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物技术范例

细胞生物技术

细胞生物技术范文1

充分运用现代科技对生物机体进行改造的技术,被称为生物技术。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生物技术的发展,扩大了生物技术的应用范围,尤其在农业种植中应用更为普遍,生物技术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生物技术非常复杂,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受外界干扰的因素较多,操作时需要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考虑,具有较高的操作难度。但是,通过不懈的探索和努力,经过不断的科学试验,生物技术已经成功应用于农业生产,实现了农产品的质量提升和产量增长。

1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1.1提升农产品质量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提升,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食品安全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因此,在农业生产中,如何不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保障农产品的安全、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方向。通过在农业生产中引入生物技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种类,培育抗逆性较强的优良农作物品种,从而实现农产品的产业化生产。如嫁接水果、转基因大豆等生物技术的应用,已经在农业生产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2增加农产品产量

民以食为天,粮食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然而耕地面积不会增加,反而有减少的趋势,那么,在今后的农业生产中如何满足人们对食品的需求,正在成为农业生产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而现代生物技术就为农业增产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如袁隆平教授培育的“超级杂交水稻”,灵活地将生物技术应用于水稻的改良,大幅提高了水稻的产量,缓解了我国粮食紧张的现状,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袁隆平也因此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1.3提高农作物抵御病虫害的能力

在农业生产中,农作物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从而降低农作物的产量,严重时还会造成农作物的大量死亡,病虫害问题一直是制约农业发展的首要问题。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合理应用,可以起到增强农作物抵御病虫能力的作用,有效减轻病虫害的影响,对保障作物产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2.1转基因技术

转基因技术是通过人为干预,进行DNA的复制、剪裁、重组等操作,获得抵御病虫害能力更强、营养更丰富、品种更优良的农作物品种,此项技术在农业种植领域的应用潜力巨大。如转基因大豆、转基因棉花、转基因玉米等,都是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应用成果。转基因技术可以通过吸取一种农作物的优良基因,并将这一优良基因转移到其他农作物上,使得转基因农作物的基因更加优良,抵御病虫害的能力更强,同时还能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使农产品的品质更加优越。

2.2组织培养技术

将生物技术应用于植物的培养,可以在无菌环境下将植物组织培养成整株植物,是一种基于全能性细胞、借助人工诱导来实现组织无菌发育的技术。此项技术可以使植物的繁衍速度得到提升,从而缩短培养时间、提高培养效率。同时,通过组织技术培养的植物,其抗性、抗倒等方面都有了大幅提高。

2.3生物农药技术

生物农药也是生物技术的应用方式之一,借助生物技术进行农药配制,通过调节生物的新陈代谢达到治疗的效果。和传统化学农药相比,生物农药技术没有污染、可降解,且成本相对偏低、无公害、防治效果良好,是发展绿色农业的有效保障[4]。

3加强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应用和推广的具体措施

生物技术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技术,将其应用于农业生产中,不仅能够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而且对于保护环境、降低土壤污染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进一步发挥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作用,应加强对生物技术的科普宣传,扩大技术推广范围,引导广大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积极采用生物技术,促进绿色农业的发展。

3.1提高宣传力度

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我国已经培育出了水稻、棉花、小麦、油菜、甘蔗等一大批作物新品系,如将苏云金杆菌的Bt杀虫蛋白基因转入棉花培育出的抗虫棉,其对棉铃虫的杀虫率达到了80%以上。因此,应加大对这些生物技术成果的宣传力度,帮助人们正确认识生物技术,了解使用生物技术的好处,并对生物技术实施方法进行普及,鼓励农民将成熟的生物技术积极应用于农业生产中。

3.2重视技术培训

生物技术相对烦琐、复杂程度较高、受影响因素较多,想要将其应用于实际生产,必须要针对生物技术应用开展相关培训。农业生产相关部门要安排技术人员对农民朋友进行培训和指导,使农民认识生物技术的优越性,了解生物技术的使用方法,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逐步熟练掌握这一技术,切实发挥生物技术的作用,进而推动我国农业产业的发展。

总之,生物技术已经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在提高粮食产量、防治病虫害、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培育优良品种等方面具有传统农业不可比拟的优点。通过合理运用生物技术,不仅能够提升农作物的品质,增加农作物的产量,还能实现绿色农产品的产业化生产。因此,应加大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宣传力度,扩大推广范围,只有在农业生产中逐步普及生物技术应用,才能促进我国绿色农业的快速发展,提升农业经济效益。

作者:李先富 单位:平昌县笔山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农业生产中生物技术的作用篇2

近年来,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中不断被普及和推广,有效解决了农业生产难题,提升了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实现了农业生产现代化。目前,我国的生物技术正在不断发展进步,并且不断被应用于农业种植中,对我国的农业种植发展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对目前使用的生物技术及其应用现状进行研究,分析所运用的生物技术的基本情况,对杂交育种技术、转基因技术等相对重要的生物技术进行进一步调查和研究,希望可以对目前生物技术的改进工作起到作用,实现我国农业生产水平的快速提升。

一、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作用

将生物技术科学合理地应用到农业种植中,有助于增强农作物抗病虫害的能力,大幅度提高农作物的质量及产量,助推我国农业进一步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增添力量。

(一)提高农作物的质量

近几年,我国食品安全事故频发,因此,人们格外重视食品安全,对食品的质量要求也日益严格。借助生物技术手段,能从源头上有效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从而提高食品的安全性;借助遗传基因等生物技术,有助于提升农作物的营养价值,从而提高农作物整体的质量水平。

(二)提升抗病虫害能力

导致我国大部分农作物受损减产的主要原因是病虫害问题。在我国某些地区,病虫害问题严重的将导致农作物颗粒无收。但是,借助生物技术可以有效地解决病虫害问题,从而降低农作物的损害率,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周边的环境,最终达到提高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为老百姓的粮食安全提供保障的目标。

(三)增强农作物的产量

在农业种植过程中,采取科学的生物技术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缓解粮食进口的压力,进而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增强贸易出口,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

二、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应用现状

现阶段,生物技术在我国农业种植中的应用已经获得了很大的成效。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生物技术也日趋现代化,新型生物技术不断被应用于农业种植中,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农业种植业的进步,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做出了贡献。在不断应用生物技术的同时,也促进了生物技术的成熟发展。我国疆域辽阔,随着农业的发展,农作物种植面积日益扩大,种植产量也在不断提高,极大地提升了我国农作物的质量及出口水平。但实际上,目前生物技术在我国农业种植中的应用与发达国家及地区相比存在着短时间难以弥补的差距,而且生物技术的应用水平及发展也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虽然近年来我国的生物技术不断发展,并且国家政策也在大力支持,在某些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但赶上发达国家生物技术水平的道路还很遥远。

三、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具体应用

(一)生物农药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应用

生物农药技术是生物技术中的一项新型生物技术,其显著特征是通过应用生物技术进行各种病虫害的预防。农药喷洒技术是我国长期使用的一种较为传统的农药施用技术,虽然应用这种技术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治病虫害,但是不仅会对农作物的生产质量造成不利影响,而且会严重污染环境。而利用生物新陈代谢的产物来预防病虫害的新型农药技术则有着很多优点。通过应用生物农药技术可以在减少农药等化学物质使用量的同时,有效防治病虫害,使农作物健康地生长,而且能极大地降低对农作物质量的影响,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因此,这种新型的生物农药技术值得大力推广,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二)组织培养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应用

组织培养技术可以提高农作物的生产品质。采用组织培养技术必须要在无菌的环境下进行,其主要是利用细胞的全能性,借助专业的手段,培养农作物的结构组织,以达到保证整个农作物组织个体维持完整性的目的。组织培养技术包括多种类型,如器官培养、组织培养等。要想应用好组织培养技术,必须将光照、温度、空气湿度等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并且要严格控制pH值及相关压力。在进行组织培养时,酶类物质的含量发生变化会致使组织结构的表面出现褐变,因此必须科学地处理这种情况,始终严格控制无菌培养的各种条件。

(三)杂交育种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应用

将生物技术应用到农业种植中,有利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在我国,杂交育种技术有着较为悠久的应用历史,在农业种植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杂交玉米和著名的杂交水稻都给农民带来了很大的实际效益。其操作简易,主要是控制生物体细胞中的同一种遗传因子,确保遗传因子之间不相互融合,当进行后续配种时,遗传因子会发生分离的现象,并伴随配子遗传到下一代。应用杂交育种技术可以切实保证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并且能充分有效地根据土地情况进行利用。此外,农民较早就开始接触杂交作物,因而对杂交育种技术接受能力较强,能很好地推广应用该项技术。

(四)转基因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应用

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应用范围日益广泛,其中转基因技术是相对重要的生物技术。转基因技术是利用遗传物质和染色体的转移以及细胞的重组,以获得更多更优良的农作物品种。转基因技术的关键之处在于科学正确地把目标农作物内的基因提取出来,用以实现基因的改变。此技术的重要环节是检测农作物产品的生物细胞,在对多细胞进行检测后,再单独培养单体细胞,让其得以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个体,最后再进行个体培养工作。传统的农业种植受病虫害及外界环境的影响较大,以致整体产量呈下降趋势。而应用转基因技术可以增强农作物抗病虫害、抗旱抗涝等能力,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转基因技术除了应用在农业种植中,还可以应用在林业、养殖业等方面,应用范围比较广泛。大力推广和应用转基因技术,通过科学的手段结合传统农业技术与高新技术开展农业生产,能改善整体的生态环境、改良作物品种,能有效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增加农民收益,促进农业技术的进步,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四、结语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其在农业上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可以有效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要想将生物技术更全面、更深入地投入到农业种植中,必须切实分析每一项生物技术的特点,针对农业种植的基本情况科学合理地采用适合当地使用的农业生物技术,以促进农业科学发展。

作者:欧东昌 单位:岑溪市波塘镇农业技术推广站

农业生产中生物技术的作用篇3

1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积极作用

1.1提高农作物的质量

近几年,由于我国食品安全事故频发,因此人们格外重视食品安全,对食品的质量要求日益严格。借助生物技术手段,能从源头上有效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从而提高食品的安全性。此外,遗传基因等生物技术,有助于提升农作物的营养价值,从而提高农作物整体的质量水平。

1.2提升抗病虫害能力

导致我国大部分农作物受损减产的主要原因是病虫害。在我国某些地区,病虫害问题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农作物颗粒无收。借助生物技术可以有效地解决病虫害问题,从而降低农作物的损害率,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周边环境,最终达到提高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为粮食安全提供保障的目标。

1.3增强农作物的产量

在农业种植过程中,采取科学的生物技术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缓解粮食进口的压力,进而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增强贸易出口,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

2农业种植中的生物技术

2.1转基因技术

转基因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改变作物的遗传特性,主要应用包括细胞重组、染色体工程以及遗传物质的转移。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可以优化作物的品种,使其具有更强的抗涝、抗旱以及抗病的能力[5]。例如,抗虫棉品种19的栽培就源于这一技术。普通作物的品种对自然灾害的抵抗力比较低,假设发生了自然灾害,农作物的产量会受到较大的影响。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可以直接提高作物的抗逆性和成活率,进而提高作物产量。

2.2杂交育种技术

杂交育种技术已经成为我国种植业发展的核心技术,比如最著名的杂交水稻。这项技术最明显的优势是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因地制宜地达到增产增效的目的。和转基因技术相比,杂交育种技术的成本比较低,应用的范围广。此外,杂交育种的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也较为成熟,可以保证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2.3组织培养技术

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充分利用生物细胞在无菌条件下的全能性,通过生物组织培养形成新的作物组织,使得组织发育成为一个完整的有机体。该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促进作物的发育、生长以及繁殖,大幅度提高作物的病虫害抗性(无菌培养)。但组织培养技术实施的要求比较高,一定要保证其温度、湿度以及光照的范围。

3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推广策略

3.1强化生物技术在农业的应用宣传

要推进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的应用,首先一定要让农民了解生物技术的优点。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应发挥积极作用,通过多元化方式进行良好的宣传,提高农民对生物技术的认识水平,为生物技术在农业的应用和推广奠定坚实的基础。

3.2成立完善的生物技术推广制度

政府部门应该在生物技术的推广过程中设立良好的法律法规,使整个生物技术更加规范,更好地发挥标准化的作用,为生物技术的推广应用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此外,政府部门还应该积极完善农业生产生物技术的立法,通过加强资金、人力等方面的投入,使法律法规更好地适用于实际情况,促进生物技术的推广效果。有关农业生产者还应该依法开放生物技术的应用,合理有序地利用生物技术。

3.3认真开展生物农业技术培训工作

生物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快了基层农业的发展,这就需要更多农民了解生物技术的优势。因为生物技术比较特殊,很难操作。除了日常的宣传工作外,相关生物技术的专家还应积极开展对农民的技术培训。系统的培训不仅可以促进农民对生物技术的接受,还可以促进农民把生物技术与农业生产结合,最后通过农业生产的实践活动促进生物技术的创新、应用以及发展。

4结束语

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使我国农业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采取科技手段,适应时代需要是解决农业问题的关键。生物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可以大幅度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减少农药喷洒对环境的污染,保证食品的安全以及可靠。然而,现在还不够明确生物技术的使用是否真的对人类的生命没有危害,是否存在安全隐患,这就需要采取科学手段进一步验证和探讨。

参考文献:

[1]潘洪银.农业种植中生物技术推广与应用探析[J].湖北农机化,2019(15):35.

[2]欧东昌.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推广应用[J].河南农业,2019(17):54-55.

[3]雍田景.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推广与应用探析[J].南方农业,2019,13(6):105-106.

[4]田政.简析农业种植中生物技术的推广及应用[J].南方农机,2019,50(1):70.

细胞生物技术范文2

关键词:双一流;教学改革;实践课程体系

党的报告对今后一段时期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中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近年来,国家提出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战略指导思想。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强国的一部分。“双一流”建设是因应时展诉求和教育强国建设需要提出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将指引当前高等教育的改革建设、内涵发展。那么,如何进行“双一流”建设或者说“双一流”建设应该以什么为抓手和突破口,这成为“双一流”战略具体实践中亟待思考和破解的基础性问题。2018年6月21日,教育部在四川成都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教育部陈宝生部长在会议中作了题为“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的主旨发言。陈宝生指出,高教大计、本科为本,本科不牢、地动山摇。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本质职能,本科教育是大学的根和本,在高等教育中是具有战略地位的教育、是纲举目张的教育。陈宝生部长同时强调,要推进“四个回归”,即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把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由此可见,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离不开一流教学特别是本科教学,一流的本科教学是一流大学的重要基础和基本特征,是一流学科的根本保障。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落实四个回归,是建设一流本科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迫切需要。因此,以本为本,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是新时代“双一流”教育背景下高校改革发展的基本遵循[1]。下面我们以大连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建设发展为例,浅谈基于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课程体系建设所做出的改革与探索。

一、大连大学生物技术专业现状分析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生物技术产业作为信息技术之后国家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推动新世纪引发新科技革命,体现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关系到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2]。2012年,国务院将生物技术产业确定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辽宁省也将生物技术产业作为重点支持的新兴产业,对改造东北老工业基地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在辽宁省内形成了以沈阳、大连、本溪为中心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基地,成为辽宁省支柱产业之一。大连金州新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基地2011年营业收入达132亿元、工业增加值6.2亿元,出口创汇1.6亿美元,结合地域优势,大连生物与医药产业基地带有明显的海洋特色,海洋生物技术企业占入驻企业的49.1%,因此从大连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趋势看迫切需要具有海洋生物与生物制药特色的生物技术人才。鉴于生物技术产业在辽宁,尤其大连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对改造东北老工业基地具有重要的作用,大连大学2009年设置了生物技术专业,自成立至今经过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已经确定并形成了培养具有海洋生物与制药特色的生物技术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然而在现有教学过程中,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在“双一流”建设,落实四个回归的教学改革诉求下,目前大连大学生物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仍然存在诸多不足,尽管已经确定了海洋生物与生物制药的特色,但海洋生物与生物制药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支撑度不够,即

(1)专业方向课程中基础理论课程学时偏多,实践应用类课程学时偏少;

(2)实验教学基础实验教学学时相对较多,综合性和设计性大实验相对较少;

(3)实践课程体系单一,实践内容与企业实际应用相脱节,与教师科研方向相脱节。这些达不到生物技术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不利于培养学生对生物技术知识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跟踪学科前沿等方面能力的提升,不能实现应用型生物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大连大学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具体措施

基于大连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生物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现状,我们以课程建设作为抓手,以实践教学为着眼点,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生物技术专业人才为目标,通过

(1)整合专业课程结构,减少基础理论课程学时,结合企业专家进课堂,增加实践应用类课程学时;

(2)依托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现有综合实验基础上设置贯穿上中下游的综合性实践课程;

(3)加强校企合作,拓展应用型实践课程教学体系;

(4)以科研项目为载体,增设本科生科研实训实践教学环节等措施制定多维化的实践课程体系。整合专业课程结构,减少基础理论课程学时,结合企业专家进课堂,增加实践应用类课程学时现有生物技术专业方向课程主要分为海洋及生物制药两大模块,以显示和突出海洋与生物制药方向特色,海洋模块包括海洋生物学、海洋药物学、海洋生物制药综合实验、海洋生物技术、海藻化学、药用海洋生物资源。这其中,海洋药物学、海洋生物技术、药用海洋生物资源三门课程内容存在重复与交叉,海洋生物技术课程内容包括了海洋生物资源在药学方面的应用,与海洋药物学,药用海洋生物资源内容上存在重复。因此,我们将海洋药物学、海洋生物技术、药用海洋生物资源三门课程整合为一门海洋生物技术及应用课程,在现有内容基础上,使海洋生物技术课程内容不仅包括海洋生物资源在药物方面的应用,还要增加海洋生物资源在功能性食品、保健品等领域的应用。依托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现有专业综合实验基础上设置贯穿上中下游的生物综合大实验课程;生物技术专业现有四门综合实验,分别是基因工程综合实验(32学时)、细胞工程综合实验(32学时)、发酵工程综合实验(32学时)、生物分离工程综合实验(32学时)。上述综合实验是在各专业基础实验,即生物化学实验、微生物学实验、分子生物学实验和细胞生物学实验基础上开设的,每个课程虽各有侧重,但在内容上却有相当部分的重叠,比如基因工程综合实验要利用微生物的培养发酵方法获取目的蛋白,而在发酵工程综合实验中也同样需要利用微生物的培养和发酵进行下游的实验,再如生物分离工程综合实验需要对目的蛋白进行SDS-PAGE检测,而在基因工程综合实验中也涉及到利用SDS-PAGE进行检测。基于综合实验存在的内容重复问题和实验内容之间的上中下游关系,我们对综合实验课程内容进行优化和整合,结合我院科研带动教学的特点,将自主科研成果引入教学,构建了具有专业特色的综合实验教学体系,从“编码基因(TNF-α)、发酵、TNF-α蛋白分离纯最后到TNF-α细胞学效应(诱发细胞凋亡)”,即通过DNA提取、基因克隆、表达载体构建、工程菌、发酵、分离纯化、重组蛋白并应用到活体细胞,最后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实现构建知识体系递进、完整、系统的综合实验,使学生既受到严格的科学思维训练、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又具有较好的综合分析α素养和价值效益观念。做到了教学与科研同步,教学与生产实际同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和创新思维,打造“行业中坚”。加强校企合作,拓展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为强化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的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本次改革进一步加强了校企合作范围,接轨辽宁产业集群,建立了与生物技术产业相关的企业,如大连双D港医药生物产业园、大连市高新园区生物产业园、本溪医药产业园、大连市花园口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等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合作,通过生产实习、认识实习以及学生创新项目、企业工程师指导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拓展了现有的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以科研项目为载体,增设本科生科研实训实践教学环节专任教师的科研项目以及学院多元化的实践基地(“辽宁省糖脂代谢重点实验室”,“辽宁省海洋微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学生开展科研训练提供了保障。为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应用能力,本次教改在培养方案中增设了本科生科研实训实践教学环节,在学生入学的第4学期安排了教师和学生开展双选活动,教师公布自己研究方向和课题名称,本专业学生可根据自身特长自由选择,互选结为课题小组后,以专业老师的科研项目作为载体,利用课后、周末,甚至寒暑假业余时间,在专业老师指导下参与科研创新活动,融入教师的科研课题中,从科研项目课题撰写、文献查阅,到动手实验得出数据,分析数据,整理结果,最后到撰写文章,撰写结题报告等一些列科研活性,让学生全程参与,提高了学生的科研素质、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三、结语

针对目前现有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支撑度不够现状,通过上述对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加强了应用实践教学,引导了学生求真学问和练真本领,实现了回归常识;引导教师热爱教学、倾心教学、研究教学、潜心教书育人,实现了回归本分;通过本次教学改革,倾心培养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了回归初心。总之,通过本次教学改革,培养了具有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职业技能和可持续发展的高级生物技术应用型人才,最终为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和学校创一流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陈宝生.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J].时事报告(党委中心组学习),2018(05).

细胞生物技术范文3

关键词:农业种植;生物技术;转基因技术;组织培养技术

我国属于农业大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离不开农业种植业的发展,同时对居民生活质量也至关重要。生物技术的发展,使其在农业种植中也被广泛利用。其中常用的生物技术种类包括转基因技术、组织培养技术、生物农药技术等,均对农业种植技术起到推动作用。

1应用转基因技术

转基因技术是将组合、结合、剪切分离的DNA分子,并在对应作物基因组中进行导入的一种技术,此种技术能够将相对应作物基因进行重组与改善,进而有效的更改作物的性状,以达到预期状态。在该项技术中,目标基因的提取是最主要技术,也就是提出相应细胞内需要基因的一种技术[1]。其中多细胞生物体的检验是较为重要的步骤,主要是独自培养单个受体细胞的一种检测方式,同时通过相应技术促使其成为完整个体,之后检查个体导入目标基因情况和具体性质、状态情况。根据其结果将未出现有利变化的个体淘汰,并对剩余个体开展相应的培养与研究。在生物技术中使用较为广泛的技术之一为转基因技术,同时也是农业种植业中应用频率最高的一项技术,对育种十分重要。应用此种技术,能够将同种不同性状的农作物进行结合,进而起到强化农作物质量的作用,用时还可以更改其性状来防范病虫害,预防效果较好。现阶段的转基因生物技术当中,植物抗病基因、种子贮藏蛋白基因、苏云金杆菌抗虫基因是植物目标基因当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几种,以上几种基因常在加强农作物质量、预防病害和虫害中使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农作物种植当中逐渐加强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常见的转基因技术包括杂交育种,主要是杂交相近种群个体并得到杂交体,种群可表现为两种存在差异的性状,根据所表现的性状对所需的杂交结果进行有需筛选,之后将所筛选的杂交结果进行配子遗传。相对于拼合、剪切DNA分子技术来说,此种技术操作方式更为简洁,有利于进一步推广和使用。

2应用组织培养技术

培养对应植物组织,并通过诱导方式和细胞的全能型使其发展成为完整的植株的技术为组织培养技术。该技术在使用过程中必须要在无菌环境下进行培养,才可正常发育植物组织的。使用组织培养技术有利于加快植物繁殖速度,同时还可以确保植物发育质量,减少植物培育过程中受到病虫害的损伤。因此,在农业种植生产使用组织培养技术的效果较好,可进行普及和推广,使基层业种植生产也可大规模使用此项技术。但是使用过程中也要注意几点问题:1)此种技术对环境要求较严格,在培养植物组织时,必需加强控制环境湿度、光照情况、温度、土壤酸碱性等,进而确保培养的植物组织可在适宜的环境中生长发育。2)要密切关注褐变的植物外植体,大多数接种植物在生长时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褐变现象,产生此种现象的重要因素为激活了多酚氧化酶,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细胞代谢,并生成较多醌类物质所致[2]。需要加强对此种现象的重视程度,同时有效处理褐变植物组织,减少对其它种类酶的活性的影响,防止对后续培育工作的影响。

3应用生物农药

目前国内大多数农作物产量较低并且停滞不前,产生此种现象的重要因素之一为农作物虫害和病变抵抗性较差,进而引发农作物死亡,以致减少产量,因此常用传统农药预防和治疗,虽然有一定成效,但是对土壤和植物自身会造成一定影响,引发环境污染等严峻问题。而生物技术的应用促进了生物农药的发展,此种农药对土壤和植物自身污染问题较小,主要是此种农药的制作利用了生物新陈代谢这一特点,且杀虫、抗病效果也较好,和传统农药功效相似,但是不会有化学制剂在植物上残留[3]。生物农药既起到了良好的抗虫、抗病作用,用时还能够确保农作物产品的安全性,另外还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问题,所以可进一步推广和使用。但是药物制作所使用的多种材料是提取于生物组织所得,由于技术问题增加了提取难度,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产成本,同时又受到诸多外界因素的影响,导致此种药物无法普及,这也是目前有待解决的问题之一[4]。但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以上所遇问题带来了新的解决契机,可以通过改善相应制作技术和成本,将生产和制作生物农药与微生物结合,可使用生物基因置入微生物细胞这种方式,使制作过程中所使用药品材料用微生物细胞来代替药物,这就明显减少了制作成本。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物技术应用于农业种植领域的优点较多,能够预防病虫危害的用时可以减少对环境和植物自身的影响,并显著促进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提升,进而加速农业领域的综合发展,为经济技术发展奠定基础,以确保社会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孟富雪.浅析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应用[J].种子科技,2017,35(5):46-47.

[2]胡雯竹,尚振娟,王绍山.农业种植中生物技术的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7(1):135+84.

[3]吴荣升.浅析农作物种植及病虫害防治技术[J].南方农机,2018,49(7):81+96.

细胞生物技术范文4

【关键词】食品生物技术;实践;设计

1前言

生物技术是当今高科技领域发展最快、最引人注目的前沿学科之一。食品生物技术是生物技术在食品领域的重要运用,是食品相关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1]。通过运用生物技术来对食品进行生产或改造,可提高食品产值,改善食品品质,提升农副产品附加值,对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和食品安全提供了保障[2]。《食品生物技术》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蛋白质工程、发酵工程、生物工程下游技术及现代食品检测技术等主要内容[3],涉及内容广,综合性强,学习难度大[4]。由于缺乏实践教学的设计,学生对理论课知识的认知仍然欠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不足,所以需要开展食品生物技术的综合型探索性实践课程,以激发学生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帮助学生更加全面了解和掌握该课程中涉及的理论知识和技术原理,巩固专业知识基础,完成理论课知识的验证,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创新和创造能力[5]。本文根据我们食品生物技术课程实践教学设计成功经验,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及实践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的角度,以食品生物技术的核心内容基因工程作为实践课程设计的内容,为食品生物技术实践教学设计提供一些思路,为食品生物技术这门课程的讲授提供参考。

2基因工程实验设计

2.1实验目的

掌握与基因工程基本操作步骤有关的实验技能:熟悉基因组DNA、质粒工具载体的提取方法,DNA浓度的测定方法,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限制性内切酶与DNA的消化,琼脂糖凝胶电泳,DNA连接与TA克隆及感受态细胞的转化及利用α互补筛选细菌克隆的方法。

2.2仪器与试剂

材料:过夜培养的含质粒大肠杆菌菌液100mL,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未线性化的细菌质粒100µL,具有T突出的T-载体,正向引物(5'-AGAGTTTGATCCTG⁃GCTCAG-3');反向引物(5'-GGCTACCTTGTTAC⁃GACTT-3'),试管,培养皿若干。试剂:无水乙醇,TE缓冲液(10mmol/LTris•HCl(pH8.0)、1mmol/L乙二胺四乙酸(EDTA)(pH8.0)),LB液体培养基,琼脂,琼脂糖粉,CyberSafe染料,DNAmarker,限制性酶EcoRI,T4DNAligase连接酶,70%乙醇,超纯水,溶液I(50mmol/L葡萄糖、25mmol/LTris•HCl(pH8.0)、10mmol/LEDTA(pH8.0)),溶液II(等体积的0.4mol/LNaOH和2%SDS),溶液III(5mol/L乙酸钾60mL、冰乙酸11.5mL、水28.5mL),氯仿,苯酚,70%乙醇,胰RNA酶,青霉素(Amp),IPTG溶液,X-gal溶液,1×TBE溶液等。仪器:超净工作台,PCR热循环仪,恒温水浴锅,台式离心机,漩涡混合器,移液枪(10µL、100µL、1000µL),微量分光光度计,琼脂糖凝胶电泳系统,凝胶成像仪和恒温水浴锅。

2.3实验步骤及内容设计

2.3.1煮沸法提取革兰氏阴性细菌的基因组DNA

用移液枪取1mL大肠杆菌培养物于1.5mLEP管中,14000rpm离心5min,收集菌体。加入500µLTE缓冲液,涡旋混匀。14000rpm离心1min,弃上清液。加入200µLTE缓冲液,涡旋混匀后置于100℃水浴箱中煮沸15min。取出后立即放置于冰上冷却5-10min。14000rpm离心1min,取上清液150µL于新EP管中,此即为该细菌的基因组DNA。

2.3.2碱裂解法分离质粒DNA小量制备法

[6]在微型离心管中加入1.2mLLB培养液,14000rpm离心30s。移去上清,将沉淀用100µL含有4mg/mL溶菌酶的溶液I重新悬浮。在旋涡混合器上将细胞振荡混匀,在室温下放置数秒。室温下加入200µL溶液Ⅱ,轻微振荡试管使用其混合。加入150µL冰冷的溶液Ⅲ,上下颠倒混合。室温孵育2min后出现白色絮状物,14000rpm离心2min,将上清液移至新的EP管中,加入等体积的苯酚∶氯仿(1∶1)混合物,旋涡混合1min,14000rpm离心2min,将上层水相移入新的离心管中。加入等体积氯仿溶液,旋涡混合振荡30s。14000rpm离心2min,将上层水相移入新的离心管中。加入2倍体积的冰冷的无心乙醇,混合后于-20°C沉淀5min。14000rpm离心4min,弃去上清,用冰冷的70%的乙醇淋洗沉淀,并放置在超净工作台中通风20min以使沉淀干燥。将沉淀重新悬浮在50µL50µg/mLRNA酶的TE缓冲液中,37°C恒温箱保温5min。

2.3.3使用微量分光光度计测定DNA浓度

打开NanoVue微量分光光度计电源开关。抬起金属臂,用擦镜纸蘸蒸馏水轻轻擦净光导纤维终端小孔表面,合上金属臂。先测量空白对照,校准系统。然后重复上面的操作,测量实际待测样品。记录浓度及A260/A280数值。

2.3.4聚合酶链反应(PCR)

将所有试剂冰上融化,将PCR管至于冰盒上。按照表1的体系,在PCR管依次加入试剂。按照表2设定PCR热循环仪。

2.3.5限制性内切酶与DNA的消化

从-20°C冰箱中取出细菌质粒样品溶液。在PCR管中加入下列试剂:7µL超纯水,2µLEcoRI10×缓冲液,1µLEcoRI,10µL质粒DNA溶液。在微量离心机上离心2-3s,然后放入PCR热循环仪,设定37°C运行2小时。反应完成后,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产物酶解情况,观察并记录条带数量和位置。

2.3.6琼脂糖凝胶电泳

取1g琼脂糖,加入100mL1×TBE,用微波炉加热至溶解,将琼脂糖溶液冷却至50°C左右时,用移液枪加入2µLCyberSafe染料,轻摇以混匀溶液,将琼脂糖溶液缓缓倒入插有齿梳的电泳槽模子。待琼脂糖凝固后,取出齿梳,并放入含有TBE缓冲液的电泳槽。样孔加入混合的1µL上样缓冲液和5µLDNA样品。设置100V、30min后,将胶从电泳槽中取出,置于凝胶成像仪的玻璃板上,紫外灯下观察,并拍照记录。

2.3.7DNA连接与TA克隆

在PCR管中加入20µL连接反应体系:lµL25µL/mL扩增的靶DNA,20ng具有T尾巴的质粒,lµL10X连接缓冲液,lµLT4DNA连接酶,补足超纯水至20µL反应体系。打开PCR热循环仪,设定程序,将连接混合物于恒定16°C反应12小时。

2.3.8感受态细胞的转化及利用α互补筛选细菌克隆

首先制备LB筛选平板,称取LB肉汤粉末,加入1.5%的琼脂,溶于100mL去离子水,置于高压灭菌锅121°C,15min。待冷却至50°C左右,在超净台中导入平板中。待凉至室温且凝固后,吸取40µL2%的X-gal溶液,使用无菌涂布器将溶液涂至整个平板表面,待平板表面无残留液体,吸取7µL20%的IPTG溶液涂至整个平板表面。从-80°C冰箱取出感受态细胞,小心置于冰上。用移液枪头小心加入10µL重组质粒DNA溶液加入到200µL感受态细胞溶液。迅速放置于42℃的恒温水浴中热击90s,然后冰上冷却1-2min,向试管中加入800µL室温下的LB培养基,37°C水浴培养45min。取200µL细胞混合液涂至含AMP的LB琼脂培养基上,37°C培养12-16小时。观察菌落颜色。

2.4实验结果记录及分析讨论

实验实施过程中,学生应如实记录实验结果。本部分实验结果如图1和图2所示,PCR扩增应出现目标清晰条带(图1)。感受态细胞的转化及利用α互补筛选细菌克隆实验平板出现白色和蓝色菌落(图2)。实验结束后,学生应完成实验报告的撰写。实验报告内容应包括实验名称、目的、材料及设备、方法及步骤、实验结果及总结和讨论部分。讨论部分主要是对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进行判断,结合实验基本原理对造成实验失败的可能原因进行分析和总结。

3实验教学的实施

本门实践课程由于涉及大量的实验原理,需要在教学前给与学生充分的时间(可为至少1个月)进行查阅文献资料,理清实验基本原理、实验思路、目的及方法,并能够联系到食品生物技术的理论学习部分,进行举一反三,对于存疑的部分应和同学及教师进行探讨,保证实验前对实验内容有较清晰的认识。在实验实施过程中,实验教师应提前制备所需的试剂和准备好必要材料(培养皿、移液枪、无菌枪头等)。由于本实验涉及到微生物和要运用一些重要仪器,因此实验前还应对学生进行本实验相关内容培训,以确保实验正常、安全、有序的实施,包括实验室安全,微生物的无菌操作,移液枪的使用方法,仪器设备(灭菌锅、水浴锅、PCR仪和凝胶成像系统等)的操作规范等。在实验实施过程中,学生应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各项实验,且如实记录各部分实验结果。如遇到实施问题,应及时与实验老师进行沟通。教师应注意学生的实验操作手法,避免或减少实验操作不当,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7]。

4考核评价标准

本门课程的实践课程的设计旨在提高学生对理论课基本原理的认知,因此实验课程部分可占食品生物技术这门课总成绩的30%。实验课总成绩可设置为100分,实验报告占50%,实验操作占40%,团队互助占10%[7]。实验报告撰写内容是否清晰和完整,体现了学生对食品生物技术课程基本原理的认知程度及主动学习能力,因此是主要的考核标准。其次,微生物相关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是本门课程需要掌握的关键实验技能,也是实验实施的关键部分,此部分的考察是在实验实施过程中教师实时给与的。最后,在实验实施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问题,学生应依靠团队互助掌握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此过程中,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充分锻炼,此部分作为学生的激励分值。

5结束语

细胞生物技术范文5

目前关于植物—病原物相互关系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主要着眼于病原物基因工程,即从病原菌中或植物本身克隆制备出致病基因与调节基因,以及获得病原物的特异性DN段用于病原分类及病害检测。

自1986年首次获得能抗烟草花叶病毒的转基因烟草植株后,目前已利用基因工程获得许多抗病毒植株,如抗花叶病毒首楷,抗花叶病毒黄瓜,抗X病毒和Y病毒马铃薯等。生物诱导广泛应用于植物对真菌、病毒及类病毒、细菌等病原物抗性的诱导,在烟草、黄瓜、西瓜、甜菜、马铃薯、小麦、苹果、番茄、棉花、水稻等诸多植物中已见报道。

生物诱导包括:用非病原菌诱导,用异种病原菌诱导,用弱致病力菌株诱导,用热杀死的病原菌诱导等方法,诱导对病原菌的抗性。生物技术创造了越来越多的基因植物,如消除了腐烂基因的耐贮存番茄,抗病虫害长颈南瓜,抗虫害转基因土豆,抗棉铃虫棉花,抗白叶枯病转基因水稻等等。植物细胞工程包括茎尖脱毒、快速繁殖、花药、小抱子培养、染色体工程、单倍体育种、原生质体培养、细胞融合等技术。植物细胞融合技术可克服远缘杂交中的不亲和障碍,更加广泛地组合起多种植物的优良遗传性状,从而培养出理想的植物新品种。脱毒快速繁殖技术在经济作物、花卉、果树上应用效益显著,快速繁殖成功的植物已有四百多种,其中甘蔗、菊花、康乃馨、草萄、兰花等等已投入生产。

在作物育种方面,用花药培养和染色体工程育种等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结合的方法已培育出许多具有特殊抗性、耐性的优良新品种,利用花药培养技术获得纯合基因型已在小麦、水稻等谷类作物上广泛应用。

以原生质体培养再生植株方面,近几年内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一些作物如赤豆、大豆、刀豆、棉花、油菜等重要经济作物已成功地从原生质体再生成植株,特别是一直认为难以培养的禾谷类,如水稻、大麦、小麦、谷子、高粱的原生质体培养都已相继突破。木本植物成功的例子也逐渐增加。药用植物与真菌原生质体培养的进展也十分迅速。以上的成就,为利用原生质体的遗传操作改良农作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利用原生质体融合获得体细胞杂种,最近又研究出了利用卡那霉素和潮湿链霉素的抗性互补来选择杂种细胞的方法。中国在单倍体研究上一直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原生质体培养及细胞融合研究也趋于国际同类研究水平。

2动物遗传工程

动物细胞培养中胚胎移植(ET)技术对提高动物的生产率和繁殖力有重要意义,世界范围内已加以多方面的研究利用。ET技术已在兔、马、猪、牛、羊等动物上相继成功,但只有牛的ET技术达到了非手术利用阶段,所以牛胚胎移植进入商品化,在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推广较大。日本已利用ET技术扩繁可提供精子用于人工授精的种公牛,1992年全日本的奶公牛有8。%以Erf分娩育成。通过ET技术可使母牛分娩双胞胎或多胞胎,这种一胚多产的核移技术在日本已获成功。

中国的单克隆抗体研究始于八十年代,至今已研制成功几干种单克隆抗体应用于畜禽疫病。在禽畜的性状选择育种上,采用DNA指纹鉴定技术识别DN段可加速选择过程。微生物工程的微生物农业和微生物开发,部分解决了养殖业的饲料问题。用微生物发酵生产单细胞蛋白饲料,在前苏联年产量约为130万吨,美国年产80万吨;以米糠为基础,添加含杆菌、链球菌、酵母菌等微生物作为饲料添加剂喂养猪、牛、鸡,能够分解禽畜粪中的有害气体,减少环境污染,提高饲料吸收率,提高肉、奶产量。此外,近年来通过生物技术在食用菌的遗传育种学上获得了广泛的重视。通过原生质体培养,用PEG法和电场诱导法为诱导突变体和远缘杂交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涉及的菇种有香菇、平菇、金针菇、木耳、草菇等。

3生物固氮

菌根菌对植物生育的促进作用近年来逐年受到关注。菌根菌的菌丝可以帮助作物根毛吸收范围更大的土体中的移动速度缓慢的磷酸盐离子和钾离子。VA菌根菌不但可以改善土壤环境,促进作物对养分的吸收,而且对抗御作物的某些土传性真菌病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VA菌根真菌与根瘤菌双接种对绿豆、蚕豆、花生、大豆等作物具有良好的生长效应。科学家对豆科植物-一根瘤菌共生固氮的研究从经典的生态学、生理学和遗传学研究步入了分子生物学领域。在根瘤菌方面,已确认有结瘤和固氮两个基因组参与完成共生固氮作用。

4生物防治

由于地球环境日益恶化,生物防治植物病虫害的方法受到重视,生物防治包括天敌防治和微生物制剂防治。微生物制剂包括细菌制剂、病毒制剂和真菌制剂。

细菌制剂以苏云金杆菌(BT)为主。现在全世界已有60多种BT制剂工业化商品,能有效防治150多种鳞翅目害虫,年产量达8000吨左右。BT杀虫剂与其它微生物农药相比,具有选择性高、混用性强、毒力强、速效、无污染等优点,因而广受欢迎。植物细菌杀菌剂是以放线菌类的链霉菌属为基础制成的,防治菜豆、大豆和其它作物的细菌病害,可使细菌病害感染率下降7。%。目前正进行基因筛选组合,以制出广谱新菌种,获得BT基因导入植株中培养出抗病虫植株。利用目前的优良菌种,培育出不产芽抱,只产晶体的高效菌株是正在开发的新技术。

病毒生物制剂是以核型多角体病毒(NPV)的颗粒体病毒为基础制成的,目前已生产出防治甘蓝夜蛾、棉铃虫、黄地老虎、美国白蛾等害虫的病毒制剂。

细胞生物技术范文6

目前社会环境污染的情况日益严重,千变万化的禽畜类疾病时有发生,给畜牧养殖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严重的挑战。当前通过采用生物技术可以解决畜牧兽医领域的一些问题,为畜牧兽医领域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

生物技术;畜牧兽医;应用

1生物技术的内涵及禽类遗传资源的保护

(1)生物技术的内涵。

生物技术又称生物工程,是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兴起的。一般认为生物技术是以生物学(特别是微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和细胞学)的理论和技术为基础,结合其他基础学科的科学原理,充分运用分子生物学的最新成就,其主要包括发酵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生物技术具有较大的潜在价值,能够为人们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禽畜类遗传资源的保护。

我国畜牧业的历史发展悠久,资源丰富,创造了许多具有独特特色的地方禽畜品种,是禽畜遗传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目前所培育出来的地方禽畜品种具有育种能力和免疫力强等优点,但是也存在生长周期长、经济效益低等问题。随着禽畜品种的融合,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禽畜数量正在降低,甚至消失。因此为了保护好禽畜类遗传资源,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已经迫在眉睫。

2生物技术在畜牧兽医领域的应用

(1)应用于禽畜育种。

生物技术运用于动物育种主要采用的是转基因技术、DNA技术和动物克隆技术。之所以将生物技术运用于动物育种是因为传统的育种方式存在孕育周期长和育种质量差等问题,而且随着畜牧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育种品种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重视。采用生物技术可以大大缩短孕育周期并且可以提升育种的质量。例如可以通过生物技术提取具有特种功能的单个基因或者基因簇插入其他生物的基因中,通过观察对比选择出达到标准的样本。最早将生物技术运用于禽畜育种的国家是英国,通过对禽畜育种的成功实验,让其在各个领域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也推动了生物技术在畜牧领域的发展应用。

(2)应用于操控禽畜生产。

利用生物技术操控动物的生产主要就是通过生物技术干预动物原有的内在环境系统。通过对这两者的干预,可以使禽畜的机体向人们所希望的方向发展。比如说通过生物技术人工合成的生长激素,可以起到和动物天然生成的生长激素同样的作用。这样就可以促进禽畜生长,并且不会对禽畜产生不良的影响,而且还可以降低禽畜的采食量,起到节约饲料的作用。因为生产的人工激素和动物自身所带的激素是相同的,所以也不会对人类产生不良影响。通过操控禽畜生产,大大提升了禽畜的数量和畜牧业的收入,推动畜牧业向现代化方向发展。

(3)运用于饲料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我国一直存在禽畜类饲料资源短缺的问题,通过将生物技术运用于饲料资源的开发上,扩大蛋白质饲料,提升饲料的营养价值,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也可以推动我国畜牧业的发展。通过生物技术将不含或者少含蛋白质的饲料培育成富含蛋白质的饲料是当前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蛋白质饲料短缺已经是世界性问题。在中国进行单细胞蛋白的生产主要是通过饲料螺旋藻蛋白质以及酵母,而秸秆是我国主要的农作物副产品,通过发酵技术可以将秸秆生产出具有优质粗蛋白的饲料,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4)运用于禽畜疫病的预防诊断。

将生物技术运用于禽畜疫病的预防和诊断中效果显著。传统的畜牧养殖都是采用物理化学手法消灭病原,这样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常常会由于环境不达标等问题导致免疫效果失败。而随着近几年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基因工程疫苗的进步,将生物工程技术用于禽畜疫病预防的应用越来越多,比如目前开发出来的新型疫苗口蹄疫疫苗、狂犬病糖蛋白亚基疫苗等。将生物技术运用于疫病预防诊断主要就是利用DNA重组技术,提升免疫效果,制备疫苗,比如目前应用于疫病诊断的限制酵分析法和核酸探针法等方法都已经有效地应用在疫病诊断中。

3小结

生物技术是新兴的高科技技术,需要不断地发展和完善,目前的一些技术尚未成熟,仍然需要不断地实验,将生物技术运用于畜牧兽医领域是近几年才提出的,通过生物技术可以对畜牧业的饲料资源、疫病诊断预防和禽畜的育种等方面作出贡献,同时这也是发展畜牧兽医的必经之路。所以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畜牧业的发展。

作者:康文广 单位:吉林省东辽县凌云畜牧兽医工作站

参考文献:

[1]麻姝然,王团芳.生物技术应用于畜牧兽医领域的实践探索[J].科学种养,2015年2期.

细胞生物技术范文7

【关键词】生物技术;环境治理;应用;对策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带来GDP提升的同时,也导致很多自然环境受到了较大的损伤。而生物技术通过对生物体的间接或者直接利用实现对环境污染的较好治理,相对于其他方法有着成本低廉、治理效果好等方面的优势。因此,对生物技术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有着较为重要的意义。

1生物技术在环境治理中的具体应用

1.1酶工程在环境治理中的具体应用

首先是固定化细胞技术,其包含有固定化细胞、固定化酶两类,可将微生物浓度较好提升,化学反应的速度也大幅度加快,特别是在环境污染治理中使用的微生物数量会大幅度降低。同时,在环境治理过程中,微生物处于高分子材料的包裹中,对于外界环境的承受能力较好,所得到的反应产物也相对容易提取,整个操作也相对较稳定,应用前景非常好。其次,在对废气、废水进行处理时,可使用固定化细胞技术,其在具体使用时,适应性较强,不需要专门进行提取酶操作,成本总体相对较低,操作的稳定性也较好,当前国内在进行废水处理过程中,已经开始广泛使用这种技术,取得了较好的废水治理效果。

1.2生物膜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具体应用

当前城市生活、生产产生的污水越来越多,而通过生物膜技术可实现对城市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的深度处理,其处理得到的水资源可满足热电厂冷却使用要求。同时,可通过培养、分离的方式得到自养氨氧化菌,并对这些菌体进行挂模处理得到生物膜,这些生物膜将其应用到废水处理过程中,可较好提升氨氧化速率,经过其处理之后的废水,亚酸盐几乎会被全部过滤,硝酸盐浓度也会下降70%左右。同时通过对其得到的气体进行色相谱分析之后,可发现其中包含的氮气比例相对于先前有了大幅度提升,这表明废水中的在废水处理的过程中进行大量的反硝化脱氮反映。

1.3生物技术在土壤修复中的具体应用

大量的实验与实践表明,通过在受到重金属污染的土地中种植百喜草、像根草等植物,可以将土壤中包含的重金属Pb、Cd等有效的吸收,从而降低重金属给土壤带来的污染。也可通过使用混合菌、黄豆等进行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的方式,对受到石油污染的地区进行修复,大量实验表明,通过该种方式在一个月之内,可以将污染效果降低到原来的20%之下,这表明取得了较好的修复效果。

1.4发酵工程在环境治理中的具体应用

首先是费纤维资源化。在整个生物圈当中,纤维素是其中最大的废物,我国每年产生的废纤维素产量巨大,其中包含的木质素通过微生物较难实现较好分解。而使用生物技术中的发酵工程技术可将其实现较好的分解,用混合培育方法可直接将纤维素转化为乙醇,即用热纤梭菌来水解纤维素,同时应用热解糖梭菌把前者不能代谢的戊糖转化为乙醇,从而可以同时将戊糖和已糖转化为乙醇,并使纤维素水解和乙醇发酵结合进行。

2生物技术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发展趋势

第一章节中仅仅从四个方面分析了生物技术在环境治理中的具体应用,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仍旧有更多其他生物技术在进行环境治理的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同时,大量实践也表明,在进行环境治理的过程中,通过生物技术的应用能够较好实现将环境中污染物的去除,是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特别是随着对基因工程菌的研究的不断深入,在进行环境治理的过程中,生物技术将会发挥出更多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当前生物技术的具体应用情况来看,未来其将在如下几个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提升。分别为:研究并培育出新的高效物种,从而更好提升环境治理效率,压缩环境治理成本;对当前各种生物技术进行优化组合,提升环境治理效果,尤其是耗能较低、效率较高、容易推广普及的特殊工艺与生物技术相组合,形成环境治理的强强联合;增强不同学科、专业之间的有效合作,例如,在环境工程与生物工程之间找寻出更多合作区域,这对于提升环境治理效果是非常关键的。综上分析,在环境治理的过程中,通过将各种类型的生物技术应用到其中可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同时,从当前实际应用效果来看,其中仍旧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这就需要加大对生物技术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投入,从而更好发挥出生物技术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纳云.浅议生物膜技术在水生态修复与自然水体水环境治理中的应用[J].农业与技术,2016,36(17):24-25+39.

[2]微胶囊封装生物菌及其污水处理技术———佛山市碧沃丰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J].中国环保产业,2016,(02):9.

[3]井玉梅.利用物理、化学、生物技术治理松原市养殖场的环境污染浅析[J].山东畜牧兽医,2012,33(02):50-51.

细胞生物技术范文8

生物技术专业作为高等农林院校的基础专业,近年来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不容乐观,从而折射出许多急待改革的问题。为此,基于浙江农林大学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情况问卷调查以及与该专业本科生的座谈交流和对部分高等农林院校的实地调研,并结合浙江农林大学生物技术专业相关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对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对教学改革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高等农林院校应通过明确有别于其他科类院校的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推进分类模块化人才培养模式、精简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尝试课堂讨论式教学法、采取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课程考核方式、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等措施的实施,实现“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

关键词:

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学;教学评价

近年来,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为主要内容的现代生物技术发展迅猛。伴随着生命科学的新突破,现代生物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医药、食品、环保、能源等领域,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了满足生物技术产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国内外的生物技术高等教育也迅速发展起来。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先后有337所高等院校开设了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经过20余年的不断改革和优化,我国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办学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招生人数和毕业生人数有了大幅度的增加。但是,目前我国的生物高新技术产业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与国际水平相比,尚有一定的差距。这导致生物技术本科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较低,特别是农林类高等院校该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不容乐观。2010年,生物技术专业甚至被教育部列入10大“红牌”本科专业。由此可见,从整体上看,我国生物技术高等教育仍面临着诸多挑战。为此,笔者在浙江农林大学开展了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情况问卷调查,与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进行了座谈交流,还到部分高等农林院校进行了实地调研,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浙江农林大学生物技术专业相关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对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对教学改革进行了深入思考。

一、高校生物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一)其他科类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教育部的界定,生物技术专业以理科为主、工科为辅,是理工科复合型专业,主要培养应用研究型人才[1]。生物技术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现代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对学生进行应用基础研究和科技开发研究能力的初步训练,以培养具备较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生物技术专业人才承担着将相关理论应用于实践以及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责任。因此,促进生物技术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倍显重要。截至2015年,在全国开设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337所高校中,农林类高等院校占36所。其他科类高等院校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通常是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重点培养的是具备生命科学基本理论以及较系统的生物技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综合性专业人才。其主要特色是培养大众化的生物技术专业人才。但是,由于其缺乏对专业人才培养的市场化细分,所以难以满足我国生物技术行业发展对基本专业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二)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目前,我国已有36所农林类高等院校开设了生物技术本科专业,但是大多没有确立富有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如前文所述,尽管生物技术本科专业已经明确了相对宏观的人才培养目标,但并不完全适用于农林类高等院校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从现状看,农林类高等院校往往过于注重学校整体的农林特色,着重于培养传统的农林人才,而对在农林业发展中发挥同样重要作用的现代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重视不够。因此,笔者认为,各高等农林院校在主打自身农业、林业特色的基础上,应结合各自院校的历史发展优势、地方发展特色以及未来发展规划等,进一步细化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重点培养具有农林素养的生物技术专业特色人才,从而发展各具特色的或本校独有的生物技术专业教育。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作为一所多科性高等农林院校,其开设的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确立了独特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现代生命科学基本知识、掌握系统的生物技术基本理论和核心技能、了解生物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的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应用研究型专业人才。因此,浙江农林大学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以及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竭力塑造独具特色的富有生态性和应用性的创业型专业人才。目前该专业已发展成为浙江省重点专业。

二、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通过走访调研部分高等农林院校,笔者发现,生物技术本科专业在多数高等农林院校并非是主流专业,专业的培养目标比较模糊。通常情况下,生物技术专业本科毕业生的主要去向是考研和就业。但是,多数高等农林院校并没有针对2种毕业去向在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明确的引导,所开设的课程都是统一的。只有少数高等农林院校为毕业去向不同的生物技术专业学生提供了有区别的人才培养方案,即针对本科毕业后准备考研深造的学生,设立了考研强化班,并强化了理论性强的“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专业课程的教学;同时,针对本科毕业后准备直接就业的学生,注重引导其更多地掌握生物工程、生物制药等方向的实用专业知识,从而使该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得到较大的提升。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为了适应不同科类高校和不同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定位,生物技术专业教育应结合各高等院校的办学特色,从满足学生毕业去向的需求出发,积极探索分类模块化人才培养模式,充分体现“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所谓分类模块化人才培养模式,就是首先根据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的学习意图,将其分为工作就业、考研深造、实践创业及其他4类;然后根据这4类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将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的优势,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而且可以为学生未来的个性化发展提供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服务。第一,针对毕业后意向工作就业的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高等农林院校应充分发挥“产、学、研”教学模式的优势[2],大力鼓励学生到企业部门、生产一线进行实践实习;同时,可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尝试,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联动式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应用型人才。此外,以细化的就业需求为导向,为该类学生开设普通生物技术、生物制药、生物工程等方向的模块化课程。第二,针对毕业后意向考研深造的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高等农林院校应大胆借鉴某些高校的成功经验,尽可能为该类学生提供相应的培训辅导,以培养高层次的理论研究型人才。例如,可开设相应的辅导班,强化专业课程理论知识的传授。第三,针对毕业后意向实践创业的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高等农林院校要结合学生的具体要求,将学生的学习实践直接引进实验室和大学生创业孵化园,或者引导学生直接进入企业开展实践,以切实推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开发和培养。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不仅生物技术专业,其他学科专业也总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毕业后学习或工作的内容与所学的本科专业并不相关。针对毕业后从事非本专业学习或工作的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高等农林院校应从该类学生的需求出发,适时适当地提供相关的教育资源和支持,以便其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生物技术是一门涉及领域多、涵盖范围广、基础性强的新兴的综合性生物学科,是现代生物学与相关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产物。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课程主要涉及发酵工程、基因工程、酶工程、蛋白质工程、细胞工程、生化工程6个方面,这些课程从教学的角度又可分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两大部分。

(一)理论课程的现状与改革

目前,各高校开设的生物技术本科专业课程主要有“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植物学”“生态学”“植物生理学”“植物育种学”“动物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生物信息学”等,以及相应的生物类实验课程。从以往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效果看,对教师来说,在生物技术本科专业4年的教学时间里完成上述课程的教学,显然是任务繁重、困难重重的;同样,对学生来说,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接受并吸收理解如此多的课程知识也是不切实际的。为此,目前各高校普遍采取的解决办法是结合自身的办学理念和专业特色,选择性地开设其中的部分生物技术专业课程;同时,调整专业课程的教学时间,实行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并行。此外,现代生物技术的高速发展决定了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知识每时每刻都有大量的更新,理论知识在不断地得到充实完善,这使生物技术具有很强的前沿性。因此,高等农林院校在设置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时,一定要紧跟生物技术的发展步伐,积极主动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努力做到理论知识最新、课程内容均衡、教学时间安排合理、专业匹配一致。同时,课程设置还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不同而有所不同,做到“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例如,如果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创新研究型人才,那么应侧重于设置理论技术类课程;如果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应用实践型人才,那么应侧重于设置工程实践类课程。以浙江农林大学生物技术本科专业为例,其主要通过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等)的设置开展理论教学。其中,专业基础课安排在本科阶段的第1、2学期,专业必修课安排在本科阶段的第3~6学期,专业选修课则伴随专业必修课穿插安排在相应的各学期。笔者通过对2003~2014级的116名生物技术专业本科毕业生和在校生开展的浙江农林大学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情况问卷调查发现,“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基因工程原理与应用”“植物组织培养”等专业课程受欢迎程度普遍较高。学生普遍反映这些课程的系统性强、应用性强,能够学有所用。而“生物信息学”“遗传学”等专业课程的受欢迎程度则较低。

(二)实践课程的现状与改革

郑世英在《地方本科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充分阐述了培养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性[3]。同时,有学者指出,在就业市场竞争愈益激烈的今天,创新能力已成为大学生社会生存的重要资本[4]。由此可见,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在注重提升学生专业理论水平的同时强调加强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当前,各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实践类课程仍然只是覆盖课程实验、生产实践、学科竞赛和自主实习等几个方面。可见,通过实践课程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科技素养培养的做法在高等农林院校尚未得到全面的推广。笔者通过深入了解也发现,多数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实践类课程过于形式化,再加上部分学校的重视程度不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低,所以看似形式多样的实践课程所产生的实际教学效果却不甚理想。为了有效地调动生物技术本科专业学生参与课程实践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以增强人才培养对产业发展和实际需求的适应性,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实践类课程建设应强调多元化、自主化和时代化。首先,在课程实验方面,生物技术本科专业要打破原有的以综合验证性实验为主的格局,针对每门专业课设置相应的实验课程;同时,注重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自主进行实验操作。其次,在生产实践方面,高等农林院校要积极与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地方行政部门等组织机构合作,为生物技术本科专业学生争取充足的实践机会和实践时间,从而使学生能够真正到农林生产一线去并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再次,在学科竞赛方面,高等农林院校除了要提供一定的设备和经费予以支持之外,还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如将学科竞赛成绩纳入学生学业考核体系,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同时,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参加学科竞赛对提升自身综合能力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参加学科竞赛的过程中主动与教师进行交流、学会合作、敢于大胆创新。最后,在自主实习方面,考虑多数高校在本科阶段的第4学年已基本不安排课程教学,所以建议高等农林院校将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自主实习安排在此阶段进行;同时,建议给予学生更大的自主空间,允许学生自己选择实习岗位和工作内容等,而学校和实习单位只需做好监督验收工作。这样,可以使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准毕业生亲身感受实际工作岗位的真实氛围,提前做好就业准备,从而使学生能够顺利地从校园学习环境过渡到社会工作环境。

四、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的教学方法

(一)现状与问题

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中等教育或基础教育,目前我国各级各类院校广泛采用的仍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受体,其主要特点就是“满堂灌”,所以培养的人才“平而不尖”,缺乏学习的主动性[5]。同样,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课程教学方法也不例外,通常是教师一人讲得热火朝天,而学生“各有所为”,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笔者通过与浙江农林大学生物技术本科专业各年级学生座谈发现,学生对课程教学主要有以下一些看法:①课程教学目标不明确;②课程内容不够吸引人;③教学方式存在部分不足;④教室等硬件条件有欠缺;⑤自身学习积极性不高。

(二)改革措施

针对上述学生反映的问题,笔者认为,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课程教学要想改变现状、解决问题,首先,要改变以教师讲述为主、学生参与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逐渐推行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的反转式教学模式,从而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意识。其次,要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最大化地利用学校的软硬件教学条件,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及网络资源的优势。例如,笔者在“细胞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中探索实施了课堂讨论法。首先,笔者以细胞工程领域最新的研究进展为基础材料,向学生传授该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其中穿插部分视频展示,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上课时的注意力。其次,在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有了基本的认识和了解后,笔者通过布置自主性课程论文,要求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细胞工程课程内容进行整理和论述,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最后,在学生完成相关资料的搜集和课程论文的撰写后,笔者要求学生针对某些共通性话题展开小组讨论和课堂辩论,以使学生彼此交流各自学到的知识。课堂讨论法充分调动了全体学生参与课程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之后的课程教学评价中得到了学生的一致认可。

五、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的课程考核方式

(一)现状与问题

有了好的课程教学模式,还必须辅以科学合理的课程考核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评价和有效地提高课程教学的效果。所以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本科专业在改革教学方法的同时,还应对课程考核方式进行相应的完善。目前,各高校的期末考试成绩在课程考核成绩中占据的比例过大,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依据最终的卷面考试成绩[6]。这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只是为了考高分,而不是为了真正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也导致部分学生应付完考试便不再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所以知识遗忘率较高。可见,高校课程考核方式的缺陷使学生的学习行为有悖于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因此,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本科专业应改变单一的课程考核方式,采取多种方式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既要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准确与否,更要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并基于这两个方面做出综合评价[7]。

(二)改革措施

笔者认为,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本科专业应对现行的课程考核方式进行改革。首先,要适当加大平时成绩在课程考核成绩中所占的比例;其次,要细化平时成绩的构成,将与课程教学相关的各方面因素充分考虑在内,并且明确评分标准。例如,如果以百分制计算课程考核成绩,那么可以规定平时成绩占60分、期末考试成绩占40分。其中,平时成绩包括2部分:①平时表现占40分,主要对出勤率、课堂活动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和平时综合表现等进行考评;②实验或课程论文完成情况占20分。将实验或课程论文成绩纳入课程考核成绩,通过考察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不仅有利于引导学生加强实践能力的锻炼,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查找文献、筛选资料以及写作表达等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此外,课程的期末考试也要打破传统的笔试答题形式,应尝试采用计算机考试系统[8]或网络在线答题等灵活高效的随机测试形式。这不仅能够较为客观地考察学生的学习水平,而且可以降低教师的评阅难度和工作强度。

六、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的教学评价体系

(一)现状与问题

所谓教学评价,就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对人才培养过程及其质量和效益做出客观的判断与评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总结评价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也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有效形式和激励师生的重要手段[9]。目前,各高校的教学评价大多采取师生互评的做法。通常,师生双方通过网上教育系统或纸质问卷进行评价与反馈。部分高等院校考虑到学生数量多而采取随机抽取部分学生参与教学评价的做法。但是,笔者在调查中发现,通过师生互评进行教学评价存在2个方面的问题:①参与评价的学生往往抱有应付的心态,而且学生评教难以保证客观公正,考评“全优”的现象较为普遍;②教师对学生评教的结果存在不重视的现象,不能及时做出反馈,个别教师甚至完全忽视教学评价环节。

(二)改革措施

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有利于促进生物技术专业教育的良好发展。由于生物技术专业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一定的独立性,所以各高等农林院校应建立符合生物技术专业教育自身特点的教学评价体系。首先,明确教学评价对象的主体应包括专业、课程、教师和学生。其次,采取师生互评、师生自评、阶段总结相结合的教学评价方式。其中,师生互评旨在提高教师对学生以及学生对教师的认知度,师生自评旨在提高教师、学生对自我的认知度,阶段总结旨在提高师生对生物技术专业教育的认知度。为此,浙江农林大学组建了由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教学负责人和生物技术专业资深专业教师组成的生物技术专业委员会,由其负责对生物技术专业的发展方向以及招生方案、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考评方式、教育教学的改革探索等进行系统性的研究与实施,以及加强对专业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和完善。

总之,我国生物技术专业高等教育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学改革不能急于求成。各高等农林院校要充分结合自身的办学理念和专业特色,积极主动借鉴国内外优秀高等院校的成功经验,坚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原则,以科学的态度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紧随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关注生物技术发展创新的动态,在国家、政府、企业、高校、师生之间搭建起一座生物技术的桥梁,以促进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和生物技术专业教育向着国际化、高效化、优势化的方向迈进。

作者:王正加 唐永超 单位:浙江农林大学林业与生物技术学

参考文献

[1]王俊丽,聂国兴.高等教育生物技术专业的办学现状与对策[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5):99-102.

[2]符晓棠,尚文学.推行产学研合作教育造就工作上适用人才———试论生物技术专业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06,12(12):17-19.

[3]郑世英.地方本科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人才培育,2009(8):66-67.

[4]张鹏,于兰,刘助柏,等.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05(3):50-53.

[5]杨维霞.高等农林院校生物科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0):15055-15056.

[6]龙明秀,许岳飞,何学青,等.农业院校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以“牧草栽培学”课程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4,32(1):42-44.

[7]郭庆梅.高等医药院校应重视“中药与生物技术”的教育[J].药学教育,2000,16(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