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业资源与环境的展望范例6篇

对农业资源与环境的展望

对农业资源与环境的展望范文1

李彦龙认为“生态经济人”应该是一个具有利己、理性、最大化和“文明的自利”的人,但不是一个经济主义者[6]。塔里木河流域深居内陆,气候干旱,降雨稀少,蒸发强烈,生态环境极其脆弱[7],且是全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由于当地经济贫困,需要发展农业经济进行农业开发,而农业开发往往导致农业用水挤占生态用水。在水资源极度匮乏的区域,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是当地现实而且迫切的问题。因此,在这个经济与生态都极度贫瘠的区域,人的理性是以“经济人”属性出现还是以“生态经济人”属性出现?各种出现有着什么样的影响?怎样实现二者的有机转变?

2数据来源和调查

通过农户对开荒垦地与生态保护的态度调查,农户认为开荒垦地对生态影响大的占63.21%,认为影响小的占31.50%,说明农户还是认识到过度的开垦荒地会破坏生态环境;但另一方面,我们调查农户是否愿意减少开荒,愿意的占32.45%,不愿意的占62.28%,农户还是不愿意牺牲个人利益去换取公共物品利益;地下水对生态环境意义重大,农户认为地下水可以再开发的占58.65%,认为不可以的占36.47%,这还是自身经济利益至上,致使“生态经济人”行为缺乏(表3)。表3农户对开荒垦地与生态保护的态度(单位%)你认为开荒垦地对生态的影响那你是否愿意减少开荒你认为地下水是否可以再开发影响大63.21愿意32.45可以58.65影响小31.50不愿意62.28不可以36.47无所谓5.29无所谓5.27无所谓4.88通过农户对节水与保护生态的态度调查,农户是否希望提高水价以节约用水,仅有15.65%的农户希望提高水价节约用水,而有83.27%的农户不希望提高水价,因为这关系到农户的直接利益,所以农户不愿意提高水价;但问及你是否希望以节水补偿生态用水,又有71.68%的农户选择希望以节水补偿生态用水,仅有22.13%的农户选择不希望(表4)。这展现了农户在“经济人”与“生态经济人”态度上的两面性,既希望不损害自身的利益,同时也希望可持续发展,但当二者相互矛盾时,往往以自身的、眼前的利益为首选条件。

3“生态经济人”缺失原因及其行为外部性

塔里木河流域水土资源的利用失范,很大程度上归结于流域人类活动的失范,而人类活动的失范又归结于人类行为的“经济人”属性产生外部性影响。因此,缺乏“生态经济人”属性,也有着经济基础等多方面原因。

3.1经济基础决定农户行为外部性,农户缺乏“生态经济人”属性

由于经济贫困,农业经济成为当地农户的生存基础。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人们在满足最低需求层次后,总是尽力转向较高层次的需求。农业活动满足其生活最低需求,属于第一层次。生态安全属于安全需求,处于从属表2不同收入群体认为要获得长远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单位%)按收入分类(元)多生孩子多搞农业出门打工保护生态发展教育以上农民干部个体户其他汉族维族回族克孜族其他年龄职业民族分比百系列1图1被调查对象年龄、职业与所属民族分布图为了分析农户的行为选择,我们设计了“农户对获得长远发展的选择”题目进行问卷调查。调查中发现,35.54%的农户认为多搞农业可以支撑长远发展需要;而33.84%的农户则认为多生孩子才是长远发展的需要,仅有17.55%的农户认为保护生态是长远发展的最重要因素;选择出门打工的占到了12.65%,选择发展教育的仅占到0.20%(表1)。说明农户对农业开发引起生态环境变化的外部性不是很关心,而对短期的、现实的农业开发、出门打工等经济行为表现出意愿,对长期性的生态环境、发展教育等不是特别重视,具有典型的“经济人”属性。通过对不同收入群体的调查发现,相对贫困的被调查者更注重农业生产,因为这构成了他们最基本的生活来源;而且越是贫困的农户越认为多生孩子好,这一定程度上是受传统思想的影响;相对富裕的农户对出门打工、保护生位置。因此,倘若农户的基本生存、生活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农业开发行为的外部性影响也难以消除。虽然他们本身也意识到过度的农业开发对水资源和生态安全都产生影响,但是他们还是选择农业开发,而对农业开发可能产生的水资源利用、生态环境恶化等外部性影响采取了漠视。同时,他们也选择了多生孩子,这在现代社会中有点让人不可理解,但是在贫困的干旱流域区,多生孩子意味着繁衍后代,这为自己家族今后的发展多提供了一个机会,也意味着多一个边际成本低的农业劳动力。因此,根据马斯洛需求原理,经济基础决定着“经济人”理性。

3.2“经济人”行为外部性纵容,加剧“生态人经济”行为缺失

塔里木河流域经济贫困,区域GDP增长很大程度上主要依靠农业经济实现,特别是区域的财政收入也要依靠发展农业经济来实现。因此,要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关键就要依靠扩大农业规模来实现,这就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农业开荒,以扩大农业发展规模。这也就导致了区域政府的“生态经济人”行为缺失。另一方面,政府的“生态经济人”行为缺失,又进一步导致流域各利益主体,以及农业开发商和农户个人的“经济人”外部。特别是为投机商和大承包户创造了条件,他们有资本、有生产资料,也和地方行政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只有他们才有能力进行大规模的农业开荒。由于区域行政主管的纵容,许多投机商大面积的承包荒山、荒地,进行农业开发。而这种农业开荒行为有着地方部门的保护,在分配利用水资源方面具有优先权,而且在损害生态环境方面还有豁免权,这种大承包商的“生态经济人”行为缺失危害尤其大。

3.3“经济人”行为处于经济发展初期,后期将转变形成“生态经济人”

美国经济学家Grossman和Kureger提出环境倒U型曲线,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环境污染较轻,但恶化程度将随经济增长而加剧;当经济再发展到一定水平后,环境质量会逐渐改善。干旱区流域生态贫困区的经济环境曲线在初期生态环境也处于高度脆弱阶段,随着经济发展需求愿望的增长,特别是农业经济的发展,生态会进一步恶化,但经过一段时间后,生态环境又将逐渐恢复,甚至好于以前[8]。这是经过一个阶段的经济发展后,“经济人”的行为模式将由初期不顾一切追求经济利益,逐步转化到这种行为不仅不能获取利益,甚至会妨碍利益的获取,特别是妨碍长期利益的获取。这时候,追求“生态经济人”将成为趋势。而且,这其实也是一种“经济人”行为,是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人

”行为。这也是“经济人”向“生态经济人”转变的关键。目前,塔里木河流域较多的区域已经意识到“生态经济人”行为缺失产生的外部性问题,并逐步采取措施进行纠正,如加强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的统筹管理,严禁流域新增开荒地,开展对流域下游的生态输水工程建设,重视对流域林带的输水灌溉等。这些措施也是在意识到过去重视经济发展,轻视可持续发展后,产生了湖泊断流、沙漠化加剧、林带枯死等外部性问题后,由“经济人”向“生态经济人”转变的一系列措施。 4干旱区流域“生态经济人”的行为塑造

要想获得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对人类行为进行约束,关键就是要塑造理性的“生态经济人”行为模式。要通过体制机制、市场调节、加强管理等多方面努力塑造“生态经济人”。4.1倡导可持续发展,营造“生态经济人”行为环境根据以上分析,经济基础决定农户行为外部性。因此,要在努力解决经济问题基础上,实现“经济人”向“生态经济人”的转变。首先,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科学的发展观就是发展要顺应流域的自然规律,倡导可持续发展和“绿色GDP”发展观。发展始终要立足于流域的水土资源承载力与生态环境承载力,发展要顺应干旱区流域的自然规律。探索建立适合干旱区流域的“绿色GDP”指标体系。要努力改善经济环境,在基于可持续发展观指导下,实现流域经济结构转型,使流域从传统农业经济向高附加值的生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4.2加强监督管理,塑造“生态经济人”行为模式“经济人”行为外部性纵容,往往导致更大的外部性和“生态经济人”行为缺失。因此,加强对“经济人”行为的管理与外部性纠正就非常有必要了。要特别关注对流域水土资源影响较大的承包商,他们的行为如果得不到约束,就很容易产生经济外部。要对他们占用过多的水土资源、破坏生态环境资源等行为,收取他们资源补偿金和生态补偿金。严格查处,因为一旦有这种关系存在,他们的“经济人”行为将危害更大,而且难以查处。要通过宣传教育,以及科技进步,将先进的节水技术、生态农业技术、环境保护知识传导给农户,努力形成“生态经济人”行为模式。4.3进行市场调节,补偿“生态经济人”行为损失我们还要通过一定的机制,积极倡导节水行为和生态保护行为,从市场机制上塑造“生态经济人”行为。通过市场机制与价格杠杆,以及行政处罚等方式,纠正和规范“经济人”行为外部性。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杠杆作用,加快建立塔里木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对生态环境造成损害的,要求其作出经济补偿,以补偿“生态经济人”行为损失。政府还可以在科技进步、节水与生态新技术、新设施上进行一定的公共投入,对“生态经济人”行为进行奖励和补贴,引导农户积极采取“生态经济人”行为。4.4建设生态文明,加快“生态经济人”形成根据环境倒U型曲线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经济人”行为在经济发展初期和生态环境初期都将经历一个“经济人”向“生态经济!人”转变的过程,而且这个转变过程还比较的漫长。但是“经济人”同样也是“社会人”“自然人”,具有自然和社会属性,我们只要加强生态文明的塑造,加强对“经济人”的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引导,以及法制观念的养成,都将会加快“经济人”向“生态经济人”的转变进程,加快“生态经济人”的形成,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

对农业资源与环境的展望范文2

关键词:节能减排 经济 财税政策

节能减排是“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意在节约能源和减少环境有害物的排放,它明确要求“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节能减排的推广对于建立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既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又能发展新兴高科技行业、企业,促进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为解决就业、提高生活水平提供新的渠道。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节能减排已成为各级政府谋划经济社会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战略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寻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节能减排目标提出后,望城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节能减排,认真贯彻执行关于节能减排工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强力推进,狠抓节能减排,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本文在对望城县节能减排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节能减排措施对望城县经济各方面的影响,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一、望城县节能减排现状及特点

望城县能源生产与消耗总量位居长沙市五区四县(市)前列,电力、水泥、化工、有色金属加工等高耗能企业较多,节能工作任务重、压力大。为此2008年望城县成立能源管理办公室,主要承担能源规划与管理、节能项目评估与技术推广和能源执法等职能。能源管理办公室的成立,表明了县委、县人民政府对能源工作的重视和推进节能工作的决心,同时标志着望城县能源管理工作从此上了一个新台阶。

“十一五”期间,望城县节能减排工作进展顺利。需要减排的主要污染物为二氧化硫(SO2)和化学需氧量(COD)。通过结构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关闭了一批污染量大的砖厂,削减了SO2排放量;加强了工程减排,2008年开始修建望城县污水处理厂,铺设高塘岭镇、星城镇、黄金镇污水收集管网,并于2009年5月通过环保验收,6月份开始正式计算COD减排量,保证了“十一五”期间COD减排任务。

2008、2009年,望城县完成减排项目10个,完成SO2 减排量2179.75吨;完成COD减排1483.62吨,其中工程减排11家,减排量11.2吨,望城县污水处理厂减排量1472.42吨。2009年,全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2.5亿元,综合耗能110.9万吨标准煤(不含长沙电厂),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为1.77吨标煤(不含长沙电厂),比上年的1.89吨标煤下降6.15%。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6.1%,SO2排放量削减11.53%,COD削减4.69%。均达到了长沙市规定的目标值。

二、节能减排措施对望城县经济的影响

(一)节能减排措施对财政收支的影响

从调查情况看,节能减排措施没有对望城县财政收入造成特别大的影响,虽然关闭了几家企业,但是由于近年来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注重发展第三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财政收入稳步增长。从图1可以看出,望城县05-09年的财政收入是不断增长的,09年比05年增长了95.78%。

按照财政部规定,望城县在财政预算支出中单列了环保支出科目,将环境保护支出作为财政支出的一大类单列,并且在资金落实方面有明确的安排。从2006年起至2009年,望城县环境保护支出总额为6576万元(见表1)。从表中可以看出,“十一五”期间,望城县的环境保护支出预算金额逐年增加,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也在不断增大。

望城县财政未建立节能减排专项资金预算科目,但是有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包括建立污水处理厂、节能改造、淘汰落后产能等与节能减排相关的项目。2009年,用于污水处理厂设施扩大的专项资金1100万元,湘江流域治理专项资金82万元,节能专项与改造项目资金248万元,淘汰落后产能奖励366.5万元。

近年来,望城县加强制度创新,建立科学的奖惩制度,充分发挥财税政策的杠杆作用,建立了财政“以奖代惩”新机制,财政奖励资金与节能减排量挂钩,多节能、多奖励。2009年,用于节能奖励40万元。

县财政支持县污水处理厂和配套网建设。为了破解资金瓶颈,通过认真调查研究,县政府采取BOT方式投资建设县污水处理厂,由企业负责投资、运营,望城县在运营期内付给污水处理服务费,经营期满后将污水处理厂移交望城县。为了加快污水厂及配套截污干管的建设进度,在污水厂建设期间投入进行补偿。同时实行财政补贴。目前,望城县污水处理费为0.2元/ m3,按照BOT协议,定价应为0.83元/ m3,政府补贴0.63元/ m3。预计2011年会提高污水处理费,但政府还会给予相应的补贴。目前在建的还有乡镇污水处理厂,包括靖港古镇污水处理厂、乔口污水处理厂等,2009年财政下拨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补助资金305万元。

(二)节能减排措施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突出行业重点,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望城县在扩大投资的同时更加注重产业培育和消费市场培育,充分发挥工业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加注重商贸、旅游等第三产业的发展。积极引导科技创新,环保、科技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充分利用本地特色资源优势,遵循产业发展规律,产业布局日趋合理,经济发展逐步转型升级。

淘汰落后产能是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促进望城县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望城县政府及有关部门制定方案,明确淘汰对象。“十一五”期间,关闭了望城县箱纸板厂、东城镇金钩福利造纸厂、小电镀厂等污染较严重企业;限期搬迁海利化工、优美科富虹等企业。完成了湖南旺旺食品有限公司重油改烧天然气项目,完成秧田砖厂、兴旺砖厂等单位的清洁能源改烧工作。通过依法关闭,淘汰了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和落后的工艺、技术、设备及产品,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形成一个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体系。

改变产业结构,做大第三产业是降低整体能源消费的关键。“十一五”期间,望城县第三产业加快发展,平均增速为14.8%。到2009年,第三产业企业发展到7520家,从业人员达29150人,实现营业收入42亿元。房地产业、旅游业、商贸业和其他服务业均较快增长。望城县财政安排3000万元用于靖港古镇保护性开发,铜官镇跻身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休闲旅游业蓬勃发展,实现旅游收入5.2亿元;积极引进新一佳、国美等大型商贸企业。第三产业的发展使经济结构调整上有了新突破。

通过调查显示,第三产业虽然有较快发展,但是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并没有上升趋势(如图2)。农业的比重有所下降,而第二产业比重在不断提高,到2009年,达到了65.40%。工业主导作用明显,有色金属、能源化工等产业较快发展,随着长沙电厂、黑糜峰抽水蓄能电站、金龙铜业等大型重工业企业建成投产,重工业已成为县域工业的主导力量。重工业的加快发展将会给节能带来压力,同时减排任务也会加剧。

促进高新技术的发展、落实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政策措施,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水平是湖南省省委省政府对各级单位提出的要求。2007-2009年,望城县财政预算安排科技三项费用共5580万元(表3),分别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1.33%、1.61%、1.6%。全部用于科研和高新技术转化,重点支持企业的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技术改造。2007年高新技术产值达到了44.3亿元,同比增长24.2%;2008年,高新技术产值达到46亿元,2009年高新技术产值达到55亿元,呈逐年上升趋势。

(三)节能减排措施对就业的影响

产业结构调整、关闭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等措施并未对望城县就业造成不良的影响。望城县采取有力措施保证就业:对被关闭企业的职工进行下岗再就业;积极实施《就业促进法》,以县域内园区企业用工的集聚效应为依托,以“免费送技能、送岗位选择”为措施,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大力加强就业引导;认真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训;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做好劳动力输出工作,在东莞、中山等沿海大中城市建立劳务输出服务点。

(四)节能减排措施对其他方面的影响

在物价上,长沙市物价局会同市经委、长沙电业局对电解铝、铁合金、电石、烧碱、水泥、钢铁、黄磷、锌冶炼等行业的淘汰类和限制类企业严格甄别,加大差别电价实施力度,加价标准为在每千瓦时目录电价基础上分别加价0.15元、0.04元。望城县也有明确的规定,对淘汰类和限制类企业进行严格的甄别,由于高污染高耗能的小企业已经关停、限期整改与搬迁,所以没有可以执行的对象,暂时未执行差别电价。

在税收上,调研结果显示,针对节能减排,望城县在所得税上有优惠,对重点扶持和鼓励发展的产业和项目,给予企业所得税优惠,企业购置用于环境保护、节能节水产等专用设备的投资额,可以按一定比例实行税额抵免。其他税收项目优惠项目较少。

在信贷上,望城县金融机构没有相关的政策支持节能减排,如提供“绿色贷款”、发放支持节能减排重点项目贷款、收回不符合国家节能减排相关政策的企业贷款等。主要原因是环保审查难度大,信息渠道不畅通。在实际操作中,金融机构很难从企业获得所需的完整的环保审核材料,商业银行无法掌握“两高”企业的环保达标及耗能指标等第一手资料,不排除由于企业恶意隐瞒而造成信息失真的可能性。

三、促进望城县节能减排的政策建议

望城县节能减排工作卓有成效,每年均超额完成长沙市下达的节能减排指标。但节能减排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常抓不懈。根据望城县节能减排的实际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提高节能意识,强化大户节能管理

在目前能源供应相对紧张的形势下,要大力提倡节能意识,增强对能源短缺的危机感,加快推广应用先进节能技术,提高能源综合利用率,切实把节能减排工作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来抓。要根据望城县的实际情况,突出抓好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提出节能降耗目标和措施,加强管理与指导,加强对重点耗能企业的节能监控。

(二)加大财政投入

节能减排是公共财政支持的重要内容。但是由于望城县政府受财力限制,资金投入偏少,对节能缺乏鼓励支持,排污资金力量微薄,难以满足节能减排工作的要求。环保支出(包括节能减排)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不高。

在未来的节能减排工作中,要增加资金投入,形成中央专项资金为引导、地方财政资金相配套、企业自筹资金为主体的节能减排投入机制;完善以奖代补等方式;建立高效节能产品的财政补贴政策,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充分发挥财政补贴资金对节能减排的引导作用,完善地方政府淘汰落后产能的补偿和补助方式;完善环境收费政策,提高非标准,扩大收费范围、规范收费用途,落实收费原则,加快环境成本内部化进程。

在现行的预算支出结构中,建立节能支出科目和独立的节能发展专项资金,保证对节能投入的长期性和经常性。

(三)调整产业结构,提升结构性节能减排的能力

产业结构调整是节能减排的有效途径。

一是要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禁止落后生产能力异地转移,将落后产能和设备彻底淘汰出局;支持企业在淘汰落后产能过程中妥善解决职工安置、企业转产、债务化解等问题,确保完成淘汰落后产能的目标实现;建立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定期报告和检查制度,加强对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指导和督促检查。

二是用信息化等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排放;根据产业发展布局和结构调整要求,通过工业园区等有效方式,实施产业聚集,通过上下游产业联合、优化整合,实现综合利用、循环利用,最大限度提高能源资源和土地的利用效率;对同行业中小企业合理规划,实现产业园区划,实现集中供热、供冷、供电、供水和水处理的系统优化管理,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

三是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化。促进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的发展,加大第三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拉动全县节能减排;

四是要建立并实施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严格市场准入条件,遏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盲目发展,从源头上把好新上工业项目能耗入口关;强化对行业节能减排工作的具体指导,提升有色金属等重点行业节能降耗水平。

(四)加大金融政策对节能减排的支持力度

强化信贷准入条件,严把信贷关口,强化对资金用途的审核与检测。一是实施“总量控制,有保有压”的信贷政策,根据国家产业政策,信贷投资项目分类管理,对限制类的增量项目,不提供信贷支持;对淘汰类项目,要从防范信贷风险的角度,停止各种形式的授信,并采取措施收回和保护已发放的贷款。二是严格信贷准入管理,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三是强化对企业资金用途的审核与监测,对国家产业政策限制发展类企业,银行信贷已介入的项目,要实行专人、专项、专责监控,密切关注环保风险、贷款质量和贷款迁徙变化情况。

同时,金融部门要加大与环保部门的沟通与合作,逐步将环保执法监督、环境违法、环保审批、环保认证、清洁生产审计、环保先进奖励等信息纳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环保部门要定期向当地金融部门通报环境监测情况和企业环境违法信息(或接受金融部门的查询),使金融机构执行绿色信贷政策时有据可循。

(五)改革和完善税费制度

一是要完善排污收费政策。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随着节能减排工作的深入,望城县的排污费没有提高反而降低,2007年为509万元,08年为407万元,到了09年仅为246万元,这主要是因为排污收费变成排污超标收费。同时排污费核定征收程序不规范,征收环节内控制度不健全等也是造成排污费减少的原因。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进一步强化排污收费政策对企业排污的约束作用,健全排污收费管理体制,确保“应收尽收”,规范征收程序。

二要完善税收制度。扩大资源税征收范围,调整资源税计征依据,完善以从价计征为主、从价与从量相结合的征税政策。完善废旧物资和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的增值税优惠政策;实行税率与企业节能减排挂钩,制定节能节水、综合利用和保护产品目录,对列入目录的产品实行减免税优惠政策,对使用节能环保设备的企业给予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对节能减排效果明显的产品实行增值税优惠政策;允许企业抵扣其购置的节能减排设备所含增值税进项税金等。

(六)调整水、电、暖等准公共产品价格

在认真测算的基础上,可以对水、电、暖等采取限额收费法、限额内使用少收费,保证基本需求;对超过限额使用的多收费;对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进行严格的甄别,采取差别电价;对水供应可以采取梯形价格。

(七)进一步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

农村因为点多、面广、思想上没有节能减排的意识,工作进展受阻,农村节能减排任务仍然艰巨,所以要做到以下几点以保证农村节能减排目标的顺利实现。

一是增强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财政投入。解决农村聚居环境问题,首先要有资金保障。鉴于农村聚居点环境治理的技术经济特性,政府应建立相应的财政保障体系,确保资金来源的稳定。

二是高度重视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加大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力度,重点治理农村耕地的白色污染。另外要加强对畜禽养殖的污染治理,推动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工作。

三是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支持农业可持续发展项目。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统筹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扩大重大生态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专项补贴规模;立足资源化和循环利用,积极扶持农村清洁能源建设项目,提高废物的综合利用效率和效益。例如,在适宜地区积极推广沼气等清洁能源技术,对养殖场建设大中型沼气给予财政补贴或贷款贴息,对家庭小型沼气建设项目实行财政补助。

参考文献:

[1]贾敬全.“促进节能减排目标实现的财税政策研究”,《经济问题探索》,2010,第6期,174-178

[2]周宗明.《完善我国节能减排税收政策的思考》 ,《中国财政》,2010,第14期,47-48

[3]潘晓东.《不能忽视的农村节能减排问题》,《经济纵横》,2010年,第3期,50-52

对农业资源与环境的展望范文3

“开放教育资源是实现全民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而媒体资源教育具有灵活、机动、方便、门槛低、成本小的特点。它具备教育的基本要素:有较为宽泛的学习内容,具体到农广校的教育内容可包括农业知识的推广、农民教育的培训,农广中专教育及延伸的专、本科学历教育;它有源源不断的求学者,即以农民为主的渴望学习、渴望进步的广大求学者。

在农广教学中,媒体资源中的网络学习是我们推崇的一种实用、简便、快捷的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强调了学习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作用及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了在问题情境之中学习,学生所利用的资源是基于网络的资源,学习的方法以学生独立的自主探究为主。通过学习达到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情感的目的。

在农广教学与网络学习中,教师和学生应相互配合,把握以下几个重要环节,以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首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索欲望。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方式是在问题情境之中学习,因此,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就成为这一学习方式能否有效的前提条件。网络环境下,能够展现或模拟现实。例如,教师在设计农业知识课件时,可以形象生动、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农作物生长过程,禽、畜的饲养过程等,带领学生进入身临其境的问题环境,从而产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

其次,利用网络资源,提供探索空间。学习资源是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提供什么样的资源,以何种方式提供,就成为实现农广探索性学习方式最重要的策略。而农广教学从一般的农业技术知识的传播,到专、本科学历教育中英语、数学等多种学科,内容都可通过网络资源传给不同年龄、不同职业身份,不同时间、地点、场合的农广学习者,而农村基层也确实已有一个数量庞大、勤于钻研与探索的求学群体,他们正逐渐习惯于这种学习方式,并从中受益。

再次,学生自主选择探索形式。教师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后,学生就要进行大量的自主探索和实践操作。此过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安排学习内容的先后顺序,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如可以自己独立学习,也可以与人合作,与老师交流等等,他们对相关的站点和学习材料进行访问,了解有关知识,完成学习任务,这种方式真正把学习自还给了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后,定期归纳总结知识要点。因为农广学生的知识结构参差不齐,对知识探究有深有浅,常常对某一项知识技能或某一学科知识不能整体把握,这就需要教师定期利用课件将知识简单归纳总结,使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整理与深化的过程。

对农业资源与环境的展望范文4

关键词 农业废弃物;处置;资源化利用;现状;展望

中图分类号 X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0-0209-01

农业废弃物是指农业生产和再生产链中资源投入与标的产出在物质和能量上的差额,是资源利用过程中产生的物质和能量流失份额。农林废弃物是农业和林业生产与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数量巨大,具有可再生、再生周期短、生物降解、环境友好等优点,是重要的生物质资源[1]。随着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农作物产量提高、畜禽养殖量增加、农产品加工产业快速发展以及新农村建设不断展开,农业废弃物总量和种类呈上升趋势,特别是近10年来,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农村青壮年劳力的流失和劳动力成本的增加,土地流转已大势所趋,对于可用作燃料和肥料的农业废弃物利用率越来越低,导致农业废弃物随意遗弃的现象日趋严重。

1 农业废弃物的主要特点及处置现状

我国农业废弃物主要由4个部分构成,分别是养殖业废弃物、种植业废弃物、农村生活垃圾和农业加工业废弃物[2]。养殖业废弃物包括畜禽粪便和栏圈垫物等;种植业废弃物包括农田、食用菌种植及果园残留物,如作物的秸秆、菇渣、蔬菜的残体或果树的枝条、落叶、果实外壳等种植业废弃物;农村生活垃圾包括农村居民生活废弃物,如人粪尿和生活垃圾等;农业加工业废弃物包括农副产品加工后的剩余物,例如稻壳、麦麸、玉米芯、锯末、秸秆、树皮、果壳、蔗渣、畜禽粪便、菇渣、酒糟渣、中药渣等,来源于动植物,主要是由碳、氢、氧、氮、硫等元素组成。

目前,我国每年畜禽粪便产生量约25亿t,农业生产中植物性废弃物排放量逾20亿t,而浙江省畜禽规模养殖巨大,仅生猪饲养量就高达3 150万头,占肉类(畜禽)总量的76%,且规模化饲养量达70%以上,估计畜禽养殖废弃物的排放量高达3 500万t左右,仅浙江省每年农业生产中植物性废弃物总量约1 000万t,仅瓜果蔬菜的设施栽培面积已近13.33万hm2,产生植株残体逾500万t;作为浙江省农业支柱产业之一的食用菌年产约70万t,每年约有50万t食用菌生产废弃物,其中丽水地区食用菌产业产生的菌菇渣约25万t;农产品加工废弃物更是量大面广,各地均有分布。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食用菌栽培菇渣及农产品加工等农业废弃物产生量大且比较集中,其中富含有机物和多种矿质元素,而氮、磷、钾等植物需求的养分较高,并具有一定的持水、透气和吸附能力,这些有机废弃物利用率不到30%。浙江省农林废弃物数量多、利用方式简单、利用效率低,农林废弃物引发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传统生产模式的稻油秸秆,由于二茬种植间隔时间短、还田效果差、劳动力成本高等原因,废弃物往往被丢弃在田边河岸或烧掉,近年来蔬菜残体产生量大而集中,既没有专门的场地堆放和处置,又没有简便易行的处理方法,一些农业园区周边田间地埂及河道堆积如山、焚烧非常普遍,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和环境污染,农林加工废弃物的随意堆放,更易造成病原菌和蚊蝇害虫的滋生繁殖,增加农村生产及生活环境中病原菌和害虫的数量,对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污染周边空气、水体和土壤,导致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如何有效地充分利用这类庞大的自然资源是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2 农业废弃物研究、处置及利用技术

2.1 作为生物质能源材料

农业废弃物作为生物质能源的一部分,其开发和利用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是能源研究和环境领域的新热点。农业废弃物多数为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及其衍生物,与化石能源如石油、煤炭、天然气等相比,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可再生性,其来源于动植物,可以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进行再生,与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都属于可再生能源;二是通过合理的利用、科学的规划可以实现其可持续性;三是作为农业大国,生物质种类多样、分布广泛、资源丰富;四是利用方式多样性,目前农林废弃物的利用主要是采用热转化、生物转化等方法,将其转化为生物柴油、燃料乙醇等含氧燃料以替代化石燃料;将木质废弃物经高压,压缩成棒状、颗粒状的质地坚硬的成型物,该成型燃料可以用作锅炉、家庭取暖等;还可以通过直接气化,将其转变为电能进行利用。因此,农业废弃物再利用不仅具有可行性也具有必要性。大力提倡农业废弃物的再利用,不仅可以节约化石能源,缓解能源供给矛盾,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同时也是保护环境实现环境友好社会的需求。

2.2 农业废弃物通过堆肥化处置回归到农业再利用

2.2.1 畜禽养殖废弃物堆肥化处置生产有机肥及其专用肥。基于农产品安全生产对有机肥的巨大需求、高蛋白饲料源短缺等现实情况,结合畜禽养殖排泄物的特点和特性,通过猪、鸡粪繁殖蝇蛆养殖生物脱水处理工艺、牛粪添加吸水的农林废弃物纤维素类辅料,高温好氧发酵堆肥化处理及有机肥产业化方式,快速使这些废弃物腐熟、稳定,经干燥、粉碎等工艺获得优质的蝇蛆生物蛋白和商品有机肥料(符合NY525-2012),在作物施肥、土壤改良及耕地地力提升、农产品品质提高和中低产田改造中发挥积极作用,并进一步开发多种功能有机肥、多种作物复合专用肥等产品。

2.2.2 农林生物质废物堆肥化生产土壤改良剂、育苗及栽培基质。将山核桃壳、锯末、枯枝落叶、菇渣、药渣等农林废弃材料经过机械粉碎处理,并进一步经堆肥化发酵腐熟和消毒处理,这些废弃材料经发酵腐熟后,具有良好的理化性质,富含有机物、氮、磷、钾及多种矿质元素,并且具有良好的持水、透气和吸附能力,可以改善黏性土壤的团粒结构,使土壤疏松,增强土壤的通透性、透水性和持水能力,利用其吸附作用可以减少养分的流失,作为优良的土壤改良剂;不同农林废弃物腐熟稳定化后按照一定的配比配制成不同配方的育苗及栽培基质,可在原有草炭营养基质配方基础上替代草炭等不可再生资源50%~100%,降低了成本,在多种瓜果、蔬菜及花卉苗木上应用表现良好,是今后城市道路绿化、边坡绿化、市民阳台绿化及屋顶绿化的优质土壤替代品。

2.3 农林废弃物在环保废水、废气处理中的应用

农林生物质废弃物(如花生壳粉、木屑、椰壳、甘蔗渣、玉米芯、树皮、茶叶等)分子结构多样,分子内活性基团选择性大(如壳聚糖、木质素纤维等),易于采用不同的改性工艺来制备结构多样、针对不同废水、废气的吸附剂,吸附废水、废气中的染料、重金属、颗粒及有毒、有害物质等,农业废弃物具有来源丰富、可再生、无毒性、成本低、可生物降解、制备工艺简单等优点,其最显著的特点是环境友好,使用后的生物吸附材料排放到环境前,不用做进一步的处理,可以在吸附操作后进行焚烧而不造成环境污染[3],是环境保护中一类经济实用、来源广阔、可再生的优选材料。

2.4 农林废弃生物质炭化技术及生物炭开发利用

生物炭在土壤固碳、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中的双重作用成为当前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4]。利用农林废弃物进行生物炭开发利用是当前国际农业土壤固碳、废弃物环境治理、资源循环利用和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的绿色低碳农业核心国际竞争技术。该技术是研究开发各类农林废弃生物质炭化技术并推动生物炭产业化,可有效缓解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碳排放增加、环境污染加剧和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等一系列现实生态环境问题。《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已将农林生物质综合利用技术列入优先发展的研究领域之一。《浙江省农业生物技术科技专题方案》(2011—2015年)指出,农业废料和能源植物等成为产业创新的焦点,生物工程技术成为主导的技术创新路径。以生物质炭化技术及生物炭高效生产及系列生物炭产品开发应用为抓手,生物炭具有多孔性、巨大表面积及羧基基团,因而具有较大的离子交换量(CEC),具有较强持水能力及更高的养分保持能力,能改善土壤理化性质,能改变土壤的生物质种类、生物活性,提供肥料利用率,必将促进土壤固碳减排,提高我国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 农业废弃物利用的发展前景及展望

近10年来,各级政府对农业废弃物处理利用技术的研究和投入逐年增加,但集中处置的基础设施和技术规范还远没有到位,不仅使大量农业固体废弃物可再利用资源白白的浪费掉,而且还造成了农村环境污染,加大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压力,更不能适应当前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农业废弃物日益增多与处理技术滞后的矛盾,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生态建设的瓶颈因素之一。我国还是一个农业大国,开展农林废弃物的再利用,不仅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量,减轻农林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促进农村生态环境改善,还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有助于解决环境问题和“三农”问题,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的可持续发展,对建设“美丽中国”具有积极的社会和经济意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发展潜力巨大、发展前景美好,必将成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行业之一。

4 参考文献

[1] 田赟,王海燕,孙向阳,等.农林废弃物环保型基质再利用研究进展与展望[J].土壤通报,2012,42(2):497-502.

[2] 陶思源.关于我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问题的思考[J].理论界,2013(5):28-30.

对农业资源与环境的展望范文5

经济形势比较稳定。发展的环境相对宽松

产业转移速度加快,有望承接更多的投资项目

清洁能源开发进度加快。将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西部大开发政策向重点地区倾斜,将使四川得到更多的支持

消费结构多元化转变。对产业发展的拉动作用更加明显

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拓宽了四川发展空间

挑战:

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面临考验

均衡发展会遇到更多困难

由粗放发展向集约发展转变难度较大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困难较多

扩大就业、提高社会保障水平面临的问题不少

深化改革、破除体制面临诸多考验

“十一五”期间,四川经济发展面临诸多新的机遇。

国内外经济形势比较稳定,市场需求尤其是资源类产品需求呈较快增长态势,发展的环境相对宽松。从国际看,世界经济仍然处于复苏阶段,尽管目前有恐怖主义、油价上涨、禽流感等威胁,但未来几年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的势头不会逆转。从国内看,自2001年开始,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上升周期,2003-2005年连续三年保持9.4%以上的速度。最近两年针对部分行业过热采取的宏观调控措施,虽然会使经济增长速度有所回落,但有关部门预计在“十一五”期间仍可保持8%左右。

国内外产业向内陆地区转移速度加快,四川具有比许多内陆地区更有利的条件,有望承接更多的投资项目。首先是外商继前几年由“珠三角”向“长三角”转移之后,“北上”和“西进”的趋势增强,四川最近两年吸引外商投资增速明显加快。其次是东部地区受制造业成本上升和能源、土地、劳动力等的制约,部分产业开始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四川与西部其他省市相比,具有生产要素丰富,资源种类多,制造业基础好,配套条件较佳的优势,对项目的吸引和容纳能力强,不仅有条件吸引大量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企业,而且有条件吸引更多高新技术企业落户。

全国能源结构和布局的大调整,将使四川的水电、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开发进度加快,从而形成又一新的经济增长点。未来10年,四川省将有10个左右装机在300万千瓦以上的特大型水电站上马,总装机规模相当于3个三峡电站。此外,全省还有大量装机规模在300万千瓦以下的大、中、小电站,仅“十一五”期间,水电建成规模将达到1500万千瓦以上。四川将成为全国最大的水电基地。未来5年,天然气开发也将加快速度,产量有望在2005年基础上翻一番。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城乡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政策向重点地区倾斜,将使四川得到更多的支持。未来几年,国家对长江上游生态建设、少数民族地区、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发展,将会继续给予更多的资金和项目投入。四川作为西部城市最密集、经济最发达和产业基础最好的区域,有望得到重点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将使作为农业大省的四川有更多受益机会。

四川省人均GDP已经站上1000美元台阶,消费需求开始向由传统的以吃穿为主向消费结构多元化转变,市场需求总量迅速增长和需求结构变化,对产业发展的拉动作用更加明显。到“十一五”末期,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有望达到11000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900元。尽管与全国相比,仍然是一个较低的水平,但由于总量大,完全有条件形成更大的市场需求总量。

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为四川的各种生产要素重组和生产力合理布局拓宽了空间。泛珠三角合作将使四川能够利用产业差异获取新的分工利益。西南合作将使西南大通道建设、跨省旅游线路建设、特色能源配套开发等进一步加快。川渝之间的合作,则是未来五年进展最快的合作,成渝地区的互动和发展,完全有可能纳入国家区域规划,由此给四川带来更多的投资、要素整合、产业扩散和延伸的机会。

同时,“十一五”期间四川也面临一些新的挑战。

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面临考验。目前,四川受人口总量大、耕地资源和水资源紧张等的制约,人口、资源、环境之间冲突不断,环境承载力较弱,很多区域的环境容量非常有限,需要花大力气解决。尽管“十一五”规划提出要根据各区域特点和资源环境条件,分别确定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并将在生产力布局和城镇布局上进行有力度的调整,缓解日益恶化的人口、资源、环境矛盾,但受发展观念、区际利益和体制等的影响,实施的难度非常大,

防止差距过度扩大,尽可能保持城乡和区域之间的相对均衡发展,会遇到更多困难。按照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的要求,必须逐步缩小城乡和区域之间在发展上存在的巨大差异,促使农村和落后地区发展更快一些。而四川正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各种生产要素进一步向城市集中和向发达地区聚集,是发展的大趋势,未来发展最快的仍然是城市和发达地区。至少在未来五年内,城市的生产要素大量向农村扩散、发达地区的企业大量向落后地区转移,还不太可能成为主流。

加快由粗放发展向集约发展转变,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面临许多挑战。四川现有产业以资源、资金和劳动密集为主,产品以初级加工为主,单位产品的材料消耗、能耗、水耗等本来就高,大幅度降低消耗,加快产品升级换代难度很大,再加上未来全省特色资源开发项目多,不少地区受工业化程度较低的制约,吸引深加工项目投资的配套条件差,发展更多依托初加工产品项目支撑,因此加快由粗放发展向集约发展转变,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大幅度降耗和减少废弃物排放,面临许多挑战。

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缓解社会发展严重滞后矛盾的困难较大。按照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必须逐步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缓解社会发展严重滞后的矛盾。而四川的社会事业发展欠帐多,解决难度大,尤其是农村、民族地区和山区大量存在的上学难、就医难、行路难、通信难、用电难、用水难等问题,是过去长期积累形成的,要有所改善,需要大量资金的持续投入和动员各方面力量参与,这对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财政支出能力非常有限的四川来说,遇到的困难将更大。

对农业资源与环境的展望范文6

关键词:观光农业;规划;初探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9-0008-1

观光农业是一种新型旅游产业,在我国经过2O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通过研究观光农业的发展历史、基本概念与观光农业规划的相关内容,分析我国观光农业的现状,来探讨我国的观光农业规划。

1 观光农业与观光农业规划

1.1 观光农业

观光农业是以农业为主体、观光为目标、传统农业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而形成的交叉型产业。伴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人们发现农业不仅具有生产,还具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独家的生活。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竞争的日趋激烈,人们渴望多样化的旅游,尤其希望能够回归自然,在典型的农村环境中放松自己。观光农业就是以“绿色、休闲、参与、体验”为特色,给有课提供可以观赏、垂钓、烧烤、狩猎、采果、制作标本等各项服务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

1.2 农业观光规划

农业观光规划要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维护与美化区域农业和农村自然景观风貌为前提,要选取合适的地点,具体设计合适而有特色的项目,从而建立起一系列的观光农业景区。观光农业规划设计的内容基本上是参照旅游规划的内容而定的,并以市场为导向,结合本身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开发方案,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理,有利于农业额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的保护。

2 对我国观光农业规划的探讨

2.1 发展我国观光农业的前提

回顾我国观光农业的发展,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明显不足,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肆意破坏。在开发观光农业时,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效益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对自然资源大量浪费,忽略乡土文化的挖掘,破坏了原有的宝贵的农业自然资源、特色,甚至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和良性生态循环。由于资源的过度消耗,在旅游开发同时,如何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旅游区建设的首要问题, 以持续发展为前提已成为世界观光农业发展的主流。根据我国观光农业的现状,现阶段我国观光农业在规划上主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保护环境保护,以形成生态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是我国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保护和营造好的生态环境是其成功的根本保障。

2.2 发展我国观光农业的条件

2.2.1 旅游资源 观光农业具有强烈的地域性,观光农业区所在地区的综合自然条件在一定程度上确立了其开发类型和方向。一般而言,所有农业景观资源和与农业生产相关的活动都可以作为旅游资源。进行观光旅游农业开发的地区,要根据其自身农业景观资源的构成及所辐射的旅游区域的旅游需求来综合考虑,从而进一步发展其独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和农业景观资源作为该地区观光农业开发的主要旅游资源。

2.2.2 区位交通条件 对于观光农业这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而言,它所依托的是农业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这种非稀缺的资源,因此,它所提供的服务所辐射范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就决定我们在选择观光农业开发区域时要考虑其与周边市区的距离,尽量选在距离市区车程不远的城市近效区以及交通条件良好的地区。只有这样,观光农业才能够吸引足够的游客在较短的时间内到达,并且有足够的时间参与观光、休闲以及娱乐。

2.3 发展我国观光农业的规划设计

针对目前观光农业规划理论方法存在相对滞后的问题,需要对观光农业规划理论方法进行科学的研究。

在上图所设计的农业观光规划中,我们可以以复合生态系统理论为核心、以景观生态学相关原理和物质循环经济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复合生态系统分析和观光农业规划程序,并采用复合系统纵横向分析法、景观空间格局分析法、社会经济资料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等来进行复合生态系统分析,同时,采用生态农业景观空间格局设计和生产农业产业网络模式设计来进行观光农业规划。

科学的、客观的生态农业规划与设计方案是低效益的传统农业向高效益的生态农业转化的关键,我们应在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上,把社会、经济与自然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一个整体,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峰.观光农业规划的理论与实践[D].中国农业大学硕士论文,1999,(12).

[2] 帅文波.区域生态农业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以山东省胶南市为例[D].中国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5,(06).

[3] 郭春华.可持续观光农业规划探讨—以广州市郊满山农庄为例[D].北京:北京农学院学报,20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