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再生能源优缺点范例6篇

可再生能源优缺点

可再生能源优缺点范文1

关键词: 分布式电源;计量原理;损耗

中图分类号:TM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2)1110098-02

0 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新兴电力技术也应运而生。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技术作为其中新兴技术之一,以其分布式电源特有的独立性、灵活性,对配电网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本文主要研究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后,其产生的电能是如何进行计量的,以期为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技术中电能计算上提供理论依据。

1 分布式电源

分布式电源的定义是不通过其他媒介,在配电网上直接布置,或者在负荷附近分部的一种发电源。一般分布式电源可分为太阳能光伏电池、风力发电、燃料电池和微型燃气轮机等。其发电量一般都在50~1000瓦,甚至可达到数千瓦。分布式电源主要可分为两类,可再生资源类与不可再生资源类。

1.1 可再生资源类

1.1.1 太阳能光伏电池

太阳能光伏电池顾名思义就是利用太阳能进行发电,其工作原理是光伏电池在日照充足的情况下,对光能进行存储,并转化为电能。由于太阳能是一种可再生资源,同时又是一种无污染的环保型资源。因此,太阳能光伏电池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1.1.2 风力发电

风力发电就是利用风能进行发电,其工作原理是通过装置将风进行收集,对风能进行存储,并转化为电能。虽然风能发电的技术受地理环境影响较为严重,但由于风能同样是一种可再生资源,同时也是一种无污染的环保型资源。因此,风力发电的应用前景也十分广阔。

1.1.3 潮汐能发电

潮汐能发电就是通过装置将海水中的潮汐能转化为电能的发电技术。其工作原理是利用涨潮落潮产生的动力,通过水轮将潮汐能转化为机械能,再由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1.1.4 小水力发电

小水力发电就是利用规模较小的水电站即其小电网进行发电。其工作原理与潮汐能发电类似,但其又可分为引水方式发电、堤坝方式发电、混合方式发电,以及抽水蓄水方式发电。

1.1.5 热能发电

热能发电就是将热能进行转换为机械能,再转化为电能的发电方式。其工作原理是将热水产生的热蒸汽或机械设备过热产生的热流,进行搜集,通过汽轮机进行转化为机械能,再由机械设备转化为电能进行发电。它也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对环境污染小。

1.2 不可再生资源类

1.2.1 燃料电池

燃料电池就是利用燃料进行发电,其工作原理是通过燃料的电化学反应,不通过燃烧燃料就可以将燃料中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具体转化过程为:在燃料电池的负极,即阳极,开始氧化反应,让燃料从负极失去电子,从而产生电流首先。其产生的电流又通过载体到达燃料电池的正极,即阴极,电子开始还原反应。燃料电池的缺点在于它需要足够的燃料以及氧化剂,同时,废弃燃料电池容易对环境造成污染。

1.2.2 微型燃气轮机

微型燃气轮机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分布式电源之一,它是一种以天然气、汽油作为原料,通过燃烧原料的方式进行发电的一种超小型燃气轮机设备。其工作原理与燃气轮机一致,其主要优点是体积小,污染小,重量轻;其缺点是它的发电利用率较低。

2 计量方式

2.1 配电网总能量的计量原理

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后,为配电网增加一定的电能。其增加的电能主要计量原理是,分布式电源接入电量一般已知,只要计算在输送过程中损失的电量,就能得出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后产生的电能量。通常损失的电量是因为电能在传输过程中经过变压器、输电线路等装置,造成一定的电能损耗。其配电网总能量的计量公式如下:

配电网总能量=DG输入电能-损耗电量

2.2 配电网损耗电量的种类

在配电网中损耗的电量种类可分为三种,分别为可变损耗、固定损耗和不明损耗。其中,在电能传输过程中,线路及变压器中的电能损耗占到总损耗的95%以上,其他电能损耗仅占5%。因此,为了便于计算,一般来说,仅计算线路及变压器中的电能损耗,其他损耗忽略不计。

2.2.1 可变损耗

可变损耗主要有线路导线中的线损、变压器绕组中的铜损和电能表电流圈中的损耗。

2.2.2 固定损耗

固定损耗主要有变压器中的铁损、电容器的介质损耗、电能表电压线圈和铁芯中的损耗。

2.2.3 不明损耗

不明损耗主要有用户违章用电和切点损耗、电网元件漏电损失、营业中抄核收之差错损失、计量表计量误差损失。

2.3 配电网损耗电量的计算方法

2.3.1 均方根电流法

均方根电流法是对通过电流的线路中所有的电能损耗进行均方根处理,算出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所产生的损耗。

均方根电流法的优点是计算精度较高且计算原理简单;缺点是必须通过对变压器进行实测数据,才能得到准确数据,否则只能通过分配容量负荷方法来进行计算,计算结果容易与实际情况不符。其次是对线损部分只能对各节点的电流进行代数加减,得到的结果也与实际情况不符合。

2.3.2 形状系数法

形状系数法是在平均电流法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的,它是对电流通过线路产生的损耗进行汇总,计算出它的总损耗,从而得出在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后的实际电能损耗。

形状系数法的优点是计算精度非常高;缺点是其计算过程中的重要参数K不容易计算,同时此方法不适用于分布式电源接入低等级的配电网的计量,计量结果与实际结果差距较大。

2.3.3 损耗因素法

损耗因素法是在形状系数法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的,它是将电流流过线路后产生的线损的总和进行统计后,然后平均处理,计算出它的实际电能损耗。

损耗因素法的优点是计算时只需要一日的最大电流及损耗因素F,需要的数据很少,便于计算;缺点是重要参数F不容易计算,同时不同的接入配电网形式需要不同的计算方法,算法不通用,同时计算的精度很低,与实际情况差距较大。

2.3.4 最大负荷损耗小时法

最大负荷损耗小时法是指计算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后一段时间内的损耗,从而得出一年的电能总损耗。

其优点是需要的基础资料较少,且计算过程十分简单;缺点是计算的精度十分低,仅适用估算一年的损耗电能,不适用精确计算损耗电能。

2.3.5 等值电阻法

等值电阻法是假设在配电网的一端有一个等值电阻存在,则总电流通过配电网一端产生的损耗就是整条线路不通分电阻产生的电能损耗的总和。

等值电阻法的优点是克服了上述算法的缺点,理论研究基础雄厚,长期实践经验表明应用于分布式电源接入10千伏以下的配电网中的计量十分准确;缺点是由于是假设在配电网一端设等值电阻,对结果的精度有一定的影响,与实际情况略有背离。

2.3.6 潮流法

潮流法的基本单位是馈线,对配电网中的负荷节点的电压进行计算就可以得出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中的耗损总量。

潮流法的优点是计量的精度非常高;缺点是需要的参数条件非常多,为准确计算带来非常大的阻碍。

潮流法的算法主要有牛顿拉夫逊法、等效功率节点法、PQ分解法,前推法和迭代法等。

2.3.7 电压损失法

电压损失法是假设所有的接入点都在配电网线路的最终端,从而计算出一个近似的配电网线损量。

电压损失法的优点是计算方法十分简单;缺点是需要假设一个条件,仅限于估算范围,无法准确计算。且只能对抵压配电网的线损进行计算,计算范围有限。

2.3.8 其他方法

例如竹节法、遗传算法与人工神经网络算法、基于区间算法和模糊识别算法都可以对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的线损进行准确计算。

这些方法的优点是计算结果非常精确,缺点是需要建立规模较大的模型,对于庞大的配电网系统计量十分困难。

3 结论

本文通过分析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中电量计量的原理中,发现只需要准确计算出接入过程中的损耗电量,就可以得出最终的电量。

详细探究了几种常用的计算配电网电能损耗的方法,从算法上来看,平均电流法、形状系数法、损耗因素法以及潮流法均为传统算法,理论依据充足,算法也比较简单,容易理解。但是其计算精度普遍较差,与实际情况相差较大,且很多计算数据在实际情况中无法检测得到,最终决定这些算法只能在理论计算中应用。

而现代算法如竹节法、遗传算法与人工神经网络、基于区间算法、模糊识别算法并未作详细介绍,但其计算精度非常准确,但是要求建立相应的模型,同时仅限于简单配电网的应用,很难应用于大型配电网中进行计算。

因此,目前来说仍然很难找到一种完全理想的方法来计量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中的电能。只有通过多种方法的计算,得到各种结果,对这些结果进行对比,最终获得一个较为准确的数值。

参考文献:

[1]虞忠年,电力网电能损耗[J].北京:中国水利电力出版社,1992:5-7.

[2]王建、李兴源、邱晓燕,含有分布式发电装置的电力系统研究综述.[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5,29(24):90-96.

[3]王振铭,分布式能源的发展前景[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2006,2(2):108.

可再生能源优缺点范文2

关键词:燃气锅炉;采暖热源;优劣势

现如今,采用燃气锅炉供暖是应用较广泛的一种采暖设施。燃气锅炉的性能不是单一的,分各种各样的型号,其运行过程的侧重点也不同,所以在进行设备选择时,要综合考虑其运行费用、单位面积采暖耗气量和污染物排放量等不同因素。一般燃气锅炉采暖分三种形式,分别为单体燃气采暖、分散燃气锅炉采暖和区域采暖,本文主要介绍了这三种形式的不同特点,并对其优缺点进行分析,供专业学者以参考。

1 燃气锅炉作为采暖热源的应用

这里首先介绍一下燃气锅炉进行采暖的原理和应用范围,这对于了解其采暖优势与劣势有一定的帮助作用。锅炉燃气燃烧设备主要指炉膛和燃烧器,也包括其他与燃烧过程有关的设备,它的主要作用是将可燃气体与空气通入设备中,使可燃气体燃烧,将化学能转变为热能,使锅炉本体持续热度,这种持续的热能,使得锅炉本体能够将水变为蒸气蒸发出去,从而使得空间内获得较高的热源,以利用采暖。整个锅炉生产过程就是将一定数量的可燃气体与空气燃烧,转化为热能,再传递至水,使水在定压下转化为水蒸汽。燃气锅炉广泛应用于电力、机械、化工、纺织等工业生产企业,还用于宾馆、居民区的采暖等。

2 燃气锅炉作为采暖热源的优劣

由于锅炉采暖方式的不同,对其采暖侧重点也不同,所以在选择不同的采暖方式时,要结合使用目的、运行费用,单位面积采暖耗气量等各种因素进行选择,下面对于不同方式的采暖优缺点做一简单介绍。

2.1 个体燃气锅炉采暖的优缺点

个体燃气锅炉一般都是家用的,不用于工业生产,主要用于个体户或居民住户的形式。家用燃气锅炉由于其主要适用于人们的生活,所以具备功能较多,如用于取暖、洗澡和生产用水等,但其仍有着自身的缺点与优点,需要我们在使用过程中给予重视。优点是:家用燃气锅炉效率高、功能多。对于耗气量的计算较精确,收费偏差小,用气量也可以由用户自己控制,且其供热效率高,使得能源浪费少,能够节约能源。缺点是:家用燃气锅炉的种类多,质量参差不齐,售后服务相对也差,给用户的正常使用带来不便,其烟气的排放也难以控制,造成一定程度的环境大气污染。

2.2 分散式燃气锅炉采暖的优缺点

分散式燃气锅炉可用于不同建筑物的采暖,一般不用于家用。这种采暖形式的主要优缺点如下。优点是:燃气锅炉建设灵活,集中管理,方便维修。这种采暖方式,对于每个系统的供热面积相对小,便于调节和控制。对于学校、办公楼等建筑设施的采暖,可以根据其地区、环境的冷暖进行调节,也可根据其不同的作息时间进行控制,如在夜晚,若该区域不存在上冻的风险,可以降低或停止供暖,以节约热源。缺点是:需要占用单独的锅炉房,锅炉与锅炉户的散热损失也较多,且没有办法充分利用,使得热能有损耗,能源有浪费。对于老式住宅楼,均采用这种供暖方式,对于各家各户不能分户计量与控制,各家各户不能自行调节,控制其热度,当热度过高时,只能通过开放门窗散热,使得热能有所浪费。

2.3 集中区域锅炉采暖的优缺点

集中区域锅炉采暖,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对于某一集中区域,集中采暖,使用一个锅炉,来保证其热源的供应。这个集中区域可以是一个小区或几个小区的多个建筑组成,这些建筑物共用一个燃气锅炉房采暖,采用二次热网,设有中间换热站,外热网规模较大。这种集中区域采暖过程,采暖面积较大,可达数百万平方米,同时具有较高的烟囱,使得烟气在高空中排放。这种采暖方式的主要优缺点如下。优点是:与分散采暖相比,锅炉投资费用相对较低,对于锅炉采暖可实现集中管理模式,方便维护与使用,污染物高空排放,较分散式采暖锅炉的环境影响相对较好。对于煤改气过程,不用更换原来的供暖设备、设施及锅炉房等相关附属使用设备,可以直接利用原有设备进行供暖管网系统的更改,节省了设备的投资。缺点是:由于锅炉外网区域大,外网的热损失就很多,锅炉的热效率相应就较低。热损失多,相应的热煤消耗就增多,污染物排放量也随之增大,热损失的计算偏差也大,对于热量的计量不准确,只能按平均面积收费。在区域供暖过程中,还存在这样的问题,就是由于调节的限制,致使一些用户室内供暖温度过高,没办法调节,用户只能通过开窗户来解决室内热量高的问题,这样就造成了热量的损失,如果不同构造性质或不同建筑材料构建的建筑物或用途不同的建筑物混在一起供热时,由于无法调节供热手段,只能按同一水平要求供热,也浪费了一定的能源。

3 不同燃气锅炉采暖方式的特点

个体用的燃气锅炉在采暖耗热量和用途上也存在着一些独自的特点;与个体用燃气锅炉取暖不同的是分散式燃气锅炉采暖的耗热量和主要的用途都有所差异;集中区域供暖再好热量和使用用途上也具备着自己独特的特点。

3.1 个体用燃气锅炉的特点

个体用燃气锅炉有着自己的特点。家用燃气锅炉一般都是单户使用,热损失消耗少,效率高,其建筑物耗气量低于另两种燃气采暖方式,这种采暖方式特别适合于家庭使用。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使用的实际需求进行热量的调节,节约燃气,降低损耗,可单户计量,也能为用户提供生活热水。

3.2 分散式燃气锅炉采暖特点

与个体用燃气锅炉取暖不同的是分散式燃气锅炉采暖的耗热量和主要的用途都有所差异。由于有外网的热损失,平均的采暖温度也高于家用燃气锅炉单户采暖,目前一般不设有末端控制装置,产生一定的热量损失。这种采暖方式对公共建筑、商用建筑采暖和集中住宅区非常适合。在运行过程中,根据建筑的使用情况控制采暖温度和采暖时间,节约燃气,减少污染排放量,降低运行费用。

3.3 集中采暖特点

由于集中区域供暖具有外网热量损失大的缺点,且其平均采暖温度也高于个体家用的燃气锅炉,其污染物排放落地浓度低于分散式采暖方式,所以,对于污染物落地浓度环境要求高的区域,可采用集中采暖。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文章中提到的这几种锅炉,各有各的结构特点,各有各的用途。我们在选用锅炉进行取暖时,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由于这些锅炉有的是用来集体供热使用的,有的是居民自用取暖的,选择是先测量一下自己或者供暖小区或供暖单位的供暖面积,然后再选择锅炉的种类和规格。同时,我们还要考虑所选用的锅炉是否节能、是否环保。

参考文献

[1]张志.采暖用燃气热水锅炉增效方式探讨[J].能源与节能,2012,(3).

可再生能源优缺点范文3

关键词:节能减排;税收制度;税收政策

中图分类号:F810.4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0-0069-02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节能减排这个关系国计民生的问题已经受到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十一五”规划纲要把节能减排和结构调整作为重要任务,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单位GDP能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目前,我国节能减排目标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急剧变化,也给节能减排任务的完成提出了巨大挑战。

一、税收促进节能减排的理论依据

(一)外部性与税收

外部性是指私人成本或收益与社会成本或收益的不一致,从而导致资源不能有效配置。简而言之,某些个人或企业的经济行为影响了其他人或企业,却没有承担与之相应的成本或取得相应的报酬,就产生了外部性问题。外部性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由于市场机制存在外部性的时候失灵,此时可以通过税收手段对市场缺陷进行弥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一方面,可以通过财政补贴或税式支出的方式鼓励有正外部效应的生产或行为,如节能减排项目投资、节能减排技术研究开发、资源综合利用等;另一方面,对于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等具有负外部效应的生产或行为,可以通过征收“庇古税”,使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趋于一致,从而有效抑制具有负外部效应的生产或行为。

(二)个人、企业行为与税收

税收政策引导微观经济主体行为主要是通过价格机制实现的。从需求角度来看,税收政策通过改变不同资源能源、环保产品的相对价格,影响企业中间投入以及个人消费的需求结构。例如,通过提高资源使用成本,促使企业使用可再生资源、加大科研投入或是寻找替代资源。通过税收优惠政策改变生产设备的购买使用成本,鼓励企业加大对节能环保设备的投资。另外,通过使不同的消费品承担不同的税负,改变不同消费品的比较价格,引导绿色消费,进而影响消费品的供给。从供给角度来看,通过加速折旧、投资抵免等多种税收优惠方式降低投资者以及生产投资者的资本使用成本,影响不同产业、不同产品的比较收益率,从而影响资本对不同产业及产品的偏好,引导投资流向节能减排产业和项目。此外,也可以通过制定一些限制、约束型的税收政策,利用税收收入效应,限制个人以及企业行为。

二、我国现行节能减排税收政策基本分析

(一)税收调节面过窄,力度不够

首先,资源税征税范围较窄,税率偏低。资源税是以自然资源为课税对象征收的一种税。目前,我国仅对包括原油、天然气、煤炭、其他非金属矿原矿、黑色金属矿原矿、有色金属矿原矿在内的6种矿产品以及盐征收资源税,而水资源、森林资源、草场资源等严重破坏或短缺的资源还没有纳入资源税的征税范围。征税范围较窄以及较低的税率使得很多资源被廉价甚至是无偿使用,导致资源的过度浪费以及使用的低效。其次,现行消费税没有将不符合节能减排技术标准的高能耗产品、高污染产品全部纳入征税范围,如对环境有害的镍镉电池、煤炭等。再次,增值税、所得税在促进资源综合利用上的优惠力度不够。目前,仅对可再生能源中的垃圾发电、风力发电、水力发电、变性乙醇燃料等予以支持,对国家鼓励发展的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和节能、环保技术设备的开发推广缺乏必要的税收政策支持。

(二)促进节能减排的税收优惠政策形式单一

目前,我国促进节能减排的税收优惠大多采取低税率、减免税等直接优惠方式,而对投资抵免、加速折旧、延期纳税等间接优惠方式采用较少。虽然直接优惠方式简单明了,但与纳税人经营活动关联度小,容易使纳税人借虚假名义骗取税收优惠,引导企业节能减排的效果有限。另外,我国现行的税收政策主要采取“正向激励”方式,即对采用先进技术、符合投资导向的企业予以税收支持,但对技术水平低、污染量大的企业没有进行有效的约束。因此,税收优惠应坚持以直接减免为主转向以间接引导为主的原则,着重增加投资抵免、再投资退税等方面的规定,针对具体的科技开发活动或高新技术项目来适用优惠政策,而不是针对某一个企业或某一类产业。同时,坚持税收激励支持与约束限制相结合,对能耗高、污染大的行业企业和产品实行惩罚性的税收政策。

(三)鼓励节能减排的税收优惠政策过于零散,缺乏系统化

当前,税收政策促进节能减排的支持重点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能源节约、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环境保护[1],税种主要集中在增值税、消费税、资源税、企业所得税等几个税种。我国现行促进节能减排的税收政策过于零散,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作用难以充分发挥,且缺乏环保税、碳税等专门针对节能减排的税种,绿色税制亟待完善。目前,我国在废弃物处置阶段还没有相应的税收,而是采取征收排污费的方式对排污者进行约束。另外,对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与科技进步的优惠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制约了我国节能减排技术和设备的研发和推广,不利于节能减排税收政策的实施效果。

三、促进节能减排的税收政策建议

(一)完善现行税收制度

1.完善资源税制度。第一,扩大资源税的征税范围,将那些亟需保护开发和利用的资源纳入资源税的征税范围。比如,不可再生资源或再生周期长、难度大的资源,包括耕地资源、滩涂资源、地热资源等;我国较为稀缺或是供给不足、不宜大量消耗的资源,如水资源、森林资源、草场资源等[2]。第二,改进资源税的计征方式,将现行的以销售量或自用数量为计税依据改为按产量计税,促进资源利用率的提高。第三,提高资源税的税率水平。依据不同的资源类型和现行的税收征管水平,采取不同的税率。对于原油、天然气、煤炭等较为稀缺,且开采、使用过程中污染较大的资源应大幅度提高其税率;对于盐应将其划分为工业用盐和普通食用盐,工业用盐从高适用税率,普通食用盐则应该适当调低其税率;对于新增的资源应税品中,耕地资源、滩涂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草场资源等再生周期长或是稀缺的资源应适用较高税率;而对于可再生资源和国家鼓励的新型绿色资源则可以实行低税率,如地热资源。最后,税率高低与回采率以及该地区环境质量指标相结合,促进资源合理开采。从长远看,可考虑将现行其他资源性税收如耕地占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并入资源税,同时,将各类资源性收费也并入资源税,如矿产资源管理费、林业补偿费、水资源费等。

2.完善消费税制度。第一,进一步扩大消费税的征税范围,将资源消耗量大、环境污染严重的消费品或消费行为纳入消费税的征收范围,如煤炭、天然气、电力等能源产品以及镍镉电池等。第二,发挥消费税的双向调节作用,一方面对高污染、高能耗消费品以及不可再生或稀缺的资源性消费品适用高税率,另一方面,对低污染产品或符合一定节能减排标准的产品实行减税或者免税优惠,如混合动力型车辆等。

3.调整车辆购置税和车船使用税政策。现行车辆购置税和车船使用税侧重于数量吨位和固定税额征收,而与其使用强度无关,不利于引导节能减排。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一是改革车船使用税的计税标准,对于不同能耗水平的车船规定不同的征税额度,实行差别征收;二是调整车辆购置税的税率结构,引导消费者购买低能耗、低污染汽车。对于以清洁能源为动力、符合节能减排标准的车辆,可实行按适当比例减征车辆购置税的优惠。

(二)完善其他税收优惠政策

1.增值税。2009年1月1日起增值税转型改革全面推行,对于鼓励企业购置清洁生产设备、加大环保设备的投资力度有着积极的作用。增值税作为一种中性税收,其环环相扣的特点决定其不宜采用过多的税收优惠政策,促进节能减排的政策效果有限。借鉴国外支持资源综合利用的税收政策,对关键性的、节能效果异常显著且价格等因素制约其推广的重大节能设备和产品,国家在一定期限内实行一定的增值税减免优惠;对个别节能效果非常显著的产品,在一定期限内,可以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措施[3]。如对企业生产包括太阳能产品在内的节能、环保产品实行增值税减免优惠等。

2.企业所得税。一是对于如太阳能、风能、氢氧能等可再生能源、替代能源开发活动以及节能减排产品的研发费用,可以提高其税前列支比例;二是对于企业用于节能减排、高科技研发等方面的固定资产、机器设备,允许实行加速折旧;三是对于利用上年利润进行节能减排再投资的企业,允许退还或部分退还这部分利润所缴纳的所得税;四是对为生产节能减排产品服务的技术转让承包、技术咨询等技术收入给予所得税减免优惠。

(三)适时开征新税

目前,我国治理环境污染主要是采取对水污染收费,对超标排放污染物的企业征收排污费和生态环境污染费等。由于排污费的征收标准过低,且缺乏税收的刚性和稳定性,对企业排污行为的约束不足。现阶段我国开征独立环境税种的条件尚未成熟,可以先从现有的排污费征收范围入手,将排污费中的污水、废气以及工业固体废物收费改为征收水污染税、空气污染税以及垃圾税,之后再逐步扩大征收范围,提高征收标准。通过排污费改税,增强企业污染付费的刚性,提高征收效率和管理的规范性,有利于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从长远来看,应建立起控制污染物排放的税收制度,开征一些新的税种,如环境保护税、碳税等。

税收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杠杆,对于促进节能减排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仅靠税收政策显然是不够的,还需要其他经济手段以及法律、行政手段相配合。比如,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和政府采购制度,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给予适当的补助;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出台《节约能源法》(修订)和《循环经济法》;建立并实施科学统一的节能减排统计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等。

参考文献:

[1]史耀斌.鼓励节能减排的税政改革大思路[J].中国投资,2007,(7).

可再生能源优缺点范文4

    【编号:248,国级,国内范围发行, 陕西省教育厅主办,《考试报·高中生物新课标版》2005年6月7日4版上刊登。2005年8月在杭州市西湖区中国博客网公司主办的《中国博客网》上发表。2005年9月在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教育局主办的《51中小学教育资源网》上发表。2005年9月在北京K12育教信息产业集团主办的《K12全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上发表。2005年10月在广东省汕头市教育局主办的《中小学电教网》上发表。2005年11月在云南省蒙自县教育局主办的《无忧教学资源网》上发表。2005年11月在江西省南昌市中华教育资源网主办的《中华教育资源网》上发表。2005年11月在山东省济南市卓越教育资源网站主办的《卓越教育资源网》上发表。】

    一、纸盒

    纸是人们最为熟悉的一类材料。“以纸代塑”自然成为了人们最先想到方案。以纸代塑技术即采用纸浆为原料,在模具中成型、烘干生产一次性餐具。优点:这种方法制作的餐具因其无毒无害、易回收、可再生利用、可降解等优点而被冠以“环保产品”的称号,是目前综合评价较好的替代技术。缺点:从纸的生产使用全过程来评价的话,该技术也有不足之处。一是纸浆的生产需要大量的森林资源,而我国的森林资源有限,大量的砍伐林木造成水土流失,因而不符合我国国情;另一方面,纸浆在生产时会造成严重的水污染,有的情况下污染程度甚至超过塑料。所以从宏观上来讲,以纸代塑技术并不能完全消除对环境的污染,只是将餐具对环境的污染提前到了制作餐盒时对环境的污染而已。再有,纸浆的生产成本高,使得用纸浆生产的纸餐具价格也比较高,因而以纸代塑也不是完美方案。

    二、可降解塑料餐盒

    此类餐盒的制造原料是可降解塑料,所谓可降解塑料就是在塑料的生产过程中加入一定量的添加剂,如光敏剂、淀粉等原料。优点:可降解塑料制品在使用完,并废弃在大自然中暴露三个月后,可由完整的形状分解成碎片,因而至少在视觉上改善了环境。缺点:这项技术最大的缺陷是,这些碎片不能继续降解,只不过是由大片变成小片塑料,不能从根本上胜任消除白色污染的任务。

    三、植物纤维餐盒

    该技术是以植物纤维,例如秸秆、稻草、甘蔗渣等经过破碎得到纤维粉,然后混入一定量的胶或树脂,再注入到模具中加高压及高温下成型。优点:利用该技术生产出的产品在降解性方面较好且原材料来源丰富。缺点:这种技术生产的一次性餐具由于在生产中没有去除纤维色素(因为要去除色素必须要采取化学的漂白方法,势必造成水的污染),产品的外观颜色不尽人意。

可再生能源优缺点范文5

关键词:城市污水 污水处理 再生回用

中图分类号: U664.9+2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飞速发展,用水量和排水量正在逐年递增,而有限的水资源又不断被污染,再加上地区性水资源分布不均和周期性干旱,导致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趋尖锐。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随着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颁布实施,我国的再生水事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再生水利用量逐年提高。我国淡水资源匮乏,解决水资源紧缺和水环境污染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污水资源化。

城市污水再生处理技术与工艺分析

城市污水再生回用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污水收集系统、污水处理再生系统、再生水输配送系统和水质监测与运行管理及维护系统。污水再生处理技术是污水再生回用的核心,是保证再生水水质合格、用户使用安全及再生水回用价格合理的关键。目前,我国再生水主要有以下用途:农田灌溉、城市杂用、循环冷却水补充水、景观用水等。

臭氧再生水处理工艺在饮用水的净化处理领域,人们最早研究并使用了臭氧技术,而如今,它已经被广泛应用在再生水的处理中,而且实践表明处理效果良好。臭氧再生水工艺流程可简化为:待处理水混凝臭氧脱色进入机械加速澄清池进入V型过滤池紫外线消毒出水。臭氧再生水处理工艺和其他再生水处理方法相比具有很多优点,设备流水线占地面积小,降解速度比较快,自动化程度较高,没有二次污染,不会产生大量的污泥或浮渣,特别对于生物难降解的物质的处理效果尤为明显,此外这种再生水处理方法还具有防垢,脱色,杀菌等作用。实践表明,在整个再生术处理工艺中,臭氧能够明显对水质除臭脱色,该工艺去除率最高能够达到35%,但是对最后排出水的浑浊度改善不够明显,在一定程度上,可能还会加剧水质的浑浊度,这可能是在臭氧的氧化反应过程中,原本可溶性的物质转变成了不可溶的物质,在加上臭氧的微絮凝效应,使得水质的纯净度不升反降。

1.2 MBR再生水处理工艺

膜生物反应器MBR(Membrane Bio-Reactor),是由生物处理单元和模分离单元相结合的一种新型再生术处理工艺。与传统生物处理方法相比,MBR 具有适应性强、出水水质好、占地面积小、运行管理简单、可实现自动化控制等优点,但在长期的运转中,膜作为一种过滤介质易堵塞和污染。MBR再生水工艺流程可简化为:待处理水曝气沉砂池MBR臭氧脱色二氧化氯消毒出水。MBR再生水处理技术生产的水质质量高而且稳定。分离膜的分离作用相当明显,效果不是普通的沉淀池可以相比的。经过处理的水浑浊度很低,悬浮物接近于零,水中的细菌和病毒的含量也明显降低,膜分离技术使得水中的微生物留在生物反应器内里面,这样系统内的微生物浓度能够一直被维持在一个较高的值,在提高反应装置的处理效率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出水的质量。反应装置受工作载荷的影响较小,能够稳定输出优质的出水。整套装置的结构比较紧凑,工艺流程比较简单,便于操作和管理。同样膜生物反应器也存在许多缺陷等待改进。比如生产设备成本较高,尤其是膜的造价比较高。在再生水处理过程中容易出现膜污染问题,会严重影响装置的正常运行以及设备的维护管理。整套装置要在较高的有氧环境中运行,所以需要较高的曝气强度,其次为了降低膜污染发生的可能性,需要增大流速,加大膜的通过量,以有效地对膜进行冲刷,这些条件都需要较高的能耗方能实现。

1.3 多孔型悬浮生物陶粒工艺

该工艺最大的特点就是环保。曝气生物滤池的滤料选择多孔型悬浮生物陶粒,这是一种以价格低廉,相当易得的工业废渣为原料的新型环保产品,颗粒直径通常在3~8mm。该再生水处理工艺流程大致为:待处理水水解酸化池接触氧化池二沉池滤池消毒出水。多孔型悬浮生物陶粒具有比重小,不易生物降解,稳定性较高,生物亲和性好,孔隙率高,比表面积大,微粒表面粗糙等等诸多优点,这能够使微生物良好的存活和繁殖,在保证了较高的微生物浓度的同时又有助于在微生物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废物以及所需的营养物质和所需氧气传质,是作为曝气生物滤池比较理想的载体。和传统的过滤池相比,多孔型悬浮生物陶粒滤池出水效果好,冲洗强度小,时间短。并且多孔型悬浮生物陶粒粘性较小,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越来越严重的接团现象,微粒之间的空隙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装置能够持续且稳定的运行,在再生水处理工艺中拥有广阔的应用空间以及推广前景。

城市污水再生回用方式

城市污水再生回用可分为集中式污水再生回用、分散式污水再生回用和集中分散混合式污水再生回用三种方式。

2.1 集中式污水再生回用

即建立大中型的污水再生回用水厂(简称再生水厂),将城市污水通过市政排水管道进行收集并集中处理,然后回用于农业、工业、景观环境、城市杂用等非饮用水方面。集中式污水再生回用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统一收集、处理和回用,是一种“资源—产品—废物”的物质流动方式,代表了对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在工业发达国家很多城市,它占有绝对主导地位。

2.2 分散式污水再生回用

即在大型建筑物或小区(住宅、工业区)内设置小型中水处理站,对建筑物内污水或(优质)杂排水进行收集,经处理后回用于建筑冲厕、绿地道路浇洒等生活杂用,它又称分散式中水回用。分散式污水再生回用能满足小规模地区污水管理及资源化的要求,允许以单独小型污水处理和就地土壤处理系统作为长期的解决方案,是一种“资源—产品—多种出路”的物质流动方式, 是对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阶段,小城镇较多,特别是一些地广人稀和排水管网不能普及的城市边缘地区,分散式污水再生回用将成为污水再生回用方式的最佳选择。在水资源短缺、再生水需求日益旺盛的今天,分散式污水再生回用已成为城市污水再生回用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方式,它与集中式污水再生回用方式相辅相承,共同为城市污水再生回用服务。

2.3 集中分散混合式污水再生回用

即将集中式与分散式污水再生回用相结合,部分区域采用集中式再生水回用,部分区域建设小型中水处理站实现污水再生回用。它克服了单设集中式或分散式再生水利用设施的缺陷,节省投资和运行费用,适应性好。在实际应用时,须考虑再生水回用的经济性与合理性,通过污水再生回用布局优化确定集中式和分散式污水再生回用范围。

结束语

城市污水再生回用不仅能节约新鲜水资源,而且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是解决城市缺水的有效途径。污水再生处理技术和运行管理是影响我国污水再生回用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政府部门应制定切实可行的技术经济政策和管理措施,对再生水企业和用户给予鼓励和政策扶持,并通过有效的法律和行政手段使各项政策和管理条例得以严格执行,积极推动我国污水再生回用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桂琴,吴斌.天津市再生水回用现状与发展[J].供水技术. 2010(02)

可再生能源优缺点范文6

在我国自然资源的立法中,特别是近年来的立法,国家运用宏观调控手段特别是财政政策,保护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体现得尤为明显。国家财政支持保护自然资源的相关规定虽然不少,但是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逐步深入,财政职能也随之需要改革。本文以自然资源体系中已生效的10多部法律作为研究对象,全面审视我国自然资源的财政支持方面的法制状况,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现实。

一、国家财政支持在自然资源立法中的具体体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年)国家鼓励水土流失地区的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对水土流失进行治理,并在资金、能源、粮食、税收等方面实行扶持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98年)中国家对森林资源实行以下保护性措施:……(二)根据国家和地方人民政府有关规定,对集体和个人造林、育林给予经济扶持或者长期贷款;……(六)建立林业基金制度。国家设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用于提供生态效益的防护林和特种用途的森林资源、林木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2002年)中政府安排资金用于草原改良、人工种草和草种生产。在草原禁牧、休牧、轮牧区,国家对实行舍饲圈养的给予粮食和资金补助。《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2002年)中国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单位和个人防沙治沙,退耕还林还草、植树种草等,给予从事防沙治沙活动的单位和个人资金补助、财政贴息以及税费减免等政策优惠。《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2004年)中国家在财政、信贷和税收等方面采取措施,鼓励、扶持远洋捕捞业的发展,并根据渔业资源的可捕捞量,安排内水和近海捕捞力量。

二、现状评析

从上述法条节选中,可以看出财政政策在自然资源保护中起着主导作用,有效地促进了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例如,政府环境财政投入逐年增加,特别是不断加大对林业建设、水土保持、生态农业发展等的财政投入。政府利用税收、贷款、财政补贴等手段,鼓励和引导市场经济主体循环利用能源和资源,减少对能源、资源的过度使用和破坏,鼓励单位和个人造林、育林、种草,防沙治沙,以维护生态平衡等。1.环保投入不足近年来,我国环保投资虽然表现出较强的增长态势,但投资总量不足仍然是环境保护投融资面临的突出问题。相对于环境恶化速度和程度来说,环保投资数量还是有很大差距,尤其对于那些跨区域、流域性的大规模环境综合治理项目。2.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不完善我国财政转移支付结构不合理,财政补贴政策设计也存在一些缺陷,特别是对重点结构项目的补贴,由于缺乏完善的法律依据和有效监督,补贴专项拨款透明度不高,随意性很大。区域之间生态环境政府间的责任体系存在重大缺失,如对在主体功能区划中被列入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域的财政转移支付体制尚未建立起来,地方财力无法适应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需要。3.缺乏相对完善的环境税收体系目前我国对自然资源征税的主要目标是调节企业收入和促进市场竞争,没有涉及森林和水等可更新资源。消费税也没有把煤炭这一能源消费主体和主要大气污染源纳入征收范围。耕地占用税、土地使用税和土地增值税属于对土地资源的征税,但它们之间没有彼此相互独立,没有相互协调配合形成一定的体系,对土地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的作用非常有限。4.财政资源配置结构不合理,使用效率低我国对中西部等生态脆弱地区和一些重点保护开发项目的财政资金分配不合理,财政政策缺少连续性、财政手段单一、财政资源使用率低,使得我国有限的环保投资并未产生应有的效益。一方面是由于环保资金使用过于分散且结构不合理,如目前我国环保投资倾向于资源的可再生和持续利用方面,对不可再生的资源国家投入的财政并不算多,比如《水法》《煤炭法》《渔业法》《水土保持法》等,而对近些年来制定的《可再生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体现的国家财政力度大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