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康复治疗实习总结范例6篇

儿童康复治疗实习总结

儿童康复治疗实习总结范文1

【关键词】自闭症;儿童;教育及康复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它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发育障碍性疾病。该病男女发病率差异显著,并以男孩居多。自1943年首次正式提出“早发性婴儿孤独症”的诊断后,到目前为止世界各国的研究人员都还没有明确提出造成该病症的真正原因。近年来,我国孤独症儿童的患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越来越多的自闭症儿童进入特殊教育学校接收教育。那么如何结合“医教结合”的模式,有效的开展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康复,是特殊教育学校亟待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一、加强“医教结合”理念的学习

虽然“医教结合”模式得到了广大从事特殊教育工作人员的认可和推广。但是很多学校在理解上出现误差,把“医教结合”简单的理解为让学校配备了医生和治疗师。因此,要不断加强“医教结合”理念的学习,让从业人员从本质上掌握其理念,避免在实施过程中忽略了“医”和“教”真正的有机结合。

二、加大康复课程的设置

2007年2月,教育部《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颁布,为特教教育学校“医教结合”模式的课程设置提供了空间,如表1所示。目前,自闭症儿童尚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教育与康复训练是家长最为信赖的,最科学的干预手段。我校结合本校自闭症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立了康复训练类的课程,目前开展的康复类训练主要有三种类型。

1.集体康复治疗

针对多数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而进行的康复治疗。例如:感觉运动、多感官治疗等。

2.小组康复治疗

针对部分学生共性的问题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治疗。例如:音乐治疗、沙盘治疗等。

3.个别康复治疗

由于自闭症儿童的个体差异很大,所以还必须对他们采取一对一的方式进行治疗,特别是对于缺陷程度较严重的残疾儿童,个别化的治疗尤为重要。例如:言语矫治、注意力训练、听觉统合治疗、情绪宣泄与疏导等。

在课程的设置上,我校也一直在探索如何使“医”与“教”更加合理的有机结合。其中一般性课程占总课程的60%-80%,康复治疗类课程占总课程的20%-40%。可以说康复类课程的开设类型和所占比例足以满足自闭症学生的日常康复需要。

三、充分利用各类康复设备

自闭症学生多存在注意力不集中、言语发育障碍、认知理解能力差、情绪自控能力弱等问题。随着康复技术和方法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有针对性的康复辅助设备被运用到实践中,我校也不断加大对康复设施设备的投入。其主要包括了有利于增强自闭症学生注意力的儿童注意力测试分析仪(附训练功能)、有助于学生认知能力提高的和言语功能发展的认知训练系统、智能儿童沟通训练仪、言语功能障碍干预仪等设备,以及舒缓学生情绪,促进身心发展的音乐治疗设备。这些设备的使用为我校开展医教结合的教学模式提供了平台和保障,在康复训练中使用康复设备也受到了学生的欢迎。经过对学生进行长期的、持续的训练,多数学生存在的上述问题都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或缓解。

四、不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在“医教结合”模式的背景下如何更好的开展特殊儿童的教育及康复训练,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当好教师,还要能够胜任康复师的角色。那么对特教老师的专业发展就不仅仅局限在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方面,还要不断加强康复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主要有两个途径:

1.加强特殊教育从业人员的职前培养

目前,我国特殊教育教师多数是师范类院校培养的,包括特教类和普通类。随着国家对特殊教育的不断关注和支持,一些医学类院校和综合类大学也逐渐开设了针对特殊儿童康复方面的专业。这虽然扩展了特殊教育学校招聘教师的途径,从数量上提供了保证。但是,各高校存在着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不统一的问题。国内的特殊教育专业主要针对盲、聋、弱智三类学生开设模块课程,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自闭症、学习障碍、言语障碍等多种类型的特殊儿童的问题也逐渐突出。因此应扩展模块课程类型,在专业选修课中按障碍类型形成关于这一类障碍的课程群,在保证广度的基础上兼顾深度,满足多样化的需求,以避免培养出来的教师不能在实际的工作中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是密切影响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高等院校要不断更新理念,建立科学合理的培养模式,为将来从事特殊教育的一线教师做好职前培训。

2.为特殊教育教师发展提供良好的继续教育平台

终身学习是每个人的提升自我的必然途径。作为教师,我们既要遵循教育的规律,也不能固守自封,要始终坚持终身学习的理念。一方面,教师自身要不断自主的加强学习,通过多听课、多参加比赛课等途径,不断吸取和积累经验来提升自己。另一方面,学校也要为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首先,要实施“请进来”政策,尤其是在“医教结合”模式下开展特殊儿童的教育及康复活动,更需要学校经常邀请研究特殊教育的相关专家,为老师们讲解特殊教育理念及医学理论知识,并开展康复技术及疗法的专业培训,让老师们及时掌握最新的特殊教育动态,为老师们及时添加“营养”。其次,要实施“走出去”政策,我国特殊教育发展虽然起步晚,但是发展速度快,后来发展的特殊教育学校起点都很高。只有不断加强相互之间的交流学习,教师才能够开阔视野,从而激发工作积极性。

尽管对自闭症儿童进行教育和康复是一条漫长而艰辛的道路,但是,我们应该在“医教结合”的新模式下不断学习,勇于创新,为自闭症学生提供更加适合的教育和康复训练。

参考文献:

儿童康复治疗实习总结范文2

【关键词】学龄期儿童 中耳炎 治疗与康复

中耳炎最常见的原因是感冒,耳痛和听力减退是最主要的症状,多次发作未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转变成慢性中耳炎,慢性中耳炎的治疗需要很大的耐心与毅力。感冒是最常见的原因,感冒时鼻咽部发炎,咽鼓管的黏膜也发炎肿胀而引起阻塞,发热、咳嗽,耳痛、听力迅速下降是本病的主要症状,疼痛常在夜间睡眠时突然疼醒,而且比较剧烈;儿童因此与人交流时显得恐慌和不知所措。

诊断:以耳内胀闷不适,或闭气阻塞感为主要症状。伴有明显听力下降,或有低音调耳鸣,大部分患者有耳痛。听力检查呈传导性耳聋。有条件做声阻抗检查,有鼓室负压等表现。应与鼻咽肿瘤相鉴别。根据患儿的症状,听力减退的性质,及耳镜检查,可确定诊断。预后,根据患病时间的长短,治疗的及时与否有关,若积极彻底治疗,预后一般较好,因此要做好家长和儿童的思想工作,要重视治疗,积极配合。

治疗:开始发病时,发热、感冒、咳嗽时,中药治疗疗效显著,方药:银花12克,连翘12克,板蓝根10克,浙贝10克,知母10克,黄芩12克,青蒿12克,地龙15克,白术20克,马勃10克,为基本方,根据患儿年龄大小临床辩证加减。

康复:慢性中耳炎容易反复发作,给学龄期的儿童的学习带来很大的麻烦,这就要求我们制定适宜学龄期中耳炎患病儿童的治疗康复方案,在这几年的社区工作中,结合临床实践,总结了以推拿按摩加服参苓白术散的康复方案,康复治疗尤为关键,其方案的执行者以家长为主,医生对家长先指导训练,掌握要领,实践证明,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同时减轻了医疗负担,保障学龄期儿童的正常学习生活。

按摩以头部和耳廓周围为主,推拿以捏脊为主。

对家长进行按摩的培训,主要按摩:1.耳廓,采用捏法,拇指和食指捏拿耳廓,双掌对准耳廓拍打;2.按摩耳屏,食指按住耳门前耳屏,主要为听宫穴,中指按住天容穴,天容穴在胸锁乳突肌上部前缘,平下颌角,下颌角与胸锁乳突肌之间凹陷中,天容穴较敏感,力度要轻柔,无名指按住天鼎穴,天鼎穴在缺盆上,胸锁乳突肌上。3.按摩风池穴与太阳穴,双手用大拇指按住风池穴,同时食指按住太阳穴。4.用双手十指拍打头部,手指拿捏头部。以上手法各50次为宜。5.睡觉前行捏脊疗法,让儿童俯卧位,身体自然放松。捏脊的部位为脊背的正中线,从尾骨部起至第七颈椎。即沿着督脉的循行路线,从长强穴直至大椎穴。可捏至风府穴。捏拿完毕,再按肾俞穴。施术时患者的体位以俯卧位或半俯卧位为宜,务使卧平、卧正,以背部平坦松弛为目的。

在捏脊的过程中,用力拎起肌肤,称为“提法”。每捏3次提一下,称“捏三提一法”;每捏5次提一下,称“捏五提一法”;也可以单捏不提。其中,单捏不提法刺激量较轻,“捏三提一法”最强。我们采用单捏不提法。 操作方法:两手沿脊柱两旁,由下而上连续地挟提肌肤,边捏边向前推进,自尾骶部开始,一直捏到项枕部为止(一般捏到大椎穴,也可延至风府穴)。重复3~5遍后,再按揉肾俞穴2~3次。一般每天或隔天捏脊1次。捏脊的具体操作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用拇指指腹与食指、中指指腹对合,挟持肌肤,拇指在后,食指、中指在前。然后食指、中指向后捻动,拇指向前推动,边捏边向项枕部推移。另一种是手握空拳,拇指指腹与屈曲的食指桡侧部对合,挟持肌肤,拇指在前,食指在后。然后拇指向后捻动,食指向前推动,边捏边向项枕部推移。上述两种方法可根据术者的习惯和使用方便而选用。禁忌症:1. 脊拄部皮肤破损,或患有疖肿、皮肤病者,不可使用本疗法。2.伴有高热、心脏病或有出血倾向者慎用。3.体质较差的小儿每日次数不宜过多,每次时间也不宜太长,以3-5分钟为宜。

疗效评定:1.治愈:耳内胀闷、闭塞感消失,鼓膜及听力检查正常。2.好转:耳内胀闷、闭塞感减轻,耳部体征改善。3.未愈:临床症状及体征无变化。 转贴于

讨论:《素问·脉要精微论》指出:“头者精明之腑”,张介宾注“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升于头。”说明头部与人体各脏腑器官的功能有密切的关系。头为诸阳之会,手足六阳经皆上循于头面。手足少阳经分布于头侧部,手足太阳经分布于头颊、头颈部,督脉“上至风府,入于脑,上颠,循额、至鼻柱。”六阴经中则有手少阴与足厥阴经直接循行于头面部,所有阴经的经别合入相表里的阳经之后均到达头面部。人体的经气通过经脉、经别等联系集中于头面部。头面部是经气汇集的地方。

在十二经脉循行中,有的经脉直接入耳中,有的分布在耳廓周围。如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手阳明大肠经等经脉的支脉、经别都入耳中,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则上耳前,至耳上角。六条阴经通过经别与阳经相合。因此,十二经脉都直接或间接上达于耳。所以《灵枢·口问》说:“宗脉之所聚也”。

捏脊疗法是连续捏拿脊柱部肌肤,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卒腹痛方》“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从龟尾至顶乃止,未愈更为之”的描述,是目前见诸文献的最早记录。经后世医家不断的临床实践,逐渐发展成为捏脊疗法。本疗法有疏通经络、调整阴阳、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以及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等作用。在健脾和胃方面的功效尤为突出。临床常用于治疗消化不良、厌食、腹泻、呕吐、便秘、咳喘、夜啼等症。此外,也可作为保健按摩的方法使用。

捏脊疗法通过捏提等法作用于背部的督脉、足太阳膀胱经。由于督脉总督诸阳,背部足太阳膀胱第一侧线分布区又为脏腑背俞穴所在,“迫藏近背”,与脏腑密切相关,所以捏脊疗法在振奋阳气、调整脏腑功能方面的作用比较突出。近年来的实验观察证实,捏脊能提高患儿的血红蛋白、血浆蛋白、血清淀粉酶指数,加强小肠的吸收功能。

参苓白术散吴昆《医方考》卷4:“脾胃虚弱,不思饮食者,此方主之。脾胃者,土也。土为万物之母,诸脏腑百骸受气于脾胃而后能强。若脾胃一亏,则众体皆无以受气,日见羸弱矣。故治杂证者,宜以脾胃为主。然脾胃喜甘而恶苦,喜香而恶秽,喜燥而恶湿,喜利而恶滞。是方也,人参、扁豆、甘草,味之甘者也;白术、茯苓、山药、莲肉、薏苡仁,甘而微燥者也;砂仁辛香而燥,可以开胃醒脾;桔梗甘而微苦,甘则性缓,故为诸药之舟楫,苦则喜降,则能通天气于地道矣。”常服参苓白术散有强壮作用,能促进体重增长,体力增强,有利尿作用,呈现明显而持久的利尿作用,对中耳的渗出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总结:坚持不懈的对学龄前患儿按摩治疗,会取得良好的效果,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在家长与我们联合治疗中,患儿呼吸、消化功能明显提高,患儿食欲增强,抗感冒能力明显增强,明显减少因感冒诱发中耳炎住院治疗次数,给患儿学习不会造成的影响明显降低,且患儿因中耳炎致听力下降会明显恢复,患儿饮食明显改善,感冒次数明显减少,即使感冒时发热也明显减轻,听力影响不大。患儿体质明显增强,受到患儿和家长的欢迎和支持。

参 考 文 献

[1]俞大方.推拿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48页.

[2]奚永江.针法灸法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74页,81页.

儿童康复治疗实习总结范文3

【关键词】 脑性瘫痪/诊断; 脑性瘫痪/治疗; 心理疗法; 护理; 儿童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指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异常姿势[1]。脑瘫在有运动障碍的同时可伴有智力低下、惊厥发作、行为异常、听力障碍、视力障碍等,是继小儿脊髓灰质炎后肢体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是脑瘫患儿康复治疗的重要原则。但由于脑瘫患儿常伴有诸多异常心理,影响康复治疗效果,现将其异常心理特征及针对性护理策略归纳如下。

1 心理的定义及心理发展的内容

1.1 心理的定义 心理是在人的大脑中产生的客观事物映像。这种映像本身从外部是看不清也摸不着的。但是,心理支配人的行为活动,又通过行为活动表现出来。因此,通过观察和分析人的行为活动,可客观地研究人的心理。心理活动是脑的功能表现,心理活动健康、活跃,反过来也可以促进脑细胞的发育与成熟。

1.2 心理发展的内容 心理发展包括许多方面内容,其中感知觉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交往能力、注意特征、情绪和情感特点、意志特征、气质特点、自我意识水平等都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方面。而语言、动作和行为发展状况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2 脑瘫患儿常见异常心理

2.1 脑瘫患儿常见异常心理产生原因 (1)脑瘫患儿由于肢体动作受限,活动范围小,户外活动少,不能正常入托、入学,缺乏与同龄儿童的交往与情感交流,易产生不良心理;(2)家长由于经济、心理等原因对患儿流露出或厌烦、或溺爱等情绪,也会对脑瘫儿产生不同的心理影响;(3)社会上,由于公众对脑瘫这种疾病缺乏了解,对脑瘫患儿抱有歧视和偏见,导致患儿异常心理特征的产生。

2.2 脑瘫患儿常见异常心理特征

2.2.1 情绪障碍 (1)孤独感:脑瘫患儿行动不便,不能与同龄儿在一起玩耍、游戏、入托、入校等,常呆在家里,很少与人交往,脱离人群,久而久之便常生孤独感;(2)自卑感:脑瘫儿由于发育滞后,活动受限,动作笨拙,生活、学习困难很多,没有别人帮助很多事情办不成,总觉得不如别人;受到别人的歧视或讥笑,更感到低人一等,更易常生自卑感;(3)恐惧心理:家长对脑瘫患儿不能正确对待,将其搁置一边,脑瘫患儿长期缺乏爱抚与交流,宜产生恐惧心理,担心随时被抛弃;(4)依赖感强:脑瘫患儿因生活能力差,家长给予包办代替,从小习惯于依赖别人。失去锻炼机会,逐渐养成胆小退缩,缺乏自信心,过度依赖别人;(5)情绪异常:大多数脑瘫患儿有情绪异常。经常爱打人,发脾气,打自己的头,拔头发,抓东西往嘴里啃咬,喊叫,破坏东西等;年长儿可见恐慌症,以四肢和躯体运动障碍、痉挛型患儿多见。表现为发抖、下颌颤动、心悸、出汗、呼吸短促、害怕、失去控制力、害怕拥挤人群及声音,喜欢孤独自己玩[2]。

2.2.2 认知障碍 认知异常是影响患儿生活质量的重要原因之一,脑瘫患儿在记忆、学习、集中精力方面多存在困难,这主要取决于其脑损伤的程度,而且遗传与环境因素也有一定的作用。

2.2.3 行为异常 表现为性格改变,如固执、反抗、多动、强迫行为、攻击行为甚至自我伤害。强迫行为常在患儿2岁时表现出来,主要表现为反复固有动作,同时有害怕情绪、遗尿甚至尿便失禁[3]。

2.2.4 社交障碍 脑瘫患儿由于社交活动较少,多有退缩、孤独、不敢、也不善于主动与人交往。

转贴于 3 脑瘫患儿常见异常心理护理策略

3.1 脑瘫患儿心理护理阶段 一般分为4个阶段:(1)了解病情病因,建立相互依赖的医患关系。患儿的信任是治疗的前提。首先要真诚地关心和同情患儿,获取患儿的信赖;详细了解其病情,了解其心理、社会背景,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护理及治疗。(2)分析认识问题,确定治疗目标。在了解病情病因的基础上,对可靠材料分析比较,找出问题的关键之处,确定治疗方案及方法。其病因若是潜意识中的矛盾,可用分析疗法;如属于习得的不良行为习惯,则适合行为疗法;如属于认知歪曲,则应帮助病儿发现认知错误,通过认知疗法来解决。(3)矫正不良情绪和行为,培养新的适应能力。医护人员凭着良好的医患关系,改变患儿认知、情绪和行为,鼓励支持患儿矫正其歪曲的认知或消极的情绪与行为,并督促训练患儿培养新的能力,重建健康心态及人格。(4)巩固成效,结束治疗。通过矫正和重建之后,患儿病情逐渐好转,治疗目标得已实现。此时应鼓励患儿将重新习得的经验和技巧付诸实践,并布置适当的任务和家庭作业;如患儿的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增强了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人格得到了新的建树和完善,即可终止治疗;如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症状无改善,则应对原方案进行调整,甚至放弃原方案,更换新的治疗措施。

3.2 脑瘫患儿异常心理护理策略 (1)对有自卑感的脑瘫患儿,要尊重他们的人格,他们作不到的事不要强求,他们能做的事给予赞扬与鼓励;多议论他的长处,表扬他的优点;教育他勇于正视生活的困难,向残疾的躯体挑战,通过自强不息的努力,充分发挥潜在的天赋。(2)对过度依赖的脑瘫患儿,父母不要过度的溺爱、百依百顺,养成过度依赖的习惯。要经常鼓励患儿树立生活的信心,从精神上战胜疾病,做些力所能及的事。(3)对有认知障碍及智力低下的患儿,更要耐心教育与管理,促其智力发育。

4 总结

总之,脑瘫不仅给患儿带来严重的心理负担,影响其正常的心理发育,还导致康复训练效果不佳,甚至康复训练无法正常进行。只有掌握了脑瘫患儿的异常心理特征,并把相应的护理策略融于作业治疗、运动疗法、语言疗法、推拿按摩等治疗过程中,同时,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宣教,为患儿提供一个轻松愉快的治疗环境,才能对矫正其心理障碍、增强治病信心、提高治疗效果,产生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子才,姜志梅.中国康复医学会第2届儿童康复学术会议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第9届小儿脑瘫康复学术会议暨国际交流会议[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21(24):1742.

儿童康复治疗实习总结范文4

[关键词]培智学校;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

一、研究背景

1.自闭症儿童人数的激增引起关注

近年来,自闭症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据2012年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每88名儿童中就有一名自闭症谱系障碍患者,比2006年的统计数据高25%。我国在1982年由陶国泰首先报道4例自闭症,以后逐渐增多,但至今尚无全国性的自闭症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据2001年的相关数据显示,0-6岁儿童精神残疾现患率为1.01‰,约有精神残疾儿童10.4万,其中绝大多数为自闭症儿童[1]。2002年江苏省关于儿童自闭症的调查报告为12.25/万[2]。平均每万名儿童中就有10多个,而这一数字还在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3]。面对如此庞大的自闭症儿童群体,如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必然会给众多的家庭以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2.个别化教育思潮的兴起对自闭症儿童教育的启发

个别化教育是国际特殊教育发展的趋势。1994年国际特殊教育大会上发表的《萨拉曼卡宣言》中指出:“每一个儿童都有独一无二的特点、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教育体系的设计和教育方案的实施应充分考虑到这些特点与需要的广泛差异[4]。”由此可见,尊重、适应、满足每一个特殊儿童的需要是国际特殊教育界的共识。

3.自闭症儿童教育成为特殊教育的发展趋势

我国对于自闭症的认识较晚,自闭症儿童康复体系的建立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针对学龄前自闭症儿童的特殊教育机构主要为残联办的康复中心、民办训练机构以及普通幼儿园开设的训练班,还有少数自闭症儿童在普通幼儿园随班学习。对于学龄期自闭症儿童,缺乏专业的训练机构,能追踪到的学龄期自闭症儿童多数在培智学校随智障班就读。而在接收自闭症儿童的培智学校里大多没有开设适合自闭症儿童的课程,没有提供适合自闭症儿童发展需要的教育康复活动。“每个儿童都有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必须获得可达到的并保持可接受的学习水平之机会”[5]是《萨拉曼卡宣言》中的重要声明。自闭症儿童接受适合的特殊教育是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新的发展点。

二、现实意义

我校是一所以招收智障学生为主,同时兼收自闭症儿童、脑瘫儿童、情绪障碍、沟通障碍、多重障碍儿童等的特殊学校。最近5年内,学校招收的自闭症儿童的数量明显增多,总数达40余名。学校按照儿童的生理年龄将自闭症儿童安置到相应的智障儿童班级中,每班为1~4名自闭症儿童。目前,学校对其采取的教育教学方式主要以保育为主,大多给予自闭症儿童一定的生活照顾,并没有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的教育康复。没有针对自闭症儿童的课程和教材,教师在实施教学时大多参考借鉴培智学校低段教学的课程、内容和方法,实际的教学效果并不能满足自闭症儿童的发展需求。因此,在培智学校里探索一套适合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的内容、模式、途径、环境及运行方式是符合自闭症儿童的需要,也是培智学校自身发展和特殊教育发展的需要。

三、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目标的界定

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康复是以自闭症儿童为核心,根据缺陷补偿、潜能开发和心理发展的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等理论,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和康复训练。其主要目标是:培养自闭症儿童基本生活自理能力;培养自闭症儿童适应学校学习生活的能力,促使其积极主动、自主地参与各种学习活动,提高生活适应、主动交往等能力;促进自闭症儿童能力发展落后领域的发挥,对自闭症儿童的缺陷进行补偿与康复;最大可能地挖掘自闭症儿童的发展潜能,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四、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的实施与操作

1.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的操作途径

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的开展是通过集体教学、小组康复、个别补偿训练三种途径进行。集体教学是自闭症儿童随智障班所进行的班级授课;小组康复是将4~6名自闭症编成小组,进行康复活动;个别补偿训练,是针对自闭症儿童的弱势领域进行的一对一的康复训练(见图1)。

2.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的实施程序

(1)组织学习,开展培训

由学校康复中心自闭症研究小组的专业教师对负责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的教师及家长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如何制订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康复计划、拟订长、短期目标,如何处理自闭症儿童的情绪行为问题,如何开展自闭症儿童的认知训练、生活自理训练和社交活动,以及教育自闭症儿童一般的原则和方法措施等。

(2)调查访谈,收集资料

学期开学一个月内,通过对儿童的观察和家长访谈,了解儿童的基本情况。采用学校自行设计的《学生入学资料表》对自闭症儿童的性别、年龄、家庭情况(排行、主要照顾者、居住环境、父母关系等)、健康情形(妊娠史、出生史、发育史等)、之前学习情况以及专业医疗机构的诊断结果等向家长做详细的调查。

借鉴王梅、张俊芝编著的《自闭症儿童的教育与康复训练》一书中的《家庭养育态度调查表》,了解家长教育孩子的态度、方式与方法、家庭训练中儿童的配合程度等信息,以保证资料的完整性和科学性。

自行设计教师访谈表,在教育康复前对班主任、任课教师进行访谈,了解学生在班级里的表现情况,包括有无情绪行为问题,能否遵守规则,是否喜欢模仿同伴,能否运用多种情感表达方式(快乐、愤怒、害怕),说话时有无目光对视、能否回应别人的问话,有无主动语言,完成任务时有无自豪感,课间是否和同学一起游戏等。

(3)八个领域,全面评估

利用《婴幼儿早期教育课程纲要评估手册》对自闭症儿童进行评估。《婴幼儿早期教育课程纲要评估手册》(2004)是学校引进的,由台北财团法人第一社会福利基金会编制。此评估工具适用于各种障碍的儿童,题目内容兼具发展性和功能性。评估手册以0-6岁儿童正常发展为设计基础,用观察、直接测验等方式进行评估,了解残疾儿童在各个领域的发展现状。共由913个项目组成,可对儿童的感官知觉、粗大动作、精细动作、沟通、认知、社会适应、生活自理及休闲娱乐八个领域的能力发展进行全面评估。评估时采用五级记分法:完全独立完成4分,75%独立完成3分,50%独立完成2分,25%独立完成1分,完全不会0分。评估由参与过一年以上专业训练且有较长时间与自闭症儿童在熟悉的环境中相处的教师进行一对一的评估。评估结束后,教师将发展领域的测评结果用曲线图表示出来,准确了解儿童在每个领域各技能群的发展差异性以及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水平(见图2)。

(4)多方参与,共同研判

评估结束后,召开由评量师、康复训练师、班主任、任课教师、主管教育教学的行政人员及家长参加的自闭症儿童能力发展研判会。根据研究小组人员的共同讨论,分析儿童能力发展的优、弱势和各领域发展情况,初步拟订出一学期的教育康复目标。

(5)确立目标,制定方案

根据儿童的发展情况和特殊需要,康复训练师、任课教师、班主任和家长共同制定出自闭症儿童一学期的个别化教育计划(IEP),确立IEP中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并将每位儿童的IEP中的目标按类别进行汇总,选取合适的方法与措施,拟订教学方案、康复训练计划,进行教育康复活动的设计,为实施教学和康复训练做准备。

(6)选择内容,组织实施

在实施过程中,采取集体教学、小组康复和一对一的个别补偿训练相结合的形式进行。集体教学是自闭症儿童随智障班级一起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一般由各学科教师执教,教学内容是借鉴智障儿童的课程进行选择的,包括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生活适应、运动与保健、唱游与律动、绘画与手工以及简单劳动技能教育等。小组康复是将4~6名自闭症儿童单独编组,针对其共同的发展需求所进行的康复活动,内容主要有可视音乐治疗和感觉统合训练。个别训练是指专门针对自闭症儿童的发展缺陷进行的一对一的补偿训练,需要单列时间,有针对性的训练目标和内容,主要包括模仿、认知、沟通、社会交往、社会情绪、粗大动作和精细动作训练等。小组康复活动和个别训练课由专业的康复训练师负责实施(见图3)。

教师可根据儿童的发展目标对其中的训练内容进行选择。任课教师、班主任与康复训练师密切配合,为自闭症儿童提供丰富的学习内容,创设能激发其学习兴趣的情境,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引导。在进行个别训练的同时,在集体教学中兼顾个体需要开展教学,做到集体教学、小组康复与个别训练的有机融合。学科教师要与康复训练师经常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训练情况,做到彼此之间教学内容上的统一、教学进度的同步和教学方法的一致。此外,教师每月一次反思,反思教学策略、方法运用是否得当,反思学生参与配合情况及影响因素,反思教学内容安排是否合理等,反思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训练学生是否有进步。任课教师、康复训练师和班主任随时记录学生教育康复情况,并根据学生进步情况及时调整方案或更换训练方法。其中,集体教学的课时占总课时的65%左右,小组康复的课时约占15%,个别训练的课时约占20%。

(7)个性课表,落实到位

自闭症儿童的个性需求决定了彼此教育康复内容的迥异,从而导致课表的差异性与个性化。在研究过程中,改变了以往的“一班一课表”为“一生一课表”。同一教学时间,有的自闭症儿童在参加集体教学,有的在参加个别训练,彼此是不同的。在制定课表过程中,既要考虑到自闭症儿童所在班级的集体课表,又要考虑儿童的个别需求,还要兼顾到训练师、任课教师的课时安排情况。课表完成以后,安排康复训练师、任课教师、班主任接手负责,按照课表进行教学活动和康复训练。下面以晨晨同学为例,介绍自闭症儿童个性课表的具体设计过程。

鉴于晨晨领域的评估结果(感官知觉独立表现程度:53%,粗大动作独立表现程度:73%,精细动作:60%,沟通:20%,认知:13%,社会适应:34%,生活自理:33%,休闲娱乐:20%),发现其在感官知觉、粗大动作、精细动作方面发展较好,认知与沟通、社会适应、生活自理和休闲娱乐方面发展较弱。因此,晨晨需加强社会适应、生活自理、休闲娱乐、沟通与认知等方面的教育训练,可通过生活语文课、生活数学课、生活适应课、劳动技能课、实践活动课等实现。而晨晨在感官知觉、粗大动作、精细动作发展较好,可适当减少与此相对应的运动与保健、绘画与手工、唱游与律动的课时,而减下来的课时用来做个别训练。根据晨晨所在班级一(2)班的一周课程安排,结合晨晨的能力发展需要,制定晨晨的课程计划表和课程安排表(见表1、表2)。

(8)效果评价,调整计划

教育康复实施一学期后,再次利用《婴幼儿早期教育课程纲要评估手册》对儿童进行学期末评量。通过对比前后评估的结果,发现儿童能力发展的增长点。访谈家长、班主任、任课教师,了解学生经过教育康复后的进步情况和发展变化,总结教育康复的经验得失,调整个别化教育方案与计划,补充新的教育内容,为下阶段的教育康复活动奠定基础。

综合上面所述,将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的实施流程表示如下(见图4)。

3.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的合作模式

建立包括医学专家、教育专家、班主任、学科教师、康复训练师以及家长多方参与的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体系(见图5)。

为打造学校一支专业化的自闭症教育康复的师资队伍,提升教师教育康复技能水平,学校聘请医学专家、特殊教育专家来校进行经常性的报告和讲座,并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研究自闭症的专家以及浙江师范大学的教授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此外,校内将组织康复教师开展自闭症儿童的康复研讨会。通过聆听报告、公开研讨、观点争鸣,经验分享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以此带动自闭症儿童的发展与成长。

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的有效性一方面取决于教师的专业化程度,另一方面取决于家长是否参与到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的活动中来。在研究过程中,邀请家长加入到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中,让有条件陪读的家长随堂听课,学习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的基本技巧;对于其他家长则发放“一日训练反馈本”,让他们了解自闭症儿童在校参加集体教学、康复训练的情况,并布置相应的家庭训练作业,要求家长督促指导儿童巩固练习;与此同时,制作、整理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手册发给家长学习。通过学校的教育康复和家长开展的家庭训练共同促进自闭症儿童的健康发展。

4.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的环境创设

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环境的创设要体现结构化和功能性的特点。布置环境时应减少视觉和听觉的干扰,用清晰的界限划定出多个功能区域。在教学环境中,应划分出学习区、休闲区、教具学具区、小组活动区、生活区、多媒体区等不同的功能区域。每个功能区域可用文字标出或用不同的颜色进行区别。教学区桌椅摆放整齐,以便于自闭症儿童了解活动、学习与环境的关系,掌握环境对他们的要求。

五、效果与思考

经过四年多的探索与实践,在研究过程中形成了一套比较适合我校1-3年级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的课程内容,包括集体教学的课程内容、小组康复活动内容、个别训练的项目领域和内容;实践了集体教学、小组康复、个别训练的三种教育康复形式;总结出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实施的基本程序;尝试了专家、家长与学校共同参与的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模式;创设出适合我校1-3年级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开展的结构化和功能性的环境;撰写出若干篇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的案例和论文;参加研究的自闭症儿童获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和发展,儿童学习参与水平明显提高,表现在由课程的小部分参与转变为课程的全面参与;自闭症儿童个体弱势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由此,证明了培智学校1-3年级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康复研究具有实践意义,能有效提升自闭症儿童的适应能力、认知、沟通、社会交往等多方面的能力,对自闭症儿童行为的改变有正面影响。研究结束后的访谈结果表明,自闭症儿童的家长和老师对教育康复过程与结果满意,认为儿童在接受教育康复后,其认知、运动、行为、语言和社会交往能力都有所提高。但教育康复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儿童自身发展水平、障碍程度、家长配合力度等因素的影响,个体间存在差异。

与此同时,在实践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明晰了进一步努力的方向,现简述如下。

1.自闭症儿童学龄前训练与学龄期教育脱节

就目前在我校就学的自闭症儿童而言,在入学前多在医院或康复机构接受过1-3年的康复训练。他们在医疗、康复机构已做了哪些康复,康复的疗效如何,康复计划是什么,怎样与学校教育衔接起来,学校需继续哪些功能的康复训练,如何沿用以前康复评估工具,以前康复方法哪些效果比较好、哪些无效?这些问题都无从知晓,教师只能从家长的口述中获得零散不全的信息。由此,往往会出现重复性训练,造成人力、物力、时间的浪费,而前、后教师教法不同也会导致学生要花费较多的时间来重新适应。学龄前康复训练和学龄期教育相脱节,使自闭症儿童得不到适合其身心发展特点的教育康复,这个问题随着学龄期自闭症儿童的增多而日益凸显。

2.有效选择自闭症儿童干预方法

自闭症儿童属于广泛性发育障碍。任何一个自闭症儿童身上往往都存在着多种障碍,单一的疗法往往不能全面帮助自闭症儿童,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对自闭症儿童要实施综合治疗。目前,针对自闭症儿童的干预方法繁多,包括应用行为分析、结构化教育、关键行为反应、人际关系发展干预、行为疗法、自然疗法、视觉教法、游戏治疗、音乐治疗、艺术治疗、感觉统合训练等。而自闭症学生个体差异大,适合某位儿童的干预方法未必适用于其他自闭症儿童。在教育康复过程中,教师需根据儿童的实际情况,选择主要的治疗技术和辅助的干预方法同时并用,方能取得较为理想的康复效果。如何根据自闭症儿童的个性特点,综合运用这些治疗技术,将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需要教师进一步探索、实践。

3.开发、挖掘家长资源

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能取得成效,离不开任课教师、班主任、康复训练师的勇于实践和倾情付出,也离不开家长的积极参与。学校应继续鼓励并引导家长参与到自闭症教育康复工作中。家长参与到教育康复中,一方面可以看到孩子的进步情况,提高家长教育孩子的信心;另一方面家长可以在家庭中开展康复训练,使学校的教育康复活动得以延续和保持,提高教育康复的效果。学校可购置专业书籍,发放给家长阅读,提高家长教育孩子的能力。安排教师与家庭结对,鼓励教师定期到自闭症儿童家里做义务的指导和咨询,协助家长解决教育难题。对于经验丰富、理论功底深厚、对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很有见地的“专家型”家长,学校可邀请他们到学校讲座,定期开展培训和交流活动,以更好地开发、利用好家长资源。这将是后续研究的一个新方向。

参考文献

[1]王梅,张俊芝编著.孤独症儿童的教育与康复训练[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37

[2]汪卫华,翟灵伟.江苏省儿童孤独症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12(2):173

儿童康复治疗实习总结范文5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我市三乡幼儿园3-6岁在园儿童。

1.2 方法

在自然光线下由一人使用平面口镜和5号探针对儿童进行口腔检查和登记,龋病诊断标准采用《第二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方案》,最后进行统计和分析。

2 结果

本次调查儿童491人,患病率80.24%,龋均4.40,充填率几乎为0,刷牙及漱口习惯不良。主要情况见下表

表 1   患龋率和充填率

表 2   刷牙和漱口习惯

3 讨论

3.1 从结果分析看,我市农村学龄前儿童龋病普遍,远高于农村乳牙58.48%的患病率[1],与5-6岁儿童90%无龋的目标差距很大 [2],且患龋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5-6岁的儿童明显高于3-4岁的儿童,与李向东[3]等人的调查分析结果一致,符合儿童牙病发展规律。

3.2  农村儿童龋病高发及治疗率低的主要原因

3.2.1  龋病发生具有一定的年龄特征,通常乳牙患龋率高于恒牙[4],乳牙在萌出后不久即可患龋,以后患病率逐渐增高,在三岁后患病率上升较快,至5-6岁乳牙患病率达到高峰;乳牙较恒牙易患龋与乳牙的解剖形态、组织结构、矿化程度极其环境等因素有关[5]。

3.2.2 有研究表明, 糖的摄入量、摄入频率与龋病密切相关【6】,所以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群众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精细、松软、甘甜的食物及各种含糖饮料成了家庭和孩子们唾手可得的食物,此类食物易导致儿童偏食,进食蔬菜等含纤维素类的食物减少,牙齿的自洁作用降低,加上儿童家长没有很好的帮助和督促儿童养成良好的刷牙及漱口的习惯,尤其没有晚上刷牙的习惯,易导致龋齿的发生。

3.2.3  由于龋齿病程进展缓慢,在一般情况下不危及患者的生命,不宜引起人们的重视,加上幼儿家长对儿童口腔卫生状况比较忽视,保健意识不强,认为乳牙坏了不要紧,它迟早要换,没有必要充填,再加上由于龋病是一种感染性疾病,一旦一颗牙齿龋患又不及时充填就会对口内其它牙齿造成危害,致使农村儿童牙病举高不下。

3.2.4  儿童年龄小对家长依赖性强,治疗中易产生紧张和恐惧,不接受治疗或拒绝治疗、治疗次数多、家长对治疗费用的承受力低等都对农村儿童龋病治疗率底有很大的影响。

儿童康复治疗实习总结范文6

【关键词】足反射疗法;脑发育迟缓;康复干预;康复治疗

【中图分类号】R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4)01-0351-02【科研项目】上海市残疾人联合会2012年度残疾人康复科研入围项目

【概述】小儿脑发育迟缓是一种对人危害非常大的一种疾病,得了脑发育迟缓给家庭及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影响;足部反射区疗法(以下简称足疗)作为一种非药物疗法,通过对小儿足部的整体按摩,调整人体生理机能 , 提高免疫系统功能 , 通过对大脑、脑垂体等重点反射区的按摩促进整体脑的发育。因此一种简便易行、可广泛推广的有效性疗法对于小儿脑发育迟缓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小儿脑发育迟缓的症状具体表现

1.听觉障碍:不少小儿脑发育迟缓儿童伴有近视或斜视,其中以内斜视为多见。小儿脑发育迟缓儿童往往对声音的节奏辨别存在困难;

2.智力障碍及知觉障碍:在所有的小儿脑发育迟缓儿童中,智力正常的孩子约占有1/4,智力轻度、中度不足的约占1/2,重度智力不足的约占1/4。知觉障碍:大部分患者对刺激过敏或无反应;有的出现知觉固定,背景和图形紊乱。

3.运动障碍:小儿脑发育迟缓儿童的运动能力低于同年龄的正常孩子,运动自我控制能力差。障碍程度轻的只是手、脚动作稍显得不灵活或笨拙,严重的则双手不会抓东西,双脚不会行走,有的甚至不会翻身,不会坐起,不会站立,不会正常的咀嚼和吞咽。

4.语言障碍:大多数小儿脑发育迟缓儿童可能伴有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有的表现为语言表达困难或构语困难,有的表现为发音不清或口吃,有的还表现为失语症,即能理解别人的语言,但自己无法讲话。

二.小儿脑发育迟缓的康复原则和治疗方法

1.康复原则:早发现早治疗,抓住最佳治疗时期。

2.治疗方法:目前尚无特效的疗法,以现代康复疗法(PT、OT、ST、感觉统合、音乐治疗、沙疗、水疗等)和传统康复疗法(针灸、推拿、穴位水针、足疗、药浴等)相结合为主要康复手段;目前也没有特效的药物,通常用一些营养脑神经的药物(鼠神经生长因子和神经节苷脂等)以促进脑的发育,但是价格昂贵,而且没有有力的数据证明它的疗效确凿。现在的较全面的康复机构一般是以上疗法的综合康复为主,外加各自的一些特色疗法,康复过程因人而异,脑发育损伤较轻的需要几个月到一年,中、重程度的需要一至数年,更严重的甚至需要终身康复,康复情况也因人而异。

三.足反射疗法之应用机理

足疗法之物质基础是神经系统与体液循环系统。利用足部末稍神经予以按摩刺激,可以产生神经冲动,这种以生物电表现出来的能量可以做为人体自身调节的动力。大脑能分辨出来自足部之各个反射区的神经冲动,并把它变成正副两种调节力量,以改变器官或组织的运动状态。足疗通过对双脚的经穴、反射区施以按摩手法,刺激双脚穴位,从而调整脏腑虚实,疏通经络气血,以预防或治疗某些疾病的方法。

四.足疗之应用体会

本文通过运用足疗对5名经儿科三甲医院确诊的脑发育迟缓儿童的康复治疗观察发现,脑发育迟缓儿童在触觉、本体觉、感知觉方面(包括睡眠习惯和质量、注意力、灵活性、对声音敏感度、眼神接触和追踪、情绪等)有明显的改善。具体分析如下:

1.生物全息学认为人体每个独立部位都可以看作是一个全息元,脑发育迟缓儿童病在"脑",足部的十个脚趾头对应人体的头部和五官,所以十个脚趾的全面点按是脑发育迟缓儿童的重点区域,均匀渗透的点按大脚趾上的脑垂体、松果体、大、小脑、脑干、等反射区,对促进小儿脑发育意义巨大;通过对眼耳反射区的点按,小儿对声音的敏感度发生变化,对声音敏感的,刺激耳反射区后慢慢地惊吓程度降低,对声音发音迟钝的,慢慢的听见新鲜的声音开始寻、找;刺激眼反射区后眼的灵活性和眼神接触反应较快;

2.人体的足六经之根在于足,是足六经经气的根本所在。如肝经的大敦、行间、太冲等。 涌泉二穴,人之精气所生之地。对足部涌泉穴点按后,小儿的本体感觉明显增强,表现在脊柱的伸张和力量的变化上,上下肢的活动明显增多;对太冲穴进行点按后的作用表现在对惊吓的反应降低。同时在配合双脚的全面按摩,脚部的血液循环加快,下肢和脚部温度在逐渐改善。

3.对全足反射区的按摩配合按摩前后30分钟的补水,孩子的体质增强,感冒次数减少,食欲也增强。

4.在教授家长足部简单的反射区和简单的操作方法后,家长每天坚持热水泡脚后给孩子的坚持按摩是以上效果得以巩固的保障。

五.国内外的相关成果

1.根据中医理论,足底反射区、经络学说、生物全息胚理论等,足疗在刺激和促通脑神经细胞的活动,促进调节脑细胞生长和重构修复作用已经被证实。

2.足疗在脑瘫中的疗效已经有相关同行发表的论文证实。

3.足疗可促使垂体素的分泌在青少年增高的临床实践已经有较多的报道。

4.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足疗的防病、治病、保健、强身健体祛除病邪的作用已经被人们所认可。

5.足部疗法适应症较广泛,除一些出血性疾病、一些疾病的急性期不适宜以外,适合大多数疾病的预防和保健,尤其在发育期的儿童更适合。

六、总结

足疗作为一种康复治疗的手段,在促进儿童脑的发育,改善儿童运动障碍、姿势障碍、知觉障碍、语言障碍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可有效提高康复质量和改善生活质量,节约医疗费用,减轻病家沉重的医疗负担及精神压力。

七.讨论与反思

1.足反射疗法作为以脑发育迟缓儿童的一种佐治疗法,在小儿脑发育不全的康复中社会意义巨大,值得推广,也相对用以掌握和接受。

2.足疗的科普讲座及传播对小儿脑发育迟缓等相关疾病的预防保健至关重要。

3.持之以恒的贯彻全足反射区按摩和重点反射区加强的观念是显效的关键。

4.作为一种传统有效的、经济安全的疗法,应该在所有的婴幼儿家庭中普及应用。

5.足疗对脑发育迟缓儿童特殊作用,并非意味着对其他疗法的排斥,同样作为小儿脑发育迟缓所导致的障碍,全面康复的作用仍然具有更现实的意识。

6.发达国家的一项调查显示:"在残疾儿童早期康复上投入1美元,社会负担就可减少9美元"。因此脑发育迟缓儿童的早期干预意义深远,但是并非年龄大了治疗就没有效果。为了实现"2015年我国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的目标,让我们共同努力探索更有效的经济安全的疗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