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世界的经济形势范例6篇

目前世界的经济形势

目前世界的经济形势范文1

一、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内涵、原因及影响

1.内涵:一般而言,所谓“极”即力量中心,是一个综合国力的概念,它包括:(1)经济上在世界中占有一定比重,且具有较重大影响。(2)政治和外交上有较大的国际影响和号召力。(3)军事上有较强实力(包括核力量)并在关键时候能使用。(4)有较大的国土面积,较丰富的自然资源,一定数量的人口和较强的科技力量。(5)有较为独特的文化感召力,较高的国民文化素质。

2.原因:经济决定政治,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根源在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

3.影响:(1)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多极化是一个趋势,即世界是由多种力量、多种社会制度、多种发展模式和多种价值观构成的,它承认了世界的多样性。各种力量之间的平衡与制约,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维护了世界和平。(2)它促进了大国关系的缓和。为了对付共同的威胁――恐怖主义,大国之间开始尝试进行新的对话,并加强合作,从而使大国之间的联系加强,关系趋于缓和。(3)使世界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两个主要趋势: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4)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总体实力增强,多极化趋势对于发展中国家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二、世界多极化发展进程的标志

1.力量对比格局的变化

从世界经济的角度看,冷战后,世界经济有三个重要变化,且它们都和世界力量对比的变动有关系。

一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年均和人均增长速度超过了发达国家,特别是中国的崛起引起世界的瞩目;二是欧洲经济一体化速度加快,经济货币联盟的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不过近期面临欧债危机的困扰);三是美国一反20世纪80年代国际竞争能力和经济地位下降趋势,经济得到强劲发展。从对世界格局的影响看,这三种变化所起的作用是矛盾的:前两种变化有利于世界多极格局的形成,在相当程度上,它们是世界多极化发展的经济基础,后一种变化则加强了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但这三种变化自从1999年以来都没有发生根本性和逆转性的变化。

从发达国家之间力量对比的情况来看,目前以及今后几年,美国的经济力量非欧、日所能比,但美、欧、日经济增长速度之间的差距将缩小,欧洲经济一体化进展给欧洲带来的整合力将逐渐发挥出来(虽然现在碰到些困难)。这些决定了美、欧、日之间经济力量的不平衡性并不像它们之间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发展势头之间的差距那么大。

世纪之交世界多极化的―个重要特点:多极化的发展并不仅仅限于在发达国家之间。甚至并不仅仅限于大国之间。冷战后世界总体形势趋于缓和,在一个长时期内世界大战打不起来,这使世界多数发展中国家能够致力于国内经济建设,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目前,国际范围内的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虽有新的表现,但它未能改变和平与发展这两大主题。二次大战后,世界局部战争和地区战争以及伴之而来的政局长期动荡不定,主要都发生在发展中国家,都是以发展中国家为战场的,这是战后发展中国家经济未能得到应有发展的重要原因。目前世界虽然仍不太平,局部战争时有发生,但总体局势趋于缓和。这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将明显高于发达国家。从发展趋势看,中国经济总量的规模已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西方对中国发展的评价或者过于夸张,或者失之贬抑,都不符合实际情况。除中国外,东亚经济目前正处于金融危机后的复苏时期。东欧和拉美则处于经济振兴前的准备阶段。现在的情况是,美国经济总体在发展(近几年持续低迷),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也在发展。世界经济的增长点出现了多元化倾向。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经济即使继续保持较好的增长势头,也难以维持一枝独秀的局面。21世纪世界经济是全球化、多元化、多样化趋势将同时发展,无论亚洲、欧洲还是美洲,发展都还不平衡,但都不可能保持一枝独秀的局面。21世纪既不是亚洲的世纪,也不是美国的世纪,而是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共处、合作与竞争的多极化世纪。

2.反对单极世界的呼声日趋高涨

除了客观力量对比变化这一层面的原因外,世界多极化涉及的另一方面原因则和世界各国政府、人民和社会团体为反对单极世界和霸权主义以及强权政治进行的斗争,同它们为争取多极世界所进行的努力,有着紧密的联系。美国利用世界力量失衡到处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必然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反对。科索沃战争以来,美国的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表现得更为露骨,引起了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的警觉。一个由美国独霸的世界,不可能是和平与繁荣的世界。美国独霸世界的战略是和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相违背的,从而遭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反对。例如俄罗斯在科索沃战争后表示,决不能允许美国人独断专行,必须要建立一个多极化世界。德国前总理科尔则在科索沃战争结束后表示,世界将继续朝多极化方向发展,这是时代的潮流,是不可逆转的,他认为,亚洲、拉美等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说明了这―点,并且,―个国家发号施令,另一些国家服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目前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区域经济合作往往既有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也有对抗美国霸权主义扩张的意图。比如中美洲经济合作委员会、里约集团、南方共同市场都把美国排除在外。南方共同市场更有针对美国的因素。1999年8月,哈萨克斯坦共和国领导人提出:中亚五国合作已成为地区合作的一种新形式,为了建立一个更加安全的世界,我们必须共同致力于多极化。世界各国致力于建设―个多极世界的努力,对于美国实现单极世界的图谋无疑起了阻碍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21世纪的世界将是怎么样的一个世界,在相当程度上将取决于上述两种战略、两种图谋的斗争与较量。

三、未来世界格局是不可抗拒的多极化

多极化趋势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象,未来世界格局不可抗拒的多极化是21世纪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因为:

1.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中,和平与发展仍将是世界的两大主题

在不发生世界战争和世界形势趋缓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国家将集中力量于本国的经济建设。20世纪90年代相当多的发展中国家为今后本国经济的起飞创造了充足的条件。到21世纪中叶,中国人均收人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目前的新兴工业经济国家和地区将步入发达国家行列;那时将有更多的发展中国家被称为新兴市场经济国家。

从某种意义上说,21世纪将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上赶超发达国家的世纪。

2.美国构筑的单极世界并未超越多极化的主导趋势

美国因缺乏公认的合法性而成不了世界警察,因缺乏偿债能力而成不了世界银行家,因自身不清白而成不了全球道德家。全球政治注定会变得与一国独掌霸权的状况越来越不相协调。以美国为例,从经济发展的趋势看,美国与西方大国及其他重要力量的差距不是在扩大而是在继续缩小。军事上,美国面临严峻挑战,难以唯我独尊。俄罗斯战略核力量及其他先进武器足以构成对美国的致命威胁。而且,美国即使控制北约,也不可能高居其他国际和地区组织之上。如在欧洲事务上,美国长期进行多方干预,但迄今尚不能排斥欧盟和其他泛欧性组织,欧盟同美国经济上的激烈竞争长期存在,政治上也显示摆脱美国控制的决心。在全球事务上,联合国及其安理会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总之,尽管美国在一意孤行地谋求建立以其为霸主的单极世界,但事实是世界格局的单极化不能超越多极化的主导趋势。

3.大国关系调整,促进多极化发展趋势

中国、俄国与美国等大国关系进入相对稳定和良性互动为主的新阶段。俄美元首间的会晤和互访,确立了俄美新型战略关系,翻开了俄美关系的新一页。俄罗斯同北约的关系也得到提升,正式将19+1机制提升为20机制,这就意味着双方进入了新型合作关系的新阶段。中美之间也定期进行元首互访,双方在一些重大国际问题和地区问题上加强了磋商与合作,对维护亚太地区和整个世界的和平与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两国在国际反恐斗争中也进行了实质性和卓有成效的合作,美国第一次将东突定为恐怖组织,并采取措施切断其在美国的财源,推动中美建设关系向前发展。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也进入成熟、稳定的新阶段。同时,中国与欧盟、日本的关系也取得显著进展。

欧美关系逆向演变,裂痕也时有显现。2002年欧美矛盾全面爆发和激化,欧盟反对美国退出反导条例,并认为这将严重冲击世界安全体系,打乱世界战略力量平衡,从根本上损害欧洲的安全利益。欧盟还致力于发展自己的独立防务能力,加速组建欧洲快速反应部队,为最终实现欧洲安全创造条件。在世界政治格局问题上,欧盟主张世界走向多极化并认为这是实现世界力量结构平衡与稳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基础,反对美国推行单极独霸战略。在对待一些第三世界问题上,欧盟不认同美国对其所谓的无赖国家、邪恶轴心进行制裁、封锁、打击以至动武的霸道做法,甚至反美国之道而行之,同其中的大多数国家发展关系、开展合作。这些表明,欧盟已成为世界上抵制与牵制美国单边主义的主要力量之一。总之,大国关系的进展从根本上说是反映和适应了大国利益交汇增多和相互依存加深的客观现实与需要,其结果之一必将是促进多极化发展趋势。

4.经济全球化和地区一体化将加速政治多极化进程

目前世界的经济形势范文2

一、国际金融危机带来新一轮世界经济调整

金融危机将迎来一轮世界经济的重大调整,世界经济可能将经历3-5年的调整期,在此期间世界经济贸易难以迅速恢复繁荣;如果不发生第二波、第三波金融海啸的话,世界经济贸易可能进入一个较低速增长期。

(一)世界经济将经历重大调整

综合各方面分析,世界实体经济将在以下方面出现重大调整:一是美国过度借贷和超前消费的模式会出现局部调整,家庭储蓄率上升,私人消费会受到一定影响二是美、欧等发达国家吸取金融危机的教训,会更加重视实体经济,在再制造业化方面做出种种努力,世界制造业竞争将更加激烈;三是由于全球产能过剩矛盾突出,去产能化会持续较长时间,一些行业的大洗牌、大重组在所难免;四是贸易投资保护主义有所抬头,经济全球化在局部范围内经历一些调整;五是受美欧日经济低迷的影响,尽管世界贸易投资自由落体式坠落接近尾声,但未来3-5年难以恢复以前的高速增长,将进入一个较低速增长期;六是东亚等出口依存度较高的经济体在一段时间内将会致力于扩大内需、鼓励私人消费,将为本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发展创造新的需求空间;七是未来国际竞争将进一步加剧,跨国公司成本压力进一步加大,为了创造新的利润空间,生产和服务全球化进程将进一步推进,全球产业链的优化重组步伐还会进一步加快;八是绿色经济正在成为世界经济新亮点,将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占据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

(二)世界经济重大调整没有改变经济全球化的总体趋势但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经济市场化、全球化的总体趋势没有改变。这与以下几个方面重要原因有关:一是二战后以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为主导,已经形成了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的产业链,国际分工日益变成部门内分工、产品内分工,要彻底改变这种分工格局将要付出巨大的成本和代价,这是谁也不愿意的,美欧“再制造业化”的努力也同样改变不了大的格局;二是战后形成的国际经济金融体制虽然存在很多不足,但在国际协调上仍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多边贸易体制总体上维持了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大势,从危机以来的情况看这种势头不会发生根本逆转;三是科技革命特别是信息及互联网技术确实已经把当今的世界变成地球村,世界各国无论是在危机前还是危机中,都已经形成了“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互利共赢关系,大家都是全球化的利益攸关者,终结全球化总的看对谁都没有好处。因此,危机中经济全球化可能会经历一些局部调整和挫折,但长期来看难以发生根本逆转。战后历次经济金融危机的历史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一旦危机过去经济全球化进程就将重新启动,世界经济贸易的一些长期趋势仍将保持下去。

二、后危机时代世界贸易的八个长期趋势不会根本改变

具体就危机后世界贸易发展趋势而言,它总体上是由经济全球化的基本规律和大趋势决定的,危机之后世界贸易向基本面回归是必然的。综观战后世界贸易的长期趋势和特点,可以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世界贸易作为世界经济的发动机作用不会改变,世界贸易的长期趋势在以下八个方面不会根本改变:

一是部门内和产品内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主导不会改变。二战后,伴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部门间的上下游产业垂直分工模式日益被部门内的水平分工所取代,部门内和产品内贸易也随之成为国际贸易的主导,与此相伴随的是投资品和中间品贸易比重不断上升,在亚太地区中间品贸易比重占将近70%。面向全球市场的生产在各国生产总量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发达国家制造业面向全球市场的生产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超过一半以上。战后几次大的国际产业转移,使制造业水平分工和部门内贸易链条从美、欧向日本、亚洲“四小龙”、“四小虎”、中国、中东欧国家以及越来越多的新兴市场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延伸,形成了各国制造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高度融合局面,成为拉动世界制成品贸易的主要动力。中国的加工贸易就是这种部门内分工的典型例子。

二是跨国投资与贸易融合互动的趋势不会改变。战后跨国直接投资从60年代开始迅速起步,到90年代大幅加快,2008年达到18694亿美元,成为推动跨国贸易的重要动力。以外资占东道国资本形成总额比重来看,1980年全球平均仅为2.17%,到1990年升至4.2%,2000年最高时曾达22%,2003年降至7.47%,但2006年又升至11.83%。跨国投资带动的不仅是资金,还伴随着大规模的技术、知识、人员和管理模式的跨国转移,形成了跨国投资与贸易的良性互动。

三是跨国公司的公司内贸易主导地位不会改变。战后,以跨国公司为主导形成了全球生产网络,公司内贸易不断扩展,已经形成了在国际贸易中的主导地位。据联合国跨国公司数据,200

7年全球跨国公司总数达78817家,共有海外分支机构794894家,在全球贸易、投资、研发中占有日益重要的支配地位,在世界贸易中所占份额超过70%。据OECD统计,其成员国之间的贸易额有近1/2由跨国公司内部及其相互间的商品贸易构成;据美国商务部数据,美国母子公司之间的贸易占美进出口总额的近40%。波音飞机在全球100多个国家设有生产外包基地,30%多零部件在国外加工生产;在IT领域,公司内贸易所占比重更为惊人,如戴尔公司计算机90%以上零部件在中国生产,半导体行业80%以上的组装工作在国外完成;美国轿车25%的部件由其海外子公司供应。

四是全球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潮流不会根本改变。战后世界经济金融危机的历史一再证明,危机期间各种贸易投资保护主义都会抬头甚至贸易摩擦空前加剧,经济全球化遭遇阻力,贸易自由化步伐会暂时停顿甚至局部倒退;但危机一旦过去,经济全球化进程就会再次启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也会走上新的里程。1929-1933年的大萧条和二战期间贸易保护的巨大代价给了各国以深刻的教训,让人们充分认识到贸易保护损人损已,不利于世界经济的复苏。这是战后多边贸易体系总体上得以生存并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原因。这次百年一遇的危机影响可能将超过战后历次危机,形形的保护主义在危机期间会不断冒出来,局部贸易战不能完全排除。但是从目前情况看,还没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不理性地掀起全面的贸易战,世界多边贸易体系陷入崩溃的可能性极小。同样,危机过去之后,经济全球化和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航船也将重新启程。

五是区域经济一体化推动区域内贸易发展的趋势不会改变。区域一体化是与经济全球化并行的两大趋势。目前区域内贸易已接近世界贸易的50%,其中东亚区域内贸易比重超过50%。国际金融经济危机同样也会对区域内贸易带来关联影响,但同时区域一体化也面临新机遇:一是危机时期全球化和多边贸易体制往往会遇到种种阻碍和压力,各国推动区域经济贸易合作的动机反而会趋于加强,以达到规避外部危机冲击、维护经济金融安全的目的;二是危机时期稳定和恢复经济成为共同的任务,区域内成员之间加强合作的矛盾和分歧会减少,有助于破解困扰区域合作的一些长期障碍;三是危机后为了寻求经济持续繁荣的动力、防范外部冲击,区域经济合作会率先蓬勃发展。因此,此轮危机发生以来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没有停止,而且还呈现出许多新动向,东亚金融货币领域合作和拉美区域合作等都出现新的亮点。危机之后,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可能迎来新的高潮,带动区域内双向贸易和投资的进一步发展。

六是服务全球化推动服务贸易和外包加快发展的趋势不会改变。近十多年来,在现代化信息化基础上服务业全球化蓬勃兴起,已成为全球化的新兴力量,带动了服务业跨国投资、贸易和离岸外包的迅速发展。目前,服务业跨国投资占全球投资的近2/3,占全球贸易的比重升至20%,服务外包呈爆炸性增长,目前总规模已超过1万亿美元,其中离岸外包约占10%。金融危机短期内对服务业跨国投资和贸易也带来一定影响,但基本情况明显好于制造业。特别是由于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进一步加剧,成本压力显著上升,其服务外包的意愿不仅没有弱化,反而更进一步强化,服务外包业务仍保持发展势头,尤其是对中国市场的兴趣进一步增加。可以预见,危机之后服务全球化肯定将加速发展,服务贸易、服务外包也将掀起新的高潮。

七是科技全球化推动技术贸易和跨国转移的趋势不会改变。伴随着科技革命和整体全球化步伐,技术和技术创新能力大规模地跨国界转移,科技知识和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技术贸易和跨国合作不断拓展,科技全球化成为重要新趋势。在此趋势下,各国能否通过开放有效利用全球科技资源,成为决定该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由于技术创新的周期日益加快、技术系统复杂性日益增加、同行业之间的研发竞争日益激烈,跨国公司不得不跨越国界最大程度上利用全球技术、智力和研发资源,研发国际化水平迅速提升;同时,信息技术不仅使跨国研发活动成为可能,而且大大降低了跨国研发的成本。因此,未来随着全球技术进步和信息技术的更广泛应用,科技全球化还将不断向前推进。金融危机期间,网上交易、电子商务等新兴贸易方式不跌反涨也说明了,信息技术未来应用空间仍然巨大,技术贸易和跨国转移快速发展的大趋势不会改变。

八是全球整体产业链的分工、合作与贸易体系不会改变。目前,从制造业到服务业全球化的推进,逐步形成了覆盖生产服务全过程的全球产业链分工、合作与贸易体系。跨国公司的生产和服务全过程供应链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加工制造是整体产业链的一个环节,其他6个环节都是在交易和服务环节,形成了“6+1”的完整链条。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聚集优势生产要素,搭建了覆盖全过程的产业链,特别是牢牢占据研发设计、市场营销等高端环节,在国际分工中占据高端位置,占领了微笑曲线的制高点。跨国公司为此付出了巨大的投入和成本,也取得了巨大收益,局部的调整与优化重组在危机中不可避免,但整体生产服务网络和供应链体系不会崩溃;更重要的是,各国都成为这种全球化链条的参与者,不同程度获得了“全球化红利”,谁都不愿意彻底放弃。因此,危机后全球整体产业链的分工、合作与贸易体系在优化重组之后必将迎来新的发展期,并成为带动双向贸易和投资复苏与发展的源动力。

目前世界的经济形势范文3

关键词:执政文化;建设;国际

执政文化是政党的灵魂,是政党存在与发展的维系和支撑。由执政党建立、培育和推行的执政文化,是政党统治国家的主流政治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主导,具有其他文化不可替代的功能。

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四中全会公报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出现了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形势,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全球思想文化相互交融等新特点。这是党对新世纪、新阶段、新时期的新形势下,世情产生新的深刻变化背景,所做出的科学总结和总体把握。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给我国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党要适应这样的新形势,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实现十七大描绘的宏伟蓝图,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执政文化建设,以增强执政能力,提升党执政的核心竞争力。这是产生新的深刻变化的世情,对执政文化建设提出的崭新要求。

因此,深入分析研究当前面对的国际新形势,把执政文化建设置于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从而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执政文化建设,最终增强执政能力,提升党执政的核心竞争力,是适应和应对世情的深刻变化,适应和应对当今世界形势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需要,也是加强党自身执政能力建设的要求。

一、面对新时期世情产生的新的深刻变化,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执政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当今世界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集中体现在: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社会已经到来,全球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等。

(一)面对日益明显的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执政文化建设

两极格局终结,世界并没有出现多极格局,但是多极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了。苏联解体以后,美国成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开始谋求独霸全球的战略,其霸权主义和构建单极世界企图遭到世界各国人民普遍抵制。近年来欧盟一体化整合进程逐渐加速,在政治方面其整合目标是各成员国用一个声音说话,其对世界未来政治走向的影响日益剧增。日本经济在二战后的废墟上破旧立新,由于其不甘于长期屈居在美国的阴影之下,外交战略逐渐由对美国的追随战略转向积极进取外交,以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在休克疗法失败后,俄罗斯采取了务实稳健的经济政策,普京及其继任者重视经济发展,并且强调务实外交,以最大限度维护俄国家利益为总原则,为国家复兴服务,目前其大国地位有所恢复。进入新世纪以来,发展中国家经济出现了新发展势头,经济增长速度总体上较快,实力有所增强,是促使世界政治格局由两极向多极转变,维护世界和平和改革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构建新秩序的基本力量。

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是不可逆转的,根本原因在于各个力量都要维护自身的国家与民族利益,而不是转向屈从于他国利益。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最终取决于多种力量的博弈和对比。格局发展的总趋势是多极化,但是多极化格局,并不是自发形成的,它取决于多种力量的分化、组合、博弈、对比。

世界政治格局由二极向一超多强的转换,为我们提供了重要启示。苏联解体最主要原因是没有将其执政实践置于科学执政理论指导下,从而丧失了执政地位。这告诫我们,面对世界政治格局的深刻变化,必须加强和改进执政文化建设。从而为党的肌体注入崭新的生机与活力,把执政实践置于科学执政理论指导之下,客观真实地判断把握国际国内形势,增强党控制全局能力;从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更稳妥、更科学、更坚实有力地完成时代和人民赋予党的历史重任。

(二)面对深入发展的经济全球化趋势,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执政文化建设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新科技革命和生产的高度社会化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物质条件,国际贸易的高度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现实基础,国际金融的迅速发展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国际间相互投资的发展加速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其积极影响主要表现为:经济全球化使生产要素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在世界范围内流动,促使各国经济进行优势互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其消极影响主要表现为:由于经济全球化建立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基础之上,发达国家尽享全球化红利,广大发展中国家饱尝贫穷落后的悲苦。

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使世界政治产生了深刻变化,党执政的政治基础也必然产生相应变化。这对党的执政实践提出了新挑战,表现为:由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等超国界机构的干预,国家权力相对缩小;由于超国界机构和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力量、主要载体——跨国公司,在未来政治体系中的巨大影响力和经济实力,使得政府行使国家主权时,政治主权受到多方面因素制约。

为了克服上述挑战,更科学有效有利地利用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影响,更谨慎稳妥科学地避免经济全球化的负面效应。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执政文化建设,以增强执政能力,提高党执政的核心竞争力,提升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从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从而使党的执政实践活动能够更迅捷科学有效地应对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挑战,使党执政的政治基础更加牢固。

(三)面对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已经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执政文化建设

发展生产的根本途径是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改善生产管理。而这两者都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才能提高生产力诸要素素质,才能改善生产管理,优化生产要素组合。科学技术在近代得到全面发展以后,日益呈现出加速化、综合化、社会化和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的特点。

在新科技革命的支撑、生产发展的需要、可持续发展的必然、经济竞争的推进等背景下,21世纪必然是知识经济世纪。其主要特征是:知识成为了经济和社会发展最重要资源,成为了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知识经济伴随着信息社会化、经济全球化时代而到来,它具有全球性竞争与合作的特征。

党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高低,最终要用生产力标准来衡量。这在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国际背景下,意味着党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高低,最终要用是否为科技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是否为科技发展扫除了体制机制障碍的标准来衡量。目前,科学技术发展在我国面临以下困境: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产业升级难度较大,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科技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科技上占优势的局面将长期存在。

克服艰难险阻,摆脱上述困境,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执政文化建设,以增强执政能力,提高执政的核心竞争力,提升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从而更迅捷、更及时、更科学地认清体制机制中的弊端,更有效、更有利、更合理地制定铲除弊端的科学方法和配套措施,更严谨、更稳妥、更科学地执行这些方法和措施,公正、公平、公开地评价这些行动的效率、效果、效能,并且建立畅通高效的结果反馈机制;由前一改革阶段的结果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完善各领域改革间的统筹协调措施以及改革的步骤和方法,更科学合理、有效完善地进行下一阶段改革;从而将我国生产力的最新发展、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与体制机制深刻变革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起来;从而更有利、更有效、更好地利用科学技术发展最新成果来解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四)面对相互激荡的各种思想文化,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执政文化建设

文化的统一性与多样性并存是现代文化的取向,这也是整个世界在全球文化发展过程中提出的要求,并且是发展的可能结果。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促进了文化交流与互动,彼此间认知、整合的速度得以大大提高。同时,文化的民族自觉性也在全球化刺激下日益高涨,本土文化在民族感情影响下和全球化形成了强烈互动。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要适应全球化浪潮大趋势,为自身的发展注入新鲜的生命力和活力,不仅要容忍与其他文化共存,更重要的是通过文化之间的对话,不断地从其他文化汲取所需要的养分,以求壮大自身。这一点对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中国文化尤其具有重要意义。

这就要求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执政文化建设,增强执政能力,提升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领导人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并且从中发掘出最本质的,与其他国家和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念,加深和加速本国文化与他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真正融入全球的共同发展,不断学习和借鉴他国文化精华和优点,使得世界范围的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可以为我国所用。从而更好地学习和借鉴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更好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从而增强中国的软实力,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传播力、辐射力,遏制西方敌对势力对中国的西化图谋;最终发展壮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更强有力地为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二、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执政文化建设的措施建议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向深层次领域的延伸,世界形势的新深刻变化必然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党的执政文化建设如果不针对这种变化进一步进行加强,就难以更好地指导党的执政实践,难以适应新情况、新任务的要求。党的执政文化建设需要从以下两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首先,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是执政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因此,在新时期世界形势产生新的深刻变化背景下,必须进一步拓宽中国共产党执政文化建设的思路和视野。其次,建设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执政人才队伍,是执政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建设学习型政党,是执政文化建设的根本方法。因此,必须按照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总目标要求,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全体党员要不断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敢于并且善于学习世界范围内的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而为执政文化建设开创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陈元中.加强执政文化建设,提高党的执政竞争力[J].传承,2007(6).

2、吴秀粦,严以振,查英青.科学技术与社会[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3、王晓德,张晓芒.历史与现实—世界文化多元化研究[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目前世界的经济形势范文4

关键词:金融风暴 形势 经济体 回暖

一、背景分析

金融风暴冲击下的世界经济处于前所未有的困境。2009 年前三个季度, 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分别同比下降了3.3% 、3.8%和2.6%, 失业率从2008 年初开始一直呈上升趋势。美国金融机构也陷入困境, 2008 年9 月15 日雷曼兄弟宣布破产, 道琼斯指数同日下跌504 点; 9 月29 日下跌777 点, 居美国证券史跌幅榜之首。在世界性金融危机冲击下, 中国经济也遭遇了自改革开放以来最严重的危机和考验。作为经济晴雨表的中国证券市场, 上证综指自危机前的6 124点飞流直下, 跌至2008 年10 月前后的1 664点。

有观点认为我国经济将进入一个十分重要的结构转型和政策调整期。继2008 年的危机和2009 年的刺激之后, 势必留下很多后遗症, 2010 年正是清理后遗症的年份, 问题不断, 但终将在发展中解决, 经济增速难以超越9% , 但经济增长的质量有所提高。从各大投行对2010 年经济增长的预测来看, 在9% . 11%之间都有分布, 充分体现了对2010 年的分歧之大。

二、世界经济总体走势

经过金融危机的冲击,今年世界经济总体回暖,“二次探底”已无可能。10月6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预计,2010年“全球经济增长幅度为4.8%”。目前看来,美、欧、日三大经济体经济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美国为2.6%;欧元区1.7%; 日本约1%。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迅速,特别是亚洲经济体“已经坐在驾驶者的位置上”,预计经济增长7.1%。由于“出口的强劲反弹”和“富有活力的内 需”,作为领头羊的中国经济可望达到10.5%,印度可达9.4%。汇丰银行的经济学家迈克尔·盖根提出“未来取决于“灵猫六国”——哥伦比亚、印度尼西 亚、越南、埃及、土耳其和南非……

从1月至8月19日,雅加达的股指上涨了21%,超出了所有“金砖四国”的基准指数,其国内生产总值 预计将以约6%的速度增长。国际金融协会总裁查尔斯·达雷华认为,在世界经济舞台上,仅由美国和欧洲唱主角的时代已一去不返,中国、巴西、印度和墨西哥等 发展中国家将发挥更大作用。11月,G20和亚太经合组织峰会先后在韩国首尔和日本横滨举行,两个会议对加大金融监督力度、避免竞争性货币贬值、警惕危险 的世界经济失衡、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和建立亚太自由贸易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取得了一些共识。

不过,当今世界经济形势依然严峻,困难成堆,积重难返。“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三、各个经济体的走势:

目前世界经济仍在逐渐复苏过程中,但随着欧、美、日主要发达经济体增速的放慢,复苏的步伐将会趋于平缓。预计全球经济在未来1~2年内不会出现非常强劲的增长,更大的可能是出现一个温和增长的态势。

1、美国经济。进入2季度后,种种迹象表明美国经济复苏的势头已经开始放缓。目前,美国国内由于消费者信心和投资者信心都处低位,银行信贷增长乏力,实业部门的银行贷款同比增速不足1%。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速虽已触底反弹,但目前仍处3%的低位。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美联储近期再次启动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准备在未来9个月时间内,增持6000亿美元长期国债,以刺激经济走出通缩的阴影。当然,对美国未来的经济走势也不应过度悲观。未来美国经济保持一个比较平稳的增速走势的可能性较大。

得益于有效的金融刺激政策、扩大的银行放贷量以及各行业库存清空后的重置,美国经济自2009年下半年已呈好转迹象。当前,美国房地产市场房价已经止跌,美联储近期内也没有提高短期贷款利率的计划,各公司现金流状况有所改善,以上利好因素将继续推动美国经济的恢复发展。

2、欧洲经济。欧洲经济相比美国经济要悲观一些。虽然目前德国经济一枝独秀(由于其出口保持了20%以上的增速,二季度经济增速高达9.1%),但是,欧盟其 他成员国的经济走势不容乐观。由于欧洲各国普遍面临紧缩财政的压力,因此,3季度经济增速会普遍下降。预计3季度欧元区经济增速由2季度的4.1%下降到1.6%左右的水平。

3、日本经济。日本经济更不容乐观。由于日元持续升值,其制造业PMI指数已经连续5个月出现下降。预计3季度日本经济增速很可能出现今年以来的首季经济环比负增长。

日本为摆脱经济危机,采取了一系列刺激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目标明确,主要是维持较低利率,确保金融市场稳定,并为企业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目前,日本经济已开始改善,2010年中期后将逐步恢复增长。至2011年,日本经济增速将会明显高于危机之前。

日本银行驻德国法兰克福首席代表Yuji Osawa认为,日本经济的恢复增长还存在以下两个不利因素,一方面是全球经济形势未来的可能波动;另一方面是日本各产业对中长期经济形势的预期尚不乐观,信心不足。

4、新兴经济体。新兴经济体(中国、印度、巴西和俄罗斯)因政策退出和基数原因,今年经济增速均出现了高位回落走势,但目前仍然是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预计从今年3、4季度起,新兴经济体的季度环比数据会出现反弹。

经济下滑在所难免,后危机时代就是经济复苏的时代,能够尽快走出阴霾的经济体就是赢家。但是,目前各国经济的增速放缓是事实,各国的刺激政策能否有用取决于整个世界经济的齿轮,欧元区和美国两大经济体能否顶住压力,中国能否实现经济的软着陆,都是影响世界经济的重要不可预知事件。

参考文献:

目前世界的经济形势范文5

但专家同时指出,金融危机对世界服务贸易的负面影响将是短期的。从中长期来看,金融危机不会改变全球服务业发展与转移的总趋势。随着世界经济逐步企稳向好,服务贸易正在重拾增势,并将成为引领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新动力2:--。据专家介绍,目前中国服务贸易中长期发展规划已经提出,到2015年,我国的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将达到6000亿美元,占世界出口市场份额将达到8‰2020年将达到1万亿美元。商务部副部长王超明确指出,目前,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服务贸易发展面临着历史性机遇,前景广阔。

中国服务贸易处在加速发展期

据专家介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务业发展迅速,2009年服务业占GDP比重已超过了40%。旅游、建筑、其他商业服务、运输等一些优势产业在国际市场所占份额位居前列。

尽管我国服务贸易起步较晚,但发展极为迅速。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982年的44亿美元增长到2008年的3044。5亿美元,增长了69倍。除个别年份外,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增速一直高于同期世界服务贸易平均出口增速和全球服务贸易主要出口国家(地区)平均水平。1982-2008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和服务贸易出口年均增长均为同期世界服务贸易平均增速的两倍左右。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尽管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同比下降了12.2%。但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占世界出口市场份额,却从2007年的3.7%上升到了3.9%,排名仍居世界第五位。

专家同时指出,我国服务贸易仍处于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尚有较大差距。目前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0%,不但低于发达国家70%的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50%的平均水平。据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的服务贸易出口额只有1290亿美元。而美国服务贸易出口总额为4700亿美元,几乎是中国的4倍;英国为2400亿美元,是中国的近2倍;德国为2150亿美元,是中国的1.8倍。而且,2009年,中国在服务贸易方面的进口为1582亿美元,贸易逆差达296亿美元,创下了自1997年来的最大逆差,并且中国是世界前五大服务贸易国中唯一的逆差国。

专家强调,尽管如此,但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服务贸易的重要国家,中国服务贸易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正在逐步增强,服务贸易的结构在发展中也渐趋优化,服务贸易在国际的竞争力正稳步提高,国家对服务贸易的政策支持体系和有重点的服务贸易发展格局已基本形成。尤其是全球产业结构正在加速升级,国际产业转移的正在加快,国际产业分工进一步深化细化,各国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升级的需求更为迫切,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贸易投资自由化继续推进,降低全球服务分工成本的要求不减,这些都为全球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随着全球经济企稳复苏,中国服务贸易有望领先货物贸易实现复苏,重新进入相对比较快的发展通道。王超副部长指出,目前,中国服务贸易正处于起步阶段,未来前景广阔,发展潜力巨大。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中国将迎来服务贸易大力发展的新时代。

服务贸易: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

专家指出,服务业具有消耗资源少、环境污染小、就业容量大等特点,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能够有效缓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从20世纪初开始,全球大量的劳动和资本流向商业和服务业。发达经济体在上世纪60年代总体上实现了向服务经济转型,目前服务业增加值占世界GDP的比已重突破60%。1980至2008年间,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从3650亿美元扩大到3.7万亿美元,28年间增长10倍多,占世界贸易出口的比重从1/7增长到1/4。2008年,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为3731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1%。其中,在运输、旅游和其他商业服务(主要包括通信服务、建筑服务、保险、金融、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利使用和特许、咨询、会计、法律、广告及文体娱乐服务等)这三大服务贸易类别中,运输服务增长最快,出口增速达22.6%;旅游和其他商业服务出口增速均为10%。2008年,运输、旅游和其他商业服务三大类别占世界服务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23.4%、25.4%和51.2%。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下降了11%,但总体上所经受的冲击远远小于货物贸易。从2009下半年开始,在世界经济复苏的过程中,服务业和服务贸易明显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产业新亮点。

专家指出,随着世界新一轮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贸易自由化进程的继续推进,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在各国经济中的地位还将不断上升,服务贸易发展整体趋于活跃。目前世界各国纷纷制定了加快发展服务贸易的发展战略,欧美等经济发达国家利用其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领先的优势,通过各种多双边的谈判要求世界各国开放服务贸易市场,以此来扩大服务贸易的出口。各国为顺应这一趋势不断调整国内经济政策,积极推动服务贸易的自由化,率先削减本国服务贸易壁垒。尤其是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共同行动中,各国纷纷采取了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方案,推出了提振新兴产业的政策措施,大力发展开放的、清洁环保的、知识密集和劳动密集的服务贸易。由于服务贸易对货币流动性的要求较小、较少依赖于外部资金,服务贸易领域的贸易保护主义壁垒也要少于货物贸易领域。因此,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应对金融危机,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力,成为未来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

世界服务贸易未来发展趋势

专家指出,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各国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世界服务贸易在服务形式、服务内容、地域分布、技术含量等方面正在出现一些新的变化。

――世界服务贸易结构日益向知识技术密集型方向转变,各国竞争的重点将集中于新兴服务行业。运输服务和旅游服务在世界服务贸易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主和以高科技为先导的一系列新兴服务将成为未来各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和强大动力。以新兴服务贸易部门为主的其他服务蓬勃发展,充分反映了信息技术革命对新兴服务贸易的推动作用。全球信息技术革命的不断

发展增强了服务活动及其过程的可贸易性,通讯、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会计。咨询等新兴服务行业不断扩张。同时,与近年来出现的大型呼叫中心、数据库服务、远程财务处理等新的服务贸易业务逐渐衍生出来。世界服务贸易将逐渐由以自然资源或劳动密集型为基础的传统服务贸易转向以知识技术密集型为基础的现代服务贸易。

――服务贸易的地区不平衡格局仍将存在。但相对差距将趋于缩小。由于目前世界各国经济和服务业发展严重不平衡,各国的对外服务贸易水平及在国际服务市场上的竞争实力十分悬殊。发达国家服务业发达,经济规模大,资本、技术优势明显,不仅传统服务贸易具有规模优势,而且在代表服务及服务贸易发展方向的技术、知识和资本密集型服务行业中比较优势明显,因而就绝对值而言,未来一段时间发达国家的优势地位不会改变。目前,在全球服务贸易出口的前十位国家中仅有中国、印度两个发展中国家,其余均为发达国家。不过,从相对规模来看,世界服务贸易的这种地区不平衡性正在趋于减弱。目前,广大发展中国家已经充分意识到抓住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趋势对本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开始利用比较优势大力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中国家除在劳务输出、建筑工程承包、旅游等传统服务贸易中继续保持一定优势外,在通讯、计算机和信息服务方面也在加大投入,发掘区位优势、人力资源优势和政策优势,积极承接发达国家的外包业务。

――服务外包成为服务贸易的重要形式,商业存在成为服务贸易的主要方式。近年来,随着跨国公司的战略调整以及系统、网络、存储等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由业务流程外包(BP0)和信息技术外包(IT0)组成的服务外包正逐渐成为服务贸易的重要形式。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是主要服务外包输出地。在全球外包支出中,美国占了约2/3,欧盟和日本占近1/3,其他国家所占比例较小。发展中国家是主要的服务外包业务承接地,其中亚洲是承接外包业务最多的地区,约占全球外包业务的45%。目前,印度是亚洲的外包中心,墨西哥是北美的外包中心,东欧和爱尔兰是欧洲的外包中心,中国、菲律宾、俄罗斯等国家也正在成为承接外包较多的国家。同时,由于服务产品的无形性、不可储存性,在消费国国内通过商业存在服务,有利于服务提供者的批量生产,取得规模效益,降低成本和价格。因此,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世界范围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进一步升级,跨国直接投资以高于世界经济和货物贸易的速度增长。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由外国直接投资产生的,通过外国商业存在所实现的国际服务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超过了跨境方式的服务贸易。据WT0估算,全球商业存在实现的服务收入已经占到了全部服务出口总额的50%。

――服务贸易自由化与贸易壁垒并存。1994年签订的《服务贸易总协定》,第一次为服务贸易的自由化提供了体制上的安排与保障。为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近年来世界各国积极推动有关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进程。目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趋势已遍及各个传统服务部门和新兴服务行业,从商业、旅游、运输、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到信息、金融、保险、法律、咨询、会计、通信等各种专业服务,都成为各国谈判和扩大市场准入的对象。但与此同时,随着服务贸易的迅速发展,该领域的竞争进一步加剧,保护主义盛行。为了保护本国的服务业,各国纷纷采取诸如入境限制、技术标准、外汇管制等非关税壁垒措施。一些敏感性领域,如金融、保险、通信以及航空运输等,往往关系到服务贸易输入国的和国家安全,各国尤其对其进口进行限制。

我国应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贸易出口格局

专家指出,目前我国服务贸易主要分布于传统服务业,项目结构单一,对货物贸易依赖性较强的国际运输服务、国际货物保险等生产贸易增长相对较快,高附加值或技术含量较高的服务贸易发展滞后。未来我国服务贸易应在巩固运输、旅游、建筑等传统优势行业的基础上,加快培育通讯、金融、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出版、传媒、咨询等行业的服务贸易,积极承接服务外包,努力形成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贸易出口格局。

――实施“走出去”战略。推动商业存在模式服务贸易发展。以优势服务业和大型企业为依托,鼓励各类有实力的企业和机构到境外从事贸易分销、物流航运、银行、保险、证券、期货、基金管理、电子信息、旅游、教育、文化传媒和中介服务,增设境外经营网点和分支机构,获得国际知名品牌、先进技术以及营销网络,增强服务业国际竞争力。

――积极扩大自然人移动模式下的服务贸易出口。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优势,密切跟踪国际市场需求动态,继续扩大医护人员、律师、教师、厨师、农技、建筑、制造、空乘、海运、医护、农林牧渔等传统优势领域人员外派规模。顺应科技进步和全球产业结构调整趋势,稳步扩大信息产业、教育、生物、环保、计算机、电信、金融保险、法律、商业流通、旅游等领域自然人移动模式服务贸易出口。

――大力推动重点行业服务贸易出口。要积极开拓对外文化贸易,扎实推进2009~2010年度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的支持工作,进一步扩大文化产品出口;大力促进以海洋运输为主的运输业,继续保持我国在国际运输服务、国际货物保险等领域的传统优势;进一步鼓励我国企业进入国外大型基础设施和能源等领域承包市场,不断扩大我国建筑服务出口;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承接信息管理、数据处理、财会核算、技术研发、工业设计等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努力把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作为扩大服务贸易的重要增长点。世博会:中国服务贸易的重要加速器

专家指出,历时184天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中国。这为打造“中国服务”、“上海服务”品牌提供了重要契机,必将极大地拓展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空间。

为配合世博会的举行,国家旅游局去年底宣布,将2010年确定为“中国世博旅游年”,并启动了全球百城世博宣传月以及全国百城世博宣传周。上海市政府也明确提出,将抓住国内外服务贸易加快发展的历史性机遇,以2010年上海世博会为契机,充分发挥上海比较优势,以提升服务贸易国际市场竞争力和培育“上海服务”品牌为中心环节,把服务贸易发展作为今后十年上海经济贸易发展的重点,做大做强服务贸易,把上海建设成为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示范引领城市。

目前世界的经济形势范文6

一、世界经济风险因素增多

2011年伊始,世界经济总体上在上年的基础上保持着复苏增长态势,良好的开端使国际经济机构初期对世界经济前景作出了较为乐观的预测。①但事实上,2011年前半程未过,世界经济复苏性增长的稳定局面还未形成,先是北非和中东局势风云突变,许多国家发生社会动荡和政权变故,持续动荡的北非和中东地缘政治形势进一步推高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并引发全球性通胀压力增大;尔后便是5月后欧债危机的愈演愈烈和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速的明显放缓。特别是,在新一轮欧债危机和发达经济体经济下行凸现的影响下,为世界经济前景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世界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就没有前期预测的那么乐观了,不仅世界经济基本面乐观因素在渐渐减少,而且风险因素日渐增多;急转之下的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导致市场信心严重受挫,市场恐慌情绪带来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大幅波动,全球股票市场一度连连重创,期货市场石油和黄金以及其他大宗商品价格也随之上窜下跳,多次走出了反复振荡行情。由此,受到欧债危机发酵和发达经济体经济与财政状况每况愈下影响,经济二次探底的议论接踵而来,发达经济体则首当其冲,其中欧元区国家更是危机四伏。从2011年中期以来世界形势经济的基本面看,主要风险因素包括以下几方面:

1.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下滑,金融与经济风险因素增多。从2011年发达经济体经济的基本面看,前期缺乏就业改善的复苏似乎到了尾声,经济增长出现了明显乏力端倪,特别是前期过度依赖于量化宽松政策刺激经济的复苏,又随着量化宽松政策执行的减弱而得不到新的支撑,同时随之而来的债务和经济下行风险使发达经济体处在一个经济低速增长、就业率低下和经济政策选择两难的境地。发达经济体未来潜在的风险因素既有经济复苏上的反复,也有前期量化宽松政策带来的潜在通胀上升和财政状况不断恶化滞后的影响。因此,一方面发达经济体为避免经济的下行和缓解就业压力而更加依赖于宽松货币政策;另一方面,以欧元区为典型的部分发达经济体国家在债务和财政状况不断恶化以及通胀预期上升的情况下又不得不采取紧缩财政政策,使得部分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增长缺少刺激性政策上的支持而难以为续复苏态势,甚至有可能出现经济二次探底。由此,对于发达经济体来说,特别是债务和财政负担沉重的欧元区国家存在着严重的金融风险和经济二次探底的可能。

2.发达经济体债务和财政状况持续恶化,新一轮金融危机风险因素增多。目前,在发达经济体内普遍存在着公共债务危机和财政上的捉襟见肘,尤其是以希腊、葡萄牙、西班牙、爱尔兰和意大利等国为代表的部分欧元区国家公共债务危机的深化和财政状况的进一步恶化是导致其金融风险上升的主要因素之一。受其影响,2011年中期以来不仅发达经济体为应对债务危机应接不暇,而且人人自危,债务危机成为发达经济体国家一道难以迈过的“门槛”。进入2011年5月后,随着希腊、葡萄牙、西班牙和意大利等国债务违约风险的骤然升级,欧元区国家又一次陷入了债务危机的旋涡,一旦欧元区债务危机进一步蔓延和扩散,并不能得到有效解决,整个欧元区国家将有可能被拖累,出现新一轮的金融和经济危机,甚至有人不无担忧地预言,欧元区债务危机的进一步恶化最终的结果有可能导致欧债危机全面爆发,甚至是欧元区的彻底崩溃。当前,债务危机已成为欧元区难以抹去的阴影,其影响面也在进一步扩大,为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形势增添了另一层面的风险因素。此外,其他发达经济体国家债务违约风险也相继浮出水面,其中美国潜在的债务违约风险更加令人担忧,一旦美国出现债务违约和风险外溢,将对世界经济和全球金融领域带来难以估量的冲击和影响。

3.全球性通胀压力升温,导致世界经济增速减缓。2011年上半年,国际市场上各种大宗国际商品价格水涨船高的“综合症”,虽然有受到前一段全球极端天气和近期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但推高了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也有市场上流动性泛滥和投机炒作的因素在从中推波助澜,从而在大宗国际商品价格上涨影响下全球范围的通胀已成事实,通胀压力的形成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基本面中又一潜在风险因素。尽管下半年受欧美债务危机深化和发达经济体经济前景堪忧影响,国际市场上各种大宗国际商品价格在前期的高点上一度大幅下行,但各种大宗国际商品价格的剧烈波动和跳水并未减缓全球通胀预期压力,市场上流动性充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全球性通胀形势也没有改观。全球性通胀压力的有增无减,一方面反映了发达经济体量化宽松政策导致市场流动性泛滥;另一方面,在世界经济脆弱复苏的环境下,通胀预期风险使许多国家经济政策转向扼制通胀上,导致其经济增速减慢,受此影响世界经济复苏进程也随之放缓。

4.新兴经济体强劲复苏受到限制,带动世界经济复苏动力减弱。2011年在大宗国际商品价格高位振荡和市场流动性泛滥的情况下,新兴经济体复苏则遭遇到不断升温的通胀压力,同样面临经济增速回落风险。为了加大抵御通胀风险的货币政策力度,许多新兴经济体选择了加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其经济的强劲复苏势头;同时,由于新兴经济体被视为当前牵引世界经济增长主要动力,支撑着世界经济复苏,而新兴经济体强劲复苏受到限制也就削弱了带动世界经济复苏的动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世界经济的增长。基于上述风险因素和发展变化,到了下半年,国际金融机构一方面发出风险预警,提示世界各国警惕世界经济陷入新一轮危机,一方面纷纷下调对世界经济的增长预期。从当前世界经济的基本面看,2011年世界经济形势始终被发达经济体债务危和经济疲弱及失业率上升的阴影所笼罩,欧元区能否从债务危机的旋涡中挣脱出来?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增速下滑局面是否能够有所改观?世界经济的走向又将怎样?这些答案的悬念需要时间做出回答。但可以确定的是,未来一段时期,世界经济复苏的脆弱性和风险依然主要体现在:由于目前世界经济并未全面走出危机,也没有恢复到正常的发展轨道,经济下行的风险始终没有排除,一有风吹草动便会“风声水起”。特别是欧美以及日本不仅经济复苏缺乏动力,而且均被巨额的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以及居高不下的失业率所困扰,这种财政状况的不断恶化和债台高筑以及高失业率下的经济复苏,一方面必然使发达经济体经济复苏难以维续,另一方面也会导致其风险向全球释放,增大世界经济增速下滑的风险。事实上,根据上述分析和判断,世界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也是如此。在临近2011年底,不仅发达经济体已经没有更多的时间和办法来保证其经济在2011年有一个圆满的结果,而且经济衰退的可能性不断增加。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发达国家恐怕只能背着沉重的债务包袱无奈选择了继续维持刺激经济的宽松货币政策,尚且不论宽松货币政策对发达经济体经济的修复和经济的增长是否有效,恐怕还会在全球范围催生新的资产泡沫,也会带来通胀风险的进一步上升,使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形势变得更加复杂多变,甚至有可能引发全球范围的新一轮经济衰退或金融危机。当然,前期国际金融机构对2011年和2012年世界经济发展的预测还不能说是最终判断,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测和最终的增长数据有可能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而修正,但无论增速是上调还是下调,不可否认的是,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领域风险在短期内难以消除,仅从国际金融机构对世界经济增长预计数字来判断世界经济的前景显然不够充分,需要从当前世界经济形势的基本面进行全面分析和理性看待,警惕世界经济复苏出现反复。

二、世界经济二次探底的忧虑

受希腊债务危机在欧元区蔓延以及发达经济体经济下行风险的严重影响,世界经济二次探底的言论一度被大肆渲染。但到了2010年下半年,随着各国经济转危为安,曾经议论纷纷的经济二次探底言论渐渐淡出了媒体和人们的视野。但经济二次探底的可能性始终存在,只是被暂时欧债危机的缓解和各国经济的利好数据所掩盖。2011年以来,发达经济体日趋恶化的财政赤字与不断深化的债务危机导致其经济与金融风险进一步显现,其中尤以欧元区国家为债务危机的“重灾区”,而英国、日本以及美国等发达国家同样也成为这场债务危机的高危国,主要发达国家的债务危机和经济波动对于世界经济产生的影响和冲击十分巨大。在发达经济体债务危机愈演愈烈的同时,使其信用等级下降和货币大幅度波动,从而也导致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定,再加上发达经济体国家普遍失业率得不到改善等多方面负面因素也渐渐显现出来。由此,随着欧债危机的进一步深化和发达国家普遍债务问题的爆出,以及欧美等发达国家经济的不景气和失业率的高企,发达经济体下行风险再次显现,世界经济徘徊在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上。由于目前世界经济复苏缓慢且不稳定和不确定性因素增大,发达经济体债务和经济风险进一步加大,新兴经济体通胀压力不断上升,因此无论是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增速的下滑还是新兴经济体经济强劲增速的减弱,不仅引起国际金融市场急剧动荡,而且一度消声匿迹的二次探底议论成为全球各界关注的话题,并又一次在媒体中升温。其中有不少言论指出,尽管经历了衰退和危机后的世界经济已走上了复苏轨道,但毕竟世界经济复苏态势仍然缓慢且又脆弱,再加上发达经济体许多国家政府财政状况不断恶化和债务风险深化等多重因素的叠加,世界经济的复苏和增长极有可能出现反复和下滑。

经济二次探底的可能性不仅存在,而且进一步显现。首先,虽然美国经济有望进入危机后新的增长周期,但增长受到内需疲软和高失业率等因素影响将会有所减慢,美国失业状况要想从根本上得到改善目前还十分困难,消费低迷仍将是美国难以走出的困局,为此美国则需要继续维持较长一段时期刺激经济的极度宽松货币政策,甚至不能排除推出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来刺激经济的可能。即便美国经济二次探底可能性或许因宽松货币政策所排除,但不等于美国经济能够恢复到正常的发展轨道,美国经济的刺激将更加依赖于极度宽松货币政策,一旦极度宽松货币政策也失去作用,美国经济将难免再度陷入衰退,世界经济也将会受到美国经济衰退风险的严重冲击。其二,在债务危机仍得不到有效缓解和救助机制不能确切落实的情况下,欧盟的经济复苏最有可能出现反复或剧烈波动,财政和债务状况的恶化将在较长的时期干扰着欧洲各国经济的恢复,甚至不能排除债务危机继续恶化的可能。由此可见,债务危机仍将是欧元区切肤之痛,受其影响欧洲经济二次探底的可能性最为突出,甚至有可能将整个发达经济体拖下水。其三,虽然日本经济在前一段时期逐渐摆脱了长达近20年之久的衰退困境,但2011年发生的严重地震和海啸及其后的核泄漏危机,又将日本经济带入了一个既要恢复经济又要进行地震后重建的艰难时期。另外,再加上受日元不断升值和其经济结构性问题以及政府频繁更迭等负面因素影响,未来日本经济出现反复的可能性也存在,其中也不排除出现经济二次探底的可能。其四,尽管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形势大大好于发达经济体,仍将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速,依然是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因素,世界经济的重心已逐渐向新兴经济体转移。但2011年以来不断升温的通胀压力和全球范围日益加剧的贸易保护主义,正严重阻碍着新兴经济体的进一步复苏;此外,如果发达经济体陷入经济衰退必然也会殃及新兴经济体。同时,一旦美国强化刺激经济措施的力度,通过美元的新一轮贬值将其风险向全球转嫁,从而导致全球性通胀进一步上升,新兴经济体承受的通胀压力必将增大。从上述情况看,2011年经济二次探底的话题再度被各界所议论显然是针对发达经济体而言。虽然新兴经济体经济二次探底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也需要警惕发达经济体经济与金融风险的外溢,同时还需要防范输入性和内在通胀的上升,避免经济增长出现大幅度的下滑。①

也有观点认为,虽然世界经济已经站在了二次探底的十字路口,但世界经济二次探底的可能性并非渲染的那么大,目前世界经济仍处在复苏性增长阶段,复苏态势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欧债危机和发达经济体的经济下滑对全球经济影响还十分有限,需要世界各国携起手来共同应对危机,树立信心克服当前困难,世界经济依然有希望能够保持稳定增长。在2011年9月在中国大连举办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副总裁朱民力排众议指出:关于经济会不会进入二次探底,我个人认为不会,全球经济在降速,特别是整个发达国家的速度下降得很厉害,比如说美国的经济以前预期大概2011会增长3%左右,现在看可能在1.5%到1.8%左右,所以整个降幅很厉害。同时新兴经济的增长速度也在下调,比如说印度、中国,但是经济还在增长,只是增长得比较慢。同时,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也认为:尽管欧洲债务危机情况确实比较糟糕,世界经济正经历新一轮波动,但今天的世界经济和2008年不一样,更为多元化,因此整个世界经济出现大衰退的可能性不大。此外,朱民不无担忧地表示:现在确实是处于一个危机中非常关键的阶段,如果政府不能采取果断和有效措施的话,滑入衰退的可能性还是存在。同时,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秘书长、商务部前副部长魏建国也认为:大的经济体目前特别是欧洲的债务危机非常敏感复杂,很可能继续恶化,并很可能导致全球经济的二次探底。可能这一次不是到底,还会继续走向衰退。如果解决好这也是一个平底锅的锅底,一个长期的、持久的、缓慢的复苏。如果搞得不好,也可能会引起另一次新的经济危机。

尽管对于世界经济是否会出现二次探底的看法和争论各执一词,莫衷一是,但毕竟各界对经济二次探底或重蹈2008年金融危机后困境可能性存在的现实没有否认,忧虑也没有消除,各界的担心和国际机构发出的警示不是没有根据,媒体对经济二次探底的渲染也不是没有道理,部分经济界人士的言论也不能说是耸人听闻,防范和警惕世界经济二次探底依然是世界各国需要面对的全球性问题。当然避免世界经济二次探底也不是不可能的事,2010年在各国积极努力下,世界经济二次探底并未成为现实,如果世界各国再次携起手来共同应对可能出现的二次探底,依然可以避免世界经济再度陷入衰退。

三、艰虞之际的挑战与机遇

在当前世界经济与国际金融领域风险重重之际,不仅灼烤着发达经济体各高危国,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也是一个挑战和机遇的选择。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与金融环境中,对于世界各国来说既是严峻的挑战也有难得的发展机遇和空间,显然发达经济体需要的是摆脱债务危机和努力修复经济,而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来说,则不仅需要应对欧债危机和发达经济体经济下滑带来的冲击,同时也处在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未来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将面临着怎样的挑战和机遇?展望世界经济前景又将何去何从?不仅是新兴经济体需要考量的问题,对其它各经济体也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在世界经济艰虞之际,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国家所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目前全球范围贸易保护主义十分盛行,这不仅对国际多边贸易体系构成严重危害,也严重威胁和影响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进一步发展,其中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受到的影响最明显,深受其害。由于导致目前世界经济复苏严重失衡的主要方面和原因是,新兴经济体与发达经济体处在一种不均衡的发展状态之下,使得各国间经济和贸易关系错综复杂,各领域争端不断增多。尤其是由于美国长期存在着巨额贸易和财政双赤字逆差,在短期内又难以改变这一状况,甚至还有可能进一步扩大,对此美国国内的贸易保护主义情绪正在不断升温,与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国家的贸易矛盾和摩擦将有可能进一步激化,相互间随时有可能引发“贸易战”。近段时期以来,全球范围各种贸易争端和摩擦有增无减,这不仅反映在新兴经济体与发达经济体之间,也反映在发达经济体内部和新兴经济体内部之间。二是随着各国经济复苏不同步和经济增速差距的扩大,主要各经济体间的经济与金融政策协调出现严重分化,导致未来世界经济复苏不确定性和风险因素增大。其中,美国宽松货币政策导致美元发行泛滥和竞争性贬值,一方面使全球范围的“汇率战”此起彼伏,另一方面使全球性通胀有增无减,而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国家所面临的是不断上升的输入性通胀压力,使得部分新兴经济体国家不得不适度调整货币政策应对通胀的上升,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国家在复杂的国际经济和金融环境中,既面临着挑战也有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