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普查存在问题范例6篇

人口普查存在问题

人口普查存在问题范文1

人普中的统计实践理念

不确定性理念。“不确定性理念”是统计实践必须牢固树立的基本理念,是统计实践的基础。人口普查实践中的不确定性首先是由于存在大量的流动人口;其次是人户分离,很多人拆迁搬离后并没有将户口一并迁走;还有一些人有一套以上住房;调查对象配合度降低等。因此,统计实践应注意思维的发散性、新颖性和独特性。

质量理念。事物的“度”包含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如果忽视了质量或在数量上存在片面认识都容易导致严重后果。因此,人口普查的统计实践理念还必须具有“质量理念”,它是人口数量认识的更高境界,只有达到了这一境界,才是对人口数量的真正把握。

变异性理念。变异是在自然界和社会经济领域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人口普查中,变异无处不在,如人口统计数据与期望结果之间存有变异等。但是,变异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要能对变异的量进行科学的描述,并能从这种差异中发现变化的趋势和规律,这样才能全面地看问题,又处变不惊,促进人口统计质量的提高。

置信性理念。统计中的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人口统计的结论通常不具有惟一性。但误差会降低估计的精确度,过低的可信度和精确度会使统计分析的结果失去使用价值,这就是置信性问题。人口统计分析通常存在这样的分析结果:我们有90%的把握程度使实际值落在预期目标的标准误差范围内。实际上这给出的是一个置信区间,与逻辑思维由因果关系得出的确定性结果相比较,置信区间则给出了与一定概率相对应的总体特征的估计范围,或是用以判断是否应该接受原假设,这是对统计思维结果最好的表述方式,这样的结论更符合科学的标准。

人口普查对统计实践的能力要求

统计实践的能力至关重要,结合人普的工作经验,笔者认为应从三个方面做起:

融通能力。人口普查中,“入户难、进门难”的现象时有发生。此时,大力抓好宣传工作的同时,交流沟通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而这正是我们需要提高的。除业务知识外,我们要加强统计技巧、现场询问等技能,如果既能熟练掌握调查方案、流程及指标,又能语言文明、行为礼貌地入门,自然会赢得调查对象的信任。

人口普查存在问题范文2

人口普查;信息化;人口信息共享数据库

1.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概况

按照联合国的定义,人口普查是在某一特定时间对一国或一国内某一明确划定地区所有人口进行的调查,包括收集、汇编、分析、公布或以其他方式传播相关人口、经济和社会数据的整个过程。我国于2010年开展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涉及范围广、参与部门多、技术要求高、工作难度大、持续时间较长,是一项十分庞大、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2.人口普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人口信息资源分布于劳动和社会保障、公安、民政、卫生、教育等承担社会保障和百姓服务职能的各个政府部门,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工作的推进,各政府部门从各自主管业务出发,开始建立本系统内部贯通省市、区县、街道乡镇的多级业务信息网络系统和业务数据库,主要业务工作开始实现数字化、信息化,但是,由于各业务信息系统中有关人口信息资源的建设中普遍存在的纵强横弱现象,致使各类业务资源分散,互不相通,呈部门化、条块化分布,只能实现部门或行业内部的资源共享,缺乏有效的横向资源共享机制。

政府各部门职责的设置,制约着信息技术的应用。目前,有关人口的数据资料分散在各部门手中,例如公安的户籍数据,流管办的流动人口数据。计生委的出生人口数据,卫生局的出生及死亡人口数据等,不同部门均从本部分的业务角度开发应用系统,从而影响了信息生产过程的整合和资源共享。

部门基础数据资料更新较慢,由于人口数据是一个时点数据,普查的2011年11月1日0零时的人口数据,而各部门的基础数据本身对其更新都有一个滞后性的问题,而导致数据更新较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基础信息数据方法滞后,信息数据处理时间较长等等。

部门基础数据资料的不完整性、格式不兼容性,乃至数据的保密性要求等,导致数据的利用效果有限。信息化建设是以标准化、规范化为前提。目前,关于人口信息尚未制定统一的信息化标准体系,各部门使用的人口信息编码、技术标准、规范也不统一。人口信息存在“信息孤岛”、各部门系统不能集成、资源不能共享的局面,标准体系的缺乏影响了人口数据的共享与交互,制约了人口信息的应用。

原始数据采集方法亟待改进。我国目前仍然采取传统模式,即使用事先设计好的普查表,通过普查员逐一对普查对象询问并且填写普查表来获得普查标准试点的人口数目。尽管传统模式提供了一个在较短时间内,对前期划分好区域内的全部人口在规定的标准时点上进行登记,满足了数据的完整性的要求,但是传统模式的要求很高,付出的成本也十分巨大,需要在短时间内组织大量的人力物力对每个人的信息进行纸质报表的手工登记。

3.信息化在未来人口普查中的应用

在人口普查过程中,信息技术应该是大有可为的,一个比较好的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人口普查的例子是芬兰,芬兰地处北欧,近年来所取得的信息化成就举世瞩目,在联合国的全球电子政务准备度排名中,芬兰一直排在前十位以内。从1985年开始,芬兰政府直接从现有的人口数据库中集中提取数据,30个与人口数据相关的数据库在年底前都要汇总到芬兰统计局,然后统计局在利用现有的信息化技术对人口信息进行提取,满足人口普查的需要。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人口普查的主要优势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由于信息技术的大量采用,缩短了普查所需要的时间,提高了普查工作效率;其次采用登记法能够大幅节约普查成本,芬兰采用登记法进行人口普查使人口普查成本由原先传统登记法的6美元/人下降到17美分/人。最后,采用登记法能够提高普查数据质量,由于人为因素的减少,不会因为普查员由于理解指标的失误导致普查数据的失真,是普查数据质量大为提高。

4.我国未来人口普查的信息化发展方向

建立人口信息资源共享数据库,是社会化科学管理的必然趋势。人口信息资源共享数据库的建立,就是要整合与人口信息资源相关业务部门的数据资源,实现政府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换和数据共享,逐步沟通信息孤岛,使政府各部门的人口信息资源融为一体,共同完成好服务政府、服务社会的职能。

通过对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问题分析,人口普查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在普查标准时点前的准备工作,周期长,部门信息完整性或更新程度较差,随着目前信息信息技术的不断完善,通过建立人口信息共享数据库能够较好的解决上述问题,为2020年人口普查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

人口信息共享数据库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提供基础信息采集和基础信息储备,能够按照相关部门的要求提供基础信息查询。为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及时性、准确性,需要信息化技术手段和配套措施,因此,建立人口信息共享数据库的核心是信息内容,总体需求根源于对这些信息的处理过程。在建设过程中应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近期目标与长远发展相结合,立足于成熟、经济、适用、先进又可靠的信息技术,和业务工作紧密结合,依托现有的信息网络系统,实现整个系统科学、高效、可靠、协调的管理与运行,达到信息共享、综合应用的目标。

人口基础信息数据库的建立,将大大提高政府部门人口基础数据采集和管理能力,有效解决政府部门之间存在已久的“信息孤岛”问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逐步成熟,建立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采集人口基础数据的必由之路,而建立统一的人口基础信息数据库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

[1]马费成,赖茂生.信息资源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联合国国际经济及社会事务部统计司.人口和住房普查的原则和建议(第二修订版).联合国出版物.2010

人口普查存在问题范文3

2010年的普查结果将决定美国各州在国会众议院的席位分配比例,以及联邦政府每年用于基础设施,医院、职业培训、学校、老人中心等服务设施建设的4000亿美元资金如何分配。因此,本次人口普查无论是对于美国联邦政府,还是各州府、各社区,都具有积极的政治、经济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10个问题组成的最短人普调查表

在以往的美国人口普查中,所有家庭都能收到短表的调查问卷,有1/6的家庭能收到长表调查问卷。今年的美国人口普查采取了短表形式的调查问卷,长表改由美国社区调查(AmermanCommunity Survey)问卷取代,如此一来,极大简化操作程序,提高了回答率,并将人口普查的重点集中到了以“统计人口数量”为主要目的上来。

2010年美国人口普查调查表由10个问题组成,是有史以来最短的问卷,填写整个问卷大约需要10分钟。调查表的问题主要包括被调查地址的居住人口、房屋产权,电话号码,居住在该房屋的家庭成员姓名、性别、与户主的关系、出生日期与族裔等。在调查问卷背面附有免费咨询电话,填表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打电话寻求咨询。为帮助不懂英语的居民,人口普查局专门设计并印制了包括英语,汉语、西班牙语,韩语,越南语,俄语六种语言的问卷供公众选择。

调查仍采用邮递方式

本次美国人口普查仍采用邮递的方式进行调查。在递送调查表之前大约一周时间内,居民会收到由美国人口普查局局长罗伯特・格罗夫签署的一封信件,内容为“您将在一周内收到2010年人口普查表,请迅速填写并寄回。您的回复很重要。2010年人口普查将有助于让每个社区在道路交通、学校,医疗设施等方面,获得所需要的公平份额。如果没有全面、准确的人口普查数据,你的社区可能得不到应有的公平份额。”

具体的调查阶段为:第一步,在3月15日至17日期间,居民会收到人口普查的调查表,第二步,在3月底,人口普查局向居民寄送一张提醒卡片,要求他们尽快寄回人口普查表,第三步,如果在4月1日后人口普查局未收到居民寄回的调查表,人口普查局将对这些住址进行第二轮邮寄,第四步,如果截至4月底,仍有住户或家庭未寄回调查表,人口普查工作者将会在5月A7月期间分别登门访问;对于没有填写完整的调查表,人口普查员将与其取得联系,将其缺失的信息补充完整。最后一步,则是将调查表汇总一起进行统计分析,到今年12月,人口普查局将向美国总统奥巴马汇报人口普查统计数据结果,为未来美国各州议员名额或税额重新分配提供依据。宣传更注重联系居民自身利益

当人口普查正式启动之际,各级官员、人口普查局工作人员和有关社区组织人员,都纷纷借助媒体以及各种信息传播渠道,提醒收到了人口普查表的民众,尽快把问卷填好,在4月1日前寄出。美国总统奥巴马亲自呼吁美国公民参与人口普查。美国人口普查的宣传更注重联系居民自身的利益,如人口普查将帮助居民所在的社区申请政府资金用于医院,学校,工作培训中心,养老院,公共设施等。如果填写十分钟问卷并邮寄回去,政府将不用派普查员入户访问,这将为政府节省15亿美元。完整填写人口普查表是确保公民在人口普查中获得代表性的最好方法等。

官方宣传。2010年人口普查的美国画像全美巡回展(2010 Census Por-trait of America Road Tour)是由政府组织的大型宣传活动,巡回展于2010年1月4日从纽约时代广场出发,将横跨全美,以互动方式让民众亲身体验每10年才进行一次的全国人口普查,加强民众对人口普查之认识并鼓励民众积极参与。参与巡回展的民众可通过交互式摊位及展示了解到人口普查的重要性,明白人口普查将如何影响他们当地的社区,甚至分享人口普查为何对他们如此重要的个人故事,另外还可以通过互动式交流了解人口普查的调查表及如何正确填写。例如在中国农历春节之际,巡回展在旧金山的中国城进行了庆祝中国春节的活动,通过这个活动让更多的华人了解和参与2010年人口普查。

公共宣传。在公共汽车,地铁、候车站台及车站、街边到处都能看到2010年人口普查的宣传语。如“如果不知道有多少学生,我们将不知道需要多少教室”:“如果不知道有多少人口,我们将不知道有多少火车”;“如果不知道我们的社区有多大,怎么知道我们的医院该有多大”。这些简单易懂的宣传用语能够把人口普查和每个普通公民的利益联系到一起,让公民感觉参加人口普查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自己有义务填写问卷并邮寄回去。

网络宣传。网络宣传是2010年美国人口普查的重要宣传途径。如人口普查有自己的脸谱网(Facebook),微博客(TWitter),并通过视频网站(Youtube),网络相册(Flickr),我的空间(MySpace),新闻工作室(Newsroom)等网络沟通平台随时更新关于人口普查的最新动态。这些网络工具都是年轻人比较喜欢用的交流平台,各种消息传播速度极快,更具备极强动员力量。通过这些网络平台,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人口普查。

除上述形式外,还有学校宣传、社区宣传等。社区开展宣传一般邀请民选官员和社区代表讲话,鼓励人们积极参与人口普查。在各个社区成立了许多问卷辅助中心,有问题的居民可以去附近的辅助中心,有人在那里回答问题或者会帮助他们填写问卷。

相关信息保存72年才能解密

人口普查存在问题范文4

就业形势决定于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状况。从供给方面来看,就业主要面临这样三个方面的压力:一是新增劳动力数量,二是 农村 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和城镇转移,三是城镇的下岗和裁员。从新增劳动力来看,目前我国正处在劳动年龄 人口 增加最为迅速的时期,最新的人口预测表明,2003年是近几年新增劳动力最多的一年,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净增1300多万,而且,劳动年龄人口的增加趋势还将持续8~10年左右的时间。从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来看,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越来越依赖于非农就业的工资性收入,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步伐还将进一步加快,2003年进城务工的农民超过一个亿,预计今后几年农民劳动力进城务工的人数还将进一步增加。与前几年稍微不同的是,城镇下岗的人数有所减缓,2003年全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为260万人,比上年底减少150万人,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就业压力得到缓解。但综合来看,上述三个方面的就业压力依然存在,有些方面的压力继续增加。从需求方面来看, 经济 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逐渐减弱。在改革开放初期,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会带动约0.4%的就业增长,但到了2000年,这一拉动作用降低到只有0.1%,2003年的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推动作用进一步减低。从综合劳动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的尖锐矛盾,可以看出,中国严峻的就业形势不会在短期内得到缓解。

二、失业 统计 与失业率

虽然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但按照国际标准衡量,中国目前的真实失业率到底有多高,仍然是一个无法说清楚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尚没有公开与国际接轨的 调查 失业率数据。

中国官方公布的失业率数字为城镇登记失业率,这一数字由国家统计局与劳动和 社会 保障部共同收集与。城镇登记失业率固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城镇劳动力的被使用程度,但它毕竟不是通过调查得到的失业率数字,很难使用这一数字进行国际比较。同时,城镇登记失业率仅仅把那些到就业服务机构 求职 登记的无工作者视为失业人员,而那些没有去登记的失业人员被排除在失业者队伍之外,因此肯定会低估真实的失业程度。

人口普查是全面系统了解就业和失业问题的另一个最重要的信息来源。但人口普查每10年才进行一次,所以,普查得到的就业和失业数字很难满足失业率对时效性的要求。不过,我国最近一次的人口普查刚刚于2000年结束,这就为我们窥视中国的失业状况提供了可能。

在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五普”)的长表中,所有15岁以上的人口都要针对自己的工作状况回答若干问题。这些问题的设计基本上遵循了国际劳工组织所推荐的就业和失业标准。

根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中国15岁以上人口失业率为3.58%,但城乡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城镇失业率为8.27%,其中城市为9.43%,镇为6.24%;而农村失业率只有1.15%.从分省来看,城镇失业率超过10%的省份达10个,其中最高的辽宁为17.68%,其他依次为黑龙江15.43%,天津13.96%,海南13.42%,吉林13.88%,青海12.30%,上海11.99%,内蒙古11.35%,江西10.33%,重庆10.76%.虽然根据“五普”得到的城镇失业率高达8.27%,但中国官方公布的2003年城镇登记失业率却只有4.3%左右。中国目前的城镇失业率到底有多高呢?这其实是一个仍然没有人说清楚的问题。

城镇登记失业率虽然与国际上主要发达国家的失业率相比并不高,但由于这一数字不是用国际接轨的调查方法得到的,它因此很难说明中国城镇的真实失业状况。而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计算的中国城镇失业率为8.27%,这显然是一个比较高的失业水平,但由于“五普”的失业率在很多方面无法严格遵循国际上调查失业率的口径,这一失业率数字也很难说是中国城镇真实失业程度的度量。不过,如果比较城镇调查失业率和“五普”失业率的具体内容,则不难看出,“五普”的失业率更接近于国际上所通行的调查失业率。尽管“五普”失业率会在一定程度上高估中国的真实失业水平,但它也许是对目前中国城镇失业水平的最接近实际的度量。鉴于失业率正在成为度量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重要指标,中国迫切需要一个和国际接轨的调查失业率。因此,中国应该尽快建立和国际接轨的失业率调查制度并定期调查失业率。

三、关于真实失业率的估计

为了弄清楚城镇的真实失业率到底有多高,

人口普查存在问题范文5

青年人口年龄段性别比的失调:婚姻挤压的发生

在诸多由出生同期群所决定的,但这个出生同期群自己无法摆脱的;难以在结构与数量上克服的,但却会对其未来生活形成巨大影响的特征中,由人口出生性别比所决定的分年龄段人口的性别比,会直接影响这个同期群人口婚龄期的择偶行为。不管是男性的短缺还是女性的短缺,都会导致某一个年龄段内男性或女性人口的婚姻挤压[3],使一些婚姻市场上的弱势群体难以顺利婚配,从而进一步影响这一同期群人口的家庭构成与养老资源构成。有确定数据可考的中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之后持续失调。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得到的1981年的出生性别比是108.47;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得到的1989年的出生性别比是111.92,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得到的1999年的出生性别比是116.86;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仍然高达118.06,即每新出生100个女婴相对应出生了118.06个男婴。如果以0-4岁年龄段人口的性别比来考察最近几年的失衡状况,那么,以下数据让我们更加焦虑:1995年0-4岁人口的平均性别比是118.38,1996年是119.98,1997年是120.14。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得到的0-4岁人口的平均性别比是120.17。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得到的0-4岁人口的平均性别比是119.13[4]。这就是说,我国婴幼儿人口的性别比不但在继续上升,而且,如果以107为最高警戒线的话,其已经比正常值高出了许多。如果这些数据果真代表了中国人口出生性别比的实际结构状况的话,那么,在1985年之后出生的人口,在其逐渐进入婚龄期,就会遇到非常严重的婚姻挤压问题。但第五次人口普查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所得到的数据,在人口年龄推移趋势中所得到的认识,却与当时统计数据所呈现的结构失调状况发生了不一致。正如前文所指出的那样,两次统计数据的矛盾,并不能形成非此即彼的判断。也就是说,很难以这次普查得到的数据否定前次普查得到的数据,也很难以上次普查数据否定本次普查数据。因为还有一种可能———即两次或多次进行的普查数据都存在数据偏误,但我们实在无法确切得知偏误在什么地方。因此,只能依据多次普查所呈现的数据变化趋势进行推理。但奇怪的是,第六次人口普查得到的男性人口数———从10-14岁组到15-19岁组,却比第五次人口普查相应年龄段的人口数分别增加了6.96%和7.46%。但在20-24岁组之后的年龄组,则比第五次人口普查人口数有所收缩(除30-34岁组和35-39岁组外)。可第六次人口普查所得到女性人口数,在各个年龄组,尤其是在10-14岁到35-39岁组,都比第五次人口普查所得到的人口数有所增长———在越小的年龄段,多登记到的人数百分比就越高。比如说,在第六次人口普查的10-14岁组,比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多登记了10.57%的人口;在15-19岁组,则多登记了14.66%的人口;在20-24岁组,多登记出了5.58%的人口。但在40-44岁年龄段之后,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第六次人口普查得到的数字到比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减少很多。由此我们可以得到这样几个推论。

第一,如第六次人口普查在入户登记时多登记了女性而少登记了男性———则得到的数据就会掩盖即将到来的青年人口可能面临的婚姻挤压———尤其是女性短缺而带来的对男性的挤压。对20-24岁组来说,他们是1986年到1990年出生的同期群,也正是出生性别比上升时期出生的人口,这个群体已经进入了婚恋时期,但普查数据却并没有显示出这个年龄段人口中“女性的短缺”的情况,而显示为100.95———这就预示着,该年龄段青年人口不会面临婚姻挤压问题———甚至于在25-29岁组,也不会出现女性短缺问题,因为这个年龄青年人口的性别比也仅仅为101.32。

第二,如果第六次人口普查比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质量高,则在当前:青年人口的性别比不会太大影响到婚姻市场对男性的挤压。这就可以让我们怀疑第五次人口普查的质量,即2000年人口普查时10岁以下年龄段人口所表现出的性别比失衡,是人们惧怕计划生育罚款而瞒报了女性儿童的数量所导致的“数据失真”。

第三,如果我们承认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是准确的,那么,对于15-19岁组的青年人口来说,其性别比却稍高一些,达到了108.17。但未来进入青年人口的14岁及以下少儿人口的性别比,却大大失衡:0-4岁年龄组为119.13,5-9岁组为118.66,10-14岁组为116.24。在这种情况下,这个年龄段人口进入婚恋期之后,因为女性的短缺,男性会面临比较严重的婚姻挤压问题。

第四,如果第六次人口普查对少儿人口的登记仍然存在偏误———即多登记了男孩而少登记了女孩,则第七次人口普查会缩小该出生同期群的年龄段性别比,这会缓解社会对出生性别比失衡所带来的担忧。

第五,如果考虑到第六次人口普查比第五次人口普查准确,则当前存在的农村大龄青年的未婚现象,可以用人口流动所造成的地区年龄结构失衡去解释。如果女性青年易于在城市择业长期居住,或者女性向城市的流动渠道比男性更为广阔,则农村适婚男性的“结婚难”会伴随流动人口流动趋势的变化而变化。

第六,不管怎么说,由性别鉴定所导致的出生性别比的失衡现象,只会在数据的“准确化”过程中缩小。也就是说,出生性别比的失衡是一个“事实失衡”,数据的准确化过程只会使“数据失衡”的幅度缩小。因此,出生性别比失衡的问题,还需要政府予以长期监控和纠正。人口普查数据的偏误———尤其是9岁及以下年龄段男女两性人口数字的偏误,主要源于人们对“社会抚养费”的担忧。这使近期的人口数据极其混乱,也使数据失去了对社会公共资源建设的导向意义。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呢?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实施的人口控制政策,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国家人口再生产的有计划性与家庭人口再生产的有计划性之间的矛盾:国家以强有力的干预方式,降低了人口出生率,限制了人口的迅猛增长,将总人口的数量控制在历次“五年计划”之内。但家庭内部的人口再生产计划,以及由此形成的某些夫妇对子女性别的偏好等,却在胎儿性别鉴定以及流产等因素的影响下致使出生性别比的上升———即每新出生100个女婴相对应出生的男婴的数量上升了。由适婚年龄段女性短缺所造成的婚姻挤压,是女性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的短缺所形成的挤压;但由人口流动所形成的挤压,则是地区之间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段人口供给差异所形成的挤压。前者难以在短期协调,但后者却可以通过产业配置而缓解。

有些人对适婚人口性别比的上升所形成的挤压现象估计不足,认为可以:第一,有些人认为可以通过男性与女性之间婚龄差的拉大而解决挤压问题———即男性通过向自己年龄段较小的女性择偶而减缓挤压压力。但需要明白的是:越是年龄较小的同期群,出生性别比之值就可能越高(至少普查数据是这样分布的);越是较小的年龄同期群,女性人口的绝对数量也在人口收缩中趋于减少———可见,此种想法在学理上是不通的。第二,还有些人认为可以通过进口新娘来减缓婚姻挤压的压力。持这种看法的人承认存在婚姻挤压,也认为必然会出现婚姻挤压。但提出的解决方案却难以奏效。因为只有世界人口大国才有可能提供“出口”的新娘。但问题比较尖锐的是:第二人口大国的印度也存在出生性别比的攀升问题。东亚文化圈的其他国家,虽然可以“出口”一部分新娘,但与中国失衡男性的需求相比,却难以形成国际婚姻市场,也难以在数量上满足中国男性可能的需求。可见,此种想法在现实中是很天真的。所以,解决中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失衡的最主要方法,在于调整中国人口自身的性别结构。当然,数据造假所形成的问题,也需要在人口治理中严加防范。

青年人口受教育程度大幅提升:就业渠道需要分流

在控制了收入这个变量时,人们所获得的文化程度的高低,就主要取决于家庭与国家制度两个方面的影响。从家庭上来说,父母所生育的子女数的减少,有利于父母亲将家庭收入集中起来支持子女的学习———比如独生子女就独享了家庭的教育投资。而在子女数较多的家庭、或者在夫妇子女数较多的时代,父母亲就被迫做出选择,对有些子女投资较多的教育资本,而对另外一些孩子投资较少的教育资本。而国家制度的干预,在某种程度上会强制改变家庭的投资策略。在中国,最有助于改善一代人教育状况的社会制度当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该法于1986年7月1日开始实施。这就使所有学龄儿童都必须接受小学和初中阶段的义务教育[5]。在2002年,中国的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了99.3%。这就是说,在1986年以后出生的青年人口,会深受这一重大社会事件的影响而获得较多的教育福利。而1999年开始的教育扩招,迅速增加了高中阶段学生进入大学的比例。比如说,1999年中国普通本专科招生量达到了159.68万人,比1998年净增加51.32万人,增长率达到47.4%;而包括了广播电视大学的成人本专科招生量也历史性地增加到了115.77万人,比1998年增加了15.63万人,增长率达到了15.6%。从1999年开始,本科和专科的招生量年年增长,2000年达到220.61万人,2001年达到268.68万人,2005达到475万人,2010年达到662万人,2011年达到682万人。这使这一时期进入高考年龄的青年人口有了更多的机会提升自己的人力资本。相比照,在“”时期进入高考年龄的青年一代,则很少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所以,对于现在的15-34岁人口来说,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不仅能够如期完成九年义务制教育,也能够在初中毕业后进入高中阶段学习。而高考入学率的提升,也会使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接受2年的大专教育或4-5年的本科教育。通过表4可以看出,现在15-19岁青年人口,也是出生于1991-1995年的人口。等到他们6岁上小学的时候,正是1997年:这时九年义务制教育的覆盖率已经大大提高。不管是六三学制(小学6年初中3年),还是五四学制(小学5年初中4年),他们也都完成了小学和初中阶段的教育。这大大降低了“未上学”人口的比重———年龄段越小的组,“未上学”者所占比重越低。在“小学”那一列,年龄越大的组,只达到“小学”文化程度的比重也越高。这就是说,因为受制度变革的影响,年龄越小的青年人口同期群,会接受到更多的教育。当然,家庭子女数的减少,也为父母亲支持子女完成学业提供了必要条件。尤其是在城市,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中国青年人口的基本特征及其面临的主要问题几乎使每一对城镇户口夫妇只能够有一个孩子。所以,家庭经济的支持,也使这一代青年人口有条件接受更多的教育。

由此,教育不公平问题,就转化为这样两个问题:第一,地位较低阶层的子女,能否进入中等教育阶段完成学业?是否有机会进入高等教育接受教育?第二,即使地位较低阶层的子女有机会接受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还需要考量其进入重点大学和非重点大学的比率———在就业与高等教育质量密切相关的今天,人力资本的高低就不能简单用是否接受过大学教育或在大学接受教育的时间长短来度量,而应该以是否接受过重点大学教育来分析。在教育扩张的前提下,由人口———尤其是由劳动力人口所形成的教育分流问题会长期存在。如果“十二五”末期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5%,则每年大学招生的数量还会继续上升,即由2011年的682万继续攀升———不管攀升的速度如何,只要这个数量保持增长的态势,则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就不可避免。与此同时,大学内部———尤其是本科生与研究生比例的变化———在研究生招生数量的上升过程中,研究生的就业压力,也会与日俱增。所以,高等教育对劳动力的分流渠道已经形成,但市场创造的劳动岗位与招生数量的迅速增长之间的矛盾,会影响人们的教育收益率。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工的“招工难”与大学生的“就业难”现象,会长期存在。

青年人口结婚率降低:单身家庭占比会上升

青年人口的结婚率,主要取决于法定结婚年龄和结婚适龄人口平均受教育时间的延长。除此之外,人口的流动与生活成本的上升等,也会推迟某一时代青年的平均初婚年龄。1950年的第一部《婚姻法》规定的法定结婚年龄是男20周岁,女18周岁;为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各地事实上强制实行的结婚年龄是所谓的“晚婚年龄”,即男26周岁,女23周岁(有些地方女25周岁或男女平均25周岁)。但在改革开放之后,于1981年修订的《婚姻法》规定的法定结婚年龄是男年满22周岁,女年满20周岁。2001年修订的《婚姻法》维系了男不得早于22周岁,女不得早于20周岁的规定。因此,15-34岁青年人口的结婚率,在某种程度上也取决于法定结婚年龄的变化。在建国初期进入婚龄时期的青年的结婚率比较高,但在“”时期,为响应计划生育政策提出的“晚婚晚育”,政府在结婚登记的时候,一般以晚婚年龄准予登记,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推迟了人们的初婚年龄,也降低了15-34岁青年的结婚率。但在新的历史时期,伴随劳动力市场的变动与生活成本的上升,也伴随人均受教育年数的延长,青年人口的结婚率也随之而降低。从表5可以看出,在有配偶的人口中,人们的受教育程度越低,结婚年龄就越低;受教育程度越高,结婚年龄也就越高。比如说,在“19岁以前结婚”的人中,未上过学的人占比高达35.97%,小学达到24.21%,而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就降低到14.75%,高中也仅仅达到6.90%。虽然绝大多数人选择在20-29岁时结婚,但大学专科的人占比最高,达到了89.09%。本科和研究生之所以在该列较低,其中的主要原因是高学历组在30-39岁结婚的比例增加了。比如说,大学专科是7%,大学本科是8.92%,而研究生则达到了14.11%。另外,从表6也可以看出,即使在同一年龄段中,比如在15-19岁的早婚人口占比中,受教育程度越低,早婚的概率越大;受教育程度越高,早婚的概率就越小。在25-29岁的有偶率中,“未上过学”的人口是62.34%,小学是76.72%,初中是77.26%。但在高中却下降为65.82%,在大学专科下降为57.50%,在大学本科下降为48.97%。这就是说,在人均受教育程度的上升中———也即在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人口的增加过程中,青年人口的初婚年龄会进一步推迟。未来,30岁以上才结婚的人口会越来越多。青年初婚年龄的推迟,以及青年离婚率的上升,会使社会上的单身家庭人数与比重迅速上升。虽然作为单身而存在的青年人口,现在主要集中在大城市,但伴随现代化程度的加深与初婚年龄的长期推迟,单身家庭所占比重会持续上升。因为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的婚姻匹配要求也越高,所以,受教育程度的提升,还会增加受教育者的单身概率———即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在30岁之前结婚的概率就越低。美国2011年人口普查发现:男性在25-29岁之间从来都没有结过婚的人数占比为57.2%;在30-34岁之间未婚的人数占比为33.5%;在35-39岁之间未婚的人数占比为21.4%。女性在25-29岁之间从来都没有结过婚的人数占比为64.0%;在30-34岁之间未婚的人数占比为38.7%;在35-39岁之间未婚的人数占比为24.0%。在单身作为法律意义的家庭组成方式存在的同时,同居现象将越来越普遍。我们社会的家庭支持政策也应该随之覆盖到所有人身上。

人口普查存在问题范文6

t普查区共有9个普查小区,涵盖居民住宅区、辖区单位、地下室公共空间、商业门店等类别,共有住宅楼14栋、辖区单位3个、地下室1个和若干商业门店。社区拥有9为人口普查员和3名指导员,并有来自社区居委会的大力帮助。下面从三个方面进行总结:

第一、做好普查前期工作。首先,人普工作的摸底与整顿工作是于8月15日正式开展的,在这之前,我们认真做好了人口普查员的专业培训工作,针对本次人口普查任务重、填制表格多的特点进行重点培训,力求做到普查员心知肚明、心里有底,知道问什么、怎么问、怎么填、填什么。争取让各位普查员入户既能工作、拿表就能上手,首先让普查员明白这活怎么干、如何才能达标,只有知道了怎么干是对的,才能做到怎么做才是好的。其次,主抓人普宣传工作。人口普查入户工作是重点,都知道入户工作不容易做,因此我们重视人口普查的宣传工作,在社区我们悬挂横幅8条、张贴人口宣传画及公告10组,及时配合电视媒体等新闻媒介做好社区的人口宣传工作,做到入户时住户即知为何而来,轻松上门,轻松普查,配合默契。

第二、入户工作是重点。在入户前,指导员要求各位普查员应当严格遵守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相关要求,严格遵守相关程序进行入户普查。要求各位普查员做到持证上岗、着人口普查统一服装入户,配合具体情况,要求普查员携带手电等应急物品。我们要求各位普查员不得轻易判断住户是否为空房户,应当及时通过邻里了解、电表走字、留条待查等方式,及时摸清情况、查清问题。对于普查中出现的特殊情况,要求各位普查员及时向指导员说明,并向上级及时反馈信息,做到有问题及时解决、有困难马上帮助。在入户中我们要求普查员认真配合派出所的户口整顿工作,积极支持社区民警的相关工作认真负起责任查出问题。

第三、做好汇总统计工作。本次人口普查的特点是普查要求精度高、项目明细多。这就要求各位普查员在普查时要认真体会要求、领会上级文件精神,避免在填报表格时发生错误。我们要求各位普查员要注意好区分各种不同人员的情况,认真体会,反复核对项下内容,同时要求普查员注意好以下几方面逻辑关系即同一表格项下的逻辑关系、不同表格项下的逻辑对应关系,同时查缺补漏认真检查防止错登、漏登、重登等填制表格时容易发生的错误出现。

本次人口普查摸底期间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概括起来有:

第一、普查员培训工作尚不完备。本次人口普查的普查培训工作虽然充实,但基于本次人普的特点,在普查员填表时经常发生错误,可见前期培训工作还是需要加大力度。

第二、本次人口普查核查表格过多。根据本次人口普查的要求,普查员不得自行绘制表格,应当携带统一制定的表格。但是,依照要求,一般地普查员在入户时应当携带户籍人口核对数据资料表(表1)、人户分离与应落未落户口人员登记表(表2)、暂住人口登记表(表4)和户主姓名底册等四种表格,按照每种表格3张的携带分量则普查员入户时需要携带12张表格,这无疑增加了普查员的工作量,而依照普查要求每位普查员负责80到100户那么对某一位普查员来说无疑这将给工作带来难度。固然项下越细对于掌握我国的人口情况越是有利,但是项下的精细程度与实际入户工作难度之间是一种矛盾的关系,精度越高对普查员的要求越高,如果普查员不能达到此要求那么这些表格的精度无疑将是空谈,如何对表格进行精简是需要考虑的一个现实操作问题,是需要认真考究的。

第三、填报进度问题。本次人普前期要求一周一报进度、后期要求一日一报进度。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客观情况复杂,各位普查员都将表格放在自己手边,以便于及时发现住户及时填报相关内容,这就给进度填报增加困难度,很多时候汇总工作人员手边普查小区表格不齐,无法填报进度而上级又要求进度报送,彼此之间的矛盾可见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