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农经济产生的影响范例6篇

小农经济产生的影响

小农经济产生的影响范文1

关键词:农业;经济;影响;因素;发展

一、引言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发展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发展。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历来就非常重视农业经济和农民的发展。国家先后制定和颁布一系列扶持农业发展的制度和政策,随着惠农方针政策的不断深入,我国农业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起步较晚,农业经济制度和管理方式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对影响农业经济发展因素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分析,更好地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我国幅员辽阔,耕地面积大,农业受气象灾害的影响非常大,因此需要加强自然灾害的预测和控制,最大限度的降低农业自然灾害的危害。对于显著影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自然灾害种类,要重点进行预防和整治。通过现阶段影响农业经济发展因素的分析,可以为制定农业方针政策提供依据,进一步提升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我国各个省份的农业经济发展不平均,各个省份农业发展速度差别较大,需要进行各个省农业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分析,不断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均衡稳定发展。

二、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分析

通过对农业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分析,根据实际条件,有针对性的改进,不断提高农业经济发展速度。首先农村劳动人员年末的数量是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经济发展相关理论表面,劳动力等因素增加后,能够促进经济的不断发展。劳动力的数量主要通过工作时间确定,但是具体的农业工作时间是很难确定的。因此通常利用劳动人员的数量来进行劳动力的确定。在农业经济发展影响因素的分析时,可以将从农业生产年末的数量作为劳动力的参数。农业机械的总动力也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采用先进的技术、方法可以有效的提升农业的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可以作为农业发展的重要衡量标准。我国传统的农业人工操作的比例较大,农业生产效率较低。通过利用先进的农业机械,可以大大提高效率,增加农业的产出,所以选用农业机械总动力作为科技发展的代表因素。

农作物的总播种面积也是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土地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直接关系到粮食生产的产量和质量。我国许多地方都存在大量的空闲土地,这些空闲土地影响到农业的总产值。农业播种面积表明农业种植用地的总数量,包括没有利用的闲置土地,该影响因素表示土地资源的种植潜力大小。化肥已经成为农作物生长必不可少的投入要素,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的成本要占到总成本很大一部分。通过使用恰当的化肥种类和使用量,可以有效地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增加农业经济效益。农业产业结构类型、组成结构和农业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建立合理的农业产业结构,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农业资源,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农业投入的数量会影响到农业产出的数量,现阶段我国农业的投资主要来自政府投资、贷款、农户自身三个方面。政府投资是指政府依靠财政支出,对农业生产设施、技术更新的支出的费用。贷款主要是应用到农业生产发展中贷款资金,农户的投入是指农户根据自身发展需要而对农业进行的投入。

国家政府补贴和惠农的力度也会影响到农业经济的发展,通过政府对农业的财政补贴及各种惠农政策,可以有效地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减轻农民负担,更好地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政府的惠农政策包括对农业的价格补贴、农村种植土地的资金补贴,农业生产资料的补贴等方面。农业从业人员的文化程度高低是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力资源已经成为各个行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和业务素质,直接关系到行业的发展潜力。通过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可以有效地推动农业的技术创新,充分利用先进的农业设备和技术,推动农业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大量的理论和实践已经表明,人力资源素质直接影响经济发展。对于行业人才衡量标准难以把握,要实现定量分析人力资源水平非常困难。通常根据从业人员的学历水平来确定从业人员的整体人力资源质量。例如在农业从业人员素质分析中,选择每百个农村从业人员中专科以上学历的人数,这个人数可以基本上反映农业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气象灾害是影响到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耕地面积辽阔,受到的自然灾害的类型众多,灾害的面积较大。农业气象灾害可以导致农业产量降低,严重的自然灾害,将会导致农作物的绝产,因此自然灾害直接影响到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在确定农业自然灾害大小时,通常选用农作物受到自然灾害的面积,作为衡量农业自然灾害大小的重要参数。

影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农业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单因素或者某些因素的影响,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各个因素共同相互影响的结果。通过对各个因素对农业经济影响的实际分析,得到科技投入、政府支持、气候环境、金融状况等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作用。劳动力的整体数量等因素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较小。通过利用经济增长理论,对农业经济发展分析得出,农业经济中投入的资金和劳动力是可以改变的,随着科技不断的进步,农业机械设备的运行效率和效益得到了较大的提高。随着农业机械等先进科学技术的不断应用,我国农业的富余劳动力逐渐的增多,劳动力投入的总量在不断下降,富余的劳动力逐渐投入到非农业生产中。通过不断的调整我国农业的结构,可以促进我国农业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保证农业经济健康持久发展。首先要做好农业结构的调整,在保证我国粮食供应充足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畜牧业等行业,保证我国农业结构的合理稳定。同时要结合当地优势,充分发挥自身的特色产业,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保证特色产业优中更优。随着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不断增多,通过大力发生非农业经济,可以充分利用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

通过大量的统计数据分析,气象灾害影响农业经济发展较为明显,气象灾害严重的影响到农作物和动物的生长,造成农作物的产量下降,牲畜的死亡等,这些都会严重的影响农业经济的发展。通过以上分析得到,为了不断地发展我国农业经济,需要大力扶持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显著的各个因素,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政府的资金和政策支持等,为农业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同时对影响我国农工经济发展的负面因素,应当尽量的避免和减少。例如在气象灾害方面,大力发展气象灾害的高效、准确预报技术,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确保在气象灾害发生之前,就进行了相应的防护。重点分析出对于农业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气象灾害类型,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理,将自然灾害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降到最低。

三、结论

农业经济是我国的基础经济,通过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可以为农业经济发展计划和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通过采用先进的技术、方法可以有效的提升农业的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发展程度可以作为农业发展的重要衡量标准。化肥已经成为农作物生长必不可少的投入要素,通过使用恰当的化肥种类和使用量,可以有效的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增加农业经济效益。通过政府对农业的财政补贴,以及各种惠农政策,可以有效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减轻农民负担,更好的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根据从业人员的学历水平来确定从业人员的整体人力资源质量。例如在农业从业人员素质分析中,选择每百个农村从业人员中专科以上学历的人数,这个人数可以基本上反映农业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科技投入、政府支持、气候环境、金融状况等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作用。劳动力的整体数量等因素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较小。通过不断的调整我国农业的结构,可以促进我国农业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保证农业经济健康持久发展。通过研究分析了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为更好的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斌.基于主成分回归分析法的新疆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评价[J].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08(03).

[2]邱福林,穆兰.农业固定资产投资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基于协整和灰色关联度的分析[J].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10(06).

小农经济产生的影响范文2

[关键词]土地流转动力机制

目前,土地流转问题在我国许多地方,尤其是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普遍存在,而且流转的速度越来越快。土地流转实质上是农村土地使用权和经营权交易的过程,是优化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经营的规模效应,降低生产成本的主要途径。土地流转方式的产生不是偶然的,是农村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必然结果。因此,探讨土地流转的动力机制及其发展规律,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土地流转问题,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目前土地流转的主要特点

自从有了农业生产,土地的流转问题就存在。然而,目前我国的土地流转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1、范围广、面积大。据调查,全国各省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土地流转情况。统计表明,经济发达的省份,如广东、浙江、江苏、山东等省土地流转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11%左右,内地省份略小。

2、速度快。统计发现,近年来土地流转呈加速发展的趋势,近三年来的土地流转量比改革开放后的前二十年土地流转的总量还多。

3、流转机制市场化。它是农业大户、农业企业和工商企业对土地经营权需求的扩大而与农户(或国营农场)自发签订土地经营权流转合同,从而自发形成了市场供求关系,使土地流转市场化。

4、流转的目的明确。农民流出土地经营权是为了免亏或增收,并将土地作为商品生产的生产资料予以输出,而土地经营者流入土地使用权是把农业作为一个投资领域,以赢利为目的。

5、流转的方式多样化。自由转租、反租倒包、入股和土地信托都是当前土地流转中使用的方式,切合不同地方实际需要的多样化的流转方式,促进了土地的有效流转。

二、土地流转的内部动力分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农户、农业企业和工商企业是土地流转的主体,市场机制将迫使他们不断追求土地更高的经济效益,这是土地流转的内在动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因素。

1、非农就业率。是指在农村的一定区域内,非农业劳动力人数加上兼业劳动力人数折算值与该区域内劳动力总数的比值。一般来说,一个地区的非农就业率高,非农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就大,该地区土地的流转率就越大。从调查的情况来看,经济越发达的地区,非农收入的比例越高,对土地的流转影响就越大。因此,非农就业率与土地的流转率成正相关,即一个地区非农就业率越高则土地的流转率就越高。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这是由于从事农业生产的机会成本高,农户追求更高收益的动机,促使他们进行土地流转。但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在一些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土地流转成本高,人为操作因素重,农村社会保障机制未建立的地方,许多从事非农就业的农户宁可将土地抛荒,也不愿将土地流转出去。这一现象值得关注并加以解决。

2、每亩农业纯收入。每亩农业纯收入越高,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就越大,对土地的依赖性就越大,反之就越小。它直接影响农民的经济行为。因此,农业纯收入也是影响土地的流转的因素之一。调查中发现,在每亩农业纯收入较高的情况下,一般农民愿意流进土地以提高农业收入。但也有部分非农收入较高的农民,愿意将土地流转出去。总的来看,单位面积纯收入的提高可促进土地流转率。

3、人均承包土地面积。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农民兼业行为越来越普遍。另外,我国的农业纯收入一直比较低,这些因素导致许多农民在留足“口粮田后”,将更多的土地流转出去。因此,人均承包农地的面积是影响农地流转率的重要因素。

4、政府干预。我国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尤其在农村计划经济的影响依然存在。政府在各种经济行为中的作用依然很大。因此,在农地的流转中,政府的干预影响非常大。调查表明,政府干预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初期,以及农地市场发育不完善的地区可使农民将更多的农地进行流转,主要方式是由集体统一进行“反租倒包”。而随着这种形势发展到一定程度,农民因社会保障需要,将不再流出土地。还有一部分农民对“反租倒包”中政府带有较大行政强制性和人为暗箱操作极为反对。因此,政府的干预对农地流转的影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逐渐减弱。

5、农民受教育水平。受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与农民掌握农业与非农业生产技术的多少和程度有关。因此,会影响农民的生产决策行为,是影响农地流转的主要因素之一。一般来说,农民受教育水平越高,越能促进农地的流进,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非农就业率不高的地区更是如此。目前,绝大多数农民已经认识到了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知识水平高的农民,掌握了一定的生产技术,敢于租入土地进行规模经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增加农业收入。受教育水平对农地流转的实际影响是文化水平低抑制农地流转,而随着文化水平的提高,则促进农地的流转。

三、农地流转的外部动力分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地流转的外部动力源于国民经济发展对于农业发展的巨大需求,或者说国民经济的外部环境的变化促进了农地的流转。从宏观面看,农业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农业生产不断走向国内、国外两个大市场,对农地流转提出了新要求,主要体现在:

1、WTO促进农地的流转。我国已经加入WTO,因此,各种经济活动应逐步按照国际惯例行事,农产品的国内市场必须与国际市场接轨。因此,国内农产品市场必将受到国际市场的冲击并逐步融为一体。现行农地经营形式的缺陷通过农产品的市场价格明显地暴露出来。对土地经营方式进行世界范围的比较发现,我国农业规模经营过小,致使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比较高,其市场价格较之国外同类产品也必定偏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降低,因此,我国农产品市场将受到严峻挑战。为迎接这一挑战,进行农地的合理流转,形成适度的规模经营成为必然。

2、农业新技术应用需要农地流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邓小平同志对科学技术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的高度概括。目前,这一观点已深入人心,广大劳动人民,包括农民在内,已充分认识到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有许多限制因素,如技术的适应性,人们对技术的认识及文化水平,尤其是对新技术使用成本的承受力等等。尽管我国的技术创新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技术的研发基本上是公共事业行为,但在推广应用中,需求者仍需投入一定的经费。尽管这笔费用很小,但对单家独户的超小规模的我国农业生产者来说,还是难以承受。因此,农业科技的普及必须建立在一定土地规模经营之上。这样,就必须改变现行土地生产规模过小的经营方式,农地向种植能手和种植大户转移成为必然。

3、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使农地流转。目前,我国农村经济结构正处于战略性调整时期,这次经济结构的调整是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在取消粮食统购统销的条件下而进行的,这是农村经济发展到新阶段的必然选择。农村产业结构是指在农村这个区域内,各次产业之间、各产业内部的各组成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其相互联系。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原则,合理配置资源。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发挥地方优势,形成地方特色的产业。这势必涉及到土地类型及土地功能的转变。如种植粮食作物的土地向种植经济作物和养殖类的转化,条件允许的地方向二、三产业的转化。因此,土地的流转势在必行,可以肯定地说,没有农地的流转,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不会达到预期目的的。

4、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农地流转。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根本的途径,它是指农业与相关产业的一体化发展的过程。农业产业化要求农业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市场化决策,最大化效益。它的最大特点是农业与它的产前和产后业相结合,实行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运作。所以,要实行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就必须有工商企业的加盟,而要使工商企业加盟,就必须有工商个业加盟、投资的条件。很显然,目前,这种单家独户的经营模式是适应不了这一要求的,而必须有成规模的区域化的生产主体,这就涉及到了农地的集中经营问题。因此,必须进行农地的流转,没有农地的流转,就形成不了适度规模的生产基地,进而也就没有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总之,农业产业化经营势必促使农地的流转,而农地的流转会进一步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5、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需要农地流转。农村工业化是指在农村这一区域内合理布局工业,使农村居民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也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或农村居民的一部分从农业生产中脱离出来专门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以农村工业的发展来带动农村地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农村经济的发展过程。而农村城市化是指农村小城镇的发展,农村人口日益向农村小城镇集中,农村地区日益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是缩小城乡差别,消灭二元经济结构,使农村由贫困变为富裕,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农村经济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农村逐步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过程。要使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逐步使农民脱离土地,日益向城镇集中从事非农业生产。在这一过程中,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越来越少,农业生产对文化水平和技术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农民的生产技术和经营方式更加先进,使农民有能力流进土地进行规模经营,提高土地的生产率和经济效率。可见,土地的流转是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现实选择。

总之,土地流转的动力机制是土地流转过程中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约束的作用方式。这些因素的影响力是不均衡的,分层次的并随着经济、社会和科技的发展而变化的。一定时期(或地方)影响力大的因素,在另一时期(或地方)其影响力可能会小一些。各影响因素的类别、作用、地位也是不同的。因此,对其研究也是动态的、发展的。当然,土地在我国还不只是生产资料,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农民生存谋生的手段,这就要求我们切实处理好土地流转过程中的各种关系,正因如此,研究土地流转的各种影响因素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农用地制度比较研究》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9.

小农经济产生的影响范文3

摘要:人口数量过多或过少,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会导致劳动资源的浪费或劳动工具的闲置,不利于社会生产的迅速发展。农民经济收入问题一直是举国上下十分关注的重大社会问题。本文阐述了人口因素对农民经济收入的影响,人口老化会降低农民经济收入增长的潜力。

关键词:农民收入 收入结构 增长因素

中国是农业大国,但不是农业强国,农民收入仍然很低。农村地域广、人口多,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极度不平衡。加快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在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全面小康进程、构建和谐社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已经从2011年开始下降,劳动力供给不足导致工资增长超过劳动生产率,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就必然下降,经济增长因此下滑。人口因素是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只有理顺人口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解决好人口数量、素质、性别比例、流动因素等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才能实现人口与农民经济收入的协调发展。在生产发展水平为一定的条件下,人口数量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民人均收入水平,从而也影响扩大再生产的发展速度。下面就谈谈人口因素对农民经济收入的影响。

一、农民经济收入的特点

现阶段我国农民收入有所增长,农民务工和外出打工得到的收入不断增加,使农民工资性收入进一步提高。现金纯收入比重提高,农村市场化程度有所提高。农民纯收入按收入类型分为现金收入和实物收入。与改革初期相比,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幅度相比,近几年却大幅度下降,即农民收入处于低速增长状态。农民收入由两部分构成,即农业收入和非农产业收入。农民收入的增长也主要由这两部分支撑,农业收入的增加主要依赖农业的增产,尤其是农产品的价格因素对农民增收影响更为直接。

二、人口因素严重影响农民经济收入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它不仅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稳定,而且关系到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随着新生代劳动力的转移、进城定居,在农村留守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年龄偏大、素质低,一些新的技术和经营理念很难在农村落地生根,更影响了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升,也制约了农业经营效益的提高。

(一)人口增长过快,影响农民收入

我国农村人口的老龄化水平已经超过了城镇,农村有较高文化程度的青年人口,越来越多地移居到了城市。农村经济与城市之间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而且还在拉大,中国就业岗位不足、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状况将长期存在,显性的、隐性的失业人口数量巨大,这其中绝大部分是农业人口。在“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的人口转变完成后,人口分布过密或过疏,就会在不同程度上阻碍农村生产的发展。人口的发展变化,对分配、交换、消费也有一定影响。现阶段人口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低生育水平面临反弹的现实风险。进入新世纪以来违法生育反弹,少数地区呈蔓延趋势,形势不容乐观。由于传统的“生男、生多、早生”等婚育观影响,加上群众人均意识,计划生育意识淡薄,行政干预措施的弱化,人口增长过快,影响了农民的经济收入。

(二)人口素质不高,制约经济发展

我国出现的劳动力短缺,是有人口结构基础的,它既不是结构性短缺,也不是临时性短缺,而是一种必然的经济和人口现象。农民是发展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主体,因此农民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农民家庭生产经营的发展和收入的增加。农村青年结婚婚检率低,优生检测率低,母乳喂养率低,出生人口素质相对较低,日后求学、就业,发展前景欠佳,整体素质不高。一些家长鼓励孩子放弃学习去打工挣钱,多数外出务工仍摆脱不了靠苦力挣小钱的困境。农村中学师资力量薄弱,学生厌学、弃学、升学率极低,发展环境极差。由于掌握不了日新月异的农业科学技术,很难适应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导致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劳动力素质的高低成为决定农民收入水平高低的关键因素。

三、农民经济收入的措施

(一)继续实行计划生育,大力提高农民素质

继续实行计划生育,坚持优生、优育,把出生人口性别比控制在正常范围,保持生育水平稳定。人口数量、人口素质、人口性别比例都会影响农民的收入。在收入分配领域,受教育水平越高的人收入也越高。因为高素质的劳动者较低素质的劳动者在相同时间内能向社会提供更多的高质量的劳动,从而获得较高收入,必须千方百计地提高农民素质。对农村实行计划生育的独生子女和双女家庭的子女,提供一次性职业培训补贴。使因贫困而失学或辍学的中小学生得以完成基础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

(二)培训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经济收入

对广大农民而言,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其素质和技能,就会改变其就业和收入状况。组织外出务工户中有一定文化素质的农民参加劳务培训,提高农民自身素质,增加打工收入。以服务农业和农民为宗旨,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一些实际困难。延长农村适龄青年在读时间,推迟就业时间。根据农民的意愿、年龄、文化程度等情况以及市场需求和输入地企业的需求,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建立起职业培训与农民就业相衔接的机制。

总之,我们必须千方百计地提高人口素质,有效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缩小城乡差别,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农村人口转向技术先进、劳动生产率较高的城镇提供广阔的空间,进而促进农业规模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进一步增加农民经济收入。

参考文献:

小农经济产生的影响范文4

一、金融危机对农村经济的影响(以__镇为例)

(一)对劳务经济的冲击影响

1、__镇劳务经济的情况

__县__镇共有人口95600人,18岁以上人口63071人,其中在外打工人口达31800人,主要劳务输出地为江浙、上海和福建的杭州、苏州、南京、无锡、常州、石狮、福州等地,其中浙江6200人,江苏8100人,福建7200人,上海6500人,其它地方3800人。主要劳务为进厂打工,从事的主要行业为服装、电子类加工,还有一部分从事特色的加工服务业,如顺河行政村的人主要从事雨棚加工和广告牌制作,还有的从事建筑业、出租车司机等,还有些自主创业的,还有一部分捡破烂的。

劳务经济在__镇经济中占60℅左右的比列。__镇地处__市最偏远的地区,在__、蚌埠、淮南三市的__、利辛、怀远、凤台四县的交界地。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地方没有像样的集体经济和特色经济,农民主要靠劳务经济的收入致富。黄龙和黎明行政村的外出务工人员比列最大,均超过了本村人口的50℅,这两个村的楼房最多,黄龙村的高玉玲盖新房面积达600多平方,他告诉我们,靠种粮食是跟本盖不起这样的楼房的,他带着三个儿子常年在外打工做生意赚钱才盖了新房。据了解,家里人员外出务工是农民盖房、买摩托车等消费的主要经济来源。

2、务工人员返乡情况

目前__镇外出务工人员现已返乡的大约有13000人,占在外务工总人数的40℅左右,并且仍在继续提前返乡。往年这个时候正式农民工增加外出的时候,返乡要在春节的前一个星期左右。在调查中我们发现:

(1)进场务工尤其从事服装电子行业的冲击最大。在__镇黄龙行政村,刚刚回家的高彩霞和高彩云告诉我们,她们在浙江省慈溪的一家服装厂打工,现在厂子里没活了,只能回来了,往年这个时侯是最忙的时候,一个月可以赚到20__多元,今年他们村的人大部分都回来了。

(2)建筑业在其次。建筑业的务工人员回来的占从业人数的比列小一些,大约有30℅左右。很多的建筑工地停工,许多从事建筑的外出务工人员没有活干,但有些人没有拿到工钱仍在滞留城市讨工资。所以建筑务工人员的情况比目前返乡的情况要严重,还有些包工头跑了拿不到工钱的情况。

(3)自主经营的从业者及服务业受冲击要小一些。顺河行政村的人主要从事雨棚加工和广告牌制作,虽然活少了一些,但返乡的人员只在总从业人口的20℅。邹圩行政村的外出务工人员主要从事服务行业,尽管企业消减人员,也有大量人员返乡,但仍不比其他行业受冲击得大。

(4)其它行业务工人员的情况。捡破烂的人员大都返乡,因为捡的东西卖不掉。出车司机受影响较小只有很少部分人员返乡,但同样从事出租车司机行业的人员业也少,邹圩行政村有10多人在张家港开出租车。

3、特点分析

从返乡的人员来看,一是有技术特长的人员影响小,尽管纺织、电子行业的冲击大,但能留在没有倒闭的企业里的人员,大都是有一技之长的人员。二是特殊行业的从业人员影响小,比如出租车司机。三是自主经营和自主创业的影响较小。

(二)金融危机对农产品价格及销售的影响

__镇的主要农产品是小麦、玉米、棉花、大豆。小麦是国家保护价格的农产品,由于国家公布了保护收购价格在提高,所以小麦的价格较去年有上涨,但化肥等农资的价格也在上涨,成本增大,所以小麦涨价并没给农民带来更多的收益。玉米、棉花、大豆国家均没有保护价格,它们受市场的调节。去年,__镇的玉米价格卖到每公斤8毛7,而且客商上门收购,今年每公斤6毛2也没人要。芡南行政村的张海国告诉我们,今年,他收获了1万多公斤玉米,可以说是丰收了,但1万公斤玉米卖不出去,就快长芽了,说不定要烂在家里了。去年棉花每公斤卖3块5,还抢着收,今年每公斤2块1,也没人要。

(三)金融危机对其它农村经济和工作的影响

随着金融危机对农村劳务经济和农产品市场的冲击,农村集镇贸易商业消费等都受到冲击。在__镇和罗集镇,大部分商店都反映,生意还不如去年的一半,赶集的人不少,但进商店买东西的人不多了,由于房租高,很多商店关门了。饭店的生意也少了许多。

__镇引来江苏客商投资经营的大型超市“万客隆”,营业额明显下滑。很多村去年积极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今年犹豫不决,钱迟迟不缴,有些人提出要退出合作医疗。村里一事一议更难了,村村通公路的配套款落实难,陆瓦房、顺河等村的村村通公路配套筹资就落实不了。

二、关于调查的分析和思考

(一)金融危机对落后地区的影响首先在农村。通过调查我们认为,金融危机首先冲击的不仅仅是发达地区以出口和国际市场为主的经济,同样也冲击着以劳务经济为主的落后地区的农村经济。其影响首先在农村,首当其冲的是农村经济。

(二)从农村会逐渐影响到城市。随着农村经济的影响,农民可支配收入的减少,农村购买力受到消弱,必然会影响到城市的消费购买力水平,城市商业服务业会受到影响,以轻工产业为主的我市城市经济也必受到影响。

(三)金融危机的全局性和局部性。金融危机是全球性的,它具有全局性,但也有局部性和个性。比如尽管企业倒闭增加,但有实力的企业却保留了下来,大量人员失业,但具有技术特长的人员却留了下来,尽管农产品掉价,但它不是绝对地没有市场。所以只要积极应对,充分利用金融危机的两面性,寻找地方经济发展的机遇。

三、关于我市农村经济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的建议

(一)提供经济信息服务。农村经济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信息化不够。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我们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方向。农产

品的滞销,劳务经济的萎缩除了金融危机的影响之外,还与信息化不强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加强农村经济的信息化,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极为重要。

(二)加强务工人员的技术培训。劳务经济是我市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因此必须加强对务工人员的技术培训,使他们在劳务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组织定向劳务技术培训,使学有所向、学有所需,同时扩大了劳务技术培训市场,增加了劳务经济的市场竞争力。

小农经济产生的影响范文5

萧条的原因再明白不过:外来客商害怕感染SARS。

全国SARS疫情如今已经渐趋平缓,但它对社会生活各层面的冲击仍然难以估算。在广大农村,由于得益于“严防死守”式的“人民战争”,疫情没有大规模蔓延,但农村经济受到的冲击,却早已随着疫情的蔓延而浮现;并且,在疫情呼啸而过之后,农村经济要恢复生机,仍有待时日。

到目前为止,疫情严重的地区只有广东以及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等六省市。但SARS疫情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却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估算。

从5月28日起,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陆续公布了一组以《“非典”对“三农”影响》为题的系列报告(“三农”指的是农民、农业和农村――编者)。这组报告的主要依据是农业部调查数据,报告分别从定量分析与定性判断的角度,对SARS疫情中农民收入遭受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的分析、推算和判断。

报告中定量分析SARS对农民收入影响部分的执笔人李宁辉博士告诉《财经》,他们从三个方面估算了SARS对农村经济的主要影响:一是经济总体的变动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二是农产品出口变动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三是农村劳动力在外从事非农行业的收入影响。

农产品烂在田间地头

受SARS疫情影响最大的显然是交通和物流。

广东高州市的农户感叹,今年的荔枝生意非常难做。仅高州市根子镇一个镇产出的荔枝就有上万吨,这么多荔枝卖不出去,眼看着钱烂在田里,心里着急啊!

另一个荔枝产地廉江市的良垌镇荔枝专业批发市场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今年来收购荔枝的外省客商50家都不到,比去年少了大半。外地客商中曾流传着这样的消息,说是今年3月荔枝上市时,高州果农运货去上海,一到当地就被隔离了。荔枝是最难保鲜的,要是隔离期间七八天不进行处理,很容易烂掉。迫于无奈,从廉江良垌市场发货的客商,只好在包装荔枝时特意去掉“广东”两字,运送荔枝甚至都不敢用广东车牌的车。

销售不畅,荔枝价格大跌。在廉江市良垌市场上,一种名为“妃子笑”的荔枝,5月中旬上市以来几乎天天跌价,每斤价格从6元跌到4元,再跌到3.1元。

在北方的山东省,疫情对农产品贸易的冲击也比较明显。5月份,山东省农业厅对农业部定点的15个蔬菜、三个瓜果、三个水产品和两个畜产品,共计23个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交易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由于受到SARS疫情的影响,1月~4月上述23个批发市场的成交量,平均比去年同期下降10%左右,交易额下降15%左右;特别是在进入到4月份以后,价格出现下滑,平均下降达到10%左右。

山东省农业厅的调查认为,造成农产品成交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受恐惧心理影响,外销队伍萎缩,出现了异常的供大于求。从15家蔬菜批发市场来看,以外地疫区为主销地的市场受到的影响尤为显著。

此外,进入山东市场的农产品也大幅减少。在鲁中果品市场,正常时期有20多个省市的上百个果品品种进市交易,但在5月份以后,市场上就基本看不到南方的果品了,而整个市场的交易量也随之下降20%~30%。

SARS构造新贸易壁垒

农产品出口受阻,对农村经济造成的影响更为深远。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刘小和认为,虽然目前还没有完整的统计资料进行分析,但根据历史资料和部分出口企业反映的情况,也可以对SARS影响中国农产品出口的程度加以估算。

根据中国海关公布的统计数据,今年前三个月,中国农产品保持了良好的出口形势。1月~3月农产品出口总值44.9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8.0%。但由于受到SARS疫情影响,4月份起农产品出口增长速度开始减缓,但仍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0%。

比较4月份与今年前三个月的出口平均增长率,可以发现,其实在4月份,出口下降了八个百分点。

有专家估计,我国进出口贸易受SARS疫情影响损失的数额应在70亿美元左右,合人民币约为560亿元。而目前我国农产品出口值大约占出口总值的4.8%。由此推算,因SARS疫情影响,农产品出口值减少了26.88亿元,平摊到每个农村居民身上,人均纯收入损失为3.44元。

但这26亿多元损失,还只是SARS疫情对农产品出口的最直接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王小映博士认为,农产品出口遭受的后续影响值得进一步分析。

王小映说,虽然各国政府尚不至于以SARS疫情为借口阻挠中国农产品进口,但是各进口国的商人和消费者可能出于对SARS的恐惧而拒绝中国产品。即使疫情结束,这种不利因素的释放也将持续一定的时期。

日本是中国农产品的最大出口国的,2002年中国农产品对日出口总额为57亿美元,约占中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30%。

今年5月12日,日本就以从中国进口的一批鸭肉中分离出二例禽流感病毒为由,宣布停止对中国所有肉、禽、蛋产品的进口。5月20日,日本厚生省宣布全面禁止中国冷冻蔬菜的进口,并将中国输日蔬菜通关检验时间由4天延长到21天。与此同时,日本还扩大对中国鳗鱼出口的检验范围,并进而实施更苛刻的检验。

应当说,这是日本一贯限制中国农产品对日出口的措施延续,但同时也是日本防范SARS通过贸易渠道传入日本的重要举措之一。

根据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6月2日新闻会上透露的消息,受日本全面限制中国农产品输日的影响,5月12日前中国已发往日本未通关的禽类产品约1万吨,因退货、退关带来的经济损失达上千万美元。日本的禁令还使5月20日以后中国对日冷冻蔬菜出口减少了70%以上。同时,由于日本延长中国出口蔬菜的通关检验时间,直接影响蔬菜的新鲜程度,已经有日本贸易商因而停止进口中国蔬菜。

如果日本对上述产品的限制持续半年以上,预计中国对日农产品出口的损失将达到8亿~10亿美元,而且必然会在其他国家引起连锁反应。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的朱晓峰副研究员则从定性判断的角度分析说,SARS疫情不仅影响贸易往来,也会影响国内外的经济技术合作。广东、北京、天津、山西、内蒙古等省市曾进入世界卫生组织开列的SARS疫区名单上,这些地区有关农业和农村的招商引资、技术合作以及贸易活动或多或少地会受到冲击。

事实上,由于截至6月12日,已有126个国家对中国的往返团组和人员采取了一系列限制性措施,广东、北京等一些疫情较重地区已有相当一部分外贸公司的外经贸交往活动全部停止。商务部驻上海特派员办事处日前的一份报告中也显示,由于大部分国家的签证限制及我国控制疫情传播的相关规定,企业无法向国外派出贸易小组,阻塞封闭了和外商的交流渠道,严重影响合同签订和成交机会。

SARS疫情已经在无形中成为中国进出口贸易中一道新的贸易壁垒。

根据以上情况估算,刘小和研究员认为,SARS疫情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将达到30亿美元左右,全年农产品出口将与去年总出口持平或略有下降。

农民工返乡后

在某些地方,农民外出务工的收入,是农民年收入的重要部分。计算SARS疫情对农民收入的影响,这一部分不可或缺。

中国农业科学院的《“非典”对“三农”影响专题报告》指出,从产业上讲,SARS疫情的影响主要集中于第三产业,比如旅游、餐饮、航空、交通、商业等等。而旅游、餐饮和商业,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些行业的萧条无疑将加剧城乡就业矛盾,特别是对农民收入产生明显的影响,因为这些行业农民工使用比例都相当高,行业不景气将明显减少从事这些行业的农民工收入。

据国家统计局农村住户调查资料推算,2002年农民在外从事非农行业的收入为人均426元,其中239元来自本地非农企业劳动得到的收入,其余187元来自外地非农企业劳动得到的收入。如果SARS疫情得到控制,那么SARS对农村劳动力从事非农行业的收入影响,将主要来自在外地非农企业劳动得到的收入影响。

据统计,全国现有农民工近1亿人,其中跨省区流动的有3600万到4000万人。根据农业部的调查分析情况,发生SARS疫情后,返乡的农民工大概有800万人左右,其中有400万人左右是季节性的返回,还有400多万人是受SARS疫情影响的返回。假设因受SARS疫情影响而返乡、无法获得务工收入的时间长度为三个月,则这一因素对农民的收入影响为0.234元/人,总计带来的农村经济损失约为1.87亿元。

据估计,受SARS疫情影响,中国旅游业、餐饮业和商业比正常状态下降约20%。目前,在农村劳动力从事非农行业的收入中,从事旅游业、餐饮业和商业的收入约占25.5%,这部分收入必然呈等比例下降。

通过以上数据估算,中国农业科学院得出结论:SARS疫情对农村劳动力在外地非农企业劳动得到的收入所受负面影响为人均9.55元,由此导致的农村经济总损失为74.72亿元。

朱晓峰副研究员的研究表明,近年来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在最高的年份也不到18%,而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份额则达到60%以上。这意味着受SARS疫情影响的并非农民收入构成的主要部分。

另据《中国统计年鉴(2002年)》的统计资料,2002年全国农民人均收入2476元。尽管务工得到的人均收入只占到438元,但2002年农民人均收入增加部分中,务工收入增加的贡献率占到约42%。因此,外出务工方面的影响,很可能会导致今年农民增收目标的难以实现。

潜在影响难以估算

在SARS疫情影响“三农”的诸方面因素中,对农村经济冲击最大的,是SARS疫情对国民经济总体的负面影响牵动的农村经济的走坏;而影响最深远的,是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中出现的SARS壁垒。

中国农业科学院的报告最后得出结论:综合各方面的影响,SARS疫情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负面影响为26.594元,占2002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1.074%。

尽管从最终估算来看,SARS疫情对农村经济造成的可能影响并不太大。但农科院的报告也提出了一些更深远的问题。李宁辉说,如果在农村出现类似口蹄疫、疯牛病、禽流感这样的疫情,中国农村是否有能力进行防疫,农产品出口贸易会不会因此遭受毁灭性打击,很值得担忧。

在SARS疫情爆发之初,由于有人怀疑该病为禽流感,广东省家禽销售价格和销量曾经猛跌。

对此李宁辉博士建议,应当迅速加强中国绿色食品的生产,用一个国际认可的标准,来赢得国际市场对中国农产品的信任,这样才能把国际社会对中国农产品的质疑消解于无形。

中国农科院的研究报告得出SARS疫情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很小这一估算,其实有赖于三个前提:一是SARS疫情很快得到遏制;二是农村抗击SARS疫情的行动不影响既定的农村经济工作部署;三是把农村抗击SARS疫情行动所支付的成本控制在适当的水平上。

小农经济产生的影响范文6

关键词:佛教 唐朝经济 积极影响

引言:佛教在唐朝进入全盛时期。纵览关于佛教对社会发展影响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一是佛教作为一种,对大众的文化、精神、思想的影响;二是佛教对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稳定政治的影响。而对佛教对经济所产生的影响,尤其是积极影响的论述实为少见。故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唐朝为例,进一步深入、具体地分析佛教在中国历史上对唐朝经济产生的积极影响。

一、佛教本身作为一种经济实体对经济产生影响

佛教作为一种宗教组织形式,同时也是经济实体,直接参与了经济活动,成为经济生活中的一支力量。在唐朝,佛教的寺院经济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寺院基本都有自己的地产和山林,佛教的寺院经济力量日益壮大。当时寺院和僧尼的一项重要收入来源就是“营生”、“自供”,包括垦殖田圃、商旅博弈、聚蓄委积、机巧异端、占相卖卜、行医治病等,其中农耕、行商、工艺、高利贷等构成寺院经济的独立部分,使佛教与世俗社会更紧密地联结起来。经营俗业、管理财务,也成了寺院的另一职能。寺院本身强大独立的经济实力,理所当然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事实上,许多寺院都有自己庞大的独立经济实体,由于帝王及王公大臣的崇佛,寺院经济利益也得到了他们的保护、支持。这些寺院形成独立的经济实体,出了出租部分田产外,还发放高利贷款、招纳佃客等与封建地主完全相同的方式不断聚敛财富,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农民的负担。但应当看到寺院经济作为社会经济的一部分,并没有脱离社会财富之外,聚集在寺院中的财富和劳力并没有从社会中消失掉,而是一种等量转移,起到了积累社会财富的作用。

此外,大量的农田都是在佛教寺院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开垦出来的,而所垦植的土地,多为无人愿意拓垦的大量荒地和山地。于是寺院农业的发展,改变了中国传统农业分散、孤立的小农经营格局,在较大面积的土地上,以较大量的劳动力进行农业耕种,这种新的农业生产方式,对社会生产力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i唐代寺院经济因此空前发达,而发达繁荣的寺院经济又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佛教消费刺激经济的发展

佛教作为一种经济实体,它不仅参与社会经济活动,是商品生产者,而且它本身作为一种特殊的群体,其特殊的消费也刺激了某一方面商品的生产和消费,从而刺激经济的发展。唐朝的佛教活动需要用到各种特定的物品,即宗教商品,它包括专供宗教消费的商品和具备宗教用途的一般商品两大类。专供佛教消费的物品,如特定的香、蜡、纸、烛、纸钱,特殊的贡品、祭献物、经书、衣着、装饰、食物等等,承载了佛教的发展,也推动了相关商品的消费。具备佛教用途的一般商品,如香炉、果盘、花瓶、风铃等等,则在一定程度上拓宽和加深了该类商品的效用。

唐朝宗教生活较为自由,许多人笃信佛教,并不吝钱财投入到施舍建寺、修经造像等佛教信仰消费当中,在经济上的施舍和消费是一笔较大的支出。有权有势的一些往往会建造寺庙,有的会舍宅为寺,如安乐公主,“用钱数百万”修安乐寺。普通人家的佛教消费主要体现在修造佛像和印制经文。这些都体现出佛教的空前发展对唐朝的商品经济,尤其是佛教消费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这些无疑也增强了唐朝的经济实力,推动了唐朝经济发展。

三、佛教观念和佛教道德通过影响人们的经济行为影响经济发展

人是生产的主体,是实现经济关系的关键。人的主观能动性对经济活动、经济行为和经济关系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马克思指出的:“人本身是他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基础,也是他进行其他各种生产的基础。因此,所有对人这个主体发生影响的情况都会在或大或小的程度上改变人的各种职能和活动,从而也会改变人作为物质财富、商品的创造者所执行的各种职能和活动。在这个意义上,确实可以证明,其会影响物质生产,并对物质生产发生或多或少的决定作用。”马克思这里所说的“所有对人这个主体发生影响的情况”自然包括人的信仰,而对佛教的信仰当然也是包括在内的。

唐朝时期,业报轮回和佛性平等成为百姓信仰的两大思想支柱。业报轮回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一定的原因和条件产生的,由因缘和合而成,人生也不例外。业报轮回思想适应了人们在封建压迫的逆境中和渴望幸福的心理需求。这样,庶民最易接受丛报轮回思想,并因之而坚定佛教信仰。这一时期,僧侣们将因果业报扩大化,宣扬个体的“业力”将累及血缘亲属,这些佛教观念稳定了庶民的思想,更加使得庶民听任统治阶级的剥削和统治。佛法平等思想,抹杀了等级的差别性,具有阶级调和性质。唐朝统治阶级利用它来强调世间是平等的,否认不平等的存在来蒙蔽被统治阶级,稳定社会秩序。而庶民的平等心理,到唐朝已有多年的传统。小农经济为平均主义提供了充分的存在依据。这恰恰使得唐朝的“均田制”和“租佣调制”在实施的过程中,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此外,佛教提倡农禅思想。中国佛教僧侣至少在晋代已经开始了农业生产活动,而佛教在唐朝发展到全盛阶段,其中禅宗的祖师们主张,日常的着衣吃饭、作务出坡,都透露着禅的妙机。因此,僧侣参加垦田辟地尤为禅宗所倡导。唐朝时期,大量的农田都是在佛教寺院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由寺院僧人开垦出来的,而所垦植的土地,多为无人愿意拓垦的大量荒地和山地。所以说,寺院农业的发展,改变了中国唐朝传统农业分散、孤立的小农经营格局,在较大面积的土地上,以较大量的劳动力进行农业耕种,这种新的农业生产方式,对社会生产力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都起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结论:纵观唐朝的佛教发展与经济,可以发现其社会经济的空前发展与佛教的兴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佛教作为佛教本身作为一种经济实体,尤其是寺院经济的发展,对封建经济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佛教特殊的消费形式和消费手段也刺激了商品经济的进步与发展,而佛教观念和佛教道德,如业报轮回说,佛性平等及农禅思想等也都通过影响人们的观念和意识而对人们的经济行为产生影响,最终促进并加快了唐朝经济的发展。总的来说,唐朝佛教的进步和发展对经济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使得唐朝经济更加全面、稳定地发展起来。

参考文献:

[1] 潘显一、冉昌光主编《宗教与文明》,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

[2] 方立天 《中国佛教文化》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3] 张剑光、张洁 唐代长安女性消费研究 《史林》2009

[4] 孙雄 《圣俗之间——宗教与社会发展互动关系研究》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5] 张安礼 浅析唐朝佛教兴盛的原因 蚌埠党校学报 2010年第4 期

[6] 道端良秀 李孝本译 《唐代佛教寺院与经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