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灾害定义范例6篇

气象灾害定义

气象灾害定义范文1

天津北方网讯:7月21日,北京遭遇暴雨袭击,造成严重的人员财产损失。7月26日,本市降了61年来的特大暴雨,津城百姓亲历了气象灾害,对城市应对气象灾害的能力也更加关心。今年7月17日,市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天津市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决定于9月1日起施行。昨天,市人大常委会召开实施《天津市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宣传贯彻动员会。

针对本市气象特点细化防御要求

据天津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高绍林介绍,《天津市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共6章、32条,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了气象灾害防御的基本原则。从天津的实际情况出发,增加了“统筹规划、政府主导、分级负责”的原则要求。进一步细化气象灾害的预防要求,针对本市当前城市建设特点,第十一条对防风工作细化了要求,在要求有关部门应当加强海塘、堤防、避风港、防护林、避风锚地、紧急避难场所的同时,增加规定要定期组织开展搭建物、广告牌、在建建筑物、构筑物防风加固工作的监督检查。

针对本市干旱灾害、冰雹灾害经常发生的实际情况,第十四条要求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加强对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领导,市和区、县气象主管机构在同级人民政府领导和协调下,对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实行分级管理和指导,要根据干旱灾害发生的情况,组织开展人工增雨、增雪作业,减轻旱灾影响;在冰雹易发生区域,应做好人工防雹作业工作。

针对本市雷电灾害经常发生的实际情况,第十五条要求雷电防护装置的产权人或使用人,应做好日常维护工作,并依法委托具有雷电防护装置检测资质的单位定期进行检测,从而保证防雷装置完好有效。

针对本市大项目建设多的实际情况,条例第十六条明确要求,市和区、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国家和本市重大建设工程、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和大型太阳能、风能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项目论证中,应当把气候可行性论证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作为项目可行性研究的一项内容。

灾害性天气警报由气象台站统一

“条例”根据天津实际情况,细化了参与气象灾害监测信息平台建设的有关部门,并且明确其责任。在气象灾害易发区、人口密集区和大型活动场所等增设气象灾害监测站、点,建设应急移动气象灾害监测设施,健全应急监测队伍,完善气象灾害监测体系。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进一步明确灾害性天气警报预警制度。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由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按照职责向社会统一;必要时,市人民政府可以依照有关规定。其他组织和个人不得向社会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根据电子信息技术发展,进一步扩大灾害性天气警报媒介。

进一步细化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规范,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要根据灾害性天气变化情况,及时对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和预警信息进行更新,并及时予以解除。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和本市实际情况,对气象灾害发生后的应急处置措施进行了细化规定。细化了对气象主管机构以外其他有关部门在气象灾害应急工作方面的要求,市和区、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分工,做好主要河流、水库的水量调度,农业生产技术指导,社会治安和道路交通秩序维护,电力、通信保障,基本生活必需品保障等应急工作。

气象灾害定义范文2

1天气预报对农业防灾减灾的意义

1.1长期气象预报对农业防灾减灾的意义

在农作物的发育阶段,如果暴发洪涝灾害,玉米、水稻、高粱等农作物就有可能出现严重减产,甚至绝产。季节性干旱也是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灾害,且其是按气候季节变化来分类的,一年四季都有可能出现干旱,导致农作物枯死。低温冷害、长时间持续下雨等可能导致农作物种子烂根、死苗或诱发虫害等,这些都直接导致了农作物产量的降低。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气象灾害对农作物的危害之深,而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气象灾害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危害是极大的。目前,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显著特征,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也在上升,在这一背景下,要积极采取应对措施,降低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长期天气预报是指1个月以上的预报。预报项目主要是月平均气温距平和月降水量距平以及月平均环流形势。长期气象预报在农业防灾减灾方面具有很大的作用。随着先进气象设备、技术的应用以及预报人员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气象预报的精确率也在逐步提高。长期气象预报可探索较长时间内特定区域的天气变化趋势,从而预测低温、干旱、霜冻等农业气象灾害发生的大概时间,便于农户提早采取应对措施。根据长期预报,尤其是季报、年报等天气预测,人们可以选择适宜的农作物进行种植,选用抗旱、抗低温的品种,避免霜冻、干旱、低温等不利天气的影响。

1.2短期天气预报对农业防灾减灾的意义

短期天气预报指的是1~3d内的天气预报,短期天气预报中短时临近预报对突发性天气灾害更具有服务针对性。短时临近预报一般指0~12h的预报。短期天气预报(包括短时临近预报)也是农户更加关注的天气服务产品,其预报时效短,因而准确率要高于长期天气预报。短期天气预报可以对不同程度的灾害性天气进行监测,根据气象部门的短期天气预报,农业部门可根据实时共享的气象信息及时指导农户进行灾害避险。短期天气预报更加注重气象部门与农业部门的相互配合与合作,及时将天气信息传达给农业用户是做好农业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关键,从而降低不利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危害。随着气象科技化的发展,结合高炮、火箭等技术,可实现人工降雨和人工防雹,从而达到农业防旱、防雹的目的。当然,除了灾害性天气气象与农业的应急联动能产生的防灾效应外,短期天气预报在指导农户根据天气情况做好其他农事活动,从而让作物、蔬菜、果林等充分利用光、温、水、风等天气条件,进而在促产增收方面也发挥着作用。

2如何发挥天气预报在农业防灾减灾中的作用

2.1建立现代化的气象观测站网

近年来,通过天气预报及气象信息共享,我国的农业结构、生产布局都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农业防灾减灾也对气象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必须完善区域性观测网络,建立现代化的气象观测站。现代化气象观测站网络应具备自动化、密度高、要素多的特征,可以准确、及时地收集相关气象资料,随时观察四周的气象观测实况,然后对所收集到的气象资料做好数据统计与分析。

2.2建立健全灾害预测预报体系

只有对灾害进行准确监测预警,才能采取相应的灾害防御措施,达到将农业损失降到最低的目的。可以说,灾害预测预报体系直接决定着农业防灾减灾的成效。要建立完善的灾害预测预报体系,一方面要做好有关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另一方面要针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需求,开展农业方面的气象预报[2]。就我国而言,当前的农业灾害性气象预测效果还不够理想,预测预报的准确率有待提高,预报技术水平需要提升。建立完善的灾害预测预报体系,需要以现代化农业的发展需求为基础,开发适合农业生产的气象项目,着重发展特色农业。由于不同地区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气象灾害,所以需要对气象产品进行分类,以便采取不同层次的应对措施。

2.3提高气象灾害监测评估能力

灾害监测评估包括灾害数据评估、灾害风险评估、灾害综合评估等,精确的灾害评估数据是实施救援的前提条件。积极建立灾害评估指标体系,深入进行灾害风险研究,及时通过传输系统上传评估结果,以便于各部门采取相应的防御措施[3]。实地调查是进行灾害评估的有效方法,可以把灾害防御技术更好地推广到农业生产中。

2.4建立气象灾害应急响应体系

建立气象灾害应急响应体系需要政府的领导、相关企业的参与、社会公众的积极配合,各方面互相协调,充分利用可用资源,才能制定不同层次的应急方案,快速地组织灾害防御工作,将灾害的影响程度降到最低。要想建立有效的应急响应体系,必须做到各级上传下达,密切配合。其中,基层气象灾害相应单位是气象灾害应急响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在乡(镇)、农村多建立信息传播网络,例如用手机播报灾害气象信息,通过电视更新气象预警信息等。

2.5加强气象知识宣传教育力度

要使气象知识深入人心,就必须进行大范围的宣传。首先,气象部门应对相关单位的领导进行培训,发挥领导的作用,将气象知识普及给下属。宣传是重要的一个方面,应认真制定气象防灾减灾的政策和规划,将气象知识贯彻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电视、微博、报纸、网络等媒体扩大宣传范围,还可设置微信公众平台,每日及时更新气象知识和防灾减灾方法,让公众了解降低灾害损失的措施,避免灾害来临时不知所措。针对广大农民,可以在农村设立专题咨询、技术指导基站,使广大农民从中获取气象知识和防御技术,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切实发挥气象预报对农业防灾减灾的作用。

气象灾害定义范文3

【关键词】气象因素 预警报系统 地质灾害

我国是地质灾害发生较为频繁的其中一个国家,泥石流、崩塌以及滑坡等常见灾害时有发生,同时频率高、地域广,具有非常强的破坏性。相关研究显示,除了地质构造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外,气象条件同样是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其中一个原因,如暴雨或者连续的降雨时常是使得地质灾害发生的直接原因。所以,怎样利用对气象的监测以使更可靠的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得以提供,成为目前的一项主要工作内容。本文重要围绕基于气象因素的地质灾害预警报系统进行研究。

1 我国地质灾害预警报系统概述

1.1预警报系统的建设的目标

预警报系统的主要目标是建设一个具有较高时效、同时具有全面且准备的预警报信息内容的地质灾害预警报体系,进行为有关的政府部门的决策以及相关灾害地区群众提供及时、有效且科学的信息以帮助其采取减灾措施。对现代化建设的先进成果进行充分的利用,在已获得的相关气象探测与灾害性天气监测有用信息的前提上,进行处理、存贮与分析相关的信息,使得相关地质灾害预警报的优质服务平台与流程得以建立,依据相关的决策服务要求,以提供无缝隙连续的及时快速而先进的地质灾害预警报资料与信息。

1.2预警报系统的具体工作流程

地质灾害预警相关预报系统指的是由预警报系统及监测系统这两部分共同构成。开启气象信息与地质灾害信息收集及自动生成信息等有关的模块以后,对雨情等气象问题进行实时检测,如果降水因子达到相应的监测标准与指标,系统就可在决策中心分析相关数据,使得地质灾害预警等级及时生成,再在进行信息确定以后,利用电视、短信、网络以及广播等现代媒介,依据预警等级对特定的群众与部门警报信息。

2 突发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统计模型

2.1预报预警模型

在充分分析预报区内地质环境条件(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等)人类活动、降雨与滑坡崩塌泥石流发生关系的基础上,建立以可能发生的降雨量为外部输入条件、地质灾害易发范围和程度为输出结果的数值模型。

根据历史地质灾害发生情况、地质环境背景,选定与地质灾害发生相关的评价因子,选取适当的评价方法,对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的分区。

2.2预报预警产品

根据一定的预报预警判据和模型,对预报降雨数据以及前期降雨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判定将要预报的降雨诱发地质灾害的空间范围和危险性程度,并将其结果以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图及文字说明的方式进行表达。该预报预警图和文字说明称为预报预警产品。

2.3预报预警会商

在预报预警工作期内,预报预警业务单位利用电话、可视电话、网络数据传输、小型会议等形式,共同分析商定预报预警范围和等级的过程。

2.4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的对象和内容

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的对象是降雨诱发的区域性群发型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预报预警内容主要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可能发生的时间、地点(范围)危险程度和宜采取的防范措施。

3 地质灾害预警报系统的实现及构成

下文以基于WebGIS的地质灾害预警系统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研究地质灾害预警报系统的实现与构成。在这个系统中中,数据信息处理与服务的重点是灾害信息的汇集及预警平台;气象监测系统具有雨情报汛以及相关的预警功能;而对于群测群防预警系统则主要有预警的传输、以及信息反馈等功能。要使得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得以正常运转,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3.1使高效稳定的应用平台得以建立

稳定而高效的应用平台能够为整个地质灾害预警系统的有效运转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同时使系统的稳定性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良好的应用平台主要依靠相对完善的数据信息、高科技水平的硬件设备以及成熟而先进的软件环境与科学合理的结构设计规划。

数据库作为地质灾害预警报系统的重要构成部分,不仅能够对雨量数据、雷达图、预报雨量数据以及卫星云图与台风信息等相关的气象数据进行实时的收集与公布以外,如果当地区域地理信息、行政区域图以及区域内的群众信息等,同样是数据库的重要构成部分。软件系统应由后台管理系统、用户界面、数据交换平台(EAI)以及后台管理应用核心构件群与WebGIS组件、应用服务器平台等部分共同组成。灵活先进而且适用的软件架构与管理信息化的标准与要求相符合,以构件化设计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使得数据驱动、事件触发得以实现,同时构建参数设置的开放的先进的相关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的现代化管理平台。

3.2划分科学合理的灾害等级

灾害等级的划分一般情况下包括预警报信息的相关范围、预警报启动的决策以及对象等方面产生直接影响,在现代地质灾害预警报系统以内,应特别重视。根据相关部分制定的关于地质灾害预报相关的等级标准,可以将预报等级分为以下5级:第一为可能性非常小;其中二级为可能性相对较小;其中三级(也就是注意级)为可能性相对较大;而四级(也就是预警级)是可能性达到一定程度;五级(也就是警报级)也就是发生的可能性非常大。如果从预警报系统的角度进行分析,一级与二级灾害缺乏实际预警意义,预警工作一般情况下从三级开始启动,因而应围绕三到五级地质灾害进行防灾减灾相关工作。

3.3保证系统的安全性

第一,在设计中应对网络安全的问题进行充分的考虑;第二,重视系统的整体维护是使得系统使用寿命延长的重要保障。另外,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与其他相关系统的联系的过程中都是以特定的接口程序进行实现,当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或者有关系统发生故障的时候,系统间的相互影响不会出现。

4 结语

综上所述,建设与维护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是一项复杂与长期工作,涉及较多的部分与部门与较广的范围,同时需要参考的因素相对较复杂。所以,有关部分与工作人员应不断总结工作中的经验,并引志各部门进行积极配合,使顺畅的信息链得以建立,为相关部门和群众提供即时的、权威的、人性化的信息指导,将地质灾害的影响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气象灾害定义范文4

我市属暴雨(雪)、干旱、雷电、大风等气象灾害较频繁发生的地区,由气象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等也时有发生,对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生活以及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影响。因此,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提高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能力,是预防和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迫切需要,对和谐辽源建设和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市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依靠科技、依靠法制、依靠群众,统筹规划,不断加强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建设,逐步完善防灾减灾体系,切实增强对各类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综合防御、应急处置和救助能力,有效避免和减少灾害损失,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大力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

(一)加强气象灾害综合监测系统建设。气象部门要加强综合气象监测建设工作,扎实推进加密自动气象站的建设和日常维护工作,确保监测能力的不断提高,特别是重要交通干线、农村、森林及地质灾害易发区的气象灾害监测工作。

(二)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预测预报工作。气象部门要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预报预测体系,建设分灾种的预报业务系统,完善新一代可视化、人机交互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平台和业务流程,提高重大气象灾害预报的准确率和时效性。做好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重大天气预报和趋势预测,重点是加强干旱、暴雨(雪)、寒潮、大风、大雾等灾害性天气的中短期精细化预报和雷电、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实现对各种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的实时动态诊断分析、风险分析和预警预测。气象、国土资源、水利、环保、卫生、林业等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合作机制,逐步提高由气象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泥石流、山洪以及森林草原火灾和环境污染等衍生灾害的预报水平。

(三)加快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系统建设。配合全省,抓紧组织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系统的建设,建立针对不同群体的接收系统。完善和扩充气象手机短信预警系统,与社会公共媒体、有关部门和行业内部信息渠道相结合,及时干旱、暴雨(雪)、冰雹、寒潮、大风、大雾等各类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号及简明的防灾避灾办法。在学校、医院、车站、体育场馆和重点旅游景区等人员密集场所设立或利用现有电子显示屏、公众广播、电视、警报器等设施接收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扩大预警信息覆盖面。加强对公路、铁路等行业和领域的气象灾害预警服务,结合村级信息服务站建设,进一步畅通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渠道。

三、切实增强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

(一)制定和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按照《吉林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要求,依照《吉林省突发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各县区、乡镇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明确各灾种的应对措施和处置程序,并针对气象灾害可能引发的次生衍生灾害,进一步完善相关应急预案。各气象灾害敏感部门、单位要制定气象灾害应急专项预案,增强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预案的动态管理,开展针对不同灾种的预案演练。特别要加强人口密集地区、重点保护部位、边远山区及灾害易发区的预案演练,促进各单位的协调配合和职责落实。

(二)进一步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气象部门要适时开展人工增雨(雪)作业,努力缓解城乡生活、工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保护用水紧张状况,要充分利用有利的天气条件,对森林草原火灾、环境污染事件等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应急作业。相关部门要给以支持和合作。

(三)加强气象灾害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人工增雨、防雹、防雷、防汛抗旱、灾害救助等各类气象灾害防范应对专业队伍和专家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素质,建立应急气象服务系统,不断增强应对各类气象灾害的能力。学校、体育场馆、车站、医院等公共场所要明确气象灾害应急联系人,负责接收、传达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和组织采取应急处置措施。各乡镇政府要设立乡村气象灾害义务信息员,及时传递监测和预警信息,帮助群众做好防灾避灾工作。各级政府要研究制订动员和鼓励志愿者参与气象灾害应急救援的办法,进一步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气象部门要加强对气象灾害应急联系人、乡村气象灾害义务信息员、气象志愿者队伍应对气象灾害的专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他们对气象灾害应急处置的能力,此项工作要按照省气象局的具体要求抓紧落实。

(四)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应对机制。各县区、乡镇有关部门要根据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种类和级别,及时启动相关应急预案,积极采取防范措施,减少和避免灾害损失。要高度重视气象灾害引发的山洪、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衍生灾害的防范应对工作,加强查险排险,及时组织受威胁群众转移避险。要认真落实减灾救灾各项措施,全力做好气象灾害救助、恢复生产和重建家园工作,确保灾区生产生活秩序稳定。要扎实推进农业灾害保险工作,充分发挥保险行业在灾害救助和恢复重建工作中的作用。

四、全面增强气象灾害防御能力

(一)积极开展气象灾害普查和隐患排查。各级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认真开展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工作,全面调查收集本行政区域历史上发生气象灾害的种类、频次、强度、造成的损失以及可能引发气象灾害及次生衍生灾害的因素等,建立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加强灾害分析评估,根据灾害分布情况、易发区域、主要致灾因子等开展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有针对性地制订和完善防灾减灾措施。同时,要认真组织开展气象灾害隐患排查,深入查找抗灾减灾工程设施、技术装备、物资储备、组织体系、抢险队伍等方面存在的隐患和薄弱环节,特别要加强对学校、医院、敬老院、旅游景区、监狱及其他公共场所、人群密集场所的隐患排查,制订整改计划,落实整改责任和措施。

(二)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基础设施建设。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积极开展水库、城市排水设施、紧急避难场所等应急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及时疏通河道,抓紧进行病险水库和堤防险段的除险加固,保证工程设施防灾抗灾作用的有效发挥。气象部门要依法履行雷电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管理职责,加强监管。各有关单位要按照国家规定的防雷标准和设计、施工规范,在各类建筑物、构筑物、供电、通信设施和场所安装防雷装置,并定期实施避雷装置检测。针对气象灾害强度增加、损失加重的实际情况,加强排查,消除隐患,切实提高气象灾害的综合防御能力。

(三)积极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气象部门要依法开展对城市规划、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工程建设、重点领域或区域发展建设规划的气候可行性论证。有关部门在规划编制和项目立项中要统筹考虑气候可行性和气象灾害的风险性,避免和减少气象灾害、气候变化对重要设施和工程项目的影响。

(四)抓紧制订和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县级人民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结合当地气象灾害特点,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及“十一五”规划,编制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明确气象灾害防范应对工作的主要任务和措施,优化、整合各类资源,统筹规划防范气象灾害的应急基础工程建设。

五、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防御保障体系

(一)加强气象灾害防御科技支撑能力建设。要加强气象灾害监测、发生机理、预报和防御等科学技术研究,着力提升气象灾害监测和预报预测技术水平。积极开展气象灾害对水资源、粮食生产、生态环境等的影响评估和应对措施研究,为防御气象灾害提供有效的科技支撑。

(二)加大气象防灾减灾资金投入力度。各级政府要将气象防灾减灾建设项目列入地方经济发展规划,尽快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防御投入机制,切实加大财政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对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应急指挥和现场气象保障、灾害救助及防灾减灾工程等重大项目、基础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投入。

六、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全面落实气象灾害防灾减灾责任制。各县区、乡镇政府要高度重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成立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分管领导作为第一责任人,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责任制,切实加强领导和组织协调。有关部门的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工作,组织研究解决防灾减灾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健全防灾减灾工作协调机制,形成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协调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防范应对气象灾害的格局。

气象灾害定义范文5

关键词:农业气象灾害保险;农业防灾减灾能力;构建;措施

一、农业气象灾害保险内涵

1、农业气象灾害保险的概念

农业气象灾害保险,简单来说就是指农业生产者在从事养殖业、种植业、林业以及畜牧业等生产过程中,为其因遭受气象灾害而带来损失所提供的保险。农业气象灾害保险既可以根据不同的农业种类进行划分,同时也可以根据不同的气象灾害来进行界定。除此之外,农业气象灾害保险按照责任划分可分为以下几种,即综合责任保险、一切险以及基本责任保险等。

2、实行农业气象灾害保险的重要性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很多农民会因为遭受气象灾害而颗粒无收,从而影响到农民当年的经济收入。为了保证农民的稳定收入,国家推出了农业气象灾害保险,并在推广应用过程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一旦遇到气象灾害,不管受灾程度如何,投保农民都能保证自身利益不受侵害,与此同时,农业气象灾害保险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农民尽快恢复生产,让农民不会因遭受气象灾害而影响到下一年的农业生产。由此可见,实行并推广农业气象灾害保险对于我国农业发展而言,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农业气象灾害的类型――以宁夏为例

宁夏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属中温带半干旱气候,这里的地形复杂多样,有山地、平原、高原以及盆地等,也正是由于这里特殊的地理环境以及气候条件,使得宁夏当地农民极其容易受到气象灾害及其次生灾害的威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气象灾害有以下几种:干旱、暴雨洪涝、大风沙尘、冰雹以及雷暴等,这些气象灾害不仅危害大,而且由它导致的洪涝、地质灾害等也时有发生,给当地农民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因此,当地政府以及农业部门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来提高宁夏地区的农业防灾减灾能力,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三、构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的措施

1、建立健全气象防灾减灾指挥系统

构建一个完善的气象防灾减灾指挥系统,是构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的重要举措。第一,建立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平台,并坚持政府组织、整体规划、科技支撑以及注重实效的建设理念,从而进一步完善宁夏地区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机制,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体系的规范化以及公正化奠定基础;第二,制定完善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并建立多途径气象灾害应急处理机制。应急预案的制定要综合考虑宁夏当地经常会遭受的气象灾害,并对应急预案实施动态化管理,根据实际情况对预案中的内容进行修正以及更新。应急处置机制的建立落实需要各级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组织力量的通力协作,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协作联动以及信息共享,从而提高宁夏当地应对气象灾害的能力;第三,要借助法律武器来对宁夏当地的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雷电灾害防护以及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等进行有效管理,保证防灾减灾过程的规范性以及法制性,从而为之后的农业防灾减灾能力构建提供保障。

2、加强对气象灾害的监测

目前,随着科技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监测系统、监测站以及天气雷达等技术的运用推广,不仅进一步提升了宁夏当地的气象灾害综合监测水平,同时还实现了对重点区域气象灾害的实时监测,且整个过程的准确性以及分辨率等都获得了较大提高。其中,当地政府可以在偏远山区、沿黄经济带以及气象站点稀少的区域,建设区域气象观测站;与此同时,重要水利工程、工矿区以及大型化工园区等区域也要加强气象灾害监测设施的建设;另外,根据不同需求以及不同对象,还要加大对旱情监测以及山洪、地质灾害、城市积涝等次生灾害的监测网络建设;等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的为农业防灾减灾打下基础。

3、建立高分辨数值天气预报系统

建立高分辨数值天气预报系统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进一步提高宁夏当地的气象灾害预测预警能力。在这一系统中,不仅要实现对城市、农村、水库以及河流等重点区域的气象灾害预警预报,同时还要提高该预警预报的精准度,对现有的农业干旱、霜冻、阴雨天气以及干热风等农业气象灾害指标进行及时更新以及调整,从而提高宁夏当地的气象灾害预测预警能力以及水平。

4、建立健全气象灾害影响风险评估机制

宁夏各级政府以及有关部门要开展气象灾害普查、风险评估以及隐患排查等工作,对气象灾害给农业生产造成的严重影响有一个准确评估以及掌握,以此来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处理方案,从而为宁夏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生态建设等方面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而建立风险评估机制,还可以通过对气候变化规律的分析研究,来对极端气象灾害进行预测预警,将损失降到最低。

此外,为减少宁夏当地农业的损失,除了要推行农业气象灾害保险之外,当地政府也要加大对农业防灾减灾能力构建的投入力度,加强信息网络系统工程、城市防洪防涝工程、人工影响天气工程以及雷电灾害防御工程等防灾减灾工程的建设,为有效防范气象灾害提供先决条件。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想要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减少广大农民因受灾而造成的损失,就必须要在推行农业气象灾害保险的基础上,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来构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从而确保宁夏当地农民的增产增收,最终达到促进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恒,鲍文.农业气象灾害保险与农业防灾减灾能力构建[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33(2):166-169,248.

[2]赵晓华,丁泽龙.浅析农业气象灾害保险与农业防灾减灾能力构建[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17):698-698.

气象灾害定义范文6

关键词 气象灾害;数据库;灾害评估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021-079-01

气象灾害是影响农业发展、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为减小气象灾害为国民经济带来的损失,提高气象预警能力,各地都根据自身情况建立了气象灾害数据库。利用该系统收集的全面的、系统的气象信息,气象工作人员可以对气象灾害的发生发展情况进行准确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科学制定各种防灾灭灾决策,以帮助减小气象灾害所带来的损失。

随着业务的深入,科技的发展,气象预警对气象灾情信息的要求从基本的文字信息、灾害信息扩展到受灾时间地点信息、受灾程度信息、受灾空间属性信息等多个方面。因此设计一个能够满足使用需求的气象灾情信息数据库显得更加重要。

1 数据库系统要求分析

为满足气象灾情信息评估,数据库应该具有如下几方面的功能。首先是,数据精细化。为保证后续信息分析的精确度和细化度,在数据分类和逻辑构成上应该进行细分。其次是GIS化。空间属性信息已经成为当前气象灾情信息的一个标准配置,将数据库信息GIS化可以为数据应用和决策制定提供有力支撑。再次是规范化。规范准确的灾情信息可以充分满足灾情评估和减灾防灾的工作需求。最后是可扩展性。为方便后续扩容需求和多样化的数据分析需求,该数据库应该在结构上具有一定的可扩展性。本文就基于SQL Server的气象灾情信息数据库进行了分析和设计。

2 数据库设计方案

2.1 灾情信息表

对灾情数据进行信息分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过程,适当的分类可以简化系统结构,实现数据的精确分析。具体来说,灾情数据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过程信息表,一部分是灾情信息表。其中,过程信息表用来记录灾害天气发生过程中的灾害信息,这部分记录是灾情数据库的基础;灾情信息表是受灾后的灾情详细信息记录,如灾害强度、灾害损失、灾害原因等。两部分在数据使用方面体现为一对多关系,即一次灾害过程对应着多个灾情信息记录。

灾情信息表是整个数据库系统的核心,其结构是否科学合理决定了后续灾情分析的准确程度。为满足分析需求,通常灾情详细信息表的数据存储字段可分为灾情起因信息、基本信息、空间属性信息、灾害带来的损失信息、后期影响信息等几部分。

2.2 灾情的协同通报信息结构

数据库的建立不仅仅用于记录,还应该具有联网通报的功能,通过该功能可以实现信息的联网分析和总结,提高灾情通报的实时性和系统使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重复工作所带来的人力资源浪费。

该部分数据库架构为,在灾情协同录入界面,辅助录入人员可以将灾情数据进行及时收集整理后进行录入,然后利用协同通报系统将信息上传到数据库端并将该部分数据标记为待审核数据。经过工作人员的审核和评定后,若该数据录入准确且具有唯一性,则取消待审核状态,转为灾情详细信息数据,为后续上报或者灾情分析评估等提供数据支持。该部分的信息需要进行单独存放,以免与灾情信息表产生混淆。

2.3 灾情评估信息数据结构

灾情根据灾害特点和灾害原因可以分为多种类别,如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地质灾害和天气灾害等。不同的灾害收集方式和评估方式均有所不同,因此在数据库架构中如何合理制定灾害信息采集分析表对应用灾害数据进行灾情评估具有重要作用。

该部分数据库应该按照如下方式进行构建。首先建立灾情分类数据库,不同灾情与对应灾情描述之间进行特征关联,同类型灾害进行细分和归类。然后根据灾情特征建立对应的数据模型,便于数据录入和灾害评估。

2.4 辅助数据表结构

为提高系统的应用性能,可以增设部分辅助数据表作为灾情数据库的补充。利用该表可以进行新灾情的自定义等,增强数据库的可扩展性。同样辅助表还具有区域记录功能,通过对受灾区域进行记录,可以提高灾情地理分布的精确度,增强局部预警能力。

3 基于灾情数据库的灾害评估技术分析

在建立气象灾情信息数据库的基础上结合使用GIS技术、数据分析技术、WEB技术等,可以保证对数据库的充分利用,实现灾情的精确评估,减少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

3.1 灾情统计分析技术

对灾情进行记录的主要目的在于利用这些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分析结果进行总结,生成统计报表,根据报表制定防灾决策,或者指导今后的灾情预警等。该技术生成的统计报表可以用于存储或检索。其中,检索功能可以进行要素关联检索、条件检索、影响检索等。通过进行细分检索和信息对比,可以方便的实现灾害评估。

3.2 可视化分布图显示技术

在对灾害数据库进行限定检索后,可以获得相关灾情信息和气象数据。结合使用可视化技术等,可以根据数据统计量生成要素分布图。如灾情分布图、灾害损失分布图等。这些分布图可以直观、便捷的实现天气和灾情的关联,突出灾害易发点,为不同天气下的灾害预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3.3 灾害防御对策技术

灾害防御对策技术主要是指对数据库内的灾害数据进行分析,根据各要素的影响程度调用对应的防御对策信息以供气象工作人员参考。该技术的实现需要对现有的应对策略进行收集、整理和归类,并根据灾害程度制作成相应的数据库文件,进而将该数据库与灾害信息库进行关联。

4 总结

该系统为气象工作人员提供了一个适当的、操作简便的信息平台,利用该平台,气象工作人员可以对特定灾害、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气象灾害进行统计和风险评估。基于数据库的气象灾情信息统计系统还能够方便的与其他相关系统实现信息共享,便于向气象灾害潜在覆盖用户提供预测信息。综上所述,气象 灾情信息数据库具有广泛的应用空间,并对现实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吴亚玲,吴佳银,曾峰.深圳市气象灾情信息数据库的设计与应用[J].广东气象,2010,32(3).

[2]黄国荣,陈家豪,宋兰芬,林燕金,吴仁烨,汤珺琳.农业气象灾害及防御对策数据库系统的建立与运行[J].福建农业学报,2007,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