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范例6篇

如何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

如何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范文1

关键词:自主创新 培育核心竞争力

一、核心竞争力与企业创新的关系

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不能一蹴而就,它是企业决策者们经过不懈努力获得的具有长久性和稳定性的竞争力。其构成要素包括核心技术能力、管理协调能力、对外影响能力、应变突发事件的能力等。其中,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技能的培育,是促使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诸要素中的至关重要条件。其一,它超越了具体的产品或服务,将企业间的竞争,直接升华为企业整体实力的对抗。其二,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生成具有不断创新的特性。其三,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是知识与经验的长期积累,是创新和再创新的发展成果。

二、中小企业自主创新面临的问题

第一,中小企业创新动力不足。

目前,科技政策与企业发展、资金、消费等政策之间缺乏关联。大多数中小企业的优势仍停留在劳动力和资源使用的低成本上。资本实力、技术实力雄厚且创新能力很强的中小企业很少,创新所需要的技术、资金等方面的瓶颈也压制了企业创新的动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面临很多的技术风险、市场风险和技术流失风险,中小企业缺乏创新管理的基本经验,无力应对创新的巨大风险,中小企业缺乏创新管理的经验,无力应对创新的巨大风险,普遍存在“创新恐惧症”。而且,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不长,致使创新动机不足。

第二,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

首先,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资金来源不足。技术创新存在成本高、回收周期长等风险;中小企业融资难,一方面因金融机构对小企业贷款有较多限制,而且审查也较严格;另一方面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风险投资机制尚未建立。缺乏抵押资产的科技小企业,往往因资金问题而不能顺利发展。其次,缺乏创新意识和技术知识。不少企业重引资轻引技,重营销轻研发,重引进轻消化吸收,宁愿把钱投到市场营销上、设备引进上,也不愿在研发上担当风险。有些企业对专利知识认识不足不知道什么样的技术可以申报专利,不知道如何申报国家和国际专利。再次,创新人才严重缺乏。一方面缺乏研发人才,人才引不进,养不起,留不住,熟练的高级技术工人也不多。

第三,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健全,自主创新成果的产业化程度低。

据统计,目前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3%左右,转化速度也较慢,造成科技与经济严重脱节。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较弱,维权知识也比较匮乏。因此知识产权遭到侵犯屡有发生,尤其是一旦遭遇国际诉讼案件,中小企业由于没有知识产权保护,生存和发展都会遭受较大打击。

三、以自主创新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思考

(一)精心构建创新平台,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在急剧创新资源、加速成果转化上实现新突破。要加速建立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各种公共技术支持平台,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设计、信息、研发、试验、检测、新技术推广、技术培训等全方位服务,为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提供场地、仪器设备、技术人才等技术支持。利用创新载体,孵化和培育一批高新技术,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建设重点实验室、技术研发中心、博士后流动工作站等。

(二)培养企业自身造血机能,提高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能力。加强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核心竞争力,最关键的着力点,还需要培养中小企业自身造血机能,提高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能力,依靠自身力量突破核心技术或概念,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和商品化。

1.建立企业技术创新战略。企业要形成核心竞争力,应进行技术创新,占领技术制高点。一方面,在研究开发方面,应力争通过自身研发技术团队努力,获得产品核心主导技术;另一方面,在技术成果申请上,需要率先注册或申请以寻求法律保护;再者,在研究开发、设计、生产、销售等创新链上的每一环节都需要有企业自身相应的知识支持和能力支持。企业还可以通过同其他中小企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进行资源整合、共享,吸收和掌握率先创新者的核心技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技术改进和完善,与合作方联合进行研究开发、生产销售。

2.加强企业创新人才管理。首先,重视管理创新,培育创新型领军人才。大力培养创新型的领军人才,是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应着重培养“敏锐观察、科学判断”的科学决策能力和“厚积薄发、慧眼独具”的超前思维能力。其次,提高全员职工创新创业的竞争力意识。铸造企业核心竞争力,首先必须强化全员职工的创新创业意识,坚定他们对创新本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的认知。企业员工的创新意识培育,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使员工敢于解放思想、突破传统、突破常规、突破观念,具有变革精神和竞争意识,敢于挑战市场风险,在竞争中逐步培育创新能力。

如何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范文2

[关键词] 核心竞争力 培育 竞争优势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的企业昙花一现,有的企业却长盛不衰。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不是单方面的,笔者认为最关键的是核心竞争力。凡成功的企业,无不缘于其创新能力、管理模式等各方面具有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它是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的根源和基础。例如德国西门子的电机制造技术、索尼的微型化等核心竞争力为各自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

核心竞争力是由美国密执安大学商业管理研究院的管理学教授普拉哈拉德和英国伦敦商学院的战略管理学教授哈默尔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一文中首次提出,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尤其是协调组织中各种技能的学识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的学识。文中指出日本NEC公司之所以能获得长期竞争优势,奥秘就在于它远见卓识地培养了核心竞争力,由此掀起了世界研究核心竞争力的热潮。根据哈默尔和普拉哈拉德的描述,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集体学习,尤其是学习如何把不同的产品、技能统一起来并把多种技术有机结合。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各种资源或能力综合作用而产生的一种合力,是关系到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资产,是企业特殊的长期持续经营能力。它具有无形性与动态性、系统性与整合性、专有性与不可复制性,是企业个性化的“管理遗产”。其构成要素包括核心技术与技术创新、资源优势、环境条件、营销网络、管理协调、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等。可表现为企业响应能力、战略决策能力、核心生产制造能力、核心市场营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核心品牌形象能力,核心服务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

企业的特殊资源、自然禀赋、一次成功的技术发明并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以企业整体为载体,是企业长期积累的结果,并非通过市场交易就能真正获得;其关键是协调和有机结合,不是分散的技术或技能。

一、培养核心竞争力,增强企业竞争优势

核心竞争力理论是战略理论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企业适应环境变化的必然选择,是企业竞争力的着眼点。在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培育核心竞争力是我国企业建立竞争优势,在国内国际市场竞争中取胜的法宝。培养和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涉及核心竞争力的识别、培养、发展和更新等一系列的问题,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

1.树立核心竞争力的观念,识别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往往是一个组合的概念,是由多种技术和能力形成的一种合力,因此其识别应当是由各战略业务单位的管理者和相关人员进行,以便于对此核心竞争力的认识进一步细化到具体的技术、人力资源等各种能力上。同时应采用与竞争对手比较分析等多种方法,识别出企业的主要核心竞争力及其构成要素,利于核心竞争力培育的可操作性。

2.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与培育

(1)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部培育――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来源

第一,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应高度重视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它关系到企业未来战略发展方向,因此高层领导应给予高度重视,制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战略,有意识地培养和学习,有利于企业经营战略的制定。第二,是让企业战略业务单位的管理者和全员共同参与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只有学习型的组织才可能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第三,以核心竞争力为中心配置企业的资源和能力,保障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第四,重视核心竞争力的不断积累。核心竞争力的构建需要长期培育,更多地依靠经验和知识的积累,并非某项重大发明所能造就。最后,创建相应的企业文化和组织结构,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创造良好环境。

(2)外部并购与联合开发――核心竞争力培育的加速器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动态性、开放性。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不可能守着原有的核心能力一成不变,而是不断地调整、变化、扩充。如果企业能够迅速吸收外来资源,则可能在短期内获得必要的竞争力要素,赢得商机。可通过外部并购和联合开发等方式快速获得某种核心竞争要素,但要使其真正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还必须注意学习与积累使其内化。

二、培育核心竞争力应注意的问题

1.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才能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

哈佛商学院出版副总裁乔纳森・D・利维先生所提出的“企业的人力资源和知识管理能力才是企业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的观点得到了业界普遍的赞同。企业人力资本的多寡、知识管理能力的强弱才是制胜因素。因此不断给员工施肥、让更多人得到知识,建立学习型组织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培养的关键因素。

2.注意区分核心竞争力与有竞争力的产品、独特资源等

核心产品或独特资源并不等于核心竞争力,而应以此为基础进行核心竞争力的开发。

3.正确看待企业合并、战略联盟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

笔者认为,合并与联盟对短期内提升核心竞争力有一定的作用,但只有积极主动地从联盟中进行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才能真正地长期地提升核心竞争力。如日本与美国的合资企业通过在联盟中的学习与积累,大大提升了日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注意培养核心竞争力的保护意识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通过长期发展和强化建立起来的无形资产,一旦丧失将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例如传统工艺景泰蓝就是被日本参观人员学习、模仿而流失,并最终导致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一败涂地。因此企业必须通过持续、稳定的支持和保护以避免核心竞争力的丧失。首先,应自行设计、生产核心产品。二是要加强对核心能力携带者的管理和控制,提高他们对企业的忠诚度,消除本位主义思想,对核心能力携带者进行合理配置。最后,应谨慎处理某些可能包括具有潜在价值的核心能力及其组成部分或核心能力携带者的经营业务。

总之,加大人力资源管理,通过内部和外部两方面进行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是企业在复杂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成功的关键。培育核心竞争力,增强企业竞争优势,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付明喜:左右企业命运的12大选择,北京地震出版社,2005年

如何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范文3

一、核心竞争力基本内涵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个比较新颖的术语,第一次明确提出这一概念的是美国经济学家普拉哈拉德(G.K. Prahalad)和哈默尔(Gary Hamel)。他们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一文明确指出:核心竞争力是组织对企业拥有的资源、技能、知识的综合能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知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有机整合各种技术流的知识”,(Core competencies are the collective learning in the organization,especially how to coordinate diverse production skills and integrate multiple streams of technologies)并据此创造出超越其他竞争对手的独特的经营理念、技术、产品和服务。这标志着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确立。

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被引入中国后,引起了企业界、理论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不少专家、学者对此作了深入研讨。我国经济学家吴敬琏等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得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的基础是将技能、资产和运作机制有机融合的企业自组能力,是企业推行内部管理性战略和外部交易性战略的结果。”康荣平指出,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所具有的在本行业独树一帜的、难以复制和模仿的能力,可实现用户看重的、高于竞争对手的价值,可提供进入广阔多样市场的潜能,从而是长期利润的源泉。管益忻则把企业特有的,足以胜过对手的市场预测、研究开发、市场营销、加工制作、经营决策、品牌战略、企业文化、战略管理以及企业的产品升级、制度创新等一系列的关键程序、能力、资源、机制均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根据中外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就是企业适应外部环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的能力。企业核心竞争力实质是企业独具的,使企业能在一系列产品和服务中取得领先地位所必须依赖的关键能力。它是企业组织长期积累的、通过管理整合形成的、相对于竞争对手能更显著地实现顾客需求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所模仿的动态能力,通常表现为企业的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或者二者的有机组合。

这个定义指出了核心竞争力的三层管理属性:一是通过管理整合形成的;二是核心竞争力是动态的能力,因而需要进行动态管理;三是核心竞争力有时直接表现为企业的管理能力或者是管理能力与技术能力的组合。

二、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和提升的规划内容

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分阶段要做哪些工作,即时间进度安排;二是谁将来负责做,即组织分工;三是做这些工作的保障是什么,即资源配置;四是如何做,即具体的途径方法选择。

(一)时间进度安排。核心竞争力培育和提升规划的时间进度安排需要做好两件事:一是时间跨度;二是分阶段应做的工作或实现的目标是什么。时间跨度一般在5~10年或者更长,大于企业战略规划的时间。在确定核心竞争力培育的时间跨度后,就需要初步细化在此时间跨度内分阶段做的主要工作。通常,是按年(少数情况按阶段,各阶段时间根据实际需要可以不同)列出每年应达到的工作目标,即核心竞争力培育的最终目标分解到各年度工作目标。至此,核心竞争力培育和提升规划的时间进度安排完成。

(二)组织分工。核心竞争力培育和提升的组织分工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公司层面,公司领导层的分工;二是公司职能及经营单位层面的分工。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一系列技能、能力的整合,为了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企业需要先培养出构成核心竞争力的要素能力;对于复杂的企业,既要培养技术型要素能力,又要培养管理型要素能力。通常,构成核心竞争力的要素能力可能分布于分属不同公司领导负责的不同部门、单位。要素能力的培育可以由不同的公司领导负责,但是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则必须由一位级别更高的公司领导统一负责,通常由公司总裁或CEO负责。

(三)资源配置。这里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制度资源。对于携带核心竞争力要素能力或者有创造这种要素能力的员工,在核心竞争力培育和提升的过程中要充分加以利用。物力资源的配置应主要以有利于培育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为指导。制度资源是指企业对核心竞争力培育和提升工程所给予的一切组织、制度上的支持和许可。

(四)途径选择。途径选择主要是指为了达到预期的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目标,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所选择的途径。

三、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和提升的途径

(一)内部成长方式培育和提升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内部成长是指企业不依赖于外部渠道而完全通过内部力量开发知识,尽管企业可能会从外部收集一些独立的信息并将它们组合起来创造出新知识。通常是成立专门的研发小组负责核心竞争力所需技术、知识的开发,包括基础技术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两类,中小型企业应主要集中于将基础技术商业化的应用型研究。尽管内部知识开发通常与技术型能力相联系,但它同样也适用于营销等管理型能力的获取,如发展特别有效的营销机构以持续提供优越的市场信息和顾客服务同样可以成为一项核心竞争力,并通过有规律的内部知识开发而不断强化。

基于内部知识开发的核心竞争力对竞争对手来说最难以模仿,因为它不仅包含了企业文化,而且还是基于员工的集体行为。正因于此,或许竞争对手可从本企业挖走少量员工,但这并不能使竞争对手复制竞争力。通过持续的学习和进一步开发核心竞争力,这些关注内部开发型的企业依靠他们的创新能力持续地领先于竞争对手,这是内部开发的最大优势。

然而,内部开发也有三个问题值得注意:一是依赖于内部开发知识的企业的一个危险倾向是,对任何不是内部开发的观点、创意持有怀疑,当市场发生巨大或非预期的变化或当出现新的技术突破作为替代时,过于关注内部开发型的企业可能对此反应迟缓,从而不能做好从外部寻求解决办法的准备。二是由于知识的开发过程只发生在一小群人当中,如果企业其他人员不能广泛和容易地获得所创造的知识,那么它将不会被所有相关各方拥有以真正在整个企业内促进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企业也将不能从核心竞争力利用中获益。三是由于不能恰当地以编码形式存贮或在企业内系统地被分享,知识也可能因机构重组和关键人员的丧失而流失。

(二)中小企业加盟合作――行之有效的途径。当不同企业拥有各自专长而又互补的知识时,它们可以通过建立合资企业、产权互换、联营或战略联盟等合作安排实现互相学习。通过合作中企业双方知识的交流、促进,有可能建立一项任何单个企业都不可能或难以建立起来的竞争力。理想情况下,合作的目标是对双方企业而言都可从双向的信息、知识、资源流中获益。然而事实上,由于定义不明确的目标、隐含的议程和企业资源的缺乏,这种知识的转移通常并不均衡。所以,企业应注意合作伙伴的选择,建立管理合作关系的能力,使企业从中学习到知识并迅速扩散到其他未参加合作的人员。

然而,通过学习来强化核心竞争力经常被当作合作的第二目标,首要目标则是一些有形的研究、制造、风险分享和市场目标。由此,直接参与合作的人员可能会过于关注实现首要目标而不是将知识从合作中转移到企业的其他成员。而且,在长期运营的合作机构工作的员工很可能会将他们对各自母公司的忠诚转移到合作机构。另外,合作机构雇佣的新员工缺乏动力和积极于母公司隐含的目标。经常利用合作方式促进竞争力培育的企业不仅要快速而实用地从合作者那里学到有关知识,而且还要当心造成简单地利用合作者之后抛弃他们的坏名声。在某一次合作中投机行事是可能的,但从长远看,它会阻碍与其他企业的合作,甚至导致市场惩罚的不良后果。

(三)并购――培育和提升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捷径。并购是指企业的兼并与收购,是企业间接获得生产要素的一种方式。当某种知识或竞争力不容易获取并包含在另外一个企业不可分割的各部分中时,企业并购对于获取该知识或竞争力恐怕是最适宜的途径。并购优势之一在于它的快捷性,假如出现了一项对保持企业技术竞争力十分重要的新技术,购买一个具有完整研发队伍的企业或许是获取这项技术最快捷的途径。优势之二是它的排他性,一旦购得就没有竞争对手可以获得同样的竞争力。

如何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范文4

论文内容摘要:随着竟争环境的激烈,旅游企业开始大规模扩张,通过收购兼并,旅游市场份额越来越向少数几个大旅游集团集中。由于自我积累扩张的时间跨度过长,旅游企业要增强竞争优势,必须要从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出发,从而积极稳妥的推进企业战略并购。

核心竞争力是一种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是组织内部关于如何协调复杂的生产技能和多种关键业务流程知识的总汇,同时通过这种整合来适应和改变外部环境,形成有力的、对手难以模仿和替代的竞争能力。对旅游企业而言,核心竞争力能实现旅游者所看中的核心价值,具有独特性和延展性的特点,这就使核心竞争力成为旅游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和基础。

    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途径及并购动机

    (一)培育途径

    旅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可以由两条途径来获得一是内部培育,即依照核心竞争力和公司战略的要求来对资源进行配置,通过不断学习和积累建立内在的核心竞争力;二是外部获取旅游企业所需的核心竞争力要素,经过整合和吸收,逐步建立核心竞争力。内部培育核心竞争力具有稳健、有序、易于控制等优点,但一般周期较长且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外部获取核心竞争力的方式(如并购)一般所需时间相对较短,但是对并购后各要素的整合要求较高。

    旅游企业并购是旅游企业进行资本运营的主要手段,是旅游企业为获得目标企业的部分或全部控制权,而运用自身可控制的资产去购买目标企业的控制权,从而使目标企业的法人地位消失或引起法人实体改变的一种产权交易行为。近年来在入世和过度竞争的双重压力下,国内旅游企业逐渐由数量扩张向产业整合进行过渡,大型旅游企业先行拉开了大规模并购浪潮。企业期望通过并购来增强竞争实力,提高企业经营绩效。

    (二)并购动机

    从核心能力培育和构筑的动机出发实施旅游企业并购,可以有效地促进并购行为的成功,并带来持续的竞争优势。在旅游企业核心能力识别的基础上,基于杨L?能力的旅游企业并购动机,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培育核心能力。并购旅游企业通过获取外部旅游企业(被并购企业)独特的知识、资源和技能,甚至核心能力,以培育自身的核心能力。

    强化核心能力。对于正在发展核心能力的旅游企业,通过并购从被并购企业获得互补性的外部资源和知识与企业自身资源和核心能力支持系统相结合,提高核心能力抵抗外部因素侵蚀的能力,使原有核心能力得到强化。

    扩展核心能力。对于已构筑和培育了核心能力的旅游企业,通过对外部企业(被并购企业)的并购,使原有核心能力得以扩展和渗透。

    核心竞争力与旅游企业并购的辩证关系

    核心能力培育和旅游企业并购活动之间具有互动关系,这种互动关系可以从并购行为对旅游企业核心能力的作用,以及核心能力对旅游企业并购行为发生和成功的促进两个方面来讨论。

    当已构筑和培育了核心能力的旅游企业,通过对被并购企业的并购,使原有核心能力得到扩展和渗透,为并购行为的成功提供内在保证,同时由于获取了外部资源和知识,使得原有核心能力得到强化。

    作为并购方的旅游企业通过获取被并购企业所拥有的独特知识、资源和技能(甚至核心能力),来强化和建立自己的核心能力,使并购活动得以成功,并实现核心能力的扩展。

    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旅游企业并购策略

如何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范文5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管理会计;创新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1990年Prahalad和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一文,从此,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论在管理学界和企业界迅速成为管理的主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持续的竞争优势已成为战略管理的目标,而核心竞争力是维系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核心竞争力的本质是一种能力,主要体现为文化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等。它具有异质性、扩展性、动态性和不易模仿性。如何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每一个企业在竞争中取胜的关键。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全球性竞争的日益加剧,管理会计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核心竞争力与管理会计具有一定的辩证关系,基于核心竞争力的管理会计创新将成为新经济时代管理会计发展的新方向。

一、基于核心竞争力的管理会计研究回顾

在我国,迄今为止,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管理会计的关系的研究,系统性的文献资料较少。关于核心竞争力和管理会计的关系的研究文献主要有:谭劲松等人早在2000年时就明确提出了“对于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会计应该怎么办”的问题,他认为核心竞争力对会计的影响是重大的。其对于企业内部管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运用科学的现代管理方法,健全企业组织结构,重塑内部管理机构,不断强化企业的内部管理职能。刘爱东等人在2001年又继续发展了谭劲松的观点,他认为会计对内部管理职能的水平和质量直接关系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高,就核心竞争力和管理会计的关系而言,结合核心竞争力的不同层面,应从以下方面完善会计的对内管理职能:建立战略管理会计,提高企业战略管理能力;完善作业成本法,增强企业核心制造能力;不断进行会计创新,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推行责任会计,加强成本管理,培育企业核心营销和应变能力;加强企业会计组织管理,提高企业核心组织能力。除此之外,冯巧根等人在2002年又提出了扩展以企业核心竞争力为导向的管理会计的思路。他认为,顾客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企业价值管理(管理会计)的任务就是充分挖掘顾客的价值,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黄珍文则在2005年指出,新经济时代管理会计的主题是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企业应将核心竞争力的思想融入管理会计的理论与方法中,以获取企业整体竞争优势。姚春芸在2008年就管理会计和核心竞争力的关系发表了个人的观点,她认为,管理会计更注重向管理层提供信息的有用性,管理会计可以灵活地根据企业需要,运用各种可行的方法,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评估,管理会计提供的信息可以综合运用作业成本管理和价值链分析等方法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评价,进而帮助企业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对管理会计的要求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多层面能力的结合,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企业文化核心的培育。企业文化是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促成优秀企业的形成和发展,良好的企业文化是营造企业核心竞争优势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企业核心竞争力究其根本是企业文化的竞争。因为,当今世界经济与文化融为一体的发展趋势非常明显,国家之间的竞争带有明显的文化竞争色彩,而企业之间的竞争更直接地进入了商业文化竞争时代。面对竞争,要想不被战胜,首要的是文化创新。因为,技术和管理能够被模仿与复制,而潜入人心的文化是不能被模仿与复制的。因此,在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便要求管理会计为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提供技术支持,要求管理会计利用自己独特的分析方法,综合反映企业财务价值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营造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综合文化体系。一个严格、有效的管理会计制度必将使企业更具有竞争力,并将成为企业建立有效的企业文化所不可缺少的工具。

2、企业人力资源核心的培育。企业人力资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载体,独特的人力资源可以胜任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角色。因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慢慢积淀形成的,企业要想保持优越的核心竞争力,就要不断地学习和成长,而企业的学习最终落实为员工的不断学习与进步。因此,从这一点来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源在于员工积极性、创造性和聪明才智的发挥,员工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承担者。因此,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便要求管理会计将提供的会计信息和人力资源管理结合起来,具体有:(1)改善企业的激励机制,从会计的角度设计出一套有效的激励方式和业绩评价方案,建立客观的考核体系,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2)量化人力资源的价值,进行人力资源引用的成本与效益分析,保证合理引进和使用人才;(3)在企业内部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并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分析,克服企业的短视行为,帮助企业在资本总预算中考虑到人才的因素。

3、企业组织战略核心的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建立必须在企业组织战略的层面上进行统筹规划和实施,竞争的成功取决于企业内部职能之间、企业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否便捷,以及企业能否随时根据环境的变化做出迅速、统一的整体行动和应变策略。因此,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便要求管理会计作为企业的决策支持、战略规划系统,服务于企业的经营管理。管理会计要注重内外环境变化对企业的影响,基于其具有的前瞻性特征,企业应树立动态观念,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不断进行分析、选择,在动态中寻找成本效益的平衡点,针对企业不同的特定发展阶段,提出相适应的战略目标。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下的管理会计创新

创新是当今企业获取强有力的竞争优势,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途径,企业管理创新已有方方面面的进展,因此管理会计领域也应顺应时代的发展开拓创新。

1、管理会计观念的创新

(1)市场观念。传统的管理会计把目光聚集在企业内部的管理和操作上,注重通过控制产品的生产成本来完成企业管理的目标,并把产品成本作为定价的基本依据。随着客观经济环境的瞬息万变,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科学技术日益更新,使得企业产品的生命周期大大缩短,产品很快就有可能过时,市场份额很容易被竞争对手占有。因此,企业必须更新管理会计的观念,密切关注市场动态,根据市场需求安排生产活动,以获取竞争优势。

(2)企业观念。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以整体为目标,求得整体最优才是最佳的管理决策。管理会计必须根据上述要求,树立企业整体观念,从整体上去分析和评价企业的经营活动,通过对每个过程的控制,将各个生产经营环节与企业的整体管理目标联系在一起,以寻求整体竞争优势。

2、管理会计内容的创新

(1)业绩评价。传统的管理会计在进行业绩评价时,只注重财务效益,追求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的节约。在知识经济时代里,企业间的竞争实质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知识优势和创新精神是企业的生命,谁能占有人才,开发出独创性的产品,谁就能占领市场,提高企业长远的竞争能力。因此,业绩评价指标就应当考虑包括无形效益、间接效益在内的全方位效益。间接效益指减少占地面积、保障劳动安全、改善生产条件等给企业带来的效益;无形效益包括改进产品质量、提高生产弹性、提高顾客满意度、提高学习效果、提高整体竞争优势等。

(2)成本管理方面。作业成本会计是以作业为核心、以成本动因为基础的一种全新的成本计算方法。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逐步由人工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产品成本结构中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的比例大大降低,而间接成本的比重大大提高,且这些间接成本已逐渐与产品的产量失去联系,传统的按产量或工时来分配间接成本的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技术密集型企业成本计算的需要,用作业成本法代替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势在必行。另外,企业为了确保长期的竞争优势,还必须在信息、知识发展方面投入大量的资金。企业必须发现和培育新市场、新顾客,研究开发新产品或新服务,使其打入新市场。这样,成本管理的重心就需从生产制造成本转移到产品研制开发成本上。

(3)人本管理方面。坚持以人为本是现代企业的一大重要的管理理念,那么,管理会计在预测、决策和分析时,必须将提供的会计信息与人的管理联系在一起。具体有:①进行人力资源投资分析,确定人力资源价值成本。经济社会,企业间的竞争已由原来的自然资源和资本资源的竞争转向人力资源的竞争,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将是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对人力资源的利用进行科学分析,以免企业遭受不必要的人力投资损失。②管理会计不是纯技术性的,还涉及到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取向问题,因此应注重研究行为会计在企业的应用,如引导、激励有关人员的行为,在企业组织中发挥有效的作用等。③企业要留住人才,必须建立一个良好的激励机制,根据职工的工作业绩给予相应的奖励和报酬,以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行为积极性,同时进行人的行为研究。

3、管理会计研究方法的创新

(1)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在论述管理会计的实践方面,以经济学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比规范研究更具有理论价值,但是它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实证研究主要是以经济计量学为研究手段,以线性分析为研究方法。而管理会计中的很多现象并非呈线性关系,单用实证研究会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因此,在管理会计不断发展和创新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的有机结合。目前,这两种会计方法在我国先进的企业中已有广泛的应用。

如何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范文6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知识管理;竞争优势

一、引言

全球化经济时代面对千变万化的环境和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逐步认识到其竞争优势的基础是它们所拥有的知识,知识地位的变化凸显了知识管理在企业战略中的重要性。在快速变化的战略环境下,对知识资源开发、管理、运用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价值。目前,知识管理已成为企业界最热门的管理变革之一,但是很多企业的知识管理绩效却不尽如人意。据有关资料表明,只有6%的企业认为自己从知识管理活动中获得巨大收益。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许多企业对于知识管理的认识含糊不清,已有的知识管理理论更多地偏重对技术解决方案、企业知识特征及知识创新的研究,缺乏对如何通过知识管理构建企业的核心能力的研究。为此,本文将以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中心,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知识管理与企业核心竞争力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知识管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等有关问题。

二、知识管理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

多年以来,对企业能力理论的研究表明,企业核心能力的本质是企业特有的知识资源,隐藏在企业能力背后并决定企业竞争优势的是企业掌握的知识。Prahalad和Hamell早在1990年就已经明确指出:“核心能力是组织的积累性的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集成的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无论是“生产技能”、“技术流派”、还是“积累性学识”,都是“知识”的一种。Teece等人(1997)则认为:“企业通过学习和知识积累等不断培养新的核心能力的动态能力,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可见,企业的核心能力是一个动态的知识系统,企业知识的竞争力和对知识管理的能力是企业的竞争优势能够长久保持的关键。本文将从最能体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特征的企业文化力、学习力与创新力等方面来探讨知识管理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互动关系。

1.知识管理有助于企业文化力的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静态看是一种实力、一种结果;从动态看是一种行动、一种过程,是企业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水融、相辅相承发挥作用的过程。文化是以价值标准、行为习惯为核心的概念,是人类能力高度发展的标志。文化以其独特性为人类能力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特殊的竞争资源。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其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形成的具有特色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和惯例的总和。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和精华,没有文化的企业是没有凝聚力和竞争力的。几乎所有推行知识管理的企业都认为知识管理不只是简单的信息技术的应用,而是建立在全组织范围内、渗透于组织每一方面的学习型文化。企业文化建设与塑造的实践证明,没有知识的获取——处理——传递——应用过程,就不可能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而没有良好的企业文化,企业也就不可能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

2.知识管理有助于企业形成持续的学习能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要求企业应该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和知识型组织,在不断修炼中增加企业的专用性资产、隐性的不可模仿性知识等。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彼得·圣吉认为:“当世界更息息相关、复杂多变时,学习的能力也更要增强”。他在《第五项修炼》一书中引用壳牌石油公司企划主任德格的话说:“惟一持久的竞争优势,或许是具有的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更快的能力。”因此,组织学习,创建学习型组织,通过不断学习、团队学习和系统学习,使企业的运行处在动态变化之中,对活化企业的内部资源,适应环境的变化,培育核心能力,创造持续竞争优势具有决定性意义。企业学习力的形成离不开知识的积累、开发与共享,通过知识管理可以使企业形成持续的学习能力。

3.知识管理有助于企业创新力的提升。知识经济的生命力和灵魂在于创新,创新是企业保持长久竞争优势的主要源泉。企业的创新能力就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增加知识总量,实现企业目标的创造性活动,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等。通过知识管理可以构建企业的知识库,为创新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在知识共享,特别是隐性知识共享的过程中,交流思想,引发创意;鼓励和培育新思想、新方法,最大限度地把企业员工聚集到献计献策和通力合作的活动中来,共同开发新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培养和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

三、强化知识管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知识管理对于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发展有着深刻和积极的作用,但从国内外众多企业的实践运作来看,分散、盲目、零乱的知识管理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企业只有以核心竞争力为中心进行知识管理,才能真正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1.依靠知识管理为企业创造价值。企业只有适应、满足顾客对价值的需求,才能生存和发展;只有比竞争对手创造更多的价值,才能创造竞争优势,这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核心内容。实践中大多数企业一般通过降低产品和服务的成本或通过差异产品和服务来创造价值,而忽视依靠知识管理为企业创造价值。那么知识管理如何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或为企业增加收入?企业可以通过加快知识在企业内部的共享和流动为企业创造价值。知识交流和知识共享的好处是通过降低知识获取的成本来降低产品或服务的成本,因而能够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收入。企业的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可被编码的知识,其特点是容易交流和转移。与显性知识相比,隐性知识是直觉性的和不能被明确表述出来的知识,如企业员工的技术专长、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管理层的领导能力和洞察能力等。在没有知识携带者(认知主体)参与的情况下,这类知识很难被交流、理解和共享。所以,企业要通过各种方法,加快企业成员之间知识的交流与共享,成功实现知识的转化,不断将隐性知识转变为显性知识,将个人知识转变为组织知识,进而将知识转化为产品和服务,为企业创造价值和竞争优势。

2.注重稀有性知识的识别与创造。许多企业都善于积累和创造知识,但如果许多相互竞争的企业拥有同样的知识,则这样的知识不能为其中的任何一个企业创造竞争优势。相互竞争的企业拥有同质的、有价值的知识,最多能保证企业在竞争中不至于处于劣势。所以,如果企业拥有的知识能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则这样的知识必须是企业特有的、独特的、有价值的知识。许多企业已经发展出了获取知识的文化,但没有发展出知识交流与共享的文化和制度保证,由于知识通常被视为权力的象征,员工所掌握的知识不能在企业扩散和转移,企业不能利用知识的独特价值。如果企业要提高生产率,增强竞争优势,就必须要发展出具有独特的、企业所特有的知识,并且能够利用这些独特的知识为企业创造价值和竞争优势。因此企业必须能够识别出对自己最重要的和最有价值的、真正稀有的知识。

3.塑造难以模仿的知识共享型企业文化。成功的知识管理需要企业塑造一个知识共享型的文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在企业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积累形成的,深深印上企业特殊组成、特殊经历的烙印,其他企业难以模仿。因此,有价值的、特有的知识在短期可以为企业带来利润,但如果其它企业可以模仿这些知识,那么这些稀有的知识不再能够为企业创造独特的竞争优势,企业必须发展和培育出难以模仿的资源,即独特的知识共享型企业文化。每一个企业都有一个独特的企业文化,这个企业文化是其它竞争者难以模仿的,因此,可以为企业提供持续竞争优势。

4.实施以企业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管理战略。实施知识管理并将之纳入企业战略管理,企业需要系统的、有机的知识观,其中实施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管理战略,如企业技术创新、组织结构创新、战略创新、文化创新、制度创新等,将为知识管理战略的实施提供可靠的保障。技术创新能力是核心能力的基础,而企业的技术创新及其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许许多多因素对企业创新的过程、机制、模式、政策和绩效有影响。因此,在技术和市场剧烈动荡的环境下,企业只有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着力发展基于核心能力的全面创新管理,才能快速稳健地提升核心能力。

5.重视知识型团队和知识型员工的管理。核心能力的人才载体主要是高素质企业家、技术顶尖人才、管理顶尖人才、营销顶尖人才、工程技术骨干。企业之间的竞争本质上是个体智力资本、团队智力资本、组织资本的竞争,因此企业要制定并执行一系列吸引、培育、发展和凝聚人才,特别是顶尖人才的策略。特别是要制定和执行环境战略、成长战略、支持战略、关系战略、补偿战略、并通过文化整合,以留住优秀人才。同时,企业要建立有效的组织学习机制,加强知识型团队和知识型员工的管理,以提高企业的人力资本竞争力和增强组织资本。

四、结语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知识已日益成为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最大限度地掌握、利用、整合和创新知识是培育企业核心能力的关键。研究表明,将企业管理的重点转向知识管理,就是要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中心,通过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很好地促进企业内部知识的流通,增加企业内部知识的存量与价值,充分发挥企业员工的潜能,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企业个体成员与整个组织的能力,从而达到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毛武兴,闫同柱等.我国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与提高:战略、路径与案例.科研管理,2004(2).

2.余光胜.企业知识理论导向下的知识管理研究新进展.研究与发展管理,2005,(3).

3.喻金田.企业的知识构成、测评及管理探讨.研究与发展管理,2002,(6).

4.王能元,霍国庆等.企业知识创新的战略目标及模式分析.图书情报工作,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