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关系范例6篇

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关系

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关系范文1

关键词:商业银行;规模经济;范围经济

Abstract:Applying the Generalized Translog Cost Function,this paper compares and analyzes the panel data of 14 commercial banks from 2001 to 2010.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general economies of scale of joint-stock commercial banks is slightly better than the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s’;but,in terms of specific economies of scale on loan,the joint-stock commercial banks is inferior to the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s. The economies of scope of the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s are better than the joint-stock commercial banks’;in respect of specific output economies of scope of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s,there are cost compensations between loan and deposit,investment and deposit; but there are light scope diseconomies between loan and investment.

Key Words:commercial bank,economy of scale,economy of scope

中图分类号:F830.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265(2012)02-0064-04

一、引言

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一直是商业银行效率研究的热点。商业银行规模扩大导致长期平均成本递减就是规模经济;反之,就是规模不经济。如果银行的经营范围扩大导致平均成本降低、经济效益提高,则存在范围经济;反之,则存在范围不经济。对于该问题,国内外学者基于不同的研究方法和样本得出了不同的结论。本斯顿(Benston,1972)最早提出了银行业的规模经济效应,认为无论银行自身规模大小如何,给定其它条件不变,只要银行规模扩大一倍,银行的平均成本将下降5―8%。本斯顿等人(1982)采用中介法实证分析了1975―1978年美国中小型商业银行的规模经济情况,发现美国商业银行存款规模在100―250万美元之间存在着最有效规模,偏离这个规模则表现为规模不经济。卡瓦略(Cavallo,2002)等人利用1992―1997年法国等欧洲六国的商业银行数据研究发现所有的金融机构都存在显著的规模经济。伯杰等(Berger等,1994)发现全能银行的效率更多地来自收入的增长而非成本的降低。克拉克(Clark,1996)对日本、以色列、欧洲国家的银行进行了研究,发现在金融服务联合生产中存在显著的范围经济。曾(Tseng,1999)利用二次成本函数对美国加州不同类型的银行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加州银行业由整体的规模不经济过渡到了部分规模经济,在存款和贷款两项业务上并不存在范围经济。

国内的研究侧重于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比较研究。早期的研究主要采用指标分析法比较不同商业银行的获利能力和经营绩效(于良春等,1999)。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使用计量经济模型或非参数分析方法。徐传谌等人(2002)运用超越对数成本函数研究了1994―2000年我国的商业银行,得出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存在规模不经济的结论。成刚(2006)利用复合成本函数估计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1998―2003年的成本函数,结果表明,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都存在着轻微的规模不经济和范围不经济,国有银行略好于股份制银行。陈宇峰(2007)利用14家全国性商业银行1993―2003年的面板数据,通过计算规模经济系数SCE和扩增型规模经济系数AS-CE,对我国银行业规模经济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不考虑分支机构数量变动影响时,所有银行均呈现显著的规模经济;增设分支机构这种粗放型扩张模式,影响了我国商业银行的规模经济效应。邹巍(2010)通过建立测度商业银行规模经济的计量经济模型,利用我国12家上市银行的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实证发现2006-2008年我国商业银行规模经济整体呈逐年上升趋势,但3家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呈现规模不经济情况。杨大强(2008)的研究表明,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着范围不经济,而股份制商业银行存在着轻微的范围经济。张成、李敏(2010)运用广义超越对数成本函数分析了我国8家商业银行1996―2007年的面板数据,结果表明国有商业银行的范围经济程度大于股份制商业银行。

综上分析,不同的经验分析方法和研究样本将会导致差异性较大的结果。本文拟采用能更好拟合现实中银行成本曲线的广义超越对数成本函数,选取我国14家商业银行2001―2010年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以期较为准确地描述我国商业银行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状况,并对特定产出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进行分析。

二、模型构建与数据选取

广义超越对数成本函数(GTCF)是用Box-Cox因子替换出现在超越对数成本函数(TCF)中的独立产出的对数值 而得到的:

(1)

对称性要求: ; ;

在广义超越对数成本函数中,总体规模经济(GSOE)定义为:

(2)

特定产品规模经济(PSSE)定义为:

(3)

总体范围经济(GSOE)定义为:

(4)

任意两种成本互补特定产品的范围经济(PSSOE)定义为:

(5)

本文选取4家国有商业银行与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2001-2010年的数据来进行检验,所选取的银行包括工、农、中、建4家国有商业银行及交通银行、兴业银行、广发银行、华夏银行、浦发银行、深发展、招商银行、光大银行、民生银行、中信银行等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分析的数据是截面和时间序列的混合数据,数据经价格调整至2001年,数据来源于《中国金融年鉴》(2001-2010)。其中,各个变量的定义如下:

TC是总成本(亿元), 为未清偿贷款(亿元), 为投资(亿元), 为银行存款(亿元), 为劳动价格, 为资本价格,R为利息成本。

结合选取的指标及式(1),并按限制性条件整理,得出以下广义超越对数成本函数:

由于4家国有商业银行在资产规模和负债水平上均居垄断地位,所以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成本函数有可能不同。为了便于分析,本文将整个样本分为三组:第一组为全部14家银行、第二组为4家国有商业银行、第三组为剩下的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

三、实证结果

利用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模型中的似然非线性回归方法,在Eviews3.1软件中对三组样本成本函数的系数进行估计(见表1)。

表1:三组样本银行系数估计结果

Vari-

able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Coeffi-

cient Std.

Error Coeffi-

cient Std.

Error Coeffi-

cient Std.

Error

C -3.6604 0.0486 -6.1422 0.4580 -2.2354 0.1289

6.1663 1.8285 2.4656 1.3028 14.9656 9.6195

-0.5266 9.2201 -0.8419 1.1926 1.9743 7.7506

-3.0511 1.4021 -0.3788 7.3553 15.7431 10.4204

0.1597 0.0439 0.3715 0.4274 0.1754 0.1166

-2.5969 1.0300 -2.1388 6.4194 13.8196 7.6791

-1.6480 1.2800 0.2931 3.2237 -28.8032 2.8862

-3.7468 6.3654 -1.0617 4.7975 19.7040 3.7611

-1.1867 8.1067 -0.8696 2.2951 -60.5132 1.2182

0.7822 6.7321 0.4523 4.0769 -17.5436 4.7250

1.3083 7.9054 0.7359 2.6703 33.6413 7.6123

-0.0951 0.0642 -1.5399 0.4532 -0.096 0.2092

1.1915 4.2189 0.3926 6.1292 -5.7058 6.9927

-0.1992 1.4676 -0.4695 2.3950 2.2951 2.6168

-1.0861 2.1313 -0.3398 4.0391 -1.5230 4.7788

-0.2729 1.8574 0.0404 1.8196 -0.5344 2.0394

将各组系数代入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衡量公式,求得各组银行的总体规模经济、特定产出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特定产出范围经济(见表2―5)。

表2:总体规模经济分析结果GOSE

第一组样本 第二组样本 第三组样本

总体规模经济GOSE 0.9347 0.9601 0.8803

表3:特定产出规模经济分析结果PSSE

第一组银行 第二组银行 第三组银行

存款的规模经济PSSE(Y3) 0.9142 0.9540 0.6046

贷款的规模经济PSSE(Y1) 0.8209 0.7915 0.8852

投资的规模经济PSSE(Y2) 0.1155 -1.3402 0.2280

表4:总体范围经济GSOE

第一组银行 第二组银行 第三组银行

总体范围经济(GSOE) 1.3491 1.8577 1.1658

表5:特定产出范围经济PSSOE

第一组银行 第二组银行 第三组银行

贷款与投资的范围经济 PSSOE(Y1Y2) 1.3552 1.0679 2.5580

贷款与存款的范围经济PSSOE(Y1Y3) -0.8192 -0.9023 -0.7963

投资与存款的范围经济PSSOE(Y2Y3) -0.5185 -0.7524 0.1092

四、分析与建议

(一)规模经济

对于总体规模经济(GOSE)与特定产出规模经济(PSSE)的衡量,当OSE

从表2可以看出,第一组样本总体规模经济数值0.9347

对特定产出规模经济的分析,三组银行特定产出规模经济数值均小于1,说明银行在特定的存款、贷款、投资方面均存在规模经济,但股份制商业银行存款规模经济的数值小于国有控股商业银行,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发展速度较快。股份制商业银行贷款规模经济的数值大于国有控股商业银行,这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客户较分散相关。受分业经营的限制,两类银行投资规模经济数值都相对较低,拓展的潜力很大。

(二)范围经济的结果

对于总体范围经济的衡量,若总体范围经济GSOE>0,则存在总体范围经济,反之不存在总体范围经济。对于特定产出范围经济,本文从任意两种产品之间成本互补性方面对两者是否存在范围经济进行界定,即当PSSOE(Y1Y2)

从表4中可以看出,这三组样本银行均存在范围经济,4家国有商业银行的范围经济优势更加明显。4家国有商业银行联合生产时总成本的相对减少量要远大于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联合生产时总成本的相对减少量,这与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大、网点广有关。从时间序列上看,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范围经济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而国有商业银行则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

表5显示的是各种产出之间的成本互补性,三组样本中贷款与投资均不存在互补关系,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竞争关系。贷款与存款、投资与存款存在互补关系,但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特定产品的范围经济明显好于股份制商业银行。

(三)建议

一是适度控制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规模,促使其尽快由不明显的规模经济向规模经济转变;二是加快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发展,发挥规模经济相对优势,优化银行业结构,提高银行业效率,满足多层次的资金需求;三是在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体制下,通过金融控股公司的模式,使更多的银行享受范围经济的优势。

参考文献:

[1]Allen N. Berger,David B. Humphrey.1994.Bank Scale Economies, Mergers, Concentration,and Efficiency: The U.S.Experience.Working Paper,University of Pennsylva-

nia:94-25.

[2]Benston G. 1972.Economics of scale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J].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5):255-268.

[3]Benston G,Hanweck A,Humphrey B.1982. Scale economies in banking:a restructure and reassessment [J].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14(5):435-456.

[4]Cavallo L,Rossi S.2002.Do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affect the performance and technical efficiency of the European banking systems? A parametric analysis using the stochastic frontier approach[J].European Journal of Finance, 8(1):123-146.

[5]Clark,J.A.1996.Economic cost,scale efficiency,and competitive viability in banking[J].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Vo.l3:342-365.

[6]Tseng.K.C.,1999:Bank Scale and Scope Economies in California,American Business Review,Vo.l 17:79-85.

[7]成刚.中国银行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实证研究――基于复合成本函数的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7).

[8]陈宇峰.分支机构数量、资产规模与银行规模经济――基于扩增型规模经济方法的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1).

[9]吴奉刚,陈国伟.金融效率研究评述[J].金融发展研究,2008,(10).

[10]徐传谌,郑贵廷,齐树天.我国商业银行规模经济问题与金融改革策略透析[J].经济研究,2002,(10).

[11]于良春,鞠源.垄断与竞争:中国银行业的竞争与发展[J].经济研究,1999,(8).

[12]杨大强.我国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研究――基于范围经济视角的分析[J].河南金融干部管理学院,2008,(4).

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关系范文2

(一)衡阳县农业规模化程度低

衡阳县农业规模化低可从本县农业产业化企业数量和农户数量比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产出在农业产出中的比重和农业机械固定资产比重低来分析。(1)衡阳县农业产业化企业数量占农户总数量的比例偏低。2008—2011年衡阳县农业产业化企业数目分别为61、78、86和106个(衡阳县的数据均来自于本县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年鉴,下同),同期农户数量分别为21.61万户、21.67万户、21.11万户和20.95万户,比例分别为1∶3543、1∶2778、1∶2455和1∶1976。尽管衡阳县农业规模经济代表的农业产业化企业数量在稳步增长,但其数量依旧太少;作为农业小规模分散经营的农户数量稳中略有下降;到2011年底止,农业产业化企业与农户数量比达到了1∶1976。这些数据说明:衡阳县农户数量占有绝对优势,以农户为代表的小规模分散经营依旧在农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农业规模经济在整个农业产出中份额较小。(2)衡阳县农业产业化企业的产出在农业产出中的比重不高。农业产业化企业销售收入2010年和2011年分别为6.6亿元和8.5亿元,增长28.7%;同期农林牧渔总产值分别为75.87亿元和82.22亿元,增长8.4%。农企销售收入与农林牧渔总产值比在2010年、2011年比分别为1∶11.5、1∶9.7,比值约为10%,说明衡阳县农业规模经济在农业经济中程度还比较低。(3)衡阳县农业机械固定资产量少且增长慢。2008—2011年衡阳县农业机械总动力分别为:51.73万千瓦、58.63万千瓦、63.52万千瓦和68.61万千瓦,虽在逐年增加,但增长的幅度不是很大;同期耕地面积分别为:66.40千公顷、66.41千公顷、69.67千公顷和69.67千公顷。在2010年衡阳县耕地上农业机械的总动力是0.105千瓦/公顷,而2010年的农业机械总动力的全国平均水平是0.173千瓦/公顷,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已很低,而衡阳县的农业机械化水平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衡阳县农业规模经济程度低。

(二)衡阳县农业的范围经济程度低

农业范围经济是一个农业企业同时生产多种农产品形成的经济性,经济学常用公式表达它:TC(Qx,Qy)<TC(Qx)+TC(Qy),但程度的衡量指标难以获取难。本文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分析。(1)衡阳县农产品加工程度与范围经济。衡阳县在2010年、2011年农业加工销售收入分别为9.19亿元、11.3亿元,而对应年份的农林牧渔总产值则分别为75.87亿元、82.22亿元。2010年、2011年农业加工销售收入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12.11%、13.74%。可知,衡阳县农产品的加工程度不高。所以,衡阳县农产品加工对农业范围经济的贡献不足。(2)衡阳县农产品品牌知名度与农业范围经济。到2010年底止,衡阳县只有16家企业被评为衡阳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信旺农牧、广源农牧两家养殖场被授予“全国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场”。衡阳县在农业产业化上,由于企业生产规模相对较小,县内农业品牌一般只能在衡阳市范围内有影响;在衡阳市范围内同等层次的企业相对较多,减弱了衡阳县农业企业的影响力。所以,农业品牌对衡阳县农业范围经济贡献小。(3)衡阳县农业生产的单一化程度与农业范围经济。衡阳县农业企业生产的单一化程度较高。如在市级龙头企业中,衡阳县角山米业有限公司主要是对大米进行加工,辅以水稻种植;衡阳县湘南原种猪养殖场、衡阳县信旺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广源农牧业发展有限公司都是对种猪、猪仔的养殖。所以,衡阳县农业企业生产结构比较单一,农业企业范围经济不明显。

(三)衡阳县农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结合

农户因为生产规模小,范围经济不显著,衡阳县农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结合主要考虑衡阳农业企业。衡阳县农业企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结合水平较低,主要在于衡阳县农业企业“重规模、轻范围”。如衡阳县角山米业有限公司主营大米加工,日大米加工能力达到400多吨,并在衡阳县台源镇拥有3050亩水稻生产基地,但这远远没有能够满足大米加工的需求。可见,角山米业有限公司可能拥有很大规模经济,但农业范围经济相对来说不明显。又如衡阳县信旺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广源农牧业发展有限公司都是对种猪、猪仔的养殖,月产猪仔上千头,但这两家牧业公司却没有相应的农作物种植和水产养殖为公司提供饲料以及消化猪的排泄物。

二、衡阳县农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形成机制研究

(一)衡阳县农业规模经济的形成机制研究

农业规模经济,指的是随着农业企业种植和养殖面积、机械化水平、农产品加工水平、劳动力人数的增加或者提高而发生单位生产成本下降,单位收益上升的现象,它反映了农业企业经营规模与成本、收益的变动关系。农业企业生产形成规模经济是由农产品的供求决定的。世界人口总量的增长决定了农产品具有广阔的需求市场。农业生产规模越大,就越具有供给上的成本优势。具体到衡阳县农业规模经济的形成机制研究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看。(1)农业投入、产出与农业规模经济。从投入方面看,当衡阳县单个农业企业投入规模相对较大时,可以增强在购买化肥、种子、农药、农业机械上的议价能力,降低投入成本。从产出方面看,衡阳县单个农业企业粮、棉、油、茶、肉类等产出多有利于其在流通环节降低成本,催生农村合作组织并带动农户协同发展。(2)农业生产的固定性资本与农业规模经济。当衡阳县农业企业的生产资本达到一定规模后,会摊薄农业机械购买、维护费用及房屋投入等费用,从而降低单位农产品的生产成本,获得规模经济。(3)农业生产经营与农业规模经济。农业规模扩大可降低农业生产的采购成本、扩大降低销售成本、降低融资成本和管理成本,提高衡阳县农业生产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衡阳县农业范围经济的机制研究

农业范围经济的形成机制可从以下五个方面体现。(1)农业生产的周期性与人力资产专用性低产生农业范围经济。威廉姆森把资产专用性定义为“在不牺牲生产价值的条件下,资产可用于不同用途和由不同使用者利用的程度”。⑤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周期性,不同的农业品种的在生产上存在时间差异。一种农产品生产完成时,可以立马投入其他农产品的生产中。农业生产不要求劳动力在生产上的持续性,进行一种农产品的生产时,也可以进行另一种农产品的生产。所以,农业生产的人力资产的专用性降低存在着范围经济。(2)农业品牌专用性产生农业范围经济。拥有品牌资本的企业在奠定了现有经营领域的中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同时,也创造了拓展业务领域的条件,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保障企业在未来获得较稳定的收益。农产品品牌资本是通过农业生产主体提供高质量的农产品和提供特殊的销售服务形成的无形资产,农产品生产主体依托一种农产品或者几种农产品就能够产生品牌效应。一种品牌的农产品的销售量增加,也会拉动同一品牌其他农产品的销售。从这个意义上说,农业在品牌资本上存在范围经济。所以,衡阳县农业企业通过树立品牌意识和观念,建立自己的农业品牌,可以获取农业范围经济。(3)农业可变成本互补产生农业范围经济。农业生产不像其他产业生产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它存在着大量的可以共享的生产要素。例如:农药、化肥可以对不同的农作物品种同时使用、养殖畜产品和水产品可以使用相同的饲料等。这些共同生产要素的大量使用,降低了采购成本,提高了使用效率,可使衡阳县农业获得范围经济。(4)农业生产存在着空闲的劳动生产力和机械设备。农作物种植,具有明显的周期性,所以,农业生产会产生劳动力和生产设备的空闲,空闲的劳动力和生产设备会增加农业企业的生产成本,但是,在劳动力和生产设备空闲的时期内,可以从事其他农作物生产或者把劳动力和设备投向水产养殖和畜产品养殖。而农业生产设备和劳动力在空闲的时期内,转向其他生产品种中多生产的农产品就是范围经济所得。(5)农业生产存在着信息共享。农业生产不止生产单一的农产品,它能够通过市场对一种农产品的信息反馈,可以得出其他的农产品市场信息,例如,当前市场对畜产品的需求表现得相当的大,导致畜产品饲料供应的紧俏,所以,农业企业自身要加大对饲料的生产或者提早采购更多的饲料,以免出现饲料短缺或者以更高的价格购进饲料,那么就增加了生产成本。但是,企业存在信息共享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农业企业会在短时间内采取措施,预防畜产品需求放大可能出现的饲料短缺,降低了成本,获得农业范围经济。

三、衡阳县农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结合的实现途径研究

(一)推动农业生产公司成立,实现农业生产公司化

衡阳县农业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结合最重要的一点是实现农业生产公司化,也就是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规模化。但目前衡阳县农业化产业企业数量较少,发展不完善。所以,衡阳县政府首先要积极引进农业生产所需要的资金、技术;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环境;提供优惠的农业政策吸引相关企业投资农业,如提供农业补贴、适宜的土地成本、市场指导等;帮助有能力有投资农业意愿的个人或者企业建立起农业公司,并在农业生产的整个过程中进行跟踪指导。在实行农业生产公司化时,衡阳县政府应处理好“一个关系两个要点”,即处理好农业公司和农户的关系;要建立合理有效的土地流转制度;要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处理好农业公司和农户的关系主要是处理好两者的利益关系,即农户失去土地的使用权后,农业公司给予农户什么方式的补偿以及补偿的标准。建立合理有效的土地流转制度,在实行土地流转上,要注意以下两点:其一,要注重用市场的机制配置土地资源,也就是在土地流转上也要实现市场竞争,市场竞争会使农业规模达到有效规模;其二,发展规模农业应该考虑社会公平,要设置规模农业发展的土地拥有上限。实行土地流转,会有一部分人失去土地使用权,其中的一部分人被农业公司雇佣,一部分人成为失地农民,为此,政府应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兼顾近中远期目标”。⑥所以,衡阳县发展规模农业要推动城乡一体化,使失去土地使用权又没有被农业公司雇佣的那部分人由农民转变为市民,为发展规模经济提供大的前提。

(二)农业公司生产上,应因地制宜适度机械化

目前衡阳县农业机械化水平很低,要实现衡阳县农业生产的机械化。首先,要降低衡阳县农业公司农业机械的采购成本,减轻农业公司的生产成本。衡阳县政府要把全县农业公司所需的农业机械的进行“捆绑式”统一采购招标,大批量的统一采购可以增强与农业机械厂商的讨价还价能力,压低价格,降低成本;同时,政府在适当的情况下,应该对农业机械的生产厂商给予补贴来降低农业公司的生产成本。其次,农业公司的机械化生产,不是每个农业生产环节、每个生产领域实行机械化生产,要充分考虑衡阳县不同地区劳动力和资本的替代比率。如在衡阳县的城镇附近劳动力成本较高,偏远地区劳动力成本较低。所以,在相同的地形地貌条件下,适合在城镇地区推行机械化,而偏远地区适合劳动力生产。又如在不同生产环节、领域中比较劳动力成本、农业机械的成本和维护费,再看是投入机械还是劳动力,或者是更多的机械、又或者是更多的劳动力,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当然,推进大农场规模化农业,必须因地制宜,否则会造成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的双重负外部性。⑦

(三)农业公司经营要延长相关农业产业链

延长农业产业链可扩大农产品的产出品种,以实现成本节约和获取高附加值。农业生产的初级农产品在市场上销售往往只能获取较少的经济效益,但是通过深加工后的农产品往往要高于初级农产品倍数的价格出售。所以,对农产品深加工可以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衡阳县农业公司在延长农业产业链上应注意三点。第一,并不是对所有的初级农产品进行深加工都能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因为有的农产品的初级价格相对较高,深加工的费用昂贵,但深加工后的农产品价格与加工费却不成比例增长,甚至是相反走势,所以,这个农产品不宜深加工,而是直接出售初级农产品。所以,要综合考虑初级农产品价格、与此相关的加工费、加工后的农产品价格三者的关系,来确定哪些农产品适宜深加工。第二,要考虑农产品的深加工程度与收益的关系。不是农产品的深加工程度越深,就能获取越大的经济效益。第三,要考虑农产品深加工的量和市场需求的关系,市场的需求是有限度的,深加工的量也应该控制,否则产品生产出来,销售不出去,只能增加公司成本。

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关系范文3

共性特征

1.官员高配下的政治与经济联动。属于不同发展阶段而处于同一行政级别的城市,因增长驱动力、要素配置方式、资源利用效率、约束条件等迥异,发展水平千差万别。在土地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政府而非市场,副省级城市官员高配决定了与其他层级城市不尽相同的增长模式。市委书记通常是省委常委,由此决定了发展的权利禀赋不同于地级市。政治与经济联动体现为两个方面:

(1)省域范围内经济分权治理。由于副省级城市多为省会城市,发挥引领省域范围内经济增长的作用,能够带动相邻城市群的经济发展。与地级市不同,副省级城市辖区面积小,经济体量大。在独特的行政生态环境下,市委书记可以直接参与省级用地指标、财政收入等资源分配、战略规划及城市发展的决策制定。

(2)副省级城市政治治理权力略高一筹,政府行为主导城市增长模式。省级行政管辖区域内的城市体系分为省会城市、地级市和县城三个层级,各自的发展遵循由高到低的发展规律:城市规模的大小通常由其行政级别的高低决定,官员的政治级别与城市所属的行政层级相对应,存在权力配置的增长效应差异。

2.党政官员高职称化与更换高频次。从市委书记和市长进入省级或中央部委的晋升轨迹看,不同省份副省级城市的同级别官员通常展开纵向而非横向的竞争,市长和市委书记的配置对城市增长起决定性影响。表现为:

(1)党政官员配置高职称化趋势明显,长期追求经济增长。1990年以后,市长和市委书记的权力与分工日渐明确。副省级官员之所以关注经济增长,主要是治理行为遵循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路,权力配置、治理方式沿袭着计划经济时代的做法。此外,新上任的党政一把手逐步年轻化,一般都有硕士甚至是博士学历和学位,对应的职称主要是高级经济师、高级工程师等。

(2)通过城市行政治理实现城市增长。主要手段是调整行政区划、高频率更换市长和市委书记。

3.依靠土地资本化和城市规模扩张来促进经济高增长。同一行政层级城市的规模扩张表现出较强的同质性,20世纪90年代,副省级城市政府开始土地资本化运作,此后市场机制逐渐发挥作用。以土地换增长、以增长促发展是副省级城市运行的主要特征:

(1)依靠农地非农化完成资本积累,进而实现工业化,推高经济增长,带来城市规模不断扩张,以此实现土地资本化与城市经济高增长的互动。

(2)隶属于同一行政管辖层级的副省级城市,其吸纳外来人口的动力在减弱。

转型建议

历时20余年,副省级城市创新了增长模式,但转型升级背景下,也面临发展不可持续的困境。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1.处理好增长与发展的关系,促进人口、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在经济高增长过程中,副省级城市人口和规模增长已经建立了自主增长的积累机制,走人口与经济均衡发展之路是其必然选择。城市的物理边界应当由经济和人口规模而非土地和辖区范围来决定,土地资源应当在市场机制的驱动下进行省域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实现全省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依靠市场优化土地资源配置,适应超大城市服务型经济运行“新常态”。

对于超大城市而言,更应当以经济密度作为制定城市和产业规划的严格标准。为突破土地资本化所造成的增长束缚,国家城镇化战略制定应当趋向于超大城市所辖区(县)域城镇化,带动周边城市群发展,促进城市区域内外人口与经济均衡发展,实现城镇化水平与质量的良性互动。当副省级城市发展面临转型时,打破土地约束等同于扩大行政管辖地域及城市物理边界。

2.在省域范围内,协同处理好副省级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行政治理的关系,打破区域和行政分割,发掘城市人口红利。尊重城市发展内在规律,打破城市增长偏倚土地的发展“怪圈”,跨越经济高增长阶段后,需要更加注重人口增长,重构土地规模无扩张但城市却能发展的逻辑,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以此作为城市人口增长的重要手段,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以人口市民化为目标,确立相对不变的发展重点,以产业结构转变、人口规模增长来识别城市成长所处阶段,实现人口与经济增长的联动。通过经济集聚、产业升级实现人口可持续增长,重塑人口市民化与农地非农化的协调联动关系,地处北方、毗邻东部沿海的副省级城市有待进一步发挥地理优势,增强人口吸纳能力。

3.立足发展阶段跨越的常态认识,通过经济与社会联动发展,提高城镇化治理水平,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依据副省级城市发展经验,市长和市委书记配置的高知识化、年轻化有利于驱动城市发展。党政官员的任期安排不宜过短,市长任期应该保持在三年以上。在现存经济与政治体制约束下,可在全国范围内筛选出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地级市,对党政主要官员予以高配,考虑在中西部地区增设副省级城市。在省级层面,发挥副省级城市发展的示范效应,推进城市群经济发展,促进全国和省域范围内合理竞争。

4.根据城市发展的跨越阶段,确立适宜发展思路,谨防区域内和区域间的同质化竞争加剧,重新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从城市人口和城区规模增长的联动关系看,未来有必要依据城市经济密度,在全国范围内推进与城市规模界定相关的立法工作。一方面,深刻认识副部级的经济管理权限所赋予的发展优势,充分利用省域范围内的决策权、话语权和城市影响力,统筹协调与省内其他地级市的政治与经济联动关系;另一方面,遵循城市自然形成、常态发展的经济规律,打破行政分割,依靠市场手段处理好产业分工与人口集聚间的关系。

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关系范文4

关键字:跨国银行 并购

一、银行并购理论比较

(一)规模经济理论

规模经济是指在大规模生产的基础上所取得的经济效益。当企业能以低成本得到高产出的时候,企业就拥有规模经济。从本质上说,规模经济理论是描述企业规模变动与企业平均成本变动之间关系的理论。规模经济的核心是适度规模经济,即平均成本达到最低点时的企业规模。如果企业规模小于适度规模,表明规模继续扩大仍然可以使平均成本下降,收益率上升;反之则表明企业的现有规模不利于企业,此时只有缩小规模,才能使平均成本下降。

银行规模经济是指随着银行业务规模、人员数量、机构网点的扩大而发生的单位营运成本下降、单位收益上升的现象。银行规模经济可分为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两种。内部规模经济是指单个银行由于通过银行并购和跨国并购,提高银行规模,增加新金融品种,扩大金融服务领域,获得更多的利润,在银行内部引起收益的增加。而外部规模经济则是指整个银行产业规模扩大而使得单个银行得到了良好的人才、信息、资金融通、联行清算等服务而引起的收益递增现象。银行规模经济的目的是通过控制经营规模,达到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的平衡,最终达到赢利的目的。

(二)范围经济理论

范围经济主要研究经济组织的经营范围与经济效益之间的相互关系。

银行范围经济与一般厂商的范围经济在基本概念上是一致的,是指银行经营品种的增减或业务领域的扩张或收缩所引起的边际收益提高或者边际费用降低的现象。如果银行业务范围扩大或收缩后,边际收益增加或者边际成本下降,则表明银行实现了范围经济;反之,边际收益下降或边际成本上升。则表明银行范围不经济。随着金融自由化的发展,银行可以通过经营不同领域的业务以取得范围经济。银行不仅可以经营传统商业银行业务,而且可以经营证券和保险等投资银行业务,甚至还可以经营房地产和贸易服务等非金融业务。同时,随着银行国际化发展,银行实施范围经济的地域也得到了扩展。西方发达国家的跨国银行已经认识到范围经济在提高其国际竞争力方面的作用,通过并购和跨国并购等方式来追求范围经济。

(三)市场势力理论

市场势力理论认为,银行并购的主要动机是为了减少竞争对手,增强对银行经营环境的控制,从而提高市场占有率,扩大市场份额,并取得长期获利的机会。企业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可以使企业获得某种形式的垄断,这种垄断既能带来垄断利润,又能保持一定的竞争优势。市场势力理论的核心是:增大公司规模将会增强公司实力。市场势力理论近年来已成为国际银行并购的重要理论依据。

对一般银行而言,以下三种情况下通过并购活动可以增强市场势力:首先,在需求下降、服务供给过剩的削价竞争的情况下,几家银行合并,以取得实现本产业合理化的比较有利的地位;其次,在国际竞争使国内市场遭受外资银行强烈渗透和冲击的情况下,银行通过大规模联合,对抗外来竞争;最后,由于法律变得更为严格,使银行间包括合谋等在内的多种联系成为非法的情况下,通过合并可以使一些非法的做法“内部化”,达到继续控制市场的目的。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虽然作用机理不同,但都能达到扩大市场势力的目的。横向并购通过行业集中,减少了银行数量,使并购后的银行对市场控制力得以增强,形成某种程度上的垄断;纵向并购使银行业务范围扩大,利润来源增加,市场影响增强;混合并购则扩大了银行的绝对规模,使其拥有相对充足的财力与竞争对手进行竞争,达到独占或垄断基本业务领域的目的。

(四)交易费用理论

交易费用理论又称内部化理论。交易费用理论认为,企业和市场是两种可以相互替代的资源配置机制。企业的重要特征是通过企业家而不是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和组织经济活动。并购是银行这种企业组织以企业机制对市场机制的替代过程。也就是说,当交易费用很高时,就可以通过企业家将交易内部化――将原来较小规模的银行与外部市场的交易转变为合并后的大银行的内部交易来节约成本。因此,节约交易费用是银行并购的动因之一,银行内部的协调管理费用越低,银行并购的规模就越大,并购的最佳点应在降低交易费用与由于扩大规模而增加内部监督管理成本相等之处。

由于人的因素和不确定性等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导致市场机制失灵,企业只有用内部机制来代替市场机制,即通过并购重组来解决市场失灵问题。而企业组织中较强的合作意识加上有效的内部控制与决策,使得并购比市场机制更能有效地配置资源。交易费用理论用于解释银行纵向并购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业务相近的银行合并往往伴随着大量分支机构和人员的裁减,银行组织机构更精干合理,既减少了硬件设施的耗费,又降低了各项管理费用,使合并后的银行在成本较低的条件下扩大业务范围,提高盈利水平。

二、银行跨国并购因素分析

(一)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是银行跨国并购的在动力

银行通过银行业务规模、人员数量、机构网点的扩大从而使得单位营运成本下降、单位收益上升。银行首先在内部由单个银行通过银行本土并购和跨国并购,扩大银行规模,增加新金融品种,扩大金融服务领域;其次在银行外部招收良好的人才、收集相关经济信息、进行资金融通等服务而引起的收益递增现象。在范围经济理论下,银行通过业务范围扩大或收缩寻求边际收益增加或者边际成本下降,在这个动态的模型下,保持银行利润持续增长。

(二)全球范围内的市场竞争是银行并购的外在动力

从目前现状来看,那些高效的、常处于竞争环境中、富有经验、已形成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并拥有经常进行国际贸易的国内用户的银行更容易成为并购者。研究通过衡量效率和利润水平,发现大银行并购中小银行的优势在于前者的资本更有效率、利润更多、资本金更充足。在竞争的环境中生存可以使一个银行更富有经验(从而效率更高),这些经验将促使银行把产品、技术创新和管理技巧运用到新的市场,而并购是迅速实现这一目的的方式。一方面,在新市场的经济结构的脆弱对比下能体现跨国银行的成熟、高效;另一方面,若新市场的竞争程度远高于此跨国银行的本国竞争程度,那么此跨国银行可以在激烈竞争中得到充分完善,并更高效地运作。

(三)主营业务的吸引力下降是银行并购的直接驱动力

在招商引资的大环境以及建造开放、一体、便利的经济政策的指引下,各国通过放松银行金融管理政策,使得传统的银行信用中介业务受到极大的挑战。融资手段的多样化、金融信息快捷的传达速度,使得银行作为传统的信用中介地位发生了动摇。银行通过并购相关金融衍生公司,能够直接接触到这些不熟悉的领域,扩大自己的新利润增长点。

(四)东道国的社会构成是银行进行跨国并购时必需考

虑的因素

目前,发展中国家主要呈现的特点是人口多而集中、消费能力低、主要业务还集中在传统的储蓄与贷款的业务中。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跨国公司更加注重并购已经在国内各地区建立分支机构的东道国银行。这样的银行已经拥有完善的经营渠道,缺少的是先进的管理技术、更适合市场的金融产品,所以收购这样的本土银行有利于在短时间内实现跨国银行的规模效益。

(五)区域经济一体化对银行跨国并购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0世纪80年代以来,区域经济一体化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并在深度和广度方面都有很大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明显加快,并形成了对当代世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的欧盟以及NAFTA等经济一体化组织。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对于扩大区域性市场容量,促进贸易发展,解决区域性贸易纠纷,加快成员国的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成立对银行跨国并购有一定促进作用。这主要是因为区域经济的政治稳定推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各个国家对银行的并购监管法律规定做出了相应的调整或重新立法。

三、国际银行跨国并购对我国银行业的启示

(一)明确发展战略,走特色国际化路径

走出去是好的,但不是每一个走出去的银行都能成功地盈利。其本质区别就是银行如果选择自己的跨国之路。路线选择错误,做出再多的努力也是白费工夫。选择相应的风险运行模式、金融服务工具、金融衍生下具、银行企业本土策略是成败的关键。

(二)走海外新建与跨国并购相结合的道路

单单依靠海外新建不足以使银行业真正迈入国际银行业的行列。海外新建纵然设立方便,但若是真正融入当地经济,在当地经济建立品牌效应、快速适应当地的市场,还是需要通过并购这一手段实现本土化。海外新建事实上就是规模经济中的内部扩张经济,它通过在海外复制国内银行的运营模式来扩大规模经济效益;跨国并购则是规模经济的外部扩张经济,它不通过自身复制而是通过直接将外国银行业转变为本国经营模式扩张效益。

(三)跨国并购以提升银行管理与风险操控水平,实现金融 手段创新为目的

对收购对象的网点分布、业务能力、风险操控等因素的综合考察是跨国并购考虑的核心因素。并购还需要考虑收购对象的市场地位、品牌价值、产品优势以及服务经验等内容。事实上,对于那些业务能力低、品牌价值不高的银行进行收购也具有很大的利润提升潜力。以我国银行独有的管理经验和金融服务手段对当地银行业进行改造,会产生跨区域效应。

(四)尽快出台银行跨国并购法

目前我国的银行业对外并购还没有可依据的具体法规,这就使得当我国银行对外进行投资并购时,一旦受到当地政府不合理或非法的征收、与当地银行在并购过程中发生纠纷,就会让我方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因为没有可依据的准据法,使得我方只能够被动地接受当地政府的法律管辖,因而,尽快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台相关跨国银行并购法规势在必行。

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关系范文5

【关键词】物流集聚 规模经济 范围经济 区域经济发展

1 我国物流产业集聚的发展现状

现代物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交通等功能要素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不断加快物流速度,提高物流准确率,减少库存,从而降低成本,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现代物流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水平与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现代物流服务业的区域集聚是现代物流业发展水平提高的一种表现。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物流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物流产业集聚现象不断显现。杨春河博士认为在某种程度上,我国物流产业空间发展格局表现为较为明显的“三带——四区”的空间格局。[2]三带是东北和中国西北部的以能源和原料产业为依托的物流产业聚集带,包括东北三省、内蒙古、新疆等区域;中部以煤炭工业为依托的产业聚集带,包括陕西、山西、河北等地区;东南沿海以制造、进出口、消费为依托的物流产业集聚区域,包括上海、天津、广东、浙江、江苏、福建等地区。四区是长三角产业物流聚集区;珠三角物流产业聚集区;环渤海物流产业聚集区;东北能源和重工业集聚区。

2 产业集聚的主要竞争优势理论

2.1 规模经济理论

规模经济:由于生产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等原因,使企业的单位成本下降,从而形成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的经济。物流企业在一定地理空间上的集聚,降低了物流企业的运作成本、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就近利用丰富的物流人力资源、市场、物流技术以及信息等资源。正如克鲁格曼指出:同类工业原材料供应者和工人聚集到一个地区,能够产生大批技术熟练的工人并把他们的新技术普遍带给各家工厂,从而造成繁荣。

2.2 范围经济理论

钱德勒(1990)将范围经济定义为:联合生产或销售经济,是利用单一经营单位的生产或销售过程来生产或销售多种产品而产生的经济。企业层面认为范围经济实行的是产品线深度策略,即在现有的产品系列内不断的增加产品品种规格的策略。企业实行范围经济,把一元化经营的行业拓宽到多元化经营的行业,目的是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降低经营成本、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这方面比价成功的案例是海尔的范围经济。第三方物流企业自身拥有先进的物流设施、设备,具备高度系统化、集成化和信息化的管理体系,它还可以通过同其他物流企业建立虚拟企业、动态物流联盟等方式进一步扩展自身的物流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因此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开展包括订货采购、运输、储存、包装、流通加工、配送等综合性的物流服务时,有能力把这些服务整个过程中的相同工序尽可能最大化,从而获取范围经济效益。

3物流产业集聚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机理

发展经济学的梯度推移理论、增长极理论,(非)均衡发展理论,都认为:区域内及区域之间的物资、信息的交换与交流是实现区域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因为如果没有物资的交换、转移任何经济体都无法发展壮大,就不会产生增长极,不会有增长的极化和扩散效应,进而而梯度推移也不会实现。因此实现区域经济增长需要区域内、区域之间物资、信息的交换与交流。物流是实现区域内、区域之间物资、信息的交换与交流的重要手段。物流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促进区域经济活动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降低交易成本

物流产业集聚区集聚了大量的物流企业,这些物流企业集聚在一起可以共享基础设施、信息平台、优惠的政策、廉价的土地资源等,物流企业本身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一定的规模,降低了物流企业固定资本的分摊比重,降低了物流企业的使用成本,形成规模经济。同时物流产业集聚区物流企业众多,这些企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压力与动力,这就会刺激物流企业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与开发新的服务产品,形成范围经济。另外,物流产业集聚在一起,原来的点对点、要素对要素之间偶然的、随机的关系发展成网络成员之间稳定的、紧密的联系,物流企业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可以得到加强,组成要素之间的磨损和交易成本将会减少。物流产业集聚在一起拓展了信息的共享范围,减少了在物流作业过程中所发生的信息不畅,提高双方识别不确定环境的能力,减少因交易主体的“有限理性”而产生的交易费用。供应链上的企业之间的长期合作将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交易双方的机会主义行为,这使得交易双方机会主义交易费用可以控制在较低水平。

3.2 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

区域产业结构是指经济区域中各类产业和经济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其变动。一般而言,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构成区域产业结构的基本内容。根据国际通行的产业划分标准,现代物流业的核心组成部分(如交通运输业、物资仓储业和流通加工业等)大都属于第三产业。物流产业集聚区物流服务企业数量众多,这样就可以在集聚区建立诸如信息、人力资源、技术、金融、法律、中介、监测和检验等专项服务,带动我国第三产业的优化升级,增加第三产业的国民经济比重,优化我国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另外,物流产业集聚促进区域物流的发展,区域物流的发展对于区域产业经济会产生前向效应、后向效应和旁侧效应,进而改变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

3.3 有利于形成区域新的增长极

具体来说,增长极的动力系统并包含着创新动力、市场动力、产业结构转换和优化动力、产业集聚动力以及制度推动力等五大基本要素或子系统。产业集聚是增长极形成的动力之一,产业集聚能够创造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空间组织形式,是推动增长极的内生动力。首先,物流产业集聚集中相当规模的物流人才,资金和物流技术,众多企业之间实行高度的分工协作,产生极高的生产效率,形成规模经济,推动增长极增长,其次,物流产业集聚使得区域内部企业地理位置邻近,容易建立信用机制和相互信赖关系,减少机会主义行为,降低了空间交易成本,提高了区域增长极的效率,再次,物流产业集聚增加了物流企业的竞争压力和发展动力,物流企业必须通过不断学习和创新来获得竞争优势。物流产业集聚形成区域新的增长极,增长极通过发挥支配效应、乘数效应、极化效应、扩散效应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4 结论

物流产业集聚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我国现阶段物流产业集聚主要表现为物流园区,物流基地、物流中心的建设,政府应在物流园区,物流基地、物流中心的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充分发挥企业的主导作用,政府在土地、资金、税收方面给予企业政策支持,鼓励物流集聚区坚持立足于自身的企业化与专业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商务印书馆,1964:284.

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关系范文6

关键词:民商合一;商法;关系

自20世纪以来,大量商事单行法的颁布,使得民法典已经难以包容全部的商法内容。因此,人们基于实践经验的总结,不再将民商合一简单地理解为商法含于民法中,而是在民法之外颁布商事单行法,有人称此种模式为相对式民商合一模式或单行法模式。其实,无论在何种体制下,要谈商法的地位,就不能不联系到民法和经济法,即使在相对式民商合一的模式下也一样。在这里,商法仍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法律,它既区别于民法又区别于经济法。

1 商法与民法的关系

从本质上讲,民商是一家,商法永远都无法割裂与民法的联系,这是无可辩驳的事实。一般说来,学界普遍认为民法与商法是普通法与特别法的关系。民法是对整个市民社会基于主体平等和意思自治而建立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调整,具有抽象性和系统性,它有着由一系列抽象的规则组成的完备体系。商法则是市场经济的法律表现,是对构成市民社会基础的市场经济中基于营利而建立起来的特定社会关系的法律调整,具有具体性和实用性,它是由众多具体的市场组织规范和市场交易规范集合而成的。就对市场经济的法律调整而言,民法提供的是一般规则,商法提供的则是具体规则。

1. 1 价值取向

在民法的诸项价值目标中,最基本的价值取向是公平,而在商事立法中,最高的价值取向则是效率。在处理效率与其他法律原则的关系时,采取的是效率至上兼顾公平与其他。商法只不过是将这种对效率的追求通过一定的法律规则的形式表现出来,将社会经济的行为限定在一定的制度范围内。

1. 2 适用主体

民法在适用主体上具有广泛性,可以适用于一切社会大众,是所有市民主体的基本权利保障法。而商法的适用对象则通常仅限于商人,作为商事主体,商人最主要的特征在于他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商人范围较特定,要求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商法的规则体系和规则内容。

1. 3 伦理性

民法体现出很强的伦理性道德规范,商法则属于技术性而非伦理性立法。商法首先应体现基本的法律伦理,比如要求人们应遵守诚实信用原则。但由于商法以经济效率为主要追求标的,更由于现代商事交易中更多地融进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所以,在具体制度的设计上更注重交易的快捷和安全。

2 商法与经济法的关系

商法与经济法关系的讨论是伴随着商法的公法化和经济法的兴起而开始的。商法“总在不断地扮演着一般私法的开拓者和急先锋的角色”,其在社会化思潮中,又一次首当其冲。因此,“私法的公法化”主要发生在作为民法特别法的商法领域。而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民商法对微观经济领域调节的缺陷才日益突出,它的自由主义精神和个体权利本位倾向遇到了挑战。可以说,经济法的产生是以公、私法为基础的,是传统公、私法交互渗透发展的产物,因此它们必然存在着某种天然的、无法抹煞的联系。也正是基于此,商法的边界才出现了模糊化的趋势。

基于此,本文将从商法与经济法在立法理念、存在价值、使用范围、作用基点和作用内容以及调整的社会关系的性质的不同来进一步分析。

2. 1 立法理念

经济法的产生,就在于立法者不再满足于从公平调停经济参与人纠纷的角度来考虑和处理经济关系,而是侧重于从经济的共同利益、经济生产率,即从经济的观察角度来调整经济关系。而商法则是基于个人主义的私法本质,为那些精于识别自己的利益并且毫无顾忌地追求自身利益的极端自私和聪明的人而设计的。总而言之,商法与经济法有着不同的理念。商法是以个别经济主体的利益为基础,着重调整其间的利益关系的;经济法则是以国民经济利益为基础,着眼于超个别经济主体利益的全体的调整的。

2. 2 存在的价值

法的价值在于实现由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所决定的正义、效率、自由和秩序要求。经济法的价值内容为:实质正义、社会效率、经济自由与经济秩序的统一,以实现最大多数人的幸福、利益和发展。商法虽也强调自由、平等、公平、效率、安全等法律价值,但两者的侧重点不同。经济法侧重于从社会的角度去理解和阐释,强调社会整体效益和交易安全。而商法则侧重于从个体方面理解和阐释,即强调个体的自由、个体之间的平等、个体相互关系的公平,以及个体行为的效益和安全等。

2. 3 适用范围

经济法属于国内法体系,其适用的地域范围往往被限定为一国的主权领域,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的今天,虽然经济法的某些法律规范存在着趋同的趋势,但由于经济法总是与一国的国家利益和国民利益直接相关,基于特定的利益,各国经济法都会不同程度地表现出“特色”,这就决定了经济法在空间上适用于具体的“地点”,因此,经济法必须进行有效的“本土化”。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法不可能超出国内法体系。而商法则完全体现出不同的特点,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商法越来越趋向于国际化。其实前面提到的商法边界的模糊化不仅指商法与公法的边界模糊,更是指商法与国际商法的边界日益模糊化。这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3 结语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民商合一的体制下,商法仍然具有相对的独立地位。一方面商法作为民法的特别法以单行法的形式存在,另一方面它又区别于经济法。当商事实践活动变化和发展时,商法的内容也会随之变化和发展。因此,对该学科的范围作严格的定义无疑只会阻碍它发展的进程。

参考文献:

[1]王端.商法本质的变迁[J].政法论坛, 2002(6): 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