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康复学前景范例6篇

中医康复学前景

中医康复学前景范文1

关键词:康复医学;发展形势;参考

随着医疗事业的快速发展,改善患者预后情况越来越受到重视,康复医学作为新兴的独立学科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国家的投入也越来越大,特别是经费的投入。国家近几年来连续出台了很多政策大力支持康复医学的发展兴起,康复医学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其应用前景广阔川。当前政策形势较好,就需要我们把握好机遇,抓住发展好康复医学的契机,将医院康复医疗发展壮大。

1我国康复医学学科发展概况

患者在康复科能够得到很好的人文关怀,这是康复科较其他科室最具优势的地方。我国康复科最早起源于20世纪的50年代,在80年代我国康复医疗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在2008年汝川地震之后,康复科越来越受到公众的重视,地位凸显,康复科对于伤员治疗后的功能恢复起到了重要作用,康复训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伤员恢复度。国家对于康复事业大力支持,是康复事业发展的重要契机,同时也是挑战。近年我国老龄化严重,对医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健康的认识也有了改变,康复医疗在人们心中不再是简单的理疗,人们认识到康复医疗作为一个新兴科室的重要性。在国家卫生部门的积极推动下,我们省市医院康复科已经初具规模,有了长足进步,医院康复科先后从国外引进了大型的康复仪器、设备,康复医疗质量也有了显著提高。

2我国康复学科发展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近年来康复医疗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由于客观因素的影响,其人才队伍的建设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可能是由于人才培养模式不规范或者国内缺乏与国际一流康复机构交流经验的机会,导致了康复医疗人才的大量流失。尤其是我国高水平康复医师的培养,一直都是严重滞后的情形,俨然成为我国进一步大力度发展康复医学的关键限制因素。当今世界每10万人日之中从事康复医师的仅仅只有70人,在我国康复医师的数量更少,2003年我国每10万人日之中只有0.2名,相当于仅有0.5万人的数量}z}。到了2009年,据统计我国康复医师在每10万人群中仅有1名,总数约为1.生万。根据卫生部公布的社会调查的结果显示我国当前从事康复医疗服务的人约只有30万,包含治疗医师9万名以及18万名物理治疗师。医学高校毕业生从事康复医学的人数较少,在2007年我国康复学毕业生人数只有0.22万,其中本科约270名。到2010年,我国康复医学毕业生人数也只有0.6万名。

3康复医学中心发展现状

医院康复医疗科发展比较早,近几年来在国家大力支持下医院康复科开始采用物理因子对患者实施治疗,目前医院康复中心有康复医师生名,均是本科学历;康复治疗师6名,其中本科3名,专科3名。医院注重康复人才队伍建设,正大力吸纳优秀人才来医院工作。康复医学作为新兴的独立学科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国家的投入也越来越大,特别是经费的投入。国家近几年来连续出台了很多政策大力支持康复医学的发展兴起,康复医学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其应用前景广阔川。康复科在收治患者的同时还应注重医学生的培养,我总院康复科为本市康复治疗专业实习基地,长期聘请高年资的康复科医师对学员开展专题讲座,而杭州市老年病医院康复科也在对于年轻学员的培养上制定了有针对性的教学,实施划分治疗范围,以便能更好地对学员执行系统地培训。杭州市老年病医院康复科开展的康复训练不仅仅是常规的恢复治疗,还有专门的压疮康复、心肺康复以及物理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受到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的好评。医院康复科的特色在于压疮康复、心肺康复以及物理治疗。在学员的培养上也是有针对性的划分专业,培养出有特色的专科治疗人才。结合当前康复医疗的发展形势,医院大力发展康复医学,改革康复医学的管理模式,归纳出康复医学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①吸引人才是当前发展的重点,医院领导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吸纳,以医院特色的压疮康复为导向,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康复医师。②实现康复医学走出去的策略,与世界接轨,给医院康复科人才创造更多的机会与国外专家探讨,分享他们在康复领域的先进经验。

4推动康复医学学科发展的建议

中医康复学前景范文2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康复教学;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6-0103-03

康复医学和预防医学、保健医学、临床医学并称为“四大医学”,是上世纪50年代后出现的一个新的医学分支。康复是以整体的人为对象,是一门以减轻和恢复人的功能障碍,代偿和重建人丧失的功能,使其最大限度地重新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的医学学科,也就是功能障碍的诊断、预防、评估、治疗、训练和康复的医学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和生活工作环境的改善,老年人的寿命在不断延长,老龄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世界上的国家大多会经历这一阶段。人口老龄化的同时亦伴随着工业化的进展和环境、空气污染的问题,随之而来的是人口疾病谱的变化。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慢性病将呈现高发趋势,这必然给社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必将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严重的医疗和养老负担,加重社会和家庭的经济负担。同时也给我国的康复医学的发展和教学带来严峻的挑战,怎样使老年人颐养天年,一直是社会所关注和探索的问题。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和努力,我国的养老康复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养老产业在国家政策的扶植下蓬勃发展。与此同时,康复事业也面临诸多的问题,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老龄人口多,国家经济基础薄弱,我国的情况又与其他国家不同,这使我国养老康复问题面临新的挑战。

一、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康复医学发展的方向

通常65岁以上的人口比率超过总人口的7%,就被称为“老龄化社会”,而超过了14%就被称为“老龄社会”。老年人口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中国也不例外。中国在2005年老龄人口达到了7.6%。实际上中国在2001年就已开始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不仅对经济发展有多方面的影响,对社会的医疗卫生也带来很多的重要影响。大多数国家是物质基础达到一定程度,有足够的财力来解决已经出现的老龄化问题。但我国不同,进入老龄化时,国家相应的财务并不充足。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平均预期寿命将不断延长,加速了人口老龄化。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人们对康复医学的需求也在逐年增加。老年人为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作出过重要贡献,要使老年人安享天年,病有所医,老有所终,必须将养老和康复结合起来。

目前人类的死因主要是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癌症和创伤,前三类疾病更是老年人的多发病、常见病,除了一些疾病导致的急性死亡外,绝大部分患病的老年人可以存活下来。但是如何使这些患病的老年人生存质量得到提高,这就要依赖于康复医学的不断发展。通过一些科学研究调查表明,积极进行有效的康复治疗能够明显的延长患病者的寿命,使死亡率明显降低。在脑血管意外存活患者中,积极康复治疗可使90%患者重新获得行走和生活自理能力,30%患者恢复工作;反之,不进行康复治疗,上述两方面恢复者仅为6%和5%。据统计在癌症患者中,40%可治愈,60%可存活15年。这些存活者,无疑给家庭和社会均造成沉重负担。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以及各种环境问题的频发,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癌症等三类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会逐年增高,这就对我们的康复医学带来了全新的挑战。由于我国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巨大、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我国经济基础差等因素,中国更多的是采取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所以说社区养老模式将是我国需要积极发展的。将社区养老和社区康复相结合将是我国康复医学今后要面临的严峻挑战,亦是我国康复医学发展的方向。

二、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康复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我国政府对康复医学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健康非常关注,2009年出版的新医改方案,首次确立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目标,将相关疾病的康复治疗列为医保报销范围。鉴于基层医疗机构康复专业的薄弱和康复专业人才的缺乏,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对全国康复专业从业人员进行了专门系统的培训,我院康复中心就是我省康复专业人员的培训基地。另外,我国医疗事业发展还存在不均衡的现象,城乡居民对一些卫生服务和设施利用率低。要解决有关问题,最终端的是对实用型康复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和社区康复制度的建立。

康复医学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独立于临床医学之外的,具有独立的理论基础、诊治技术和技术规范的医学学科,而不同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这就要求康复医务工作者除要具备生物医学的相关知识外,还应具备丰富的心理和社会学知识。康复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医学学科,而目前的教学大多数还是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在课堂上授课,学生在座位上听讲,师生缺少互动,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种教学模式在急需康复专业人才的情况下,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人们自我保健意识增强以及康复医学服务范畴和模式改变的条件下,以往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逐渐显现,通过这种方式培养的学生知识面狭窄,注重临床理论培养,忽视康复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的锻炼,因而社会适应性不强。虽然近年我国康复医学的教育有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受传统生物医学教育模式的影响,在教学理论、教学方法、内容构成、知识架构、课程体系设置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对培养方向和目标定位不清,标准不明确,课程设置混乱;康复医学的专业教师背景主要是临床医学背景,缺少运动医学、物理医学、预防医学和社会保障学学科的背景;专业教学中临床医学的内容较多,康复及物理治疗的内容较少;实践教学脱离实际等。

三、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康复医学服务的目标及康复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建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快,我国人口构成将发生明显的变化,为应对这一挑战,我国康复医学的服务对象和服务目标将从康复医学发展初期的对战伤、车祸、意外事件导致的残疾和先天缺陷者的康复,逐渐过渡到利用医学的、社会的、教育的、职业的等各方面的措施对病人进行康复治疗、训练、心理辅导,对一些长期不K的慢性病、心理障碍者等特殊群体服务的康复医学发展近期目标上来。今后还将拓展到广大基层地区、亚健康人群,以及对相应的人群进行健康状况观察、调理和治疗等康复医学发展的远期目标上。这就必然要求康复服务的社会化和社区化,服务人群中除了受伤后的残障者,更多的还是心脑血管意外等的后遗症,以及其他老年慢性病患者等。人类生活的社会化和群居化,在社区生活中得到了最为具体的体现,并提出康复服务人性化和康复预防优先化等理念。未来康复医学,康复预防占重要地位,人们不仅进行康复治疗,更多的是将资源用于一些亚健康状态、生活习惯和职业习惯病、心里次健康状态的预防上;康复医学不仅与临床医学紧密相连,并且与预防医学、保健医学相联系,每个人都可以享受健康,且有疾病后可以得到康复治疗,这将成为康复医学发展的最终目标。

未来的康复医学教学改革应有中国特色,立足于中国国情,着重于社区康复医学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对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方法、专业方向、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等进行改革。教学内容应该不仅仅局限于临床医学和物理学,应增加心理学、物理医学、体育运动学、社会学、预防医学的相关内容,并加大健康评估和心理康复在课程中所占的比重;教学方法上应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教学、社区康复服务教学。作者所在校康复中心是陕西省康复医学人才培养的基地,现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做以下分析和探讨。

(一)实用型康复医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随着我国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和人口老龄化的深入,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癌症等三类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会逐年增高,这就要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卫生管理体系做出相应的调整。国家医药卫生部门除了要将过去单纯的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为主导的模式转向以健康预防为主导和疾病治疗为主导并重的模式上来,以医疗为中心转向医疗保健康复等为一体,还要引入循证康复医学的概念。这一服务目标的定位和服务目标的改变,对我国现有的医学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式有着极大的影响,同时对康复医学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给我们康复医学的教学也带来了全新的机遇。结合我国社区养老模式的建立,我国康复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应围绕面向基层、适应老龄化趋势这一定位,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前瞻、全科、社会、实用。

(二)人才培养要求系统全面发展

临床医学是康复医学的基础,康复医学是在大量的基础医学理论和基础医学知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独立的医学学科,是有着较强理论性和很强实践性的学科,从业者要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这就要求康复医学教学突出实践与能力培养的特点,即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临床实践能力和个人创新能力。在明确的培养目标下,主要从职业道德与职业操守、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上进行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人类社会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方面的领悟;(2)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3)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医学知识的学习;(4)康复专业知识的掌握与社会实际需要相结合;(5)各种、各科知识相融合;(6)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能力、非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以上六个方面可保证教学向综合性、实用性的人才培养方向发展。

(三)课程设置的改进

为了适应康复医学培养目标的转变和康复医学人才培养的要求,康复医学教学课程的设置要进行改革。紧跟社会康复服务人群的变化及学科发展的步伐,按照康复医学教学内容的构成和培养的要求,增加学生相关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向医学实用人才方向发展。新课程设置主要整合模块:社会养老与健康学模块、康复医学课程模块、物理医学课程模块、基础医学课程模块、心理医学课程模块、临床医学课程模块、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课程模块以及课外学习模块。课程模块在原有的“康复医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课外学习模块”这四大支柱模块基础上增加了“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社会养老与健康学”、“心理医学”、“物理医学课程模块”,形成支柱,从而使学生全面掌握卫生服务、健康教育与康复医疗服务三种类型的干预健康的手段。

专业课程新增了“心理康复学”、“社区康复学”、“卫生预防”、“医疗管理信息学”、“社会与养老学”等课程。对康复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进行了整合,增设了“心理康复治疗实训课”和“康复训练治疗见习课”;课外学习模块设有“社区康复服务实践”、“志愿者服务实践”、“科研设计”、“社会养老课程讲座”。在实践学上为了能使学生尽快地适应工作,学习和实际工作相一致,实习内容和实习时间做了相应的调整,增加了慢性病康复治疗和社区康复服务的实习内容,延长了康复物理治疗和心理评估实习的时间,专业实习由过去主要去综合性医院改为主要去康复病医院或综合性医院的康复科实习,同时兼顾临床医学科目的实习。具体实习内容采取由学校选定和学生自主选择的方式,既使学生了解本专业各科的知识,又能突出学生的个性,实现和就业无缝对接。

(四)传统康复医学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

目前康复医学的教学模式仍然是传统的模式,这是我们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手段,它的特点是:教师讲解、书写板书,学生领悟、记笔记,老师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理解程度,并通过这种方法,来调整教学方式方法,达到教学目的。但是目前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知识及技能的更新换代的进程不断加快,对教学模式及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继承传统教学方式的同时,作者就传统教学的某些缺陷进行了以下探讨:第一,引进讨论式和互动式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动手参与,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主动参与性。第二,引进引导式和启迪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传统模式的教学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能很好的发挥。由于康复医学的教学内容机械和枯燥,因此有必要引进引导式和启迪式教学,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和学生进行双向交流的启迪式教学模式,是优化教学手段的必由之路。第三,增加多媒体教学内容,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的生动性、形象化,将康复医学枯燥的教学内容呈献给学生,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能够学以致用、融会贯通,以提高学生的领悟能力,这是传统教学法无可比拟的。康复医学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该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康复医学的教学内容较为单调,通过互动式、启发式、引导式以及多媒体声音图像教学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问题的能力。研究显示,在康复医学教学中,引导式教学法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操作能力等方面优于传统教学法。

综上所述,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康复医学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未来中国康复医学的发展、康复医院的建设势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反观目前中国康复医学发展现状,康复医院总量不足,康复专业人才不足等缺陷明显存在。这就要求康复医学的人才培养要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做适当的调整,改革过去已有的教学模式,大量培养高素质的康复医学人才,以适应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新型人才培养必须适应我国当今及未来发展的社会需求,将养老与康复相结合,将康复与健康相结合,适时大力发展社区康复,注重心理康复和职业行为病以及老年慢性病康复的教学,并体现实用,符合基层医疗机构对综合性专业人才的需要。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符合社会对康复医学专业要求的实际情况,使学生学以致用,建立具有康复知识的专业队伍。

参考文献:

[1]乔志恒,郭明.康复医学发展现状与未来[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9,15(1):96-98.

中医康复学前景范文3

关键词:医疗花园;康复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 A

医学研究表明,由于景观的形象具有直观的物态性、四维的时空性、全面的通感性,它能够对患者产生积极的心理影响,有助于身心疾病的恢复。在康复环境中,自然要素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疗养因子。户外环境中的有益因子,如新鲜空气、阳光、流水、散发有康复作用香味的植物等,能促进和调节免疫功能、改善神经系统功能、降低血压、对机体产生镇静作用。现代医院开始由内而外关注医院外部环境空间的改造,旨在为人们提供一个感受大自然气息、释放身心的康复空间。

一、城市综合医院户外医疗空间景观设计

公共交通空间主要是以医疗区为中心的区域,康复活动空间和私密空间往往围绕在医技区和后勤供应区。由于城市用地面积的局限性,设计时应尽量使有限的绿化面积发挥最大的使用效率。

1.公共交通空间

公共交通空间是一个完全对外开放的区域,一般是综合性医院的楼前广场或主要院落。它的功能主要是提升医院的整体形象,艺术美感在此处的景观设计上占有较大的比重。同时也具有交通集散点和停车场的功能。大多数城市综合医院都集中在城市的中心位置,由于用地规模受到限制,很少有完全独立的停车场,虽然近些年开始开发地下空间作停车用途,但仍保留了部分地上停车的空间,因此医院的主要院落往往要结合停车场功能进行设计。在使用功能上要求高峰时段合理分散人流及车流,做到人车分流。大型综合医院门口往往是出租车停靠、等候较多的场所,要在主要入口处考虑预留出租车停靠及等候区域,避免交通混乱。靠近城市主要道路的出入口应以人行出入为主。需要设有救护车专用出入口直达急诊楼。作为公共交通空间重要组成部分的楼前入口广场,在设计中,总的布局形式应以规则为主,体现医院高效的管理水平和良好的综合形象。由于其所处的位置往往紧邻急诊和门诊楼,是人流最为集中的区域,因此绿化面积较小,作为主要的公共交通空间,适当布置一些具有观赏性的照明灯具即可。铺装材料以石材为主,避免使用表面光滑的材质,铺装形式上以简洁大方的抽象图案为主,最好能结合相应的指示功能。医院停车场的使用频率较低,为了有效利用空间,停车场可与休闲广场相结合进行设计。在夏季的傍晚,恢复情况较好的病人和医护人员可在广场中进行一些体育运动,提高空间的使用率。

2.康复活动空间

对于因疾病或重大事故而刚刚开始进行康复训练的病人而言,他们的情绪处于低落期,并不愿意马上加入社交生活,私密空间显得非常重要。私密空间主要还是存在于康复活动空间中的较隐蔽的空间,但仍要考虑周围环境的舒适性,如充足的阳光、凉爽的树荫,尽量远离嘈杂的环境。医院的户外空间中既有促进聚会交流的场所,鼓励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需要有一些私密的小空间,供小组成员或需要独处的人得到一处宁静的休息场所。私密空间常用绿篱进行围合,让人们在静谧的环境中得到放松或进行私人谈话。私密空间的座椅在设计时也要考虑使用者的行为心理。座椅通常只能容纳2~3人,可以限制使用的人数,保证其谈话不会被打扰,座椅最好呈线性排列,彼此之间留有一定距离,周围适当地用灌木进行围合或利用地形进行不同空间的划分。虽然私密空间不希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被打扰,但在视线上还是要保持其通透性,以便于医护人员及时了解病人所发生的情况。

二、对中国康复环境建设的启发

1、普及健康与环境的知识,提高大众对医疗花园和康复景观的认识增强大众健康与环境意识,对医疗机构中现有适于康复疗养的户外环境加以适当改善并鼓励使用;对新建医院的选址和绿地景观做出合理规划,将医疗花园和康复景观渗透到日常的生活中去。

2、注意运用“循证设计”方法

循证设计是在循证医学和环境心理学基础上诞生的一种设计思想,强调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统计数据来证实环境对健康的实证效果和积极影响。如合理利用自然景观因子以减轻压力,改善健康,协助对病痛的控制,提高病人、探访者和医护人员整体的健康感等。循证设计的目的是依据科研数据创造一种全新的医疗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患者能得到优化的治疗,患者家属能够融入其中,医护人员的效率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同时所有在这个环境中的人能够从压力中解放出来。它不仅要考虑室内外空间,还要综合考虑包括视觉环境、声环境、触觉环境、嗅觉环境等在内的可感知的环境。循证设计为医院环境的康复治疗作用提供了理论和实证基础,也为推广园艺疗法开拓了道路。研究显示,有花园的医疗环境相对于那些没有花园的医疗环境,有低本高效的医疗效益。循证设计是一种方法论,本原于科学实证主义,鉴于很多病症是可以独立观测和医疗的,而一些综合性病症的医疗效果也可以使用一系列综合数据来表述,利用此种方法可以对环境的医疗作用得出比较确切的结论,找到指导设计的科学依据。而这正是我们行业可做的事情。

中医康复学前景范文4

关键词:民族药用植物;康复景观;设计;应用

1.民族药用植物与康复景观设计结合的意义

1.1促进民族医药与医学的发展

民族医药发展已成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亮点,目前我国已有民族药成药600多种,全国有民族药生产企业130余家,主要以藏、蒙、维、苗、傣、彝6类民族药为主,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亚健康状态人群日益增多,医学模式也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民族医药所具备重视大生态的“天人合一”思想、养生保健思想、个体优化诊疗和应用天然药物、自然疗法等优势。

1.2康复性景观的营造

景观是连接人与自然的载体,所谓“康复性景观”(Healing Landseape)是指:“从心理或者生理上能够使人恢复或者保持健康的环境”。民族不同的药用植物根据特性的不同可以结合康复性景观的营造促进人们心理和生理的健康,心理上可以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群与不同心理疾病的人群进行营造,生理上结合人的5种感官即视觉、嗅觉、听觉、触觉、味觉进行营造。另外还有结合植物营造安静冥想空间,为个人或群体能够放松自身心情、静静思考,为其提供精神集中的一个焦点,在思考过程中向内观转化。景观可以起到“外供耳目之娱,内养仁智之心”的作用,是形神共养的最佳场所。

2.营造中的建议

2.1针对生理康复的设计

民族药用植物在生理上通过其药效结合康复景观设计可以从人体的感官系统出发,即视觉系统、听觉系统、嗅觉系统、触觉系统、味觉系统。视觉上以药用植物色彩配置为主,红色系植物对神经麻痹、忧郁症患者有效,橙黄色对咽喉、脾脏患者有效,绿色对高血压、烧伤、感冒、神经衰弱患者有效,蓝色对肺炎、神经错乱患者有效,紫色对失眠、神经衰弱患者有效;听觉系统上,常用药材使耳朵感染处顺畅,舒缓头痛以及缓中耳炎等,如虎耳草(Saxifraga stolonifera Curt)加冰片可以医治中耳炎,积雪草(Centella asiatica)舒缓耳疾引起的头痛,还有菱叶铁苋菜(Aealypha siamensis),铁力木(Mesuaferrea),葫芦树(Crescentia cujefe)等植物可舒缓耳喉疾病;嗅觉上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可以考虑设计长春花(Herba Catharanthi rosei),香紫苏(Perilla fruteseens),芸香草(Cymhopogon distans (Nees)Wars.)有平喘,止咳,祛痰的作用,麝香石竹(Dianthus caryophyllus)生津咽喉且对于治疗头痛牙痛有显著疗效,柠檬香茅草(Cymhopogon citrates)气味强劲对呼吸道的感染、喉咙痛、喉炎与发烧特别有效。月桂(Lanmsnobilis)气味香甜有散寒破结,化痰止咳的功效。昂天莲(Ambromaaugusta)有通经活血、消肿止痛功效等;触觉系统主要以触摸为主,主要的植物有海檬树(Cerbera odollam)其树皮、树叶、果实和乳胶可用于治疗各种皮肤癣问题,薄荷(Mentha haploealyx)有可以调理不洁、阻塞的肌肤,其清凉的感觉,能收缩微血管、舒缓发痒、发炎和灼伤,也可柔软肌肤的效果,姜黄(cureumalongaL)用于胸胁剌痛,风湿痹痛,肩臂疼痛,跌扑损伤,两面针(Zanthoxylum nitidum(Roxb.)DC可行气止痛,活血化瘀,祛风通络。用于气滞血瘀引起的跌打损伤、风湿痹痛、胃痛、牙痛,毒蛇咬伤;外治汤火烫伤;味觉系统营造上以消化系统为主,主要的植物有,莨菪(Hyoseyamus nigerL)治疗久咳不止风毒咽肿或瘰疬咽肿,吞水不下等症,木香(Saussurea eostus)行气止痛,健脾消食,用于胸脘胀痛、泻痢后重、食积不消、不思饮食,三叉苦(Euodialepta(Spreng.)Merr)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治咽喉肿痛,肉豆蔻(Mynstieafragrans)于虚泻、冷痢、脘腹胀痛、食少呕吐;宿食不消。木橘(Aeglemarmelos(L)Correa)用于热痢,大小脉热泻、慢性腹泻、呕吐。

中医康复学前景范文5

1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1]

改革开放,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社会稳定,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经济收入明显提高,我国人均GDP已超过2000美元,特别是我党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关注民生、人人享有基本的医疗保健、老有所养、改革开放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等思想,这些不仅为疗养院的专病疗养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也为专病疗养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经济保障。

2是疗养院生存发展的需要[2]

首先,是疗养院学科建设的需要。近几年来上级各有关部门加大了对疗养院建设的投入,基本实现了疗房宾馆化、环境园林化、管理人性化,疗养院处于发展的机遇期,但长期以来,疗养院的学科发展理念落后,技术结构不合理,服务功能定位不准,要么造成了无序建设,要么形成了无从下手的怪圈,直接导致了人才、技术贫乏,保障能力和综合效益的低下,制约了疗养院的生存和发展,发展以专病疗养为重点的学科建设可能是走出目前困境、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条可行之路。其次,是疗养院吸引人才和人才发展的需要。疗养院的生存发展需要人才,专病疗养可作为一个技术亮点来吸引人才,且能为人才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崭新的技术平台而留住人才。

3是疗养院进入市场的需要

目前社会的医疗服务市场基本上是趋于一种有序的市场,治疗医院各有各的特色,疗养院由于其技术的局限性和较弱的造血功能很难在这样的市场中生存,尤其是纯疗养型的疗养院更是如此,因此,疗养院要想在医疗服务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就应该避开治疗服务这一竞争激烈的有序市场,采取侧翼进攻的战略,利用自身的技术特色和环境优势,开辟疾病疗养康复的新市场,并争做该市场的第一名。

4是疗养院回应市场的需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生活和生命质量不断提高,传统的健康观念和医学模式已发生改变,医疗服务已不再仅仅是检查治疗,还包括预防、保健、康复等,尤其是亚健康的防治,慢性病的康复和人口老年化带来的老年护理的社会需求明显的增长。现代社会生活和工作节奏的不断加快,竞争日益激烈,因精神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从而导致亚健康的患病率普遍较高。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在我国北方和中部地区的秋冬季节,因天气寒冷干燥,大气污染严重等原因,高血压病患者易发脑血管意外,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易出现急性发作,咳嗽、咳痰、胸闷、气促等症状明显加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常常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危及生命。经过我院多年来对老干部疾病疗养康复的效果观察发现,秋冬季来院疗养的北方中老年的高血压病、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在厦门海洋性气候条件下和鼓浪屿独特微环境的自然疗养因子作用下,辅以运动疗法、健康教育、饮食调节和心理疏导等人工疗养因子,会出现血压逐渐趋于正常,咳嗽、咳痰、胸闷、气促等症状明显缓解,经过1~3个月的疗养康复后,心、肺功能明显改善,体质明显增强,免疫力明显提高。因此,疗养院发展专病疗养是对社会需求的及时回应,为疗养院增添了崭新的服务项目和技术平台。

5是疗养院利用资源的需要

疗养医学不只是传统医学的延伸和应用,而且是多种现代医学科技的综合集成,既涉及到预防、保健、康复、军事医学,也融合了生理、心理、社会、环境、自然等现代科学,方法独特,学科特色非常明显,具有广阔的研究空间和开发前景。军队疗养院大多建在著名的风景胜地,有优美的自然环境,丰富的人文景观,可提供舒适宽松的疗养场所及丰富多彩的游览活动。军队疗养院几十年的发展,在健康疗养、疾病康复等方面已形成自己独特的方法和人才队伍,具有一定的优势。

由此可见, 疗养院开展专病疗养的前景广阔,应将专病疗养作为学科建设的重点,当成品牌来经营,做强做大,形成疗养院的核心竞争力,实现疗养院又好又快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俊.军队疗养院SWOT分析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东南国防医药,2007,9(1):59

中医康复学前景范文6

康复医学是为了康复的目的而应用有关功能障碍的预防、诊断、评估、治疗、训练和处理的一门医学学科[1]。按世界卫生组织的划分,则把它列为第四类医学[2]。中医康复学是指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针对残疾者、老年病、慢性病及急性病后期者,通过采用各种中医药特有的康复方法及其它有用的措施,以减轻功能障碍带来的影响和使之重返社会[3,4]。

1 中西医康复医学的特点

1.1 现代康复医学 康复医学是以残疾者为中心着眼于功能和能力的恢复,致力于残疾者生活素质的提高,并以促成残疾者重新成为社会中自立的一员作为其最终目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各种有效的功能训练,以及应用康复工程进行代偿和重建等方法,辅以药物、手术、饮食疗法及其它。所以它的治疗目的不只是疾病的痊愈,而是最大限度的使其身心功能,从生理上、心理上、职业上和社会生活上进行全面的、整体的康复[1]。其特点如下:①以躯体残疾者以及伴有功能障碍的慢性病人与老年病人为主要服务对象; ②按照功能训练、全面康复、重返社会三项重要原则指导康复工作;③重视从社会医学的角度组织作业-职业-心理-社会等方面的康复治疗,帮助患者重返社会;④重视以专业协作组的方式对患者进行综合、协调的康复治疗;⑤重视康复治疗与康复工程相结合,以工程技术辅助功能评估和康复治疗,以提高诊疗质量[4~6];⑥重视功能评估和分析是现代康复医学的特点,它为康复治疗提供客观的准确的评估依据。目前国际康复医学界使用的功能评估方法正向专业化、规范化、定向化方向发展,有一套科学的评估方法。

1.2 中医康复学 中医康复学是指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运用调适情志、娱乐、传统体育、沐浴、食疗、针灸推拿、药物等多种方法,针对病残、伤残诸证、老年病证、恶性肿瘤及热病瘥后诸证等的病理特点,进行辨证康复的综合应用学科[7]。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指导,在强调整体康复的同时,主张辨证康复,创造出中药、针灸、按摩、熏洗、气功、导引、食疗等行之有效的方法[8],中医康复学在观念和方法上的特点,一方面来自中医、中药的优势,同时也与中国的社会传统文化有关,这些特点也是中医康复学的优势[4]:①整体康复与辨证康复相结合,强调个体化的综合治疗;②预防康复与临床康复相结合;③形体康复与精神康复相结合;④自然康复与药物康复相结合;⑤食疗康复与药疗康复相结合;⑥内治康复与外治康复相结合。中医康复学既重整体的协调,又重个体的纠偏,这是中医康复学最根本的特色与优势,符合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9]。

1.3 走中医康复与西医康复相结合的有中国特色的康复之路 中医康复学和现代康复学要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中医康复学应引进现代康复学的功能评估和分析的方法,规范诊断与疗效评估的量化标准——客观的评价标准。

中医康复评价首先是中医诊断领域内的辨证,但康复医学的作用对象是功能障碍,而通过四诊进行一般辨证所得证候很难反映功能障碍的性质和程度。康复中评价的过程是对外在形体及行为等功能障碍的量化过程,如对于两个同是中风偏瘫,中医辨证同为气虚血瘀的患者,很难用气虚血瘀这一证候反映偏瘫功能障碍的程度,以及仅用气虚血瘀的变化来评定(衡量)功能障碍的改善情况。因此,对偏瘫功能障碍来说还需要现代康复医学的评价方法。在中医古籍中,对功能障碍的评价尚无明确记载,因此建立中医康复学障碍评定观点是中医康复学走向成熟的重要一步。近年在研究中医康复疗法的疗效时,多在中医辨证的基础上,借鉴现代康复医学功能评估和分析的方法,评价功能障碍的性质和程度及观察康复疗效。这是中医康复学的一种发展趋势。

在心脏康复方面,也应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利用心电图(12导联、24h动态)、心脏超声波检查等评估心脏功能情况,进而根据患者心功能、心脏能承受的负荷及心理应激制定适当的运动形式、运动强度、运动项目、运动持续的时间等,并选择患者感兴趣且易于坚持的运动,量力而行,以身心舒适为度。中医康复学的运动形式具有动作和缓、形神和谐的特点;它通过精神意识驾驭形体运动,身心交融和高度统一,增强人体潜在机能,达到自我身心锻炼的目的,充分体现中国特色和民族风格。在药物(参麦注射液)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康复锻炼治疗可显著改善冠心病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的心功能及运动耐量,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实践中,对冠心病人施行运动疗法的同时,再配合以中药治疗,取得了更佳的效果[10]。提示中药配合康复运动锻炼是解决心脏病后心功能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的有效方法。

2 中西医结合康复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健康保健意识也在增强,康复保健事业亟待发展,就目前而言,其主要服务对象包括6000万残疾人,1.77亿老年人以及大量慢性病人[9]。人们已经认识到,在健康和疾病之间,还有一个中间的临界状态——“亚健康”,不少人常常处于这样的状态之中。对于亚健康的研究和防治,从今天的学科领域来讲,就是养生学的热点问题。以慢性疲劳综合征为例,它是身心性疾病变化的心理、生理、病理的综合反映,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临界状态。在这方面,中西医结合养生学与康复医学有更为广阔的天地[10]。

中医康复专业在国外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目前国外康复医学已经与临床医学一样,形成了非常规范的诊疗制度和服务网络。然而,全世界6亿残疾人中能够得到康复治疗的仅为20%,由于多种原因,大多数残疾人得不到很好的康复服务;另一方面,当前在健康或亚健康人群中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进行保健和健康消费。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已投入巨资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有的国家甚至已经立法承认中医、针灸疗法的合法性,并在医疗保险方面给与支持[11]。

总之,康复医学在促进残疾者的全面康复,促进中老年人延年益寿,促进全民保健,促进残疾预防领域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石随枝. 发展中的现代康复医学[J]. 宁夏医学杂志,1995,17(1): 60-61.

2 陈耀华. 康复医学的兴起和发展[J]. 锦州医学院学报,1997, 18(2): 30-32.

3 岳旭东. 略论中医康复学[J]. 国医论坛, 2003, 18(2): 14-15.

4 卓大宏. 康复治疗的中西医结合渠道和发展前景[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4,9(4): 146-148.

5 母晓明,郭洪科,许学杰. 康复医学在市级综合医院的发展与思考[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5, 11(5): 412.

6 卓大宏. 中西医结合的物理治疗和作业治疗[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1,7(3):101-103.

7 关骅. 康复医学与治疗学关系的探讨[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3,18(9):552-554.

8 张雅萍. 略论中医康复学的优势[J].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4, 25(6): 48-49.

9 袁嘉丽,李庆生. 中西医结合养生学及康复医学在21世纪学科建设与发展中的思考[J]. 中医药学报,2003,31(2):1-2.

10 张东坡. 心脏康复中运动计划配中药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探微[J]. 现代康复,2001,5(8): 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