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物治疗法范例6篇

细胞生物治疗法

细胞生物治疗法范文1

[关键词]血液肿瘤 治疗 技术

中图分类号:R7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5-0299-01

一、生物治疗概念

血液肿瘤生物治疗简单来说就是针对肿瘤细胞的生物学特征而进行的治疗,与传统肿瘤治疗所采用的化疗、放疗有本质的区别。传统的化疗、放疗在血液肿瘤的治疗中,无法完全杀死血液肿瘤细胞,导致血液恶性疾病复发率高,同时,化疗、放疗时,无法对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进行区别对待,导致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也损伤了患者的正常细胞。

二、生物治疗的分类

按照治疗原理的不同,一般情况下,我们将血液肿瘤的生物治疗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间接抗肿瘤方法,即杀伤或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主要通过细胞因子、细菌、疫苗、药物或基因导入等方法,来激活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的效应细胞和它所分泌的细胞因子的方法来完成;另一类直接抗肿瘤方法,主要是直接干扰肿瘤细胞的生长、转化或转移。当前临床治疗中,主要采用的生物治疗方法有以下几种:

1、细胞因子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基因工程技术在医学领域得到大规模运用后,大量的生物制剂在临床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中,细胞因子是当前临床应用最为广泛、治疗效果最好的一类。当前,在血液肿瘤治疗中常用的细胞因子主要有干扰素(IFN)、白介素(IL)、集落刺激因子三种。

1)干扰素(IFN)

干扰素(IFN)主要分为三大类:IFN-α、IFN-β、IFN-γ,在血液肿瘤的治疗中,干扰素(IFN)的主要作用包括:直接抗病毒作用;增强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复合物(MHC)和肿瘤相关抗原(TAA)表达;增强自然杀伤(NK)细胞的细胞毒作用;增强抗体依赖性细胞的细胞毒(ADCC)作用;直接发挥抗细胞增生作用和抗血管生成作用。

2)白介素(IL)

白介素(IL)简单来说就是一种可以调节细胞反应的可溶性蛋白或糖蛋白,它主要产生至:B细胞、T细胞、骨髓基质细胞和单核细胞。

3)造血生长因子(HGF)

造血生长因子(HGF)是对一类细胞因子的统称,这类细胞因子的特点就在于它们对造血细胞的生长、分化、成熟、增殖等都有着一定的调节作用,对成熟的造血细胞也有着功能激活的作用。临床上,这类细胞应用较多的主要有: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粒细胞集落生长刺激因子(G-CSF)和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等。

4)肿瘤坏死因子(TNF)

肿瘤坏死因子(TNF)主要分为两种,即由巨噬细胞分泌的TNF-α和由淋巴细胞分泌的TNF-β。目前,TNF-α在临床上的运用较为广泛,它不但对肿瘤细胞本身具有细胞毒性,还能摧毁实体瘤周围的血管上皮组织,最重要的是它可以通过形成血栓,来阻止血液对肿瘤细胞的营养供应,最终导致肿瘤的出血性坏死、消退或消失。

2、过继性免疫细胞治疗

过继性免疫细胞治疗的治疗原理是通过给血液肿瘤患者输入或注射抗肿瘤免疫效应细胞来直接杀伤肿瘤细胞,或是通过其激活患者机体的免疫反应来杀伤肿瘤细胞,以此来达到治疗血液肿瘤的目的。

过继性免疫细胞治疗的主要实施步骤包括:首先,提取患者的外周血;其次,从提取的外周血中分离出肿瘤杀伤细胞,并对其进行培育,使其在量上得以扩充;最后将扩充后的肿瘤杀伤细胞输入或注射进患者体内,使其可以直接杀伤肿瘤细胞,或是通过其激活患者机体的免疫反应来杀伤肿瘤细胞。治疗肿瘤采用的过继性免疫细胞主要有: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和树突状细胞(DC)。

3、单克隆抗体

部分单克隆抗体在血液肿瘤的治疗中起着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此外,单克隆抗体最大的特点不在于杀死肿瘤细胞,很多单克隆抗体都不具备直接杀死肿瘤细胞的特点,这一部分单克隆抗体在治疗肿瘤时,主要是通过交联方式,携带一种细胞杀伤介质,这种介质定点抓哟用与肿瘤点,这就让单克隆抗体在抗肿瘤效果增加的同时,也减小了对正常细胞的损害。肿瘤治疗中运用的单克隆抗体主要包括:利妥昔单抗、曲妥珠单抗、吉妥单抗、阿仑单抗、西妥昔单抗、贝伐单抗、依决洛单抗。

4、诱导分化治疗

诱导分化治疗在我国最早的应用,是上世纪80年代,上海瑞金医院采用的全反式维甲酸(ATRA)治疗急性早幼粒白血病(APL)。目前,我国已经在治疗APL成功的基础上,将诱导分化治疗研究的范围扩大到了,浆细胞肿瘤、恶性淋巴瘤、成人T细胞白血病、CML及其他髓细胞白血病等血液肿瘤。当前肿瘤治疗中运用的诱导分化剂主要包括:外源性分化和内源性分化两种。

5、基因治疗

基因治疗目前还处在研究阶段,还存在许多局限和不可预知,无法在临床中得到广泛的运用。基因治疗的原理是:将人相应的正常基因与温和病毒DNA重组,构成杂合重组DNA,利用病毒感染作用,将基因导入人体细胞,并整合至人染色体中,取代突变基因,补充缺失基因或关闭异常基因,从根本上治疗恶性肿瘤。当前基因治疗主要的方法包括:基因置换、基因修复、基因增补、基因失活、免疫调节等。

细胞生物治疗法范文2

[关键词] 糖尿病非药物疗法;胰腺组织修复;保护胰岛细胞;干细胞疗法;基因治疗;β细胞重组激活技术; 胃转流手术; 中枢平衡仪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2(c)-0191-03

糖尿病是一种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糖尿病的病因主要有遗传因素、病毒感染、肥胖等,临床表现为“三多一少”,即多尿、多饮、多食和体重减轻,最终还会出现很多严重的并发症,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感染、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等。它被称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隐形杀手”,具有并发症多、危害大,治愈难的特点。目前,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预计到2025年可达到3亿人之多,成为继心血管和恶性肿瘤之后的第三大非传染性疾病,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和社会发展[1]。既往的治疗方法是长年服用降糖药,只是把血糖高这一现象消除了,但并未改变糖尿病的根本问题,也就是胰岛细胞功能低下的问题,长此以往,不但病没治好,还会出现诸多并发症,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缩短患者的寿命。到目前为止,国际上还没有一个确切的方法能根治糖尿病,但无数的专家、科学家都在不懈地努力钻研这一难题。研究出了很多与既往单纯降糖药物疗法截然不同的根治性的非药物治疗方法,如:“胰腺组织修复疗法”、“保护胰岛细胞的综合疗法”、“干细胞疗法”、 “基因治疗”、 “973生物β细胞重组激活技术”、“胃转流手术疗法”以及“中枢平衡仪疗法”等,这些新发明的疗法具有革命性的根治性的光明的前景和未来,打破了既往单纯降糖治疗“治标不治本”的僵局,使患者摆脱长年服药和注射胰岛素的痛苦。下面是笔者收集多方资料,把近年来新的非药物疗法综述如下。

1 胰腺组织修复疗法

该方法是首先分离出“纯化胰腺因子”,再将其转输给患者,从而激活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的一种临床应用技术。

1.1 原理

“胰腺因子”是从严格筛选的新生儿3 h以内的脐带血细胞中提取出来的,再通过穿刺、微创介入或静脉注射等方式,将“胰腺因子”注入体内,促使胰腺因子快速到达胰岛细胞中,并起到如下作用:①修复受损的胰岛细胞,增加胰岛素的分泌量,达到降低血糖的作用。②调节免疫及适应性免疫应答,通过增加胰岛素受体数量减少者的受体结合点、增加低亲和性的结合点的数量,从而增强病人对胰岛素的敏感性。③促进患者自身胰岛细胞分化,使新生的胰岛细胞代替已受损的胰岛细胞,提高患者自身胰岛素的分泌水平。通过上述受损胰岛细胞修复、提高胰岛素受体数量、促进自身胰岛细胞分化的三重作用的结合,从根本上解决了糖尿病胰岛素不足和提高胰岛素敏感性的问题,从而达到根治糖尿病的作用。

1.2 疗效

目前,“胰腺组织修复疗法”已顺利通过了临床研究阶段,现已成功治疗糖尿病数万例。与传统治疗方法相比,需要的时间更短暂,治疗效果更显著,受到越来越多糖尿病患者的青睐。患者在接受“胰腺组织修复疗法”治疗48~72 h后,血糖已明显下降,需要服用的降糖药量明显减少,在治疗1~3个月后,患者血糖平稳,逐渐摆脱了药物治疗。

1.3 适应人群

①1型糖尿病;②糖尿病合并肾小球硬化,慢性肾功能不全(1和2级);③不稳定糖尿病;④糖尿病并发感染者,免疫系统功能低下者;⑤对各种方法治疗无效的营养缺乏性软组织溃疡;⑥磺脲类药物抵抗,需用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2]。

2 保护胰岛细胞的综合疗法

对于糖尿病的治疗,传统的治疗方法很少考虑如何提高胰岛的功能和靶器官的状况的问题,而是只注重降低病人的血糖。对功能逐渐衰退的胰岛而言,长期的口服降糖药,并不断地换药,无疑是鞭打“疲马”,长期这样下去,不但让病情容易恶化,还会造成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保护胰岛细胞的综合疗法”的特点在于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减轻高血糖毒性对机体组织和全身血管以及微循环的损害,快速增强胰岛细胞和胰岛素受体的生物活性,修复患者全身组织受损的神经纤维,修复人体受损的胰岛细胞,使人体分泌出更多的、高质量的内源性胰岛素,不仅能平稳地控制血糖,还能营造良好的人体组织细胞代谢环境,同时也延缓与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保障了糖尿病患者的长寿与高质量生活。通过12万人次的临床应用,效果良好[3]。该方法已成为目前治疗糖尿病的又一科学手段。

3 干细胞疗法

干细胞移植是一种再生医疗技术,是指通过对干细胞进行分离、培养、诱导、甚至基因修饰等过程,在体外繁育出全新的、正常的甚至更年轻的细胞、组织和器官,并最终通过对患者进行细胞、组织或器官的移植实现对疾病的治疗。该疗法的长期治疗效果还有待进一步临床研究[4]。CLm洱吧下载VIP讲座。

美国和巴西的一个联合研究小组用干细胞疗法治疗糖尿病获得突破。患者接受治疗后,身体内可自行产生胰岛素,无需再接受外源性的胰岛素注射。研究小组在巴西招募了15名志愿者,均为I型糖尿病的患者,年龄在14~31岁之间。研究人员首先刺激患者体内生成新的干细胞,然后从血液中把它们提取出来,接着通过化学药物治疗促使患者的免疫系统停止运作,然后再把之前提取的干细胞注射回病人体内,形成新型的免疫系统。结果显示,15例需要胰岛素注射的糖尿病患者在接受干细胞疗法治疗后,有11例患者在注入干细胞后,体内马上产生了胰岛素,不需要再注射外源性胰岛素。另有2例患者,在接受干细胞治疗后,1年多仍需适量注射胰岛素,但他们最终还是摆脱了每天注射胰岛素的困扰。目前,参加实验的绝大部分患者已经摆脱了对胰岛素的依赖,也不需服用其他药物。其中第一位接受实验的患者不注射人工胰岛素已有3年。虽然不少患者在实验过程中有反胃、呕吐和脱发的现象,但这些不良反应没有持续太久就消失了。专家指出,尽管干细胞移植作为一种治疗方法还不成熟,但这个实验的成功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人员还需要对干细胞移植疗法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以确定它能否作为I型糖尿病的普遍疗法,并全面评估它的安全性和疗效[5]。

4 基因疗法

糖尿病的单一蛋白质缺陷,使其成为理想的基因治疗研究对象。目前,基因治疗糖尿病的方法可分为以下4种: ①基因矫正,将致病基因的异常碱基进行纠正,保留正常部分;②基因置换,用正常基因替换病变基因;③基因增补,不去除异常基因,于病变细胞或其他细胞植入目的基因,使其表达产物补偿缺陷基因的功能,或使原有功能得到加强;④基因失活,在翻译和转录水平上阻断某些基因的异常表达[6]。

迄今为止我国糖尿病基因治疗的最新治疗方法之一是糖尿病专家王执礼教授的基因疗法[7]。该方法是用一种特殊的穿刺针取下患者的肌肉细胞,把组织细胞在无菌条件下粉碎,再分离成单细胞,培养在特定的培养液中。待细胞繁殖到一定程度时,采取生化方法将人的胰岛素基因 “组装”到这些肌肉细胞内,培养一阶段后,上述细胞就具备了分泌胰岛素功能,最后根据患者需使用的剂量,向其体内注入适量的已具备分泌胰岛素功能的肌肉细胞[8]。该疗法大大增加了降糖效果,明显减少糖尿病的并发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得以提高,使患者摆脱了长期服药的痛苦。相信随着基因转移的安全问题,基因表达的高效、稳定、持久的问题,免疫问题等的解决,必将会迎来糖尿病基因治疗的新阶段。

5 “973生物β细胞重组激活技术”

“973生物β细胞重组激活技术”是采用生物芯片、基因培养、生物固化穴位等技术,有效地使胰岛β细胞得到增殖,排除胰岛素抵抗。该疗法是首先提取自身骨髓胚芽β细胞,进行纳米转基因修饰,通过基因分离、转染、纯化,使之具备修复致病源的特殊基因片段,并将其回输体内,使其快速分裂为优质β细胞。经治疗之后,不但患者可自身产生足够量的优质胰岛素,满足身体需要,而且胰岛素分泌量可以受体内血糖水平的调节,不会发生血糖过高或过低的现象[9]。该疗法2012年已在北京地区开始临床收治,期待有更好的疗效。

6 手术疗法-胃转流手术(胃旁路手术)

该手术是2004年从美国引进的新技术,2010年经过我国专家组的精心计算,针对亚洲人的体质,对“胃转流术”进行了改良设计,称之为改良式“胃转流术”,也称中国式“胃转流术”。改良式“胃转流术”是将胃的上1/3处与空肠吻合,使食物不经过胃的下部和十二指肠,只经过一部分的胃直接进入空肠、回肠。做完这种手术后,食物的生理流向改变了,消除胰岛素抵抗现象与胰岛细胞非正常凋亡的现象,使糖尿病得到彻底治愈。

6.1 消除胰岛素抵抗现象

在胃窦部和十二指肠及部分近段空肠分布着大量的K细胞,一旦有食物刺激,K细胞就会分泌胰岛素抵抗因子。“胃转流术”通过胃减容术、胃肠吻合术、肠肠吻合术,改变了食物的生理流向,手术后转流区K细胞不再接受食物刺激,即停止胰岛素抵抗因子的分泌,胰岛素抵抗现象消失,糖代谢恢复正常。

6.2 消除胰岛细胞非正常凋亡的现象

因为受过量胰岛素抵抗因子影响,胰岛细胞凋亡速度加快,胰岛功能逐渐衰退。术后,远段空肠及回肠提前接受食物刺激,就会增加内分泌调节肽(PYY)、GP1等一些细胞因子的分泌量,上述细胞因子都有下述共同的作用:①直接降血糖;②消除胰岛细胞的凋亡;③刺激胰岛细胞增殖,促进胰岛素分泌④保护胰岛细胞的功能[10]。因此,手术后胰岛细胞大量增多,胰岛功能得以恢复正常,糖尿病得到根治。

7 “中枢平衡仪疗法”

最新的科学认为,糖尿病除了已知的遗传、肥胖、病毒感染等因素外,主导病因是内分泌中枢平衡失调,我国科学家制造出了“中枢平衡仪”仪器,该平衡仪治疗机理如下:①在主机特定软件运行的控制下,通过脑中枢平衡终端装置对主管胰岛素分泌的内分泌中枢进行平衡调节,纠正错误指挥信息,恢复正确的指挥过程;②内分泌中枢平衡后,可以修复受损β细胞,增加胰岛素的分泌量;③明显改善胰岛素受体缺陷,增加胰岛素敏感性;④显著促进微循环,改善胰岛组织器官的血液供应;⑤活化代谢功能,促进代谢废物的排出[11]。目前,该疗法已初见成效。

综上所述,糖尿病单纯依靠降糖药物治疗,治标不治本,长期应用降糖药物,不但不能根治糖尿病,而且会出现很多毒、副作用,长此以往,病情不断加重,还会出现心、脑血管并发症、糖尿病足、糖尿病肾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感染等诸多并发症。极大地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缩短了人的寿命。非药物疗法正是应运而生的斩新的、突破性的根治性的治疗方法。它们的机理都是从改善和保护胰岛功能方面着手,从根本上解决了胰岛细胞的数量不足、胰岛素自身分泌量的不足、以及胰岛素抵抗现象,这些问题解决了,糖尿病的彻底治愈就大有希望[12]。非药物疗法目前都在开展临床应用,疗效也很可观,但还存在很多不足,例如: 基因转移的安全问题,基因表达的高效、稳定、持久的问题,免疫问题;手术疗法的不良反应问题,非药物疗法的疗效持久的问题等。未来根治糖尿病的非药物疗法的疗效必将超过药物疗法,上述非药物疗法是根治糖尿病的新的正确的研究方向。尤其是基因疗法,具有广阔的前景和未来。也可以采取上述非药物疗法中某2种以上的方法联合并用的措施。相信无论上述哪一种非药物疗法,只要能有进一步的突破,都将成为造福人类的先驱。期待科学家们能有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期待糖尿病能够根治的那一天早日到来。

[参考文献]

[1] 郑丽,徐涛. 糖尿病研究进展[J].生命科学:糖尿病专题,2012,4(7):606-610.

[2] 北京糖尿病治疗中心. 胰腺组织修复疗法[J].百度文库医药卫生.基础医学[DB].2012,6,29.

[3] 王执礼.糖尿病治疗贵在个体化[J].解读胰岛细胞综合疗法[DB].2012,12,9.

[4] 吴志香.1型糖尿病基因治疗进展及相关问题[J]. 医学综述杂志,2004,10(6):322-324.

[5] 葛秋芳.干细胞疗法治疗糖尿病获突破[J].医药经济报医药前沿:A06版,2007(10):12.

[6] 百度文库.基因治疗糖尿病所采用的方法[J].医药卫生:基础医学,2013.

[7] 王执礼. 王执礼教授国家图书馆公益讲座纪实[DB].2012.

[8] Shuyuan, Chen Masayuki, Shimoda Jiaxi, et al. Transient overexpression of cyclin D2/CDK4/GLP1 genes induces prolifer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ofpancreatic progenitors and mediates islet regeneration[J]. Cell cycle (Georgetown, Tex.),2012,114:695-705.

[9] Jietn.糖尿病治疗最新进展.寻医问药网[DB].2012,10,30.

[10] 王黎生.治疗糖尿病的新方法-胃转流手术[J].求医问药杂志,2010(12):14-15.

[11] 邓和平.治疗1型糖尿病的“中枢平衡”的新思维模式[J]. 医药卫生:基础医学,2013(3):29.

细胞生物治疗法范文3

【关键词】 树突活细胞;瘤病毒;尖锐湿疣

由于目前没有特效的抗病毒药物,尖锐湿疣的治疗必须采用综合治疗,本治疗是对HPV病毒感染提出的一套完整的综合治疗方案。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临床医疗模式也发生改革。本治疗是运用分子生物学和生物治疗技术,通过定向提高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从根本上治疗反复发作性尖锐湿疣的一种新型生物治疗方法。这种疾病采用传统的激光及放化疗均无法治愈,普通理化治疗只消除外在的增生,而非针对特异病毒及特异病理改变,对深部及周围的游离病毒、胞内病毒和潜伏病毒无效,所以要做到根治人瘤病毒(HPV)十分困难。目前主张利用分子生物学及细胞免疫学技术,获得患者被感染病毒致敏的活性免疫细胞,利用免疫细胞的靶向游走及免疫活性,深入到病灶深部及周围病变组织,彻底杀灭感染深层及周围的游离病毒和胞内病毒,并提高针对患者感染病毒类型的免疫功能,对患者实行个体化综合治疗。我们自2004年5月~2005年7月采用该项目用于尖锐湿疣的临床治疗,到目前为止,已有200多例尖锐湿疣患者接受了该技术的治疗,并对其疗效和安全性进行了临床试验,获得满意的预防及治疗效果,复发率由普通疗法的75%降至4%,并为预防泌尿生殖器系癌变的发生提供了有力措施,产生了较大的社会效益。

1 资料与方法

1.1病例入选标准

(1)临床上检查为典型尖锐湿疣及5%醋酸白试验阳性者;(2)患者年龄不限,性别不限;(3)无严重心、肝、肾等器质性疾病;(4)征得患者本人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并按试验方案用药及随访。

1.2病例排除标准

(1)未按规定完成疗程者;(2)未按时复诊者。

1.3对象

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54例,男26例,女28例,平均发病年龄40.6岁,平均病程8个月。对照组54例,男28例,女26例,平均发病年龄41.2岁,平均病程7、6个月。

1.4治疗和试验方法 两组患者均首先予以激光治疗,去除大部可见的疣体组织,但保留个别典型疣体作为治疗观察的靶皮损。对照组用重组干扰素治疗,300万U/天,肌肉注射,疗程1个月;治疗组采用树突细胞免疫治疗方法,抽患者外周血20ml,留取1ml做流式细胞仪检测,其余提取单个核细胞,用HPV6,11,Ll抗原诱导,常规方法培养树突细胞,培养致敏7天后,离心收集树突细胞,于原发病部位及周围皮下注射,治疗流程第一天取血、第七天回注,重复6~8次为一疗程。疗程次数需据病情而定。治疗期间患者应(1)加强营养,树立信心,按时治疗。(2)避免与他人的性接触,每天换洗内裤,保持个人卫生。(3)保持与医务人员沟通,如有不适,及时报告。注射部位红、痒或轻微烧灼感为正常现象。疗程结束后全部病例随访6个月以上。

1.5.观察项目

(1)临床指标:治疗后复发率,复发时问及次数;复发程度:面积,部位,疣体数量;并发症与转归。(2)实验室检测指标:人瘤病毒PCR检测;病理学检测。

2 结 果

2.1临床病情变化

全部病例随访6个月后,治疗组54例中,未复发者50例,占全部治疗组95%以上。1例复发者在疣体去除后3、4、6周时复发,另1例复发者在疣体去除后3个月时复发,但复发程度较轻,仅又长出1~3个较小疣体。继续治疗后,有一例因在直肠部位无法治疗外,均未见复发。对照组54例中,未复发者13例,占全部对照组25%,41例复发者在疣体去除后4―8周内复发,疣体生长较快,数目多且体积较大,随访观察期间需多次切除。两组复发例数差异有显著意义(P

2.2副反应

治疗组患者主诉注射部位红、痒或轻微烧灼感,一般在注射细胞1天后即消失,无其它不适。对照组因多次反复切除,局部易感染,并可出现注射干扰素的副作用等。

3 讨 论

3.1有利于实行个体化综合治疗

国内外目前对HPV感染的治疗普遍采用激光、高频电刀、冷冻、放射线照射等物理治疗,或外涂抗代谢药物等化学治疗乃至手术治疗,治疗目的都只限于消除外在的增生,仅针对表面已形成的病理改变,而非针对特异类型的病毒及其所造成的特异病理及免疫改变,可谓治标不治本,所以不可能做到根治HPV感染及其病变,更不能阻断HPV感染的传播及预防相关癌变的发生。因此临床上良性增生特别是尖锐湿疣的复发率居高不下,慢性感染潜伏、迁延,导致多种相关癌肿发生率提高并容易合并其它感染。利用分子生物学及细胞免疫学技术,获得患者被感染病毒致敏的活性免疫细胞,利用免疫细胞的靶向游走及免疫活性,深入到病灶深部及周围病变组织,彻底杀灭感染深层及周围的游离病毒和胞内病毒,并提高针对患者感染病毒类型的免疫功能,有利于对患者实行个体化综合治疗。

3.2与传统治疗技术比较优点显著

本疗法与传统的治疗技术比较,具有如下特点:(1)个体化治疗。在传统医疗过程中,无论是外科手术或内科用药,都是病理形态相同就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案,这就导致如HPV病毒感染这类因基因而异的疾病只能缓解,无法根治。个体化治疗则有的放矢,为人瘤病毒感染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技术和治疗模式。(2)分子生物学与细胞免疫综合治疗。通过特异抗原及其可体内表达的DNA与具有记忆功能的免疫细胞充分接触,免疫系统具有了特别针对患者感染病毒的活性免疫细胞,彻底消灭清除病毒。精确长久的免疫记忆,为防止复发、再感染或癌变提供了长期保护。(3)靶向清除。利用免疫细胞的靶向游走治疗疾病,能产生特异性的靶向免疫杀伤力,只清除癌变或被感染的异常细胞,对正常细胞无毒无害。(4)安全。采用患者自体细胞可避免血源叉感染。采用经抗原致敏的树突细胞为主的主动免疫治疗方法,对人瘤病毒感染导致的反复复发、难治型生殖器尖锐湿疣有满意的治疗效果,显著降低复发率。且在治疗中采用患者自身细胞作为效应细胞,副作用小、费用低。我们的研究再次证明,细胞免疫功能在人瘤病毒感染的转归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改善细胞免疫功能,有助于清除病毒,提高疗效。纠正HPV感染引起的机体特异免疫缺损,特别是感染局部皮肤粘膜特异免疫缺损,不仅可祛除外在的增生,而且可破坏清除潜伏的病毒感染,从而达到根治及防止复发、防止合并其它病原体感染的疗效。

细胞生物治疗法范文4

【关键词】 糖皮质激素;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抗甲状腺药物;粒细胞缺乏症;效果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4.078

目前, 通过对甲亢患者主要采取抗甲状腺药物治疗(ATD治疗), 粒细胞缺乏症是其治疗时出现严重的副反应[1]。其发生率据文献报道为0.2%~0.3%, 但病情凶险, 若不及时治疗, 可发生炎症感染, 危及生命[2]。临床上对于ATD所致粒细胞缺乏症主要通过药物刺激白细胞生成, 对于使用升白细胞药物治疗同时增加激素治疗目前尚有争议。本研究观察了糖皮质激素治疗抗甲状腺药物致粒细胞缺乏症的临床效果, 从粒细胞恢复正常所需时间和不良反应两方面评价其效果。现对研究内容进行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10月本院内分泌科收治的56例甲亢患者, 所有患者均符合甲亢的诊断标准且经ATD治疗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

1. 2 方法 所有患者停用ATD治疗, 加强隔离以免感染。常规服用升白细胞的药物利血生(15 mg/mg, t.i.d.), 维生素B4 (15 mg/mg, t.i.d.)和鲨肝醇(20 mg/次, 3次/d)。根据患者病程轻重选择不同的服药方式和服药种类。出现感染的患者给予抗生素支持治疗, 可输入丙种球蛋白。观察组除了上述常规治疗外还增加少量激素治疗, 激素选择泼尼松, 控制服药剂量在15~30 mg/d, 开始逐渐加量, 直至粒细胞恢复正常后逐渐减量。

1. 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所有患者粒细胞恢复至正常所需要时间和住院时间;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粒细胞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粒细胞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感染人数、血压升高和消化道症状等不良反应比较 两组感染、血压升高等症状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甲亢是临床内分泌比较常见疾病, 但抗甲状腺药物所致粒细胞缺乏症却罕见, 仅发生于少数患者, 通常发生于开始治疗后2~3个月, 也可发生于治疗时或者治疗后的任何一时期。其发生目前机制尚不明确, 主要认为是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的直接毒副作用干扰了粒细胞核酸的合成。孙洁英等[3]报道指出ALA-DRBI基因是抗甲状腺药物所致粒细胞缺乏的易感基因, 即与基因易感性有关。据有关文献[4]报道显示, 丙基硫氧嘧啶是抗甲状腺药物中粒细胞缺乏症最多的药物, 其次是甲巯咪唑。有学者认为粒细胞缺乏症与ATD的治疗剂量有关, 其认为使用ATD剂量越高更容易出现粒细胞缺乏症, 也有部分学者的观点与孙洁英等[3]一致, 认为它与过敏有关, 因人而异。

本研究发现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抗甲状腺药物所致粒细胞缺乏症患者, 粒细胞恢复正常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常规升白细胞治疗(P

综上所述, 糖皮质激素能有效缩短抗甲状腺药物所致粒细胞缺乏症患者粒细胞恢复正常时间和住院时间, 在慎重选择激素种类和控制药物剂量下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曾文谊, 林颖, 李军, 等.抗甲亢药物致粒细胞缺乏症11例临床分析.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3, 2(3):151-152.

[2] 杨郁, 巴颖, 杜建玲, 等 .抗甲状腺药物致粒细胞缺乏症8例临床分析.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9, 29(6):546-548.

[3] 孙洁英, 叶山东, 莫蔚林, 等.抗甲状腺药物致粒细胞缺乏症17例临床分析.临床中老年保健, 2002, 5(1):26-27.

[4] 邱哲峰, 张木勋.抗甲状腺功能亢进药物致粒细胞缺乏症31例临床特点及诊治体会.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14, 20(2):90-92.

[5] 蔡晓频, 杨文英, 杨兆军, 等.抗甲状腺药物致粒细胞缺乏症6例临床分析.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5, 25(8):731-732.

细胞生物治疗法范文5

[关键词] 细胞治疗;标准化;规范化

[中图分类号] R733.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4(c)-0153-04

目前细胞免疫研究和治疗正在全世界如火如荼地开展,而且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两届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得主所从事的科研工作都与细胞免疫紧密相关。众所周知,细胞是人体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体征的关键。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都与不同原因导致的细胞不同程度的受损相关;细胞治疗通俗的基本理念就是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将不健康的、有病的人体细胞修补好,使之重新健康起来的治疗方法。而体细胞治疗是指应用人的自体、同种异体或异种(非人体)的体细胞,经体外操作后回输(或植入)人体的治疗方法。这种体外操作包括细胞在体外的传代、扩增、筛选以及药物或其他能改变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处理。经过体外操作后的体细胞可用于疾病的治疗,也可用于疾病的诊断或预防[1-2]。

世界首个前列腺癌症治疗性疫苗――Provenge于2010年4月29日获美国FDA批准上市销售。该疫苗既联合运用了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DC-CIK)免疫细胞的治疗方案,这在一向反对干细胞研究与应用的美国是史无前例的,它震动了全世界的医疗界。目前已有的细胞治疗的种类有: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ymphokine-activated killer cell,LAK);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umor infiltrating cells,TIL);CD3单克隆抗体激活的杀伤细胞(anti-CD3 antibody-activated killer cell,CD3-AK);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CIK);树突状细胞(dentritic cell,DC);DC和CIK共培养进行治疗(DC-CIK);共激活T细胞(anti-CD3/anti-CD28 monoclonal antibody - coactivated T cells,CoACTs);自然杀伤细胞(nature killer cell,NK);自然杀伤T细胞(nature killer T cell,NKT);级联激活的外周血淋巴细胞(cascade priming PBL,CAPRI);抗原识别受体(TCR)为TCRγδ的T细胞(γδT);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CIK细胞溶瘤作用是并不受癌症组织类型限制,因此对任何一种癌症均有杀灭作用。国外已经将DC-CIK用于临床治疗晚期难治性肿瘤,如肝癌、胰腺癌、食道癌、结肠癌、前列腺癌、肺癌、肾癌、膀胱癌、乳癌、卵巢癌、宫颈癌、非小细胞肺癌、白血病、鼻咽癌、黑色素瘤等。该疗法既可单独使用,也可以作为手术、化疗和放疗后的有力辅助手段,效果显著。结合手术切除、介入、射频、氩氦刀等治疗,可清除不能用手术切除的极微小瘤灶或是体内散存的瘤细胞,在延缓或阻止肿瘤的转移或复发方面有重要作用;对于部分暂时不适宜做手术、介入或其他治疗的肿瘤患者,也可以先进行CIK细胞治疗,提高身体功能状况,改善生活质量,争取其他治疗机会。

在国外,细胞治疗有严格的评审机构和评审标准以及相关标准规范。欧洲是European Medicines Agency(EMA)负责评审,美国是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负责评审。这些评审机构已建立了一套评审标准。任何要开展细胞治疗的研究机构和研究者,需要向这些评审机构提交一系列的相关资料。评审机构要组织一批相关领域的专家,对提交的资料,尤其是对项目的科学性、伦理性、前期的研究成果和项目的设计等方面,进行严格的评审,提出评审意见和是否同意相关项目的开展。而我国目前已出台一些相关的管理规范,例如《细胞移植治疗技术管理规范》、《人体细胞治疗研究和制剂质量控制技术指导原则》,但缺少更为科学和详细评审标准和相关联的标准和规范。没有评审标准,很难让科学家和临床医生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没有相关联的标准和规范,也很难让免疫细胞制剂的生产单位保证产品的质量。因此,我国目前不仅急需建立一套评价体系,而且需要一套相关联的标准和规范。

由于缺少相关的评审标准和评审机制,我国目前细胞治疗处于非常混乱的局面。一方面,一些负责任的医疗单位和研究机构,严格地根据国际标准,开展细胞治疗的临床试验研究和临床应用。而很多医疗机构和生物技术公司,受利益的驱动,加上研究人员急功近利,完全不考虑项目的科学性和伦理,无序地开展细胞治疗的临床应用。在国内外造成非常负面的影响,扰乱了我国细胞治疗生物治疗的秩序,受到国内国际的广泛批评。所以,出台细胞治疗的相关技术标准、规范是非常必要的,并且由相关机构对相关项目进行审批。现已开展相关治疗的医院主要集中在京沪穗等大型城市、苏鲁鄂豫等地或者一些军方医院。非但其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广大患者的需要,而且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的建立和推广,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存在巨大隐患。就数量来说,目前能够接受相关治疗的病例远不足癌症病例存量的1%。就技术的标准化而言,开展相关业务的医院、生物技术公司能力参差不齐,急待业务素质的整体提升。就技术本身的安全性、效果而言,它更有必要成为癌症治疗的标准化治疗,因为它相对手术、放化疗而言不但没有对患者身体造成确定性的整体伤害还能提高患者整体免疫力并显著提升生存质量。因此,在有关机构提供服务的同时,需要注意并注重完善整套治疗方法的标准化程序,并推而广之。下面笔者根据多年在标准化和规范化相关的经验,结合DCCIK细胞免疫治疗进行探讨。

1 生产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与常规的药品一样,所有影响产品质量的行动都要在标准操作程序(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SOPs)中有所叙述。加工过程中的所有的重要参数都必须在分批流程记录(batch run sheets)上记录入档,要达到生产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的要求,首先,用于免疫治疗的免疫细胞生产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必须严格遵照《人体细胞治疗研究和制剂质量控制技术指导原则》,包括体细胞的采集、分离和检定;体细胞的体外操作;体细胞制剂的检定与质量控制等相关项目规定的内容开展[3]。其次,用于免疫治疗的免疫细胞生产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必须保证四个特性:定性,定量,定效,定质。

1.1 定性

在用于免疫治疗的免疫细胞生产过程中首先要保证产品的安全性。安全性标准化和规范化必须从严格的SOPs来进行。比如加入标准浓度的生长因子,必须对其生长行为必须予以监测,若细胞株在传代过程中发生异常,如失去对该生长因子的依赖,则不能再使用该细胞株,需重新培养或者重新分离。另外,对同种异体细胞或者异种细胞必须十分慎重,提供免疫学方面和安全性方面的证据,否则不建议开展,这属于规范的范畴。毒性检验的标准化是安全性标准化的关键。CIK细胞质检CIK细胞质检必须包括无菌检测(需氧菌检测,厌氧菌检测,真菌检测,支原体检测)、细胞活率检测和热源检测。

1.2 定量

细胞表型检测可以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CD3+CD56-及CD3+CD56+细胞数量,有报道,CIK细胞的杀伤活性主要来自CD3+CD56+双阳性细胞[4]。虽然现在还没有正式的数量指导标准出台,但业内专家普遍认为数量要至少要达到109个,才符合CIK细胞治疗的要求。研究表明,当输注的CIK细胞数达到一定数量时就可出现明显的治疗效果,其效果并不随着输注细胞增加而呈线性增大,到达一定程度后,过量反而会给患者带来副作用。CIK细胞输注数量:每次输注的细胞数不应 1×1010个。

1.3 定效

用于免疫治疗的免疫细胞的有效性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内容包括:①细胞的表型检测,如CIK细胞的形态及表面标记在显微镜下细胞呈圆形,体积增大,胞质饱满,折光性好,有颗粒,核增大,细胞表面有很多突起和伪足。②CIK细胞杀伤活性检测,如采用噻唑蓝(MTT)法或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法测定杀伤活性,当效,靶比为20∶1时,应保证C1K细胞对自然杀伤细胞(NK)敏感肿瘤株K562细胞的杀伤率大于50%,对NK不敏感肿瘤株Raji细胞的杀伤率大于30%。

1.4 定质

标准化的生产程序是生产用于免疫治疗的免疫细胞所必须的,每批生产的细胞制剂在输入患者之前必须保证数量和质量的稳定性。在整个生产过程中除了标准化的操作外,还必须要有严格的而且规范的细胞制剂制备记录,如细胞的分离操作记录、细胞诱导操作记录、细胞的扩增培养操作记录、细胞制剂的制备标准操作记录、细胞制剂生产清场操作记录等,这些都是保证细胞制剂质量稳定性的因素。

另外,即使目前的技术可以对所有的重要参数进行全面测试,细胞治疗产品仍然有两个重要特性对生产过程产生很大的影响,需要特别注意。一是短储存期(比获得出厂试验最终结果需要的时间要短的多),二是在患者输入前不可能再进行最后一次无菌消毒。因此,生产过程必须在无菌条件下进行。要特别强调的是,在生产过程中要对生产环境、原材料、操作者的质量严加控制,以确保在移植时产品的安全性。

2 细胞制剂运输与储存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细胞治疗产品的储存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疗效取决于质量”。免疫细胞制剂是生物制剂,这些产品是活的有机体,他们的功效取决于保持生存能力,需在低温环境中保藏和运输。这就要求免疫细胞制剂生产相关机构需要按照《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第十九条规定“药品说明书要求低温、冷藏储存的药品,药品生产、经营相关机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使用低温、冷藏设施设备运输和储存”[5]。如果不按规定执行将产生严重的医疗事故。由于目前不仅在细胞制剂缺乏相应的运输和储存标准,而且在整个国内医药低温物流(冷链)因标准缺失,面临着安全与发展的双重考验。不过,相对于整个医药冷链物流基础设施薄弱、标准缺失、监管缺位等面临着的尴尬局面,免疫细胞制剂生产相关机构由于已经经过评审机构和专家的资格审查,从而本身具有的较高的资质条件,因而能够较好地“高要求,严标准”地实施制剂的运输和储存。但在运输与储存冷链物流方面必须严格参照2012年12月1日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的《药品冷链物流运作规范》(GB/T 28842-2012)实施。另外,笔者认为仍需从以下几个内容进行进一步的规范化。

2.1 标准化的冷链运输

细胞制剂生产相关机构、经营相关机构、物流相关机构应制订符合细胞制剂运输、配送管理的规章制度,配备有确保细胞制剂温度要求(冷藏2~8℃)的设施、设备和运输工具。配送时,要在规定的保温时限内进行送达,配送途中不得开启冷藏设备或冷藏箱,保证全程全封闭冷藏运输。细胞制剂从收货转移到规定的贮藏环境的时间应在30 min内。另外,温度记录显示仪必须全程检测温度变化。

2.2 标准化的冷链包装

由于细胞制剂是直接注射使用,因此在保持低温冷藏的前提下,还需要保证包装的无菌隔离作用。制剂的包装外面必须具有明显的冷藏标记、准确而详实的产品信息(如条形码信息等),实现标准化冷链的可追溯。

细胞治疗产品的生产成本很高,通常批量的规格很小,而且产品大多是劳动密集型的,发展冷冻细胞库(原始细胞库和工作细胞库)是目前对保存同种异源细胞产品的主要选项。发展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冷链运输和保存也是控制成本、赢得时间和质量安全的关键因子。

3 细胞治疗操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3.1 标准化治疗中心

治疗中心的基本配置包括:治疗环境的布局设定,患者管理系统(如热线、患者数据库及储存备份),相应的急救设备与规程等。

3.2 标准化和规范化的临床治疗操作

在临床治疗方面,每名患者必须配备一名经专业技术培训并考试合格的执业护士和具有开展细胞技术临床应用相关专业临床诊疗经验的副主任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主管医师,治疗医师必须经过卫生行政部门认可的自体免疫细胞治疗技术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另外,临床治疗过程中必须有标准的安全程序以及副作用处理。

3.3 病案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医院病案是患者在诊疗过程中由医疗、护理、医技人员共同完成的记录文件,是评价医疗、护理、医技等质量的客观依据,是临床教学、医学研究、医院管理必不可少的资料,更是处理医疗纠纷、伤残鉴定、医疗保险的有效证据。①做好病案管理的基础工作,比如清晰的患者记录和预约安排,齐全的患者资料等。②用现代化的信息系统促进病案管理规范化、标准化。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可以很好地促进病案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建立病案信息动态管理系统,进行统计分析。

4 小结与展望

细胞治疗是一项新兴技术,它的发展比相对应的监管条件和标准化过程都快。为了保护患者和促进公共卫生的需要,要求供应的产品在质量、安全性和功效上达到适当的要求。因此,在临床批量制备和临床研究开始之前,必须要有合适的程序来确保具有GMP指导方针中所描述的那种恰当的生产监督管理程序,包括产品加工程序、质量控制(QC)和质量保证(QA)。

对风险―收益的评定,在任何研究中都比较困难,对细胞治疗的研究更是如此。因为对干细胞的认识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也带来了一系列的不确定性。试图将这种研究的风险降到最低限度并增加收益,就应该包括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策略。细胞免疫治疗,特别是DCCIK细胞因其高效的杀瘤活性, 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肿瘤免疫治疗手段之一。但是其细胞免疫治疗体系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了。本文对目前细胞治疗在标准和规范方面做了一个简单的总结,同时对有关机构(特别是生物技术公司等)在标准化和规范化方面提出了几点建议。总而言之,可以用图1来描述成功的细胞免疫治疗体系几个需要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关键要素。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细胞免疫治疗的规范化和临床应用发展,细胞免疫治疗必将成为新一代肿瘤治疗的最佳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 Sabado RL,Bhardwaj N. Directing dendritic cell immunotherapy towards successful cancer treatment [J]. Immunotherapy,2010,2(1):37-56.

[2] Hui D,Qiang L,Jian W,et al. A randomized,controlled trial of postoperative adjuvant 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 immunotherapy after radical resection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J]. Dig Liver Dis,2009, 41(1):36-41.

[3] 鲍峰,徐岩,尹富华.CIK细胞过继免疫治疗中晚期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J].辽宁医学杂志,2003,(4):23-25.

[4]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人体细胞治疗研究和制剂质量控制技术指导原则[Z].2003:1-10.

[5] 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药品冷链物流运作规范(GB/T28842-2012)[S].2012-12-1,第28号.

[6] 赵红霞,艾辉胜.肿瘤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进展[J].国际免疫学杂志,2012,35(3):201-204.

[7] 张煜,封青,胡军,等.肿瘤的细胞免疫治疗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通讯,2012,23(3):440-443.

[8] 陈龙邦.预处理化疗:重燃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的希望之光[J].癌症进展,2011,9(6):620-621,604.

[9] 张毅,Michael N.肿瘤的细胞免疫治疗[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46(2):165-169.

[10] 任秀宝.T细胞过继免疫治疗技术的研究进展[J].中国肿瘤临床,2012,39(9):481-485.

[11] 王梅荣,李兴云.CIK细胞免疫治疗中的心理护理体会[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2,10(2):85.

细胞生物治疗法范文6

[关键词] 小细胞肺癌;综合治疗;细胞治疗;预后;生存率

[中图分类号] R730.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6)01(b)-0104-05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chemoradio-therapy combined with cell immune in the treatment of extensive small cell lung cancer (SCLC).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21 patients with extensive stage SCLC in No.81 Hospital of PLA from August 2011 to January 2015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The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approach included chemotherapy, radiotherapy and cell immunotherapy. The Kaplan-Meier and Cox estimation were used for the survival rate analysis. Results The median survival time of patients was 20.7 months, 1- year and 2-year survival rate was 85% and 19% respectively. Single-factor analysis showed that treatment methods (P=0.000) and numbers (P=0.001)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survival time of extensive stage SCLC patients. Moreover, multivariate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reatment numbers (P=0.087) and methods (P=0.053) were independtly associated with the risk of cancer-related death in extensive stage SCLC patients. Whereas smoking, age, tumor location, neuron-specific enolase and lactate dehydrogenase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s on prognosis. Conclusion The ideal treatment for extensive stage SCLC remains to be further studied, however, multidisciplinary-treatment is expected to further improve the prognosis for these patients.

[Key words] Small cell lung cancer; Combination therapy; Cell therapy; Prognosis; Survival rate

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是一种高度恶性肿瘤,约占肺癌总数的15%[1],具有倍增时间短、侵袭性强等生物学特性,对放化疗敏感,但易产生耐药性,与非小细胞肺癌相比,治疗手段较局限,因此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尤为重要。目前细胞免疫治疗成为一种重要且安全有效的对抗肿瘤的治疗方法,尤其对于晚期肿瘤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2]。现就对第八一医院全军肿瘤中心肿瘤生物治疗科(以下简称“我科”)收治的广泛期SCLC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其预后因素,为病情的评估及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2015年1月我科收治的22例广泛期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前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 KPS)评分≥60分,所有患者预计生存期均>3个月。其中1例失访,失访率为5%,余21例均有至少一次的随访记录。所有患者均经病理组织学或细胞学确诊,其中男17例(81%),女4例(19%),年龄36~78岁,中位年龄是62岁。7例患者仅治疗1次,余14例治疗均≥2次。15例(71%)患者有吸烟史。脑转移患者6例(29%)。肿瘤位于左肺者12例(57%),右肺者9例(43%)。所有患者的临床治疗程序均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且全部患者都签署自体免疫细胞治疗知情同意书。

1.2 分期标准

临床分期采用美国退伍军人医院分期标准(1973年),局限期为病变局限于一侧胸腔及区域淋巴结,淋巴结包括双侧肺门、纵隔及锁骨上区域。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及喉返神经受累均为局限期。超出局限期范围即为广泛期。本组患者均为广泛期。

1.3 方法

治疗方案综合治疗为化疗+放疗+细胞治疗,共16例(76%)患者行综合治疗,余5例患者因身体状况或经济原因仅行细胞治疗联合化疗或细胞治疗联合放疗,细胞治疗为树突状细胞疫苗(DC)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方案。化疗患者多采用EP方案(依托泊苷+顺铂),多数患者为4~6周期。18例放疗患者中6例行全脑根治性放疗及胸部放疗,余12例仅行胸部放疗,其中2例行头颅预防性照射。在放化疗期间,根据患者耐受性及时调整化疗药物剂量或放疗剂量。

细胞培养使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肿瘤患者外周血,加淋巴细胞分离液,制备PBMC,在37℃、5%CO2培养箱中培养1~2 h,吸取悬浮细胞,用培养液调整细胞密度,接种于培养液及培养瓶中,常规培养24 h后加CD3单抗(50 ng/mL)培养,定期给予补液及分瓶处理,根据细胞扩增情况,分3次收集CIK细胞并回输,附有贴壁细胞的空瓶中加入含细胞因子的培养液,置培养箱中培养,第2、4天时半量换液,第5天加入小细胞肺癌抗原(NCI-H446),第6天加入rhTNF-α(500 U/mL),第7天收获DC细胞,制成悬液,于皮下注射回输至患者体内。回输前进行研究细胞的质量检测及流式细胞表型鉴定分析[3]。

DC-CIK细胞免疫治疗方案以采集PBMC当日计为第0天,DC于第7、14、21、28天行6点皮下注射,注射部位为双侧锁骨上、双侧腋窝、双侧腹股沟区,均为淋巴结引流区域,期间将扩增至一定数量及状态良好的CIK细胞分3次静脉回输。此为1个周期细胞免疫治疗,每周期间隔3个月[4]。细胞治疗前后均行乳酸脱氢酶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检测,治疗后数值上升即为升,数值下降即为降,以首次和末次检查数值为准。乳酸脱氢酶检测采用西门子公司的乳酸脱氢酶测定试剂盒,NSE检测采用康乃格诊断公司生产的NSE检测试剂盒,均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进行检测。

1.4 评价标准

疗效评估WHO肿瘤评价标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SD)和进展(PD),而免疫治疗中,一些判定为PD的患者可能是由于免疫细胞大量浸润引起,且细胞治疗期间,多数患者表现出精神、睡眠及食欲上的好转,因此,患者的个人感觉亦是评判标准之一。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Kaplan-Meier法行单因素生存分析,Log-rank行非参数检验,Cox风险比例模型行多因素生存分析。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疗效随访截止于2015年5月1日,有12例(57%)患者死亡,其中8例患者死于肺部感染,2例随访不足1年。治疗后患者中0例CR,1例PR,3例SD,17例PD。全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20.7个月,其中1、2年生存率分别为85%、19%。见图1~3。

2.2 单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对21例广泛期SCLC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比较,单因素分析示治疗方式(P=0.000)及细胞治疗次数(P=0.001)显著影响患者的生存期。而年龄、性别、吸烟、乳酸脱氢酶、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对患者的生存期无明显影响。见表1。

2.3 多因素分析

多因素分析把治疗方式及细胞治疗次数纳入Cox比例模型中,显示治疗方式(P=0.053)及细胞治疗的次数(P=0.087)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其相对危险度分别为6.796、0.251。见表2。

3 讨论

SCLC恶性程度高、进展快,因而其预后很差,约60%患者在确诊时已出现远处转移[5],单纯的局部治疗效果较差,虽然SCLC对放化疗敏感,但易出现耐药性,且化疗方案较为单一,近年来,Meta分析示以顺铂为主的化疗方案优于非顺铂组[6],目前,EP方案(依托泊苷+顺铂)成为SCLC的常用治疗方案,且4个周期和6个周期化疗对生存的影响不明显,而延长化疗周期对患者生存率无作用。多数研究支持早期同步放化疗,早期放疗将减少肿瘤细胞的再增殖效应,2010年NCCN关于SCLC胸部放疗剂量推荐为1.5 Gy/f*bid,总量45 Gy或1.8~2.0 Gy/f*qd,总量60~70 Gy。

肿瘤的免疫逃逸在肿瘤复发和转移中扮演重要角色,SCLC患者体内存在功能缺陷的多种免疫细胞[7],而肿瘤的细胞免疫治疗是一种新兴的治疗方式,是继手术、放疗和化疗后的第四大肿瘤治疗技术,包括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细胞因子活化的杀伤细胞(cytokine induced killer,CIK),即DC+CIK疗法,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NK)疗法等。采用过继性细胞免疫疗法,向肿瘤患者体内回输带有特定抗原的免疫细胞,从而激发人体的免疫系统[8]。DC与CIK的结合可更好地提高CIK细胞数量,经过DC的刺激,CIK细胞增殖能力更强,能释放具有细胞毒性的胞质颗粒,直接杀伤靶细胞,且能产生大量炎性因子,不仅能直接抑制肿瘤细胞,还可调节机体免疫反应间接杀死肿瘤[9-10]。理论上负载肿瘤抗原的DC及CIK有机结合能产生特异性及非特异性双重抗肿瘤效应,是目前肿瘤生物治疗的首选方案,在实体肿瘤及血液系统肿瘤的治疗上均取得较好疗效[11]。

随着免疫治疗的广泛开展,现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并接受此治疗。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均采用DC+CIK疗法,3个月为1个周期,配合放化疗,患者的中位生存期达到20.7个月,蔡述华等[5]在研究66例广泛期SCLC时发现,仅使用化疗联合放疗,患者中位生存期为9个月。马楠等[12]研究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时将患者分为单纯化疗组及化疗联合DC-CIK治疗组,两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3个月和16个月,提示细胞治疗能显著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及改善生活质量[13]。郑晨宏等[14]利用Meta分析发现,相比于单纯化疗,CIK细胞联合化疗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本组患者通过Cox分析发现,细胞治疗次数及综合治疗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考虑免疫治疗需一定的时间建立免疫应答,进而有可能与出现长期的临床效应有关[15],且随着治疗次数的增加,患者自身免疫力逐渐提升,体内免疫细胞数量逐渐增多,从而能够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本组中部分患者(约30%)在第1周期细胞治疗时即出现精神、体力或食欲上的好转,且随治疗次数的增加,比例有所上升。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及其科研机构在研究癌症治疗性疫苗时发现,DC免疫治疗的疗效评价能够反映生物活性的变化情况,因此采用与免疫治疗相适应的评价标准十分重要[16],且免疫治疗通常需治疗数月后才能见肿瘤的明显回缩,甚至有时由于T细胞及其他免疫细胞汇聚于肿瘤部位而导致肿瘤体积增大[17],因此不应单从肿瘤大小变化来判定肿瘤治疗的效果,目前仍需进一步探寻其评价标准。

在SCLC中,NSE多升高,且与疾病进展有一定相关性,本组患者中,有11例(52%)患者行细胞治疗后出现NSE下降。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存在于机体所有组织细胞中,无论是SCLC还是非小细胞肺癌,其升高均与患者预后不良相关[18],Meta分析示乳酸脱氢酶对小细胞肺癌的预后有一定的预测价值,本组21例患者中,10例(48%)患者治疗后乳酸脱氢酶上升,但治疗前及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56)。均考虑可能与患者数量偏少、年龄大、体质较弱有关,亦可能与SCLC进展太快有关。

肿瘤的治疗是多学科综合治疗,目前化疗、放疗的副作用相对较大,部分患者不能耐受,且化疗药物易出现耐药性,而细胞治疗不同于放化疗,是一种安全性极高的治疗方法,适用于各种癌症的治疗[19],可配合手术、放化疗,减少放化疗引起的副作用,且可减轻化疗药物的耐药性,能在一定程度上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20]。然而,目前对于肿瘤的治疗仍存在很多困难,包括标准治疗方式、放化疗与细胞治疗的结合时机等,但应加强不同治疗手段之间作用机制的研究[21],从而能更好地为肿瘤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 Riaz SP,Lüchtenborg M,Coupland VH,et al. Trends in incidence of small cell lung cancer and all lung cancer [J]. Lung Cancer,2012,75(3):280-284.

[2] Leemhuis T,Wells S,Scheffold C,et al. A phase Ⅰ trial of autologous 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 for the treatment of relapsed Hodgkin disease and non-Hodgkin lymphoma [J]. Biol Blood Marrow Transplant,2005,11(3):181-187.

[3] 蔡凯,艾月琴,张闯,等.DC-CIK细胞治疗局部晚期和晚期胰腺癌患者后临床疗效[J].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2013,20(4):449-455.

[4] 郑拢江龙委,姚露,等.DC-CIK细胞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J].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2015,22(4):459-464.

[5] 蔡述华,李建成,吴君心,等.190例小细胞肺癌综合治疗的疗效分析[J].临床肿瘤学杂志,2012年,17(1):28-31.

[6] Sandler AB. Chemotherapy for small cell lung cancer [J]. Semin Oncol,2003,30(1):9-25.

[7] Wang W,Hodkinson P,Mclaren F,et al. Small cell lung cancer tumor cells induce regulatory T lymphocytes,and patient survival correlates negatively with FOXP3+ cells in tumour infiltrate [J]. Int J Cancer,2012,131(6):E928-E937.

[8] 柳菁菁,张爽,李慧,等.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肺癌杂志,2014,17(6):474-480.

[9] 李高峰,蒋永新.肺癌术后过继免疫治疗的近期疗效分析[J].肿瘤研究与临床,2007,19(5):99-100,103.

[10] 翁剑锋,于丽伟,李砚屏,等.杀伤细胞和树突状细胞联合治疗晚期直肠癌的临床观察[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4,21(9):1040-1043.

[11] Olioso P,Glancola R,Di Rti M,et al. Immunotherapy with cytokine induced killer cells in solid and hematopoietic tumours:a pilot clinical trial [J]. Hematol Oncol,2009,27(3):130-139.

[12] 马楠,马东初,丁震宇,等.化疗联合DC-CIK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评价[J].医药杂志,2015, 27(1):37-40.

[13] Iwai K,Soejima K,Kudoh S,et al. Extended survival observed in adoptive activated T lymphocyte immunotherapy for advanced lung cancer:results of a multicenter historical cohort study [J]. Cancer Immunol Immunother,2012,61(10):1781-1790.

[14] 郑晨宏,谢晓华.CIK细胞联合化疗对胃癌疗效的Meta分析[J].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2015,22(3):363-368.

[15] 沈丽琴,陆玉峰,陈志刚,等.自体组织抗原负载的树突状细胞对胃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评估[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1,30(9):742-745.

[16] Ulink A,Radord KJ,Melief C,et a1. Dendritic cells in cancer immunotherapy [J]. Adv Cancer Res,2008,99:363-407.

[17] 魏晓莉.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J].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14,41(1):57-62.

[18] 闫瑞华,盛辉,乔青,等.血清乳酸脱氢酶水平对小细胞肺癌预后影响的Meta分析[J].实用肿瘤杂志,2014,29(1):48-51.

[19] Ohira M,Nishida S,Tryphonopoulos P,et al. Clinical-scale isolation of interleukin-2-stimulated liver natural killer cells for treatment of liver transplantation with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J]. Cell Transplant,2012,21(7):1397-1406.

[20] 丁震宇,韩雅玲,朴瑛,等.自体CIK细胞联合化疗一线维持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与安全性[J].医药杂志,2015,27(1):3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