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农经济产生的原因范例6篇

小农经济产生的原因

小农经济产生的原因范文1

关键词:小农经济;农产品流通;集约化农业经济

中图分类号: F30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332057

前言

我国农村土地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就形成了农村土地分散经营、一家一户在一块小土地上独立耕作的小农经济模式。小农经济在改革开放初期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做出较大的贡献。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小农经济的低组织化、小规模、耕地零碎化等问题越来越成为对发展现代农业的制约。农户的分散化经营, 也使得他们在面对农产品收购企业或参与农产品市场交易的过程中势单力薄, 无法与组织化程度极高的农产品购买集团(中间商)相抗衡,获得平等的谈判地位[1]。

1 农产品的流通环节

商品交换是实现价值的关键,流通是实现商品交换的必要条件,因此流通环节是经济社会的一个重要环节。农产品流通环节也不例外,是实现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途径。虽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农产品商品化率的提高, 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日益完善, 但依然存在基础不牢、效率不高、渠道不稳, 农产品买难卖难问题时有发生, 农产品在整个流通环节的利益分配机制不协调等问题[2]。

目前我国农产品的流通渠道主要有:农贸市场零售、批发市场收购、龙头企业收购及中间商收购等多渠道并存,其中通过中间商收购在农产品流通渠道中占有较大的比重,而且批发市场及龙头企业的收购渠道也往往被中间商所垄断。因此,农民生产出来的农产品主要是通过中间商渠道进入市场。

由于中间商处于绝对垄断地位,因此可以往往通过控制出货量来控制终端市场的商品流通总量从而控制终端市场的商品价格;因出货量的控制使得收购市场产品积压,中间商又可以通过压低收购价格来获得高额的利差,这就是源头上农产品出现严重过剩,但是终端市场价格依然坚挺的根本原因。

由于终端市场的准入制度、产品等级分类、保鲜、包装、物流、仓储等因素的制约,个体农户因其规模小、零散化的特点,使其除了少量的产品在临近农贸市场直接销售外很难突破中间商的渠道直接向终端市场供货。而临近农贸市场的容量有限,远无法容纳农产品销售需求;临近农贸市场产品供应量充足,价格不高,个体农户的收益不理想。

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农产品通过电商平台走向市场,有些观点认为可以通过电商平台来破解农产品在流通环节中受制于中间商的难题。电子商务作为一种全新的商务模式,在某种程度上确实能够突破传统的商业流通渠道,减少流通环节,促进商品流通。然而,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实现商品流通同样要解决产品等级分类、包装、物流、保鲜、仓储及网上营销等问题,对小规模、零散化的个体农户而言这些问题还是无法解决。

电子商务虽然无法打破农产品流通环节中中间商的垄断地位,但对促进农村品流通、减少流通环节依然有着积极的意义。在传统市场模式下因准入制度等原因,中间商很难于直接进入终端市场,中间商只能通过向生产者(农户)手上收购产品,再将产品卖给终端零售商,中间商通过赚取价差来获得利润,终端市场由零售商垄断。但是,电子商务平台的应用使得中间商可以轻易突破零售商在终端市场的垄断地位,利用电子商务平台中间商可以直接将商品输送到终端客户手上。电子商务在某种程度上减少了流通环节,为中间商提供更多的利润,在这种情况下中间商有可能会适当让利给前段市场,让农户获取一定的利润来提高生产及产品品质控制的积极性,但同样无法打破中间商在整个市场流通环节上的垄断地位,在整个市场的流通环节中个体农户同样没有任何的话语权。

在农产品的销售流通环节中,中间商占着绝对垄断的地位,向上可以通过控制供货量、抬高价格来压缩终端零售商的利润,向下可以通过减少收购量来造成产品积压、压低收购价格。那么如何打破农产品在流通环节中间商的垄断地位是决定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积极性的一个重要课题。

2 农产品流通环节中的出现中间商垄断的原因

目前我国农产品流通环节中出现中间商处于绝对垄断地位的原因主要有:个体农户为主体的分散式小农经济难于适应现在经济社会的发展。现在经济社会的市场准入制度、产品等级分类、包装、物流、保鲜、仓储等成本因素决定着产品没有达到一定的规模是无法立足市场。分散式小农经济模式意味着每个生产者都有极强的自主性、零散性,而每个生产者的产量都远达不到市场基本的准入规模,分散式小农经济对市场反应迟钝、市场的监控能力较差;中间商是经过多年的经营逐渐发展壮大的,他们对市场有着较强的预测和监控能力,能及时对市场的变化做出响应,并且其规模较大,能有效控制产品等级分类、包装、物流、保鲜、仓储等成本以实现规模效益;中间商资金雄厚,市场经验丰富,组织化程度高,并形成一定规模的市场联盟,通过市场联盟来实现流通对环节的垄断。

3 突破小农经济,发展集约化农业经济

由于中间商在农产品流通环节中占据垄断地位,农产品无法从生产直接面向消费,流通环节多、流通效率低、流通成本高,挤压了生产者利润的同时抬高消费者的成本,对农业经济的发展及农民的经济收入带来一定的负面作用。

农产品在流通环节中出现中间商垄断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流通环节,而是在生产环节。以个体承包户为主体的分散式小农经济在生产规模、产品质量控制、组织化程度、资金等方面都远达不到现代经济社会的市场准入规模,因而不得不依托中间商环节来实现产品的流通。因此,只有大力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的流转,突破分散式小农经济模式、引入集约化农业经济以实现规模化生产,通过规模效益来打破农产品在流通环节中中间商的垄断地位,将农产品直接推向终端市场。集约化农业经济与终端市场的直接对接可以有效减少农产品的流通环节、提高农产品的流通效率、稳定农产品市场供应、降低农业风险、减少农产品市场价格的无序波动。集约化农业经济是促进农产品流通、稳定农产品市场供应的重要手段,也是解决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曹东勃. 小农经济改造与中国农村改革[J]. 财经问题研究,2009(01):116-122.

[2]李圣军. 农产品流通环节利益分配机制的实证分析[J]. 农业技术经济,2010(11):108-114.

[3]邵培杰. 中国现阶段农业生产方式变革研究[D].河南大学,2012.

[4]华振. 我国农产品流通模式创新研究[J]. 科技创新导报,2014(13):247

[5]张亚娥. 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北京农业,2016(03):172-173.

小农经济产生的原因范文2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经济组织,创新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以农户为单位的小规模分散经营如何与国内外市场衔接,如何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帮助农民进入市场,使农业和农村经济真正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轨道,已经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为此,党中央明确指出:“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为农村经济组织体制创新,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指明了方向。

一、农村经济组织创新的客观必然性

从农村工作实际看,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滞缓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户经营规模较小,城乡经济分离,农业和工业脱节。这使农业生产中效益较高的加工和运销环节基本被排斥在农业之外,农业内部只剩下盈利较少的生产环节。这造成了农业发展过程中投入不足与利益流失、效益低下并存的问题。再加之个体农户与大市场信息不对称、资金量不对称、专业化不对称,竞争能力和抗御风险能力弱化,进入市场的难度加大。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紧密结合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多种经营,把农民从分散的领域和地域中组织起来,通过规模化生产,牵动农业向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发展,使新经济组织成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联合体,将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环节的利润留在农业内部。因此,创新农村经济组织,建立各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以正确的方式引导农民进入市场,扩大产业链条,促进专业化、提高区域化,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实力增强,加快农业第二次飞跃,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必然选择。

二、农村经济组织创新应坚持的原则

1、规模经营原则。在新形势下,随着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需要通过创新组织形式,构建新型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布局,在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基础上,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把千家万户的小规模生产联合起来,形成统一的竞争实体,进一步完善、丰富和发展农村双重经营体制。

2、农民意愿原则。农民是农村经济组织创新的主体,建立新型经济组织,不能搞行政命令,要按照自愿、自治、民主管理的要求,尊重群众的意愿,坚持农民入社、退社自由,实行“民办、民管、民受益”。在组织创新中,要团结广大农民,利用市场规则,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集体经济组织,合理合法地开展经贸活动,帮助农民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契约关系,依法建立集体与个体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3、积累功能原则。目前,农业自我积累能力较弱的根本原因,在于个体农民分散经营,难以形成有效的规模和竞争优势。各级政府在农村经济组织创新过程中,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选择发展模式和途径,充分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进行多种形式的探索,通过农民自办、官民合办、能人领办、嫁接联办等多种形式改造传统组织,发展民间组织。同时,充分发挥新型经济组织的积累效能,扩大经营规模,提高生存、发展和竞争能力,以此来增强凝聚力,维护合法性,保持农村社会政治稳定。

4、政策倾斜原则。农村经济组织创新难度大,政策性问题多,需要多方面给予帮助和扶持。对发展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农业一体化经营企业或企业集团给予鼓励,财政的支农资金应重点支持产业化经营重点项目,扶持龙头企业的建设和发展;应区别不同情况,对农村经济组织创新在税收方面给予一定照顾;对市场开拓力强的外向型企业,在出口政策上给予重点支持;积极为新型经济组织在农产品技术开发、技术引进方面提供优惠条件,使它们能够在较为宽松的环境中快速发育。

三、农村经济组织创新的几点建议

创新农村经济组织,必须着眼于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同时通过农村经济组织创新来进一步推进产业化。因此,推进农村经济组织创新,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必须转变政府角色,从培植主导产业、构建市场体系、完善法律法规、强化金融和服务等方面营造农业组织化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1、因地制宜,夯实发展基础。因地制宜培植主导产业 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必须从当地资源、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农民文化素质出发,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坚持统筹规划、突出特色的原则,因地制宜选择好市场空间大、资源后备优、经济效益高的产品作为支柱产业或主导产业,从优化资源配置入手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2、搞好相关配套设施建设。以政府投入为主,市场化运作为辅,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使主导产业覆盖地区交通便利,信息畅通,从而为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健全和完善包括市场流通组织、市场调节组织和市场管理组织的市场组织体系,把特色农产品交易市场做大、做强,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

3、突出龙头企业,增强经济组织凝聚力。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 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关键在于龙头企业的带动,必须把培育龙头企业作为农村经济组织创新和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关键点和突破口来抓。着力完善龙头企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农户的发展模式,重点引进和推广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和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增加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数量,扩展涵盖农户面;实行企业整合,坚持采取优胜劣汰的思想,把现有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资源向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规模龙头企业集中;鼓励农村经济合作组织通过入股等方式参与小型企业的生产经营,逐步将小型企业改造为实体性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

小农经济产生的原因范文3

关键词 农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 F0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 章编号 1002-2104(2008)04-0094-05

国内对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方面,对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选题关注较多,而对农 业循环经济 发展水平评价的研究尚不多见。本文以山东省为例,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试图建立一个 农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来比较评价区域内各地的农业循环经济 发展程度,以期为推动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山东省是全国农业较为发达的省份之一。近年来,在保持国民经济较快增长的同时,不可避 免出现了农业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农业生态系统持续恶化,水土流失日益 严重,农业内源污染比较突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生态环境承载力脆弱的矛盾、粗放型增 长方式与资源短缺的矛盾依然非常突出。为实现山东省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区域生态 环境的改善,就必须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实施农业循环经济建设。科学评价是循环经 济建设和实际操作的重要步骤,对农业循环经济的推广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农业循环经济的理论视角

宣亚南等将循环农业定义为:“尊重生态系统和经济活动系统的基本规律,以经济效益为驱 动力,以绿色GDP核算体系和可持续协调发展评估体系为导向,按照3R原则,通过优化农业 产品生产至消费整个产业链的结构,实现物质的多级循环使用和产业活动对环境 的有害因子 零(最小排放或零)最小干扰的一种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其实质就是要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 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农业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这不仅要求农业形成基于全社会 的大循环,要尽量做到外界物质和能量输入的减少,更要把所有的农业关联产业的经济活动 组织成为“自然资源产品或产成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环式流程,所有的投入品和 能源都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循环中得到最合理的利用,从而使农业产业链活动对自然环境的 有害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

根据农业循环经济的“3R”原则,减量化(Reduce) 原则要求减少农业投入,从而直接降低 成本。目前我国农业普遍存在农药、化肥等投入偏多的情况,导致环境污染、土壤功能弱化 、农产品易受污染等负面影响,因此农业循环经济要求在保证不降低产出的情况下,通过提 高效率来相对减少投入量。再利用(Reuse) 原则要求对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通过对农业生 产与加工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将废弃物污染转化为资源,不仅可降低污染,而且提高了资 源附加值。再循环(Recycle) 原则要求对可再生资源进行反复使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尽 量少产生废弃物,少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2 农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农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是科学性原则。要考虑理论上的完 备性、科学性和正确性,能够客观地反映循环经济的内涵和3R基本原则。二是实用性原则。 指标的选取要以研究的目的和需要为准,以统计客观条件的允许程度为准。三是代表性原则 。要从众多的变量中筛选出数目足够少,但却能表征整体本质属性的主要因素。 四是层次性原则。指标体系应当全面反映循环经济发 展的各个方面,又要避免指标之间的重叠性,同时根据系统的结构分出层次,使指标便于使 用,结构清楚。

农业循环经济的评价必须兼顾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以及技术方面。主要应有以下3个方面 :一是社会经济总体指标,包括农民人均总收入、人均农业产值、人均农业增加值、人均耕 地面积、农业生态园区产值占农业产值比重、清洁能源(电、沼气等)占消耗能源的比例、 自来水通村率等。该类指标主要用来反映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的社会及经济效益、 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其中,采用人均农业机械化水平作为反映农业产业化基础条 件以及农业产业化效益的指标。二是减量化评价指标,主要包括万元农业增加值能耗、万元 农业增加值取水量、单位面积化肥农药地膜用量、农业用地集约利用率、有效灌溉率、农业 灌溉用水利用系数,这些指标分别表达了能源、水、土地及农业投入的减量集约利用程度; 三是再循环再利用评价指标,主要包括秸秆综合利用率、畜禽粪便资源化率、农产品加工废 弃物资源化利用率,用来体现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于资源及其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的程度。由于统计资料中再循环再利用评价指标缺失,该项研究选取的指标未包括这方面的内容(见表1)。

可以看出,这些指标在充分考虑目前山东省农业农村发展和资源利用、环境现状的 基础上, 尽量充分利用现有统计资料和资源,从资源节约利用和循环利用、农村环境优化、农村基础 设施建设、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增产增收等多个方面,可较为全面科学地反映山东省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状况,同时也是比较评价各市农业循环经济建设状况的指标体系。

3 对山东省各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程度的主成分 分析

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简称PCA)是一种适用于指标评价的多元 统计 分析方法,已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成为与专家调查赋权法和层次分析法等并[CM(81.5mm]行的一种系统评价排序方法。这种方法要在力保数据信[CM)]

其基本步骤是:原始数据的标准化;计算指标数据间的相关系数矩阵及矩阵的特征根、特征 向量和贡献率;确定主分量个数;解释主分量的社会经济含义,必要时进行方差最大化旋转 说明主成分包涵意义;合成各主成分量得到综合评价值。

3.1 指标无量纲化

考虑到在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中,有些是正指标,如人均农业产值、农民人均年纯收入等 ;有的指标是负向指标,如单位面积农药用量、万元农业增加值取水量等。因此运用模糊隶 属度函数对各个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公式如下:

(1)对于正向指标,采用半升梯形隶属度函数进行量化,即:

B(Xi)=Xi-XinXim-Xin

式中:B(Xi)为第i个指标实际数值的隶属度值;Xi为第i个指标的实际数值;Xim为此类指标 的最大值(上限值),Xin为此类指标的最小值(下限值)。由于已规定Xi≤Xim,Xin=0,上式 可以简化为B(Xi)= Xi/Xim。

(2)对于逆向指标,采用半降梯形模糊隶属度函数进行量化,即:

B(Xi)=Xim-XiXim - Xin

通过指标的标准化,消除了量纲的影响,使不同指标之间有了可比性,指标的量化值越大, 则表明该项指标实际数值的值接近最先进值的程度也就越大。

3.2 计算分析

采用SPSS 12.0版本软件中的主成分分析功能对循环农业发展进行计算(下文只列出与计 算直接相关的表格和公式)。把无量纲化处理后的各市农业数据(主成分分析不要求数据是正 态分布),复制入SPSS软件,采用Data Reduction中的Factor Analysis模块进行分析,并经 过简化处理,可得到以下结果(见表2)。

表2显示了各主成分解释原始变量总方差的情况。为了既能使损失信息不太多,也达到 减少 变量、简化问题的目的,选取5个主成分,使所选主成分保持全部信息总量的86.21%,大于8 5%,符合主成分分析中的要求。

在初始因子载荷矩阵中,公因子在大多数变量上数值大小一般比较平均,不容易说明每个公 因子的意义,不便于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说明。

出于这种考虑,对初始公因子进行线性组合,即进行因子旋转,以期找到实际意义更为 明显 的公因子。在经过VARIMAX正交旋转(正交旋转得到的新公因子仍然保持彼此独立的性质)后 ,载荷矩阵发生了很大变化,见表3。

同山东省的经济总体发展格局一样,各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程度相差较大,但与观念中各市 整体经济发展程度不一致。经济发达地区有的低,有的高,经济欠发达地区则普遍处于劣势,但也不绝对处于落后地位。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结果呢?当然这是由农业循 环经济的“减量 化、再利用、再循环”基本原则确定选取的指标决定的,受目前对节能减排工作的要求越来 越高,不论各地经济发达与否都非常重视工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但对于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视 程度却不一致,农业循环经济建设在基础方面也不尽相同,从而造成了目前的这种排名。可 以这 样理解,一个地方经济发达,对农业的投入相应也很大,但在资源节约利用方面如果被忽视 也会 在农村和农业形成恶性循环。一个地区的总体经济不发达,农业可以较好地保持了原生态生 产模式,尽管资源利用效率不高,但由于受工业化影响较小,环境污染并不十分严重。如滨 州市,农业循环经济评价值最高达5.712 4,居第四位。东营市处于黄河三角洲,大部分地 区 处于未开发状态,农业循环经济方面表现较好。而济宁、威海、烟台等地的单位面积水资源 利用、资源减量利用等负向指标都很高,对环境造成了直接负面影响,与人们的主观印象不 一致,评价值偏小。

从本文中建立的指标体系即主成分公因子角度来解释。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第1公因子 F1占的权重较大,济南、青岛、东营市在这方面表现良好,所以总体排名也较高。德州尽管 F1得分较多,但在其它方面表现却不好,所以处于中游。第2公因子表达的是农村基础设施 方面情况,西部地区得分明显偏少,这也与实际情况相符。第3公因子中表达了水资源利用 的信息,而威海恰恰这个方面处于水平很低,威海的有效灌溉率只有0.442 529,而其它市 是 其2倍。所以烟台市评价值不高,这与其资源减量投入方面的得分较少是分不开的,其第4 公因子F4即表现化肥、地膜使用投入方面的等负面因素较多,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为1.993

28 t/hm2,处于全省第一位,直接导致了第4公因子的得分偏小。同样也可以解释日照市 为 什么评价最低,日照5个公因子得分都不高,如水资源利用、资源物质减量化基本上都是全 省的后几位,从而整体评价值最小,仅为3.940 448。从中可以看出,模型的不足之处主要 是 在客观数据的收集上,由于目前还没有开展这方面的统计,在再循环再利用评价指标方面比 较少,如秸秆、畜禽粪便、农产品加工废弃物等在农村农业流转资源物资方面因素没有体现 出来。

4 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建议

从分析结论可以看出,要发展循环经济,就首先要在观念上强化循环经济理念,在原有已有 的农业产业化基础上,尽量减少农村面源污染,最大限度利用和减少农业废弃物,扩大农 产品的有机化和无害化生产。

(1)通过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资源节约利用。现阶段资源的减量投入和循环利用已经成 为农 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可通过农业产业化来延长农业生产的产业链,高效利用与 循环利用资源,从而实现在既定目标下达到减少物质投入、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通过农业 工业化,实现规模生产,提高生产效率,但是要注意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问题。通过农业产 业化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将有利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增加农民收入,从而相对减少单位 面积上的物质投入,促使农业生产系统的规模和技术更加有效。

(2)推行清洁生产,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由于当前资源减量投入已经成为山东省农业循 环经济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因此必须解决农业生产过程中长期滥施和偏施化肥、农药的现 象,以及地膜回收不力和用水浪费所造成的污染加重的问题。化肥、农药、畜牧和塑料薄膜 等内源污染已成为山东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且有日益扩展的趋势。要在达到 既定目的前提下,减少物质投入量。一是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科学的方法合理配置化肥农 药施用比例,提高生物农药、高效农药以及有机肥料的使用比例,严格控制化肥和高毒农药 的使用量,提高化肥利用的有效系数。大力推广畜禽粪便肥料化利用技术,积极研究畜禽粪 便饲料化开发利用的途径。二是发展喷灌、地膜下灌溉等新的技术方法,发展节水农业、高 效农业,提高对光、水、肥的利用率。改变农业生产用水的方式,节约农业用水。

(3)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确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加快编制农 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建立和完善农业循环经济管理体系,推行农业清洁生产,以开展农业 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和产业化,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生产为重点,确立 适宜本地区农业发展的循环经济模式。同时搞好农业生态园区建设,将具有上下游共生关系 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集中在园区,实现有害污染物在园区闭路循环,使资源在生产过程中得 到高效循环利用,使企业相互依存实现低成本、高效益发展与扩张,形成集聚效益。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倪书俊,刘常建,卢华.山东循环经济发展总体思路与对策建议[J].宏观经济研究,2006, (2). [Ni Shujun, Liu Changjian, Lu Hua. General Thinking and Suggestion on Circ ula r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Shandong Province [J]. 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 2006,(2).]

[2]马其芳,黄贤金.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及其实证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 05,(6).[Ma Qifang , Huang Xianjin. A Positive Study of the Evaluation on the De velopment of Regional Agricultural Recycling Economy [J]. Journal of Natur al Ratual, 2005,(6).]

[3]何晓群.多元统计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He Xiaoqun. Meth ods of Pluralistic Statistic Analysis [M].Beijing: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Press,2004. ]

[4]黄贤金.循环经济:产业模式与政策体系[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Huan g Xianjin. Circular Economy: Industry Pattern and Policy System [M].Nanjing: N anjing University Press,2004.]

[5]崔铁宁.循环型社会及其规划理论和方法[M].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 Cui Tiening. Circular Society, Planning Theory and Way [M]. Beijing :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press,2005.]

[6]朱孔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综合评价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Zhu

Konglai. A Synthetical Evaluation Research on National Econom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M].Jinan: Shandong People Press,2004.]

[7]山东省统计局.2007年山东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Statistic Bure au of Shandong.2007 Shandong Statistical Yearbook [M]. Beijing: Chi na Statistics Press.]

[8]迟春洁,蒋景楠.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内容和构建思路[J].技术经济,200 6,(2). [Chi Chunjie, Jiang Jingnan. The Content of Study and Establishing Think ing

of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Recycling Economy[J]. Technical Economics,2 006,(2).]

[9]章波,黄贤金.循环经济发展指标体系研究及实证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5,(3). [Zhang Bo, Huang Xianjin. Research on Circular Economy Development

Ind icator System and Demonstrable Assessment [J].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 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5,(3).]

[10]宣亚南,欧名豪,曲福田.循环型农业的含义,经济学解读及其政策含义[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2). [Xuan Yanan, Ou Minghao, Qu Futian. Conception , Econom ic

小农经济产生的原因范文4

居民收入差距,只有深化改革和进行制度创新,才能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现状

(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总体水平逐渐扩大。现阶段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经历了一个从缩小到扩大的过程。居民收入差距突出地反映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上。据专家计算,城乡差距对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贡献度是60%。另外,1997~200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分别是2.47、2.51、2.65、2.79、2.90、3.11、3.21;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差额分别是3070元、3265元、3644元、4027元、4494元、5227元、5850元、6486元。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居民生活的实际差距远远大于官方统计的数字。因为在统计方法上,农民纯收入中包括生产资料费用,如果将生产资料费用扣除,农民的生活费用只占其纯收入的65%。如果再把城市居民能享受的,但农民享受不到的各种福利也计算进来,那么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实际差距已经达到5∶1或者6∶1,这个数字将居世界之首。

(二)反映生活质量的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差距扩大。恩格尔系数是指人均消费支出总额中用于食品支出总额的百分比。人们通常用此比例来衡量生活质量的好坏。一般来说,该指标大于59%时,说明生活贫困;指标在50%~59%表示解决温饱;指标在40%~50%达到小康;指标小于40%,生活富裕。近年来,该指标城乡均有所下降,但差距仍很明显。从已知数据可以看出,1996年城镇恩格尔系数为48.6%,农村为56.3%,城镇居民生活已经达到小康水平,但农民还在温饱水平上,到2003年城镇降至37.1%,生活比较富裕时,农村还处在小康水平。由此可见,城乡居民的差距一直很大且呈扩大之势。若按近4年平均下降程度计算,农村要达到城镇目前水平,至少需要12年的时间。也就是说,农村比城镇至少落后12年。

二、影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原因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存在和扩大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我国收入差距呈现扩大之势呢?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从经济水平、产业特性、体制及制度性阻碍等方面分别加以论述。

(一)经济水平和产业特性因素

1、经济水平。经济水平是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一个基础性原因,一般来说,经济水平越高,其城乡收入差距越小。发达国家的城乡差距小于发展中国家,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如北京和上海)的城乡差距小于西部地区的基本原因是他们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样。从已知数据可以看出,人均GDP越高即经济水平越高,则城乡收入差距越小。全国人均GDP比较高的地区,如北京、天津、上海、江苏和浙江等,他们的城乡收入差距之比都比较低,在2.3倍左右;而人均GDP较低的地区,如甘肃、贵州、云南、安徽和宁夏等城乡差距之比都超过了3倍,尤其是贵州和云南甚至达到了4.25倍和4.76倍。因此,经济水平是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

2、产业特性。城乡之间的差距同样与城乡产业特性有关。现在的农村虽然已经包含了多种产业,但农业在其经济结构中的重要地位,是其与城市区别的一大特征。而农产品收入需求弹性小的特点,注定了经济发展达到一定程度后农业增长必然要慢于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如果不考虑城乡其他方面的差别,单从产业自身扩张性上来看,农村自然就处于劣势。城市产业比农村产业更具扩张性,一般情况下城市经济发展要快于农村。最近十年我国GDP结构中,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下降了十几个百分点,相应地第二、三产业上升了十几个百分点。20世纪八十年代由于农村改革率先启动,农村在经济机制上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农村的第二产业曾经有过较快的增长,但随着城市改革的深入,导致农村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优势不复存在。从九十年代开始,农村第二产业的发展速度已明显下降,特别是中西部地区不少地方的乡镇企业停滞不前,甚至还有萎缩。从而导致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慢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农民的收入水平与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相比逐渐拉大。

(二)体制和制度性阻碍

1、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是目前二元经济结构体制的核心,是导致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关键性制度因素。我国确立户籍制度以来,农民不能自由地向城市流动,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困难,农村有超过35%的富余劳动力得不到转移,即使有农民工进城务工,也无法获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工作机会及社会地位,无法获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就业条件和报酬收入,这种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拉大是必然的。

2、城乡分割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长期以来,在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下,城乡居民之间形成了重城轻乡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与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相比,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还非常薄弱,农民的社会保障仍然以家庭自保为主,亲友互助为辅,基本上处于无助的自然状态。目前,国家在社保方面的投资,90%以上用于城市。而作为占全国近70%人口的农村居民,因其经济发展水平低、收入增长缓慢、各地区经济发展参差不齐、居住地域分散等诸多原因,至今仍是最薄弱的地方。从年人均占有社会保障费上看,城镇人均占有达455元,农民人均占有达15元,相差整整30倍。

三、缩小我国城乡差距,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对策

(一)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由于我国采取了城市偏向的非均衡发展战略,通过工农业价格剪刀差的廉价土地征用等手段,农村无偿支持了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当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在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阶段中,就要相应采取“工业反哺农业,以城市支持农村”的政策,建立城乡互动的协调机制。工业应该为农业的发展多做奉献,城市亦应该帮助农村快速发展起来。

(二)改革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及户籍制度,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自由流动。要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必须从根本改变目前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构建城乡协调发展的城乡产业体系。改造传统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民素质,以集约化、规模化为目标,实现农业产业化,提高农民收入。

小农经济产生的原因范文5

农村经济是所有关于农村区域的一切经济活动,或者与所有经济体相关联的一切农业生产活动,所以农村经济关系代表着农村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

自从我们经济腾飞以来,农村经济发展的也得到了相应提高,特别是以小区域的农村经济体,数量之多,奠定了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基础。在最近一些年,农村城镇化建设也在不断的加快,初步统计已经发展到了19060多个。目前,我国的农村城镇化正处在急速增长时期。深思其快速发展的原因,农村城镇的特点是级别低,数量多,它围绕着城市的边缘,作为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的纽带。农村城镇化使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人口发展,从而达到了农村与城镇人口的比例相互平衡,这对经济平衡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这样一来使农产品的销售更加畅销,也极大增加了农业人口的收入。所以促进农村城镇化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探究阻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农产品质量太次

随着贸易在信息时代的影响变得国际化,我国经济得到全面的发展,特别是农村经济涨幅达到几倍。但是由于我们地域广阔,农业产品分布较为分散,直接导致农产品供应不及时,从而造成产品滞销。又因为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产品众多,但是由于我国农村的生产技术和技术设施相对比与国际水平还是远远落后,这就暴露了我们农业品质量问题,使我国的农产品在国际贸易中失去了竞争力,这对农村经济发展有着不利的影响。现代社会,人民越来越注重健康,所以质量问题至关重要,农产品质量不达标,就难以被消费者认可,这直接断送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道路。

(二)农业生产的投入力度长期不足

农村的经济投资力度不够,这直接阻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一方面是自身资金有限,另一方面是引入资金不够。由于农村生活竞争力相对城市比较低,所以产生的压力并不是很大,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间接地使农民安于现状,这?哟蟠蟮慕档土伺寰?济的发展速度,所以积极性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占有特别重要的因素。

(三)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滞后

我国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落后,农业的经济结构生产不合理,缺乏有特色的主产品,农产品基本都是自产自销,小农思想,很难发展农村特色,在向外拓展农产品市场存在很多阻碍。

三、对于改善农村经济的建议

要想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政府需要加大投入力度,合理的制定方案,来改善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现状,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具体有以下几点:

(一)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

我国的农产品在质量方面还是比较落后,如果依然使用陈旧的方法和设施,那么质量是不会得到大幅度提升的。因此要积极学习国际化先进技术,引入高科技设备,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满足消费者对于质量的要求,这样才不会被市场经济所淘汰。尽量做到供需平衡,看清市场,使得农产品不滞销,物有所用。

(二)改善农村思想

要想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首先要增强农民的思想素质,改善农民的思维方式,提高农民的积极性。政府要积极做好配合工作,调动农民努力搞好农业生产,让农民都具备一定的团队感。要多传授于农村人员农业技术,可以多组织农业培训课,不断促进农村人员的技术水平,从而提高生产效率,为建设新农村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农民的生产技术以及科技意识,使得农村经济发展快速有效,让人人都为农村经济尽一份力,建设社会新农村,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三)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要求也随时增多,要随时掌握市场经济需求,根据市场供需,制定对应方法,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使得农产品生产多元化,充分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只有满足市场所需,生产链才能保持良好的活力。

(四)对农村发展制定优惠政策

要想加快农村经济发展,首先要减免农民各种税收,增加扶持政策。如今物价飞速上涨,农业生产成本相比改革开放以来翻了很多倍,以往的对农扶持政策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生产,因此政府应该投入一定的扶持资金,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生产负担,这也间接地促进了农民对农业生产的热情度。只有从扶持农业这个切入点入手,才能彻底打开农村经济翻天覆地的改变。国家只有把经济基础做牢靠了,人民生活水平太能达到新高峰。

小农经济产生的原因范文6

川中丘陵地区由于不平坦,其资源条件对农业生产而言,存在许多局限性。

1.生产规模、集约化难度大

由于不同程度存在坡地和谷地,地势不平坦,不易进行大规模的机械化作业,不利于农业生产技术的大幅度提高,不利于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存在局限性。

2.蓄水、保水功能差,干旱现象较严重

由于地势不平坦,同一地域落差大,一遇下雨涨水,雨水很快就从坡地流入沟地,进入小溪、小河、大河,不易蓄水保水。遇到天旱,由于蓄水保水功能差,蓄积的水量有限,很容易出现旱灾。抗旱一般都要一级甚至几级提灌,成本极高,农业生产严重受挫。

3.土壤墒情严重恶化

川中丘陵地区除河坝地段有一些平坝外,可耕作地基本都有一定坡度,有的坡度还相当大,泥沙冲刷严重,肥水流失大,土壤墒情变差,农业生产条件逐渐恶化。

4.生产成本高

无论是保持农业生产的水、肥等生产资料成本,还是农作的劳动力成本或是运输成本,都相当高,很不经济。

二、川中丘陵地区的自然优势条件

川中丘陵地区地理条件特殊,地形条件差,但气候、降水等自然条件有一定优势。大都分布在温带及亚热带季风气候的件下,无霜期较长,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年降雨量一般都在1000mm左右,年平均气温16℃左右,海拔高度一般在300~1000m范围,对于许多温带和亚热带农作物而言都是较好的自然生长环境。

三、川中丘陵地区农业经济模式的现状

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为了解决人们的温饱,川中丘陵地区绝大部分都是以农作物栽种为主、经济作物为辅、渔牧副业补充的农业经济格局。长期以来,尽管农业生产成本相当高,但以粮为主的格局始终未打破。究其原因:①由于人口急剧增加,粮食需求量剧增,农民迫于维持生计,所以不愿放弃粮食生产。②农民素质不高普遍,文化程度低,对新技术、新的生产模式及项目不易接受。即使接受了,也不易产生出很好的效果。因此,不想也无力去改善传统的生产模式。③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调整农业结构的初期成本高,农民无法承受。④对不利自然条件缺乏切实可行的改良方案。长期以来,各级地方政府都在花大力气改田、改土、改水,都是想将坡田地改为可耕种的耕地,但由于成本太高,投入又有限,收效甚微。

四、川中丘陵地区农业经济模式优化的原则

传统的农业经济模式成本高,效益差,加之对环境的破坏不断加剧,这样的经济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和时展的要求。因此,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对现有经济模式进行调整优化。调整优化应遵循的原则:①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当前农业生产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做代价。在追求产量及收益的同时,要考虑到不能给生态及环境带来负面的影响,能耕则耕,不能耕种则不要强求。②效益最优原则。发展农业要算好经济账,要尽可能以低成本去开发和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资料成本及费用要尽可能低。多年来,由于处于温饱线之下,粮食需求为第一需要,农业的最大目标是提高粮食产量,往往忽视了劳动力、自备农用生产物资等生产资料的投入。有时即使考虑了,也计算得很低。实际上,许多农业生产是处在亏本经营的境地。③是注重生态效益的原则。要充分认识到川中地区在全国生态系统的位置,特别是水资源及环境的保护要给予充分重视。川中地区泥沙冲刷严重、肥水流失大,不仅对当地,对长江中下游乃至全国大部分地区生态和环境都有极大影响。④市场化的原则。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农业经济要发展,就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则,让市场机制在农业生产资料的配置、农业生产、农产品销售、农业综合服务等诸多环节发挥作用。

五、川中丘陵地区农业经济最优模式

针对川中丘陵地区的自然资源条件,本着可持续发展和效率最优等原则,其经济模式应确定为:旱地以种植林果业、草业为主,水地以种植水稻和养鱼为主。增大经济林果业种植,扩大森林覆盖面积,特别是大幅度减少土上作物的种植,尽可能避免耕作坡地造成的水土流失和高成本,以大幅度提高森林覆盖面积,达到固沙、保墒和改善生态的多种功效。

六、川中丘陵地区农业经济模式优化的途径

川中丘陵地区自然条件特殊,气候条件好,适宜动植物生长;地形及土地条件相对较差,极易造成环境及生态破坏。要实现经济模式的优化,就必须从多方面考虑,多角度入手。

1.积极实施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是当前川中地区经济模式优化的捷径。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将25℃以上的坡耕地,尽可能地退耕还林(还草),大幅度提高森林覆盖面积。25℃以下的旱地,以种植蔬菜和优质农作物为主,水田以种植水稻和稻田养鱼为主。这样,水土流失少,利于生态的优化,也避免了农业生产的高成本。

2.抓好工业经济的发展无工不富,没有一定工业基础,仅仅依靠农业或第三产业,经济仍发展不起来。经济基础差,农业投入就很少,农业的负担也会加重,农业经济的发展就会受制约。

3.抓好农业产业化经营将农业生产要素市场化,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农业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实行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用管理现代企业的办法,进行农业生产和开发,可以极大促进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和农业经济的发展,并促使传统农业逐步向现代农业转变,以切实优化农业经济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