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结合背景及趋势范例6篇

医养结合背景及趋势

医养结合背景及趋势范文1

关键词停课不停学互联网+肿瘤学研究生培养整合医学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

整合医学是未来医学发展的必然方向和必由之路,基于整合理念的医学教育是培养胜任未来医学模式优秀医师的前提。本文结合线上教育经验,探索如何在“互联网+”的时代大背景下将整合医学理念融入肿瘤学研究生教学中,以适应教育改革的时代要求。

1“互联网+”背景下肿瘤学研究生教学模式

互联网+教育”是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教学系统、网络教学资源、网络教学软件、网络教学视频等互联网方式,把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授课,变为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辅助、服务学生学习从单向“满堂灌”向注重互动的“翻转课堂”转变。其优点包括:第一,教学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第二,教学的方式更多样化;第三,教学更内容丰富;第四,教学评价更趋科学化。

“停课不停学”期间,各高校应急走上了全面线上教学,催生出新的教育形态,推进我国高校课堂教学的迭代更新,促进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在线课程发展。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核心为研究生教育。互联网对肿瘤学研究生培养的影响是深刻的,多方位的。“互联网+”背景下肿瘤学研究生教学模式在教学形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措施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

2整合医学理念与肿瘤学研究生教育

2.1整合医学理念的概述

整合医学是从人体整体出发,将医学各领域最先进的理论知识和临床各专科最有效的实践经验有机整合,最终形成新的医学知识体系,为患者提供最优治疗方案,提高疗效。整合医学的提出旨在解决医学发展过程中专业学科划分过细,知识碎片化所带来的诊疗繁琐和局限性问题。在此背景下医学教育模式也要随之变化,培养学员整体观、全人观的整合理念成为未来胜任整合医学实践的基本要求。

2.2整合医学理念融入肿瘤学研究生教育的实践

为探索肿瘤学教学新模式,针对肿瘤学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教与学上存在的实际问题,笔者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通过线上教学平台构建肿瘤学研究生在线开放课程—《消化系统肿瘤—基础与临床的整合》。本课程联合哈尔滨医科大学顶尖师资力量,按整合医学的模式对肿瘤学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提供全面化、专科化、规范化和系统化的课程安排。从消化系统肿瘤这一整体出发,将各个消化系统肿瘤疾病的基础和临床医学理论知识及实践经验有机整合,从器官的产生讲至癌症的流行病学特征,从外科治疗的手术方法讲至内科的用药处方,更包含了最新型的放射治疗手段以及中医中药治疗方案,形成完整的肿瘤教学知识结构,逐步培养学生建立肿瘤学临床思维,促进知识的整合和应用,增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

2.3整合医学理念融入肿瘤学研究生教育的意义

整合医学的整合观,是从人体生命的整体出发,把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加以整合,把弄得支离破碎的医学知识整合起来,形成新的医学知识体系。整合医学是新时代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创新性地将整合理念应用于肿瘤学研究生教学,是提高肿瘤学教学质量的关键。

我国肿瘤学研究生教学形势严峻。肿瘤学研究生的培养涉及知识面广,专业性强。我国肿瘤科患者大多为中老年人,本身存在很多的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等。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全方位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及耐受程度,制定合適治疗方案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在临床解决患者的实际问题时,单一学科的专业知识需要与其他学科专业领域的知识进行交叉融合,所以对于整合医学对于肿瘤科临床工作至关重要。

3总结

医养结合背景及趋势范文2

关键词:研究背景;研究特色;研究目标;研究成果

一、研究背景

独立医学院校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注重功效性和实用性,较缺乏人文社科类课程。文学作为人文精神的载体和表现形式之一在医学院校的普及并不理想。到20世纪90年代,文学与医学这一学科经过10多年的发展,逐步受到了医学院的重视。目前,美国约有1/3的医学院开设了文学与医学课程。英国莱斯特大学华维克医学院也于2000年1月开始为医学生开设文学与医学课程,其目的是提高医学生对同健康与疾病有关的经验和情绪的理解。可见,医学与文学的密切关系以及文学对医学教育的重要性已经引起了国外很多医学院的注意。

目前国内独立医学院校开设文学课程或文学与医学交叉课程以及聘请文学教授从教于医学院的实践尚不多见或基本空白。尽管如此,国内医学院校的专家学者和教育从事者已经注意到文学素养对培养医学生综合能力的作用。上海医科大学的申逸彬(1996)发现,近20年来美国各医学院校的文学教育日益受到了师生的重视,相当多的医学院校聘请了文学教授并呼吁国内医学院校借鉴国外的教学经验。中国医科大学的罗华(2012)也提出增加英美文学赏析课。他指出了解英美文学,可以提高医学生的外语水平和文学欣赏水平,不仅为学生的外语学习提供一条捷径,而且寓教于乐,丰富大学生活,对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国内医学院校的专家学者虽然意识到文学素养对培养医学生综合能力的作用,但只停留在选取英语文学作品内容及设置具体的英语文学教学模式上,如泸州医学院的杜开群(2011)提出凭借经典影视赏析对医学生文学素养进行培养;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王斯蓓(2014)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对医学高职院校文学欣赏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实践。

目前国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尚未形成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和适用性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基于此背景,本研究试图对独立医学院校全方位的英美文学氛围构建作进一步的探究,挖掘英美文学氛围的构建在医学院校加强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改革趋势中的意义。

二、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如何全方位、多元化地在独立医学院校构建文学氛围的研究和实践尚未在学术界和教育领域出现。为弥补这一空白,本研究提出全方位、多元化、具体可行的独立医学院校英美文学氛围构建的方法,以期能弥补医学院校目前存在的课程体系设置的不足,使医学院校更好地适应加强人文教育的改革趋势。

三、研究目标

此研究试图通过构建英美文学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审美能力,拓宽知识面;改善医学生单一的知识结构体系,平衡专业技术教育和人文精神培养,提升医学生社会沟通能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开设文学与医学交叉性学科,有助于医护人员职业语言能力的培养及医学伦理学与和谐的医患关系教育;促进医学院校加强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改革,提升医学院校办学质量,以顺应转变医学教育模式的要求。

四、研究的预期成果

1.创建文学教学和体验平台,建立文学数据库。根据国外一流医学院校教学经验及我校学生的认知和需求特点,创建可在教学中操作的文学体验平台,包括文学组织(沙龙、诗社、话剧团)和文学活动(影视赏析、角色扮演、配音),建立包括文学理论、文学流派、文学作品、文学影视、文学评析等的文学数据库,供学生自主学习。

2.校本教材。本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教学改革实践提供理论探究,因此要在独立医学院构建文学氛围,必须有模块化、多元化及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文学教材,拟开发一套专门用于培养医学生文学素养的教材,如《医学文学选读》《医护人员文学修辞手册》《医学伦理与文学》等。

参考文献:

[1]杜开群.论经典影视赏析与医学院校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J].安徽文学,2011(12).

[2]罗华.医学院校增加英美文学赏析课的必要性[J].商场现代化,2012(1).

医养结合背景及趋势范文3

关键词:老龄化;长效机制

尽管进入21世纪以来,各地针对人口老龄化主题的研究不断深化,老龄事业的发展也正获得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但是,作为一个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一些既有经验的借鉴并不能因地制宜地解决中国的养老困境。

一、吴江区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一)总体概况

吴江区现共有8个镇(区),249个行政村,62个社区居委会。截至2014年底,全区户籍总人口81.44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达20.81万,占全区总人口的25.55%,较2013年增长1%,远超联合国定义的10%标准。目前,吴江区的老年人口正以年均约5%的速度增长,按此速度,预计到2020年6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将达到28万,占总人口的比重将超过30%。可见,吴江区不仅已步入老年型社会①,且老龄化趋势愈演愈烈,未来的养老问题更为严峻。

(二)特点和趋势

1、深度老龄化

按照联合国定义,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时,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了老龄化;比例达到14%即进入深度老龄化;20%则进入超老龄化。当各地65岁以上人口突破性超过7%时,吴江区截至2014年底,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比例达17.36%,已进入深度老龄化,且按照当前快速老龄化的速度,很快即将进入超老龄化的行列。

2、高龄老龄化

伴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吴江老年人口结构还呈现出明显的高龄化趋势。一般,我们将8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定义为高龄老年人,当高龄老年人口占老年总人口的比例达10%时,则进入高龄化社会。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吴江区8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达到3.24万,占老年人口的15.57%,进入高龄化社会。可见,吴江区的老年人口除了规模和速度的激增外,群体内部的老龄化趋势也很明显。

3、未富老龄化

一方面,在人口预期寿命不断延长的背景下,老龄化成本逐渐上升,加上目前的养老保障制度尚未很好的解决历史欠账,个人账户空账,基金保增值问题,未富老龄化现状未有改观。另一方面,从养老金替代率②来看,吴江区老年人的经济来源主要是城乡养老保险待遇,2014年,企业退休人员平均养老金水平为1492.52元/月,相较当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5081.17元/月,养老金的替代率仅为29.37%,远低于国际劳工组织规定的最低替代率标准。可见,由于种种因素,当前吴江区的各项养老制度仍滞后于老龄化发展进程。

4、空巢老龄化

家庭小型化带来的空巢危机已是十分严峻,吴江区自改革开放以来不断推进的城镇化进程,更是加剧了空巢老龄化的速度。一方面,大量农村劳动年龄段人口流向城镇,农村留守老人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城乡并轨后,大量农村土地被征用,原本以血缘、地缘为基础的乡土社会,转变为相对封闭独立的公寓文化,大部分老年人无法及时做好心理调适,导致老年生活质量不高。

(三)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趋势不可逆转,其必然会对当前及未来的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力。具体到人口老龄化对吴江区的影响,总体而言,挑战与机遇并行,压力与动力共存。

1、经济层面

人口老龄化程度越高,则意味着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越高,而劳动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随之越低。直观而言,人口老龄化对经济最直接影响便是劳动力资源总量和结构的改变,导致劳动力成本和社会养老成本飙升,一定程度上约束了经济持续高速发展。间接来看,人口红利的消失也给当前单纯依靠廉价劳动力推动经济增长的粗放型发展方式敲响了警钟,对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提出了新的要求,为老龄产业的兴起提供契机。基于此,吴江区企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若置之不理,未来劳工慌可能会变成家常便饭。

2、社会层面

由于老年人口绝对规模的迅速增长,吴江区养老保险基金和医疗保险基金逐年上升,以2014年为例,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支出24.64亿,较上年度增长23.2%,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支出12.44亿元,较上年度增长12.89%,在缴费人数下降,待遇享受人数不断攀升的背景下,缺乏有效保增值途径的社保基金的可持续性值得关注。

不断增长的老年人口对社会化服务也提出了新要求。传统家庭保障模式中,由家庭承担了所有服务;单位保障模式中,则由单位代替家庭实现福利保障。现在社会保障模式下,老年人除了日常生理需求外,兴趣点已扩展至教育健身,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领域,在此背景下,老年人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也面临着新挑战。

3、文化层面

伴随经济社会转型,传统大家庭日渐小型化,传统孝道文化渐渐流于形式,社会呈现尊老不够,爱幼有余的怪状,老人无用论的观点导致歧视、冷漠老年人甚至虐待老人的现象时有发生,冲击着传统家庭伦理道德。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年人群体内部也在分化。在针对老年群体的访谈中可见,尽管大部分人的诉求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还是会有部分老人的关注点是发挥余热、老有所为,享受生活、老有所乐,提出这些诉求的基本是养老待遇水平偏高,退休前有一定社会地位的退休人员,这种追求自我实现等更高需求的现象也是符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综上,人口老龄化进程中,家庭伦理道德遭受冲击,老年教育文化事业迎来朝阳。

二、构建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长效机制

人口老龄化是吴江区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应对的客观趋势,因此,在制定地方中长期发展规划时,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必须立足吴江区人口老龄化发展特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公平共享的原则,结合吴江区区情,从舆情重塑、法制保障、制度框架、队伍建设等视角出发,构建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长效机制。

(一)尊老敬老,营造和谐老龄化的社会氛围

充分利用传统家庭养老这一中国特色的伦理道德基础势在必行。在对待现实生活中的歧视和漠视老年群体的个案采取因势利导,推广和倡导模范典型,同时抨击指责不孝行为,借助传统孝文化实现每一个个体在代际内角色的平稳过渡,为整个老年群体营造一个和谐安康的养老社会氛围。

当然,要重拾传统孝文化的积极意义还需要相应制度的约束和管理。因此,老年人权益保障制度需要完善,除了填补漏洞,将相关条款具体化外,还需要明确执法主体,设立常规管理机构,同时,因地制宜,将保障老年人权益列入地区社会发展考核指标中,建立为老服务专项资金。只有将道德约束结合法律规范,以道德约束为基础,法律约束为手段,才能营造尊老爱老的社会风尚,切实为老年人群体撑起保护伞,助其安度晚年。

(二)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

1、丰富居家养老服务内容

在传统家庭养老基础上,居家养老服务需丰富化,应当依托信息平台,设立老年服务24小时热线,采取“有偿”加“无偿”的方式,为社区内每一位老人提供家政服务、医疗服务、家电维修等上门服务,让老人足不出户便能享受多样化,便捷化的日常居家服务;加大对农村居家养老模式的探讨和投入,尤其是农村空巢家庭的老人群体,需加大财政投入和服务队伍的建设,变有偿服务为无偿或低偿,为老服务重心放在解决该群体的养老金低、看病难、生活照料需求上;此外,未来还应以提升老年人精神文化质量为中心,开展精神慰籍,心理疏导等服务。

2、增强社区养老服务能力

首先需要增强社区养老服务功能,在财政为老专项资金的支持下,将宽泛的社会养老通过社区平台具体化,如老年人日间照料、法律维权、医疗卫生服务、中介服务等,整合社区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的同时最大限度的方便老年人;其次,强大服务功能的背后必须拥有专业化,职业化的人才队伍支撑,继续加强社区专业人才的培养,加大对在岗人员的职业化培训,通过宣传为老服务的重要性和广阔前景,提升全社会对老年服务业的参与热情;另外,政府除了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外,需做好对社区养老服务的监督工作,组织专家和相关专业人士定期对社区的为老服务进行评估,及时了解资金的使用效率、为老服务的质量效果和社区人力资源的配置情况。

3、发挥机构养老支撑作用

针对目前吴江区机构养老服务总体供给不足、服务内容单一、公办机构资源闲置、民办机构发展缓慢的现状,当务之急是理顺养老机构的性质、与政府间的关系、具备的权利和义务,变政府统包统管为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多种政府主导下的市场经营模式;其次,政府要创造有利的老龄投资环境,加大鼓励和扶持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力度,通过税收、融资、土地等优惠配套政策,推动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同时,通过解决不同层次老年人集体供养,集中居住,长期照料的需求,建立多样化的机构养老模式,避免重复投资带来的资源浪费。

(三)多管齐下,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1、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从制度全覆盖到人员全覆盖

当前,正值全民参保登记工作的推进,我们应当借助入户调查数据,针对不同类别的未参保对象采取相应的扩面措施。对企业应保未保人员,由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对相关用人单位实施监督检查;对符合参保条件的灵活就业人员,通过宣传,引导和帮助其办理参保缴费手续;同时,在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基础上,引导有条件的参保人员转向可获得更好权益保障的制度。

2、完善老年人医疗保障体系

在完善老年人医疗保障体系方面:首先,基于社区平台优化医疗资源,由定位不同的医疗机构针对老年人的不同需求提供差异化的医疗服务,有效控制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其次,加大对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的扶持,在医疗资源配置、基础医疗设备供给、全科医生队伍建设方面给予政策和资金倾斜;做好疾病预防知识宣传,实现治疗保障到健康保障的过渡。

3、完善退休人员社会化服务体系

秉持“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对象公众化,服务方式多样化,服务队伍专业化”的发展思路和目标,扩大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的覆盖范围,统一企业退休人员和居保退休人员的社会化服务项目和服务标准;鼓励和扶持老年服务市场的发展,开发生产出满足老年人多样化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建立起适合不同经济承受能力的,多层次的老年人服务体系;推进各省市社保网络平台的联通和共享、建立全国社保信息网络系统,既方便退休人员的跨地区自由流动,有助于异地生存认证的实现,防止退休金冒领行为的发生,同时可及时修改和更新退休人员的个人信息,保障老年服务的精准性。

4、提高老年居民福利水平

根据地区经济承受能力,完善高龄老人尊老金制度,实现老年福利从传统补漏式向适度普惠式发展,并建立尊老金正常调整机制,让全体老年居民都能共享经济发展成果,有尊严地安度晚年;针对失能老人、特困老人,建立补贴倾斜制度,确保特殊群体的养老保障;统筹高龄津贴、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纯福利型制度,依托信息化平台,共享数据,确保同一对象在不同制度间无障碍流动;充分发挥福利对老年养老服务事业的支持力度,同时将福利重心向农村地区倾斜,加大对农村福利事业的投入;明晰政府各部门的服务职能,避免多头交叉管理的格局。

(四)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延长人口红利

1、实行弹性退休制度

在人口预期寿命大幅增长的背景下,法定退休年龄到达时,大部分人并未丧失劳动能力,尤其是女性。基于人口结构的转变,人口预期寿命大幅延长,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等多因素,从理性角度思考,延迟退休年龄一举数得。当然,延迟退休年龄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可借鉴发达国家做法,综合考虑社会各界的意见和看法,制定和推行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和弹性退休制度相结合的方式。当前,不妨从促进制度间的公平出发,优先推行延迟企业女职工退休年龄。

2、利用老年人智力库,鼓励再就业

从老人退休前的职业和身份来看,文化程度越高,职务职称越高的,其社会参与率则相应越高,而社会参与率高的群体,其知识、经验和技能并未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丧失,反而伴随岁月的沉淀日积月累。因此,在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必须充分利用和调动老年人的智力库作用。一方面,尊重老人意愿,为其回归社会创造条件和平台,鼓励社会机构为老年人提供或创造再就业工作岗位,维护老年人的劳动权益;另一方面,提高老年人社会参与能力,探索老年人社会参与的途径和方式,重点放在基层公益事业、为地区发展建言献策、青少年教育、公共文化娱乐活动等领域上。

3、发挥低龄老人社会价值,倡导银龄服务

针对未来银龄服务的发展,首先,依托基层社区党组织平台,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凝聚社区低龄老人组成服务队,与社区内高龄空巢老人,失能老人,孤寡老人一对一结对,帮助他们解决日常照料和精神慰籍问题;其次,广泛宣传老有所为,鼓励低龄老人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参与社会,借助信息化平台和多样化的活动形式,将不同年龄层,不同兴趣爱好的老年人纳入社会参与网络;最后,总结基层经验,探讨银龄服务新形式。如时间银行的做法,纪录老年志愿者的服务时间,未来可用于支付自己的服务需求,该形式促进了整个老年群体内部资源的良性循环,大大激励了低龄老人的服务热情,值得推广。(作者单位:苏州市吴江区人社局)

注解:

①“当一个国家60岁及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18%,或者65岁及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14%时,意味着这个国家进入老年型社会。”魏华林,金坚强.养老大趋势,中信出版社,2014

②养老金替代率,是指劳动者退休时的养老金领取水平与退休前工资收入水平之间的比率。它是衡量劳动者退休前后生活保障水平差异的基本指标之一,国际劳工组织《社会保障最低标准公约》规定,养老金的最低替代率为55%。

参考文献:

[1]郭熙保 李通屏 袁蓓.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经济的持久性影响及其对策建议[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3(02).

[2]罗伯特・特霍尔茨曼 理查德・欣茨.21世纪的老年收入保障――养老金制度改革国际比较[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

[3]伍小兰 曲嘉瑶.台湾老年人的长期照护[M].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

[4]秦谱德 谭克俭 王进龙 丁润萍.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5]周广庆.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发展和社会建设的影响[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医养结合背景及趋势范文4

多元战略实现产业升级

申银万国给予“看好”评级

自2005-2010年,耐火材料制品年产规模年复合增长24.5%,我们认为未来耐材行业不再会有25%的快速增长,行业拐点已经显现。一方面耐材行业存在高度资源依赖性、行业竞争分散、生产效率低下等问题;另一方面,随着下游产业不断规范整合,对耐材要求将逐步提高,产品升级转型也将在未来成为耐材行业主要发展方向。我们认为,未来业内横向整合,上游资源延伸以及产品结构大势所趋。北京利尔由于快速规模扩增以及未来可能向上游资源延伸,未来将成为主要受益企业,维持“增持”评级。瑞泰科技则背靠中建材,有着较强科研能力以及客户资源,并进行水泥耐材多元化扩展,未来业绩可期,公司发展符合行业未来趋势,维持“增持”评级。

软件服务:

移动支付催生信息安全

国金证券给予“增持”评级

目前国内第三方电子支付市场的交易规模仍然以互联网支付为主,约占整个第三方支付市场的96%。除了网络购物以外,航空、保险、游戏、基金等其他支付需求点逐渐显现。国内移动支付市场刚刚起步,去年的市场规模在200亿左右,预计到2015年移动支付市场规模将达到1500亿元,市场空间巨大。不管是互联网支付还是移动支付,都是对安全性、可靠性要求极高的应用。因此第三方电子支付未来能否顺利发展,市场能否不断扩大,关键在于如何保证支付手段的安全性,我们认为在第三方电子支付市场兴起的初期,具有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信息安全解决方案的企业将最大获益。我们维持行业“增持”评级,投资组合为:卫士通、新国都。

电力设备:

特高压建设进入转型期

湘财证券给予“增持”评级

技术成熟度及投资风险等原因导致特高压交流建设速度低于预期,特高压直流建设不受影响。从目前两类特高压线路审批建设进度上可初见端倪。特高压交流目前是一条实验线路非满负荷运行当中,大家普遍预期今年上半年批复建设的两条特高压交流线路也没有出现推进的迹象;与此对应的是两条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满负荷运转,国网、南网的两条特高压输电线路分别开工建设,预计明后两年将投入使用。未来五年将建设十二条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总计2486亿元的盛宴就在眼前。投资节奏方面,根据近一年国网招标情况以及特高压建设进度来看,我们认为几家龙头企业中短期业绩下滑,但2012年业绩增长明确,下半年中后期正是介入良机。

新能源汽车:

产业政策继续扶持

平安证券给予“推荐”评级

在外盘利空连续冲击下,8月份沪深300指数下跌4.01%,新能源汽车行业指数下跌4.16%,表现与大盘相当。目前中期底部基本探明,在估值和业绩托底、潜在风险施压背景下,市场将在底部波动。我们认为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正式出台之前,新能源汽车板块走势也将如此。因此在选股策略上,建议持续关注产业规划出台后重点扶持子行业,结合中报行情寻找持续增长标的。2011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板块大部分公司实现业绩增长,板块业绩增幅为35%左右,平均市盈率32倍左右,估值基本合理,维持板块“推荐”评级。我们看好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发展方向,具备核心技术优势的成长性确定标的,本月推荐组合为佛塑科技、上海汽车、新宙邦、曙光股份、多氟多。

酿酒:

业绩增长强劲

东方证券给予“看好”评级

上半年食品饮料行业上市公司实现收入1333亿,同比增长27%;实现净利润192亿,同比增长44%,行业整体表现明显好于所有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从子行业来看,酒类公司占据半壁江山。白酒、啤酒、葡萄酒收入占比分别为30%、17%、5%,其中白酒行业净利润占比达到了69%,啤酒、葡萄酒占比均为9%。我们继续看好白酒行业,同时在四季度食品行业旺季到来之前,我们建议积极关注相关食品类公司的投资机会。一线白酒、二线白酒虽然在二三季度有了很好的表现,但考虑到估值未到位,在宏观经济预期不过于悲观的情况下,我们看一线白酒公司的目标价以2011年年底静态PE的30倍,乐观到35倍为标准,二线白酒的目标市盈率可以在50倍以上。

生物医药:

长期向好趋势不变

中投证券给予“看好”评级

截止到8月31日,医药上市公司半年报已经公布完,我们对162家有可比数据的公司进行了统计分析。剔除原料药后医药板块利润增速达到33.2%,医疗服务板块利润增长58.77%。医药板块上半年收入增长23.91%,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增长22.16%;如果剔除原料药板块医药板块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增速达到33.2%,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增长23.06%。相当数量公司利润增长突出,上半年有64家医药上市公司利润增长超过30%,38家公司利润增长超过50%,其中大部分源于主业增长。我们认为医药板块长期向好趋势不变,继续维持行业看好的投资评级,建议仍然重点投资于医疗服务和医疗器械,以及在医药领域具有定价能力的医药股。

农林牧渔:

养殖饲料持续景气

海通证券给予“增持”评级

养殖与饲料板块无疑是行业上半年业绩增速的最有力推手,上半年其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159.8%和56.2%,紧随其后的是水产,净利润增速28.7%。从目前的禽畜肉价格、存栏量、以及水产养殖投苗情况来看,养殖和饲料、尤其是水产饲料在三季度的景气度依然较高,这一点从部分养殖和饲料企业的1至9月份业绩预增公告上即可看出,但是部分个股的估值确已处在相对较高的水位;相比而言,我们下半年更加看好种子和水产子板块的表现,前者无论是从销售周期、国家政策,还是从部分重点公司产品的拓展空间、大田表现来看,都已到达超配的时点,是我们最为看好的子板块;而后者在下半年将迎来消费旺季,绩优公司有望迎来量价齐升的佳境。

商业零售:

稳健增长防御性凸显

医养结合背景及趋势范文5

关键词:新医科;智能医学;人才培养

1绪论

健康中国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新医科在我国高等教育中掀起了一阵新的改革浪潮,“智能医学”的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也随之开启。智能医学工程是以现代医学与生物学理论为基础,融合先进人工智能及工程技术,挖掘人的生命和疾病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探索人机协同的智能化诊疗方法及其临床应用的新兴交叉学科。目前,高校在进行医工融合培养学生的指导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如医学和工科的理论结合层面较为薄弱,多学科交叉联合指导的机制不完善,成果转化和临床应用性不高。实践层面,在现有的医学教育模式下,医学生缺乏全面的对数据进行收集、处理与分析的能力。但是在智能医学时代,对数据的处理与分析能力会成为医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向医疗健康的智能医学工程交叉学科人才的迫切需求,智能医学工程交叉学科的人才培养的机制有待完善。2019年,一些院校如南开大学和天津大学获得教育部的审批,已经率先实行招收智能医学工程专业的新生[1]。高等医学教育对新医科背景下智能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认知还处于探索阶段,智能医学工程如何实现医工交叉学科的融合发展,如何获取人才培养中的合适方法、模式、关键技术等的研究,协同医学发展、社会需求的人才,还需要深入思考和进一步探索。

2新医科背景下智能医学人才培养

2.1新医科符合医科改革的内在需求

随着“健康中国2030”国家决策不断推进,医疗健康逐渐被国家视为重要的基础性战略资源,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影响下,临床应用、疾病预测与预防、公共卫生、循证公共卫生决策、健康管理、健康监测与个性化医疗服务等方面的研究以及产业发展,将是未来整个医疗领域的提升方向,给智能医学分析与决策赋予了新的意义和内涵。

2.2医工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精准医疗与智能医学诊疗技术的深度融合,理论层面,把握新医科背景下智能医学工程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以临床应用性为导向,多学科领域知识相互渗透。调整医工结合课程体系,既符合新医科需求,又实现医工融合课程模块间的交叉互补,体现医工结合特色的宽口径学科结构。培养既懂医药科学、数据科学又懂人工智能应用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实践层面,精准医疗与智能医学工程技术紧密结合,利用临床医生在传统医学中积累丰富的临床经验,并融入到智能医学诊疗模式变化中,将彻底改变现有诊疗模式。

2.3人工智能助力智能医学工程人才培养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革新,人工智能核心技术推动传统学科专业建设和医工交叉融合。助力人才培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从智能医学诊疗技术创新的角度,技术的革新引领人工智能与各个产业领域深度融合,创造新的产业或领域,计算机模拟人脑的思维过程,实现人机交互,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率,推动医疗产业的高效运转。智能医学诊疗主要包括疾病早期诊断、临床决策支持、正确用药、诊疗方案的选择等。如KopR和HoogendoornM等探索了医院对病人电子病历(EMR)数据进行分析,结合结直肠癌预测模型,更准确的预测早期直肠癌和干预治疗实践[2];HoshyarAN和Al-JumailyA等探索了医学影像自动诊断皮肤癌,通过数据预处理去除噪音和不必要的背景图像,提高图像质量,辅助医生进行临床决策[3]。二是从医疗健康大数据的角度,随着大数据、数字技术、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电子健康记录数据呈指数型增长,医疗大数据来源包括医院记录、患者医疗记录、医疗检查结果和物联网设备[4]。智能医疗系统具有识别、筛选和决策等智能医疗辅助功能。2017年上海计算机软件技术开发中心对医疗大数据可视化系统的实践与研究[5];2018年,阿里健康与阿里云宣布共建阿里医疗大脑2.0[6],加强在图像识别、生理信号识别、知识图谱构建等能力的建设[7];同年,腾讯推出医疗AI引擎“腾讯睿知”,具备更智能化的医疗垂直搜索功能,帮助患者精准匹配合适的医生。三是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是大势。人工智能将打破不同学科专业的壁垒,推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形成“人工智能+”的专业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校也应根据产业需求变化调整专业设置,构建新的专业结构。高校人工智能相关的本科专业将会蓬勃发展,形成颇具特色的“人工智能+”专业集群。“人工智能+”技术所衍生的新医科、新工科专业之间的协同创新发展,实现技术创新与医疗应用的统一。以“人工智能+医学”为契机,结合医学产业发展趋势和智能医学工程专业的特点,研究相应的教学体系、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建立具有行业特色的课程群、制定合理的课程大纲,解决学生在医学诊疗和工程技术两方面协调发展的问题,全面提升医学生的综合素养以及未来的职业竞争力。综上所述,新医科人才培养在人工智能助力下,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具有智能医学领域科研能力,掌握关键理论与方法,创造性地将计算机科学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方法、大数据关键技术与医学应用系统相结合,进而创新性完成的医学信息处理、行为交互和人工智能系统集成及应用。以上需培养的能力,对现有医学专业的改造升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师资队伍的全面建设具有较高的要求。

3培养新医科人才的实施路径

3.1从医工融合研究的视角

智能医学工程的专业培养建设要体现医工融合发展需求,推进智能工程、医学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提升人工智能在医学中的应用,满足新医科发展要求的卓越工程师为育人目标,强调学科交叉渗透、重视临床应用、把握科技前沿,推动教学创新等。

3.2从医工融合研究的广度

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开展了医工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但有区域特色的医工融合研究还不多。针对新医科临床需求分析,把握智能医学工程高等教育体系,重点聚焦区域特色,研究面向健康和重大及特殊疾病防治需求的“新医科”对人才的需求。

3.3从医工融合研究的深度

(1)整体设计智能医学工程专业教学环节。建立知识能力矩阵,整体设计教学、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突出新医科相关课程及实践,加强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的联系,深化临床实践能力。(2)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智能医学工程专业教学与知识能力培养的思考是以智能医学学科的特点为基础,通过知识能力矩阵的智能医学工程专业课程创新教学,根据智能医学工程专业课程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和相对独立性,优化核心知识模块形成知识能力矩阵,构建课程内容架构。通过系统理论知识教学、优化课程实验和上机安排,引导学生自主设计性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有效教学效果。(3)结合学生兴趣偏好,研究如何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探索将专业兴趣转换为“工匠精神”的教育理论及方法:广泛调研,全面建立当前地方高校智能医学工程专业学生与专业偏好的培养模式。

4结语

医养结合背景及趋势范文6

关键词:计算机类;高职高专;专业教学;校企合作;行业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9-0000-02

根据目前高职高专教育存在的问题,我们对河南中医学院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软件技术、图像图像制作等专业课程教学及学习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内容包含课程安排、教课质量、学习质量及学习态度等计60多个问题,共发放调查问卷320份,回收有效答卷300份,随后对其统计分析。

1 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教学及学习现状

从专业课教学体系讲,有77%的同学表示满意,66%的同学认为这些课程有必要学且对将来就业有用;针对专业课程教学认知现状,有 60%的同学对于本专业就业前景有压力。从课程教学难易程度讲,64%的同学认为程序设计类课程有难度,只有4%的同学认为所有课都没有难度;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79%的同学表示教学过程中课堂学习氛围不活跃、缺少吸引力从而导致只有12%的同学有较大兴趣,30%的同学对自己所学课程有一定兴趣,39%的同学对自己所学课程兴趣一般,其余的则无所谓兴趣。

2 高职高专计算机类专业教学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2.1 从教师教育的角度看,高职高专计算机类专业存在如下问题

(1)课程设置广而范,未能体现高职高专类教育特色,未能体现出专业特色。截止到2010年,全国各层次高校已有计算机及相关专业在校生达50万人[1],各类院校计算机专业培养的人才趋同,无论是社会还是高校本身,都未能充分重视由此导致的学生就业需求结构性的矛盾。而实际上高职高专应努力努力贯彻教育部提出的“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为专业培养目标服务。计算机在各行各业都有广发应用,但是我们培养的人才,往往缺少行业背景知识,从而导致计算机在很多行业实际应用中不能得到很好的推广。例如在医疗信息行业,往往由于程序员不能较好的了解医疗知识和医院的管理流程而导致开发的系统不能真正满足医院等机构的需求,同样说明我们培养的学生就业目标太空虚,应该将其放到特定的行业背景中选择合适的课题和实践任务来走“目标驱动型教学”之路。(2)在教学中未重点考虑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能力有待提高的事实。软件类毕业生的职业能力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不足:一是技能不够熟练,二是职业能力单一。高职教育要特别注意计算机技术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培养,要求学生不但要能做事,而且要做得好、效率高。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也日益被社会看中,但这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作支撑,高职计算机专业的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应当齐头并进,课程设置的功利性不能太强,应为学生长远发展负责。

2.2 从“学”的角度来看,高职生在专业认识和自我认知中也存在着问题

(1)在学习上缺少与老师沟通的习惯,缺少主动解决问题的习惯。目前大多数软件类高职生在学习上缺少与老师主动交流问题的习惯,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易于归结为老师的水平及讲课方法不正确,而不能养成多提问、多求助,多与老师和同学们沟通的习惯,在在学习上趋于封闭。学生一直以被动形式接受教育,让学生主动的去解决困难似乎是勉为其难,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及探索精神方面,较强欠缺。(2)部分同学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没信心。由于目前软件类专业是高职教育中普遍开设的专业,人数众多、门槛较低,竞争较大且就业前景模糊,从而导致不少软件类高职生对本专业前景缺少信心,这在调查中也能够明确体现出来。一方面是由于同学们对自己所学的东西没有以正确态度看待,总是受外界舆论及不对称信息的影响;二是在平时学习中一旦出现了听不懂、看不懂、学不会的情况,就容易产生放弃的想法;三是高职生感觉学校、社会甚至家庭等对自己不重视,挫伤了学生的自信心。

3 高职高专计算机类专业教学工作的思考和对策

3.1 充分利用高校行业背景特色,将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与行业背景相结合,培养行业背景特色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随着各类院校计算机专业培养的人才趋同,学生就业竞争激烈,迫切需要改造传统的计算机专业,以适应社会需求。因此培养具有某一行业和领域背景的计算机复合型应用人才,将不失为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和就业出路的一个有益探索。

以河南中医学院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随着国家对中医药的日益重视和全民医保的需求,在如今的网络与信息时代,古老的中医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已成为必然的发展方向。随着中医药信息学的快速发展,市场对这种既有中医药专业知识又有计算机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逐渐旺盛。培养出高质量、应用型的中医药信息人才以满足中医药信息化建设需求,是当前十分重要的问题。学院在学生低年级时在以计算机类骨干课程为主的同时增加中医课程包,涵盖中医基础、中医诊断、中医药综合知识等;等到了高年级时,学生就能够将课程实践与中医药知识背景相关的课题相结合,从而培养学生在医疗卫生领域的综合应用开发能力。从而使得学生毕业后,可以具有较好的竞争优势以进入当前如火如荼的医疗信息化行业。

3.2 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之路,工学整合,使学校知识“社会化”。当前大学生毕业生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主要原因在于应届生的校内理论素质和社会所需技能之间有较大差距并且需要较长时间的转化。为了提高广大同学的的就业竞争力,加快学生由“校园人”向“IT人”的转变,我们积极与社会相关企业联合开设校企合作班等,使我院学生离校前即可较早熟悉本专业社会需求形势、专业发展方向、实战技能要求等并开展针对性的培养。目前,该项工作已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如我院与河南省新星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展了“校企人才培训计划”,合作共建了省内第一家医疗信息化实习实训基地,不仅为新星科技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更为广大学生搭建了学以致用的平台。每年有几十位同学进入该公司工作,更有在合作班接受培训的同学参加我省事业单位招考进入信阳市人民医院信息科、洛阳石化医院信息科、新安县卫生局、开封市中医院信息科等部门,这些学生均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3.3 根据学生层次和软件类专业特点,以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据此探索更为合适的教学方法,创新专业教学模式。一是案例教学法,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能促使老师改进和提高教学实践质量[3]。二是实战项目教学法,这是解决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症结的一剂良药[4]。三是分层教学法。根据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分成不同的层次,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因此因材施教、分层教学[2]。

参考文献:

[1]董振宇,王莉莉.面向软件外包行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探讨[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0年11月.第26卷第6期.

[2]曹清洪.高职计算机软件类课程案例教学法应用初探[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3]佟卫华.高职类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几点思考[J].吉林教育,2009,7.

[4]徐翠娟,王莉力.高职计算机类专业课程分层次教学实践[J].教材教法,2008,7.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2011年自然科学研究项目(编号:2011A520027),河南中医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编号:XJZLGC[2010]22),河南中医学院2011年科研苗圃工程项目(编号:MP201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