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教学策略范例6篇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策略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策略范文1

【关键词】初中数学;例题教学;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例题教学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但是笔者所讲的例题教学,并非是“题海战术”,让学生做大量的练习题,而是通过例题的讲解,让学生掌握解题的方法和技巧,从而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最终脱离“题海”.因此,笔者将结合自身实践经验,浅谈如何实施有效的例题教学策略,望能抛砖引玉,实现共同交流和提高.

一、教导学生审清题意,全面分析

毋庸置疑,审题是解题的关键,更是首要环节,所谓“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正是这个道理,如果学生在开始的阶段就被人落下,那么又如何能跟上集体前进的脚步,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久而久之,初中生在学习例题解析的过程中体验不到成功的快乐,就容易产生厌学、弃学的思想,因此,为了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身为教师的我们就应当积极引导他们明辨题意,理解题目中包含的已知条件有什么、最终需要达到的结果是什么,以及已知条件和未知结果之间有什么样的数量关系,也就是说,要让学生拥有将题目语言转变为自己语言的能力.其次,还要深入、全面地分析题目中暗含的必要条件,这一点是学生不容易看出来的,如果在分析中忽略了隐含的条件,那么势必会导致遗漏的现象,从而影响真正的求解结果,因此,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例如,在求解方程2a+n1n+3=5时,已知本题的解为正数,进而求解n的取值范围,许多学生一看到本题是方程,便想也不想就动笔求解,从而得出“最终”的结果n>-3.75,但是这真的是最终的结果吗?答案是错误的,因为,学生忽略了分数的一个最基本的性质,那就是分母不能为0,也就是说n+3≠0,所以,最终的结果还应当包涵n≠-3,这便是学生在审题时未能审清,没有全面分析题意的后果,所以,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多举例一些这样的题目,以此勉励学生看清问题,如此,方能为得到最终的正确结果奠基.

二、精选代表性例题,重点讲解

在初中例题讲解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不能盲目地给学生制订例题解析任务,一定要注意挖掘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题,否则,一旦让学生陷入“题海战术”,那么势必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数学是一门考查人的思维能力而不是记忆能力的科目,它强调的是锻炼人的反应能力,让人的思想保持在活跃的状态,从而从容地解决各种实践问题.

比如,初中数学中的全等三角形问题可以说是一个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许多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往往在解析全等三角形问题中会出现推理困难的局面,可以有效解决这一困境的方式之一就是绘图分析法,也就是说在原图的基础上绘制出相应的辅助线,这种方法在解析全等三角形的过程中时常用到,初中生应当具有这样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精选教材上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进行重点讲解,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解析能力.

三、总结解题经验,科学归纳整理

在学生解题的过程中,无论是成功地解答出来,还是以失败告终,都会拥有一定的解题经验,这种经验是一种无形的财富,它可以帮助学生在今后的解题过程中少走很多弯路,并且对于一些成功解题的例题,还可以有解题捷径可循,因此,教师要教导学生积极总结解题中发现的数学思想和解题方法,将繁杂的解答过程最大限度地简化,如此,不仅易于学生理解,更便于教师审阅,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某些数学知识的概念、定理的理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可以从学生的错题入手,教导学生制订出错题册,在错题册中科学归纳和整理自己曾经做错的题目,比如,将计算题中的方程求解放在一起进行分析,总结为何会屡屡出现求解出错的问题,是因为审题不清还是对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如此找出问题的本质,才好“对症”施药,从而有效提高初中生例题解析能力.

四、关注学生例题和习题整合,教给学生正确学习方法

从实际意义上来讲,数学习题是将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依照初中数学教材的标准,及初中生的数学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由易到难凸出综合性和实践性的问题,最终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学到的理论基础、基本技能得到有效强化,开发学生智力,促进思维发散,拓展学生数学能力.因此,教师应当关注学生对例题和习题的整合情况,帮助学生理解基础的数学概念,进一步使其具体化、系统化,通过重新组合数学知识,深入产生科学的认知结构,也可以通过结合理论实践,来让学生有效体验到数学知识的实践教学意义.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培养学生正确的归纳和整理方法,使学生真正从归纳整理数学例题和习题的过程中,实现解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数学综合思维技能的提升.

概言之,在初中笛Ы萄е校例题解析教学可谓教学中的一大重点,但同时又是教学中的难点,为了帮助初中生构建科学的解题思维,提高学生例题解析能力,教师可以从以上四点入手,促进学生思维发散,让初中生在解析数学问题的过程中,真正实现多方面思维,一题多解,触类旁通,进而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策略范文2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1、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教师善意的批评、提醒能被学生接受和理解,甚至感激,如果不和谐的师生关系,善意的批评、提醒则不被学生接受和理解,有时甚至导致师生冲突,影响课堂教学。

2、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要靠教师“牺牲”大量的休息时间,主要利用课间或课余等学生休息时间以朋友或大哥哥、大姐姐的身份和学生“亲密”接触,或聊天、或活动(打球、游戏、下棋、讲故事、讲笑话等等),同时在活动中不忘适当的建议和引导,使学生“亲其师”,从而能“信其道”。

二、备课要以本为本,以人为本

有些教师认为备课就是抄抄教案,我却不认同。我认为这些“教案”的编写大都是以本为本,是以教科书为本而编写的,不能以人为本,因为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以及基础知识水平等都存在着差异。因此我们备课就不仅要以本为本,备教材(要教什么内容,教学重点是什么),而且还要以人为本,重点是要备学生,(教到什么程度,教学难点是什么,用什么方法教),要让每个学生上了这节课后,至少知道这节课是学数学,学了数学的哪些知识。如果教师一味地追求难度、深度、广度,而一部分学生却跟不上来,势必他们就会把精力转移到与上课无关的事中去(开小差),就好比是营养成分最高、最好的食品,可学生却不愿意吃,怎么还谈得上消化呢?可见备学生是提高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教师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就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试想本来就单调枯燥的数学,再加上传统的教师,呆板的语言,我们那活泼好动的学生能坚持45分钟吗?所以教师口头语言的抑扬顿挫、肢体语言的形象生动、甚至搞笑,都能及时唤起学生注意力集中。一个好的课堂,就好像一个厨师做一道色香味俱全的菜。我们知道,一道好菜除了主要材料以外,还必须添加适量的佐料,佐料放多了,菜不好吃;不放佐料虽然有营养,但难以下咽。数学课堂也是如此,若要让学生爱听,就得放点“佐料”(笑话、幽默),但不能太多,因为“佐料”多了,喧宾夺主,课堂没内容,学生学不到知识。所以,课堂里只要有一两句风趣的话或一两个幽默的动作,就足以引起学生们的兴奋,然后再将他们的兴奋点转移到学习中来。

四、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正所谓“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教学中绝对的、万能的、最好的教学方法是没有的,但不管采用何种方法,都应落脚于是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计算、概念、几何、应用题等不同的教学内容具有不同的特点,教师选用的教学方法必须适宜于教学内容,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1、创设情境的教学

“创设情境”是实际教学中,教师比较常用的一种教学策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也不例外。事实上,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学习新的知识。比如在讲解《中位数与众数》的一课时,教师就可以设置这样的教学情境:

小明初中毕业之后没有上高中,而是直接南下到某地打工。当他路过一家公司门前时看到了一则招工广告:由于业务扩展,我公司急需向社会招聘员工一名,我公司收入很高,月平均工资2000元,有意者请速来面谈。看完这则广告后,小明非常动心。于是他找到该公司经理,经过简短面谈后与该公司签订了为期一年的劳动合同。可一个月后,小明仅领到500元的工资。小明感到很吃惊,随后他又了解周围员工的工资情况,竟没有一个人工资达到2000元的。他非常愤怒,找到公司经理说:“你骗了我,我要到法院告你们。”公司经理说我们公司月平均工资是2000元。

请问:小明能打赢这场官司吗?故事刚一讲完,全班同学便议论纷纷,有的说:“小明肯定赢。”有的说:“不一定。”

教师再问:“为什么呢?”最后各组得出了一致的结论——小明输定了!因为通过计算,该公司员工月平均工资正好是2000元。最后,让他们认真分析一下小明被“蒙骗”的原因。这样,经过一翻讨论后,就可以向学生们揭示了小明“受骗”的本质原因:算术平均数容易受极端值的影响,进而向他们讲解算术平均数的优点和缺点,使得学生加深对于平均数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

2、利用实物教学,可以将抽象的东西直观化,深奥的东西浅显化,从而克服学生的思维障碍,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教学《蚂蚁怎样走最近》时,我就拿出一个事先做好的可以活动的圆柱体教具,引导学生大胆猜测,然后再变动教具,让他们对比自己的猜测与实际的区别,从而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这样直观设计,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3、运用电教手段教学

(1)一堂课只有45分钟,有些课涉及到概念、定理、注意事项多,它的产生和形成过程相当复杂和抽象。若凭老师边讲边写,一堂课很难按时完成任务,学生学起来非常吃力,结果事倍功半。充分运用电教手段,可以更好地把许多抽象的概念和繁琐的叙述讲清楚,屏幕上的图像和颜色文字一幕了然。如讲“垂直于弦的直径”时,由于这节课的难度较大,我就在屏幕上打出了一组强化理解“垂径定理”的判断正误题、选择题、填空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策略范文3

关键词:初中;数学;后进生;转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8-245-01

初中数学是义务教育阶段中的基础教学,对学生的整个数学学习阶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多种因素的影响的影响下,有的学生成为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后进生。虽然后进生的存在,影响初中数学教学整体质量的提高,但是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也不可对此类学生抱有放弃的态度,而是应当重视对后进生的转化,使后进生也可在初中数学学习中有所进步,使后进生和其他学生一样在数学学习中感受快乐,不断发展。下面笔者对后进生的主要表现和形成原因进行如下的分析,并提出一些转化后进生的策略,以供参考。

一、数学后进生的主要表现

1、数学成绩落后于其他同学,虽然后进生也曾经为了提高自己的数学成绩做出过应有的努力,但是在提高成绩上失败后,他们就渐渐失去了学习数学的信心,使其在数学学习中越发不主动、越发缺乏信心。此外,绝大多数后进生的数学基础差,对于数学学习缺乏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在一次次尝试提高成绩但失败后,他们不仅仅是对于数学学习缺乏兴趣,甚至还对数学学习产生厌学的情绪,使其最终放弃数学学习。

2、后进生大多思维封闭,在数学学习上缺乏灵活性,数学解题思路单一。

3、大多数后进生不注重研究学习数学的方法,数学学习都依赖于教师的传授,对于教师数学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总是抱有被动接受的想法,不愿意进行自主学习,不愿意和其他同学对数学学习方法进行交流。

二、数学后进生形成的原因

1、学生方面

部分人自力差,意志薄弱,学习主动性差,对于数学学是不愿意动脑,有的还缺乏学习数学的信心,对于数学学是抱有漫不经心的态度。有的还缺乏责任感,总是为了应付老师勉强完成作业,不注重数学复习,不注重考试,总是抱有“反正我也不会”的心态,对于自己的成绩不抱有希望。还有的不具备良好的自学能力,数学基础差,数学认知结构尚未良好的形成,数学知识和技能掌握不牢靠,一旦努力后未将数学成绩提高上来,他们就越发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对于逻辑性强、系统性强的初中数学学习抱有破罐破摔的态度。再者,有的因尚未形成适合初中数学学习的比较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式,未掌握合适的学习方法,学习上缺乏灵活性,都使得一些学生在数学学习上落后于他人,成为后进生。

2、教师方面

部分教师仍旧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只注重将数学公式、数学定义等传授给学生,而不重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总是被动地接受数学知识,使一些学生觉得数学学习原来如此枯燥,一旦遇到学习困难,就使其缺乏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还有的教师没有树立端正的教学态度,对弱势群体经常歧视,对于部分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耐心做出解答,使得此类学生对数学教师产生厌恶心理,进而将这种厌恶情绪迁移到数学学习上。

三、转化初中数学后进生的策略

1、注重激发后进生数学学习兴趣

不少后进生因初中数学枯燥、教师教法单一而渐渐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鉴于此,教师要注重教法的变换,要注重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要注重实现初中数学的生活化,多在数学教学中举一些存在于学生身边的例子,以消除他们对数学学习的恐惧感、陌生感。在讲授新知识前,数学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布置复习、预习,课堂上有意识地、趣味性地启发“后进生”回答基础性的旧知,这样就扫除了学习新知的障碍,通过表扬使“后进生”树立了学习的信心,长此以往,他们会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会逐步转入主动思维的状态,为后续在数学学习中取得进步奠定基础。

2、注重培养后进生学习数学的方法

有了数学学习兴趣,不代表成功转化了后进生,数学教师也要注重传授给后进生一些数学学习方法,如预习时该看些什么,学些什么,注意什么,遇到不理解的怎么办等等。同时要耐心引导后进生明白在课堂上应该怎样听课,如何做好笔记,课后如何复习,怎样完成课后练习及作业等。为了使后进生对数学概念、公式记得更牢靠些,可以指导他们掌握分类记忆法、列表记忆法、循环记忆法等记忆方法。除此之外,要想方设法改变后进生的机械思维,训练他们发散思维能力,为此在对他们进行课后辅导的时候,多通过题型变换、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信息题等训练方式来逐步实现这一目标,使后进生觉得其实数学并不是想象中得那么难,以使其逐步掌握数学学习方法和数学思维,使其逐步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使其能够在数学学习中取得进步。

3、注重和后进生的情感交流

数学教师要深入后进生的学习和生活当中,增加和他们的交流,了解他们不愿意学习、数学成绩差的原因,对于他们学习差的表现不进行嘲讽,而是多给予他们关心、耐心,告诉他们只要配合教师的辅导,他们的成绩会有所提高的,鼓励他们遇到不懂的问题向老师和学生提问,帮助他们耐心解答在数学学习上的疑难问题,当他们回答出一个数学问题,或者对于一个数学问题有新的解题思路的时候,教师要及时给予他们赏识和鼓励,使其感受到被认可的满足感,使感受到在数学学习中获得的成就感,使学生从中体验到成功,使学生表现出成功学习后的愉悦心情,以此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他们有想要学好数学的想法。

总而言之,数学教师要注重数学后进生的转化,要相信他们只是开得慢的花朵,只要经过精心的培育,他们总有一天会绽放自己的美丽。针对后进生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转化策略,使其能够在数学学习中也可获得收获和发展。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策略范文4

[关键词]初中数学 开放式教学 教学策略

新课程改革呼唤着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学方式的变革期待着教师改变传统的封闭型教学方式,实行开放式教学。所谓开放式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从培养学生学习和实践的态度、思维和能力出发,以激活学生主动地去发现、去想象、去探索,形成科学品质、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一种教学实践。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基础上,变“学知”为“知学”,使学生成为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初中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有效地实行开放,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呢?笔者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开放师生关系,使教学气氛民主化

开放的师生关系以民主平等为基本原则,它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解放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这种开放的师生关系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以“师生对话”为基础,旨在表明教师与学生之间不是简单给予的关系,教师也不再是对学生发号施令的权威,而是一种互相尊重、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平等、民主的交往关系和“伙伴”关系。二是师生之间的“顾问”与“主人”关系。即教师积极参与、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发展活动指明方向,起到应有的主导作用和“顾问”作用;而学生则是通过自主的学习活动,在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能动在生成、构建自身和知识体系与能力体系,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开放教学过程,使学生各有所得

1.开放教学目标,着眼学生整体的素质化。

在开放性的教学活动中,教学目标不再受“知识中心”的束缚,而是知识型、智能型、教育型目标的完美整合,由过去只重视认知领域目标,扩展到技能目标、能力目标、学法目标、德育目标、情感目标等多个方面。这种开放性的目标具有更高的灵活性,进而也就成为连接学科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以及学生个性发展的枢纽,体现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目标要求。

2.开放教学内容与方法,力求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活动化。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首先,教师要能创造性地处理教材,针对学生生活实际,引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内容作为新知学习的内容,巧妙地改动书本例题展开教学,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在教学中应积极探索与建构生活中的数学体系,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把知识灵活运用到摸得着、看得见、听得到的生活实际中去,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数学知识的本领,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

①制造教学疑问,引发学生开展研讨和争论。

“开放教育是学生自主的学习行为,在学习中充分认同,发挥学生个体的能动性……所以,最有效的方法是学生之间即时的讨论、互助。”教者巧妙地制造“疑问”,引发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讨论、交流、辩论、竞赛等活动。如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一课时,我设计了这么一道练习:当k取何值时一元二次方程kx2+(4-2k )x+k+1=0有解?问题一出,马上有同学举手解题如下:

方程有解 =0 解得:k(A这时教师提问有不同意见吗?引出思考,同学积极思考最终得出还要加上K≠0这一条件。接着又问:假如是:当k取何值时方程kx2+(4-2k)x+k+1=0有解?这一题呢,这一来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同学们积极思考,两分钟后教室同学们讨论得热火朝天。

②调动多种感官,组织学生动手实践。

通过实验、制作、量度等活动,指导学生动手实践,亲身体验,尝试错误和成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并发展个性特长。

三、开放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平面几何的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学会执果索因的“分析法”,经开阔解题思路;鼓励和引导学生从各条途径用多种方法去思考问题,寻求较新的解法;寻求解法后不要求学生对题目进行变形,训练思维的发散性;培养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索、探究的能力。

培养和训练发散思维的常见途径有:对问题的条件进行发散;对问题的结论进行发散;对图形进行发散。

四、开放探索空间,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开放式教学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学校和教师还应开放学习空间,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社会,去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与实践活动,开阔他们的视野,在感受新知的过程,根据已有的数学知识,去发现,去思考、去探索,从而解决问题。

1.重视开展数学活动课。

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可以开设形式多样的数学活动课,让学生从生活和劳动中寻找数学问题,拿到活动课上来,自我设计,自我解决,并且在学生之间相互切磋、相互启发、互相交流。比如,开展数学竞赛、数学游戏、开展数学学习研讨和交流,举办数学讲座和展览。

2.鼓励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活用数学知识。

新教材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安排许多研究性活动课和实习课,让学生联系生活和劳动,在活动的过程中寻找数学问题,所以教师要重视这些课的教学。譬如在教学实习作业课《测量倾斜角》时,我就和同学们一起制作了测量工具,一起测量了国旗旗杆、教学楼、校园古树的高度。这些实际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应用、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激活他们的创造潜能,最终使他们达到灵活创造的境界。

总之,开放式教学的实施,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满足了每个学生的学习心理需求,使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2]杨九俊,吴永军.《建设新课程:从理解到行动》案例卷.2003(8).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策略范文5

关键词:合作学习策略 初中数学 运用

20世纪70年代,合作学习初兴于美国,被誉为“近十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教育学家噶斯基说:本质上,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形式。我国对合作学习的研究始于上世纪80~90年代,从浙江大学的合作学习小组到山东教育研究所组织开展的合作学习的教学研究与实验。到近年来,一系列的教育科学研究与实验,对合作学习的深入推广和运用有着积极的作用。

一、初中数学课堂合作学习过程中的现状

新课程要求下,在初中数学教学方面很多教师都已经有意识的把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引入课堂,但是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认知,造成操作不当,使小组合作学习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合作学习现状弊端内容讨论和掌握的大多是教师交给的知识性问题或教材中呈现的知识性答案。形式小组参与以前后桌划分,并且仅以学习成绩作为是否有效的参考,呆板,单一。分工即时性组合,没有合作习惯;“独唱”现象较多;任务分工不明确。目标基于结果的得出,缺少合作精神、合作需要和合作交流等目标的落实。

二、准确把握初中数学学习的特点

初中数学学习主要是学生的个人思维活动,依靠自身的独立思考完成学习任务。学生个人作为数学学习的主体,独立的思考与学习是主要的学习方式,而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辅助学习方式,这是数学学科的特点决定的。学习重在“领悟”,合作学习应以思维的交流和深入为主。教师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重视合作过程,结果评价,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

三、选择有针对性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学习内容是合作学习成功的前提。合作学习选择:一是需要合作、操作、观察、探究的。比如:统计,实验,课题学习等;二是在解题策略和结论上需要辩论或容易出现分歧的内容;三是有一定的挑战性,交流后能够得到一定的启迪的内容,问题难度较大,个人独立思考容易有疏漏的问题。在把小组合作学习由形式向实质转换的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组织策略:

1.合理分工,科学分组

让小组合作学习顺利的开展并充分发挥其学习功能的前提是合理分工,科学分组。具体操作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的生的掌握程度,认知能力、基础素质等进行分组,根据学习内容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特长、个性差异、智力水平等进行合理分工。比如:一些结论比较难归纳,并且需要大量的动手操作进行尝试的学习内容,就可以将数学基础较好的同学和基础较弱或者操作能力较低的学生搭配划分小组,这样在合作学习的开展过程中,一方面能解决合作学习所需要达成的目标,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之间找出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差距,强优补弱。

2.精心设计,适时引导

在进行合作学习前,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教材内容的重难点,精心设计讨论的针对性。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具实效性,充分提高课堂效率。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巧妙的进行引导并善于启发,使小组合作学习有序、有效开展,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要根据普遍的共性问题进行统一分析和解答。

3.信息反馈,综合评价

及时反馈合作学习的信息,有利于合作成果的充分展示,教师根据小组阐述的观点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综合评价。让小组之间互相倾听,取长补短,让小组之间互助、互进,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对合作学习进行科学的评价是合作学习成功发展的关键,评价中不仅要包括每个学生参与的情况,更要关注整个小组的情况。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间的分工合作,可以采用抽取小组进行提问的方式评价小组的学习质量,可以有效的促进每个学生积极的参与活动。还可以采取独立完成测验的方法,小组先行讨论交流。测验时,需每个学生独立完成。这样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参与情况,和测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总之,在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充分理解新课程的要求,耐心的培养和长期的训练。教师自身应该不断的增强自身的知识储备,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组织引导小组合作学习,让数学学习更有成效。

参考文献:

[1]陈志娥.初中数学合作学习中的常见问题与策略[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10.

[2]唐均.初中数学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反思[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35).

[3]申忠军.初中数学合作学习应注意的七个问题[J].教师,2009(17).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策略范文6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 合作学习 学习小组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客体、学习活动的主体,开展探求新知、解决问题等各项活动,都离不开学生群体的帮助和支持。加之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客观存在体,具有社会性、群体性以及自然性等一般社会属性,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活动离不开其他学生个体的帮助和支持,是一种群体性的学习活动。但在传统教学活动中,学生“单兵作战”,致使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和互助合作意识得不到锻炼和增强。那么小组学习怎么才能更好的发挥作用呢?

一、组建学习小组

组建好合作学习小组是开展合作学习的基础。组建时应注意结构的合理性。一是小组人数一般以4~6人为宜。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助。二是,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组长应该是这个组中比较有权威的人,有很强的责任心和组织能力,学习成绩比较优秀,能起到榜样引领的作用。各组间水平应无明显差异,力求均衡,以便于公平竞争。

二、关注每一个学生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合作交流,在组内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毫不保留地展示自己的思维。学生之间互相合作,会给他们带来认知上的冲突、思维上的碰撞。这种合作实质上是对数学本质的追求,真正关注了每一个学生。

三、科学合理分工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只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单向进行,这样的信息传递大多是师生问答式,没有学生之间的讨论,没有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更缺少学生自我调整、矫正的机会,从而也就无法暴露学生思维的“过程”。而新课程倡导的合作学习,恰恰是对这种“缺陷”的补充。因此,小组内成员的搭配就应该做到科学、合理。在数学课堂中建立合作小组,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性别、性格等多方面因素,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编组。“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内部互相帮助提供了问题,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提供了保证。组内采用前后位的坐法,便于灵活地调整成配对的形式进行活动,每个小组成员在组内承担一个相应的角色,包括组长、记录员、报告员、检查员等,这些角色还可以适当调换,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合作学习中消除优等生的权威,体现了地位平等与机会均等,确保了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小组活动,充分发挥小组内每个成员的作用。小组内的每个成员虽然层次不同、分工不同,但都应该树立整体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把握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最有效的时机

1.独立思考或解题遇到障碍时,进行合作学习。当学生在独立学习和解题时,会遇到似曾相识但又不能立即解答的问题,这时候可以借助小组合作。因为,此时学生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有一种特别想得知结论的急切心情,这时候的小组合作无疑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过程,这时候的合作交流也一定会是成功的。

2.学生意见有分歧时,进行合作学习。在回答问题时。往往意见不统一,学生各抒己见。如这样一道判断题:圆的半径与它的面积成正比例,一部分学生认为对,一部分学生认为错,争论不休。这时如果听教师讲,效果可能不会很好,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互相对自己的看法说说理由。问题越辩越明,而且学生记忆非常深刻,也不会再思维定式,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好习惯。

3.个人操作无法完成时,进行合作学习。在教学活动中,当学生遇到短时间内个人无法完成的操作活动,可以依靠集体的力量来解决。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宽松、和谐、合作、民主的课堂氛围中主动学习,相互交流、合作竞争、想象创造,小组成员在合作交流中共同提高。既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的意识,又使学生增强了参与意识和成就感,兴趣盎然,乐在其中,得到了丰富的情感体验。

例如,在探索硬币正反面朝上的概率时,需要进行许多次的试验,仅靠一个人要花费很多时间,此时可开展合作学习完成。组长分别安排组员掷硬币、记录数据、统计数据、发言汇报等多项工作,并且轮流试验各项内容,达到共同完成这一实验的目的。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有分工、有合作,人人参与活动,并且通过自己的思考、实践及与他人的讨论,寻求合理的答案,从而体会到合作的乐趣,共享合作的成果。

4.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时,进行合作学习。如让学生探求测量学校教学楼高度的方案,因方法的多样性,我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以便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通过分组讨论后,得到多种测量方法:①直接测量教学楼的高度;②先测量每层楼层的高度,再计算教学楼高度;③利用等腰直角三角形测量地面上的腰长,求出教学楼的高度;④利用同一时刻实物与影子的比相同,测出教学楼的影子,再通过计算获得结果;⑤用镜面反射的原理求出教学楼的高度;⑥利用标杆等。通过合作学习,所获得的方法比教师单一说教要丰富并且生动得多。

五、合理进行合作学习的效果评价

从合作技巧、合作效果、合作是否愉快、进步程度等四方面对合作小组和个人进行评分评奖,并做好记录,填写在各小组的学习卡里,也可以用喜讯的形式在班上公布或向家长报喜,激励学生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评价可分层次进行:①学生的自我评价。个人有什么收获、经验或教训,都可以在小组或班上进行自我评价;②小组成员相互评价,个人从组员相互的评价中发现自己的长处或不足,用以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③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相互评价,促进组内的合作与组际之间的合理竞争;④教师对小组或个人的评价。一般以小组评价为主,个体评价为辅。评分可以分为“达标分”和“进步分”等,重在发展性的评价导向,鼓励人人达标,组组夺标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