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药工程的发展史范例6篇

制药工程的发展史

制药工程的发展史范文1

[关键词]博物馆 中医药文化 福建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0-0065-01

中医药博物馆在发挥教学课堂与科研平台作用的同时,其服务社会与弘扬中医药文化的作用日益显现。本文回顾我馆建设过程,对相关管理问题,做一些思考。

一、建馆历史与特色介绍

我校1986年创建中国医史陈列馆,占地约150㎡,展品以医药文物、医家脱胎头像、古医籍、医家画像等为主。2004年根据教学的需要,又建成福建医史陈列室。占地约100㎡,展出福建医史图片60余幅,展品200余件,既系统反映了福建省医学发展的历史概貌,又介绍历代名医的主要成就,为学院医史教学创造较好的条件。

2005年学校考虑到教育教学与弘扬中医药文化的需要,开始筹建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并于2007年11月建成对外开放,由医史教研室主任兼任馆长。展馆总占地约5000㎡,由原中国医史陈列馆、福建医史陈列室、针灸陈列室、中药标本室等整合而成,并增加大量展品,分医史馆(包含中医通史及闽台中医药文化分馆)、中药馆两部分,并新增茶医缘展馆,展示茶与中医药文化。

闽台中医药文化部分有5个展区,系统介绍福建医学发展与成就,著名医家、地方特色医药,闽台中医药交流等内容。其中,古代部分包括福建远古人类遗迹与医药卫生有关考古成果,泉州湾宋代沉船出土的香料药物及沉船模型,两岸共同的民间信仰“保生大帝”与“妈祖”等相关史料。医家有东汉“杏林始祖”董奉,北宋苏颂、杨士瀛、宋慈,清代陈修园等,以及眼科、产科牌匾及出诊药箱等实物。近代部分包括闽华侨医药卫生史、教会医院、闽西苏区医药卫生史迹、中医教育、医学期刊等文物图照。现代部分介绍福建特色中成药,福建特色民间医疗技术,林如高骨伤科、陈氏儿科、孙氏妇科、萧氏外科等福州世代中医,以及上世纪50年代老中医朱梅南生前使用过的文房四宝及亲手书画稿。闽台医药交流主要介绍两岸医药的源流关系,医药教育交流往来的史料。台湾地区重要展品有陈立夫手迹“乐育英才,以建国家”、上世纪80年代台北中医师公会赠我校张仲景青铜塑像等。

二、建设与发展的思路

博物馆的建设与管理依托学院医学史教研室,随着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博物馆的工作量与职责,也日益加重,其服务定位与管理体制需要理顺。

(一)服务定位

作为高校博物馆,服务对象首先是师生,其次是地方社会公众与海内外来宾。所以服务定位应是:以弘扬中医药文化为目标,为中医教学、科研与科学普及工作服务,而闽台医药文化为地方特色,更应发挥其在两岸医药交流方面的作用。我校博物馆已被列为省、市科普教育基地,并受到多家媒体的报道,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访客,每年都有大量的中学生及退休老干部来馆参观,确实履行了为社会服务,弘扬中医药文化的服务定位。

(二)内涵建设

1.展品信息的挖掘与展示更新。文物最吸引人的是其背后蕴含的故事,应重视展品的信息挖掘,充分掌握其来源信息与内在的文化内涵。如我馆收藏的一件清代中药榨汁机,式样古朴精致,该展品为澳大利亚华侨所捐赠,是早年其先辈从国内带出,不仅可用做中药加工工具欣赏,而且富有中外医药交流的象征意义。展示应定期更新,如果展品陈列长期不变,便会使人枯燥,兴趣下降,因此,有必要建立展品的定期更新制度。另外,展品如何设计展示能更生动、更贴近参观者,应做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2.展品的维护与管理。在日常工作中,如果管理不善,会因人为因素或其他原因,导致展品的遗失、损耗等问题,需建立维护与管理制度。相关人员应进行培训,熟悉展品的属性及保护条件,进行妥善的维护。同时应建立展品定期检查制度,以便监督维护。如字画、古籍类展品,应进行定期检查除虫,展柜内及库存保管地方最好以樟木类防虫材料,并做适当干燥处理。

3.管理体制的梳理。博物馆需要专门人员来保证工作的正常运转,因此必须设置相应的岗位,给予相应的待遇,从而履行相应的职责。我馆成立至今,均是由医史教研室老师兼任日常管理工作,工作并未在年终考核与工作量核算中进行体现,责任与义务不对等,使相关教师的积极性受到影响。因此,应及早落实博物馆相关人员的岗位问题,促进博物馆日常管理的健康发展。

制药工程的发展史范文2

关键词:炸药化工 发展历程 概要

中图分类号:F40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5-074-01

人们常说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科学技术能够帮助人类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发展,但是它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对于炸药化工就非常适合这句话,目前,炸药已经被广泛运用,炸药不再是以一种符号存在,炸药已经被运用到很多领域,不在仅存于军事行业,还应用于工农业的发展,在化学物质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我国的化学工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它的问世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战争方式,对人类起着很大的作用,接下来本文就对炸药化工的发展历程做出一些简单的介绍。

炸药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思想结晶,炸药的起源有着2000多年的发展史,特别是近百年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炸药的威力,越来越的人员利用炸药来作为科学技术进行研究,因为炸药会因为受到外界的因素,产生剧烈的化学反应,然后对外界的物体产生严重的破坏,目前,炸药在我国的运用越来越广泛,炸药已经在我国的现代科技广泛地应用,并随着军事、采矿、化学工业领域技术不断地发展,间接地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一、我国火炸药的发展历程

1.我国火炸药的问世。火炸药已经诞生了1000余年,直到19世纪末,火炸药只有一种黑火药,火炸药的发展有一个漫长的发展史,被誉为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就有黑火药,它的问世开创了自供氧物系,也是高功率化学运用的先驱,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19世纪后半期,现代火炸药工业开始形成,直到现在已经有了100多年的发展史,火炸药已经成为现代武器和交通建设方面所离不开的一种能源,它的作用和原子能、电能,有着同样的重要意义,在推动社会的发展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

2.黑火药时期。黑火药的发明经历了一个很漫长的发展史,大概有500多年的发展历程,黑火药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中扮演者一个重要的角色,它被运用于军事领域,制造出各种的炸药和火器,黑火药的发明是在我国战国至东汉时期,在古代,我国非常流行炼丹术,我国炼丹家在炼丹时无意中发现的,在唐朝时期,黑火药的发展已经接近成熟,黑火药所具备的爆炸性已经被炼丹家所了解,刚开始,黑火药适用于医疗方面,在我国的发展史上,李时珍曾在《本草纲目》中就已经提到,从这里可以看出火药的开始是运用于医疗方面,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黑火药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唐朝晚期人们已经把火药应用于进攻敌人。在宋代时,黑火药的威力已经很大,并且生产量也很大,黑火药发展到明朝时火药的生产与配方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3.黑火药的进一步发展。13世纪时火药开始进一步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到17世纪,人们开始用火药填炮弹和用于矿山爆破硬煤,直到1860年以后,黑火药又制成很多个孔粒状和六棱体,在原来的基础上改善了弹道性能,到19世纪末时黑火药的问世已经达到了1000余年。

二、近代火炸药化学的工业时期

1.新型炸药的开发。近代的火炸药化工已经属于大功率化学能源,已经广泛应用于军事武器与工业,中国从1959年研制浆状炸药和乳化以来,发展得非常迅速,它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炸药体系为军事所用。

2.未来的发展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生活水平的进步,在未来炸药的发展要求越来越高,要满足它的环保、经济效益功能,还要满足美观功能,所以必须要加强研制低易损性炸药,积极发展燃料炸药,对损坏的炸药进行安全性销毁,避免出现不必要的事故。

三、小结

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学习经验,对我国炸药化工的发展历程概要展开了研究与探讨。要正确地认识炸药与化学发展之间的关系,炸药化工在未来将影响人类社会的进程,所以我们应该加大对炸药化工的重视,但炸药研制技术工作的疏导是一项比较有复杂性的工作,炸药化工工作不仅需要技术员工自身的努力就够了,还需要炸药化工企业部门的重视,只有炸药化工部门真正重视技术员工们的研制过程,使技术员工真正投入于研制工作,才能让员工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所以希望有关部门能够积极对炸药化工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工作给予重视,并且对有关好的建议给予采纳,让炸药化工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何楠,吴龙祥.我国乳化炸药工艺及设备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爆破器材,2006(3)

[2] 云庆夏.国外矿用工业炸药[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75

(作者单位:黑龙江海外民爆化工有限公司木兰分公司 黑龙江木兰 151900)

制药工程的发展史范文3

道地药材是指在一特定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的地域内所产的药材,且生产较为集中,栽培技术、采收加工也都有一定的讲究,以致较同种药材在其他地区所产者品质佳、疗效好[1]。道地药材的形成与我国特有的地理文化背景及中医药理论有关,世界其他民族和国家均未见到道地药材的提法[2]。道地药材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发展过程中历经岁月沧桑而保存传承下来,不仅承载着漫长的历史文化,还包涵着中华民族特定的生态观和环境观,至今在我国社会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道地药材作为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其重要的经济价值日益凸显,但文化价值则被忽视。因此,深入剖析道地药材的文化价值并解析其文化特性,在此基础上揭示出道地药材文化的传承意义,对于如何选择道地药材的保护路径和模式将产生积极的启示,同时对如何保护好不同类型的传统知识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1 道地药材的文化价值

道地药材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深受中国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影响,“天药合一”的道地观切合“天人合一”的古老哲学思想,表现出人与自然的辩证逻辑和辩证观念。道地药材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不但反映了中医对病机、病因乃至“证”的深刻认识,更全面体现出中医药传统文化对药物性质、功效及其不良反应等问题的全面认知,是传统医学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而道地药材文化延续至今,药用价值愈加显现,成为中华传统文化长盛不衰的象征之一。虽然在道地药材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充满了概念的更替、制度的变迁以及观念的演进,却映射出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发展轨迹。道地药材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沃土,保留着形成民族身份的原生状态以及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等,展现出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精神性生存价值。

2 道地药材的文化特性

2.1 传统稳定性

道地药材溯源于我国原始先民的创造,流传于漫长的农耕文化社会环境中,其原本是一种典型的地域文化,具有强烈的地域性特征和民族特色。道地药材的概念最早可追溯至西汉年间,《神农本草经》中所述“土地所出,真伪新陈,并各有法”,即强调了区分产地,讲究地道的重要性。该书收载了大量的先秦药物知识,于各药条后一般不注明产地,但从药名所示,却可看出若干药物与产地的联系。书中所载的365种药物中,不少从药名上看就带有地道色彩,如巴戟天、蜀椒、蜀枣(山茱萸别

名)、秦椒、秦皮、吴茱萸、阿胶、代赭石等。巴、蜀、秦、吴、阿、代都是地名简称。而随着历史上产地变迁、资源融合甚至行政区划设置的改变,道地药材在空间上表现出聚集的态势,与特定区域紧密联系。如著名的“四大怀药”即指产于古怀庆府所辖的博爱、武陟、孟县、沁阳等地的地黄、山药、牛膝、菊花;以“浙八味”(玄参、麦冬、白术、浙贝母、延胡索、白芍、郁金、菊花)为代表的浙江产道地药材基本上分布在宁(波)绍(兴)平原和北部太湖流域。道地药材文化在历经时间流转、空间迁移和社会变革后仍然包涵着被人们忽视或忘却的文化记忆,承载着中华文化独特的内涵与意义。道地药材在传承过程中,尽管有的产地甚至来源都有所变化,但其主要内容和精神保持不变。这种相对固定的内容和精神,构成了道地药材的传统特性,形成传统中医药的特定文化品质。道地药材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应变能力,与作为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其他部分相比,呈现出更强的稳定性。一般道地药材形成的时间都甚为久远。如上述道地药材的命名中,巴、蜀、秦、吴、东阿、代州都是西周前后的古国地名,沿用至今已经有数千年之久。虽然中华民族在历史上饱经战乱,人文不断变迁,尤其是近现代社会激烈变革,受到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但道地药材一直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与其历史传统一脉相承。应当说,历史的洗礼愈加赋予道地药材无限的品质魅力,这也正是我们珍视道地药材文化的重要原因。

2.2 价值延续性

道地药材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自然延续下来的,与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生产与生活方式的自然演进共同进步和发展。由于道地药材文化中包含着历史上不同时期生产力发展状况、科学技术发展程度、人类创造能力和认识水平的原生态保留、反映和总结,因此,在大多数人类生活区域都已面临不同程度的消亡危险时,道地药材文化所独有的科学价值使其在本质上属于可无限延续下去的文化类型。道地药材文化中蕴涵了大量的自然、人文及社会等学科知识,是现代医药创新的源泉之一,也是传统中医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现代研究表明,同一种药材由于产地不同,质量确有差异,外观、性状、作用也有所不同。如广州产穿心莲抗菌作用远较福建、安徽产者为优;四川绵阳、三台产的川麦冬与浙江余姚浒山产的杭麦冬相比,不仅块根短小,中央木心细弱不易抽出,皮薄嫩,而且味微甘,嚼之粘性差;黄芪的道地产区在山西,而湖北引种的黄芪植株较高大、根部分枝多质硬、味不甜而微苦,且不含微量元素硒[3]。又如,道地药材的独特、优良的加工技术保证“道地性”具有不可替代性。在道地药材产区形成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加工技术和经验,这些技术和经验保证了道地药材与非道地药材的品质差异,形成自己的道地性优势。如川附子的加工,通过用胆巴水浸泡、煮沸、水漂、染色等步骤制成盐附子、黑顺片、黄附片等品种,制成的加工品毒性低、品质优[4]。

2.3 时代应变性

道地药材在漫长的历史传承过程中,以滚雪球的方式吸纳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传承主题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呈现出时代应变性,这种发展变化仍在进行并将延续下去。道地药材中不乏有外来药材的引种,如西洋参、西红花、马钱子、丁香、胡椒等。这在侧面也反映出道地药材文化并不是狭隘的地理概念,而是具有兼容并收的特点,能够主动吸纳其他文化中积极的因素并转化到已有的文化价值体系中,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和持续的创新能力。文化的变异性在道地药材的发展过程中更多地表现为道地药材文化的持续创新。此外,道地药材产区变迁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道地药材文化呈现出变异性。如上党人参转为辽参,抚芍转为川芍,陕西的甘遂转至山西,安徽的白头翁转至东北等。这种道地药材的变异,或因发现比原来更佳的新产区,或因原来的产区产量减少而无实际价值,或因人为的滥采滥伐而使资源枯竭等,使原有的最佳产地变成了历史,人们又寻找开发药材的新的最佳产地。和其他事物的发展一样,道地药材在历史上就是这样不断更新、不断演化、不断发展的[5]。

2.4 表现形式多样性

道地药材的一般表述实际上指道地药材的物质载体,即质优效佳的特定地域的药材商品;这仅是道地药材的有形表达,而无形表达应该是道地药材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医药界对道地药材的论述通常是基于有形性的认识,而对于道地药材文化而言,更多地应该强调对其无形性的认识。但就一种具体的道地药材而言,有形表达和无形表达常常是无法分离的,必须从整体上去全面认识和研究它。道地药材文化的表现形式呈现多元化的特点,不仅包括有形的物态药材商品,也包括无形的生态观和环境观、对传统诊疗方式的信仰以及独特的炮制加工技艺等。在传承方式上,既有历代本草的文字记载,也有代代相传的口传心授。道地药材文化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更多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观念。同是六味地黄丸,由于河南宛西制药有限公司坚持采用道地药材入药,选用了铜陵凤丹皮、温县怀山药、伏牛山山茱萸、建瓯泽泻、金寨茯苓、武陟怀地黄,其售价和销售量就远高于其他厂家的同类产品,在市场上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

3 道地药材传承的文化意义

首先,道地药材不仅因其药材商品的物质载体属于物质文化的范畴,更因其内蕴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可以被归到精神文化的范畴。其二,由于文化的传承并非文化传统的简单延续或单向传递,而是通过文化的生产和消费得以实现的沉淀过程。道地药材文化恰恰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生产方式以及人们的社会心理,时至今日,道地药材仍然是制药业、食品业、化妆品业等产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而且在医药科技创新中发挥出重要的先导作用。对于亿万中国人而言,道地药材文化不仅传递着技术的文明,更是一种延续几千年的特定生活方式。其三,道地药材对于传统中医药临床疗效的独特意义,对于文化多样性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道地药材的功效不仅在于能够帮助患者从病痛中解脱,更意味着一种人文价值的回归和精神心灵的抚慰。在某种意义上,认同道地药材文化,就是承认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思想权利和价值选择权利,是对文化生态平衡的切实维护。

4 道地药材保护的路径选择

道地药材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创造的知识产品,是其长期以来智力劳动和精神生产的产物,蕴涵了大量的自然、人文及社会等学科的知识,是现代医药创新的源泉之一。道地药材在历史、文化、精神、科学以及经济等方面所表现的价值,均与知识产权有着密切联系。道地药材在特定的区域、群体中世代传承,不断创新,与现行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必然存在一定的联系和共性。道地药材文化表现出诸多典型的知识产权特征,如无形性、地域性、可复制性等。更为重要的是,当前道地药材文化的损害越来越多地表现为道地药材知识产权利益的流失。由于道地药材文化法律保护的缺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道地药材的概念被滥用、传统炮制工艺濒临失传、道地产区无法分享道地药材在商业利用中的衍生利益等一系列问题,因而使得道地药材伪品泛滥和质量下降,最终的结果将导致外部社会对道地药材的来源、内涵及其他本质特征产生错误认识。这不仅会切断特定群体同自己文化成果之间的身份联系,使自己的文化贡献被主流社会所遗忘,而且在外部社会公众中形成了对道地药材的负面文化印象。因此,运用知识产权制度对道地药材进行法律保护势在必行。

5 道地药材文化的知识产权保护模式及措施

根据道地药材的特点,对其知识产权保护应采用综合保护模式,现有的知识产权制度和行政保护手段相结合,并且以司法保护(主要是知识产权法)为主,以行政保护为辅,二者相互补充,各自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外,在知识产权保护的具体措施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5.1 采取分级分地域保护方式

道地药材品种繁多,其药用价值和濒危程度不一,因此,对于经济价值高的珍稀药材应当优先保护。可以根据道地药材的资源调查状况划分保护等级。对具有开发价值且能够规模化、产业化的道地药材品种优先发展,重点保护。另外,由于历史上产地变迁、资源融合甚至行政区划设置的改变,使得道地药材在空间上呈区域聚集的态势。因此,对道地药材产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应当实行区域管理,重点以知识产权为纽带,打破传统的行政区域界限,跨部门与跨行政区协调管理,强化各利益相关方的参与,综合开发、利用和保护道地药材产区水、土、生物等资源,最大限度地顺应自然规律,充分利用生态系统功能,实现道地产区的可持续发展。

5.2 鼓励道地产区自发性保护

鼓励道地产区成立非政府组织的保护协会或行业协会,吸引道地产区企业、个人的积极参与,对道地药材的知识产权进行自律性保护。行业协会可以作为企业与管理部门之间的桥梁,有效协调药农、生产销售企业和政府等多方的利益。将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使用与日常维护交给行业协会处理,政府部门集中精力进行市场的管理监督。另外,由行业协会根据具体情况及时引导药农调整道地药材的种植数量等,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并不断促进道地药材产业的发展。

5.3 建立完善的传承人制度

对濒临失传的道地药材传统炮制工艺,采取抢救措施,大力培养传承人。在法律上明确传承人的地位,可以通过主管部门对药工命名和嘉奖,作为对药工的精神鼓励;对熟练掌握传统技能的药工给予特殊待遇,使其生活有保障并且优越,鼓励带徒授艺,使传统炮制工艺后继有人。

5.4 建立道地药材文化保护基金

除了政府加大对道地药材保护和发展的资金投入之外,可以设立道地药材文化保护基金,用于道地药材的保护、传承人的培养和资助,加强文化传承的引导,使道地药材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之一。资金来源可以是多渠道的,应尽可能吸纳国内外团体、社会组织、商业团体和个人的捐赠,并对捐赠者在税收上予以减免,以鼓励其对保护道地药材文化的贡献;适当时予以表彰,加大媒体的宣传力度,以引起社会对道地药材文化的广泛关注。

总之,通过上述制度构建和具体措施的落实,逐步建立道地药材有序合理的使用规则,避免不适当地歪曲使用道地药材,保护道地药材权利主体的物质权利和精神权利,同时平衡其与使用者之间的利益分配,将道地药材的保护定位在一个适当的范围,促进道地药材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最终实现传统中医药的创新和进步。

参考文献

[1] 谢宗万.论道地药材[J].中医杂志,1990,31(10):43-46.

[2] 胡世林.中国道地药材论丛[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7.2.

[3] 温 枫.道地药材的特点[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24(1):47.

制药工程的发展史范文4

关键词:院内制剂;中药;历史;现状;对策

doi: 10.3969/j.issn.2095-5707.2014.01.012

The Policy History, Pres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Preparations

Li Zhe1, Chang Nuan1*, Li Li2

(1.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00, China; 2. Guang’anmen Hospital,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00, China)

Abstract: Hospital preparation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guaranteeing clinical medication and meeting medical research.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impact of the existing policy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medicine based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preparations policy history and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n, we analyze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Key words: hospital preparations; Chinese medicine; history; current situation; countermeasure

中药院内制剂是中医院或综合医院中医科为了满足诊疗需要,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政策规定,经过一系列研究与审批过程,以临床应用效果良好的中药处方为基础研制而成,仅供自己医院或限定单位使用的药品。中药院内制剂历来具有疗效确切、使用方便、费用低廉等特点,深受百姓欢迎。而中药院内制剂政策对于保障中药院内制剂健康发展意义十分重大。为更好地促进中医药院内制剂事业健康发展,通过对我国中药院内制剂政策历史、现状进行研究,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对策或建议。

1 中药院内制剂政策发展沿革

中药制剂的应用源远流长,历代中医根据患者病情的需要,临床应诊时,常常运用丸、散、汤、膏等剂型。如在战国秦汉年间形成的《内经》中就已有丸、散、膏、汤等剂型使用的记载。《伤寒杂病论》中就药物剂型较《内经》时代有了更大的丰富,所用剂型种类更是远远超过了以往医籍和简牍所载医方内容,计有汤剂、丸剂、散剂、酒剂、洗剂、浴剂、熏剂、滴耳剂、灌鼻剂、软膏剂、栓剂、阴道栓剂等不同剂型。同时亦说明当时中药制剂工艺技术是何等的多样化、复杂化,为今天中药制剂政策规范标准提供了历史参考依据。当时的中药制剂大多是古代太医院及诊所自己配制后供患者使用,这可视为院内制剂的最初形式,也说明了我国古代对于院内制剂的规范标准政策并没有统一,更不像今天国家对医院院内制剂所要求的那样系统规范统一,当时不过是完全依靠各个医家、药工自觉行为,按照传统制作工艺进行自发生产,在国家层面的监督行为并不完备。直到公元659年,才诞生我国第一部(当然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新修本草》,该书由唐政府组织编辑并正式发行,体现了唐统一以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于医药学的更高要求,以及唐统治者皇帝唐高宗李治对医药学的高度重视。当时以设立的“尚药局”、“尚药监”等机构为基础组织条件,责令由开国功臣英国公李积、太尉长孙无忌领衔,苏敬等20余位专家集体编撰,同时诏令在全国各地征集道地药材,绘制药图,编写班子本着“本经虽阙,有验必书;别录虽存,无稽必正”的编写原则,对于前代药物总结“详采博要”,对当代经验则“下讯众议,订群言之得失”,在各方支持下,不到两年就撰成了图文并茂、充分反映当时药物学发展水平的第一部国家药典《新修本草》[1]。该书虽然为药物学著作,其中也包含一些中药制剂内容,如银膏、卤砂、密陀僧等药用制品。银膏是一种用白锡、银箔和水银合成的膏剂,用于补牙。从这些有毒的中药制剂应用中可以体现当时中药制剂水平。但当时很多中药制剂并没有在其应用安全性上从法律层面加以规范限制,甚至一些药物直接来自炼丹术,除了能治病以外,还被唯心地蒙上神秘色彩,一些统治者们妄想炼丹成仙,长生不老,结果不仅没有长生不老,还常常因服食丹剂中毒身亡或终身残疾,仅唐朝皇帝因迷信服丹而中毒身亡的就有6个。从这些史实可以看到当时对于中药制剂毒性作用不能完全掌握控制,因此,这些药物的应用安全性亦得不到法律限制。但同时这些药物的毒性作用肯定会得到一部分医家的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进而促进中药制剂政策发展。

宋代加强了医事管理,改进了体制,在太常寺属下分设太医局和翰林医官院、御药房以及其他保健或慈善机构,把医药行政与医学教育分立起来,以法律形式规定了医生的职业道德以及医疗事故的责任制,如凡利用医药诈取财物者,以匪盗论处;庸医误伤致人死命者,以法绳之。元代政令禁售毒药、烈性药和堕胎药品,其致人于死者,买卖双方均处死刑。这些政策对于规范中医医疗行为,改善中药制剂市场,保证用药安全有一定价值。宋金元时代有“御药院”、“尚药局”、“惠民局”、“广慧司”等机构[2]。其中“御药院”保管国内外进献的珍贵药品,供帝王需用。“尚药局”为最高药政机关。“惠民局”管理经营药物制剂和售卖。“广慧司”为元代医疗机构,多修制御用的回回药物,后在其属下专设有回回药物院。北宋施行王安石新法时,按“市易法”,由政府控制药品贸易、国家专利。1076年由太医局创立“熟药所”,可为较早的部级面向百姓的“中药制剂厂”,1103年增为5所,另设“修合药所”,也即部级中药饮片“炮制加工厂”2处。11年后前者改称“医药惠民局”,后者改称“医药和剂局”。且于此期间由太医令裴宗元、提辖措置药局陈师文等将药局所收药方加以校订,编成了《和剂局方》,成为该局的制剂规范,后经多次增补,丰富内容,定名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颁行全国,该书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局方之一,对于后世中医院内制剂的发展推动作用不容忽视。到了南宋,于临安改名为“太平惠民局”,不久在淮东、淮西、襄阳等地均仿照成立了“惠民药局”,且一直延续到元代。

明清时代中医制剂不像宋代那样由政府主办,但是全国各地炮制中成药的大小店堂很多,比如仅安国就存在明嘉靖年创办的三槐堂、明万历年创办的体延堂和瑞生堂、明崇祯年创办的永和堂,以及清宣统年开办的永德堂、明槐堂和永春堂等,都是当时颇具名声的中成药加工店[3]。不少药店经营一些畅销全国的名牌药品。说明当时政府对于这些中药制剂的管理政策相对宽松。

2 院内中药制剂审批情况及对于当前中医发展的影响

2.1 院内中药制剂管理日益严格

这一方面促进了院内中药制剂的规范发展,另一方面也对于实践中院内中药制剂的审批带来困难。中药制剂在生产上市前,要经过一系列研究与审批过 程[4]。一些三级小中医院一般都设有制剂室,并能生产各种院内中药制剂,其制剂验方均为当地医院老中医及专科多年临床经验总结而成。由于当前国内外面临种种因素,严重制约了医院对院内中药制剂的申报,除少数三甲医院几个制剂品种申报审批外,多数医院未见申报。而一些社区医院,多数为一级医院,因为规模小,更是不具备申报中药院内制剂的资格。

2.2 院内中药制剂管理与中医临床现实矛盾重重

第一,几乎所有医院中药制剂项目的审批过程,均不能充分反映中医药的规律、特点和疗效,审批一个院内中药制剂,几乎与审批一个西医新药过程相同,难度大,研发周期长,从而导致审批一个早已历史上应用数百年或数十年安全性和疗效非常肯定的院内中药制剂需要10万元左右的成本,造成了院内中药制剂开发成本高。此外,物价部门对院内制剂的利润空间有所限制(不能超过5%),导致医院在院内制剂的投入上无钱可赚,必然会给中小医院带来沉重的压力和经济负担,使这些医院只好放弃对院内中药制剂的研制申报。

第二,不能用现代医学理论完全解释中药院内制剂的理论特点。长期以来,我们习惯将化学药物的研发思路及管理规范套用于中药,使得中药新药的开发难以体现中医药特色,局限于很狭窄的范围内,而能够体现中医药特色的复方制剂又不能体现新药的创新和进步[5]。药监局制订的管理办法中,不仅未考虑中药制剂的特殊情况,还忽视了大多院内制剂系中药复方组成,其原理主要根据中医药理论,很难以现代医学理论去阐明其药理、临床疗效等科学事实。

第三,院内中药制剂来源于历代医家对人体和疾病诊治的探索过程,不断探索,不断传承,不断创新,不断淘汰,能保留数百年乃至上千年的中药制剂多数疗效肯定,已经受到临床实践的检验,很多中药制剂在审批以前临床观察年限或病例数量实际上远远比当前药监部门短短数年或数十年建立起来的各种监测数据丰富,经受得起历史的再次考验。倘若真得完全依靠现在管理制度,对这些中药制剂,特别是院内制剂加大限制,势必制约和阻挠中医事业发展。中、小医院只能单独依靠汤剂来治疗疾病;在中医专科建设方面,中、小医院研制的院内专科制剂将难以应用,大医院存在的“名医”、“名方”、“名药”,在中、小医院得不到发扬,因为无院内专科制剂的支持,中、小医院特色专科建设将困难重重;一些疗效尚可的院内制剂,也面临在实践中不断更新的问题,甚至面临被重新审核下去的危机。

3 对策及建议

3.1 转变政策观念,重新认识中药院内制剂的重要性和安全性

中药院内制剂从总体来说疗效确切、价格低廉,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市场前景。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我们应当切实转变政策观念,重新认识中药院内制剂的重要性和安全性。具体来说,中医院院内制剂的重要性和安全性可以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方面,院内中药制剂是特色专科建设的必须保障。院内中药制剂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及医院生存发展极其重要。中医院的生存发展离不开院内中药制剂。另一方面,体现在对我国制药工业的影响上。医院制剂是新药开发的源泉,中药新品种的开发绝对离不开院内中药制剂研制的支持。允许中医院院内常用、急需中药制剂调剂使用,在通过临床验证的基础上,扩大使用范围,鼓励更多的院内制剂向新药研制的方向发展,是对院内中药制剂审批区别于新药的研制标准。

3.2 建议药监部门对当前医疗机构制剂配制的系列管理文件作适当的修改

要从根本上解决目前中药院内制剂存在的问题,保障中药院内制剂的健康发展,应当完善院内制剂的管理,结合实践情况,对于当前医疗机构制剂配制的系列管理文件进行适当修改。

3.2.1 完善中药院内制剂室的建设 结合目前我国一、二级中医院及社区医院的现有状况,综合考量包括资金投入、管理、效率等方面,并不建议在现阶段在每个医院都建制剂室。考虑对各县(市)级中医院需要研制的院内中药制剂,有限度地扩大院内制剂调剂使用范围,适当下放调剂使用审批权。在原有国家、省级审批的基础上,对非特殊制剂调剂审批权可下放至地级市。在完善审批手续后,可以先选择几家已建有制剂室的中医院,统一交由该制剂室委托加工。

3.2.2 建议政府将院内中药制剂的审核和批准职责及权限分开 在管理办法中专设中药院内制剂管理方案,以体现中药制剂的使用历史和特点规律。医院作为中药新药研究开发的临床基地,汇聚了大量的专业人才,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独特的学术见解,在各科临床中都积累了许多具有独特疗效的方药,有充足的处方(或制剂)来源[6]。同时将院内制剂的审核权限交给各省级中医药管理局,由中医管理局召集专家组,审核申报的院内中药制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做出正确评价后再交于省药监局审批。

3.2.3 建立和完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分类注册制度 建议分为不含限制使用饮片的传统剂型中药制剂、含限制使用饮片的传统剂型中药制剂和非传统新剂型中药制剂3大类。对第一种中药制剂实行备案制;对后两种中药制剂实行注册制度。

3.2.4 完善对于院内中药制剂的利润加成方式的规定 建议对院内中药制剂的利润适当放开,至少允许按照中成药的利润加成。建议当今政府学习历史上,宋代惠民局、和剂局成功的制药经验,允许中医院的制剂室为患者小批量单独加工传统的中药制剂,缓解当前看病难、药价虚高等社会医疗难题。

3.2.5 充分挖掘发现民间中医药的精髓 建立并完善相关制度,促进民间老中医(其资质认定由当地卫生主管部门审查)与有条件生产院内制剂的中医院联合开发、申报,所开发的产品限于在该医院和其所在的诊疗机构内使用。这样,才能够充分挖掘发现民间中医药的精髓。

总之,新《药品管理法》等系列文件的出台虽然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药院内制剂规范统一,提高了国家对医院制剂的生产质量、配制条件和配制过程的监督管理力度,显示了国家对医院制剂工作管理规范化与法制化建设的要求,保障院内制剂的使用安全性,但是更大程度上造成部分中医院或社区医院院内中药制剂严重萎缩,中医药科研受阻,中医传承发展受到挑战,造成中医按照传统方法炮制的丸、散、膏、丹审批过程复杂。加之其不能完全摆脱现代科学理论的评判,众多中药制剂因审批困难而放弃使用,严重制约了中医药的自主创新能力,有必要对上述文件提出建议性调整,以保障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甄志亚.中国医学史[M].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58-61,77.

[2]陈峰,曹彩,刘新民.我国中药技术标准管理体制的历史与现状―中药技术标准管理体制的战略研究系列(Ⅰ)[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4,6(4):1-9.

[3]杨见瑞.祁州中药志[M].2版.河北: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18.

[4]王方升.中药制剂工艺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药事,2009,23(1):52-55.

[5]李光耀,毕开顺.中药新药研发策略刍议[J].中国药业,2008,17(12):261-263.

制药工程的发展史范文5

[关键词]樟树中药传统产业产业化

樟树市位于赣江中游,面积1280平方公里,水陆空交通发达,素称“八省通衢”,气候温和,雨量充足,粮丰林茂,水产丰富,经济作物多。建城设治历史悠久。樟树药业肇始于东汉末年,明末清初达到鼎盛。那时,药材行、饮片店已遍布樟树三街六井七十二巷,有大小药店二百多家,药行四十八家,三分之二的人“吃药饭”。樟树被誉为“南国药都”,有“药不到樟树不齐,药不过樟树不灵”的盛名。有着1800多年历史的南国药都开创出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樟帮”工艺。“樟帮”用丰富的理论、精湛的技艺及实践的积累铸就了“药都”品牌。由此,“樟帮”中药曾被明清皇室钦定为“国药”,成为我国三大药帮之一(另两大药帮是“京帮”和“川帮”),对我国古老的中医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樟树仍以“药都、酒乡、商埠、盐城”而名重江南,药业仍被地方政府视为第一位的支柱产业。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面对突如其来的市场经济,樟树药业的发展明显滞后,与药都之名很不相称。振兴药都,已成当务之急。

一、大力发展南国药都中药产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现代中药产业是一项功在民族、利在国家、造福人类、继往开来的“朝阳产业”。据2003年2月9日的《光明日报》报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产业发展迅速,产值每年都以超过10%的速度递增,高于世界主要制药国的发展速度,是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目前,我国有制药企业6000多家。中药工业作为我国的优势产业,近年来,已基本形成以中药材种植为基础,中药加工为主体,产业化、现代化、国际化不断提高的中药生产流通体系。中药以其确切的疗效和副作用小越来越受到消费者青睐,但就全国而言,江西的发展处于中下水平,而樟树药业在全省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振兴“药都”樟树,加快“药都”的发展,对于振兴江西中医药事业有着重要的意义。

加入WTO以后,我国药业发展正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从整体上讲,有利于我国医药产品尤其是中药产品的出口。西方国家对中药的进出口政策的松动,为我国中药产业在国际医药市场上占得一席之地,提供了良好的契机。随着人口的自然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世界人口老龄化趋势以及发展中国家医疗水平的提高,世界医药市场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的势头。若干年后,中国医疗消费将成几何级数增长。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必然拉动医药经济增长,为医药发展创造更大的市场空间。随着化学药物副作用引起的药源性疾病的日益增多以及21世纪全球进入老龄化社会,人类疾病谱和医疗模式均发生了重大变化。世界医疗模式正朝多元化方向发展,人们不断改变治疗思路,重新认识评价中医药,传统的中医药在世界的传播越来越广,越来越多的公众愿意接受中医药治疗。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政府积极促进中药的合理运用,参与中药研究的专业技术人员不断增加,中医药的治疗特色受到世人前所未有的重视。此外,生物工程、医药化工、纳米技术、电脑技术以及加工制造技术的发展,也为现代中药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由于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倍受青睐,中药产业出现了百舸争流、方兴未艾的发展势头。日本、美国、俄罗斯和德国等都非常重视中草药的生产和研究。国际中草药市场已达300亿美元销售额,其中,我国仅占3%,剩余份额都被日本、韩国、印度和泰国给瓜分了。我国的中药进出口已经出现逆差。据有关国际组织估计,最近10年,全球植物药的销售市场大约会以平均10%的年增长率递增,2010年将达到1000亿美元的销售规模。面对世界中药市场的激烈竞争和广阔前景,国内其它省区的中药行业正在重整旗鼓,快马加鞭。如浙江省医药行业将现代中药产业作为其三大重点工程之一,规划投入30个亿,争取到2005年,中药工业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四川省也制定了建设国家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计划,争取国家的项目资助,建立了全国最大的中药材生产基地。很显然,药都必须尽快实施推进现代中药产业化,依靠科技,开发利用自身拥有的各种资源,勇敢地迎接挑战,否则,将会导致樟树的中药产业长期游离于国际、国内的主流医药市场之外,振兴药都也会成为一句空话、大话甚至是假话!

二、樟树药业现状及其发展优势分析

樟树药业的现状是:一是许多质量标准还不统一。二是基本上没有摆脱传统的小农生产方式。例如中药传统饮片的生产,目前大多还是采用手工操作的炮制方式,劳动强度大,过分依赖经验,炮制质量因人而异,与工业化大生产还有很长一段距离,虽然采取了一些新技术手段,但从整体来看,生产仍很分散,集约化程度差。三是优质道地药材没有发挥生产优势,不仅未形成自己的品牌和拳头产品,还出现了明显的萎缩、蜕化现象。四是药材育种程序不规范,种源混杂,多数药农使用自己留用的原种,药材遗传性能、稳定性能无法鉴定。五是药材种植没有统一标准,药材质量控制力薄弱,种植技术参差不齐。六是药材市场拉动力小,市场经营范围窄,不规范,企业和公司收购药材只求便宜,不顾质量,不利于药材的资源配置。七是药材资源特别是野生药材资源无序利用和粗放性开发现象还较普遍。八是缺少中药现代化的技术和管理人才。九是中药材市场信息不畅,药材种植专业化程度弱。九是财政和信贷扶持力度不够,在高科技产业投入、良种培育、规范化种植、病虫害防治等问题上还缺乏拉动力。

由于存在上述诸多问题,所以目前樟树的中药材生产优势还没有转化为质量和效益优势,市场竞争力不强,产品质量不稳定,生产效益低。

但是,樟树发展药业还是具有其良好的发展优势的。具体体现在:

(一)市领导高度重视中药材生产,视其为支柱产业。

(二)樟树地理位置非常良好,区位优势明显,交通通信便利。樟树地处赣中腹地,是江西的心脏。京九铁路纵穿南北,浙赣复线横贯东西,昌樟、赣粤高速公路、105国道及清高(清江―――高安)、清宜(清江―――分宜)省道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赣江水道直通长江。市区距南昌昌北机场90公里,全市开通程控电话2万门,并开通了无线传呼、移动电话,实现了传输数字化、交换程控化。自然生态环境优越,药材资源丰富,是有名的中国药都和天然的“中药材资源宝库”之一。1985年药材资源普查结果表明,樟树有野生药用品种500余种,常用的有236种,采集样本216种,估计中草药总蕴藏量约10539担。

(三)在药材市场建设以市场带动生产方面有一定基础,在以信息引导药农生产方面也已具备一定的条件,初步具备了实现中药材生产规范化的基础社会事业有了一定的发展,投资软环境大为改观。

(四)基础设施迅速发展,投资硬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例如,已建立起了占地15.5公顷功能齐全的新中药材专业市场。

(五)“药交会”在樟树举行已成惯例(自1980年以来,一年举行了一次)。每年十月举行的“药交会”,全国各地医药同仁、代表蜂拥而至,数百家企业之展品各具特色,是我国中药企业界相互交流的盛会。充分利用这一契机,可进行最大限度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交流。

(六)樟树具有一定的药业品牌优势和产品优势。如大活络丸、史国公药酒、养血当归精、参茸黑锡丸、石斛夜光丸、肾宝、VC银翘片、乌鸡白凤丸、樟树儿宝(颗粒)、健脑安神片、眼神口服液等。

(七)有一批掌握了现代化高科技的知识型人才和一些知名企业(集团)。如隶属于樟树医药集团公司的江西药都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是专门从事新药开发、中药免煎饮片新技术、新材料推广应用、医疗器械、中药鉴定、保健食品、化妆品、中药材引种栽培,集科工贸为一体的科技型企业,是江西省两家从事中药研究的机构之一,有着较雄厚的科研实力。药都樟树医药集团公司中药研究所则是江西省惟一一家从事中药、中成药开发研究的省级企业。自1995年组建以来,该所引进临界萃取、超微粉碎等高新技术和一批先进的生产设备和质量检测仪器,荣获多项国家、省级科研成果奖。同时,还有一些世代相传、身怀传统制药绝技的经验型人才,在中药新产品开发和医药制剂等方面在国内都具有领先水平。樟树集团、仁和集团等都是省内外有名的企业。

三、对南国药都中药产业化的几点建议

振兴药都药业,必须注意突出樟树的特点,抓住重点,在“药不过樟树不灵,药不到樟树不齐”的俗语中,“灵”和“齐”是核心,应在这两字上作文章。恢复历史上的“药墟”,做到品种齐全,应有尽有,长年不断,努力把“药都”樟树建设成国内(以至国际)具有重大影响的药材商品基地。同时,加强中成药工业的建设,提供尽可能多而好的中成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整理、提高和创新,将“樟帮”的加工炮制技术发扬光大。为此,我们认为应在下述几方面作努力:

(一)充分利用我国中药产业化发展战略和发展重点,搞好招商引资工作。

国家科技部已经制定公开了我国新世纪中药产业化的发展战略和六大发展重点。这就是: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加速中药标准化研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强中药基础理论研究、加快中药产品创新、培育优势产业、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中药资源。要紧紧抓住国家对中药饮片市场实行清理整顿,实行生产许可证管理制度的有利时机,加快扩大樟帮中药饮片厂的生产规模,加强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传统医药国际交流中心、香港“中药港”工程及相关地区、企业的联系,争取在“十五”计划期间通过招商引资或其它方式兴建较大规模的中药饮片加工中心。

(二)切实搞好樟树中药材产业基地建设,扩大中药材种植养殖规模。

目前科技部已认定樟树的“三子一壳”(黄枝子、蔓荆子、车前子、枳壳)为我国中药材的重要生产基地。要建立起优质化、标准化的中药材种苗基地。对全市的药材种苗市场、种苗基地实行统一、规范、专业化管理。在种苗基地的品种选择上重点建设枳壳、黄栀子、吴茱萸、车前子、葛根、山药、蔓荆子、厚朴、辛夷、白莲、瓜子金、金银花等,到2005年力争种苗基地达到500亩。在品种结构上,以市场为导向,坚持长线品种与短线品种相结合;坚持道地药材与非道地药材相结合,以道地药材为主;坚持草本、木本、藤本药材相结合,以木本药材为主;坚持种植植物药材与养殖动物药材相结合,以种植植物药材为主。种苗基地与商品药材基地同步发展,在近期和中期突出发展道地药材“三子一壳”,远期将根据市场需求和因地制宜的原则,引种发展名特优稀及其它药材品种的种植。

为此,要切实抓好“三大基地和五个中心”的建设(三大基地是:符合GAP标准的药材种苗繁育基地、国内外中药工业企业原料药材基地和全国中药材出口商品基地。五个中心是:以各地道地药材为主、品种齐全的全国中药材集散中心;以发展中药材加工、深加工为主的全国中药饮片加工炮制中心;以本地科研机构为核心,充分利用社会科研力量为主的中药科技研究和培训中心;以樟树医药集团销售网络和种销大户营销网络为主构成的销售中心;以市中药材系统为主的信息服务中心)。

(三)尽快组成振兴药都顾问团(或智囊团或其它名称)。

应坚持科技兴药方针,聘请省内外有关专家,成立樟树市中药业产业化专家指导委员会,指导全市中药业产业化建设。樟树市委、市政府可以考虑聘请省委党校省情资料中心、省中医学院、省科协等科研院所等有关专家学者做顾问,发挥他们信息来源广,研究专等优势。

(四)进一步做好中药业信息工作,办好“药交会”。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中国药都信息网”和“药都国际商务网”以及“农村经济信息网”,及时掌握国际、国内、市内产业政策方面的信息,市场经营和技术成果方面的信息,科学地安排网络内容,搞好网络建设。同时,应加强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的联系和合作,做好信息沟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工作。必须对一年一度的全国药交会进行改革,努力实现三个转变:一是办会宗旨应由原来的以赢利为目的转变为吸引客商参会、弘扬“药都”品牌为宗旨。二是要按市场化的运作方式,由单纯的政府办会逐步转向为政府和企业合办,或由政府主办,企业或个私业主具体承办。三是丰富药交会内涵,将药交会由原来的单纯开展合同交易、现货交易转变为既开发合同、现货交易,又开发中药业技术研讨、信息、GAP标准研究等内容丰富多彩的大会。

(五)挖掘和提高“樟帮”的传统加工炮制技艺,充分发挥老药工的作用。对经验丰富的老药工要在生活上重点关爱。建议建设“樟帮”大厦,既作为老药工生活栖息、切磋研究的空间载体,也可为境外人员了解“樟帮”情况提供便捷的途径。

(六)切实搞好中药饮片的药材加工和产销。江西樟树中药饮片厂是在百年老字号“长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目前,中药饮片厂年加工中药材近200余种,年生产销售饮片3000多万元,每年的增长速度约为10%,但还远远不够市场的需求。根据该厂对市场的分析调查:全国医院的药店临床用饮片年需求量约为8万吨。而目前这部分饮片绝大部分为医院制剂室自己生产或从作坊式企业购得,随着国家对医院制剂室的规范化管理和生产企业“市场准入制”实施,中药饮片必将逐步走向大中型中药饮片厂生产供应的道路。所以,“樟帮”中药饮片的市场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潜藏着非常大的市场潜力。目前传统饮片的主要需求在国内市场,现代饮片(配方颗粒和微粉饮片)在国内外正方兴未艾,且主要被日本、台湾的企业所占据。药都药业在继承革新传统饮片的同时,也应适度发展现代饮片,既可满足国内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又可用于出口,抢占国际市场份额。

参考文献:

1.《振兴药都樟树研讨会文集》,江西省清江县科学技术协会、中国药学会江西分会樟树中药研究会1986年编。

2.《清江县志》,柳培元主编,1989年。

3.《千年中药史,百年老字号》,药都樟树医药集团工业销售公司主办,2000年第1期。

4.明清时期江西的商业城镇,许檀,《中国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3期。

5.《药都樟树》,谢文玉、谢兴良主编,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制药工程的发展史范文6

(2021年6月25日)

深刻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5月25日,市场局党组书记、局长吉振军作了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专题学习动员讲话,为市局每一位同志学习感悟党史、践行初心使命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路径。今天,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对标对表,凝心聚力,进行阶段总结与集中研讨,进一步激励我坚定理想信念、提高工作本领,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主动投身到推进株洲市市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去。下面,汇报交流三点体会。

一、在读史明智中坚定“一颗红心跟党走”的理想信念指出,“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这段时间的党史学习,让我切身感受到,学习党史的过程,就是厘清历史脉络、认清历史真实、听清时代脉动的过程,必须持续学、深入学、系统学,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才能深刻,对历史规律的把握才能深彻,才能最终将其转化成为不可撼动的理想信念。通过原文通读《中国共产党简史》,我深刻理解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大优势的本质内涵。正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 28 年浴血奋战和顽强奋斗,中国人民打倒了“三座大山”,实现了从旧中国的“一盘散沙”到新中国建立起人民民主制度的伟大跨越;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 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坚定走上了改革开放发展道路,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历史已经证明, 只有共产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前进道路上,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是系统地学习研究四史的集中研讨活动仍然不足,学习时间仍然不够。下一步,我将继续在学懂弄通做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下功夫,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摆在床前案头,学原文、读原著、悟原理,经常学、反复学、比较学,不断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二、在述往思来中汲取“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奋进力量 指出,“学习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了解历史才能看得远,理解历史才能走得更远。”学习中,有三种力量让我深受触动。一是伟大思想的力量。党的非凡历程,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充分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下一步将继续自觉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二是伟大人民的力量。百年党史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学习党史,让我更加深切体会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必须进一步牢记宗旨、践行初心。三是伟大精神的力量。我们党在一百年中,先后形成了红船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几十余种革命精神,成为强大的精神支撑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必须深刻领悟和继承发扬好这些伟大精神,对照其中先模人物的崇高理想、境界追求、顽强意志、优良作风、奉献精神,赓续精神血脉,激发奋进干劲。

结合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我积极参与“安全用药月”活动,主动走进群众中,科普宣传安全用药知识,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当好群众用药安全的忠实卫士。存在问题是因身体原因,未能亲临一线继续参与药品监管实践活动。

下一步,作为市局为数不多的药学专业人员,我将带领药品监管科的同志们一道,以身作则、忘我工作,亲临药品监管一线,为确保全市人民用药安全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是在笃学力行中开创“全省市场监管高地”的发展新局

为学之实,固在践履。“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为我们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学做结合、知行合一,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