,本文对得出的6个指标进行了实证检验,并按照表1的权重比例,将以上各项指标进行换算,得出最终宏观层面社会资本状况,如表2所示。

可以明显看出,从宏观层面讲,东部地区企业社会资本状况比西部地区企业社会资本状况好。

(二)东西部企业中观层面社会资本状况

评价企业中观层面的社会资本时,本文通过企业家的社会资本、企业内部的制度及制度的执行情况、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来考察企业内部社会资本情况。而对于企业外部社会资本的考察,本文通过企业间的纵向联系与横向联系层面来选取指标。

本文选取样本为与宏观相同的8个省市78家在沪深两地上市的A 股公司制造业企业,数据均来自上市公司年报。本文在东部地区选择了40家A股上市公司,西部地区则选择了38家,均取了2007-2008年数据的平均数作为最终比较数据。

1.东西部企业内部社会资本状况比较。表3显示,从企业内部社会资本来看,东部四个地区企业内部社会资本总分平均分为17.26分,西部四个地区企业内部社会资本总分平均分为13.14分,西部地区企业的整体水平是在东部地区企业整体水平之下的。而从单项的分析可知,对于企业家的能力情况而言,东西部基本相差无几,那么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就在内部关系评价中的维持企业规章制度所用的管理成本方面,另外东西部企业给员工薪酬待遇上的差别也是构成企业内部社会资本差异的主要原因。

2.东西部企业外部社会资本状况比较。表4显示,就外部社会资本的平均分来说,东部地区为18.48分,西部地区为14.44分,外部社会资本综合评分最高的地区是东部的广东,为22.64分,外部社会资本综合评分最低的地区为西部的陕西,仅有12.97分。所以可以得出结论,东部地区企业的外部社会资本水平较西部地区高,并且优势显著。

东西部企业社会资本差异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东西部市场观念的差异

东部地区由于最早接触到西方的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形成了以强烈商业意识为核心内容的广泛的社会资本。而西部地区受传统农业经济的影响很大、传统农业社会中人们的思想文化是排斥商业发展的,这会降低市场的运行效率及社会资本水平。

(二)东西部企业网络发展的差异

社会资本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网络,例如,一批企业在一个特定地域的聚集体。产业集群内部的企业、产业、协会、机构之间错综复杂的网络关系形成了纵横交错的社会资本,这种社会资本加快了产业集群的成长效率,使集群内社会资本得到提升。

东西方企业文化差异范文3

关键词:企业可持续发展 区域差异系数 主成分分析 TOPSIS法

问题的提出

关于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的研究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综合指标评价角度,Ki-Hoon Lee和Reza Farzipoor Saen建立了一个DEA模型,以所有与经济、社会、环境等相关的直接花费以及人力成本为投入要素,以节约成本为产出,并且引入税收利益的双重作用因素。李希炜(2008)设计了一个具有6项一级指标28项二级指标的评价系统,该评价体系通过在十个不同规模的中小企业实验,帮助企业找到阻碍发展的根本原因。章和杰等(2007)以中小企业成长的机制为理论基础,将影响企业成长的因素分为三个层次,引进约束层指标,在方法上将层次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相结合。另一个是财务管理的角度,诺尔曼・斯特朗和马丁・沃克(1993)选取146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建立盈利回归模型,研究表明公司盈利信息对公司的市场价值及可持续发展能有显著影响。苏冬蔚、吴仰儒(2005)构建了一个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计量模型,选择了盈利能力、经营能力、偿债能力等作为评价体系的一级指标,并运用屏面数据计量方法进行实证研究。

综合来看,涉及区域环境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研究较少,本文将以财务指标为评价体系,对东西部地区部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同时在此基础上引入区域差异系数,将东西部部分地区的中小企业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对比,来探讨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的差距以及外部环境的影响。

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模型

可持续发展能力是“一个特定系统在规定目标和预设阶段内可以成功地将其发展、协调度、持续度稳定地约束在可持续发展阈值内的概率”。即“一个特定的系统成功地延伸至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能力”。

(一)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从财务角度出发考虑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选择以下几个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影响因素作为一级指标。

盈利能力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获取利润的能力。反映盈利能力的指标主要有主营业务利润率、总资产利率润、净资产利润率、股东权益利润率等。

营运能力是指企业营运资产的效率和效益,主要是指资产的周转率或周转速度。反映营运能力的指标主要有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等。

偿债能力是指企业按时足额地归还到期债务的能力,包括短期和长期债务。指标主要有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股东权益比率、利息保障倍数、资产负债率等。

发展能力是指企业在生存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规模、增强实力的潜在能力。发展能力的指标主要有:总资产增长率、销售增长率、净理论增长率等。

为了所选的二级指标能够更好地体现一级指标,结合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特点,对主要的二级指标进行了筛选,从而得到了如表1所示的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二)评价方法

由于反映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指标的多样性,它们之间不可避免地产生一定的相关性,因此本文拟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将这些具有一定相关性的指标重新组合一组新的相互无关的综合指标来代替原来指标,即将分散指标信息集中化,以尽可能少的指标来表示原有信息。设有N个待评价的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数位P个,样本数据矩阵为:X=(X1,X2,…,Xp)其中Xi=(x1i,x2i,…,xni)T,(i=1,2,…,p)。用数据矩阵X的p个列向量作线性组合为:

通过数据标准化、建立相关系数矩阵,求出特征值及相应的单位特征向量,选出主成分等步骤建立综合评价模型F=∑WiFi,其中,Wi表示各主成分因子的权重,权数为各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

区域差异系数

为了消除外部宏观环境的影响,将东西部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更加公正、合理的对比,引入区域差异系数这一概念并利用TOPSIS模型,对样本所涉及的区域环境进行评价。

(一)区域差异系数指标体系

本文将主要从整个宏观环境出发,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来探讨区域差异对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影响。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将区域环境分为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三个子系统。在三个子系统下设立相应的二级指标,建立区域差异系数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根据不同的评价对象,在确定每个系统下的分级指标时应根据评价对象的特点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在接下来的实证研究中所涉及的公司样本属于医药化工行业,所以在指标的选择在上会注重科技教育的投入以及资源环境等指标。虽然整个指标体系尚不够成熟,但也能够较为明确地反映出整个区域的发展状况。

(二)TOPSIS模型

TOPSIS距离函数是多目标决策分析中一种常用且有效方法,其基本原理就是通过检测评价对象与最优解、最劣解的距离来进行排序,若评价对象最靠近最优解同时又最远离最劣解,则为最好;否则为最差。模型建立步骤分以下五步:

第一步:将各中小企业上市公司所在省市的各项指标值进行排列,构成矩阵A。其中xij为第i个省市的第j个指标值,i=1,2...,m,j=1,2...,n。

第二步:将矩阵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规范矩阵Z。

,原指标为高优指标。

,原指标为低优指标,其中x`ij为xij的倒数。i=1,2,…,m;j=1,2,…,n。

第三步:确定正理想解和负理想解。

其中:

第四步:计算目标值与理想值之间的欧式距离。

,i=1,2,...,m

,i=1,2,...,m

第五步:计算各个目标的相对贴进度。

C*i=S*i/(S-i+S*i),i=1,2,…,m,C*i越大说明第i个被评方案越接近最优值。

(三)区域差异系数的运用

通过TOPSIS得到的区域差异系数是一个相对值,能够反映各个地区在经济、社会、能源等各方面的综合差异,使区域差异系数具有显著的经济意义,而且分析原理直观,计算过程易于实现(迟国泰等,2007)。通过区域差异系数对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各项指标进行折算,消除区域差异,使评价指标纯粹地反映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以xij第i个企业的第j个指标为例,ki表示第i个企业所在省市的区域差异系数,则有:X`ij=xij/ki,X`ij表示折算后的指标值。

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实证研究

为了能充分反映地域差异对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在样本的选取中主要考虑了企业分布、行业差异以及数据完整度等因素,筛选了东西部地区各10家中小企业上市公司为样本,涉及到浙江、江苏、山东、四川、贵州、新疆六个省市,选取了2011年的财务数据,数据主要来源于深圳国泰安数据库。

(一)原始数据分析

首先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原始数据进行分析评价,得到各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值。

设变量V1-V16分别表示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等已建立的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体系中涉及到的16个指标。

为消除纲量的影响,将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本文通过MIN-MAX标准化法将数据转化为0到1之间的值,即:

当变量为效益型指标时:

当指标为成本型时:

本文利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检验结果显示:KMO的检验值为0.616大于0.5,Bartlett球形检验近似卡方分布值为551.088,自由度为120,显著性小于0.01,因此样本数据可以进行主成分分析。

对标准化后的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特征值和各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根据特征根大于1的原则,共提取五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1.69%,大于80%,说明所提取的五个主成分已涵盖了原始数据大部分信息。通过分析主成分的因子载荷矩阵,可以发现第一主成分F1在现金比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指标上的得分较高,说明F1更多地反映了偿债方面的信息,体现了偿债能力对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影响;F2在体现盈利能力四个指标上的综合得分较高,因此可以认为第二主成分更多地反映盈利能力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F3在总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以及股东权益周转率指标上得分较高,因此认为F3主成分更多地体现了营运能力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F4在各指标上的载荷较为平均,没有相对突出的正系数,是综合能力的反映;F5在营业收入增长率和基本每股收益增长率两个指标上的得分相对较高,因此认为F5反映发展能力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由此可见,所选取的四个一级指标中对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影响的强弱依次为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发展能力。

通过所提取的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以及累计的方差贡献率,确定各个主成分的权重wi,得到综合评价函数:

F=0.41817F1+0.2081F2+

0.18362F3+0.1018F4+0.083F5

通过此评价函数,计算得到在以内部财务为主要考察指标的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如表3、表4所示。

表3显示,样本中东部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值最高的为F值万昌科技的为2.559;整个区域的综合评价值的均值为0.856。表4中,样本中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值最高的为贵州的久联发展,F值为0.586;F值最低的为四川的天原集团,整个区域的综合评价值的均值为0.306。对比发现东部地区的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值在最大值与均值方面都要明显高于西部地区,说明东部地区的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要高于西部地区。

(二)基于区域差异系数的主成分分析

1.区域差异系数的计算。本文运用TOPSIS模型,选取样本所涉及到的东西部地区共6个省市的2011年的相关的17个指标数据来计算区域差异系数,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2》,计算结果如图1所示。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东部地区的江苏、山东和浙江三个省份的差异系数更加接近于理想值1,也就是说该区域具有相较于四川、新疆和贵州这些地区更为良好的发展环境,无论是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还是资源环境来看,东部省市的宏观环境更能为当地的中小企业提供更好的发展保障和支持。

2.修正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通过公式:x`ij=xij/ki(x`ij表示折算后的指标值、ki表示区域差异系数),用区域差异系数修正原始的指标数据;然后再次通过主成分分析,根据新的评价函数计算得到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值F`,如图2、图3所示。

由于区域环境的差异导致了修正前后的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区域差异系数越小,变化幅度越大。西部地区尤其是贵州省由于较低的区域差异系数导致了修正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均值从0.3064提高到了1.5547;相对而言,区域差异系数较高的东部地区,变化幅度明显要小于西部地区,修正后的综合评价均值为1.567,基本与西部地区的均值持平。由此可见,外部区域环境对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影响隐含在企业的产出、经营绩效等指标中,如果将企业的经营成果剔除掉由这些外部环境所造成的部分,东西部中小企业在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的差异并不明显。这也说明了外部宏观环境对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结论

从研究结果来看,一方面反映出国内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普遍较弱的共性与提升内部竞争实力的紧迫性;另一方面也揭示出外部宏观环境对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深刻影响,提示中小企业结合宏观环境特征进行产业定位与发展选择的重要性。本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一是在研究思想上,以企业财务指标为基础,通过引入具有特定宏观环境特征的区域差异系数,探讨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内部要素,及与外部宏观环境的关系;二是在研究方法上,以客观性评价为支撑,将主成分分析与TOPSIS法结合,通过实证分析对比区域差异系数剔除前后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表现差异。当然本文也存在不足之处,如在构造区域差异系数时外部宏观环境指标的选择仍有讨论空间;基于客观的原因,样本的选取存在着数量上的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证结果的精确度与可信度等,需要在以后的相关研究中进一步完善。

总之,企业作为宏观经济环境中的成员,其可持续发展能力与外部环境之间存在紧密的关联关系。对这种关系的清晰刻画和深入讨论应是企业个体和宏观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Ki-Hoon Lee,Reza Farzipoor Saen. Measuring 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management:A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approach[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12,140(1)

2.崔勇,段勇,赵文晋,王丽莉,李鱼.企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的初探[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5(4)

3.李希炜.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简易评价体系的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8(11)

4.章和杰,黄必成.浙江省可持续发展成长型中小企业综合评价体系研究[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7(7)

5.Norman Strong,Martin Walker.The Explanatory Power of Earnings for Stock Returns[J].The Accounting Review,1993,68(2)

6.苏冬蔚,吴仰儒.我国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的计量模型与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5(1)

7.刘斌,刘星,黄永红.中国上市公司可持续增长的主因素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2003(12)

东西方企业文化差异范文4

关键词:货币政策;有效性;传导机制;区域差异性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6-0134-02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也即从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到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这一过程的传导途径,具体来说,就是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启动货币政策工具—调整货币政策操作目标—监测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这一过程。有效的货币政策从中央银行开始,在金融市场上通过“传导机制”程序,影响居民和企业的非金融决策,从而实现货币政策的调控目标。

一、货币政策传导中的区域差异原因分析

中国整个经济发展已表现出显著的区差异性,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各区域金融的结构差异越来越明显,经济改革进程差异和地区经济金融发展程度不同,使得不同地区对货币政策的反应不同。特别是在经济下行风险加大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背景下,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一,经济结构特点差异较大,另外地区之间金融结构、市场发育程度都不相同,对货币政策承受能力和执行效果存在较大的差异。

(一)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

在经济发展方面客观上存在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经济区域,东部地区市场化程度较高,外资投入数量大。因此,东部地区在资本需求上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在投资和产出水平上,东部地区的资本积累多,而中西部地区由于原始资本积累少,投资效率上仍明显低于东部地区。因此,中国经济发展状况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货币政策也主要是以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情况作为参考依据。

不同区域在同一时期所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因而区域之间的经济金融发展水平也不同。从经济周期来看,沿海发达地区发展快,当其经济发展到达顶峰的时候,内地偏远地区往往还处于发展起步甚至恢复阶段。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呈现严重的不平衡性,导致在实行统一货币政策时不同区域出现不同的效果。

(二)区域间金融体系发展程度不同

当前中国金融体系在各区域间发展极不平衡,从东、中、西部地区金融发展差异看,国有银行在东部的分支机构占其全部分支机构的50%,中部占31%,西部占19%;城市商业银行东部占55%,而中、西部占45%;外资金融机构东部占96%,中、西部占4%。另外,中国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外资商业银行的总行或总部都设在东部地区,以及各类商业性金融机构主要业务市场都在东部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

商业银行作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主体,是货币政策的最初接受者和传递者,因而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商业银行在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分布和发展的巨大差异使得不同地区商业银行的运行效率存在很大差距,东部地区商业银行的运行效率和市场化程度明显高于西部地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机构市场化程度越高,对货币政策信号反应就越灵敏,货币政策传导就越顺畅,政策效果也就越明显。

(三)区域间产业发展、行业结构和企业规模差异较大

经济发达地区都具备较为合理的产业结构,使得各种产业相互搭配、相互促进,形成了互动的良性循环。按照发达国家标准,中国东部地区的产业比例发展比较协调,而中西部地区的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比重较大,在高新技术行业及服务业的发展水平等方面,与东部地区存在明显差距。不同产业、不同行业和不同规模的企业对货币政策的反应不同,具体来说,原本不受银行关注的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和传统低附加值行业以及中小企,在紧缩货币政策背景下获取贷款的难度将进一步增大。从中国来看,高新技术行业和大多数的有竞争力的大企业较多分布在东部发达地区以及中心城市,欠发达地区传统行业占主流,由于中国商业银行“爱大嫌小”,导致发达地区信贷可得性比欠发达地区强;而且上文中分析,相对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东部地区金融体系相对完善,当货币政策趋紧影响到信贷供应时,对不同地区冲击不同,对欠发达地区的较大,对发达地区冲击相对较小,这就进一步加剧货币政策在区域之间的传导差异。

(四)区域间微观主体结构与发展速度差异较大

企业是金融市场上最主要的资金需求者。近年来,非国有经济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长,由于其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能力较强,其融资渠道主要是商业银行贷款,因此与国有企业相比,它们对于货币政策变化具有较强的敏感性。从区域间来看,东部非国有企业的发展程度要远高于中西部地区,到2010年东部地区非国有经济总产值占其全部总产值的3/4,而中、西部地区其比重还不到1/2。当货币政策放宽时,在东部地区,对利率比较敏感的非国有企业数量众多,从而对商业银行贷款需求量大,而对中、西部地区货币需求影响不会很大。当货币政策趋紧时,东部地区非国有企业会利用地区优势,通过改进生产降低管理成本、拓宽融资渠道如利用外资或民间资本,来应对资金供给不足。由此可见,东部地区非国有经济发展非常活跃,并积极向银行申请贷款来谋求自身发展,而西部地区非国有企业所处地区生产技术水平相对落后,金融市场发展也不完善。因此,东部地区对货币政策的反应相对于中西部地区更为敏感。

二、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区域差异表现

由于同一货币金融政策的实施在不同地区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当货币政策趋紧时,东部地区由于金融组织体系完善,企业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融资时有更多的选择,因此紧缩性货币政策对东部企业资金来源影响相对较小,而且东部地区是商业银行总行所在地,面对中央银行紧缩的货币政策会将信贷权限进一步上收,导致信贷投放向东部地区集中。这时如果不注意中国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金融发展差异,这种统一的紧缩性货币政策会对中西部地区经济造成过度紧缩,压制了正常的资金需求。因为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权限较小,而且贷款十分谨慎,在强调风险防范的情况下,只能不加区别地对企业贷款需求一概回绝,通过惜贷、慎贷消极地回避风险,在加上中西部地区金融市场发展落后,融资渠道少,使中西部地区正常的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因此中央银行旨在避免或压制经济过热的紧缩性货币政策是以东部地区为参考,客观上对西部地区却产生了过度紧缩的作用,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当货币政策放宽时,在东部地区,由于金融机构体系全面、多样化,而且又是总行所在地,贷款权限很大,金融机构贷款会较快地通过各种类型金融机构流向实体经济,而且贷款数量较大。特别是在经济形势较好、金融机构利润预期较好的时期,出于追逐利润和自身福利最大化的动机,各类金融机构会想尽办法向企业贷款,这样金融机构贷款会迅速进入到实体经济领域,货币政策传导速度较快。而在中西部地区,金融机构比较单一的区域,金融机构种类主要以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为主,近年来随着一系列体制改革和防范金融风险措施的相继推出,国有商业银行出现了不利于货币政策传导的机构撤并和信贷集中化的趋势。国有银行的机构撤并在西部地区最为严重,信贷权限集中化,实行贷款终身责任制,采取严格的授权授信制度,授信条件收紧,流动性约束加强,这样使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转向寻求信贷安全最大化或稳定、被动地完成任务,不再追求自身福利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在此背景下,这些地区的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主要表现为存款竞争而贷款谨慎,这样使金融体系的资金不能顺畅地流向实体经济,宽松货币政策的传导速度较慢。

三、结论与建议

本文研究表明,由于中国经济金融地区发展的巨大差异,导致货币政策在不同地区呈现显著的不对称性效应,从而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发挥。其中,货币政策在东部发达地区传导较快,效应显著,对该地区经济增长解释力较强;中部地区和经济发展最落后的西部地区对货币政策的敏感度较低,货币政策效应呈明显的滞后性。因此,在统一货币政策的目标前提下,央行可针对各地区不同的经济发展状况采取有所区分的政策措施,增强货币政策在不发达地区的有效性,促使各地区经济平衡发展。

首先,在全国统一性的货币政策的基础上,实行地区差别化的货币政策。根据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市场发育程度,产业结构及微观主体结构等发展差异来设置各地区具体的货币政策目标,从而使各地方都能对货币政策的变化及时有效地作出反应和调整。同时实施具有一定差异的金融监管政策,例如适当降低中西部地区的金融机构准入要求,以促进金融机构发展和金融市场机制畅通。

东西方企业文化差异范文5

[关键词] 跨国营销; 东盟; 文化差异; 启示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1. 054

[中图分类号] F27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01- 0102- 02

0 引 言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于2010年1月1日正式全面启动。自贸区建成后,东盟和中国的贸易总额占到世界贸易的13%,成为一个涵盖11个国家、19亿人口、GDP达6万亿美元的巨大经济体,是目前世界人口最多的自贸区,也是发展中国家间最大的自贸区,基中蕴藏着无限商机。我国毗邻东盟十国,在与东盟开展对外贸易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因此,我国企业应抓住这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主动出击,走出国门。

但是,跨越国界的市场营销活动会使营销人员面临更多的未知因素,从而增加营销活动开展的难度,因此必须对目标市场的营销环境及其变化趋势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有关调查结果显示,文化差异对国际市场营销活动的影响最为深远。因此,唯有深入了解东盟十国的文化差异并采取相应的营销策略,才能确保我国企业探索性的营销活动获得成功。

1 东盟十国的文化差异比较

虽然东盟十国和我国同处亚洲,共同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但是其文化差异仍十分明显。本文按照地缘标准把东盟地区划分为两个区域:一个是中南半岛五国,包括柬埔寨、老挝、越南、缅甸和泰国;另一个是马来群岛五国,包括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文莱和菲律宾。本文从人口、语言、宗教、礼仪、习俗、禁忌及年人均GDP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1.1 中南半岛五国情况分析

中南半岛五国有很多共同之处,主要表现为:第一,都是多民族的国家,但是以一个或几个民族为主,这和我国的情况相似;第二,官方语言基本都是自己国家的母语;第三,大多数人都信仰佛教。

中南半岛五国间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人口数量方面,泰国、越南和缅甸相对来说是人口大国,老挝和柬埔寨人口较少;第二,物质文化水平方面(本文用人均GDP 来衡量)差异较大,泰国相对富足,其他国家都比较贫穷;第三,各国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和禁忌。

1.2 马来半岛五国情况分析

马来群岛五国的共同点是:第一,大部分人信仰伊斯兰教(新加坡、菲律宾除外);第二,英语是通用语言(印尼除外);第三,以马来人、华人为主(印尼除外)。

马来群岛五国间的不同点在于:第一,各国物质文化的差距非常大,新加坡和文莱已达到或接近世界发达国家水平,马来西亚也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而印尼还比较差;第二,人口数量差距很大;第三,各国在风俗习惯、礼仪、禁忌方面均有自己的特点(尤其是菲律宾,由于它曾是西班牙的殖民地,因而在文化上和其他四国差距较大)。

1.3 东盟十国的风俗习惯

风俗习惯影响着消费者的方方面面,如消费习惯、节日习惯、爱好与禁忌等,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风俗习惯,这些习惯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反映着一个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深层次内容,绝对不容忽视。东盟十国的主要风俗习惯具体如表1所示。

2 东盟十国文化差异分析对我国企业营销活动的启示

2.1 做好市场调研工作

曾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对于市场营销活动尤其是跨国营销活动而言,开展市场调研更是必不可少的。企业没有经过系统的市场调研就盲目进入市场造成产品不能适应消费者的需求,最后遭受重挫的失败案例比比皆是。而且,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企业的营销将面对布满重重陷阱的跨文化市场,营销调研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企业在跨文化营销的进程中,不但要进行传统的营销调研,还必须根据跨文化营销的特点对市场的文化环境进行重点分析,以追求高度的顾客认同。

2.2 制定有文化特点的产品策略

我国企业应针对目标市场的文化特点调整产品策略。如:马来西亚伊斯兰教徒禁食猪肉、禁饮烈性酒,那么我国企业在出口时就应注意这一点。另外,在产品设计方面,一定要了解目标市场上式样、颜色、图案方面的禁忌,设计出既能体现民族特色,又能符合目标市场文化偏好的产品。如:泰国90%以上的人口信仰佛教,那么,我国企业可以瞄准泰国人对佛教的信仰,在包装、式样上体现出佛教的色彩。

2.3 制定灵活的价格策略

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东盟十国的物质文化差距很大,所以同样的产品销往不同的区域或国家可以有不同的包装和价格。如:销往新加坡、文莱、马来西亚等国可以考虑用精美一些的包装,价格定得高一些;而销往印尼、越南等国则可以考虑选用大众化的包装,采用低价策略。

2.4 制定本土化的促销策略

不但要研究目标市场的风俗和禁忌,还要考虑目标市场的物质文化状况。以广告为例:在老挝、缅甸、柬埔寨的某些地方,甚至没有几家像样的广告机构,也没有多少台电视,只能通过村庄之间的流动电影来播放广告。而且在老挝、柬埔寨等国,成人识字率不高,也很少上网,所以利用报纸、互联网做广告可能效果就不太好。所以不同地方的消费者由于收入水平、教育水平、传媒设备、交通条件等不同,对媒体有各自的偏好,我国企业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选择适合当地的广告媒体。

3 总 结

综上所述,企业只有比竞争对手更好地满足当地消费者的需要,才能取得竞争优势。具体而言,需要做好以下3个方面的工作:对可以做的和禁忌的东西要有文化敏感性,对出现的各种问题要善于从文化的角度寻求答案;认知、理解、接受和尊敬他人的文化和文化差异;避免自我参照标准,从而采取不同的市场营销策略,迎接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

主要参考文献

[1] 王勤,许鋆. 2008-2009年东盟经济的分析与预测[J]. 东南亚纵横, 2009(2):46-49.

[2] 陆建人. 论亚洲经济一体化[J]. 当代亚太,2006(5).

东西方企业文化差异范文6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vestment;fiscal revenue;regional economy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8)04-0032-03

0 引言

企业作为环境资源消耗的主体,在社会环境保护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企业进行环保投资,一方面增强企业环境责任意识,积极带动地区其他企业的环保投资,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另一方面改善环境质量,促进本地区经济长远发展,弥补市场机制下环境保护投资存在的缺陷。一直以来,企业的环保投?Y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促进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经济的发展也为企业环保投资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目前已有的实证分析大部分都是研究环保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而很少涉及在区域经济增长的环境下,是否会对企业环保投资规模产生影响。基于此研究背景,本文则是主要研究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对企业环保投资的推动作用,并解释结论中涉及企业的环境责任问题,提出实质意见。

1 文献回顾

环保投资对经济的影响一直被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雷社平和何音音(2010)实证得出环保投资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发挥着一定的作用,但不是主要的因素,在一定的政策下环保投资利用规模的扩大能促进经济增长。就地区而言,王博和王栋(2015)认为西部地区的环保投资和经济增长之间可形成良性互动的关系,所以西部地区应该坚持以环境保护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之一,坚持以经济增长作为环境保护的基础,从而促使西部地区的经济可持续的增长,摆脱环境对经济增长的瓶颈约束。影响环保投资的驱动力很多,董秀海,李万新(2008)研究得出自身环境压力、地方政府环境执政能力、企业界的环保能力、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都对地方的环保投入水平具有显著的影响。对企业而言,李冰泉(2012)认为企业监督力度、政府扶持、企业战略态度、领导层意识等都能影响企业的环保投资。

2 研究假设

国内生产总值是一项综合反映经济活动总成果的重要指标,通过分析不同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生产总值的比重可以直观地反映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程度。2011-2015年东部所占比重分别是西部的2.92倍、2.81倍、2.77倍、2.61倍、2.78倍。总体来看,东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差异较大,进一步研究发现,东西部企业环保投资额也存在差异。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披露,东、西部地区企业环保投资规模不同,西部地区企业环保投资普遍小于东部地区。

环保投资作为企业进行环境保护的物质基础,其中财政支持将是企业进行环保工作的重要驱动力,包括专项基金、政府补贴等等。目前,我国环保投资总量增长较快,但环保投资需求与实际投入的资金缺口仍较大。由此可见,地区的财政收入越大,政府所持有的资金就越多,就越有可能将资金转化为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其中一部分是以扶持企业进行环保投资的形式体现的。地方政府环保投资行为意愿最终表现为环保投资规模的大小,一定程度上体现在对企业环境保护增加专项基金、政府补贴的投入,由此提出假设1:

假设1:地区财政收入与上市公司环境保护投资规模正相关。

固定资产投资在企业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必备基础,同时也是企业环保投资的主要表现形式。早在2003年,国家环保总局对列入重点清理范围的在建、拟建项目、拟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进行了环保清理检查,发现地方政府利用行政管理程序和制度上存在的漏洞,拆分项目问题严重。地区固定资产投资优化地区经济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同时固定资产投资对财政收入增长的拉动作用也十分显著。根据企业环保投资的统计口径,企业环保投入有很大一部分包括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因此在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同时反过来促进企业的环保投入。本文认为随着企业固定资产投入的增多,企业的经营绩效上升,使得企业进行环保投资的资金增加。由此提出假设2。

假设2:地区固定资产投资与上市公司环境保护投资规模正相关。

一般来说,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生活水平成正比,即人均可支配收入越高,生活水平则越高,更加重视健康,重视生存环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们的环保意识。随着地区经济的发展,带动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升,加上企业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各阶层人员的环保责任意识不断增强,有利于企业制定相关制度以关注环保方面的问题,促使企业增加环保投资。蔡惠光、李怀政(2009)研究认为,随着经济增长超越一定临界值水平之后,人们对环境质量需求提高、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以及环保技术的采用等因素将导致经济发展会有利于环境质量的改善。这表明经济的发展促使人们对环境质量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企业环保文化水平的提升。由此提出假设3。

假设3: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上市公司环境保护投资规模正相关。

3 研究设计

3.1 变量选取与定义

彭峰、李本东(2005)提到,企业环保投资是指企业从社会积累基金和各种补偿基金中,用于防治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及与其相关联的经济活动的金额,其目的是促进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使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本文是基于经济指标而对企业环保投资进行研究,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将环保投资的数据范围定为以下几类:企业治理环境污染的投资、保护生态环境的投资、治理项目专项基金、清洁生产投资、排污费等环境税费、企业环保部门自身建设的投资。为了量化上市公司环境保护投资规模,本文采用的数据为环境保护投资总额的自然对数。

基于前人的研究基础,本文则主要针对区域经济指标中的影响企业环保行为的相关指标进行对环保投资的研究,包括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人均可分配收入三大指标。同时,参考以往的研究成果,本文选取企业资产负债率、经营绩效、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以及行业属性作为控制变量进行考察。具体的变量定义见表1。

3.2 模型构建

在以上理论研究与变量设计的基础上,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对本文的假设进行实证检验,采用企业环境保护投资规模(EPI)作为被解释变量,建立如下多元回归模型:

EPIi,t=α0+α1Revenuei,t+α2Investmenti,t+α3Incomei,t+μi

其中,i表示省份,t表示时间,Revenue表示地区的财政收入的自然对数;Investment表示各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额的自然对数;Income表示各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即家庭可支配收入除以家庭人口金额的自然对数,μi为方程扰动项。

3.3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11―2015年五年间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选取样本并进行数据整理,并对样本做如下筛选:①剔除了ST公司;②剔除了银行等金融行业公司;③剔除部分相关财务数据缺失的公司。本文共搜集2011-2015年度有效数据样本公司241份。

4 ??证分析与检验

4.1 描述性统计

通过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可以对东、西部地区数据的分布情况进行简单分析,并观察各变量的分布情况,比较两大地区的差异,对实证检验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2、表3所示。

观察表2可知,东部地区上市公司EPI的极大值与极小值分别为12.8992和21.1702,方差较大,为1.772,说明东部地区企业环保投资规模有较大差异,分布不均匀。各地区企业的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人均可支配收入极大值与极小值差异不大,方差较小,说明东部地区的解释变量波动小。

观察表3可知,西部地区企业EPI的极大值与极小值分别为12.8992和21.1702,方差为4.599,说西部地区企业环保投资规模分布不均匀,差异较大。被解释变量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均值接近于极大值,方差较小,说明西部大部分地区的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人均可支配收入较大。

比较分析得知,被解释变量EPI的极大值、极小值、方差较大,表明东、西部地区各企业的环保投资规模有较大差异,分布不均匀,西部地区企业环保投资规模波动更为明显。解释变量财政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东部差异较小,说明东、西部地区各省份人均可支配收入比较均衡。总体来看,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东部均比西部高,表明东部地区经济较为发达,且企业对环境保护的投资额度较大。

4.2 多元回归分析

通过分析表4出以下回归结果:模型的拟合优度也就是复相关系数R为0.511和0.416,调整R方为0.214和0.101,由于影响企业的环保投资的因素非常多,所以本文认为达到预期标准,因此模型的拟合度通过检验。模型的序列自相关检验结果Durbin-Watson值分别为1.841和1.852,均接近2说明方程在一定程度上整体效果显著,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5的结果表明,东部地区财政收入的相关系数为0.202,回归系数为0.455,假设一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东部地区政府的财政收入并未有效促进地方企业进行环保投资,可能是政府对企业的财政支持力度以及环保补贴不足;固定资产投资的相关系数为0.024,回归系数为0.787,说明在5%显著性水平上与上市公司的环境保护投资规模正相关,假设二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相关系数为0.054,回归系数为1.185,说明其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与上市公司的环境保护投资规模正相关,假设三通过了显著性实验,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随着东部人均收入的提高,人们更加关注健康,从而激起企业员工以及管理层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表6的结果表明,西部地区财政收入的相关系数为0.07,回归系数为-0.618,假设一通过显著性检验,但呈现负相关;固定资产投资的相关系数为0.003,回归系数为0.841,说明其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与上市公司的环境保护投资规模正相关,西部地区的固定资产有效促进企业进行环保投入,假设二通过显著性检验;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相关系数为0.015,回归系数为2.575,说明其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与上市公司的环境保护投资规模正相关,假设三通过了显著性实验。

比较分析得知,东部地区财政收入未能有效地帮助地区企业加大环保投资的力度,但根据回归结果为正向效应,而西部地区则相反,说明两大地区的财政收入对地方企业的支持与补贴的效用不同,且财政环保投入落实的方面有差异,西部地区的财政收入未能对环保起到良好的效果,反而对地区环境的规制有反向作用;东西部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与人均收入均能对企业环保投资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与假设一致。

4.3 结论与建议

目前绿色理念的宣传已遍布全国各地,各地区企业越来越重视对环境保护的投资,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逐步提高。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东、西部地区经济差异和企业环保投资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上一篇工程预算实训

下一篇污水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