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会计行业现状范例6篇

目前会计行业现状

目前会计行业现状范文1

1.会计主体存在问题

会计主体是指在会计上能独立的进行核算和监督的单位,具备独立的资金和经营活动。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体系是依据1998年颁布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而分为的三大类,但目前我国事业单位根据财政拨款方式的不同又分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三个会计制度已不能完全涵盖三种不同形式的事业单位。另外,由于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在会计核算、管理方式上已逐步的趋于企业化,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已经不能真实、可靠、完整的反应出这些事业单位的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因此当前的预算会计体系亟需根据事业单位的分类状况加以改革。

2.会计目标存在问题

当前主流的会计目标有两种,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我国当前现行的预算会计体系主要是以受托责任观为主,主要用来出资方即政府对其经营状况和资源使用的有效性的监督,具体的讲,各类事业单位和行政部门接受政府财政拨款,同时向出资方即政府反映其履行职责状况。

3.会计核算内容问题

会计核算的问题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会计科目不完整,不能及时的调整以核算业务扩展的需要,很多事业单位发生的业务活动不能在当前科目中合理的反应出来,致使很多资金、基金项目不能纳入统一核算;二是由于预算会计适用的会计基础是收付实现制,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也就不能真实反映控制固定资产的净值,另外由于收付实现制导致已发生的负债不能在报表里反映,从而造成预算结余的虚增。

4.财务报告不完善问题

目前我国预算会计体系的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预算执行情况表,不能对基本建设资金、社会保障资金等财务信息进行披露。目前的财务报告体系由于没有现金流量表和反映整体财务状况的合并报表,很多重要的财务信息没有披露出来。

二、预算会计体系改革的思路与建议

1.重新讨论事业单位的预算会计体系

当前事业单位根据拨款方式不同分类为全额拨款、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前两种依靠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可以通过预算会计的方式加以管理,而对于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可以将其按照企业会计来管理,考虑到这种事业单位也存在社会公益性,应当将预算会计和企业会计准则综合起来,制定一个适用于这种特殊的事业单位。

2.会计目标要逐步引入决策有用观

决策有用观的着重点在于不仅要对财政支持方提供决策有用信息,还要向其他有利益关系的相关使用者提供会计信息。引入决策有用观的目的在于加强对事业单位的监督,增强财务透明度,要向社会大众即纳税人提供包括预算执行和全面的财务信息等决策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敦促事业单位提高其工作效率。

3.引入权责发生制,完善会计核算方法

权责发生制的引入在于其优越性,与收付实现制相比,它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特定会计期间实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具体的讲,对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实施收付实现制;对于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实施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将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有机的结合起来;对于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实施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的引入也并非全面的介入,而是在固定资产、债权债务以及报表的编制中落实。此外,会计科目的更新要跟上业务扩展的速度,及时的对预算会计体系进行更新和调整以保障财务信息的完整性。

目前会计行业现状范文2

关键词:预算会计制度;事业单位;经济态势

一、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原因

(一)现行制度与时代有所脱节。

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中存在一些弊端,如果不进行改革,这些弊端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绊脚石。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飞快,进而带动了事业单位的发展,事业单位的财政动向已经一改原来的单一性,逐渐变得多样化。比如原来的事业单位的财政动向主要是员工工资的结算以及公共设施、设备的购买与维护费用等,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事业单位参与的项目逐渐增多,导致财政动向变得较为复杂,原有的会计核算已经无法满足这样的需求,所以必须进行相应的变革。改革后的预算会计制度必须在体制方面具有灵活性,以适应瞬息万变的经济形势。

(二)公共事业迫切需要。

我国经济的发展建立在经济体制逐步成熟的基础上,我国社会需要更加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而公共服务体系的主要构建和参与者是我国的公共事业单位,那么国家为进一步提升对这些事业单位的管理效率以及推进公共服务的向前发展就必须对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进行改革,改革的目的是建立更加科学、更加完善的制度,并且要保证这项制度与我国的现在的经济环境和发展趋势相适应。预算制度的改革能够有效地促进公共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在公共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方面进行进一步的完善,促进财政状况向着合理、有序的方向发展。

(三)财政预算参与主体的需求。

我国的财政预算参与部门主要包括国家财务部门和各相关部门的财务机构,这些机构的良好合作是保证我国财政状况处于可控状态的基础。国家对国内的财政状况进行充分的了解后,才能通过宏观调控的手段来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进行指导。在我国对国内经济发展进行调控中,公共事业单位在其中承担了重要作用,因为公共事业单位的良好运行会为社会提供充足的公共服务,从而保障了我国公民的基本权益。公民权益得到保障,会促进社会环境的改善和稳定,进一步的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这是财政预算的根本目的,所以需要进行相关制度的改革来调整财政预算参与主体的具体作用。

(四)财政资源优化配置的需要。

公共事业单位的职责是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从长远来看,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持续程度会受限于公共财政资源的使用效率,所以公共事业单位必须对公共财政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在财政资源的分配和使用方面进行合理的规划。要实现这样的目的,国家财务部门和公共事业单位必须对财政资源以及具体实施项目的状况进行了解,做好财政预算,确保不出现财务浪费的情况。在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中,国家对公共事业单位的财政状况不能实现有效的监督,导致在财政状况的了解上存在误差,这会给财政资源的优化配置带来阻碍。

二、预算会计制度改革方向

(一)增加会计机构的独立性。

长久以来,预算会计制度的功能就是为国家财政部门与公共事业单位之间的财务关系进行合理的规范,但是具体的财务信息只是作为相关财务部门制定某项措施的依据,并且这样的财务信息只能在财务部门之间进行传递或者储存。预算会计制度的改革方向就是要增加会计机构的独立性,会计人员有义务将财务信息的传递范围进行扩大。不仅如此,还会要求公开财务使用方向和政策依据,以进一步地对财政机构进行监督,预防腐败的发生。这样的改革是我国推进社会民主化中的重要内容,目的是确保社会向公平正义的方向发展。

(二)改进财政预算中的核算方法。

以前财政预算的核算方法是基本的“收付实现”,这种核算方式是基于实事求是的态度来进行,无论是收款还是付款,都是现时结清,不存在后续的财务纠纷。经过这种方式核算出的财务状况不会有“虚账”出现,能够真实反映目前的财务状况。但是,随着各种支付手段和交易方式的多样化,这种收付实现的核算方法存在一些短板,比如有些财务行为发生后,但资金没有现时到账,如果等待资金到账再进行核算,就可能造成财务统计的积压,降低核算效率。所以,在改革中对财政核算方法进行改进,加入“权责发生制”的核算方法,这两种核算方法同时并行,能够有效地反映出财务状况。

(三)扩大财政核算范围。

原先的预算会计制度中,财政核算的范围主要包括公共事业单位的财务使用状况,而对于国家财政的其他财务行为不进行核算,这样就会导致国家财务部门对财务状况不能进行全方位的了解,进而影响到后续的财政决策。当时,国家在制定预算会计制度时可能是受到当时会计核算水平影响,在核算范围上有所控制,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会计核算方法和方式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已经能够满足大量的财务核算要求。通过改革后扩大财政核算范围,我国的财务状况会更加明了,这将有利于政府对财政资金进行合理的使用和分配。

三、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对事业单位的影响

(一)促进事业单位在核算制度方面的进步。

在预算会计制度改革以后,核算方法进行了改进,在原先收付实现核算方法的基础上增加了权责发生的核算方式。这样的改变会使事业单位在对财务进行核算时要对具体的财务状况进行分类,因为事业单位在向国家财务部门提交财务预算时,需要对预算数目进行准确的统计,否则就会出现财政紧张或者财务浪费的情况。事业单位的核算制度会逐渐向企业的方向发展,因为企业的会计核算能够清晰地展示当前的财务状况,企业一般采用的核算方法是权责发生制,但是企业财政是“自负盈亏”,可能会在一些状况下缩减财政支出,而事业单位是为公共利益服务,还需要对现时的财务状况进行核算来要求国家财政支持。

(二)推动事业单位的会计业务与主要业务进行分离。

在事业单位中,它的主要业务是为公共利益服务,而会计业务则加入到主要业务中,为主要业务的实施提供财政支持。但是会计机构在人事关系方面属于事业单位所调配,这会造成财政信息的不透明进而滋生出腐败现象。在改革后,会计机构的独立性得到了加强,事业单位的会计业务与主要业务之间进行了分离。事业单位在进行某项业务时所涉及的财务状况会被会计机构如实记录,这样有利于事业单位在财务使用方面进行合理的规划,并且能够使提交的财务报表具有更多的实际意义。

(三)事业单位更加趋向于服务单位。

我们知道,我国事业单位的基本属性是为公共利益服务,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事业单位承担着购买公共设施、营造公共服务环境的责任,这就会造成事业单位成为相关企业单位的消费对象,就可能出现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建立利益关系的现象,这不仅会对国家财政造成影响,还会损伤公共的利益。在改革后,国家引进了政府采购制度,隔开了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更加有利于提升事业单位的服务属性。

(四)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后会计科目的设置更加趋向合理。

在改革后,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的核算范围发生了改变,目的是能够更加全面清晰地反映出事业单位的全部收入与支出,进一步与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账目相呼应。事业单位预算会计核算范围增加了债务预算收入、债务还本支出、投资支出等内容,将一些特殊的经济业务排除在核算范围之内,比如预借差旅费、拨付备用金、代管现金等。在进行具体核算时,应该以收付实现制核算方法为基础,将财务会计账目与预算会计账目具有关联关系的账目进行转移,对于特殊的经济业务,按照规定进行权责发生制核算。在改革后的制度中将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和财政应返还额度纳入了财务会计账目中,为了与之对应,在预算会计核算中加入了“资金结存”科目,这样能够更加清晰地将财务变动、资产变动等内容在预算会计核算报表中体现出来,更符合财政管理和改革的要求。

四、结语

预算会计制度的改革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所以改革之路是不会停止的。我国的事业单位要及时、充分地领会改革措施的内涵,并且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改进内部的会计制度,达到与国家新型预算会计制度的统一。这不仅能够促进国家对财务状况良好控制,还能更加有效地服务于公共利益。

主要参考文献:

目前会计行业现状范文3

【关键词】信息环境 会计审计 诚心价值

诚信是企业长远运营的基础,一个没有诚信的企业,终有一天会因为账目的不明确而受到严重打击。同时,诚信也是会计行业的立业之本,是每位会计人员都应掌握的基本素质。但在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的信息时代,诚信审计在会计中的地位逐渐衰退,加上信息时代中各项操作的便捷化与网络化,企业要想改变会计状态甚至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简直是轻而易举。在造假操作空间加大的背景下,我国企业会计审计诚信问题日益严重,影响了市场经济运营的有序性。

一、诚信会计审计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一)提升企业形象,增强企业竞争力

现如今,企业的良好形象是与其他公司达成经济活动的基础,一所诚信缺失的企业必然会受到其他企业的怀疑,减少投资者前来投资。在市场竞争中,诚信逐渐成为了融资工具的重要项目之一,例如银行在为企业贷款时需要查看企业交易往来单据以及诚信状况等,若此时企业存在诚信缺失问题,贷款金额会大幅减少甚至无法申请到贷款。

在通过诚信等因素融资之后,企业在资金上能够得到保障,无论是用在扩大再生产还是凝聚人心方面均可提升竞争力。在经营环境改善的条件下,企业能够创造更多利润,从而吸引更多投资,推动自身长远发展。

(二)资金状况稳定,提高运营效率

企业的经济往来很大程度上受到交易效率的影响,其效率又取决于交易的成本管理。一些企业没有实行诚信审计,在企业自身资金状态管理方面较为松散,无法准确为企业提供一份切实可行的经济决策报告。同时,诚信原则的加强能够提升企业经济活动参与者的积极性,通过各方面无缝配合提升经济效益,对于经济活动参与者而言,有诚信作为基础会让工作动力更为深刻。

另外对于整个信息环境下的经济交易市场而言,将会计审计建立在诚信基础之上更能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在诚信审计状态下,社会资本成本得以减少,促进社会整体经济效益的提升。

(三)促进资源优化,形成规模经济

在诚信审计状态下,企业会计中存在的信息失真问题会逐步减少,管理者能够真正认清企业在市场环境中所处局势,并根据局势制定合理发展战略。传统会计审计中,由于缺乏诚信约束,造成会计账目漏洞较大,形成较严重信息不对称情况,在信息化时代,企业的经营权与所有权两者已经不再紧密联系,易造成逆向选择难度加大情况。

(四)完善会计制度,加强内部管理

市场经济在信息化、网络化不断完善的背景下迅速发展,在会计审计方面的软件制作已经较之前发展显著。在新经济事项不断出现的状态下,企业若没有经受住金钱的考验,可能会出现钻会计制度漏洞的行为,诚信会计有效杜绝了这一现象的产生,让企业内部人员即使发现了漏洞也不会去利用。诚信是会计人员良心与责任心、事业心的保障,诚信这一隐性要求能够让会计制度即使存在漏洞也不会出现较大纰漏,让内部管理更为安全。

二、信息环境下会计审计提升诚信管理的要点

(一)完善会计制度

虽然诚信能够减少一部分钻漏洞行为,但仍存在自制力不强的会计人员利用会计制度漏洞达到个人非法目的的行为。因此企业应不断完善会计制度,并构建一个会计人员诚信档案,对于出现诚信问题的员工详细记录,同时调遣至其他部分。在诚信管理方面,可建设一个完善的管理体系,其中记录不诚信员工姓名等基本信息,对员工产生制约感,减少不诚信审计行为的产生。

(二)实行委派方式

委派方式相对于传统依靠相关部门负责人了解财务状况的模式而言能够有效提升会计信息真实性,让会计审计减少信息不对称程度。一些部门负责人会因为想要提升自身部门效益而谎报会计数据,让企业长期呈现出盈利状态。但在这种虚假盈利状态下,企业管理者在信息上无法准确分析,造成对经济决策制定的无效引导。

在实施委派方式管理之后,企业内部会计审计人员自然会加大审计力度,以免出现工作失误被查出情况。在这一点上,审计人员长期按照规范工作能够自然形成诚信状态,久之可撤销委派人员。

(三)优化信息处理环境

信息环境下,审计人员要想更改账目状况并不难,因此在信息处理的制定方面不断优化是相关人员应长期研究的主题。在构建会计信息系统前,应注重系统本身的安全性,并将其放在重点设置位置。例如,在进入系统时可以设置登录ID,并将登录信息详细记录,以免不法分子妄图通过冒名登录达到不可告人目的。对于一些企业内部较重要会计信息,可采用数据加密方式,只有密钥正确才能够读取,重要数据可另加入防火墙。会计审计的诚信构建首先应彻底断绝不法会计人员的不诚信念头,因此在系统设置时提升安全性能够切实保障审计诚信的构建。

(四)建立会计监督措施

会计审计工作需要相应监督机制来约束,就目前企业运营状态而言,会计监督似乎形同虚设。因此企业应在不断实践中进一步完善会计监督状态,并加重不诚信问题的惩处办法,利用规定条款达到有效约束作用。另外还可针对内部财务员工展开诚信培训,提升会计信息有效性,减少疏漏与恶意错误情况的产生几率,解决会计审计诚信问题。

三、结束语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状态下,会计逐渐成为了企业发展与制定决策的重要依据。尤其是在信息环境下,若企业无法实施诚信会计管理,必将出现信息滞后、信息失真情况,不仅影响到企业资金的有效管理,还会产生经济决策制定错误的可能,影响企业健康发展。因此企业必须加强会计审计工作,让其更具价值性。

参考文献

[1]任慧彬.信息环境下会计审计中的诚信价值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3(01).

[2]方燕.信息环境下会计审计的诚信问题之我见[J].商场现代化,2013(09).

[3]杨京钟.会计审计中的诚信价值与博弈分析[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0(01).

目前会计行业现状范文4

1 会计信息发展

所谓会计信息指的是将企业在一定时段内所有的财务相关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最终整理集合成对企业经营发展有价值的、反映企业真实经济活动及发展趋势的信息。正是由于会计信息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所在,很多不法之人企图利用扭曲、虚假的会计信息以谋求更大的利润,导致了会计市场发展失衡的现象。因此,正视会计信息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才得以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会计信息的失真已经成为目前制约财务工作开展的瓶颈因素。会计信息之所以能够为企业的经营与发展提供有力的资料,就是因为它的真实性与有效性。但目前经济市场中,不断爆出会计丑闻,归根结底,人们的职业道德与素养的缺乏导致他们在利益的驱使之下对会计信息进行造假。另外,由于会计信息反映的是企业过去的经营状况,相关信息处理手段上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由于会计人员专业素质及经验不足,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产生。其次,近年来,会计信息的安全性问题也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由网络的开放性与不安全性导致了会计信息被泄密,被破坏的现象时常发生,因此,会计信息的安全性受到很大的威胁。

2 会计信息对企业发展的作用

知识与信息现如今已经成为企业保持核心竞争力、提升企业价值的一种关键资本要素,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它所披露的信息对企业的未来发展体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的经济活动也更加离不开会计信息的支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企业管理者依据真实有效的会计信息及时发现企业目前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并做出相应的调整。会计信息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它包含着大量的、有关企业过去经营发展的财务信息资料,企业管理者从这些信息中及时发现在过去一段时间内企业发展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依据会计信息反映出来的问题,适时地做出调整,改善企业的经营发展策略。企业管理者定期地审核、监督企业内部相关的会计信息,一定程度上也保持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防止会计人员由于责任心缺失和专业素养不够导致的虚假的会计信息泛滥,以致它不能达到该有的作用,不能为企业提供正确的决策依据,最终影响其真实地反映该企业的日常运行发展状况,会计信息也是一个进行审核内部人员,打击不道德行为,防腐倡廉的重要手段之一。

2.2 企业管理者依据真实有效的会计信息对企业未来的经营发展状况做出正确的决策与判断。真实有效的会计信息全面反映了企业的经济活动、经营成果。企业管理者依据此信息,可以正确地判断企业在经济市场中的未来发展方向,预测其未来的经营状况等。例如,根据财务报表、资产负债信息、现金流量信息等帮助企业管理者做出科学的投资或经营策略,以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有助于企业实现既定的目标,从而在整体上进行宏观调控,提升企业价值。由于会计信息揭示的是企业真实的财产经营状况,将经营者、投资者与管理者都紧密联系在一起,而经营者、投资者与管理者都是掌握企业命脉的关键参与方,因此,双方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为企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负责。

2.3 国家财政部门根据真实有效的会计信息,监督企业的日常经济活动,保障经济市场中会计活动的健康有序开展。国家财政部门通过审核企业呈送的会计报表,能够了解该企业的相关财务信息以及企业的经营发展状况,税务部门通过定期对企业相关财务信息进行审核与调查,能够及时发现该企业的经营过程中存在的不法行为并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相关部门对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的监管,保证了企业的经济活动开展的合法性和有序性,进而保障了整个经济市场的公平性和稳定性,促使我国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另外,国家财政部门根据所掌握的企业会计相关信息,可以对整体经济市场进行宏观调控,协调各行各业的有序发展。

目前会计行业现状范文5

关键词:碳信息披露;现状;上证责任指数股

一、概念界定

碳信息包含的范围很广,根据目前碳信息披露领域最权威的CDP(Carbon Displosure Project)项目发放的调查问卷,碳信息披露包括战略管理、风险与机遇、企业碳排放数据与核算方法等内容。它是指企业按照碳会计信息披露的有关法律政策,对碳会计信息进行确认、计量、记录以及对外披露的过程。在低碳经济的时代背景下,企业披露的碳信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二、我国碳信息披露现状分析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本文选取上证责任指数100家企业为样本,搜集其2011年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借鉴环境会计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指数法”构建碳信息披露指数CDI来衡量企业碳信息披露水平。剔除ST企业与金融行业企业,有效样本共89家。

(二)碳信息披露指数的构建。结合CDP报告调查的项目,制作符合我国实际情况CDI评分表,其中包括应对气候变化战略、气候变化治理制度与政策、碳减排行动、碳减排量与减排绩效、与利益相关者沟通等五大项目,然后细分成21个子条目。根据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对其中一些条目披露详细程度,定性披露得1分,定量披露得2分,没有披露0分。由此构建了碳信息披露指数,满分为28分。

(三)碳信息披露指数的描述性统计

表1 CDI描述性统计分析表

表2 重污染行业CDI描述性统计

表3 非重污染行业CDI描述性统计

由表1 可知,CDI均值仅为8.72分,说明我国目前碳信息披露情况普遍较低;最大值为23分,最小值为0分,标准差达到5.48,说明目前我国企业碳信息披露状况差别较大。

表2、表3是对样本分行业进行分析,发现重污染企业碳信息披露情况明显好于非重污染行业,但两种行业的碳信息披露指数得分均不高,且行业内得分水平差别很大。

三、总结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目前我国企业碳信息披露仍处于起步阶段,披露水平普遍较低并且差距很大,披露内容不全面、缺乏可比性。说明我国企业碳信息披露意识有待提高,且目前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使其规范化。

参考文献:

目前会计行业现状范文6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

中图分类号:f231.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32-0151-02

一、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事业单位会计指的是以事业单位实际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核算对象,以财务人员记录、反映、监督事业单位预算执行过程和结果的专业会计,它是预算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促进国家预算收支任务的完成,保护事业单位财产安全,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从1998年1月1日正式实施至今已11年,一方面随着财政体制的不断改革进行过一些调整,如针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改革,增加了相关的会计科目,调整了相应账务处理方式,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制度有了较大程度的改进;另一方面,改变了改革前事业单位会计只规定的三个会计要素,即资金来源、资金运用和资金结存。确定了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五个会计要素。会计平衡等式也由原来的“资金来源=资金运用+资金结存”,变为现今的“资产=负债+净资产”。此外,会计主体观念的变化也极大地促进了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改进,会计主体得以确立改革前,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被认为是预算资金活动,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四条明确规定了事业单位应是一个会计主体,这有助于事业单位加强自身的经营管理,促进提高其财务的管理效益。

然而,目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仍然还存在着一些不合理、不规范的地方,例如,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会计科目的设置不够准确;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不能够准确真实地反映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状况;会计报表反映的信息不够准确到位,不能全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等等。因此,作者结合自身在林业事业单位的工作实际,对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进对策做如下探讨。

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1.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

我国财政部颁布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规定事业单位在会计核算方面一般应采用收入实现制,这种会计核算制度目前来说不能够很准确地、完整地核算和反映事业单位的所有资产和负债,会客观上影响事业单位的风险管理、风险控制以及管理绩效的评估。会产生这种结果是因为和权责发生制相比,收付实现制往往将单位的全部收入作为核算期的收入、将单位的全部现金支出作为核算期的支出,这就直接造成核算期内事业单位收入和支出耗费的不平衡,使得相关会计信息没有办法真实准确地反映当期的事业单位收支结余和预算执行情况,从而客观上失去了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意义。

2.会计科目的设置不够准确

目前来说,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科目设置和一般工商企业的会计科目设置还是存在较大的差别的,而且事业单位内部各行业由于预算管理方式的差别,各单位的科目设置也比较混乱,不够统一。例如,拿现行的林业事业单位会计科目设置来说,虽然科目设置时考虑了林业事业单位资金运作的一般规律,对林业事业单位走向市场可能出现的对外投资、非独立核算等内容也做了相关规定,但是有时候却忽略了市场经济体制下林业事业单位服务市场资金运作的特殊规律,结果造成了林业事业单位会计科目体系上的某些空白。结果也会导致林业事业单位资金评价效果的缺失,不利于真实地反映林业事业单位本身资金的实际使用效益。

3.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不能够准确真实地反映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状况

据调查发现我国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固定资产的核算不够全面准确。很多事业单位取得固定资产时只是按照实际成本价值入账,增加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但固定资产在后续使用时则没有核算磨损价值和计提折旧。这种固定资产会计核算方式就直接虚增了事业单位的资产总额,事业单位的资产核算状况没有能够得到真实准确地反映。另一方面,这种核算方式也会导致固定资产账面值和净值随着时间的推移没有变化,事业单位实际业务成本核算时没有考虑折旧费用,成本核算不到位。

4.会计报表反映的信息不够准确到位,不能全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

一般来说,企业的会计报表由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以及损益表组成,事业单位也差不多,其会计报表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和收入支出表。这种资产负债表的平衡公式为:资产+收入=负债+支出+净资产,即表现为财务状况信息与业务成果信息合二为一地进行揭示,混淆了时期和时点会计信息的性质,会导致会计信息的模糊性。同时,又由于事业单位不编制现金流量表,进而使得事业单位现金的收支变动无法得到准确反映,不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做出决策,也容易造成外部信息使用者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现状的误解。

三、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步伐的对策建议

1.逐步引入权责发生制的核算方式,争取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融入工商企业会计制度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事业单位对财务信息的需求也发生较大的变化,权责发生制核算的会计信息更能够从根本上用于评价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活动,更能够全面地反映事业单位的资金运行过程,更加符合会计核算的客观性和谨慎性原则。拿林业事业单位来说,如果能够适当引入权责发生制的话,其固定资产的购置成本就可以列入当期的支出,其价值就可以以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反映,进而在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不用计提折旧,而可以按照林业事业单位收入和经营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修购基金(很多其他事业单位没有提取)。另一方面,随着事业单位投资活动的增多,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核算不仅要满足政府主管部门的要求,也要满足企业外部投资主体和债权人的要求,所以争取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融入工商企业会计制度,就更容易满足企业外部各相关方面信息的要求,提高信息的可比性。

2.完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方法

针对目前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存在的疏漏,我个人觉得事业单位在会计制度改革时可以适当参照企业会计制度的会计核算方式。例如,林业事业单位可以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固定资产”项目下,增设“固定资产原值”、“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净值”项目,真实反映固定资产价值。购置固定资产时,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改进账务处理。此外,各事业单位也应做好计提坏账准备。在资产项目下增设“坏账准备”科目,按规定提取坏账准备。在年终时应根据应收款项的账面余额计算应计提的坏账准备数额,对坏账准备账面余额进行补提或冲减;对已确认并已转销的坏账损失,如果以后又收回,按实际收回的金额先借记应收款项科目,贷记“坏账准备”,然后借记“银行存款”,贷记应收款项。总之,要通过客观地计提坏账准备,较为准确地反映潜在的坏账损失可能对债权带来的影响,充分体现了会计处理的谨慎性原则,避免集中核销坏账对支出带来的强大压力。

3.进行固定资产折旧核算,合理规范固定资产管理办法

事业单位一般而言都会拥有数额较大、数量较多的固定资产,这些资产名义上属于全民所有,事业单位负有使这些资产保值增值的义务。然而,由于当前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诸多疏漏,使得这些资产的核算不够真实。所以,建议事业单位应该像企业一样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合理规范固定资产的管理。针对目前事业单位核算不配比的情况,建议取消修购基金计提制度,建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折旧计提制度。购置固定资产时不必按照资金来源列支,应该直接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资产类科目。在计提折旧时借记“事业支出——折旧费”,贷记“累计折旧”科目。总之,要借鉴企业固定资产核算的成熟方法来客观准确地核算和反映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以更科学的方式合理反映固定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

4.完善财务报表制度,建立科学的财务评价体系

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知道,事业单位的经营性质越来越趋近于一般企业的经营性质,其财务报表制度也应该担负着和一般企业三大报表相同的性质。笔者认为,事业单位应该借鉴企业会计制度中资产负债表的编制依据,将资产负债表中的收入与支出这部分内容去掉,以“资产=负债+净资产”为编制依据。这个会计公式体现了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全面反映了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有利于维护债权人利益,也为事业单位管理者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另一方面,也应该高度重视现金流量表的作用,要知道现金流量表是以现金为基础编制的会计报表,反映事业单位会计期间内事业活动、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等对现金资产的流入与流出产生的影响。报表使用者可获得直观准确的会计信息,预测单位现金流量。所以,随着今后事业单位的快速发展,增加现金流量表更能够科学有力地评价事业单位的财务现状,有利于促进事业单位管理效益的提高。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未来随着我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发展,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变革也必将发生更为深刻地变化。以收付实现制为主的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显然已经不能够满足会计核算和财务信息披露的需要了,所以要完善我国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变革,就应该充分借鉴企业会计制度的规范要求,通过完善的制度建立科学的事业单位财务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张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对策的探析[j].冶金财会,2008,(5).

[2]何静.改进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之我见[j].商业文化,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