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生产现状范例6篇

粮食生产现状

粮食生产现状范文1

关键词粮食生产;现状;存在问题;对策;安徽肥西;高刘镇

改革开放30年来,粮食生产曾出现“蛛网波动”,基本上每10年1个周期,1985年和1995年粮食生产分别达到同时期的峰值,但粮食增产造成粮价下跌,种田效益下降,甚至出现卖粮难,挫伤了农民群众种粮的积极性,导致粮食生产出现波折[1]。直至2004年以后,随着土地税费减免,惠农补贴政策出台,农产品价格尤其是粮食价格的上扬,种粮效益明显提高,使得农民对农业生产重视起来。近年来,高刘镇认真贯彻上级文件精神,把粮食生产作为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重要手段来抓,落实政策、实施项目,依靠科技,强化服务,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增长。

1粮食生产现状

2009年高刘镇粮食生产面积7 466.67m2,总产5.4万t,平均产量7 230kg/hm2。粮食主要品种有水稻、小麦、豆类、山芋等。全镇人均占有粮食818kg,商品率65%左右;农民人均粮食收入1 585元。该地粮食生产表现出四大特点:一是2005年以来连续5年增产,播种面积年均增加约2%,总产年均增长约3%,人均占有粮食逐年增加45kg左右,人均粮食收入逐年增加80元左右;二是夏收生产面积逐年增加,2009年夏收小麦达到1 400hm2 左右,比2008年增长12%;三是粮食生产效益稳定提高,2009年粮食生产平均收入13 275元/hm2,比2008年增长5%以上;四是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优质粮食生产增多,粮食产品安全可靠。

2存在的问题

一是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高,高刘镇6.67hm2以上种粮大户仅17户,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不利于机械化操作和科技成果应用推广。二是粮农素质不高,在家务农的主力军为45岁以上的老弱群体,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生产、经营方式传统,发展后劲不足。三是生产基础设施薄弱,特别是农田水利设施陈旧老化较多,粮食生产一定程度上靠天收,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四是生产社会化服务水平低,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应用较少,科技贡献不足。五是农业生产成本如化肥、种子、农药、机械、水电、人工等上升较快,平均成本近10 500元/hm2,压缩种粮效益空间。六是种粮比较效益低,造成复种指数降低或粮田改种(棉花等经济作物),导致粮食播种面积有下降的趋势;且农田抛荒现象又现苗头[2]。

3对策

3.1落实促进粮食生产政策,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各级党政领导要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尤其要把粮食生产摆上位置,出台促粮发展政策,继续加大补贴力度(高刘镇2009年人均补贴162.8元)。激发广大农民种粮热情,要逐步提高粮食生产效益,维护粮食生产的稳定和农民利益。

3.2加大良种推广力度,提高粮食生产科技水平

良种是增产的内因,要大力推广应用优质高产品种,以超级稻为重点,水稻主推丰两优一号、丰两优香一号、新两优6号、ⅱ优7954、扬两优6号、两优6326;小麦主推皖麦33、扬麦13、扬辐麦2号、扬麦15等,确保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为98%(2009年95%),品种优质率70%以上(2009年为60%)[3]。配套推广水稻旱育稀植、超级稻高产栽培、免耕直播、避灾抗灾、绿色标准化生产、病虫害综合防治、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秸秆还田技术、玉米育苗移栽、小麦免耕直播和精少量播种等保优高产适用技术,扩大应用面积,做到关键技术到位率达90%以上。同时,要大力整治农资经营市场秩序,规范经营行为,改变农作物品种多、乱、杂现象,有效打击农资经营中坑农害农、假冒伪劣行为,保护农民的利益。

3.3建立健全农技推广体系,强化农民教育

建立县、乡、村和科技示范户“四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做到农技、农机、植保、土肥、种子等粮食生产服务部门齐全,人员稳定,待遇到位,以调动农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确保技术到位,保障有力[4]。加大农业科技的培训力度,造就新一代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增加农户尤其是种粮大户和示范户的科技意识、市场意识,加大农民适用技术培训力度,加快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在粮食优质超高产栽培上取得突破,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

3.4开展粮食生产科技培训、指导和示范,引导粮食生产

近几年从本地实施的国家水稻产业提升行动和高产示范项目的实践来看,农技推广到位、及时是夺取粮食丰产丰收的重要保证。一是积极开展农民科技培训,组织植保、土肥、农技、农机等单位技术人员和有关专家开展粮食生产技术培训,培训基层农技人员、村干、种粮大户、科技示范户和农业生产骨干,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农技110和技术明白纸等,普及科技知识;二是建立农技干部帮扶制度,利用农业科技培训项目,组织农技人员与种粮大户和科技示范户,结对子,开展一对一的帮扶,同时要求种粮大户和示范户要带动5~10户普通农户发展粮食生产;三是开展示范,坚持乡村高产示范片与示范户齐头并进,共同带动和提升粮食生产水平;四是开展技术指导,在粮食生产重点季节,农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抓现场指导,解决生产问题,确保粮食增产增效。

3.5推进农技和农艺结合,加强农业基础建设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着力推进农机和农艺结合,大力推广水稻机耕作机插秧机收割、小麦机开沟直播生产、秸秆粉碎还田等技术,减轻农民群众的劳动强度,提高粮食生产效率,节约生产成本,增加粮食生产综合效益。实施农业项目,改善粮食生产条件。抓住国家把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转入农村的机遇,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依托在本地实施的国家标准粮田建设项目和现代农业发展(粮食)产业项目,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标准粮田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为重点,对粮食产区的道路、田块、沟渠、林带进行改造和完善,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

3.6充分发挥各种协会、合作社作用,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

近几年来,在政府的帮扶下,各种协会、合作社等民间组织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高刘镇现有土地流转合作社12个,用水协会1个,植保协会1个,粮油购销合作社3个,充分发挥协会和合作社的职能,对于推动粮食生产意义重大。通过土地流转合作社把一家一户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向种粮大户集中,使种粮大户每年增加20%~30%,发展连片集中种植,实行规模生产;通过用水协会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安排和科学调度,满足粮食作物生长发育对水的需求;通过植保协会组织机防队,对水稻、小麦等作物病虫害进行统防统治,提高防治效果,减轻病虫害损失;通过粮油购销合作社发展订单农业,以“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农户”或“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形式,推动粮食规模化集约化生产,保持稳定增长。

4参考文献

[1] 杨红,温建.我国粮食生产回顾、现状及发展目标[j].广东农业科学,2009(12):302-304.

[2] 李海楠.粮食增产布局关键在耕地和水源[j].农村经济与科技:农业产业化,2009(12):39-40.

粮食生产现状范文2

一、当前我国粮食生产总体形势及*粮食生产现状

粮食安全历来是各国经济安全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对此十分关注,尤其是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粮食安全问题更加引人注目。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获得丰收,但是从供给和需求的角度分析,仍然处于紧平衡的状态。即我国仍然有几百亿公斤的粮食缺口,这个缺口是需要通过进口和挖库存来弥补的。而粮食生产的恢复需要一个过程,并且还要靠天气,因此,这样一个紧平衡的状况,在今后几年还会保持,同时,供需的紧平衡和缺口也将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粮食价格始终处在比较合理的价位。为扭转粮食播种面积、产量连续几年下滑的趋势,今年,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更有力、更直接恢复和发展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这是中央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加强宏观调控的重大举措。由于国家政策驱动、市场价格拉动和各项工作推动的综合作用,加上较为有利的气候条件,今年粮食生产出现了重要转机,粮食播种面积明显恢复,扭转了5年减产的局面,全年粮食总产有望超过9100亿斤的预期目标。但目前出现的粮食增产带有明显的恢复性质,当年粮食供需还存在一定缺口,发展粮食生产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是农业所占比重较大的省份,农业人口3237万,占总人口的75%。粮食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58%以上,稻谷产量占粮食产量的93%以上,占全国稻谷总产的8.3%,水稻生产面积在全国居第二位,水稻产量居全国第三位。粮食产值占农业产值的20%左右,粮食加工产值约占整个食品工业产值的25%,粮食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0%。多年来,*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在350亿斤以上的水平,粮食产量300亿斤以上,*年粮食总产量最高达到353亿斤。粮食商品率为40-47%,商品量约120-150亿斤。国有粮食企业收购80一100亿斤,占商品量的70%左右。*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粮食商品率较高,每年调出粮食80亿斤左右,是全国仅有的两个不间断向国家提供商品粮的省份,即使在三年困难时期*也没有间断向国家提供商品粮。今年,在国家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利好政策的作用下,我省农民种粮积极性空前高涨,全省粮食生产迅速提高,达到创历史记录的363亿斤水平,比增长25.2%。但亩产水平只有340公斤左右,与南方同类型省份相比,如湖南、湖北、四川等省,我省粮食单产仍处于全国中低下水平,粮食生产发展空间很大,关键是如何发挥优势,扬长避短。

二、*粮食发展的几个阶段

(一)建国后的前30年(*-*年)。*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大力推行粮食生产“四改”(旱粮改水稻、单季稻改双季稻、高秆改矮秆、稀植改密植),粮食生产得到较大发展。播种面积从*年的3931万亩扩大到1978年的5731万亩,其中,水稻播种面积由3381万亩扩大到5071万亩;粮食单产由每亩98公斤提高到196公斤;粮食总产由77.5亿斤增加到225.1亿斤,主要粮食品种稻谷总产由72.3亿斤增加到215.9亿斤,其中,*年115亿斤,1965年160.4亿斤,1975年211.4亿斤,粮食总产突破了100亿斤、150亿斤、200亿斤三个台阶,人均占有粮食由*年的258.7公斤提高到1978年的339公斤。

(二)改革开放后20年(*-*年)。由于实行了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及大力推广科学技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我省粮食生产经历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这期间又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1、快速发展阶段(*-1984年)。由于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和粮食购销政策的调整,农民粮食生产积极性和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粮食生产持续快速增长。*-1984年粮食播种面积基本稳定在5600万亩左右,其中水稻面积稳定在5000万亩左右;单产从*年的每亩225公斤提高到1984年的278公斤;总产由259.3亿斤增加到309.8亿斤,跨越了250亿斤、300亿斤两个台阶;人均占有粮食由1978年的339公斤提高到1984年的431.8公斤。

2、稳步发展阶段(1985-*年)。经历了前几年粮食生产快速发展,粮食仓储能力明显不足,难以满足敞开收购农民余粮的需要,影响了农民进一步扩大粮食生产的积极性,粮食发展速度放慢。期间,粮食播种面积由1984年的5571万亩减少到*年的5401万亩,其中水稻面积由1984年的4990万亩减少到*年的4731万亩;但由于杂交稻等良种良法的推广应用,粮食单产由1984年的每亩278公斤提高到*年的每亩308公斤,首次突破300公斤,粮食总产除1986年290.7亿斤外,基本上稳定在300亿斤以上。

3、调整与恢复阶段(*-*年)。经历1984-1985年和1989-*年两次粮食“卖难”之后,我省粮食生产进入了调整与恢复阶段。期间:粮食播种面积调减到5040一5340万亩,比1990年减少了200-500万亩,其中水稻面积调减到4300-4580万亩,比1990年减少了360-640万亩,早稻面积调减到196O-2040万亩,比1990年减少了300-380万亩;由于大面积推广杂交稻和旱床育秧、抛秧、平衡施肥等新品种、新技术,粮食单产和总产仍达到较高水平,其中:*年、*年、*年粮食单产三超历史,分别达到每亩317公斤、331公斤、336公斤,i996年、*年粮食总产两超历史,分别达到353.3亿斤和353.5亿斤。其中,*年、*年虽然遭遇较大的自然灾害,粮食总产也在300亿斤以上。

(三)近几年粮食发展情况(*年以来)。进入新世纪,在全国范围内,以粮食为代表的主要农产品出现结构性相对过剩,卖粮难和种粮减收成为困扰粮食主产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我省按照市场供求变化的情况,在基本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总产的前提下,积极调整粮食内部结构,大力推广优质稻和加工专用稻,积极发展无公害绿色大米生产。

*-*年我省粮食播种面积分别为4983万亩、4898万亩、4782万亩,年均4888万亩。其中:水稻播种面积分别为4248万亩、4213万亩、4180万亩,年均4214万亩;早稻播种面积分别为1760万亩、1691万亩、1666万亩,年均1706万亩;一季稻播种面积分别为469万亩、570万亩、616万亩,年均552万亩;二晚播种面积分别为2020万亩、*万亩、1899万亩,年均1957万亩。*-*年粮食单产分别为每亩324公斤、327公斤、324公斤,年均325公斤。其中,水稻单产分别为每亩336公斤、336公斤、321公斤,年均331公斤。粮食总产分别为322.9亿斤、320亿斤、310亿斤,年均317.6亿斤。其中,稻谷总产分别为298.4亿斤、298.3亿斤、290.3亿斤,年均295.7亿斤。

*年,由于全省遭受特大旱灾和部分地区洪涝灾害等影响,我省粮食播种面积、单产和总产全面下降。全省粮食播种面积4576.7万亩,比上年减少205.3万亩,减幅4.3%。单产316.9公斤,下降7.1公斤,减幅2.2%;总产1450.3万吨,减产99.2万吨,减幅6.4%。

*年,中央和省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粮食生产、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据统计,今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预计5300万亩,比*年增加720万亩。预计全年粮食产量363亿斤,增长25.2%,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三、*粮食生产发展的潜力

*耕地资源较多,水田比重较大,旱涝保收耕地比重较高,气候适宜种植水稻,现有的粮食生产能力较强,发展潜力较大。这些生产能力和潜力,只要国家高度重视主产区发展粮食生产,加强农田基本建设与改造,稳定和完善农技推广体系与队伍,调动农民的粮食生产积极性,其潜力就可以得到很好的发挥。

(一)目前具有的粮食生产能力。据统计,*年末全省耕地面积为3159万亩,粮食播种面积4576.6万亩。历史上我省粮食总播种面积最高年份(1958年)达6140多万亩,水稻播种面积最高年份(1977年)达到5160万亩。目前,我省在确保其他农产品供求基本平衡的情况下,仍可调度2300万亩水田种双季稻、500万亩水田种一季稻、100O万亩旱地(含复种)种旱杂粮。按照目前不少年份达到过的单产水平(早稻亩产330公斤、一季稻450公斤、二晚380公斤、旱粮150公斤)测算,具有400亿斤以上的粮食生产能力。

(二)可挖掘的粮食生产潜力

(1)中低产田改造增产潜力较大。目前,我省中、低产田占耕地面积比重较大,约占三分之二左右,这些中、低产田通过农田基本建设改造及水利设施完善配套,可提高单产15-30%。据测算,每改造100万亩中、低产田,可新增1.5-3亿斤的粮食生产能力。

(2)“三荒”资源开发利用潜力较大。*现有宜农、宜林的“三荒”面积达700多万亩,可开发利用种植粮食等作物。据测算,每开发10O万亩宜农“三荒”耕地,可新增4一5亿斤的粮食生产能力。

(3)单产潜力较大。*水稻单产水平较低,常年比全国水稻单产平均水平低16%,即每亩低60公斤以上;比湖南低16.5%,即每亩低66公斤左右;比湖北、四川等粮食主产省水稻单产低30%左右,每亩低150公斤以上。由此可见,我省水稻单产提高的空间很大,只要增加科技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通过进一步提高良种良法覆盖率,增加化肥等物质投入,增强抗灾防灾能力和病虫害防治水平,全省水稻单产与全国平均水平缩小差距2-3个百分点,单产提高5-10公斤左右完全可能,即可新增粮食产量10-20亿斤。

四、*现阶段粮食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充分肯定*粮食生产取得较大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清楚的看到现阶段我省粮食生产的主要问题是:

(一)粮食生产发展缺乏长效机制。多年来,我国的粮食政策一直反反复复,粮食多了没人管,粮食少了就全社会、各部门都来抓,粮食发展缺乏长效机制,影响了种粮农民的积极性,影响了主产区地方政府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作为粮食主产省,农民收入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种粮收入的影响,国家粮食政策好时,粮价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粮食产量增长,农民收入增加;政策不好时,粮价下跌,粮食产量逐年下降,农民增收缓慢。国家对发展粮食生产包括对农业的政策缺乏延续性和稳定性,是现阶段影响粮食生产发展的主要原因。

(二)农户种植规模偏小、比较效益偏低是制约粮食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粮食生产还是以农民千家万户为主,单位面积生产成本高,比较效益不如经济作物,有限的耕地资源又限制了粮食规模生产,这样就使粮食生产难以形成规模效益,从而直接影响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我省农民人均耕地0.99亩,户均不到4亩,,并且每家每户都基本平等地搭配了好、中、差地,土地的条块分割严重,经营规模过小,严重制约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粮食主产区经济欠发达,财政状况不是很好。前几年,国家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主要是大江大河的治理及退耕还林,用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较少,在粮食主产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就更显不足,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粮食生产水平的提高。由于粮食主产区经济欠发达,财政状况较为困难,难以拿出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影响了粮食生产的提高。

(四)农业和农村金融服务不完善,金融资本、民间资本投入不足。由于农业生产分散,农村金融服务点多面广,金融服务成本高,国家商业银行从农村大量吸储,转投到城镇建设和非农产业。同时,贷款难现象普遍存在,直接制约了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

(五)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经过十多年来的建设,已初步建成“上下成线、左右成网”的体系。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一方面由于地方财政困难,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经费难以足额到位,农业技术人员工资待遇没有保障,技术人员知识更新滞后,人才流失严重,造成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难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另一方面,在县乡机构改革过程中,部分地方采取撤并、分流、“断奶’等简单做法,极大地冲击了基层农技推广服务部门,形成“线断、网破、人散”的局面,尤其是动植物保护等公益机构不完善,造成农业技术推广和信息服务功能弱化,农业技术和信息进村入户率低,粮食生产潜力不能充分挖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难以提高。

(六)粮食产业化程度不高。当前,粮食生产不仅规模小,而且粮食加工、储藏能力薄弱,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不健全,产业化组织程度低,龙头企业少,农户与加工收购等龙头企业联系不够紧密,缺乏有效的利益联接机制,抗市场风险能力弱。

(七)自然灾害频繁,防灾减灾能力较弱。*地处亚热带湿润气候,农业灾害频繁,洪涝、干旱及农业生物灾害可以说是“小灾年年有,大灾三六九”,我省用于农业防灾减灾的资金短缺,调控手段有限,农业灾害保险也未建立,粮食生产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靠天吃饭。我省现有各类病险水库3488座,其中大型水库11座、中型153座、重点小型287座、一般小(一)488座、小二型2549座。病险水库严重影响水库防洪、发电、灌溉、多种经营等综合效益的发挥,也是我省防洪安全的心腹之患,水库一旦垮坝失事,轻则造成财产损失,重则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或毁灭性的灾害,还会直接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全省现有水土流失面积3.52万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21.1%,占山地总面积的35%。全省大、中、小型灌区,长期失修,工程老化损坏严重,导致灌溉系数大大降低,导致农田干旱缺水,供水能力下降,影响粮食产量。

四、*粮食生产发展的目标与对策措施

解决中国的粮食问题,关键是要立足于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构建起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按照全国粮食主产区的基本定位和我省“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的战略目标,我省粮食生产的指导思想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以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山上办绿色银行、山下建优质粮仓、水面兴特色养殖”的战略构想为指导,按照产业化经营、规模化发展、专业化生产、区域性布局的原则,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目标,继续大力调整优化内部结构和区域布局;加强耕地保护,提高地力,增强防灾抗灾能力;以节本增效农业技术为重点,加快科技创新和品种更新,提高科技含量;依托优质化和绿色化两大优势,提高粮食产品外销率;加快产业化进程,努力提高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力争粮食播种总面积稳定在5000万亩左右,粮食总产360亿斤,早稻优质品率达到80%以上,优质晚稻达到50%以上,绿色大米达到20%以上。具体措施为:

(一)积极调整和优化粮食生产布局,努力扩大优势产区发展粮食生产。

调整和优化粮食生产布局,努力扩大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生产,是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关键。根据我省现有的自然条件和各地比较优势,全省粮食主产区主要分布在环鄱阳湖、赣抚平原、吉泰盆地和赣西粮食高产片。这“三区一片”共46个县(市、区),生产规模占全省70%以上。要集中商品粮基地、优质粮食工程、良种工程、植保工程、沃土工程、农业开发、农田水利、粮储库建设等项目资金,加大对粮食优势产区的投入力度。重点加强这些地区良种引育、农技、农机、土肥、植保、检测、信息等服务体系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粮食增产奠定牢固的物质基础。46个县(市、区)粮食播种面积力争达到3300万亩,单产达348公斤/亩,总产达到1150万吨。粮食面积、总产预计分别占全省72%和74%以上,单产预计提高10公斤/亩以上。

(二)主攻单产,稳定增加粮食总产。

努力提高粮食单产,增加粮食播种面积,是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前提和条件。在稳定基本粮田和粮食播种面积的基础上,大力实施科技兴粮战略,依靠科技进步,转变粮食生产方式,通过改善水肥条件和推广良种良法等技术性措施,努大提高粮食单产水平;五年内,全省粮食单产水平力争每年提高5公斤/亩,总产每年提高1O亿斤。同时,大力调整粮食生产结构,积极推进粮食向优质化、专用化、绿色化方向发展,提高粮食质量。

(三)抓紧组织对粮食良种培育、良法栽培和防灾减灾技术的科研攻关。

科技兴粮,良种先行。为了进一步提高粮食单产,改善品质,增强稻米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要充分利用省内外科研院所的力量,积极开展水稻优质、高产、育种研究的攻关,要以提高粮食品质和产量为目标,把常规育种技术有机结合起来,挖潜品种的增产潜力,争取培育超级稻、特优稻、专用稻和多年生稻等新品种。加强农田地力和栽培技术研究,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地力;加大病虫害生物防治、生态控制和安全高效用药技术研究,提高科技防灾减灾能力。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全面提高病虫害防治及时性、准确性和高效性。

(四)加大优良品种和种粮技术的推广,建立科技支撑的长效机制。

依靠科技提高粮食单产水平,是今后中国粮食生产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核心。长期以来,农业科技为粮食增产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种种原因,近些年农业科技的重大突破性成果较少、科研投入和推广经费不足、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科技管理体制与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农业科技发展及应用难以满足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发展的需求。因此,应该把科技因素作为增产粮食的重中之重,努力转变农业生产增长方式,建立起科技支撑的长效机制,最终依靠科技进步解决好中国的粮食问题。从粮食生产的长期实践看,建立科技支撑的长效机制,需要紧紧扭住四个环节:一是用激励机制来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二是用市场机制来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三是用体制改革来整合农技推广的资源和力量。四是用政策扶持来引导农户应用农业科技。技术推广和示范是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基本途径。要在继续推广已筛选的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基础上,根据粮食科研和生产实际,推广一批品质优、单产高、适应性强的主导品种和优质高产、节本增效、防灾减灾、标准绿色四个方面的粮食生产实用技术。在优质高产方面,重点推广旱育稀植、抛秧、施肥等技术。在节本增效方面,重点推广旱育秧、机械化耕耘收获、水稻免耕抛秧、直播免耕栽培技术。在防灾减灾方面,重点实施水稻重大病虫害联防联治、综合防治,选择避洪防渍和抗病虫粮食品种,推广无公害水稻防治技术。在标准化、绿色化方面,重点推广以稻鸭共栖为主要模式的标准化绿色大米生产技术。

(五)加强基本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入,增强粮食生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增加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是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基础。中国粮食生产连续几年减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抗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造成的。因此,要尽快建立粮食生产基础设施投入的长效机制,关键是要加大对连接田间地头的小型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不断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大粮食稳定增长的基础设施建设,要在四个环节上下功夫:一是建立以各级政府为主体的投入机制。二是实施一批重大工程建设项目。三是强化粮食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的全程管理和监督。四是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建设粮食生产基础设施。对龙头企业、农村社区、农民合作组织和种粮大户投资粮食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应给予必要的扶持。同时,鼓励和引导包括外资在内的各类资本参与粮食生产基础设施建设。

1、加大对灌区配套及病库等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的投入力度。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国家水利建设资金应更多的投向与粮食密切相关的配套设施建设,加强主要排灌设施的更新改造和水毁工程的修复。同时要加大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建设力度,搞好大型灌区的续建配套及农业供水末级渠系改造。宁可少上几个大型水利项目,也要下决心解决好基本农田水利的配套建设问题。只有这个问题解决好了,已建成的大中型水利设施的作用才能真正有效发挥。争取用5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完成我省现有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和滨湖地区机电排灌设施更新改造,同时,加快水管体制改革的步伐,逐步建立用水收费制度,形成水利工程建、管、用循环互动、良性发展的机制。

2、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中低产农田改造的力度。农业基础设施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条件,是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要探索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新路子,认真搞好我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要多方筹集资金,千方百计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田灌溉条件,增强粮食生产的能力。我省现有低产农田较多,要争取在五年内使所有的低产田粮食产量提高到全省平均水平。自今年开始,我省每年将国有土地出让金纯收益的15一20%用于支持农业土地的综合治理和开发,要用好这笔资金,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建设一批高标准基本农田,为确保粮食稳产高产奠定扎实基础。

(六)严格耕地保护,稳定粮食播种面积。

发展粮食生产,关键是建立起耕地资源保护和有效利用的长效机制。耕地是极为宝贵、难以替代的稀缺资源,是粮食生产的基础。恢复和发展粮食生产,必须有必要的耕地面积作保障。目前,中国的耕地资源及其保护状况不容乐观。一方面,耕地资源少,面积只有18.51亿亩,人均仅为1.43亩,*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4.91亿亩,占农作物耕种面积的65.2%;另一方面,耕地质量下降,据资料反映,国家农业部对10个省土地质量进行调查,结果发现,目前土壤有机质比1990年下降了0.35个百分点。从*的情况看,人均耕地0.8亩,并呈逐年下降的趋势,随着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土地质量也呈下降趋势。因此,只有建立耕地资源保护和利用的长效机制,才能把耕地减少控制在最低限度,协调好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矛盾,不断改善和提高耕地质量,为提高粮食产出能力奠定坚实基础。

耕地是粮食生产发展的前提和条件。要按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的要求,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贯彻执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基本农田保护区要切实加以保护,对确需占用基本农田要严格依法审批;严格控制各类建设项目占用基本农田,严禁在基本农田里挖鱼塘、种树木。深入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顿,切实解决土地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特别是违规征用、占用土地,以及被征土地农民安置补偿问题,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严肃查处违法行为,维护农民利益。

(七)建立粮食生产抗风险能力的长效机制。

粮食生产面临着自然与市场双重风险。与世界多数国家相比,中国各种自然灾害发生频繁,市场机制还不健全,农民既缺乏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也难以规避市场波动带来的损失。为防止粮食生产大起大落,应建立粮食生产抗风险的机制,提高种粮农民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

1、要通过制度创新,建立风险规避和损失补偿机制。加快大宗农产品包括粮食作物的政策性保险试点,在良种生产基地和商品粮生产基地逐步开展农业灾害保险。充分发挥政府产业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支持作用,建立粮食生产保险制度,积极探索政府引导、农民投保、企业参与、合作保险、市场运作的新机制。

2、要健全粮食期货市场,在完善现有粮食期货交易品种运行规则的基础上,逐步规范市场交易行为,发挥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和风险规避作用。在粮食期货市场建立的过程中,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促进政府的宏观调控与市场的微观调控有机结合,形成合理的调控机制,使之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这对于完善粮食价格的形成机制和国家储备粮的吞吐都有着重要作用。

粮食生产现状范文3

一、方城县粮食生产现状

方城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南阳盆地东北隅,伏牛山东麓,唐白河上游。县域东西长72km2,南北宽61km2,总面积2542km2。全县辖15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557个行政村。总人口106万人,总耕地面积10.9万hm2。方城是粮食主产区,产粮大县,常年粮食产量占南阳市的1/10,占河南省的1%。2010—2013年被评为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2012年、2014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方城县粮食作物主要种植模式是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制。小麦主要种植品种有衡观35、新麦21、西农979、豫农202、许科316、周麦23、郑麦9023等。玉米主要种植品种有郑单958、登海605、伟科702、吉祥1号、中科11、金赛211、先玉335、北青210等。方城县小麦常年种植面积7.3万hm2,玉米种植面积6万hm2,加上其他杂粮,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在13.3万hm2以上,且程逐年上升趋势。全年粮食产量8亿kg以上。2014年小麦良种补贴落实面积7.933万hm2,玉米良种补贴落实面积6.761万hm2。2014年夏粮单产442kg,秋季遭遇严重旱灾,秋粮减产,每667m2产量335kg,全年粮食产量8.65亿kg。2015年夏粮单产451kg,总产5.36亿kg。

二、粮食生产资金管理情况

(一)2012—2014年粮食生产支农资金投入情况

2012年,方城县共投入粮食生产支农资金11866万元,其中:农综开发项目资金3614万元,现代农业粮食产业类项目资金600万元,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资金2832万元,农业高产创建项目资金176万元,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资金40万元,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经费115万元,农机购置补贴项目资金1432万元,病虫害防治资金10万元,小麦“一喷三防”项目资金475万元,农作物良种补贴项目资金2572万元。2013年,方城县共投入粮食生产支农资金12261万元,其中:农综开发项目资金3499万元,现代农业粮食产业类项目资金875万元,早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资金2708万元,农业高产创建项目资金176万元,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资金40万元,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经费115万元,农机购置补贴项目资金1666万元,病虫害防治资金19万元,小麦“一喷三防”项目资金475万元,农作物良种补贴项目资金2688万元。2014年,方城县共投入粮食生产支农资金9561万元,其中:农综开发项目资金2820万元,现代农业粮食产业类项目资金1025万元,抗旱救灾项目资金285万元,农业高产创建项目资金160万元,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资金38万元,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经费115万元,农机购置补贴项目资金1840万元,病虫害防治资金3万元,小麦“一喷三防”项目资金482万元,农业生产救灾资金64万元,农作物良种补贴项目资金2729万元。

(二)倍增计划项目

1.种植类项目。2012年,方城县倍增计划种植类项目资金1107万元。该项目经省财政厅批复项目区建设面积0.24万hm2,其中:建设3个万亩高产示范区,5个千亩高产示范方,10个百亩高产攻关田。通过“良种推广,综合配套技术推广,高产开发示范带动”等内容实施,在2015年全县旱情较为严重的情况下,项目区花生单产由前3年平均单产310kg提高到361kg,增幅达16.5%。2013年,方城县倍增计划种植类项目资金1310万元。该项目经省财政厅批复项目区百、千、万花生示范田,面积共计0.24万hm2;十个百亩高产攻关田66.7万hm2;五个千亩示范方333.3hm2。2014年,方城县倍增计划种植类项目资金1374万元,项目正在实施中。2.加工类项目。方城县加工类项目2012年、2013年、2014年度分别为78万元、124万元、200万元。企业已作为利息补贴列入补贴收入,冲减了该公司的2013年度财务利息成本,为该企业轻装上阵助推方城县油料深加工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三)全国新增千亿斤田间工程规划项目实施情况

自实施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工程以来,方城县作为主要规划县,围绕打造粮食增产样板示范工程的目标,5年累计建成高产稳产田1.12万hm2,总投资1.1亿元,惠及券桥、博望、赵河3个乡镇的48个行政村。

(四)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情况

2012年、2013年、2014年全县核定补贴面积9.44万hm2,涉及全县25.4万农户。2012年、2013年补贴金额均为15356.61万元,2014年补贴金额为15538.88万元。2012年、2013年每667m2补贴标准为108.42元,其中粮食直补11.68元,综合补贴96.74元。2014年每667m2补贴标准为109.74元,其中粮食直补13元,综合补贴96.74元。通过据实核定补贴面积和张榜公示环节,由邮政储蓄银行“一折通”系统并按照省直补办要求全部兑现到户。自2012年以来,方城县每年承担小麦良种补贴面积7.6万hm2,补贴资金1140万元;玉米良种补贴面积6.06万hm2,补贴资金909万元;花生良种补贴面积2.98万hm2,补贴资金448万元,并按要求落实到位。2015年的补贴资金1.35亿元已补助到县,待上级的实施方案下达后,按要求及时补贴到农户。

(五)农业保险情况

为确保种粮农民的积极性,在方城县政府重视引导下,县农业局积极开展农业保险工作,保障了种粮农民的积极性。2014年全县小麦保险面积719.7万hm2。现行保险金额及费率:玉米每667m2保额329元,费率6%,每667m2保费20元;小麦每667m2保额447元,费率6%,每667m2保费27元;烟叶每667m2保额900元,费率5%,每667m2保费45元。其中中央40%,省级25%,市级5%,县级10%。

三、补充耕地管理情况

粮食生产现状范文4

(一)粮食总产量变化

1949年以来,河北省粮食总产量呈现出在波动中增长的态势,粮食生产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从1949年的469.5万1吨先后登上了500万吨、1000万吨、1500万吨和2000万吨4个台阶,1994年总产量又超过了2500万吨,达到了2523.5万吨。期间,河北省粮食产量经历了三个稳步增长时期,两个下降时期,一个徘徊时期和一个波动增长时期。三个稳步增长时期:第一个稳步增长时期是1949~1952年,粮食产量从469.5万吨增加到了772.2万吨,年均增长率为18%;第二个稳步增长时期是1980―1999年,粮食产量从1522.5万吨增加到了2746.3万吨,年均增长率为6.77%;第三个稳步增长时期是2003―2008年,粮食产量从2387.8万吨增加到了2903.2万吨,年均增长率为4.2%。两个下降时期:一个是1958―1963年,粮食产量从837.6万吨减少到了551.8万吨,年均下降率为8.01%;一个是1999―2003年,粮食产量从2746.3万吨减少到了2387.8万吨,年均下降率为3.44%;一个徘徊时期是1952―1958年,粮食产量在650万吨到850万吨之间徘徊。一个波动增长时期是1963―1979年,期问波动非常明显,粮食产量从551.8万吨增加到了1779.7万吨,年均增长率为7.59%。

(二)粮食播种面积变化

1949―2008年,河北省粮食播种面积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从1949年的724.3万公顷下降到2008年的615.8万公顷,下降幅度为14.41%,年均下降0.27%。从整体上看,河北省粮食播种面积出现了三次增加和三次减少的阶段。第一个增加阶段是1949~1957年,粮食播种面积从724.3万公顷增加到798.3万公顷,增加了10.22%;第二个增加阶段是1960―1976年,粮食播种面积从678.6万千公顷增加到807.5万千公顷,增加了18.99%;第三个增加阶段是1985―1998年,粮食播种面积从649.3万千公顷增加到730.6万公顷,增加了12.52%。三个下降阶段分别为1957―1960年、1976―1985年和1998―2008年,下降幅度分别为17.64%、24.38%和22.91%。

(三)粮食单产变化

粮食单产变化趋势和粮食总产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从1949―2008年统计情况看,粮食单产呈现出逐步上升趋势。从1949年的648.2公斤/公顷上升到2008年的4359.8公斤/公顷,上升了3711.6公斤,增幅达到5倍多,年均递增3.46%。20世纪60年代中期之前,粮食单产增幅不明显,始终在1000公斤左右波动,6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振荡上升,波动幅度较大。粮食单产增长最为明显的时期是改革开放以来,从1980年的2033.5公斤/公顷迅速增加到1995年的4010.5公斤,公顷,增长了97.23%,年均增速高达4.63%。90年代中期以后,增速开始放缓。

二、河北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耕地资源匮乏,耕地质量下降

1949年全省有耕地726.58万公顷,到2008年减少到600.06万公顷。55年间净减少耕地126.52万公顷,年均减少2.3万公顷。这主要是因为改革的不断深化,导致经济快速增长,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的快速发展与扩张,以及经济建设的规模不断扩大,导致大量占用耕地资源。另一方面,耕地质量不断下降也成为影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原因。这主要是因为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以及农用塑料薄膜的大量使用,对耕地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使耕地质量不断下降,严重影响了粮食生产。

(二)水资源严重短缺

河北省亩均水资源量只有243立方米,仅相当于全国平均值的1/8,明显低于全国水平和相邻省、市、区,且部分山区自产地表水资源量已专供北京、天津两市使用。而农业是用水大户,粮食生产离不开灌溉用水,水量短缺和水污染对粮食生产构成了双重威胁。一方面,工业城市用水挤占农业用水,水资源的“农转非”趋势愈加明显,农用水比例呈下降趋势,直接影响粮食产量;另一方面,由于水污染造成土壤板结、碱化问题日益突出,直接导致粮食的质量安全存在隐患。可见,水资源安全是粮食安全的主要保障因素,水资源安全问胚的解决程度制约着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

(三)自然灾害频繁

从1995―2008年14年间,河北省受灾面积除2004年外,均在250万公顷以上,成灾面积均在100公顷以上,成灾率在50%--72%之间波动。其中,1996年以后,旱灾是最严重的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也最大。其次是风雹灾和病虫灾,对粮食生产也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各种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粮食作物的直接减产上,而且通过对耕地数量、质量的毁损,动摇了粮食生产持续发展的基础,削弱了区域粮食生产能力,增加了粮食生产风险。

(四)粮食生产科技投入不足

从纵向比较看,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河北省农业科研经费徘徊不前,甚至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外实际上呈负增长。从横向比较看,全省农业科研投资仅占农业总产值的0.18%左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科研投入不足制约着河北省农业科研水平和科技储备,导致近年来全省缺乏重大科技突破。另一方面,农业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能力弱、农业技术成果产业化程度低,依然是制约河北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的障碍。

三、保护和提高河北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对策

(一)保障耕地资源安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

粮食生产的唯一来源是耕地,粮食的生产状况取决于耕地的状况,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面对严峻的现实,建立河北省耕地资源安全预警体系,包括数量安全预警、质量安全预警和生态安全预警体系等。保证耕地数量安全,严格控制耕地的占用审批制度;保护和改善耕地质量安全,做到用地与养地的有机结合;保证耕地不被污染,而且能够被绿色的农作物覆盖,即改善和提高耕地生态安全。

(二)做好水利发展规划,积极发展节水农业

省水利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农业部门进行农业一水利发展的综合规划,划定旱作农业区和节水农业区,并制定旱作区农业发展规划和节水灌溉区农业发展规划。旱作区农业发展规划应当包括:旱作区种植结构规划、旱作技术推广规划、旱作设备的推广规划等;节水灌溉区农业发展规划包括:节水灌溉率规划、各种节水技术的推广规划、水资源的供求规划等。按照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相协调,优先使用地表水和再生水、合理开发浅层水、限制开采深层水的原则,统筹安排,合理配置,优化调度城乡水资源、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实行开源节流并举、调水节水并行、开发保护统筹、兴利除害结合的方针,采取工程、技术、行政、经济和法制等措施,合理开发利用现有地下水资源,控制对地下水的掠夺性开采。

(三)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抵御自然灾害

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对抵御自然灾害,保障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应结合不同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确定重点发展目标,突出重点项目和重点区域,集中力量优先建设中、南部地区的粮食增产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工程及优质高效粮食生产基地。要建立多渠道、多元化、多层次的资金投入机制。在做好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投入的同时,协调有关部门争取多立项,加大对大中型灌区、旱田节水灌溉,小型水库除险、农村饮水工程、民办公助项目资金的投入,并建立有效的投入增长机制。

(四)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一方面,要树立统筹协调和循环经济理念,把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并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依法加强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管。另一方面,要加大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科研攻关力度,着力解决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问题,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同时要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和推广体系,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

粮食生产现状范文5

[关键词]粮食安全;供给能力;贸易

[中图分类号]F7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18-0093-03

1文献回顾

粮食安全的内涵包括宏观层面的粮食供给能力以及微观层面粮食获取能力(钟甫宁,2004)。宏观方面田建民(2010)认为粮食安全包括数量安全、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三个方面;微观方面Barrett(2002)、李瑞峰(2007)认为粮食安全是个人或家庭的粮食安全。

关于粮食安全的测度方面,宏观层面学者一般构建单个指标、数个指标加权平均、指标体系来测度,典型的如龙方(2007)将人均粮食播种面积、人均粮食占有量、粮食总产量波动率、粮食储备率、粮食自给率、缺粮人口比、粮食价格变动率七个指标赋予不同权重算出综合系数进而测算出2000―2006年间我国的粮食安全状况;微观层面学者一般选用营养不良人口比重、贫困人口收入、应付不安全采取的措施及其频率等指标来表征个人或家庭获取粮食的能力,如Maxwell(1992)、Meade(2002)、Doocy(2005)。

关于粮食安全的预测方面,供需双方的平衡能够判断粮食安全。粮食需求的研究主要有总需求的构成、特点及预测方法,朱希刚等(2004)、丁声俊(2005)研究表明影响粮食需求的因素有人口增长和人口结构的变化、消费需求和结果的变化、粮食价格变动、居民收入水平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粮食供给取决于宏观政策(钟甫宁,1995)、耕地的数量和质量(Verburg,2000)、农业技术(邓大才,2010)。

2粮食供给与需求现状

2.1粮食生产现状

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以来粮食生产总体特征就是各粮食品种总量、人均占有量、单产和播种面积呈增长态势。1950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仅为1.32亿吨,1978年达到3.05亿吨,2004―2012年实现粮食“九连增”,2012年总产量达到5.9亿吨,比1950年增加了近5倍。虽然人口一直在增加,但是人均粮食占有量还是从1949年的209千克/人提高到2011年的425千克/人,超过国际安全线。图1历年全国粮食产量(1949―2012)

2.2粮食贸易现状

我国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进口国,同时也是最大的大米、玉米和大豆进口国,2011年粮食总进口量达到5809万吨、金额为318.78亿美元;2011年大米、小麦、玉米和大豆的进口量分别为59.8、125.8、175.4和5264万吨,而2012年猛增至231.6、368.9、520.74、5838万吨,同比增长305%、193.2%、197.08%、11.2%,中国粮食进口屡创新高。

四种粮食进口总体呈增长趋势,除了稻米微幅增长外,小麦、玉米和大豆近年来增长幅度越来越大。尤其要关注的是大豆,自1996年以来18年间大豆进口增长了318倍,80%的大豆依赖美国、阿根廷和巴西市场。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对玉米的进口越来越多,以满足国内庞大的饲料需求。此外,稻米和小麦的进口量虽然占总产量比例不大,但绝对数字依然很大,并且进口的部分都是高质量产品。图2历年粮食进口量(1962―2012)

2.3粮食需求现状

与三十年前相比当前我国粮食消费的总量、人均粮食占有量以及粮食消费结构都有很大的提升。首先是粮食需求结构的变化。居民口粮消费呈下降态势,城乡居民口粮的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很小,而且保持稳定下降的趋势。大米、小麦的人均消费量分别从1990年的88千克和73千克下降到2009年的60千克和50千克,年均下降1.5千克和1.2千克(吕新业和胡非凡,2012)。但是,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需求近年来猛增,2009年饲料用粮占水稻、小麦和玉米总消费量的27.4%,工业用粮占比14.6%,我国消费者对肉奶蛋制品消费量增速较快加上近年发展生物能源,推动了对粮食的巨大需求。其次是对粮食的需求必将继续扩大。我国人口预计2020年将达到14.87亿(国务院第五次人口普查办公室,2006),加上近年来中国的城镇化快速推进,故中国未来粮食需求是刚性的。《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预测2020年我国粮食总需求量将达到5.73亿吨,粮食总体生产能力稳定在5.4亿吨左右,供需缺口大约为0.33亿吨;USDA(2011)预测2020年中国粮食生产量为4.66亿吨、需求量为5.46亿吨、缺口0.8亿吨;吕新业等(2012)预测产需及缺口分别为6.44亿吨、6.93亿吨和0.49亿吨。

3反思未来中国的粮食安全

20世纪80年代解决温饱问题后,关于饥荒的记忆似乎已经远去,但是新形势下中国未来的粮食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关于粮食安全的概念有待于澄清,如何评价当前粮食安全的现状也是必要的,基于现实情况预测未来粮食供需也是很有意义的。

3.1粮食安全的概念

粮食安全的概念首先是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于1974年应对粮食危机提出来的,1996年这一概念被重新表述为:只有当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在物质上、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粮食来满足其积极而又健康生活的膳食需求和食物喜好。粮食安全是个人、家庭、区域以及国家都能够满足其食物需求的能力。

具体到我国来看,粮食安全是粮食生产的安全、流通的安全以及消费的安全,它的内涵包括:安全合理的粮食储备;可供居民直接消费的人均粮食供应量;粮食生产按照市场需求稳定健康地发展;适度利用国际市场进口部分粮食调剂余缺;解决好温饱问题,让所有人都有获得食物的均等的能力。粮食安全概念的外延是宽广的:它要求在粮食生产工作中要注重保护生态环境;要大幅度降低粮食种植成本,提高农民种粮收益;要保证食物安全,生产高质量的粮食。

3.2评价粮食安全的指标

粮食库存安全系数,即粮食库存消费比。FAO建议这个比例应该保持在17%~18%,大约两个月库存(其中11%~12%为周转库存、5%~6%为缓冲库存),低于17%为不安全,而低于14%为粮食紧急状态。

人均粮食占有量。根据30多年来数据,人均粮食占有量小于380千克时出现短缺、库存减少,超过380千克则出现过剩。经合组织(OECD)和FAO认为未来人均粮食消费量将继续提高超过400千克每人,从长远看这个指标有参考价值。

粮食自给率,即粮食产销比。与其相对应的指标是外贸依存度或粮食进出口率,中国的农业政策一直坚持95%的自给率。

粮食生产能力。是指一年内某国在正常条件下可生产的粮食数量,一国的供给能力越高,则安全性也越高。

居民营养状况。FAO认为每人每天最低摄入2100千卡的热量,即要消费每人每年220千克粮食,低于这一指标即为营养不良,如果一国营养不良人口比例超过15%就属于粮食不安全国家。

3.3当前我国粮食安全的判断

首先是广义的粮食安全基本上得到了保障。从个人或家庭微观个体来看,不仅温饱问题得到解决,而且食物多元化、营养化得以改善。从区域中观层面来看,区域间粮食一体化和流通体制得到加强,有效解决粮食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带来的食物安全问题。从国家宏观层面来看,虽然如今粮食处于净进口,但是食物安全水平得到了保障。

狭义的粮食安全已经突破了粮食自给率95%的既定目标。包含大豆和薯类的粮食自给率2008年降至95%以下,2011年低于90%,饲料粮需求和食用植物油的刚性上涨是催生粮食自给率下降的最主要原因。如今进口大豆占国内总消费量已超80%,种植成本高企和单产水平低是大豆进口压力上涨的原因,而进口的大豆基本上为转基因产品,其安全性还存在巨大争议。同时传统的大豆主产区不断消减种植面积,我国大豆对国际市场形成强烈的依赖。玉米供给逐渐由国内生产转向进口,2010年为转折年进口157万吨和316万吨的玉米干酒糟,即使国内玉米产出以2%~3%增速上涨,也改变不了年均200万吨左右的进口量。

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着诸多挑战、存在巨大的隐性风险:粮食生产方面突出的问题是耕地数量和质量明显下降、农业种植成本上升、技术投资不足;需求方面突出的压力是居民对蔬菜水果、肉奶蛋制品需求强劲,这一趋势没有可逆的迹象;国际粮食价格频繁在高位波动,粮食金融化趋势明显。

我们运用全球贸易分析模型和中国农业政策分析与预测模型,假定未来10年我国GDP增速为8%,人口增长率为0.5%,预测我国粮食供需变化和安全水平,结果如下:

粮食需求不断增长,粮食自给率不断下降。假定现有的技术水平、政策等因素不变,2022年我国粮食产量为5.95亿吨,而粮食需求则达到6.78亿吨,粮食自给率为86.2%。粮食品种方面存在不同的差异,大米能够自给,小麦自给率有小幅下降,而玉米自给率将有明显下降,产需缺口0.3亿吨。大豆供需缺口更大,进口量超过7000万吨。

综上,我国农业资源总量较大,人口庞大,所以保障粮食安全要立足国内供给;但是我国人均农业资源较少,需求强烈,所以需要适量扩大进口。由于农业经济发展较慢,农业生产条件恶化,内部供给能力有潜在的风险;国际粮食贸易量有限,价格波动频繁,外部供给能力也面临风险。

4政策与展望

4.1树立新型粮食安全观

应该放弃单纯的总量观念,关注粮食生产的能力和潜力;完善粮食流通机制,建立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相结合的多层次粮食市场体系,立足市场调节,减少行政干预;促进农民增收,尤其是主产区;把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心任务转向口粮安全;拓展供给渠道,扩大饲料用粮进口。

我国的粮食缺口是长期性的,粮食绝对自给是不现实的,如果刻意保持90%以上的自给率势必打破脆弱的生态平衡,对环境的破坏是不可逆的。所以应该理性地看待粮食进口,而且我国外汇充足,购买能力有充足的保障。

4.2提升粮食生产基础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1)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是粮食增产的唯一路径。为此要实施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加大科研投入,奖励创新发明,切实做好农技推广工作。

(2)进一步完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生产条件。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改造中低产田、增加对农业机械化、化肥农药、电力的补贴。

(3)保护耕地数量提升质量。防止农村宅基地的过量使用,严格土地流转政策和工业化用地的审批政策。防止水污染和土壤盐碱化、酸化。

(4)完善粮食政策措施。加强支农惠农资金的审查力度,确保涉农资金准确到位。改进现行单产按亩补贴制度,引入激励机制,对种粮大户、主产区农户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引导农业合作组织的建立,为农业投资提供信贷支持。

参考文献:

[1]钟甫宁,等.粮食市场的改革与全球化[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2]田建民.粮食安全长效机制的构建与实证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23-25.

[3]李瑞锋,等.我国贫困农村地区居民的家庭食物安全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7(3):44-49.

[4]龙方.新世纪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粮食生产现状范文6

关键词:粮食主产区;补偿机制 ;粮食区域补偿基金;增加农民收入;工业化及城镇化; 机会成本

中图分类号:F326.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2)03-0036-007

一、引 言

自从国家对粮食生产者实行直接补贴后,逐渐建立了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利益补偿机制,对稳定粮食生产,保护粮食安全起着重要的作用,粮食生产连续出现8年增产的局面,粮食供需做到了基本平衡,种粮农民领取了国家的补贴,得到了实惠,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但也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惑着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补贴并没有改变粮食主产区的财政资金紧张、公共服务水平低下、城镇化滞后的困局,“粮食大省,经济弱省,财政穷省”,粮食生产越多,经济越落后,财政困难越多,长期下去,势必影响粮食主产区政府抓粮食生产的积极性,甚至放松粮食生产,把重点转移到工业和第三产业上,影响国家粮食安全。

当前很多学者对我国粮食生产利益补偿机制进行了研究:(1)建立粮食生产利益补偿机制的必要性研究,学者从粮食安全、农民增收、比较优势等多方面阐述了建立粮食生产利益补偿机制[1] [2] 。(2)对粮食生产者利益补偿现状及问题研究,通过调查和政策梳理分析我国的粮食利益补偿机制的现状和问题[3] [4] 。(3)主产区和主销区的协调研究,从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角度分析粮食生产协调问题[5] 。(4)粮食生产者进行利益补偿的方式研究,对粮食生产进行直接补偿和间接补偿 [6] [7] 。

现有的研究成果主要局限在对粮食生产成本的利益补偿和对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协调的局部调整研究。按照这些研究成果的逻辑,粮食主产区花费了大量的精力生产粮食,牺牲了大量的发展机会成本,维护了国家的粮食安全,只能获得微薄的利益补偿,根本不能改变粮食主产区经济落后、财政状况困难、公共服务低下、城市化水平不高的状况,这是对粮食主产区是非常不公平的。因此有必要在现有基础上,建立一种多方位的、新型的、高标准的粮食生产区域利益补偿机制,通过财政横向转移支付,使粮食主产区人民和发达地区人民一样都能分享到国家改革开放及经济发展的成果。

二、粮食生产区域利益失衡表现

(一)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与粮食生产负相关

当前有一个有普遍现象,“粮食大省,经济弱省,财政穷省”,粮食主产区大都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落后,财政收入少,居民的公共服务水平低下;粮食主销区大都是东部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财政收入多,居民享有的公共服务水平高。为了揭示这种现象的规律性,利用全国2000年、2005年、2010年截面数据(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整理,下同)进行回归,即各省的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人均GDP与人均粮食产量进行回归,检验全国各省人均财政收入、人均GDP与粮食人均产量的关系:

1.人均财政收入与人均粮食产量呈负相关

运用EViews 6.0对2000年、2005年、2010年的截面数据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

得2000年的回归方程为:

y1=1531.97-2.7078x1

t=(6.005536) (-3.901061)

R2=0.44163 F=15.21828

y1、x1分别为2000年全国各省的人均财政收入和人均粮食产量,x1项回归参数t统计量对应的p值为0.0005,t显著。但一般截面数据作回归时要检验是否存在异方差,若存在异方差,采用OLS法估计模型参数,可能导致参数估计值虽然是无偏的,但不是有效的,参数t显著性的检验实去意义[8] 。用EViews 6.0对方程结果进行White’s(怀特)检验(表1)结果显示,检验的相伴概率为0.0002,拒绝零假设,即模型存在异方差,要对模型进行处理。

表1 White Heteroskedasticity Test

用加权最小二乘法,求得方程为:

y1=1376.641-2.392946 x1

t=(6.005536) (-3.901061)

R2=0.540646 F=34.13219

用EViews 6.0对方程结果进行White’s检验(表2),结果显示,检验的相伴概率为0.1648,不能拒绝零假设,即模型不存在异方差,x1项回归参数t统计量对应的p值接近为0,F值的相伴概率p也接近0,t、F值显著。

表2 White Heteroskedasticity Test

同理用加权最小二乘法消除方程异方差,求得2005年的人均财政入与人均粮食产量方程为:

y2=2845.804-4.090937x2

t=(40.44591) (-15.85421)

R2=0.89656 F=251.3559

y2、x2项分别为2005年全国各省的人均财政收入和人均粮食产量,回归系数x2的参数t的相伴概率p值接近为0,F统计量的相伴概率参数也接近0,t、F显著。

同理用加权最小二乘法消除方程异方差,求得2010年的人均财政入与人均粮食产量方程为:

y3=4483.437-3.453148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