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心理素质的方法范例6篇

训练心理素质的方法

训练心理素质的方法范文1

1 在射击运动中良好心理素质的作用

不管是在何种类型的比赛中,激烈和紧张的气氛都会出现,就算不存在观众和喧闹声,有着十分平静的射击赛场,运动员们还是会表现出一定的紧张状态。射击比赛持续时间久,会将充足的时间留给运动员去思考,所以,很难对思维进行控制。在开始射击比赛时,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各个运动员是看不见对手的,但是,最为重要的是对手对自我都能够进行认识,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和战胜自我为射击比赛的真正较量。在比赛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压力,每个人在参加比赛中都会有这样的反应,动力是压力的产物,压力适当的出现,能够振奋起运动员的精神,集中运动员们的注意力,和平时进行比较,动作会更加连贯,使运动员将更好的成绩创造出来。但是,在运动员心理负荷之上出现了这种压力,就会不断的麻木运动员的思想,注意力难以集中,造成反应迟钝,肌肉发颤,控制困难,兴奋过度,进而对运动员的正常发挥带来较大的影响。因此,在青少年运动员参加射击比赛时,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利用后天的练习将青少年运动员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起来,对心理素质进行培养,不但是令他们在比赛中将高水平发挥出来,并且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育策略,对于渗透到具体练习中的心理素质进行合理的应用,进而能够将青少年运动员的射击成绩有效的提升上来,提升他们的适应力和耐受性,为取得优异的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

2 青少年心理特征分析

首先,增强了自我意识。随着年龄增长,他们不断增强了自我意识,独立倾向非常明显,非常重视自我的表现,非常在意别人的评价,乐于接受赞美,开始抵触他人的批评,因此,在增强了自我意识同时,强大的心理抵抗能力也是不能缺少的。一旦没有正确引导他们的自我意识,就会导致他们抗压能力降低。

其次,丰富多变的情感。随着青少年生理不断变化,从不成熟过渡到成熟,因此,在此阶段中,他们会时常表现出激动的情绪,在酝酿和爆发情感上都非常强烈,多种情绪并存的情况会时常发生,并且一种极端情绪往另一种极端情绪蔓延非常迅速,在此阶段中,他们非常容易发脾气和暴躁。

再次,较强的求知欲,不断提升思维能力。他们在此阶段中,记忆能力非常强,好奇于一些新鲜的事物,经常会将一个陌生的问题搞明白。其次,通过成长和不断的学习,随着知识的不断积累和视野的不断拓展,在很大程度上会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开始能够用实然和应然区分对事情的判断,明显提升了自身的抽象思维能力。

最后,控制应激能力不强。应激往往会引起许多负面因素,应激心理往往表现为紧张,青少年射击运动员出现紧张状态多是因为在比赛时有强大的刺激影响到他们,产生了较大的心理负担,进而应激心理状态就会出现,适当的应激能让身体将更多的能量释放出来,进而对机体目前的需求进行应对。体现在:提升了反应速度,头脑清醒,动作灵敏等。紧张过度,能够令射击运动员控制过程失掉平衡,大脑过度兴奋,进而思维效能就会降低下来,阻碍正常的分析,出现消极思维。

3 具体的训练方法

培养和提升青少年的心理素质为一项艰苦细致且潜移默化的工作,在运动员和教练员长时间交往的过程中,凭借合理的心理训练方法会对运动员们带来巨大的帮助。并且相关的理论实践证明:学习动作技能,需要对心理机能进行训练,需要进行控制应激训练。针对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对青少年射击运动员的心理进行训练时可以使用以下方法。

3.1 放松练习

在重大的比赛前或比赛中,运动员一般都会非常紧张或者兴奋,放松训练就是通过相应的语言来暗示自我,进而来有效的放松神经和肌肉,方法为:身体在射击前可以躺着、坐着或者站立,保证身体舒服,将双眼合并,进行深而慢的腹式呼吸,提醒自己是非常安静的。对四肢散发的温暖感觉和沉重感进行体会,对心率进行调节,对心跳用语言暗示:有力、平稳。使自己能够入静,是放松练习需要达到的目的,对于紧张状态和不安反应有效的去对抗,将干扰排除,向着最佳状态调整肌肉力量。

3.2 表象练习

此项训练中,让青少年对技术要领、正确的肌肉感觉和动作形象进行回想,在表象中能够重新出现技术动作,便于按照表象动作将技术动作完成。在射击训练和教学中,它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在少消耗和同样时间中利用表象训练将技术、动作的掌握程度提升上来,完成射击,为了达到这样的境界,基础是扎实的技术训练,一旦技术基础不够,这种训练也是毫无意义,因此,要有效的结合技术训练和表象训练,才能够将最为理想的效果获取出来。

3.3 注意力集中训练

在相应的时间内,对某一固定的目标进行关注即为射击运动员注意力集中训练,向着一个和谐、稳定的射击环境中将自己代入进去,不受噪声、人员和气候等不良因素影响。在射击时,规定他们具备高度集中和稳定的注意力,越能够集中注意力,对于自身的杂念和外界的干扰就越能够摆脱,就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技能动作。在日常训练中,对正确动作的完成作为运动员注意力的主要集中点,便于将完整动作的质量提升上来。比赛开始后按照规定,运动员的注意力范围要适当拓展,进而对四周环境和射击规则能够有效的去适应。

3.4 认知练习

为了消除射击运动员意识中的消极因素,认知训练是将射击运动员的认知能力、自信心提升上来的一种方法。在比赛中运动员之所以会紧张是由于消极因素在思维活动中的作用。可以这样训练:将消极思维阻断,在他们感觉到自己在执行一些消极思维时,对思维刹车,将意识中的消极因素阻断,提醒自我“马上停车”,对于这些不要去想;其次,解释要合理,例如,一些射击运动在比赛中会想每个人都在关注自己,对我的成绩可能会带来影响,我和他人都会受到影响这是一种最为合理的解释,将一些科学的思维互动开展起来,对于运动情绪能够有效的去控制,并且将他们的真实水平能够有效的发挥出来。

训练心理素质的方法范文2

关键词 中学女篮 技战术训练 身体素质训练 心理素质训练

中学女子篮球训练对象的特色决定了其训练方法的特殊性,教练员在选择训练方法、组织训练内容、设置训练计划时都应考虑到训练对象的特点,在符合篮球训练的科学规律的同时,尽量贴近中学女子篮球队员的兴趣、爱好、特点、需求,从而激发队员训练的积极性和训练热情,有效提高训练成效。所以教练员必须掌握科学的训练方法、充分了解队员的身心特点、合理安排训练内容,这样才能充分发展队员的篮球天赋、挖潜队员的潜力,让队员的技站术水平、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都得到完善的发展。

一、 中学女篮的技战术训练

中学女子篮球队员的技术水平和战术水平相对来说还都比较低,对篮球运动的理解也不够深刻,所以说,在训练过程中,教练员应该将重点放在基本的技术和战术上,首先引导队员掌握篮球比赛中的关键技术和基础的配合方式。篮球运动中基本的技术训练通常是指运球训练、传球训练和接球训练、投篮训练、防守技术训练、抢篮板球训练等。

运球是比赛中关键的技术环节之一,是篮球进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运球训练时,教练员一定要注意队员动作的规范性,及时纠正错误的技术动作。运球训练的内容可以安排比赛中常用的技术动作,如:体侧运球、运球急起急停、“之”字型运球等。在训练中提高队员的运球能力和球性;传球训练和接球训练,是篮球赛场上队员之间相互配合的重要手段,是战术组织的必备基础,所以,教练员应该对队员的传球技术和接球技术做重点训练。在传球和接球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是避免在传接的过程中出现丢球的情况,所以训练过程中,教练员应着力引导队员注意观察球在传接过程中的飞行路线、落点和接球的手法,让训练建立在正确的技术动作的基础上,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训练成效;投篮是得分的关键,所以在技术训练中也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投篮训练有两个主要内容:原地投篮训练和行进间的投篮训练,在训练时要注意身体动作和移动方法;防守技术训练,要坚持以防守移动为基础,以抢、打、断为关键技术,人、球、区、篮四位一体的原则;抢篮板球训练,则是在投篮未中的情况下,双方抢从篮板上弹回来的求的技术训练,因此技术动作多在对抗性较强的情况下使用,所以在训练时要注意最好也在对抗的条件下进行。另外,这几种技术训练并不是相互隔离的,可以根据训练安排结合起来一起进行。

二、 中学女篮队员的身体素质训练

篮球运动是一个对抗性较强的运动项目。在运动过程中,身体的碰撞、奔跑、跳跃、传球、投篮等诸多技术动作的完成,都与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水平有很大的关系,而女子篮球运动员又具有身体素质水平相对较低、体力差、竞争欲淡、速度慢等特点,特别是中学女篮运动员,中学女篮运动员多处于身体和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教练员在设置日常训练内容时,要根据中学女子篮球运动员这个群体的特点,根据队员的实际情况来科学安排,如果身体素质训练内容科学合理,对队员未来的发展会有很大的助益。

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女篮队员,身体发育尚未成熟,但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敏性较好,所以说,教练员在设置日常训练内容时,可以把队员的速度素质、灵敏素质、弹跳素质等作为训练重点,结合其他身体素质的训练合理安排、实施。

(一) 速度素质训练

在安排中学女篮的速度素质训练计划时,教练员一定要抓住训练重点,可以适当加强队员的加速跑能力训练,根据情况淡化跑的技术训练过程中过于细枝末节的繁琐的内容。另外,速度素质训练必须与技术训练相结合,才能取得良好的训练成效,比如在进行快速跑动训练时,可以于篮球的专项技术动作训练相结合,但是这样的情况下,选择的专项技术动作不宜过高过复杂,以免影响队员的跑动速度。在进行速度素质训练时,可以根据训练所允许的情况,尽可能的多采用比赛的方式或者对抗性比较强的方式进行训练,因为在这样的情况下,队员的速度水平更容易得到激发。

(二) 灵敏素质训练

篮球队员的灵敏素质,指的是篮球队员在面对比赛或训练过程中突然变化的各种条件、突况等,快速、协调、敏捷、准备的采取措施并完成技术动作的能力。灵敏素质是一种综合素质,它与运动员的运动技能水平、神经反应能力、现有身体素质水平均有一定的关系。所以说,安排灵敏素质训练时,一定要在同时发展其它素质的基础上,并且灵敏素质训练的训练时间不宜过长,每组训练的持续次数不宜过多,可每过一段时间变化一下练习的形式,而且要注意提高神经系统的灵活性,在提高神经系统灵活性的同时,配合提高脚步、手腕、腰胯的灵活性和身体的平衡能力,从而让队员的灵敏素质得到有效提升。

(三) 弹跳素质训练

篮球队员的弹跳素质是影响其水平提升的一个重要的综合素质。中学女子篮球队员正处于发展弹跳素质的关键时期,教练员应充分重视队员的弹跳素质培养。女篮队员弹跳素质的好坏,与队员的力量素质、速度素质、灵敏性、协调性、柔韧性、灵活性等,都有很大的关系,所以说,弹跳素质训练并不是简单的弹跳练习,而应该引起教练员和运动员的足够重视。在进行弹跳素质训练时,教练员应对训练的负荷、训练频率都做出提前安排,并且在训练过程中,一定要保持动作的准确和优美。弹跳素质训练过程中所涉及的训练方法比较多,比如:负重下肢训练、单脚跳训练、上肢力量训练、腰腹力量训练等,教练员可以根据训练内容的安排、训练进度、队员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搭配使用。

(四) 力量素质训练

随着现代篮球运动对抗性的日益增强,篮球队员的力量素质训练也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在力量训练过程中,教练员设置训练计划和训练安排时一定要注重训练的全面性和系统性,采用多种器械、多种方式进行,尽量做到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另外,教练员应该根据中学女子篮球队员的身心特点,合理设置力量训练的量和强度,不可急功近利,如果训练负荷过重、运动强度过大,反而会影响队员成绩的稳步提升。

除此之外,在对中学女篮队员进行身体素质训练时,教练员还要注意,身体素质训练是贯穿于整个训练计划和训练安排的始末的,而不是与技战术训练、心理素质训练相对立的,在安排训练计划时一定要科学合理,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提升。另外,中学女子篮球运动员正处于身体快速发育的阶段,虽然朝气蓬勃、精力充沛,但是耐力素质相对较差,所以教练员一定要根据队员的情况,安排合理的训练时间,并且在训练结束以后,科学的引导队员进行运动恢复,以便恢复体能,提升训练成效。

三、 中学女篮队员的心理素质训练

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训练,其实指的就是,在训练过程中,有意识、有目的的对运动员的心理和个性施加影响的过程。篮球队员的心理素质水平,对队员能否在激烈的比赛场上不受赛场状况的影响,正常发挥自己的水平,完成球队的整体配合,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篮球队员的心理素质训练,一般包括两个方面,即:队员的意志品质训练和专项心理训练。意志品质训练,对中学女子篮球队员来说尤其重要,因为现在的大多数青少年都是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没有经历过风雨,这样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女孩子普遍缺乏顽强拼搏、敢打敢拼的精神,心理素质水平有待提升。所以说,心理素质训练是篮球训练的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心理素质训练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 树立正确的运动动机

运动动机,是一个队员去运动的根本愿意,在进行任何的心理素质训练过程之前,运动员必须首先具有一个良好的运动动机,后续的训练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所以说正确的运动动机的培养是首要的。在引导队员树立运动动机的过程中,要注意不能局限于个人或者一个小的团体,这样的动机是不长久的也是不稳固的,队员有可能会得到一时的激励,但是难以取得长久的进步,正确的运动动机必须建立在较大的目标之上,建立在理想之上,并让队员明白自己的价值和应该为实现目标而付出的努力,帮助他们树立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从而激发队员训练的自觉性。

(二) 注意力训练

篮球赛场上,情况多变、气氛激烈,篮球队员必须有良好的注意能力,才能从容面对比赛,全面观察赛场情况及时做出反应并采取对策。所以说,注意能力作为一种心理特征,对赛场状况的影响十分重要。处于中学阶段的女子篮球队员,注意力还不持久,所以在日常训练计划中,安排注意力训练是十分必要的。在进行注意力训练时,可以采用多种训练方法,如在训练中不定时的穿插各种信号,以训练队员的无意注意能力;在训练中采用“运球报球”的方法,不但可以强化队员的注意力水平而且还可以锻炼队员的注意稳定性。

(三) 赛后的心理调整

运动员在篮球比赛过程中,注意力高度集中、身心一直处于紧张和兴奋的状态之中,所以在比赛结束后,应该及时的进行赛后心理调整,帮助运动员从赛场紧张激烈的氛围中脱离出来。多数教练员非常重视运动员赛后的身体恢复,而往往忽略了运动员的心理调整,这是对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训练极其不利的,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在赛后,有意识的进行一些轻松的活动,如听音乐,这样可以及时消除身心的疲劳,促进恢复的进行。

在对中学女子篮球队员进行心理素质训练时,教练员一定要充分了解队员的性格特点,注意队员性格和气质的差别,根据队员的接受能力和兴趣点,区别对待,并且在训练过程中要随时注意观察队员的情绪变动,并及时的做出科学的引导。训练方法应尽量采用积极的方式对队员进行引导,将队员的心理状态引导到良好的方向或者应重点关注的内容上去。另外,实战比赛,是锻炼一个篮球队员心理素质最有效的手段,所以,日常训练应该和比赛相结合,尽量模拟实际比赛的情况,利用比赛的竞争性、复杂性和激烈的赛场氛围训练队员在身心高度紧张的情况下,对复杂情况的处理能力,培养队员顽强拼搏、积极进取、战胜困难的精神。

参考文献:

[1]董顺波.我国青年女篮体能训练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9.08.23.

[2]黄春艳.对中专院校女篮课余训练的研究[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5.04.30.

训练心理素质的方法范文3

【关键词】 心理训练

Effect of mental quality training on coping style of military personnel

【Abstract】 AIM: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mental quality training on the coping style of military personnel. METHODS: Three hundred eighty serviceme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hich was randomly subdivided into 6 groups (3032 person per subgroup) and received mental quality training (n=152) and the control group, which received normal training (n=160), and coping style scale was used before and after the intervention. RESULTS: After mental quality training, problem solving factor of the training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selfdenial and avoidance factors of the training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Problem solving and help seeking factors of the training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rationalization and help seeking factors of the officers in the training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while their fantasy factor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 The mental quality training is a good and important way to improve the coping styles of military personnel.

【Keywords】 military personnel; coping styles; mental training

【摘要】 目的: 探讨心理素质训练对军人应对方式的影响. 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式随机抽取某集团军官兵380人作为被试对象,有效人数训练组(n=152人),对照组(n=160人). 训练组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心理素质训练,对照组进行常规军政训练. 训练前后分别测量两组被试对象的应对方式,并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心理素质训练后,① 训练组军人的应对方式中解决问题因子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自责、退避因子分显著低于对照组;② 训练组士兵的应对方式中解决问题、求助因子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自责、退避因子分显著低于对照组;③ 训练组军官的应对方式中合理化、求助因子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幻想因子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结论: 心理素质训练能改善军人的应对方式,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 军事人员;应对方式;心理训练

0引言

军事心理学研究发现,战争的明显高科技趋势和恶劣的作战环境,给军人带来了不仅是躯体上的损伤,更重要的是强烈的心理刺激(如出现作战应激反应),引起心理问题,直接影响军人的作战效果甚至导致战争的失败. 因此,军人心理素质的高低,心理健康的水平直接关系到军事作业绩效,关系到军事任务的完成. 20世纪70年代,应对研究随着应激心理学理论模型的形成而兴起[1]. 它是个体为了处理被自己评价为超出自己能力源范围的特定内外环境要求,而作出的不断变化的认知和行为努力[2],是应激原与应激反应之间重要的中介变量. 个体在强应激状态下(如军人特殊群体),如果缺少良好的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则心理问题产生的危险度可达43.3%,为普通人群的两倍[3-4]. 我国军人应对方式研究起步较晚,主要集中在军人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以及影响因素的研究[5-8],且大多应用各种形式的应对方式量表对不同群体作现状性调查研究,然而实证性研究则较为少见. 本研究以《军人心理素质训练》为训练教材,采用军人心理素质训练的整合模式进行心理素质训练研究,以探讨心理素质训练对军人应对方式的影响,为开展军人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素质训练,建构军人心理素质训练模式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方式,抽取生活在同一营区的某集团军官兵380人作为被试对象其中军官120人,战士260人,年龄16~35(20.8±3.2)岁. 剔除未能如期参加完整实验以及漏答问卷的人员,有效人数训练组152(军官46,战士106)人,对照组160(军官42,战士118)人. 实验组和对照组被试的性别、年龄、职级以及文化程度等无显著差异.

1.2方法

1.2.1检测工具① 《军人心理素质训练》(上、下)[9]; ② 应付方式问卷[10],为自陈式个体应对行为评定量表. 共62个条目,包括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和合理化等6个分量表. 效度评估采用因子分析,构成各因子条目的因素负荷取值在0.35或以上. 重测信度6个应对因子的重测相关系数分别为0.72, 0.62, 0.69, 0.74, 0.67, 0.76. 表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③ 军人心理素质训练效果主观评价. 训练结束后,采用自编《军人心理素质训练效果调查表》,对参加心理素质训练官兵军人进行调查,发出问卷66份,回收问卷66份. 调查表具体分为5个方面(参训态度;对训练内容和方式的评价;如何使用学到的训练策略;哪些是有用的训练内容;认为所学策略将会帮助解决什么问题. )内容包括: ① 参训态度: A自愿参加,B非自愿参加;② 对训练的内容和方式的评价: A符合要求,B不符合;③ 是否愿意继续参加心理素质训练: A是,B否;④ 训练前对训练的态度: A有趣,B 一般,C 没意思;⑤ 训练后对训练的态度:A有趣,B 一般,C 没意思;⑥ 最有用的训练内容: (列出18个专题内容进行选择)等,共计23个条目.

1.2.2训练内容从《军人心理素质训练》中选取18个与军事活动和军人心理发展特点有密切关系的内容进行策略训练,主要针对军人心理素质八个方面的内容(适应军营环境、适应军营生活、适应人际交往、学会做人,发展军事技能、发展个性、发展社会性和发展创造性)构建训练内容体系.

1.2.3训练方法与程序军人心理素质训练程序分成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专题报告阶段. 我们按照军人心理素质的基本构建,选择了4个与军人心理素质密切相关的主题作为讲座内容. 由从事军人心理素质训练的专业人员给包括训练组在内的500名军人进行每天6 h、为期2 d的专题讲座. 第二阶段:策略训练阶段. 策略训练阶段是军人心理素质训练的核心阶段. 训练由经过系统理论和实践培训的6名心理学专业教员主持进行,每个教员负责3个专题,每个专题从4个方面进行训练,每个教员进行12次训练. 训练组分为5个小组,每组训练人数控制在30人左右. 训练每周安排1~2次,每次40~60 min. 整个策略训练阶段历时6 mo,训练共进行72次. 第三阶段: 反思内化阶段. 反思内化阶段是军人心理素质形成的重要一环. 任何一种训练要求要转化为军人的心理结构,必须有内化的过程. 在策略训练的基础上,由教员和基层官兵一块儿交流、讨论,以了解其在日常训练中是否运用前一阶段学到的心理策略和知识. 主要采取阅读思考具有启发意义的文章、故事、写自己的感受、讲自己的故事,同时通过自编自演的小品等. 让其有所思、有所悟、有所感、有所得. 总之,训练过程体现他助互助自助的训练理念.

每节训练课为4个相互衔接的环节: ① 创设情境,激发共鸣. 该环节以军营故事、心理测试、游戏、训练情景、心理案例等促发军人的认同感或认知缺失感,激感共鸣或行动愿望,使其主动参与到训练中来,该环节是心理素质训练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② 介绍知识,激励参与. 该环节结合部队生活实际,以幻灯、多媒体等形式深入浅出地介绍相应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呈现给被试正确的认知、行为观念;③ 设计活动,策略训练. 该环节通过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在活动中,被试自己认识自己的问题,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自己做出选择与决断,自己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从而形成行之有效的心理对策和策略. ④ 反思内化,提升品质. 反思内化是军人心理素质形成的重要环节. 本环节主要采取阅读思考、自测练习等方式,将活动中的方法、思维方式延伸到类似的其他情境,对训练结果进行总结,进而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统计学处理: 分别在心理素质训练前后,采用应对方式量表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团体测量. 同时在训练结束后1 mo对实验组进行军人心理素质训练效果主观评价. 测试结果用x±s表示,采用SPSS11.0 For Windows进行统计学处理,组间比较采用团体t检验,同组训练前后采用配对t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心理素质训练对军人应对方式各因子分的影响训练前对照组与训练组军人的应对方式各因子统计结果无差异. 训练后,训练组军人的应对方式中解决问题因子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责、退避因子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幻想、合理化、求助因子分无显著差异(表1).表1心理素质训练对军人应对方式各因子分的影响分析(略)

2.2心理素质训练对士兵应对方式各因子分的影响训练前两组士兵应对方式各因子分统计学上无差异. 训练后,训练组士兵的应对方式中解决问题、求助因子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责、退避因子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幻想、合理化因子分低于对照组,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表2).表2心理素质训练对士兵应对方式各因子分的影响分析(略)

2.3心理素质训练对军官应对方式各因子分的影响训练前各组军官应对方式各因子统计学上无差异. 训练后,训练组军官的应对方式中合理化、求助因子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幻想因子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解决问题自责、退避因子分低于对照组,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表3).表3心理素质训练对军官应对方式各因子分的影响分析(略)

2.4军人心理素质训练效果主观评价训练结果显示: ① 参训态度: 自愿参加57人(87.0%),非自愿参加9人(13.0%);② 对训练的内容和方式的评价: 认为训练的内容和方式符合自己要求的有56人(84.8%),不符合自己要求的有10人(15.2%),有61人(92.4%)表示愿意继续参加心理素质训练;③ 在使用学到的训练策略方面: 37人(56.1%)能经常使用,26人(39.4%)有时使用,3人(4.6%)从未使用;④ 认为最有用的训练内容是:a学会宽容(68.2%),b学会解脱(57. 8%),c学会坚持(54.5%),d认识你自己(51.5%),e情绪调控(51.5%),f学会赞扬(49.5%),g克服自卑(45. 8%);⑤ 认为所学策略将会帮助解决以下问题: a适应人际交往(83. 3%),b学会做人(71.2%),c适应生活(65.2%),d适应军营(54.6%);⑥ 认为策略易学易用(83. 3%),太复杂(10.1%),其他(6.6%);⑦ 认为训练对之后的打靶有好的影响(78.8%),没有影响(6.1%),一般(4.6%).

3讨论

军人心理素质训练是一项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教育工作,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 从实施过程来看,军人心理素质训练可分为两个层面[9],一是心智操作,主要体现在对自身的认识,对一些心理情境的体验与反思,对一些心理事件和心理现象的领悟等. 如通过阅读一些相关材料,或者是一些活动对照自身,做出一个自己的判断,而产生接受、认同、缺失和震撼等,或者是一些活动中发现问题,反思体验,形成思想、观念等,这些都属于心智操作的层面. 它是整个操作过程中的“魂”,虽不直接参与外显活动,但从根本上支配外显活动. 二是行为操作,表现为军人的行为系列和行为模型,而不是单一的具体的一个动作. 行为操作是军人心理素质发展的内容源泉,通过行为操作,军人把社会要求的社会规范、价值观念、知识信息内化为自己的素质. 心智操作是内隐的,行为操作是外显的,二者相互关联. 如何将这两个层面有机地衔接和整合在军人心理素质训练过程中,是提高心理素质训练实施有效性地重要保障. 为此,我们在部队开展心理素质训练实验中,提出心理素质训练过程的心智和行为操作相互衔接的四个环节: 创设情境激励参与策略训练反思内化. 同时,军人心理素质训练的实施必须以培养军人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军队战斗力为根本目的;以积极适应、主动发展为目标;强调专题报告策略训练反思内化三个训练阶段;突出专题训练、军训渗透、思想教育渗透、咨询辅导四种训练途径;整合适应军营环境、适应军营生活、适应人际交往、学会做人、发展军事技能、发展个性、发展社会性和发展创造性八个方面的训练内容[11]. 因此,军人心理素质训练是一个连续互动的整体,上述环节的应彼此衔接,贯穿在整个心理素质训练中.

从军人心理素质训练的客观效果看,心理素质训练后,训练组总体军人的应对方式中解决问题因子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自责、退避因子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进一步分析发现,训练组士兵的应对方式中解决问题、求助因子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自责、退避因子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而训练组军官的应对方式中合理化、求助因子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幻想因子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这提示经过心理素质训练,军人在应付方式的选择上出现了改变,其主要改变在于成熟的应对方式增加,不成熟的应对方式在减少,说明心理素质训练对改善军人的应对方式有效. 同时,本研究发现,士兵组在参训前后变化比较明显,能将所学的心理学技巧转化为技能运用到日常工作训练中,更多地运用成熟型的应付方式(如解决问题、求助等),主要体现战士在积极适应军营环境、军事作业、适应军营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改变,表现为能够正确面对挫折,承受力增强了,能克服孤独,自卑感消失,学会了赞扬、宽容、关心别人,人际关系处理得比以前好了,做事不急躁,不易怒,学会了用积极的方法来调控自己的情绪,心情比以前舒畅了,重新认识了自己,更有自信了,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多了,更坚强成熟了等等. 另一方面,心理素质训练使军官组较多的倾向于采用混合型应付方式,如合理化,说明这种心理素质训练模式对提高战士的心理健康更适合[12].

从军人心理素质训练效果主观评价看,有三个方面的启示: ① 军人心理素质训练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军人形成正确的认知、合理的行为、情绪的调控等;② 军人应对方式的改变主要在军营环境、军事生活、人际关系等的适应方面,而个体的发展方面效果没有体现出来;③ 军人应对方式的改变主要是心理调适的方法增加,而真正的心理调控策略获得不多,这可能会影响训练效果的迁移.

致谢: 张艳、秦爱粉、刘俊丽、戴琴、汪凤和张均参加了训练实验和部分数据统计工作;本研究得到罗旭东、吴树洪、王伟林的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张怡玲,甘怡群. 国外应对研究的不同理论视角[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12(3):321-323.

[2] Ray C. Lindop J. The concept of coping [J]. Psychol Med, 1982,1:385-395.

[3] Eid J. The course of PTSD symptoms following military training accidents and brief psychosocial interventions [J]. Pers Individ Dif, 2003,35(4):771-783.

[4] Solomon Z, Avitzur E, Mikulincer M. Coping styles and postwar psychopathology among Israeli soldiers [J]. Pers Individ Dif, 1990,11(5):451-456.

[5] 胡赤怡,崔占君,戴晓阳,等. 警察的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人格特征的相关分析[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9):642-643.

[6] 李彦章,李敏,汪涛,等. 野战部队军人应对方式与人格特征和自我和谐的关系[J]. 中国临床康复,2005,9(4):72-74.

[7] 肖蓉,张小远,冯现刚,等. 驻岛礁军人心理健康状况语应对方式研究[J]. 中国公共卫生,2005,21(1):17-19.

[8] 秦爱粉,冯正直,曹佳,等. 装甲兵应对方式心理控制源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J].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13(6):653-654.

[9] 冯正直,杨国愉,刘衍玲. 军人心理素质训练[M]. 重庆: 重庆出版社. 2003:10-20.

[10]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 北京: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 1999:332-335.

训练心理素质的方法范文4

摘 要:本文主要通过阐述心理素质与拓展训练的内涵,介绍目前拓展训练对培养和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意义,之后详细的介绍了拓展训练在培养、训练和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教学活动中的应用体现,从而不断推广和合理应用拓展训练方法,促进教育事业的进步和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意义;应用

当前大学生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而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很快是适应社会环境的重要因素,也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部分,因此,需要采用多种不同的心理素质培养和训练方法,而拓展训练方法就是通过结合心理学、教育学和体育运动来培养、训练、提升和充分发挥学生的心理潜能、心理能量、心理特点和心理行为等心理素质,促使学生自我发展和全面发展。

1.心理素质与拓展训练的内涵

1.1心理素质的内涵

心理素质属于人的整体素质的一部分,是以自然素质为基础,在后天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因此,心理素质的影响因数主要包括先因素天和后天因素,而我国心理学教授肖汉仕认为:“心理素质是指以遗传素质为基础,在后天的教育和环境影响下,经过人主体的实践训练活动从而形成的心理能力和性格品质的综合体现。”由此可以看出心理素质不仅需要先天性的遗传因素,而且更需要心理素质的实践训练活动。心理素质是由心理潜能、心理能量、心理特点、心理品质和心理行为五个非智力因素组成的,而心理素质的内涵又包含着人的智力,因此,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心理素质的过程中,要综合运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来培养、训练、充分发挥和发展学生的心理潜能、正面的能量、心理健康品质和心理行为,从而形成良好的、健康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1.2拓展训练的内涵

所谓的拓展训练是一种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反复过程,是指通过利用有限的工具和材料等资源,来布置一些特定的现场和情景,通过队友们之间独立或合作完成一项任务,让受训人员在训练中发现问题,学会反思和总结经验,再然后可以更好的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从而完成已制定任务目标的训练方法。这种方法是与以往的训练方式不同的,该训练方法需要队友和成员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增加了训练过程中的难度,而且,拓展训练方法不仅要达到锻炼身体的效果,而且还要达到让成员可以在训练活动中得到收获、提升心理能力等教育效果,激发成员和队友的心理更加适应社会变化、竞争环境和突发事件,从而大幅度提高她们的心理素质水平。

2.拓展训练对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意义

2.1目前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中的问题

由于目前学校在体育教育、课外活动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训练方法不丰富,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由于家长们在她们的成长过程中,给予的帮助和保护太多,使得这些独生子女的抗挫能力不高,自尊心极强,对于突发事件的独立解决能力欠缺,自信心不够,使得独生子女的心理承受能力很薄弱,极易受到外界不良环境和思想的影响,意志力和自我约束能力降低,而且心理和情绪变化较大。

2.2拓展训练对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意义

为了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丰富体育活动和课外活动,可以通过把拓展训练方法引入到体育活动和课外活动中,这对于提高学生整体的心理素质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第一,通过进行拓展训练,可以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增强体魄和心理能力,消除焦虑和紧张,摆脱懒惰和被动心理状态,从而增强自信心和抗挫能力;第二,能够鼓励学生培养、发展和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想象力、洞察力,从而提高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第三,培养学生们的集体观念和团结意识,能够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爱心,进而建立健康的心理素质,从而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应对能力,建立分享、互相帮助、相互体谅和宽容的心理品质和心理行为;第四,拓展训练方法符合我国《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和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需求,使得体育教学活动与心理素质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有机结合气起来,利于培养学生成为高素质的国家栋梁人才,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3.拓展训练在培养和提升学生心理素质中的应用体现

3.1广泛采用学生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教材,丰富拓展训练理论基础,

随着拓展训练方法的不断推广和广泛应用到教育中,已经得到了国内外教育界等众多行业的普遍认可和应用,因而,关于拓展训练的专著纷纷出现,诸如毛振明的《学校心理拓展训练》,以及北京大学钱永健教授编写的《拓展训练》等专著,丰富了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的思想理论基础,进而优化了学生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教材,有助于开展学生心理素质的拓展训练活动,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

3.2拓展训练与素质教育的结合,完善学生的性格和心理特点

由于目前社会竞争激烈,使学生产生学习压力、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而且大多数学生也存在自信心不够和意志力薄弱的性格弱点,以及容易焦躁、自卑等心理缺点,可以通过拓展训练与素质教育的结合,在训练或中可以引入”攀岩”、“登山”等野外训练活动,可以来正面影响学生的心理缺点和性格弱点,敢于挑战自我,勇于克服困难,独立应对突况,从而可以增强学生们的自信心和意志力,提高克服困难和挫折的抗挫能力,另外,也可以通过野外生活体验的训练活动,来调节学生的心理压力和紧张情绪,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从而达到身心与大自然的融合,使得心理状态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的状态。

3.3开展多样化的拓展训练活动,增强学生的心理能力和团队精神

由于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影响因素包括多方面的因素,尤其是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等因素,因此,为了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可以在体育课教训活动中,需要开展形式多样化的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活动,可以在高山、野外、室内等环境中,开展登山训练活动、野外体验生活活动和室内攀岩活动等多样化的拓展训练,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能力,而且也会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和洞察力,提高学生的自觉主动参与户外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和强化团队精神和合作理念,点燃青春的激情,燃烧火热的心,从而让学生在训练中不断提升自己、超越自己,使得自己的心理素质水平更加适应社会发展和变化。

3.4丰富拓展训练的思想和内容,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实践能力

在开展拓展训练活动中,为了更加满足学生的需要和全面发展,需要丰富拓展训练的内容和思想,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心理素质水平,首先,在思想上,要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觉主动参与和独立完成,另外,要体现人文情怀,重视心理素质教育,教师要在训练中充当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的角色,让学生在训练中得到自我认识、自我提升;其次,在内容上,要注重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训练、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心理素质。

结论

总之,在体育教学活动、课外活动中教师要合理运用拓展训练方法,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心理情况,来开展多样化的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活动,从而不断提升大学生整体心理素质的提升,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的职业发展。(作者单位:商丘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毛凯.拓展训练对大学生身心发展影响的实践研究――以高职高专院校为例[M].山东师范大学.2012.26(11):1-40

训练心理素质的方法范文5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素质拓展训练

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教育部、全国学联联合发出的《关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见》明确指出“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实施工作主要围绕职业设计指导、素质拓展训练、建立评价体系、强化社会认同四个环节,通过教学、课堂、讲座、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方式展开。

根据以上文件精神,我院在体育教学中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大胆改革,经过长期实践,在体育教育素质拓展训练中走出了独具特色的育人之路,特别是在训练模式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素质拓展训练的内涵与意义

素质拓展训练的内涵以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方向,应对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以及未来职业岗位对身心发展的需求,有的放矢地在体育教学中根据不同的人才培养方向,拓展体育的内容与手段,特色化与专业化地发展学生的身心素质和行为规范,为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服务。

在学生中开展素质拓展训练的意义即将面临未来职场严酷竞争的大专生不仅在知识、技能等方面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在心智方面也是欠缺较多,主要表现为心理意志薄弱、缺乏团队意识、缺少自我挑战的精神。考虑到职场竞争的激烈性以及当代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的现状,考虑到专科生相对于本科生的竞争劣势,我院在体育教学中进行素质拓展训练,希望能为学生在走上职场前提供一些关于意志品质、团队意识、沟通能力、规划协调等方面的训练,为他们直面职场竞争压力做好心智储备。

素质拓展训练课程项目的设计原则

要有针对性在校学生与已经在社会上工作多年的人不同,他们还不能一下子适应拓展训练的强度,所以应分析当代学生的心理及生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将社会拓展训练俱乐部的训练内容移植进来。拓展训练要根据学生训练的特点,包括他们的性格、社会活动经验、个人能力,编排不同的个人挑战课程和团队协作课程。

要有共同性素质拓展训练设置的课程项目应达到全体受训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勇于尝试、自立互助、分享体验的目标。

个人项目与团队项目相结合素质拓展训练的培训项目应是对每个人团队精神和个人意志的考验,项目设计中必须考虑这两个方面内容的有机融合,不可偏重某一方面。

专业的互补性与结合性不同学科的学生因专业性质差异无形中形成了他们的素质差异。素质拓展训练中的基本项目都适合于不同专业的学生,但综合能力训练项目的针对性较强,主要培养领导、协调、组织等管理能力,而有些专业的学生特别缺乏这方面的锻炼。因此,项目设计中应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专业环境分析,力求通过拓展训练达到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

素质拓展训练项目的设置

常规素质拓展训练项目素质拓展训练项目大致分为四类:一是高空项目,包括攀岩、巨人梯、山顶速降、滑翔、航模、求生墙、小泰山、绳网、空中飞人等;二是平地项目,包括蜘蛛网、电网、核弹头、创新呼啦圈、有氧健身操、团队舞等;三是水上项目,主要包括游泳、跳水、扎筏、划艇、漂流等;四是野外项目,包括天然攀岩、速降、野外生存、露营、城区活动、自行车拉力赛等。

我院体育教育素质拓展训练的项目设置我院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是:按照“高素质、应用型、强能力、多模式”和“基本要求+特色”的原则,整合课程资源,突出技能培养特色,不断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们根据体育运动项目对专业技能的影响,同时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专业特点和对学生未来工作技能的要求以及学院的基本条件,选择设计了如表1所示的一些素质拓展训练项目。

素质拓展训练的教学法素质拓展训练模式的教学法有别于传统的体育模式教学法,但又吸取了传统教学方法在知识和技能学习方面的经验。拓展训练模式教学法以人本主义理念为价值取向,强调学生的个性与人格、集体与合作、适应与创新、潜能与价值等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以体验学习、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等学习方法为理论依据,结合学校体育教学的特点和规律,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在教学中始终贯穿体验、分享、交流、整合、应用等环节。

进行素质拓展训练要注意的问题(1)要事先做好宣传。让学生了解拓展训练,了解拓展训练能给自己带来的帮助。学生的理解和配合将使素质拓展训练的效果更容易体现。(2)要合理安排训练科目。在训练科目的选择上,要注意与其他训练人员的区别,结合在校专科学生的特点,科目主要以训练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坚强的意志品质为主,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注意结合能力拓展以及组织、指挥、沟通、协调、计划等方面能力的培养。一些简单易行的项目对硬件环境要求不高,却有良好的训练效果。(3)要将素质拓展训练尽可能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在训练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帮助学生将训练感悟与所学专业知识有机结合,因此,需要有经验的教官和教师进行恰当引导。(4)要注意训练时间的长短。较长的训练时间可能给学生带来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过度疲劳,而较短的时间则不利于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足够的记忆。可以在学生即将开始实习前的三年级第一学期,用3~5周的时间安排训练为宜。

合理地安排高职学生参加体验式素质拓展训练,是帮助学生增强素质、获得技能、完善自我的一个非常好的方法。通过素质拓展训练,学生在以下方面有显著的提高:(1)掌握了更加专业化、实用性的技能;(2)认识了自身潜能,增强了自信心,改善了自身形象;(3)克服了心理惰性,磨炼了战胜困难的毅力;(4)激发了想象力与创造力,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5)认识了群体的作用,增进和加强了团队的参与意识与责任心;(6)改善了人际关系,更为融洽地与群体合作;(7)提高了社会职场的竞争能力;(8)学会了欣赏、关注和爱护自然。

参考文献:

[1]陈芒.大学体育教学中素质拓展课程的探讨[J].四川体育科学,2005,(9).

训练心理素质的方法范文6

摘 要 表现力是影响健美操比赛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文章运用文献综述法、专家访谈法、观察法等对竞技健美操运动中影响表现力的因素进行分析后认为:影响运动员表现力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套路编排、音乐配置、运动员自身条件等。表现力通过加强身体素质训练、舞蹈训练、心理训练以及乐感训练等方法来实现。

关键词 竞技健美操 表现力 影响因素 训练方法

竞技健美操运动员的表现力是指运动员通过自身所具备的认知力、理解力、观察力、想象力、自信心把动作和音乐的主题思想转化为自身内在情感,借助于肢体语言及面部表情等外部形态持续地表达出来,用以吸引和感染观众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在以主观评分为裁判名次的运动项目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如,体操、武术、体育舞蹈、花样滑冰等运动项目,表现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比赛的结果。因此,在健美操训练中加强对表现力的认知、培养和训练显得无比重要。

影响运动员表现力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套路编排、音乐配置、运动员自身条件等。总结和归纳了提高表现力的训练方法,可以从素质训练、舞蹈训练、表情训练、心理训练以及乐感训练等方法实现。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2008年全国健美操锦标赛运动员的表现力。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在阅读有关竞技健美操表现力培养、竞技健美操训练方法等资料的基础上,获得与本研究相关的信息,为本文积累提供翔实的史料来源和依据。

2.专家访谈法

通过咨询健美操、舞蹈方面的专家以获得与本研究相关的信息。

3.观察法

通过录像、比赛、表演、视频等,研究和分析表现力对比赛结果的影响。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通过阅读大量文献资料、观察比赛视频和访谈健美操专家,找出影响运动员表现力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套路编排

一套成功的竞技健美操必须要以成功的动作编排为前提,成套动作的创编又是实现表现力的基础之一。一套竞技健美操成套动作是由若干组合动作、难度动作、过渡与连接动作、托举、配合组成。单个动作是由身体各部位的动作组成,它包括头部、手部、手臂、躯干和腿部动作,是编操最主要的要素,也是组成成套的基础。而腿部动作要素又是健美操动作设计的核心,是以高低冲击的基本步伐和步伐变化为主要形式,是动作设计首先考虑的要素。所以先设计步伐,后设计上肢动作,是竞技健美操动作设计的一个特点。通过观看视频,发现运动员的操化、难度都大致相似,难分伯仲,但艺术分参差不齐,表现力就占据了影响比赛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音乐风格、节奏

健美操动作是在不同的音乐伴奏下,通过动作的幅度大小,速度的快慢变化,使成套动作错落有致,从而提高健美操的表演效果,增强动作的感染力。完美的动作只有在于动作风格相一致的伴奏下才会使动作更富有生命力,才会使无声的形体语言更富有感染力,才会使动作本身的内涵得以淋漓尽致的展示。如果所选音乐层次清晰、特色鲜明突出、与成套动作风格统一,将会进一步渲染、强调、烘托整套操的动作,并且赋予动作以更全更新的诠释。

(三)运动员自身条件

1.身体素质

在健美操表现力的训练中,身体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表现力的发挥。高水平健美操运动员的身体素质一般包括柔韧素质、力量素质、协调素质和灵敏素质等。

力量素质是指人体神经肌肉系统在工作时克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在成套健美操动作的学习中, 要求动作要有力度,因此很大程度上力量素质的好坏会影响整套动作的完成。

速度素质是指人体快速运动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动作节奏与肌肉协调程度的迅速变化上,并善于使身体各个部位跟随音乐节奏及节拍的变化做出相应的速度变化,还体现在对成套动作的快速掌握上。

柔韧素质是指人体关节在不同方向上的运动能力以及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的伸展能力。在健美操成套动作的教学中,柔韧性的好坏直接影响动作的幅度、优美性、准确性和完成的质量。

协调性是指学生身体各个部分在时间和空间上相互配合,合理有效地完成动作的能力。健美操教学中的协调性包括三方面: 一是音乐节奏与动作协调一致;二是动作与空间感觉协调一致;三是肌肉收缩与放松协调一致。

2.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在训练和比赛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运动员应当具备稳定与乐观的情感和坚毅果断的意志,这些心理品质是比赛取胜的关键之一。健美操运动员如果具有以上所说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消除自卑心理,建立一种自我信任、敢于挑战的竞技心态。只有在这种心态下,运动员才能有高昂的激情和出色的表现力,才能使成套动作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3.比赛经验

运动员在比赛中除了技、战术之外,心理与意志的较量也是决定胜负的重要因素。而在关键比赛时,能够正常或是超水平发挥,则往往还需要比赛经验。通过积极的自我暗示和相互暗示的手段,明确比赛成功的标准,确立恰当的期望水平,正确处理输与赢的关系,可以达到降低比赛压力、有效控制情绪体验的目的,最终保证比赛的成功。因此,比赛经验也是影响健美操项目表现力的很重要的因素之一。

4.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类型按传统方法可分为:多血质、胆汁质、抑郁质、粘液质四种,具有粘液质的运动员稳重、安静、反映缓慢、沉默寡言、情绪不易外漏、注意稳定但不易转移、有较强的忍耐性 ;而多血质的运动员活泼、好动、反映迅速、喜欢与人交往、情感丰富而具有感染力、容易建立条件反射、动作技能能很快被掌握。由此可见,多血质和粘液质结合型气质类型运动员正与健美操所需要的力度感强、节奏鲜明、活泼、情绪热烈、充满激情而又沉着稳健地将操化动作与难度动作灵活自如地过渡并流畅完成动作的特色相吻合。

三、竞技健美操运动员表现力的训练方法

(一)专项训练法

1.技术动作训练

在技术动作训练中,可分为基本训练和提高训练两部分;基本训练是指对运动员基本技能和基本动作的训练。训练中可进行健美操基本步伐训练、徒手体操、健身性健美操、基本难度动作以及成套动作的练习。加强基本训练,有助于培养运动员的本体感觉、节奏和韵律。提高训练是在基本训练的基础上进行的,进入高、新、难的动作学习和训练。在此阶段,要加大训练强度、密度、提高训练的熟练性、稳定性、艺术性等方面,从而提高动作的质量、增强技术动作的感染力,提高运动员的表现力。

2.身体素质训练

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完美表现力和提高技术水平的前提。竞技健美操的专项素质训练是对完成竞技健美操动作所需要的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协调、平衡等运动能力的训练,以下是主要训练方法:

(1)柔韧素质:练习柔韧素质的目的在于增加关节的灵活性,增强肌肉、韧带的弹性和伸展能力。发展柔韧的方法有被动法和主动法两种,可综合采用,练习部位可重点放在肩部、腰部和腿部。

(2)力量素质:通过力量素质练习可增加腿部支撑人体各种协作的能力以及腰、背的力量,使动作更富弹性、节奏感和感染力。在力量练习过程中,每个动作之间的间歇一般不超过30秒,每组动作之间的间歇一般不超过3分钟。练习部位可重点放在腰腹部、腰背部、臀部和腿部。

(3)协调素质:协调指人体各部位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相互配合,合理、有效地完成动作的能力。练习过程中,应注意难度由低到高、强度由小到大、内容由简到繁,配合音乐完成动作。

3.动作力度的训练

动作力度是对身体各部位肌肉用力大小,用力顺序的准确体会和控制,由肌肉运动觉、视觉、听觉、触觉、平衡觉等一系列感觉所组成。竞技健美操要求动作刚劲有力、积极快速、力度感强,无论上肢、下肢动作都要求有明显地“制动”表现,以充分表现动作力度。因此,在动作力度的训练中,教练员可以用语言刺激、负重与阻力练习等方法进行针对性训练,使运动员能有效控制肌肉,形成良好的动作力度控制能力。

(二)舞蹈训练

1.基本姿态训练

健美操的表现力可以通过人体的形态美来表达,良好的舞蹈基本功是健美操运动员表现力的基础。基本姿态首先要通过扶把练习来完成,如进行把杆上前腿、旁腿、后腿的压腿和踢腿来提高腿部的柔韧性和爆发力;不同脚位擦地、小踢腿、画圈等练习来增强脚趾关节的感觉。其次是不加上肢动作的走、跑、跳练习,从而体会脚掌与地面的亲和力,增强动作的弹性。

2.表情训练

健美操竞赛规则中明确指出:表现力是运动员能够持续地通过目光、真诚自然的面部表情和身体的活力与观众交流的能力,而非叫喊来体现的能力。表现力训练,一是在平常对着镜子训练自己的面部表情,锻炼和控制自己脸部的肌肉,感受哪一种表情是最吸引观众的,是最能够打动裁判的,进行反复训练;另一种就是在比赛中通过对于面部表情的调节,来调整自身竞技状态的方法。

(三)心理训练

1.成功情景表象法

表象法又称念动法,指运动员在头脑中对过去完成的正确技术动作的回忆与再现、唤起临场感觉的训练方法。此方法一般在比赛前后进行,练习时可采用静坐的姿势,在教练员的暗示语的引导下,按程序进行训练。表象数次后,深呼吸数次,放松1―2分钟,并睁开眼睛,慢慢环顾四周,然后进行训练、比赛前的准备。

2.自我积极暗示法

此方法用于比赛前进行,通过积极的言语暗示,如上场前心中默念“镇定,放松,我是最棒的”等积极的暗示语来镇定情绪,提高自信。

3.模拟训练法

模拟训练的方法有语言模拟和实景模拟两种。语言模拟法是利用语言形象地描述未来比赛时的情形、对手的行动以及自己的情况。实景模拟法是在训练过程中,创造与比赛相类似的场景,使运动员身临其境,了解这种环境下,学会自我调节和控制。因此,在心理训练时应采用因人而异的训练方法,采取针对性练习。

(四)乐感训练

培养乐感,就要多听、多看、多思考。第一,多听。人与音乐的最初接触就是听觉,所以,要引导运动员通过多听音乐,在头脑中树立一个审美标准和分辨优劣的能力,起到培养乐感的目的。第二,多看。是指观看,可以经常观摩高质量的音乐VCD,也可看他人的比赛视频,从中欣赏音乐与动作的完美配合。第三,多思考。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不忘多听、多看、多记录自己的感受。

四、结论

(一)表现力在健美操训练、比赛、表演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二)竞技健美操运动员表现力的影响因素归纳起来有套路编排、音乐配置、运动员自身条件等。

(三)竞技健美操运动员表现力的训练方法可通过素质训练、舞蹈训练、表情训练、心理训练及乐感训练等方法实现。

参考文献:

[1] 王洪.竞技健美操训练方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2] 张振峰.竞技健美操的美学特征[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