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再生能源发展前景范例6篇

可再生能源发展前景

可再生能源发展前景范文1

关键字:景观设计;绿色设计理念;应用探析

1绿色设计理念的内涵

绿色设计理念,是一种以绿色环保为主题,以保护生态平衡为核心的的现代化设计理念,其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绿色设计可以实现对新能源的开发,也可以降低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力度。绿色设计的含义非常广泛,包含的内容也十分丰富,设计理念与环境相符合是绿色设计的必然条件。把绿色设计理念融入到景观设计中,不仅能够尽最大程度降低设计的经济投入,还能够打造一个安全健康、舒适的景观环境,并通过改变景观环境的布局、构筑物等方面使欣赏者得到更好的精神体验,同时也能够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2绿色设计理念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体现

2.1针对能源进行创新传统的煤炭、石油等天然能源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严重污染环境。如: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等,这都与绿色环保理念极不相符。当前,全球已开始面对严峻的能源问题,而作为负责景观环境艺术设计的相关人员应针对这严峻的问题对园林景观环境予以更多的关注。一方面,设计师可以在保证满足景观美态以及经济发展需要的同时,尽可能地引入新型的能源,并以此为推动力,减少或避免由传统能源携带而来的不良影响,进而达到降能减耗、减少对环境二次污染的目的。另一方面,设计人员处理不同能源物质时,还可以深入挖掘能源物质的使用性能,借以发挥其再次利用的功能,以实现节约的目的,与绿色环保理念相契合。

2.2就地取材,物尽其用通俗地进行解释,景观设计实质上就是设计园林景观,但是地区有着各自不同的生态环境景观,根据环境之间的差异性,设计师要结合当地的优势,扬长避短,实现环境、资源、地质的统一结合,以设计出独具一格,极具当地特色的景观。譬如说:针对有关的动物、植物等资源可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在进行景观设计时,可将当地极具特色的物种引入到设计中,使其充分发挥自身的使用价值,同时也能够保护植物,打造属于当地的特色。再者,还可以对当地的古树名木、传统建筑、传统文化也可以进行一定的发扬,在发挥其美感和人文精神的同时,实现整体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3使用绿色环保材料绿色环保设计理念主张使用可再生资源,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率,对可再生资源再循环再利用,避免出现资源浪费问题。以景观构筑物的选用为例进行分析:为了凸显出景观园林构筑物中蕴含的低碳环保理念,在开展构筑物设计项目的过程中,应优先考虑建筑的设计风格和占地面积,以达到增汇的目的。一般来说,园林景观建筑可以采用半地下、地下或者底层架空的设计形式,对于建筑的墙面、屋顶,可以进行立体绿化,以增加园林景观的绿化面积和绿地面积。这样一来,地下与半地下的园林建筑就可以在冬季和夏季时减少能源损耗,以达到节能减排的设计效果。再如:再选择建造材料时,设计师应优先选择可再生能源,尽量避免使用不可再生能源和对环境污染较重的能源,以达到维护生态平衡的目的。当然,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也要有效选用一些可分解或者可二次利用的材料,尽最大程度降低环境污染系数,减少园林建设中的碳成本,达到发展低碳经济的目的。

3结语

综上所述,能源和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国内经济繁荣发展的瓶颈,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将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国内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希望之路。在全球各国大力倡导推进生态文化建设的大环境背景下,景观绿色设计的理念已成为一种现代园林设计领域的新话题,景观设计只有实现设计与绿色环保理念的融合,开创一条“绿色设计”的道路,才能紧握时展脉搏,与时俱进,进而更好地促进景观设计产业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向飞.绿色设计理念辨识[J].绿色科技,2010(7)

可再生能源发展前景范文2

关键词:城市景观; 地方环境; 持续发展

四会市位于广东省中部偏西,珠江三角洲的西北边缘,西、北、绥三江下游。四会市从属于肇庆市,是肇庆市的东部并与佛山三水区邻接,西北与广宁县比邻,西南与鼎湖区相接,经济方面在肇庆市相对较发达。作为一个县级城市,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四会面临的问题是城市建设不断扩大,使城市的生态环境、资源配置、地域空间以及城市人文景观等与日益发展不相适应,有待在经济大环境下,认清城市发展中城市景观的重要性,并实现城市可持续的发展。

走进我们的城市,相当部分城区映入你眼中的是一幅幅的画面:一群人拥挤着坐在铁质的栅栏上歇息,神情疲惫;城市中到处充斥着同样的一根根拔地而起的混凝土“桩子”或一个个玻璃“盒子”、污浊的空气以及各种生活垃圾,一棵乘凉的小树都是一种奢侈,人们难得找到一块休息、交流和活动的地方。

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城市的气候变化(如热岛效应)和环境污染;二是自然资源的耗竭与短缺;三是城市人口的增加导致大量的社会问题,如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绿地减少、教育与卫生滞后。

因此,建造一个可持续的、“绿色的”城市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目标,也是保持城市环境良性发展的必然趋势。

1.城市景观设计的“绿色”化

城市景观的“绿色”化表现为城市要求具有良好的区域景观和生态环境,各类土地得到合理的利用,因地制宜地确定植被的覆盖率和乔木、灌木、草皮合理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环境、水环境达到清洁标准,噪声得到有效控制,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回收效率高;保护生物多样性及其生物环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生态建筑得到广泛的应用等,如四会飞鹅岭森林公园的建设,为市民提供回归大自然的感觉的活动场所(图1、2、3)。

1.1自然景观要素的引入

人类与自然长期共存,其生命活动本能地与自然相互联通。人们一旦失去了良好的自然环境,人的自律性就会丧失,生物钟就会失调,新陈代谢会不平衡。但是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迅猛发展,当前的城市人口的快速膨,人类所赖以生存的许多生态资源、环境资源受到了严重破坏,大量土地资源、风景资源为工业化的负作用所破坏和浪费,市民的健康生存和发展都受到了严重威胁。

植物、水体、岩石、土壤等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主体要素,它们在自然界的能量循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城市景观中不可缺少的要素。针对目前城市的绿地和植被覆盖面少、水资源短缺、空气污染和噪声等现状,把自然界之中的景观要素引入到城市之中,适当的配置建筑小品,以改善城市整体的人文环境质量,使自然离人们更近。并通过对当地植物和材料的使用,也是设计生态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尤其是乡土物种不但最适宜于在当地生长,管理和维护成本最少,还因为物种的消失已成为当代最主要的环境问题。

以自然的花、自然的叶营造自然的园艺景观,一种模仿自然生态,各自宿根、观花、观叶植物错落有致,相互映衬的园林艺术新形式――花境(图4、5、6、7)。

1.2景观设计中的观念

自然资源分可再生资源(如水、森林、动物等)和不可再生资源(如石油、煤等)。要实现人类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必须对不可再生资源加以保护和节约使用。即使是可再生资源,其再生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以它们的使用也需要采用保本取息的以节约资源、再利用资源和回收资源的设计理念和出发点,就是所谓的设计观念。

1.2.1 节约资源

节约资源,可以理解为通过量的减少而实现生产与流通、消费过程中的节能化。由于我们的资源和能量是有限的,有的甚至是一次性的,无法再生的,因此应该尽可能减少包括能源、土地、水、生物资源的使用,提高使用效率。设计中如要合理地利用自然的过程如光、风、水等,则可以大大减少能源的使用。新技术的采用往往可以数以倍计地减少能源和资源的消耗,城市景观设计中尽可能多的采用新技术来减少资源的浪费。四会六祖寺就是选址在荒凉的山丘,不占用良田基地,充分利用可开发的资源,发挥了山地效益,建成了旅游观光基地,是四会一个重要的城市景观亮点(图8、9、10、11)。

1.2.2 资源再利用

再利用是指城市总是处于一个动态的过程中,随时进行着新旧更替和能量的转换,必然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或者废弃地,重新再利用废弃的土地,原有材料,包括植被、土壤、砖石等服务于新的功能,可以大大节约资源和能源的耗费。如: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关闭和废弃的工厂可以在生态恢复后成为市民休闲地,在发达国家的城市景观设计中,这已成为一个不小的潮流。在我国目前也在形成一股改建的潮流,把原有的建筑改做他用,增加城市活动场所。

1.2.3 回收

回收是指在自然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流动是一个由“能源――消费――能源”构成的,头尾相撞的闭合循环体系。因此在人们消费和生产的同时,产生了垃圾和废物,造成了对水、大气和土壤的污染。在我们的城市中必须建立起一个相对闭合的“循环系统”,对一些废物进行利用和回收,或者在景观设计和建筑材料的使用过程中尽可能的使用能够回收或者比较利于回收的材料,同时利用先进的技术构建成使自循环的系统,如把小区或建筑的水系统分成为两个。一个是可饮用水,另一个是洗涤用水,这样可以利用中水处理系统,可直接处理生活水后供给到建筑或小区中作为洗涤用水和浇灌植物用水(图12、13)。

2.城市景观设计的“双重价值”

城市的价值取向是人本身,更确切地说是每个普通的城市居民用他们本身的日常工作、生活、休闲和娱乐的需求来衡量、评价和缔造城市景观,这样的城市景观是战略性的,而绝不是眼前的、投其所好的。在人们的心目中存在一个记忆当中的“景观”,其次是现实景观。目前城市环境的延续性正在逐步消失,忽略了人们对旧时环境的需求。市民记忆中的地标性建筑,如四会市交警大队大楼、四会市财政大楼已被“三旧改造”中拆除建为商住楼。

2.1城市景观所面临的问题

城市景观是一座城市在其长期的发展建设中形成的历史的、文化的、特有的、地域的、h境的氛围,是一种历史和文化的积淀。目前,普遍存在着低水平的、低层次的简单城市更新,不注重保护和延续城市的“记忆”,使城市的文脉受到破坏和人为的割裂。

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全球化,使地域文化的特色渐趋衰微,建筑文化的多样性遭到扼杀。在城市的更新改造中由于不注重传统街区、传统风貌的保护和继承,使城市原有的特色风貌遭到破坏,并被一些低级和赶时髦的东西所替代,使人们对所居住的城市和环境产生了一种陌生感,丧失了认同感和归属感。城市在它发展中,正在丧失它的形态、地标、可识别性和历史特征(图14、15、16、17)。

2.2营造城市环境的“双重意义”

城市本身是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它记着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发展阶段城市的文化、经济、社会以及风俗习惯的特征,只有充分考虑城市的历史和传统才能体现它的延续性。因此,在城市景观的更新和改造中要特别强调被保护设施的利用问题,处理好更新、保护、利用三者之间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合理的,适度的利用是最好的、最有效的保护方法。在城市景观的更新和建设中要延续和发展城市景观文化和历史意义,新与旧、现代与传统要有机结合,一脉相承,要有所发展和创新。把历史的、传统的与当代的、时尚的特点有机的融合在一起,给现代城市景观注入新的内容,建立新的城市景观环境形象,给后人留下高品位的、有生命力的景观作品(图18、19、20、21)。

2.2.1 尊重传统和乡土文化

每个民族、每一个地区都有不同的文化习惯和生活传统,创造了各自的文化、服饰以及建筑等,从而形成了自己对自然的理解,与自然建立了特有的“情感”,这些都是当地人的经验,当地人依赖于其生活的环境获得日常生活的一切需要,包括水、食物、庇护所、能源以及精神寄托。他们的生活空间中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是有他们的含意的,是被赋予灵魂和情感的。他们关于环境的知识和理解是场所经验的有机衍生和积淀。所以,一个适宜于场所的生态设计,必须首先应考虑当地人的或是传统文化给予设计的启示,是一个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设计。

适应场所自然过程 现代人的需要可能与历史上该场所中的人的需要不尽相同。因此,为场所而设计决不意味着模仿和拘于传统的形式。生态设计告诉我们,新的设计形式仍然应以场所的自然过程为依据,依据场所中的阳光、地形、水、风、土壤、植被及能量等。设计的过程就是将这些带有场所特征的自然因素结合在设计之中,从而维护场所的健康。

当地材料 、植物和建材的使用,是设计生态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乡土物种不但最适宜于在当地生长,而且管理和维护成本低,还因为物种的消失已成为当代最主要的环境问题。所以保护和利用地域性物种也是时代对景观设计师的伦理要求(图22、23、24、25)。

2.2.2 建造现代与传统文化共存的城市环境

城市景观应与其周围的建筑物、街道、周围环境,共同构成该城市文化活动的中心。设计城市景观时,要尊重周围环境的文化,注重设计的传统的文化内涵,将不同文化环境的独特差异和特殊需要加以深刻的理解与领悟,设计出该城市、该文化环境下、该时代背景的景观环境。文化环境有许多不同的表现,例如:文脉、传统、源与流、历史、宗教、童话、神话、民俗、乡土、风情、纪念性的、闻名的、怀古的、原始艺术、人类的能量、文学与书法、诗意、符号学等等。设计师在设计中可以表达自己的特定的意境(图26、27、28、29)。

景观文化的延续性就是于把它放入整个大环境之中去理解,应该从人的角度去考虑,注重人对它的感悟和体验,只有人在其中它才能具有意义,否则,它不具有任何价值。只限于这样它才能体现出了景观的地方性特征,同时,新的地方主义的出现有效的反对了各种形式的艺术流派和文化的“大统一”。

景观设计的生态化是一个全方位的过程,它需要众多的学科和技术进行参与。包括:艺术、技术、文化和经济等,不仅仅单纯的表现为植树、草地的自然环境的生态环境,同时,它还包括人文环境、地域文化和传统意义的延续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人类文化和自然环境的有机协调,与自然的“和平”共处,营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景观环境。

参考文献

可再生能源发展前景范文3

关键词:园林景观;生态学原理;探究

0引言

目前,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环境保护技术也随之不断改进,而且环境的恶化也要求人们树立科学的环境保护意识,由此推动了生态设计理念的发展和成熟,并实现了园林景观设计的生态化。在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遵循生态学原理,能实现生态环境的重塑,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园林景观生态设计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完善,寻求最佳的解决途径。目前,城市园林设计师在进行园林设计时普遍采用生态学原理,实现了生态学与景观设计的有机结合,推动了园林景观设计理念的更新,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1园林景观设计坚持生态学理念的前提条件

1.1在园林设计过程中尊重生物多样性

生态学指出,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必须充分尊重生物多样性,并将其作为基本的指导思想。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的生存环境日趋恶劣,环境资源也处于相对贫乏状态,自然生物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必须不断强化自身的应变能力,以维持自身与环境的平衡。所以,在园林景观的设计过程中,必须将物种多样性作为生态学理念的根本前提。

1.2将互惠共生纳入生态学理念的范畴

目前,在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互惠共生原理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坚持互惠共生原则,是指在促进一种物种生长的基础上,带动周边生物的健康发展。为了实现园林景观设计的生态化,设计师通常会以生物的互惠共生原则为根本出发点,实现选择优良物种,以推动园林景观设计的生态化进程。

1.3做好园林景观设计的构思工作

在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坚持生态学原理,必须做好前期构思工作,不断优化设计方案,以实现最佳的生态效果,推动城市环境的健康发展。下表就生态构思的方向及设计要素进行了简要分析。

生态构思

相关方向 设计要素

方案设计前的准备工作 制定合理的设计规模,保证预算投资的可行性和相关收益的获取;方案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可能造成的影响,做好评估工作,对能源消耗、土地资源利用等方面有清醒认识;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制定设计方案,强化生态理念,同时充分考虑后期管理问题。

技术材料的运用 尽可能优化技术材料,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同时减轻环境所需承受的压力;就近选择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设计构思科学合理,尽可能实现操作简便、经济适用,提高人为管理效率。

气候环境 对园林景观建设区域的地形以及风向等有明确认识,保证布局的合理性;强化设计方案,充分利用当地特有的地形优势和植被优势,保证生态大环境的稳定,同时调节局部小环境,为园林景观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能源运用 在不损害环境的基础上强化植被、水、气候等条件的利用;开发使用新能源,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浪费,保护能源资源,为园林景观建设积蓄力量。

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在设计方案时要充分尊重经济最优原则,并做好系统控制功能,保证园林景观建设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减少垃圾排放,降低环境污染指数,构建良好的外部环境。

地域特色 实事求是,充分尊重地方特色,保留地方传统,吸收精华,不断提升园林景观建设的成效

2 园林景观设计中坚持生态学理念的意义

常规的园林景观设计方案只注重当代人的利益要求,未将资源能源以及生态发展纳入考虑范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生态学理念较好的弥补了这一弊端,在设计中尽可能减少资源能源消耗,注重环境保护,在满足当代人利益的前提下为后代也留下了发展的空间,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原则,有利于推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同时,生态学理念的兴起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有着极大的优势,在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适时引入该理念,适应了时展需求。

3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坚持生态学理念的有效措施

3.1优化土壤选择方案

通常,植物对土壤的要求极高,所以,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要优化土壤选择方案,保证植物的健康生长。首先,要尽量选择湿润、肥沃的土壤环境。在进行选址之前,要开展大量测量工作,并将测量结果交给专家分析,然后再进行园林景观的选址,或者采取相关措施改善劣质土壤,使其符合植物生长的一般规律。其次,相关的工作人员可以替换园区土壤,以适应植物生长发展需要;并在经济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可以将新土壤附在原土壤上,为植物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最后,要积极引进先进技术,修复或改造被污染土壤,其中比较常见的是生物疗法。生物疗法通常是清理有害物质,改善土壤环境,这种方法能节约成本,而且较少的使用化学物质,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园区的环境,为植物景观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3.2积极开展生态调控原理下的循环再生技术

在园林景观设计方案中要合理利用生态调控原理,实现物质与能源的循环利用,优化资源配置。要尽可能降低园林景观建设过程中对资源的消耗,必须将生态调控原理放在关键位置,充分发挥可再生能源的潜能和优势,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损耗,同时要积极开发替代新能源,为社会经济发展及园林景观建设积蓄后备力量。保护生态环境,就要不断降低自然资源的人为消耗。由此可见,在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要更好的践行生态学理念,就要不断完善和保护城市园林生态系统。

3.3将水循环设计引入园林景观设计范畴

在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植入生态学理念,必须将水循环设计放在突出位置。通常情况下,园林景观设计中要极为重视水这一关键因素,而从生态学理念考虑则主要考虑地表水能否进行正常的循环,水质是否清洁,人工湿地的污水处理系统是否完善,能否实现雨水收集的最佳效果,水资源的使用情况是否科学合理等。园林景观在制定设计方案时,要充分考虑水循环以及水质的实际情况,保证园林景观周围的水质清洁,并且充分发挥大型植物的净水功能,形成科学、系统、完善的水循环系统,为大型植物的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实现园林的生态化。

3.4坚持生态学美学原则

著名美学家李泽厚先生指出,自然是被改造的对象,而美则是人化的自然。园林景观要坚持生态美学的原则,将美学与生态学完美的结合在一起。由此可见,园林景观在设计过程中要以生态哲学为基础,同时坚持美学观念,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荣、相辅相成的生态系统。在实际的园林建造中,要充分发现植物本身的美,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艺术改造,使景观不断呈现出艺术化、多样化和地方化特征,打造和谐美观的城市园林景区。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经济及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园林景观设计中逐渐引入生态学理念。而且,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精神享受方面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园林景区建设满足了人类的这一需求。除此之外,将园林景观设计与生态学理念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能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程绪珂,胡运骅.生态园林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7:47―49

[2]俞孔坚,李迪华.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概念与原理[J].中国园林.2001(6):3―10.

[3]陈波.生态恢复设计在城市景观园林规划中的应用[J].中国园林,2008(7):45-47

作者简介:

可再生能源发展前景范文4

能源是一个国家最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对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从我国现阶段的情况来看,发展低碳经济对于环境的改善显得刻不容缓。基于此,本文重点研究了中国减少碳排放的路径和发展对策,发现可持续发展情景的碳排放量要低于技术进步情景中的碳排放量,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

碳排放;情景分析;系统动力学

能源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一个国家最为重要的战略资源,为人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一个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取决于一个国家的能源消费量与生产量的多少。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石油危机促使人类意识到了能源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随之而来的能源消费也成为新世纪备受关注的主要问题。

1研究背景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的能源生产量全面提升,能源消费也大幅度上升。我国消耗的能源主要来源于不可再生能源,其中对于煤炭和石油的消耗比重比较高。在这种能源的消耗过程中,会产生大规模的废渣和废气等污染环境的物体。在倡导低碳环保的大环境下,为了适应这种变化,我国政府进行了深刻的变革,把改造生存环境作为改善民生的最重要的工程来进行,并同他国共同立下“到2035年将亚太地区总能源强度比2005年降低45%”的指标。从我国现在的情况来看,发展低碳经济对于环境的改善显得刻不容缓。基于此,本文以中国能源“十二五”规划和《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作为参考依据,研究中国减少碳排放的路径和发展对策。

2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情景分析的思路和方法,从经济增长速度、能源消费、碳排放等不同层面进行探究,设置出三类不同情景来分析中国能源消费在经济增长中所起的作用,这三类情景分别反映出不同的经济发展趋势和能源消费的情况。本文参数设定主要以中国能源“十二五”规划和《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作为参考依据。中国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将能源结构优化为:电力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1.4%,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7.5%,煤炭消费比重降低到65%左右,石油比重16.1%。根据《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提出的中国计划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假定2013~2030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在情景中都为7%,分别设定不同的目标能源强度、煤炭、天然气、石油、电力消费占能源总消费比例目标值,用来分析在中国技术进步的影响和能源消费的结构调整下,这些参数的变化对中国碳排放造成的影响,围绕这些参数,分别建立了基准情景、技术进步情景、可持续发展情景三种情景,表1是对各种情景设定的基本描述,表2和表3是对三种情景的参数设定表。

3研究结果分析

针对以上三种情景,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对碳排放总量进行了模拟仿真。采用2013年数据作为模拟仿真的初始数据,数据来源于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将系统在Vensim软件中进行反复的调试及运行后,得出在不同情景下的系统运行结果。从图1的结果可以看出,至2030年,两大情景碳排放总量具体情况如下:基准情景,2451550万吨碳;技术前进情景,1802610万吨碳。两种碳排放总量相差648940万吨碳,这就意味着如果我国增加能源技术进步率的投资,到2030年中国碳排放总量将少排放648940万吨碳。由图1可以看出从2013年到2026年技术进步情景中的碳排放总量呈现缓慢增长的趋势,2026年碳排放总量达到峰值,然后出现一个拐点,到2027年碳排放总量呈现下降的趋势。这就说明在技术进步的作用下,能够降低碳排放总量。从图2的结果可以看出,至2030年,两大情景碳排放总量具体情况如下:基准情景,2451550万吨碳;可持续发展情景,1512250万吨碳。两种碳排放总量相差939300万吨碳,这就意味着如果我国在增加能源技术进步率的投资同时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到2030年中国碳排放总量将少排放939300万吨碳。由图2可以看出2013~2024年可持续发展情景中的碳排放总量呈现缓慢增长的趋势,2024年碳排放总量达到峰值,然后出现一个拐点,到2025年碳排放总量呈现下降的趋势。

出现这样现象的原因是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同时增加能源技术进步率的投资,能够使碳排放总量的峰值提前到2024年出现。从图3的结果可以看出,至2030年,技术进步情景与可持续发展情景的碳排放总量具体情况如下:技术进步情景中的碳排放量达到1802610万吨碳;可持续发展情景的碳排放量达到1512250万吨碳,两种碳排放总量相差290360万吨碳,这就意味着如果我国按照可持续发展情景的能源消费结构进行调整,到2030年中国碳排放总量将少排放290360万吨碳。从图3可以看出,到2030年可持续发展情景的碳排放量要远远低于技术进步情景的碳排放量。从图4的结果可以看出,到2030年基准情景、技术进步情景、可持续发展情景下的碳排放总量分别为2451550万吨碳、1802610万吨碳、1512250万吨碳。基准情景下的碳排放明显高于技术进步情景和可持续发展情景,而技术进步情景的碳排放量又高于可持续发展情景的碳排放总量。在图3中可以看出,在技术进步情景中到2026年出现碳排放量峰值,而在可持续发展情景中2024年出现碳排放量峰值,这一现象说明了通过提高能源行业技术进步率同时优化中国能源消费结构能够使碳排放量峰值提早两年出现。

4结语

通过对中国碳排放情景的分析,通过能源行业技术进步的作用下有效降低能源强度,能够抑制二氧化碳的排放。结果显示,在技术进步的介入下,技术进步情景的碳排放量要比基准情景下碳排放总量要低,并且在2025年达到了碳排放量的峰值,然后在2016年碳排放总量出现拐点,呈现出降低的趋势;在技术进步的作用下同时调整能源消费结构。结果显示,可持续发展情景的碳排放量要低于技术进步情景中的碳排放量。根据情景模拟和模型预测结果,可以得出未来2013~2030年中国能源消费的发展态势。总体上看,无论在哪种情景下,中国的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将保持稳定发展。

综合考虑到不同情景下的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提出中国能源消费在低碳经济发展下的政策建议。一是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高优质能源比重。我们理应清楚地了解全球能源消费结构正在发生改变,这种变化将会对我国未来经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中国理应强化对新能源及可再生资源的技术改革,努力提升可再生资源及高质量的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二是依靠能源技术进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掌握能源使用技术,努力创建技术创新系统,实施先进技术开发,推动技术改革,以促进能源节约及综合利用全局技术能力为根本目标。增进“产学研”相结合,实现能源节约及资源总体利用科学成果的产业。三是大力发展低碳能源,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提高风电发展速度,合理地选用生物质能发电技术,加大推动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进步的步伐,主动且稳定地推动液体燃料技术的前进,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AntuelaA.Tako,StewartRobinson.Theapplicationofdiscreteeventsimulationandsystemdynamicsinthelogisticsandsupplychaincontext[J].DecisionSupportSystems,2012,52(4).

[2]陈红敏.包含工业生产过程碳排放的产业部门隐含碳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3).

[3]许广月,宋德勇.中国碳排放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实证研究——基于省域面板数据[J].中国工业经济,2010(5).

可再生能源发展前景范文5

关键词:旅游经济;循环型;发展;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旅游行业发展的过程中,循环型旅游经济是社会当中新兴的一种经济发展方式,它通过资源、环境以及能源等方面的持续利用,使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及再利用向平衡趋势发展。目前,循环型经济在我国还处在最初的发展时期,旅游业需要虚心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促进我国循环型旅游经济的发展,使旅游产业以循环型经济为基础,使我国的生态环境和经济能够保持平衡地发展。我国目前仍处于发展中国家,虽然我国资源丰富、地大物博,可是资源的分布极不平衡,人均占有率较低,有效地开展循环型旅游经济策略,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

二、循环型旅游经济的含义

循环型旅游经济本着清洁生产、再循环和再利用的基本原则。它所包涵的领域非常多,其中涉及到旅游资源的开发以及旅游活动过程当中所包涵的各种基本因素,另外还包括旅游景区以工农业为主的各种社会活动情况等,循环型旅游经济是新型的一种经济发展方式,其发展需要由新的技术作为动力和支撑,并通过法律的手段给予保障,实现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在这个过程中,还要考虑我国环境,将污染控制到最低,使资源得到持续的利用。循环型旅游经济属于循环经济的一个分支,所以也要遵循3R的原则,实现减量化、再利用以及再循环的原则,通过使无害环境的技术和手段,提高我国生态环境的利用率,使旅游景区当地的社会经济以及生态系统得到协调的长足发展,在科学合理的保护措施下进行资源开发,使资源得到最大化的使用,做到资源在时间和数量上的合理运用,形成旅游建设与文明发展并重的生态旅游产业链。

同时,循环型旅游经济,是与旅游相关的经济发展模式,因此,要想使生态环境实现其开发利用与保护的有效结合,必须将旅游景区的环境优化以及旅游企业的经济效相有效结合,将旅游业持续的发展和景区的环境保护以及社会的就业问题有效融合统一,实现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减少资源能源消耗的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构建要求,响应我国降低生态成本投入,减少资源能源浪费的号召,资源节约的同时使企业经济效果不断提高。

三、循环型旅游经济发展的新策略、

我国要想构建科学合理的循环型旅游经济发展模式,必须控制好旅游企业的经济收入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使旅游业的开发以及生态保护和环境保护之间始终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趋势。在循环经济3R再利用、减量化以及再循环的原则基础之上,使旅游环境得到合理地利用而且还要做到不过度地开发,使旅游环境的生态利用率提高,使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稳定且和谐的发展,使旅游生态成本有效降低,并提高其长远的经济收益率。

(一)旅游企业要树立可持续消费的理念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与发展,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内以及国外大量游客的涌入,使我国的旅游产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对于我国GDP的提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旅游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旅游企业的经济利益被摆在了首位,很少关注旅游企业将环境保护以及资源的可持续使用及其再利用。

旅游企业在规划时,并未将循环经济考虑进去,为了企业的经济利益,疯狂的开发并滥用旅游资源,使已有的旅游资源遭到了非常严重的破坏,而且很多都是无法再修复的。这些不合理现象主要体现在:生态环境被破坏导致发展失衡、旅游景区生态灾害不断加重、水体与空气严重污染、森林与草原不断退化等。为了能够将这种旅游企业经济利益放在首位不计成本的错误开发理念改变,旅游业管理部门要树立新的可持续消费的理念,对旅游企业的相关管理人员以及旅游消费者进行积极的引导,使其改变原有的思路。使旅游企业在开发旅游景区时,可以自觉的对景区环境进行保护,另外还要积极的宣传并提倡旅友们即旅游业的消费者的绿色消费,引导游客保护生态环境,爱护公共环境,不乱丢垃圾以及文明观景等行为,避免旅游景区的环境污染。旅游企业在设计及制定旅游线路时,要将循环经济的具体要求充分地考虑进来,在确保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旅游线路的同时,使旅友们感受到循环型旅游的重要意义,使旅友的价值观念及审美态度得到提高。

(二)延长旅游景区的生命周期

旅游业的旅游产品都有一定的生命周期,这是和旅游环境密切相关的。通过旅游景区产品生命周期的情况能够将当地旅游业的实际发展情况显示出来。关于旅游景区的生命周期通常包含探索期、发展期、饱和期、停滞期以及衰退期,按照各个旅游景区不同的性质,导致某些旅游景区还有相应的复苏期,通过各种保护手段,有效延长旅游景区的生命周期,使景区能够得到持续的发展以及长期的利益。

(三)旅游业要积极构建循环型旅游经济完整的产业链

旅游业要立足当下,放眼长远,积极构建循环型旅游经济完整的产业链。从而实现旅游业区域性的协调发展,确保当地的循环型旅游经济与当地的整体规划和发展形成统一,与当地的旅游相关企业共同合作,形成互利共赢的协同发展模式。旅游企业要按照当地的生活方式、文化内涵、环境特色等因素,积极建设具有当地风土人情、可以将当地特色展现出来的特色旅游。要通过口碑和媒体的宣传,使当地的特色旅游提高影响力和知名度,促进当地循环型旅游经济得到快速、长远的发展。构建循环型旅游经济完整的产业链必须考虑各方的均衡利益,对于旅游企业的招商引资和接下来的后续开发和管理工作当中,尽量将各个单位的利益分割问题处理好,将项目的开发者、政府部门以及非政府团体的不同要求处理好,做到各个单位不同责任的明确划分,制定并完善循环型旅游经济管理体系,保证各项开发工程可以顺利的开展,确保完整的景区生态环境,在有效保护景区生态环境的同时,确定旅游景区稳定及长远的经济效益。

(四) 旅游业要积极建构反馈式的循环型经济流程

按照循环型经济3R的原则要求,旅游景点在循环型经济建设的过程当中要按照从旅游资源到代谢废物到再生资源的利用这样一体化的反馈式循环,使可利用资源实现有效的利用,对于不可利用的废物要集中处理,使景区的生态环境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型反馈式循环型经济流程,形成反馈式合理的循环模式。建立循环型经济流程的过程当中,各个政府部门需要积极协助合作,按照各部门的职责处理相应事务。另外,还要制定相应的法律和法规,使旅游资源开发的流程得到规范,大力制止破坏景区环境导致污染的行为,并给予相应处罚。建立完整的循环旅游经济发展体系,使旅游业发展与环境污染间的矛盾在根据上得到解决。

可再生能源发展前景范文6

关键词:低碳理念;园林;设计

1低碳理念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原则

1.1因地制宜原则

根据当地的优势,尽量减少一些大的改造,降低能源的损耗和后期养护管理的费用。

1.2生态理念原则

园林的设计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将当地的一些乡土植物进行利用,保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3可持续发展原则

在园林施工中应使用一些低碳材料,最好是一些可再生、可降解的材料,不能仅仅看到眼前的利益,更应该为长远利益着想,保证园林的可持续发展。

2低碳理念与园林景观的结合

从“低碳”到“绿色”,充分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向往,低碳生活将重新还给我们清新的生态环境,将城市的发展和规划的蓝图重新染上新绿。园林景观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低碳型园林不仅可以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同时,也可以提高城市生态效益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承载能力。因此,在园林的规划、设计、施工、养护过程中,都要始终将“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放在首位,尽可能采用清洁型能源技术进行园林建设,最大限度降低CO2排放的同时,考虑到植物对温室气体的吸附程度,构建功能型生态园林,满足人们对居住环境生态化的更高需求。

3低碳理念下园林设计策略

3.1适地适景,增强园林景观的生命周期

在精心勘察场地、了解周围环境的基础上,充分把握地理优势,按照适地适景、突出生态的原则,抛弃过于风格化、表面化的设计,努力在艺术风格、人口增长、环境变化的情况下,形成持久性的园林景观,有效避免因元素过时而造成重新修建的风险。

3.2适地适树,增强园林植物的碳汇功能

园林植物的选择至关重要,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在满足功能需求和季相变化的基础上,突出园林的景观风格和特色。同时,还应充分发挥不同植物之间固碳能力优势互补的作用,提高植物群落的整体固碳能力,优先选取固碳释氧能力强的乡土植物,有效减少交通运输过程中的碳排放和植物后期管理。此外,要更加注重园林植物的复层群落结构和分布,最大限度提高园林固碳释氧的能力提高。

3.3因地制宜,减少地形改造的能源消耗

根据园林的规划和性质要求,按照相地合宜、构园得体的原则,在原有地形地貌的基础上,抛弃大规模筑山理水理念,凭借良好的天然优势和自然环境条件,稍加人工润色和点缀,宜山则山、宜水则水,精炼地、概括地塑造出地形,有效避免破坏地形构造和地表肌理,达到既美化改善环境,又低碳环保的效果。

3.4正确选材,减少园林建筑小品的碳排放

作为园林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园林建筑小品的碳排放不可忽视。在设计园林建筑小品中,按照园林设计主题和生态景观总体规划,遵循建筑小品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的原则,抛弃材料选择以贵为美、以稀为好的错误理念,最大限度地选择一些本土化、易得性、再生性以及低能耗的低碳型材料,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与可循环能源。例如,优先选取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的景观灯。

3.5节约资源、持续发展的景观设计

自然资源分为可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而要实现人类生存环境的持续性,就必须对不可再生资源加以保护,对可再生资源节约使用。因此,在园林景观设计中不仅要考虑如何利用资源,还要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最大限度降低能源、土地、水的使用,在设计中尽量利用自然低碳过程产生的能源,如风能、水能等。另外,将废弃物质通过加工后形成可利用的材料,较少废弃料,最大限度发挥材料的潜力。

3.6采用新技术的设计理念

现代科技的发展,促进社会发展的进步,但也加速了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借助于科技手段,能够为各类形式的低碳系统的建立提供更多的可能,从而也会使得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低碳本质得到更充分、更切实地体现。

4结语

总之,低碳园林的建设比其他园林建设更具有优越性,不仅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还真正实现了与自然生态的结合,十分具有发展潜力。园林景观不仅是美化城市、生活环境的点缀,同时也是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降低城市碳排放的重要平衡点,因此,低碳型园林景观设计将是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参考文献

1周巍.基于低碳理念的园林设计研究[D].南昌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