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认识范例6篇

对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认识

对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认识范文1

关键词:水利工程;农业水利;高等教育;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1-0089-02

中国自古以治水立国,自大禹治水起至今已有五千多年历史。水利在我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我国又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我国的基础地位不可动摇,无农不稳,无粮则乱。农业水利工程与以上两者息息相关。随着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党中央国务院已经连续10年关注三农,尤其是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对于促进农业水利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目前,我国开设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高校已有数十家。在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各高校农业水利工程的人才培养方案一修再修,力图达到理想效果。

一、农业水利工程专业高等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特点

整体来看,我国农业水利工程的人才培养方案呈现出三个特点:

1.通识教育为主,注重强基础宽能力,多开公选课,扩大学生就业面,淡化专业方向,加大选修课比重,将部分专业课放入选修课,强化实践环节,多开独立实验课、实习课、课程设计。实践比重达到25%~30%。以此为指导思想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课所占学时较少,如灌溉排水只有54学时;基础课如力学类课程学时较多,如结构力学达到80学时。

2.专业教育为主,强调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以及专业技能的培训,开设有较少的选修课,大多数专业课均为必修课程,开设有适量的实验课、实习课、课程设计。以此为指导思想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课所占学时较多,如灌溉排水可达72学时,与基础课如力学类课程相差无几。

3.模块教育,介于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从大三开始将农业水利工程专业设置3个方向,每个方向为一个模块,该模块设置若干课程,学生选择了该模块则意味着该模块内的课程均要学习。

二、农业水利专业高等教育本科人才培养问题现状

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问题:

1.在通识教育的指导思想下,很多选修课放在了大四上学期,这个时候适逢学生考研或找工作,对于学习兴趣不大或无暇顾及,为了应付了事,他们往往会选那些比较简单的课程来学习,而不会过多考虑这些课程的实用性以及对自己今后发展的影响。

2.在专业教育的指导思想下,学生知识面较窄,除了本专业知识外,对于相关专业了解不多,虽然专业能力很强,但是工作期间适应岗位受限,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很多专业课安排在了大四上半期,可是学生们忙于面试或考研,此时已经无暇顾及了,使得该学期的专业知识无法很好地传授给学生。

3.模块教育存在的问题与通识教育很相似,在选模块的时候,学生们往往会选择那些考试容易通过的模块,不会过多考虑其他模块,这样,其实就是没有设置模块,使得设置模块的初衷无法实现。

三、农业水利专业高等教育本科人才培养问题的探索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一些建议,供参考:

1.明确专业方向,找准人才定位。对于那些平台好、生源质量高的院校,可以加强通识教育,在本科阶段将农水专业向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看齐,使二者相差不大。这样的话,农水专业毕业生既可以胜任水工专业岗位又能承担农水专业的工作,从而扩大就业面。对于在实际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可以通过对学生加强引导及制定相关约束条件来解决,例如在选课前指定专门的老师进行专门辅导或限定某门选修课选修人数上限等。对于一般的院校,生源质量相对较差,则应该坚持专业教育,从一开始就让学生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在这种情形下,不仅农水专业的骨干课程要学习,而且水利水电工程大部分的专业课也要学习,使学生牢固掌握农水专业和水工专业两种专业技能,并且加强实践能力培养,使其进入工作岗位能马上适应,减小过渡期。在专业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如果设置过多的选修课则是不合适的。

2.加强实践环节,重视实践实习。众所周知,农业水利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科专业,仅仅有理论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进行实际操作才能提高动手能力。就目前情况来看,国内多数高校主要开设了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三部分。而认识实多流于形式,属于走马观花性质的;生产实习则因为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学生无法真正进入工作状态;毕业实习迫于时间压力,无法长时间展开,总之问题不少。由于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本身的特殊性,其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分散在整个大学期间。首先,保留现有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三大类,努力提高实习质量;其次,骨干课程在理论授课的同时安排独立实验课或课内实验,由理论课老师制定具体的实验方案和实验内容,例如在水泵与水泵站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就可以安排学生自己制作水泵模型或泵站模型,加强其动手能力,提高感性认识。

3.把握好专业骨干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农业水利工程又称小水工,其与水利水电工程相差不大,只有两三门课程不同而已,所以水工专业的骨干课程对于农水同样适用。水工建筑物、水利工程施工、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灌排工程学、水泵与水泵站、土壤学与农作学是农业水利工程的骨干课程,应该把这个思想灌输给学生,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引起足够的重视。在理论课时安排与实验内容设置上应给与足够的重视。例如在学时安排上,水工建筑物56学时,水利工程施工48学时,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56学时,灌排工程学64学时,水泵与水泵站72学时,土壤学与农作学40学时为宜。在后三门课的讲授过程中,应该适时合理地安排实验内容,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特别是灌排工程学和土壤学与农作学应该根据作物不同的生长季节安排内容,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农业实验,如果感兴趣可将此类实验贯穿于整个大学期间。

4.科研紧密教学。农业水利工程与人类生活生产实践密切相关,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指导下,农业水利工程的科研成果层出不穷,各种新型技术遍地开花,如何适时地将这些前沿内容介绍给学生,拓宽其知识面,提高专业素质,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同时,可以通过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实验,成立科学兴趣小组的办法,提高学生钻研专业知识的兴趣,培养探索科学的精神。

四、加强专业实习基地建设

以笔者所在的宜昌地区为例,进行简单说明。筹建中的节水(高效)灌溉综合试验基地由三个功能试验基地组成:①粮食作物实习基地;②经济作物实习基地;③设施农业实习基地。

1.粮食作物实习基地。基地建设目标为:区域性的粮食作物高效灌排技术集成试验示范中心与环境友好型灌排技术创新试验示范中心。粮食作物实习验基地由水稻实习基地与旱作实习基地两部分构成,中心任务是高效灌溉技术的集成、试验、示范与创新。友好型灌排技术创新试验示范运作流程大致分为两个阶段:①环境友好型灌排技术创新试验阶段,需要时间约为2~3年;②环境友好型灌排技术示范,需要时间约为1~2年。

2.经济作物实习基地。基地建设目标为:山区特色农业经济作物高效灌排技术试验示范创新中心。该基地具有突出的经济效益、良好的社会效益及明显的环境效益,为促进山区农业增产,加强山区水土保持提供技术支撑。经济作物节水(高效)灌溉试验运作流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①高效灌排技术与水肥耦合技术试验阶段,需要时间约为2~3年;②高效灌排技术与水肥耦合技术示范阶段,需要时间约为1~2年;③高效灌排技术与水肥耦合技术推广阶段。

3.设施农业实习基地。基地建设目标为:区域设施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创新试验示范中心。该基地具有突出的经济效益及显著的社会效益,为城市设施农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与有力的技术支撑。设施农业节水(高效)灌溉试验运作流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①微润灌溉技术与水肥耦合技术试验阶段,需要时间约为1~2年;②微润灌溉技术与水肥耦合技术示范阶段,需要时间约为1~2年;③微润灌溉技术与水肥耦合技术推广阶段。

本文较为系统全面地分析了我国农业水利工程高等教育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主要有以下几点结论:①农业水利工程高等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可分为三种类型: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及兼顾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模块教育;②无论是通识教育、专业教育还是模块教育,在实际执行中都会出现与事先预想的偏差,使得相应的教育理念无法实施。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生迫于毕业压力,在大四上学期都已经厌倦课堂;加强实践环节,重视实践实习;③针对农业水利工程高等教育自身特点及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观点:明确专业方向,找准人才定位;把握好专业骨干课程;科研紧密教学。

参考文献:

[1]程燕珠.高等农林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4):72-75.

[2]郭大立.能力型数学素质教育考核方法的改革探索[J].工科数学,2001,(06):48-51.

[3]杨洋,伍俊洪,林孝康.基于B/S结构的网上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有线电视,2003,(Z2):116-120.

[4]王依群.基于Web的计算机基础课网上考试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河海大学,2004.

[5]邓义桂,李庆东,丁增富,欧国凡.加强高校课程考核管理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182-184.

[6]刘娜,常丽薇,郑楠楠.基于WEB技术的网上考试系统设计与应用[J].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7,(05):383-386.

对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认识范文2

关键词:农业水利工程;高校;新时期;专业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2-0142-02

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主要培养具备农业水利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能在农业水利、水电、水保等部门从事水利工程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和试验研究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其主干课程设置包括:水文学、工程力学、水力学、土力学、结构力学、钢筋混凝土结构、土壤学与农作学、水利工程施工、灌溉与排水工程学、水资源规划利用与管理、水工建筑物、水泵与泵站(或水电站)。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得到空前发展,高校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毕业生基本从事水电站等纯粹水工建筑工作,少有从事涉农相关职业,以至于业界有着“小水工”的称号,这也造成高校的专业教学导向不可避免向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倾斜。然而,自2011年以来,中央以及各部委相继出台有关农业水利事业发展的宏观调控政策,使得农业水利工程的涉农性逐渐突显出来。三峡大学近年开设农业水利工程本科专业,及时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是必要和必须的。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对新时期农业水利工程相关宏观调控政策进行解读,结合高校教育教学现有模式对此进行探讨。

一、学科归属再认识

高校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学科归属需重新认识。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在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中属于水利工程一级学科四个专业之一。1998年调整专业目录,归为农业工程。在2012版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代码为082305,仍隶属于农业工程0823,农业工程其他分支专业还有: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082302,农业电气化082303,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082304等。0811的水利类专业有水利水电工程081101,水文与水资源工程081102,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081103。而在《学科分类与代码》(GBT13745-2009)中,农田水利代码为4165025,隶属于农业工程41650,农业工程还有农业机械学4165010,农业机械化4165015,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4165020,水土保持学4165030等。然而,现行的学科划分可能并不利于专业的发展。首先从传统的专业课程设置来看,农业水利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仅有一门“土壤学与农作学”的涉农课程,且作为专业特色的“灌溉排水工程学”、“水泵与水泵站”课程也是涉水较多,除此之外其余主干课程均类似水利水电工程。农业水利工程若是划在水利工程一级学科,则其与水利水电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等的教学资源共享和最大化利用会方便许多,而归属于农业工程,则与农业机械学、农业机械化、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水土保持学等的交流相对来讲要少很多。其次,从高校办学来讲,培养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人才的高校基本可划分为偏农业和偏水利两类,前者指农业优势学科院校,以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业科技大学等为代表,后者为水利优势学科院校,典型为武汉大学、河海大学等。这与各个高校的办学优势或特色专业相关联。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先开设农业水利工程,后才开设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三峡大学则是先开设了水利水电工程,2011年才开设农业水利工程。然而,就现今农水专业就业方向来讲,主要还是水利工程类别。所以,农业院校的农水专业毕业生,从工程单位就业情况来看,可能没有传统的水利优势学科院校好。然而相对比的是,武汉大学、河海大学因其优势专业是水利学科,农业水利工程在此则显得有些尴尬。举例来讲,不少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考取武汉大学农水方向的研究生时被告知是跨学科,需进行加试科目,不少考生却步于此,显然不利于专业发展。综上所述,当前农业水利工程的学科归属需要重新认识,或可恢复调整为归属水利工程一级学科为佳。

二、宏观政策解读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指出: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这是新世纪连续7年聚焦“三农”问题后,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首次指向水利问题。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近年来频繁发生的严重洪涝干旱灾害,充分反映了水利“基础脆弱、欠账太多、全面吃紧”的突出问题。中央之所以在这个时候选择以一号文件形式出台《决定》,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1)水资源短缺、水利设施薄弱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更加突出。(2)农田水利建设滞后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3)水旱灾害频繁仍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近年来,特别是2010年西南地区发生特大干旱、多个省份遭受洪涝灾害、部分地方突发严重山洪泥石流灾害,造成了巨大损失,再次警示我们加快水利建设刻不容缓。文件在水利投入机制上有新突破: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客观分析了水利现状,提出了重大战略部署。一是从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来看,自1998年大水以来,水利设施薄弱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依然是国家基础设施的明显短板。二是从农业农村发展来看,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最大的制约因素是水,最薄弱的环节是农田水利,特别是近年来频繁发生的严重干旱,充分说明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三是从经济社会发展来看,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在水资源、水环境领域尤为突出,水资源开发过度、利用粗放、污染严重,长此以往,水资源难以承载、水环境难以承受,经济发展难以持续。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中小水利工程投入严重不足,建设严重滞后,长期老化失修,效益明显衰减。国家“十二五”规划,“第五章-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中也指出了严格保护耕地,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加强以农田水利设施为基础的田间工程建设,改造中低产田,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等工作方向。“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又有规定:及时足额计提并管好用好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的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国务院总理2014年5月21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推进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建设,2014、2015年和“十三五”期间分步建设纳入规划的172项重大水利工程。工程建成后,将实现新增年供水能力800亿立方米和农业节水能力260亿立方米、增加灌溉面积7800多万亩,切实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以上所述无疑是给广大农业水利工作者吃了定心丸。所以,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随着上述政策的逐步落实只会越来越大,越来越专。

三、专业教学改革

三峡大学于2011年新开设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是三峡大学的优势学科,决定了与其相近的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不论在人才培养模式还是就业方向等均需在一定时段内向水利水电工程靠拢。然而从长远来看,特别是处于这样的一个新的历史背景和政策契机下,发展起自己的特色是必须和必要的。土地整理和水土保持等相关业务近几年发展很快。2012版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里面并没有土地整理,而水土保持归类于农业工程,但业务所需相关工程类基础知识可能难以满足(比如几大力学)。三峡大学2013版农业水利工程人才培养方案里将农业水土保持列为课程之一,虽为选修,但作为新近开设专业来讲,其改革的态势和方向是明确。另外,据笔者调查,相关院校的本科专业如农业资源与环境等已把《农田水利学》(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这也表明在行业竞争无处不在且愈发激烈的今天,进一步深化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四、结论

本文对新时期高校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教育模式进行了探讨,得出以下结论:(1)当前农业水利工程归属于农业工程学科并不利于专业发展,可考虑恢复归为水利工程;(2)新时期随着“2011中央一号文件”等政策的执行落实,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会越来越大,越来越专。以三峡大学农业水利工程教学改革为例进行了分析,2013版农业水利工程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农业水土保持课程显得既适时又合理。同时指出新的历史背景和政策契机下,发展自身特色是必须和必要的。教学改革体现在方方面面,包括专业实验室建设,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实践实习实施,具体到每一门课程教学大纲调整等等,这是下一步专业教改的重点方向。

参考文献:

[1]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Z].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Z].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11.

对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认识范文3

关键词 青岛宝润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问题;发展思路

中图分类号 F32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2-0344-02

随着“三农”问题的不断深入,农业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为了能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许多农民自愿组织起来,形成了各种类型的专业合作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以农民为主体,根据自愿联合的原则,围绕同类农产品、同类产业而组织,自我发展、自我服务、自我保护的一种民主管理的互惠、互利、互助型经济组织。其以社员为服务对象,为农户提供技术、资金、购买、销售、加工、储蓄、运输、信息等与农业相关的服务,解决了家庭经营无法实现的供应、生产、销售等问题,使农民更好地成为市场活动的主体[1]。

目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仍存在许多不规范之处。如合作社的机制不完善、内部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利益分配体系不健全等。现以青岛宝润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的调研情况为基础,简要分析现阶段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思路[2],以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供参考。

1 青岛宝润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

青岛宝润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是在当地政府引导下,由青岛宝荣水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发起成立。目前,合作社成员(渔户)大约有40户,是围绕有市场潜力的产品而发展的合作社,即对虾水产品养殖,属于“公司+渔户”的生产经营类型,合作社自成立以来成员处于持续的变动之中。

青岛宝荣水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经过几年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工厂化大棚生态养殖技术,生产日本对虾、南美白对虾和中国对虾。其中中国对虾黄海一号是企业的高端产品。因其产品无污染、质量好、产量高等特点,深受消费者的喜爱,销售曾一度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面对市场需求量大、供应量不足的现状,公司亟需扩大养殖规模,但基于该企业养殖面积的限制难以实现大规模的突破。于是公司采用了专业合作社的形式,联合渔户进行对虾大规模养殖,以期更好地利用当地资源,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实行专业合作社过程中,渔户在自愿的基础上进入“公司+渔户”的生产模式,同时渔户有权利在一定情况下解除合作关系,进退自由。在对虾养殖过程中,公司负责对虾种苗的采购、运输,在生产过程中,社员须按照公司的规定供给饲料,由公司派遣技术人员指导养殖注意事项和养殖技术等服务,并在对虾达到一定的要求后统一按标准回收,然后由公司统一销售或送至水产加工厂进行初步加工后再出售。这种生产经营方式,既有利于企业规模的扩大,提高市场供应量,增加企业的盈利,又降低了渔户的部分风险,提高了渔户的收入。

2 青岛宝润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存在的问题

从整体来看,这种专业合作社模式仍处在初期试验阶段,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 认识不到位,发展有限

成立对虾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推广集约化大规模养殖技术,实现企业竞争优势向广大渔户的覆盖,对广大渔户来说是极为有利的。但由于渔户对专业合作社缺乏认识,缺乏入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多数渔户对加入合作社持观望或排斥态度。即使是入社的成员,也缺乏参与的热情和对合作社的重视,成员申请加入或退出合作社的事情时有发生,由此限制了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

2.2 成员地位不明确,组织松散

该企业采用生态养殖,从选苗到养殖过程,需要一套严格的技术控制,这就使产品的生产成本和技术要求较高。但由于组织刚刚成立,相应的责权还不明晰,加上相应的管理和技术不到位,对利益的分配和产品质量等方面还存在疑虑,使渔户对自己的成员权利和义务缺乏认识。当产品销量好,获得利润时,归功于个体积极参与和正确决策;当由于某些原因发生亏损时,则责备合作社工作和服务,使企业很难进一步开展专业合作社相关工作。

2.3 人才缺乏,运作过程不规范

企业内部相关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数量不多,很多人对合作社的特点、原则及宗旨等基本问题的认识还很模糊,不能很好地为合作社成员提供相关的信息和服务。同时,内部规章制度不健全,渔户与专业合作社的联系不足,利益分配与风险承担等机制不完善,使合作社的运作过程不规范,没有形成互惠互利的共同体,这是企业走专业合作社道路的一大障碍[2-4]。

2.4 政策扶持不足

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扶持,通过制定宏观的政策和具体的措施,对其发展进行引导。由于合作社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应的政策、税收、资金、技术等服务远没有跟上其发展的步伐,这些都是制约农业合作社向更高层次、规范、健康发展的因素。

3 青岛宝润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思路

3.1 提高渔户对专业合作社的内涵和意义的认识,更新观念

专业合作社不是一般的经济组织,它是一种特殊的“互经济组织”,是新时期的一项制度创新。要加强对专业合作社的宣传,通过教育转变渔户的传统观念,提高其对专业合作社的认识,在渔户自愿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5]。

3.2 加强与渔户的合作和培训,提高农民的综合水平

企业要特别注重开展与渔户的合作活动,加强对社员技能等培训教育工作。企业要定期开展合作社相关事宜的商讨会议,组织社员学习相关的知识,对渔户的技术水平进行针对性和专业性的培训,提高渔户的综合水平[6]。

3.3 积极引进相关人才,实施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

合作社的发展,人才是关键。企业除了加强在岗人员对合作社类型、特点、意义的认识之外,还要实行相应的人才引进、录用、激励机制,通过不断探索,提高合作社成员的总体服务水平[7]。

3.4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专业合作社还处于起步阶段,渔户与合作社、生产与市场的联系还不够密切,还不能很好地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各级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多方面关注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从政策、税收、信贷等多方面给予全面的扶持和帮助,逐步建立和完善合作社的运行机制,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外部环境,有效地促进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4 参考文献

[1] 王爱君.大力发展和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促进农民增收[J].党央博采(理论),2007(4):23.

[2] 鲍艳玲.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实现农民增效农民增收[J].吉林农业,2007(3):6-7.

[3] 王树林,张崇吉,胡锡华.打造“三大合作”一体化新型合作社[J].江苏农村经济,2011(2):49-50.

[4] 杨群义.开展合作社信用合作试点大力拓宽合作社服务功能[J].云南农村经济,2011(1):79-81.

[5] 刘婷.我国区域环境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创建模式[J].经济导刊,2011(1):66-67.

对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认识范文4

一、背景分析

指出,要把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以吸引年轻人务农、培育职业农民为重点,建立专门政策机制,构建职业农民队伍,形成一支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为农业现代化和农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人力基础和保障。连续几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也都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已经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性战略任务。为此,农业部在全国实施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遴选了一批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骨干、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人员等进行培育,开展培训、认定和产业扶持。目前,这项工作正在全国范围内扎实推进,并初见成效。然而在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我们发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普遍存在文化素质偏低,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接受新事物较慢的现象。河北省农广校对2014年省内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中的培育对象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在32974名职业农民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比例为70.79%,高中(含中专)占25.88%,大专以上的占3.33%。其中,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为70.12%,高中文化占26.59%,大专以上占3.29%。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比例更是高达79.77%。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中,初中及以下占65.24%。

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新型职业农民主体队伍是初中和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他们大多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基础、市场经济知识和管理知识,明显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试想几年之后,在高等教育都已实现大众化的时代,如果河北省培育出来的新型职业农民70%以上都还是初中及初中以下的文化水平,这能说我们培养的新型职业农民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吗?这样的农民真的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承担得起生产高效化、技术集成化、产品优质化、品质多元化的农业产业发展任务吗?我们认为,仅靠有限的15天培训,很难培育出高水平的新型职业农民。所以,提高职业农民综合素质是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作为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主体,农广校有责任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给他们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学习条件,鼓励和引导他们持续、有效的学习,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学历和社会地位。为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广校的中职教育要着力为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和发展服务,不断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综合素质和学历层次,更好地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这既是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的深化,也是农广校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中应当发挥的独特作用。

二、实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与中职教育有效衔接与贯通的设想

(一) 工作思路

以教育部办公厅、农业部办公厅《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为指导,以全面促进新型职业农民综合素质、职业技能和农业生产经营能力为目标,综合运用函授辅导、远程教育(网络教育)、实践指导、自学考试等教育教学模式,深入推进农村职业教育改革,按照农学结合、理实结合、产学结合、认定学分的理念和思路,实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与农广校的非全日制中专学历教育的衔接与贯通,培养一批具有中专水平和学历的新型职业农民。

(二)总体设想

对有意愿参加中专学习的新型职业农民学员,把他们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中学习的内容,纳入到中专教学计划中来,计入面授学时,在完成项目规定的基本培训之后(15天),延伸拓展必要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增加一定的课程,配备相应的教材,继续组织学习和实践实训,达到函授中专要求的学识和技能,经过考试考核合格后,即可取得函授中专学历。通过这种衔接贯通,促进职业农民不断学习,提高学历层次和综合素质。

(三)具体做法

1. 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中的学员是否参加农广校的中专学习,实行自愿原则

报名条件与教育部门规定的中专招生录取政策相一致,即年龄在50岁以下,初中毕业以上学历(或具有同等学力)。农广校在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中,要积极引导,鼓励新型职业农民参加农广校的中专学习,重点动员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合作社骨干参加中专学习,特别要把现代青年农场主培育计划中的青年农民,作为农广校中专教育的重点对象。因为现行政策上,他们可以连续两年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参加免费培训,与中专教育教学过程一致,可以同期完成中专学业,成为具有中等专业学历的新型职业农民。

2.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与中专学历教育具体的衔接方式

首先,对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学员,由农广校负责对已经培训的内容进行认定,成绩记入中专学籍中。在此基础上,按照《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的中专学历教育标准,结合学员生产实际,延伸性开展专业课的学习与实践指导,同时对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规范,由省农广校从专业计划中确定4~5门通识课程为衔接课程,采取“面授+远程教育+自学+实践”等形式进行学习,保证教学时数。对衔接课程实行学过程管理,统一征订教材,统一进行考核考试。在办理中专毕业证书时,省校还要验证其是否获得新型职业农民结业证书。

3. 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与服务,落实各教学环节

非全日制学历教育将以自学为主,同时辅以多种形式的教学服务。一是要利用各类资源开展面授辅导;二是建立多种教学平台,包括学习网站、广播教学节目等远程教育平台,提供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供学员学习;三是做好实践实训指导,要强化学员的生产实践,加大田间指导力度,办好田间课堂,建立学员与专兼职老师的互动机制,及时解决学员在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要加强考试考核工作。专业课考核由各市县分校负责,省校抽查。通识课由省校提供样卷,全省统一考试。对新型职业农民学习效果的考核评价,要结合农业职业教育的特点,以提高学习效果为导向,要把学员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际生产成果,作为考核评价学员学识水平和技能水平的重要依据,真正体现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4. 加强教学管理,切实做到“三落实一规范”

对新型职业农民参加中专学习,重点是“三落实一规范”,即落实教学辅导、落实自觉学习、落实教材资料、规范考试考核。对此省市农广校要加强管理,建立督导检查的长效机制,确保基本的教学环节得到落实,防止不学习、不辅导、不测验、无教材,“三不一无”滥发证问题的出现。对不按教学计划开展教学工作的学校要进行处罚和整改,对“三不一无”的学员不准予毕业,不发给中专毕业证,这既是维护中专文凭的严肃性,也是对拿证学员负责。

5. 对参加农广校中专学习的新型职业农民学员,实行免收学费政策

河北省农广校已确定免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学员的中专学费,通过利用有关项目资源解决教育成本问题。笔者认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与新型职业农民中专教育衔接的这种方式和做法,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目标是一致的,并不违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的相关政策。具体操作上,增加职业农民培训时间,延伸学习内容,在项目管理上是没有限制的,让学员多学东西是应当鼓励的,在财务支出上也无需向职业学校缴纳“学杂费”。这既是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水平的一个重要举措,也不违反项目管理要求。

三、政策建议

新型职业农民的中职教育,政策性强,涉及面宽,需要上下联动,聚合资源,形成合力,才能推动这项事业的发展。

(一)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衔接开展新型职业农民中职教育,是当前形势下一种比较被动的选项。解决新型职业农民中职教育问题,最根本的办法还是要落实教育部、农业部《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建议农业部继续呼吁有关部门抓紧制定具体的实施意见,落实助学资金,推进《方案》的执行。

(二)建立科学的新型职业农民中职教育评价考核体系。建议中央农广校根据教育部、农业部《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的精神,组织力量设计新型职业农民中职教育评价指标考核体系。把新型职业农民从业经历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和农业生产实际成果,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学识水平和职业技能水平的重要依据,折换成学分,抵顶某些课程。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因此,学生从业经历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和农业生产实际成果,是评价衡量学生学识和实践技能的重要标志。

(三)充分运用远程教育手段开展新型职业农民中职教育教学工作。成人教育的一个特点是分散教育和自学为主。职业农民的中职教育也是一种成人教育。当前我国高校的远程教育(网络教育)已开展16年,实践证明这是成人教育的一种好形式,并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农广校也完全可以参照此模式开展教学工作。为此,建议中央校抓紧建设农广校中专远程教育平台。当前可利用智慧农民云平台项目,借鉴大学网络教育的模式,开发教学服务和管理平台,为学员提供学习资源与课件,并实现网上学习,在线练习作业,在线考试考核等。另外,如有可能,恢复农广校广播教学节目(需安排在农民方便收听的时段),从而为学员提供多种学习资源,保障教学环节的落实,也使教学形式显性化。

对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认识范文5

关键词: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生产;现状分析;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 F323.21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5.12.035

对于我国经济建设而言,农业发展是最核心的经济基础,在农业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农田水利在农业经济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于我国的发展现状而言,由于我国地域较为辽阔,水资源的分布并不均衡,因此,水利工程的建设是现阶段农业技术发展中重要的问题。虽然,在整个农业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一些农业设施的建设为整个农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在整个技术应用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制约性的因素。所以,在现阶段农田水利工程的建立过程中,应该逐渐认识到水利系统中存在的制约性因素,制定科学的解决措施,从而为农业经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 农田水利建设服务农业生产的现状

1.1 对农田水利建设服务的认识不到位

虽然在现阶段农业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农田水利工程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很多管理人员对于相关的系统并没有充分认识。随着农村经济化的逐渐改革,我国水利工程中农业水费的收取逐渐从行政事业型收费转变成经济性的收费,因此,其原有的思维也逐渐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改革过程中,对水利工程的建设进行了相关的规定,水利工程水费主要是根据管理权以及使用权进行个人利益的收取,而由政府来收取相关的费用是不合理的。人们对于这些观点的看法都逐渐忽视了资金内容的投入。与此同时,在水利工程内容建立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农业粮食的生产、地区防洪、抗旱等问题的分析,这些项目的出现都需要收取工程水费,因此,在现阶段水利工程的建立过程中,就应该逐渐优化基本的改革理念,从而为水利工程的建立提供充分性的保证。

1.2 资金投入不足制约着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是提高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最核心性内容,但是,一些水利工程的建立却逐渐老化,甚至已经超出了使用的年限,而且,在一般情况下都应用于小型农场的水利工程建设,所以整个配套的效率相对较低。随着农业技术的逐渐发展,人口增多但是耕地却逐渐减少,要提高水利工程的整体性效率,就逐渐成为水利工程发展中十分困难的问题。因此,要想在根本上保证农业经济的逐渐发展,就应该提高农业技术的生产能力,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农田的水利工程建设。在农业建筑事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投入性内容的不同,就会使整个水利工程的建设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所以,应该逐渐优化农业建设的基本理念,从而为整个农业水利工程的建立提供充分保证。

2 优化农田水利建设服务的基本对策

2.1 强化农业水利服务的工程投入

在农业技术逐渐发展的过程中,通过“三农”目标的建立,为我国小康社会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无论是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还是强化水利资源实现生态化的环境,最终受益的都是农村的经济发展以及农民的基本生活。对于国家以及地方政府而言,应该建立科学的发展观念,按照基本的发展理论,依据强化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以及资金内容的投入的根本意义,为整个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提供充分的保证,同时也为农村经济树立科学的发展方向。

2.2 强化水利工程管理及服务的创新性水平

在现阶段农业技术逐渐发展的过程中,政府部门应该逐渐强化组织内容的建立,实现专业化的农业技术运行,通过与群众管理内容的充分结合,应该建立科学化制度运行的管理制度。与此同时,也应该逐渐优化基本的市场运行机制,降低水利工程的成本运行,明确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核心性内容,从而在根本意义上明确水利工程管理的权利以及基本的义务。在强化水利工程管理内容建立的同时,应该建立科学化、规范化的水利工程管理制度,通过市场化、专业化水利工程发展理念的建立,强化工程维修养护的基本体系,而且,也应该不断改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基本理念,强化专业人员的组建,优化基本的发展理念,从而为整个农业经济化的发展提供充分的保证。

3 结语

总而言之,在现阶段农业发展过程中,为了逐渐强化农业中水利工程的建设,就应该坚持以农业作为发展的基础,充分考虑现代化科技的发展需求,建立合理性的发展理念,从而在根本意义上展现农业技术的现展需求。与此同时,应该明确认识到农田水利的发展现状,组建专业化的水利工程队伍,强化工程维修的基本理念,在根本上保证农业事业建设的科学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董莉.农田水利建设服务农业生产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1.

[2] 贾悦仙.农田水利建设服务农业生产现存问题与对策探析[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2,(11):183-184.

对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认识范文6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

引言

农业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而在新时期背景下,我国农业经济也开始朝着产业化、规模化以及集约化的方向发展,而这则需要有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支撑。因此,对如何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探索,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对我国农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需要相关专家学者能够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提高农业经济管理化的水平。

一、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概述

1.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农业经济发展直接关系着国家经济的稳定、长远发展,为了可以促进农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和稳定发展,就可以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来全面收集与整理各类农业信息,推广农业成果,这就是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目的。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实现,能够充分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这也就促进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同时,通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政府可以结合实际的情况来优化配置各种资源,推动农业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实现的背景下,农业信息资源能够被共享,这既有利于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并且可以使不同地区之间进行有效交流,从根本上促进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随着社会的变化及发展,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不仅会无法获得良好的管理效果,也会浪费很多资源,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我国农业的持续发展。要想保证农业经济的发展就必须对此进行改变,为了可以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就需要通过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途径来推动,提高管理的效率,这不仅可以让农民充分了解市场的信息,也能帮助他们及时掌握市场的变化情况,并以此为基础来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最终实现农业经济持续发展的目标。

2.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内容。农业市场信息化、农业教育与科技信息化、农业生产要素信息化是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主要涉及的三个方面内容。农业市场信息化,可以方便农民获取市场信息,根据市场信息来针对性调整农业生产的结构,这样保证了农产品可以顺利销售,同时也满足了市场的实际需求,农民也能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农业教育与科技信息化建设,农业的发展需要专业的人才,只有培养更多专业的人才,才可以保证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农业生产要素信息化,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发挥出生产要素的价值与作用,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与效率。为此,就要重视科技信息化和农业教育建设,通过这种途径来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解决农业发展中的人才短缺问题,为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水平提高提供人才支撑。

二、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视不足。根据我国现阶段农民的整体知识水平来看,他们的知识储备量相对有限,在新事物的学习与接受方面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会造成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信息服务制度和实际的实施方案无法得到落实,严重阻碍了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普及与发展,同时这也会降低该项工作的建设动力。如果要改变这一问题,就必须先提高农民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认识,帮助他们去学习一些相关的知识,使其可以正确认识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

2.信息资源开发程度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在今后进行完善,加上相关人员对这项工作缺乏认识,管理上也存在诸多缺陷,就导致了信息资源的开发程度较低,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信息化建设的成效。同时,在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中,还应该重视提升行业之间信息资源共享的情况。

3.缺少专业的人才。由于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缓慢,很多高素质、专业性强的人才一般都会选择在城市里发展,而大多数农村地区从事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工作的人员,都缺乏一定的专业能力,专业技术水平有明显的短板。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旦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出现问题,就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就会直接影响到这项工作的质量与效率,无法充分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同时,这样也会对这项工作的完善与创新带来一些困难,使其无法实现进一步的发展。

三、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措施

1.做好教育与培训工作。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平台的推广与运用,需要先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信息化意识,使其有强烈意愿参与到农业信息化的建设中来,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的优势,来学习农业知识。因此,相关部门要加强信息化教育的宣传工作,通过加大宣传工作力度,来提升大家对信息化的认识,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农民去了解农业信息化知识,提高农民民众的信息化意识,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还可以通过建设农业信息化管理示范基地来进行推广,当然需要有相关的专家进行技术指导,保障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有序进行。

2.加大推广力度,改变人们的认识。农业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而农民作为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认识,会直接影响到这项工作的开展效果,对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对此,在新时期背景下,要切实加强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加大信息化的推广力度,来改变人们的认识,让他们可以尽快接受新事物,掌握各种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并利用这些技术推动农业的发展。

3.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是需要有相关的硬件与软件设施作为保障,如果没有完善、先进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是很难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所以,相关部门要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中,予以充分的支持,无论是人力、物力,还是财力,都要加大投入,这样才可以保证信息化设备配备的完善性,保证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另外,还应该做好软件的研发工作,建设统一农业信息资源库,保证信息标准的统一,这样可以及时更新涉农数据。农业经济部门还可以与其他部门进行合作,通过共享数据信息,来深入挖掘农业经济信息数据,为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可靠依据。

4.建立信息化服务体系。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其目的是为了可以给农民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务,而这就必须重视信息服务体系的构建。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对市场信息的全面掌握,基于市场发展的动态,来合理调整农业经济管理的模式以及农业种植结构,确保地方农业生产可以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具体而言,政府部门进行农业划分,明确农业经济管理模式,接着为农民引进各种农业生产技术,如高效栽培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和病虫害技术,为他们学习专业生产技术提供相应的指导。同时,农民测土配肥的时候,服务体系也可以为他们提供精细化服务,帮助农民区别诊断作物营养,在平台上为他们的农业技能培训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建立服务体系以后,需要有效收集农业生产数据信息,为农业信息的有效运用提供支撑,从而推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

5.建立示范基地,提升农民积极性。要想加快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建设步伐,既要加大推广的力度,改变人们的认识,还要通过建立示范基地的方式,让农民可以切身体验农业产业信息化管理,使其能够有全新的认识,以此来扩大推广的面积与效果。另外,可以邀请相关方面的专家来向农民传授种植的先进技术与知识,如病虫害的防治、合理施肥用药等,改变过去的种植观念,提高农业种植的经济效益,这样才能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6.加大投资投入力度,研发农业信息新技术。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先进性、完善性以及成熟性都会影响到最终的成效。对此,就要结合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开展各种类型信息技术的研发,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让农民的收入增加,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为了可以确保信息化建设的效果,就政府及相关企业可以为农业信息技术的研发与利用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以此推动我国农业的持续发展。

7.提高人员信息化素养。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与从业人员和务农人员的信息化素养有着重要的关系,尤其是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如果信息化素养不达标,就无法有效开展实践工作。所以,要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人员与务农人员的培训与教育,提高其信息化素养,这样可以很大程度上保证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建设质量。同时,政府要重视对农业人才培养机构的建设,加大扶持与投资力度,通过培养更多的农业领域创新创业人才,来有效促进农业业务的进一步发展。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特别应该重视信息技术方面的学习,可以保证他们在管理工作与农业生产中可以灵活运用信息化技术。另外,为了可以保证培训工作的有效性,应该对参与培训的人员进行定期考核,一方面可以督促人员积极主动学习信息技术,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他们去了解自己的不足,使其可以更好的完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