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范例6篇

浅谈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谈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1

关键词:高中;化学;思维能力

思维方法简单来说就是为了达成某种思考目标所使用到的技巧、手段等等。不管是学生还是科研人员都需要用思维方法来解决研究或者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学生在形成自己新的知识体系的时候,必须使用这种学习方法。而在中学化学学习中运用思维方法的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改善思考方式,提升思维水平。

一、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指的是能够从表面现象看透深刻内涵的思维能力。在进行思维活动的过程中,如果能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发现本质的运行规律,那么就能更好地从根源上化解问题。化学这门学科涉及的知识点错综复杂,学生要想在高考中有良好的发挥就要具有深度思考的能力。

高中化学教学可以从知识体系之间的关系着手,从简单到复杂,从基础到困难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教师可以将练习题的难度加以区分,让学生逐步完成。同时,也可以运用举一反三的训练让学生从多角度深刻理解知识体系之间的内在联系。

多项选择题从某种程度上讲也可以作为考察思维深刻性的一种方式。多项选择题和单项选择题相比难度系数增加,如果学生对于概念没有深刻的理解,仅仅凭记忆去猜答案的话,是不能得分的。有目的地让学生思考带假象的选项,这样就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让他们可以透过选项本身,找到考察的知识点所在。

二、培养思维的辩证性

每件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一面是普遍性,一面是特殊性,二者相辅相成。学生在做“酸与金属反应”实验时,分别选择了四种性质不同的酸来进行实验。学生通过实验发现盛有稀硫酸和稀盐酸的试管里有氢气放出,盛有浓硫酸和浓硝酸的试管里没有氢气放出。这个实验结果与书本上给出的金属与酸反应的规律有很大的出入。他们认为,金属活动性顺序中,只要排在氢之前的算都应该能置换出酸里的氢。教师可以在这个实验完成的时候,向学生说明浓硫酸和浓硝酸具有强氧化性这个特别的性质。

三、培养思维的逻辑性

思维的逻辑性只是在思考的过程中能够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推理。逻辑性思维方式讲究的是条理清楚,推理严谨。学生可以通过一些逆向思维,来提升自己思维的逻辑性和推理的严谨性。

其实在中学化学课本中有很多可以培养学生思维逻辑性的案例,教师可以在授课的过程中,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考。

四、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讲究的是能够依据具体的实际情况,随时改变思考方式,从而得出具有时效性的结论。在碰上不能解决的问题时,首先应该考虑从其他方面切入,一种常规的思考方式不能解决问题,就要换一种方式解决。化学题目都非常灵活,学生如果采用单一的解题方式和思考方式,肯定不能解决稍有难度的题目。

五、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是具有一定高度思考能力才会形成的一种思维品质,它可以帮助思考者快速的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化学试题要求学生在掌握大量基础知识的同时,可以在看到题目的瞬间找到题目所考查的内容。学生的思维不需要对所有内容进行筛选,只要迅速找到相关知识即可。很多的学生觉得考试时间不够就是因为思维的敏捷程度达不到一般学生的标准。

教师只有为学生设置定量训练,才能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让他们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地做出判断。提升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还可以从鼓励学生创新知识着手,学生只有从非平常的角度进行思考,才能找到知识中闭塞的部分,摆脱思维定式。

六、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体现在思考的过程中,能够灵活运用知识,从独特的角度切入思考问题并将其与现有的知识联合。同时也体现在具有创作的欲望。事物的发展需要创造,创造是新事物的起源,是旧事物的衰败。

创造性思维一个非常重要的思考方式就是构造,虽然每一种题目在解法上都有难易之分,但是很多学生并不愿意探求更简单的解题方式,导致做题时间过长。教师要对这种现象充分重视,如果能够在学生解题过程中引导他们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发现其他简便解法,那么就提升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学生一直按照固定的模式解决问题,就会使自己的思维受到限制。

七、培养思维的整体性

思维的整体性是指能够从全面的角度思考问题。我们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如果只关注一个部分,就会使我们的思维具有片面性。

化学题与其他科目题目相比更多的考查了学生思维的整体性。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只有注重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点的同时,能够对知识点灵活的运用,才能开拓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能力。

浅谈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2

1 加强诱导和启发,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创新思维起源于问题和怀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创设情境,诱导学生进行分析,积极思考并提出问题。情景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生活经验,提出具体、有趣、负有一定启发性的活动,让学生经历应用数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数学知识的经验。

另外,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变换角色提问的方法,由一贯的教师问学生答变成学生问教师答或学生之间互问互答,这样促进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促进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到进行新的发现。

2 从训练中培养灵活思维能力

练习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这是沟通知识与能力的桥梁。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精心设计有指导性的课堂练习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学习过一个新知识后,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从这几个方面精心设计练习。(1)围绕教学重点、难点设计专项练习;(2)针对易混易错的知识设计对比性的练习;(3)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设计变式练习;(4)根据不同程度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巩固基础知识,克服思维定势,提高学生应变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主要是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示范、引导、指导,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获得一些思维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精心设计问题,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思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在思维的活跃状态中,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材重点和学生实际提出深浅适度,具有思考性的问题。这样就将每位学生的思维活动都激活起来,通过正确的思维方法,掌握新学的知识。

4 留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善于创新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其中以学生的学为主体。课堂教学要彻底改变教师挤占学生看书、思考、操作练习时间的情况。要尽可能教师的活动压缩在三分之一的时间内,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认真自由地参与操作、讨论、练习等活动,经过思考和动手操作,让学生学到了知识,锻炼了他们的心理品质不仅没有把学生困死在一个模式里,而且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培养了创新能力。

5 捕捉诱发灵感,提高创新能力

灵感是一种直觉思维。它是指由于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它是人们认识上质的飞跃。灵感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突破和创新。

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甚至是不切实际的异想天开,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同时,还应当应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形式,分析归纳等方法去诱导学生的数学直觉和灵感,促使学生能直接越过逻辑推理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浅谈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3

一、学会知识能力的迁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感到,在些学生对于化学科的学习,因思维定势,思考问题的方法受到某些固定“模式”的束缚,对具体问题不加以深入分析,照抄答案,依葫芦画瓢,形成单纯模仿的不良习惯。在实际教学中,引导学生将零碎的化学知识联为一体,学会知识能力的迁移,这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重要途径。这种训练可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较快地形成应付千变万化的情况和解决“千姿百态”问题的良好思维基础。教师在进行逆向、变题、变式的训练的同时,教给学生类比或对比的方法,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多方面的联系和比较,从而实现知识和方法的迁移。如在《碳和碳的氧化物》这一单元的教学中,学习“二氧化碳的特性”(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我们可以有意将问题的条件和结论做适当的变化,要求学生思考:“如何用不同的方法使氢氧化钙溶液(石灰水)和二氧化碳反应”,(可提示学过的几个用到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的实验)。

①将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如人教版(2012年版)教材中的〔实验1―1(4)〕。

②用沾有石灰水的玻璃片盖在装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口,检验集气瓶是否盛满二氧化碳。

③将澄清的石灰水滴入盛有二氧化碳的容器中振荡,如人教版(2012年版)教材中第一单元课题2中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步骤4。

④将内壁附有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燃烧时有二氧化碳产生的火焰上方,如人教版(2012年版)教材中的第一单元课题2中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步骤2。

⑤将石灰浆抹在墙上吸收二氧化碳。

再如,分析“C+CO2 2CO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单质碳在该反应中是否为还原剂”,对初中生而言,考虑上述问题比较困难。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有关的诸如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等知识,一步一步地引入问题中,并紧紧抓住还原反应(即含氧化合物失氧)这一概念,将C+CO2 2CO这个反应变化为:

并与C+2CuO 2Cu+CO2反应做对比,顺利地实现知识的垂直迁移。学生突破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只要通过类比,就很容易掌握解决其它类似问题。

类似上述只要“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问题的训练,步步深入、层层推进,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将所学知识迁移,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思维能力。

二、用不同的知识讨论、分析同一问题,从而加强知识间的联系。

在以往的化学教学中,我只是对知识进行简单的传授,仅从某一方面分析、讲解,对于习题的解答也只满足于寻找一个正确的解答过程。这一教学现象在不少教师中也普遍存在,这样的集中思维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相反,如用不同的知识分析同一问题,既可提高学生发散思维、由此思彼的良好品质,又可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将知识点结成知识网,使知识纵横联系,形成统一整体,同时也有利于问题的变通,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十分有益。

这种训练可由教师给学生输入一信息,然后学生根据这个信息和已掌握的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输出许多新的信息,使松散的知识条理化。如《水的组成》这一课题中只介绍了水的电解,而没有详细介绍水的化学性质,教材中亦无其它篇幅专门讲解,只是第六、七、十单元涉及了一些,教师可启发学生以水为知识点展开讨论,归纳出水的下列性质:

①酚酞、石蕊在水中溶解,分别形成无色溶液、紫色溶液。

②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成氢气和氧气。

③水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能化合成对应的酸,如:CO2+H2O=H2CO3、SO2+H2O=H2SO3。

④水与某些金属氧化物能化合成对应的碱,如:CaO + H2O == Ca(OH)2。

通过上面的训练,使知识向多方面扩散,这样重点突出,脉络清楚,又能收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三、一题多解,促进思维发散

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后,有了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教师可用典型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强化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在教学中也可选择性地出一些多途径多结论的思考题,不仅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广开学生的思路,同时也促使学生善于“求异”和习惯于“求异”。

如人教版(2012年版)教材中第八单元课题3后的习题4、5两题,对这两题的解答,既可直接用化学化学方程式求解,也可运用化学式,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质量不变”的原理,从求铁元素的质量入手求得生铁的质量,这样通过两种不同方法的求解比较,还能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及质量守恒定律的内涵。

此外,类似用多种方法制取某种盐,或用多种方法鉴定(别)某种(些)物质等这样的问题,它们所涉及的知识较多,而且能得到多种结论的训练,都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

四、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触类旁通

归纳总结,是由特殊到一般的一种认识过程,一种学习方法,也同时为一般到特殊设下伏笔。

浅谈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4

一、 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生在积极向上,和谐快乐的氛围中才能主动探求知识,因此,教师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才能在愉快的环境中,全身心地进行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在导入新课的过程中应该以饱满的激情、高昂的情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点燃学生想象的火花。如果教师课堂上教学态度生硬,板着面孔,学生一见就望而生畏,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不会有创造性思维。比如教学《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一课时,上课开始即向学生展示《权利法案》规定的内容,然后设问:英国为什么会确立君主立体?自然地导入新课。这样的开始,妙趣横生,马上把学生吸引住了。学生随着教师深入的讲述同步思维,学习积极性高涨。

二、 注意启发式教学

教师一定要注意运用启发式教学,不能只用填鸭式教学。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已知的事物中推出未知的事物,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不断提高,教学会出现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境界。例如在《三国鼎立》一节讲授曹操屯田时,首先要求学生围绕怎样屯田这一中心内容阅读教材,找出要点。接着采用谈话法,把曹操怎样屯田分成四个具体问题:(一)曹操招募什么人,利用什么土地屯田?(二)曹操怎样组织和剥削屯田农民?(三)什么叫军屯?(四)屯田有什么作用?当学生分别回答这些问题以后,教师归纳成以下要点:曹操招募流亡农民,利用荒地屯田;把屯田农民组织起来,要农民把收获物一半以上交给政府这叫民屯;要士兵屯田,叫军屯;屯田后军粮有了保证,势力日益强大,为后来统一北方奠定了物质基础。这样教师就会一步步把概念讲清楚,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 讲练结合

这是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概念,提高判断、推理和论证能力的根本方法:

1.判断练习。对形成历史概念有关的或者相近的和相似的一个或几个史实进行辨析,然后做出正确的判断,提高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准确性与熟练程度。是非题、选择题、改错题是判断练习的主要形式。

2.推理练习。对历史现象进行综合和分析,从中找出历史发展的规律或规律性知识。例如,通过对两次世界大战 爆发原因的分析,说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加强,必然导致世界大战,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资本主义是爆发战争的根源。

3.论证练习。运用具体史料对某一观点或情况进行论证。例如,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我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指导学生从会前形势、会议决定和会后时局三个方面,运用具体史实分析说明,加以论证,通过练习,使学生逐步掌握论证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四、通过总结,不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应该不断总结,不断分析,这样才能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学生的综合能力就能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就会在不断创新的基础上取得更大的突破。在各个历史阶段就会进行分析,掌握历史的发展规律,即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让学生弄清改朝换代的根本原因就是一种新的社会生产力取代另一种生产力,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取代另一种生产关系,即矛盾是推动朝代更替的内应。也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相适应了,代替旧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样进行推理,学生就会发现一种新的矛盾,学生的思路就开阔了。

五、 在传统教学中进行创新

浅谈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5

[关键词]思想政治 创造思维能力 培养

随着中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发展,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在当前的中学教育中,各学科都在从本学科的特点出发,努力探求发展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那么,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呢?下面仅就个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造思维意识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个性心理特征。一个人只有对某物发生兴趣时,才会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去探索。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苏联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也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可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前提。学生只要对所学习的内容保持浓厚的兴趣,就会处在积极的思维状态,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与萌动创新意识。

思想政治课的内容一般比较抽象、理论性强。教师如果从理论到理论,照本宣科,就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失去学习活力。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营造积极向上的思维动态,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习兴趣。教学中可从以下几方面尝试:一是创设生动、有趣、优美的教学情景,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激发求知欲望。或是用生动有趣的故事、美妙动听的音乐,或是用发人深省的漫画插图,特别是可以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的作用,渲染气氛,激活材料。二是把抽象、枯燥的理论尽可能与今天的社会现实联系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适时地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和身边的生活事例,能使政治课中枯燥的内容趣味化、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深奥的内容浅显化,从而达到寓教于乐、激发兴趣、刺激求知渴望的目的。三是把思想政治教学尽可能与学生的心理动向、思想实际结合起来。当今的中学生功课多,学习负担重,考试升学竞争强、心理压力大,他们所迫切希望的是如何提高学习成绩、如何成为高考的胜利者。学生的这种心理动向,教师备课、授课时应该设法考虑进去,并能把它与政治教学联系起来,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成才观。

二、营造民主氛围,培植创造思维土壤

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心境可以提高创造的敏感性,可以激活联想,提高思维的敏捷性,同时,良好的心境还是灵感发生的重要情绪因素。因此,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这是创新的土壤,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条件。

传统的师生关系强调“师道尊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成为了整个过程的控制者、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成绩的评判者。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下,学生的创造思维受到了很大的压制。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必须极大地改善师生关系,使“师本”教育模式变为“生本”教育模式,构建一个民主、宽松、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下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只有民主的教育才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强化其自主精神,进而使学生潜在的创造之火得以点燃。在政治教学中,教师千万不要以真理的拥有者自居,要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充分保证和扩展学生主体之间的活动空间、思维空间、表现空间,主动引导学生以个性化的观点提出见解或疑问,鼓励学生大胆直言,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允许学生讲错改错,提出与教师和教材不同的见解。学生在这种相互尊重、信任、理解的新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就会产生自信心和成就感,从而推动学生的探索性和研究性学习。例如,在讲授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正确处理利己与利他、竞争与协作、个人与社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时,我们针对学生对现实了解不够、看问题比较偏激的情况,让学生在课堂上广泛讨论,畅所欲言,最终使他们不仅正确认识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诚实守信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而且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

三、创新教学模式,启发创造思维活动

新的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学习方式的优化首先有赖于教学方式的变革,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是把学生当作盛装知识的容器,忽视学生个体的能动性,从而严重窒息了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还必须改变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

首先,要改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多样化和科学化,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这样,可以大大增加课堂信息量,拓展思维空间,展示思维魅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其次,要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坚持启发教学的创新。改革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要广泛运用讨论式、问题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不断创设教学新情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使他们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同时教师要加强学习法指导,使自己的“教”的活动始终为学生的“学”的活动服务,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学会提出问题,促使学生亲自动脑、动手去探索、去研究、去分析,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把创造思维能力的训练落到实处,才能最终使学生将外显的学习活动转化为“内部”的智力训练活动,成为自觉的探索学习、研究学习行为。第三,要改革教学评价机制,实施以激励为主要目标的学习评价。学习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适时科学的学习评价,教师不仅可以把握学生的课堂学习状况,以便调控教学活动,而且可以有力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政治课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和观点,教师都应认真对待,认真听取,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只要学生敢于说,就应大加鼓励。总之,要使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中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从而充满创造欲望。

浅谈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6

关键词:工业分析教学;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8

面对经济新常态,培养高适应性的学生是我们面临的巨大挑战。教育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教育要挑起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成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主战场。

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呢?一般认为凡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推理、综合、联想、想象等思维活动,获得新知识,得出新的结论、规律,这种思维就是创造性思维。《工业分析》教学中主要通过调整教法、设计教案、恰当设疑和优化实验的指导思想方面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1.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创造性思维

在《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必须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例如,工业分析分析教学内容的核心是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如用传统方法进行教学,往往起不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作用,而运用暗示法、启研法、实验探索法、演示教学法等较为适宜。因此,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实际,选取并运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方法进行教学是至关重要的。

2.科学设计教学方案,培养创造性思维

如何运用最优化的教学方式、最合理的教学结构进行教学,才能达到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又能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笔者认为:必须依靠教者课前的创造性劳动―备课及课堂教学设计。首先要分析课程,切实吃透教材内容。在吃透教材内容基础上,对教材进行二度创造。从纷繁的矛盾中抓住本质,寻其精髓,去其枝末,创造性地组织教材,科学地设计教案的整体结构,再认真地推敲每一个细节,确定组织形式和具体方法,使教材的静态内容变为生动、有趣并具有探究价值的研究问题,诱导学生去探索,使学生在老师启发引导下,在研究探索问题的过程中,获取新知识,提高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3.以疑促思,以难激思,培养创造性思维

从思维科学角度看,教学过程贯穿一条求索链:生疑―质疑―释疑―再生疑……。运用好这根链条,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大有裨益。上课伊始恰当质疑、巧设悬念,会使学生产生迫切探究的认知心理,激发求知欲望。例如:“薄层色谱法”一节新课的导入教学,教者根据前次课内容提出纸色谱法分离样品的缺点,针对这些弊端,有没有更好的分离方法呢?此疑犹如在平静的湖面上投石,激起一片涟漪,定会使学生探索的欲望油然而生。促使他们集中精力,开动脑筋,尝试探じ髦挚赡艿慕饩龇椒ㄓ胪揪叮创造的灵感很可能由此产生。好的高质量的设疑,不仅在导入新课开始有如此的突出作用,而在下课前或学习完一个单元设疑,能象古典章回小说那样,“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使学生欲罢不能,越学越想学。

疑能促思,但教师设的“疑”必须得当,才能击中问题要害,引发思维。所提问题应围绕教学中知识的重点、难点、衔接点、相近知识的易混点,研究问题的关键点,且所提问题难易要适度。学习犹如摘果子,如若“不用跳,即摘到”,或者顺手就可拾到落地果吃,印象都不会深刻。当然,“拼命跳,摘不到”,也会挫伤学习积极性。要形成一种可望而经过努力又可及的状态,诱发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进行实验方案设计,培养创造性思维

让学生根据问题要求自行设计实验,不但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与聪明才智,尝试到科学实验探索的方法,增强科学研究的创新意识。而且学生学过的知识可以在实验设计中得到综合运用,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和提高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创造潜能,不仅教师有,学生也有,只要我们好好培养,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有创造能力,都能成为创造性人才。开发学生潜能,让创造的思维成为一种习惯,这既是教学工作的最终目标,也是新时期教育的必然要求,更是衡量一所学校是否符合当今社会发展潮流的标志。

参考文献

[1] 梁良良.《创新思维训练》[M]. 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3.

[2] 凡禹.《创造性思维36计》[M]. 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8.

[3] 楚希杰. 浅谈实验教学中增加设计性实验的实践 [J]. 《轻工科技》, 2010, 26(02):108-109.

[4] 刘鲜伟. 谈学生化学能力的培养 [J].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04(6):42-43.

[5] 张丽钦. 中等职业学校高分子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思考 [J]. 《福建轻纺》, 2003(5):18-21.

[6] 王颖. 谈高职教育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J].《现代企业教育》,2012(14):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