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小麦病虫害的防治范例6篇

冬小麦病虫害的防治

冬小麦病虫害的防治范文1

关键词 春小麦;病虫害;发生特点;防治措施;青海大通

中图分类号 S435.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4-0149-02

春小麦为大通县的主要粮食作物,2012年播种面积达12 133.3 hm2,占全县总播种面积的26.6%,但病虫害的发生危害也随之日益严重,成为制约该县春小麦高产优质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此,笔者在探索研究中总结出春小麦田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以供春小麦种植户参考。

1 麦茎蜂

1.1 危害特点

在大通县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小麦的根茬内结茧越冬,5月下旬至6月上旬羽化出土,成虫于小麦拔节后期至孕穗前期在穗下节近节间处产卵。幼虫孵出后,先向下爬至节间处取食幼嫩组织,随虫期增长向上危害,咬穿节间,直吃到穗颈部,老熟时抵达根部,在麦茎与地面接触处,将麦茎内壁组织咬成断茎环。老熟幼虫在地下茎节中越冬,受害小麦造成白穗、倒伏[1-2]。

1.2 防治措施

1.2.1 农业防治。与油菜、豆、薯等作物轮作。秋收时低割麦茬或进行秋深翻,可消灭越冬老熟幼虫和越冬场所。

1.2.2 喷施化学药剂。主要针对麦茎蜂成虫进行喷药防治。第1次喷药应在成虫羽化始盛期(每百单网成虫密度达4~5头以上)进行,严重田块最少应防治2次,间隔时间7 d。可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600 mL/hm2,或11%蚜粉克星乳油750 mL/hm2,或50%氰戊·三唑酮乳油750 mL/hm2,或25%敌杀死乳油300 mL/hm2,或48%乐斯本乳油300 mL/hm2对水300 kg/hm2进行统防统治,上述药剂任选1种,交替使用。

2 麦蚜

2.1 危害特点

麦蚜以卵在禾本科杂草上越冬。春暖后,越冬卵孵化成母蚜,孤雌生殖,产生无翅型或有翅型母蚜,先在杂草上危害。麦类作物拔节前后,迁入麦田危害。长管蚜喜光照,多在植株上部特别是穗部危害;二叉蚜则多在植株下部或叶背面危害。蚜虫群集穗部和叶片上,吸食麦株养分,受害部位出现褪绿小斑,严重时扩大为褪绿条斑,可引起叶片变黄早枯。蚜虫排泄蜜露,招致腐生菌滋生,影响小麦正常生长,降低产量,影响品质[3-4]。

2.2 防治措施

2.2.1 农业防治。与油菜、豆、薯等作物轮作。清除田间残株、枯叶及杂草、以消灭越冬虫卵。

2.2.2 化学防治。从小麦孕穗期起在麦田检查,当有蚜株率达15%~20%,或每株平均有蚜虫5头以上时,即应进行防治。可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600 mL/hm2,或11%蚜粉克星乳油750 mL/hm2,或50%氰戊·三唑酮乳油750 mL/hm2,或25%敌杀死乳油300 mL/hm2,或48%乐斯本乳油300 mL/hm2对水300 kg/hm2,或用40%乐果乳油1 000倍液喷雾进行统防统治,上述药剂任选1种,交替使用。

3 麦穗夜蛾

3.1 危害特点

在大通县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田间、地埂的土表下,特别是芨芨草墩下越冬。越冬幼虫于4月底至5月中旬做薄茧化蛹,成虫于6—7月发生,吸食小麦、油菜、马莲等花朵上的蜜露。卵多产于小麦的第一小穗颖内侧,一般块产。初孵化幼虫先取食穗部的花器和子房,一般1~2头,最多可达9头,聚居于一粒麦种危害食尽后再转移危害。2~3龄幼虫全在籽粒内取食潜伏,4龄后幼虫将小麦旗叶用丝连成卷筒,白天转移潜伏其中,日落后爬出卷叶,在麦穗上危害,每头幼虫一昼夜可食1~2粒麦粒。在幼虫危害处的地面上可见到状如二铵颗粒的虫粪。小麦收获后,幼虫仍可在麦捆中取食或随麦捆转移到场上继续危害。

3.2 防治措施

3.2.1 农业防治。与油菜、豆、薯等作物轮作。清除田间残株、枯叶及杂草,以消灭越冬虫源。

3.2.2 喷施化学药剂。在幼虫4龄前喷雾防治,幼虫4龄后应在黄昏时分喷雾,重点喷防小麦叶背面防治。可用50%氰戊·三唑酮乳油600 mL/hm2,或11%蚜粉克星乳油750 mL/hm2,或2.5%敌杀死乳油300 mL/hm2,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600 mL/hm2对水喷雾。

4 小麦条锈病

4.1 危害特点

小麦条锈病主要发生在小麦叶片上,其次是叶鞘、茎秆、穗部,严重时在颖壳上也有发生。发病初期在病部出现褪绿斑点,以后形成鲜黄色的粉疮及夏孢子堆。夏孢子堆较小、长椭圆形,与叶脉平行排列成条状,象缝纫机轧过的针脚一样,呈虚线状,后期表皮破裂,出现鲜黄色的粉末,即夏孢子[5]。到小麦生长后期,病部产生黑色的冬孢子堆。

4.2 防治措施

4.2.1 农业防治。一是选用抗病品种,如青春38号、通麦1号、通麦2号等。二是增施磷钾肥,搞好氮磷合理搭配,增强小麦抗病能力,速效氮肥施用不宜多。三是秋季深翻土地。秋天深翻20 cm左右,消灭越冬幼虫,降低虫口基数。

4.2.2 药剂防治。当全田叶发病普遍率达1%~2%时(发病初期)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可用11%蚜粉克星乳油750 mL/hm2,或25%百里通可湿性粉剂300 g/hm2,或50%氰戊·三唑酮乳油750 mL/hm2,或50%粉唑醇可湿性粉剂150 g/hm2对水300 kg/hm2喷雾。以上药剂应交替喷雾,7~10 d后再喷1次,连喷2~3次。

5 小麦白秆病

5.1 危害特点

小麦被侵染后大多在拔节期或孕穗期开始出现症状。病斑首先出现在下部叶鞘和叶上,其次由茎秆而上至穗部。茎上条斑一般从第3、4节间起和穗颈节间向上下延伸,然后至穗轴及麦粒。同一植株的所有分蘖往往都表现症状。叶部受害后,在基部小叶片上病症不显,但在2、3叶时,病症显著。先在叶鞘再到叶片呈条状,条斑多从叶基沿叶脉平行向叶尖延伸。条斑初期水渍状绿色,稍后边缘呈黄褐色至紫褐色,中心为干草黄色。一般宽3~4 mm,有时稍宽些,每叶有条斑1~4个,一般2~3个。最后几个条斑愈合成更宽的条带,从而使叶片干枯。茎秆发病后,严重的多从茎基第3、4节和穗颈节间发生2~3条宽2~4 mm、长达50~60 cm的长条斑,罹病轻的条斑也长达18 cm。这是小麦白秆病极突出而又极明显的症状。叶鞘包被的茎秆部的条斑呈灰色或灰白色,穗颈节上的条斑可延伸至穗轴,但穗轴的节和多数茎秆的节不表现症状。茎上条斑中心出现宽2~4 mm干草黄色,边缘为深褐色至紫褐色的细线所限。几个条斑愈合则呈曲型的白秆症状。穗部发病轻时尚显绿色,但多受茎秆罹病严重的影响而使小穗和芒早期变成干黄,以致种子发育停止而成皱缩瘪粒。罹病重者穗花而不实,呈灰褐色,早期干枯,芒变弯曲,后期穗似成熟但直立田间而不下垂[6]。

5.2 防治措施

小麦白秆病属于种子带菌造成的病害,因此其主要防治方法是播前进行药剂拌种。可选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或20%三唑酮乳油按种子量的0.3%拌种。

6 参考文献

[1] 王霞,梁小平,李碧霞.“十一五”期间宁夏小麦病虫害发生与防治情况浅析[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2(3):89-91.

[2] 韦伟,许业全,孙善教.无为县小麦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2):140,142.

[3] 吴燕,杨荣明,朱先敏,等.近年来江苏省小麦病虫害发生新特点及其治理对策[J].江苏农业科学,2010(4):119-121

[4] 郭春强,靳文奎,廖平安,等.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及其展望[J].安徽农业科学,2005(4):737.

冬小麦病虫害的防治范文2

关键词:弱筋小麦;病虫草;发生特点;防治策略

小麦是我县的主要夏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在3万公顷以上。2001年,为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开始种植弱筋小麦,到2005年,全县弱筋小麦年种植面积已达1.33万公顷。几年来,我们紧紧围绕我县小麦生产的新特点、新要求,积极开展病虫草害发生特点、防治技术的调查、试验、推广,有效地控制了病虫草的发生危害,促进了我县弱筋小麦产业化发展。

1主要病虫发生特点

弱筋小麦病虫的发生,既与常规小麦病虫发生有相同,又由于其品种和栽培管理上不同,存在一些差异。目前,我县弱筋小麦常年发生的主要病虫草有:小麦纹枯病、小麦赤霉病、小麦白粉病、小麦锈病、小麦粘虫、小麦蚜虫、看麦娘、硬草、早熟禾、猪殃殃、繁缕、荠菜等,其中,小麦纹枯病、赤霉病、蚜虫、杂草常年都可达中等以上发生。

1.1病害

1.1.1小麦纹枯病。纹枯病是我县小麦常发性病害,常年发生中等以上,发病面积一般均达种植面积的40%以上,少数重发年发病面积达70%以上,感病品种达100%,个别田块的自然白穗率5%以上。

1.1.2小麦赤霉病。赤霉病是典型的气候性病害,也是我县小麦后期的主要病害,常年都有发生;其中,2002年达大发生程度,孕穗期就出现病穗,为历史上发病最早的1a,系统观察病穗激增期长达15d以上,为历史上最长的1d,自然田块病穗率达60%以上。

1.1.3小麦白粉病。白粉病是我县小麦中后期的常发性病害,其发生与小麦品种和气候关系密切,感病品种后期病叶率可达80%以上。

1.1.4小麦锈病。锈病是我县小麦上的偶发性病害,常年轻发,近年观察,除在易感的宁麦9号上偶有发生外,其他品种极少发生。

1.2虫害

1.2.1麦穗蚜。麦穗蚜是我县小麦上重要害虫,常年达中等以上发生程度。2004年由于苗蚜发生基数大,条件适宜,达大发生程度,少数田块在拔节期就出现蚜虫危害,穗期边抽穗蚜虫边上升,从始穗至齐穗7d时间百穗蚜量就达500头以上,自然田块5月中旬百穗蚜量达8000头以上。

1.2.2粘虫。粘虫属迁飞性害虫,已连续多年在本地偏轻以下发生。

1.3杂草

本地发生的能形成危害的麦田杂草禾本科杂草有:看麦娘、硬草、早熟禾等,阔叶草有猪殃殃、繁缕、荠菜等。常年冬前在小麦播种后15~30d出现第1出草高峰,春季在小麦返青期出现第2出草高峰,一般形成危害的为第1出草高峰。

2主要原因分析

2.1品种是影响小麦病虫发生的重要因素

连续多年调查,小麦纹枯病、小麦赤霉病、白粉病与小麦品种感病程度关系密切。目前我县种植的弱筋小麦主体品种宁麦9号发病程度要明显重于扬麦13号,一般要重1~2级。如2002年宁麦9号赤霉病病穗率达52.25%,病指达18.32,而扬麦病穗率29.06%,病指16.58。同样,白粉病宁麦病叶率达56.09%,扬麦病叶率仅4.72%。2005年调查,宁麦9号病株率70.56%(25%~100%),病叶率38.8%(20%~50%),病指6.5,扬麦发病极轻,病叶率仅1.7%(0~7%),病指0.5。

2.2气候是影响小麦病虫草发生的又一重要因素

小麦赤霉病为气候性病害,其发病轻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麦抽穗扬花期天气状况。暖冬气候易导致小麦早发,也使得中前期病害特别是小麦纹枯病发生早,危害重,并加重了蚜虫的越冬基数。如2004年夏熟由于冬春季温高雨少,有利于蚜虫越冬和春季增殖,穗期气候适宜,穗蚜上升迅速,最终导致当年麦穗蚜大发生。2003~2004年秋播期间的良好墒情,为提高冬前化除效果创造了良好条件。大面积以异丙隆及其相关复配剂除草效果稳定,平均在85%以上,连续3a化除效果均在80%以上,有效地控制了田间杂草危害。

2.3农事操作是影响病虫草发生不容忽视的因素

早播导致冬前早发,田间群体过大,一般易加重小麦纹枯病的冬前侵染率,加重纹枯病的发生,同时还可能导致冬前出草量加大,除草后残留草增多,形成一定草害。一些年度的稻套麦更是加重了小麦纹枯病、蚜虫的发生。连续多年使用甲绿磺隆,不适当使用除草剂,也是造成田间恶性杂草大量上升的重要因素。但迟播晚发的田块则易加重白粉病的发生。

3防治措施

3.1因地制宜,综合防治,积极运用农业防控措施

首先是合理轮作,精选种子,人工除草,通过提高耕作管理水平减轻杂草危害;其次是加强沟系建设,降低田间湿

度,改善田间小气候,减轻小麦纹枯病的发生程度;第三是适期播种,适量播种,合理肥料运筹,培育健壮个体,优化小群体,提高植株抗性。

3.2分类指导,区别对待,大力开展化学除草

坚持立足冬前,分类指导,大力开展化学除草,重点推广应用异丙隆为主的复配除草剂,禁止推广使用对后茬危害大的长残效除草剂。以硬草等禾本科杂草为主的田块:选用50%异丙隆可湿粉或异丙隆复配剂,示范使用阔世玛防除恶性禾本科杂草;以猪猪殃、荠菜等双子叶杂草为主的田块,于冬前选用10%苯磺隆化除,春季选用施甲合剂化除。

3.3查病治病,控防并举,开展中期病虫防治

重点是在2月底至3月中旬以小麦纹枯病、白粉病为主,一般年份开展查治,大发生年份实行普治纹枯病,并突出感病品种、早发田块、高密度田块查治白粉病、麦蚜虫。防治纹枯病以5%井冈霉素为主,防治白粉病以三唑酮为主。

冬小麦病虫害的防治范文3

关键词:冬小麦;栽培管理;技术提升

中图分类号:S5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632108

1 提高整地质量

实际冬小麦栽培种植中,播前整地的主要目的是提高麦田耕层的深厚度,保证土壤中肥水气热等各环境因子协调发展,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并且小麦精量播种过程中地面平整是必要条件,只有保证耕层深厚度,为全苗、壮苗及后续的田间灌溉及排水提供便利。

2 提高播种质量管理

提高播种质量管理的技术要点包括以下几种:适墒播种。小麦播种阶段的适墒标准一般是土壤相对水量的75%~80%,即播种前抓一把土壤如果可抓实,且齐胸高度自由落体可变碎即证明墒情合理。在土壤墒情合理时播种小麦可以保证小麦及时长出子根及次生根,促进根系下扎,提高小麦抗旱、防涝及防倒伏的能力。如播种墒情不充分则要提前浇水造墒;做好适期播种。

3 加强水肥管理

3.1 合理灌冬水与春水

根据田间小麦的长势、环境温度等进行冬灌,以提高冬小麦的产量。通常日均气温3℃左右为适宜灌溉温度,低于该温度会导致土壤冻结,不仅水分无法充分下渗,而且麦苗表面结冰导致其死亡;反之高于3℃则会增加田间水分蒸发量,不仅无法达到灌水增墒的目的,还可能导致麦苗徒长,增加后期发生冻害的机率。一般情况下旺苗无需冬灌,单根独苗等弱苗也不宜冬灌,否则易出现淤苗、凌台、受冻害等。冬灌要注意控制水量,否则地面易积水,或气温下降时形成冰壳,导致植株受冻害而影响产量。灌溉后要及早划锄,可有效提高地温,促进冬小麦根系发育,培育壮苗。除了灌冬水外,春季第一水也是提高冬小麦产量、降低生产成本的重要措施,如果麦田墒情较差或基本苗数少,可在麦苗起身期浇春季第一水;反之则可在起身后拔节前浇水。

3.2 科学施肥

冬小麦生长所需的底肥是保证冬小麦优质高产的重要条件,冬小麦底肥以各种元素为核心,做好各种肥料之间的科学搭配,农家肥与化肥互相结合,以氮磷钾等基础肥料为辅助,如条件允许可施播小麦专用肥料,每667m2用量在35kg左右,小麦专用肥可为冬小麦的生长提供更具针对性的营养供给。如果采用农家肥与氮磷钾等基础肥料搭配应用,则农家肥、磷肥、钾肥、锌肥等用于底肥施播,60%的氮肥用于底施,在麦苗拔节期再追施余下的40%氮肥,以为冬小麦生长提供更多养分。施肥时提倡化肥深施,可采用机械施肥,注意不能表层撒施;浇水前追施尿素300~375kg/667m2。

4 做好杂草及病虫害防治

冬小麦病虫害的防治范文4

论文关键词:防治,麦蚜,措施

麦蚜是我国小麦上重要的常发性害虫,不仅影响植株正常生长,还可直接造成小麦产量严重损失。在全国麦区均有分布,其中以黄淮海平原麦区、西北和华北麦区发生为重。近几年在全国连续偏重发生。严重发生地区一般可造成小麦减产30%。这种害虫分布广、繁殖速度快、发生量大,不仅直接造成麦类作物严重减产,而且还传播麦类黄矮病毒病。

一、改善生态环境。田间杂草与自生麦苗是麦蚜适生或越夏寄主之一,冬麦早播导致麦蚜入侵早,越冬基数高,因此应大力清除杂草,适期晚播。北方麦区,冬季前后可碾耱麦田,既可保墒护根有利小麦生长,又可杀伤大量麦蚜,压低越冬虫源。苗期灌溉也能杀伤一些麦蚜。

二、调整作物布局。通过调整作物布局,削弱或中断麦蚜的寄主作物链,利于天敌繁衍和转移,是控制麦蚜发生的根本措施。如在旱地冬麦区,可推行冬麦、春玉米、油菜的间作套种,或扩大豌豆与豌豆麦的面积,不但可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抑制麦蚜发生,而且还可控制套种作物蚜害及利于天敌的繁衍与转移。

三、种植抗虫品种。近年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陕西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等单位都发现有不少品种材料,对麦蚜具有不同程度的抗(耐)性。如小白冬麦、烟7578-125和TD1656等品种(系),对麦蚜混合种群均表现出较好抗(耐)性。各地可根据当地实际选用。

四、保护利用天敌。麦田的瓢虫、蜘蛛和草蛉等都是麦蚜的天敌,对麦蚜的控制作用较强;同时这些天敌又是全年作物田内天敌的主要来源。保护利用好麦田天敌将会收到良好的效益。当天敌与麦蚜比大于1:150时,不必进行化学防治,麦蚜即会被控制在防治指标以下。麦田用药应选择对天敌安全的药剂,如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每667平方米6~8克对水50~100千克喷雾,并尽量避开天敌敏感期施药。风雨对麦蚜具有强烈的杀伤控制作用,当防治适期遇风雨天气时,通过调查,可推迟防治或不进行化学防治。

冬小麦病虫害的防治范文5

【关键词】小麦;种植技术;管理;病虫害防治

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无常,小麦产量波动逐渐加大,再加上我国人口众多、耕地面积逐渐减少,粮食安全又得不到很好的保障、物价连年上涨,导致小麦生产成本过高,生产总量趋势走向极不稳定,小麦产量踌躇不前。因此,加强小麦种植的科学管理和增强小麦对各种虫害、寒冻、涝灾、干旱等不利环境的抵抗能力对于提高小麦产量收具有重要意义。

1 小麦高产育种、选种技术要点

1.1 穗数、穗形以及穗粒数是影响小麦产量的决定性因素

相对于同一小麦品种而言,这3个因素往往是相互制约的,这种“制约”在小麦高产育种中更为突出。目前,比较广泛应用的是容易实现的多穗型品种,多中间型品种也研制出了可大幅提高产量的高产品种,而大穗型品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成穗量少,若能通过以后的科学技术发展来改善这一缺点,大穗品种带来的高产量是相当可观的。高产品种一般会同时面临比较严重的病虫害和倒伏问题,因此,在实际育种中一定要注重成穗数与结实性、抗病虫害性相结合,这样才能确保育成品种能够更加早产、顺产。

1.2 小麦的株高与小麦的抗倒伏性能直接相关

实践证明,小麦的株高越高,产量也越高,但其抗倒伏的能力却会随着株高的增高而降低。我国目前已研制出矮秆高产小麦,能够同时达到高产、早熟以及高经济效益的目标,但是植株过低的小麦品种难以适应水肥条件贫乏的地区。因此,小麦高产育种可适度放宽对小麦植株高度的要求,可通过加强小麦秸秆强度来增强其抗倒伏能力,同时实现高产的目标。

1.3 科学利用小麦本身较强的抗病虫能力

可通过高科技转基因技术培育抗病虫害小麦,在小麦生长期适当放养害虫的天敌,长期坚持下去就会收到良好的效益,不仅耕地质量会因农药的减少而大大改善,而且省去的农药支出也会使小麦生长的成本大大减少。

1.4 应选择具有较强抗寒性的品种

小麦抗寒性在极寒地区至少要到中等以上水平,因此要选择半冬性并且春季拔节、抽穗晚的品种,避免冬季过长或发生重大雪灾等灾害时造成小麦大幅减产。

2 冬小麦的苗期管理技术

2.1 播种期浇灌

小麦出苗的适宜土壤湿度为田间持水量的70%~80%。对于播前没有浇水造墒、表墒很差、难以保证出苗的麦田应尽早浇蒙头水,以促进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确保基本苗量;播种后遇雨或浇过蒙头水的麦田,在墒情适宜时应及时进行划锄,以破除板结;墒情适宜的麦田应避免浇蒙头水。

2.2 补种和移苗要点

小麦出苗期间要及时查苗,对缺苗断垄的地方要用同一品种的种子浸种后及早补种;或在小麦3~4叶期移密补稀。移栽时,覆土深度要掌握“上不压心,下不露白”。补苗后要踏实浇水,并适当补肥,以促早发赶齐、确保苗全。

2.3 苗期保墒管理

每次降雨或浇水后要适时中耕保墒,以破除板结,改善土壤通气条件,促根蘖健壮发育。对群体过大、过旺麦田,可深耘断根或镇压,控旺转壮;对于耕作粗放、坷垃较多的麦田,于地面封冻前进行镇压,压碎坷垃、弥补裂缝,可起到保温保墒的作用。压麦应在中午以后进行,以免早晨有霜冻镇压伤苗。盐碱地不宜镇压。

2.4 冬灌固根保苗

对秸秆还田、旋耕播种、土壤悬空不实和缺墒的麦田必须进行冬灌,以踏实土壤,进而促进小麦盘根和大蘖发育,保苗安全越冬。冬灌时间一般为日平均气温在3℃左右时进行,在封冻前完成,一般每667浇水量为40m3,禁止大水漫灌,浇后及时划锄松土。

2.5 苗期因地施肥

播前已造墒或墒情适宜、播种质量好、出苗正常的麦田,在播后1个月内一般不需进行田间管理,在小麦分蘖期至开始越冬,再根据播后1个月内的气温变化、降水、土壤肥力、墒情及群体大小、苗情长势等采取针对性的冬前管理措施。对地力较差、底肥施用不足、有缺肥症状的麦田,应抓住冬前有利时机追肥浇水,并及时中耕松土,以促根增蘖;对底肥充足、生长正常、群体和土壤墒情适宜的麦田,冬前一般不再追肥浇水,只进行中耕划锄;对土壤墒情适宜的旺长麦田,冬前不追肥浇水;对晚播弱苗,在底墒充足的情况下不宜浇冬水,以免降低地温而影响发苗,可浅锄松土,以增温保墒、促根增蘖。

3 病虫害防治技术

3.1 加强病虫监测,及时掌握病虫动态

密切注视病虫害的发生动态,提早病虫防控信息,提前制定防治预案和准备防控药械。

3.2 选择适宜的药剂

根据病虫种类和药源情况选用适宜药剂,防治麦蚜可用25%阿维.啶虫脒乳油、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丁硫克百威乳油以及抗蚜威、硫丹、吡虫啉、啶虫脒系列产品;防治麦蜘蛛可用阿维菌素类农药、20%哒螨灵可湿性粉剂、15%哒螨灵乳油等;防治小麦条锈病、白粉病、纹枯病等病害可用三唑酮、烯唑醇、丙环唑、特谱唑、科惠等三唑类杀菌剂;防治小麦赤霉病可用40%复方多菌灵胶悬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40%多.福合剂等。

3.3 严格掌握用药时期和用药剂量

小麦蚜虫,当百株蚜量达500头以上或者有蚜虫株率大于25%时,应及时喷药防治;当瓢虫等天敌与麦蚜比例大于1∶150时,不必进行药剂防治。在小麦返青后,当平均每33cm行长有麦蜘蛛200头以上或小麦上部叶片20%面积有白色斑点时,应及时进行药剂防治。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关键是掌握短期天气预报,以小麦感病品种或开花至灌浆期可能遇到高温阴雨的地段为防治重点,在小麦始花期连续喷药2~3次,每隔7d防治1次。对小麦条锈病、白粉病、纹枯病等病害,每667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g或12.5%烯唑醇悬浮剂40ml对水喷雾,防治效果均较理想。

4 结束语

未来小麦要实现增产增收,就要结合本地的生态条件科学地加强对优良种质资源的研究和种植技术创新,以实现我国超级小麦品种的培养目标,满足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

参考文献

[1]马鸿翔,陆维忠.小麦病害抗性改良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学报,2010,(1):1.

冬小麦病虫害的防治范文6

关键词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04-0088-02

1播种期管理

1.1品种选择

选择适合当地播种的高产稳产优质小麦品种,如济麦22、良星99、山农15号、聊麦18。

1.2造墒整地

玉米收获后立时进行秸秆还田,要求:一是趁青粉碎,减少秸秆内糖分损失;二是提高粉碎质量,争取秸秆残体短(短于10cm)、碎、散布均匀;三是少量施用尿素,加速秸秆的粉碎和防止秸秆在腐熟时与作物争夺养分,造成作物缺肥;四是增加土壤湿度,加速秸秆粉碎后的腐熟。

为了增加土壤肥力,在翻耕前施用腐熟农家有机肥30~45t/hm2、小麦专用配方肥(n∶p2o5∶k2o=14∶18∶10)600kg/hm2、硫酸锌22.5kg/hm2,缺硼的地块施用硼砂7.5kg/hm2,有条件的农户增加商品有机肥1 500kg/hm2。施肥后利用深耕犁进行深耕,要求耕深20~25cm。

小麦播种前要精细整地,通过耙地消灭明暗坷垃,达到地平土碎,又可进一步解决土壤架空问题,加强秸秆残体碎片与土壤的混合和接触,以加快腐解。耙好地后以长度100m,宽度3.0m作畦,方便栽培管理。

1.3播种和出苗管理

适期播种是形成壮苗的关键,不同地区播期不同。茌平县小麦一般于10月5~15日播种,12月10日,日平均气温下降到0℃进入越冬期,冬前气温>0℃积温600~650℃,能满足小麦形成壮苗的要求。适期播种的同时利用精量播种技术更有利于控制小麦的基本苗数量。整平地后用精量播种机对采用的4个品种的小麦进行播种,根据产量各要素计算得出每个品种播种量为112.5kg/hm2。播种时以行距20~25cm、播种深度3~4cm为宜,深浅一致,可使出苗迅速,苗齐,苗壮。

小麦播种出苗后,及时查苗补苗,采用缺苗处浇底水或浸种催芽的方法。小麦三至四叶期进一步疏密补稀,将疙瘩苗疏开,栽苗后普浇一水,确保早发赶齐。

2小麦冬前管理

2.1合理施用冬前肥水

2.1.1浇冬水。为充分发挥冬水的作用,浇冬水要掌握好以下几个环节:一是把握好浇水时间。一般在11月底至12月初浇水,此时日平均气温通常在3~5℃之间,夜冻昼消。浇水过晚,水不易下渗,遇到寒流时地面易结冰,麦苗窒息会死亡;二是浇冬水后,一定要在墒情适宜时及时划锄,破除板结,保持墒情。

2.1.2追冬肥。追冬肥一般结合浇水进行,一是冬肥不应过量,对土壤肥力高、群体量大、壮苗、旺苗,应少施或不施冬肥,以免倒伏或贪青;二是不需浇冬水的麦田一般可不施冬肥;三是底肥中未施足磷肥的地块,要注意氮磷配合施用[2]。

2.2深耘断根,镇压划锄

深耘10cm以上,可以断老根,喷新根,深扎根,对小麦根系有促控作用,对于群体过大的麦田能明显控制群体的发展。对于生长过旺、群体过大的麦田,可在立冬前后采用镇压措施。镇压在午后进行,以免早晨有霜冻压伤麦苗。划锄是一项重要的管理措施,可以灭草、松土、弥补裂缝、防早保墒、减轻或防止冻害等。

2.3冬前杂草、病虫害防治

2.3.1及早做好化学除草。麦田杂草出土高峰一般在小麦播后15~20d,所以小麦幼苗期(11月中、下旬)是化学防除杂草的最有利时期。于11月中旬至12月上旬,用75%苯磺隆干悬浮剂、6.9%骠马乳剂、3%世玛乳油、使它隆乳油药剂对水450~600kg/hm2进行茎叶喷雾防治;喷药时一定要喷布均匀,做到不重喷,不漏喷,切忌草多多喷,没草不喷。

2.3.2及时防治地下害虫。因地下害虫危害造成死苗断垄的田块,用3%辛硫磷颗粒剂开沟施或顺垄撒施,划锄覆土;也可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或40%辛硫磷乳油垄浇施,防治面积应适当扩大。蝼蛄危害处(危害症状为根部呈乱麻状)用麦麸或菜籽饼粉75kg/hm2,炒香后加入适量水和40%甲基异柳磷750ml/hm2于傍晚撒入田间,用毒饵30~45kg/hm2,同时兼治土蝗和蟋蟀。

2.3.3及早预防小麦全蚀病。小麦全蚀病病原菌在秋苗期即能侵染,对于已发生全蚀病的地块,用15%粉锈宁乳油2 250~3 000g/hm2对水750~900kg/hm2,顺垄喷洒幼苗,能显著降低小麦穗期发病率。

3返青拔节期管理

3.1浇好返青水和拔节水

浇返青水的时间一般在土壤冻结层化透以后,或在5cm平均地温稳定在5℃以上时为宜,浇水过早引起地温下降,不仅推迟返青,甚至导致冻害。此时期要求60cm以上土层水分要维持在田间持水量的75%~80%。一般情况下,拔节水应适当早浇,当土壤水分降到田间持水量的70%以下时应立即浇水,尤其是总茎蘖数在1 050万个/hm2以下的弱苗,应在拔节前几天结合追肥浇好返青水,以促使麦苗由弱变旺。而对于总茎蘖数在1 800万个/hm2以上田间郁蔽的旺苗,应适当迟浇,在第1、2节伸长前切勿浇水,以防倒伏;要待无效蘖死亡,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好转,大蘖叶片稍有落黄时再浇[3]。

3.2推广“前氮后移”施肥技术

在小麦返青期,对于三类苗或弱苗,应重点管理并适当早管,以促为主,可趁墒或结合浇水追施112.5~150.0kg/hm2尿素;对于一、二类苗或壮苗,以中耕除草为主。到拔节期,群体在1 200万株/hm2左右的一般壮苗麦田,当小麦基部第1节间固定、开始出现两极分化时,结合浇水追施尿素112.5~150.0kg/hm2。

3.3中耕除草

在小麦返青期,应进行中耕,返青期如果小麦群体大,一定要及早采取化控防倒措施。一般返青期群体超过1 500万株/hm2的麦田,当麦苗返青开始生长时(此期小麦的生育阶段处于生理拔节期)采取化控防倒措施,可用壮丰安450~600 ml/hm2或多效唑粉剂600g/hm2对水750kg/hm2进行喷施。

3.4小麦病虫害防治

小麦返青至拔节期是小麦全蚀病、纹枯病、根腐病等根病和丛矮病、黄矮病等病毒病的又一次侵染扩展高峰期,也是为害盛期。此期是麦蜘蛛、地下害虫和杂草的危害盛期,是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的一个关键环节。小麦返青至拔节期主要病虫的防治指标:纹枯病为病株率15%~20%,地下害虫为麦苗被害率3%,麦蜘蛛为每米单行600头。防治全蚀病可用15%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2 250~3 000g/hm2对水900l/hm2,返青期顺垄喷洒;防治纹枯病可用5%井冈霉素2 250~3 000ml/hm2对水1 125~1 500kg/hm2喷麦茎基部防治,间隔10~15d再喷1次;防治根腐病可用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或75%卫福合剂、58%倍得可湿性粉剂、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20%三唑酮乳油、80%喷克可湿性粉剂进行药剂防治;防治地下害虫可用40%甲基异柳磷或50%辛硫磷600~750ml/hm2啧麦茎基部;防治麦蜘蛛可用73%克螨特乳油1 500~2 000倍液喷雾防治。

4孕穗开花期管理

4.1肥水管理

4.1.1灌水。小麦抽穗扬花至灌浆期,叶面积达一生最大值,气温较高,蒸腾和蒸发作用强烈,对水分反应十分敏感,缺水会造成扬花不好,受精不良,实粒减少或籽粒不饱。遇旱及时浇水,不仅利于抽穗扬花,增加穗粒数,而且可改善田间小气候条件,预防干热风危害。一般当60cm以上土层水分低于田间持水量的60%~65%时就应该灌水。

4.1.2叶面追肥。小麦扬花后灌浆期间,选择晴天下午4时以后,叶面喷施2%尿素+0.3%磷酸二氢钾,间隔7~10d,连喷2遍,不但能增产,还可提高蛋白质含量,延长面团稳定时间。

4.2病虫害防治

4.2.1病害防治。条锈病主要危害叶片、叶梢及茎秆。防治方法:当田间病叶率达1%时开始喷药,可用20%粉锈宁乳油600ml/hm2,或15%粉锈宁粉剂1 200g/hm2,对水450~750 kg/hm2喷雾防治,还可用10%吸唑醇粉剂1 500g/hm2,对水450~750kg/hm2进行防治。病害流行期间每隔7~10d喷药1次,连喷2~3次。白粉病在小麦孕穗抽穗期,田间病株率达10%~20%,可用20%粉锈宁乳油600ml/hm2,或10%吸唑醇粉剂1 500g/hm2对水450~750kg/hm2喷雾防治。赤霉病可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 250~3 000g/hm2,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750g/hm2对水450~750kg/hm2防治,在始花期进行喷雾,5~7d再喷1次。

4.2.2虫害防治。麦红蜘蛛是小麦返青拔节期的常发性害虫,可用20%钾氰菊脂乳油或10%氯氰菊脂乳油1 000~1 500倍喷雾防治。吸浆虫主要以幼虫在小麦灌浆期为害,造成秕粒。防治方法:当虫情达到防治指标时,可选用菊脂类杀虫剂喷防,隔7d喷药1次。蚜虫可用15%吡虫林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或20%快杀灵乳油300~450ml/hm2对水450kg/hm2喷雾防治。如果麦田有多种病虫害混合发生,可将杀虫、杀菌剂如粉锈宁、快杀灵和灭幼脲混合1次喷施,可治白粉病、条锈病、麦蚜和粘虫。

5收获期管理

5.1浇好麦黄水

小麦蜡熟后,适宜的水分供应能延长功能叶寿命,增强光合产物的积累和运转,特别是少雨条件下浇好麦黄水还可防止后期干热风害,提高千粒重。据调查,适浇麦黄水可增产1成左右。麦黄水要在小麦落黄后浇,以防造成贪青晚熟。此时小麦穗头较重,浇水后遇大风易产生倒伏,应注意天气预报,掌握在浇后10~12h内没有4~5级以上大风,同时浇水量要小。

5.2适时收获,防杂保纯

小麦适时收获的最佳时期是蜡熟末期,此期长相为麦穗、穗下节和叶片全部变黄,茎秆尚有弹性,籽粒含水量约22%左右,籽粒较坚硬,已呈现光泽。优质小麦要注意商品优势,不论种子还是商品粮都应到田间去杂,单收单打,分场单晒,以确保种子的纯度。

6参考文献

[1] 范秀华.旱地夏播春小麦高产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4(10):14.

[2] 姚国才,杨勇,马鸿翔,等.不同氮肥运筹对弱筋小麦产量与品质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09(8):159-163.