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化的认识范例6篇

孝文化的认识

孝文化的认识范文1

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没有或很少主动照料过父母,缺乏做家务的习惯和主动精神,缺乏反哺意识。另外,不少大学生在学校不好好学习,只顾着享受玩乐,生活追求新潮化、高档化,用父母的血汗钱与同学攀比且乐此不疲。学习则声称“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的所谓“治学原则”,不仅不为自己考虑,也没有顾及到父母对自己的期望。有的大学生和父母意见相左,不是用正确的态度和恰当的方式向父母提出,而是顶撞父母,甚至打骂父母,甚至发生杀父弑母事件。这些现象违背了中华传统的孝道,败坏了社会道德风气。究其原因,既有家庭教育的缺位,也有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更有学校教育过分强调智力教育的影响。孝道行为的缺失非常不利于大学生人格的自我完善。

二、大学生孝道自我教育及其可能性分析

自我教育既是促进大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不可或缺的基本内容,又是社会发展对未来人才的必然要求。孝道教育,指的是教育者应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对教育者实施以尊亲、悦亲和养亲为内容的人文素质教育。大学生孝道自我教育是指大学生为了形成良好的孝德,以尊亲、悦亲和养亲为内容而自觉进行的思想改进和行为控制的活动,是大学生实现自我发展目标而进行的自我培养活动。

(一)血缘亲情是自我教育的天然基础

《诗经•小雅•蓼莪》中说:“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意思是父母生我,教育我,挂念我,出入抱着我。为什么要“孝”?古人的解释也很简单,“孝”就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一种回报。生我者父母,养我者父母。人间的慈爱与呵护都是首先来自于父母。血缘亲情是自我教育的天然基础。

(二)孝道文化为自我教育提供了良好课程

基于对传统文化教育特别是孝文化教育重要意义的认识,高校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语文”等包含孝道文化的课程,为大学生进行孝道自我教育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此外,源远流长的孝道文化也成为大学生进行孝道自我教育的良好的隐性课程。孝道是重要的中华传统文化理念,不仅对中国传统政治、教化等有着深刻影响,而且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民俗、民间艺术等都有深远的影响。

(三)大学生的优势为孝道自我教育提供了可能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想象力丰富。这为孝道自我教育提供了重要基础。大学生具备独立性、自尊性、成人感、自我意识增强等特点,为大学生进行孝道自我教育提供了可能。

三、大学生孝道自我教育对策分析

大学生孝道自我教育的过程,应该是孝道的知、情、行的巩固和提高的过程。在自我教育过程中,应抓住孝道的知、情、行等环节,系统学习孝道理论,激发孝道情感,养成良好的孝道行为习惯,提高孝道自我教育的成效。

(一)学习孝文化知识,提升孝道意识

中国的传统文化主张“知行统一”。知是行的前提,行是知的结果。大学生应系统而深入地学习孝道文化知识,引发对孝道文化知识的思考,加深对孝道文化知识的理解,从而能够真正接受孝道文化知识,实现大学生孝道意识的提升。当代大学生在中小学已接触到孝道文化知识。在高校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与“大学语文”等课程中,大学生也会进一步学习孝道文化。但在这些课程的学习中,孝道文化知识十分有限,深度不够。此外,在孝道教育的方式上,学校重理论轻实践、重灌输轻引导,忽视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导致了孝道认知和孝道行为的脱节。首先,可以系统深入地学习孝文化知识,了解孝道的一般理论,具备广泛的孝文化知识,提高自身孝文化修养。应倡导读经典书籍,如《论语》、《孝经》等;应倡导反思精神,认真反思传统孝道的精华与糟粕,反思对孝道的偏见,用“与时俱进”、“古为今用”的观点赋予传统孝道思想以时代内涵。其次,可以采取多样方式学习孝道文化。可以开展对孝道文化知识的讨论和辩论,使学生在讨论中形成对孝道的理性认识和正确观点。例如,探讨“大学生孝道教育与和谐社会的构建”,能更深刻地认识并弘扬孝文化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此外,可以开展孝文化知识大赛等。

(二)倡导自我反省,激发孝道情感

孝道是“发乎于情”的行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是血肉之情,是最淳朴、最深厚的亲情。《吕氏春秋》云:“故父母之与子也,子之与父母也,一体而两分,同气而异息,若草莽之有华实也,若树木之有根心也。虽异处而相通,隐志相及,痛疾相救,忧思相感,生则相欢,死则相哀,此之谓骨肉之亲。”这种血肉之情是人类共有的情感,也正是孝道得以存在的情感基础。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孝道是道德认知向道德行为转化的催化剂,是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力。在认知基础上,面对父母的无尽的爱,大学生应经常反省自己是否体会到父母的无私奉献,是否懂得照顾关心父母,是否尊重父母,是否严格按照孝道伦理规范的要求监督、约束和克服自己的不当言行,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对得起父母付出的艰辛汗水甚至血泪,是否满足了父母对自己的成就期待等。大学生从血肉亲情出发,通过自我反省,不断激发孝道情感,从而促进自己将孝道付诸于实践。

(三)将孝道思想付诸实践

孝文化的认识范文2

关键词:大学生;孝道观教育;背景;目的;意义

随着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中华民族传统孝道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肯定和重视。上至国家领导人下到基层的每一位民众,中华民族的传统孝道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当代大学生作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孝道的重要力量,必须要树立正确的孝道观念,端正对中华民族传统孝道的认识,以便更好地为中华民族传统孝道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因此,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孝道观教育将是摆在思想政治教育者面前的重要任务,这不仅能够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而且有利于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以及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

1 当代大学生孝道观教育的研究背景分析

(一)党和国家对孝道文化的高度重视

孝是为人子女的义务本分,只有在尽孝中我们才能知晓恩情的宝贵,懂得责任的重要,感佩担当的真诚。感恩、责任、担当,孝道所蕴藏的要素,不仅是一个人正心、修身、齐家的行事依据,更是社会核心所赖以维系的价值之核。多次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1]孝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为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良好的参照。以孝道实践为圆心向外扩展,孝文化就会成为代际沟通、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剂,社会道德建设也能获得坚实稳固的支撑。[2]

(二)时代对孝道传统的不断召唤

2016年春节期间,央视新闻联播特别推出新春走基层节目“孝顺怎么做”,该节目得到了全球华人的广泛关注,记者对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职业和不同身份的人进行了采访,采访主要围绕“你觉得怎么做是孝顺”、“你对父母不耐烦过吗”、“什么时候发现父母老了”、“父母最不能容忍你做什么”、“你觉得父母最在乎什么”、“您最希望子女为您做什么”、“孩子做什么会让您觉得特别骄傲”等问题展开,不同的人从不同角度做出了解释和回答。[3]

但是,我们不能忽略的是在社会整体向和谐稳定方向发展的同时,一些不道德的现象仍然存在,有些人对孝道避而不谈,在家庭生活中,有些人只顾自己生活的有多好,因为赡养老人的问题与兄弟姐妹之间不合、虐待老人、遗弃老人的现象屡见不鲜,有些人的道德观念、责任意识、法律意识严重不足,不能够认真履行赡养老人的责任和义务,不但不给予老人一定的物质帮助和精神安慰,反而掠夺老人的财务、侵犯老人的权益,这些不良的道德现象不仅破坏了家庭和睦,而且不能为下一代子女的成长教育树立良好的榜样,而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也会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发展。

当然,导致这种不孝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利益的驱使使得有些人对孝道的理解和实践与金钱利益挂钩。中华民族孝道传统发展的再好,如果没有正确的传播方式和传承方式,对其继承与发展也只能是一纸空谈。但是我们不能忽略的是,孝道的实践必须有一定的思想观念、价值观的指引,因此,要使人们能够更好地践行孝道传统,减少虐老、弃老的不道德行为,必须要使人们树立正确的孝道观,强化人们的孝道意识和孝道情感,使人们真正意识到孝敬父母不只是说说而已,要在物质和精神上给予父母更多的关爱,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尊老养老敬老”的社会风气。

(三)加强对当代大学生孝道观教育的紧迫感

重孝、行孝被视为中国人的民族特质,梁启超先生曾经说过:“忠孝二德,人格最要之件也”。[4]一个人如果在家连抚育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在外肯定也就无法友爱同学、敬重师长,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也将无法尊重上司,无法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阻碍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健康人格的形成。当代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有其独特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文化水平和认识深度,树立正确的孝道观不仅有利于当代大学生自身的成熟和发展,而且能够帮助当代大学生肩负传承和弘扬传统孝道的使命。对大学生进行的孝道观教育离不开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为其提供独特的教育资源,当代大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也有利于自身孝道观教育的开展。正确引导当代大学生提高孝道意识、丰富孝道情感、强化孝道行为,这不仅是传统文化发展对孝道文化发展提出的要求,而且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加强当代大学生孝道观教育有利于完善大学生的人格,有利于当代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强烈的社会责任心,也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尊老氛围。

2 当代大学生孝道观教育研究的目的分析

当今社会,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断发展,中华民族孝道传统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方面的推崇。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孝道观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孝道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当代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孝道观,全面了解并正确认识孝道传统的历史发展和现代意义,丰富自身的孝道情感,做中华民族孝道传统的传承者和发扬者。当代大学生对孝道传统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解层面和认识层面,最重要的是要落实到对孝道传统、对孝文化的实践,然而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孝道教育,即使会涉及到孝文化教育也只是停留在对大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缺乏实践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等各种不良思想侵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传统家庭教育观念的存在,家庭教育方式缺乏民主等,这些都对传统孝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一定的挑战,使当代大学生孝道观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影响。

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结合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大学生自身教育,发挥教育的合力,不断丰富高校孝道教育的内容,创新孝道教育方法,拓宽孝道教育的途径,认识到加强对当代大学生孝道观教育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本研究在学习和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阐述了中华民族孝道传统的历史发展,阐明孝道传统的局限性和合理之处,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搜集、整理和分析当代大学生孝道观现状以及高校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孝道观教育的现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家庭、学校、社会和大学生自身的角度探讨存在问题的原因,有针对性的提出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对策和建议。希望能够通过本研究,帮助当代大学生明确自身存在的问题,树立正确的孝道观。

3 当代大学生孝道观教育的研究意义分析

中华民族孝道传统不仅是联系代际之间情感关系的理论表现和集中表达,而且其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也遭受到了一定的批判和打击。在正确认识孝文化在当今社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研究当代大学生孝道观现状以及高校对大学生孝道观教育的现状,不仅对当代大学生孝道观的发展而且对孝道传统的应用和普及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一)理论方面的意义

1、能够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学、伦理学、哲学等学科的内容

“中国文化在某一意义上,可谓为‘孝的文化’”,[5]黑格尔在理解中国人所讲的“孝敬”问题时说:“中国纯粹建筑在这一种道德结合上,国家的特性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敬’”。孙中山先生在其《三民主义・民族主义》中指出“《孝经》所言的孝字,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至,现在世界上最文明的国家,讲到孝字,还没有像中国讲的这么完全。”孝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领域中处于核心地位,它不仅仅代表一种亲子之间的伦理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而且还包含了政治、哲学,宗教等诸方面的文化意义。在研究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理念,政治思想政策与社会生活伦理观念等方面都有理论指导作用。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研究当代大学生孝道观,能够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领域,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创新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和载体。

2、能够指导当代大学生的孝道观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中华民族孝道传统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伦理规范,在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都受到过不同程度的重视,在古代社会乃至现代社会的发展中作为选举贤能人才的标准之一。因此,当代大学生孝道观教育的研究在综述中华民族孝道传统历史发展的基础上,结合时展的特点,对孝道传统的局限性和合理内核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和分析,在研究的过程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能全盘否定传统孝道也不能全盘吸收孝道传统,有利于丰富孝道文化的理论基础和时代内涵,促进传统孝道价值的实现,为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孝道观和高校的孝道观教育提供正确的指导和借鉴。孝道观作为人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当代大学生孝道观现状,分析当代大学生孝道观方面存在的问题,为当代大学生正确孝道观的树立提出合理的对策和建议,不仅有利于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孝道观念,而且能够增强当代大学生孝道实践的行动力,提高实践的自觉性,全面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素质。

(二)实践方面的意义

1、为当代大学生践行孝道提供指导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1993~1997年生人,年龄大多集中在20~24岁,在未来的二三十年间,他们将面临对父母的赡养。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6]可见,敬亲是孝道中比“养亲”要求更高的一种孝行。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感恩意识、就业择业意识等,都将关系到其能否树立正确的孝道观,关系到当代大学生能否做一名合格的孝道传统的学习者和实践者。在党和国家对传统孝道文化越来越重视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研究当代大学生孝道观现状以及对当代大学生孝道观教育的现状,在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孝道文化的普及的基础上,突出对当代大学生的养老教育、责任教育、感恩教育和生命教育,将这些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借助一系列教育方法,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树立正确的孝道观,深化孝道认知、丰富孝道情感、磨练孝道意志、强化孝道行为,做新时期孝道文化的传承者。

2、为研究者提供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使研究更具说服力

对当代大学生孝道观教育的研究是在研读一定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当代大学生孝道观现状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孝道观教育现状,使当代大学生明确自身在对孝道传统的思想认识和行为方面存在的问题,认识到社会赋予的历史使命,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孝道观。同时,该研究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德育工作研究人员提供第一手资料以及相关的理论借鉴和对策建议,使教育工作者和研究人员能够提高自身工作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为孝道文化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和新鲜活力,促进孝道传统的传承和弘扬,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良好的家风和国风提供强有力的指导和借鉴。最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意识到当今社会弘扬中华民族孝道传统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更新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式,为培养当代大学生正确的孝道观有针对性的提出建议和对策,促进中华民族孝道传统的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颜世元.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理念[N].光明日报.2014.11.18(07).

[2]谭用发.孝乃德之本[N].人民网―人民日报.2016.3.25(04).

[3]陈秀芹.当代大学生孝道观现状及其教育对策研究[J].济南:山东青年,2016(3).

[4]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3.

孝文化的认识范文3

[论文摘要]先秦儒家孝道与后期儒家孝道是有很大差异的,故必须将二者加以区别。当前我们重新审视传统孝道时,理应采取历史、辩证的态度。对“孝道式微”的局面我们不应过于惊诧,而应看到现象背后的必然性。孝道主要还是属于道德伦理的范畴,为孝道立法的主张有待商榷。

中国的孝文化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初始意义指尊敬祖宗,报本返初,生儿育女,延续生命。最早的汉字“孝”,则出现于距今约3千余年前的殷商时代。不过,当时“孝”字仅见于卜辞一处,用于地名。所以,现在还不能断定殷商时代的“孝”字就是现代意义上的“孝”字,与当代“孝”字含义完全一致的“孝”。根据现有资料,较早的见于《尚书·酒诰》篇,其中有言日:“肇牵牛车,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意思是说,人们于农事完毕之后,赶着车出外做些生意,用以孝敬奉养自己的父母。《伦理学大辞典》对“孝”的解释是:中国最基本的传统道德规范之一,有三层含义。一是必须孝敬自己的祖先,按时恭敬地祭祀祖先,继承祖先的事业,按照祖先的规定办事;二是绝对服从父母的意志,恭谨地侍奉父母;三是立身行道,效忠君主,立业扬名,以显父母。这一解释是对古代孝道的概括,而在现代生活中,孝道的表现形式可能已经有了一些变化。比如,祭祀祖先没那么勤勉庄重了,服从父母没那么绝对了,光宗耀祖的形式更加多样化了。但如果核心的原则没有变,孝道的现代意义到底在哪里呢?诸如此类问题,无论对传统孝道是采取弘扬重建还是怀疑批判的态度,都必须予以深入思考。Www.133229.COm在此,笔者略陈己见,以资探讨。

第一,对先秦与后期儒家的孝道应予以区别。孝的问题是儒家整个伦理学说的组成部分,与其他部分以及整个思想体系有内在联系,不可人为地分割开来。同时,孝道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从自发自觉到强化定型的轨迹。先秦儒家孝道自孔子创立,曾子继承和完善,孟子、苟子等人的进一步补充后,成为儒家最基本的伦理价值信条。其内涵包括家庭伦理和国家政治伦理两部分。到了汉代,由于统治阶层对其加以改造利用并逐渐法律化,其内涵已发生了很大变异,在许多方面甚至背离了先秦儒家的原始初衷。至宋明清时期,孝道在理论上更出现了论证哲学化、教化通俗化、义务规范极端化的新特点,最终成为封建家长制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和后世愚孝的根源。可见,先秦儒家孝道与后期儒家孝道是有很大差异的,故必须将二者加以区别认识。毋庸置疑,先秦孝道从根本上来说是基于血缘关系和宗法观念的产物,一旦形成又反过来为维护宗法社会服务。就先秦孝道而言,确实存在着重葬祭之礼、讲究爱有差别、过分强调父母长辈的权威和尊严、肯定“无违”和“父子相隐”等片面愚昧落后的缺陷,这是应当认真分析并将之加以剔除的。但不可否认,与后期孝道相比,先秦孝道更具平等性、相互性、合理性,其中包含着可资借鉴的合理因素,对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安宁、促进人际关系和实现代际关系的和谐、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以及培养人们的爱国精神都具有积极的现代意义。

第二,对传统孝道应采取历史、辩证的态度。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上,孝道在社会生活中有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一方面,它在一定时期内有力地维护着中华民族的和谐发展,凝聚着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关系,维系家庭团结和保持社会稳定,起着特殊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在长期等级制度的社会中,“愚孝”被当作道德楷模,把牺牲子女的基本权利作为道德教条,把压抑人性作为“孝”的必然归宿。故而随着西方启蒙思想的涌入,在新文化运动暨五四运动时期,陈独秀、胡适、吴虞、鲁迅等思想家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猛烈地抨击了传统孝道的残酷性、保守性、虚伪性及其危害。与此同时,梁漱溟、冯友兰等现代新儒家则对孝道持肯定态度并给予积极评价,认为孝的伦理可以为今所用,可以进行现代转化,综合创新,弘扬发展。建国以后,受左倾思潮的影响,以《二十四孝图》为代表的传统孝道,又遭到了全盘否定。因此,传统孝道在社会文化和民众实践中,呈现出继承、弘扬与挫折并存的历史命运。当前,我们重新审视传统孝道时,理应采取历史、辩证的态度。要看到孝道本身具有二重性,即人民性和封建性并存,精华和糟粕共生。所谓人民性,指的是孝乃基于人类自然血缘关系而产生的对父母亲人的亲爱之情、敬忠之行。这是一切仁心善德的基础,也是人类对亲子关系普遍规律的合理认识。只要人类亲子关系存在,那么这种伦理感情和伦理义务就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并且作为人类伦理文化的精华而具有某种永恒的价值而具有继承性。而封建性,是指孝道在封建社会中被统治阶级拿来作为其宗法等级统治的精神基础,并对此不断加以极端化、专制化、神秘化、愚昧化,从而使人形成愚忠愚孝。以巩固他们的专制统治。诚然,中国传统孝道有过时之处,有维系宗法社会等级制度的痕迹,但讲孝不等于“封建”与“落后”。无人性的孝道要彻底破除,但是孝道精华也不能抹杀和抛弃。我们在评价传统孝道时,一定要对这些有清醒的认识。

第三,对“孝道式微”应持理性的认识。由于社会转型带来的传统道德体系的瓦解,“啃老、虐老、遗老”现象层出不穷,传统孝道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然而,对“孝道式微”的局面我们不应过于惊诧,而应持理性的认识,看到现象背后的必然性:其一,传统孝道的经济基础已经不复存在。我国古代社会是以农业生产为其基本生产方式的,中华文明也是以发源于黄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为主的,农耕文明的稳滞性与传承性决定了先人认同耕作经验的权威性。因此,老年人在农业生产中日积月累而获得的生活知识、生产经验、生产技能、智慧,对于年幼晚辈都是极为宝贵的财富。这种“出于对劳动经验的崇拜的祖先崇拜”,一定程度而言,就是农业社会尊敬老人的经济基础和思想的根基。现代知识和经验的获得,已不主要靠老年人的身教口授。年龄已不是权威的象征和一笔宝贵无比的财富了。老年人在整个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中下降,使得“孝文化”基础变得更脆弱了。换言之,我国古代孝道在很大程度上是与长辈的绝对权威结合在一起的。当晚辈的知识结构、资源财富、权力声望都超过他们的长辈时,角色敬重也就转移了。其二,传统孝道的社会功能已经日趋微弱。我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带来家庭结构的变迁,联合大家庭解体,核心家庭占主体,家庭结构趋向于小型化、松散化。两代之间的关系更多地靠亲情力量来维系,“孝”的伦理道德已不再强有力。人们学业、事业的成功,除主观因素外,家庭因素也在社会化过程中更多地让位于社会因素。同时,大家庭的解体与重组,使家庭部分功能弱化,部分功能转向社会。在社会转型中,家庭小生产功能向社会大生产功能转移,家庭教育功能向幼儿园、学校及社会教育功能转移,家庭经济赡养功能向社会保障功能转移,家庭生活照料功能向社区服务功能转移,老年人养老方式也从单纯依赖血缘网走向依赖社会网。由此,传统家庭血缘网络结构的分化减少了人们对传统孝道的依赖程度。其三,传统家庭观念与尽孝观念已经日渐淡化。由于提倡尊重个人独立人格,现代人趋向于事业认同,以个人成就为价值取向,家庭意识逐渐弱化。家庭本位让位于个人本位,使得“孝”的意识慢慢淡化。同时,现代劳动力的流动就业方式,使家庭成员就业区域扩大,人们在职业与地理位置上的分散性,拉大了亲属问的生活距离。多数子女与老人分居,难以像传统农业社会时一样在家中尽孝。此外,不同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造成了两代人之间沟通的障碍,“行孝”也更加不容易了。在尽孝问题上,许多年轻人认为,目前社会资源流向已向老年人倾斜,如果在家庭中还要赡养老人,那么老龄社会的发展是以牺牲中青年的利益为代价的。因为中青年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必须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如果他们为赡养和照顾老人而付出时间和精力。势必影响其学业和事业,甚至导致下岗。影响其子女的教育和成长。而不少老年人也认为,现代社会的家庭代际重心转移,要求子女尽孝的时代已结束。

孝文化的认识范文4

关键词:城区初中生;孝认知;家庭;学校;政府

1992年三峡工程兴建至今的20年,宜昌在支持重点工程的同时,实现了从中等城市向大城市的跨越发展。

与宜昌市区快速发展相伴随的是劳务移民的快速膨胀。宜昌城区的初中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一,城区初中生的家长相当一部分为葛洲坝集团、清江能源公司、稻花香集团、宜化集团等员工,他们工作地点遍布世界各地,常年在外,家长与初中生聚少离多。其二,宜昌快速发展,给宜昌市民及初中生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冲击。宜昌作为全国知名的旅游城市,大量的旅游者进出宜昌,作为原住民,宜昌市民的内心也会造成一定的冲击,这些心理会影响着市民的生活,会影响他们对孩子的教育。

初中生进入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所以在初中阶段开展孝文化的传播,孝认知的教育从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是人生最好的阶段。

一、初中生孝认知目前存在的问题

本课题针对宜昌市八中、葛洲坝六中、金东方初中学校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问卷989份,有效问卷982份,问卷主要从日常生活的细节、初中生对孝的直接观点来判断和发现初中生是否具备孝认知。经过梳理发现,初中生孝认知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一部分初中生错误地认为孝敬父母是成人后应该面对的事情。

在982份调查问卷中,23%的学生认为不孝顺父母的原因是学习负担重,社会压力大,没时间孝顺父母;34%的学生从小就被父母惯坏了,不知道怎么孝顺父母;38%的学生现在不孝顺父母是因为自己没有能力;6%的学生主观上就是不想孝顺照顾父母。27%的初中生认为“尽孝”是使家长吃好穿好住好;72%的初中生认为“尽孝”是好好学习,为家长争气,这其中不难看出初中生认为孝敬父母是成人后的事情。

2、一部分初中生无感恩父母、孝敬父母的意识。

在调查中,有26%的学生认为孝顺与人的道德品质无关;在父母不高兴的时候,73%的学生会逗父母开心,25%的初中生选择“不惹他们”,2%的人选择漠不关心;面对好吃的食物,15%的学生会选择自己先吃;学校和家长“学习至上”的教导不绝于耳,没有或很少关于孝道知识的教育。

在与初中生面对面交流中,一部分初中生直接告诉作者,学习是他们的首要而唯一的任务,他们从来不考虑为父母分担家务、关心父母,有的学生与父母大声争吵甚至意欲动手,有的学生夜不归宿而不告知父母。

3、大部分初中生缺乏孝敬父母、尊敬父母相关知识。

在982份调查问卷中,有6%的初中生不记得父母的生日;35%的初中生偶尔会在节日里为父母送上祝福,60%经常会在在特殊的节日里为父母送上祝福,5%的则选择“不会”;39%的初中生偶尔会帮父母做家务,51%的学生经常帮家长做家务,2%的学生在家长的指示之下做家务,2%的学生从来不帮做家务;54%的初中生烦躁父母的唠叨,但是能理解父母的唠叨,7%的学生称习惯了,无所谓,39%的则表示完全能理解;在跟父母意见不一致时候,51%的初中生参考了父母的意见后还是会坚持自己的想法,4%开始听父母的意见最后做的时候按照自己的想法。

二、宜昌初中生孝认知目前存在问题的原因

1、“分数惟一”的家庭和学校教育是初中生孝认知缺乏的直接原因。

宜昌城区“小升初”和中考考试俱侧重语文,语数外各科120分值,思想品德考试100分,“小升初”的思想品德考试是开卷,有的学校也不安排这科考试,而中考是统一考试,无论是“小升初”,还是中考,其试卷主要考察时政和公共规则,进行的是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公共道德教育,没有关于孝认知方面的考题。小学和初中的课程安排中,思想品德课一般一周1-3个课时。整体来看,宜昌城区初中生教育中偏重文化课的教育,孝认知的教导在初中生的教育中是片言只字、支离破碎的。

2、新时代的家庭现实状况造成了初中生孝认知的缺乏。

孩子从小依赖成性,只知索取,不知反哺。《孝敬》: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但是在如今的社会中,部分初中生没有孝的意识,就原因具体来说,两方面,一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父母长辈溺爱孩子,不放心孩子进入社会,有部分孩子也丧失了独立面对各种压力的能力,社会上存在啃老族的现象,对正处于初中阶段的家庭教育和孩子的成长造成了负面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二是在四二一的家庭结构中,孩子从小就养成了依赖长辈的习惯,“等、靠、要”是孩子面对父母长辈的心理习惯。他们养成了一种习惯:只考虑自己的感受,只在乎自己的要求。毫无孝敬父母的意识。

3、劳务输出和旅游是宜昌快速发展的主要特色,对于初中生孝认知教育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二者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市民的生活现状和心理状态,继而影响初中生的孝认知教育。

作为劳务输出的宜昌城区,初中生与父母聚少离多,感情疏远。宜昌城区有葛洲坝集团、清江能建等大型水利水电公司,他们员工多在外工作。宜昌旅游从业人员达25万人,他们起早贪黑,也经常在外。他们的儿女跟随爷爷奶奶者多。隔代教育本身存在一定问题,这部分家长的孩子与父母感情较为淡薄,性格捉摸不透,偏重个人感受。使得这部分初中生的孝认知较为薄弱。

三、提高初中生孝认知的途径

初中阶段是人生中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初中生深切重视自己的能力和学习成绩、强烈关心自己的个性成长、有很强的自尊心。因此,这个阶段是对他们进行孝认知教育的黄金时期。

1、在尊重初中生发展的心理特征基础上开展家庭教育

家长要更加关爱孩子,细心呵护他们的情感变化,支持理解他们,多和他们沟通,尊重他们的意见,使他们喜欢家长、尊敬家长、爱戴家长。这样,孝认知的传授就潜移默化,水到渠成了。

(1)家长创造一个和谐、健康、温暖的家庭氛围,建立一个亲密的亲子关系。

父母关系不和、父母离异,家庭暴力导致严重的亲子冲突等,这些会成为一种压力,使得初中生对家庭充满了忧虑,对父母长辈充满了种种矛盾、甚至害怕的心理。使得孩子充满孤独、压抑、郁闷等,甚至不相信父母,不愿意回家,孝认知的家庭教育就没有基础了。

青春期的孩子有种种困扰,使他们需要父母的理解和支持,他们需要亲密的亲子关系。理解和不理解、疏离和亲密、融洽和不融洽的亲子关系,深深地触动和困扰着初中生的心灵和情感。在融洽的亲子关系中,孩子容易接受父母的教导,孝认知的教育容易进行。

(2)家长与学生、家长与学校老师多沟通、多联系。

社会竞争激烈,父母工作压力大,宜昌作为水利水电与旅游城市,一部分父母长年在外,有的出国在外甚至好几年。父母与孩子沟通少,与孩子老师沟通更少,这样不能了解孩子的困惑,不能及时纠正孩子错误的思想,不能帮忙孩子排除成长中的烦恼。

家长定期的抽出时间和学生谈心,了解他们的精神生活、心理困惑,并给予合理的建议。与学校老师及时沟通,共同探讨,让学生健康成长、快乐成长。

家长在和孩子以及孩子老师的沟通中,可以及时

发现孩子的错误认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找到家长自己的不足,及时做出调整,更科学更合理的培养孩子。在沟通中,家长提出各种要求,并予以解释,孩子会更容易接收。

(3)充分尊重孩子的天性、孩子的想法。

玩耍是孩子的天性,家长在放学期间,给孩子要足够充足的自我时间,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事情,发展他们自己的健康爱好,让他们身心愉悦。不需要各种补习班、特长班占用了他们的假期。忽视他们玩耍的天性,他们会觉得父母不体贴他们,不理解他们,让他们本来叛离的心愈加坚定,甚至讨厌父母,这样对孝认知的教育起到反面作用。

(4)以身示范,发挥榜样的力量。

作为家长,给孩子的教育,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家长再忙也要给自己的长辈定时联系、定时探望、过年过节全家团聚,在物质上要让老人无忧,在精神上也要让老人开心,老人过世的,要带孩子在各种节日去扫墓、拜祭,经常挂念老人的好。宜昌是个旅游城市,隔段时间带老人、小孩一起去周边的景点转一转,细心照顾老人、呵护老人、体贴老人,家长在行、神、情各方面做一个孝子。给孩子的孝认知教育是最有效的。

2、以培养有德馨的初中生为目标的学校教育

根据教育教学与心理发展关系分析,初中阶段是学习和指导的最佳期限。因此学校教育是孝认知教育的重要渠道,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学校在对初中的孝认知教育主要坚持一内一外、内外结合、动静相宜的指导方针。内就是课堂上,外就是课外活动,通过课内渗透以告知,课外延伸以强化。为了孝认知的教育系统化、科学化的开展,学校成立初中生孝文化知识推广中心,学校领导、班级班主任、优秀学生代表为该机构的成员。负责各项孝认知的教育事项如期开展,监督各项落实,并开发新的课程或活动更好的进行孝认知的教育,与校外各种机构联系推进孝认知教育的规模化、常态化。

(1)学科安排要与孝文化知识紧密相连。

初中阶段,学校可以通过语文、思想品德、音乐、英语课来传授孝文化知识。多种课程,都可以每周有一个课时以孝为主题,比如在上朱自清的《背影》时,老师就可以结合文章对学生进行孝认知教育。比如音乐课,定期选取一个歌颂父母的、缅怀父母的歌曲。比如英语课,用英语描述对妈妈的爱,掌握孝的英语单词、用法等,通过这种有孝主题的专业课,既学习了专业知识,又传授了孝道。

(2)定期开展孝认知的主题活动。与报社、电视台合作开展一定影响力的孝认知活动。诸如看电影《暖春》、《孝女彩金》、《幸福的泪》、《二十四孝》,孝子孝女评选活动,宣传板设计、制作等。在校内进行孝主题的名家散文、诗文名句、文学典故展览或比赛或讲座,还有诵读比赛、讲故事、表演小品、演讲、记父母生日等方式。

(3)科学设计,营造“孝”的氛围。贴宣传画、孝心墙、雕塑、小路的命名、教学楼的命名等都与“孝”的故事、人物紧密相连,让学生置身于一个充满孝心的世界。

3、以营造和谐温馨的社会环境为目标的政府引导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对父母的孝推广到对他人和社会的感恩和亲爱,以此营造和谐安稳的社会环境。

(1)举办大型的活动“宜昌孝子”“宜昌孝女”评选活动,“孝文化月”等宣传月,每年政府在“三峡旅游节”活动中办一个关于孝主题的活动,树立宜昌推广孝文化的形象。

(2)建立孝道、孝认知的传播平台,比如专门杂志、户外公益广告、编制新时期孝的书籍等。

(3)通过法律法规、舆论引导加大力度惩罚不孝子女。

(4)通过电视媒体宣传引导家长如何和谐共处,为提高初中生孝认知营造良好小环境。

有了家庭教育的潜移默化,学校教育的系统强化,政府营造孝心的环境,初中生的孝认知教育将获得健康发展,一个有健全孝认知的初中生将茁壮成长。(作者单位: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宜昌市改革开发三十年年鉴》,

[2]《宜昌辉煌60年》

[3]《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组织编写,2012修订版,民族出版社

[4]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孝文化的认识范文5

论文摘要:当今孝的观念和内容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发生了显著的交化,以传统儒家思想为基础的孝道思想在应对这种社会变化的时候,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考虑佛教中孝道思想在当代社会中的积极影响和价值。《盂兰盆经》作为影响力很大的佛教经典孝经之一,其中的思想值得我们认真的思索和研究。

在现代社会中,虽然传统的孝道思想仍然有一定积极的影响,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由于受到多方面的冲击这种影响力在逐步减弱。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地挖掘中国宗教思想的宝藏,为中国传统孝的思想提供更多的、有益的理论补充。佛教中“孝”的合理思想对当前我国社会重新树立新的孝道观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本文主要浅析佛教经典孝经《盂兰盆经》中的孝道思想。

一、当今社会孝道观念的变化

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传统孝文化存在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变化。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在这样一个社会里,封建宗法制度盛行,家族和家庭对社会和个人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族长和父权往往分别是家族和家庭的中心。由于社会的封闭和当时社会生产力条件的限制,个人往往对家族和家庭有很深的依赖。但是,在当今以商品经济为主的现代社会里,生产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社会日趋开放,人们有了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人不再是无法冲破家族和家庭束缚的孤独的人。因此,家族和家庭对个人的影响和作用明显下降,甚至消失,家庭本位逐渐让位于个人本位。人们传统的孝道观也随着社会基础的变化发生了质的转变。

随着新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普遍推行,两代人思想的隔阂加深,甚至出现了沟通的障碍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传统“孝”思想的影响进一步削弱了。具体表现为:1.不再笃信家长的权威。由于当今社会知识更新的速度很快,孩子知识的获得不再是简单的通过家族或家庭的言传身教而往往是通过社会来获得。家长对孩子知识的权威性有所下降,这也就直接影响了家长在孩子生活中的地位,由此,造成了孩子对家长的质疑,甚至不尊重。2.社会流动性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家庭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隔代和多代家庭的结构出现了瓦解,夫妻二人世界的生活成为社会的主流。由隔代或多代一起共同生活发展到夫妻和孩子一起生活,这直接影响了孝的观念和意识的传统。

在全球化大潮的推动下,西方思潮冲击着中国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传统孝道观。西方具有与东方社会完全不同的社会价值观。古希腊罗马时期,幸福论者将个人的快乐作为最高的行为准则,德行论者强调普遍的理性、知识和禁欲。因此,不论是德行论者还是幸福论者对于所谓的“孝道”都是十分淡漠的。中世纪的西方社会以信仰取代感情,以神性取代人性,在一个以上帝为核心的社会里,父母和子女之间的亲情孝道受到无情的压抑。随着资产阶级的兴起,西方社会的价值观开始崇尚极端的个人主义,在虚假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掩饰下,往往孝的观念淡薄。伴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在影响西方的同时,西方的一些观念也在影响着中国。

二、《盂兰盆经》中的佛教孝的思想

1.孝与众生、大众的教化。在《盂兰盆经》中充分体现了大众的力量,如《佛说盂兰盆经》中说:“时佛敕十方僧,皆先为施主家咒愿”,“当须十方僧威神之力,乃得解脱”。在这里它借助了六合众僧的形式突出了广大众人在宣扬孝道中的作用。在当今社会里,可以通过借助全体群众的力量来宣扬孝的思想,提倡孝的风气。风气的提倡和孝道的宣扬离不开教育,佛教很注重教化的作用,佛经本身就是教化的工具,《盂兰盆经》是佛在祗陀太子的花园中为大家讲解的。在当今信息化的时代,宣传孝的手段很多。但关键并不在于各种手段和如何宣扬,关键在于孝的思想是否能够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流思想。尤其是在当今建设和谐社会中,孝的提倡本身就是和谐社会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既联系了我们日常百姓的小家,又联系了我们国家安定团结的大家。

2.孝与人性、敬畏心。在《盂兰盆经》中并没有回避人本性中自私的一面,通过目连尊者母亲的行为突出表现了人性的自私。目连尊者母亲得到食物时“便以左手障钵,右手揣食”这一描写形象地表现了人的吝啬不舍、只为自己、自私的本性。而得到的报应是“食未人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佛教中强调因果循环和因果报应,正是目连尊者母亲种下的吝啬的“因”,从而导致了恶报的“果”。佛教正是利用人们对地狱的恐怖,使人产生敬畏心,从而达到震撼人心灵的目的,使人能够尽心行孝。在当今社会中,虽然我们大力提倡孝的风气,进行孝的教育有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我们对不孝恶行的惩罚是非常有限的,并不足以震撼人的心灵。

孝观念的建立,是在孝的风气提倡之上的。而风气的提倡往往是利用人本性中善的一面,挖掘人善的本性,往往是从如何抑制人恶的一面开始的,而恶的抑制不是简单的说教可以达到的。因此,佛教为我们创造了一个非现实的地狱来惩罚人们的种种恶行。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应该理性地面对不孝的行为,并建立相应的系统化、法律化和规范化的社会惩罚体系。

3.孝行与孝心。佛教经典中在宣扬孝行的同时,更注重孝心,强调行和心的统一。中国佛教孝道认为,不仅要以“敬”报答父母恩,而且要以“德”报答父母恩,更重要的是要以“道”报答父母恩,只有理、行同修,才能达到真正的大孝。并提出父母去世时“三年心丧,临丧宜哀”的主张,以显示告诫佛徒不忘世情、慎终追远的孝道思想。《盂兰盆经》中也间接反映了这一思想,在该经中目连尊者并不只是在行为上祭拜过世的父母,而是从内心里牵挂着已经过世的父母,通过佛祖的指点,最终解救生在饿鬼中的亡母。

在当代青年中,尊老、敬老、养老的观念逐渐形式化,子女往往只是从物质生活上关心老人,忽视了从内心和精神上关心父母。老人更需要得到的是子女和晚辈的“精神赡养”,也就是子女除了满足父母的物质需要外,还要从内心和精神上关心父母,这也正是当今社会所缺乏的。

“精神赡养”应该是我们当前社会所重视的孝道核心思想。孝行和孝心二者真正的统一,才是我们社会所提倡的真正孝道。

4.孝与身心的和谐。佛教追求脱离现实的苦海,追求永恒的快乐,这种快乐的追求不只是为了自己,而是通过自己帮助众生带来更多的快乐,达到身心的和谐统一。这一点从《盂兰盆经》中可以体会得到,如“其有供养此等自恣僧者,现世父母六亲眷属,得出三涂之苦,应时解脱,衣事自然”。这是讲有孝心的儿女们,为了报答父母恩情,发心供养大德高僧,使现生已经去世的父母以及六亲眷属,都能够解脱痛苦,自然快乐。孝道本身作为一种善的行为,使别人获得快乐的同时,自己也会获得快乐和身心的愉悦。

三、《盂兰盆经》中孝道思想对社会的广泛影响

盂兰盆会是中国佛教每年七月十五举行的一种仪式,在民间有一定广泛的影响,其根据来自佛经《盂兰盆经》。盂兰盆会作为佛家一种独特的对去世父母行孝的方式,很受推崇孝道的中国人的欢迎,并与中国传统的鬼神观念融合,成为一个独特的民俗节日流传于中国各地,并逐渐演变为佛家最盛大的仪式和节日之一。

另外,由于《盂兰盆经》中目连救母的故事本身就具有很强的传奇色彩,再加上中国人有着重视孝道的文化传统,因此,目连的故事广泛流传,成为中国历代文学创作中的一个重要题材。目前最早的文学性文本可能是从敦煌出土的《目连变视孝道的文化传统,因此,目连的故事广泛流传,成为中国历代文学创作中的一个重要题材。目前最早的文学性文本可能是从敦煌出土的《目连变文》演变而来。历代戏曲中以目连传说为题材的剧目包括:宋代的《目连杂剧》、元代的《行孝道目连救母》、明代的《目连救母劝善记》、清代的《劝善金科》等,民间创作还有宝卷《目连三世宝卷》、《目连僧救母》鼓词等。有人称目连的故事为“中国的《神曲》”。只是到了近代和现代,目连救母的故事影响力才逐步减弱,但是在广大农村和佛教徒中还有一定影响。

四、《盂兰盆经》中孝道思想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

从学科意义上讲,必须对孝的思想展开多角度、多层次的深入研究,以达到科学的认识。目前学术界主要从生理学、心理学和伦理学上进行深入的研究,并没有从宗教学,尤其是佛教的角度进行详细的研究。《盂兰盆经》作为佛教经典的孝经之一,具有广泛的影响和理论代表性,因此,本文对《盂兰盆经》中和社会现实有关的思想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从哲学意义上讲,对佛教中所宣扬的孝道的研究补充和发展了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上的空白。西方哲学从理论方面动摇了人们传统的孝的信念。传统孝道是朴素的,不需要什么具体的解释和论证,而现代西方理性主义哲学坚持追究一切现象的最终依据,一切都必须做出科学的说明,并使之接受逻辑的检验。

而现代西方非理性主义,尤其是后现代主义思潮,从根本上否认有认识真理的可能或真理的存在。他们认为道德既不能被认识,也不能被确认,伦理学中不存在认识问题,不存在道德的客观标准,所谓道德仅仅是个人任意性的选择。这样,就完全堵塞了对孝道的认识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观在论及人类社会时,主要强调阶级关系,并没有涉及孝的思想。因此,我们需要在研究传统的儒家孝道的同时,对佛教孝的思想进行深入的、全面的研究,丰富西方哲学伦理学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史观。

从现实的角度来讲,佛教作为我国最主要的宗教之一,拥有众多的信徒,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因此,如何积极利用佛教在广大信徒中的影响力,发挥佛教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是我们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我们应该深入研究佛教对社会积极作用的突破点。

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给了我们这方面的启示,社会的和谐是我们当前研究首要的关注点,而以孝的伦理观念为核心的家庭和谐是人自身和谐得以实现的基础。佛教中孝道思想对家庭和谐和人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因此,本文通过研究佛教经典《盂兰盆经》中的孝道思想的影响并分析其内涵来诠释当前社会中孝道问题,从而,通过佛家经典研究从另一个视角来关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孝文化的认识范文6

一、当代大学生孝道观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国家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的不断发展,中华民族传统孝道在近几年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当代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有其独特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为其提供独特的教育资源,因此,当代大学生对孝的理解认识和践行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当代大学生孝道观的形成既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也与其自身主观因素密不可分。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2]1。孔子说,孝道是一个人道德的根本,其他的德行也是由孝道生发出来的。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亲生父母都不孝敬尊重,何谈对朋友友爱、对老师尊敬、对领导顺从呢?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孝道观有利于提高其自身的道德素质,培养其责任意识和义务意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孝道观教育不仅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和迫切要求,同时也是社会现实发展的需要,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道德体系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是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根本要求[3]。

二、当代大学生孝道观现状

孝道观就是人们关于什么是孝道、为什么要尽孝道以及如何对长辈尽自己的孝道等一系列相关问题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当代大学生的孝道观是其人生价值观的重要部分。通过调查,我们不难发现正确的孝道观能够推动当代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实现其人生价值,而且有利于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稳定。然而,当代大学生孝道观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和误区。

(一)对孝道缺乏正确的理解和全面的认识

通过调查,发现绝大部分当代大学生对孝文化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古代传统二十四孝上,有的大学生只知道传统二十四孝这种说法,很难说出具体包括哪些故事,对于其中的愚忠愚孝也难以说清,因此对于传统二十四孝在今天是否适用持模棱两可的态度;了解新二十四孝的当代大学生也寥寥无几。大部分学生没有读过《孝经》这部有关孝道传统的经典著作。有的大学生是家里的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对孝道的理解过于片面和肤浅,认为父母长辈理所应当无条件为其提供各方面优质的服务,过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不能独立完成自己的大学生活;从小养成的“小公主”脾气和“小皇帝”的性格也影响到其大学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有的大学生认为孝道就是以后给父母买很多好东西,让父母过上好的生活,至于是不是一定要学习孝道文化大多数同学表示对此并不感兴趣,学不学都无所谓,专业课才是自己真正要学习的课程。

(二)当代大学生没有彻底的践行孝道

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在校大学生与父母的交流方式是打电话,有的大学生半个月甚至一个月才给父母打一次电话,打电话也无非是向父母索要生活费,有些大学生与父母打电话时声音特别大,态度特别差,语气中透漏出对父母的不满,不能够换位思考体会父母的不易。离家较远的大学生一年只有寒暑假两次机会与父母接触,但大多是享受父母带给自己无尽的关爱,而自己也找不到合适的方式回馈父母对自己的爱。有的大学生只知道自己过生日时请客吃饭而忽略了父母的生日。

子曰:“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2]1。“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一些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学生大多不倾向这种说法,他们认为尽孝不一定是守在父母长辈的身边,只要有好的发展机会,可以不考虑与父母生活距离的远近;而家庭条件较差的大学生则认为以后毕业找工作离父母越近越好,养儿防老,方为尽孝。在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的今天,“二胎”政策虽已放开,但我国的家庭结构中独生子女家庭仍占主导,当代青年大学生树立“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样的传统观念对于我国以家庭养老为主的传统养老方式来说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重要价值。

(三)当代大学生的孝道观教育存在一定的缺失

孝道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代的举孝廉的选官制度到今天的领导干部不孝敬父母长辈就不得被提拔重要的考核机制,无不说明历朝历代统治者与历届国家领导人对中华民族孝道传统的推崇与重视。因此,对中华民族传统孝道的教育与传承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在当今的家庭教育中一些家长在对大学生进行家庭教育时,尽可能满足其各方面的需要,很少提到对孩子进行道德素质教育,大部分父母只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太注重对孩子独立人格的培养,使得很多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漠视父母的感情,不懂得体谅父母的付出与辛苦。在学校教育中,当代大学生的孝道观教育主要是通过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的学习获得的,理工科学生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外还要做一些实验研究,很少接触诸如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方面的信息;文科专业的大学生诸如文学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到的道德教育内容相对管理学、经济学专业的大学生来说相对较多。孝道教育在高校的德育教育体系中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课程设置也很少涉及对古代孝道文化经典著作诸如《孝经》等的教授和学习,对于这方面知识的学习需要高校德育教育者的引导,要求高校德育工作者给予足够的重视。

三、培养当代大学生孝道观的教育对策

当代青年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必须具备较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孝道观是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内容,要使其树立正确的孝道观,必须克服自身存在的问题,解决道德教育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因此,青年大学生要结合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合力并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真正感悟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谊也,民之行也”[2]35。

(一)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人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家庭中度过,家庭是一个人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父母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的方式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应当身体力行发挥示范作用,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和典范,时刻教育孩子要以一颗慈善之心对待他人。如果父母能够以敬爱之心、真心诚意的对待自己的长辈,其子女在日常生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家会以敬爱之心、真心诚意的对待自己的父母长辈,在学校友爱同学、尊敬师长。父母在家庭教育中作用发挥得好,有利于家庭和睦、形成良好的代际关系,对于当代大学生正确孝道观的形成也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发挥学校教育的作用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接受知识最多最快的时期,当代大学生要实现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不仅要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而且也要学习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相关的知识。孝道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不接受这方面的文化教育那么其教育就是不完整的。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要结合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成长规律,合理的进行课程设置,增加一些与传统孝道文化相关的课程,将孝道文化教育贯穿到学生的课外活动、学校日常管理、校园文化建设中,使当代大学生能够自觉地接受孝道文化。例如学校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评选学生身边的孝子,分享他们的感人事迹,使当代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觉接受来自同龄人的感化和教育,这对于增强当代大学生对孝道文化的可接受执行力、培养当代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孝道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

值[4]。

(三)发挥社会教育的作用

社会环境是一个大熔炉,各种性质的信息都汇集其中。有的人在父母生前不尽孝道,父母去世后大办丧事,以显示其能光宗耀祖,很多人不仅不能正确分析这一现象反而模仿这种行为,这实际上是对传统孝道文化的曲解和亵渎,严重影响当代大学生孝道观的形成。因此社会教育力量要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各种媒体如微博、微信、论坛及新闻报道等主流媒体要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旋律,借助其力量在全社会宣传孝道文化,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鞭笞不赡养老人的负面事例,增强孝道文化的传播力量,扩大孝道文化的传播空间;社会教育工作者应多组织一些像“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华孝亲”、“身边孝子”这样的栏目,为孝道文化注入鲜活的力量,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孝道文化呈现在人们面前,提高孝道文化对人民大众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为培养当代大学生正确的孝道观营造敬老爱亲的社会环境。

(四)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促进正确孝道观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