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规律的概念范例6篇

教学规律的概念

教学规律的概念范文1

物理学习的智力活动是由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注意力构成的。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主要是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过程。观察、实验、物理方法等,都穿插和渗透在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运用之中。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物理规律(包括定律、定理、原理、公式和法则等)是物理现象或过程的本质联系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性的反映。

然而在多年的高中物理教学中,笔者感觉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始终是个难点,看起来物理概念和规律只是一个公式或简单的一句话,但对于每一公式或规律经过反复讲练,学生还是掌握得不好。特别是遇到结合实际的问题,大多数学生无从下手,无法从题目中提炼出物理模型,选择出合适的物理规律解题,感觉在各学科中,物理是最难的。而教师看了题后,又觉得差不多每一次所考的题都是平常所练习的内容,题目不是很难。

反思平常教学,主要存在4个方面的问题:1)大多数的概念和规律都是教师讲、学生听的简单教学模式,没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2)没有注意到概念或规律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只是从书本上照搬照抄;3)没有注重让学生做实验并分析总结,只是教师简单地演示一下或干脆通过讲实验来得出规律;4)教师过于注重题海练习,不注重物理思想和方法的教育,使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越来越低,并产生畏难情绪。

为此,笔者反复推敲,认为高中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应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及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

教师应向学生介绍相关的感性材料,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这是学生形成概念和掌握规律的基础。在物理教学中,使学生对所学习的物理问题获得生动而具体的感性认识是非常必要的。如果学生对所学习的物理问题还没有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还没有认清必要的物理现象,教师就急于向学生讲解概念和规律,采用“填鸭式”的教学,学生靠灌输得来的概念和规律就将是空中楼阁。其实,当学生对教师介绍的有关的物理现象和物理事例有了比较充分的感性认识,而学生自己用已学的知识又无法合理地说明和解释这些现象与事例时,便会有强烈的求知欲,产生探究心理,这正是学生学习概念、掌握规律的内部动机。

每一个物理概念和规律都包含着大量的具体事例。在物理教学时,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具体事例越多越好,为了帮助学生能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教师必须精选典型事例,这样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在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进行科学抽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这是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关键。观察同一个物理现象,不同的学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因为在每一个物理现象中,存在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果把握不住抽象思维的正确方向,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学生对相关物理问题的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得出结论后,为了强化概念和规律,还得使学生理解所学概念和规律,那么学生怎样才算形成了物理概念呢?至少明白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能说出这个概念是如何定义的,对于物理量要记住它的单位,对于有定义式的物理量要记住它的定义式,明确概念的适用范围,弄清楚一些容易混淆的物理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对于物理规律要知道物理规律是怎样得来的,能记住物理规律的文字叙述及数学表达式,还要抓住表述规律的关键词语,明确规律的适用范围,了解规律的应用并能解决有关问题。要深入领会概念和牢固掌握规律,还需要系统的练习才能达到目的。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并在实际应用中进一步理解概念和规律。

教学规律的概念范文2

关键词:物理概念;规律;教学思考

任何学科都是在概念的基础上某种关系的推理,因此高中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也是高中物理基础知识最重要的内容,我们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就要从人类认知的一般规律上去从事教学,在实际的教学中去帮助学生形成牢固而且正确的物理概念,并让学生在教学中准确地掌握物理规律,这对于高中物理课堂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改变高中学生觉得高中物理难学的一种尝试。由于高中物理学的抽象性、强逻辑性,要使学生自然形成不难学的自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笔者认为物理学的抽象与强逻辑都要从概念开始。可以从概念进行探索并进而掌握规律,逐步让学生感觉物理不是难的,从而建立学生的自信心。下面就从实际的教学体会来说说笔者的教学探索。

1立足认知规律,从感性出发

目前我国的绝大部分物理老师都是分科过后的老师,也就是理工科思维很强,但人文学科性思维欠缺,致使这些教师一贯有这样的认识:教学从纯粹的单学科开始,很少注重学生的当前认知情况,喜欢通过大量的“题海”战术来弥补学生学不会的情况,殊不知,这种方法短时间内是有效果的,但从长效上来看,最终学生的学习物理积极性被磨平,学习效果降到最低。要想真正让学生对高中物理有兴趣或是培养起长效的学习效果,我们有必要先从改变教学理念开始,立足人类的认知规律:从感性出发,培养学生的兴趣,进而让学生在形成概念,让学生从感性材料认知,进而在不断的探索中掌握概念并掌握规律。在物理学习中,使学生对所学习的物理问题获得生动而具体的感性认识是非常必要的。在物理教学中,如果学生对所学习的物理问题还没有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还没有认清必要的物理现象,教师就急于向学生讲解概念和规律,采用“填鸭式”的教学,学生靠灌输得来的“概念”和“规律”就将是空中楼阁。其实,当学生对教师介绍有关的物理现象和物理事例有了比较充分的感性认识,而学生自己用已学的知识又无法合理地说明和解释这些现象与事例时,便会有强烈的求知欲。笔者在听一个老师的公开课时,就听到这位老师给出的感性实例:当一个身高体壮的人从你身旁走过,不小心碰了你一下,可能使你打个趔趄,甚至摔倒。但是,如果碰你的是个瘦小的小孩,尽管他走得跟那个大人一样快,打趔趄甚至摔倒的可能不是你,却是他。这样的生活实例就是感性的,那么也会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不是那么的高深,不是和生活脱节的,自然学生便会产生“这究竟为什么的疑问?”在此前提下的探究活动由于先前生活实例的刺激而热烈并具有实效,这种探究的刺激与优秀的效果,不仅刺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内部动机。所以这个老师的本节课最后反映是优秀的。由此可见,如果我们教授物理概念时,也就是物理的起点时,如果能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开始,从学生生活实例中去寻找具体而贴切的事例,就会给我们的课堂添彩,就会让我们的课堂实现高效。所以从概念做起,每一个物理概念和规律都包含着大量的具体事例。当然在物理教学时,并不是具体事例越多越好,我们所呈现的事例要是学生熟知的事例,并能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用另一句话说就是我们教师必须精选典型事例,这样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2立足感性,走向理性

在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过程中,除了要给学生感性的生活实例外还要引导学生正确进行科学抽象,也就是说要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才能形成科学的理论素养。这也是学生从概念入手,掌握规律的关键。在现实教学活动中,不同学生观察同一个物理现象,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因为学生主体的不同导致不同结论性时可能的,也是正常的。同时从教育学理论上看,每一个物理现象中,存在着多种因素的影响。也就是不同的现象因素给我们的信息是不同的,这也是导致不同结论的重要原因。因此如果我们把握不住抽象思维的正确方向,或者是受到相关因素的因素的影响就可能会得出错误的结论。例如,在自由落体运动的问题上,如果学生就只是从打点器上看到现象,不会从众多的影响因素中排除打点上的误差,就有可能出现不同的结论,从而让学生对科学理论产生错误的认知。

3立足结论,形成概念

教学规律的概念范文3

【关键词】物理教学;学生;概念;规律

在中学物理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能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形成清晰的物理概念并且准确的掌握物理规律,这不仅能够促使他们的智力得到充分发展,还是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的核心问题。教学中物理概念的形成和规律的掌握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特殊复杂的认知过程。通过物理知识的教学,能够使学生形成物理概念和掌握物理规律,并不是被动地、简单地从教师或者教科书上接受一些概念和规律的内容,而是通过教学让学生的大脑深处发生一系列极其深刻、极其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

一、物理教学中学生形成物理概念和规律的重要性

物理概念是指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某种思维形式,思维形式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定律、原理、定理、法则和公式等。物理概念同时还是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联系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变化发展的规律性反映。从另一种程度上来说,在一定条件下物理规律揭示了某些物理量之间间接存在的、必然的联系。

在物理教学中形成准确的物理概念的重要性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第一,物理概念是物理学最基本的内容;第二,物理教学的关键就是能让学生掌握好物理概念;第三,物理概念的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

中学物理的框架主要是以为数不多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概念为主体而构成的一个完整物理的体系,物理学科的基本结构主要包括了物理基本概念、物理基本规律和物理基本方法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物理学科的基石是基本概念,物理学科的中心是基本规律,物理学科的纽带是基本方法,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好物理规律也显得尤为重要。

二、如何让学生形成物理概念和掌握物理规律

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能够形成物理概念、掌握好物理规律,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向学生介绍一些感性材料来让学生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这种教学方法是让学生形成概念和掌握规律的基础。其次,在学生逐步形成物理概念、开始掌握物理规律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科学的、抽象的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阶段,这是教学中学生形成概念和掌握规律的关键。最后,学生要对相关的物理问题进行抽象的总结,得出结论后,还要用学生理解所学的物理概念和规律来强化概念的形成和规律的掌握。

三、形成物理概念的过程

物理概念的学习是学习其他物理知识的基础,它不单单是一个孤立的知识点,同时还是物理定律和物理规律之间的桥梁,只有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才会在之后的学习中形成一套物理学习方法。例如:在奥斯特电流的磁效应的课堂教学中,第一阶段,老师先通过磁铁吸铁钉和带电玻璃棒吸纸屑对比,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对比实验,来引入物理概念。第二阶段,老师用提问题的方式来让学生思考,学生通过思考,在脑海中形成初步的电流磁效应的物理概念。第三阶段,在老师的指引下,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来明确物理概念。

例如,学生通过将小磁针放在直导线的上方和下方,通电后观察小磁针N极的偏转方向,改变电流的方向,重做实验,发现相反的规律;最后将小磁针放在不通电的导线上、下方时发现小磁针不偏转。学生通过观察自己所做的实验现象,得出了初步的实验结果,通电周围存在某种东西可以控制影响小磁针的偏转方向。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总结得出了电流磁效应的概念: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着磁场,电流磁场的方向与导线上电流的方向有关。在这样的物理教学中,学生通过自己思考再观察、观察再思考的思维模式,在大脑中形成了一个明确的物理概念,在这个过程中也达到了巩固物理概念的目的。

四、掌握物理规律的过程

掌握物理规律,首先要学会描述物理过程,知道怎样去描述物理量和物体所处的状态。

例如,在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教学中,老师创设三个教学情境,情境1:质量为m的物体自由下落时,经过高度h1处速度为v1,下落至高度为h2处速度为v2,不计空气阻力,分析此过程中机械能的变化。情境2:质量为m的物体自由下落时,经过高度h1处速度为v1,下落至高度为h2处速度为v2,不计空气阻力,分析此过程中机械能的变化。学生分析这两个情境时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不受空气阻力即是一种理想的状态、都是自由下落即重力都做功了。同一个学生根据不同的物理现象也会得出相同的结论,相反,有些学生观察同一种物理现象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这就需要学生对这些物理现象进行思考,把感官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学生通过分析上述两种情境中物体运动状态改变前后的机械能变化,发现运动状态改变了,动能和势能都有变化,但是机械能的总量不变。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了这样的物理规律,在老师的指引下,学生可以用准确的语言总结出准确的物理规律。

教学规律的概念范文4

一、重视物理概念的引入

引入新概念的方法和途径很多。可以创设情境设疑引入,也可以采用演示实验直观引入等。但是不管采用什么途径引入概念,都必须使学生认识到引入新概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新知识的愿望。这是教好物理概念的重要环节。

二、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概念、规律教学

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领会方法、提高能力、接受熏陶的过程。而无论是掌握知识,还是领会方法、提高能力,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都要有一个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逐步积累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安排和习题的筛选等方式方面,都应充分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渗透,分步到位。

比如,“加速度”的概念是高一物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让学生正确理解“加速度”的概念,将会对其以后运动学及动力学部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而要真正理解“加速度”的物理意义及定义公式,学生必须具有较高的抽象思维能力,而这时学生才刚步入高中不久,多数学生的思维水平仍处在形象思维阶段,抽象思维能力不高,这就给“加速度”这一概念的学习造成了较大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操之过急,应分阶段逐步进行。在第二章初次学习“加速度”时,只要求学生在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概念的基础上,知道加速度的定义公式a=(vt vO)/t中各个符号的意义及a的单位、读法;对于“加速度”的物理意义,在这里只要求学生理解类似如下情形:火车出站时a=O,3m/s2表示火车的速度每过1秒均匀增加0,3m/s;汽车刹车时a=-2m/s2表示汽车的速度每过1秒均匀减小2m/s;即: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a的-大小反映的是物体速度大小变化的快慢;然后再依据公式a=(vt vO)/t,结合实例引导学生弄清式中(vt-vO)和a的区别和联系,知道a的大小是由(vt-vO)和t两个因素决定的;至于a的方向,可以告诉学生等学习了“牛顿第二定律”之后就明白了。在第三章“牛顿第二定律”的学习中,结合演示实验使学生理解F=ma的物理意义,知道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物体的加速度与合外力成正比,与质量成反比;a随着F的变化而变化,当F恒定时,a也是恒定的,此时物体的运动就是匀变速运动;a的方向与F的方向一致,若以vO的方向为正方向,则在匀加速直线运动中,a为正值;在匀减直线运动中,a为负值,从而使学生对加速度的方向及实际中采用的正负号有了正确的认识。在第四章学习“匀速圆周运动”时,通过“向心加速度”的学习,使学生对“加速度”的理解进一步扩展和深化,知道在匀速圆周运动中,加速度是描述线速度方向变化快慢的物理量。至此,学生对加速度的物理意义:“加速度是用来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就从速度的大小和方向两个方面有了全面正确的理解。

三、重视概念、规律建立过程的学习

在物理概念、规律的教学中,一定要重视概念、规律的建立过程的教与学。这就要求教师要在认真研究教材内容,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认识特点和思维水平的基础上,创设情境,设问引思,让他们真正参与到形成概念、得出规律的过程中来,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切身体会、感悟,理解物理概念,掌握物理规律,尤其是弄清物理规律的“来龙去脉”。这样以来,学生就会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概念、规律的定义、公式及物理意义、适用条件等,从而能够熟练的应用它们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四、及时消除概念、规律形成过程中的观念干扰

学生在学习某些物理概念、规律之前,已根据自己的切身感受和生活经验在头脑中形成了一些观念,这些观念中有些是正确的,可以作为形成概念、得出规律的基础,加一应用。但其中有些观念则是片面的或错误的,它们对概念的形成和规律的建立会产生一定的干扰。因此,在概念、规律教学过程完成之后,应及时通过巩固练习消除这些错误观念。

教学规律的概念范文5

[摘要]概念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反映,是科学实践的重要基础。科学概念教学属于科学教学重要教学设计点、突破点,教师要正视学生原有概念认知基础,通过多种教学引导,帮助学生逐渐理清思维路线,接受新概念的渗透,并从新旧概念并轨体验中形成学习认知。  

教学规律的概念范文6

关键词: 高职物理教学 物理概念 物理规律 理解能力 掌握规律

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是物理基础知识最重要的内容。在高职物理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牢固正确的物理概念和准确地掌握物理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过这些年的教学摸索,我们为要使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绝不是使学生简单地、被动地从教科书上或教师那里接受一些概念和规律的条文,而是要使学生在头脑深处发生一系列极其深刻、极其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

一、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意义

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物理规律(包括定律、定理、原理、公式和法则等)是物理现象或过程的本质联系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性的反映。从一定意义上说,物理规律揭示了在一定条件下某些物理量间内在的、必然的联系。

整个高职物理是以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为主干而构成的一个完整的体系,物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及其相互联系构成了物理学科的基本结构。其中,基本概念是基石,基本规律是中心,基本方法是纽带。要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就必须使学生学好基本规律和基本概念。

二、学生学习物理概念的现状

物理概念是大量物理现象的高度科学抽象,它超脱了现象而说明事物的本质。而且有些概念本身就抽象,在这些概念的基础之上又定义新的物理量,使的新的物理量更加抽象,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无法直接感知,于是学生学起来感到异常的困难,产生了畏惧心理。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这样一些现象:一些学生对概念的文字背得滚瓜烂熟,但是不能真正地理解概念所反映的本质。究其原因:(1)学生在学习物理概念时缺少必要的认知储备,往往受到错误的前概念的干扰。这些前概念是通过实际生活体验或各种一些媒体的渠道获得的,没有经过科学的抽象,只是一些主观的臆断,因此大多数是片面的或根本不正确的,但它往往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脑中。例:“物体越重下落越快”,有些学生一直都认为这是由于重力的作用,直到学完高职物理还有个别学生这样认为。(2)没有真正、彻底地领悟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及其建立、发展、完善的过程。对概念的理解还停留在定义本身的文字或一知半解不能和其他概念进行比较和联系。对概念的理解应注意获得概念定义的每一步的抽象和概括,能很好地和相近或相似概念进行区分和联系。(3)缺乏对物理思维方法必要的了解。在学习新的物理概念时没有理解概念建立的过程中运用哪种或哪些物理思维方法,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概念的学习还是停留于被动灌输,缺少过程中的兴趣探索。

三、通过认知规律培养学生理解和掌握规律的能力

(一)通过感性材料和实验,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这是学生形成概念和掌握规律的前提。

在物理学习中,使学生对所学习的物理问题获得生动而具体的感性认识是非常必要的。例如在进行重力方向教学时,如果只以木块、汽车等水平面上的物体为例,尽管教师在课堂上强调“重力方向竖直向下”,但在稍隔一段时间后再去问学生“斜面上物体的重力”,很多学生往往答不出来。这就需要选择恰当的实验和事例来说明。再如,滑动摩擦力的概念,不少学生有这样的错误概念:滑动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运动的,它的方向总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如果教学中只做作用力拉物体一类实验,或只列举一类事例,则不仅不能纠正学生的上述错误认识,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还会强化学生的这种错误认识:滑动摩擦力是阻力。在一些实验中,物体受到的摩擦力的方向确实与它的运动方向相反,并阻碍物体的运动。也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学生才把阻碍相对运动和阻碍运动相混。要纠正学生思想上的这种错误概念,单靠强调“阻碍相对运动”这些词语是无济于事的。这时候可以举“人走路”、“火车站运输带”的例子。

每一个物理概念和规律都包含着大量的具体事例。在物理教学时,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具体事例越多越好,为了帮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我们必须精选典型事例,这样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二)通过感性材料的认识引导学生进行抽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关键。

观察同一个物理现象,不同的学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因为每一个物理现象中都存在着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果把握不住抽象思维的正确方向,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例如,在“马拉车”的问题上,尽管学生把牛顿第三定律背得滚瓜烂熟,但思想上总还认为“马对车有拉力,车对马没拉力”或者“马对车的拉力大于车对马的拉力”。学生“最有力的证据”是:反正是马拉着车向前走,而不是车拉着马向后退。学生主要是固执地盯住了马拉车向前走这一直观的表面现象,而没有对车、马的启动过程,以及车、马与路面之间的作用力做深入细致的分析。例如:牛顿第一定律说:“一切物体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除非有力迫使它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其中的“一切”,“总”,“力,迫使”,以及“改变”都是很重要的字眼,这些字眼学生一定要牢牢记在心里。

(三)巩固物理概念和规律。

理解概念和规律的标准;检查学生是否理解了概念和规律,就看他们能否回答“概念和规律是怎样引出来的?怎样形成或建立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与其他概念和规律有何关系?”这样几个问题。

编撰适当例题;在概念和规律上容易出错的地方,编撰适当的例题变化条件,多方设问。

①为什么说磁场中的磁感应强度反映了磁场本身的力的性质?

②由磁感应强度的定义式B=■可知磁场中某处的磁感应强度的大小,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随着I的减小而增大 B.随着L的减小而增大

C.跟F、I、L的变化无关 D.随着F的增大而增大

这些问题很容易把学生对电场强度的模糊认识暴露出来。有的学生硬套公式B=■,有的学生则认为:“IL变F就变,B也随着变;没有I、L,F就不存在,磁场也就消失了。”澄清了对概念的模糊认识,学生头脑中便会形成正确概念。

物理概念的学习在整个物理学习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概念理解如何从根本上决定了学习的效果,由此可见物理概念教学是平时教学的重要一环。平时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实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如:“演示实验—归纳”、“问题—推理”、“理想实验—探究”等模式,具体到某一概念时,应根据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实施相应的模式教学,以期待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闫金铎,田世昆.中学物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