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浅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浅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范文1

关键词:高中班主任;心理健康;健康教育

一、高中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辅导的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全面发展。

高中这一阶段学生压力较大,很多学生面对自己的未来也表现得比较迷茫,心理健康教育对高中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高中班主任通过班会或者举行各项活动的形式,通过实际生活或者案例,针对这一时期学生的不同心理,提出相的方案,对高中生进行心理健康的辅导,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这样一来,既有目的性和针对性,也能让学生抓紧科目学习的同时也能注重自身的心理健康,有了基本的心理健康保健意识,学生在面对困境、压力和迷茫,可以自我调节,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促进学校德育工作顺利开展。

针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来说,需要积极发挥班主任作为学生群体的带领人作用。由于目前我国高中学校的班级结构设置为每个班级配一名班主任,班主任负责这个班级内部所有的大小事宜。而班主任作为高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约束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者,通过建立以班主任为带头的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极大程度地提升高中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程度,形成更为科学和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积极态度。在这样的前提下,班主任通过加强对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力度和辅导工作的深入性,能够为后续学校整体德育工作的良好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促进高中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后,使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更为高效,也更加深刻。

(三)拉近师生关系,有利于日常工作的管理。

高中班主任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班级的管理者而已,高中班主任还是学生学业的指导者及心灵的领路人。高中班主任通过细心观察发现学生的困境、压力和难题,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并形成一种和谐的氛围。如此,师生双方都更能够理解彼此的行为,有利于学生及时与教师进行沟通,积极参与班级活动,也有利于班主任日常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高中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的现状分析

(一)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不明确,工作得不到落实。

班主任面对学校、家长等种种压力,往往把教学看得很重要,各个学校还是难以改变传统的观念,他们始终秉着:“教学成绩对学校和自身名誉影响甚大”“升学率才是根本”这一落后理念,忽视了教育工作的进行。还有很多班主任高举心理健康教育的旗帜,呼吁要完善学生的心理素质但是工作总是落实不到实处,这对心理教育工作的开展很不利。

(二)班主任的实际教育工作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分析。

首先是班主任自身心理健康缺乏,班主任是进行健康教育工作的首席地位,自身缺乏基本的心理健康常识,谈何教育学生?其次班主任缺乏对自身工作的认识,班主任本身就不同于其他教师,教学的同时还要兼顾教育,有着教育者和管理者的双重任务,在高谈“教学成绩就是硬道理”这一环境下,班主任忽视了身兼学生心理教育的工作,这两点是班主任工作得不到有效提高的主要原因。

三、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策略方法

(一)高中班主任注意加强自身的心理健康。

1.认识和明确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地位。

高中班主任不同于其他教师,不但具备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教育学生思想品德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执行者,班主任首先要明确对这一方面的认识,另外,班主任工作比较繁重。因此学校在要求班主任完成督促学生好好学习,提高教学成绩的同时,还要向明确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地位,深化班主任的教育意识,班主任工作要得到校方的全面支持和重视,校方可针对这一方面建立相关的考核制度,对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展开监督,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进行。

2. 关注高中班主任自身的心理健康。

首先,班主任自身应该学会自我调节。班主任要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善于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确保自己处于健康水平,并调试到最佳状态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次,高中班主任要积极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保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科学有序展开。最后,学校领导应该关注包括班主任在内的学校所有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使教学活动有效展开,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形成积极向上的人格。

(二)使师生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高中班主任要充分认识到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的重要性,了解和掌握高中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及高中生可能产生的心理问题。高中班主任通过学习心理健康的专业知识,要能够根据高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心理活动的规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方法与措施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指导,以维护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另外,高中阶段的学生固然应该将生活的重心放在学习成绩上,但是也应该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只有保证心理健康,提高自己的抗压能力,才能勇敢地面对挫折和打击,在学习的路上走的更远更好。

(三)提高高中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

首先,从高中班主任层面,使其认识到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辅导的重要性的同时,还应提高其开展和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其次,鼓励班主任积极学习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知识,不断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在帮助自己调节心理状态和心理压力的同时,帮助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最后,学校要经常对班主任进行考核及培训,也可以适当对在帮助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方面取得良好效果的班主任给予肯定和奖励,在帮助高中班主任提升内在动力的同时增加外部刺激,提高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

四、结束语

高中的班主任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的主体,首先要认识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还要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以最好的心理状态帮助学生提升整体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以便形成完善健康的人格,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凌世Z.浅谈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J].启迪:教育教学版,2015(12):56-57.

[2]张丽.浅谈班主任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J].中学时代,2014(14):223.

浅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范文2

【关键词】浅谈;教学;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强调要“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更是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除开发学生的一些智力因素外,则重点要抓紧抓好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即性格、意志、毅力、习惯、兴趣、情感、动机等方面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哪些积极的心理因素?如何培养?根据学生当前的实际,我认为应重点从以下几方面抓起。

1 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

理想来自于对生活、现实、客观事物本质的理性认识和对未来发展前景的想象和向往。当代青少年的共同特征是,对个人生存的空间、时间、活动方式和程度都有个人设计的理想目标;有独立自主的意识和参与社会变革、实现自我价值的要求与愿望。应该看到,这是青少年现代意识的觉悟,是可贵的品质和力量。问题在于当个人的理想、愿望、追求和要求受限、受阻、受扰、受挫时,一部分青年能够利用客观的机缘、环境和条件,运用自己的智慧、道德和意志力量,去积极地面对现实,迎接未来,选择未来和创造未来。而另一部分青少年有可能采取消极颓废、绝望逃避、“游戏人生”的态度。中小学语文教材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道德意志教育和精神陶冶的内容。入选教材的典范文章,有的蕴涵着我们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兴旺发达的重要精神支柱的爱国主义精神;有的表达无私忘我献身于人民的高尚情操;有的具有关爱生命、关爱他人、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朴素情感;有的则为学生提供认识世界的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等。教学中,我们只要紧扣这些教学内容,根据文本特点,针对学生的实际,“细水长流”、“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就能逐渐帮助青少年确立起正确的理想、信念和希望。

通过教学,还可使青少年认识到,自我价值只有在个人为社会创造价值过程中才能充分体现。它要与个人奉献智慧、能力,承担社会责任紧密相联,而不只是索取条件和报酬。促使他们看到,未来社会需要青少年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人类的使命可能很多、很大和很重。以坚定他们为追求理想、实现理想而不懈努力拼搏的信念。

2 培养学生坚强的性格

性格,指的是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坚强、英勇、懦弱、粗暴等都属于性格范畴。爱因斯坦说:“坚强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为重要”。一个学生的性格坚强与否,是他将来能否成才的关键。一个人性格的形成,有先天的遗传,但主要靠“后天”培养。对学生性格的培养,向来有积极的和消极的做法。积极的做法重在榜样激励,实践中锻炼;消极的做法重在物质刺激,以“爱心熏陶”。语文教材中临危不惧,沉着应对危难的崇高人物形象,以及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在祖国、民族危难之机,挺身而出,抛头颅、洒热血的爱国主义精神榜样比比皆是。这些都是培养学生的坚强性格的好榜样,是激励学生自我锤炼优秀品质的极好动因。教学中,教师应不失时机的抓住教材中这些英雄人物的事迹来激励学生,以培养他们的坚强性格,促进积极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3 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和坚韧的毅力

意志是一种认识、情感的表现,也是一种心理品质和精神力量的象征。它具有自主性、坚韧性、果断性、应变性、竞争性和创造性。

意志和毅力对青少年尤为重要。他们对面临的挑战和威胁,既缺乏充分的心理和思想准备,又不能正确认识和选择;社会和父辈也不能为他们提供一个应付挑战的现成模式和处方。这就决定一切要靠他们自己的意志和力量去实践、探索、开拓和创造。我国的青少年一代,尤其是城市青少年,在家庭中常居“重点保护”、“中心发展”的位置;接受学校教育多囿于书本知识;社会教育又包含过多的“美好的前景”、“民族的依托”等等赞颂与期望,使他们缺乏遭受挫折与承受压力的心理准备,往往遇事表现出困惑惊恐、一筹莫展、一蹶不振。出现这种脆弱意志,根源大都在于他们没有正确的思想基础。

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教材中,能够激励学生确立正确思想的内容,俯首即拾。教学时,教师要调动各种教学手段,有效地引导学生领会英雄人物之所以具有知难而上的顽强意志,是因为他们具有一个正确的思想为基础。只要引导得法,这些文中那些光彩照人的光辉形象,必能使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促使他们在实际生活中逐步地树立起正确的思想观点,并通过学习和生活实践活动,如长跑、爬山比赛、体力劳动、写字、作业、社会调查、专项活动等的严格要求,培养学生的顽强意志、克服脆弱的消极因素。

毅力,是持久的意志的表现。要培养学生的毅力,首先,要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充满着“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心。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启发引导学生学习教材中那些具有坚韧毅力的人物,对生活充满自信心的美好的心理素质,作为培养学生自信心的榜样和动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自信心,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自觉克服那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消极因素,逐步培养坚韧的毅力。要使青少年有所准备,未来的道路和世界不都是捷径担途、阳光灿烂,它也有曲折坎坷、逆流险境、暴风骤雨。这样可以唤起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勇气、意志和毅力。

4 教会学生懂得理解和同情

情感是一种社会性体验。它与人的理想、意识、世界观、人生观密切相联。未来社会是一个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上升,更为和谐发展的社会,对于未来青少年来说,追求精神上的不断完善似乎比追求物质上的无限富足更为重要。针对当前某些青少年在情感品质方面表现出的粗鄙卑俗、冷漠无情和麻木不仁等倾向,要努力唤起他们的爱心和同情心。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均能多层次、多侧面的培养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热爱生活,为他人服务的精神。对于周围的事物、现象的变化与发展,以及所出现的困境、难题、灾害、祸端等,在情感上给予关切和同情;要理解、关注和支持别人的愿望、合理要求和合法权益,尊重他人的情感、意志、兴趣和爱好,求得与他人在心灵、思想上的沟通和相容。尤其是要理解和同情那些弱者,处境不利者,受到伤害者的困难和境遇,尽可能予以帮助和指导。如果人们都能多增加一些理解、同情和宽容的态度和情感,将会“唤起并鼓励更新社会准则”。“对人们的痛苦持漠不关心的态度是教育失败的最确切无疑的标志”。

5 促使学生学会合作与支持

合作是现代社会和国际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一种社会品质和行为模式。由于世界上不管是经济、科技、文化的目标,还是人们的思想、观念、认识、要求、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都出现日益增多的普遍性、共同性、近似性和一致性,因此各国之间相互依存、彼此联系的关系和程度也日益加深。需要未来青年有超越自我的、狭窄的、功利主义的樊篱,超越某些狭隘的、片面的、封闭的、民族的、地域的界域局限,提高对于“所有个人和各个民族联系在一起的共同命运的认识”,将人类的有限自然资源与无限智力资源用于人类共同利益的需要和人类的共同进步。语文教材中体现国际主义精神的课文很多,只要我们联系实际,由小及大、由内到外,适时教育引导,将会不断促使学生确立合作与支持的精神。

总之,在语文新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尽快转变传统教学理念,要紧紧围绕新课改所提出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六目标培养要求,坚持人本主义原则,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全面完成语文教学应有的教育任务。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2]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

浅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范文3

一、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我们常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尽管教学方法有各种各样的定义和不同的理解,但教学方法又是具体的,形式多样的,只有把各种教学方法配合起来使用并使之成为一个系统,相互补充,才能在教学中取得最大的效果。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去打破已有的教学模式,趋向教学的非模式化——开放化。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投入精力,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注重从学生个人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有“动脑”、“动口”、“动手”、“动眼”、“动耳”的时间和空间,增强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并能带动学生提高运用知识技能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自我设计。我大力开展寓教于乐的课堂教学活动,营造和谐、民主、平等的有利于个性学习的体育教学氛围,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爱好禀赋特长,使个性和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让学生在个性绽放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心理素养。

二、根据体育教材,构建教学框架,把握住结合点,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社会适应力

新课程标准根据三维健康关、体育自身的特点以及国际课程发展的趋势,将课程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在体育教学中,我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和形式,让体育运动与心理素质训练巧妙结合,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

在学习领域一——运动参与中,我结合体育大纲对学生的具体要求,利用学生休息时间以及内堂课时间讲述中国体育发展中的典型事例,教育学生从小要树立为国锻炼的思想,炼好身体,为更好的学习创造良好的身体条件,将来为国争光,报效祖国。使学生通过体育实践体验后的“成功感”和“收益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保健素养,形成科学用脑,讲究规律的现代生活模式;在锻炼自己的同时,还要用自己的行为带动家人及周围的人一起参与体育活动,达到全民健身,提高国民素质的目的。

在学习领域二——运动技能中,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展现和培养自尊自信。我运用一定的途径对学生进行学法的传授和辅导,使学生掌握科学正确的学习方法;理解动作技术,掌握动作技能,并且能实际应用于自己的锻炼中,逐步提高自学、自练、自选、自评、自管的能力。我让学生充分利用掌握的多种运动技能来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并在参与各种体育活动中,要遵守体育道德,尊重对手和同伴,不要出现不良的举动和行为;同时,还要他们正确对待对手和同伴的过激行为,不要以牙还牙,应化干戈为玉帛。例如,体育课中,男生在教学比赛中经常有脏话从嘴里冒出,这时我及时制止,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成功与失败、顺利与挫折、长处与短处,激励他们勇于战胜困难,克服不健康的心理障碍,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意识、认识、情绪、行为自我控制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促使学生经过失败、成功、再失败、再成功的不断体验,增强耐挫能力,保持稳定的情绪、乐观的心境,这样,在体育锻炼中不断克服困难、挑战自我、展现自我。

三、注意自我设计,注重言教”和“身教”相结合,营造与课节目标一致的心理氛围,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

教师要注意自我设计,要在重新设计自我中重新给学生定位,以适应新课标要求的崭新面貌去面对学生。新课标要求教师的课堂角色要发生变化:从单纯注重知识传授转为比较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习愿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不再是只懂得教人如何运动的教练员,而是一个具备现代化教育观念和教育素养、知道如何进行课程建设以及如何运用体育教学方法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专业人员。

教师要注意“言教”和“身教”相结合。体育教学主要是一种室外教学,大部分内容是需要体育教师凭自身的动作进行引身说教,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动作概念并进行模仿性的练习。一节课中,教师动作示范的优美和准确,不仅能够为完成教学任务打下基础,而且为这节课增添了亮丽的色彩,使学生大为感叹,急剧产生学习的愿望。还要善于发现差生的闪光点要对他们所取得的进步给予及时的反馈,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充满信心地去完成学习任务并不断地进取。教师尤其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的“身教”。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个人的魅力、个人的意志品格才是影响学生的根本内核。只有注意在日常生活中的“身教”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浅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范文4

一、营造优美环境润化健康心理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周围的世界是生动思想的源泉,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宝库,教师应是教育环境的设计师。”班级是学生的第二家园,教师就要在班级环境的设计、布置上多花心思,让环境去影响学生、造就学生。

营造良好的班风,优化隐形环境是首要的。每接手一个新班,我第一要做的就是征集班名、班训、班徽,让学生集思广益将大家的想法凝聚起来,并由师生共同设计、张贴或悬挂。我先后任教的班级有“鲁班班”“阳光少年班”“快乐家族”等,班训有“态度决定飞多高,意志决定走多远”“健康、文明、勤奋、快乐”等。

优美洁净的外在环境也不容忽视。我们可以在教室两侧的墙上张贴名人字画,屋内增添绿化角、生物角、图书角;黑板报上设立固定的“心灵栖息地”“阳光地带”等心理栏目,介绍心理保健有关知识、讲述心理小故事;设置“我们聊聊”信箱,方便学生倾吐和咨询;将班级外墙分给各个小组,让学生为自己的“地盘”做主,经营好楼道文化。这样通过外在环境的美化营造一种舒适和谐、充满浓浓关怀人文关怀的氛围,把无声的教育与有声的教育结合在一起。

班级环境潜移默化地促使学生产生较高的班级归属感,形成轻松、快乐、积极的心态。

二、发挥集体力量培养健康心理

陶行知先生说过:“集体生活是儿童之自我向社会化道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为儿童心理正常发展的必需。一个不能获得这种正常发展的儿童,可能终其身只是一个悲剧。”鉴于此,我在班级中实施民主管理,努力营造轻松、自主的班级氛围,让学生过好集体生活。

1.实行班级干部轮流担任制度。另外增设管理岗位,让学生人人有事做;同时细分任务,如每把笤帚、每扇门窗都有人负责,让班级的事,事事有人管。通过这种方式增加学生与人交往、承担责任、锻炼能力的机会,从而适度地提升学生的自我价值感。

2.制定特色奖惩制度。班级以6人组为单位开展竞赛,每个学生拥有一本“学习积分卡”,小组间就行为、习惯、成绩等方面彼此打分;组员平均分为小组得分,小组和学生个人不断累积分数,达到一定的分值可到班主任那里去换取相应奖励。奖励更是多种多样,如一本书、一次继续担任班干部的机会、一次表演的机会或一张奖状等。这种激励方法大大强化了学生自我管理意识,激发了学生的上进心、荣誉感,并且学生逐步学会团结共进,自我效能感也随之不断提升。

此外,我还组织体育、智力、文学等多种形式的班级活动。如今年元旦开展了“多人多足”障碍接力比赛。学生在集体生活中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调节,逐渐形成良好的习惯和健康的心理。

三、利用课堂活动训练健康的心理

首先,上好健康教育活动课。我将思维训练、情绪调控、认知内化融汇到各主题活动中。教学中,我根据具体情况和需要,通过集体备课,设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展开想象的翅膀”“播种性格,收获命运”“记忆直通车”等。这种活动更具针对性,训练更为集中,常能取得较好效果。

排演校园心理剧需要和校专职心理教师、其他科任教师联合起来,分析班级情况,针对问题进行设计、排演。

其次,坚持学科渗透。语文教师可利用文本资源和语文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课文有着得天独厚的育人优势:《信客》中无私奉献的送信人;《乌塔》中独立自强的女孩……都是树立人生观,提高道德素养的典型材料;《鱼游到了纸上》叫人学会专注……如执教《纸船和风筝》一课,教师可以增加许多与学生生活有关的心理健康的内容:先让学生回忆生活中和朋友闹矛盾时的情景,再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别人是如何对待、处理矛盾的,然后表演课本剧,使学生获得心理体验、掌握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既有运用语言文字的训练,又给原有教材注入了新元素,还有机地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

开展朗诵比赛、综合实践等语文活动也都是学生锻炼成长的阵地。另外,在日记的批阅中实现交流,是师生心灵公共舞好方式。

再次,有计划开展一分钟活动。为了增强学生注意力和记忆力,坚持开展一分钟速读速记活动;为缓解学习疲劳或考前紧张,做一分钟放松活动;为增进师生、生生及亲子间的交往,开展一分钟心里话活动等。

四、搞好家校联合促健康心理形成

虽然越来越多的家长参与孩子教育的意识和积极性大大提高,也越来越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但诸多因素影响着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一致性,特别是家校在教育态度、方式方法上的不一致,会导致学生难以形成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

浅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范文5

关键词:中职学生;厌学心理;家庭;学校

新时期的健康标准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身体健康,另一方面是心理健康。而且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教育的一个重点内容。中职学生是一群特殊的学生,他们一般是没有通过中考升入普通高中的学困生,所以在学习方面、行为习惯方面、思想品德方面、心理健康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怎样调适他们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这是心理健康课要探讨的问题。

一、中职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

1.厌学心理严重

中职学生由于在小学和初中阶段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他们的学习目的性不明确,普遍表现出厌学的心理。这样的心理状态非常不利于他们的成长,因此要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真正体会到学习知识的乐趣,这是未来学习乃至终身学习的宝贵财富。目前学生厌学的心理主要是教学模式和课程结构导致的,也有学生自身的因素。他们没有能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这样就很难收获好的效果。教师的教学方法陈旧,填鸭式教学方式缺乏乐趣,无法吸引学生,都是导致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学生厌学后会将精力分散到其他方面,容易产生很多问题,给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带来大麻烦。

2.学习的自信心不足

中职学生的年龄多数在15~18岁之间,这个时期,他们正处在人生道路的关键时期,由于他们在初中阶段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致使文化课成绩不理想,而且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和意识。他们因为文化课成绩不高,无法得到同学和老师的认可,所以学习自信心缺乏,表现为没有远大理想,对自己的前途感觉渺茫,心里有一种很强烈的自卑感。面对这样的现实,要及时调整学生的心理问题,使他们树立起远大的理想,确定自己未来的人生目标。中职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大都与家庭因素、学校因素、个人因素、社会因素有直接的关系。

二、调整中职学生心理问题的措施

1.家庭因素是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家庭是学生生活的第一场所,如果这里出现问题,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和健康,尤其是心理健康。现在,单亲家庭很多,这样的生活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如果不能很好地教育学生,那么就容易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因此和家长沟通,和家长一道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就可以帮助学生保持正常的心理状态,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生活中。父母营造的良好家庭氛围,就是学生成长的最佳环境。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可以使学生培养自信心,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且和睦的家庭生活更容易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独裁专制的家长,给学生带来的生活负面影响是不可估量的,极容易导致学生的心理问题,不能顺利地与学生进行沟通,导致学生心理闭塞,形成心理问题。所以和家长密切沟通,及时了解学生在家中的生活状况,就可以及时调整学生的心理问题,避免焦虑和自闭等心理问题出现。

2.调整学生心理问题要依靠学校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地方,在这里,老师是学生人生的导师,是学生的监护人。所以老师如果对学生不好,也是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关键因素。中职学校的学生在初中阶段都属于学困生,这部分人是老师、同学眼中的另类,经常遭到老师的白眼和学生的嫌弃,所以在他们的心里,自己就是低等人、劣等生,这样的心理暗示就是他们出现心理问题的诱因。在纠正学生心理问题的时候,学校的老师以及管理工作者都应该做相应的调整,让学生亲近老师,改变以前在初中时期对老师的排斥感,见到老师就想躲着走的现象。改变这种现状的方法就是老师要多与学生交流,让学生信任自己、依赖自己,具备一定的耐心和爱心,不用讽刺挖苦来对待学生,避免学生因此而产生逆反心理,出现心理问题。

3.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学生自身的心理素质也是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帮助学生形成高尚和完善的人格,这是保证学生不出现心理问题的关键。学生生活在班集体中,集体的一切都是他成长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为学生营造一个和平民主的学习环境,形成健康向上的班风和学风,那么,学生的心理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了。学生能够宽容同学的缺点,具有一颗爱心,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那么就可以保证学生不出现心理问题。教师要为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为学生纠正不良的习惯和习气,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善于沟通、善于合作、真诚待人。让学生之间平等沟通,互相学习,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的焦虑。学生的学习与教师有直接的关系,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着想,为学生的成长着想,让学生健康、快乐、文明发展。

中职学生是一群特殊的学生,他们需要教师特殊的关爱,唤起他们上进的情绪,使他们在人生最美的年华放射出最美的光华,让青春无悔,在该学习的年龄学习更多的文化知识,为日后的工作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这是培养健康人才的基本途径,需要我们教师全力以赴、不惜一切。

参考文献:

浅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范文6

【论文摘要】本文对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在高校中开展心理咨询行之有效的几种方式方法,从而阐明了科学的合乎时代的心理咨询在当代大学生心理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要大力运用先进的心理咨询方法,在高校中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中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985工程”和“211工程”的顺利实施,教育资源的整合,不断增长的大学生群体如何健康发展,怎样把他们培养成为具备优秀人格,健康心理,社会责任感,诚信等优秀品质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力军,是高等教育面临的新课题。《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明确指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等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应具备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良好品格和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

由于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转折的关键时期,从表面上看,他们的生理发育已日趋成熟,但是他们在心理上却处于“人生第二期断乳”阶段,大学生的种种心理困扰和精神障碍时有发生。从而阻碍着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近年来,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加,新旧价值的撞击,导致大学生心理卫生问题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因心理和行为问题导致的恶性事件屡有发生。择业社交,学习生存过程中产生的抑郁、偏执、孤独、敏感心理症状持续增多。性、毒品犯罪等失范出轨现象,更成为社会负潮流中不可忽视的支流。如轰动全国的马加爵事件,清华大学刘海洋用硫酸伤熊事件……这些令人震惊事件的发生固然有社会、教育、法制的等诸多原因,但不可以否认的是,他们都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失衡不无关系。我国第三次精神卫生工作会议透露的数据显示,有焦虑不安、恐怖、神经衰弱和抑郁情绪等问题的大学生占学生总数的16%以上。可见,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这是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

二、大学生心理咨询的常用技巧

近年来,各地教育工作部门和学校在推进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效果。许多高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或咨询的专门机构,开展了相应的教育教学。笔者在多年的工作中总结了一些方法。

(一)注意倾听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时,要灵活运用各种咨询技巧来调节个体大学生的心理失衡,使他们尽早恢复到健康的心理状态。因此,在技巧运用方面就应该做到:对咨询者的第一个要求便是注意地倾听大学生来询者的诉说,有效的咨询者应先成为一名优秀地倾听者。他的重要意义在于,第一,它表达了对大学生来询者的积极关心与尊重,从而有助于相互信任的咨询关系的建立。第二,耐心和注意地倾听可使大学生来询者能有对象的倾诉其内心的苦恼,有助于情绪宣泄或治疗的作用。第三,只有通过耐心倾诉,咨询者才能了解大学生来询者的心理问题及其根源,才能与来询者一起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常用的技巧

根据倾听的内容,倾听一般分选择性倾听与非选择性倾听。而非选择性倾听在针对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的主要目的是鼓励大学生来询者诉说以便最终搞清他(她)的问题是什么。因此,应把握好对如下技巧的运用。

1.非言语行为

非言语行为是实现非言语沟通的重要手段。要做到:(1)仔细观察大学生来访者的面部表现。要知道,面部表情是仅次于语言外的主要信息员。(2)注意目光与目光接触。这样不仅使咨询者从来访者的严重看出焦虑、恐惧、失望、无助和疑惑,也可看出期望、满意、喜悦、自信和信任,而且也是来访者从咨询者眼中“读出了”温暖、信心、理解、通感和希望。(3)还要正确运用好手势和体语等其它非言语行为。因此,咨询者在运用非言语行为上,应显得有条不紊、放松、自然。

2.副语言与简短接话

副语言是介于语言沟通和非言语沟通之间的沟通手段。因而,在咨询会谈中,咨询者要善于利用副语言表达自己对大学生来询者的情绪支持、安慰、鼓励信任和希望,以增强言语沟通的感染力。接话是指咨询者尽可能地接着大学生来询者刚才的话题说尽可能短的词句。其目的是要达到:一是给大学生来询者一个机会,以便探索与理清自己的思想;二是表示咨询者认真倾听了大学生来询者的诉说并鼓励他(她)继续说下去。但也要注意:一是不要引入新话题;二是咨询者不要马上发表看法和意见。

3.沉默

咨询会谈中发生沉默。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由咨询者引起的沉默;另一方面是由大学生来询者引起的沉默。前者又可分有意设置的沉默和过长的失控的沉默。由咨询者有意设置的沉默可激发大学生来询者深入他的话题。而过长的失控的沉默则会使大学生来询者感到不安,无所适从和对话停止。这种情况大多是由于咨询者注意力不集中,跟不上大学生来询者思路所致,应当尽可能避免。由大学生来询者引起的沉默,可能基于以下三方面原因:(1)大学生来询者正在思考某种东西;(2)大学生来询者觉得难以继续说下去;(3)大学生来询者只是不知道除了谈过的话之外他还说或做些什么。一般而言,有经验的咨询者从刚才对话内容中便可判断出来询者沉默的原因,并采用适当的技巧使大学生来询者继续说下去,做到有的放矢。

心理咨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有正确运用科学的、先进的咨询方法,咨询技巧,才能使大学生来询者的心理健康得以维护和保持,促进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