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实训总结范例

工艺实训总结

工艺实训总结范文1

引入一个企业真实设计项目,根据项目完成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展开,细分为11个工作任务:

1.成立项目组。

引入企业真实项目,企业全程参与,学生、老师角色转换,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全案设计的能力;教学内容包括企业项目见面会,学生角色转换—从学生到项目负责人,教师角色转换—从指导老师到项目总监;教学场地为企业、多媒体教室、工作室、校内实训室之间相互切换!

2.市场调研。

告知学生设计调研的重要性,做任何设计都必须强调“设计之前调研先行”只有调研之后才有发言权,培养学生全面准确调研的能力;教学内容包括项目相关背景、产品属性研究,现有包装、材料、工艺、卖场陈列方式分析,同类产品分析,消费者分析;教学场地为多媒体教室、校外包装市场、企业相互切换,强调理论结合实践,教、学、做一体!

3.项目分析。

培养学生善于总结提炼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找到设计的切入点;教学内容包括项目组讨论分析总结,企业参与,项目组向企业汇报调研结果,和初步的设计,教学场地为多媒体教室!

4.材料与工艺。

要求学生熟悉常用包装材料的特性和制作工艺,并能运用合适的包装材料进行创作设计。教学内容包括包装材料实训行现场教学,材料与产品属性的关系,常用材料特性及制作工艺,走访包装材料市场,实地教学;教学场地为材料实训室、材料市场,多媒体相互切换。

5.结构与造型。

培养学生具备运用合适的材料,进行产品包装内部结构和外部造型的设计能力;教学内容以纸制材料包装结构造型设计为主;教学场地为材料实训室结合包装操作实训室和多媒体教室之间相互切换。

6.容器设计。

培养学生具备运用三维造型设计进行包装容器外观设计的能力;教学内容为液体类产品包装容器造型设计;教学场地为材料实训室结合包装操作实训室和多媒体教室之间相互切换。

7.草模试验。

培养学生具备精细手工制作的能力,和细心、耐心的工作态度;教学内容为指导学生进行包装草模的制作;教学场地为材料实训室结合包装操作实训室和多媒体教室之间相互切换。

8.视觉设计。

培养学生具备视觉元素分析、提炼、设计排版的综合设计能力;教学内容包括视觉设计构成要素,视觉设计的构思方法,视觉元素版面编排设计;教学场地为包装设计多功能机房。

9.制作与印刷。

要求学生掌握包装印前的印刷常识和印后的各种印刷工艺流程;教学内容包括包装印前印刷常,包装印后各种印刷工艺流程,考察包装印刷制作企业;教学场地为多媒体教室和校外实训基地!

10.项目提案。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设计过程提案汇报的能力;教学内容为企业参与,项目组向企业汇报设计过程和设计方案;教学场地为企业、多媒体教室。

11.总结分析。

培养学生善于总结过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内容为指导学生撰写项目总结书;教学场地为多媒体教室

二、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针对上述课程体系的11个教学任务,在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也采取了相应的改革措施。首先是四合一教学模式的导入。

1.教室和设计工作实训室合一。

教室和设计工作实训室的合一,实训室的设计模拟设计公司办公的格局,有集体讨论听课区、设计区,制作区,作品点评提案区,加强实训室的设计氛围。再次是教室和企业办公室合一,学生在专业课程期间、定期安排到企业进行实习,学习、实习交替进行,实现教室和企业办公室的合一

2.指导老师和企业项目负责人合一。

指导老师和企业项目负责人合一:①学校灵活调整传统教学管理模式和课时计算方法引进更多的企业一线设计师到学校任课;②从企业兼课到企业深度参与设计专业课程结构,让企业设计人员成为教学团队的中坚力量;③企业为教师提供挂职岗位,专业教师得到更多的一线实践机会和经验;④通过深度合作,企业设计师带来大量的实操项目、专业任课老师通过挂职锻炼积累实操项目,学生得到大量进行实操训练的机会,最终实现企业、学校,项目负责人、指导老师之间的角色互换合一。

3.学生和企业设计师合一。

因教室和工作实训室的合一,学生在工作室内完成角色的转换;因教室和办公室合一,学生在实习学习过程中完成角色的转换;因指导老师和企业项目负责人合一,学生在实操训练中完成角色的转换。

4.理论教学和动手实践合一。

艺术设计类专业技能强调动手能力,实做的能力,这就需要有足够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实践操练!但高职教育也决不是单纯的培养技术操练工,实践操练应有一定的理论知识支撑,如何有效的将理论知识灌输在实践操练中?这里提出理论教学和动手实践的合一,强调边实践操练边理论教学,边理论教学边实践操练,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互补,缺一不可。其次是多形式的教学环境更替。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场所,校内包装材料实训室、包装制作实训室,电脑后期处理实训室,多媒体教室,校外个大商场、超市,材料市场,校外实训基地,企业等,学生在各种教学场所中进行角色的转换,实现了课内课外,校内校外“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模式。再次是启发式、鼓励式、卡片式、头脑风暴式等创新教学方法的交替循环实施。

三、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采用过程评价的方式,按单元教学独立评价,每个教学单元根据工作任务设计要点进行考核评价,考核评价的标准侧重点会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需要掌握的工作能力去衡量,同时每个教学单元的评价成绩汇总取一平均分为课程的平时成绩,占课程总评成绩的75%,其中包括企业对于学生任务完成情况给予的成绩,如“项目分析”和“项目提案”单元教学中,企业直接参与到教学中,教学评价的标准以企业的要求为主;在注重学生工作能力培养的考核,同时也强调学生综合创新素质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考核,占课程总评成绩的25%。课程结束后的综合评价,按各工作任务的评价成绩和综合创新素质、职业素质考核成绩直接生成。课程评价应强调目标评价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注重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注重考核学生所拥有的综合职业素质及能力。

四、结语

工艺实训总结范文2

关键词: 项目教学;数控铣床;实践教学

0 引言

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作为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和素质及创新能力的工程训练重要环节,需要对旧的教学模式的不断更新探索才能适应新的发展趋势。以往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的社会需求对工程训练培养人才的要求。为了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非常有必要改革创新传统工程训练模式,提高人才工程训练素质,加强培养动手实践水平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新型现代工程训练的实践教学模式。目前,我国各高校在不断探索新的实践教学方法,加强学习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案的工程实践能力训练的同时,把教学方法改革也不断融入到工程训练活动中,从而提高学生工程训练的实训质量和教师的的教学水平。工程训练必须以工程项目和制造加工为背景,体现工程设计和产品制造方向,为学生提供全套的亲身参与产品的设计、机械制造、质量控制、企业管理一体化的关于产品从设计到完成产品生产的工业环境,使学生在真实体验到产品的整个过程性知识,有目的有计划的着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因此,教学方法的改革必须突破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继承“工程训练”的优良传统,结合先进装备与技术,把传统的训练放方法与现代工程训练方法有机融合,构建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工程训练课程模式,项目教学法鼓励参加工程训练的学生“在学习中训练,在训练中学习”,这对学生的工程意识培养和工程能力的提高有现实意义。

1 项目教学法简介

项目教学法的实践教学方法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分别是“以教师为指引者”、“项目为引导线”、“学生为主动参与者”。三者之间相互沟通,密切联系,有机结合。

1.1 教师为指引者与工程训练

教师在工程训练基础项目的实践操作中的指引,主要体现在项目教学法中项目的设置与选择,零件加工工艺分析,实训设备操作演练,实训过程中的问题解答及过程评价等方面。教师在实训实践过程中,在对学生的指导过程中,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从单纯的手把手演示设备操作,教授训练内容转变为学生实践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监督者。转变传统的“教师先示范,学生再模仿”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由发挥,通过小组讨论,上网查资料等方法解决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探索改变的全新型实践教学模式。

1.2 项目为主线与教师及学生

在基础训练完成之后,教师与学生共同商讨项目,有针对性的开展项目教学。项目的最终目的是根据教师提供零件图纸完成零件制作,围绕教师所提供的零件图纸设计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要求学生在对图纸进行充分分析和论证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零件加工工艺分析,选取合适的毛坯材料和合理的加工方法,进行设备加工实践。通过完成所有加工工艺,实现从毛坯到成品的加工目标,最后对零件的整个加工实践过程进行总结和评价。项目是实现教学活动的引导线,所有的实践过程都是围绕项目来执行,在整个过程中既锻炼了学生们的整体加工工艺分析能力,项目工程的管理能力。同时,又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同学们充分体会到课本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在零件制作过程中体会到学以致用的乐趣和成就感。项目教学法的关键在项目的设置。项目的难易程度、综合性以及适应性都对实践教学过程和效果起着决定作用。在实践教学活动之前教师应在充分调查、研究、论证的基础上进行项目的合理设置。教师对设置的项目进行一一汇总,形成项目清单,学生在选择项目时可以选择自己比较感兴趣的项目,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爱好自行设计和制定加工工艺。最后通过实训教师设定加工工艺路线和学生自己设定的加工工艺路线进行比较,得出最优工艺路线。

2 项目教学法在数控铣实训中的实施过程

2.1 安全知识考试

每次实训前一周学院统一组织实训学生安全知识考试,只有安全考试通过才可以参加上机实训。

2.2 加工准备

通常情况下,项目教学法在上机实训过程中包含以下几个步骤:①读图,根据实训教师所提供图纸,读懂零件图(如凸轮、壳体、板状、支架等)。②制定加工工艺,根据实训教师所提供图纸,编制由直线、圆弧等构成的二维轮廓零件的铣削加工工艺文件。③零件定位与装夹,根据实训教师所提供图纸,合理选择铣削加工常用夹具(如简单压板、虎钳等)装夹零件,会选择定位基准,并找正零件夹紧。④刀具准备,根据数控加工工艺文件选择、安装和调用数控铣床刀具。根据数控铣床特性、零件材料、加工精度、零件批量等合理选择刀具和刀具的几何参数,并确定数控加工需要的切削要素。

2.3 数控编程

数控编程包括两部分:①手工编程,根据教师所提供项目图形编制由直线、圆弧组成的二维轮廓数控加工程序,运用固定循环、子程序等进行零件的简单加工程序编制。②计算机辅助编程,能使用 UG 等软件绘制简单零件图,利用 UG 等软件完成简单平面轮廓的刀具路线生成和 NC 代码生成。

2.4 数控铣床操作

 数控铣床操作包括以下几部分:①操作面板,按照操作规程启动及关闭机床,熟练操作系统操作面板和机床操作面板操作面板。②程序输入与编辑,能通过手工或者 DNC 输入加工程序并能完成程序的调用,修改,删除等工作。③对刀,对刀并确定工件坐标系在机床坐标系中的位置,合理设置刀具参数。④程序调试与试运行,程序校验、单步执行、空运行并完成零件试切。⑤参数设置,通过操作面板设置机床有关参数。

2.5 零件加工及检验

包括以下加工类型:①平面加工,运用数控加工程序进行平面、斜面、阶梯面等的铣削加工,并达到图纸设计要求。②轮廓加工,运用数控加工程序进行由直线、圆弧组成的平面轮廓铣削加工,并达到图纸设计要求。③曲面加工,运用软件生成加工程序进行圆锥面、圆柱面等简单曲面的铣削加工,并达到图设计要求。④孔类加工,运用孔循环指令(如 G81,G83 等)进行孔加工,并到达图纸要求。⑤槽类加工,运用数控加工程序进行槽、键槽的加工,并达到图纸要求。⑥使用常用量具进行零件的精度检验。

2.6 任务评价及交流总结

在每个同学项目完成后,会有两份成绩评定表,分别是项目过程评价成绩和项目展示评价成绩。项目过程评价和项目展示评价分别有个人评价和小组评价两部分组成,如表 1 所示。而教师成绩评定表则包括安全文明生产部分。主要通过学生自测与教师检测成绩相比较来测试学生工件检测能力及水平。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总结项目所学知识点,交流改进。

3 结束语

工艺实训总结范文3

《板带钢轧制技术》课程作为高职院校材料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技能,更好地为全社会经济发展培养技术骨干,必须要将传统的课程进行改革并进一步运用到实践中。从《板带钢轧制技术》课程的学习特点,课程实训,考核方式三个方面进行深入讨论,最终得出将课程讲授理实一体化,校内外实训相结合,任务书式考核方式,让学生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使得《板带钢轧制技术》课程更加适合高职院校材料专业学生的学习。

关键词:

板带钢轧制技术;高职院校;理实一体化

0引言

《板带钢轧制技术》课程是高职院校材料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之和必修课程,本课程可操作性强,主要培养学生在各工艺环节上的岗位操作、工艺编制、生产故障处理、工艺设备拆装和维护保养、工模具设计安装调试和产品质量检测等工作任务的能力;培养学生能根据典型产品的生产技术合同或标准,编制出经济的、适用的工艺规程、工模具设计安装及设备的维护保养调试等工艺操作制度;能按产品工艺要求安全合理组织生产。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本科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随着国家的工业发展及城镇化的建设,各行各业对高职院校毕业的技术骨干要求越来越高,因此,高职教育课程设置应参考学生就业,以培养各行业要求的职业能力为目标,注重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因此,对传统课程进行改革显得尤为迫切[1]。

1《板带钢轧制技术》课程的特点

如何才能打破传统的课程讲授方式,作为工科专业,以及《板带钢轧制技术》这样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可以积极探索开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课程的目标,以岗位需求为依据,以工作结构为框架,课程设计突出“任务中心”和“情境中心”,以任务活动为主线,针对实际工作任务需要,重新组织和设计教学内容,加强课程内容和工作之间的联系,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实现实践与理论一体化。打破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埋头苦干”的枯燥上课方式,变成“由学生主导,教师辅助”的灵活方式,并加入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flash动画等,学生们引入头脑风暴法、分组讨论法、现场真人模拟、手工制作轧钢设备等学习手段,真正意义上做到理实一体。每一部分内容不以章节为主线,而以情境中心为主线,以任务为驱动,每一次内容就是让学生分组完成一个任务,这样就能极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取得很好的效果。具体做好教学设计,计划好各步骤,并设计好相应的课时分配,以真实的板带钢产品作为学习情境载体,采用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步骤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熟练掌握板带钢轧制的生产工艺和操作技能。(1)资讯布置、明确工作任务,下发工作任务单;学生们查阅与本部分有关的相关资料;教师就其中重要部分进行讲授。(2)决策学生分组,讨论资讯中相关问题,并分配小组内部各人员工作任务。(3)计划制定评价标准;制定收集、整理工作计划。(4)实施对工作任务按计划进行实施,收集资料、图表、分析、计算、总结、演练等。(5)检查小组之间互查任务完成情况,并进行小组内互评打分;教师抽查学生对内容的认识程度。(6)评价随机抽查小组学生向全班同学进行汇报;根据评价标准,进行评分和记录、归档。

2《板带钢轧钢技术》课程实训

《板带钢轧钢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要依托于材料工程专业现有实训室,在理论课程学习的同时,让学生到实训室动手操作,更加生动形象地体会板带钢生产的整个流程,以及能解决在实训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1)轧钢仿真模拟实训

由于钢铁生产行业高成本,高投入,高危险性等很多现实中的问题,《板带钢轧钢技术》课程的学习要紧密地结合轧钢仿真模拟实训,这部分实训主要是学生通过进行轧钢生产操作仿真实训,熟练地掌握数种工艺的虚拟操作,包括中板轧钢加热炉操作、中板轧钢粗轧操作、中板轧钢精轧操作、中板轧钢矫直操作、中板轧钢剪切操作、热连轧加热炉、热连轧粗轧操作、热连轧精轧操作以及热连轧卷曲操作等。学生在虚拟仿真轧钢车间的学习过程中,不但学到了专业技能,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和团队合作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为学生走入职场奠定基础。仿真操作软件系统是以济南钢铁公司中板厂实际轧钢生产流程为模拟对象,以实际的生产控制系统和生产数据为依据,本专业教师与企业、行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开发设计的。既模拟了轧钢生产流程的工艺过程,又仿真了轧钢生产中央控制室各工作岗位的实时操作,营造了逼真的实际轧钢生产氛围,可完成数个钢种、多标准、评价和考核学生编制的工艺规程、操作方案及异常工况的判断与处理。并能实时反映出轧制过程中工艺参数变化、轧制产品精度、能源消耗等综合质量指标。这样学生们就可以不用真实进入钢厂,也可以看到真实的轧钢环境,而且可以多次地尝试自己的设计参数和操作技巧[2]。通过轧钢仿真模拟实训提供的真实职业环境教学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使学生真正知道学什么,练什么,怎么练,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会干什么。而且真实职业环境教学在提高学生综合职业技能的同时,职业素养也得到有很好的训练,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2)轧钢实训车间

如果说轧钢仿真模拟实训是模拟企业整个轧钢过程的,那么轧钢实训车间就是企业轧钢厂的一个局部缩影。本专业拥有的轧钢实训车间现有一整条冷轧生产线,还有一组横列式一列式三架型钢轧机,条件上基本可以满足学生的简单实训。学生们在课堂学习之后,再经过轧钢模拟仿真实训,最终就能够挑选自己组在轧钢模拟实训过程中得到的最佳模拟数据组合,在轧钢实训车间真实地操作实现。这样一方面相当于参与了现场操作,锻炼了动手能力,还省去了外出的时间成本、安全成本,另一方面因为已经是从模拟实训中得到的最优数据,也省去了不必要的现场探索造成的成本浪费,再者,也是学生自己将课本中所学知识通过消化设计,比如压下量的设计,轧制速度、轧制温度等参数的设计运用到轧钢过程中,见证了自己的成果,一举多得。

(3)材料性能检测实训

通过轧钢实训车间出来的材料试样要通过性能检测才能知道是否是合格产品,才能验证自己先前轧钢的数据是否合理。该专业材料性能检测实训室拥有多种性能检测设备,包括硬度计、拉伸试验机、冲击试验机、光学显微镜、抛光机等,能满足学生实训的条件。所以,这三部分实训可以说是相辅相成,学生们将课堂知识搬到模拟生产,再将模拟生产转化成真实现场操作,最终通过性能检测实训检验整个学习的成果。完全由学生自己设计,自己操作,自己得出验证结论,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指导作用,关注学生的安全问题。另外,在实训过程中,学院可以聘请相关行业企业有经验的技术人员担任外聘教师,和专业教师配合教学,让学生更好更全面地接受动手操作的培训,如果有机会也可以去企业参观,将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3]。

3考核方式及总结

在课程即将结束,取消传统的试卷考试,作为课程改革最终的考核方式,可以让每个学生独立完成《板带钢轧制操作》的课程设计。在学习本课程之前,本专业学生已经学完一些基本专业课程,主要有“金属材料热处理及其应用”、“塑性变形及技术应用”、“钢坯加热及设备控制”和“轧钢设备操作与维护”等。所以结合这些课程中知识,是可以做一个完整的课程设计的。该课程设计是学生学习完有关板带材轧制工艺理论课程后进行的一个重要的独立性实践教学环节。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尝试在给定条件下结合工程实际进行中厚板、热带或冷带轧制工艺制度的制订,通过训练使学生较好地理论联系实际,并培养获得综合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巩固、深化和拓展知识面,使之得到一次较全面的设计训练。为毕业设计和实际工程设计奠定基础。该课程设计基本要求是学生在指导老师下达的设计任务书的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确定板带钢轧制方式,初步拟定轧制道次及道次变形量,通过运用所学相关理论知识对拟定的压下制度进行计算与校验,其间涉及板带钢轧制温度制度、速度制度、张力制度与辊型制度等的制订,并最终完善板带钢压下制度的修正与制订。压下制度即压下规程或轧制规程,是板带钢轧制工艺制度的制订的核心内容。其中压下制度必然影响到速度制度、温度制度和张力制度,而压下制度与辊型制度决定着板带轧制时的辊缝大小和形状。压下制度的内容包括轧制方式(中厚板生产)、轧制道次数、道次压下量(率)等。速度制度的内容包括主电机传动方式、各道次轧制时的咬入(穿带)速度、抛出(甩尾)速度、稳定轧制速度(或最大转速)等。张力制度针对冷轧带钢生产,其内容包括连轧机机架间张力、开卷(卷取)机与轧机间的张力的确定。辊型制度的内容包括板带轧机机整个辊系总的辊型值大小的确定、辊型值的分配,轧辊辊型曲线的选择、换辊制度及新型板形轧机(如CVC轧机)辊型曲线的确定等。板带钢轧制工艺课程设计任务书是由指导老师下达。任务书具体内容应包括课程设计题目、设计方案、内容及要求、设计参数、设计标准、实施进度与参考文献等。综上所述,经过三大方面的努力,希望材料专业《板带钢轧钢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有突破性成果,进一步可以推广到本专业的其他课程,甚至整个学院,乃至所有的高职院校。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报》2016年9月13日第7版.

[2]王捷,杨永明,乐建盛.高职院校产学合作教育模式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4):135-138.

工艺实训总结范文4

关键词: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教学改革;模具设计;教学做一体化;高职

模具是工业生产中的重要工艺装备,模具成型具有优质、高效、低成本等优点,模具工业在机械工业、电子工业、航空工业、仪器仪表工业、石油化工和日常用品工业等部门得到广泛应用据统计。据统计,利用模具制造的零件,在汽车、飞机、仪器仪表、家用电器、交通、通信等各行各业中占70%以上;在电视机、手机、计算机等电子产品中占85%以上,而塑料模具成型约占模具成型总量的40%~60%。企业对模具专业的人才需求量大幅增加,市场需求巨大。随着模具制造技术的发展,对人才培养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国内许多职业院校都开设了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具有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学习塑料的组成与工艺特性,掌握塑件成型原理及模具结构,使学生具备模具制造的职业能力。本文介绍了《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取得的一些成果。

1教学现状分析

1.1学生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了解不够

通过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和召开座谈会等方式了解学生对专业的了解情况,结果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学生不是很了解模具行业,很多没有接触过模具,更多的学生专业填报随大流,跟着同学一起填报的该专业。但同时调查显示,学生虽然对专业了解不多,但对教学方法要求很高。学生更青睐通过师生交流探讨获取知识,学生有参与到教学过程的想法。

1.2常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常规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采用的是大一上学期的专业基础课《机械制图》、《钳工实训》、《电工实训》,大一下学期安排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机械设计基础》、《AutoCAD》、《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大二上学期开设《模具制造工艺学》、《数控编程》、《Pro/Engineer》或《UG》等课程,大二下学期开设《冷冲压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模具成型工艺实训》、《专业课程设计》,大三全年在模具企业实习,详见图1。常规教学采用传统的先理论教学后实践操作环节,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学生没有接触过实物,对模具工艺原理、结构、工作过程学习很吃力、听不懂,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很差,在实际生产中不能与理论知识联系起来,在课程体系上没有形成闭环,实际教学状况与教学目标有很大差距,教学效果不理想。

1.3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通过近年该专业学生就业的的企业跟踪调查发现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学生基础理论差、适应岗位需要的时间长、专业相关知识达不到综合运用的水平、很多知识没有实践检验、学生不善于查找资料、读不懂操作规程、解决问题能力差。企业建议在教学中融入企业现场的相关知识。高职高专主要是培养技能型人才,既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又有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显然按照目前的教学现状,偏离了注重学生技能培养的轨道。主要体现在理论课程开设在前,相关实训教学在后,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脱节。

2课程改革措施

2.1课程设置上注重理论与实践融合

在制定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更加注重将理论融入到实训教学中,实现模块式教学,理论课程与实训课交替进行,灵活设置《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理论课与实训课时,在保证总学时不变的前提下,由任课教师自行分配,在实训车间实训过程中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让学生学习更加直观,高效(见图2)。例如:在讲授塑料的组成及分类时,将讲授场所放在实验室,让学生分组实验,了解常见塑料(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环氧树脂等)的特性和成型产品的具体体现,通过对比成型产品和不同工艺参数下的产品产生的缺陷可以达到教学目的。

2.2教学内容分项目贴近企业实际生产

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能在实际生产中具备模具制造技能。通过走访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广东深圳富士康工业园、江苏昆山高新区等模具行业发达地区的企业,对模具专业人才需求进行调研,发现前期选用《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的教材采用传统章节式,注重理论,实训无针对性。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们大胆改革采用项目式教学,精心设计教学各个环节,通过编写典型塑件设计案例,编制典型模具零件加工工艺规程,将企业的塑料模具案例作为教学主要环节,以此引入知识点,让学生们在分析制作过程中去主动学习相关知识,同时同步进行实训制作。比如在讲解注射成型工艺时,将典型塑料杯注射成型过程放在塑性成形实训间讲解,让学生动手拆装模具,按照工艺规程中的要求自行操作,按照工艺参数范围值中上限值、下限值、中间值获得制品后分析工艺参数的合理性(如图3所示)。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交流、创新,让学生融入教学全过程,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2.3教学手段上运用信息化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设施不断完善,教学手段不断推陈出新。针对学生不了解模具生产制造现场,对塑料模具结构、塑料成型原理、成型过程不了解的现状。科学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将课堂变成生产现场,先进的教学手段尤为重要。例如:在讲解压缩成型原理及工艺过程时,通过多媒体播放生产现场视频,利用微信观看不同工艺下各种模具成型过程动画视频(如图4、图5所示),信息化手段将枯燥的专业知识变得生动易懂,也解决了上课学生玩手机的老问题。利用虚拟仿真教学让学生体验模具生产制造、模塑工艺的过程。增强了学生对塑料模具结构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对模具产生浓厚兴趣。

2.4考核模式注重实用

《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与其他模具专业课程联系非常紧密,涉及的知识面很多,如:《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Pro/Engineer》、《数控编程》。以试卷等常规手段作为考核方式,不能全面反映学生掌握该专业的知识程度。通过采用作品设计,运用计算机辅助软件,引入数字化模具设计的理念,教会学生利用先进设计方法设计的技巧。学生通过三维建模的设计,模具设计,数控编程完成模具设计到加工,能反映学生掌握多门课程的知识运用理解能力。体现了《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作为模具专业核心课的作用。

3改革取得的成效

(1)《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整个教学过程中理论和实践结合得非常紧密,通过长期的教学总结,发现只有将教、学、做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做中学知识,总结经验,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践。教师全过程参与学生作品的设计、改进,及时讲解在模具设计制造过程中的问题,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加强,掌握了更多的知识点。教、学、做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强化了学生的技能。(2)从学生评教结果上看,对教师的满意度大幅提高,学生意见减少。在第三年学生企业实习过程中,学生表现出的水平得到企业认可。(3)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兴趣更浓,当设计作品遇到难点时与老师沟通更多了,通过自主设计作品理论知识在实际运用中得到强化。

4结束语

通过《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的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体现了以学生为教学中心,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教学过程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既学到了理论知识又掌握了实践操作技能,既达到了教学目标,又培养了学生在设计、加工过程中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王蕾.《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专业课教改探讨[J].科技教育创新,2010,(17):286.

[2]刘庆东.关于塑料模具设计教学改革的探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6):125-126.

[3]高汉华.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6.

工艺实训总结范文5

本课程作为工业工程专业的一门实践性强的专业核心课程,其主要任务是学习产品功能的设定、常用材料的种类和特性以及加工工艺、产品结构设计的原则以及与产品造型有关的通用结构设计知识,使学生掌握与产品设计相关的基本知识,具有产品结构设计的基本技能,能够完成简单产品设计中从功能定义到材料选择以及最终的结构设计。

1.1本课程的知识模块包括:①产品材料与表面处理工艺常识;②塑料件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③钣金类产品结构设计基本原则;④模具基础知识;⑤产品结构布局设计;⑥产品典型结构。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结构设计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三维空间想象能力,在实际应用中养学生的新产品开发以及应用计算机绘图的能力。

1.2课程的重点内容包括:①常用塑胶材料基本知识;②常用金属材料基本知识;③常用表面处理知识;④产品结构设计总原则;⑤产品结构关系分析与结构绘图的基本要求。

2《产品结构设计》课程的教学思路

2.1选用教材。目前还没有适合工业工程专业使用的《产品结构设计》教材,所以国内普遍做法是选用产品结构设计方面教材,暂定的教材是黎恢来编写的《产品结构设计实例教程》。该教材将作者十几年的产品结构设计经验总结而成,系统、精细、全面地介绍了产品结构设计知识及设计全过程,明确了产品结构设计的概念和岗位职责,并通过讲解一款电子产品的全套产品结构设计的整个过程,帮助学生融会贯通,更加高效地学习和掌握实用技巧。

2.2教学内容。依据工业工程专业的整体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将《产品结构设计》分为六大模块,每个模块里面包括若干的章节,各章节之间既自成体系,又互相有衔接,条理清晰,通俗易懂。

①“产品材料与表面处理工艺常识”模块,主要介绍注塑工艺理论、常用塑胶材料和金属材料基本知识,以及注塑件、钣金件表面处理方法。塑胶的定义及分类方面,介绍ABS、PS、PP、PVC等的应用范围、注塑模工艺条件和化学和物理特性,重点是使学生了解注塑件的常见问题分析及解决,比如缩水、飞边、熔接痕、顶白、塑胶变形等。金属材料方面,介绍一些金属的特性和应用范围,比如不锈钢、铝、铜、镍和锌合金。常用表面处理知识方面,主要涉及塑料二次加工的基本知识,学生需要了解丝印、移印、烫印、超声波焊接、喷涂、电镀和模内覆膜等表面处理工艺。

②“塑料件结构设计规范”模块,重点介绍塑料件在设计和修改阶段需掌握的通用设计规范,比如塑料件的料厚、脱模斜度、圆角设计,能够分析塑料件的加强筋、孔、支撑面的使用范围。在细节部分,应了解塑料件文字、图案、螺纹和嵌件设计。

③“钣金件结构设计规范”模块,介绍钣金类产品设计的工艺要求,包括冲裁、折弯、拉伸、成形工艺,并且让学生了解压铸类产品结构设计的工艺要求。在此模块的教学中,应引入企业实际产品案例进行讲解,以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钣金件的设计规范。

④“塑料模和钣金模基础知识”模块,介绍塑料模和钣金模的基本类型及典型结构,包括模具概述,模具的分类、注塑机介绍等,重点讲解的是注塑模结构里面的浇注系统、顶出系统、排气系统和行位与斜顶,以及二板模和三板模之间的区别和应用,以“实用、够用”为度,学生只需了解典型的模具结构,不需要进行后期的模具设计。

⑤“产品结构布局设计”模块,主要介绍壳体形状结构、密封结构、卡扣结构、螺钉柱结构、螺纹连接结构和嵌件连接结构等知识,以及各个特征的定义、作用和设计原则,特别是特征在使用时的相互配合关系。拓展知识方面,要了解塑料零件自攻螺柱及通过孔设计规则,以及模具设计与产品结构设计之间的联系。

⑥“典型产品结构”模块,重点介绍目前国内普遍使用的三大产品(电子产品、家电产品和电动产品)的典型结构设计知识。每类产品选取一款经典的已批量的产品作为蓝本,深入解剖结构知识在产品设计的运用。比如电子产品选手机为代表产品,讲解手机产品各零部件的结构、前壳与底壳的止口设计、LCD屏限位结构设计和电池固定结构设计,以及内藏摄像头结构设计。家电产品则以电吹风为例,学生要掌握电吹风的功能、材料、结构工艺性等,了解CAD软件在电吹风设计中的应用,能对产品塑料件进行结构分析。在此过程中,还要掌握项目管理方面的知识。

2.3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提倡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化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练习相结合,增加实践课时的比例,培养产品设计的实践能力。教师引导学生建立实用合理的知识结构,强化学生的自觉体验和掌握知识的迁移能力,淡化理论和实践的界限。在基础知识够用的前提下,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项目教学法,通过在具备多媒体教学设施的校内实训基地开展新产品和新工艺的开发工作,使学生体会具体产品的外观造型和结构设计过程,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3《产品结构设计》在工业工程专业总体实训的具体应用

工艺实训总结范文6

关键词:高职;建筑施工技术;实训教学;模块化;考核机制

在高职建筑类专业中,《建筑施工技术》属于一门核心课程,是学生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进行现场施工技术及管理的必修课程。《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包含的内容丰富,有基础工程施工、砌筑工程施工、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等。以施工技术的工艺流程或某一工程部位作为课程模块划分依据,形成以岗位工作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模块,将分散的知识点进行有机整合,不断优化,能创新实训教学模式,提高实训教学质量。以下结合教学实践进行深入探讨。

一、模块化教学的内涵和优势

(一)模块化教学的内涵

模块化教学(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s,MES),是以现场教学为主、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教学模式,也被称之为任务模块[1]。MES 打破了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突出高职教育的特点和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对不同职业工种和技术技能进行分析,将教材内容、课程标准和岗位规范相结合,形成不同的教学模块。在教学过程中,MES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动性、个性化,教学活动不仅灵活,而且实践性较强,有助于合理调整教学内容,确保培养出来的人才与所从事职业相适应,真正满足市场需求。

(二)模块化教学的优势

1.学校企业协同育人

模块化教学改进了课程体系,创新了人才培养方式,将建筑市场和专业岗位联系起来,将岗位能力和课程知识、工作内容和技能培养联系起来。通过源头创新,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为就业打下基础。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对工作岗位能力进行调研分析,对本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定位,按照最新目标进行人才培养,落实到实际教学活动中。

2.及时更新课程内容

模块化教学以建筑市场的发展需求为导向,对课程内容进行动态更新,建立建筑专业技术资料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如此一来,能拓宽学生的眼界和思维,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同步进行,消除高分低能的弊端。

3.有利于学生职业发展

在横向对比(和其他高职院校对比)、纵向对比(和中职院校、本科院校对比)中,总结成功的教学组织和管理经验,为模块化教学设计提供支持,合理设置教学任务和目标,突破传统教学管理的瓶颈和束缚。学校与企业、行业甚至政府联合开发具有职业生涯发展意义的模块库,学生自主选择对接,能实现学生职业生涯的多元化发展,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

二、高职《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实训教学现状

实训教学是《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的组成部分,目前来看实训教学中存在一些缺陷和问题,制约了教学水平提升,总结如下:

(一)教材内容滞后

近年来我国建筑行业发展迅猛,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层出不穷,施工规范标准也不断更新。然而,《建筑施工技术》使用的教材内容滞后,多是传统施工技术的总结和应用,新型技术的涉及较少,与建筑市场存在一定脱节。

(二)教学方法单一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强,直接服务于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而且知识内容跨度大,学习起来有难度[2]。目前实训教学方法单一,多是教师指导演示后,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不仅学习兴趣较低,而且实训效果较差。

(三)实训手段较少

从实训手段来看,高职院校重视实训教学环节,提出实训基地、顶岗实习等方法。但是,高职院校多采用 2.5+0.5 或 2+1 模式,为了保证理论教学质量,实训教学时间难以保证,且现有的实训手段过少。

(四)实训资源不足

建筑专业实训资源不足,一直是困扰高职院校的重要问题,究其根源在于建筑工程项目规模大,实训需要的场地要求高,且相关仪器设备比较昂贵,高职院校在实训资源的配置上存在较多短板。

三、《 建筑施工技术 》课程实训模块化教学方法

(一)教学原则

实训模块化教学,关键是筛选和提炼实训模块,遵循三个基本原则:一是具有代表性。即在建筑施工现场经常用到的一些项目技能,如模板安装、脚手架搭设、钢筋绑扎、墙体砌筑、抹灰、饰面等项目,训练学生的基本实践动手能力。二是层次分明,多种样式。组别之间形成差异化,难度从简单到复杂层层推进。三是利用虚拟仿真技术,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既可丰富教学资源,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实训课程体系

基于以上原则,结合《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目标,实训课程划分为 3 个大模块,13 个子模块,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见下图 1。

1.单一项目模块

依据 MES 教学模式的指导,将学生分成每3 ~ 5 人一组,每组完成一个工作任务的过程来编制。教学计划如下:(1)挑选实训项目。根据学生今后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在建筑工程技术各分部分项工程中挑选有代表性的项目,形成个性化实训项目表。这五个项目涵盖了砖混结构、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三种常见的结构类型,以及基础工程、主体工程和装饰装修工程三大工程。(2)编制个性化实训任务书。针对每个实训项目编制任务书,根据在工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有针对性地编制不同的操作内容。(3)集成材料工具和教学资料。每一个项目实训中,先对使用到的材料和工具进行准确计算,并按要求截取成相应的尺寸。再将钢筋弯制成型,将模板按需要切割成块,将钢管按任务要求尺寸切割。然后请专业技术工人,利用这些材料完成项目的钢筋、模板、支架、砌筑、装修等操作,并将理论计算和实践操作过程摄制成教学录像。最后将这些材料、工具及教学资料进行包装,全部集成到一个材料柜里,形成集成化[3]。(4)按项目流程开展实训。①理论计算:根据任务书要求,进行力学计算,根据结果设计并绘制图纸;②施工准备:根据任务书中的建议图纸,进行材料下料计算,填写施工工具表,编制工程量清单;③答辩落实:计算完成并正确后每小组每个成员,就理论部分向教师讲解并回答教师的提问,将知识落实到每个同学;④实训操作:通过理论关后,学生领取与任务书相应材料柜,利用材料柜内的材料和工具,在实训馆指定的工位完成测量放样、施工操作、质量检测、资料整理等实践内容;⑤作品讲解:各小组按任务书要求完成项目后,由每个小组的组长向全班同学讲解自己的项目是如何计算、操作,并将图纸与实物一一对应起来;⑥清理总结。

2.综合实训模块

综合实训模块,主要是完成一个规模较大、功能齐全的建筑结构模型,设计相关空间布局,包括客厅、卫生间、厨房、卧室、阳台、楼梯等。将常用的、不同类型的梁板柱结构构件整合,如柱子包含了框架柱、构造柱及异型柱,梁包含了不同配筋形式的框架梁、主次梁、井字梁,板包含了双层双向及分离式的单双向板等。在综合实训模块中,让学生将零碎化的知识整合起来,经历工程项目建设的各个阶段。掌握施工技术和管理方法,培养独立分析能力,能有效解决实际生产问题。此外,树立安全质量意识,培养职业道德,在日常教学中养成团结协作、吃苦耐劳、敢于拼搏的工匠精神[4]。

3.虚实结合加强模块

虚拟仿真技术应用在实训模块化教学中,能创设出逼真的教学情境,方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动手操作能力。(1)校企合作开发仿真实训动画。为了便于教学,提升学习兴趣,根据现有图集的细部规定,将每个构件的侧重点通过仿真动画展示出来。尤其是一些关键数据和细部构造的表现,采用高仿真的三维展示手段,让体验者身临其境,全方位查看这些细部构造和关键数据,使抽象的平法图集知识和施工工艺技术变得形象易懂[5]。(2)融内业计算与业外实践于一体。每个实训项目既涉及内业计算,又涵盖了施工工艺流程排序与施工工艺重点的把握,全方位训练了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3)虚拟仿真软件学习与操作。软件所包含的构件实训模块,均具备任务书、指导书、教学视频、钢筋计算、模板计算、施工工艺流程学习与考核、虚拟仿真动画观看、理论成绩统计等内容,与硬件配套达到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效果。

(三)合理设计考核机制

由教师制定和分配项目,学生主动参与项目的实施,充分调动学生的动手实践热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规定时间内,对学生项目完成情况进行分项评价。评价覆盖项目实施全过程,包括最开始的项目分组,小组理论答辩考核,具体项目实施过程的考核,项目成果的考核,项目分析报告的考核,虚拟仿真操作的考核等。

四、实训模块化教学成果

(一)激发学习兴趣

实训模块化教学,以项目任务的完成为主轴,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重大变革。对学生而言,通过学习能掌握建筑岗位的作业流程,掌握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在解决问题、完成任务、考核评价后能将知识点融会贯通,并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实现全方位人才的培养目标。在实训教学中,计算机、多媒体、虚拟仿真等技术的应用,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还能激发学习兴趣,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有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二)提升技能水平

实训模块化教学,真正实现了专业与产业对接、岗位与学生对接。在实训过程中,通过合理的加法和减法,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更明确了培养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按需施教,学以致用,增强了教学针对性,避免了盲目操作、无序管理,切实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三)增强团队协作精神

实训模块化教学,采用小组合作式,每组完成一个工作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每个组员分配角色和任务,并非一个人就能完成。在相互协作的环境下,有利于学生学会与人相处,培养人际沟通能力,严格遵守职业规范和道德。这种实训模式,与真实的工作场景更为接近,让学生认可并尊重每个成员付出的努力,增强其团队精神和归属感。

五、结语

工艺实训总结范文7

在高等学校,实验队伍一般是指负责实验技术的人员,其工作包括实验的前期准备、实验相关仪器设备的培训与维护、实验室管理等。当然,随着我们国家高等学校的发展,实验队伍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其职责需重新定位,实验队伍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必须参与日常的实验教学和科研工作。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起来,实训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才能相得益彰。高校发酵工程技术综合实训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具备良好的实际操作能力,这就要求教学专业老师与实验队伍配合默契,互相尊重,既分工又合作,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发酵综合技能。高校发酵工程技术综合实训突出的是接近实际生产,为此,高校要配套专项经费用于实验仪器设备采购及后期维护、实验队伍技能培训、实验耗材支出等,使实验配套尽量达到发酵实训要求。目前高校实验室改革已由课程实验室组建成为综合实验室或专业实验室。高校可统一协调,建立一个满足发酵专业教学综合需要的公共性实验平台。实验平台化,会让教学更加方便,对于学生,不同实验可以在同一实验中心完成,利于节省时间,方便交流合作,提高学习效率。

2实验理论知识的教学与安全教育

高校发酵综合实训是模拟企业发酵车间的生产过程而开展的综合性实验,实验理论教学包括种子的制备、发酵培养基的配制及灭菌、种子质量控制、接种、发酵中间分析及代谢调控及产物分离纯化等内容,教学工作量大,难度高。为此,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购买高仿真模具进行形象教学,或者开展计算机虚拟仿真教学,学生可以系统地了解发酵相关仪器设备及整个发酵工艺特点;此外,可请仪器厂商或发酵企业的工程师开展公益性技术讲座与座谈,他们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对仪器设备的理解往往最深入,其讲解更加实用且易懂。当然,由于发酵实训涉及到蒸汽和压力容器,具有一定的安全风险,所以在教学时应把安全教育摆在第一位。应确实做到保证每位学生熟悉实验平台及周边环境,比如水阀、电阀、消防设施及出口位置,对学生进行消防培训,至少要求学生掌握正确使用灭火器的方法。对可能存在危险的实验,一定要要求学生做好防护措施,如穿实验服,戴防护眼镜、橡胶手套等;实验进行时,应要求学生密切注意实验进展,不准随意离开岗位;对一些可能出现的安全事故,要有紧急预案,对一些常见的中毒情况应掌握急救措施。

3生产实训

3.1岗位设置和管理

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模拟发酵企业车间的管理框架结构,设置车间主任、各工艺班长、普通操作工三种岗位,分别有教师和学生担任相应的职务,互相配合,共同完成生产实训的工作。教师任车间主任,组织实验平台生产实训工作,布置各项实验任务;学生骨干任工艺班长,完成主任布置的任务,抓好班组的生产管理,督查发酵工艺指标的执行情况,按要求做好交接班工作;普通学生为操作工,负责具体的实验操作,及时准确的填写岗位原始操作记录。

3.2全程模拟企业生产开展实训

实训往往以某一具体实例开展,如利用大肠杆菌生产色氨酸。原料采购,保藏及领用、仪器设备维护、生产工艺控制、产品质量保证等生产工作都是学生实训的内容,通过实训,学生明白企业是如何进行产品研发与生产的,知道企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还能帮助学生自我定位,进一步提升其应职应岗的能力。

3.3实训考核

实训结束后一定要开展总结大会,肯定学生的工作和成绩,也应指出还存在的不足之处。不以成败论英雄,不能根据实验结果单纯的用成绩评判学生的优劣,实验结果均有偶然的因素存在,学生只有具备分析问题的能力才能算合格的学生。企业需要的是懂技术会创新的综合性人才。

4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高校与相关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学生通过工厂生产环节的实习和观摩,将课堂理论知识于实践认知相结合,进一步巩固和加深所学的发酵理论知识。实验平台是模拟大型生产的小试环节,一般发酵小试后进行中试发酵实验,最后进行大生产,这还涉及到其他很多问题,如发酵车间的设计和改造,设备的选型,工艺放大的调整等,只有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知企业大生产,才能让其明确专业特色在企业中的作用。

5结语

工艺实训总结范文8

关键词:装饰材料;施工工艺;教学改革

目前,学生对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知识只停留在课堂上的理解,学生对各类材料及工艺流程未真正吃透,只是片面、机械化记忆,面对市场的快速更迭,如何把握时代变化,做到教学有效、学习有效是现阶段研究的重要课题。

1建筑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课程的特点

建筑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课程材料种类繁多,主要材料有石材、木材、陶瓷、玻璃、金属、石膏板、涂料、织物、塑料等九种,并且材料的物理特性、力学特性、耐久性、功能性、经济性等特征大不相同,施工工艺、施工价格、施工条件也千差万别。如仍保持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教好、学生学好该课程还具有一定的难度,基于本课程对于后续学习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教师应突破传统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既轻松又全面地掌握本门课程至关重要。

2建筑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2.1更新教材内容

现阶段本校该课程虽选择的是近几年编写的教材,但材料及施工工艺更迭速度较快,施工标准不断更新,学生从认识到理解到实践相对滞后,达不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导致毕业即失业,失去了教学本身的意义。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关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思想,关注建筑装饰产业发展新业态、新模式,结合专业特点,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工匠精神、职业道德等内容。实训教学内容应基于真实工作任务、项目及工作流程、过程等。

2.2丰富教学方法

建筑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内容较多、更新较快、标准较细,教师既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提高其主观能动性,教师教好本门课程既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以及丰富的工程实践经历,还要具有较好的教育教学能力,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教授该课程,现总结出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2.2.1混合教学法

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说,其学习主动性较差,对书本文字兴趣较低,教学难度较大。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可以在保证停课不停学的宗旨上,在课堂中引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如运用翻转校园、蓝墨云班课等线上软件,课前上传相关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如常见的木材、石材等天然材料,利用调研、投票、讨论、头脑风暴等方式让学生对材料有一定的基础认识,课上针对材料的特性、应用领域、环保性能等重难点进行分析,课后运用相关软件测试学生的掌握情况,并提出拓展问题供学生课下巩固,学生可随时随地上传文件、图片、音频等教学资源进行共享并讨论,学生可以借中国大学慕课(《室内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建筑装饰材料与实务》《建筑装饰施工图绘制》等)、智慧职教、建筑云课(《建筑材料》《土木工程施工》等)等作为学生的线上学习资源,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适用“互联网+”时代下的教学生态,学生寓教于乐,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2.2.2虚拟仿真法

建筑装饰施工有水电、墙地面、顶面等工艺,每个工种工艺复杂、周期较长,应注重教学的实效性,由于学生去现场参观的时间有限,本课程应积极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引入典型施工案例,教学中可以运用虚拟仿真、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信息技术手段,教师应规范操作、有效示教,可以运用仿真技术制作施工工艺流程及细节图,让学生清晰直观地观察施工工艺流程,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基于项目施工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育学生的职业精神。可见,虚拟仿真技术是现代教师亟需掌握的一种教学方法,该方法成本较低、制作灵活、直观生动、安全可靠、新颖高效,能够较好地营造教学氛围,提高教学质量。

2.2.3实践实训法

根据本课程特点,可以结合实践实训,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现本校运用的教学方法包括:第一,材料进课堂,让学生可以近距离观察、触摸,组织学生做实验,测试材料的强度、硬度、吸水率等基本特性,提高学生的自我分析及归纳能力。第二,组织学生走访建材市场,教师提供任务表,学生对材料及工艺进行走访,分别对材料优缺点、价格、适用范围、工艺流程等进行调研,并进行PPT汇报。学生经过自己的探索去了解相关材料及工艺,教师进行补充,学生对材料的特性记忆会更加深刻、理解会更加透彻。第三,教师应通过不断收集材料及现场拍照、拍视频等形式,将新材料及新工艺引进到课堂,及时更新、丰富教学内容。第四,组织学生就近到施工现场进行学习,如本校教职工公寓已经交房,装修进度不一,先后组织学生现场学习施工流程,课下学生可持续走访项目进度,拍照或拍视频上传至班级,实时资源共享,掌握完整的施工流程。第五,组织学生参观精品装饰工程,如宾馆、住宅样板间,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设计能力、功能划分等思维能力,开阔学生的思维及眼界。

2.2.4项目教学法

教师应关注热点设计,开展引导式教学,布置相应任务,从量房、平面布置、顶地面图、立面图、效果图等方面进行材料及工艺分析,学生按照自己的设计思路,完成一整套属于自己的设计,如学生自由组合一家小型工作室,学生分别负责设计师、项目经理、造价师等职务,根据客户要求进行完整设计,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教师在此过程中进行辅助,对于不合理的设计及难点部分给出适当的建议,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及工作打下良好的职业基础。

2.2.51+X课证融通

当前大力提倡1+X证书制度,学生在拿到毕业证的同时也可以拿到技能证书,公司可以根据不同种类证书快速找到与岗位匹配的员工。该课程和制图与识图大赛紧密联系,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大赛评分标准进行授课,学生不仅能够了解材料与工艺,还可以按照标准进行绘制,学生不仅可以修到学分,还可以考取证书,学习驱动力得到了加强,达到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目的,促进了育训结合、书证融通。

2.3改革教学标准

应合理改革该课程的教学标准,本课程共72课时,其中理论教学30课时、实践教学42课时,根据学校实际使用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结合本校学生情况进行学情分析,确定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合理应用技术、方法和资源等组织教育教学,教师提供有效的参考资料,严格督促,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完成整套设计方案。本课程的考核标准应全面、合理,不能一刀切,主要以学生平时课堂表现情况、方案设计为主,学生互评、指令设计、特长展示为铺,进行多维度的考核评价,并持续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专业课程应基于工作任务进行模块化课程组织与重构,采用强化能力培养的项目化教学等行动导向教学方法。

3总结和展望

建筑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施工能力、报价能力,对从事设计师、项目经理、全屋定制、材料管理等职业打下较好的理论基础。本校主要运用的混合教学、虚拟仿真、实训教学、课证融通等教学方法初见成效,通过对课程的不断探索,以期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更好的、更科学的教学方法,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在今后的教育改革中还需要进行以下几方面努力。

3.1优化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

该课程可以与CAD软件结合,教师进行理论讲解,学生根据要求绘制施工图,进而加深理解及记忆,并能够合理应用于实践中。教师要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接受情况,对接企业所需人才标准,帮助学生做到毕业即上岗。

3.2加大学校的支持力度

本课程对实践能力的要求较高,属于建筑装饰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应加大学校对该课程的支持和投入力度。第一,学校可以建设建筑装饰实训室,包括材料展厅、工艺展厅、小型作坊等,供学生学习参观、动手操作。第二,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外出调研和实践。第三,为教师提供外出学习和锻炼的机会,提升教师的知识储备和教学能力,为提升教学质量提供基础和保障。

3.3加强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