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美术的起源与发展范例6篇

工艺美术的起源与发展

工艺美术的起源与发展范文1

关键词:民间工艺美术;教学建议;策略

一、引言

新文化创新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发展的生命之源,而文化创新却又是一直困扰我国文化创新发展的一个问题。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加剧,让我们认识到文化创新与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这就不得不迫使我们去寻找本民族文化的根,而民间工艺美术正是民族文化之根。既然我们找到了它,那我们就应该将它传承、创新、发展下去,使之发扬光大。大学生是社会中的强大的中坚力量,他们应该承担起民族文化不被历史发展所湮灭的责任。

二、民间工艺美术概述

(一)民间工艺美术概念

民间工艺美术是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形成的,以手工艺制作为主要的生产方式,工艺美术作品一般为了适应生活和审美情趣的需要,材料一般为就地取材,可以反映出独特的地域性和人文资源,主要以传统手工艺为特色。民间工艺美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传承性;二是民族性;三是地域性。

(二)在大学艺术教育运用中的现状分析

民间工艺美术在大学教育中得到了某种程度的发展,很多学校在公共基础课中设置了民族艺术等相关课程,间接地传播了民间文化的同时,也推动了民间文化的发展。但其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应试教育的束缚,学生自身难以产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二是缺乏科学系统的校本课程体系和完备的教材内容;三是教师队伍本身对于民间工艺美术知识储备的欠缺。

三、教学建议

(一)聘请传承人或者民间艺人到学校指导实践

目前,教师队伍对于民间艺术文化知识的教育是欠缺的。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发展时间不长,并且在最初的教育中并没有民间工艺美术的相关课程,是近些年才开始推广开来的。因此,学校教师队伍对于工艺美术的教育可谓是短板。为了解决这个短板,不影响教育的质量,我们可以采取聘请传承人或民间艺人亲自授课的方式,来指导学生的实践,在此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参与其中,与他们共同交流,共同进步,弥补“短板效应”所带来的教学水平不高等问题。

(二)由专业人员撰写教科书

民间工艺美术不像其他学科那样已有自己完备的系统,因为还处于发展的前期,所以还存在体系不完备,教育的专业化水平不高,教学内容不统一,标准不一致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采取科书的办法,在使教学内容一致的前提下,其他的问题也就随之而解了。教课书的撰写应聘请专业人员来撰写,避免由于传承人或民间艺人的文化水平限制,在言语的使用以及逻辑思维等方面的不足,进而影响书的专业水平。

(三)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

学校可开设相关的实地考察课程,组织学生进行实地学习。如果仅仅通过课上老师单纯地去讲述,或者通过视频播放去学习民间工艺美术的制作流程及形成的原因、历史、文化等,很难提升学生对此学习的兴趣,学生对于某种民间文化的认识也会仅仅停留在教师所教授的范围内。通过学生实地考察,不仅可以提升他们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的兴趣,还可以形成自己对于某种民间艺术全方位的理解,从而提升自身的知识高度、审美观,在与老师、同学的交流中,形成良好的互相学习共同促进的氛围。

四、在大学艺术教育运用中的策略分析

(一)发掘资源与课程结合

民间工艺美术的产生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形成的,具有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民俗习惯、地域性等特色。首先,应该挖掘尽可能多的资源,每种工艺美术都有自身的语言特色、设计原理、工艺特色、哲学思想等;其次,将所搜集到的民间工艺美术与课程二者相结合,丰富自身艺术语言的多元化与个性化,提高课程质量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选择典型的资源

对于学校的课程来说,并不是所有的民间工艺美术都适应学校的课程。比如有的工艺美术制作时间较长,并不适合学校的短暂课程的学习;还有的工艺太复杂,学生并不能在短时间内掌握该技艺等等。对于课程来讲,可以从两个方面去选择民间工艺美术:一是选择难度适中的,可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便可掌握的,以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信与热情;二是选择与自己专业相匹配的,可以同时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

(三)应用符合大学生心理特点的资源

大多数民间工艺美术的哲学思想是与现代教育中的哲学思想相违背的,尤其是少数民族中的民间工艺美术作品。他们大多相信鬼神的存在,将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寄托于鬼神上,并将此之情转化为工艺美术作品。比如壮族的某些地区会制做各种以鬼神为题材的面具,每到某个节日村中的男性会戴此面具跳舞,来驱除一年中所有的厄运等。像具有这样特征的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很多,而对于刚刚进入大学的大学生来讲,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还未定性,这些思想将会给他们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要选择好适合他们不同年龄段心理特点的民间工艺美术作品,才能真正起到促进学生正向发展的作用。

五、在大学艺术教育运用中的方法分析

(一)情感体验法

民间工艺美术用其自身的质朴、率真、清新等特点打动着我们,是因为这些作品表现了他们真挚的情感体验。造型上主观随意,对形式美的表现和追求,往往以能激起感官亢奋作为潜在的自然依据,带有原始的自然选择印记。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实地考察体验的方法,使学生对某地域的工艺美术作品获得切身的体验。

(二)组合法

组合方法包括造型、材料和色彩三方面。首先,在现代艺术设计中运用民间工艺美术造型并不是简单的复制与粘贴的过程,而是应该在深刻理解其产生的文化背景、来源、寓意性、创作意识、审美观念等基础上,再从中提炼、创新并运用。其次,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在材质上多为就地取材,在大自然中便可取得,这样的设计理念与当今的低碳环保理念相吻合。在创作中我们也可以运用在材质上,比如部分材质可以直接使用自然界中固有的材质等,以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污染。最后,在色彩的组合运用方面也与材质相类似。有些民间工艺美术作品所使用的颜色是大自然中的花朵,通过研磨等方法可以提取花朵中的颜色,使其作品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震撼了人们的心灵。

六、总结

工艺美术的起源与发展范文2

由美国次贷事件导致的金融危机在严重影响世界经济、深刻改变全球经济战略格局的同时,也在深刻地改变着全球文化战略竞争的格局。中国的文化产业正是在中国改革开放面临整体性战略危机的情况下被作为国家战略力量而成为世纪之交中国新政的主要内容。2009年7月22日国务院通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相关政府机构正在出台落实政策。一个国家文化战略力量的发展方向是一个国家战略利益在文化发展领域里的深刻反映,应对国家战略危机和满足国家战略需求是形成和构成文化产业的战略力量发展方向的两大重要因素。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所面临的是前所未有的,西方发达国家所未曾经历和遭遇过的大汇聚、大冲撞、大融合,传统的、现代的、后现代的这三个不同时代的使命和和任务集中并同时压缩到了一个时空之中。正是这种“时空压缩”的双重效应构成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全部“特色”,左右着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形式,成为影响我国当前和未来文化产业发展走向的重要因素和条件。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要在这一“时空压缩”条件的作用下,试图在不长的时间里完成西方发达国家二百至三百年才能实现的历史任务,取得进步,实现发展目标,拥有与大国相称的文化市场份额,并解决文化产业发展中不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这就使得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变得异常复杂和艰巨。

中国的传统文化产业、现代文化产业与新兴文化产业三位一体并存是现阶段和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基本国情和文化战略力量构成的基本结构形态。现阶段的中国工艺美术文化产业的主体应归属传统文化产业结构且是我国现阶段文化产业的主要形态之一,是文化产业满足人们精神文化消费需求多样性的主要来源,是体现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和民族文化的主要载体。

一、中国工艺美术文化产业的形成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同时具有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经济的特征,同时在产业融合、知识融合、科技融合、文化融合中从物质化的农业经济与工业化的物质经济向非物质化的服务经济、信息经济、生态经济、文化经济、符号经济、媒介经济跨越,这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须的。产业已从工业中解放出来,产权也与国家、国际法权愈来愈为密切相关,科技制造也从物质经济走向文化创造的非物质经济,这就是后现代经济的柔性生产方式及弹性生产方式的软化升级,它再也不像大工业的制造体系那样成为“庞大的商品堆积物”,成为仅靠能源消耗而增长的科技制造王国。中国人在近代以来的反思中,奋起直追,在工业化的赶超中,直接进入了信息技术装备的文化产业创新中,在跨越发展中,超越“霍夫曼定律”的工业化逻辑,开拓以文化为基础的经济创新之路与和谐发展之道,形成大国崛起的全球博弈基础。达到科学发展、和平崛起的目标。

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我们也可将文化意义的创作与生产作为文化产业的基本定义,按照这种生产的不同环节,将其区分出“文化意义本身的创作与销售”,“负载文化意义的产品的复制与传播”,以及“赋予一切生产活动和产品以文化标记”三重不同的定义。当最后一个定义在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时候,一个重大的发展趋势就显示出来了:为知识经济所推动的全球化发展,已经进入“后工业时代”,非物质性的、符号的交换与消费已经成为超越民族国家的典型的增长领域,文化竞争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主要领域。

我国的文化产业是一大范畴,它涵盖中国工艺美术的全部内容。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传统艺术的一部分,传统工艺美术是华夏文明的载体,是华夏文明发展的“活化石”和符号。中国工艺美术无论是从它的历史性还是从它的范围的延展性讲都是我国其他一些文化的源文化,是一种经济与文化资源体。在非物质的文化资源动员中可以迅速地转化为物质财富与文化资本。例如,服饰文化、礼仪文化、婚俗文化、宗教文化、建筑文化,旅游文化、休闲文化、会展文化,动漫文化、戏曲文化、餐饮文化、酒文化、品牌文化等中每一个文化符号与符号资源,都有着与工艺美术民族文化资源的内在依据。随着社会的变迁,新中国成立后的工艺美术取得了长足进步。半个多世纪来,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继承、保护、发展”的方针指引下,我国的工艺美术已成为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文化产业。它不仅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积累了大量资金,而且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造了优秀文化艺术佳作,在国际文化艺术交流舞台上,工艺美术已是最具有影响的文化产业品牌之一。

工艺美术产业是内容文化产业,是一种实用艺术形态,又是一种经济形态,它既具有艺术性,又具有很强的经济性。作为一种经济的产物,工艺美术为社会的经济生活服务,并受社会经济规律制约。经济作为工艺美术的内在属性之一,是工艺美术在人类生活中重要地位的基础和保证,取消了工艺美术的经济性,也就是取消了工艺美术赖以自立的基础。经济性又是衡量工艺美术产品的一把标尺,这把标尺虽不能全部的测量出工艺美术品的价值,但却能保证着工艺造物与实用价值之间的必然关系,而且是工艺美术不断发展的动力性因素。工艺实用的特征是经济性的具体表现,经济又是工艺设计、生产的原则,无论设计、生产、流通都受到经济规律的支配;工艺美术作为社会的一种经济现象具有特殊性,其特殊性在于它在一定意义上所具有的艺术属性,其价值往往是难以用一般商品的计算方法度量的;反之,作为社会的一种艺术现象所具备的特殊性还在于其具有很强的经济性和经济价值,并能作为商品在市场销售,比较广泛地被不同消费层次接受,使之在过程中体现其价值。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经济价值与精神价值在工艺美术中的统一,使工艺造物成为人类最理想、最完善、最合理的造物方式和形式。一方面它运用技法,对材料进行加工,制成物质产品,反映一定时代、一定社会的物质和文化的生产水平;另一方面,它又在制造中体现审美观念,反映一定时代的审美观。从价值结构和意义上来分析,工艺美术的价值具有多层次性、多用途性。如有经济价值、文化艺术价值、劳动就业价值、历史价值、考古价值、物质价值、非物质价值、传统保护价值、创新价值、实用价值、审美价值、道德价值、保存价值、荣誉价值、纪念价值、愉悦价值、宗教价值、资源价值、资本价值等等。涉及到自然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的绝大多数学科。

中国工艺美术文化产业,是建立在我国悠久的文化艺术传统基础上的民族艺术同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其他相关产业融合的产业化过程中壮大发展起来的。

中国工艺美术文化产业是中国文化产业中的子范畴,有成熟的行业协会、学会,有众多的专家、学者曾对工艺美术的史论、收藏、馆藏、教学及对工艺美术不同品种的设计、制作、技艺、评价等研究著述,有国务院颁发的《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同时还有相关类别产品的质量鉴定所及评估委员会。当其他文化产业的子范畴在为落实《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而苦于没有路径陷入“发展困境”,急于通过文化体制改革在自上而下为转型、改制、产业化而阵痛的时候,它自中国第一波改革浪潮至今已完成了转型、改制、产业化,率先解决了生产关系下的产权关系问题,解放了生产力,形成了多区域、多层次的产业集群、激发了内生的动力和形成了集聚优势,以该产业发展中的案例解答了亚当·斯密关于“中国为什么勤劳而不富有”的产权制度与经济法制不健全,阻碍了中国财富增长的难题。它有建全的产业自律组织,完整的产业链、标准、连续的统计、不断完善和拓展的市场,是最易量化、最易借助资本、科技的力量同其他相关产业融合形成独具特色、低碳、绿色GDP产业化的增长极,同时与国外竞争摩擦最少,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悠久的文化传统,卷帙浩繁的文化典籍,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充裕的人力资源,比其他相关产业拥有更强的比较优势。

中国工艺美术产业的形成与发展,不仅在产业综合竞争实力上不断的提高,而且在产业的特征上不断的完善。从企业所有制成份看,在工艺美术工业企业中,私营企业24040个,占全行业工业企业总数的68.8%;集体所有制、集体联营和股份制合作企业3417个,占9.78%;其他类型企业2726个,占7.81%;港澳台商投资企业2367个,占6.78%;外商投资企业2119个,占6.07%;国有、国有联营和国有独资公司267个,占0.76%。从企业规模看,大多数工艺美术工业企业人数在100人以下,资产在50万到1000万元之间,国家统计部门规定的规模以上企业只占全行业工业企业的12.71%;在产业集聚方面,2006年全国已经形成工艺美术产业集聚区56个,产值449.90亿元,从业人员23.73万人(包括社会加工人员)产业集群23个,产值1110.79亿元,从业人员249.88人(包括上下游产业从业人员和社会加工人员);在专业市场方面,2006年全国工艺美术行业共有各类工艺美术品市场280处,总面积1012万平方米;在人力资源方面,2006年全行业共有省级以上工艺美术大师1885人。在专业教育方面,2006年我国共有465所院校开设与工艺美术相关的专业,其中大学262所、职业学院156所、职业学校56所;共有教师46703人,其中高级职称者16935人,共有应届毕业生101422人,在校生规模318868人;2006年我国共有工艺美术科研机构95个,职工3962人,其中高级职称532人,中级职称741人;在产业自律组织方面,1987年成立了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标志着工艺美术行业由政府管理转向企业自律管理。现已由有23个省区市建立了省级工艺美术协会,11个省级工艺美术学会。

当一个文化器物、事象、现象、符号是一个单数时,它还是审美艺术创造与文化创造的载体与媒介,资源与内容;而当它变为复数的扩张体时,就完成了从资源到资本、由内容到产业,由文化到经济的演变。中国工艺美术经过近六十年的发展完成从量的集合到质的激变,得到了社会承认的规模程度,成为了国民经济中以某一标准划分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具有了清晰的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组织、及产业布局,进而从产业链的形成开始转变到产业价值链的形成。

二、对外合作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工艺美术产业发展

随着宏观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推进,我国工艺美术产业在发展过程逐步走向国际舞台,在对外贸易和文化产业“走出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工艺美术在对外合作的推动下不断发展壮大。我国工艺美术产业对外合作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新中国刚成立时国家根据当时战略需求,从劳动密集型、资源型、我们的比较优势型产品入手恢复生产、稳定就业,提高生产,以出口换汇来发展我国的重工业、军工业。1965年轻工业部下设工艺美术局专门组织工艺美术品生产,1966年外贸部成立部级公司——中国工艺品进出口总公司负责组织出口,1972年工艺美术局改为中国工艺美术总公司负责全国生产。1973年,国务院文件批转轻工业部、外贸部,要求各地加强对工艺美术工作的领导,国家各级政府在人、财、物(资源、设备)等方面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促进工艺美术生产和出口的大幅度增长,由此拉开了工艺美术发展的新序幕。当年全国工艺美术企业达到2000余家,产值达15亿元以上,出口值14亿元。第二阶段为70年代末至90年代中后期。从“”后期经改革开放至经济体制改革,传统工艺美术行业取得了较快发展,尤其是80年代初期,随着对外开放,工艺美术行业作为外贸体制改革的试点进行新的体制探索,例如,北京市组织北京工艺美术品公司和北京特种工艺品出口公司实行联营,成立统一的董事会,统筹安排生产和外销。在改革开放政策推动下,工艺美术产业迸发出勃勃生机,出口量倍增,行业发展迅速,至1983年产值达53.4亿元,其中出口占据70%左右,成为生产的主要导向。

第三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至今。传统工艺美术行业的对外贸易和经济合作进入了新发展的阶段。一方面,由于产量和生产企业的迅速扩张,出口竞争加剧,以及国内经济和需求的增长,国内市场又开始成为产品销售的重要对象;另一方面,随着生产体制等改革的深入进行,大多数工艺美术企业进入一个转制转型的高速发展期,非公有制企业逐步成为工艺美术行业的主体,形成建国以来工艺美术生产的一个新格局,其产量、品种、企业数量都有了相当大的发展。根据中国工艺美术行业协会2008年在全国发起的全国工艺美术行业普查结果,2006年底我国工艺美术行业共有4.97万个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000亿元人民币,从业人员258万人,工艺美术产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期。在出货值方面,2006年全国工艺美术行业出货值为1420亿元,占全行业工业总产值的39.4%。从11大品类看,2006年出货值依次为:民族工艺及其他制品287.9亿元、珠宝首饰及有关物品267.1亿元、抽纱刺绣205.65亿元、天然植物编织品199.05亿元、金属工艺品94.53亿元、陶瓷工艺品78.4亿元、地毯挂毯74.96亿元、花画工艺品66.3亿元、雕塑工艺品64.85亿元、漆器工艺品47.8亿元、烟花爆竹33.5亿元。2008年,全国4767个工艺美术制造企业完成工业产值2882亿元,其中出货值1085.53亿元,出口额占产值的比重为37.6%。其中,北京、广东、福建、山东、浙江和江苏等工艺美术基地省份近两年的出货值年均增幅都在6-8%左右。为应对金融危机,支持工艺美术产品出口,2009年4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出通知,提高轻纺、电子信息等商品出口退税率,其中涉及工艺美术行业部分商品,包括景泰兰雕塑像、地毯、其他木制小雕像及其他装饰品等。这些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因市场萎缩对工艺美术产业的冲击。

这个时期工艺美术产业的对外合作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对外合作的方式渠道和方式发生重大变化。在《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关于“拓展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渠道、培育外向型骨干文化企业、实施“走出去”重大工程项目”规定指引下,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在积极组织工艺美术企业参加国内外工艺美术品展览会、出口商品交易会、旅游产品博览会等活动,提高工艺美术产品在海内外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的同时,大力倡导文化产业“走出去”,各地纷纷出台了支持工艺美术等文化产业对外交流与合作的相关政策,中央外贸发展基金、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专项资金等也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到海外参展、进行市场调研、组织培训人才,有力促进了新时期工艺美术产业的国际化。例如,广东、福建等地的工艺美术企业,开始在海外设立代表处或工厂,就地生产、销售产品,打开新的市场空间。又如,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在过去的四年时间里,以不同运作方式在全球80多个国家、地区的200多座城市推出中国演出、艺术展览(含工艺美术品展览)1.5万余场次,海外主流社会现场观众总量超过3000万人次。这种以商业化运作,以演出、展览、文化旅游、出版、品牌产品制作营销以及文化产业战略投资、集成创新等方式,在做强做大新型市场竞争主体、增强自身文化出口能力的同时,与出版、影视鼎足而立,构成了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多种渠道和方式的对外合作,不仅进一步扩大了中国工艺美术产业的国际市场,提升了工艺美术产业的经济价值,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借助于现代工艺技术、信息技术、现代商业运营模式和企业多元化发展战略的实施,在更大范围提升了工艺美术产业的文化价值,中国工艺美术产业向世界传递着东方文化的理念,传播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有助于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主动增进世界各国对中国的了解,减少针对中国崛起的阻力,为我国其他产业的国际化增添推动力。

三、中国工艺美术产业的发展前景

中国工艺美术产业早已不再是一个仅限于手工作坊的传统手工艺产业,在新的历史时期,工艺美术产业已经作为中国文化产业的一朵奇葩,绽放在姹紫嫣红的世界文化园林之中。展望未来,我国政府已经高度关注包括工艺美术在内的文化产业发展,势必对我国工艺美术产业的发展营造更加有利的空间。国务院于2009年7月22日讨论并原则通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确定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振兴文化产业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坚持以体制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增强文化产业发展活力,提升文化创新能力;坚持推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与吸收世界优秀文化相结合,走中国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道路;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推进重大工程项目,扩大产业规模,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为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要降低准入门槛,积极吸收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政策允许的文化产业领域,参与国有文化企业股份制改造,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要加大政府投入和税收、金融等政策支持,大力培养文化产业人才,支持企业“走出去”,要完善法律体系,规范市场秩序,为规划实施和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中国工艺美术文化产业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它走过与西方发达国家有不一样演进历程和不一样的形态结构,是在历史性和当代性与经济性和社会文化性的时空维度中辩证发展而成的。尽管目前我国工艺美术产业全部产值的七成左右用于出口,但是必须看到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还存在有很多问题,面临许多挑战要去应对,诸如产业内吸引外资不够,我们的企业“走出去”仅仅是初步阶段,我们的内销产品、市场竞争无序,产业内专业化、国际化的龙头企业不多,多数企业在规模的小、中、大中与经营方式粗放、集约、创新的困境中纠结。国际礼品市场何其巨大,仅美国每年有740亿美元,德国160亿美元,日本15万亿日元,西班牙2.8亿欧元,面对这数千亿美元市场的变化,仅靠一些小企业去单打独斗不免势单力薄;需要我国政府、产业协会、其他相关社会团体组织给予指导,解决一些问题:

第一,中国工艺美术文化产业要重视分类命名,要协调统一。工艺美术品种类繁多,很多没有归类统计,特别是一些进口国没有工艺品的专门类别。所以中国工艺品大多数也列入了“其他”类别,也无法准确地统计出中国工艺品在进口国的占有数量。一个产品分类命名会涉及到原料、工艺与用途三个要素,需要国家统计局、海关、产业协会等会同制造商、经销商、消费者与时俱进共同探讨确定。

第二,中国工艺美术文化产品的原料多取自于天然,它的税基和税源并不大,如果同其他产业一样征17%就显得过重。

第三,政府应组织建立中国工艺美术文化产业基金,主要用于海外主要国家市场的文化推广,加强行业品牌建设和标准化建设,推动工艺美术行业市场化、国际化,建立不同的外文期刊杂志,利用展览、其他媒体来进行互动沟通宣传中国工艺美术文化产品,宣传华夏几千年的文明。

工艺美术的起源与发展范文3

关键词:科技进步;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关联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4-0088-01

一、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定义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是中国人民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采用各种物质材料和工艺技术所创造的人工造物的总称。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以其悠久的历史、高超精湛的技艺,为整个人类的文化创造史谱写了充满智慧和灵性之光的一章。

二、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发展历程

(一)石器时代

据记载,造物的起源是在170万年前的原始社会,当时我们的人类祖先就开始用兽皮、象牙、羽毛来装饰自己,尤其是新石器时代,石器的制造艺术发展到了顶峰,出现了大量的彩陶,其造型各异。

(二)商周战国时期

在商代早期,采用多范分铸法制造大型的青铜器,到商代晚期,青铜铸造技术高度发展。春秋战国时代的青铜工艺,从铸造技术到艺术风格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铸造工艺由传统的渐铸发展出了蜡模、焊接、镶嵌等工艺,形制由传统的礼器向着生活日用器转化,神秘的宗教色彩逐渐消失,代之而起的是轻松自由的新风格,并出现了许多精美绝伦的青铜工艺器。

(三)秦汉三国时期

从中国古代青铜工艺发展的总趋势来看,秦汉时期是一个走向衰落的时期,与战国时代相比,秦汉时期的青铜器无论在数量还是品类上都减少了,造成这种现象比较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其它工艺门类的发展。

(四)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唐朝国力空前的强盛,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稳定、最强大的国家。这使唐朝的工艺美术显得多姿多彩。最著名的莫过于唐三彩了,它是烧制的一种低温铅彩釉陶器,很好的证明了当时的科学烧制技术促进出工艺水平的提高。

(五)五代两宋和辽金西夏元

宋代的瓷器艺术飞跃的发展,瓷器在生活中的应用面明显增大,饮食器、茶具和酒具是宋瓷重用量最大的。到了辽代,建筑以建筑体量的视觉范围来设计总体布局。西夏以佛教为国教,印刷业很发达,并且运用了活字印刷技术。金代后期,陶瓷也有所发展。元朝是多文化交汇的时代,来自草原的蒙古族喜爱繁丽的装饰和金等贵重的工艺材料。

(六)明清时期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强盛的时代。明代工艺美术承继了宋以来的美学追求,具有端庄、简约、健实等审美特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各个门类在清代更加完善化,其品种之繁多、手法之丰富都远远超过前代。

三、科技进步的含义

科技是改变资源以满足人类需求的知识总和;科技也是人们控制和改变自然环镜的手段和方法。所谓科技进步就是我们运用用科学、材料和人力资源,以达成人类期求目标的历程;科技进步就是运用我们的知识、工具、和技能以解Q实际问题并扩展人类的能力。

(一)科学技术与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联系

科学技术与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工艺美术依靠摆脱实用功能的束缚来追求精神的人格自由;而科学技术则是在不断满足人体对物质的需要。

(二)科学技术的独立性

科学技术也有其相对的独立性。“有用即美”的理论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它把使用价值向审美价值的有条件的转化作为简单的统一。相反,如果把形式美作为技术美的全部,客观上又否定了科学技术的相对独立性。也就排斥了技术美,这也是不正确的。

科学技术以实用功能为要素,也就是不以艺术美的实现为目的;有其相对的独立型,科学技术与工艺美术在它们产生起,就是一对不可分割的矛盾。工艺美术讲求个性的体现,而科学技术在于大众,科技的进步来自生活,而其作品又服务与众人。所以在一定程度上,科学技术有其相对的独立性。科学是新艺术产生的内在驱动力,也是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艺美术的起源与发展范文4

关键词:艺术;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J01文献标识码:A

用客观唯心主义解释:“艺术是理念或客观宇宙精神体现”。以主观唯心主义解说:“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主体的冲动。”按机械唯物主义解读:“艺术是现实的模仿或再现”。这些论述似乎都有缺陷。前两种太抽象不具体,后一种似乎将艺术创作视为简单的劳动而非超凡之作为。

我认为,用这样的定义通俗、具体而实在,使人们易于理解,即分类的诠释:艺术是或以原始物质为原料;或以客观事物为源泉;又以主观精神为动力的创造后,优于原始物质或高于现实生活的成就。更简单的说:源于物质,高于物质,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作品,就是艺术。所谓“源于物质,高于物质”,指将原始物质为原料,加工制造后成为更有价值的实用品、观赏物。所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指将客观事物、现实生活创作成各种艺术作品。如果用前面那些抽象的哲学性的话语笼统的予以概论,显得定义含糊,难圆其说。

我认为艺术应分为物质艺术与精神艺术两类。而艺术创作的目的是表现美或赞颂美,而美的作用目的是激荡心灵,净化心灵,美化心灵;丰富情感,启迪心智,陶冶情操。

美是什么,什么是美?这个概念很抽象。因此,美学家们长期以来各抒己见而莫衷一是。如果又用抽象的哲学性的话语笼统地予以概论,又难圆其说。应该也分类,那就不难说明。美,也应分两类,即物质美与精神美。物质美就是将原始材料加工制造后超乎于原状,可赏心悦目。例如:将玉石加工制作成各式各样的首饰、玉雕;将树根组合加工成形态各异的根雕造型;将石料整形后砌成了有观赏价值的建筑物……这属于物质艺术物质美。精神美就是将客观事物、现实生活艺术升华,高于现实后超凡脱俗。例如:将英雄人物的事迹创作成感人情怀的文学作品;将民间传说编成优美的故事而流芳百世;将自然风光描绘成画卷或描写成诗文耐人寻味……。这就是精神艺术精神美。

总之,所谓美,就是能使人们得以赏心悦目的精神感观或能培养人们纯真高尚、情感升华的客观事物。凡是美的,给人的感知必然是超凡脱俗,反言之,超凡脱俗就是美。

美的事物丰富多彩,可概括为自然的物体;加工的物体;自然的风光;设计的园林;动物的模样;人物的体貌;艺术性作品……。因此,美还可以划分为自然造化的自然美,人为创作的人性美。分别阐述如下:

一、自然造化自然美

自然造化自然美无处不有,随意可见。自从宇宙大自然形成后,光辉灿烂的太阳;天上闪烁的星星;皎洁明亮的月亮……都是天然的艺术作品。地球大自然形成后,浩瀚的大海、蜿蜒的江河;巍峨的群山,茂密的森林;野生的动物,拱天的彩虹……。这些都是天然而丰富的画卷。人类的绘画艺术往往离不开模仿,再现天然的艺术、自然的景观。还有,刮风、下雨与闪电后雷劈声的交织;城乡或山林中各种声音的自然巧合,那就是多声部的自然交响。音乐作品有时也模仿自然界中的声音……。

二、人为创作人性美

人类创作的艺术可概括成许多,例如:文学、音乐、绘画、舞蹈、戏剧、书法、工艺、雕塑、建筑、园林、服饰、电影、摄影、电视、广告……等等。其实,人们创作艺术作品,没有哪一种不依赖于物质。创作文学作品、音乐作品、绘画作品,离不开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景物以及工具——纸和笔或电脑;表演舞蹈必须用合理相应的服饰;雕塑及某些工艺品(陶瓷类)必须用泥巴等物;建造建筑物必须用木头、石头,甚至金属等物……。总之,人们创造任何一种艺术作品都必须以物质为基础。虽然人的想象及形象思维可以不需要具体的东西,但也必须依赖于抽象的物质——即抽象的形象。形象思维对于创作艺术作品和其它发明创造都非常重要,没有丰富的想象力与形象思维能力,谈何发明、创造。爱因斯坦的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人的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却是无限的。”高尔基说过:“想像是创造形象的文学技巧的最重要方法之一。”黑格尔也曾说过:“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

三、艺术的起源与产生

传统的艺术起源说是这样:艺术源于模仿、游戏、表现、巫术、劳动。其意大致是这样:即远古时代的人用简单的线条勾勒轮廓模仿景物的形象,逐渐发展成为绘画;用身体的姿式模仿打猎、采果和其它一些劳动生产的动作,逐渐的发展成为游戏、巫术,进而发展成为之后的舞蹈;用于劳动的初始、简陋的工具以及粗糙的生活用品(主要是石器类)逐渐演变成工艺。原始人初期富有内心情感的呐喊欢呼,自从产生文字与音乐后,为了论事、叙事及自我表现,出现了歌唱……。

人类产生、进化、发展的历史几十万年,用马克思高度概括的解释是,“艺术产生经历了一个由实用到审美,以巫术为中介,以劳动为前提的漫长的历史过程,其中渗透着人类模仿的需要,表现的冲动和游戏的本能,从根本上说最终归结为人类的实践活动”。

以上的论述与诠释对于原始人类、氏族社会,那是科学、正确的。但是,我们的思维如果逐渐延伸到人类产生之前,以上的说法就会显露出因片面导致局限而非全面彻底的解说,只适合于人类艺术发展的艺术概论。

宇宙、太阳、地球的形成,地球上大自然中各种物质的产生——进化——形成,为人类的起源——进化——发展,以及为人类艺术的起源——发展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若用宇宙观之角度追根溯源,一切事物的起源与产生都源于自然之造化,即源于物质的起源与产生。

前面讲过的自然造化的自然美,其实就是自然艺术。可以说,在人类产生之前,艺术就已存在。宇宙的构造好似由智慧发达的人类精心规划、设计的一样奥妙、神奇。譬如:地球绕太阳转一圈刚好是一年,同时,地球自转一圈正好为一天。浩瀚无垠的宇宙中,还有许多恒星,每一颗恒星都有自己的一些卫星围绕着自己转动。这种宇宙的结构形式与宏伟的“景观”难道可以说不艺术、不美?人类产生之前,地球上的景象难道能够说不美、不艺术?难道一定要通过人类创造,才是艺术才是美?由此可言,大自然本身就是一部无比宏伟的艺术作品。

宇宙是由无数的星球构成的,地球是由无比丰富的物质组成的。地球上的人类也是一种物质,只不过很特殊,是一种有血有肉,有生命、有寿命,有思想、有情感,智能发达的物种。如果没有物质,艺术哪有源泉,如果没有人类,何来精神智慧?

综上所述,从人类史的角度看,艺术源于模仿、游戏、表现、巫术、劳动而不可否定。但从宇宙观的方面想,生命的起源在于物质的产生;艺术的产生,源于物质的起源;自然艺术的天然,那是人类艺术的摇篮!

四、艺术的作用

人类的教育概括起来可分为知识教育、道德教育、艺术教育。培养人良好的行为规范,美好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缺少不了艺术教育。一个人如果只受过知识、道德教育却未受过艺术教育,那不是良好、全面的教育。艺术能丰富、充实人的情感世界与生活。良好的艺术教育能使人美好、高尚起来。艺术熏陶能丰富、发展人的形象思维,从而发展、提高人的创造能力……。一个人如果逻辑思维强而形象思维差,那不是健全的思维,那将会影响人的想象力以及创造能力。而艺术教育中,音乐教育尤为重要。因为音乐是表情艺术,它最能直接影响人的情感,丰富人的想象,激发激情,渗透心灵。

在阶级政治斗争时期,艺术还是服务于政治的有力工具与武器,艺术作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这首为全世界劳苦大众创作的《国际歌》,唤醒、号召起无数的无产者为共产主义理想无畏牺牲的去奋斗。一首《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革命歌曲深深的教育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军队,使之成为与军队大不相同的,深受广大老百姓拥护、爱戴的武装队伍。“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这首《大刀进行曲》号召、鼓动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的抗击日本侵略者。

工艺美术的起源与发展范文5

当今义务教育阶段的艺术教育,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其中内在的、深层次的诸多问题。主要有:1.现阶段对艺术教育真正价值与作用的认识有失偏颇。2.应试教育的主导作用明显。3.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艺术教育脱节,缺乏有效的艺术资源整合机制。4.资金、设备不足,师资力量薄弱。5.学生对艺术教育相关课程缺乏兴趣和重视等。这些问题在多个方面制约了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本研究结合所收集的相关资料,意在阐明艺术教育的价值与意义,结合国内外成功实践案例提出可能的改进方法,希望对决策者制定艺术教育相关政策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二、艺术教育的定位与功能

各国对于艺术教育的定位因其具体国情而存在差异。目前我国《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中将艺术教育定位为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艺术教育的审美功能表现为可以陶冶情操、提升人生境界,使受教育者逐步达到自由的审美境界,最终使之自由和谐地全面发展。审美情感能把道德引向与个体情感欲求的结合融会,从而使道德“他律”转化为“自律”,即意识行为的自由,从而构成使道德认识、道德行为转化为道德自由的中介。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应具有陶冶性情、净化心灵、努力塑造健全人格的作用,其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尚书•舜典》中提出:“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古代儒家的课程为礼、乐、射、御、书、数,体现了重视艺术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独立地位的教育观念。古希腊的思想大师们也特别重视艺术教育,认为艺术可以净化人的灵魂。亚里斯多德在《政治学》里谈到“音乐应该学习,并不只是为着某一个目的,而是同时为着几个目的,那就是教育、净化、精神享受”。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有力源泉。美育最重要的任务是教会孩子能从周围世界(大自然、艺术、人们的关系)的美中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真挚,并以此为基础确立自身的美。艺术教育的社会功能主要是指人们通过艺术鉴赏活动,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历史、认识人生。

三、义务教育阶段艺术教育问题

当前义务教育阶段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现阶段对艺术教育价值与作用的认识有失偏颇

这一问题直接导致了当前艺术教育出现的其它问题,这也是本文关注的重点问题。《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中将艺术教育定位为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这样的定位仅关注艺术教育的工具性价值,并将艺术教育置于素质教育的从属地位,忽视了其提高受教育者的审美意识、丰富生命体验与激发自由意志的价值与作用。笔者认为所谓“艺术教育”,即以艺术为媒介进行的教育活动,是指在艺术性的教育氛围里,教育者采用艺术性的教育教学方法,向受教育者施加以艺术为内容的教育影响,使受教育者具备基本的艺术审美素养,丰富情感、陶冶情操、提升品格、完善个性,从而提高受教育者的审美意识与自由意志的教育。对于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笔者认为艺术教育应改变附属于素质教育的地位,成为独立于素质教育甚至高于素质教育的教育。将艺术教育从素质教育中独立出来的做法更能体现艺术教育的独特作用,从而减弱我国艺术教育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存在的工具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浓重色彩,唯有如此才能改变艺术教育的工具性和技能性的性质。

2.应试教育背景使艺术教育发生“异化”

在一般招生考试中,对学生的考核主要偏重文化课程,由此导致在实际教学中,重视文化课程,轻视艺术教育现象较为普遍。小学艺术教育缺乏艺术的特点,艺术教育不艺术。长期以来,由于升学的压力,学校教育一直是重智商的教育,名义上艺术教育姓“艺”,实际上艺术教育姓“智”。同时,由于招生时对于艺术特长生有优惠政策,导致普通教育不普通。艺术教育成为专业教育而非普及教育。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为了使学生在招生录取中更具优势,往往让学生过早地接受片面的艺术职业教育,这对艺术教育方向的偏离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3.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艺术教育脱节,缺乏有效的艺术资源整合机制

艺术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配合,但实际情况往往是三者相互脱节。艺术教育主要实施场所为学校,学生所接受的艺术教育绝大部分是在学校中完成的。同时,学校在艺术教育实施过程中对社会物馆、艺术馆、艺术展览等的利用十分有限。家庭中的艺术教育主要是将学生送至专业艺术培训机构进行专业培养,而日常生活中的艺术教育如带领孩子欣赏音乐会、参观艺术展等相对缺乏,对孩子的审美认识也缺乏正确引导。社会的艺术教育是以流行文化和大众文化为主导的教育,缺乏高雅艺术熏陶的社会环境,难以完成帮助学生提高审美欣赏层次的重任。

4.资金、设备不足,师资力量薄弱

资金是开展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重要保证,只有资金投入到位,才能保证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充足的图书和期刊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有助于加强学生对艺术教育的理解。充足的教学设备有助于教师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也有助于提高学生上课时的注意力和积极性。在这些硬件的基础之上,还需要“软件”的配合———雄厚的师资力量。现阶段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艺术教育教师队伍素质亟待提高。

5.学生对艺术教育相关课程缺乏兴趣和重视

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投入与自主生命体验,缺乏生活与学习的联系,没有注重挖掘蕴含于学科教学中的具有美的价值因素。同时,应试教育的“指挥棒”导致学生仅重视文化课程而忽视艺术教育课程。另外,学校课程设置中将艺术课程置于副课的位置,加之占课现象的存在,也使得学生轻视对艺术的体验与课程的学习。

四、艺术教育现存问题原因剖析

结合相关研究与资料,笔者认为导致当前义务教育阶段艺术教育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现阶段对艺术教育真正价值与作用的认识有失偏颇

国家将艺术教育定位为素质教育的一项内容,而未将艺术教育置于独立于素质教育甚至统领素质教育的地位,这使得整个社会对于艺术教育的价值与意义的认识与理解发生偏差,从而限制了艺术教育提高受教育者的审美意识、丰富生命体验与激发自由意志作用的发挥,这种认识偏颇也导致了对艺术教育资金投入不足等后续问题。学校一方面将艺术教育视为专业化的教育而非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化的教育,另一方面相较于语数外等文化课程,艺术课程被视为副课,部分学校甚至将其置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地位,随意占课现象严重。家庭艺术教育也多瞄准培养专业技能,从而利于升学就业,使孩子在与同龄人竞争中更胜一筹等目标,一些家长在纯功利目的或“不愿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思想的驱动下,往往让孩子过早地接受片面的艺术职业教育,却未能对孩子的审美情趣加以引导。

2.应试教育背景下工具理性思维引导艺术教育发展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人的思维程序化和大众文化的功利性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教育作为人类组织化、理性化的学习机构,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工具理性的荡涤。在教育市场化、功利化加剧的应试教育时代背景下,艺术教育更多地沾染上了工具性的色彩,成为应试教育的附庸。我国自1978年恢复高考至今,虽然在考试科目和考试方式上几经改革,但总体上仍然是应试教育机制,考试的分数决定一切。升学的巨大压力使民众的价值取向功利而又实际,出现了“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现象。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一个教师工作能力的唯一标准,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为片面追求升学率所取代。另外,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艺术教育还很容易受到功利性的影响,艺术教育成为考试加分的筹码,成为为应试教育服务的工具之一。2008年出台的《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意见》要求中小学加强艺术教育,并对课时作出了具体规定,同时规范对学校艺术活动的管理,即学校不得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艺术水平考级活动,社会艺术水平考级的等级不得作为学生奖励或升学的依据,但是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3.艺术教育实施方式单一、路径狭窄

当今学生对于艺术教育缺乏兴趣、轻视艺术教育,与艺术教育实施方式单一、路径狭窄有很大关系。(1)艺术教育仅注重学校教育,未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之间有机互动的资源利用平台。艺术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配合,但实际上只有学校才是学生接受艺术教育的主要场所,家庭与社会配合学校艺术教育的行为很少。同时,家庭艺术教育的专业倾向、升学筹码目的,加之日常艺术熏陶的缺失,使得学生对于艺术教育的认识进一步发生偏差。学校与社会对社会物馆、艺术馆、艺术展览等社会艺术资源的利用严重不足,两者缺乏长期、稳定、有效的合作机制。社会主导的大众化艺术倾向使得学生的艺术教育缺乏高雅艺术熏陶的社会环境,对孩子的审美认识也缺乏正确引导,学生审美欣赏层次的提高失去了影响显著的环境支持。(2)学校艺术教育中仅侧重音乐、美术两门课程,未形成多学科联合、全方位教育模式。大多数学校的艺术教育仅仅局限于音乐、美术两门传统课程,对于语数外等其他课程则缺乏艺术的开发与教育,没有挖掘出蕴含于学科教学中的具有美的价值因素,缺乏美的课堂研究,学生缺少感受艺术美、社会美、科学美、自然美、形体美和劳动创造之美的机会与平台。这样单学科的艺术教育所能够起到的作用与影响十分有限,单维度的艺术教育也很难给予学生全面的、生动的艺术体验。(3)音乐、美术课程中,仅注重知识的传授,缺乏艺术的启发与引导,未能完全起到艺术教育提高受教育者的审美意识、丰富生命体验与激发自由意志的作用。当前学校艺术教育存在一个较为普遍的误区,即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投入与自主生命体验。艺术教育与生活结合是艺术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点,如果艺术教育没有发掘学习内容中的生活因素,没有发现生活与学习的紧密联系,那么艺术教育便难以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五、国内外艺术教育观念与实践

针对现阶段九年义务教育中艺术教育存在的上述问题,不妨借鉴国内外的成功案例。“多学科艺术教育”于上世纪80年代形成,它的实践最早起源于美国。多学科艺术教育模式以学科为基础,通过综合利用艺术创作、艺术史、艺术批评和美学等四门学科的互动互补关系,试图将艺术教育建构成一门交叉性的人文学科,以便提高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效度,培养青少年健全的艺术感觉和艺术鉴赏能力,从而最终改善美国的国民素质和审美福利。艺术创作、艺术史、艺术批评和美学是多学科艺术教育涉及到的四个具体学科,每一学科都与其他三科处于有机的整体,互补互动,共同关注艺术这一主题。同时每一学科所起的作用又各有侧重:艺术创作即艺术作品制作,属于创造的艺术;艺术史重在理解历史语境中的艺术作品,属于传承的艺术;艺术批评关涉艺术作品的表述,属于沟通的艺术;美学致力于揭示艺术表述并从哲学角度分析审美概念和解释艺术表现,属于批评的艺术。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共同促进学生人文素养和艺术能力的发展。美国的多学科艺术教育对当今世界的艺术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于相对薄弱的我国艺术教育领域来说,美国的多学科艺术教育极富启发意义。通过调研,我们走进了北京市朝阳区安慧里中心小学。该小学位于亚运村附近,临近少儿天地、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社团协会、文化艺术、体育健身、安全教育指导中心等综合性社区文化体育场所。在艺术教育中,该小学将社会文化资源与学校资源整合,在安贞里学区实行资源共享机制,促进学区内各学校之间的相互学习,这种艺术教育方式很具有借鉴意义。

六、艺术教育改进方法

综览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艺术教育现状,并借鉴国内外优秀理论与实践,笔者对于改进艺术教育机制提出以下几点参考意见:

1.转变观念

(1)重新审视艺术教育的价值与作用。艺术教育作为提高受教育者的审美意识、丰富生命体验与激发自由意志的教育,理应发挥其提高人的艺术修养、健全审美心理结构、陶冶人的情感、培养健全人格的作用,而祛除或减少其在现行教育体制中的工具化和功利化倾向,真正实现艺术教育的作用。(2)理清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艺术教育在我国的现行体制下还处于实施素质教育途径之一的地位,要想达到减弱我国艺术教育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存在的浓厚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色彩的目的,就必须改变艺术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使其成为独立于素质教育甚至高于素质教育的教育。(3)树立多元智能的理论。树立多元智能的理论,破除传统“智育第一”的观念,“养其根而俟其实”,全面认识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因材施教,全面评估学生的特长和能力,重视不仅包括传统的智育,还有艺术之类的智能,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奠基。(4)在学校教育中取消主课与副课之分,提升艺术课程在教育大系统中的地位。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中,音乐、美术等艺术学科被定为副课,处于边缘地带和被冷落的境地,因而难以贯彻全面发展教育方针。我们理应重新审视艺术教育的性质与目的,全面提升艺术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并取消主课与副课之分。

2.完善艺术教育管理执行与评价体制

(1)设立专门艺术教育机构和人员,对艺术教育人员进行系统性、持续性培训。师资是艺术教育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教师的素养和水平直接关系到艺术教育的成效。应当扎扎实实地做好艺术师资的培养工作,全面提高我国艺术师资的知识素养和教学水平,让好的艺术师资真正成为我国艺术教育未来发展的主力军。同时,积极对外交流工作,聘请专业人士来校交流,同时利用远程教育和交流平台,促进现有艺术教育人员素质的提高。另外,学校领导也应重视艺术教育,使艺术教师不再是教育中的助手与配角,促使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提高,使优秀人才成为艺术教育的主力军。(2)完善艺术教育的方式和评价体系,将其纯粹化。我国传统的艺术教育通常是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要形式,针对艺术类课程,采取艺术化的教学方式才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的目的。如音乐教育应将基础知识、视唱技能、节奏律动、形体动作、乐器演奏融为一体;对于语文、数学、体育等课程也应努力发掘其中的艺术教育资源,挖掘艺术元素,采取艺术化教学方式;学生也可以通过观看美术展览、欣赏音乐会、做游戏来学习艺术。通过这些改变使教学内容和方法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将生活与课堂联系起来,从实际生活中感受艺术的魅力和生命力。同时,还应完善教学评估制度,对学生在艺术学习与创作过程中体现出的艺术修养与审美能力作出客观的评价,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艺术的兴趣。

3.拓宽艺术教育途径

(1)创新艺术教育途径,艺术教育与地方特色相结合。生活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在艺术教育中也应充分挖掘各种艺术资源。我国拥有很多独具地方特色的艺术资源,在实施艺术教育时也可以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形式,应用多种平台,以拓展综合、多维交叉的艺术教育模式,共享社会资源,结合地方文化建设,吸取提炼地区民族艺术样式,鼓励学生从自己的日常生活环境出发,从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从而达到关注受教育者的未来发展的目的。(2)艺术来源多元化,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对学校、家庭、社区的艺术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利用,可以充分利用社区的艺术资源。或“请进来”,与社区的艺术家、艺术团体建立联系,请他们到学校指导学生的艺术学习与创造;或“走出去”,让学生参与社区艺术活动。家长也可以被邀请加入艺术教育的行列,使家庭成为学生发挥艺术创造能力的场所。充分利用各种艺术资源,使艺术和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

4.完善艺术教育的教授内容

(1)克服以艺术知识技能为中心的倾向,强化艺术学科的人文性质。艺术教育作为一门独特的综合性人文学科,通常可以被分为艺术创作、艺术史、艺术批评和美学这四个具体学科,这四个具体学科在艺术学习中起着不同的作用。而我国的艺术教育过于强调艺术知识的灌输与艺术技能的训练,削弱了学生的艺术兴趣。因此,在我国的艺术教育中,必须克服以艺术知识技能为中心的倾向,强化艺术学科的人文性质,促进学生人文艺术素养的全面发展。(2)加强各门艺术学科之间的联系,广泛开展综合性的艺术教学。我国的课程设置基本上承袭了近代西方的分科课程体系,存在着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强调体系的严密性等分科课程的弊端。在艺术教育领域,上述弊端同样存在,如音乐、美术等学科间壁垒森严、条块分割,相互之间缺乏对话与交流等。然而,艺术自身的多样性和综合性必然决定了艺术教育应该是丰富多样和相互融合的。因此,要促进艺术各课程之间的有机协调与发展,一方面我们应加强音乐、美术、舞蹈和戏剧等各门艺术学科之间的联系,让艺术教育本身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生态系统。另一方面应加强艺术学科与非艺术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与联系,如注重挖掘蕴含于学科教学中的具有美的价值因素,积极开展美的课堂研究,让学生感受在语文、数学、自然、体育和手工课等课程中的艺术美、社会美、科学美、自然美、形体美和劳动创造之美。综合艺术教育所起到的作用是任何单科艺术教育所无法替代的,各种艺术的有机融合会使其超越自身的局限性,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艺术教育自身的繁荣。(3)系统设置教学安排,协调艺术教育的系统性和连续性。艺术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根据这一属性应设置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不同阶段的课程。早期的小学阶段主要是接触和熟悉大量的艺术作品,进行审美感知活动;中期的初中阶段进行比较正规的艺术史学习;后期的高中阶段则深入研究代表作品,培养分析和评价艺术的能力。以难度递进的方式引导学生逐渐走入艺术的殿堂,通过系统而连续的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并保持其学习兴趣,更好地促进艺术教育的发展。

七、结语

工艺美术的起源与发展范文6

Abstrac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development of arts and crafts, role of arts and crafts in the artistic creation, modern art education, systematically shows the history and status quo of Chinese arts and crafts, at last, points out there are lots of problems to think.

关键词:工艺美术;发展;美术教育;价值;意义

Key words: arts and crafts;development;art education;value;significance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2-0198-02

0引言

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华夏儿女创造出了无数举世闻名的工艺美术作品,这对于我们后人而言是一笔价值不菲的财富,每一件优秀的古典工艺品都会让我们激动不已,为它的美丽纹饰,优雅造型和精巧技术所折服,可以说中国工艺美术史是一部智慧史。它的起源与人类起源是同步的,自人类开始有意识之后便去改造自然,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创造活动,所有这些生活包括器物方面的发展都是为了不断提高设计的艺术水平。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中的审美因素因而也是多方面的,功能之美、造型之美、装饰之美、材料之美、工艺之美和鉴赏之美都罗列其中。我们一直把工艺美术视为珍贵的艺术遗产,并且在不断的传承和发展着。但是,随着经济和生产进步的不断冲击,人民的思想意思也在不断的开放,工艺美术赖以生存的土壤在发生了变化,工艺美术的教育事业萎靡不振,其地位和受重视程度也日趋衰退,这一现象很长时间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使得很多地区工艺美术消亡的速度不断加快,前景不容乐观。近年来,随着人们思想意识的增强,大家都清醒地认识到工艺美术的历史地位和艺术价值,保护与传承工艺美术又成为了社会的一大热点,各种保护措施与制度都被重视起来。

1工艺美术的历史发展过程

对于工艺美术而言,我们按照工艺来划分大致为三种工艺:传统工艺、现代工艺和民间工艺,对于每种工艺都依据其自身发展变化和不同时期表现出来的不同特点分为几个发展阶段,一般而言可以罗列如下:30年代之前;30年代后期至60年代;60年代后期至80年代;80年代末至90年代。在30年代这一历史时期内,伴随着大量廉价工艺品和外国机制商品的涌入,以皇家宫廷工艺为主体的中国传统美术工艺在这一时期的商品竞争中由于没有自身的特色处于明显的劣势。随着辛亥革命后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传统的宫廷工场由惨淡萧条最后彻底解体,倍受禁锢的良工巧匠开始自己在民间组织起工厂、作坊或商会,将属于宫廷皇家的技艺在社会中才传播开来,传统工艺由封闭的深宅大院走向民众。作为自然经济过程中的一个产物,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在很多方面都集中体现着劳动大众的需要。它是伴随着自然经济结构的解体,商品经济和都市文明不断注入新的文化内涵而产生的。民间工艺美术在最初就应该走平民化、商品化的路线,这一特点在某些地区表现的也是十分明显,特别在沿海地区和大城市的周围地区,有很多的民间工艺美术都已经失去质朴、粗放的乡土品质,日趋精巧工细、严谨雅致。

对于工艺美术的发展我们必须认识到在重视发展生产和技术的同时,中国的工艺美术教育事业也应该受到极大的重视。1956年原华东艺术专科学校等单位成立了新型的集研究、教学、设计等功能为一体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在此之后的几十年间,全国各地都在为美术事业的发展出一份力,很多的美术院校陆续设立工艺美术学科或专业,并出现一批中等工艺美术学校和多种形式的职工业余教育。新型学院式教育的建设发展,改变了旧社会以师徒方式相传的单一陈旧的教育形式,极大地扩大和提高了工艺美术创作队伍的规模和素质。与此同时,中国工艺美术研究工作在新的历史时期得到蓬勃发展。全国各地相继建立了工艺美术研究所,这样的机构成为工艺美术组织系统中人才最为集中、技艺力量最为雄厚的研究兼生产部门。同时我国很有影响的基本美术类杂志如《工艺美术通讯》和《装饰》杂志的创刊,为这一时期的理论研究提供了极为重要的阵地。很多的美术名家如王朝闻、陈之佛、庞熏琴、雷圭元、沈从文、沈福文、张光宇、罗叔子等人曾先后发表了一些关于工艺美术的历史演变、社会作用、本质规律和分类特征等方面问题的论文和著作,对推进工艺美术理论研究的广度与深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席卷我国,工艺美术行业随着文化领域的发展和经济政策的倾斜,曾经显现了重组的趋势。传统工艺美术事业的发展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滞待,原来的灵活多样形式和市场流通领域也不如先前,起初接近大工业模式的生产方式进行重新组合与整顿,将工艺美术品原有手工业的特点予以极大地调动,进行新型生产模式的探索。但是后期出现的现代工艺美术事业却随着工业化速度的加快,在更加宽松的氛围和环境中逐步壮大起来。与时代相适应的各类艺术设计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社会公众媒体面前,并且广泛运用于大范围的经济领域。工艺美术也因此愈来愈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工艺美术事业的研究在多种学科交叉、并列的形式下,得到跨学科的发展。

2传统工艺美术对于美术事业发展的深远意义

我们必须认识到,传统工艺美术不单单是我们祖先留下的遗产,也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艺术的发展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现阶段,从国家到地方对这种传统艺术和传统文化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这是因为它也是我们向世人炫耀的一个资本。肯定很多人并不认同这个观点,或者觉得有些狭隘,其实传统工艺美术服务于当前美术发展道路的重要作用在于其对设计方面的深远影响,为了让我们的文化为更多人所知,为更多人欣赏。

传统工艺美术是历史慢慢沉淀的产物,不是朝夕所成就的东西,在整个民族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特色,都有着自己不同的生活方式,我们对于工艺美术的发展也必须立足于当代进行发展,创新,甚至改进。传统工艺美术对于设计方面的影响在很多方面表现为一种适应性,是对当代社会和生活的适应。这种适应意味着对于新事物的理解和认同。对于现阶段美术发展的创新和改进,在适应当代生活需要的同时,保持着传统中那种优秀的以精神内核为主的东西不变。

传统工艺美术的精神内核是积淀着的民族精神品质和文化要素的,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它既是有形的,又是无形的,无形的精神通过有形的造物表现出来,有形的艺术作品中蕴含着无形的精神和品质。不依赖于大机器生产,保持这种独特的、内核的、规定性东西的基础不变,永不声息的前进。

3我国美术的教育现状

我国现阶段的美术教育很多还沿用着“艺”和“技”两条脉络的教育模式,对应着美术教育效能的两个侧重面,虽然随着美术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改进,但仍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深思,这些问题也恰恰是我们教育上的薄弱之处,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3.1 中小学中的美术教育对于中小学而言还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其主要目的是给学生打好基础,使他们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我们美术教育的基本教育理念。但当前随着应试教育的比重加大,美术教育在这一段重视的程度远远不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意识的培养。因此在中小学阶段,全社会必须重视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把美术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自己的艺术发展空间,真正的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况且美术教育的实施也会影响学生的文化素质、思维品质、生理和心理素质的形成。使学生感受到教育的愉悦,建立学习的信心,最终让全体学生都对美术有浓厚的兴趣。

3.2 我国农村的美术教育在我国,由于经济、观念等客观方面的诸多因素,农村美术教育的发展存在着长期落后的现状。师资力量不足,教师素质普遍偏低,教学手法陈旧,这些现象一直存在,很难适应新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要改变这种现象,就必须充分开发利用农村人文、地理和自然资源等方面,薄弱环节重点抓,结合各自的教学特点,开展具有农村特色的美术教育道路。

3.3 高等美术教育我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倡导者和理论奠基者蔡元培先生对于“什么是美术教育”、“美术教育的功能和目的是什么”给了明确的回答,他从哲学角度出发,认为美的根本特性是普遍性和超脱。可以说美术教育就是审美文化教育,其包涵审美形态教育,美感教育和情操教育三方面的内容。

在大力发展经济,人们对生活质量不断高要求的今天来说,以纯美术为主的高等专业教育显然不能适应我国现阶段社会的需求了。时代需要高水平的美术家,也呼唤着更多实用美术人才的出现。发展设计教育,不仅是经济建设,而且还与当代艺术潮流和文化发展的态势相吻合。艺术创作活动已不局限在画架上,现实生活空间为人们提供了创造美、感受美、欣赏美的广阔领域。现代美术教育可以说就是设计思想和人文精神教育,调整、完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转变教学观念,这些在我国的高等专业美术教育中势在必行。

4发展工艺美术产业的价值和意义

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将工艺美术资源好好的加以利用,发扬继承。这不仅仅对现代社会中的艺术设计发展有深远影响,在很大程度上这也是我国优秀历史文化的一种复兴。

中国的工艺美术历史悠久,制作方面十分精巧,内容也是丰富多彩,在世界工艺美术文化发展中独树一帜。古代的工艺美术不仅以其丰富多彩及高超的技艺显示出了巨大的艺术价值,同时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型经济,也具有潜在的巨大经济价值。我国的古代传统图案遍布中国工艺美术作品之中,其特殊的文化特色、风格特点及形成因素对于继承和创新工艺美术文化,发展我国的现代社会的美术艺术设计,进一步提高现代文化的审美情趣都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的,其价值不可估量。

5结束语

我国的工艺美术历史研究在以前往往关注的是经验方面的问题,忽视对中国社会现代化和中国美术现代转型的研究。工艺美术历史研究很多仍然流行于学院精英和具有个体特征的美术家的研究,并且一直将视觉表现的高端予以推崇。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对工艺美术的研究是多方面的。对于无法享受精英美术家创作的美术品的普通民众来说,商业性的印刷品和复制品往往才是平易近人的美术品。这些被看做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东西才会给世人更全新的视觉经验,也组成了全新的大众美术艺术。恰恰是那些大众化的作品,那些依靠复制或印刷的手段得以普及,并且受到社会大众广泛欢迎的通俗艺术,在美术发展史上表现出意想不到的重要作用。同时我们也必须加强国内的工艺美术教育事业,抓好教育这块坚实的阵地为广大的美术爱好者做好艺术的传播与发扬工作。

参考文献:

[1]郭强.中国工艺美术发展史.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2]王丽丹.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体制集谈录.清华大学术学院.北京:2002.

[3]许可为,韩勇.中国工艺美术设计.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4]张道一.中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模式及推广对策研究[Z].北京:教科规办,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