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网络暴力的感悟范例6篇

对于网络暴力的感悟

对于网络暴力的感悟范文1

网络教研团队竞赛是在新课程背景下,依托网络通讯技术,通过同侪互助的协作方式,在参与信息化教学设计、评价教学设计、反思与完善教学设计、可视化陈述与答辩的竞赛过程中,快速提升教学业务能力,感悟网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法的信息化教师竞赛方式。具有实践性、协作性、过程性、有效性的鲜明特征。

网络教研团队竞赛的目的包括四个方面:

(一)倡导网络环境教学研究新方式,提升教学评价水平,促进大众教研与精英教研并行发展,实现教师生命质量的新跃迁。

网络教研团队竞赛认为,网络环境是支持跨时空开展同侪互助式教学研讨的重要环境,它使以往难以经常进行的教学“细节”研讨成为可能。只要有专业发展需求和愿望,就可以随时随地开展网络教研。网络教研团队竞赛坚持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在于教师高级思维能力发展的理念,把提升教师从事教学评价的水平提到重要地位,通过赛项引导教师去发现、学习、借鉴别人的长处,借以迁移经验、智慧,或者直接引发教育智慧创新。网络教研团队竞赛引导教师去发现教学设计中的不足之处,懂得主动规避这些不足之处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发生,像照镜子那样监控自己的教学行为。网络教研团队竞赛还引导教师善于为别人的教学设计提出修改建议,帮助别人进步。形成“大众教研”与“精英教研”并行发展的亮丽的风景线。

(二)发挥网络主体大众化集聚教育智慧的优势,提升教师从事教学设计的能力和可视化表达的能力,提升课堂教学水平。

网络教研团队竞赛倡导“大众教研”,使教师只要具有专业发展愿景,就可以随时随地加入网络工作坊,参加同侪互助,分享智慧,迁移智慧,激发新的教育智慧。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明显提升。同时,网络教研团队竞赛通过陈述与答辩,倡导结构化思考、可视化呈现,使教师善于提纲挈领抓住关键、把握课堂教学全局,善于关注与应对课堂教学“生成”问题,善于运用可视化方法强化教学效果,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

(三)更新教育资源观念,提升资源感悟能力,发挥网络积淀教育资源的优势,构建基于网络头脑风暴的动态优化的教学资源新体系。

网络教研团队竞赛凸显电子备课的重要意义。教师在竞赛中创作的教学设计上传到网络,成为网络学习共同体上的宝贵资源,这些资源因为网上同侪互助而不断得到完善,形成动态优化、生态发展的教育资源积淀。这些资源都是由一线教师自己创造的,在教学别好用,有利于帮助教师促进教学方式变革和提高教学质量。尤其是群体的电子备课将产生群体生态资源汇聚的教育资源新体系,支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深入开展。

对于网络暴力的感悟范文2

2008年11月底,印度孟买被恐怖笼罩。

距恐怖袭击地点泰姬玛哈酒店仅八公里的地方,一个名为蒂娜的女商人时刻注意着窗台下面的街道,并将她看到和听到的一切通过手机源源不断地到Twitter上:“泰姬玛哈酒店枪击声不断”、“街道陷入了恐慌”、“全副武装的特种部队封锁了泰姬玛哈酒店,正在组织突击”……

与此同时,正有千百个恐怖袭击事件的亲历者跟蒂娜一样,成为了Twitter的现场记者。一时间,在Twitter上关于孟买恐怖袭击的消息如潮水般涌出,新增消息速度一度达到每秒钟上百条。

路透社、彭博社、CNN等传统新闻媒体大腕们被远远抛在后面,Twitter一战成名,其创始人埃文•威廉姆斯也随之成为美国互联网界时下最炙手可热的明星。

野孩子之梦

内布拉斯加州的初夏,威廉姆斯家一眼望不到边的玉米地。西边的乌云夹着狂风席卷而来,天色陡然转暗,雷电如鞭子一样抽打着天空,“风暴来了!”年少的埃文•威廉姆斯朝着东面的庄园飞跑,弱小的他几乎要被大风吹起来。

发生在20多年前的这一幕,让埃文•威廉姆斯深刻地感受到了这种发轫于某个角落、却能席卷一切的强大力量。他一直想,自己也要成为这样的力量。

埃文在农场和学校度过了他的中学时光。高中毕业后,他进入了内布拉斯加大学混了一年半,而后越来越感到上大学是浪费时间,于是辍学去了佛罗里达州做了一段时间自由撰稿人。

1994年,埃文回到了他常有风暴发生的故乡,与父亲一起开了一家光盘制作和主机的公司。

并不是每一丝气流都能形成风暴。缺技术、少资金成了这家小公司的短板,埃文只能跟在加州的公司后面,模仿人家的做法。由于缺乏做公司的经验,埃文的公司缺乏关注焦点、没有纪律约束,在前一个项目还没有完成的情况下就开始新的项目。为此,埃文赔了很多钱,甚至包括他父亲的投资,公司无奈倒闭。

“失败如同蝗虫一般,会啃光你辛苦耕种的庄稼,不过还好,我手里还攥着种子。”

埃文明白,缺乏经验是因为他根本没在真正意义上的公司工作过。1997年他只身来到IT业发达的加州闯荡,加入了知名的计算机图书出版公司O'Reilly Media。一年后,掌握了网站开发技术的埃文,对刚刚兴起的博客进行了技术上的改进,使用户不必写任何代码或者安装服务器软件或脚本,仅通过界面便能轻松地建立、、维护和修改自己的网络日志。

抓住了博客兴起和技术改进的机会,在1999年8月互联网泡沫的大潮中,埃文创建了全球第一家大规模博客服务的提供商Blogger。随即,Blogger展现出惊人的成长速度,曾创下单月注册用户数量过百万的纪录。

但是,Blogger并没有找到赚钱的模式,空有人气却没有任何盈利。长时间的折腾使埃文的资金开始捉襟见肘,而Blogger却需要更多的钱来渡过难关。2003年,互联网巨头谷歌的一纸招安书摆在了他面前,迫不得已的埃文签下了城下之盟――带着自己的团队和Blogger转投了谷歌。

在内布拉斯加州农场长大的孩子,有着田野般广阔的胸怀。栖身于谷歌帝国的屋檐下,绝非埃文所想。两年后,他离开了谷歌。

他不怕失败,只怕失去机会。

你在做什么

已至而立之年的埃文,不再是那个为躲风暴而在田间疯跑的野孩子,此时的他执着于在风起云涌的互联网业,捕捉那些有可能形成风暴的气流。

你在做什么?这是亲朋好友之间常常问及的。以前,人们通过见面、打电话或电子邮件来获得此类信息,保持好友交流圈子。但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保持信息的更新,需要花费较大的成本。

在快节奏的现实生活中,人们丰富多彩的生活将产生大量的信息碎片,比如我正在做什么、正在想什么、正遇见了什么等。用传统的沟通方式获得这些信息,既不能保证时效性,也不能保证有效性。“因为不同的人做不同的事,对不同的信息接收者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在传统的沟通方式中,我们无法保证沟通对象的信息正是我们需要的。”

即使风靡互联网的博客,也没办法覆盖这些信息碎片。写博客需要花一定的时间去思考,没有人会把例如买了本书、正在打球、将要看电影等琐碎的事情写在博客上。而诸如Facebook等社交网站,虽然能记录琐事与细小的感悟与朋友分享,但在实时与接收信息方面却大打折扣。

“何不建立一个网络体系,来覆盖这些生活化的信息碎片?”发现了这一丝涌动的气流,埃文激动不已。“不过,仅凭电脑构成的网络不足以覆盖到生活中的每一刻,这个网络体系里,必须有一个用户随身携带的终端,保证用户随时随地都可以把所做所想记录在网络上。”人们生活中几乎时刻不离的手机,自然成了埃文的绝佳选择。

纵然不乏巨大的云层,但互联网的天空总会给新奇的创意留下一片空白。

2007年3月,一个名为Twitter的网站在埃文的筹划下正式上线。这是一个触及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交流平台,人们可以通过网页、手机和诸如MSN、Gtalk 等即时聊天工具,随时把生活中正在发生的事情和细小的感悟到网络上。

新生力量必然会遭受到传统势力打压与封锁,博客和Facebook等社交网站都是横在Twitter面前的大山。不过,埃文却紧握着带领Twitter披荆斩棘、突破向前的利器,那就是时效性――

Twitter的英文原意是形容小鸟叽叽喳喳地叫,而Twitter确实使人们的交流犹如小鸟一样畅快、活泼、七嘴八舌。埃文把Twitter上每条信息的大小严格限制在140字以内。这限制看似束缚了功能,实际上是一个一举两得的妙招――不仅与博客、Facebook之流区分开来,更重要的是,使用户不假思索地用最简短的文字,回答“正在做什么、正在想什么、正遇见了什么?”等问题,这就大大节省了沟通的时间成本。

140字的限制使Twitter很快被冠以“微博客”的概念。这种几乎不需要任何成本、简短迅捷的记录方式,更是激发了人们内心深处想要自我表达的欲望。Twitter推出仅一个月,其用户数量就突破了10万。

挑战通讯社

每至夜幕降临,加州旧金山市苏玛区便是一派繁华的夜生活景象。埃文却无暇顾及办公室窗外的灯红酒绿,自创建Twitter以来,他与他20多个人的团队夜以继日地奋战着。在那些从办公室的沙发上爬起来的早晨,大脑还在因为熬夜而阵痛,埃文的习惯性动作是,翻起沙发的靠垫,找找下面有没有零钱买咖啡。

对于网络暴力的感悟范文3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校园文化;正能量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0-0205-02

网络流行语作为互联网发展的一种产物,已经渗入到人们工作、学习和生中,已经影响到人们的言行,甚至是思想。网络流行语不仅仅是一种交流工具,它也反映了社会现实,体现了人们的生活状态,随着人们的自发传播,更是走进了校园生活,已然成为现代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网络流行语的概念及特征

(一)概念

网络语言有很多,但只有能够引起网民共鸣和让网民产生“”并用于情绪宣泄的网络语言才能脱颖而出成为网络流行语。网络流行语是在迎合颠覆传统、求新、求奇、减压宣泄、彰显个性的心理诉求中得以产生和盛行的[1]。

目前对于网络流行语的定义非常广泛。从使用和传播主体来定义,杨萍认为,网络流行语是由网民创造或由网民积极传播的,进而被多数网民认可、接受并使用的语言[2]。这个定义明确指出了网络流行语的主体,但忽视了网络流行语影响现实生活的客观事实;从表现形式来定义,高峰认为网络流行语就是网民自己创造,在互联网上广为流行和使用,并可以从虚拟走向现实的各种符号、词汇、短语及句子等等[3]。这个定义虽然指出了网络流行语的表现形式及其对现实生活的影响,但是,却对网络流行语的创造主体认识不清,并不是所有网络流行语都是由网民自己创造。这些定义都只侧重于网络流行语的部分特征和性质,存在被定义项内涵和外延不一致的问题,导致人们不能更为准确地、客观地辨认出网络流行语。本文结合传播学对网络流行语做出如下定义:网络流行语就是网民进行社会信息交流所运用的,一段时间内广为流传的,且对非网民也能产生影响的词汇、句子、短语等语言符号。

(二)网络流行语的特征

1.传播速度快、范围广

网络流行语主要以文字、数字、字母和符号为载体,通过借助微博、论坛、微信等媒介和通信工具进行传播,因而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同时,网络流行语内容简洁,内涵丰富,容易记忆,在现实生活中也方便转化为语言进行传播。网络流行词凭借本身具有的独特魅力,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平台,克服了地域上限制,并极大程度地缩短了获取信息的时间,从虚拟走向现实,巧妙地融入人们的生活中。综上,网络流行词具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的特征。

2.传播内容新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曾说:“词语不仅处于一种与物的关系之中,而且词语本身就‘是’那个保持物之为物并且与物之为物发生关系的东西;作为这样一个发生关系的东西,词语就是关系本身。”[4]网络流行语大多贴近时事,可以理解为是社会现象的缩影和社会关系的体现。而社会现象和社会关系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发生变化,鉴此,与之密切相关的网络流行语也会随之改变。比如说:2013年的网络流行语“土豪,我们做朋友吧”与2014年的网络流行语“有钱就是任性”。由此可见,网络流行语会随着新现象的出现而不断更新。

3.网民自发传播

网络流行语由于来源于对一些社会现象或是社会事件映射和凝练,且语言简洁、明晰、精炼甚至是有趣,所以广为普通网民所接受,且想让更多的人知晓,分享其中寓意,因而促成其流行,此流行并不仅限于在网上传播,也走进了现实生活,进入了校园,对校园文化的建设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网络流行语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学习和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一种体现全体师生共同理念的统一的价值观念、精神支柱、学校传统等各方面的总和[5]。作为具有较高文化层次、乐于接受新事物的群体,大学生成为网络时代创造、传播网络文化的主力军,是受网络影响最深、最广的一个群体[6]。网络流行语作为网络文化中传播快、影响广、内容新、不乏趣味和调侃的“文化产品”,与学生好奇心强、乐于接受新事物的心理特征相符合,自然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并且逐渐地去接受它,认同它,甚至吸收它,这样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既包括积极的,也包括消极的,对于这些影响我们要辩证地去认识和分析它,只有客观地认识他们,才能更好地构建和谐校园文化。

(一)积极方面

1.提高学生公民意识,增强学生政治觉悟

带有时政意味的网络流行语在校园内出现,客观上可以提高学生对国家大事的关注度,并且大学生以国家主人公的身份参与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例如,国家领导人同志,网上大家热情地称呼他为“”,这个词来源于2014年9月9日上午,到北京师范大学和全国教师代表座谈时,来自遵义的教师刘轶问道:“我叫您‘’可以吗?”得到了肯定地回答:“YES”。这条新闻在网上一,就得到了网民的认同,并在网络世界里广为流传。现在不仅网民这样称呼他,甚至一些官方媒体都会这么称呼他,这让学生们觉得更亲近,拉近了学生与政治的距离,使学生对时事政治的兴趣更加浓厚。而“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政治倡导不仅使学生充满了“实干”精神,也对“中国梦”的实现坚定了信心。这些都说明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政治意识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有利于在校园中形成和谐的文化氛围。

2.融入社会生活,认识社会现实

校园就是一座象牙塔,网络流行词在校园内的传播,使学生对社会现实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避免了与社会脱节,从而将自己封闭起来。随着2014年“挖掘机技术哪家强,中国山东找蓝翔”“你家里人知道吗?”“且行且珍惜”“有钱就是任性”等网络流行词的出现,并在校园里也被学生们所津津乐道,作为议论的焦点,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体现了学生对社会现象的高度关注,愿意融入社会生活的积极心态。

(二)消极方面

1.导致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畸形

学生作为校园文化的主体,且正处于价值观和人生观成型的关键期,判断和辨别新事物还缺少客观性和辩证思维。“有钱就是任性”“宁愿在宝马车上哭泣,也不愿在自行车上微笑”这些网络流行词所透露出来的焦虑、烦躁的消极情绪,拜金、暴力的错误观念,容易使这个时期的学生产生错误和畸形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利于自身的健康发展,对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也会产生消极影响。

2.“不良语言”腐蚀校园文化

一些不文明的、充满负面情绪的网络流行语在校园内的广泛传播,使得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遭到破坏。由于学生对于这些词语的甄别能力较差,不能客观全面地认知这些网络流行语,导致不加辨别地吸收,使学生下意识地被这词语里面所蕴含的负面能量所同化,失去了正确的价值判断,做出不当行为。同时,因为它的简洁性、蕴含情绪的隐蔽性、一定的趣味性使得它在校园里广为使用,不少学生更是将这些词语作为情感宣泄的方式,使整个校园都充满了浮躁的文化氛围。

三、正确运用网络流行语建设校园文化

无论是喜不喜欢或是愿不愿意,网络流行语已经渗入我们的校园生活,并对校园文化产生着深刻的影响。然而,采用“堵”的方式对待网络流行语,显然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不能吻合当代大学生的文化期待,也不能满足其文化需求。我们建议采用“疏”、“引”、“限”这些方法对待网络流行语,在正确对待网络流行语的同时,运用好它,让它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发挥积极正面的作用。

(一)“疏”――树立客观的认知态度

网络流行语的形成背景繁杂,有的网络流行语表达了公众的利益诉求,有的网络流行语则是表达了个人的价值追求,还有些网络流行语只是单纯的情绪宣泄。帮学生分析这些网络流行语的形成背景及价值诉求,使学生树立一种客观的认知态度,掌握好对网络流行语的甄别能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网络流行语中蕴含的“正能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引”――引入积极的语言“正能量”

对于“入侵”校园文化的网络流行语不能只是被动应战,要掌握主动权,主动吸收充满“正能量”的网络流行语。通过借助校园广播、校园论坛、校园文艺晚会等平台,对这部分网络流行语(如“中国梦”、“群众路线”、“正能量”等)进行阐述和演绎,使同学深刻地理解其内涵,吸收其价值养分,摆脱低级趣味的干扰,以形成更为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限”――限制隐性的“语言暴力”

对于充斥着消极思想的网络流行语则需要限制在校园内的“流通”,不能使校园变成“毒气”的集散地。以“你妹”为例,该词来源于网络论坛,多用于情感宣泄。很多人喜欢不假思索地跟风使用,但事实上这个词中含有极其浓重的性别歧视含义。这类网络流行语极易腐蚀同学们的思想,影响他们的价值判断,进而腐化他们的行为。不仅如此,这类流行语化为日常用语进行传播则很容易在生活中成为一种“语言暴力”。若是任由其进入校园,那么学生将可能成为这类“语言暴力”的被害者。最糟的是,若不加控制,“语言暴力”的被害者又可能变成“语言暴力”的实施者,从而影响更多的人。所以,一定要控制这些充斥着消极思想的网络流行语,限制这类隐性的“语言暴力”,为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创造条件。

总之,我们认为,网络流行语不仅是社会文化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时,要客观公正地评价网络流行语,且认真考量网络流行语对学生的影响机理,通过“疏”“引”“限”等方式对网络流行语进行引导和控制,使其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发挥积极正面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清杰.网络流行语的文化生态与社会心理分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43-45.

[2]杨萍.网络流行语:网民自主话语生产的文化景观[J].新闻前哨,2010(4):87-89.

[3]高峰,邱秀聪.网络流行语及其民意表达[J].中国地市报人,2011(7):29-31.

[4][德]海德格尔.通向语言的途中[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56.

对于网络暴力的感悟范文4

[关键词]网络暴力 危害 根源

2016年10月11日,随着“亚洲一姐”张帅在中网比赛中惨败出局,微博上对她的质疑和攻击喷涌而出。正是苦于网络上大量负面言论的影响,张帅删除了全部微博信息,并表示结束微博生涯。张帅在粉丝群中表示:“所有人都应该彼此尊重,但是在微博里,不可能要求每个人都有这个觉悟和素质。既然这样,那我退出游戏。我不想跟那些肮脏的人在一个空间里。”

这些令张帅心力交瘁的负面言论,被央视网球评论员称之为“网络暴力”。那么究竟什么是网络暴力?笔者认为,网络暴力是指网民在网络上的暴力言行,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网络暴力不同于现实生活中拳脚相加的暴力行径,而是借助网络的虚拟空间,用语言文字等形式对他人进行伤害、诋毁。这些在网上无端谩骂、猜忌甚至侮辱他人的做法,会严重影响当事人的精神状态,破坏当事人的生活秩序,甚至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

就目前的新闻事件而言,网络暴力大致可分为四种形式。以下笔者分别就这几种形式,来分析网络暴力的种种危害。

一、网络暴力带来的四种危害

1.道德绑架――谣言播种机和强制道歉术。

网络暴力最为常见的一种形式:道德绑架。打开朋友圈、QQ空间或是微博,我们经常会在图文结尾看到“不转不是中国人”“不转发”等“诅咒帖”或是“绑架帖”。这种带有明显强迫性的帖子,往往夸大其词甚至成为谎言、谣言的播种机。

调查显示,类似的道德绑架现象在国外也层出不穷。毋庸讳言,道德绑架式的网络暴力,具有极强的散播性和传染力。当下微博上有一个特别火的账号,叫“锦鲤大王”。该微博通过宣扬“水逆”(即水星逆行会带来厄运)现象,蛊惑网友通过微博转发锦鲤图片来转运消灾。很多网友宁可信其有,不敢信其无,大量予以转发,而该微博博主仅仅依靠上传锦鲤图片即获得413万粉丝量。

造成一些网民沉迷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德国学者伊丽莎白・诺埃勒-诺依曼在《沉默的螺旋》中提出:少数派会因为惧怕排挤,而不愿表达自己的真实看法,多数派则相反。媒体也通常会关注和传播多数派的观点(所谓主流意见),轻视少数派。于是少数派的声音越来越小,这便是沉默的螺旋。[1]当初可能并没有什么人相信“水逆”说法,可是由于网民的大量转发,信息的多次洗脑,“迫使”很多原本不相信“水逆”的网民不得不相信它的存在,这是一种文化妄想症。

此外,还有不少道德绑架式的网络暴力,比如,要求被网络舆论所谴责的人公开认错。例如2015年陈赫离婚案,当时很多网友公开发表微博,给陈赫冠以“渣男”称号,并强令陈赫致歉。仔细翻看这些微博,不难看出其中的理性言论很少,网友们所谓的教育意义并未得以体现。

强制道歉带来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只是炒热了一个明星,其危害性更在于挫伤了其他无辜者。2016年9月,当红艺人王宝强在微博发表离婚声明。有很多网友搜出了其前妻马蓉以及马蓉出轨对象宋吹奈⒉,并在下方留下了大量攻击性言论。在该事件中,最无辜的受害者是马蓉的孩子。因为受到网友的迁怒,这些未成年儿童的生活可能会受到非同寻常的干扰。

2.舆论嘲讽――破坏力极强的人格歧视。

网络暴力,使得一些新媒体上的内容变得粗鄙不堪。例如芙蓉姐姐、罗玉凤等人,在网络曝光之前,她们在一个安静的角落里,低调地“丑”着;可是在网络曝光之后,她们在太阳底下张扬地“丑”着。舆论嘲讽式的网络暴力从本质上看,其实是群体对个体、人数多的群体对人数少的群体的言论围剿,在网络上的表现即是一种人格歧视。

在罗玉凤“走红”事件中,其本人并没做出危害社会的事,而仅仅因为她的审美观和多数人不同就遭到了人身攻击。从中我们不难看到舆论嘲讽式网络暴力带来的破坏力。

著名哲学家莱布尼茨曾说过:“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我们每个人生来都是与众不同的,都具有属于自己的特点。换而言之,按照某些网民的逻辑,每个人也都有可能成为被攻击的对象。如果这种舆论嘲讽得以盛行,今后必将有更多的人遭遇网络暴力的伤害。

法国社会学家勒庞在其著作《乌合之众》里对群体做出如下论述:个人一旦进入群体中,他的个性便被湮没了,群体的思想占据统治地位;而群体的行为有时表现为无异议、情绪化和低智商[2]。换句话而言,群体对个体的肆意否定,其影响力强大到足以破坏这个社会的公序良俗。例如乘坐一辆出租车:车上的四位乘客认为可以不买单,而只有司机一人觉得应该买单,如果少数服从多数,则司机利益会受到损害,原有的社会秩序,即打车付钱的规矩会被打破。

3.虚假信息――“部分真实报道”的危害更具隐蔽性。

2016年9月16日晚乔任梁去世一事轰动微博。当晚某八卦微博账号还爆出了乔任梁吸毒、乔任梁SM死亡等虚假新闻来夺人眼球。一个人的去世可以被大张旗鼓地炒作,这就是一种严重的精神暴力。这样的案例在网络上屡见不鲜。

虚假信息更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叫做“部分真实报道”,即新闻报道的内容和场景看起来是真实的,但由于只展现了事物的一部分,往往使网民产生歧义,甚至挑起网民之间的争斗。例如2016年人民网报道了一则新闻:快递小哥好心扶老人,却被冤枉成肇事方。该微博下的热门评论中随即出现了“这种老人死了得了”等具有强烈攻击性的言辞。而在不久后又有爆料称,该老人患有中风,当时处于神志不清的状态才指认错了人。这才有网友站出来,谴责老人的子女没有尽到照顾责任。

虚假信息式的网络暴力层出不穷,一个重要原因恐怕在于网络用户的匿名性。在网络世界,网络信息发送的时间、地点包括内容形式不计其数,增加了追溯信息源的难度。由此使得许多发送虚假信息的人难以被一一追责,为其行为所造成的伤害付出代价。在这样一个“法不责众”的语境里,网络成为了虚假信息泛滥的温床。

英国学者约翰・密尔顿在《论出版自由》中提出,不必担心有人发表错误的意见,在拥有充分言论自由的社会里,正确的观念迟早能够在讨论中“击败”错误的观念,并在此过程中让自己得到证明、彰显和强化。[3]

或许大多数事件的真相会因时间的冲刷浮出水面,可是在正确和错误观念激荡的过程中,所带来的伤害是却是不容忽视的。“部分真实报道”产生的危害其实更具有隐蔽性。这意味着,在面临一些轰动的网络事件和报道时,网民需要的可能不是自居正义的狂妄,而是要学会在真相未明之前保持冷静。

4.侵犯隐私――人肉搜索经常伤及无辜者。

提到侵犯隐私,不得不提到的案例是十年前火爆娱乐圈的艳照门事件,以及去年微博上引起非议的北京三里屯优衣库视频事件。作为该事件中的一个个男女主角,在视频和照片爆出后,他们的隐私被大量外泄。以艳照门为例,难道那些一边骂着“伤风败俗”一边随手转发的网民也不应该被谴责吗?理性地看,类似事件中的照片视频不该被流传,并没有影响到公众的知情权。知情权和隐私权有严格的界线,正确划分知情权和隐私权后,会发现很多受到网民非议的主角,他们本身也是网络暴力的受害者。

侵犯隐私式的网络暴力,往往还出现在人肉搜索中。有网友单纯地认为,依靠人肉搜索来搜索证据、锁定嫌犯,能大大提高办案效率,哪怕它偶尔会抓错,最起码它没放过坏人。其实这是一种偏执的思维方式。人肉搜索在国外被当作是一种非理性的搜索方式受到禁止,正是由于它所伤及的无辜者太多。

二、造成网络暴力盛行的原因

以上仅仅对网络暴力的形式及其危害做出了分析,目前而言,要完全消除网络暴力还任重道远。

首先,网络实名制曾一度被认为是预防网络暴力、抑制虚假信息产生的有效途径之一,可是在实践过程中,它的作用被证明并非是万能的,甚至还会带来另外的风险,比如个人信息被大量外泄;其次,加强网站管理、净化网络环境的工程量巨大,虚假信息查处法办的成本较高;第三,道德常常是一种用来律己而不能用于律他的东西。如果仅仅是呼吁网民提高道德素质,期望以此减少网络暴力,估计最终很难奏效。

而造成网络暴力盛行的内在源头,恐怕是网民对网络暴力及其危害性还缺乏足够认识。网络暴力带给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危害令人痛心,我们翻看微博的时候不难发现,暴力言行不时在网络中发酵蔓延。有人打着爱国幌子对网民进行道德绑架;有人扒开别人的隐私,自称是为了维护公平;有人滥用私刑还受到一些人叫好。当一群人在实施暴力行为还自诩正义,笔者以为,这是非常可怕的。

人们许多时候渴望一种私刑。私刑带给人的快意恩仇、居高临下的让一些网民为之雀跃。同时,私刑带给网民极大的参与感。有的人在网络中自认为可以成为警察、法官,可以给别人定罪、判刑乃至行刑。

毋庸讳言,对和错的判断标准会因为私刑的存在不再掌握在法律手中,而是由私刑者自己判断,其惩戒程度也全靠私刑者自由发挥。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人们若按这样的逻辑行事,必将造成混乱不堪、人人自危的局面。所以网络暴力这种以暴制暴式的自我执法,与文明社会和法制社会倡导的制度格格不入,是值得高度警惕的。

虽然网络暴力暂时还无法得以根本消除,但它值得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在中世纪的西方,有众多类似于“猎女巫”的行为,它的本质也是私刑。它通过放大一个人的错误,让她跪在所有人面前忏悔。而如今在网络上,这样的暴力行径也不鲜见。

网络能带给人们便捷,相信随着未来科技的发展,它可以满足人们更多需求。可是网络暴力所造成的危害,也是不容忽视的。

注释:

[1][德]伊丽莎白・诺埃勒-诺依曼:《沉默的螺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36页

对于网络暴力的感悟范文5

关键词: 路由交换技术; 项目化教学; 实践

中图分类号: TP393.0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3)03-0068-01

路由交换技术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核心技术。学习路由交换技术就是要将路由器和交换机应用到计算机网络的组网实践中,以路由器和交换机配置为基础实现计算机网络的互联互通。在教学中,如果大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很好的进行路由器和交换机的配置,工作后即可以通过自学完成无线交换机、无线AP、防火墙、IDS和服务器上配置各种协议,实现网络的高效运行,并根据具体的网络业务需求配置各种策略,以满足应用需求。

一、什么是项目化教学法

项目化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

项目化教学法就是要在课题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在实施“项目化教学法”时,教师应重视项目的选择、项目过程的实施、具体成果的展示、教师的评估总结、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与实验手段等,这些都是搞好“项目化教学法”的关键。

二、路由交换技术课程教学项目的设置

通过路由交换技术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交换机原理、交换机的常用配置、路由协议的原理、路由器上常用协议的配置和三层交换机配置等课程内容。故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在课程教学实施上分为认识路由器和交换机、理解路由器和交换机、应用路由器和交换机与配置计算机网络系统四个教学过程,引导学生从认识交换机和路由器在计算机网络中的重要性开始,逐级而上,最后成为交换机和路由器的应用能手。围绕配置交换机和路由器来组织教学内容,“教、学、做”一体化,边学边做,一边配置一边领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网络设计能力。课程设置一共分为4篇,合计21个项目,每个项目又包含若干个具体任务。认识篇包括3个项目:认识计算机网络和协议,认识交换机,认识路由器,“教、学、做”一体化的模拟配置软件最好选择Cisco Packet Tracer 5.3汉化版,让交换机和路由器动起来;理解篇包括7个项目:交换机中VLAN的配置、交换机中STP的配置、交换机中其他协议的配置、路由器中RIP协议的配置、路由器中OSPF协议的配置、路由器中其他协议的配置、三层交换机的配置;应用篇包括8个项目:交换机中链路聚合配置、交换机中流量控制和广播抑制配置、交换机中端口安全和端口镜像技术配置、交换机中堆叠技术的配置、路由器中DHCP的配置、路由器中ACL的配置、路由器中NAT的配置、三层交换机中配置;计算机网络系统设计篇包括3个项目:广域网的设计与配置、城域网的设计与配置、园区网的设计与配置。

三、项目化教学法在路由交换技术课程中的实践

下面以交换机中VLAN的配置为例,阐明项目化教学法的应用实践。

(一)项目描述。小张在某高校的网络中心上班,在上网的时候他发现网络的网速缓慢,并且出现延迟现象,登录服务器很久都没有响应,经常提示超时。初步判断是网络中有异常数据流,因为网络中的交换机和路由器指示灯长明、狂闪。于是小张决定借助分析软件来查看,将安装软件的笔记本接入到中心交换机端口,经过一个小时,根据软件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感觉是感染了病毒,是病毒在网络中感染了其他电脑,产生了数据风暴,使网络性能骤降。查杀后一小部分网络仍出现停滞,他去询问了网络中心李主任,李主任分析网络的网速慢可能是网络中心网络部署不严密,比如局域网中没有进行VLAN的划分,局域网中存在广播风暴和ARP欺骗,ARP风暴吞噬了网络带宽,影响了网络速度,所以要在中心交换机上正确配置VLAN,避免类似现象再次发生。

(二)项目实施。在交换机上进行VLAN的划分主要有四种方式:1.基于交换机端口划分VLAN;2.基于MAC地址划分VLAN;3.基于网络层地址(主要是IP)划分VLAN;4.基于IP广播组划分VLAN。其中基于交换机端口划分VLAN是目前最常用的一种VLAN划分方法,应用也最为广泛、最有效,并且绝大多数交换机都支持这种VLAN配置方法,下面我们以这种方法进行VLAN的划分。

先在Cisco Packet Tracer 5.3中模拟组建一个局域网:

1.选择Switch C2960-24TT作为中心结点设备,并添加4台计算机。分别在4台计算机上面配置IP地址为192.168.1.11~192.168.1.14,

并用直通线与Switch连接。

2.当未作任何VLAN配置时,192.168.1.11~192.168.1.14之间均可以ping通,并在交换机上使用show vlan命令查看交换的默认VLAN情况。

3.我们根据学校的组织结构,可以在中心交换机上面划分一些不同的VLAN,这样可以起到限制广播风暴的作用。比如在中心Switch上创建VLAN10,命名为JWC,创建VLAN11,命名为JKX等等,还可以创建很多VLAN,并进行相应的划分。并且在VLAN10中添加端口成员F0/1,F0/2,在VLAN11中添加端口成员F0/3,F0/4。

4.在交换机上面分别使用show running-config和show vlan 命令对配置内容进行检查。发现交换机的F0/1和F0/2端口属于VLAN10, F0/3和F0/4端口属于VLAN11。

通过以上步骤在中心交换机上面进行了VLAN的划分,控制了广播风暴。从而提高了网络整体安全性,隔离了VLAN之间的通信,如果需要在VLAN之间的通信,可以在三层设备通过范围控制列表的方法对VLAN之间的通信进行控制。因为网络中的广播流量被隔离了,上网的速度也恢复正常了。

(三)项目评价。整个项目教学是以学生为本位开展学习活动,创造了易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环境。通过这种一体化教学,学生获得了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

结语

项目化教学法和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除了能显著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和效果外。更为突出的是加快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拉近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距离,缩短了在校学生与合格的职业人士之间的距离。

通过项目化教学法的实践教学,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学生通过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项目的实战中,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与沟通协调能力。

参考文献:

[1] 黄萍,浅谈项目式教学法在《WEB程序设计》中的实践[M].科技资讯,2010(22).

[2] Wendell Odom著,王兆文译.CCNP Switch认证考试指南[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3] 曹炯清.交换与路由实用配置技术[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对于网络暴力的感悟范文6

关键词 网络游戏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5.037

Abstract Internet game language, behavior patterns and values, imperceptibly influence on University Students' thought, formed a great challenge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traditional wa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faced with the challenge of the times. How to avoid the disadvantages, the network game is applied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actively explore the problems. Feasibility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oncep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network game, on the basis of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etwork game analysis can be applied 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find the value network game is the u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on this basis to explore the network game is applied to the thought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specific method.

Key words network games;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面对长期活跃在网络游戏当中,受网络游戏的观念、逻辑模式影响的大学生,如何在他们当中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应对挑战,必须“知己知彼”了解网络游戏的概念及特点,寻找网络游戏中可被运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探索运用网络游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方法,成为我们思想政治教育者值得研究课题。

1网络游戏的概念及特点

1.1 网络游戏的概念

网络游戏,英文名称为Online Game,又称 “在线游戏”,简称“网游”。指以互联网为传输媒介,以游戏运营商服务器和用户计算机为处理终端,以游戏客户端软件为信息交互窗口的旨在实现娱乐、休闲、交流和取得虚拟成就的具有可持续性的个体性多人在线游戏。

1.2网络游戏的特点

(1)网络游戏的社会性。网络游戏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在人类社会高度发展的基础上,由人类设计创作而成,因此网络游戏就必然具有社会性。不管网络游戏的内容是科幻、神话还是战争的,不管网络游戏的画面是平面的还是3D的,其中所表达的还是网络游戏创设者的社会目标。除此之外,在每一种网络游戏的背后,都是一个个真实的社会人在对游戏进行操作。他们在操作游戏的同时,网络游戏所提供的环境,实际上就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虚拟社会。

(2)网络游戏的竞争性与交互性。网络游戏的竞争性与交互性是网络游戏强大生命的源泉,竞争越激烈,交互程度越高的游戏,就越能吸引游戏玩家,越能留住玩家。因此,游戏创设者在开发游戏的过程中会在游戏中设计不同的等级,策划不同的困难程度,让游戏者在游戏中不断地相互竞争。在竞争和升级的过程中,他们或成为盟友,或成为敌人,不断地与其他游戏玩家进行交互。

(3)网络游戏的文化性。网络游戏不仅仅是一种娱乐的方式,更是一种文化产品,是一种将传统文化与科技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它不是空洞的,而是充满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如精美的画面、震撼的音响效果、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逼真的特技效果,这些内容都是文化和思想的承载媒介。

2将网络游戏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可行性及意义

(1)网络游戏的社会性奠定其具有被引用到思想政教育中的可行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这说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就是一项社会实践活动,而网络游戏就是社会中社会群体的一种社会活动。因此,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对其加以利用,通过在网络游戏中添加与国家、社会主流的政治立场、社会观念,道德规范,也可以把网络游戏转化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手段或方式。

(2)网络游戏的文化性决定着其能成为思想政教育中的新载体。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是指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能够承载和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或信息, 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 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活动形式和物质实体。①网络游戏中的所设计的情景或构造的故事情节都是现实中的人根据一定的思维和目标所重现,是对现实世界的反映,总的来说,网络游戏也是一种意识,是一种文化产品。网络游戏中的故事情节或网络游戏的内容是支撑整个游戏存在的骨架,将网络游戏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转化为网络游戏的故事情节或游戏中的内容,将游戏转化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库,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

(3)引用网络游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丰富教学方式。我国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历时数十载了,但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上没有很大的发展和进步。在传统的课程教学中只能使用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教学模式枯燥、方法单一,无法满足新时代追求新奇的大学生需求,以致思想政治教育逐渐沦为任务或空谈,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效率低下。如果利用网络游戏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和方式,则更能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式。

(4)引用网络游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体现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灌输理论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经典方式,最初较为完整地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理论的是列宁,他在《怎么办》(1901-1902)一书中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意识。”“为了向工人灌输政治知识,社会人应当到居民的一切阶级中去,应当派出自己的队伍分赴各个方面”。②从这套理论可以看出,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受教育一直都是处于被动的地位,只能接受教育者的传授而无法主动去探寻和感悟。引入网络游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基于受教育也就是玩游戏玩家,他投入一种游戏,首先是他对那款游戏的认可,并在此基础上发挥自己的主体性,主动地参与到游戏当中,凭借着对游戏中未知内容的探索热情和游戏中亦敌亦友的相互竞争,而不断地在游戏中体验、总结和感悟,最终形成属于自己的认识,达到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引导,并使受教育者对于被传授的知识深切感悟,牢记在心。

3 利用网络游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方法

(1)需要培养一支适应时代需求的高素质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将网络游戏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定然会对传授者提出新的要求。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如果仅一味固守老一套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必然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将网络游戏引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事业中,如果传授者对网络游戏根本不知为何物,那么又如何要求他们做到对受教育传达授业解惑。因此,必须要培养一批自身思想政治素质较高,非常了解和熟悉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同时对网络游戏技术又非常通晓的多方面技能都掌握的全面人才队伍。这支队伍他们可以是专职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又可以是兼职的;应该有思想政教育事业的专家、教授和网络游戏的管理人才;有不同部门的机关干部、又要有教育的骨干和熟悉网络技术的专业人才。他们同时具备开展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和实践网络游戏技术的才能,他们能熟练地通过网络游戏的内容或情节,讲述这一内容和情节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引导学生在游戏中感悟出游戏想要传达的正确思想、观念和规律。

(2)开发一款适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游戏。引用网络游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有相应的载体,目前网络世界中的网络游戏大部分都是商业性质,其中开发者为了达到利益目的,实现游戏的商业价值,吸引更多的游戏玩家参与到游戏当中。他们的设计充斥着暴力、血腥、自私、追求享乐等消极思想,不适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载体。因此,必须设计和开发一款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能够引导玩家建立正确、积极的思想和观念的网络游戏,使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全新传播载体。在开发这类游戏的过程中,需要将思想政治的主要知识和内容以及重要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渗透到网络游戏的相关情景之中;或者把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作为网络游戏的主题,将网络游戏与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其具备历史的教育意义,兼顾游戏的娱乐性和教育性。如此不仅可以向游戏玩家传播正确、丰富、生动的思想和价值观,而且能在游戏中潜移默化地引导游戏玩家(受教育者)建立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政治观点、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以及健康积极的精神状态,最终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要求。

(3)对思想政教育游戏的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及网络游戏的监管。开发教育类的网络游戏,由于创造此类游戏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健康的价值观,因此,在开发游戏过程中必须剔除游戏中可能存在的暴力、血腥、追求享乐等刺激性的、消极的因素。如此,由于教育类的游戏缺乏了这些消极的因素,而事实上这些因素恰恰是吸引玩家的一部分,那么教育类游戏就会缺乏一定的吸引力。如果将其投入到社会当中与其他商业类游戏进行激烈竞争,那么教育类游戏必然处于下风,难以生存。对此,国家应该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或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支持教育类网络游戏的研发和发展。此外,国家必须加大对网络游戏的监督和管理。引导游戏行业积极主动地建立自我约束机制,以机制的形式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网络游戏市场监管。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建立起来的高素质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作用,在网络游戏管理中给予展示他们的管理才能机会,让他们当担管理者的角色,使他们以自身的才能切实做好网络游戏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4)引导受教育者合理安排游戏时间。虽然是教育类的网络游戏,但由于游戏的娱乐本质,还是会对受教育者存在一定的吸引力。因此,要密切关注网络游戏中游戏玩家(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教育和引导他们要合理安排游戏与学习的时间,防止他们因沉迷游戏无法兼顾专业知识的学习而难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此外,可以通过管理者的身份,要求准入的网络游戏,必须合理地考虑游戏者的生理规律,在网络游戏的情节中注入现实的时间概念,通过一定的方式提醒受教育者注意休息,合理安排时间。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