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工程支护的基本要求范例6篇

隧道工程支护的基本要求

隧道工程支护的基本要求范文1

关键词:公路隧道;隧道施工;不良地质段;隧道监控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highway construction, the highway construction of maximum possible to give considera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way tunnels. In view of this,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a highway tunnel in construction of highway tunnel construction, the relevant aspects of the highway tunnel, puts forward the related matter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way tunnel, at the same time may encounter bad geological section puts forward the feasible construction processing means, provide reference for similar engineering reference.

Key words: highway tunnel; tunnel construction; bad geological section; tunnel monitoring

中图分类号:U459.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结合某公路隧道施工项目来探讨关于公路隧道施工的有关方面。某高速公路采用双向四车道、设计行车速度100km/h标准设计,根据《公路隧道设计规范》的规定,本路段隧道设计采用了标准间距分离式布置形式。隧道轴线设计既要服从路线的总体走向,又要根据隧道位置的地形、地质、地物、水文情况和施工条件综合考虑。本项目共有2条路线方案(K、B线),设置隧道11255m/8座(按路线长计),均为分离式隧道。

公路隧道施工方法

公路隧道开挖时隧道施工的关键环节,合理的开挖技术是确保隧道施工的安全前提。在进行公路隧道洞口段开挖施工前必须施作好洞顶截水沟,防止地表水体渗入开挖面影响明洞边坡和成洞面的稳定;在开挖过程中,边坡防护必须与开挖同步进行,开挖到成洞面附近时要求预留核心土体,待洞口长管棚施工完成后再开挖进洞。尤其是对于洞口地质较差,应尽量避开雨季施工,明洞衬砌完成后应及时回填。完成明洞回填反压后方可开始暗洞开挖。对于隧道施工开挖总体上要求拱部采用光面爆破,边墙部采用预裂爆破,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周边岩体的完整性,同时减少超挖量,提高初期支护的承载能力。对于隧道中存在Ⅴ级围岩地段要求采用短台阶留核心土法,并保证初期支护及时落底封闭,以确保初期支护的承载能力。由于二次衬砌是按主要的承载结构设计,因此二次衬砌应紧跟开挖面,在初期支护落底后应及时施作仰拱二次衬砌和仰拱回填层,然后施作边墙及拱部二次衬砌。在Ⅳ级围岩地段要求采用短台阶留核心土法,台阶长度控制在10~15m,注意上半断面及基础锁脚锚杆的施工质量。在Ⅲ级围岩地段推荐采用台阶法施工。

对隧道中存在偏压的进口端而言,结合工程实践,笔者认为应当先采用上下台阶法(预留核心土)施工偏压一侧结构,台阶长度10~15m。仰拱二次衬砌落后下台阶20~30m;另一侧结构采用单侧壁导坑法(CD法)后续施作,靠近偏压一侧结构的外侧导坑先行,台阶长度10~15m。内侧导坑落后30~50m后施作,台阶长度10~15m。仰拱二次衬砌落后下台阶20~30m。

隧道施工注意事项

从上述所分析关于隧道开挖施工方法,同时结合笔者从事隧道施工的工程实践情况来看。对于隧道洞口施工应注意边坡修整圆顺,铺砌整齐。洞门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施工,以达到设计效果。尤其是注意边仰坡后截水沟的施作质量,确保不渗不漏并能有效拦截地表水。

对于洞口浅埋及Ⅴ级围岩地段应尽快及时施作二次衬砌,二次衬砌施作时间严格紧跟初期支护,尽早发挥二次衬砌的承载能力,以保证施工安全。复合衬砌施工应认真执行新奥法原则,拱部采用光面爆破,边墙采用预裂爆破,加强监测,减少施工过程中对围岩的扰动,尽量发挥围岩的自身承载能力。当发现初期支护承载能力不够时,除应及时加强初期支护外,也可修改二次衬砌支护参数后提前施作二次衬砌。在隧道开挖施工中应注意钢拱架及钢筋网与围岩的密贴,二次衬砌施作完成后应检查其背后与喷砼层之间的空隙。一旦发现,应及时回填。

整个隧道纵向设置的沉降缝处边墙、拱部及仰拱均应断开。同时对于隧道施工时注意衬砌中预留预埋设施。为了有效地满足隧道防排水效果,对于隧道采取初期支护中设置的Ω型排水管注意分层、分处设置,并与边墙基础下纵向排水管有效连通。在施工过程中应采取有力措施保护好预埋的各种排水管沟,避免淤塞和破坏,以保证隧道运营阶段各项排水措施功能正常发挥。在隧道施工期间也需注意洞内积水的排除,不得散流。铺设防水卷材前应裁除出露的锚杆端部,修整喷砼表面过大的凹凸不平处,以防刺破防水卷材,铺设过程中应注意防水卷材搭接良好。另外,对于隧道施工要重视保护生态环境,实行文明施工,提高机械化水平,尽量减少对隧道附近环境的破坏。

隧道施工监控技术

对于隧道施工来说,由于岩土工程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在隧道施工过程中一般需要根据施工过程中洞内外地质调查、洞内观察、现场监控量测及岩土物理力学实验等施工反馈信息,进一步分析确定围岩的物理力学参数,以最终确定和修改隧道施工方法和支护方式。在施工过程中,可以根据隧道地质特点和结构形式,结合现场管理各方的研究需要,选择一些特殊监控量测项目对隧道进行深入研究,如:围岩内部位移量测、锚杆内力量测、钢支撑内力量测、喷射混凝土应力量测以及二次衬砌应力量测等等。由于这些监控量测项目技术含量高,初始投入大,进行时间长,其目的主要是对隧道施工方法和设计参数作更深入的研究,为后续工程设计与施工的进一步优化提供参考意见,且一般要求多方面合作才行,因此,尽管设计上提供了比较完善的内容和方法,但是对其实施与否不作强制性要求。建议建设方选择有代表性的地质地段和代表性衬砌类型设立选测项目,进行隧道设计施工方面的技术研究,以提高本项目的技术水平。

隧道工程支护的基本要求范文2

1新奥法施工工艺

我们所说的“新奥法”,其英文缩写为“NATM”,系对由奥地利工程专家所设计的新公路隧道施工工艺的行业称谓。此施工工艺依托于目前的隧道工程施工技术和岩石力学学术基础,实现了锚杆与喷射水泥混凝土之间的完美结合,而且把它运用到隧道施工的围岩支护过程中,并且实施针对围岩形变过程的监测与调控,最大限度地利用围岩自身负载功能的隧道施工流程。当利用新奥法进行公路隧道的工程建设时,其能够表现出很多优越性,比如在隧道建设初期开始挖掘时,不但只产生很小的岩层松动及沉降,给周边岩层带来的振动作用亦非常小,对挖掘工作面的现状维持能力强,使整个作业进程具备很高的安全性,可以切实地控制好施工进度。另外,此工艺还有较大的适用范围。为了充分利用此施工工艺的长处,一定要编制出科学有效的施工程序,任用技术精湛的工程管理人员,提高工程监理人员业务素质,且聘用工程专家实施建设工地就地精确指导,方可切实地实现运用效果。

2新奥法施工工艺在公路隧道建设中的运用过程

2.1采用新奥法施工工艺实施隧道围岩的固定支护

随着作业工作面开挖进程的延续,隧道围岩的结构应力分布及承载力程度必然产生持续性的变化以至于发生大幅度地重新布局,故一定要实施好对现有围岩的固定支护,切实保障围岩在撤掉承载后不致于丧失支撑强度。而为了达到构架承载的需求,允许围岩发生一定幅度的位移及形变,进而在曲面开凿后产生需要的拱模作用,最后构成拱力环绕应力区域布局。在此基础上,亦必须细致监控围岩的位移产生速度,防止因为围岩的快速位移引发围岩结构松驰。所以,特别注意要依托新奥法工艺实施隧道围岩构架的保护性支护。当实施围岩支护作业时,第一要注意先利用锚喷实施前期支护过程。当进行二次支护时,利用模筑水泥混凝土实施多层重合衬砌。然而锚喷围岩支护是靠喷射水泥混凝土、钢筋网状喷施水泥混凝土及锚杆组装而成的一款支护架构。喷射水泥混凝土系将加入速凝剂的水泥掺合料依托水泥喷射机及高压水融合,且在高压空气的催动下把它喷散到岩层表面,进而迅即凝固定形。进行围岩支护施工时,倘若围岩状况较好,此时需将喷射水泥混凝土过程当做对围岩支护的主导模式,而且再依托锚杆实施配合固定过程;在围岩状况不好的条件下,就要把锚杆当做围岩支护的主导方式,而且把它和喷射水泥混凝土、钢筋网状喷射水泥混凝土等方式配合运用。在对隧道围岩进行支护时运用新奥法的锚喷支护工艺,其特点是把围岩当做支撑构架的主体因素。所以,在二次砌衬支护时,基本是把它当做末期围岩的装饰面及荷载的支撑,所以,在实施二次砌衬支护实施之前,一定要对围岩的形变幅度、前期支护和隧道附近条件等展开整体性估量和评判。然而,不管是属于前期支护类型还是长久支护类型,均需利用薄壳型的柔体构架,以便在防止和降低衬砌发生形变的基础上,再尽量抑制挠曲开裂或折断。当运用新奥法施工工艺做隧道围岩保护性支护时,一定要关注隧道岩石的软硬性能,主要是由于施工隧道岩石的软硬直接决定着利用新奥法支护的不同方式。当处于软岩地层时,隧道下部地层薄,离地表较近,从而不具备承受二次分布的应力负载,况且上部土层施予较高的重量压力,其没有能力抑制施工产生的形变。所以,在进行软岩隧道支护时,如果选取柔性支护模式,即很有可能产生意外隐患,万一卸支过快即可引发坍塌后果。相对于柔软散碎围岩所浅盖着的隧道来说,绝不能运用硬岩隧道施工的新奥法模式,也就是说,不但要切实抑制好围岩所发生的形变,而且绝对禁止只进行一次性的柔性模式支护,必须在低下岩层中实施提前固化措施,且运用具备足够强度的手段实施提前保护性支护,以便能够切实保障它具备较佳的自身承载能力,最后实现稳固的目标。

2.2利用新奥法施工工艺强化隧道开挖作业过程的监测公路隧道建设的安全监测过程系整体隧道工程利用新奥法施工工艺建设的关键环节,依托对施工过程的实施监控测量,可以真正地把握住围岩的稳固性能、支护构架的应力分布及支护构架

产生形变的力学转化过程,进而更恰当地选择支护和衬砌的时间节点,以便使整体工程质量满足设计要求,切实保障整体隧道工程的安全性及良好的稳定性。所以,在隧道施工开挖作业之后,施工单位一定要实施好下面两项工作内容:

(1)针对不稳定的隧道围岩要及时实施支护过程,对于稳定性较好的围岩应确保支护的即时性,并及时地进行混凝土的喷射支护,逐一加大喷层的厚度,并添加相应的钢筋网和锚杆。初次衬砌混凝土喷射之后,应及时对喷层进行变形监测。

(2)初期支护结束之后,由于其变形相对稳定,因而应加设模板,并进行二次混凝土的衬砌。而新奥法的特点就在于集施工监测、力学计算以及经验方法等于一体,因而整个隧道的勘察、设计、施工等环节反复交叉融合,所以应在对地质进行初步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经验方法或数学计算对其进行预设计,确定支护参数,并在施工时做好监控测试系统的布置,在开挖围岩和支护过程中对其稳定性和支护现状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通过得到的这些信息对其支护作用和稳定性进行间接的描述,再将其反馈到施工过程之中,从而更加科学有效地确定开挖方案以及各项支护参数。

2.3应用新奥法施工工艺进行隊道的开挖施工

隧道开挖的方法很多,如矿山法、盾构法,掘进机法等,但爆破手段都是不可缺少的。依据爆破效果来说,优先采用光面爆破。光面爆破是利用岩石抗劈裂能力低的特点,通过采用縮小周边眼间距、严格控制周边眼方向、限制装药量、正确设置起爆顺序等措施,来避免周边眼以外的围岩受到破坏,达到预定效果。光面爆破可控制超欠挖,减少出渣量,节省衬砌混凝土量,从而加快施工进度,降低成本。

结语

隧道工程支护的基本要求范文3

关键词:下穿隧道;深基坑;围护结构;变形控制

一、项目简述

常熟市三环路快速化改造工程,是常熟市的环城立体交通体系,其中三环路与黄河路交叉口,采取主体三层的立体交通系统:空中为高架系统,地面为平交路口,地下为下穿隧道。

黄河路隧道全长730m,隧道横断面为双向六车道,采用单箱双孔结构,基坑最大开挖宽度28.4m,最大开挖深度约9.5m,基坑安全等级为一级,基坑重要性系数为1.1。

隧道采用明挖顺筑法施工,挖深≤1.5m采用放坡开挖,挖深1.5~3m采用Φ850三轴水泥搅拌桩重力式挡墙,挖深>3m采用Φ850SMW工法桩围护,搅拌桩中间插入700×300的H型钢,基坑内设置一~三道支撑,第一道支撑为钢筋混凝土支撑,第二、三道为Φ609钢管支撑。

为了确保隧道工程的顺利完成并投入使用,避免施工过程中隧道基坑出现超限变形,针对变形控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研究,并针对性的采取措施,起到了很好的施工效果和效益。

二、现状调查

黄河路是常熟市区域港区的最主要通道,交通流量巨大,因隧道施工区域处于现有道路中央,施工期间在作业面两侧分别修筑了单向两车道的交通便道。同时,隧道上部垂直相交的桥梁为49m+72m+49m挂篮施工段,挂篮主墩距离基坑的最小净距仅4.5m。

常熟地处长江下游,地下水位高,仅为地表以下0.5m。全线地质成分复杂,土层稳定性不一,地质突变明显,局部地区存在软土地基,因此围护施工及开挖施工需要克服恶劣的地质环境,围护结构施工质量要求较高,技术难度较大。

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土层扰动带来的地面沉降、基坑变形等,确保周边建(构)筑的安全,基坑开挖期间围护结构的稳定性及安全性要求非常高。

三、要点分析

(一)环境情况

黄河路隧道沿线共有3个居民小区、1个医院、若干条管线,其中有2个小区为24层高楼。为了周边建筑物、构筑物的稳定,隧道变形控制首当其冲。周边建筑物多、允许变形量小,增加了隧道基坑变形控制的难度。

(二)施工场地情况

S河路隧道与三环路高架相互垂直设置,因工期原因,隧道施工与高架施工同步进行。穿越路口处的隧道节段,是开挖深度最深的,也是基坑围护最容易发生变形的节段,围护结构变形控制难度最大。隧道围护结构变形,将直接影响到桥梁主体结构的质量,施工过程中必须密切关注隧道基坑变形对高架桥梁产生的影响,并采取针对性应对措施。

(三)围护桩施工质量

SMW工法桩作为本基坑开挖深度3m以上部分的围护结构,其施工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基坑变形的整体数据,因此必须严格把控工法桩施工质量管理,严格执行设计图纸、规范及施工方案的具体要求,从材料、机械、工艺等各方面严格管理。

另外隧道围护结构漏水是导致隧道基坑变形的重要因素,隧道渗漏水会直接导致基坑外侧的建(构)筑物变形,也会对基坑内土体造成浸泡,使基底失去其应有的支撑力和抗隆起能力,最终容易造成极为严重的坍塌事故。

(四)降水与排水

软土地基的基坑工程,水的作用尤为明显,处理不利容易发生坑底隆起、围护结构水平位移,坑外道路、管线破坏等事故,必须在基坑开挖前进行提前降水,并在施工过程中,做好明排水工作,避免基底被水浸泡。同时基底干燥,也为隧道主体结构施工创造良好的施工环境,有利于保证隧道主体结构的施工质量。

(五)土方开挖与支撑系统

深基坑开挖是隧道施工的重点难点,基坑开挖的稳定与安全一直是隧道工程最重要的控制点。土方开挖平面块段的划分、开挖深度的确定、开挖速度选择都是开挖工作的关键参数。另外支撑系统的安装于土方开挖的配合更加重要,支撑安装不及时,再好的围护结构也会出现超限变形。

四、应对措施

基于上述基坑施工周边环境、交通、场地条件的限制,必须进行系统性管理。只有全面的分析实际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针对性措施,才能保证基坑的稳定和安全。

(一)围护系统质量控制

隧道围护结构的施工质量,是隧道施工的重点,一方面,严把围护桩的施工质量,做到水泥掺量足够、打桩顺序合理、施工衔接顺畅、型钢插入到位,SMW工法桩施工质量合格,是基坑变形控制的第一要素;另一方面,做好支撑系统的安装质量及安装及时性。围檩型钢规格符合设计图纸,拼装质量合格,特别是搭接部位,焊接质量必须满足要求;除首道支撑采用钢筋混凝土支撑外,下部支撑的钢管,提前在地面拼接,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吊放至指定位置。

首先,组织SMW工法桩施工人员进行教育交底,从思想上提高施工工人的质量及安全意识;其次,加强施工过程监督,全程参与质量管理,对施工过程中不按照要求的行为进行指导改正,采取横向评比、经济处罚等措施提高管理水平,提高施工质量;最后,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取芯检测,对芯样不合格的段落,进行补桩处理,从根本上解决工法桩质量问题。

基坑的安全,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较大,尤其是对基坑土质有改变的外部环境,雨水就是其中之一,长时间的浸泡,严重的可能会导致基坑侧壁土体坍塌等事件发生,所以水的控制是隧道施工过程中另一个控制要点。

首先,做好降水工作,提前20天进行管井降水,确保将水位降低至基底一下1m以上,在基坑开挖过程中,不间断抽水,控制水位在开挖面以下。其次,做好天气预报的信息接收工作,下雨天气不进行土方开挖作业,并在雨天到来前做好相应的应急准备工作。最后,开展隧道特殊季节施工技术交底,对基坑内施工工人进行交底,播放经典案例,从思想上提高工人自我规避风险意识;同时要求施工队加强基坑积水排除工作;雨天过后,项目部要求对基坑进行全面安全检查,检查完毕后方可展开施工。

(二)交通组织

合理组织现场交通便道,交通便道尽量远离,设定交通便道安全距离为10m;施工过程中合理安排,同时加强机械设备操作人员思想意识,提高安全隐患识别能力,设定机械设备操作安全距离为2m。减少交通车辆及施工机械动载对基坑的影响。

(三)基底不良土质改良

针对隧道内局部不良地基,积极联系设计单位进行现场查验,根据软土地基的施工经验,提出处理方案,土质稍差段采用碎石土换填,土质特别差的段落采用素混凝土换填,以增加基底稳定性,减小坑底隆起变形量。

(四)基坑开挖过程控制

严格按照“时空效理论”组织施工,并遵循“开槽支撑、先撑后挖、分段分层开挖、严禁超挖”的原则,采用分层、分段挖土。每段开挖长度控制在6m左右,每层开挖深度控制3.5m以内,围檩及支撑安装时间控制在6小时以内,基坑砼垫层要求随挖随浇。

(五)加强变形监测

严格按照监测方案的要求,进行基坑变形监测,开挖前提前布点,测得第一手原始数据,并根据开挖面的开展情况,调整监测频率,开挖部位每天测2次,开挖完成后7天以上的,每天测1次,测量项目包括,围护结构沉降变形量、围护结构水平位移量、围护结构倾斜变形量、外侧土体沉降量、围护外水位变化量、坑底土体隆起量、坑外构筑物沉降及位移量等。测量数据实时播报,汇总至技术部门,用以指导现场施工。

五、结语

截至隧道主体结构施工完成,基坑SMW工法桩、钢管支撑系统已全部拆除,委托的监控单位进行了全程变形监测,报告结果表明,黄河路明挖隧道基坑围护结构沉降累计最大值为5.13mm,围护结构水平位移累计最大值为12.5mm,远小于设计图纸明确的日变形量小于3mm,总变形量小于30mm的要求。

通过现场全程跟踪管理、过程控制、技术总结和方案改进,大大节省了工期,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效益。隧道施工进度提前约50天,办公和管理成本节约12万余元,工人工资节约19.5万余元。同时,因隧道结构提前完成,使得SMW工法桩内的型钢提前拔除,型钢支撑系统提前拆除,节约了型钢及钢管支撑的租赁费用,节约成本约50万元。带来的总经济效益约为81.5万元。

经过对隧道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基坑变形要点进行的准确判断,制定了相应的应对措施及应急预案。针对各要点制定的措施在控制基坑围护变形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最终,不仅隧道工程提前完工,周边影响也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

隧道工程支护的基本要求范文4

关键词:浅埋偏压;大拱脚;软弱围岩;自稳。

1 工程慨况及地质条件

本隧道为双线电气化铁路隧道,位于右偏r=1800曲线上,线间距为4.000--4.354m,设计列车行车速度为120km/h;单面下坡,坡度为3.4‰。隧道进口里程为d3k750+740,出口里程为d3k752+600,全长1860m。出口段进洞围岩为弱膨胀土,洞身有1处浅埋,隧道最大埋深约80m,最小埋深约3m。

隧区地处盆地边缘与高原丘陵地貌的交接带,属高原丘陵地貌。隧区范围内上覆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筑碎石土,坡残积层粉质粘土,上第三系茨营组黏土(弱中膨胀土),下伏基岩泥盆系上统海口组砂岩夹页岩。寒武系中统陡坡寺组砂岩,页岩互层。

2 大拱脚台阶法施工技术

2.1 工艺原理

大拱脚台阶法施工工法是指在隧道开挖过程中将作业面分为六个开挖面,以前后六个不同的位置相互错开开挖,然后分部支护形成支护整体,缩短作业循环时间,逐步向纵深推进的作业方法。每循环进尺宜为0.6~0.8m,尽量缩短台阶长度,确保初期支护尽快闭合成环,仰拱和衬砌及时跟进,形成稳定的支护体系。

2. 2 施工工艺流程

隧道出口段为ⅴ级围岩,设计类型为ⅴ级抗震设防复合衬砌,采用大拱脚台阶法施工,其施工工艺流程图如下:

(1)利用上一循环架立的钢架施作隧道拱部φ42超前小导管,在超前支护防护下,弱爆破开挖①部施作①部周边的初期支护:初喷3cm厚c25钢纤维混凝土,铺设钢筋网片,架立钢架,钻设径向锚杆,复喷混凝土至设计厚度。

(2)弱爆破开挖②-1部施作②-1部初期支护:初喷3cm厚c25钢纤维混凝土,铺设钢筋网片,架立钢架,焊接连接钢筋,并在钢架拱脚底部紧贴钢架两侧边沿按下倾角45°搭设锁脚锚管并注浆,锁脚锚管与钢架用l型钢筋焊接牢固,钻设径向锚杆,复喷混凝土至设计厚度。施作临时仰拱,架设临时横撑a,铺设钢筋网,并喷混凝土封闭临时仰拱,同时施作临时斜撑。

(3)同②-1部施工工序,开挖及支护②-2部。②-1部与②-2部前后错开距离小于或等于4m。同时①部与②-2部距离必须小于10m。

(4)弱爆破开挖③-1部施作③-1部边墙初期支护:初喷3cm厚c25钢纤维混凝土,铺设钢筋网片,架立钢架,焊接连接钢筋,并在钢架拱脚底部紧贴钢架两侧边沿按下倾角45°搭设锁脚锚管并注浆,锁脚锚管与钢架用l型钢筋焊接牢固,钻设径向锚杆,复喷混凝土至设计厚度。

(5)同③-1部施工工序,开挖及支护③-2部。③-1部与③-2部前后错开距离小于或等于4m。同时③-2部与②-2部距离必须小于或等于10m。

(6)弱爆破开挖④部施作④部仰拱初期支护:初喷3cm厚c25混凝土,架立钢架,焊接连接钢筋,复喷c25混凝土至设计厚度。③部与④部距离必须小于或等于10m。

(7)为不影响施工机械施作,在开挖完仰拱后需搭设栈桥,栈桥长为15m,一端放置在已终凝的仰拱填充混凝土,一端放置在上③部稳定的洞渣上。绑扎ⅴ部仰拱与边墙钢筋,安装仰拱模板,测量人员测量仰拱标高,无误后灌筑混凝土,等待仰拱混凝土初凝后,灌筑仰拱填充ⅵ部至设计标高。仰拱初期支护与仰拱距离为5~10m。

(8)初期支护完成后及时进行量测,根据监控量测分析,拆除临时横撑安装环向+纵向透水盲沟铺设土工布+防水板绑扎二次衬砌钢筋并根据需要安装接地装置利用衬砌模板台车一次性灌筑ⅶ部(拱墙)混凝土。

3 施工控制要点

(1)大拱脚台阶法施工应做好工序衔接,工序安排应紧凑,严格控制开挖长度,合理确定循环进尺,开挖后立即初喷3cm厚的混凝土,以减少围岩暴露时间,避免因长时间暴露引起围岩失稳。

(2)隧道垂直方向的变形控制主要依靠两侧拱脚,拱脚的稳定程度很关键。在上部增加大拱脚钢架是为了增大拱脚的承载能力,同时在钢架拱脚底部紧贴钢架两侧边向拱脚的斜下方打设锁脚管,锁脚锚杆与

钢架利用l型钢筋焊接牢固确保钢架基础稳定,防止拱部下沉变形。

(3)大拱脚台阶法施工应严格按设计要求控制好超前小导管支护外插角,并严格按照设计规范注浆,保证隧道开挖在超前支护的保护下安全施工。

(4)根据围岩情况如需爆破时,必须坚持弱爆破,减少对围岩的扰动。

4 沉降变形控制

在隧道初期支护完成前需布设监控量测点,监控量测采用五点法,每个断面设置2条净空变化基线,1个拱顶下沉观测点,监测断面间距为5~lom,所有初读数据须在开挖后12h内测读,量测频次严格按照规范bgl0121—2007《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的要求执行。根据施工经验和现场采集的数据对比分析,隧道围岩达到基本稳定条件为:隧道周边水平收敛速度,以及拱顶垂直位移速度明显下降;隧道周边水平收敛速度小于0.1~0.2mm/d,拱顶垂直位移速度小于0.07~0.15mm/d;隧道位移相对值已达到总相对位移量的85%~90%以上。隧道施工中监控量测的主要目的就是对初期支护实施动态管理,通过了解围岩的受力变形状态,判断隧道围岩和初期支护是否稳定和安全,及时进行信息反馈及预测预报,为施工二次衬砌提供合理施做时间和为优化支护参数提供依据,指导现场施工。

5 超前地质预报

超前地质预报方法有地质调查法、物探法及超前钻探法。根据本隧道的地质情况、风险源及风险等级可采用超前钻探法。超前钻探法即是通过超前地质钻孔了解前方即将施工段的围岩情况,是否存在裂隙水及断层带等。超前地质钻孔采用单孔水平取芯钻探法,超前探测20~30m,验证中近距离物探超前探测的异常地段,每25m一个循环,每孔长30m,钻孔是否取芯根据不同地质条件确定。

对超前预测预报所取得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和评判,并结合掌子面揭示的地质条件、围岩发展规律、趋势及前兆进行预测判断,根据其综合结果,优化施工措施,及时调整施工工法,以确保施工安全及质量保证,使工程有序高效进行。

6 结语

(1)对于软弱围岩初期支护体系需快速封闭成环,形成自稳体系。谨遵隧道施工“短进尺、强支护、早封闭、勤量测”的四项基本原则,确保施工安全进行。

(2)隧道施工应特别注重对围岩初期支护的监控量测工作。监控量测对指导施工、优化支护参数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3)根据隧道特点,特别是围岩情况复杂的隧道,要加强超前地质预报技术的应用,坚持以地质调查法为基础,加深炮孔为辅,结合超前钻孔法实现对掌子面前方30m范围内地质状况的准确预报,对指导施工和有效防止坍方起到了重要作用。

(4)大拱脚台阶法对于软弱地质铁路客运专线隧道施工是一种先进的方法,只要强化现场施工作业管理,严格按照设计和验标要求施作,可以加快施工进度,优化资源,节约成本,值得类似工程参考借鉴,在今后的施工中还需进一步总结和提升,使得该工法更好地促进隧道施工技术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铁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 ;

[2]《铁路隧道施工技术指南》(tz204-2008);

隧道工程支护的基本要求范文5

关键词:三台阶七步开挖法 大断面 浅埋 施工工艺

0 引言

三台阶法又称弧形导坑留核心土法。上部留核心土可以支挡开挖工作面,利于及时施做拱部初期支护增强开挖工作面稳定。核心土及下部开挖在拱部初期支护下进行,施工安全性较好。三台阶开挖法能及早的使支护结构形成闭合断面,更利于控制隧道的内空变位速度和变位量,更利于控制地表下沉量。实际施工中,台阶长度可根据需要适当调整。

下面以老寨隧道为工程实例,详细介绍三台阶开挖法在软岩隧道中的应用。

1 工程概况

老寨隧道为分离式隧道,左幅隧道起讫桩号为ZK38+425~ZK38+870,L=445m,最大埋深约83m;右幅隧道起讫桩号为YK38+440~YK37+815,L=375m,最大埋深约75m。隧道区地处贵州高原东南部山区向广西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隧道位于从江县独洞乡北西1.10km处,因处于黔东南山区,交通条件较差。

区域内地下水为基岩裂隙水,地下水主要靠大气降水沿岩层层面及风化节理面垂直下渗补给。雨季,大气降水一部分顺坡面向东运移向地势低洼处的冲沟两侧以散状径流排泄,一部分向西运移向地势低洼处的冲沟两侧以散状形式径流排泄。隧道区基岩风化节理裂隙发育,且存在东、西冲沟内两侧地下散水排泄,雨季可能出现突发性涌水。地表未见泉点出露。隧道区内岩性组合较简单,场地稳定性较好,隧道出口左幅存在一定偏压,经处理后适宜隧道建设。

2 施工方案与方法确定

如果施工断面大,则一定要根据施工原则选择合理的施工方案,即重地质、管超前、短开挖、强支护、快封闭、早成环,我们主要采用三台阶七步开挖法进行老寨隧道的开挖。

三台阶七步开挖法进行隧道开挖,主要包括上、中、下台阶及仰拱四项分部工程,前后左右7个不同的开挖面相互错开同时开挖,构成整体的支护,以节省作业循环时间,尽快向纵深挖掘。拱部进行环形开挖将中部的核心土留出来,使掌子面保持稳定状态。另外,中、下部的开挖同样也采用环形开挖的方法,预留中部土体,以稳定掌子面。下面简要分析三台阶七步开挖法的特点:

2.1 施工空间大,多个作业面中大型施工机械可平行施工,工作效率高。可采用挖掘机对于有的软岩地段的下半部断面进行开挖,无需爆破,尽量不对围岩造成太大的扰动。

2.2 有的隧道工程处于地质构造比较复杂的地段,施工时要适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施工方案,尽量不拖延施工进度。

2.3 适应多种断面形式和不同跨度,初期支护工序操作便捷。

2.4 混凝土仰拱超前施作,便于初期支护及时闭合不承载。

2.5 为取得预期的施工效果,应全断面一次施作防水层和灌筑混凝土衬砌。

2.6 对设备没有特殊的要求,操作性强,节省建设资金,可广泛应用到开挖施工中。

2.7 当围岩变形较大或突变时,可尽快调整闭合时间。

对施工方案进行分析比选之后,最后决定通过三台阶七步开挖法进行老寨隧道的开挖施工。

3 施工工艺

3.1 工艺要求

3.1.1 本隧道穿越Ⅵ、Ⅴ、Ⅳ级围岩,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复杂,隧道系统锚杆选用D25中空注浆锚杆,锚杆必须设置垫板,施工时锚杆垫板必须与围岩密贴。

3.1.2 钢支撑尺寸圆顺,架立准确,且密贴围岩,其横向和高程允许偏差±50mm,垂直度允许偏差±2°。

3.1.3 喷射混凝土采用湿喷工艺。

3.1.4 二次衬砌施作时必须先浇筑仰拱,然后进行拱、墙部二次衬砌浇筑。

3.1.5 二次衬砌浇筑应采用模板台车泵送混凝土整体浇筑,以保证二次衬砌的密实。

3.1.6 小导管注浆压力为0.5~1MPa,管棚注浆压力为1~2MPa,压力稳定时间为1~5分钟,浆液配合比及注浆量可根据现场地质情况酌情调整。

3.1.7 防排水严格执行《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1),防水板接头要严格密封并充气,采用标准荷载检测,各类施工缝、沉降缝防水构造安装准确、到位。

3.1.8 施工过程中加强监控量测,及时分析处理数据,调整支护参数。

3.1.9 左幅隧道榕江段应按照相关设计图对边仰坡及挡墙、护拱等施作后方可进洞。

3.2 工艺原理

通过三台阶七步开挖法进行隧道开挖施工,主要采用弧形导坑开挖预留核心土的施工方案,它包括上、中、下三个台阶七个开挖面;同时,采用沿隧道纵向错开和平行推进的方法进行各个分部工程的开挖和支护施工。

3.3 工艺流程

3.4 三台阶七步开挖法施工步骤

3.4.1 上部弧形导坑开挖:进行拱部超前支护后,采用环向开挖的方法开挖上部弧形导坑,并预留3~5m的核心土,核心土的宽度最好是隧道开挖宽度的1/3~1/2。按初期支护钢架之间的距离确定开挖循环进尺的长度,并将其控制在1.5m以内,开挖后尽快初喷3~5cm混凝土。上台阶开挖后尽快开始喷、锚、网系统支护的施工,同时架设钢架,钢架拱脚往上30cm的地方要打设锁脚锚杆,注意使其与钢架两侧贴紧,根据厚度要求进行混凝土的覆喷。

3.4.2 左、右侧阶开挖:开挖进尺必须按照初期支护钢架之间的距离而定,一般要控制在1.5m以内,高度不得超过3~3.5m,左侧台阶与右侧台阶应错开2~3m的距离,开挖后要初喷3~5cm混凝土,还要尽快开展喷、锚、网系统支护施工,接长钢架,在钢架墙脚向上30cm的地方,按30°的下倾角紧贴钢架两侧打设锁脚锚杆,钢架和锁脚锚杆的焊接要牢固可靠,最后根据施工要求复喷混凝土。

3.4.3 左、右侧下台阶开挖:按初期支护钢架之间的距离来确定开挖进尺的长度,且不得超过1.5m的既定范围,开挖时保持3~3.5m的高度,左侧台阶与右侧台阶错开2m~3m,开挖后尽早初喷3~5cm混凝土,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开始喷、锚、网系统支护施工,接长钢架,在钢架墙脚向上30cm的地方,紧贴钢架两侧边沿按下倾角30°打设锁脚锚杆,要牢固焊接锁脚锚杆和钢架,再按厚度要求完成混凝土的复喷。

3.4.4 上、中、下台阶预留核心土:上、中、下台阶开挖时要预留核心土,且各个台阶开挖进尺长度要和循环进尺长度相同。

3.4.5 隧底开挖:每循环开挖长度最好是2~3m,开挖后尽快进行仰拱初期支护的施工,两个隧底开挖和支护循环结束以后,就开始仰拱的开挖,并将仰拱分段长度控制在4~6m。

3.5 三台阶七步开挖法施工注意事项

3.5.1 采用三台阶七步开挖法施工的隧道,应将超前地质预报纳入施工工序,及早封闭成环以保证施工安全。

3.5.2 施工中,为避免围岩松弛,提高隧道开挖施工的安全系数,应提前了解当地的水文地质状况,根据设计规范做好超前支护。断层、破碎带等某些施工地段地层自稳性不好,需要根据施工要求加强超前支护。

3.5.3 采用三台阶七步开挖法进行隧道开挖施工必须注意以下几点:①以机械开挖为主,需要时强辅以弱爆破;②弧形导坑的开挖必须顺着开挖轮廓线环向进行,同时预留核心土,开挖后还要及时进行支护施工。③采取平行开挖的方法进行其余分步的开挖,初期支护也要平行施作,以确保其紧密衔接,然后封闭成环。④结束下台阶的开挖后及时进行仰拱开挖,使其尽快封闭成环,构成整体支护。⑤实时监控开挖过程,对支护参数进行合理的调整,并预留变形量,提高施工的安全系数。⑥为避免拱墙脚基础被地下水浸泡,洞内必须设有临时防排水系统。

4 施工安全、质量控制措施

4.1 洞顶、洞口防排水系统要在隧道进洞前就设置妥当。铺砌洞口和洞顶的排水沟,并用砂浆抹面,以免下渗的施工用水及地表水对结构安全造成破坏。

4.2 运用三台阶七步开挖法开展隧道施工活动,为防止长时间暴露而影响围岩稳定性,上下工序必须紧密衔接。

4.3 台阶不宜过长,开挖时要预留3~5m的核心土,其宽度最好占隧道开挖宽度的1/3~1/2。

4.4 运用三台阶七步开挖法进行隧道开挖,必须按设计要求确定开挖长度,一般控制在1.5m以内,循环进尺长度要按实际围岩地质状况而定;开挖后初喷3~5cm混凝土,避免围岩长时间暴露。

4.5 超前支护必须符合施工要求,其外插角的控制是重点,按注浆工艺加固地层,做好超前支护后再进行隧道开挖。

4.6 中、下台阶左、右侧错开2~3m再开挖,不允许对开。

4.7 人工开挖隧道四周预留的30cm的地方,然后用机械进行其余部位的开挖;开挖时通过弱爆破的方法进行局部爆破,为避免对围岩造成大的扰动,注意不要超挖。

4.8 根据施工要求制作钢架。在坚实基面上架设钢架,注意不要用虚碴回填拱(墙)脚或使其悬空,牢固焊接锁脚锚杆(管)和钢架。

4.9 超挖的部分一定要回填密实,初期支护背后不允许有空洞。为确保围岩和初期支护密贴,也可采用注浆回填。

4.10 开挖时可通过扩大拱(墙)脚初期支护基础,安装拱(墙)脚槽钢垫板和钢架拱(墙)脚部位纵向连接筋、加强拱(墙)脚承载力、增设拱(墙)脚锁脚锚杆(管)等施工方法对变形进行有效的控制。

4.11 根据施工要求严格进行监测工作,并参照监测数据对支护参数做出适当的调整,合理安排二次衬砌的施作时间,推行信息化施工管理。

4.12 隧道施工应加强洞内通风,作业环境应符合职业健康及安全标准。

4.13 进一步完善洞内临时防排水系统,注意防止拱(墙)脚被积水浸泡或隧道开挖现场积水漫流而影响基底承载力。反坡施工时,应设置集水坑将水集中抽排。如果地层含水较多,最好在上台阶开挖工作面周围增设一条横向水沟,使水沿两侧的排水沟或由隧道中部排出;还可以结合井点降水等方法,使地下水位下降到隧道仰拱以下,以确保正常开展施工活动。

5 监控量测

隧道按照《喷锚构筑法技术规范》的要求以量测资料为基础及时修正初期支护参数,实施动态设计、施工。围岩量测采用BJSD-2型激光隧道限界检测断面仪和NA28水准仪等进行周边水平收敛和拱顶下沉量测。将洞内外观察、净空水平收敛量测和拱顶下沉量测列为必测项目,必要时在隧底增设隧底上鼓量测及地表沉降量测项目。量测断面间距5~10m。

6 结语

对大断面浅埋偏压隧道施工特点进行分析之后,根据理论计算,施工单位决定利用三台阶七步开挖法开挖老寨隧道。这种施工方法后帮助施工单位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施工中有助于对各道工序进行有效的控制,提高了作业安全系数、保证工期的前提下,也取得了预期的施工效果;施工月平均进尺85m,真正做到了大断面隧道快速掘进。这项工程也能为其他地质复杂的大断面软岩隧道开挖提供有借鉴价值的资料。

参考文献:

隧道工程支护的基本要求范文6

关键词:路桥隧道工程;开挖支护施工;要点分析

1路桥隧道工程的开挖施工技术分析

1.1隧道开挖施工要点

路桥隧道工程相较于其他工程而言,所面临的地质条件更为复杂,因此在实施开挖技术之前,应对施工场地的围岩类型、地应力以及地下水资源的分布等情况进行细致的勘察,并依据勘察结果制定出科学且合理的路桥隧道工程开挖施工工艺及使用流程,从工程地质环境以及围岩具体情况入手,对施工方案进行进一步的调整、修订与完善。就目前来看,路桥隧道工程开挖技术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第一,全断层开挖法,主要指依据路桥隧道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实现一次爆破成型,并再利用锚固支护与二次衬砌的方式进行施工。全断面层开挖法更加适用于整体性较好的围岩结构中。同时,在实施路桥隧道工程全断面层开挖法的过程中,也需配合一些大型施工设备,并使其能够符合隧道长度以及施工区段长度,切实提升路桥隧道工程施工期间的经济效益。在京沈客专朝阳隧道施工中采用了全断面三臂凿岩台车进行钻爆和机械手湿喷工艺进行初支施工。第二,台阶开挖法。由全断面层开挖法衍生出的一种新型施工方式,通常被应用在围岩结构开挖阶段到支护阶段维持稳定形态的地层中。就目前来看,台阶开挖法已经被广泛应用在大部分路桥隧道工程中。依据台阶的具体长度,可分为长台阶法、短台阶法以及超短台阶法,因此这就要求相关人员能够从初期支护形成闭合断面围岩稳定性以及上部施工开挖支护环节施工场地对设备的需求入手,从根本上提升路桥隧道工程中机械设备的利用率。同时,应用台阶施工方式对施工调整度较小,在围岩结构出现问题时,也可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提升施工安全性。但利用台阶开挖法也有一定的弊端,即施工工序较多,不利于整体施工效率的提升。在京沈客专辽西隧道和同盛隧道的弱围岩施工中施工中,广泛采用了三台阶七步开挖施工工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于围岩结构稳定性较差的路桥隧道工程而言,也可使用导坑法开挖施工技术,在工程正式施工之前采用挂网锚喷支护、钢结构支护,提升路桥隧道工程整体施工过程中的质量及效率。但是就导坑法施工而言,有逐步被三台阶七步开挖取得的趋势,施工现场真正使用导坑法施工的正在逐步减少。

1.2隧道开挖方式的选择

在路桥隧道工程开挖施工过程中,为减低对周围围岩的干扰率,应对开挖及掘进方式进行择优选择,提升挖掘总体进度,保证工程整体稳定性及安全性。同时,在工程开挖及施工方式选择期间,也应结合施工场地围岩地质条件以及变化,结合隧道围岩类别及断面的尺寸,对开挖方式进行系统的整合。施工中和设计积极沟通,动态管理,及时根据围岩情况变更调整开挖方式,确保施工安全。

2路桥隧道工程支护施工技术分析

2.1混凝土喷射技术

为从根本上提升路桥隧道工程支护施工的质量,施工人员在喷射混凝土的过程中也应注重围岩结构整体的咬合及镶嵌作用,将裂缝分割的岩块体重新粘结起来,从而更好防止围岩结构的松动,有效减应力相对集中的问题发生。不仅如此,在隧道围岩结构表面产生一定的抗剪力,将围岩始终保持在相对稳定的三轴应力状态下,并使所喷射混凝土结构表面自身刚度对不稳定结构起到稳固及抵抗的作用。不仅如此,在应用其他支护方式的过程中,也可结合混凝土喷射技术,共同承担支护结构的荷载力,避免结构发生变形的情况。京沈客专全线采用了大型机械手湿喷技术,不仅大大加快了喷射速度,也明显保证了喷射混凝土强度,在国内是首条全线推广湿喷技术的大型工程项目。

2.2锚杆支护技术

为从根本上提升路桥隧道工程周围结构的稳定性,现阶段施工人员也可采用向岩石土层打入锚杆的方式,向周围结构施加压力,并使其从原有二轴应力的状态转变为三轴应力的状态,从而更加有效的控制隧道围岩结构刚性恶化的问题发生。不仅如此,此种方式也可被应用在松动区域的围岩结构中。隧道岩土体内部的锚杆起到了被约束变形的加固作用,并形成了能够承担起外部荷载岩土承载构件,在原有基础上提升了路桥隧道工程整体的稳定性。

2.3钢筋网设置

一般情况下,钢筋网与锚杆施工应同时进行。在路桥隧道工程中布设锚杆结构时,应选择适当的距离。锚杆结构对于周围岩土体的约束力相对薄弱,设置相应的钢筋网结构后,提升了隧道围岩结构的稳定性,降低了坍塌的风险性,使其保持在三轴应力的状态之下也必须受到施工人员的高度重视。

2.4钢架结构

在路桥隧道工程钢架支护施工的过程中,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第一,钢架施工。在钢架加工过程中,加工厂下料分节焊接制成,因此需保证钢架的弧度与尺寸应符合工程设计方案中的具体参数,每节钢架都需要利用连接板连接。钢架安装应严格控制其内部轮廓的尺寸,结合工程的具体需求,预留一定沉降量。不仅如此,钢架与围岩结构之间所产生的空隙利用喷射混凝土填充,保证支护结构与围岩结构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降低围岩结构的变形几率,以更好的形成整体受力结构。第二,大拱脚钢架设计施工。在对稳定性较差的围岩结构进行施工过程中,为确保开挖下台阶时上台阶机结构稳定,相关工作人员应注重在上台阶结构设置大拱脚钢架,并集合人工修造技术,扩大拱脚。大拱脚钢架施工技术适用于路桥隧道工程中的大多数支护手段,但对于薄层页岩等的地质条件实用性的较差,因此在应用此项施工技术的过程中,需结合工程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3提升路桥隧道工程开挖支护施工有效性的措施

3.1完善路桥隧道工程的开挖支护技术设计理念

以新建铁路北京至沈阳客运专线辽宁段TJ-2为例,该工程均位于辽宁省凌源市境内。主要工程数量为路基20段长2.777km,桥梁10座5.516km,隧道10座20.056km,隧道部分地段位于断层上。就该工程的开挖支护技术应用现状来看,虽然其为路桥隧道工程施工的安全性带来了巨大的保障,但这中间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亟待施工工作者的解决。不仅如此,在实际的施工工作中,开挖支护施工技术也应随着时代的潮流不断完善开挖技术及支部结构设计的理念,让其不断朝向更加系统与科学的方向前进,以有效提升路桥隧道工程施工阶段的安全性,进一步巩固路桥隧道工程在社会市场经济中所占据的主要地位。具体而言,针对工程内容及特征,制定出合理的设计方案,基于实际施工情况,对设计方案中关于开挖及支护作业流程进行动态管理。

3.2强化路桥隧道工程开挖支护设计监督工作

在国民经济消费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对于自身出行的安全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现阶段的施工工作者就要以强化开挖支护设计的监督工作作为企业发展的立足点,不断完善与优化开挖支护施工设计方案内的不足之处,有效整合路桥隧道在设计过程中生成的参数数据,并做好提升相关施工工作者综合素质的工作,以进一步推进工程的稳定发展。

3.3注重开挖支护设计信息化管理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在路桥隧道工程开挖支护设计管理期间,也可构建起一个实现工程各部门信息共享的信息系统,将开挖及支护施工期间具体流程及存在问题录到计算机系统中,通过多角度对造成此问题发生的因素进行整合与分析。与此同时,在开挖支护设计期间,也可实现基于信息系统中的BIM软件,构建起路桥隧道三维模型,进行更加完备的施工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