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范例6篇

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

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范文1

高校篮球教育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在同一个班级中,学生的篮球水平参差不齐,篮球基础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果老师仅仅按照自己固有的模式授课,而不考虑班级学生的不同情况,不仅不利于班级整体篮球水平的提升,还会造成更为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因此老师应该坚持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考虑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让每个学生的能力都能得到有效锻炼。教师在授课时应将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分层,分开训练,针对不同学生的薄弱点,进行强化训练和专项练习。例如,对于篮球理论知识较为缺乏的学生,应该首先开展理论学习,系统介绍篮球的基础性知识;针对篮球技巧性不足的学生,要加强其技巧的专项训练;针对篮球水平较高的学生,要注重其规范性教学。另外,还可以让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训练搭配,以强带弱,形成和谐互助的学习模式,在沟通与交流中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2、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

竞争能够大幅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篮球是一门对抗性、竞争性的体育运动,以强带弱的互助性训练模式固然可以创造友好的学习氛围,但也要使学生在竞争中感受到一定的压力,看到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差距,鞭策自己不断前进,调动各水平学生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可以经常组织班级内部、班级之间、学院之间的友谊篮球对抗赛,让学生在与他人的竞争中发现自己目前存在的不足之处,暴露潜藏的问题,还可以在竞争对抗中不断地思索和学习,借鉴他人的技巧与长处,弥补自身在篮球方面的短板,调动学习的主动性。

3、创新教学方式

目前的高校篮球教学模式比较单一,主要以老师示范讲解为主,这种教学方式不能与学生形成有效的双向沟通,学生的篮球基础虽然能够得到一定的提升,但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说,这种方法并不适用。因此老师在教学中一定要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既要注重对篮球基础知识、技巧的示范性教学,也要照顾学生的理解和领悟能力,不仅仅是完成一项教学任务,更要确保学生能有所收获。例如,老师可以针对篮球技巧训练的不同项目,设置不同的篮球游戏,带领学生将篮球训练融入有趣的游戏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学生对于篮球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高校的体育篮球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培养专业的篮球运动员,因而保障学生的学习兴趣才是老师教学努力的方向。老师要交还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引导者的身份进行教学,篮球的能力提升离不开一定时间的训练,老师要参与到学生的训练中,但并不是作为主导者,要在训练中进行观察,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

4、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驱使学生有效学习的巨大动力之一,教师应该把握好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在教学中避免枯燥无味的理论讲解和体能训练,要想办法让学生在学习中真正感受到篮球带来的乐趣。在篮球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亲密互动,既可以增加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也可以促使学生篮球水平不断进步,帮他们改正训练中出现的错误。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精彩的篮球联赛。例如,NBA、CBA等,一边观看比赛,一边针对里面出现的技巧和比赛策略进行讲解,还可以让学生自主预测比赛结果等,加强观看比赛的趣味性。总而言之,高校教师必须加强自身教育手段的丰富性和趣味性,同时在里面穿插篮球专业知识,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环境中,提升自身篮球水平,达到教学的基本目的。

5、教师自身篮球水平的理念突破

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范文2

关键词:立体式教材;立体式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795(2011)06―0003―0005

目前,在外语教学领域,一谈起教材,就会有立体式教材的提法。在各种教材的介绍中似乎都会出现这个新名词,好像不说“立体式”,教材就会逊色不少。然而,人们对这种提法的含义却缺乏深究。本文试图抛砖引玉,对何谓立体式教材作些探究。为便于阐述,本文将从立体式教材概念人手,力求理清立体式教材的来龙去脉,在此基础上探讨立体式教学方法的实施要素,并对提高教师的“信息一教学”素养提出建议。

1、立体式教材

究竟什么是立体式教材?至今未有一个权威、完整的定义。最初,人们提出立体式教材的概念,大多基于自己教材的个体特点总结而成,或多或少地囿于自己的视角局限。因此,要对立体式教材有个较为正确、全面的定义,我们还得从对立体式教材的理解说起。

一般说来,对现有立体式教材的理解有三种(陈坚林,2005、2006):第一种是形式理解。上世纪80年代,外语教学大多使用的是纸质平面教材,内容呈现以文字、图片、声音居多,其载体多为纸张和磁带。到了90年代,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平面纸质教材开始配有音视频光盘,于是就有了立体式教材的说法,其主要表现形式为文字、图片、声音、图像。第二种是物理概念理解。文字、图片、声音、图像只是立体式教材的表现形式,而教材的立体概念应体现于承载这些内容的物理载体上,所以教材是否“立体”应看其是否由纸质课本、录音磁带、录像带和光盘组成。如果一套教材具有这些物理概念上的载体,那就是立体式教材。第三种是理论内涵理解。从理论上讲(陈坚林,2010;Nunan,2009),任何教学都有其相应的理论内涵和方法应用,外语教学也不例外。教材作为教学的主要工具当然也会与一定的理论和方法相关。因此,传统的外语教材体现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而立体式教材因其有音视频多种媒体的参与不仅是理论和方法的体现,更是技术优势的全面再现。上述三种理解只是对立体式教材的一般认识,而远非立体式教材的确切定义。

随着对立体式教材的认识和编写水平的提高,我们对何谓立体式教材概念的阐释也日趋理性而成熟。笔者通过对各种概念的梳理总结出几条要素,认为对当前立体式教材的内在含义进行界定时应考虑如下因素:

首先,立体式教材是一种教育观的反映,是对中国几十年来的外语教学,尤其是外语教材建设的一种更迭与创新。回顾人类千年的教育史,从教学的角度看,大致有三种教育观(张景焕,2000;戴炜栋,2006):①启发引导式教育观,主要代表人物有苏格拉底和孔子。苏氏认为教育是引导学生认识发展自己的智慧,进而吸收人类文化遗产。孔子则认为教育是启发学生领悟事理,进而学到治国治事的本领,这种教育观下的教师作用,自然是主导教学。②传递式教育观。主要代表人物是培根和董仲舒。培根认为“知识就是力量”,掌握自然科学的法则是改善人类世界的必由之路,所以教育主要应传递研究自然的经验。董仲舒认为人类知识的精华已包含于孔子等诸多大家的著作之中,所以教育只要传递前人总结出的知识精华就行。在这种教育观之下的教师作用,是知识的传递者。③发展式教育观,也可以说是人本主义的教育观。它认为教育应使学生得到自我发展,所以学生是主动的创造者,而不是被控制的接受者,教师的作用主要是给学生创造一种合适的教育环境,既非主导也非传递。这种教育观的代表人物有皮亚杰、罗杰斯、陶行知等。三种教育观的发生、发展虽不相同,却一直共存,人们各取所需,各尽所能。当代则倾向于发展式教育观,而把启发、传递作为发展的手段。正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所指出的那样:“教育要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立体式教材也正是这三种教育观的综合体现。从立体式教材的特点来看,教材因技术的参与使教育的启发和传递功能更加直观、强化,以达较高的教学效果与目标。与平面单一的纸质教材相比,立体式教材体现了综合、全面的教育观,注重学习者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其次,立体式教材是一种媒介的转换,更是教材发展范式的转变。立体式教材是从传统教材(纸质图书)到音像、电子以及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多媒体、多模态的存储和呈现介质的转移和融合(陈坚林,2010:186)。从理论上讲,传统教材体现的是教学理论与教学方法,而立体式教材体现的是理论、方法与技术。可以说立体式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有了技术的参与。这里的技术既是指信息技术又是指教育技术。信息技术主要与多种媒体有关,强调的是信息的储存与呈现,是传送和接受的通道,即通过多种媒体(电脑、音视频传送器、网络等)传送和接受各种信息,而且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数字化技术、网络技术)使电脑等媒体具有高度拟人拟物的功能,达到信息传送快捷、信息储存海量、信息呈现逼真、信息覆盖面极广的效果。教育技术,相较于信息技术,是关于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的技术。根据美国教育传播和技术协会1994年给出的定义:“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根据这一定义,教育技术既是教学资源的支撑技术,又是教学过程的支撑技术。同时,教育技术的研究形态是理论和实践,研究任务是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研究对象是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如图1所示。

因此,教师在利用立体式教材时,不仅仅是按部就班地讲课,而应该有对教材进行重新设计、开发、利用、

2、立体式教学方法

关于立体式教学方法,学界已有过不少探讨(应云天,1997;张正东,1999;徐明成,2008;龚春燕,2010),概括起来大致有这样三种观点:①立体式教学就是全方位、多极化的教学,既要注重外语各项技能(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训练,又要注重师生间互动、学生问互动等多方互动教学。应云天(1997:101―103)认为“语言作为人们的交际工具是语言和言语的统一。语言作为一种体系是各结构层次――语音、语法、词汇的统一。语言作为一种行为或交际活动是四种形式――听说读写的统一。因此语言(外语)作为教学内容应该是语言各结构层次和语言各形式的统一。鉴于此,外语教学法应该是一种综合性立体式的方法。”②张正东(1999:42)经过实验研究,提出了外语立体式教学有这样四个基本原则,即“从实际出发,扬长避短,包容中提炼,层层相联”。“从实际出发”指的是教学要考虑实际的学校环境,包括当地的经济与文化需要;“扬长避短”就是要在教学中挖掘潜力,发挥专长,合理配置,

取长补短;“包容中提炼”是指教学上要合理地利用古今中外的经验,因此必须对各种经验有所提炼;“层层相联”是指在教学中应充分注意教学观点、模式、技巧的相互关联和连贯,从而形成教学的系统性发展。③立体式教学就是多元化、立体式多媒体教学模式,尤其注重立体信息输入模式、自我驱动模式、电子交互模式与文化意识培养模式的综合运用。龚春燕(2010:125)认为“现代化教学手段使静态的教学内容、平面型的教学方法转化为图、音、像、影、文结合的多媒体动态形式和立体式教学。”

综上,立体式教学法最初是听说读写译的综合教学,此后结合了环境和文化因素,现在又融合了技术(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可见,立体式教学法是一个动态演变的方法,不同的社会经济时代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时代可能会催生不同的立体式教学法。传统外语教学使用的是纸质平面教材,体现的只是理论与方法,因此教学中综合性地照顾听说读写译技能的实际应用可以被称之为立体式教学法。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在实际的教学中又发现只注意语言技能的教学和操练而忽视语言教学的环境与文化,不能全面促进学生的学习,提高教学的效率。因此,就有了语言技能与文化环境相结合的立体式教学法。此后,随着技术(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语言教学的容量和内容已有了“爆炸式”的发展,这就需要语言教学必须与时俱进,很好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有限的时间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和实践,教材也就相应地体现了理论、方法和技术等综合因素。因此,以现代的眼光来看,立体式教法也必须是技术的充分体现。由此,立体式教学方法应该是一种动态的教学框架,随着教学主体(包括教材资源、教学过程、课堂组织、教学设计、教学评价等)的变化而动态形成。因此随着立体式教材的开发和使用,笔者认为现在课堂所使用的立体式教学方法应该体现这样几个方面:

(1)教学呈现。根据立体式教材的特点,外语教学应以多媒体、多模态、多介质方式来存储和呈现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应该说,信息技术要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贴切地结合,遵循多种媒体形式结合运用的方法,多角度、多层面地存储和呈现教学信息,不同的媒体有其独特的优势,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特点,选择使用媒体,使其达到优势互补。

首先,现代外语教学中,多种媒体替代了传统的粉笔和黑板,传统教学中,那些很难呈现的教学内容,如微观的、宏观的、或具有危险性的事件(战争状况、灾难再现等)、有些需反复观察的动态现象、能启发学生想象力空间的情景、已经过去的事件或过程等等,均能通过教材中的技术部分(如课件、网络)加以储存与呈现,从而使立体式教材的多媒体、多模态、多介质方式来存储和呈现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其次,教材中的课件具有传输快、交互强、反馈快、信息量大、灵活性强、可扩展、可移植等特点,可用来存储、传递和处理教学信息,能让学生进行交互操作,并对学生的学习做出评价。同时,教师可以围绕教学的核心内容,提供给学生更多的相关信息,帮助学生扩展知识。多媒体课件中,教学内容是用多媒体信息来表达的,以达到某一层次的教学目标。各个知识点之间建立一定的联系,以形成具有学科特色的知识结构体系。再者,立体式教学法要求听说读写译技能与语言、文化知识相结合,外语课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这种结合具体体现为相关学科设置、教学互相渗透,相互联系。第三,立体式教学法不仅要求听说读写译技能与语言、文化知识相结合,而且要求学生的视、听、味、触觉器官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利用。要做到这些,外语教学必须要充分发挥立体式教材的多媒体、多模态、多介质方式来存储和呈现的优势,使语言的音、形、义合为一体,使表达与理解、讲解与练习有机配合,使师生的作用相互交流,进行多方位、多途径、立体式的教学。

(2)教学设计。这里的设计主要是指内容与过程的设计,而教学设计必须要充分考虑学生、教师、内容、媒体几个基本要素的相互关系,利用整体、优化的方法,将各要素有机地整合起来。因此,根据立体式教材的特点,教学内容与过程应以一体化、系统化策略来设计。所谓的一体化就是整体化,系统化就是完整化。教学内容的设计要从整体上加以考虑,多种媒体的参与都要围绕某一教学内容的主题来设计和展开,给学习者以整体之感。有了整体安排就可以促进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完整性既可体现在课程教学内容不同单元设计的前后顺序上,即不同单元间应在内容上达到相互关联和有机联系,又可体现在课程内容的教学呈现上,即就某一语言主题的教学有各种因素的参与(技能、功能、文化、环境等)。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的规划程序和操作程序(陈玉琨、代蕊华,2002:98):教师通过自己的智能活动,可将教学意图理想化,教学方式定型化,教学时空结构化,是教师施教前头脑中对教学活动的规划蓝图。由于教师的教学风格各异,设计方案会不同程度体现出个人的风格和特色,但一体化和系统化却是立体式教学中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主要策略,有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3)教学实现。根据立体式教材的特点,教学过程应以多元化、互动式方法来实现。教学过程的关键在于教与学的相互关系上。传统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即教师讲解(教),学生听记(学),重点在于“教”。然而,随着人们对教学的深入研究(陈坚林,2000:;5),70年代出现了认知法,该教学法在理论上吸取了皮亚杰的“认识结构”学说、布鲁纳的“发现法”、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和奥苏贝尔的“有意义的学习”等思想,把外语教学的重点由“教”转移到“学”,着重研究“人是怎样学习语言的”,即人类学习语言的心理本质及规律,从更深层次把外语教学中理性与感性、规则与技巧、母语与外语、书面语与口语等矛盾统一起来,从而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听说读写齐头并进,全面发展”等更具有综合性质的教学原则。正是从这一原则出发,外语教与学的过程就应以多元化、互动式的方式来实现,如:利用多媒体课件建立声音与图像、结构与情景等多元因素的联系,充分发挥大脑两半球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协同互补作用,使学习“触景生情、因情发思”,从而实现多维度的条件反射,加强音、形、义及语音、语调、节奏的整体感知。应用多元化、互动式方法实现教学过程可考虑下列三个方面:①创设情境。重视影像的运用,创造具有可操作性和应用价值的具体场景。影像应符合在目标语国家中交流时的真实状况,节目中人物的语言和身体语言表达都应当易于观察体会,并可以模仿;通过播放不同文化情景的交流,让学生体会在不同的场合与不同的人交流的区别。②设立任务。通过尽可能真实的任务,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和真实交流能力。③激感。现代技术手段使得教师可以运用声音、音乐、图像、电影片段等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真实情感,降低焦虑,加强学习动力和参与性(Debski,2006:102―103)。这

样才能使教师真正实现多元化、互动式的立体式教学过程。

要实施立体式的外语教学方法,教师必须对自身能力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改变传统的教学习惯,更重要的是要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素养和教学能力。

3、对教师的要求

笔者曾对教师的信息素养有过这样的阐述(陈坚林,2010:160),“信息素养,具体是指一个人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能够检索、评价和有效利用信息,并且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提炼、创新,从而获得新知识的综合能力。”而外语教师需要的不仅仅是信息素养,而是信息素养和教学能力相结合的整体素养,即“信息.教学”素养。

鉴于立体式教材及立体式教学法的固有特点,笔者认为教师应具备这样四个方面的“信息.教学”素养或能力:

(1)用好“活书”的能力。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立体式教材实际是一种多媒化教材。教材多媒化就是利用多媒体,特别是超媒体技术,建立教材内容的结构化设计、动态化发展、立体化表达与形象化呈现。它们不但包含文字和图形,还呈现声音、动画、录像以及模拟的三维景象。在这样的多媒体学习材料中,尤其是网络学习平台上,各画面之间好像有着无形的链条互相串联,这种无形的链条被称作超链,这种超链加上内容的立体呈现使原本的“呆板书本”变成了“活书”。因此,在立体式教学中,我们的教师应着力探讨和研究如何把“活书”课程设计好,如何使学生把“活书”学好。

(2)选好资源的能力。与传统教材相比较,立体式教材在内容资源上已得到很大的扩张,尤其随着网络的发展,与教材中的许多内容主题相关的教育资源更是得到无限的延伸和扩大。这就意味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教育资源链成了一个知识、信息的海洋,供教师享用。网络上的教育资源有许多类型,包括教育网站、虚拟软件库、虚拟图书馆、电子书刊、新闻组合、各类数据文库等。面对“海量”资源,我们的教师应该具有选好资源、优化组织资源的能力。

(3)设计好虚拟环境的能力。外语教学环境虚拟化意味着教学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物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是立体式外语教学的重要特征。虚拟环境包括虚拟教室、虚拟校园、虚拟场景、虚拟图书馆等。我们的教师应该学会如何根据外语教学的主题、要点、学生情况、设备条件、文化背景等设计好虚拟的外语教学环境。

(4)学会信息化教学方式。信息化教学方式主要包括教学个性化方式、学习自主化方式和任务合作化方式三个方面。教学个性化主要是指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及其他“海量”资源,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多元智能发展情况、爱好需求等进行教学和提供帮助。学习自主化主要是指利用信息技术支持的自主学习方式,教师要利用立体式教材的特点做自主学习的资源提供者、辅导者或促进者。任务合作化主要是指通过计算机或网络合作的方式,完成特定的学习任务。教师应该学会或培养任务设计、任务组织、任务评价的能力。

关于教师“信息一教学”素养的培养和提高,陈冰冰(2008)曾建议教师需要体验以下三个过程:①教师需要体验如何将计算机作为工具去获取新知识,即用好“活书”;②教师需要知道计算机的基本功能与学生的学习之间可能有哪些关系,即选好资源;③教师需要利用他们所了解的关于学生学习的知识和关于技术的知识,去设计、管理、维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多维的学习环境,即学会信息化教学方式,设计好虚拟教学环境。笔者认为教师的这种体验对正确使用立体式教学方法至关重要。众所周知,我们的学校生活,大部分是在传统的课堂上度过的。在这样的环境中,总是教师讲解,学生听讲或做笔记。课堂活动无非就是回答问题、做练习、写作文、进行测试等。因此,当我们要求教师以立体式、多媒体化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实施立体式教学方法的时候,他们基本上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经验。因此,对教师而言,既然他们试图让学生利用计算机去获取新知识,他们自己首先要认识到课本已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传统教科书,而是融多媒体与信息网络技术于一体的“活书”。要搞好教学,教师当然得体验一下这种学习活动是怎样进行的。体验一下学生的角色,不仅有助于教师感受到立体式教学的好处,也有助于教师能了解计算机整合于教学的细节过程,如学生可能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和挫折等。有过这样的体验,教师就会在具体教学上提高“信息一教学”素养,更加得心应手地用好“活书”。

4、小结

目前,外语教学普遍使用立体式教材,但人们对此种教材的认识和理解却相对滞后,始终徘徊在教材形式、物理概念及理论内涵等三个理解层面上。随着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的日益整合,人们开始对立体式教材有了新的认识,认为教材不仅体现了发展式教育观与先进的教学方法,更是体现了一种媒介的转换与教材发展范式的转变。因此,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采用立体式的教学方法,使教材的立体功能(多媒体、多模态、多介质方式的存储和呈现;一体化、系统化的立体教学设计;多元化、互动式的教学过程实现)得到全面的发挥。要真正实施好立体式教学,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信息一教学”素养,用好“活书”,选好资源,设计好虚拟教学环境,学会信息化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Debski.R.Theory and practice in teaching project-orientedCALL[A].In Hubband,P&Levy,M(Eds.).TeacherEducation in CALL[C].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6.

[2]Nunan,D.&Bailey,K.Exploring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 Research[M].Heirde,Cengage Learning,2009.

[3]陈冰冰,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环境下教师信念研究(二)[J],外语电化教学,2008(4)。

[4]陈坚林,从辅助走向主导――计算机外语教学发展新趋势[J],外语电化教学,2005(4)。

[5]陈坚林,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下计算机网络与外语课程的有机整合――对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概念的生态学考察[J].外语电化教学,2006(6)。

[6]陈坚林,现代英语教学――组织与管理[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7]

陈坚林,计算机网络与外语课程的整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8]陈玉琨,代蕊华,课程与课堂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9]戴炜栋,中国外语教学法回顾、探索与展望[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10]龚春燕,创新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2010。

[11]应云天,外语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12]徐明成,现代教育技术[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13]王守仁,总结经验,深化改革,开创大学外语教学新局面[J],外语界,2009(1)。

[14]张景焕,教育科学方法论[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

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范文3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 主动教学

传统教师观是指传统教学中关于教师地位与作用的主要观点,它是以传授知识为本位的教师观,其主要表现为“教师中心论”。传统教学本质上是教师单向、独白式的权威教学,即承认并维护教师在知识传授中的中心地位,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弱势群体地位,教师成为话语霸权的占有者,学生的自主性和潜能受到压制。目前,国家正在大力推行新课程改革,作为培养人才的课堂教学需要呼唤全新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新课程改革就是要促使教育工作者转变课堂教学理念,使学生快乐生活,愉快学习,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如何转变课堂教学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笔者针对“参与式”教学方法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粗略探讨,以供商榷。

课程不再是单一的知识载体,而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综合组成部分及相互作用的主体,互为依存。课堂教学理念不再仅仅是知识与能力的单向传授,而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共同参与与互动的“全新”过程。新课程改革则提出了新的课程目标,尤其强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1.教学互动,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过程不再仅是教学生怎样学,而是与学生互动,共同参与寻求发展的过程,教师的地位与学生的地位是等同的,师生关系是平等而民主的,教学氛围是愉快而和谐的,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共同受益,互勉共进。“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不过是“授人以鱼”;“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才是“授人以渔”。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学生发展的领路人,而学生本人才是成长的主人、发展的主体。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形成了“要学生学”的局面。学生把听讲和做作业都看成是一种负担。原因何在?因为他不是主人。怎样把“要学生学”改为“学生要学”?关键就在于教师能不能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地把学生作为主人。“参与式”教学就是要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体现出来,就是要求把学生参与教学作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基本途径,借助参与来真正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使学生享有课堂教学中更多思想和行动的自由和选择发展自我的机会。

虽然我国在教育改革中曾提倡采用过启发式教学方法,毫无疑问,启发式教学法比填鸭式好得多,但是本质上没有改变学生只是被动学习的定位,所以“参与式”教学法要求教师必须树立学生主体的教学观,正确地处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样才能真正开展学生参与、师生互动的教学活动。同时,也要启发学生更新学习观,改变学习方式,使学生懂得学习的过程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正是树立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实现了课堂教学中的“五个转变”:从以教师教为主转变为以学生学为主;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从由单向传播转变为双向沟通;从以教师组织教学为主转变为以学生自我控制为主;从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以注重心智技能开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主。

2.丰富全面的教学目标

“参与式”教学是改革和消除传统教学中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承、过分注重学生的接受学习和被动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教学活动,最初是表现为外部活动,但由于学生主体自身的智力参与,就使外部的活动过程内化为主体内部的心理活动过程,并从中产生出主体的发展。这种施教法核心的教育理念是素质教育。“参与式”教学法要求促使学生在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以及心理素质多方面得到整体的提高,而不是偏重于某一方面的片面发展,这一点也决定了“参与式”教学法的多样性和多层面个体体验。”这就是我们主张让学生参与教学进行性,“参与式”教学法主要力求从质上而不是量上提高教学效率。

学生学习的建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个体自身的不断认识与提升过程,是学生的自主发展需求与结果的再现。此外,在建构主义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整合许多最新的教学技术。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老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提升学生、促成学生自我内在自觉性和内在智慧的不断发生,并使之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所以,学生通过参与教学过程可以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他们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也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培养社会责任感,最终达到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目的。

3.形成公正、平等的学习气氛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站在“神圣”的讲台上拥有绝对的权威,唱独角戏、一言堂,这样的课堂气氛注定是紧张沉闷的,更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独立思考的精神。“参与式”教学则积极倡导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创设开放的教学情景,营造积极而宽松的思维状态,为每个学生都提供平等的发现和创造的机会。在一个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生能够平等地参与,教师与学生或学生与学生能平等地交流,教师尊重学生的认识和感觉,鼓励学生按照不同的思路得出结论,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形成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也只有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学生才会感到心情愉悦,也才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美国学者里德利和沃尔瑟曾说:课堂是真正体现民主化理念的场所,教师是真正落实民主化理念的执行者,学生是真正内化民主化理念的主体。只有在学生积极且有效地参与和支持下,才有可能现实地营造民主氛围的教学过程。而且,通过学生参与教学,可以让学生体验民主参与的感觉,察觉自己对课堂所应尽的责任,并帮助教师发现问题,借以改进教学。当然,让学生享有一定程度的民主,并不意味着教师完全放弃监控权,只不过是学生共同“管理”班级这个大家庭,使每个家庭成员都为家庭的有效运转努力而已。

4.构造多维的评价系统

长期以来,在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束缚下,教师通常把学生看成管教的对象,因而不重视也不愿意向学生学习,这使教师失去了从学生眼中认识自己,发展自我的机会。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已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这包括学生在课堂上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即更多地关注学生是怎么学的。“参与式”教学则充分体现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通过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考、如何获得结论及其过程等学生的行为表现,评价课堂教学的成败。“参与式”教学更重视考察学生学生的过程和方法,避免将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为惟一的评价内容。当然,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教师能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反映了教学中师生间的配合默契程度。教师在“参与式”教学过程中扮演了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平等交流者。诚然,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又是教学的研究者。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生成新的问题提供学生深入探讨。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广博的知识面、深厚的理论功底、严谨的学风和教风,还要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学生才会“亲其师而信其道”。此外,还应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和组织能力,正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唯此,教师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师生间的相互合作的程度对提高教学效率,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有重要作用。因此,这项指标主要评价教师能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合理组织管理,给学生提供参与机会,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精神及合作交流能力。这就是“参与式”教学评价的导向作用。

“参与式”的学习评价注重发挥激励功能。这里没有失败,只有不断地探究。每个学生在大家的热情期待中体验了学习的全过程。而“参与式”教学中教师的适当表扬和鼓励,又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评价的发展也是“参与式”教学积极倡导的,坚持为发展而评价,采取多元评价,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参与式”学习期待着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只有学生努力探究了,在他人的帮助下进步了,在学习中获得自信的体验,他本身才能获得发展。发展有快慢之分,没有高低之分。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新知识的获取提供了快捷高效的最佳途径。因此,新课改要求教师教学手段要与时俱进,学会运用多媒体技术处理文字、声音、图像制作课件进行课堂教学。教师要改变过去仅凭一支粉笔、一本书,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不仅为教学节省了时间,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积极地思考与探究,而且还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同时使抽象的概念更形象而直观地呈现,收到最佳教学效果。

教学观念的改变一定会为完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带来动力。“参与式”教学的理念及其特点告诉我们,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教学的过程是师生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合作学习的过程。它是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自己获得知识的过程,重点应放在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认识能力、分析能力和批判性能力,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学生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扮演多种角色,他们了解了社会、了解了他人,增强了服务社会、建设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学生在与同伴、老师及社会等多种交往中,增强了合作意识,提高了他们待人处事的能力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力。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搜索整理信息的能力、积极探索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能力。教学有法,不是一蹴而就,是先得“一法”后兼及“他法”,先学“一家”后师法“百家”,然后融众家之长形成自己的风格,就像练书法一样“入格”而后“出格”。

参考文献:

[1]边霞文.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下).教育文摘.周报,1999-02-24,(6).

[2]张倩苇.现代教育新技术下教师角色的转换[J].中国电化教育,1999,(6).

[3]宋乃庆.中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4]张志勇.创新教育:中国教育范式的转型[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5]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范文4

论文关键词:音乐教学 教学评价 方式与方法

论文摘要:音乐教学评价是对音乐教学成果的检验,对于提高音乐教学水平,推动音乐教学艺术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就音乐教学评价的方式和方法进行了探讨。

根据音乐学科的特点,音乐教学评价的方式与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形成性评价是一种检验学生阶段性学习效果的评价方式。其功能是了解和检验学生一定阶段的学习效果,把握教师阶段性教学的进展情况,以利于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改进教学方法。音乐教学的实践过程是音乐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应该予以充分的关注,教学评价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进行。对于学生音乐学习的评价,可采用观察、谈话、提问、讨论、抽唱(奏)等方式进行。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学经常采用对学生口头表扬,音乐教学要对学生的经常性的形成性评价加以记载,尽可能地对所有学生(至少是大部分学生)实施日常的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是指对期末课程结业的检测。所检测的内容为整个学期内的全部学习内容。它是在形成性检测的基础上,对学生学期和学年音乐学习所进行的终结性检测评价。每个学期或学年的阶段性终结性评价,学生和家长、社会都比较关注,这对学生总结、回顾音乐学习具有重要作用,应该予以重视。要把平时经常性评价和阶段终结性评价相互结合起来。

二、定性述评价与定量测评相结合

定性述评价与定量评价在教学评价中各显其价值和作用,定性评价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例如对学生的音乐学习定性评价,可以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情感反映、参与态度、交流合作、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等,用较为准确、形象的文字简要加以描述。但定性述评的缺点是工作量大,实际操作起来比较困难,在学生班级人数不太多的情况下可以实行。在对音乐教师和学校音乐教学工作的评价时,则应该多采用定性的述评。

定量评价具有比较准确、便于实施等优点,如根据需要和可能,可以对学生的音乐能力或音乐学习水平进行定量评价,可以获得每个学生的音乐学习的等级或分值。对于音乐课堂评价,同样可以采用定量的方法,采用课堂评价方案,按照分项的权重进行分值的计算,以获得各个评价项目的数据,并评出相应的等级或分值。但是,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有些因素的影响,仅凭定量分析法很难准确地反映课堂教学质量。因此,应该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把评价数据与领导、同行和学生的反映评价结合起来。采用定性的评语进行描述性的述评和采用测量进行定量的评价这两种评价方式各有其优点和局限性,为了使评价的各项原则能够更好的得以实现,使评价更加科学、真实、准确、便于实际操作,必须尽可能地将这两种方法互相结合起来,使其利弊互补。

三、自评、互评和他评相结合

自评、互评及他评三种评价方式相结合,是实施综合性评价的重要方面。现代教学评价主张把评价者的自我评价作为整个评价过程的预评阶段。这样做,有利于被评价者自己发现问题,改进工作,同时,有利于被评价者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接受和理解教学质量最后的总评价。其中,对学生音乐学习评价的自我评价方式应给予充分的重视,要根据不同学段和年级,广泛地、灵活地加以运用。学生的自我评价应以描述性评价为主。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让学生对自己的音乐学习进行总结、回顾和比较。学生自我评价应该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意承认学生音乐学习的个体差异。为此,学生评价的重点应该放在自我发展的纵向比较上面。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也是值得提倡的一种音乐学习评价方式。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采用简便、可行的方式方法,开展阶段性或经常性的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活动。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与以往单纯由音乐教师对学生进行“成绩考核”相比,在评价的价值和效果上,有着很大的差别。通过各种形式的自评或互评活动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以达到相互交流和激励、发展学生各种能力的目的。

对音乐教师的教学评价和音乐课堂教学评价,同样要重视教师的自我评价,坚持描述性的评价和鼓励性的评价为主,使音乐教师有一个踊跃参与评价、主动面对评价的积极心态、,避免不必要的紧张和消极心理。为了使音乐教师和课堂教学的评价能够更加真实,在教师自评的基础上还应尽量采用多元决策的评价方式,即采取同行(教师)、对象(学生)、领导、本人相结合的参与决策的评价方式进行。其中,要注意发挥受学生的评价作用。因为学生是教学的直接参与者,平时与教师接触较多,对教学、教师的情况比较了解,应该说他们最有发言权。

学生和教师自评、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和教师之间的互评、学校和上级主管部门对教师的评价、家长对教师的评价以及师生和家长对学校音乐教学工作和音乐课程的评价,这些都是音乐课程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各种形式的评价,我们可以从多种渠道获取改革音乐课程的信息,及时调整和改善教学,提高音乐教学质量。评价活动要注意讲求实效,尽量简化评价过程和方法,评价不宜过多、过滥,防止流于形式。

四、评价与评价对象研究交流相结合

评价对象研究是指针对教师的教学所进行的考察、分析、归纳、总结等。考察包括看与听。考察是研究评价对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一切评价的事实是否客观而具有可评价值,完全来自于评价者对评价对象的考察。分析、归纳、总结这一系列活动一般在很快时间内完成,它是一个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它与评价者的理论准备是否充分,考察是否客观、有效,有着紧密联系。对评价对象的研究因为具有时间短、反应快、要求高的特点,所以是音乐教学评价技术中的一项重要的技术。

与评价对象的交流,指在评价结束阶段,评价者将自己对评价对象进行研究后的结果告诉被评价者,以求达成共识。这种交流首先要考虑对方的可接受性,要建立在互相尊重,彼此信任的基础之上。作为评价者的一方首先应具备角色互换意识,尊重评价对象的劳动,保护教学个性。评价者即使对评价对象有很准确的意见,也一定要先向评价对象提出疑问,采用让评价对象自己明确失误,找到答案的方法,使评价对象接受意见。当评价对象迷惑,不得要领时,评价者也只能将自己置于“顾问”、“参谋”的位置,用商讨的口吻,提出自己对教学改进的建议,并要求教师最好不照般建议,可在此基础上想一个更好的方法。总之,交流的过程,实际上可能包含尖锐的批评,但评价者的目的不是要批评评价对象,而是要帮助评价对象最大效益的提高。因此,在交流时,评价者一定要注意评价过程的语言表达,这样才能达到有效交流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淑莲.试论现代教学评价的特征[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03).

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范文5

关键词:课堂活动 主动积极性 引导措施

在建构理论的知识框架中,学习者在进行学习之前,他们在以往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已经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而且他们具有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潜能。也就是说,学习不应该只是单方面的知识传授,更应该是主动学习、主动构建自己知识体系的过程,即通过新的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新课程改革要求现在的课堂教学活动过程应该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共同进步的过程。那么,怎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自主的学习呢?现以“合与分”教学案例进行说明。

一、“合与分”教学案例设计

“合与分”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1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让学生初步感知“合”与“分”的思想方法,知道“把两部分合起来”和“把一个整体分成两部分”的含义。“合与分”是最重要的数学思想。在过去传统教材中是与10以内加减计算穿插安排的,每认识一个数,接着学习这个数的合与分,然后学习这个数的加减法。即把合与分看成是加减计算的算理,因为3和4组成7,所以3“等于7。实际上这个算理是讲不通的。因为3和4组成7与3+4=7只是同一件事物的不同表达方式。教材把合与分放在10以内数的认识之后、10以内数的加减法之前,主要目的有两点:一是通过具体操作,体会合与分的方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10以内各数的意义;二是通过“几和几合起来是多少”的操作和指导,为学习加法增加一些数学活动经验。所以.教学合与分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合与分的思想方法,在操作的活动中,理解数的含义。

为了达到以上目标,本课教学中教师应事先一系列的动手操作活动。首先在“合”的认识中,教师组织两次摆花片活动,第一次是把6个红色花片和6个蓝色花片“合”起来,重点让学生交流“合”的方法,使学生会“合”,初步体会“合”的思想方法;第二次是在这个基础上再和6个黄色的花片合起来,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合”的思想方法,同时为下面“合”的活动做准备。在“分”的认识中,教师组织两次分花片活动,第一次是在前面“合”的基础上进行“分”,让学生把6个红色的花片分出来;第二次是把黄色的花片和蓝色的花片再分开,两次分后都让学生交流“分”法,使学生会“分”,体会“分”的思想方法。接下来,教师指定两种颜色的花片,让学生把3个蓝色的花片和3个红色的花片合起来,并数一数一共是几个。在这个活动中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合”的思想方法,为5的组成作铺垫。再接下来,教师让学生用任意两种颜色的花片合成5个,交流时学生随意说,教师在磁性黑板上有意识的贴出1和几、2和几、3和几、4和几的顺序。默默无语中渗透了一种规律,可谓“润物细无声”。在这一系列的动手操作活动中,学生手脑结合,动作、思维、语言训练同步,学生真正经历了“合”与“分”的过程,清清楚楚明白了“合”与“分”的方法,深入体会了“合”与“分”的思想方法,脉络清晰,层层深入,活动扎实有序。

二、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五大要点

首先,明确参与教学活动的目标。教学过程是一种简约的、经过提炼的认识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采用各种手段,把人类长期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社会历史中的精华变为学生头脑里的精神财富和智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观察、操作、讨论等实践活动都带有明确的目的性,都是学生获取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这样的参与活动是紧密地围绕着教学目标进行的,而不是盲目的、形式主义的。

其次,抓住参与时机。1.围绕教学目标,引导参与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课堂教学的归宿。课堂教学中的一切活动都是为完成教学目标服务的。因此,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设计,为完成教学目标而参与实践活动。2.贯穿认知过程,引导参与教学活动中的认识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探究”、“发现”,经历类似科学家那样发现真理的过程,目的是让学生体验和理解这个过程.并能掌握前人总结的一系列科学方法。教材的重点、难点,往往是学生掌握理解知识的关键。学生如能亲自参与重点知识的获取过程、突破难点的教学实践活动。就能使他们逐步从“学会”到“会学”。3.围绕知识的逻辑结构,引导参与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一个新知识的出现,总是和前面许多旧知识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绝对新的或与旧知识毫无联系的内容是不多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根据同化和顺应的原理,启发学生建立起知识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促进思维的发展。4.抓住反馈信息,引导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双方面信息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重视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加强对反馈信息的控制和调节,指导教学,使教学处在动态之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要善于捕捉反馈的信息,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听取学生的发言,查看他们的练习,了解问题,启发指导学生正确掌握知识。

再次,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机在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机”具有很大作用。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请学生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并仔细听老师要求,然后做:如果有4个月饼,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用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学生很快伸出2个手指。教师接着说,现在有一个月饼。要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这时,许多同学被难住了,有的同学伸出弯着的一个手指。问他表示什么意思。回答说,因为每人分到半个月饼。教师进一步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被问住了。此时,分数的学习就成了学生自身的愿望。

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范文6

关键词:独立学院;参与式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教学评价

独立学院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独立学院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1]。独立学院的学生普遍表现出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自觉性不强和学习兴趣缺乏等特点。如何在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做到专业知识传授、职业技能锻炼以及专业素养培养三位一体,是急需解决的难题。传统教学模式搞“一言堂”,教师是绝对权威,忽视学生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或者把学生看作被动接受的群体,压抑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导致很多学生产生消极的厌学情绪[2]。一般而言,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而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基本条件,因此,教学方法和手段在加强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3]。国内普通高校积极探索讨论式、探究式、启发式、案例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某独立学院自2013年春季学期开展参与式教学方式的探索,探求参与式教学方法在教学安排、教学设计、教学组织和教学评价等环节的新特点。

1参与式教学方法

参与式教学模式旨在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中,老师和学生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积极地交往和互动,达到认识共振、思维同步、情感共鸣,创造性地完成教育实践活动。目前,参与式的理念和方法在许多国家得到发展和应用,广泛应用于国际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领域[4-5]。参与式教学模式是在参与式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其结构框架将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的关系,具有参与的情境性、参与的整体性和参与的群体性等特点[6-7]。参与式教学方法有两种主要形式,一种是正规的参与教学法,以分小组活动为主,每小组以4~6人为宜,活动形式灵活多样,譬如:以小组的方式开展协作学习,在有网络教学资源支持的情况下,可以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形式学习,甚至翻转课堂等。另一种是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加入参与式教学法的元素,要求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过程中加入参与式教学法的元素,譬如: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内容的选择、积极开展课堂讨论、以学生为主体的案例分析等教学形式,这样既保留传统教学法的优势,又发挥参与式教学的特点,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的同时,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得到加强[6]。

2教学实践

2.1教学安排

大学课程按其设置特点可分为公共课、专业课。其中,大学英语、数学和体育等公共课程具有受众多、学生之间差异较大的特点;专业课具有受众相对少、学生差异相对小的特点。教学安排涉及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时间和地点等因素。此前,大学英语与大学数学课程的教学安排通常是按专业编制教学班,在同一个教学班里,可能存在数学或者英语的高考成绩相差较大。譬如:某年级同一个教学班中存在两个学生的英语成绩相差110分。这给大学英语或者高等数学课程有效教学带来困扰。大学英语和数学两门课程是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统考科目。因此,自2014年,该学院就对大学英语和大学数学探索分级分层次的教学安排。通过分级,水平相近的学生编排到一个教学班,有效地缓解教学对象水平差异太大的困境。从授课教师的反馈来看,A班可以在教学内容的难度和任务量上均比B班的要大。相对传统的教学安排而言,A班和B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强和参与度更高。第二学年开设大学体育选项课,此前,按性别、专业将学生合并后,让学生选择羽毛球、篮球等选项,每年都有大约50%的学生修读的选项课并非如其所愿。2016年秋季学期,开始推行网络选课的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空闲时间、兴趣来选择选项课,但是,由于体育课教师资源受限,只有84%的学生满足了选课意愿,学生普遍反映期望能够继续推行选课制。专业课程分为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方向课。自2013年开始,该学院计算机专业的专业课程积极采用参与式教学方法。近3年来就专业课程应用参与式教学方法而言,专业基础课依然应用传统讲授式授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更适合在传统教学方法中加入参与式教学法的元素;专业方向课适合选用正规的参与式教学方法。

2.2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的构成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通常教学目标相对稳定。相对于传统讲授法而言,应用参与式教学方式时,教学重点、难点也会根据学生参与学习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变化,而且,参与式教学方式与其他教学方法结合时,教学步骤会有所不同。

2.3教学组织

教学过程是参与式教学方法必须关注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运用两种参与式教学方法时,均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学生讲解部分内容,组织学生就学习内容展开讨论,讨论可以以学生为主,教师参与旁听,而且教师主要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和难以掌握的能力点。参与式教学方法与情景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其他多种教学方法结合时,更加需要注重发挥学生的课程学习的主体参与性和学习的自主性,通过生生、师生互动等形式提升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

2.4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方式按功能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8]。采用参与式教学方法时,在课程开课之初,通过诊断性评价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等状态进行预测,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专业学习兴趣和准备状况等基本情况;在参与式教学过程中,频繁开展形成性评价全面了解学生课程学习的状况,方便教师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和让学生改善学习;终结性评价方式包括项目作品、操作考试、口试、课程论文/报告、笔试、在线考试等单一或者混合考核方式,终结性评价更多地关注学生课程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3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某独立学院应用参与式教学方式组织课程教学时,遇到如下困难。譬如:学生因为能力和素质出现分化,参与程度不高且差距大;教师对讨论控制失当,课堂教学经常回归传统式的讲授教学;教学评价仍然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忽略形成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学生难于完成综合性或者设计性实验。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真正把握参与式教学的内涵和技巧,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促进参与式教学方式的成功应用。具体措施如下。(1)注重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参与式教学在理念、方法、课堂设计和组织等方面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拥有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首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修养,课前精心设计,课中有效控制课堂,课后及时评价;钻研教育教学理论,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注意拓宽知识面。(2)关注面向全体学生。参与式教学实施过程中,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参与度高,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则有逃避的倾向。因此,教师需要让学生理解参与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既不局限于课本知识又不脱离课本知识;强调认真地倾听与清晰地表述。为了提升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教师需要采取多种方式鼓励全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从而实现教学效果整体提升。(3)推行导师制和选课制。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了解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自身成长目标制订个人修课计划,学生自由选课。此外,导师帮助学生改变不良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在专业学习方面的自控力,以参与教学方法为主,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开展合作学习。(4)开放实验室。参与式教学方法要求学校的专业实验室面向全体学生开放,学生可自由地自主实验。学生在完成综合型实验和设计型实验时,能够及时得到教师指导。(5)教学评价应该侧重突出过程考核。教师课程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应综合应用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此外,学生也是教学评价的参与者,评价结果及时向利益相关者反馈,激励师生有效教学和学习;鼓励学生不断反思并与群体交流,不断发现自身之外的知识来构建新的经验体系。

4结语

独立学院应用型人培养过程中实行参与式教学方法可以促进学生课程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实现有效教学。在应用参与式教学方法时,需要对传统教学设计的教学安排、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调整,即各个环节均需要体现参与式教学的元素。此外,参与式教学方法需要与情景式、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深度融合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下一步,探索在整个学院推广参与式教学方法的规律。

作者:余波 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涉外学院教务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6号])[Z].2008-02-22.

[2]蒋爱军,韩卫东.独立学院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M].河北大学出版社,2009.

[3]高广胜.参与式教学方法的教学探讨[J].实用预防医学,2005,12(4):953-954.

[4]许建领.大学参与性教学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J].江苏高教,2006(1):96-98.

[5]许美德,李军.21世纪师范院校的教育理念[C]//教师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社会转型与教师教育变革论文集.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6]陈华.参与式教学法的原理、形式与应用[J].逻辑学研究,2001(6):159-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