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设计基本原理范例6篇

景观设计基本原理

景观设计基本原理范文1

关键词:生态设计;城市景观设计;可持续发展;探讨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城市作为人类文明和赖以生命的基础,它是自然环境与人类理念的充分体现,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样是我国科学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城市景观结构在不断发展的社会环境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市的能源问题、环境问题等频频出现,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生态失衡问题将会给人类的生存带来巨大的威胁,因此,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应用生态设计理念,实现城市景观的可持续发展,是城市景观设计的必然趋势,也是相关设计人员面临的重大课题。

1.生态设计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1.1城市景观中生态设计的措施

在城市景观设计中运用生态设计手段,应当充分重视城市景观建设场地的现场保留,要保留场地原来的元素,合理、有效的运用原有的材料,实现场地材料的二次利用,这样不仅可以节约材料,还能够减少材料的生产和加工成本。对于材料的二次使用,还能够减少材料在运输中消耗的能源,最大限度的减少对景观场地原有生态环境的破坏。例如美国西雅图煤气厂公园的设计,设计师在设计中充分运用原有材料,保留了基地中的原始工业设备,将水压和起压等设备刷上了一些鲜艳的颜色,或者是覆盖在屋顶下,使其变为游戏房间内的器械。而厂房则被建为休息室等公园基础设施,这些原本被人视为影响美观的工业设备,在设计师的精心设计中,重新具备了社会使用价值,使得公园中具备了生态化的设计。

在城市景观设计中运用生态设计理念,要充分利用场地的原有材料,倡导绿色材料的使用,努力寻求材料的低能耗性、低维护性、本地生产性以及耐久性等,确保材料的生态效益,使得材料能够循环使用。运用生态设计理念,还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通过科学技术的运用,最大限度的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浪费和消耗,充分利用自然界中可再生能源,例如风能、太阳能等,使可再生能源得以利用,从而与现代化生态环境相互适应。在国外一些公共广场的地面和建筑屋顶就专门设置了雨水回收系统,将这些收集来的雨水进行广场植被的浇灌,增加了广场用水的来源,这种设计就充分体现了生态化原则,将自然降水充分利用起来,节约了水资源。

1.2生态设计与城市景观的融合

城市景观设计师在设计方案时,不能仅仅静止的局限于景观设计或自然环境中,而是要力求生态设计与城市景观的相互融合,将二者有效结合在一起,实现生态化的城市景观。设计师在城市景观设计时,要充分利用大自然中原有的元素,在设计中尽量多的使用可再生能源,将可再生原料制成设计材料,实现场地上材料的循环使用,充分发挥场地所有材料的潜能,尽可能的减少材料生产、加工和运输过程中所消耗的能源,减少对城市环境的污染和施工中的废弃物,尽量保留景观场地的传统文化特色。城市景观设计中运用生态设计的方式有很多,在设计中,应当充分尊重场地原来的建筑设施,在合理利用原有设施的基础上,赋予其新的功能。充分运用科学技术来实现雨水的再次利用,为广场用水补充资源,解决城市景观中大量的用水问题。在景观设计中,要充分考虑以人为本的原则,合理考虑空间拥挤度、环境清洁度和生态稳定性等内容,实现城市景观设计的舒适性、美观性和安全性,增加景观的使用价值。

2.实现城市景观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2.1生态设计实现可持续发展

城市景观中的生态设计其实就是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完好性的保护,最大限度的减少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在城市景观的生态设计过程中,就是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过程,二者是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就是对客观自然环境的尊重,运用绿色的设计手段来为人们营造出绿色的景观空间,充分表现出环境在长久发展中的传统美,实现人类、自然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和谐发展。在生态设计中要充分利用现代艺术化的思想,创造出具有艺术美感的景观特色,充分满足人们对景观功能的要求。在设计中要认识到大自然自身的演变和更新规律,充分调动自然的能动性,避免一味的人工干预,尽量减少人为因素对自然的干扰和破坏,将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利用和能量循环的促进作为景观设计的最终目标之一,最大限度的保护和增强景观中的生物多样性,避免一味的盲目跟风,不考虑自然规律,尽可能多的减少生态问题的出现,实现城市景观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2.2城市景观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城市景观设计中的重要设计理念,它是为了达到自然资源和开发利用程度之间的一种和谐关系,进一步保护环境,增强环境系统的更新和生产能力。在城市景观设计中,融入可持续发展理念,能够避免设计师在设计中停留在传统的设计理念中,进一步扩大景观设计的领域。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要求设计师在设计中充分尊重人和自然,在自然的规律中展开设计,充分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做到以人为本,最大限度的减少盲目的设计和开采,减少人工对自然环境的带来的破坏,最大化的体现出生态化的设计原则。在设计中,要根据具体设计区域的自然环境的具体情况,最大化的保留原有的生态环境,减少对原有环境的破坏,对景观设计环境生态系统的特征作出全面的了解。在城市景观设计中,要尽可能多的利用自然资源和原有资源,减少材料运输造成的能源消耗,减少对污染能源的利用,避免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设计师在城市景观设计中,要以生态发展为基础,加强对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和原材料的再次利用,尊重自然生态环境,倡导对原有材料的可持续性处理,实现城市景观设计的生态化。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景观设计代表了设计师对于自然化的追求,是自然与社会和谐统一的设计理念,景观设计作为一件城市艺术品,必须要在尊重自然、符合生态发展要求的基础之上进行设计。通过生态化的景观设计,能够进一步提升所在区域的价值,进一步增加社会经济的紧密联系。

3.结语

总而言之,良好的城市景观设计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活舒适度,城市景观设计是人与自然沟通的直接手段。设计师在设计时要最大化的利用景观场地原有的生态资源和材料,以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为主,实现景观设计的可持续发展,这同样是设计师重要的责任之一。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融入生态设计理念,要充分遵循生态学的相关原理,将生态学原理视为生态设计的理论基础,将保护环境和实现城市景观的可持续发展融入到景观设计的整个环节中,使得城市景观发挥出更大的价值,更好的服务于人们。

参考文献:

[1]汪敏,胡聃,王如松,戎安.扬州生态市建设中景观生态规划的应用[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06):119-121.

景观设计基本原理范文2

关键词:地域文化 生态设计 景观构建

一.城市生态景观构建的概念及意义

在我国快速化的城市发展进程中,城市重建与景观设计受到了我国当前国情的影响,从城市再生视角对于景观设计的整体综合性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保留原有的城市物质结构,利用社会网络以及相关的经济功能完成对于城市的景观构建是以城市地域文化为背景的城市景观设计的基本融合内容。一般来说,生态性景观设计师通过使用共同的资源空间来实现城市资源平等分配,保证在城市环境中能够引入生态观念,是民众能够真正体会到生态设计的特点和效果。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物资和空间都处于极为容易被塑造的状态之下,所以在城市生态视角下进行地域文化的阐述与融合,能够保证了城市的景观构建在地域文化以及生态设计的多层次影响下实现其基本功能,保证生态性和地域性能够被民众所接受和认可。

从现代话城市发展背景下来看,景观设计兼具视景与地域综合体,其现实内涵已经覆盖了城市广场、社区、公园等一系列的公众环境。以生态性为景观设计的原则,无论是从现代化建设视角还是城市发展视角,都能够将公民的生活行为习惯以及基本需求带入到区域环境设计中,以良好的生态环境来保证居民的正常生活,保证以良好的物理场所和心理空间来完成人们心理以及生理对于城市景观的多重需求,也能够从多方面促进城市地域性文化的发展与融合。大力发展城市生态性景观设计,是对于城市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人保证在生态性景观设计中能够应用地域性文化元素不仅提升了城市公民生活品质,还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社会问题,传承了古代艺术文化,增加了城市景观设计的特点,保证了城市景观设计能够在多元素的影响下令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二.生态性视角下城市地域景观构建内容

在城市生态性视角下,城市的景观设计需要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入手,结合实际的地域情况设定不同的景观设计方案,保证其景观设计在满足生态性设计特点的情况下还能够充分发挥其所固有的,不同城市的不同设计相关既有相同性又有差异性,不同的文化历史遗迹能够与城市的景观设计相结合,以此来完成生态性和地域性的充分融合实践应用。本文从城市景观发展与坚实的实践内容入手,基于景观设计功能的角度探究生态性和地域性的融合,通过对于我国及国外多个城市的生态性景观设计分析,以此来总结生态性和地域性的特点在景观设计空间中的作用发挥。

1.生态性景观设计空间构成

作为景观设计的主体内容和大致框架,空间结构是景观的基本物理属性,通过对于空间的形态、尺度以及形状设计来完成基本的空间构成,保证空间结构能够完成城市对于景观设计的基本需要。从城市发展的角度来看,空间结构是展现地形、照明设备等景观元素的容器,在城市生态性视角之下,合理的应用树木等植物来分割空间结构,能够保证生态性特点充分在空间构成中发挥作用。从地域性的角度来看,生态性空间结构保证了城市景观与其他建筑与相结合,成为了景观展示与建筑功能相关联的平台,使城市的地域文化能够在建筑特色中充分发挥其作用影响其空间设计特点。

2.生态性景观设计服务功能

景观设计作为城市中与群众接触和互动最为频繁的建筑设计内容,保证其实用性以及服务性是设计成功的关键,所以保证以生态性为原则进行服务功能的设计,能够从居民的健康角度入手来提升景观设计的应用效果,保证其生态特性能够激发居民锻炼和欣赏的欲望,以此来保证城市居民能够在较为自然的环境下生活。

在生态性的设计基础之上,城市的服务功能还可以在地域性特点下得到保证。对于城市发展来说,地域特点是其宣传自我的关键,而良好的地域性景观设定能够增加城市的历史感和空间感,在这样的景观设计中,居民能够更加亲身的体会到历史发展中城市所流传的文化特点,能够深入了解城市的基本发展内涵,使居民能够在地域性景观设计中得到历史文化的科普。

3.生态性景观设计文化内涵

与生态性城市景观设计服务性对比,文化内涵是景观设计中最为感性和有历史感的体现,更能够展现出城市设计中的地域特色。作为景观设计的灵魂,文化内涵主要满足于不同人群对于城市景观的精神需求,一个成功的共享性景观文化内涵设计,可以保证景观设计更具城市文化归属感和地域特点,能够快速融入到城市环境中。而已生态性特点来分析,我们可以认知到在城市的景观设计中其文化内涵的主体内容就是现代化生活与自然地重要关联,保证了城市景观设计能够从生态性上服务于民。

在景观设计的环境外在方面,文化内涵主要展现在植物、设施等视觉元素的应摆放应用中,而在景观设计的环境内在方面,文化内涵是精神文明的一种体现,主要通过美学、文化等方面传播。所以景观设计的生态性以及地域性都能够在你不同领域的元素应用中的得以深刻的展现出来。

三.城市生态视角下地域性景观构建方法

对于城市来说,无论是生态性还是地域性,都是其设计的基本理念之一,从生态视角来看,空间、公共设施以及资源是设计过程中重要的方式,可以全面保证景观设计从多个角度满足城市的基本需求,使城市景观设计的生态环境满足于居民的生活需求,一次来保证在公共设施的应用中充分展现城市的地域特色。

1.空间设计

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空间合理能够完成对于有限城市资源的合理分配,在实现生态性景观设计中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首先,要保证空间设计土地的充足性,能够使其充满保证在一定空间中不同公众可以和谐相处,其生态性能够在空间设计中被展现出胡来。除此之外,空间设计的适宜性是保证景观设计的重要内容,只有通过合理的规划,才能够促进公众市民在景观设计空间中进行群体交流,使景观设计的基本任务得到体现。

2.公共设施设计

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生态性原则主要体现在对于景观设计中公共设施的环境问题之上。景观设计中将所使用的物品进行改良,保证其能够适应不同人群对于景观设计的需求,就能够充分发挥公共设施的效果,而其对于公共设施的使用还能够充分保证自我的节约特点,以完成生态性对于公共设施设计的要求,保证不同的人群可以在公共设施中完成交流与互动。在公共设施设计下,理性的设计需要与感性的生态观念结合,利用直观感受来进行设计,才能够从多个角度满足公共设施的设计原则。

而公共设施设计的过程中,其景观设计想要保证生态性与地域性的融合就需要在生态环境中加入城市所独有的地域文化内容,无论是诗句、绘画还是建筑风格等元素都可以在公共设施中进行使用和摆放,这样既保证了公共设施设计的合理性,还能够使生态原则与地域原则在景观设计中被体现出来。

3.资源共享

在城市景观设计中,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需要进行共享,这样才能够保证在富含地域性文化的公共资源中结合自然资源的生态特点完成两者的融合与实践。在自然资源方面,绿色生态的重要性被充分展现,景观设计者充分利用低碳资源来完成子元素合计,保证减少景观元素所导致的资源过度消耗,以综合性、循环性为特点,将城市的景观设计发展一体化,将河流、道路等自然环境与景观设计向结合,减少设施重叠下的资源浪费。而循环性能够保证将废弃的材料、土地等重新投入使用,充分借助自然之力完成景观设计。

在社会资源上,其资源共享主要体现在地域文化资源的的应用,将原有的充满地域文化特点的社会基础设施融入到生态景观设计中,能够快速使资源达到广泛应用,从多个角度保证生态特性和地域特性能够在景观设计中体现作用,从城市再生性视角的角度提升了景观利用的可持续性。

4.情感融合

对于城市来说,景观设计的不同体现了其独特的精神以及文化元素,环境的不同直接决定着居民的情感认同以及归属感,而生态性能够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进行景观设计的过程中,生态性与地域性的情感融合就成为了城市特有的文化标签,利用地域文化来进行景观设计,保证了将显性与隐性文化内涵结合起来,从深层次上传承城市应有的文化精髓与灵魂。因为地域性的不同,所以城市景观设计需要以尊重城市环境特征为基础,无论是古树山湖还是厚重城墙,都能够利用不同的历史人文特点进行不同的城市建设,彰显不同的城市魅力。深入挖掘城市原有的历史特点,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共享原有的城市情感元素,保证传承当地的地方特色,是完成地域风格特性建造的手段之一。

四.总结

从城市生态性视角来看,其景观设计需要从城市文化基础、居民特点的角度出发全方位探究地域文化的特点来进行融合,保证景观设计与城市内涵结合呼应,历史元素与生态元素相结合,在完成城市建设地域风格化建设的同时还能够保持景观设计的基本生态功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提升城市的景观设计内涵与历史文化底蕴。总体来说,城市景观设计中生态性与地域性的充分融合实践说明了在未来的景观设计发展中历史文化元素能够充分与生态环境保护内涵相结合,新型的城市景观设计理念正在不断影响着当前的景观设计领域。

参考文献

[1]陈明曦,陈芳清,刘德富.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构建城市河道生态护岸[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01)

[2]陈明曦,陈芳清,刘德富.景观生态学原理在河道生态岸堤构建中的应用[J].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7(01)

[3]曾忠忠.城市湿地的设计与分析――以波特兰雨水花园与成都活水公园为例[J].城市环境设计.2008(01)

景观设计基本原理范文3

关键词:景观规划;园林规划;竖向规划;设计程序;中国园林;白山酒店

在园林规划设计中,景观的竖向设计是为了满足道路交通、给排水、丰富景观空间效果、良好植物种植小环境以及改善环境景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要求,结合场地条件对地形地貌进行利用和改造所进行的。以确定场地坡度和控制高程、平衡土石方等内容为主的专项技术设计,是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环。通过对国内外大量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探寻自然条件下景观竖向规划设计的原则。

一、景观竖向规划设计概念

(一)景观竖向规划设计思想的萌芽

魏晋、先秦时期,开始出现筑高台、修池藻等,对场地进行带有明显地形规划性质的土地改造,这便是我国竖向规划设计的雏形。到了唐宋时期,愈趋鼎盛,特别是文人山水园比较多见。在中国传统园林的整个实践过程中,都贯穿着景观竖向规划设计。中国第一部造园专著明计成《园冶》问世,提出场地地形改造的原则、方法,没有明确提出景观竖向规划设计的概念。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台地园把景观竖向规划设计手法发挥到了极致,他们在大尺度的起伏地块上进行总体规划,利用高低错落的台地进行农业生产、景观营造、甚至是权力的表达;而后来深受中国自然山水园影响的英式风景园,在其本身多丘陵自然条件下,更加体现了利用自然、合理改造自然的景观竖向规划设计思想在场地规划设计中的顽强生命力。

(二)景观竖向规划设计概念的提出

对景观进行规划的最终目的在于为人类创造一个理想的和可持续的生活、发展环境。景观竖向规划应根据生态规划的思想和原则,关注建筑地段内部、周围、文化风格等更广泛的时空尺度上的规划设计思想。《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规范》中明确了景观竖向规划设计的概念―――景观竖向规划设计是为了满足道路交通、场地排水、创造丰富的空间效果、提供植物种植良好小环境、改善环境景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要求,结合场地建筑等条件对自然地形的利用和改造所进行的、以确定场地坡度和控制高程、平衡土石方等内容为主的专项技术设计,即融于环境的设计理念:利用场地原有地形地势条件,加以人工利用、改造,即可创造或恢宏壮丽、神秘深幽、或清新宜人、充满趣味的各种景观效果。

二、景观竖向规划设计理论与原则

(一)景观竖向规划设计理论

中国自古以来就奉行“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景观竖向设计的基本思想也是尊重自然,利用自然,合理改造自然。因此,景观竖向规划设计的各项内容都是在充分解读自然的基础上,对场地各要素进行最优的处理。

1、地形竖向规划设计

它是景观竖向规划设计中主要的基础性内容,对塑造整个场地的山水骨架,分析整体景观要素之间的位置、比例、外观形态、坡度控制等至关重要的作用,提出“地形逐层分解法”:即将原有场地等高线提取出来,进行细化分析,如在总体地形等高线图的基础上,先将其进行大的色块区划,再进一步缩小高差逐步分析场地现状。

2、道路竖向规划设计

道路是整个场地内外交通的枢纽和各项功能联系的纽带,是整个场地的骨架。在规划设计中要综合考虑场地内外的衔接、内部各功能区域间的衔接等,从而达到场地道路的整体优化。

3、建筑竖向规划设计

建筑设计要根据已规划的竖向设计骨架、原有建筑的风格、体量等进行设计,注意视线的方向性、可达性和优劣景观的取舍,以达到整体建(构)筑物与场地环境和谐统一的目的。

4、植物竖向规划设计

通过对植物种植的竖向规划设计,可以丰富园林空间,遮挡不良景观,创造优异小环境。在树种的选择上要注意各树种对光、土壤、局部小环境等的要求,合理搭配林下空间;结合场地整体地形地势走向,创造优美的植物天际线;同时注意场地原有珍稀树种的保护和利用。

(二)景观竖向规划设计原则

1、相地合理,分析详尽

作为景观规划设计中最重要也是基础的一环,竖向规划设计往往伴随着项目的开始就已展开。从最初的勘探场地,进行场地现状分析,地形要素作为重要的场地属性影响着项目最初的经济投入、风格定位、甚至总体规划设计。相地,不仅是对应对方提供的竖向图纸,找对相应位置,对竖向的变化、走向有初步认识,还要注意图纸不能灵活表现的现场状况,如原有水系、山势走向、周边植被覆盖情况,找出场地景观视线优劣的方向,可以为后期规划中自然借景、框景,场地景观与自然景观的衔接,提供重要的基础依据。

2、因地制宜,顺应自然

因地制宜是造园的基本原则,不但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成本浪费,因景就势的设计还会创造自然天成、保护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景观效果。这集中表现在对自然界的深入考察和良好解读,景观总体规划、空间构成、细节处理、意境表达都应依山就势、灵活自然,低洼开池,就高堆山、建台地,建筑与地形紧密结合,使人为创造之景合乎自然山水规律,或天然生态,或恢宏壮丽,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

3、利用为主,改造为辅

在对场地地形、地势、地貌具有良好解读的基础上,对地形的处理要做到能够直接利用的自然条件要充分利用,需要改造的要尽量减少土方量,综合考虑自然、生态、功能、景观的多方面需求,更好地保持场地原有自然风貌、人文特色和减少工程强度,降低项目成本造价。

4、景观优良,功能完备

竖向规划设计是景观规划设计中最需理性考虑的一部分之一。其中,利用地形进行给排水设计是竖向规划设计的首要任务,根据不同的地形进行合理的竖向规划设计能够更有效的利用园区水资源,同时具有灌溉、抗旱、防灾的作用;而利用地形的起伏创造丰富的小空间,或为对生境有特殊要求的植物提供良好小环境,都是竖向规划设计的重要内容,这也是竖向规划设计功能性与观赏性结合的关键。

景观设计基本原理范文4

设计师要想提高景观设计的质量,就必须解决景观设计中色彩设计的问题。色彩是人们生活中的点睛之笔,对装饰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给人以美感。该文分析和归纳色彩原理与景观设计原理,从色彩学的基本理论、现代景观中色彩设计的应用等方面论述景观设计中色彩搭配和规划的原则。

关键词:

色彩;景观设计;应用;搭配

色彩不仅是美术学中的一个抽象概念,而且在景观设计中也具有一定的含义和象征性。景观环境更亲近于自然,它的组成结构大多源于自然。所以,景观环境在色彩组合上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不可能像绘画、雕塑那样可以自由变化。同时,因为景观环境要素大多来源于自然,这些自然要素具有自然美,因此不需要设计师调色,这时候色彩组合就显得十分重要了。人们对各种色彩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和心理反应,这与人们的生活阅历、心理特征以及年龄、性格、素养、习惯密切相关。如,看到红色,人们会自然联想到太阳,从而感到激情、伟大、喜庆;红色犹如鲜血,会让人们产生不安等情绪。人们对色彩的认识往往是由经验感觉自然上升到主观感受,再到理智的判断和心理需求,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因此,在景观设计中,设计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与应用色彩,不能随心所欲。

一、充分利用色彩的特点,把握空间与色彩的关系

色彩对人的欣赏习惯和欣赏认知有着重要的影响,如色彩的冷暖、透视中的色彩远近等。色彩会使人们产生情感反应,如兴奋、开朗、镇静、低沉、抑郁等。色彩还具有象征意义,如轻快、刚、柔、富丽、简朴等。这些因素被设计师巧妙地用来创造空间。自然界中的色彩往往具有多面性,设计师必须善于发现并充分利用色彩的特点,发挥色彩的作用。当然,每个人对色彩都有不同的反应,不可能与其他人取得一致的审美意见。这就要求设计师根据自身对色彩的认知和运用色彩的经验,采用某种色相或者明快的色调,有意识地把控空间色彩的意境,营造赏心悦目的空间氛围。景观设计中色彩设计的关键在于对色调的处理,它决定了景观空间的整体色彩效果。每一种色彩都有重要的作用,设计师只有科学、合理地进行调色,才能发挥其优势。空间色彩效果最终取决于不同色系之间的相互配合。同一色系在不同的背景和空间条件下,其效果也是不同的,这就是色彩具有的独立性和相互依存性。因此,处理好空间中色彩之间的协调关系,是空间配色的关键。一般情况下,景观设计中的色调体系可以分为暖色调、冷色调、近似色调、邻近色调、互补色调、无彩色调(灰色调)。景观设计师在色调运用上一般追求庄重大方、典雅清秀、符合大众的审美习惯,尽量避免使用俗艳、混乱和乏味的色调。

二、掌握景观设计的基本要素,合理配色

景观设计基本要素包括自然景观要素和人工景观要素两大类。其中,自然景观要素主要指的是自然景色,如山峦、树木、溪流、湖泊等;人工景观要素主要指文物、古迹、文化遗址、园林绿化、艺术小品、商贸集市、建筑物、广场等。这些景观要素为创造高品质的艺术空间环境提供了大量的素材。设计师要想创造具有特色的景观体系,必须对这些要素形成系统的认识,合理使用色彩,创造和谐、完整的艺术景观体系和有序的空间艺术形态。景观配色的目的就是让景观环境的整体色调统一、协调,因此,色彩必须有主次之分。设计师要强调和坚持考虑基本色、巧妙利用辅助色与点缀色的原则,基于该原则进行空间色彩搭配。这里所说的基本色,一般是指景观空间中的主要色彩,是在受众的视野范围内色彩面积最大、倾向性最强、视觉停留时间最长的色彩。而辅助色是指在主体色调之外的其他色彩,其在色相、亮度和饱满度上应与基本色协调,但可以在邻近色调或者近似色调中有所变化。此外,设计师要巧妙利用点缀色。景观设计中巧妙地插入起点缀作用的色彩,其色彩面积一般不大于辅助色的面积,但可以在色相、明度和纯度上有所变化。

结语

在景观设计中,色彩设计具有重要的作用。设计师要把握色彩设计原则,把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中的天空、水体、山石、植物、建筑、小品、铺装等要素进行重构,以获得理想的色彩配置方案和赏心悦目的审美效果。当然,设计师在进行空间色彩设计时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如景观对于色彩的要求和受众的兴趣、爱好等。设计师在进行景观色彩设计时往往会受到主观审美倾向的影响,景观设计中的色彩在很大程度上带有设计师个人的特点。所以,要想总结景观设计中的色彩规律是比较困难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不管受制因素有多少,景观色彩设计终归属于一种空间造型艺术,它的终极目标就是使景观空间的整体色彩统一、协调,给人以美的享受。

作者:聂丽郦 单位:四川城市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景观设计基本原理范文5

目前全国多数农林类院校的景观设计类专业都开设了景观生态学课程,而且大多是专业必修课,但是与其他专业课相比,学生对景观生态学不够重视,学习兴趣不高,修完该课程后在做设计时,更多从美学和功能方面考虑,生态意识体现不明显,教学效果不太理想,究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教学内容急需整合

对不同的专业,景观生态学的本科教材在内容取舍和深度确定上差异较大,目前还没有一本完全针对景观设计类专业的景观生态学教材。徐化成先生1996年率先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景观生态学教材,书中的很多应用实例都是从林学专业的角度谈的,比较适合于传统林学专业的学生学习。[1]郭晋平教授和周志翔教授于2007年领衔主编了景观生态学教材,与以往的教材相比,虽然在内容上更加全面系统,但主要是针对森林资源类本科专业教学编写的。[2]对于景观设计类专业的同学来说,由于专业背景不同,完全采用该教材学习也不太合适。适用于景观设计类专业的景观生态学教学内容体系急待完善。

2与其他专业课的学习结合较少

据了解,由于没有完全适合于景观设计类专业的教材,授课教师也多数只是具有林学或生态学的专业背景,讲课及安排实验时与其他专业课程如景观规划设计、景观工程等结合较少,因而学生认为该课程的学习与景观规划设计的联系不大,不愿意花时间学。

3教学方法有待改进

多数教学以理论内容为主,实践教学环节较少,没有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教学过程过于理论化、抽象化,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降低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对景观设计类专业景观生态学教学的建议

1建立和完善教学内容体系,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合理的教学内容体系,既不能完全偏离于以往景观生态学教材的一般内容(景观结构、景观功能、景观变化、景观规划管理),同时又要具有景观设计专业的特色,基于此,结合目前国内主要的景观生态学教材和相关专著内容,可以制定以下教学内容体系。

(1)绪论。要求掌握景观和景观要素的概念和特征、景观生态学的定义和内涵、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理解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比较欧洲、北美和中国大陆景观生态学学派的基本观点;了解景观生态学的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3]绪论部分是该课程的首堂讲课内容,绪论课讲得成功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了讲述景观生态学的相关绪论知识外,最好能简单介绍当前景观规划设计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点明景观生态学的发展使当代景观规划设计更为理性和科学,景观规划设计需要景观生态学思想来指导。

(2)景观要素基本类型。要求掌握斑块、走廊、本底的概念,理解斑块大小、形状的生态学意义,了解走廊的作用及类型。[4]本部分内容的重点或难点可与景观规划设计的内容结合起来阐述,如边缘效应与人类聚居地的选择、河流走廊与滨河风光带的设计、网络本底与城市绿地系统网络规划等。[5]

(3)景观的总体结构。要求掌握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了解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掌握景观多样性的类型,理解景观异质性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本部分内容与景观规划设计联系较紧密的一个重要知识点是“格局多样性在景观规划设计和物种多样性保护方面的重要意义”,讲课时可重点阐述。如通过景观空间格局对生态过程的影响研究,寻求合理的景观配置,在景观规划和管理时考虑物质流的利用率以及营养元素的循环;通过景观连接度和连通性的研究,正确地理解景观规划与管理的原理,其目的不仅仅是提高景观中各单元之间的连通性,更重要的是增强景观单元之间的连接度;在修建道路时,为了降低道路对生物迁移的阻隔作用,可以通过建立桥梁、隧道、增加廊道,达到保护生境的目的等等。[6]另外,在讲到森林景观的异质性时,可补充古树名木的有关知识。

(4)景观形成因素。景观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生态系统组成的,是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及其生态学过程、地域文化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有地质地貌、气候、土壤、植被、干扰五方面的因素。前四方面的知识学生在中学的地理课上已学过,讲解时不必太详细,以图片展示为主,稍加复习就行了,而该章的重点应放在干扰因子这一内容上,应掌握常见干扰的类型及其生态效应。

(5)全球环境问题。修过该课程的学生除了应具备较系统的景观生态学知识外,还应具有较高的生态素养,与其他没修过生态类课程的学生相比,要有更强的生态环保意识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因而了解全球化的生态环境问题,激发学生形成节约能源、保护生态环境、节俭资源消费和节制发展的生态意识,促使学生自觉地运用景观生态学有关知识去分析和处理社会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具体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6)景观生态流与景观功能。要求掌握景观生态流的基本观点、基本机制及五种基本形式(空气流、水流、养分流、植物流和动物流),分析景观要素类型对景观生态流、景观要素间相互作用的影响机制和生态效应;理解景观的一般功能(生产功能、生态功能、美学功能、文化功能)的内涵。教学中发现学生对本章比较感兴趣,因为他们觉得有很多知识点都比较实用,如山谷风与露营地的选择,城市热岛效应等。

(7)景观动态变化。掌握景观稳定性的概念及影响景观变化的作用力类型,不同强度干扰对景观变化的影响;理解景观稳定性的特性。本章理论较多,需要补充一些应用性的内容,否则讲课时枯燥乏味,学生没兴趣听。例如结合多样性导致稳定性的原理及植物群落生态学的有关知识,补充“演替顶极理论在园林植物配置中的应用”这一内容,教学效果就很好,学生非常感兴趣。

(8)景观生态分类与评价。景观生态系统分类是研究景观结构和功能的基础,同时也是景观规划与管理的前提。本章教学要求学生了解景观分类的原则,掌握景观评价的基本内涵、评价内容、指标体系、工作步骤和基本方法等。结合典型案例讲解,效果较好。

(9)景观生态规划设计。要求了解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起源与发展,理解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内容与原则,掌握景观生态设计的原理与类型。本章内容与其他景观设计类专业课程结合最紧密,学生学习兴趣很高。讲课时,有针对性地讲解一些国内外生态规划设计的经典案例,如德国杜伊斯保北区公园规划设计,中山歧江公园规划设计等。

2课程实验多与其他专业课程知识结合

就景观设计专业而言,景观生态学是专业基础课,课程实验若能与其他专业课程知识(如景观规划设计、景观工程)结合起来,不仅能有效巩固该课程内容,还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04级花卉与景观设计方向的学生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广州火炉山森林公园景观生态改造建议”,实验要求运用所学景观生态学、景观规划设计、景观工程、园林树木学等学科的知识对火炉山的景观进行分析评议,提出景观生态改造建议。实验先由任课老师带队组织学生去现场实地勘察,并邀请景观规划设计、景观工程、园林树木学的老师一同现场指导,然后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分析讨论现状情况,提出改造建议,撰写实验报告。结果实验很成功,大部分同学的实验报告除了文本外,还附加了规划设计图纸,把改造建议图文并茂地表达出来。

3教学实习尽量与其他课程一起组成专业综合性实习

与其他专业课程一起组成综合实习,不仅能节省实习经费,而且增加不同专业课程的指导老师数量,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更全面。当然,要使相关的专业课程实习集中一起进行,需要在教学计划里统一安排好实习时间,否则因为时间冲突而引起的调课问题很麻烦。

4完善考核内容与形式

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灵活选择多种考核形式,打破一张试卷定成绩的传统。成绩评定时加大课程论文的比例,可考查学生的文献资料查阅、调查研究、应用写作等综合能力;加大平时作业的比例,可促使学生认真对待平时作业,增强其动手实践能力。

5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大量优真和清晰动感的画面、图表和视频等形式,使得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具体化、教学内容情景化,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与接受,提高讲课的效率。但是单纯采用多媒体教学,完全摒弃传统教学方法,教师的教学创造力被束缚,教学风格被抹杀,教师成为多媒体课件与学生之间的解说员,使得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因此,讲课时采用多媒体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方法,教学效果会更好。

三结语

景观生态学是生态学的分支学科,该课程的先修课程是普通生态学,因此在讲课中要有针对性地补充相关生态学基础知识,特别是生态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另外,为景观设计类专业的学生授课的景观生态学教师除了要求具有扎实的生态学知识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知识,这样讲课时才能将生态学的知识和景观规划设计的相关内容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学生才会有较高的学习积极性。总之,有责任心的教师,合理的教学内容,优良的教学方法是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

参 考 文 献

[1]徐化成.景观生态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

[2]郭晋平,周志翔.景观生态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3]肖笃宁,李秀珍,高峻等.景观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4]李建新.景观生态学实践与评述[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

景观设计基本原理范文6

[关键词]建筑规划;园林景观设计;共融问题

设计人员在建筑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必须对周边环境、道路网络、公共建筑、绿地系统等予以充分的重视,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才能实现园林景观设计与建筑规划的完美融合。在保留文脉的基础上进行建筑体型的改造,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为建筑设计与自然和谐、平衡状态的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建筑设计人员必须充分重视建筑规划与园林景观设计之间关系的协调,才能将两者紧密的融合在一起。

1建筑规划与园林景观设计的概念

园林景观设计必须以满足建筑整体规划的功能为基础。比如,在建筑规划中必须对生态系统的规划和维护予以充分的重视,才能设计出既有助于城市生态环境改善,又可以为人们营造出舒适生活环境的设计。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国现阶段的城市建筑规划与园林景观设计之间存在的共融问题已经对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假如这些问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的话,那么不仅会影响到建筑规划设计的效果,同时也会对建筑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而这也进一步说明了园林景观与建筑规划的共融在绿色城市建设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2建筑规划中园林景观设计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虽然工业社会的发展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与此同时其对自然环境也造成了巨大的破坏[1]。虽然我国的现代建筑规划与园林景观设计较之西方发达国家起步较晚,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建筑规划与园林景观设计的要求也随之不断的提高。

3实现建筑规划与园林景观设计共融的途径

3.1园林景观设计的内容

充分体现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发展是园林景观设计的最终目的。因此,设计人员在设计的过程中,必须以生态设计作为整个规划设计的核心,才能通过建筑规划与园林景观设计体现出人们对精神层面所提出的要求。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城市进程的深入进行,园林景观正在逐步的成为人们环境生活压力的首要场所。因此,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设计人员必须将生态规划作为园林景观设计的基础。

3.2园林景观设计与建筑规划的紧密结合

在现代建筑理念中,生态与减排理念是体现现代建筑科学规划的基础。而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不仅要体现出节能减排的设计理念,同时还应加大对可再生资源的应用力度,才能确保建筑规划能源消耗的进一步优化。随着建筑规划设计人员在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越来越重视能源的科学运用,不仅实现了建筑规划与园林景观有效融合的目的,同时建筑节能设计理念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而这也进一步说明了只有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促进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才能确保建筑规划与园林景观设计理念的紧密融合,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建筑规划设计的质量和效率。设计人员在充分利用植物塑造景观的同时,必须根据不同植物的不同特点,设计出适合园林景观的植物群落,才能将园林景观的功能充分的发挥出来。同时建筑规划设计人员在园林景观设计时,积极的吸收和借鉴传统历史文化,加强园林景观设计优化和创新的力度,才能设计出符合现代城市发展需要的园林景观。

3.3建筑规划与园林景观设计理念科学合理

只有具备科学的指导理念才能确保建筑规划与园林设计的紧密融合。首先,建筑规划设计人员必须站在城市发展的角度,充分借鉴所在区域的历史文化背景,进行现代建筑规划与园林景观设计,同时在设计中加大设计理念创新的力度,才能实现现代建筑规划与园林景观设计两者之间的和谐统一;其次,设计人员在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必须体现出自身的个性化特点,在积极吸收国外先进设计经验的同时,根据我国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设计出独具特色的现代建筑园林景观。

3.4共融设计基本原则的坚持

确保建筑的功能成分发挥同时突出生态规划的设计理念是建筑规划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只有以自然生态的发展规律作为城市规划与园林景观设计的原则,才能将现代建筑的功能最大限度的体现出来[2]。那么如何在满足现代建筑规划与园林景观设计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实现限度建筑规划与园林景观设计两者之间的有效共融是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所面对的主要问题。而这也进一步说明了。建筑设计人员必须严格的按照建筑规划与园林景观设计的要求进行设计,才能从根本上发挥出建筑规划与园林景观功能。此外,在确保建筑规划与园林景观设计两者相互融合的同时,还应该坚持自然资源循环利用的原则,才能有效的降低建筑规划与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的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

4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优良的园林景观已经成为了人们缓解城市生活压力最佳的场所。所以,在进行城市建筑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必须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作为现代城市规划与园林景观设计的基础,才能确保建筑规划与园林景观设计的紧密融合。另外,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城市建筑规划与园林景观设计的公共融合也顺应了人类文明发展的需要。所以,设计人员在进行现代建筑与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必须以此为目标,在确保资源合理利用的基础上,积极的进行建筑规划与园林景观设计的创新,才能设计出符合我国社会发展需要的独具特色的优秀园林景观作品。

参考文献:

[1]袁颢.建筑规划与园林景观设计的共融问题分析[J].经贸实践,2016,(23):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