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化教学设计范例6篇

孝文化教学设计

孝文化教学设计范文1

关键词:湖南省高校; 孝道意识;大学生

一、引言

“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孝道教育是德育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和出发点,对培养大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意识具有重要作用。高校是文化传播和科研的重要基地,高校教师对儒家孝文化进行研究和传授,高校学生对孝文化学习和实践,都在一定程度上传承和发展了孝文化,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同时,孝文化教育可以作为高校德育教育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能够为当代大学生德育教育提供缺失的德育养分,如感恩意识、责任意识等。将孝文化教育应用于当代大学生德育教育中,对教育大学生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热爱祖国,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意识、责任意识、爱国精神,促进大学生的个人发展和进步,推进家庭的和睦,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按高校不同层次,分别以中南大学、长沙大学、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湖南生物机电职业学院的在校大学生为主体,每个学校随机选择二、三年级200名学生,共计800人构成本次调查的样本。

(二)问卷设计

本问卷从对孝文化的了解程度、接受孝文化教育的途径、践行孝道的方式、理解孝文化的意义以及当前高校开展孝道教育的现状五个方面进行设计个调查;共设计25道题目,均为客观题。

(三)资料收集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无记名问卷法收集资料。共发放问卷800份,实收有效问卷759份,有效回收率94.875%。

(四)资料整理与分析

采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三、调查结果

(一)对孝文化的了解程度和接受孝文化教育的方式、途径

在 “孝文化了解程度”中,72.3%的被调查者选择了“了解”或“比较了解”, 26.4%的人选择了“知道一点”,仅有1.3%的人选择了“不了解”。在“主动学习孝道知识和行孝方法”中,17.7%的被调查者选择了“经常”,78%的人选择了“有时”或“偶尔”,仅有4.3%的人选择了“从不”。在“了解渠道”中,被调查者的选择为:“学校教育” 19%,“家庭教育” 32.5%,“电视节目”20.6%,“网络”11.5%,“报刊杂志” 12.4%,“其他”4%。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被调查者对孝文化都了解或比较了解且有主动学习孝道知识和行孝方法的经历,但却仅有19%的人是通过学校教育来了解孝道知识和行孝方法的,其余81%则是通过校外途径。这充分说明了现今的大学生对接受孝文化是持有积极态度的,但由于学校教育对这方面的缺失,使得他们没有正规的、系统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只能零散的其他途径进行学习。

(二)践行孝道的方式

在对践行孝道方式的调研中,笔者按照传统孝道中的“随侍奉养”、“敬爱双亲”、“遵从礼俗”、“继承志业”、“抑己顺亲”、“荣亲留后”六个维度[1]进行问卷设计,共设计了13道题目进行调查。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被调查者有孝敬父母的想法,超过80%的人能够主动与父母进行情感交流。80%的大学生都知道父母的生日,12.9%的人只知道父母其中一位的生日,但父母生日都不记得的仍然占有7.1%的比例。时,61.9%和26.6%的学生表示“经常”和 “有时”在长辈生日时表达过祝福。90%以上的学生在校期间能通过电话、短信等形式主动关心父母身心健康,在寒暑假期间父母生病是能一直陪伴在身旁。88.4%的学生在其他长辈生病时会进行慰问或探望。能够让长辈享有优先享用权的学生占到了89.5%,有86.2%的被调查者对长辈的生活习惯感到“适应”或“比较适应”,仅有8%的学生在与长辈发生矛盾时有过出言不逊。

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被调查者能够主动践行孝道,虽然处于在外地求学的阶段,对于传统孝道中“随侍奉养”以及“荣亲留后”这两个维度不能完全遵循,但在行动上也有一定程度的体现。而对于传统孝道中的“敬爱双亲”、“遵从礼俗”、“继承志业”、“抑己顺亲”这四个维度,绝大多数的被调查者都能主动遵循并积极践行。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还是有极少部分的被调查大学生在某些事情上的所作所为令人担忧:2.4%的被调查者从来没有过要孝敬父母的想法或从不与父母进行情感交流,7.1%的人不记得父母中任何一人的生日,2.5%的大学生在长辈生日是从未表达过祝福,3.2的人在校期间从不关心父母身心健康,在没有学习任务的寒暑假期间父母生病也从不陪伴或在其他长辈生病是从来没有过慰问或探望,1.1%的被调查大学生从来没有让长辈享有过优先享用权,8%的被调查大学生经常在与长辈发生矛盾是出言不逊,在“是否将父母的期盼作为自己前进的动力”“对父母的内心需要及烦恼的关注度”“对于祭祖的态度”这三个问题上,分别有1.4%、0.7%、0.6%的被调查者选择了“从不”、“从不关注”和“反对”。也说明少部分大学生与家长关系淡漠,从不主动尽孝,孝道观念严重缺失,孝道意识急需加强。

(三)理解孝文化的意义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被调查者在参加工作后如何对待父母的问题上都表示要尽力让父母过上舒适的日子。在被问及“要孝敬父母的原因”时,67.9的大学生选择了“父母辛苦半生,我要尽力回报他们”,22.1%的大学生选择了“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必须遵循”,说明现今的大学生对父母尽孝最主要的原因是出于爱父母,真爱所致,感激他们的养育之恩,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情感,已经超出了传统孝道基于的“回报’’、“报答”。[2]接近44.5%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社会上一些拒绝赡养父母的人应该对其进行教育、依法从严惩处。在被问及“报答父母最好的方式是什么”时,被调查大学生们对于选项的选择按百分比顺序依次为“多关心他们的身体和生活情况” 61.9%,“经常与其进行情感交流” 60.2%,“尊重父母,尽量满足其要求” 58.1%,“ 多赚钱给父母好的生活条件” 43.6%,“做官光宗耀祖”14.1%,这充分说明现今大学生们已经能基本理解孝敬父母的真正涵义。其次,这是对传统孝道的具有时代特色的继承并超越。在对“孝的内容”的理解上,75%以上的被调查大学生选择了“赡养父母”、“尊敬长辈”,接近60%的人选择了“正直、善良、守信,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现今大学生们对“孝”的理解不再仅仅限于传统意义上“随侍奉养”等方面,而是将传统意义上比较狭隘的“小孝”升华为具有一定的时代特色、在一定程度上广义的“大孝”。但是在这一调查板块中,还是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回答值得我们警惕。1.2%被调查者在在参加工作后如何对待父母的问题上选择了“主要精力放在自己的小家庭上,不要管父母的事”或是因为害怕被人说三道四而选择孝敬父母,在被问及对目前社会上一些拒绝赡养父母的人的看法时,有44.3的人选择了“他们没有做人的起码良知”,居然还有9.5%和1.7%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或许是他们的父母以往对他们的关爱照顾不够”和“这只是一种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说明只有不到一半的被调查者意识到可以通过教育+法制可以改变这种状况,可见目前整个社会对孝道教育的关注是相当缺乏的。

(四)高校开展孝道教育的现状

从调查结果来看,认为学校经常进行孝道教育和经常开展关于“孝”有关活动的被调查大学生仅有21.8%和15.9%,仅有21.1%的被调查大学生认为学校主要以课堂形式开展孝道教育,有34.4%的被调查大学生认为所在学校从未开展过孝道教育。这些都说明学校在孝道教育方面存在缺失。

四、分析与讨论

(一)大学生群体孝行意识积极

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群体主流的孝行意识较强,表现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大多数大学生能通过各种途径积极主动的学习孝道知识和行孝方法;在日常生活中能身体力行的践行孝道; 能基本理解“孝”的真正涵义,并能将传统孝道进行富有时代特征的传承和超越,最认同的行孝方式是从精神上关爱、慰藉父母,从物质上尽量满足父母需求。这也与以往的专家学者所研究的结果一致。通过调查可以看出,一方面,大学生了解、学习孝道文化的态度积极、愿望强烈,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受到西方思潮、社会不良风气等影响,孝道观念发生改变,出现孝道缺失的现象。这部分学生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关注。

(二)不同性别大学生在孝道意识上的差异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生的本质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孝道意识的强弱。在对大学生们进行孝道教育时,也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来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调查显示,女生在对于“是否有过孝敬父母的想法”一题上选择“经常”的比例比男生高19.6%,选择“经常主动与父母进行情感交流的”比例高出男生19.5%,同时记得父母生日并会在长辈生日时表达祝福的的女生比男生分别高出15.2%和11.2%,同时,选择“在寒暑假期间父母生病时会一直陪伴”的女生亦比男生多出16.6%,在“孝敬父母的原因”中,75.9%的女生认为是为了感恩父母,比男生高出19.7%。这些也许可以从男女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来解释,相比男生而言,女生对于人际的敏感性更高,情感更为细腻,更能对父母感恩。在情感的表达方式上,女生更倾向于外显,而相比之下男生则较为内敛。[3]

(三)来自城乡大学生的孝道意识差异

在对父母的内心需要及烦恼的关注度上,选择特别关注的城市大学生的比例比农村大学生高出10.4%,在对于祭祖的态度上,选择“无所谓”或“反对”的城市大学生亦比农村大学生高出8%,而当被问及“在参加工作后如何对待父母”时,74.2%的农村大学生选择“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他们过上好日子,哪怕自己很辛苦”,比城市大学生高出11.6%,大多数学生在“要孝敬父母的原因”上选择了“父母为我辛苦了半生,我要尽力回报他们”,农村大学生的比例高于城市大学生12%。

(四)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在孝道意识上的差异

总的来看,独生子女大学生和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在孝道态度上都是积极向上的,但由于不同的家庭成员结构,而导致成长环境的差异,从而在孝道观念上产生了一定的差异。调查发现:47.2%的独生子女大学生在与长辈发生矛盾时经常或有时出言不逊,比非独生子女大学生要高出14.3%,在回答“对父母的内心需要及烦恼的关注度”的问题上,独生子女大学生选择“特别关注”的仅有21.%,比非独生子女大学生低11.7%,在对于祭祖的态度上,选择“无所谓”或“反对”的独生子女大学生要比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多5%,而当被问及“在参加工作后如何对待父母”时,74.4%的非独生子女大学生选择“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他们过上好日子,哪怕自己很辛苦”,比独生子女大学生高出10.3%。

(五)孝道教育主阵地失守

通过本次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并结合目前绝大多数高校所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的的内容,可以认为,目前我们的高等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传统文化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孝道教育,在开展孝道教育方面效果极差,除了少数教师出于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讲授外,甚至可以认为没有开展。

五、建议

从以上的分析可见,大学生的孝道意识在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但是也有部分大学生在孝道观念上存在偏差,孝道行为相对来说还较为不够。同时,担负着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重要任务的大学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对大学生的孝道教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过于急功近利的希望在短时间内培养高尚品德人才,在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课程设置中过于简单,教学方式过于单调,教学过程和目的过于注重理想性和先进性教育,注重用崇高而严格的道德规范来要求学生,忽视了最基本的传统道德培养,导致孝道教育的主阵地失守。

(一)加强大学生自我孝道意识教育

大学生孝道意识的培养,从根本上来说。需要自身有意识的进行培养。高校要创造良好的孝文化学校环境和氛围,鼓励大学生多学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养成良好的孝道习惯,提高自身孝道意识。

(二)针对不同类别的大学生开展系统行的孝道教育活动

高校可以根据不同性别、不同家庭环境的大学生采用不同的工作重点,增强孝道教育的实效性。借助各种形式的学生活动平台进行孝道教育,让孝行成为大学生的良好心理和行为习惯。

(三)将孝文化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学校的中心任务之一是培养有道德的、理性的、审美的高尚情感。”[4] 将孝文化教育纳入高校课堂教学体系,教育学生从孝敬父母、敬爱师长开始,由浅入深,为孝道教育的建设提供一种可操作的、易于被人们接受的方式方法;将孝文化教育纳入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体系,使大学生在参加活动的同时自觉的接受孝文化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孝道理念和孝行习惯;将孝文化教育纳入高校学生综合评价体系,建立孝道教育考评价与监督长效机制。 (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苏君丽.当代大学生孝道态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范启标.高校孝道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以海南大学为例[J].教育探索,2012,(11)

孝文化教学设计范文2

以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实践探索为例,论述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进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的实践探索。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文化;素质教育

2013年,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1]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2]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的重要意义

(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个心中没有神圣的民族是没有尊严的民族,一个不珍视自己经典的民族是没有力量的民族。中国是《诗经》的故乡、《论语》的讲坛。人们高声吟诵《诗经》、《论语》等中华民族经典,就像基督徒读《圣经》、穆斯林背《古兰经》一样。孔子是唯一让炎黄子孙天下归心的“集结号”,是中华儿女血气相通的文化脐带,是中华民族的“床前明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定盘星”,可谓青史不泯,经典不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树立正确价值观

今天,人们都在关注资源、能源浪费等环保的时候,有一点没有关注,就是心灵环境的荒芜和我们自身生命能量的浪费。的确,今天物质资源比过去是丰富多了,但是心灵的生态未必随之改变,变得欣欣向荣。在这种情况下,怎样避免心灵资源的浪费,如何面对一件事情迅速作出判断、选择自己最有价值的方式?那就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传递社会正能量

上个世纪以来,正是有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大庆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特区精神、载人航天精神这些正能量的薪火相传、不断光大,才使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欣欣向荣。今天,这些社会正能量就像空气里的氧气一样给人们养分、力量、温暖,给人们理想、信念、责任,让人们觉得幸福快乐,欢欣鼓舞。对于青年学生,社会正能量引导他们走出心灵沼泽,唤醒他们的成功意识,激励他们立志成才,让他们的心灵明亮起来,激情燃烧起来,人生沸腾起来。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的实践探索

(一)实施文化传承创新工程

传承创新主要内容为:①融入中华孝文化特色,完善学校文化识别系统,做实学校宣传画册、宣传片、录取通知书、宣传用笔、稿纸等文化符号;②借力企业文化资源,探索校企文化融合育人新模式;③彰显“中华孝文化、校友文化、创新创业文化”三大文化特色,弘扬“团结拼搏、艰苦创业、改革创新、争创一流”学校精神和“立德立新,乐学乐业”校训精神,提升学校文化影响力;④二级学院实施“一院一特色一品牌”战略,创建护士节、技能节、模拟竞职场等10余个院级品牌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⑤通过新教师上岗、新生入学宣誓、学生入学教育、毕业典礼、各类大型活动等,让学校精神、校训精神等文化入脑人心。

(二)进行校园文化主题设计

校园文化主题设计为:①设计校徽、校旗、校花、校赋等,进行校园文化主题设计。外部形象系统,包括形象、楼宇命名;室外主题景观,包括形象广场、活动空间、休憩园区、雕塑小品、宣传橱窗、文化亭廊;室内文化装饰,包括办公设计、厅馆设计、走廊设计、专业教室;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校园标志、校训、学校精神等上墙,夯实校园文化内容;③建立校园文化专题网站,提供文化活动的空间与场所;学习有关文件,出版学习读本,开展相关活动,做实校园文化;④开展“节庆文化”主题教育活动,使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合,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三)加强“湖小职”微信公众平台建设

2013年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团委先后创立了“青春湖北职院”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2015年3月,微信公众号正式更名为“湖小职”。“湖小职”定期向“粉丝”推送图片、视频、文字、周边产品等内容,用流行的网络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前“湖小职”拥有关注用户18500余人,微信公众号影响力(WCI指数)在全国高职院校微信公众号综合影响力排行榜最好成绩排名第二,湖北省高校团委微信公众号综合影响力排行榜最好成绩排名第一,并一直在排行榜上名列前茅,形成了有影响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平台。

(四)开设“我们的价值观”专栏

学校网站开设“我们的价值观”专栏,宣传阐释三个层面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点做好“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宣传教育。搭建互联网、手机传播平台。学校新闻网站在首页常年醒目设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常年开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开设“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中国梦”网上报告厅,打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运用“湖小职”、微信、微博、微电影等形式,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递活动。组建学校宣讲团开展巡回宣讲,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教育引导广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此同时,学校在宣传橱窗、文化墙、走廊、教室等显要位置,张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名篇名句、经典故事、宣传画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管理,用校训师德、规章制度、学生守则等教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教学过程,把孝德教育纳入学生德育工作计划,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渗透到学校课堂教学、日常管理、校园文化建设和德育工作之中,使之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培养学生“感恩、责任、忠诚、奉献”的高尚情操,在学校营造浓厚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氛围。

(五)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学校组织开展“日行一孝、知恩图报”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推进以“为父母做一件家务事、为父母捶一次背洗一次脚、在父母生日时亲手制作一个小礼物、向父母写一封感恩书信、唱一首道德歌曲、读一本爱国主义教育题材的书籍、为班集体或同学做一件好事”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感恩父母养育之恩、感激老师教诲之恩、感谢同学帮助之恩,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利用学校“文昌大讲堂”,宣传孝老爱亲、诚实守信、敬业奉献等道德典型事迹,汇聚道德力量,推动道德实践,实现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关爱同学、奉献社会的育人效果。同时学校挖掘丰富的校友资源,以60周年校庆为契机,将校友文化建设纳入特色工程建设。成立校友会办公室,建设校友网,开展校友产学研合作研讨,成立校友基金,设置校友奖学金,推出杰出校友专访,调动校友企业资源,发挥校友在教学、校企合作、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今天,校友文化已成为学校三大文化特色之一。

(六)利用重要节日开展教育活动

学校利用重要节日和纪念日,开展公祭先贤、祭奠先烈活动,把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融入其中。在每年学雷锋纪念日前后,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月”活动,推进学雷锋志愿服务长效化、常态化。每年围绕“七夕节”、“重阳节”组织开展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利用“五•四”、“七•一”、“八•一”、“十•一”等政治性节日,“三•八”、“五•一”等国际性节日,党史国史上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纪念日等,举办庄严庄重、内涵丰富的群众性庆祝和纪念活动,让广大师生在活动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七)弘扬地域文化

“中华孝文化”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感以董永行孝感天得名,是我国唯一以“孝”命名的中等城市,更是响亮地把建设“中华孝文化名城”作为重要战略目标,将“至孝至诚、图强图新”作为城市精神的独一之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经验,也是普及推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充分发挥其功能的有效途径。长期以来,孝感自觉汲取中华孝文化的丰富营养,并将其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的培育和践行体系中,使孝道内涵与时俱进,行孝形式民众认同,并催生磅礴激荡的精神力量。学校以争创全国文明单位、全国优质高职院校为目标,以党员干部、教职工、学生为重点对象,以传承弘扬中华孝文化、构建现代道德伦理秩序为立足点,以孝廉、孝德、孝诚、孝亲培育和践行活动为切入点,以传播、结合、融入为路径,注重特色、突出重点、区分层次,强化落地、落细、落小、落实,组织开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选表彰活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学生的行为习惯,渗透到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把中华孝文化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真正使中华孝文化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让人们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八)落实考评制度

学校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各单位综合目标责任书、文明创建考评体系和教职工教书育人考核工作。各单位结合实际,制定细化工作方案,落实工作责任制,明确任务分工,完善工作措施,确保各项工作任务圆满完成。年终学校成立考核工作专班,对各单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况进行考核,其结果作为各单位评选先进单位、文明单位,教职工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

作者:宁国安 杨琼丽 单位:湖北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孝文化教学设计范文3

而纵观当前青少年,普遍存在诸如不孝父母、损人利己、不讲诚信、依赖性强等等不良习惯。广州师范学院曾对广东、福建、浙江三省12个城市30所中小学校3000名学生进行调查,发现超过60%的学生都有“品德发展不平衡”,“两面人格”的状况。可见,加强对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已迫在眉睫,成为培养学生成才的首要问题和核心问题。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为他们一生成才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呢?本人从初一年级新生入手,开展了为期两年的“学习弟子规,推进德行教育”活动。通过在学生中对“孝悌”文化的传承,以“孝”教育为本,培养学生的善良心和正义感,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收效明显。

一、以人为鉴,内省“孝悌”文化

青少年学生对“孝悌”文化并不陌生,但在独生子女家庭中成长起来的青少年,虽有“孝悌”的观点却没有“孝悌”文化的灵魂,而初一年级的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未成熟,从众心理强,既容易被诱惑俘虏,也容易被正面教育熏染,要改变他们头脑中固有的以我独尊的思想,通过对“孝悌”人物的故事讲解和观看来强化洗脑,以达到内省目的,不失为一种有效方式。

1.观看中华德育故事,强化内省

经过第一阶段的思想灌输,“孝悌”文化会在一定时间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引导作用,但这种作用会随时间的流逝逐渐减弱,直至最后消殚于无形,所以,必须趁热打铁,在第一阶段结束后马上实施第二阶段的强化工作,采取更为直观和易于接受的方式加深对“孝悌”文化的灌输,利用每天的课后和活动课观看中华德育故事或与之相关的影视资料,如《闵损芦衣》《蔡顺拾椹》等,并在观看后立即进行讨论,让学生从生动有趣的故事中有所感悟,有所启迪,从榜样中汲取无穷力量,要求学生以故事中的主人公行为为人处世。

2.与现实中的人物互动,巩固内省

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教育,“孝悌”文化已经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成为他们日常行为的常态思维,但这种常态思维能否得以固化,成为伴随学生的终身习惯,还需要再做进一步的巩固。对此,我设计了一次专访,访问对象为一位能90%落实《弟子规》的普通下岗女工,通过她的话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天下父母对子女的殷切期望。现实中的人物的现身说法,更具有说服力,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认同感。

二、以己为鉴,践行“孝悌”文化

价值观念的认同,必然导致行为方式的趋同,行为方式的结果又反过来促进价值观念的认同,在推动“孝悌”文化观教育的过程中,强化内省的过程一定要伴随对内省成果的实践,以取得事半功倍之效。我们设计的活动内容主要有:(1)利用国庆八天的长假,要求学生按照《弟子规》的“入则孝”来对待父母,然后写一份自己的亲身感受;(2)利用春节――这个中国人特殊的欢庆节日,布置学生在家如何孝敬父母的家庭作业;(3)让学生亲自参与孝亲尊师的活动;(4)为父母洗脚、做家务等一系列活动,感受父母的辛劳与付出;(5)采访普通群众,从其他长辈中获取智慧,了解自己的责任与义务,等等。

设计这一系列实践活动,主要是希望通过学生个体的反复体验,矫正自己对“孝悌”文化的内省,并在不断调适过程中,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动,从日常生活中的伦常做起,经家庭扩大到学校、社会,把自己培养成一个懂道理、守规矩的人。

三、以事为鉴,升华“孝悌”文化

我们进行“孝悌”文化传播,目的并不局限于只引导学生孝亲敬长,而是以此为界,让学生在内心中确立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提升生命的价值。在课程的后期,我们开始有意引导学生以“孝悌”价值观为基础来探究日常生活中的伦理道德,培养学生以“仁爱”为核心的价值理念,来扩展“孝悌”的引导作用。

孝文化教学设计范文4

关键词:孝亲文化;农村高中历史课堂;渗透;探究

将孝文化融入到历史课堂中,教师需要与学校的德育工作相融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孝心,提升学生的孝能,引导学生孝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学习内容,将孝文化作为立足点,对学生进行孝文化教育。“百善孝为先。”教师只有让如今的青少年对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才能够唤起学生的良知,弘扬中国优秀传统孝文化,提高我国国民的素质。接下来,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谈如何将孝道文化融入到农村高中历史课堂当中,对学生发挥孝道教育的作用。

一、历史教师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孝亲文化在农村高中历史课堂中的渗透,不仅要求教师要掌握基础的专业知识,还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和修养,为学生树立学习榜样。对于广大农村学生来说,由于学习条件有限,课堂的学习是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主要战场。在课堂上,历史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可能使学生受到影响。因此,历史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和修养,尤其是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用良好的个人品德和个人魅力影响学生,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这样,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才能潜移默化地受到教师的影响,使自己的人格更加完善和健全,成为心理健康的优秀人才。

二、利用课堂对学生渗透尊老老爱幼等孝文化观念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初高中的历史教材中大多蕴含着传统美德教育。因此,历史教师可以利用高中历史教材中的许多典型事例来倡导孝道教育,让学生学习优秀人物身上的孝道精神。比如,学习《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的时候,教师除了要向学生讲授孔子的儒家思想之外,还可以向学生渗透孔子的孝文化思想。孔子认为:“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无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孔子看来,所谓的孝不仅仅是家庭的一种伦理道德观念,也是社会伦理的源泉。他还认为,在侍奉父母的时候,我们也要注重礼仪,在心理和言语上都要敬重父母和长辈。通过这样的方式,历史教师可以自然地将孝文化渗透到历史讲解的过程当中,让学生学会敬爱父母,养成尊老敬老的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还要向学生大力宣传对父母行孝的重要意义,让学生阅读《孝经》《三字经》《弟子规》等关于传统孝道的经典书籍,潜移默化地受到传统孝道文化的熏陶。历史教师要让学生自发地学习孝道的文化,重视传统礼仪,自觉树立起尊爱幼的孝文化观念。

三、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加强多样化的孝道宣传

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历史教师要把孝道文化渗透其中。首先,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教师不仅要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巧妙地将孝亲文化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各种孝文化因素,找准切入点,将孝道思想渗透到教学内容中。[2]比如,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多观看一些孝文化的视频;[3]可以创设以“孝文化”为主题的课堂辩论赛;定期举办有关孝文化的演讲比赛或专题讲座,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收集当今社会有关敬老爱老的典型故事,并结合历史知识同小伙伴进行分享。其次,教师要让学生走出历史课堂,走出校园去进行宣传和实践,多角度、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孝道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孝文化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四、挖掘历史知识中的孝文化

在高中的历史课本当中,教师还要善于挖掘历史教材中的孝文化。比如,学习汉代察举制时,“孝濂”最为重要,很多优秀人才都是通过这一选举方式选拔出来的。西汉董仲舒也推出了以孝为核心的“三纲五常”。其中,“三纲”指的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的是:仁、义、礼、智、信。儒教通过“三纲五常”的教化来维护社会的伦理道德和政治制度。在唐代,统治者尤其重视孝道文化,《孝经》是文人才子必读的书籍,唐玄宗还亲自为《孝经》作注。教师在向学生渗透古代传统孝文化的时候,也要指出传统孝文化的不合理之处。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三纲五常”已经不适应如今的社会,某些孝文化思想渗透着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遏制了人们的自然欲求,对人有着消极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中国传统的孝文化,吸收其合理内核,摒弃其不合理之处。

孝文化教学设计范文5

关键词:导师制 教育基地 国学精髓 留守儿童

一、学生成长导师制,为健康成长导航助力

为了帮助一些特殊学生能够健康成长,我校创新了“学生成长导师制”,特邀有德望的社区老者做为“校外导师”,参与特殊学生的帮扶教育工作。如社区关工委王老先生得知四年级的小男生一位学生因为无人看管而第三次离家出走时,主动提出了当他的“校外导师”。王老先生既承担了这位学生的校外生活导航人,也主动找到他父母的工作单位,凭借自己的人格魅力与工厂老板协商,为他的父母争取到一定的工作时间差,方便照顾他,使得一家三口有了正常的天伦时间……而学校的辅导教师则针对这特殊学生的成因进行循循诱导,使这位学生得到有效的转化。

二、开放教育基地,丰盈少儿假日生活

为了更好地做好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让他们在活动中接受教育,做到长假短假有活动、活动有场所,在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在社区关工委的积极配合下,学校集资100多万元,建立了图书馆、绿色网吧、文艺排练室、棋类室和塑胶跑道、硅PU篮球场、羽毛球场、排球场、健身场等未成年人道德教育基地。每逢节假日,学校都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教育、科技、文化、艺术、体育等内容鲜活、形式新颖的活动。这些活动不仅使学生在自觉参与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而且为每个参与其中的孩子与家长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互动平台,使他们在活动中进一步地体验交流与合作的乐趣,收获爱与被爱、助与被助的感动,结下了更深的友情和亲情。

三、学习国学精髓 传承中华孝道文化

几年来,我校从学国学入手,围绕“孝”文化,从诵国学、创孝境、践孝道、争孝章等方面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既促进了高霞学子的健康成长,也提升了校园的文化品味。2002年,我校就全面开设国学经典诵读课,一至六年级分别诵读《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孝经》《增广贤文》和《论语》。此外,学校独辟蹊径,创编了以现代文明和国学经典为歌词蓝本,以古典乐曲为背景音乐,以“三字歌”为诵读形式的大课间操――“国学礼仪操”。“国学礼仪操”,融入了许多文明礼仪动作,如端坐、慎思、捧读、笑迎、恭送、挥手、举手提问等,学生在边诵边操的过程中,既感受文明的深蕴,养成文明的习惯,也起到了强身健体的功效。

为了加强有关“孝”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思想阵地的占领,我校多渠道全方位地进行了相应的建设,营造了浓厚的“孝”文化氛围,使学生处身“孝”文化的环境里。一是每周三,学校通过红领巾广播站播送孝行格言、道德模范事迹,并让身边的孝星轮番登场,让学生以实际行动对父母行孝。二是利用校园改造之契机,把“二十四孝”、“弟子规”等宣传板画布置于校园的多个显眼墙壁上,让学生认识到千古传颂的孝行只要能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就是尽孝。三是每年学校都会隆重地为一年级新生举行“开笔礼”。让学生知道做人首先要堂堂正正地立身,要像“人”字那样顶天立地。四是大张旗鼓地举办“孔子诞辰纪念日”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中的孝悌忠信廉耻。

为了表彰先进,树立榜样,全面推进“孝”文化教育,学校结合“雏鹰争章”活动,设立“孝星章”,每学期评选出若干名孝敬小标兵,授予“孝星奖章”,并组织相应的主题演讲或事迹报告会,号召全体师生向他们学习。

四、成立社区留守儿童服务中心 保护留守儿童合法权益

为切实关爱城乡留守儿童,做好城乡留守儿童服务工作,确保留守儿童得到全面教育和管理,高霞社区成立了留守儿童服务中心,为留守儿童提供学习、生活保障,确保留守儿童合法权益不受侵害。通过建立学校,制定科学管理制度,选拔综合能力较强的优秀教师,开设专业班、综合班、全托班、特长班等教学班,广泛开展城乡留守儿童调查,建立规范的留守儿童档案,开展留守儿童教育研究,关注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和建立“家长”责任制,有效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发展,真正解决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学校和老师则给“留守儿童”以更多的关注、鼓励、帮助。在安全上,时刻提醒;在生活上,尽可能提供帮助;在心理上,细心观察,多方沟通;在学习上,多予指导;在交往上,鼓励他们融入大班级集体中,减少其心灵的孤独和寂寞,使其保持活泼开朗的学习和生活心态。

五、三位一体凝心聚力,谱写文明建设新篇章

孝文化教学设计范文6

【关键词】高等院校,课程,建议

一、大专院校学生普遍存在的思想倾向

(一)傲慢失谦,眼高手低,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当代大学生普遍表现出高己卑人的思想倾向,对物质追求不切实际的希望和实践动手能力普遍较差比照让社会各界明显感觉出眼高手低的特点,在关键时刻则显得缺乏自信心,不能勤奋务实,不能正确认识自己。

(二)自我意识过强,缺乏孝亲尊师思想。自我意识是指思想行事方面首先想到自己,其次再顾及到他人的生活意识形态。问及毕业后参加工作的第一份收入准备如何使用时,准备给父母礼物或帮助家庭改善物质条件的学生仅仅是极少数,绝大部分学生都在计划如何改善自己的条件和购买自己一直向往的某件时尚用品等等,缺乏中国古来人皆有之的报恩孝养思想。

(三)功利思想、享乐主义、等价交换心理普遍存在。在校学生虽未完全步入社会,但在学校人事环境处理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普遍表露出比较强烈的功利思潮,个人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价交换等心理思想倾向较为普遍。初次步入社会参与社会工作等活动中,具有很强的等价交换心理,注重自我利益的得失,失于团体、社会利益的综合考虑。

(四)缺乏奉献自我、服务社会的精神。于校园生活乃至初入社会的工作生活环境当中,当代大学生在独自面临自我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双重选择当中,绝大部分人选择了前者。现实生活当中、报刊杂志报道当中、网络适时爆料的社会现象当中,有着大量的实例说明当代大学生的真实思想状况。

二、传统文化教育是医治当代大学生不良思想倾向的对症药

在国内一所普通大专院校举办《国学与传统文化教育讲座》之后所作相关内容的随机调查中显示,34.48%的学生表示加深了对国学与传统文化的了解,27.08%的学生表示学到了“为人处世”的道理,26.04%的人表示认识了“真实的孔子”,22.92%的学生表示加深了对“礼”的认识,同样比例的人表示要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有近47.92%的学生准备通过阅读的方式学习国学,10%的学生决定通过网络学习国学,其余近40%的学生中的绝大部分均有通过其他各种方式学习国学的打算。

以上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教育的迫切需要。(一)孝道的教育能使学生明白社会人的基本义务。孝亲尊师是孝道的基础,孝道则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中心。百善孝为先当中的孝,意指孝养父母尊敬师长,这是孝道的根本和基础,将孝义理拓展并运用到兄弟姐妹、朋友、工作同事乃至社会等人事环境中时就成为孝道。学习孝道,可以唤起学生本有的对父母双亲的感恩之心,并使这种感恩之心能够拓展延伸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及今后的社会工作的所有领域中去,自傲自私、高己卑人之习气自然慢慢远离。

(二)四维八德和伦理教育教给学生处世的基本原则。礼义廉耻,夫妻、父子、兄弟、朋友以及人与社会等五伦关系,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八德等教育,是中国古来学人的必修科目,也是每个人自觉遵循的基本处世原则。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中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的学习,将对学生思想、言论、学习生活工作等行为起到不可替代的匡正作用。

(三)三纲八目帮助学生正确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三纲八目是每个知识分子终身追求的人生目标和进修阶梯。所谓三纲,是指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所谓八目,是指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纵览四书五经,就会发现儒家的全部学说实际上都是循着这三纲八目而展开的。所以抓住这三纲八目就等于抓住了一把打开儒学大门的钥匙。大学生的学习理解能力开始趋于成熟,在老师的教育引导下循着这进修阶梯一步一个脚印地学习,就能慢慢登堂入室,领略儒学经典的奥义。

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把自己生命的历程铺设在这一阶梯之上。所以它实质上已不仅仅是一系列学说的进修步骤,而是具有浓厚实践色彩的人生追求阶梯了。它铸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心理,时至今日,仍然在我们身上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大学生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熏陶,无疑将对其人生目标的正确树立起到巨大的正面作用。

三、开设《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建议

(一)组织编写系统的揽括传统文化精髓的传统文化教育教材。大学教育中使用的传统文化教育教材应系统地揽括从孝道开始,至四维、五伦、八德乃至三纲八目等主要内容。涉及面无须广泛,但内容一定要深入。使学生既能通过教材了解学习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能为今后离开校门步入社会的终身学习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为终身学习的长远计划奠定坚实的学习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