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化活动方案范例6篇

孝文化活动方案

孝文化活动方案范文1

为在全社会大力倡扬尊老敬老爱老孝老的社会风气,进一步推动全市“四德”工程建设,市委、市政府决定举办全市孝德文化节。按照市里统一部署,结合系统实际,现就水务系统参与搞好全市孝德文化节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的要求,以传承中华美德、弘扬孝德文化为主题,通过开展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成效明显的教育实践活动,在全系统弘扬尊老敬老爱老孝老的社会风气,为建设“实力”、“幸福”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二、主要工作

(一)深化孝德教育,提升孝德意识。各单位要采取措施着力强化孝德教育。要触及根本、力求深度,通过周密安排、精心组织,保证教育内容贴紧群众、符合实际、触及心灵、广受欢迎;要活化形式、确保广度,以道德讲堂等为有效平台,通过“听、看、讲、议、评”等多种方式,扎实推进孝德教育进科室、进班组、进家庭,让广大干部职工自身和家庭成员知孝义、讲孝德、践孝行。通过开展教育活动,将孝德从一人一家的个人品德、家庭美德向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拓展,不断丰富孝德教育的内涵。

(二)丰富节庆活动,推动孝德实践。此次全市孝德文化节与南山国际长寿文化节统筹考虑、同步推进。节日期间将重点围绕“表彰庆典、艺术文化、感恩回报、健身养生”四大板块,开展包括表彰“新二十四孝贤”先进人物、敬老爱老服务、优惠商品展销、文艺演出等20多项活动。各局属单位也要抓住举办孝德文化节的契机,精心组织、创新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让广大干部职工在参与中感悟孝德、崇尚孝德、弘扬孝德、践行孝德。

(三)强化配套宣传,浓厚节日氛围。各单位要结合各自实际,开展形式式样、特色鲜明、主题突出的宣传活动,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自来水有限公司、钻探安装公司等单位门前充分利用拱门、宣传栏等形式开展孝德宣传,至少保证有一种宣传形式。其它单位也要利用黑板报、宣传栏、LED屏、文体活动室等多种平台,加强社会化宣传力度,烘托活动主题。

三、相关要求

一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局政工科要加强与市文明办的沟通对接,进一步明确任务,牵头抓好各项活动的组织实施。各单位也要成立专门班子,安排专门力量,明确分工,卡实责任,确保这项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按照实施方案要求,不折不扣地把各项内容落到实处。

孝文化活动方案范文2

关键词 孝文化 和谐家庭 赡养老人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1 构建和谐家庭的时代性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继而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加强“家庭美德”和“家庭责任”,倡导“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可见,我国已经开始高度重视和谐社会及和谐家庭的建设。

家庭是社会的初级单位。恩格斯认为:“个体婚制是文明社会的细胞形态,根据这种形态,我们研究文明社会内部充分发展着的对应和矛盾的本来性质”。①其中的细胞就是家庭,他指出要透过家庭来研究社会的构建。孔子和孟子都以家庭和家庭关系作为阐述和推论社会和社会关系的重要方面,并且“家国一体”的社会思想,在以后的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既被历代统治者所推崇,也被内化为大众的行为观念,形成中国文化中难以突破改变的共识。至今,家国观念依然左右着人们的行动。②家庭作为连接个人和社会的桥梁,对社会有着直接和深邃的影响。由此可见,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情势下,和谐家庭的构建承担着基础作用和承载着必然要求。

2 孝文化的发展和含义

孝在夏商和西周时期,是以崇拜祖先为核心,以祭祀为基本形式的含义。从春秋时期到汉魏隋唐时期,孝由孔子的“善事父母”推向到“以孝治天下”的极致状态。而至五四时期,中国的价值观经历了全面的改变和解放,陈独秀和鲁迅等人将矛头直指孝道,强烈地批判父权意识。从20世纪前半时期到改革开放,在战争的促使下,子女开始远离家庭、远离父母的控制;在增加知识、提高技能的催化下,子代的能力逐渐得到国家的认可和重视,而父亲的权威随着思想的落后则逐渐下降。而发展至今,孝文化不仅去除了威严、不可碰触和违反的糟粕,也将孝敬父母、赡养老人的优良品质一并淡化。

孝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传统的狭义孝文化,包括对在世父母物质和精神上的给予和尊崇;祭祀祖先并继承遗志;用孝道侍奉君主。广义的孝则包含了由孝敬父母所推演到善待任何一个人的行为。而如今狭义的孝文化是家庭和社会在赡养老人方面,履行的经济上的供养、生活上的照料和精神上的慰藉等义务时所遵循的赡养观念、行为举止、制度规范、伦理道德等。其中,《说文解字》将“孝”解释为:“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这就是狭义的孝观念。广义的孝文化并没有过多改变。

今天我们提倡的现代孝道,是由批判继承传统孝道而来,是对传统孝道的扬弃和超越。它能调节与晚辈对待上辈的具体行径,能在父子人格平等基础上充分发挥子女的道德义务,它是子女们的道德规范,也是老年人安度晚年的伦理保障。

3 构建和谐家庭对孝文化的迫切需要

“和谐家庭”包含了经济、政治、法律、道德等多项领域。和谐家庭应是以家庭成员平等、民主为基础,以尊老爱幼为基调,以积极向上的理念为导向,以关爱互助、友好融洽为内容的家庭新模式,在传承家庭文化和道德的同时,能服务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我国早在1999年就已进入老龄化社会。2009年60岁及65岁以上老年人口分别达到1.67亿、1.13亿,占总人口的12.5%、8.5%。③处在快速老龄化时期的中国,面对“未富先老”的情况,安排和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就是一个重大的战略任务。但是,在以家庭养老为主的今天,关于赡养老人的案件数量逐年上升。据北京市顺义区人民法院调研统计,该院审理老年人提起民事诉讼的案件,近年来以每年大约100件的数量在递增――2009年是1000件左右,2010年1100件有余,2011年截至目前已接近1200件。经过分类,排在前三位的涉老案件分别是赡养、婚姻和房产,其中以赡养案件居多。④这将直接影响到和谐家庭建设的速度和质量。另外,2005年,黑龙江人大代表翟玉走访了全国10 401 名60岁以上的农村老人,结果显示,5%的三餐不保,93%的一年添不上一件新衣, 67%的吃不起药,86%的自己干农活,97%的自己做家务,吃得最差、穿得最破的是老人,孝道衰落令人心忧。⑤

孝文化的发展是解决老龄社会问题的重要途径,更是建构新道德体系的道德资源,能通过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营造赡养老人的家庭氛围,从而促使和谐家庭的建立。

4 孝文化对构建和谐家庭的促进

和谐家庭包括了家庭关系的融洽、家庭美德和家庭文化的高尚和家庭功能的高效发挥,而这些方面的升华都离不开孝文化的作用。

4.1 孝文化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家庭代际关系

和谐家庭中至少要有两种融洽的关系,分别是夫妻关系和父母及子女之间的关系。夫妻关系是一个家庭建立和存在的根本,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代际关系是家庭的支架。从人类学的事实来看,父母给予子女关爱并且抚养其长大,而子女则应为养老送终。这就是传统的孝慈观念。

随着社会功利化的增加、节奏化的加快,父女与子代之间的矛盾逐步升温。家庭矛盾是破坏和谐家庭建立的厉器。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冲突主要来自亲子冲突、婆媳冲突、生活方式的差异等。在青年心理逐步成熟,意识到自己肩负的对父母、对子女应尽照顾的责任和义务时,他的第一表现就是要得到父母的认可,要独立自强,甚至会突显出叛逆的心理,这就引发了亲子之间的第一种冲突。随着父母的衰老,经济收入的降低,则婆媳矛盾、生活方式差异就越来越明显,老人在家中的权威会一降再降。这时也是体现孝文化的关键时期。

同志在《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我国几千年历史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时代精神加以继承和发展,做到古为今用。”所以,我们对于孝文化的传承,可以剔除“愚孝”,可不再传承过去尊老养老中“不平等”的惟命是从的一面,但要在平等的基础上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去赡养老人。孝文化的熏陶可促使子女等晚辈对老人给予更多的尊敬和照顾,使他们生活在“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安乐晚年中。

4.2 孝文化有助于家庭美德和家庭文化的建设

亚里士多德认为“善德”是维系家庭关系的纽带。同时家庭美德建设不仅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和谐家庭建设的必备内容。家庭美德在1996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首次被提出,继而在2001年党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再次提到,其内容就是 “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孝文化可将赡养老人、孝敬父母内置入家庭成员的内心信念和社会舆论,并以此来调节家庭关系和家庭行为。虽然我国关于赡养老人的法律在逐步完善,但法律是依赖国家的强烈力量来维系赡养的手段,而孝文化则是通过内化过程而逐步渗入人们价值观和道德理念的手段,使得人们自觉自愿地孝敬父母。

“家庭文化是家庭成员通过学习与生活活动所创造和形成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文化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⑥家庭是社会文化的始发点,家庭文化建设也是和谐家庭建设的重要内容。家庭文化建设包括制度性文化建设、知识性文化建设、情感性文化建设、自律性文化建设、器物性文化建设和娱乐性文化建设,而孝文化对这六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具体为:孝文化直接影响着家庭赡养老人、尊敬老人等正式家规、基本准则的制定;孝文化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知识性文化建设的主要单元;孝文化是直接维系父母和子女亲情的纽带,也间接维护着兄弟姐妹之间的感情;孝文化提升了家庭成员宽容、奉献、不自私自利的自律作风;孝文化在人们的生活必备品、设施以及文化娱乐等方面体现出来,加深人们对老年人的处处照顾和关心。可见,孝文化全方位渗透在家庭文化的各个方面,从不同的角度促进这家庭文化的建设。

4.3 孝文化的发展有助于家庭赡养功能和感情交流功能的有效发挥

现代社会仍然延续传统农业社会的家庭养老。在传统时期,孝敬父母是一种制度,但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家庭赡养老人的功能在逐步萎缩。思想在解放中,严厉的父权、“尚齿”、“尊老”的尽孝观和重视家族生命受到了限制,子女和父母之间逐步向平等、尊重的模式发展,家庭情感功能的发挥有了滋润的环境,但交流的成效越逐渐下降。

家庭养老由经济上的赡养、生活上的照顾和情感上的交流这三个部分组成。随着我国对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制度在不断的完善,满足了他们一定程度上的经济和生活的需求,承担了对家庭赡养老人功能的部分责任,但在情感倾述和交流方面,社会则是无法保障、甚至是爱莫能助。这就需要家庭的力量。感情交流是家庭精神领域的基础,并且“家庭有提供情感满足,产生亲子之情的功能”。⑦但人们越来越忽视赡养老人的责任和义务。父母和子女被远离居住的情况,越来越明显和严重。老人的孤独感逐步增加,始终想保持被关心的状态,渴望得到内心的慰藉。

孝文化可加强人们心中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增加孝敬和赡养父母的行为,常怀“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恐惧,抱着“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谏若不入,起敬起孝,悦则复谏”的态度。不断了解父母的所思所想,不断满足父母对经济和情感上的要求。

在由主干家庭向核心家庭转变的今天,人们越来越忽视对老人的赡养问题。虽然法律在保护着老年人的权益,例如宪法第49条指出:“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婚姻法第15条规定:“父母对子女有扶养教育的义务;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但这些都是法制手段,是客观的、辅助的。只有通过发扬传统的孝文化,从主观上提高人们的认识,才能加快建设和谐家庭的进程。

注释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 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② 邓伟志,徐新.家庭社会学导论[M].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

③ 国家统计局.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④ 老年人诉讼案件逐年上升 赡养案居多.新华网.http://.cn/c/2011―11―14/165523464122.shtml,2011―11―14.

⑤ 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孝文化活动方案范文3

孝道教育实践活动成效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目前,我国大部分家庭已进入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关注一个孩子的时期。娇生惯养、溺爱孩子的现象非常严重,独生子女成了名符其实的“小皇帝”。长期的养尊处优,造成孩子只知道接受爱而不知道付出爱,普遍缺少感恩的心理,认为父辈的付出理所当然,中国传统的孝文化正被逐渐忽视。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我们的孩子却很少有孝心和感恩的意识和行为,这就丧失了做人的最起码道德。这些现象都反映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漏洞,反映出我们德育工作的欠缺和不足。义务教育各科课程标准都要求课程要致力于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弘扬,增强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因此,在新形势下,通过开展孝道教育活动,引导学生践行“感恩”,弘扬以孝道为基础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刻不容缓。这不仅是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更是时展的需要,学生、家长的需要。孝道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新课题,不但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更能结合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为了传播中华民族优秀的孝文化,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我校经过周密的调研,提出了在全体学生中开展孝道教育活动的德育工作思路。

一、实施孝道教育的具体做法

1.加强氛围营造,宣传孝道文化

为了营造孝道教育的浓厚气息,我校在教学楼和综合楼醒目的墙面上悬挂了孝道教育的目的和内容的大型条幅,有选择地张贴了古二十四孝图。并在楼道墙壁、走廊、楼梯台阶张挂了古今忠孝格言、名言、警句和以勤学、砺志、感恩为主题的精美图片,为学生营造了积极的孝文化传播氛围。学校还利用橱窗、电子屏、横幅、宣传手册、黑板报、校园网等大力宣传古今中外的忠孝故事和身边的忠孝事迹。通过国旗下的演讲、红领巾广播站等阵地广泛宣讲孝道教育的重要性。同时,通过新闻媒体、灵武教育信息网等,向社会家庭传扬我校开展孝道教育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创设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学校、家庭孝文化氛围的形成为我校开展孝道教育活动奠定了厚重的基础。

2.制定孝道目标,丰富学生认知

为切实提高孝道教育实效,我校成立了孝道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制订了《灵武市第四小学孝道教育实施方案》,在方案中明确了以“弘扬以尊老孝亲为基础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民族精神”为目的。以“孝亲敬亲、尊长友幼、爱国报国、砺志修身”为内容。以“念亲情,孝亲敬亲,感恩家庭;贵友情,尊长友幼,感恩社会;铸忠情,爱国报国,感恩祖国;养豪情,砺志修身,感恩生命”为要求。明确了孝道教育的目的、内容、要求后,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孝道教育各个阶段的工作任务并及时指导各项活动的开展。不仅如此,学校还聘请了德育工作经验丰富的教研员指导我校教师编写了各个年级的孝道教育培养目标和要求,并在校本课程教学中予以实施。孝道教育被列入了课程,进入了课表,融入了课堂。通过课堂教学教育学生在认知、情感、行为上,掌握孝亲敬亲,尊长友幼、爱国报国、砺志修身四方面的具体要求,进而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和素养。为了抓好孝道教育课程的落实,学校教务处定期抽查教案的编写,课堂教学的落实,将孝道教育课程真真落在实处。

3.开展孝道活动,内化孝道行为

我校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出发,把孝道教育活动与提高学生道德素质结合起来,并渗透到了德育活动、社会实践等各项活动中,全方位、多层次的开展孝道教育实践活动。一是品读古今孝道经典。教师通过解读和让学生朗读、背诵《三字经》、《弟子规》等经典篇目,促使学生深刻理解“百善孝为先”的积极意义,了解中国古今孝道名贤的语录,认知博大精深的孝文化。二是结合公众节日和传统节日开展孝道教育实践活动。在“3・5”学雷锋日组织学生到敬老院,为孤寡老人整理床铺,打扫卫生,揉肩捶背,洗头洗脚,谈心交流,表演自编的文艺节目。这样做既温暖了孤寡老人寂寞的心灵,又为学生提供了真正表达孝心,付诸实际行动的机会。“3・8”妇女节和母亲节、父亲节开展“五个一”活动,即为父母做一次家务,捶一次背,说一句问候话,洗一次脚,为父母制作一张节日贺卡。教育学生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让父母开心、快乐,同时表达了孩子感恩父母,感恩亲人的良好心愿。清明节学校少先大队部组织学生祭扫灵武烈士墓,向革命先烈表达不尽的哀思和无限的崇敬之情。“6・1”儿童节开展扶残济困和孤残贫困儿童手拉手、学习身边的孝道人物等活动。让学生知道付出,理解关爱。“7・1”党的生日开展“颂歌献给党”合唱比赛,用心中的歌感谢党和人民给我们带来的幸福生活,我们要倍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8・1”建军节开展学习子弟兵保家卫国的英雄事迹活动,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立志成才。9月教师节开展向老师送贺卡、写感谢信等活动,培养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之情。“10・1”国庆节开展“祖国,我为你自豪”剪贴报、手抄报、绘画、演讲、征文比赛,培养学生对祖国和家乡的感恩之情。重阳节举办尊老孝亲、敬老助孤“爱心一日”主题活动,教育学生敬老携幼、助孤帮困、树立爱心。三是召开孝道教育主题班(队)会,感恩砺志报告会、班级孝道文化评比等,引导学生深刻感悟孝道的真谛。

4.建设孝道基地,强化德育教育

我校还建立了孝道教育实践基地和孝道教育室,通过社会实践增强学生孝亲敬老、爱国报国的信念,体会孝道教育的社会意义。灵武市中心敬老院和灵武市烈士陵园已被我校确定为孝道教育实践基地并进行了隆重的挂牌仪式。我校组织师生定期到孝道教育实践基地开展孝道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强化德育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孝道意识,教育学生尊老爱幼。孝道教育室作为我校孝道教育的教育室和展示室,也是上级部门领导及来宾了解我校特色品德教育的窗口。先进人物事迹展板、图片和丰富的活动资料展示了我校开展孝道教育情况及成果。我们定期召集学生到孝道教育室参观学习,既了解了孝道教育的目的、意义,又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孝道教育的内涵,帮助他们树立真确的孝道观念。

5.重视过程评价,实现孝道目标

为了使孝道教育真正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我校为每一位学生专门印制了孝道教育实践记录本,要求学生在践行孝道的过程中,将自己行孝的言行、感悟、做法,老师和家长的评价等及时进行记录。学生在记录的过程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成长,从而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念。为了校正学生的思想认识,学校政教处成立了“孝道教育红领巾行动小组”,监督各年级(班)孝道教育活动的开展情况,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德育品质。我校不仅抓好了监督工作,还完善了孝道教育评价机制。根据孝道教育内容设置了孝亲星、尊长星、爱国星、砺志星。每学期通过自评、同学互评、老师评、家长评等方式进行评选。只要获得其中一个星、两个星和三个星的学生,就分别授予一、二、三星级“孝道好少年”,将他们的相片和孝道事实给予公布、张贴,形成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提高的局面。获得四个星的学生将荣获全校的“孝道之星”,我校将他们的优秀事迹编印成册,大力宣传,尽量做到“孝道之星”事迹人人皆知,促进孝道教育活动的持续开展,进一步增强孝道教育活动的实效性。

二、孝道教育活动成效

我校孝道教育活动开展以来,家长们反映:孩子更有礼貌了,更文雅了。孩子爱做家务,孝敬老人,不顶撞父母,有礼有节,懂得节俭了。

老师们反映:学生在校外见到老师就会行礼,上课能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师生关系更融洽了,班风明显好转。

学生们反映:我以前从来不会帮妈妈洗衣服、洗碗、洗菜、打扫卫生,现在都会做了。我学会了感恩,我知道了父母的辛苦,爷爷奶奶的不容易。我要感激所有给过我帮助的人,我也要主动地去帮助别人。

总之,开展孝道教育使我校管理走向规范,校园走向和谐。我们充分认识到开展孝道教育是当前我校开展道德教育的最佳切入点和出发点,我们将持之以恒地把这项活动开展下去。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实施孝道教育的实践和思考.

[2]孝经.

孝文化活动方案范文4

一、孝文化资源保护的意义价值

科学保护孝文化资源,既有孝文化资源在社会发展中的客观需要,也有孝文化资源对于维护文化多样性的意义,更有孝文化资源遭到破坏迫切要求得到保护的现实紧迫性。

第一,孝文化资源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合理开发利用孝文化资源可以直接带来经济效益,保护孝文化资源是积极开发利用孝文化资源的前提和基础。从文化建设上看,任何新文化的创造都必须有一定的基础,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石,孝文化正是现代文化创新的不竭的源泉,对孝文化资源的保护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由此可见,发挥孝文化资源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应重视孝文化资源的科学保护。

第二,孝文化资源对文化多样性的意义。“一花开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文化多样性是发展的动力之一,它不仅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而且还是个人和群体享有更加令人满意的智力、情感和道德精神生活的手段,是可持续发展和自然资源保护重要而有效的基础。孝文化资源是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保护孝文化资源对于维护文化资源的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孝文化资源遭破坏敲响保护警钟。孝文化资源保护面临的现状:自然的磨损、侵蚀和人为的破坏;流失和消亡严重;被过度地利用和滥用。孝文化资源遭到破坏的原因有保护意识缺乏、市场经济的冲击和现代化的挑战等。在孝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由于急功近利,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或因民族知识缺乏的开发,导致文化失真和利用过度造成破坏。

二、孝文化资源保护的理念原则

第一,坚持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孝文化资源的保护对象大体上分为物质的孝文化遗产(包括自然景观、文物古迹等)和非物质的孝文化遗产(包括语言、礼仪、节日活动、习俗等)两类。对物质孝文化遗产与非物质孝文化遗产的保护模式应有区别。对物质的孝文化遗产,应以移植性保护和开发性保护为主,同时与博物馆保护相结合;对非物质的孝文化遗产,可采取研究型保护、建民族风情园和生态博物馆等方式,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可采用确立传承人的办法。

第二,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利用的原则。保护是开发的基础,努力促进孝文化资源开发与孝文化资源保护相结合,以保护保证开发的持续性,以开发促进保护的效能性。保护并不意味着封闭,是开放性的保护;开发并不意味着耗竭,是保护性的开发。孝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本身是一种有积极意义且具效益的保护方式。它既使孝文化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又能充分发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把孝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孝文化产业优势和新经济优势。

第三,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科学决策,在保护孝文化资源中起着主导作用,而社会的广泛参与则使孝文化资源保护得到可靠的落实。这个原则要求政府高度重视和积极参与孝文化资源的保护。政府要成立孝文化资源保护的专门负责部门,持之以恒地抓好孝文化资源的保护工作。同时,在此基础上,政府应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孝文化资源保护的积极性,动员广大人民群众自觉投身到孝文化资源的保护中去;汇聚各方力量,全面推动孝文化资源的科学保护工作。

三、孝文化资源保护的策略措施

针对孝文化资源的科学保护工作,必须提出行之有效的保护对策:编制保护规划,实施整体保护;制订专项法规,健全保护机制;开展宣传教育,普及保护知识。

第一,编制保护规划,实施整体保护。出台《孝文化资源保护规划编制办法》,对保护规划的编制要求、编制内容和成果做出明确规定。编制保护规划,强调近期性与长远性、战略性与策略性相结合,健全和完善分级分类保护制度,建立一套有规制标准和规范约束的完整保护体系。分级保护,可分为世界级、部级、省级、市级、县级的孝文化资源保护以及珍稀、濒危的孝文化资源保护。分类保护,可分为有形的和无形的孝文化资源保护。对有形的孝文化资源要注意建立遗址显示、标示物标示和博物馆(或展示中心)展示等保护管理方式。对无形的孝文化资源则应采取文字、录音、录像等方法进行记录、储存和整理出版,建立保护档案和数据库。

第二,制订专项法规,健全保护机制。孝文化资源遭到破坏的原因,既有“天灾”也有“人祸”。天灾难测,人祸可料;天灾难挡,人祸可防。孝文化资源遭人为破坏,重要问题之一在于缺乏法制规范和约束。因此,既要健全和完善孝文化资源保护的专门性法律法规,依法打击破坏孝文化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又要根据法律规范严明执法和严格监管,依法强化孝文化资源保护的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如出台《孝文化资源保护管理办法》,深化孝文化资源的保护规划、保护措施、备案管理和监督管理等具体操作办法。

第三,开展宣传教育,普及保护知识。重视孝文化的传统教育,把孝文化教育纳入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把保护孝文化与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从源头上预防孝文化生态环境破坏的问题,以保障孝文化资源的可持性开发利用。编制《全民保护孝文化资源知识读本》,在全民中进行孝文化资源保护的广泛宣传教育。宣传教育的内容可包括:孝文化资源科学保护的对象、意义、方法、措施和相关的法律法规等。宣传教育的手段可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开展专题宣传,还可通过开展孝文化资源保护的知识讲座、竞赛、咨询和发放宣传资料等针对性较强的活动,营造全社会保护孝文化资源的舆论氛围。宣传教育的途径可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切实提高全民保护孝文化资源的意识,并形成共识。

孝文化活动方案范文5

一、澄清谣言还原真相,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近几年来,孝感晚报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做足新闻之“实”,把好舆论的“度”,切实履行媒体的社会责任。

2011年3月日本发生大地震后,核泄露引发辐射污染,一时间让人们产生恐慌。3月中旬,受江浙沿海等城市抢购食盐的影响,孝感出现了“可能出现盐荒”的谣传,一夜之间市民纷纷上街排队抢盐。本报迅速反应,没有报道抢盐现象,而是从工商、物价等职能部门监管以及盐业市场供应等方面入手,第二天就策划刊发了专题报道,正确引导市民理性对待,也让谣言不攻自破。

2012年4月,汉川一高中生溺水死亡案件发生后,网络上随即出现“湖北汉川一中学生被割耳逼跳河”的谣言,引起网民疯狂跟帖转载,造成恶劣社会影响。本报密切关注案件进展情况,警方侦破案后第一时间刊发报道,并着重交待“法医鉴定显示,死者系溺水死亡,尸表未见明显外伤”。随后制造网络谣言者归案,本报将谣言始末及时公布于众,原来造谣者为寻求刺激、吸引眼球,编造了帖文《湖北汉川一中学生被割耳逼跳河,尸体三天浮现打捞现场》。2012年5月,一男子在网上发帖称“孝感出现多起挖肾案例”。此帖后,一时间谣言四起,人心惶惶,给市民生活造成很大影响。本报走访公安机关获悉,孝感未接到相关报案,网帖纯属造谣。最终发帖者被拘留,本报第一时间披露事件的全过程。6月,我市出现极端雾霾天气,此前网传因武钢发生爆炸事故、武汉一化工厂发生氯气泄露而起,在省相关部门及武钢公开辟谣后,本报采访市环保部门,将权威部门调查的结论“系外地秸杆焚烧所致”告之广大市民,为市民消除疑虑。

在这几起事件中,孝感晚报很好地发挥了主流媒体的权威效应,遏制了谣言的传播。在当前新媒纷起、舆情复杂的形势下,本报立场坚定地维护新闻的真实性,旗帜鲜明地引导了舆论的正确方向。

二、深化“走转改”,报道求真务实求鲜求活

孝感晚报把深化“走转改”作为杜绝虚假失实报道的重要抓手,创新开展“十走十访”活动,通过此举促进新闻队伍求真务实,推动新闻报道求鲜求活。

“走社区,访民生;走企业,访转型;走医院,访双保;走学校,访教育;走农村,访建设;走家庭,访疾苦;走园区,访发展;走窗口,访服务;走机关,访效能;走军营,访共建”,孝感晚报策划开展的十走十访活动,促进了编辑记者“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特别是结合晚报特点,组织记者深入到40多个社区,在居委会挂牌服务,倾听民声,服务民众,到一线“接地气”、“抓活鱼”,为百姓办实事、排忧难,采写了大批素材鲜活、分量十足、可读性强的稿件,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年幼残疾只能靠板凳“行走”,自强不息苦学一门缝纫手艺行孝奉母。2012年5月,本报记者深入社区发掘到“板凳奶奶”刘金红的故事,并以《50年缝纫声声,奏响自强和爱的乐章》为题,讲述了现年68岁的刘金红伺奉赡养95岁老母亲整整30年的感人事迹,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孝南区残联、街道和社区纷纷上门看望刘金红,并多方给予关照。湖北经视等省内多家媒体也相继对刘金红进行了采访报道。12月,以“板凳奶奶”刘金红的故事为素材、孝感晚报创作选送的文艺节目《板凳奶奶》,成功入围由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走转改——让新闻增添力量”全省新闻界文艺调演晚会,并获得优秀节目奖。

卧龙中心小学33岁的年轻教师李力刚突然颅内出血倒在了讲台上,本报第一时间特派记者前往学校和武汉协和医院采访,刊发通讯《“老师,希望您早日重返讲台!”》,引起社会爱心如潮。此外,还有云梦“赤脚医生”徐贵柏毅然捐献遗体、割肾救子演绎父爱如山的安陆市陈店乡村民吴国华等等,本报不惜版面,为这些大爱义举的平凡人物立传。

这些报道,关注社会民生,凸显本地特色,也推动了政务新闻民生化、民生新闻深度化、社会新闻故事化的转型,是孝感晚报在“走转改”过程中不断加大主流化改革的一大亮点。

三、强化管理,从制度上杜绝虚假报道

为建立防止虚假报道的长效管理机制,孝感晚报健全完善《报纸差错管理办法》、《记者管理办法》、《采编流程规范》等多项相关管理制度,用制度规范采编人员职业操守,强化其防范虚假报道、反对虚假报道的责任意识。在新闻真实性方面,本报管理制度突出以下几点:

1.事件性新闻坚持到现场。2011年12月,107国道孝感段发生一起重大车祸,通讯员提供的信息是3人死亡1人重伤,本报记者在赶往车祸现场的路上获悉,医院急救中心与交管部门提供的信息不一致,编辑部马上增派另一路记者前往医院了解核实,最终确认为2人死亡2人重伤。不道听途说,坚持到新闻现场深入采访,才能避免失实乃至虚假新闻的产生。

2.监督性报道坚持全面客观。客观是监督的基础,公正是监督的出发点与归宿。对个案的舆论监督要做到采访全面,公正客观地报道双方的事由与观点,媒体不是审判员,在事件没有定性之前不妄下结论;对普遍现象的舆论监督,做到事实清楚,有的放矢。

3.新闻转载坚持来源正规权威。比如,在时事报道方面,本报坚持统一采用新华社电稿,确保信息来源准确权威。在娱乐新闻方面,坚决杜绝涉嫌“炒作”、“八卦”类新闻。

孝文化活动方案范文6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传承文明,启迪智慧,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和文明礼仪教育是人类社会繁荣昌盛的基石。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根据学校德育工作的总体要求,遵循学校德育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原则,通过让学生们感受生活、体验亲情,继而培养他们知恩、感恩、报恩的情怀,塑造学生孝敬、友善、和谐的思想体系,使之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人,为打造和实现中国梦而积蕴热能,县教育局决定在全县中小学开展“感恩父母温馨成长”教育主题活动。

一、活动时间

◊◊年3月至12月

二、活动内容

(一)规定动作

1.各校要创新德育教育方式、方法、内容和途径,通过微信公众号、班级QQ群等建立家校沟通平台,办网络家长学校,让家长了解学校的一些重大活动、学生在学校的一些表现,实现家长和学校零距离沟通,共同教育孩子。

2.利用晨诵、午读或课前十分钟等时间,让学生朗诵、背诵《孝经》、《弟子规》等国学经典,将传统教育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

3.利用教师会时间,让全体教师都要学习国学经典中德育教育内容,还要将感恩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教育,增强课堂教学趣味性,拓展课堂教学范畴,营造感恩教育大环境。

4.营造德育教育大氛围。要利用学校的的广播站、宣传栏、黑板报、主题班会、作文课、音乐课、美术课、信息技术课、家庭作业等多方位来体现德育工作的一致性,营造感恩教育孝敬父母主题活动的大氛围。

5.制定切合本校实际的“三个标准一个卡”。即校园文明礼仪标准、家庭文明礼仪标准、孝敬父母行为标准、家校德育工作监督卡。

(二)自选动作

1.朗诵亲情文章。

2.学唱手语歌曲《感恩的心》献给自己的父母。

3.利用音乐课和电脑课欣赏以下歌曲:《天之大》、《烛光里的妈妈》(毛阿敏),《天亮了》(韩红),《爸妈谢谢你》(许景淳),《心甘情愿》(张艾嘉)等。

4.利用班班通和信息课观看一些父母生育孩子等感恩父母的视频,短片内容体会父母养育孩子的艰辛。

5.算算亲情帐,感激父母恩。利用班会自己算算自己成长所需费用,算算父母一年的收入,自己的花费要占家庭的比例,理解父母养育自己的艰辛。

6.建立亲情日记本,记录与父母沟通日记,说说心里话。

7.制作“亲情小档案”。 天底下每个父母都记得孩子的生日、爱好、以及其他每一个重要的日子,而又有多少孩子记得父母的生日和爱好呢?让孩子们悄悄收集这些东西,并把它记录下来,适时的给父母送上一份惊喜!亲情档案推荐题例:爸爸的生日、妈妈的生日、妈妈的拿手菜、妈妈最喜欢吃的食物、爸爸最喜欢吃的食物、爸爸的心愿、妈妈的心愿、你的心愿、你最想对父母说的一句话。

8.我为父母做件事。每天坚持做一件或两件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例如为父母洗洗脚,帮妈妈洗衣服,帮妈妈做做饭、为父母捶捶背、为家里做件事等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行动将感恩的心,融入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9.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排练课本剧、办手抄报多种形式开展德育工作。

10.利用一些特殊的日子,组织学生办一次“感恩父母”专题汇报演出,有条件的可以请部分家长参与进来。

三、活动要求

1.制定详细的德育工作实施方案。各单位要根据自己单位实际情况,制定出具体的实施步骤、学习内容、活动方式、参与对象等详细的实施方案。

2.专人负责,全员参与。各学校要建立校长、政教、班主任、全体教师以及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德育教育网络。

3.载体要多样化、趣味化。德育工作不能靠单纯的说教,要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亲自实践体验,

要让德育工作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培养学生的孝道行为,使我们的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4.评比孝道之星。在本学期末,要根据此项活动的开展情况,评比出表现优秀的孝道之星,并大力宣扬。

5.档案保存要齐全。从活动开展之始就要注意档案资料的保存,文字、图片、音像资料内容要详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